初二物理上册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导学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导学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导学案

主备:曾铁流集体课:初二物理组

导学目标

1. 体会物体有冷、热的区别,建立温度的概念。

2. 知道摄氏温标,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和刻度方法。

3. 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

教学重点:温度概念建立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温度计测温原理中的“转换法”和“放大法”。

器材准备

烧杯、水、自制的温度计、温度计、体温表等

导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温室效应”资料,播放相关的影片和录像,引发学生对“环境温度”的关注,并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出:温室效应会引起哪些后果?如何治理?

进一步讨论:温度与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对“温度”发生兴趣。

二、新课导学:

(一)温度和温度计

生活中你是怎样表述物体温度的高低的?

从“冷、凉、温、热、烫”等描述中总结出温度的的概念。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活动1 凭感觉能判断“冷”和“热”吗

(1)在课桌上放三只装有水的烧杯(一杯冷水,一杯热水、一杯温水),将手分别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中,感知水的冷热程度。

(2)现在请你先把两手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再把两手同时插进温水中,感知温水的冷热程度。

通过这次活动你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交流。

发现:单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必须使用准确的

测量仪器来测量。

3.温度计

让学生将自制的温度计模型先放入热水中,

再放入冷水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

(1)液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

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讨论:有什么办法让液柱变化更明显一些。

联系这个自制的温度计,引导学生思考:列举此温度计的优点和不足,如何把它改进为方便携带,又可读数的温度计?

4.观察温度计

(1)观察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

把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发给学生,结合实物投影,让学生说说出

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液体、刻度和符号。

(2)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3)掌握摄氏温标正确的读法和写法

5.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观察课本插图可知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1)不能测量超过的温度。

(2)温度计下端不能与或接触;

也就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与被测物体接触。

(3)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与被测物体接触。(稳定的含义:温度计内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相平。

练习使用温度计:

自来水温开水

估测值/℃

测量值/℃

将自来水、温开水分别放在

烧杯中,用手试试,并估计一下

它们的温度,记录在设计的表格

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

度,培养自己估测温度的能力。

(三)体温表

1.观察体温表,比较它与一般温度计的区别:

(1)测温液

(2)量程

(3)分度值:

(4)构造:“缩口”、截面形状

2.用体温表测一测自己的体温,并记下来。

思考:为什么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

3.仔细观察家中体温表,看看它的横截面是什么形状,将它画下来,

谈谈这样设计的好处。

小结

1. 温度的概念

2. 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和刻度方法

3. 温度计正确使用

课堂练习

1.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大约是-88.3℃,读作()

2.人们常说“今天最高气温是摄氏16度”,其错误是。

3.如图所示是一只正放的温度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是()

a.16℃

b.4℃

d.-16℃

4.小明将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差不多相等的温度计, 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他观察到的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计示数

分别是()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一样

b.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亦大

d.内径粗的升得高,示数也大

5.某同学测量一杯水的温度,选好一只量程适当的温度计,他将温度计插入热水中后立即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指出该同学操作的两项错误之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小明自制了一支温度计,但没有刻度。请你想出两种方法给温度计标上刻度。

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目标导航 1.列举种群的特征,并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并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学习时间:3月22至23日内(两小时完成) 学习导读 一、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1)观察研究对象,; (2)提出; (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表达; (4)通过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 2.优点 与数学方程式相比,它更直观的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三、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1)理想条件: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学公式:。 (3)曲线变化: 2.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1)有限条件:自然界的是有限的。

(2)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增长曲线。 (3)K值:又称,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4)曲线变化: 三、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是、、天敌、传染病等。 破疑解难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和预测等重要功能。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2.步骤:⑴观察研究对象是为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便是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结论; ⑵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不同,“细菌义指数函数增长”便是合理的假设; ⑶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即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N t=N0. λt”(N为种群的大 小,t为时间,λ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也可以用更直观的曲线“J”型曲线表示 ⑷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类型: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种群的“J”型增长、“S”型增长、波动和下降。应当注意的是,这四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十分充足,没有 天敌和其他灾害等,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而在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案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的性质学案 学习目标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3.知道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 4.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一、课前预习 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 4.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而且还伴随________的变化,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入下列相应的空格中:(1)火药爆炸 _ _______;(2)汽车轮胎爆炸____ _____;(3)水能结冰______ __; (4)铁会生锈_________;(5)酒精具有可燃性_____ ___;(6)常温下水是无色液体。 二、自主体验 1. 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以下是我省部分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B.可燃性C.延展性D.挥发性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剩饭变馊B.自行车生锈C.牛奶变酸D.电灯发光 4.下列能说明硫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A.硫是淡黄色固体B.硫受热会融化 C.液态硫受热会汽化D.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5. 下列图示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6.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7.电灯可以照明,但在停电的时候,我们可以点燃蜡烛照明,请你就这两种照明方法,从你所学过的化学知识,找出二者3个方面的差异: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我检测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们常常见到下列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菜刀生锈 B、衣橱中放置卫生球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C、食物腐败 D、天然气燃烧 2、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 B、食物腐败 C、冰融化 D、钢铁生锈 3、下列叙述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氧气能与硫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4、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A、只有物理变化 B、只有化学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 5、硫在氧气中燃烧,最能说明了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 A、比空气中燃烧更旺 B、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6、下列描述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有,属于化学变化的有。(1)钢铁生锈(2)铝箔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3)红磷可以燃烧 (4)纸张燃烧 四.链接中考 1. 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的金属做了以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并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它在水面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阅读后,请你归纳出这种金属四点性质。 ⑴;⑵;⑶;⑷。

(完整)最新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

第一章:声现象 一、【自主学习】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______停此,发声停此。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不能传声,____、_____、______均能传声。在150C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中次之,在_____中传播最慢。声音是一种______,它具有______。声音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其中声音的_____叫音调,音调与_____有关,_______,音调高,_______,音调低;声音的_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有关,_______,响度大,_______,响度小,即使某两个人的音调与响度都一样,他们的_______也不同,此时声波的_______也不同。 2、乐音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_的,噪声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 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的,但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和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减少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1)在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书馆里要求保持安静(2)在______中减弱噪声,如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3)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罩。 3、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之间,叫做________,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波 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监测与________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________并可用来预报________、和监测____________。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_______,很容易______障碍物,而且_______ 。 二、【课堂导学】 【例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拓展变式】 “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人耳的。【例2】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二胡的声音是通过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拓展变式】 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例3】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跟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导学提示 例1考查学生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考查学生对音调的理解。 例3考查学生对次声波与超声波的理解与区分。以及声音具有能量。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例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并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答。 (1)50本练习本,分给1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2)200本练习本,分给4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3)500本练习本,分给10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从上面三道应用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从算式看,被除数、除数虽然改变了,商却没有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商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8第(1)、(2)两题。

(1)计算出来,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 16 2 2 100 160 ÷ 8 = 20 200 ÷ 20 = 10 320 40 40 5 (2)提问:左边一组题中,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变没变?除数呢?商有什么变化?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你的发现吗? (3)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发现右边一组题中算式的规律吗? 指名说一说。教师归纳: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4)从下往上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 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2.出示例8第(3)题。 计算并观察下面的题。 6÷3=2 60÷30=2 600÷300=2 6000÷3000=2 (1)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2)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4)学生汇报小组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 必修3 一、学习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自主学习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65-69内容。 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 2、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10分钟后进行检测。三:检测: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形式。 2、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用适当的→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二、种群增长曲线两曲线的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图形成条件理想状态:

1、和充裕 2、气候适宜 3、没有等现实状态: 1、和有限 2、种群密度 3、天敌数量增加等形成原因无种内斗争和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数量变化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增长种群数量在K 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增长率增长率曲线图不变0~1/2K,增长率逐渐增大;1/2K~K,增长率逐渐减小K值无K值有K值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自然种群共同点都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且都只研究种群数量变化中的增长问题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 、食物、、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甚至。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有害动物;注意:对于有害生物的防治,不应在K/2时才采取措施,应在数量还未明显增多时就采取措(2)保护和利用;(3)拯救和恢复。 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

物质的变化导学案

白泥井郑国洲中学九年级化学导学案执笔:赵敏敏审核人: 时间:2013年 6 月10日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基本目标: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2)中层目标: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发展目标: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重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难点】能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预习导航】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6-8《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部分,完成下列内容:1、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_______的改变、放出_______、生成_______等。 交流、展示: 你在预习中有哪些困难或疑问?请写出来。 【导学释疑展示提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本节内容。 温馨提示:注意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活动一学生分组活动 提问:在刚才活动中有什么共同之处? 说一说: 你能说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吗? 接下来,我们再做几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和前面的实验有什么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 物质 变化时发生 的现象 变化后的 物质 变化后有无其 他物质生成 1 液态的水液态的水 2 块状胆矾粉末状胆矾 3 蓝色的硫 酸铜溶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4 颗粒状石 灰石等二氧化碳气 体等

物理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参考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1.1 【巩固练习】1、B;2、D;3、1.86cm;4、9、35.07、0.01;5、B;6、μm、cm、m、cm;7、1.72m、0.005m、1cm;8、10-4、10-3、103;9、D;10、B;11、C;12、C。 §1.2 【巩固练习】1、岸、竹排; 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运动、静止;4、B;5、B;6、B;7、B;8、飞机、云、静止;9、B;10、D;11、B; 12、BAC;13、地球、太阳、静止。 §1.3 【巩固练习】1、C; 2、B;3、C;4、A;5、3m/s 6m/s 2.86m/s;6、150m。 §1.4 【巩固练习】1、C;2、B;3、B;4、小、大、3.3cm/s、2.5 cm/s 、5cm/s; 5、0、3h;6、24m/s; 7、16s、6s;8、5m/s;9、680m,850m/s。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1D2C3C4A5A6B7C8C9D10A11D12A13D14A 二、填空题1、运动静止;2、西;3、14m/s;4、200,5.76 ;5、3.02,337.5。 三、实验题1、1mm 17.52cm 17.33 cm;2、大于使斜面的坡度小些。 四、计算题1、45s;2、150km/h 0;2、800m/s 第二章声现象 §2.1 【巩固练习】1、振动、振动;2、介质、液体、固体、液体、真空;3、声速、340m/s介质的种类、温度;4、固体能传声;5、2、钢管、空气、3、1;6、B;7、A;8、C;9、D;10、2040m;11、甲更准确、344.8 m/s;12、5000 m/s;13、407m;14、90m、1110m;15、2310m;16、710m;17、12km。 §2.2 【巩固练习】1、高低大小(或强弱) 2、响度音调音色 3、C 4、C;5、B 控制变量法 6、乒乓球被弹起来转换法 7、C 8、B 9、次声波回声;10、C 11、A 12、C 13、C;14、D;15、C;16、B。 §2.3 【巩固练习】1、弹跳起来声可传递能量 2、C 3、C 4、D 5、C 6、510m;7、884m 8、12.5m/s,11900m。 §2.4 【巩固练习】1、B 2、B 3、C 4、A 5、C 6、D 7、D 8、B 9、B 10、B 11、C 12、D 13、禁止在居民区鸣笛(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居民区植树种草、安装隔音玻璃(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等 14、10 m/s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1A2D3B4A5C6B7C8B9A10C11A12C13D14C15D 二、填空题1、音色、响度;2、信息、能量;3、声波、音调;4、音色;5、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6、骨传导;7、340、不能。 三、实验题1、小、真空不能传声;2、③⑤、④⑤、20 ;3、二、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四、计算题1、182、1m;2、380m;3、1425m、575m. 第三章物态变化 §3.1 【巩固练习】1、物体冷热程度、温度计、液体的热胀冷缩;2、36.0℃、—14.0℃;3、BACED;4、

商的变化规律导学案

商的变化规律导学案 一、自学提纲: (自学教材P93页例5,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填写表格。 (2)表中的什么数发生了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 (3)把第2、3、4、5栏分别同第一栏比较,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发现吗? 自学检测: (1)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2倍,商有什么变化? (2)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4倍,商起了什么变化? (3)计算下面各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5 ÷ 9 =() 300 ÷ 10 =() 450 ÷ 9 =() 150 ÷ 10 =() 900 ÷ 9 =() 30 ÷ 10 =()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不变,被除数缩小2倍, 商()10倍;商()2倍;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不变,被除数缩小5倍, 商()2倍;商()5倍。 3、找规律: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了几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了几倍。 4、A: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16 () 160 ÷ 8 =() 320 () B:说一说:这题中,什么数发生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C、学生总结: 这题中,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的扩大而扩大,缩小而缩小。被 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5、 6 二、达标训练(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抢答游戏:(游戏规则:全班分成四大组,一组当评判;其他三组分别代表:不变、扩大和缩小;老师出题,学生判断后相应的组的同学站起来。)根据题意,判断下列各题的商是扩大、缩小和不变。 (1)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4倍,商()。 (2)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8倍,商()。 (3)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也扩大4倍,商()。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陕西彬县范公中学闫翠红 一、课题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 ②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②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 三、指导思想: 1.教材分析: 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描述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的第二项内容标准,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人教版教材中这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三是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必修三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探究活动周期较长,安排在知识性内容之后。 2.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种数量特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顺理成章。

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但是我校为郊区二类校,所以学生们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建构数学模型时不可以操之过急。 3.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模型构建法是新课程、新教材中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而数学模型又是是高中阶段模型构建法的难点。本节课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根据建构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意图 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 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 动画。 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 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 境下,每20 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引导学生思考: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2.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 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通过创设具体的 情境,让学生感受活 生生的生命现象。 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 长的数学规律。 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1.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 用数学语言揭示 生物学问题时,要充

人教版初中化学导学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名:课题: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3)能区分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和整理相关信息,尝试用化学知识认识日常生活中一些变化及判断表现出了物质的什么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变化的区分体会学习化学的有用性,通过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体会学习化学的有趣性,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学习难点:理解物理、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_______、______、______等在实验前后发生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将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化学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由于当___________发生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_________。 4、我们在生活中了解了很多事实,如水和二氧化碳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乙醇(俗称酒精)可作______,石墨可用于__________。说明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_____决定的,同时物质的用途又可以反映出物质的 _________。 课内探究 一、知识链接 1、情境导入:演示“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火柴梗”等小实验,思考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 2、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我们怎样认识区分我们身边的变化呢? 3、在上述那些变化中能表现出物质的哪些固有属性?我们该如何认识物质的性 质? 二、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 a.观察你身边的这些变化并注明类别 天然气燃烧,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煤燃烧,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锯条、小刀生锈,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无穷的音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 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 课堂导学 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 (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 (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 (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 (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 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外作业 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 等时性原理。 2、预习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课后反思

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序号:02 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观察??? ②使用时注意? ?? (4)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一般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殊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________________(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秒表的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误差: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生练习 1、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 中错误的是( ) A 、171.2mm B 、1.712dm C 、0.172km D 、1712m 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 A 、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0.6mm B 、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 C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 D 、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 3、如图所示,物体A 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 4、如图所示是“秒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 (1)“秒表”的量程是__________; (2)“秒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 (3)图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 5、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 ) A 、偏大 B 、偏小 C 、无影响 D 、都可能 6、第46届世乒赛已于5月6日在日本大阪闭幕,这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首次高水平较量, 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 A 、2nm B 、2mm C 、2cm D 、2dm 7、一位同学想要测物理书一面纸的厚度,采取以下的步骤: A 、量出100页的厚度L B 、选用三角板,检查零刻度线是否完整 C 、计算每张纸的厚度D=L/100 D 、取物理书读出100页压紧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2.doc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学习目标: 1、说出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2、说明制约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学习重点、难点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知识梳理: 一、a r型曲线 ⑴形成条件:食物(养料)和▲种群数量 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 (2)发生时期:①实验室条件下; 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3)种群丿型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是(后代屮第F代的数 种群增长的J型顒 量表达式):_____________ 0 (4)特点: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 二、“S”型曲线: (1)形成条件:______ 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考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种群数量 (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为 ______ 时增速最快,K时为________ o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 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 _____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 种群增长的s型器廖 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木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 值。 三、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1、曲线比较 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住 I 生存斗争中被灌汰的个体数) “J”型典线£(环境容纳量) 时间 2、列表比较

原来的环境容纳疑、新的环境容纳 ( ) be 时间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 种群增长率 K值的有无 曲线形成的原因 、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坏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 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3)应用: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即可采取 适当捕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K/2值,因 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 I川、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内因: (1)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 (2)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外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2)为人工养荊及种植业屮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3)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随堂自测 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 A.提出假设一观察研究对彖一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一检验和修止 B.观察研究对象一提出合理假设一检验和修正一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观察研究对彖->提岀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D 观察研究对象一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一检验和修正一提出合理假设 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种群数量

九年级化学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导学案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设计者:刘家权审定人:涂永鸿 姓名:日期: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并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中描述分析现象的方法,概念学习中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真观察实验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习难点:准确的观察并描述以及分析实验现象。 学习过程: 一、观察并分析实验: 变化后的物质有无新物质生成 阅读P7填空 实验(填序号) 变化前后,物质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物质的,这种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 实验 (填序号)变化前后,物质种类发生了变化,有新的物质产生,这种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 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方法是看该变化中。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等,化学变化常表现为、、等,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常伴有的现象是、、等。 例1:下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的是()

A.活性炭使红溶液褪色、酒精燃烧 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剩饭变馊、铁锅生锈 D.灯泡发光、干冰升华 例2:冰融化是什么变化?;物质变色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吗?;放出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物质溶解一般是什么变化?。 二、交流讨论: 1.电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氧气变为液态后变为淡蓝色;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升温后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 2.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联系? 能否通过现象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例3: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A.放出大量的热量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有白色固体生成 D.镁条消失了 三、自我测评: A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水结成冰 B.铁生锈 C.玻璃破碎 D.湿衣服晾干 A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 B.玻璃破碎 C.木材燃烧 D.光合作用 A3.下列短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蜡炬成灰 C.海市蜃楼 D.木已成舟 A4.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鲜奶制酸奶 B.黄豆酿酱油 C.糯米酿甜酒 D.水果榨果汁 A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序号:01 课题:科学之旅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 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 课堂导学 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 (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 (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 (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 (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 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外作业 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 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

序号:02 课题: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观察??? ②使用时注意? ?? (4)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一般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殊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________________(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秒表的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误差: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生练习 1、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 中错误的是( ) A 、171.2mm B 、1.712dm C 、0.172km D 、1712m 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 A 、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0.6mm B 、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 C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 D 、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 3、如图所示,物体A 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 4、如图所示是“秒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 (1)“秒表”的量程是__________; (2)“秒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 (3)图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 6、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 ) A 、偏大 B 、偏小 C 、无影响 D 、都可能 7、第46届世乒赛已于5月6日在日本大阪闭幕,这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首次高水平较量, 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 A 、2nm B 、2mm C 、2cm D 、2dm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周村学区第一小学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不变除数逐渐扩大商逐渐缩小;除数不变被除数逐渐扩大商也逐渐扩大的变化规律。 2.掌握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除法的简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零)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零的简便计算,明晰算理。 教学方法:讲解、练习 教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激趣 同学们,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十分厉害,他一会儿变成一只鸟飞上天,一会儿变成一条鱼游入水中,可无论他怎么变。二郎神总能一眼看出他的原形。数学知识也有这些变与不变的现象。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除法算式中商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探究被除数或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把200颗糖平均分给2人、20人、40人,每人得几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分的人越多,每人分到的就越少;反之,分的人越少,每人分到的就越多。 生2: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生3: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也就是被除数不变,生:除数乘上(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或乘上)几。(板书) 2、练习:(课件出示)根据规律计算。

160÷4=40 160÷40= 160÷20= 160÷16= 过渡:师:同学们好棒,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发现了这么有价值的规律。 3、乐乐:我也带了些大白兔奶糖给大家分享,正好分给8个组而没有剩余,你们猜我带来了多少颗?(至少每组要4颗) 师:”瞧,乐乐给你们出了难题,能猜到吗?把你认为的可能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写算式) 反馈:谁先来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8÷7=4(至少每个组要4颗) 56÷7=8 112÷7=16 …… 师:根据这些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我发现当除数不变时,商是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2: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规律) [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4、练习:(课件出示)根据规律计算。 24÷3=8 240÷3= 120÷3= 48÷3= 过渡:想一想:商会随着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那什么情况下,商会保持不变呢?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三关,来完成下面表格。 [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5、出示下表: 被除数14 140 280 560 5600 除数 2 20 40 80 800 商 自学提示: (1)填写表格; (2)表中的什么数发生了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

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

高一生物导学案14——————————种群数量变化(一) 班级: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2014-4-29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学会建构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2.学会用数学模型尤其是“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前提问】 1、最基本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是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某草原田鼠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调查草原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注意遵循_____________原则。 【课堂教学】 自学知识点一: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1.含义:在 条件下的种群,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 ”型。 2.“J”型增长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在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t 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 N 0表示 ;N t 表示 λ表示 t 表示 思考讨论: 当λ>1种群的数量_________;λ=1种群的数量_________;0<λ<1种群的数量_________; 检测知识点一: 1、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 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λ=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 1.3 N 0 B. 1.69 N 0 C. 2.3 N 0 D .5.29 N 0 自学知识点二: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的曲线,称为“S ”型曲线。 2.产生原因: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 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 ,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 ,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 。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____称为环境容纳 量,又称_____________。 思考讨论 (1)一开始AB 段数量增长慢的原因是。 (2)数量增长最快的是_____段,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长最快的点是_____。 (4)CD 段增长速度变慢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别分析B 点和D 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B 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 D 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 (6)D 点达到最大值K 值,K 值的含义是(7)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曲线图 检测知识点二: 1、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增长速率 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