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地图

辽宁地方史

浅谈三国时期公孙氏政权对辽宁地区的历史功绩 摘要:在各股势力逐鹿中原的动乱时期,公孙氏政权利用辽东地区有利的地理位置盘踞在此。在其统治期间,采取打击豪强,设置州郡,开拓领地,招抚流民,招徕贤士等一系列政策,不仅有利的保卫了辽东地区的社会稳定,还有利的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且在海上交通和民族关系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可见,公孙氏政权在东北地区发展,尤其是辽宁地区发展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有着卓越的历史贡献和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关键字:公孙氏政权,设置州郡,民族政策,招贤纳士,海上交通 东汉末年,中原动荡,战乱频发,统一的封建王朝被各地兴起的封建割据势力所替代,公孙氏政权也是当时兴起的封建割据势力之一。从公元一八九年至二三八年,即公孙度割据辽东,历经三世四主,共统治辽东50余年。尤其是在公孙度、公孙康父子统治时期,利用辽东有利的地理环境偏居一隅,佣兵独立,不参与中原混战,保境安民,安抚四周少数民族,并实行一系列有利于辽东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对辽宁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打击豪强,稳定政权 东汉以来,地方豪强的势力日益膨胀。势力强大的世家大族勾结官府,横行乡里,兼并土地,持强凌弱,此状况已成为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一大时弊。辽东地区豪强也是如此,官府不敢追究。中平六年,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由于他出身玄莬小吏,不被辽东地区豪强所重视,公孙度为加强在该地区的统治,对豪强大族严加惩治。首先,“先时,属国公孙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为伍长。度到官,收昭,笞杀于襄平市。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诸,所夷灭百余家,郡中震栗。”[1]自世家豪强被灭门百余家后,剩余郡中的豪强大族都人人自危,均因惧怕公孙度的强硬手段而纷纷屈服。另外,有豪强因不满公孙度的统治,或恐惧遭到公孙度的迫害,而逃往他处,但一经发现,立即遭到公孙度的派兵追捕和严厉的惩治,“故河内太守李敏,郡中知名,恶度所为,恐为所害,乃将家属入于海。度大怒,掘其父冢,剖棺焚尸,诛其宗族。”[2] 在世家豪强势力已经成为阻碍政权发展这一历史时弊中,公孙度采取这一系列政策,不但有力的打击了与公孙氏政权相抗衡的敌对势力,巩固了公孙氏政权在辽东的统治,还有效的遏制豪世家强的势力,间接整治官吏,为政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社会基础。

明代都司卫所与地方史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明代相当一部分卫所具有“实土”性质,这是学界把卫所的研究与地方史地结合起来考察的前提,通过对地方卫所沿革、组织形式、职能和它对于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影响的研究来认识地方社会,在明代卫所的研究中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沿边、沿海都司卫所相比内地而言具有更加鲜明的地理特征,它们的沿革演变直接反映出明代的边防建设、民族政策,甚至国家综合实力的升降。在内地,都司卫所虽然与州县相错,然而它们分别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管理系统,各个卫所都有自己的土地和人口,对于研究明代制度、社会经济乃至清前期地方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州县赋役制度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卫所的因素在明清地方史的研究中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都司卫所地方史研究综述 学界很早就注意到明代卫所治土辖民的特征,并依据其田土分布特点将之区分为“实土卫所”和“非实土卫所”[1]。在此基础上,顾诚先生提出明代疆土是由两大行政和军事系统管理的观点[2]。而周振鹤先生、郭红等人则先后提出、发展和完善了“军管型政区”的概念[3]。以上看法的提出无不基于明代都司卫所在边疆地区尤其是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不仅承担着边防职能,而且在这种组织方式下管理地方,具有某些行政区划的特征。也正是因为明代都司卫所的这种地理特征,使得它在明代乃至清代地方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试图从地方史的角度对相关卫所及其变迁的研究作一次初步的爬梳。兹以辽东、西北、西南、沿海、内地为序分别叙述之。 一、东北卫所与地方史研究 辽东地区最先受到学界的关注。对于都司卫所沿革的研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次形成一个热潮,体现在学界对辽东问题的关注上,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学术态势有关。“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地区的形势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而明清嬗替,满洲兴起的历史在此前的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已经融入当时的民族主义背景,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激起了学界对东北史地研究的热情。还有,以孟森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对东北史地和满洲开国史的研究也为这一时期继续研究东北史地积淀了深厚的学术资源。这样,人们对明代卫所研究的视域最早聚焦在东北地区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早期研究辽东地区卫所的主要都集中在卫所以及都司的沿革考释上。张维华的《明辽东“卫”、“都卫”、“都司”建制年代考略》(《禹贡》1934年4月,1卷4期)和《明代辽东卫所建制考略》(《禹贡》1934年6月,1卷7期)、李晋华《明代辽东卫所归附及卫所都司建制沿革》(《禹贡》1934年9月,2卷2期)、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努尔干都司考》(《燕京学报》1947年12月第3期)是较早的专篇论文。 建国以来研究辽东地区的都司卫所的研究不但深化,一方面继续考据卫所的基本沿革情况,另一方面更加侧重于卫所制度的综合研究。同时,注意民族关系,注意把明、女真、朝鲜三边的关系联合起来考察,把制度史与社会史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继续从沿革地理的角度研究辽东地区的卫所,如杨旸《明代亦儿古里卫的设置和管辖》(《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 1期),杨旸、吕昆《明政府对乌苏里江流域及东海滨地区的卫所设置和管辖》(《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期),陈福林、杨旸《明朝对葛林卫的管辖》(《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徐建竹《明代建州卫新考》(《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和《论建州左卫的建立与变迁》(《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1期),杨旸、傅朗云《明代松花江流域卫所设置考略》(《求是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83年1期),李鸿彬《简论三万卫》(《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等。徐桂荣、刘正堃《明代辽东都司诸卫辖所考》(《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一文考证出辽东军卫未必辖制5个所,推翻了明代一卫辖五所的一般说法。张世尊《明初辽东二十五卫建置考释》(《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2期)对辽东二十五卫的建置作了详细地考证。研究辽东地区军屯、军户等与卫所制度相关的论著逐渐

清代的辽东地区曾遍布皇庄

清代的辽东地区曾遍布皇庄 □本报记者/王敏娜 为派出150人挖人参,盛京内务佐领给总管内务府上呈文 核心提示 在清代,皇庄是皇室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神秘。盛京皇庄又因建立早、规模大、经营管理完善、存在时间长,成为众多皇庄中的重要代表。 清朝灭亡后,皇庄渐渐消失,盛京皇庄也逐渐被人们遗忘。近年来,我省相关专家在对满文档案的翻译整理时,发现了不少关于盛京皇庄的记载,结合清代的官书和史籍,专家们逐渐摸清了皇庄的来龙去脉。 为皇帝东巡提供后勤保障 皇庄是指专门服务于皇室的庄园,是皇帝的私产。清朝时期,盛京、京畿等地都设有皇庄。皇庄的数量始终处于变化中,各个时期皇庄的规模大小也不相同。 5月25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关嘉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皇庄没有具体的名字,后人根据其性质不同泛称其为皇庄。 因其所处区域不同,这些皇庄有一个笼统的称呼,比如盛京周边的皇庄,统称为盛京皇庄。关嘉禄告诉记者,盛京周边的皇庄有很多,按照出产的物品分为不同的类别,具体有粮庄、棉庄、盐庄、果园、牧群、打牲、山场、瓜菜园、豆草秸庄等。仅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就有92个盛京粮庄。现在,这些庄园的具体位置已无从查证。 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盛京皇庄几乎遍布整个辽宁省。西起葫芦岛绥中,东至丹东凤城,各地都设有盛京皇庄。 “因为是皇帝私产,土地、丁口、产品等都归皇帝占有和支配。”关嘉禄说,不管哪一种庄园,每年都要向皇家缴纳一定额数的赋税,主要是实物和银两。

相比之下,盛京皇庄承担的任务比一般的皇庄更重一些。每年除了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皇帝东巡时的费用。清朝曾有四位皇帝东巡,他们沿途的吃食由盛京皇庄供应,尤其是康熙的前两次东巡,食物主要依靠沿途的盛京皇庄供应。 例如,在康熙第二次东巡时,所需费用一律由盛京所属23个大粮庄及59个棉、靛、盐庄供应。 “皇庄作为皇室开支的主要来源,其收入一般不与国家财政发生关系,但皇帝有时也将之用于国事,如救灾、军费等。”关嘉禄说,“康熙镇压三藩叛乱时,就曾从盛京皇庄抽调了庄丁和粮食,以扩充兵力和补充军用物资。” 盛京皇家围场狩猎图 所有事务都需向北京总管内务府汇报 皇庄虽是皇帝的私产,但由于皇帝政务繁忙,无暇管理具体事宜,因此自上而下设立了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皇庄的事务都是由在北京的总管内务府来打理。不过,盛京皇庄因设立时间较早,却有些不同。 清史学家、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佟悦说,清初时,盛京没有设立内务府,当时盛京皇庄分隶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由盛京三旗佐领管理,也称为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盛京内务府才设立,用以统理盛京地区皇室及宫廷事务,包括皇庄事务。 然而,无论是之前的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还是后来的盛京内务府,其职能虽说与北京总管内务府相近,但地位要比北京总管内务府低。盛京内务府对于皇庄内的许多事务都无权处理,事无巨细,都要呈报给北京总管内务府,其中一些事情甚至还得由皇帝钦定裁决。 在辽宁省档案馆,记者翻阅《盛京皇庄档案史料选编》时发现,盛京内务府不仅要把所产物品的核销之类的重大事情向总管内务府请示,就连派去京城送布匹人员的吃饭住宿等琐事也要呈文请示。 康熙十六年(1677年),总管内务府机构调整之后,所有皇庄的管理逐渐完善,不同种类的皇庄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比如:粮庄归会计司主管,果园归掌仪司主管,打牲归都虞司主管,棉庄、盐庄、靛庄等归广储司主管。 常年及时缴纳额赋的庄头可封官

东三省区域划分

黑龙江省的地形,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西北部为北东——南西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北西——南东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部为北东——南西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兴安山地与东部山地的山前为台地。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包括兴凯湖平原),西部是松嫩平原。 北部山区: 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 中部山地: 依春市 东北平原地区: 鹤岗市,佳木斯市 东南丘陵山区: 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 西南平原地区: 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地区 吉林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管辖二个副省级城市,一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州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另一个是省会长春和吉林、四平、通化、白山、辽源、白城、松原7个地级市。 东南山地区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通化市 中部平原丘陵地区:长春市、吉林市(丘陵居多)、四平市、辽源市(平原居多) 西(西北)部平原地区:白城市、松原市 辽宁省从地区的格局上可分为辽东(丹东、本溪)辽中(沈阳及其周边)辽南(大连地区及周边)辽北(铁岭地区)辽西(朝阳、阜新、葫芦岛、锦州)。辽东地区以山地为主,雨量充足;辽南相对积温比较高;辽北及沈阳周边以平原为主;辽西气候比较干燥,以丘陵为主。 按地形地貌区域划分为: 辽东山地地区:本溪市、辽阳市、抚顺市、丹东市 辽南平原:大连市、鞍山市(平原居多有丘陵)、营口市、盘锦市(辽河以东部分)辽西丘陵地区:锦州市、朝阳市、阜新市、葫芦岛市、盘锦市(辽河以西部分) 辽北平原地区:沈阳市、铁岭市 按地图方位划分 辽东:丹东、本溪、抚顺、辽阳 辽南:大连、鞍山、营口、盘锦 辽西:锦州、朝阳、葫芦岛 辽北:沈阳、铁岭、阜新

老家绥中(153)大明辽东悲歌31 前屯卫中后所惨遭屠城

老家绥中(153)大明辽东悲歌31 前屯卫、中后所惨遭屠城 大凌河之战后,明军更加困难,洪承畴、祖大寿降清,松、锦、塔、杏四城皆失,山海关外,大明在辽东仅剩宁远、前屯、中后所、中前所四城。吴三桂独守宁远孤城。松山之战,不战而逃,但是,面对辽东危险的形势,让崇祯不得不让步:“三桂失地,也应斩首,但姑念其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明史·曹变蛟传》。不久,吴三桂不仅没有被杀还被升为提督,负责辽东军务。吴三桂重返宁远,收拾殘卒,招募兵勇,没多久又组织起了万余兵士,加上其他各地军队辽东又有了两万五千多明军,崇祯又发给他努金二十万、户部拨银三十万,调天津漕粮给宁远,一时间宁远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夺得锦州、松山后的皇太极又开始惦记上宁远,于是就给吴三桂写了一封劝降信,没有得到回应,又让投降大清的吴三桂亲朋好友也写信劝降,一时间他的舅舅祖大寿、哥哥吴三凤、姨夫裴国珍及其他好友等等接二连三写信给吴三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吴三桂投降大清,可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回应。如何争取吴三桂?祖大寿献了一个“绝后计”:“先取中后所,收吴总兵家属,吴襄必为心动,吴三桂亦自然而扰乱,迫使其他城池不战而降。”《清太宗实录》吴三桂是个孝子,当年其父被围阵中,吴三桂亲自杀入敌人阵中救出父亲吴襄,最后脸上落下

了疤,她也因此“孝闻九边”,这一招够毒辣的!可惜,此时皇太极因宸妃之死,身体立刻变得虚弱,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这条绝后计就只好由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来组织实施。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十一日,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统帅大军,自沈阳出发,携带红衣大炮和各种火器直奔宁远而来。在宁远留下部分兵马,安下大营,虚张声势。大队的精锐部队直奔中后所而来!《清史稿》济尔哈朗传中关于攻取中后所得这场战斗记录很简略:“八年,世祖即位,命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九月,攻宁远,拔中后所,并取中前所。”实际上这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癸亥往征宁远,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自军中奏报九月二十三日、大军抵中后所二十四日薄暮移军城北,填平壕堑。以云梯、挨牌、及红衣炮急攻之。至二十五日城颓。敌不能支。遂奔溃。我军随拔其城。擒斩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等二十余员,及马步兵四千五百人,俘四千余人。获驼、马、牛、羊、金银等物无算。又分兵往略前屯卫、中前所等处。俘四百余人。兼获驼马、牛羊、枪炮等物。”清军自绥中城北填平护城河,驾云梯,用大炮轰塌城墙,斩杀守城将领,抢夺牛马钱财。杀掉明军四千五百多人,俘虏了四千人。“ ○庚午。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自军中奏报。九月二十八日、大兵自宁远卫进发。次日、抵

明朝九大边镇

明朝九大边镇 明初, 元顺帝北逃后屯于“ 盖里,’开平, 北平城即过去的元大都成为元军必欲夺回的主要目标。当时, 明王朝虽然十分天下已得其七, 毕竟还没有混于一宇, 平元都是北控中原的重要步骤。元都始克时, “ 秦、晋未定, 滇、夏未平。” 虽然洪武元年十二月由于徐达抄袭太原, 迫使元将王保保逃窜甘肃, 粉碎了元主收复北平的最初计划, 但是元人并没有甘心自己的失败, 元主也一直以不能“ 收复失地” 为恨, 作歌日“ 失我大都兮, 冬无宁处, 失我上都兮, 夏无以谊署, 惟予狂惑兮, 招此大侮??”。当时, “ 忽答一军驻云州, 王保保一军驻沈尔塔, 纳哈出一军驻金山, 失喇罕一军驻西凉, 引弓之士, 不下百万众也, 归附之部落, 不下数千里也, 资装恺甲尚赖而用也。” 转引自王剑英《萧询故宫遗录考辨》, 载北京史研究第一集, 燕山出版社年版, 在这种情况下, 仅明太祖洪武二年二月和六月, 元垂相也速就曾两次进犯通州。为了坚决反击, 明军集中优势兵力一直打到上都, 将元顺帝逐至漠北, 但在是年七月, 元将孔兴、脱列伯又以重兵攻大同, 欲图恢复。虽然再次被明军挫败, 但北部边患都一直使明统治者优心忡忡, 不得安宁。以致后来不断有残元势力对明朝多次进犯, 使朱元璋除了赶杀之外, 不得不采取“ 但保障清野, 使来无所得” 皇明世法录》卷十四的办法, 来对付这些进犯。其中包括徙北平山后之民三万五十八百户散处各卫府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 为彻底消除北患, 廓清残元军事实力, 明统治者不断向漠北地区用兵, 开始采取“ 以攻为守” 的军事战略。但至洪武五年初, 明军大将徐达、李文忠进击漠北的军事行动失利明史· 徐达传》、《明史· 李文忠传, 直接导致明政府确立了攻守并重的方略。翌年, “ 从淮安侯华去龙言, 自永平、蓟州、密云迄西二千余里, 关隘百二十有九, 皆置戍守。” 《明史· 兵志洪武九年, 分兵戍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口等处峰垠达一百九十六处。十四年, “ 修永宁、界岭等三十二关。” 永平府志· 关隘这些初步的军事设施, 均是为了对付残元军队南犯的被动措施, 从军事上来看, 还完全谈不上完善。军事特点; 靖难之役(1399)之后, “ 凡天下要害之处, 专设官统兵镇守” 。大明会典· 兵志当时,“ 总镇一方者, 日镇守独守一路者, 日分守独守一城一堡者, 日守备。” 此时长城沿线“ 皆,峻垣深壕, 烽猴相接。隘口通车骑者, 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 《明史· 兵志即所谓“ 一一为乘障, 一一列戌守” 。《四镇三关志并造成“ 边军皆屯田, 且战且守” 轰辅人物考· 宋呐传的局面。永乐十三年, 因明成祖朱棣已定下迁都北京的决策, 而此地三面临塞, 故边防犹重。当时明朝的北部边防, 东起鸭绿江, 西抵嘉峪关, 绵亘万里, 为防备盘踞漠北地区的蒙古诸部南下侵扰, 威胁京师北京的安全, 明政府开始正式决定采取分地防御的办法。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榆林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 陕西镇巡统驭固原, 亦称二镇。以上各军镇因其均设在长城沿边地区, 故被称为“ 九边” 见《明史》卷九十一明会要》卷六十三及明人魏焕撰《九边考》。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为明代北部边防最重要的九处军事重镇。各镇设置非常险要, 构筑十分坚固, 特别是长城饯上的

明代辽东八站与辽东边墙的性质研究

明代辽东八站与辽东边墙的性质研究 南义铉 摘要: 明初占领辽东之后,以辽东都司中心逐渐扩大势力范围。明朝在辽东都司之下设卫所,建立起卫所体制,并确保人口努力巩固内部稳定。到永乐年间,明皇亲征蒙古,招抚女真,设奴儿干都司等频频尝试对外扩张。但是未能将蒙古和女真地区收归为明朝的疆域。蒙古和女真反而势力扩大,威胁着明朝的边境。 明朝在女真地区设置的女真卫所随着奴儿干都司衰退,也不可能附属于明。辽东都司只占领着25卫地区,明朝通过修建辽东边墙国境线,以防御辽东,抵制蒙古与女真入侵。 相当于朝鲜与明的国境地带的辽东八站并未建辽东边墙,成为两国之间的国境中立地带,由于处于两国控制的空白地区,出现了各种越境问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后期,当时因为辽东都司内部屯田的减少、马政瓦解,士兵叛乱及逃跑等难以解决的问题,结果辽东落入满洲族的手中。由此可见,明朝面临着内部矛盾与外部势力扩大的威胁,辽东都司的统治力量相当有限,明代的边境政策是以辽东都司为中心的防御体系。从上述史实可见,认为明代满洲地区是明朝疆域的中方观点存在着很多问题。 关键词: 辽东、辽东都司、辽东八站、辽东边墙、女真、奴儿干都司 Ⅰ. 序论 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对辽东(满洲)的历史相当关注。以有史以来辽东就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关联的假说为基础,将史前到近代的辽东历史编写入中国史。中国立足于“多民族统一国家论”,将古代的古朝鲜、高句丽、渤海、匈奴、辽、金、元、清等在北方兴起的政权或成立国家的北方王朝归属为中原的地方政权或中国的兄弟民族。由此可见,中国的历史认识将古代北方的历史歪曲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甚至周边部的弱小势力,问题相当严重。 中国将北方的历史纳入中国史的过程中,明代辽东(满洲)地区的历史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在明代,辽东在东亚历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辽东交通四通八达,是通向朝鲜、女真、蒙古等地区的枢纽,因此成为相互争夺的兵家重地。明王朝也趁元末的混乱时期进攻辽东,并占领了辽东的部分地区。还在辽东地区设立了地区防御的中枢机构——辽东都司及下属的25个卫。以此来守卫京师,防御东部边境,在保卫王朝安宁的同时,将其作为对外扩张的前哨基地。 但是中国方面对明代辽东地区的研究成果其视角存在问题。即,夸大了明朝对辽东的统治,不仅包括蒙古的一部分,而且将女真族统治的吉林、黑龙江流域等广袤的满洲地区也归属于明,主张这些地区都是明朝的疆域。这与客观不符。实际上,处于明朝的影响力之下的地区仅限于辽东都司管辖的地区,即相当于现在辽宁省的范围。(蔡运辰, 1957, p.138)明代辽东的概念,通常指的是辽东都司形式上管辖的25卫地区,这也证明了辽东都司管辖之外的地区不是明朝行政力所涉及的统治地区。 立足于上述基本观点,本研究将分几部分对中方夸大明代对辽东统治进行分析,逐条反驳。借此来重新考察明代辽东的历史性质。本文首先将对在明代进驻辽东上发挥中心作用的辽东都司的性质和管辖地区进行考察。通过分析辽东都司的职能及其管辖范围,对实际统治的地区进

明朝的疆域极盛时

明代辽东 明朝的疆域极盛时,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辖西藏、南方建立了交郡,其间又有郑和远航扬威于海外,号称「四海咸宾」,实远逾于唐,而不逊于清。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馆长毛佩琦教授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首在文化成就的灿烂,为世界贡献良多;文明的悠久绵长,为现世唯一没有断绝的文明实体;历史记忆完整、史学传统丰厚,不断团结感化倾慕中国文明的有志之士,来维护中国、重建中国。而不在征服侵略、夸耀疆土广大。疆土广大仅仅是后来的既成事实而已。 国家的力量和疆土不单讲求面积,明朝时候国家税收主要来自江南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湖州、嘉兴七个府,这七个府面积约不到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耕地约占全国的17%,人口约占全国的15%,但是税收长年占全国的36%-50%。现在蒙古土地面积大,可它绝对是个小国。 而明的文化疆土更是广大,影响遍及亚洲,这些"软实力",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像信用一样,蓄积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丧失则很快,沦为野蛮人的奴隶,华夏文明被压制的奄奄一息,充满病态,这些"软实力"已经丧失殆尽。 以来在某些偏听偏信的人心里,朱元璋搞定纳哈楚平定辽东的历史,是吹牛吹出来的。 明成祖完全毁灭黄金家族的声威和蒙古首都和林,收复广大北方领土是吹牛吹出来的。 明代在辽东废州县,立军卫制,修边墙,实行军垦,使辽东地区城镇林立,农业发达,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伊始,便对辽东用兵。1370年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明王朝,朱元璋下令设置辽东卫指挥司,任刘益为指挥同知。败走辽阳的元将洪保保不满,密谋刺死刘益,投奔元将纳哈出。同年明廷又建立辽东指挥使司,任马云、叶旺为定辽都卫指挥使,在老鸦山寨(辽阳东)击溃元将高家奴,先后占领辽阳、沈阳等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设立辽东都司,治辽阳,辖有二十五卫二州。辽阳是明朝统治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又是辽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辽阳中心设有六个卫一个州。 定辽前卫,洪武八年(1375年)置,治所今辽阳城东北。

辽东卫所

论辽东卫所的设立在明初的军事战略价值 摘要:明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长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占有重要地 位,属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许多社会新问题。明初根据辽东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决定了设置辽东都司,体现了明朝对东北的战略部署。辽东卫所的设立在明初有很大的军事战略价值。 关键词:辽东卫所军事价值 一 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了明朝。 明朝建国之初,其统治基础并不巩固,辽东地区一直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各种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纷纷涌入。就其全国来看,四川、云等割据势力仍存在。周边情况亦甚不利,尤其北方边境更为严重。洪武元年,元朝统治者元顺帝在明朝大军进攻的压力下,从大都北走,但仍佣兵北边,还有相当雄厚的力量,有时兵临通州,威胁北京。元顺帝在洪武三年死于应昌,但他的继承者仍然号称为大元皇帝。特别是当时东北的形势,对明朝统治来说,更为不利。这首先是蒙古各族不时的侵略。当时蒙古各族,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兀良哈各部、鞑靼各部、瓦刺各部。齐总兀良哈各部居住在东北西部,当然对辽东威胁最大。而在辽南的元代余部力量也很雄厚。元将哈刺张“屯驻沈阳古城”,高价怒“固守辽阳山寨”,也先不花“驻兵开原”①,洪保保据守“辽阳”,刘益集兵“得利赢城(今辽宁省复县东北得利寺镇)”。尤其是元丞相哪哈出佣兵数十万,盘据金山(今辽宁省开原西北),养精蓄锐,窥视辽东,待机南下,“彼此相依,互为声援”。元余部势力的存在,威胁着刚刚建立的明王朝的生存。这就是元末明初辽东的政治形势。 当时辽东社会经济状况也是不好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辽东在东北来讲虽然开发较早,是东北先进地区,而比之内地还是落后的。地处边陲,地广人稀,农民以打猎为主,生产不发达。尤其元朝统治的八九十年里,中国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全国各地的公田、民田被蒙古的贵族、贵族和僧侣侵占,辽东地区也不例外。元朝还实行“禁秋耕”或“禁耕”的法令,辽东地区广大的农田被改用牧场,失田的农民不断向南方流亡。元顺帝时,汉人,高丽人的马匹又都被劫夺,农村凋敝不堪。特别是元末明初战乱频仍,山河残破,人民再度流离失所。 朱元璋为首的明初统治者必须以及时而得当的措施对待元末明初的辽东形势,否则不足以巩固其统治。当时的必要措施是解除北方元朝余部的割据势力,恢复被破坏的辽东经济,缓和社会矛盾,以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朱元璋在解除了元代余部势力威胁的同时,并着手解除辽东的元代余部势力的威胁,果断而迅速地开始了对辽东的招抚和用兵。 二 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即着手统一东北地区, 招抚辽阳行省等

辽东地区各类特产说明

辽东地区各类特产说明(一) 一、山野菜类 山野菜以其营养丰富,含粗纤维,胡萝卜素、有机酸、多糖类。烹调多样:趁冻开水下锅缓化,可沾酱、凉拌、做汤、同肉类炒炖、做馅。口感清淡、鲜嫩、爽滑各不同,而成为现代餐桌上最受欢迎的食品。 1、刺嫩芽:又名刺龙芽,多年生小乔木。可食部位嫩芽。刺嫩芽中所含的蛋白 质是普通家种蔬菜的十几倍,质地脆嫩甘香,其叶中含有生物碱、皂甙、氨基酸等物质另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食用方法:水煮沾酱、凉拌、做汤、涮锅、同肉类炒炖。 2、猴腿:多年生草本,可食部位嫩茎叶;该山野菜以入口清脆、色香味俱佳而 广受喜爱。猴腿中丰富的无机盐、维、钙、磷、铁等矿物质;猴腿嫩叶中含有大量的谷氨酸,能清除脑代谢在氨的毒害,保护大脑,促进脑代谢,还能打蛔虫。 食用方法:水煮沾酱、凉拌、做汤、同肉类炒炖、做馅。 3、蕨菜:多年生蕨科草本植物,又名如意菜,可食部位茎叶每100克鲜嫩叶中 含蛋白、粗纤维、胡萝卜素、钙、和16种以上氨基酸。鲜蕨中含有R-氨基丁酸有恢复脑细胞,安神降压的功能。鲜蕨菜入口爽滑,清淡解毒化痰、润肠通便。 食用方法:沾酱、凉拌、同肉类炒炖。 4、大耳毛:又各东风菜,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大耳毛口感清淡、有特殊的野 菜香,胡萝卜素含量极高,另外还含有粗纤维、尼克酸等。中药书中标明大耳毛性寒,味辛苦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

食用方法:水煮沾酱、凉拌、做汤、炒炖、做馅、涮锅。 5、刺五加:又名刺果棒落叶灌木,可食部位嫩茎叶;,口感、清、香、爽有特殊 香气。刺五加中含有非芳香性不饱和有机酸等物质有甙多糖,维生素A、B1、B2。能提高细胞氧气交换的能力。并促进新陈代谢,抗氧化作用。刺五加的抗氧化效果可是维他命E的五倍,抗疲劳、降血压、促进睡眠。 食用方法:趁冻开水下锅缓化,可水煮沾酱、凉拌、同肉类炒炖。 6、山胡萝卜:又名轮叶党参、四叶参,可食部位根叶茎山胡萝卜是营养极高的 山野菜。每100克鲜根中含粗蛋白11.89;粗脂肪3.5糖类4.5和大量的维生素,补休力、抗疲劳。口感松脆,和肉类同炖食口感嫩滑、质地脆嫩。 食用方法:凉拌、做汤、同肉类炒炖。 7、苦隆芽:学名升麻多年生草本植物,可食部部位茎叶,根入药。苦隆芽入口 味苦,丰满醇厚。奇妙的是吃一口苦隆芽再吃一口粥或水则变苦为甜,原来因谷类的多糖类与苦隆芽中的的阿魏酸和异阿魏酸、发生水解反应而生成蔗糖和果糖的原因。 食用方法:水煮后,冷水浸泡30分钟后沾酱食用。 8、杂菜:多种山野菜综合,味清香,色鲜明、入口清淡,去火,生津。 食用方法:可趁冻开水下锅缓化,沾酱、做汤、涮锅、同肉类炒炖。 9、蒲公英:婆婆丁嫩苗可食”。蒲公英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保健野菜,主要食用部分为叶、花、花茎、根。其嫩叶、未开花的花蕾、根状茎均可食用。挖其嫩幼苗,开水烫后,冷水漂洗,炒食、凉拌、做汤。风味尤佳。 二水果类 一、树莓:又名木莓,覆盆子多年生小灌木类果树。树莓果实香味宜人,口感独

史可法简介刘肇基,字鼎维,辽东人。明末

史可法简介刘肇基,字鼎维,辽东人。明末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刘肇基。刘肇基。字鼎维。辽东人。明末抗清名将。 以与史可法死守扬州而闻名。出身于将门之家。祖辈世袭指挥佥事。1634年。刘肇基跟随总兵尤世威镇压中原地区农民起义。战事颇不顺利。后刘肇基接替尤世威。与游击罗岱力战。史可法简介终于将其击破。升任辽东副总兵。总兵官。1639年。蓟辽总督洪承畴调刘肇基至辽东。负责训练宁远诸营士兵。次年3月。清军围攻锦州。刘肇基奉命与宁远总兵吴三桂前往支援。双方互有死伤。清军退却。此后。 他曾率士卒千余人救吴三桂于松。杏之间。却被诬以临阵退却。遭到解职。不过接替他的是名将王廷臣。南明福王政权建立后。刘肇基自请从征效力。得

加授左都督。太子太保衔。史可法督师扬州。命其率兵守高家集。1645年3月。清军包围扬州。史可法命附近驻军增援。只有刘肇基一支孤军赶到。入城守北门。城破之后。刘肇基率部400人与清兵死战。格杀数百人。但寡不敌众。史可法简介最后全军覆没。清朝乾隆年间。重修史书。嘉奖明末殉难武将。 因刘肇基忠于明朝。特赐谥号为节愍。 本名,刘肇基。字号,鼎维。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辽东。去世时间,1645。主要成就,死守扬州。谥号,节愍。 个人简介。刘肇基。字鼎维。辽东人。明末抗清名将。 以与史可法死守扬州而闻名。出身于将门之家。祖辈世袭指挥佥事。1634年。刘肇基跟随总兵尤世威镇压中原地区农民起义。战事颇不顺利。后刘肇基接替尤世威。与游击罗岱力战。终于将其击破。升任辽东副总兵。总兵官。1639

年。蓟辽总督洪承畴调刘肇基至辽东。负责训练宁远诸营士兵。次年3月。清军围攻锦州。刘肇基奉命与宁远总兵吴三桂前往支援。双方互有死伤。清军退却。此后。 他曾率士卒千余人救吴三桂于松。杏之间。却被诬以临阵退却。遭到解职。不过接替他的是名将王廷臣。南明福王政权建立后。刘肇基自请从征效力。得加授左都督。太子太保衔。史可法督师扬州。命其率兵守高家集。1645年3月。清军包围扬州。史可法命附近驻军增援。只有刘肇基一支孤军赶到。入城守北门。城破之后。刘肇基率部400人与清兵死战。格杀数百人。但寡不敌众。最后全军覆没。清朝乾隆年间。重修史书。嘉奖明末殉难武将。 因刘肇基忠于明朝。特赐谥号为节愍。 明史介绍。刘肇基。字鼎维。辽东人。嗣世职指挥佥事。 迁都司佥书。隶山海总兵官尤世威

辽东地区极少主义建筑设计实践探索

辽东地区极少主义建筑设计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16-11-18T16:32:19.990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9月第18期作者:刘先军[导读] 【摘要】我国的城市文化与建筑设计受到当地人文、地理、文化的影响,各大城市多以建设前卫建筑风格的地标性建筑来展现城市风貌。辽东地区历来受到地区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制约,建筑产业盲目追求规模,设计上缺乏城市自身的风格特点。本文通过本溪市殡仪服务中心主体建筑设计,通过将极少主义艺术风格与现代殡葬建筑文化相结合,探讨极少主义建筑设计在辽东地区的实际应用。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摘要】我国的城市文化与建筑设计受到当地人文、地理、文化的影响,各大城市多以建设前卫建筑风格的地标性建筑来展现城市风貌。辽东地区历来受到地区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制约,建筑产业盲目追求规模,设计上缺乏城市自身的风格特点。本文通过本溪市殡仪服务中心主体建筑设计,通过将极少主义艺术风格与现代殡葬建筑文化相结合,探讨极少主义建筑设计在辽东地区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辽东地区极少主义建筑 Abstract: the urban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our country is influenced by the local culture, geography and culture, and the major cities are more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city. Liaodong region has always been under the control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blind pursuit of the scale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design of the city’s own lack of style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Benxi City funeral service center of the main building design, the minimalist style and modern funeral building culture combine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minimalism architecture design in Liaodong area. Key words: minimalism architecture in Liaodong area 辽东,指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战国、秦、汉至南北朝设辽东郡。又为军镇名,明初设置辖境相当于今辽宁省大部分和吉林省一部分。今主要是指大连市、丹东市与本溪市等地。 辽东地区是一个拥有多民族文化底蕴和丰富钢铁、木林资源的地区,而这种优势并没有成为辽东地区设计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反而辽东地区的设计制造行业一直处于一种不尽人意的状态中。辽东地区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地区,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及建筑风格。但在近几十年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考量逐渐被淡漠。同时,在西方建筑理论、建筑风格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影响下,大量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盲目模仿,当今建筑已经成为多种前卫风格的集散地,使得建筑样式纷繁复杂。因此,如何依据地区的基础条件与城市文化,将建筑设计使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便成为现今建筑设计领域一大亟需解决的问题。 辽东地区的建筑设计应用与研究还缺少系统的具有连续的实践研究,尤其是对结合极少主义进行建筑设计的认识和理解缺乏理性的思考与研究。极少主义建筑以一种原形化的空间语汇结合现代材料与建造技术,建构起一种特立独行的设计风尚。且其中隐含的设计思想对当今我国尤其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应用与发展有着理论与实践上的借鉴价值。 本文以本溪市殡仪服务中心主体建筑设计为媒介,简要探讨极少主义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一、项目说明 本溪市原殡仪服务中心因位于城市中心,原用地选址在项目功能及开发使用上都不符合该城市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尤其是城市的现代化交通和社区的快速发展严重阻碍了殡仪服务中心进一步的扩展。 现殡仪服务中心规划用地整体环境依山临水,大体呈南北朝向,略呈东北与西南偏角。整个场地北侧与东侧是山地与丘陵,西侧太子河蜿蜒流过,南侧场地形成开敞。规划用地、污水处理厂连成一体与同向市区的交通相连接。东侧连绵的山地于是去相隔。形成山与水为何而成的相对独立的场地空间。地势条件由南侧污水处理厂向北侧由高到低逐渐过渡,中间狭长的河道形成最低点。 该项目的建设规划与主体建筑设计构思摈弃了国内殡仪服务中心多数采用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借鉴了极少主义建筑设计风格。构建一种简洁的构造关系与材质特性,建筑风格宁静肃穆。使人们在体验人的肉体消亡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灵魂净化与精神的再生。 二、设计构思来源 1.设计构想来源 太子河古称衍水、大梁河、梁水。燕太子丹为抗击秦国的入侵而逃亡于此,故名太子河。这条河,古往今来,生生灭灭,几经沧桑,演绎多少水激寥廓之事!沉睡卅万年的庙后山人择水而居,碧波缭绕,成为东北历史的拓荒者,是白山黑水最初的坯胎。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片得天独厚的沃土上耕耘劳作,孕育出深厚的地域文明。 2.主体建筑之寓意 主体建筑位于项目规划场地的东北处,与场地中心水体连成一个整体。建筑平面形式取自太子河蜿蜒流动的水体的形态。太子河与规划场地西侧蜿蜒流过,既为规划场地增添了自然水景,同时也成为场地规划设计的重要媒介。太子河成为设计构想的源头,流动的水形成了建筑的主题。通过“水“的元素与建筑形态的表达,体现主题建筑与环境的单一与宁静。建筑和场地水体的融合与延伸建立了设计的主题构思,并以此作为整体设计的中心和视点。水依附于建筑并使之具有了灵性,静寂的固体因具有了水的流动赋予了新的生命。 三、设计构想 1.建筑形态既满足功能特点,同时与场地整体布局形式保持统一。尝试建筑、铺装、水体形成大的整体形态,宾馆与办公楼与之形成疏密对比的关系。停车场位于广场西南方,以半圆形形式出现。几何化的停车场形式,利于车位的设计。运用弧形曲线与水体的曲线形成连接,产生节奏韵律感。建筑以简洁的几何平面与自由曲线形成对比。从东南侧入口进入场地的视觉景象。 2.祭祀区建筑形态的设计过程 祭祀区建筑形态分为三个部分,各建筑形态在外观上即独立又紧密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该建筑,在不同角度产生的不同视觉变化。将祭祀区的建筑以不同的材质来进行实验性的表现,以此探讨建筑传达给观者的感受。白色在主体建筑视觉上更能让祭祀区建筑体现观者的心情——超然平静。

【明清史论文丛】明代辽东都司卫所

内容提要本文对人们习惯以军事组织对待的明朝辽东都司及卫所进行分析后认为,除军事性质外,都司卫所还具地方行政职能。在州县普遍改为卫所后,明朝并没有将辽东民户尽行编入军队,而是让民户继续其农、工、商、渔等各业。都司及卫所实行的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军政合一统治形式。对于民户,都司卫所所施行的农业经营管理主要有四项:劝督农桑、征赋派役、管理农贸,赈灾救荒。在军政合一体制下,辽东农业经济是在军政官员督耕、管理下,对保障边地社会安定,使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序化,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农业经济效益为军队驻防提供了粮饷,免于转输等中间损耗。作者还指出,集军、政、财权于一体,失控会产生军阀割据。在传统的边疆危机时期,只能慎重地、少量地使用于边地,不宜普遍地、长久地施行。 关键词:辽东都司卫所军政合一征税派赋农贸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地认为,明朝的都司(都指挥使司)和卫所皆为军事组织或军队编制,纯属军事活动的范畴。其实,根据各种史料的记载可知,其时的都司、卫所,特别是辽东等九边的都司、卫所,除了具备军事性质之外,还兼有一般地方衙门的行政职能,就像内地的府、州、县各级政府一样,具有劝农课田、减灾济荒等责任,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军政合一的封建主义统治形式,它的存在,曾对关外的农业经济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 洪武初年,明朝中央政府设置了定辽卫,旋即改为辽东都司,下设25个卫,卫下分别设千户所、百户所。辽东都司或辽东镇之区域为古代幽州、营州之范围1,方圆数千里,西起山海关,东到鸭绿江;北自开原城,南到旅顺口。在这一带,都指挥使司不仅是统军驻防,而且是以地为治,分疆辖土,全面管理辽东地区。这样把前代的各个行政区——州、县一概划归都司,改称卫所。明人述称:辽东为“形势之区也,历代以来皆郡县,我朝尽改置卫,而独于辽阳、开原设安乐、自在二州”2。开始时还保留原来的行政区划,各州各县的名称未改,机构未变。这分明是让都司来代管这些州县,而行使行政权力。到了洪武“十年,革所属州县,设卫25,永乐七年,……复设安乐、自在二州”3。即后来仅剩下两个纯行政区域——州,隶属于辽东都司4。虽然普遍改州县为卫所,但不是把辽东所有的民户都编入军队,尽废原来的农、工、商、渔、学各业,而恰恰是保存旧业,继续施行此地过去州县衙门的 ________________ 1.王琼:《王晋溪槟敷奏》,卷1,辽东类。 2.许论:《许恭襄边镇论》,卷1,辽东。 3.魏焕:《巡辽总论》,卷1,辽东。 4.(康熙)《开原县志》,卷上,建置沿革。 规章,只不过是军事与行政特别是民政同为一体了,即由军队代理过去府以至州县衙门之事务,或代行其行政职能而已。 首先,辽东镇的人民是多数为民,少数为兵。明嘉靖时,辽东全镇(包括定辽中卫、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广宁中屯卫、广宁左屯卫、宁远卫、广宁前屯卫、三万卫、辽海卫、铁岭卫、沈阳卫、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定辽前卫、定辽后卫、东宁卫、广宁卫、广宁中卫、广宁左卫、广宁右屯卫、义州卫、广宁后屯卫、广宁右卫共25个卫及安乐、自在两个州),总共有27.5155万户人1,每户以4口人计算,当有100多万人口,而其中编为官军者仅为9万名2,占不到全辽人口的1/10。尽管有不少人家是被编为军户的,可实际上只有1-2人参军,其它家庭成员都是种地的农民或是操持各种技艺的手工业、商业劳动者。并且,朝廷不允许有全家充伍而完全脱离耕稼的现象存在。如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时,“诏兴州,营州(属辽东镇)、开平等卫军,全家在伍者,分房回籍。天下各卫军营(依户)放一人为氓(民)”3。在此地的矿民、盐民、渔民等各类民户中,农民为数最多。嘉靖时,辽东镇有屯田316万亩4,按庞尚鹏:《庞中丞奏疏·辽东屯田》讲,成化后屯军尽改为操军,田土全归百姓耕种。如此则当需10万户人耕种,在屯田上的农民起码有40多万人口。屯田之外,又有民科田约300万亩,食其田利之农人也接近40万口。其中有一部分人,分别是从山东及蒙古族、女真族来的垦田者。由于辽东的农业人口多,农田面积广,所以在关东的地方经济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农村问题成了其时影响颇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这就使得辽东都司及其所属卫所不得不把军事以外的行政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及其有关的农贸活动方面。 根据有关辽东镇的文献史料记载可知,该地的都司、卫所,除了组织军事活动、整饬社会秩序、

明代史料概述

明代史料概述 明朝自1368年朱元璋改元洪武到1644年利来亨抗清失败止,前后近三百年的历史。明代的历史内容特别丰富,史料在明代也有所发展,留存下来的史料很多。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私人著述多。明代时期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焦竑、胡应麟、何乔远、陈仁锡、谈迁等。第二是史学著作数量浩繁。官修书籍据李晋华的《明代敕撰书考》的统计,有二百多部,其中明朝前期的居多;官修实录累计有三千多卷,线装本达五百多册;私人著述中仅文集来说,著录于《千顷堂书目》的,就有近五千人的别集。第三,体裁相当完备。诸如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记、志书、舆图、类书、丛书等都有。第四,内容丰富。明朝历史著述反应的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包含着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政治事件、农民起义、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各方面。 但是明朝史料也有诸多局限:明代的历史著述除了受坐着的阶级立场局限之外,或由于朝堂水火、互相倾轧、人各为说,以致多有缺漏或是失实之处;或由于为科举考试为应对时务之需“书肆刊本盛行”,以致杂滥而不精;或囿于作者的经历见闻,此因彼袭,辗转相因,以至于不确切和重复者也为数不少。所以广泛收集史料并加以鉴别和考订,以求材料的翔实准确,十分重要。接下来我们就开始梳理一下明朝的史料: 一、基本史料 (一)《明实录》 《明实录》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从明太祖朱元璋到熹宗朱由校十三朝,均经修纂,计《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太宗实录》二百七十四卷,《仁宗实录》十卷,《宣宗实录》一百一十五卷,《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穆宗实录》七十卷,《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六卷,《光宗实录》八卷,《熹宗实录》八十七卷(今存七十四卷),累计三千零四十五卷。其中《太祖实录》修过三次:第一次为建文帝时方孝孺主持修撰;第二次为永乐时由李景隆等修,并由熟悉明初事物的刘辰参加编撰;第三次也是永乐时,由姚广孝、夏原吉等人主持重修。永乐两次修撰,使得《太祖实录》多有失实。此外,建文一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已超的事实,全部附于《英宗实录》中,《熹宗实录》无完本,缺四年及七年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