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力量--范长江

行走的力量--范长江
行走的力量--范长江

行走的力量

——读范长江后感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句话从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但我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却是在十年以后的大学。“行万里路”强调的是实践的力量,“读万卷书”强调的是理论的涵养。范长江作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生涯,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样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为我国的新闻事业树立了标兵,成为我们这些成千上万发的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学子们学习并效仿的模范。了解范老的一生,对我们这些还在校园中固步自封的学子们来说无异于敲了一个警钟,警示着我们应当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从实践中体会行走的力量,从实践中感悟理论,从而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做出更好更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来。

前段时间为了准备有关于范长江的课件,我查询了很多有关于范老的资料,发现看得越多,就越觉得范老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的智慧与勇敢让我不由得敬佩,他的平凡与恪守让我深受触动。接下来我就这四个方面谈谈我在了解了范长江之后的一些感受。

一、智慧。这一点毋庸置疑,范老作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留给我们很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以《中国的西北角》为代表,范老的新闻作品中,字里行间透露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写作素养。说句实在话,我读过的范老的作品并不多,也就那么几篇而已,但是就是这么几篇篇幅不算长,也略显枯燥的新闻稿件,让我在阅读之中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范老写文特别注重写实,情绪激昂处也会发表一些肺腑感言,句句铿锵有力,坚实可信。范老留下的奇人轶事不多,但最能体现他智慧的是一副绝对:“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这副妙联得到了陈毅的连声称赞说:“范长江果然才子也!”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从范老身上我看的是,智慧不仅仅是天赋的体现,它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只有不懈努力,努力不断地充实自己,智慧才会伴随我们一起度过一生。

二、勇敢。范长江25岁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经川西、陇东、祁连山、河西走廊、贺兰山、到内蒙古……他走遍大半个中国,经历了长达2000余公里的跋涉。这段劳途不亚于两万五千里长征,不但如此,他还采写了大量通讯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的苦难生活。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他不顾个人安危直奔事变中心,对周恩来进行采访。抗日战争爆发后,范长江又“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战地采访,写下了大量战地通讯报

道。周恩来在给他的信中说:“听到你报道的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从范老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无比的敬业精神,他的果敢值得我们当代记者深思,当代中国的新闻记者是否还留有这种冒险精神呢?是否有那种坚持行走的勇气呢?

三、平凡。在西北之行中,范老接触了各色人群,他开朗热情,善交朋友。他常说,做记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上至军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什么人都要交,朋友越多,新闻来源越多,越能写出有分量的报道。从他的代表作《中国西北角》可以看出,长江的朋友无所不有:从政府的部长,军队的司令,以至土司、活佛、喇嘛、纤夫、水手等。他去采访时,还尽量帮助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经常同被采访对象保持联系。正是这种广交朋友的气概,使他采访路子广,新闻触角多,同时代的记者几乎无人能比。这也是范长江身上一种人性的体现,之前的两点赋予了范老一种神话色彩,觉得他不可亲不可近,像是一个神的存在,只能膜拜他。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范老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有血有肉,也有情有义。说范老平凡,是想把他归于现实,让更多的新闻界后生们有一个奋进的劲头,争做当代“范长江”。其实关于这一点,我还想说的一点是,范老一直在实实在在地做着他的事业,我想范老在他决定西北之行的时候或者进行西安事变的报道之时也没有想过会引起后世这么大的轰动吧,他只是在敬职地做着他该做的事,只是在这项事业中他比别人做得更突出而已。所以,我认为范长江他也是一个平凡人,这也就教导我们更多的平凡人做好自己的份内事,所有的不凡都是在平凡中孕育出来的。

四、恪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信念,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一定的坚持。范老身上体现出的是他对新闻真实的执着与对社会责任的坚守。范老曾在他抗战时期的一篇文章中说,所谓新闻记者,应把最平凡的人格问题看作是最根本的第一信条:“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他主张任何时候都要讲真话、办真事。解放后,曾有同志建议他把自己的作品修改之后重新出版,但他拒绝了。他说:“修改之后就不是原来的面貌,也不合乎历史的真实性。”并且我们知道的是,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年代,人们的生活也很不稳定,但范长江无论是从军还是从文,他一直都恪守着为人民、为人类、为国家服务的信念。他把社会责任当做了自己的责任,在这条坎坷的道路上不断奋进着。由此,范长江总结出自己当记者的第一条经验:“没有正确的政治认识,等于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信仰、没有信念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没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信念是件更可怕的事情。因为新闻媒介拥有着一定的权威性,他引导着大众的舆论导向,如果一个新闻从业者没有一定的原则和理念,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混乱,影响社会治安。

从以上四点不足以说明范长江先生的一生,但这一切都是体现在他的行走之中。他的一生简单而又沉重,背着行囊,行囊中装着四件东西——智慧、勇敢、平凡与恪守。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 范长江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范长江,男,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人生经历 早年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 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深入中国西北地区作为期10个月的考察采访。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引起轰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后发表通讯《陕北之行》等,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致力于抗日救亡宣传。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1949-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1970年10月23日卒于河南确山

坚持下去的力量演讲稿范文2020

坚持下去的力量演讲稿范文2020 坚持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你足够努力,它便可助你度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带领你走向通往成功的大门。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坚持下去的力量演讲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坚持下去的力量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坚持就是胜利,这句从小就懂得的励志名言,一直陪伴至今,在很多艰难想要放弃的时光给予我们力量。 是啊,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胜利,不信你看,那么多名人名家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咬牙坚持了下来,所以才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不信你看,居里夫人忍受着各种化学物质的辐射,每天和丈夫一起辛苦提炼,在一次次高温折磨下,在一次次辛苦坚持想要放弃又再咬牙坚持之后,最终提炼出了“镭”这一化学元素,成了人类化学里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不信你看,霍金先生在面对身体的痛苦时,不仅依旧热爱生活,还对理想始终不放弃,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以及超乎常人想象的付出,最终发现了黑洞的奥秘,惊呆了所有人。 坚持是一种力量,更是对于自己所向往的东西的信心,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坚持下去的力量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坚持,可以给人以成功;坚持,可以给人以力量;坚持,可以给人以勇气。这便是我的座右铭,它激励着我要坚持不懈,走上成功之路。 世界上的许多伟人,哪一个的背后没有坚持的力量?“书圣”王羲之成为一代书法家的秘密便是坚持又刻苦。那小小的我是不是更应该学会坚持呢? 我学拉丁舞已经有四年半了,在这其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去年,拉丁舞该考银牌了,老师教的特别快,弄得真是什么也不会。随后,老师还要检查。让我既紧张又害怕,我去向别人请教,她们却总是编出一大堆理由来推卸掉。最终,检查开始了,我却什么也不会,她们却像看小丑一样大笑,我脸红的像一个大苹果,对她们产生了几分恨。 晚上,我终于鼓起勇气向爸爸妈妈说:“我……我不想学拉丁舞。”他们的脸顿时严肃起来,我有些后悔刚才的行为。随后,他们对我一字一顿地说:“为什么?” “因……因为我没有朋友……没……没有得到老师的喜爱。”我结结巴巴地说,妈妈把我领到了卧室,语重心长地说:“涵涵,你知道吗,坚持就可以成功,我们都不喜欢不坚持的孩子。只要你坚持就可以成功……我相信你。”我豁然开朗,从此,我认真跳,终于过了这道坎。 我相信,坚持是走向成功之路必不可缺的! 坚持下去的力量演讲稿篇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引言: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现阶段对于范长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他的新闻思想、贡献、品质和他思想言行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关于范长江的文章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 正文: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中国新闻巨子范长江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不朽的新闻经典《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二是具有现代价值的新闻思想。范长江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道路探索中形成的,并进而指导他的新闻实践,推动他创造了20世纪中国新闻工作的光辉业绩。对于范长江新闻思想与追求的阐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群众路线。 1939年1月,他在《新阶段新闻工作与新闻从业员之团结运动》一文中,就针对当时流行的“报纸独立主义”、“新闻至上主义”,鲜明的提出“报纸是政治工具”的观点。1940年,他在《“国新”两年》一文中又指出:“新闻事业是政治上最尖锐的事业”。他要求国新社同志要始终坚持三大信条的第一条,就是:“就新闻岗位为新中国之现实而战斗”。他认为,报纸不仅是政治宣传工具,而且是政治组织工具;新闻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应作为事业,而不仅是职业;新闻事业为社会各种事业部门中最富于变动性的事业,它不只是迅速多样的反映时代的变化,而且如果有正确的政治认识作指导,新闻工作又是加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940年,他在《退步与进步》的一文中,提出“读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人”的观点。二十多年后,他已经离开新闻工作岗位多年了,在《记者工作随想》中,仍然强调“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看不看,喜欢不喜欢,还是广大读者说了算”。他认为,新闻工作应是面向群众、扎根群众、依靠群众,说到底,新闻工作者要树立起群众观念。 2.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即新闻道德;有新闻敏感和非凡的行动力;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成为“杂”家;要有很高的党性和多变的思维。 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记者,首先并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1940年秋,范长江应邹韬奋之邀,写了《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再次阐述了自己的新闻观。认为新闻记者要有操守,既不为金钱、利益、美女诱惑,又不为诽谤、诬蔑、威胁所吓倒,要能坚持真理。 新闻敏感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对新闻明察秋毫的敏锐和洞察才能做到“捕风捉影”。独家新闻的捕捉更需要记者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继而在新闻敏感的驱动下去行动。有了新闻敏感,还要有非凡的行动力。这种非凡的行动力要求记者要忍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内外环境、主客观两方面的困难,而且要从中找到解决完成任务的办法,抢占独家新闻。 范长江主张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还不够,还要有基本功,有知识修养,这就要求不间断地多方面地刻苦学习。“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对于一个记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记者如果到最后变得知识很干瘪,思想很闭塞,活动领域很狭窄,我

范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简介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2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西北采访,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首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和影响。 1937年参与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参与创办在香港的《华商报》。曾任《大公报》记者,国际新闻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范长江大事记 青少年时期(1909——1926) 1909年10月16日,范长江先生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原名范希天。 1921至1926,范长江先后在田家乡和附近松柏乡小学、内江县立中学、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 求学时期(1927——1934) 1927年,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同年7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考入国民党中央党务校,按照校规,入校即入国民党。1931年,因为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不满,自动离开中央政治党校,并脱离国民党。 1932年年初到北平,9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 西北之行(1935——1941) 1935年年初,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赴西北采访,历史十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通讯,还有几篇专门报道红军情况的通讯,备受全国读者关注,记者长江因此闻名遐迩。 1936年8月,化装去西蒙居沿海一带,了解日本西侵情况。通讯集《中国西北角》在全国公开发行。 1937年2月,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改变采访行程,闯进西安,见到中共要员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采访到“西安事变”真相并发表在《大公报》上。2月9日达到延安,成为第一位进入陕北共产党地区采访的国内新闻记者。同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他居住窑洞作“竞

力量的演讲稿范文

力量的演讲稿范文 力量的演讲稿范文 演讲稿的写法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需要使用演讲稿的事情愈发增多,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演讲稿很难写吧,下面是整理的力量的演讲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力量演讲稿1 哲学家维特根斯有一句话为我们高一同学所熟知:“我贴在地面行走,而不在云端跳舞”。可见行走是富有智慧的运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荀子眼中的行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眼中的行走。我们眼中的行走又是什么样的呢? 也许是痛苦的吧,日益先进的代步工具将我们的双脚地位一次又一次降低,如今大家已习惯了坐在有清凉空调的私家车中,隔着玻璃观看风景。这无可厚非,科技不断进步的目的就在于此。但我想正是青春年少的我们是需要一个摆脱空调、摆脱代步工具,亲身走向大自然的契机的。 今天的徒步活动正是这个契机。 古往今来,数不清的伟大创举就是凭借着一双由血肉组成的双脚创造的。徐霞客的潇洒足迹遍布华夏,玄奘大师的智慧足迹更是无畏地迈向大漠,余纯顺倔强但不强健的足迹却在挑战被视作生命禁区的罗布泊。千千万万的伟业,起点无非是两条腿。在我们平日的生活中,

遇见困难是常有的事,可我们往往缺少了一股顽强的力量来战胜它们。这股顽强的力量,是需要我们不断坚持才能具备的。而徒步活动,正是我们煅炼顽强毅力和团结奋进的好机会。在徒步活动中,我们会面临各种挑战,饥饿口渴不必多说,双脚的酸痛也不会少,同伴也许会体力不支……这种种问题都是考验,考验我们的毅力,也考验我们团队的凝聚力。正如俞敏洪谈到自己创立新东方时,说过:“只要我还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同伴们喝粥”。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成员,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成功,一个团队的成功才是真正的辉煌。十五公里,对于我们来说,也许长,也许短,可它就在那儿,一寸不多,一寸不少。目标再好再宏大,也需要踏实地去达成。既然决定上路,也就等于决定了付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路永远是漫长的,因为总有人想偷懒,而路同时也是有捷径的,因为总有人肯踏实。 徒步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这十五公里,它的影响还应扩散到我们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中,生活总是充满了苟且,只有勇敢穿过苟且的人才能看见诗和远方的田野。中国有句老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西班牙哥伦布雕像中镌有这样一句话:不问前方,但问脚下。前方永远是未知的,我们所可控的无非脚下这几步,何不踏实的走好这几步,待风静、云散。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远方,并非遥不可及。 力量演讲稿2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威武的老虎。它仗着自己的力气大,以大欺小,老是欺负比它弱小的`动物。小动物们一见到了它都万分害怕,话都不敢和它说。

团队凝聚力量读书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团队凝聚力量》 在我局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我认真研读了《团队八维》一书,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成功的组织,只有构建一支高效的有凝聚力的团队,方能滴水穿石,成就辉煌。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高楼大厦;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同样,一个人,也只有融入到集体的事业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还记得吗?2005年春节晚会的经典节目《千手观音》,21名来自无声世界的聋人在集体荣誉的感召下,团结一致、乐观自信,用整洁划一的舞蹈表达着心灵的语言,静穆纯净的眼神,娴静端庄的气质,婀娜柔媚的千手,金碧辉煌的色彩,脱俗超凡的乐曲……美得令人神往、令人沉醉。梦与手、爱与心、光与影绽放出博爱四射的神圣之美。那一刻,人们震撼了!人们沸腾了!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掌声绕梁,回荡天地。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团队的成功是建立在团结互助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需要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个体,更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互助集体。 一滴水,很轻易被蒸发,然而当它们汇聚成一条大河、一片汪洋时,它就能爆发出“气蒸汉江泽,波撼郧阳城”的冲天威力。“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个人的追求离不开团队,个人的发展离

不开团队,树立与团队风雨同舟的信念,才能和团队一起得到真正的发展。 秋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大雁,排成“一”字或“v”字型,展翅南飞。每年需飞行几万英里,一天内就可以飞越几百里的距离。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他们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这就是团队的力量,团队合作不仅使他们能够日行百里,还能够帮助他们节约体力,鼓舞士气。此外,领队的大雁倦怠时,会自愿让出其位,能者居之。这样的团队,还有什么困难能够打倒他们呢?在这里,团队精神的力量,大雁给我们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团队力量与个人的力量就好比田地与蜉蝣,沧海与一粟.就好比浩月千里与萤火之光,要强之千百倍。 事实证实:团队凝聚力量,力量如浩荡大江,激流勇进,势不可挡。拥有团队精神,生命可创造奇迹;拥有团队精神,人类在谱写华章。团队成功的基石是团结、互助。一个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团队,才是一个战无不胜的团队。 我们注册会计师治理中心担负着监督、治理、服务中介机构的职能,如何打造一只高效的、有凝聚力的社会审计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深远的课题,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治理者,我们会以博大的胸怀和风度,加强与他们的沟通,通过行业自律以及合规性文化建设,来激活整个行业,做大做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要以博大的胸襟、坦荡的情怀,团结互助,扬起和谐财政的风帆,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个性,使我们财政队伍蓬勃向上、勇往直前。雁行千里排成行,团结协作齐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_张国红

2004年3月第25卷 第2期 东岳论丛 Dong Yue Tribune Mar.,2004 Vol 125 No 12 [收稿日期]2003-09-19 [作者简介]张国红(1969-),女,《联合日报》社文史部主任编辑。 【历史研究】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 张 国 红 (《联合日报》社文史部,山东济南250011)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 [摘 要]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33—1952年近20年的新 闻实践中,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新闻报道,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4)02-0126-03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35年至1938年间,他在《大公报》担任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即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报道,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等通讯集,也在这一时期出版。在这些独具风格的作品中,范长江对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对陕北红色区域的真实情况等都予以深切关注,在启迪人们觉醒,引导人们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新华社、解放日报社、新闻总署和人民日报社等处继续从事新闻工作。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关注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 范长江在《大公报》的几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西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考察,他的通讯以大量篇幅对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予以揭露。 在写于1937年的《边疆问题应有之新途径》一文中,范长江认为,中华民族为几个民族所组成,汉族生存于中部腹地及沿海各省,为中华民族之中坚。自西南云贵经康、藏、陕、甘、宁、青、新疆以至内外蒙古,则为其他民族独立生活,或与汉族混合生存之区域。故中国除海岸线之外,所谓边疆问题,其主要内容当为民族问题。他从历史视角分析道:“中国历代所谓治边政策,皆为狭义的民族主义下的消极政策。其实质乃以统治者自己所属民族为中心,以‘威’—武力,或 以‘德’—羁縻,压服其他各民族。”[1] 在边疆四处强邻相逼的 情势下,这种自古以来直至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羁縻之中带控制”的民族政策,致使边疆民族问题愈弄愈糟。 范长江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十分推崇,认为中国政治思想上对边境民族问题,有重大之进步者,厥为中山先生民族主义之主张。受孙中山思想的启发,范长江提出了自己对待边疆民族问题的主张:“今后宜变消极的防范政策,为积极的团结政策,变削弱与同化政策,为扶持发展政策。除边疆各民族之武力、外交与有关国家之经济,须绝对统一于中央外,当以全力扶助边民作飞跃的进步。亟须帮助其经济之发展,培植新兴人才,以代替腐败之王公制度。灌输科学教育,以减轻宗教的毒害,使边地民族迎头赶上近代民族之水准,而为光华灿烂之中华民族作成优秀的成员。如此则各民 族与汉族感情融合,外人欲挑拨亦无可能。” [1]在通讯集《塞上行》里,范长江对祖国的北部边疆问题倾注了大量笔墨,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腔热忱。当时,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正在内蒙古积极经营,大搞势力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1936年11月的百灵庙战役。国民革命军傅作义部在百灵庙挫败了被日本人利用的伪蒙古军,打击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对此次战争,范长江感触良多,“蒙古本来是我们五大民族之一,今天我们的蒙古民族竟在外人策动之下,以蒙地为根据地,向我们自己国家进攻,……不能不令我们用理智来作深一层的觉察反省。”他从对蒙古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深刻认识到“我们相互间的共同利害,较大于我们相 6 21

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自身职业素养不到位、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编者的疏忽大意是主要原因。本文除了简单论述假新闻产生的背景、成因和危害,还简述编辑人员甄别和防范假新闻的方法。 关键词:假新闻;成因;危害;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那何谓假新闻?笔者在研读大量以假新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的基础上,得到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媒体报道的、无可靠消息来源的、蓄意或无心之失造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 一、假新闻产生的背景 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假新闻。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其强大的自由性和原创性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微博、贴吧、论坛、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简便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网络在最大限度让受众享有信息传播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虚假新闻泛滥之害。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性;在数量上,它又具有海量性。这两重特点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假新闻利用大量耸人听闻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根据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多数派好比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少数派往这个磁场靠近,结果只能导致多数派(谬误)越强,少数派(真理)越弱。 当假新闻真正受到大众的普遍质疑而不是只停留在少数几个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士的,假新闻的传播和覆盖面早已经扩大,恶劣影响已经覆水难收。 二、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首先,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是另类的假新闻产生的客观原因: 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是另类的假新闻产生的客观原因。新闻要求时效性, 但是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又给记者编辑及早把握新闻事实制造了相当的难度,有时合理的推测也可能和事实相悖。 笔者仍然记得,2004年8月29日在奥运会女排决赛时,前两局中国队以0比2落后于俄罗斯队。当时新浪网在比赛尚未结束就发布“女排姑娘奋战不敌俄罗斯,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的消息,然而事实却是:中国女排绝地反击搬的连扳三局,最终拿下了阔别多年的奥运金牌!新浪网在之前就已预先做好正负两个不同的模版,但在对页面进行更新时,误将模版预备代码发布,诚然是因抢新闻所致。 其次,媒体从业人员的急功近利和主观素质因素是出现另类的假新闻的直接原因。 五年前,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一期节目,题为“纸做的包子”,播出了该台记者暗访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一无照加工点使用废旧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出售的新闻。节目播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惊动了北京市委和公安系统。15日,北京市公安成立专案小组进行调查。7天后,案情大白:原来是记者一手炮制的假新闻。 近几年来,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类似于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

信仰的力量演讲稿

信仰的力量演讲稿 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网PQ小编推荐的信仰的力量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信仰的力量演讲稿(1) 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什么是信仰?人为什么有信仰我想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尽相同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辅导员为什么有信仰?更是我们全体辅导员共同追问自己的职业课题?穿过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个涌向理想彼岸的无论是潮涌还是浪花都离不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遥望广阔的星空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照耀人间的是日月而不是短暂的流星因为片刻的辉煌不代表永恒的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才是持之以恒的力量因为人有了“信仰”人才会有力量、人有了“信仰”人生才会闪耀光芒人有了信仰人活得才坦荡人有了信仰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有人说:医生的信仰是医治病痛、救死扶伤有人说:运动员的信仰是超越自我超越梦想还有人说:农民的信仰是播下种子收获希望而我说我的信仰一个平凡地、普通地高校辅导员的信仰就是:“沐浴党伟大的光芒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栋梁”这不在是印在辅导员工作手册上简单的文章而是铭刻在我心中的“一种责任、一份担当和一个理想” 青春有信仰从此不一样信仰助青春人生有方向我在辅导员的岗位上经历了六个春夏秋冬六个寒来暑往六年前当我接到留校工作成

为一名光荣的辅导员的通知时我的心中怀揣着一份不安和对未来辅导员事业的无限向往从那时起我就不断的思考如何能让辅导员的工作乘风破浪扬帆起航正是有了这种思量我才逐步的认识到体会到也寻找到了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辅导员为什么要有信仰?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一件件一桩桩为学生们办理的小事是每天穿梭于各个教室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是炎炎夏日里为学生找工作而忙碌是皑皑白雪中行走于家访的道路上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每一次与学生促膝长谈是每一次对学生谆谆教导是每一次检查学生宿舍的安全隐患是每一次主持的团会班会是学生军训中与学生共同出现在炎热的操场上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认真做好每一次贫困生助学工作是操行评语上一字字一句句真诚的希望是在学生在各项比赛活动中获奖的无比自豪是四届辅导员技能大赛中的不断成长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奉献青春和力量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奋斗终身的期望这就是辅导员的信仰这就是辅导员简单平凡的信仰这就是辅导员光荣而伟大的信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许我们的一生朴实无华、平凡无奇也许在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美好的青春岁月离我们远去也许我们已经白发苍苍日近夕阳到那时我们要问自己这一生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一生中做了最对的一件事那就是选择了阳光下最高尚的事业——辅导员事业我们得到是人生中最宝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 一、学院简介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成立于年月,其前身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和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和社会需要,年月学校决定撤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建制,分别成立文学院和范长江新闻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范长江新闻学院由中共内江市委宣传部与内江师范学院共建。 学院现有广播电视学,播音主持与艺术两个本科专业,现正在积极申报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余人。学院下设广播电视学和文化艺术两个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人,其中教授人,副教授人,博士人,硕士人,兼职教授人。 学院注重教学管理与改革,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与科研质量稳步提高。在教学方面,广播电视学作为省级特色专业,现正借助“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机会与四川省内各大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单位合作加快改革。拥有语言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演播室,仪器、设备先进配套。内设研究所一个:范长江研究所。年来,范长江新闻学院教师主持、完成省教育厅以上科研课题余项,出版教材、专著部,发表论文多篇,人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资料室200平方米,藏书余册,期刊余种,建设有图片摄影、非线性编辑、录音与摄像、播音与主持等广播电视实验室与多媒体教室,拥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成套的音像资料,充分为教师、学生服务。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近年来有余名同学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等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达以上。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办学水平,学院先后聘请历届中国新闻最高奖:“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人为我院客座教授。 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历届全国“金话筒”主持人大赛中均获佳绩;学生拍摄的微电影《驱散雾霾》获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的舞蹈《夏布悠悠》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在历届内江市广播电视政府奖评选中,获奖数量占所有作品以上;同时,为强化实践教学,我院与四川经济日报、华西都市报、内江日报、内江电视台等单位合作,由学生自编自导《青春飞扬》等栏目常态化在电视台播放,学生综合素质得到综合训练与提高。 二、专业介绍 广播电视学(非师范)层次:本科学制:年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扎实的采写编评播业务能力、宽厚的文化根基的新闻工作者,重点培养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报纸、杂志等新闻传播媒体急需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以担任记者、编导、编辑、主持人,也可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管理、教学、广告制作等工作。 主干课程:广播电视新闻概论、图片摄影、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编辑理论、录音与摄像、音频与视频编辑、影视文化概论、专题与栏目类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广播电视广告、网络传播、中外广播电视史等。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就业情况:该专业的教师不仅有较高的新闻学理论水平,而且有丰富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图片摄影实验室、录音与摄像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室等实验室为教学和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专业聘请国家和省市级电视台、广播电台的专家任教师,建立了从省级媒体到地方媒体的实习网络。中共内江市委宣传部与内江师范学院共建范长江新闻学院,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工作。本专业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已到中央人

信仰的力量演讲稿作文5篇

信仰的力量演讲稿作文5篇 信仰的力量演讲稿作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什么是信仰?人为什么有信仰。我想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尽相同。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辅导员为什么有信仰?更是我们全体辅导员共同追问自己的职业课题?穿过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个涌向理想彼岸的无论是潮涌还是浪花,都离不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遥望广阔的星空,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照耀人间的是日月而不是短暂的流星,因为片刻的辉煌不代表永恒的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才是持之以恒的力量。因为人有了“信仰”人才会有力量、人有了“信仰”人生才会闪耀光芒。 人有了信仰人活得才坦荡。人有了信仰,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有人说:医生的信仰是医治病痛、救死扶伤。有人说:运动员的信仰是超越自我,超越梦想。还有人说:农民的信仰是播下种子,收获希望。而我说,我的信仰,一个平凡地、普通地高校辅导员的信仰就是:“沐浴党伟大的光芒,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栋梁”。这不在是印在辅导员工作手册上简单的文章。而是铭刻在我心中的“一种责任、一份担当和一个理想”。 青春有信仰,从此不一样。信仰助青春,人生有方向。我在辅导员的岗位上,经历了六个春夏秋冬,六个寒来暑往。六年前,当我接到留校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辅导员的通知时,我的心中怀揣着一份

不安和对未来辅导员事业的无限向往。从那时起,我就不断的思考如何能让辅导员的工作乘风破浪,扬帆起航。正是有了这种思量,我才逐步的认识到,体会到,也寻找到了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辅导员为什么要有信仰?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一件件,一桩桩为学生们办理的小事。是每天穿梭于各个教室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是炎炎夏日里,为学生找工作而忙碌。是皑皑白雪中,行走于家访的道路上。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每一次与学生促膝长谈。是每一次对学生谆谆教导,是每一次检查学生宿舍的安全隐患,是每一次主持的团会班会。是学生军训中与学生共同出现在炎热的操场上。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认真做好每一次贫困生助学工作。是操行评语上,一字字,一句句真诚的希望。是在学生在各项比赛活动中获奖的无比自豪,是四届辅导员技能大赛中的不断成长。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奉献青春和力量,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奋斗终身的期望。这就是辅导员的信仰,这就是辅导员简单平凡的信仰,这就是辅导员光荣而伟大的信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许,我们的一生朴实无华、平凡无奇。也许,在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美好的青春岁月离我们远去。也许我们已经白发苍苍,日近夕阳。到那时,我们要问自己这一生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一生中做了最对的一件事,那就是选择了阳光下最高尚的事业——辅导员事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

範長江和《中國的西北角》 新聞事業史的不斷向前發展離不開那些才華橫溢又熱愛新聞事業的新聞工作者們。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聞事業,用自己的熱情和汗水使新聞事業發展壯大,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文化財富和精神財富。在新聞史輝煌的發展進程中,總有一個名字讓大家肅然起敬,他就是範長江。他在30年代發表的《中國的西北角》這一新聞著作,曾震撼全國,至今仍被視為經典之作。 範長江,原名範希天,四川內江人。他是新中國新聞事業創始人之一,曾先後擔任新華社副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新聞總署副署長等職。1990年設立的“範長江新聞獎”是新聞類的最高獎項。範長江是中國新聞史上一名非常優秀的記者,而且範長江在年輕時就才華出眾,並且心系著國家民族的安危。《中》就是在抗日戰爭即將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存危機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敵人將要佔據我們的若干大城市,這時的西北、西南地區作為抗戰後方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範長江非常關注紅軍北上以後中國的動向和西北、西南地區的情況。於是,1935年7月中旬,年僅26歲的範長江,隻身前往人跡罕至的大西北採訪,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翻過雪山、爬過草地,越過祁連山,繞過賀蘭山,西達敦煌,北至包頭,跋山涉水上千裏,歷時10個月,,足迹及于川、陕、青、甘、宁、内蒙等广大地區;其西北旅行考察線路,與紅軍長征過程或重疊、或交錯。他的69篇旅行通訊,真實的記錄了中國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同時記載了紅軍長征的情況,既有真切見聞,又有深切議論,既有廣博知識,又有人間情懷,在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大

公報》上陸續發表後,引起了社會上的強烈反映;隨後結集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出版,“未及一月,初版數千部已售罄”。 範長江在艱險困苦的西北地區做考察採訪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反对派腐败无能,国共两党长期针锋相对,使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有志于救国的人们都在探索寻求中国的出路,人们的眼光不期而然地转向了地广人稀的西北。有军事眼光的人们认为,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以后,西北地区将成为抗战的后方,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这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在中国的西部进行长征,红军挥师北上,将对整个中国的政治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荒僻的西北地区的状况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很少为人所知,红军的情况也由于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不为民众所了解。在这种形势下,范长江开始了他的西北之旅,力图比较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他认为他是“因时代的苦闷,逼得到各地去视察”。他的旅行通讯发表以后,引起“悬心于艰危国运的人们”的强烈反响,汇集成书以后,在几个月内连出九版,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中国的西北角》在這種特定的时机和特定的地区環境下,生動具體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因而具有很深刻的时代意义。范长江西北之行每到一处,必有对那个地方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的记述。这种地理的、历史的考察描写,使人们对他报道的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一个总体的轮廓式的了解。這也是《中國的西北角》的特點之一。他对山川地势,名胜古迹描述得很细致,使读者仿佛跟著他

有关坚持的力量演讲稿

有关坚持的力量演讲稿 导语:坚持是什么?坚持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坚持是什么?坚持是通往胜利的桥梁!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有关坚持的力量演讲稿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界上很难办到的事情,只要人们用心去做,总是有可能成功的。也就是坚持就是胜利。不论做什么事,如不坚持到底,半途而废,那么再简单的事也只能功亏一篑相反,只要抱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再难办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坚持都会取得胜利。比如,我们做一件事,虽然你尽了最大努力,没有一丝松懈,但迎接你的却仍是失败。这时,请你不要懊悔。因为你尽管是失败者,只要你努力去做好你应做的事,只要你尽了自己的力量,那么即使失败,你也是强者。 记得有一部日本电视剧,其中有一个片段:描写介绍一位聋哑人在参加伤残人运动会时,因为搀扶一位摔倒的老者,而落在了最后,可是他依旧顽强地跑完了全程。这时,场上的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掌声是对他顽强精神的鼓励,更是对胜利者的欢呼!虽然他听不到,但是那脸上却分明显示出胜利者的喜悦。因为他毕竟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一个人尽最大努力。获得他能力范围之内的最大限度的成功,他就是成功的人。原苏联着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半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着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美国女作家海伦从小双目失明,耳朵又聋。可是她凭着坚强的意志,成了着名的文学家。万事贵在坚持。一个人具备了坚强的意志、耐心和恒心,他就取得了成功的一半,那么另一半成功在顽强努力下也就不难获得了。“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小小的水滴经过常年累月尚可将石头滴穿,那么我们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呢?因此我们说,坚持就是胜利,坚持一定能胜利! 雷锋叔叔当年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而我所要说的是一个人为梦想而坚持一天不难,坚持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也许也不难,难的是坚持一辈子。 虽然以前从语文书上也曾学到过一些启迪人们“坚持”的古文,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而我在学习哲学中,《马克思哲学理论》中所提到的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明白的启迪我们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产生质变。这些道理我都明白。 回想起自己,万丈雄心壮志,再苦再累坚持了。可是却没有一直坚持下去。总是断断续续,因为满足那曾经的一点点的荣耀么?然后在“不进则退”结果下,再次奋发图强。我有的是精力与耐力,甚至战胜困难的决心。但我却没有足够的毅力。我虽然有“野心”,但却没有“恒心”。 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的例子,让我们耳熟能详,“头悬梁,锥刺股”就来形容古代的苏秦,屈原小时候洞中苦读,以及数学家华罗庚。发明家爱迪生,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这些名人成功的背后付出的努力,没有足够的毅力是无法支撑的。 即使没有这么远大的理想抱负。但无论做什么事情,要么做,要么不做,决定了,只要方向没偏,路选对了。就要从一而终。这样才能有所作为。你能飞多高,能飞多远。毅力与恒心是决定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 未来的梦想是依靠每天不停的积累为前提才足以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机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民众立场对我国的西北进行了真实的考察报道,最后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书,曾震撼全国,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当今新闻从业者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 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要向范长江学习。一是记者要能够独立观察和思考。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是在对共产党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他对红军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救国救民,把自己的判断置于与国民党、共产党并列的位置上。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并不能用先进和落后来评说。范长江以一个记者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来看待那个混乱的年代,虽然没有真正意识到共产党理论的先进性,但已实属难得。 二是记者要说真话、讲气节。范长江是第一个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1936年12月,《大公报》上,范长江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如一颗巨石,惊起国统区的千层浪,轰动朝野。范长江的系列报道,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及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为世人及时揭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同时,范长江也为后世记者树立了说真话、讲气节的光辉典范。 二、做一名懂选题的记者

范长江西北通讯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内容题材的吸引力。懂得选题,记者就要有一定的见识,实际就是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新闻敏感。 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西北采访的新闻价值,当范长江萌发前赴西北考察的想法时,《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以“没有新闻价值”为由,拒绝了范长江。但范长江坚信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所以最后他找到《大公报》合作,在张季鸾的支持下,他才完成这次轰动全国的西北采访。由此可见,范长江的新闻敏感,包括他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使他抓住了重大选题进行深入报道,一举取得成功。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一些新闻记者所欠缺的。 范长江西北通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它在第一时间回答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西安事变刚发生时,民众尚处在错愕迷茫中,范长江立刻发回的报道解答了人民的困惑,也因此受到极大的欢迎。按照“冰山理论”的说法,真正优秀的记者能够凭借高度的新闻敏感发现“露在海面的冰山之巅”,进而挖掘出“隐匿在海里的”真正有意义的内涵。 三、做一名敢采访的记者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除了要具备常人没有的见识、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之外,还要敢于采访、勇于采访,不畏艰辛、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

李曼华导演简介

李曼华导演简介 李曼华,女,纪录片、电影导演。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居住中国北京。 2000年-2002年在经济日报担任文字记者,负责人物报道。 2002年进入CCTV文化专题部《人物》栏目,担任人物纪录片导演,在五年间拍摄数十部人物纪录片。 2007年4月,成立电影工作室,策划、编剧完成女性电影三部曲《闭上双眼》、《自言自语》、《名存实亡》。并完成同名女性小说。 2007年7月,作为编剧,导演,制片人完成女性电影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故事长片《闭上双眼》,入围第五届圣地亚哥女性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单元,第三届印度女性国际电影节等多个电影节。 2008年-2010年,创作了电影剧本《六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蓝莲花》。 2011年7月,作为导演的人物纪录片《范长江》获得中国西安民间影像节最佳导演奖。 2008年至今,致力于推动女性进步,关注老年事业。 目前工作主要包括,一方面,对现代女性生存状态进行调研、梳理,观察、思考,希望用纪录片、电影、小说、摄影等多种方式呈现,使一些陷入生存或精神困境的女性得到关注,从而这些女性获得帮助。 另一方面,主要关注中国养老问题以及全球老龄化问题,准备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如拍摄一系列养老题材的纪录片、电影,图片摄影等,呼吁全社会关爱老年人,希望推动中国养老改革。 2011年10月,制作完成中国首部反映中国高速老龄化养老现状,中国空巢老人生存状况的纪录片《我们正在老去》暨同名摄影展。 目前,正筹拍中国首部养老题材电影《蓝莲花》。 导演定位:推动女性进步关注养老事业 社会身份 北京迷影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常务理事 亚洲女性发展协会理事兼影视专业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中国新电影俱乐部发起人、副理事长 主要作品年表 2002年导演人物纪录片《古琴大师----李祥霆》、《神经外科专家—韩济生》 2003年导演人物纪录片《中医专家----刘保延》、《海洋科学家—翦知敏》 2004年导演人物纪录片《著名作家----王小波》、《国际著名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卡纳第》、《国际著名导演—张元》 2005年导演人物纪录片《国际整形医生--范金才》、《环境艺术家—米丘》《新闻家---范长江》

信仰的力量 演讲稿(1)

信仰的力量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工程技术学院.............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信仰的力量,说到信仰,相信这个词对于大家而言并不陌生,那么,敢问在座的各位,你的信仰是什么? 英国有句谚语:One should eat to live,not live to eat. 翻译成中文就是人为生而食,不为食而生。如果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一味追求衣食住行,满足了最根本的生活需求,但是在个人精神层面却不加修缮进取,那么试问,这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异? 独行者穿梭于浩然大地,忍受着恶劣环境和时空距离对其体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也许放弃这样的念头也在脑海里飞速闪过,但望见,路还在脚下,焦点还在远方,行走就是他终生的信仰,所以,即便是脚下的路布满荆棘,也依然选择坚定的去行走,去一步步靠近,滋生出信仰的那个远方。上帝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是希望的信仰;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爱情的信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是忠义的信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善良无私的信仰。于这,便是信仰的力量。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齐聚一堂,是缘分,让五湖四海的人来到这里,但是,也是因为信仰,让我们将那一粒呵护了十几载的梦想的种子,连同我们曾许给自己郑重的承诺,一起打包,来到了这里。说信仰,我们共同的体会应该就是高考那年,1000个人,就有1000种高考,我想那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之一,那是青春里凌厉的一个转弯,也是成长里最沉痛却也最畅快的节点。在那时刻将神经紧绷的特殊阶段里,我们可以每天六点半起床,匆匆赶到教室气宇轩昂的读给自己长达几分钟的宣誓词,然后开始一天繁忙的学习,我们可以每天和书本打交道,可以为了一道数学题争论不休然后反复思索,我们也可以在每次考试失利后心底里暗自神伤,却心有不甘的学习到深夜,那个时候,我们像复读机一样,我们倔强,我们坚强,我们相信。每天重复着一个频道,一个动作,咀嚼着这个过程里的反反复复的酸甜苦辣。累吗?累,苦吗?也挺苦,但是为什么又苦又累,我们却依然可以坚持下来,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两年,甚至更多。 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抽不出时间去迷茫,我们只有笃定的一份信仰—高考成功!虽然这个成功的标准因人而异,但无论这份信仰它带你走向了何方,至少,你没有辜负那段美丽的时光,最重要的是,你因为这份信仰完成了最精彩的成长。我们应该为那个忠奉信仰而忍耐坚持的自己鼓掌。 再后来,带着十八岁的梦想走进了大学,我们像离弦的箭,突然间的自由让我们在形形色色的大学里开始迷茫,开始失去方向,在白无聊赖坐下来静静思考的时候,想想几年前的自己在如何的往前走,对比现在的自己,会逃本就不多的专业课,会经常通宵打游戏,会面不改色心不跳向父母伸手要生活费...,诸如此类的行为还有很多,阔别了曾经那份简单而笃定的心境,回过神来,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自己很陌生,陌生到让自己有些发怵,十八岁的梦想,我们把它遗失在了哪个岔路口?你曾那样坚定守护的信仰,又在哪里,与年轻的你,做了平静的告别? 因为信仰,爱迪生在历经无数次的失败后最终获取了研制电灯实验的伟大成功;因为信仰,史铁生在不惑之年带着残废的双腿,将轮椅驶进了它精神的归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