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HER2靶点的抗体药物研究与肿瘤靶向治疗_汤沁

针对HER2靶点的抗体药物研究与肿瘤靶向治疗_汤沁
针对HER2靶点的抗体药物研究与肿瘤靶向治疗_汤沁

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2, 47 (10): 1297?1305 ·1297·针对HER2靶点的抗体药物研究与肿瘤靶向治疗

汤沁, 丁倩, 林莉, 张珍珍, 代争, 詹金彪*

(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 浙江杭州 310058)

摘要: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属于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的成员, 在肿瘤细胞中存在过表达。

研究显示在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肺癌、前列腺癌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HER2过表达。抗体靶向治疗与传统

化疗相比, 特异性强, 毒副作用小。本文介绍了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的单药治疗效果和与化疗药物、激素治疗、疫苗的联合治疗效果, 以及偶联药物策略, 阐述了其他新型抗HER2抗体药物, 特别是双特异抗体、免疫毒

素以及抗体融合蛋白等研究近况, 为相应的HER2抗体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HER2; 抗体药物; 免疫毒素; 乳腺癌; 胃癌; 肿瘤靶向治疗

中图分类号: R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2) 10-1297-09

Development of antibody drugs targeting against

HER2 for cancer therapy

TANG Qin, DING Qian, LIN Li, ZHANG Zhen-zhen, DAI Zheng, ZHAN Jin-biao*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Abstrac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 belongs to the transmembrane glycoprotein receptor family. Overexpression of HER2 could directly lead to tumorigenesis and metastasis. This phenomenon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breast cancer, ovarian cancer, gastric cancer, lung cancer and prostate cancer.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the targeted treatment of antibody is more specific and has lower side effects.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monotherapy and combination therapies of anti-HER2 antibodies, trastuzumab and pertuzumab, with chemotherapeutic drug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new formats of anti-HER2 antibody drugs such as bispecific antibody, immunotoxin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HER2; antibody drug; immunotoxin; breast cancer; gastric cancer; cancer-targeted therapy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 属于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的成员, 在肿瘤细胞中存在过表达。自从HER2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被发现, HER2就成为了癌症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显示, 在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肺癌、前列腺癌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HER2过表达。HER2这种在肿瘤中过表达以及具有

收稿日期: 2012-07-23; 修回日期: 2012-09-03.

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大科技专项 (2009C130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0670424); 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资

助项目.

*通讯作者 Tel: 86-571-88208272, Fax: 86-571-88208273,

E-mail: jzhan2k@https://www.360docs.net/doc/f91496720.html, 细胞外结构域的特点, 使之成为抗体药物研发的一个理想靶点。抗体靶向治疗与传统化疗相比, 特异性强, 毒副作用小。曲妥珠单抗 (trastuzumab) 的成功上市, 鼓舞了研究者去发现更多的HER2特异性抗体, 本文主要介绍了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单药治疗效果和与化疗药物的联合治疗情况, 阐述了其他新型抗HER2抗体药物, 特别是双特异抗体、免疫毒素以及抗体融合蛋白的研究近况, 为相应的HER2抗体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HER2分子简介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也称之为ErbB-2、c-erbB2或HER2/neu。HER2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q21,

DOI:10.16438/j.0513-4870.2012.10.012

·1298·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2, 47 (10): 1297?1305

全长28 515 bp, 转录4 624 nt的mRNA, 编码一个185 kD蛋白 (p185)。

HER2作为一个跨膜蛋白包含3个区域: N端胞外区结构域 (extracellular domain, ECD), 含一个α螺旋的跨膜区 (transmembrane domain, TM) 和细胞内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 (tyrosine kinase domain, TK)。胞外区(氨基酸22~653) 可分为4个亚结构域(Ⅰ~Ⅳ), Ⅰ、Ⅲ亚结构域可以作为配体的结合位点, Ⅱ、Ⅳ亚结构域由于存在丰富的半胱氨酸, 可以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跨膜区是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单一α螺旋结构。胞内区(氨基酸676~1 259) 包含了多个重要的环状结构, 构成了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位点[1] (图1)。

图1HER2结构图。曲妥珠单抗 (trastuzumab) 结合于胞外区亚结构域Ⅳ的C端, 帕妥珠单抗 (pertuzumab) 结合于亚结构域Ⅱ

HER2属于Ⅰ型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的成员, 该家族还包括HER1 (ErbB1或EGFR)、HER3 (ErbB3) 和HER4 (ErbB4) 等3个成员。HER1、HER2、HER4在酪氨酸激酶活性位点区域存在约80%的序列同源性[2], 而HER3在该区域有4个主要氨基酸发生替换, 因此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3]。迄今为止, HER2是家族成员中唯一未发现高亲和力特异性配体的受体, 但家族其他成员及配体可以和HER2形成复合物。研究显示, HER2与配体形成的复合物往往比该家族其他受体分子与配体结合后产生的信号更强, 因此HER2参与的异二聚化是HER家族形成二聚体中最重要的信号转导途径[4]。

Heregulin可以结合到HER3、HER4上, EGF、TGF-α、β-cellulin是HER1的配体, 配体与受体结合后, HER2构成的异二聚体膜内酪氨酸激酶发生磷酸化, grb2和(或) Shc衔接分子通过SH2结构域连接到HER2的C端, 通过SH3结构域又连接上SOS, SOS 可以使GDP从ras上解离, 形成具有活性的ras-GTP 复合物, 该复合物可以激活ras-1, 进而使MEK磷酸化, 最终激活MAPK[5]。所有HER2参与的二聚化都能激活MAPK途径, 但HER2/HER3异二聚化还可激活PI3K酯酶活性, 这是由于HER3含有多个可以和PI3K调节亚基p85结合的位点, p85包含了SH2和SH3结构域, 它的激活可以增强催化亚基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 使Akt磷酸化, 激活MDM2、mTOR 等, 最终促进细胞增殖, 防止细胞凋亡(图2)。

图2HER2信号通路简化图。配体与受体结合后, 使HER2与其家族成员发生二聚化, 从而激活MAPK、PI3K等信号通路, 促进细胞增殖, 防止细胞凋亡

2 HER2与肿瘤的关系

HER2主要在胚胎发育期表达, 在正常细胞中, HER2在细胞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HER2的过表达常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2.1 乳腺癌

研究表明, HER2在20%~30%的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有基因的扩增和蛋白的过度表达。

汤沁等: 针对HER2靶点的抗体药物研究与肿瘤靶向治疗·1299·

HER2的高表达常导致细胞的恶性转移, 因此HER2阳性的乳腺癌浸润性强, 无病生存期短, 预后差[6]。体外实验显示, 抑制HER2的表达可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7]。

2.2 卵巢癌

卵巢癌是妇科肿瘤致死的主要原因。卵巢癌中HER2的过表达与乳腺癌中相似, 占15%~30%。Verri 等[8]的研究显示, HER2阳性 (2+/3+) 患者比阴性患者 (0/1+) 总生存期显著降低 (29个月vs 48个月, P < 0.05)。观察Ⅲ、Ⅳ期的卵巢癌20个卵巢细胞株发现, 均存在HER2蛋白过表达, 并且曲妥珠单抗可以抑制这些细胞的生长[9]。

2.3 胃癌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预后差, 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5%~20%, 中位生存时间不超过1年[10]。不同的研究小组检测HER2蛋白在胃癌中过表达的比率变异幅度为15%~25%[11, 12], 也有研究者得出7%~43%的结论[13],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研究样本量的不同和使用不同的评分标准。HER2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Lauren分型及WHO分型有关, 与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及临床分期不相关[14]。

2.4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发生时属于雄激素依赖性, 在接受药物或手术去势治疗后肿瘤退缩, 但最终会转变为雄激素非依赖性而继续生长[15], 这是目前前列腺癌治疗中最主要的问题。研究表明, HER2是前列腺癌从激素依赖型转变为激素非依赖型过程中的主要介导者[16]。目前, 关于HER2在前列腺中研究得出的结果存在争议, 阳性率从0~100%, 这可能是因为标本的差异、应用试剂的不同及对阳性结果的解释不一致[17, 18]。Signoretti等[19]研究分析不同临床阶段肿瘤样本HER2的DNA、RNA以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结果显示, 25%的仅手术切除前列腺癌的患者 (UNT tumor), 59%的手术前接受抗雄激素治疗的患者(TAA tumor)和78%的雄激素治疗失败后并且发生骨转移(雄激素非依赖型AI) 的患者存在过表达的HER2。2.5 肺癌

HER2的过表达通过启动多种转移相关机制从而增加转移能力, 包括细胞迁移率、体外侵袭力、实验性肺转移等。肺癌中HER2的过表达主要与基因转录和转录后修饰有关。国内研究显示, HER2过表达主要发生在非小细胞肺癌, 且主要是腺癌, 而不是鳞癌[20]。但是, 国外88例匈牙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

检测结果显示, 仅有5例存在HER2过表达, 且均为

鳞状细胞癌[21], 研究结果存在差别。此外, 对HER2

在肺癌中过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也有不同的

结论[20]。

3 HER2抗体的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针对明确的肿瘤组织, 与传统化疗药

物相比, 靶向治疗药物具有选择性好、毒副作用较小、无需最大耐受剂量即可获得较佳的临床疗效等特点。抗体药物具备上述优点, 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

的研究热点之一。

3.1 曲妥珠单抗

曲妥珠单抗 (trastuzumab, 商品名Herceptin) 是

重组的人源化抗HER2的单克隆抗体, 结合于HER2

胞外区亚结构域IV的C端(图1)。美国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局 (FDA) 于1998年批准其用于转移性乳腺

癌的治疗, 2006年又批准其用于术后早期乳腺癌的

治疗, 2010年补充其用于转移性胃癌和食管胃交界

癌的治疗。曲妥珠单抗是信号转导抑制剂的代表性药物, 能与细胞表面的HER2受体特异性地结合, 从而

进一步诱导对这些细胞的杀伤作用。与化疗药物相比, 曲妥珠单抗自身异源性低, 不易引起类似其他动物

源性产品的抗体免疫清除效应, 对非靶细胞杀伤性

极小, 因而副作用较小。

3.1.1 单药治疗

V ogel等[22]对114位乳腺癌患者展开的Ⅱ期临床

试验分析, 经检测为IHC3+或FISH阳性的肿瘤, 使用曲妥珠单抗单药治疗后, 反应率为35%和34%,

相比IHC2+或FISH阴性肿瘤为0%和7%。Dowsett

等[23]对3 401位乳腺癌患者进行试验, 发现与IHC3+

患者相比, IHC2+/FISH2+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

效果并未减弱。因此, 经检测为IHC3+或IHC2+/FISH+

患者均可使用曲妥珠单抗进行治疗。目前, 针对转移

性乳腺癌的Ⅰ期、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单

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3%~20%, 一线治疗的有效率

为25%, 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的有效率为15%[24]。以

上结果显示, 曲妥珠单抗单药更适于HER2阳性乳腺

癌的一线治疗。

3.1.2 联合治疗

虽然使用曲妥珠单抗单药治疗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并非所有HER2阳性患者都对曲妥珠单抗

产生反应, Ⅱ期临床试验发现曲妥珠单抗持续作用9

个月后, 反应率仅为12%~34%[25]。另外, 曲妥珠单

·1300·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2, 47 (10): 1297?1305

抗不能抑制HER2和其他家族成员, 如和HER1或HER3的二聚化[1]。

3.1.2.1 与化疗药物联合

3.1.2.1.1 与紫杉醇联合紫杉醇是从太平洋紫杉(Pacific yew) 树皮中提取的二萜类化合物。Gasparini 等[26]研究显示, 曲妥珠单抗联合使用紫杉醇比单独使用化疗药物, 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 反应率更高(75% vs 57%), 反应持续时间更长 (12.1个月vs 9.3个月), 具有更长的进展时间 (10.0个月vs 6.8个月), 以及总生存期提高 (31.2个月vs 22.7个月)。

3.1.2.1.2 与多烯紫杉醇联合多烯紫杉醇是由欧洲红豆杉 (European yew Taxus baccata) 叶中提取物10-脱乙酰巴卡丁Ⅲ经合成获得的紫杉醇类似物。相比紫杉醇, 多烯紫杉醇的水溶性略大, 是一个更有潜力的细胞微管蛋白抑制剂。一项Ⅱ期随机对照试验(M77001) 研究了曲妥珠单抗联合多烯紫杉醇在一线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中的作用, 与使用多烯紫杉醇单药相比, 联合组延长进展时间5.6个月, 延长总体生存期8.5个月, 总有效率提高27%[27]。

3.1.2.1.3 与阿霉素+环磷酰胺联合患者在手术切除HER2阳性乳腺癌后, 接受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简称AC方案), 再接受52周的曲妥珠单抗/紫杉醇治疗, 结果显示降低了33%的死亡风险, 但是临床试验中发现该治疗方案对心脏存在副作用[28]。另一项研究也显示, 虽然与紫杉醇联合相比, 联合使用蒽环类物质可以产生更高的有效率, 并可延长治疗有效的持续时间, 但是心脏毒性(按照NYHA心功能障碍Ⅰ、Ⅳ级标准, 该研究的心脏毒性发生率为26%~28%) 较大[29]。尽管目前尚未有证据显示曲妥珠单抗具有内在的心脏毒性, 但是临床上一般不推荐联合应用曲妥珠单抗和阿霉素或环磷酰胺。

3.1.2.1.4 与长春瑞滨联合长春瑞滨, 又称去甲脱水长春碱。临床试验显示, 曲妥珠单抗和长春瑞滨存在协同作用。一项针对4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证明, 联合治疗总有效率为75%, 在HER2阳性患者中高达80%, 均显著优于在相似患者中使用长春瑞滨单药治疗获得的40%~50%的有效率[30]。

3.1.2.1.5 与5-FU/卡培他滨+顺铂联合ToGA是一个使用曲妥珠单抗与化疗药物 (5-FU/卡培他滨+顺铂) 联合治疗胃癌的Ⅲ期临床试验, 试验针对594名HER2阳性 (IHC3+或FISH+) 的进展期胃癌或食管胃交界癌患者, 研究结果证明联合治疗显著增加了反应率 (47% vs 35%, P < 0.01), 延长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6.7个月vs 5.5个月, P < 0.01) 及中位总体生存期 (13.8个月vs 11.1个月, P < 0.01), 并且无其他毒性, 不影响生活质量[31]。

目前, 更多的研究希望在紫杉醇、多烯紫杉醇、长春瑞滨、卡培他滨、吉西他滨和铂盐等不同的化疗药物中找到与曲妥珠单抗搭配治疗最合适的组合。试验表明, 曲妥珠单抗联合使用多烯紫杉醇或长春瑞滨在晚期乳腺癌进展时间和总生存率上并无显著差异, 但前者存在更大的毒性[32]。而另一个针对转移性乳腺癌的Ⅲ期临床试验显示, 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和卡铂比单联合多烯紫杉醇在反应率以及无进展生存期上增长, 但是总生存期上无显著差异[33]。

3.1.2.2 与激素治疗联合

由于50%存在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同时存在雌激素受体的表达, 并且信号通路间存在相互作用, 可以对HER2过表达, 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采取曲妥珠单抗和激素治疗联合策略。Kaufman等[34]对207位绝经后女性患者进行的III期临床试验显示, 曲妥珠单抗联合阿那曲唑较阿那曲唑单药更显著地延长了HER2阳性激素依赖转移型乳腺癌的无疾病进展期。

3.1.2.3 与疫苗联合

抗HER2疫苗使人体产生抗HER2的免疫反应, 比使用曲妥珠单抗单药治疗具有可减少反复注射, 可针对不同HER2表达水平 (IHC1+~3+) 患者, 产生的免疫记忆可防止肿瘤的复发等优势[35]。目前, 抗HER2疫苗参与辅助治疗, 主要是E75和GP2肽段, E75来源于HER2胞外区p369 (氨基酸369~377), 而GP2来自HER2跨膜区(氨基酸654~662)。一项临床前研究显示, 在使用曲妥珠单抗后, 由E75和GP2肽段刺激引起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s) 的细胞毒性增加, 且这种反应不仅在HER2过表达患者中存在, 在HER2低表达患者中也可以观察到[36]。但是, 免疫耐受是目前使用疫苗治疗的一个最主要的障碍。

3.1.3 抗体-药物偶联物

到目前为止, 针对HER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曲妥珠单抗与美登木素的衍生物emtansine交联而成的偶联物 (trastuzumab- emtansine, T-DM1)。该ADC药物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系有杀伤作用, 在一项Ⅱ期临床试验中, 对先期接受化疗或HER2靶向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

汤沁等: 针对HER2靶点的抗体药物研究与肿瘤靶向治疗·1301·

腺癌患者使用T-DM1, 结果T-DM1显示出良好的治疗作用[37]。目前, T-DM1的胃癌临床试验结果尚未见报道, 但是在临床前研究中, T-DM1对HER2阳性胃癌细胞株以及对曲妥珠单抗产生抗药性的肿瘤都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38]。

另一个ADC策略, 将格尔德霉素 (geldanamycin, GA) 连接到曲妥珠单抗上, 这种偶联药物比单独使用曲妥珠单抗的抗肿瘤效果更好, 相比单用曲妥珠单抗仅作用于7%患者, 偶联药物减慢了69%患者的肿瘤进程, 中位生存期从78天提升到145天[39]。

3.1.4 不良反应

目前, 临床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与输液反应有关, 且多数发生在曲妥珠单抗第一次滴注时, 大约30%~40%的患者出现寒战、发热症状, 程度为轻到中度不等。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疼痛、头痛和眩晕, 程度一般为轻至中度。因此, 曲妥珠单抗耐受性良好, 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在曲妥珠单抗治疗中罕有发生[40]。

由于HER2对小鼠胚胎心脏发育至关重要, 心室肌和心室瓣的发育形成与HER2的表达有关。在联合治疗时, 蒽环霉素治疗或蒽环霉素与曲妥珠单抗联合治疗的心脏毒性较大, 特别是接受阿霉素治疗的患者[41], 会出现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 即左室收缩不全 (LVSD), 但是心力衰竭并不常见。因此, 临床上不推荐联合使用曲妥珠单抗和阿霉素或环磷酰胺, 而考虑使用心脏毒性较低的蒽环霉素类药物, 如表阿霉素。

3.2 帕妥珠单抗

帕妥珠单抗 (pertuzumab, 商品名为 Perjeta) 为完全重组人源性单克隆抗体, 与曲妥珠单抗不同, 它结合于HER2胞外区亚结构域Ⅱ(图1), 可以从空间上阻止HER2发生二聚化。2012年6月, FDA批准帕妥珠单抗用于HER2阳性的晚期(转移性) 乳腺癌的治疗。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多烯紫杉醇联合旨在用于治疗那些既往未接受过抗HER2疗法或化学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3.2.1 临床前研究

HER2参与的二聚化可以激活多个促进细胞增殖、防止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 而帕妥珠单抗通过特异性结合到HER2胞外区亚结构域Ⅱ区的二聚臂上, 可以阻止这种二聚化的发生, 从而阻断细胞内信号的传导。临床前研究证明, 帕妥珠单抗可以抑制乳腺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1]。此外, HER2的表达水平与帕妥珠单抗的抗肿瘤活性不相关。3.2.2 临床试验

为检测帕妥珠单抗的临床效用, Cortés等[42]对曲妥珠单抗治疗后病情仍然进展的29名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 分别进行帕妥珠单抗治疗和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单独使用帕妥珠单抗治疗的反应率和临床受益率为3.4%和10.3%, 联合治疗后反应率和临床受益率分别为17.6%和41.2%, 联合治疗相比单药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更长 (17.4个月vs 7.1个月)。以上结果显示, 曲妥珠单抗治疗失效后帕妥珠单抗仍然能起到治疗效果, 并且与曲妥珠单抗联合使用效果更好。由于两者作用位点不同, 联合使用具有可行性。事实上, 针对66位患者的Ⅱ期临床试验证明, 对于曲妥珠单抗治疗失效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 这种联合治疗获得了24.2%的反应率及50%的临床受益率[43]。

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对于HER2过表达胃癌也表现出强有效的抑制作用, 可以有效抑制细胞生长, 促进细胞凋亡, 增强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 增加抗血管生成活力 [44]。

Baselga等[45]对808位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了一项III期临床试验, 结果显示, 在使用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结合多烯紫杉醇作为一线治疗后, 相比仅使用曲妥珠单抗和多烯紫杉醇, 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增长 (18.5个月vs 12.4个月, P<0.001), 反应率显著增加 (80% vs 69%, P<0.001), 并且无心脏毒性产生。

除了与曲妥珠单抗联合外, 将帕妥珠单抗与T-DM1结合在临床前研究模型上显示出协同抗肿瘤作用, 在Ib/II期临床试验中证明对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存在耐受性并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46]。

3.2.3 不良反应

对孕妇使用帕妥珠单抗, 会对胎儿造成严重的伤害。接受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多烯紫杉醇治疗者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腹泻、脱发、对抗感染的白细胞减少、恶心、乏力、皮疹和神经损伤(周围感觉神经病变)。单独使用或与曲妥珠单抗、非蒽环类化疗毒性药物联用时, 左室收缩功能不全 (LVSD) 发生率低[47]。

3.3 其他HER2抗体药物

3.3.1 双特异性抗体

双特异性抗体 (bispecific antibody, BsAb) 也称双功能抗体, 是将两个单克隆抗体或其Fab片段通

·1302·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2, 47 (10): 1297?1305

过化学连接或基因融合的手段连接起来构建的抗体。MM-111 (scFv-HSA-scFv) 是针对HER2和HER3的双特异性抗体, 该结构中人血清白蛋白 (HSA) 的存在延长了抗体在人体内血清中的半衰期。Ⅰ期临床试验针对HER2过表达的实体瘤, 试验已经完成, 将进行针对HER2过表达的晚期乳腺癌的Ⅱ期临床研究[48]。

MDX-H210 (抗HER2×CD64) 是由识别HER2的鼠源单克隆抗体520C9和识别Fc段受体ⅠCD64 (FcγRⅠ) 的鼠源单克隆抗体H22构成的。Ⅱ期临床试验中, 对25名HER2阳性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使用MDX-H210和GM-CSF, 一个疗程后, 其中7名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降低了50%以上 (51%~99%), 且中位持续时间为128天, 试验证明这种方法对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有效, 毒性可耐受, 但该结果尚需进一步验证[49]。

除了能识别两个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 三功能双特异抗体ertumaxomab可以靶向于HER2、CD3和IgG Fc段受体Ⅰ/Ⅲ。研究比较了在HER2不同表达水平下ertumaxomab和曲妥珠单抗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结果显示, 对于HER2低表达的患者 (IHC1+), 在高剂量的曲妥珠单抗作用无效时, ertumaxomab仍可以杀死肿瘤细胞[50], 这对不适合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是一个具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3.3.2 融合蛋白和免疫毒素

目前, 针对抗体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将抗HER2抗体与其他功能蛋白融合, 融合蛋白相比ADC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将抗体与抗肿瘤蛋白制备成为一个分子, 省去了化学连接的步骤, 增加了分子的均一性, 带来了生产、纯化和质控的便利性。

Shin等[51]将一种突变后的人内皮抑素与人源化抗HER2 IgG3抗体融合, 该融合蛋白(αHER2-huEndo- P125A) 相比单独使用内皮抑素或抗HER2 IgG3抗体(αHER2IgG3) 或野生型内皮抑素与人源化抗HER2 IgG3融合的蛋白(αHER2-huEndo), 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能引起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的VEGF和bFGF 活性。

另外, 针对HER2的免疫毒素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将抗HER2单链抗体与颗粒酶B进行基因融合, 产生融合蛋白ImmunoGrB, 在细胞水平以及裸鼠模型体内注射immunoGrB表达质粒, 均可特异性杀死HER2阳性肿瘤细胞[52]。此外, 抗HER2抗体及其片段已经和caspase-3[53]、凋亡刺激因子 (AIF)[54]等融合, 产生新型的抗原性较低的免疫毒素, 用于肿瘤治疗。这类人源化免疫毒素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4 结语

抗体靶向治疗对治疗乳腺癌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改变了传统的治疗方法, 显著增加和提高了HER2阳性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但是针对抗体疗法, 目前临床上仍存在许多问题, 如FDA仅批准曲妥珠单抗用于乳腺癌和胃癌的治疗, 对于其他存在HER2过表达的肿瘤, 没有相应的抗体可以使用。此外曲妥珠单抗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也需要通过联合治疗的方法来改善, 帕妥珠单抗的研制加强了曲妥珠单抗的治疗效果。但是, 抗体产生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仍然是抗体治疗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许多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肺癌、前列腺癌等) 组织中都存在HER2过表达, HER2作为靶点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更好地利用HER2靶点, 有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抗HER2疫苗, 希望通过个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去特异性地识别并摧毁肿瘤细胞, 而使正常组织免于非特异性的伤害。目前针对HER2分子的以蛋白质、肽段、DNA、抗独特型抗体为基础的疫苗正处于研究阶段[35], 其中一些疫苗显现出良好的效果, 如将HER1、HER2的3个模拟表位插入HBcAg载体, 成功构建了含HER家族的蛋白疫苗, 该疫苗能有效呈现出抗原表位, 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55]。与抗体相比, 疫苗可能可以通过产生的免疫记忆更好地防止肿瘤的复发, 但是疫苗产生的免疫耐受以及自身免疫反应等问题仍然是不小的挑战。除了疫苗, 双功能或三功能抗体除了针对HER2外, 还针对其他的靶点, 可以将效应细胞引向HER2过表达的肿瘤细胞。这种抗体可以抑制补体的激活, 降低许多治疗中的副作用, 并且增强了选择性和多种靶点的协同作用。

近年来, 作者实验室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构建了大容量全人源胃癌单链抗体库和血液病抗体库; 并用基因工程技术, 从人乳腺癌细胞中克隆和表达了HER2的胞外区, 经过表达和纯化制备了高纯度的HER2胞外区蛋白, 目前正在进行相关的治疗性抗体筛选工作; 另外, HER2抗体的临床检测试剂盒已经研发成功, 正在与有关公司合作进行下一步的申报工作。研究HER2分子在各种不同肿瘤中的作用和规律, 筛选出抗HER2和其他HER家族成员的双特异性抗体, 研发针对HER2的多种治疗性抗体, 进行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是我们下一步拟深入开展的工作。

汤沁等: 针对HER2靶点的抗体药物研究与肿瘤靶向治疗·1303·

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 针对HER2靶点的新型抗

体药物和疫苗的不断出现, 以及对HER2与肿瘤发生

与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 将大大改变HER2阳性肿

瘤的治疗现状, 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References

[1]Tai W, Mahato R, Cheng K. The role of HER2 in cancer

therapy and targeted drug delivery [J]. J Control Release,

2010, 146: 264?275.

[2]Earp HS, Dawson TL, Li X, et al. Heterodimerization

and funct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EGF receptor family

members: a new signaling paradigm with implications for

breast cancer research [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1995,

35: 115?132.

[3]Carraway K, Cantley L. A neu acquaintance for erbB3

and erbB4: a role for receptor heterodimerization in growth

signaling [J]. Cell, 1994, 78: 5?8.

[4]Rubin I, Yarden Y. The basic biology of HER2 [J]. Ann

Oncol, 2001, 12: 3?8.

[5]Reese DM, Slamon DJ. HER-2/neu signal transduction in

human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J]. Stem Cell, 1997, 15:

1?8.

[6]Guidelines for HER2 detection in breast cancer editorial group.

Guidelines for HER2 detection in breast cancer [J]. Chin J

Pathol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6, 35: 631.

[7]Roh H, Pippin J, Drebin JA. Down-regulation of HER2/neu

expression 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cancer cells that

overexpress HER2/neu [J]. Cancer Res, 2000, 60: 560?

565.

[8]V erri E, Guglielmini P, Puntoni M, et al.HER2/neu oncoprotein

overexpression in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evaluation of its

prevalence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J]. Oncology, 2005,

68: 154?161.

[9]Hellstrom I, Goodman G, Pullman J, et al. Overexpressing

of HER-2 in ovarian carcinomas [J]. Cancer Res, 2001, 61:

2420?2423.

[10]Kamangar F, Dores GM, Anderson WF. Patterns of cancer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prevalence across five continents:

defining priorities to reduce cancer disparitie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 of the world [J]. J Clin Oncol, 2006, 24:

2137?2150.

[11]Park DI, Yun JW, Park JH, et al. HER-2/neu amplification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in gastric cancer [J]. Dig

Dis Sci, 2006, 51: 1371?1379.

[12]Zhang XL, Yang YS, Xu DP,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overexpression of her2/neu and her3 in gastric cancer [J].

World J Surg, 2009, 33: 2112?2118.

[13]Hofmann M, Stoss O, Shi D, et al. Assessment of a HER2

scoring system for gastric cancer: results from a validation

study [J]. Histopathology, 2008, 52: 797?805.

[14]Wu HM, Liu YH, Lin F, et al. Association of HER2 protein

expression with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rognosi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J]. Chin J Pathol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1, 40: 296?299.

[15]Jiang YJ, Zhang YF, Sun ZY, et al. HER2 and prostate

cancer [J]. J Mod Oncol (现代肿瘤医学), 2008, 16: 1424?

1426.

[16]Liu Y, Majumeder S, McCall W, et al. Inhibition of

HER-2/neu kinase impairs androgen receptor recruitment to

the androgen responsive enhancer [J]. Cancer Res, 2005, 65:

3404?3409.

[17]Ratan HL, Gescher A, Steward WP, et al. Erb B receptors:

possible therapeutic targets in prostate cancer [J]. BJU Int,

2003, 92: 890?895.

[18]Minner S, Jessen B, Stiedenroth L, et al. Low level HER2

over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rapid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poor prognosis in prostate cancer [J]. Clin Cancer Res,

2010, 16: 1553?1560.

[19]Signoretti S, Montironi R, Manola J, et al. Her-2-neu

expression and progression toward androgen independence in

human prostate cancer [J]. J Natl Cancer Inst, 2000, 92:

1918?1925.

[20]Li WY, Yang HL, Yang J, et al. Advance on the her2 gene

in lung cancer [J]. Med Res Educ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0,

27: 83?86.

[21]Ugocsao K, Mándaoky L, Tiszlavicz L, et al. Investigation

of HER2 overexpressio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Anticancer Res, 2005, 25: 3061?3066.

[22]Vogel CL, Cobleigh MA, Tripathy D, et al. Ef?cacy and

safety of trastuzumab as a single agent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HER2-overexpressing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J]. J Clin

Oncol, 2002, 20: 719?726.

[23]Dowsett M, Procter M, McCaskill-Stevens W, et al. Disease-

free survival according to degree of HER2 amplification for

patients treated with 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1 year of trastuzumab: the HERA trial [J]. J Clin Oncol, 2009,

27: 2962?2969.

[24]Hortobagyi GN. Overview of treatment results with

trastuzumab (Herceptin)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J].

Semin Oncol, 2001, 20: 719?726.

·1304·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2, 47 (10): 1297?1305

[25]Nahta R, Yu D, Huang MC, et al. Mechanisms of disease:

understanding resistance to HER2-targeted therapy in human

breast cancer [J]. Nat Clin Pract Oncol, 2006, 3: 269?280. [26]Gasparini G, Gion M, Mariani L, et al. Randomized Phase

Ⅱ trail of weekly paclitaxel alone versus trastuzumab plus

weekly paclitaxel as first-line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Her-2

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7, 101: 355?365.

[27]Marty M, Cognetti F, Maraninchi D, et al. Randimized phase

Ⅱ trial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stuzumab combined

with docetaxel in patients with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dministered as

first-line treatment: the M77001 study group [J]. J Clin Oncol, 2005, 23: 4265?4274.

[28]Romond EH, Perez EA, Bryant J, et al. Trastuzumab plus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operable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J]. N Engl J Med, 2005, 353: 1673?1684.

[29]Slamon DJ, Leyland-Jones B, Shak S, et al. Use of

chemotherapy plus a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ER2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that overexpresses HER2 [J]. N

Engl J Med, 2001, 344: 783?792.

[30]Burstein HJ, Kuter I, Campos SM, et al. Clinical activity

of trastuzumab and vinorelbine in women with HER2-

overexpressing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J]. J Clin Oncol,

2001, 19: 2722?2730.

[31]Okines AFC, Cunningham D. Trastuzumab: a novel standard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J].Ther Adv Gastroenterol,

2012, 5: 301?318.

[32]Andersson M, Lidbrink E, Bjerre K, et al. Phase Ⅲ

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docetaxel plus trastuzumab with

vinorelbin plus trastuzumab as first line therapy of metastatic

or locally advanced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positive breast cancer: The HERNATA Study [J]. J Clin

Oncol, 2011, 29: 264?271.

[33]Robert N, Leyland-Jones B, Asmar L, et al. Randomized

phase Ⅲ study of trastuzumab, paclitaxel, and carboplatin

compared with trastuzumab and paclitaxel in women with

HER-2-overexpressing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J]. J Clin

Oncol, 2006, 24: 2786?2792.

[34]Kaufman B, Mackey JR, Clemens M, et al. Trastuzumab

plus anastrozole versus anastrozole al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woman with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positive,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Ⅲ TAnDEM

study [J]. J Clin Oncol, 2009, 27: 5529?5537.

[35]Ladjemi MZ, Jacot W, Chardès T, et al. Anti-HER2 vaccines:

new prospects for breast cancer therapy [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10, 59: 1295?1312.

[36]Benavides LC, Sears AK, Gates JD, et al.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HER2/neu vaccines in adjuvant breast cancer trials:

implications for dosing of peptide vaccines [J]. Expert Rev

Vaccines, 2011, 10: 201?210.

[37]Howard A, Burris III, Hope SR, et al. Phase Ⅱstudy of the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trastuzumab-DM1 for the treatment of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after prior HER2-directed therapy [J]. J Clin

Oncol, 2011, 29: 398?405.

[38]Barok M, Tanner M, K?ninki K, et al. Trastuzumab-DM1 is

highly effective in preclinical models of HER2-positive gastric

cancer [J]. Cancer Lett, 2011, 306: 171?179.

[39]Mandler R, Kobayashi H, Hinson ER, et al. Herceptin-

geldanamycin immunoconjugates: pharmacokinetics, biodis-

tribution, and enhanced antitumor activity [J]. Cancer Res,

2004, 64: 1460?1467.

[40]Baselga J, Carbonell X, Casta?eda-Soto NJ, et al. Phase II

study of efficacy,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trastuzumab

monotherapy administered on a 3-weekly schedule [J]. J Clin

Oncol, 2005, 23: 2162?2171.

[41]Suter TM, Procter M, van Veldhuisen DJ, et al. Trastuzumab-

associated cardiac adverse effects in the herceptin adjuvant

trial [J]. J Clin Oncol, 2007, 25: 3859?3865.

[42]Cortés J, Fumoleau P, Bianchi GV, et al. Pertuzumab

monotherapy after trastuzumab-based treatment and subsequent

reintroduction of trastuzumab: activity and toler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positive breast cancer [J]. J Clin Oncol, 2012, 30: 1594?

1600.

[43]Baselga J, Gelmon KA, Verma S, et al. Phase Ⅱ trial of

pertuzumab and trastuzumab in patients with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that progressed during prior trastuzumab therapy [J]. J Clin

Oncol, 2010, 28: 1138?1144.

[44]Scheuer W, Friess T, Burtscher H, et al. Strongly enhanced

antitumor activity of trastuzumab and pertuzumab combination

treatment on HER2-positive human xenograft tumor models [J]. Cancer Res, 2009, 69: 9330?9336.

[45]Baselga J, Cortés J, Kim SB, et al. Pertuzumab plus

trastuzumab plus docetaxel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J].

N Engl J Med, 2012, 366: 109?119.

汤沁等: 针对HER2靶点的抗体药物研究与肿瘤靶向治疗·1305·

[46]Dieras V, Harbeck, Albain K, et al. A phase Ⅰb/Ⅱtrial of

trastuzumab-DM1 (T-DM1) with pertuzumab for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interim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C]. San Antonio: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2010: 8?12.

[47]Gianni L, Pienkowski T, Im YH,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eoadjuvant pertuzumab and inflammatory, or early HER2-

positive breast cancer (NeoSphere): a randomized multicentre,

open label, phase 2 trial [J]. Lancet Oncol, 2012, 13: 25?32. [48]Denlinger CS, Beeram M, Tolcher AW, et al. A phase Ⅰ/Ⅱ

and pharmacologic study of MM-111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refractory HER2-positive (HER2+) cancers [J]. J Clin Oncol

(Meeting Abstracts), 2010, 28: TPS169.

[49]James ND, Atherton PJ, Jones J, et al. A phase Ⅱ study of

the bispecific antibody MDXH210 (anti-HER2 x CD64) with

GM-CSF in HER2R advanced prostate cancer [J]. Br J Cancer, 2001, 85: 152?156.

[50]J?ger M, Schoberth A, Ruf P, et al. The trifunctional antibody

ertumaxomab destroys tumor cells that express low levels of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J]. Cancer Res,

2009, 69: 4270?4276.

[51]Shin SU, Cho HM, Merchan J, et al. Targeted delivery of an

antibody-mutant human endostatin fusion protein results in

enhanced antitumor efficacy [J]. Mol Cancer Ther, 2011, 10:

603?614.

[52]Zhao J, Zhang LH, Jia LT, et al. Secreted antibody/granzyme B

fusion protein stimulates selective killing of HER2-overexpressing

tumor cells [J]. J Biol Chem, 2004, 279: 21343?21348. [53]Jia LT, Zhang LH, Yu CJ, et al. Specific tumoricidal activity

of a secreted proapoptotic protein consisting of HER2 antibody

and constitutively active caspase-3 [J]. Cancer Res, 2003, 63:

3257?3262.

[54]Cho HM, Jia LT, Meng YL, et al. Selective proapoptotic

activity of a secreted recombinant antibody/AIF fusion protein

in carcinomas overexpressing HER2 [J]. Gene Ther, 2006, 13: 313?320.

[55]Hu CP, Cai XT, Lu WG, et al. Construction and immunological

analysis of a combined multi-epitope vaccine against EGFR/

HER2 [J]. Acta Pharm Sin (药学学报), 2011, 46: 1326?

1331.

(完整版)肺癌靶向治疗药物(按作用机制划分)

肺癌靶向药物(靶点机制划分) EGFR 突变 EGFR又叫 HER1 或者 ErbB1,是 ErbB 受体家族四大成员之一。EGFR 过分频繁表达能激活下游重要的信号通路(如 ALK),从而导致细胞增殖,存活,转移及血管生成等。因此,在 NSCLC 的研究中,EGFR 一直是一个热点。像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这样早期的小分子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刚问世时是面向所有既往接受过化疗的 NSCLC 患者的。而像阿法替尼(afatinib)和达克替尼(dacomitinib)这样新推出的 EGFR TKI 则在此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回顾性研究显示,亚裔、女性、腺癌、既往少量 / 无吸烟史等临床特点可以增加 EGFR TKI 治疗的敏感率。这个结论的分子基础是,18-21 号外显子突变(最常见的是 19 号外显子的缺失和 21 号外显子上的 L858R 位点突变)能编码出大量 EGFR 酪氨酸激酶,上述突变分别占总突变情况的 45% 和 40%。另外还有18 号外显子的突变及 20 号外显子的插入突变,占总突变情况的 5%-10%。18 号外显子的突变能增加 EGFR TKI 的敏感性,而 20 号外显子的突变却会导致EGFR TKI 原发耐药。EGFR 突变在拥有前述临床特征的患者中更加常见。肺腺癌患者中,大约有 15% 的白种人和 30-50% 的东亚人拥有 EGFR 基因突变。而对于那些无吸烟史的东亚人,这项比例高达 50-60%。多项研究表明,对于初发的敏感性 EGFR 突变的 NSCLC 患者,应用 TKI 治疗在反应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生活质量上均优于化疗。易瑞沙泛亚洲研究(IPASS)结果表明,对于经选择的 NSCLC 患者,吉非替尼效果优于紫杉醇 + 卡铂的化疗。但对于EGFR 野生型患者,TKI 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5 个月的 PFS 完败于化疗组的6.5 个月。在其他随机研究中,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阿法替尼均能改善有 EGFR 基因突变患者的 ORR 和 PFS。这些研究为晚期 NSCLC 的合理治疗提供了依据。因此,晚期 NSCLC 患者应常规进行 EGFR 基因检测,并根据突变情况选择是否行 EGFR TKI 一线治疗。一般情况下患者对 EGFR TKI 耐受性良好。EGFR TKI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痤疮形式皮疹,皮肤瘙痒和腹泻。相比化疗,很少出现 3 级 -4 级不良反应,故较少出现调整剂量和停药。坏消息是,所有接受 TKI 治疗的患者最终会出现耐药,并最终导致肿瘤进展和死亡。好消息是,人们经过反复活检已经发现了 TKI 治疗耐药的部分分子机制。比如,大约有 50% 的获得性耐药患者身上出现了前文提及的 20 号外显子(T790M)变异。此外,MET 扩增(5%)、HER-2 扩增(8%)、PI3K 突变(5%)及 NSCLC 转变为小细胞肺癌(18%)等也是常见的耐药机制。基于此,新一代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开始针对上述获得性耐药的途径,如 T790M、HER2、MET 及 PI3KCA 等。比如第二代的不可逆 EGFR TKI 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是泛 ErbB 抑制剂。这意味着他们能在抑制 EGFR 突变表达的同时还能抑制 T790M 耐药变异。虽然临床前研究显示成果喜人,不过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治疗一代 EGFR TKI 耐药的临床研究却并不尽如人意。一项随机研究表明阿法替尼对经一代 EGFR TKI 治疗过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OS 与安慰剂相当。另一项研究证明达克替尼也一样。但在最新的指南中,阿法替尼已被推荐作为 EGFR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方案。第三代 EGFR TKI(CO-1686 和 AZD9291)对 T790M 的选择性更高,临床效果更佳且毒性更小。早期的研究表明,CO-1686 和 AZD9291 对经一代 EGFR TKI 治疗过,且 T790M 变异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ORR 分别达到 58% 和 64%。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在疾病进展阶段及时的进行分子分析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靶点为主新药研发思路

靶点为主新药研发思路 张生杰 专业:中药学学号:104753091411 1.多靶点配体与合理药物设计 合理药物设计即依据药物发现过程中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药物作用靶点(如受体、酶等),再参考其内源性配体或有关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以发现可选择性作用于靶点又具有药理活性的先导物;或根据靶点三维结构直接设计活性配体。这种基于结构和作用机制的药物设计方法,设计出的药物往往活性强,作用专一副作用少,有助于加快药物发现的过程。经传统药物设计而得到的药物分子只作用于单一靶点,产生单一的药理活性,如果要获得作用于多个靶点的药理活性就得采用“鸡尾酒”式的药物联合疗法。而多靶点配体药物结构中含有作用于多个靶点的配体,其产生多种药理活性,只需单一药物给药。多靶点配体药物设计可借助合理药物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手段,大大拓宽了药物设计的研究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多靶点配体药物设计是合理药物设计的延伸。新靶点的发现和验证、组合化学、多靶点高通量筛选技术、构象分析多样性配体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技术和手段,为多靶点配体药物的合理设计提供了便利。这种设计不是简单地利用底物和药效团相“混合和匹配”,而是旨在利用生物结构信息和药效团模型,获得所需的多样性生物活性,同时去除不需要的生物活性。 多靶点配体药物设计原理 2.多靶点配体药物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两种方法——药效团结合法和筛选法。 药效团结合法是目前设计产生多靶点配体药物的主导技术。药效团结合法是通过可逆或不可逆的连接物(或称偶联物)将选择性配体的药效团结合在一起,产生多靶点配体。更为通俗地讲,就是利用选择性配体结构上的相似特征,将药效团相互整合起来。多靶点配体设计中,官能团整合程度差别很大,可能高度整合,可能轻微整合,也可能被连接基团完全分离。整合的程度越高,设计的多靶点配体分子体积越小,结构也越简单。根据官能团的整合程度以及结合的不同方式,又可以将药效团结合法分为以下几种:(1)整合共有药效团法该法中选择性配体的药效团高度一致,通常是疏水或碱性环状结构。(2)轭合药效团法选择性配体的官能团被连接基团完全分开,且连结基团不可分解的设计方法。(3)可分解轭合药

肿瘤靶向药物分类(20210111211612)

肿瘤靶向药物分类 1 / 8

Science: 盘点13 种常见的肿瘤抗体靶向药物1、西妥昔单抗(爱必妥) 靶点:EGFR 2 / 8

肿瘤类型:结直肠癌、头颈部肿瘤 适应症:KRAS 野生型、EGFR表达的转移性结直肠癌。联合FOLFIRI 时可作为一线;联合伊立替康治疗那些单用伊立替康化疗难治的病人;单药治疗就是针对那些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为主的化疗已经失败了,或者对伊立替康不耐受的。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联合放疗可作为局部晚期的初始治疗;联合铂类为主的治疗再加上5-FU 可作为复发或转移性疾病的一线治疗;如果单药用呢,就适合那些铂类治疗已经失败了的复发或转移性的疾病。 2、帕尼单抗(Vectibix ) 靶点:EGFR 肿瘤类型:结直肠癌 适应症:在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为基础的方案中已经失败了,KRAS 野生型、EGFR表达的mCRC 3、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靶点:HER2 肿瘤类型:乳腺癌、胃癌 3 / 8

适应症:HER2 过表达淋巴结阳性或阴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作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包括阿霉素,环磷酰胺以及紫杉醇或多西他赛;也可以联合多西他赛和卡铂;在蒽环类为基础的治疗之后可以单药使用。 HER2 过表达转移性乳腺癌。联合紫杉醇一线使用;单药治疗适用那些已经接受过一种或多种方案的转移性疾病。 HER2 过表达转移性胃癌或食管胃结合部癌,之前未接受过针对转移性疾病的治疗,可联合顺铂和卡培他滨或5-FU 。 4、帕妥珠单抗(Pejeta ) 靶点:HER2 肿瘤类型:乳腺癌 适应症: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之前未接受过抗HER2 治疗或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使用。 5、T-DM1 (Kadcyla ) 4 / 8

药物设计学简答题

简答题 11、理想的药物靶点应具有哪些特点? (1)药物作用于靶点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2)中靶后引起的毒副作用反应小。 (3)便于筛选药物的靶点成药性 13、骨架迁越及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骨架迁越:由苗头或先导化合物分子产生新结构的分子,保留原有的生物活性,通过结构骨架变换,连接适宜的药效团,产生新结构类型的药物,骨架迁越涉及丰富的药物化学内涵和技巧。 应用:(1)将化合物转化成为类药分子-----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质; 刚-柔骨架的变换,改善药代性质;亲脂-极性骨架变换,改善溶解性和分配性;新的骨架若参与同受体结合,可改善与受体的亲和力;骨架适中的策略如果过小的骨架如苯环缺乏有用信息;过于复杂的骨架带来成本过高问题。 (2)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或IP产品--破专利,Me-too,Me-better; 14、前药设计应注意哪些原则? (1)在母体药物最适宜功能基处键合载体分子。 (2)前药应无活性或活性较低,转运基团应无活性。 (3)明确前药在体内的活化机制。 (4)转化为母体药物的速度应该是快速动力学过程,并降低母体药物的直接代谢,以保证母体药物在靶点有足够的浓度。 (5)应容易合成与纯化,最好是一步反应,且载体廉价易得。 1、简述基于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的基本流程。 定义活性位点→产生配体分子→配体分子打分→合成及活性测定→先导物 2、根据设计来源不同软药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软药和前药的区别有几个方面? 软类似物;活化的软类似物;用控释内源物设计天然软药;活性代谢物;无活性代谢物等类型。区别:①先导物不一样,前药是以原药为先导物的,软药的先导物既可以是原药也可以是原药的代谢物;②作用方式不一样,前药在体外无活性,只有到达靶点释放出原药才有活性,而软药在体外是有活性的,它们到达靶点发挥治疗作用后一步代谢失活。 3、简述先导物发现的可能途径。 ①筛选途径:从众多的化合物中运用生物筛选模型挑选有生物活性的先导物。现代筛 选途径涉及组合化学、组合库和高通量高内含筛选。 ②合理药物设计:基于靶点和配体的作用机制、三维结构和识别过程以及与药物理化 性质相关的体内过程,进行有的放矢的药物设计。 4、药物作用的靶点的定义及理想的药物靶点特点是什么? 靶点:也称靶标,指具有重要生理或病理功能,能够与药物相结合并产生药理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特定的结构位点,这些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有一些是核酸或其他物质。特点:①药物作用于靶点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②药物作用于靶点后引起的毒副反应小③便于筛选药物靶点的成药性。 5、简述药效基团的虚拟筛选一般流程。 小分子准备→产生构象→由活性分子生成药效基团的假设→优化、修改药效基团的假设→生成药效团模型→数据库搜寻(虚拟筛选) 6、Lipinski的类药五倍律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该方法不适合预测药物的类药性?

几种肿瘤的靶向药物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91496720.html, 几种肿瘤的靶向药物治疗 作者:张传生 来源:《大众健康》2011年第08期 8年前,一位大学教授的妻子患了右肺腺癌,接受了外科手术切除和术后辅助化疗,术后3年多“无癌无忧”。之后的复查发现了右上肺、腰椎骨和颅脑的转移,生存时间有限。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这位教授不惜重金托人从国外买来了“易瑞沙(亦称吉非替尼)”。连续服用“易瑞沙”之后,这位教授的妻子竟然又生存了3年多。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肿瘤靶向药物治疗,就是除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外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法。它是以肿瘤为目标,而采用的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病人易于接受、副作用小的全身药物治疗。 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稳、准、狠” 近10多年来,“易瑞沙”、“特罗凯”、“恩度”等靶向药物的名字被国内的医生和病人所熟悉。全球上市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已达30余种,还有100多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诸多的国内外临床报告显示,靶向药物在治疗肿瘤过程中的确“身手不凡”,配合手术、放化疗,协同抗癌;延长了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胆囊癌和结直肠癌等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的残留癌肿或微转移灶,经过治疗甚至痊愈。 2005年,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评出肿瘤临床十一大进展,其中就有三个与靶向药物有关,可见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不一般。 肿瘤靶向药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简单地说,肿瘤靶向药物进入人体后,有的是阻止肿瘤细胞增殖(繁殖生长),有的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死亡),有的是对肿瘤新生血管生存产生抑制作用(断了肿瘤的粮草)。它们“敌我分明”,只杀伤肿瘤细胞,而对肿瘤病人体内正常细胞无损伤或损伤轻,所以说是“稳、准、狠”。 并非所有肿瘤患者都适用

靶向治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疾病类型,属于髓系造血干/祖细胞疾病。该病的主要特征为骨髓和外周血幼稚髓性细胞和原始髓性细胞异常增生,以贫血、感染、发热、出血、代谢异常和脏器浸润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病情汹涌且预后极差。靶向治疗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能够特异性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目前关于此类疾病患者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较多,本文特进行系统性地综述,以供参考。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一种常见的类型,在所有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构成比大约为70%。该病已经被WHO列为第四类恶性肿瘤,死亡风险较高。在我国,急性髓系白血病是十大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大约为3.4/10万,其中有超过30%比例的小儿病人,并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增长趋势明显[1]。目前现代医学水平条件下,该病的发生原因上不明确,受到地域环境因素、化学接触、电离辐射、吸烟和酗酒等因素的影响均可发生,且基因突变和生物标记研究发现,该病很可能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 靶向治疗是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明确的致癌位点的一种药物治疗方式,能够根据发病机制设计相应的药物,并通过与致癌位点特异性结合控制病情,已经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特异性靶向药物 1.1CD33单克隆抗体 CD33单克隆抗体已经被批准应用于老年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并且在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证实[2],CD33单克隆抗体作为靶向治疗药物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与标准柔红霉素治疗方案相近,但是前者2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远高于后者,且前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6%,远低于后者的43%,证实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也比较高。另一项国内研究将CD33单克隆抗体与阿糖胞苷联合治疗与传统化疗效果进行对比,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证实此类药物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 1.2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索拉菲尼、AC220和米哚妥林等均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中的常用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据张丽丹等人研究表明[4],索拉菲尼联合常规化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获益率可达到70%,而单纯常规化疗方案对此类患者的临床获益率甚至不到50%,证实索拉菲尼的应用价值较高。另一项关于米哚妥林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5],米哚妥林每天100mg,联用28d,配合给予传统化疗方案,能够提高酪氨酸激酶突变型和野生型的完全缓解率(83%和92%),而传统化疗方案的完全缓解率仅为(35%和74%),值得推广使用。 1.3其他激酶抑制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靶向治疗药物还包括亮氨酸重复序列激酶2抑制剂。在既往一项动物实验研究中表明[6],该药物对多种基因型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均比较理想。AMG925作为酪氨酸激酶受体和亮氨酸重复序列激酶2双重抑制剂,能够促使细胞从G1期快速进入细胞周期,进而达到理想的疗效。 2 免疫治疗 2.1 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抗体此类药物主要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对髓细胞 系的双特异单链抗体表达的受体制成,能够特异性识别CD33,并且还可扩充T细胞,促使此类细胞与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恶性肿瘤细胞结合,进而杀死肿瘤细胞。值得注意的是,该药物对正常的细胞并无明显的影响。有研究报道

靶向治疗胃癌药物有哪些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消化道肿瘤的首位,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发现胃癌应该及时治疗,而靶向治疗是近些年比较常见的一种,那么靶向治疗胃癌的药物有哪些呢? 胃癌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在发现病情的时候都是中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即使手术治疗,也很容易复发,而且胃癌晚期,有些患者根本不能手术治疗,而放疗同属于局部治疗,无法杀伤游离在外的癌细胞,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化疗虽然是晚期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副作用太大,使晚期本来虚弱的身体更佳虚弱,因此不少患者把治疗方向寄托在靶向治疗上。 靶向治疗是利用癌细胞特有而正常细胞没有的分子结构作为药物作用靶点进行治疗,称为靶向治疗,靶向治疗的药物也是比较多见的,如5-氟尿嘧啶,替加氟,丝裂霉素,阿霉素,顺铂或卡铂,亚硝脲类,足叶乙甙等。具体使用哪一种,这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的。 专家介绍,不少靶向药物确有一定的效果,能缩小肿瘤,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是靶向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且易耐药,建议治疗的时候及时配合对症的中医药,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胃癌中晚期的患者来说,除了西医治疗,中医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采用天然的中草药,比较温和,不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反而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使患者能抵抗癌肿的发展,从而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在肿瘤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受到患者和医生的重视。特别是那些年龄大,体质弱的患者,或者是晚期已经出现转移的患者,更加适合通过中医来治疗。 临床上,在中医治癌领域,三联平衡疗法具有不错的患者口碑,治疗效果不仅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更是誉享国际,得到了国内外诸多知名肿瘤专家的称赞。该疗法是由出身于中医世家,拥有三十余载临床抗癌实战经验的袁希福教授,创立的中医药疗法。 该疗法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天然中草药,通过对不同病人,病因病机的辩证治疗,起到“培元固本”“化痰散结”“排毒减毒”的功效,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使很多被判死刑的患者依然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生存期。 以上就是关于靶向治疗的介绍,通过上述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临床上治疗靶向的药物也是比较多的,但是毕竟靶向治疗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需要及时配合中药进行治疗,以减轻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有哪些

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有哪些 一般的疾病我们的身体承受起来就已经很难受了,一旦患上了肿瘤性的疾病不仅治疗上加大了难度,对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也是受到了极大的考验。一般肿瘤都会和癌症粘上关系,这是在病种类非常难治愈的疾病了。到了肿瘤肿瘤靶向阶段,一般都要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进行切除。这种事手术的风险还很大。一般手术后还要靠药物来辅助治疗。治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都有哪些呢? 肿瘤医院临床应用的代表性药物: 美罗华主要用于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进入人体后可与CD20特异性结合导致B细胞溶解,从而抑制B细胞增殖,诱导B 细胞凋亡,并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给30位CD20阳性的淋巴瘤病人应用美罗华治疗,有效率为43%。和CHOP并用,有效率可达90%以上,并且不引起骨髓抑制,只有轻微的生物治疗反应。

赫赛汀此药是信号转导抑制剂的代表性药物,用于治疗乳腺癌。过去医生对乳腺癌术后是否很快复发转移的判断主要依据肿块大小和生长部位,但却常发生判断错误。研究发现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基因(HER-2)不只是一个生长因子受体,而且是一个网络受体,在相当一部分的恶性肿瘤细胞转化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应用赫赛汀治疗30位晚期乳腺癌病人,疗效满意,特别是将其与传统化疗药联用,使部分原来应用化疗无效的病人获得缓解。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此药是一种糖蛋白的跨膜 受体,现在已知EGFR在结、直肠癌,头颈部鳞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等很多肿瘤细胞的生长、修复和存活等方面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它的过度表达常与预后差、转移快、生存短等相关。EGFR抑制剂可能是通过促凋亡、抗血管生成、抗分化增殖和抗 细胞迁移等而实现抗癌作用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爱惜我们的身体。有些人常常忙于工作而疏忽自己的身体健康,要知道为了忙工作得到你想要的一切,最后却没有命去享受,那是没有意义的。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前提。希望大家可以爱惜和照顾好自己的身

以组胺受体3为靶点的高通量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建立

以组胺受体3为靶点的高通量药物筛选1 细胞模型的建立 尹琪1,3,张以琳2,蒋亚琴3,刘红茹3 (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海南 儋洲,(571737); 2.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101300); 3.上海华大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1203)) E-mail:yinyinqiqi@https://www.360docs.net/doc/f91496720.html, 摘要:目的建立稳定表达组胺受体3(hH3R445)和Gα15蛋白的高通量药物筛选细胞模型,通过FlexStation工作平台,可应用该细胞模型筛选治疗失眠、精神分裂和老年痴呆症等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方法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亚克隆得到组胺受体3基因和Gα15基因。将体外培养的HEK-293细胞株用Gα15基因重组质粒进行稳定转染,得到稳定表达Gα15蛋白的母细胞系,然后在母细胞系中稳定转染组胺受体3基因重组质粒,筛选得到稳定表达组胺受体3和Gα15蛋白的细胞模型,并对所建立的筛选细胞模型进行功能性检测。结果建立了稳定、高效的高通量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结论建立的细胞模型可以应用于以组胺受体3为靶点的高通量药物筛选。 关键词:组胺受体3,细胞模型,高通量药物筛选 1. 引言 GPCR受体是一类重要的细胞表面膜蛋白,很多激素、神经递质等都是通过GPCR受体对细胞起作用[1]。目前,以GPCR受体为靶点的药物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系统疾病、癌症、免疫系统疾病、过敏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据统计,世界销售额排名前200位的药物中,以GPCR受体为靶点的药物约占25%[2],如Loratadine、Olanzapine 和Lasartan等。组胺受体3是GPCR受体组胺家族中的一员。 组胺受体3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3],对很多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有调节作用[4]。组胺受体的激动剂可以应用于失眠、心肌缺血性心率失常、炎症、哮喘、偏头痛等疾病的治疗。已有报导组胺受体3的激动剂N-α-甲基组胺可以有效缓解偏头痛患者的病情[5]。另外,组胺受体3的拮抗剂可以应用于过敏性鼻炎、肥胖、嗜眠发作、认知失常、精神分裂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治疗[6]。目前,很多国际性的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都致力于组胺受体3配体的成药研究,希望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的高通量筛选平台从而能够筛选得到生理活性高,靶点特异性强的组胺受体3的配体,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先导化合物。 由于新一代对钙离子敏感的荧光指示剂fluo-3的发明,以及自动化的检测平台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0572335)。 -1-

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分类

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分类 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分类 如今肿瘤的治疗手段多元化,其中靶向治疗为较新兴的治疗方式,由于毒副作用较小,疗效较突出,使得靶向治疗的成本也相对高昂。分子靶向药物是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理论基础上出现的新药, 因其精确的靶向治疗作用,相对于传统化疗药物有很多优势, 形成了一门治疗肿瘤的新领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不良反应较小的方法。近20 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大量以肿瘤细胞水平表达为靶点的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问世,并逐渐走向临床, 主要包括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抑制剂、新生血管抑制剂、靶向端粒酶抑制剂以及针对肿瘤耐药的逆转剂。攻击肿瘤的靶点有多方面, 目前研究较成熟的主要有肿瘤细胞表面的靶点(抗原或抗体), 如细胞膜分化相关抗原(CD13,CD20,CD22,CD33,CD52,CD117 等),细胞信号转导分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上的酪氨酸激酶,以及法尼基转移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分子靶向药物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根据作用靶点不同,可分为以下 4 类。 ?蛋白激酶细胞的分化信号传导因子中, 含有大量的蛋白激酶家族。在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 蛋白酪氨酸激酶十分重要, 它可催化ATP 上的磷酸基转移到许多重要蛋白质酪氨酸残基上使其磷酸化, 导致传导支路的活化, 影响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

而许多肿瘤细胞中酪氨酸激酶活性异常升高。超过50% 的癌基因及其产物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 它们的异常表达将导致肿瘤的发生。此外, 该酶的异常表达还与肿瘤转移、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肿瘤对化疗耐药有关。研究能阻断或修饰由信号传导失常引起疾病的选择性蛋白激酶抑制剂, 被认为是有希望的药物开发途径。目前, 已经发现了一些蛋白激酶抑制剂和针对不同蛋白激酶ATP结合位点的小分子治疗剂,并已 进入临床研究,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及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安卓健等。 ?肿瘤血管生成因子正负调控子的平衡控制着肿瘤血管的生成,由此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开发血管生成抑制剂是肿瘤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临床试验中的血管生成抑制剂有以下4 类。 ①调节基质反应,抑制基底膜降解的药物:Marimastat、BMS-275291等。基质蛋白酶(MMP )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可使细胞外基质降解,它在肿瘤浸润、转移和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基质蛋白酶抑制剂(MMPI)可以通过抑制金属蛋白酶起到抗肿瘤生长与转移的作用。BMS-275291 是一种MMPI, 它与化疗联合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 疗,目前已进入U /川期临床试验;Col-3是MMP-2 和MMP-9 抑制剂(I / U 期临床);AE941 是MMP-2、MMP-9 和MMP-12 抑制剂,它可以封闭VEGF和它受体的结合汕期临床试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川期临床试验用于肾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②直接抑制内皮细胞的药物:沙立度胺(Thalidomide)、烟曲霉素衍生物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

化学抗肿瘤药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靶向治疗药物时代。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多,在一些肿瘤类别中已经进入一线用药地位,比如肾癌、慢粒白、多发性骨髓瘤等。本文对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做一综述。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有两类,一类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另一类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rRTKs)。 如图2,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RTKs是一种生长因子受体,其本质为跨膜蛋白,胞外结构域负责与生长因子结合,胞内结构域含有激酶活性。当RTKs 与生长因子结合后,胞内的激酶活性被激活,继而使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被磷酸化的蛋白质再引发多种信号通路的瀑布效应,并进一步引发基因转录,达到调节靶细胞生长与分化的作用。 图2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按照其结合的生长因子的不同,又可以将RTKs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阻止RTKs酪氨酸激酶功能的激活。当TKI进入肿瘤细胞后,与RTKs在胞内的ATP结合位点结合,从而抑制RTKs 的磷酸化,阻止激酶的激活,阻断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从作用机制上看,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信号传导途径的最上游,同时阻断多条通路,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高的优点。 目前上市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两代。第一代为单靶点酪氨酸激酶抑

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表已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注: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HER家族; 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PDGFR:血小板衍生因子; HER2:HER家族的一种受体; Abl-Bcr: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Raf:酪氨酸激酶的下游信号通路中的一种蛋白; Flt-3: Src: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c-kit: Ret: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受体 吉非替尼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对酪氨酸激酶基因编码区突变型肿瘤的有效率高达80%以上。厄洛替尼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该药对非小细胞肺癌复治患者的有效率为10%左右。 酪氨酸激酶的研发仍然面临着一些很关键的问题,一是耐药性的出现,二是肿瘤通常有一条以上的激酶通路被激活,信号通路存在交叉和代偿。因此,研究人员开发出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包括:凡德他尼、达沙替尼、舒尼替尼、拉帕替尼、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它们对伊马替尼耐药的白血病有一定

肿瘤靶向药物分类

肿瘤靶向药物分类

二、小分子化合物

Science: 盘点13种常见的肿瘤抗体靶向药物 1、西妥昔单抗(爱必妥) 靶点:EGFR 肿瘤类型:结直肠癌、头颈部肿瘤 适应症:KRAS野生型、EGFR表达的转移性结直肠癌。联合FOLFIRI时可作为一线;联合伊立替康治疗那些单用伊立替康化疗难治的病人;单药治疗就是针对那些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为主的化疗已经失败了,或者对伊立替康不耐受的。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联合放疗可作为局部晚期的初始治疗;联合铂类为主的治疗再加上5-FU可作为复发或转移性疾病的一线治疗;如果单药用呢,就适合那些铂类治疗已经失败了的复发或转移性的疾病。 2、帕尼单抗(Vectibix) 靶点:EGFR 肿瘤类型:结直肠癌 适应症:在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为基础的方案中已经失败了,KRAS 野生型、EGFR表达的mCRC 3、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肿瘤类型:乳腺癌、胃癌 适应症:HER2过表达淋巴结阳性或阴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作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包括阿霉素,环磷酰胺以及紫杉醇或多西他赛;也可以联合多西他赛和卡铂;在蒽环类为基础的治疗之后可以单药使用。 HER2过表达转移性乳腺癌。联合紫杉醇一线使用;单药治疗适用那些已经接受过一种或多种方案的转移性疾病。 HER2过表达转移性胃癌或食管胃结合部癌,之前未接受过针对转移性疾病的治疗,可联合顺铂和卡培他滨或5-FU。 4、帕妥珠单抗(Pejeta) 靶点:HER2 肿瘤类型:乳腺癌 适应症: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之前未接受过抗HER2治疗或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使用。 5、T-DM1(Kadcyla)

以GLP_1受体为靶点的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以GLP-1受体为靶点的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环奕, 申竹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北京 100050) 摘要: 建立以GLP-1信号通路为靶点的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用于筛选GLP-1受体激动剂类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首先构建GLP-1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的特异应答元件(RIP-CRE)多拷贝序列及报告基因E-GFP的重组载体。将该载体转染胰岛NIT-1细胞株,以检测转染细胞对GLP类似物的反应性和特异性,并通过稳定转染和单克隆培养,获得对GLP-1类似物特异应答的单克隆细胞株。该细胞模型在GLP-1类似物Exendin 4刺激下激活表达报告基因,激活作用可以被GLP-1受体阻断剂Exendin 9-39完全阻断,且激活途径非cAMP-PKA依赖,具有GLP-1受体特异性。构建该细胞模型,可以对肽类或非肽类GLP-1类似物进行高通量筛选。 关键词: GLP-1受体激动剂; 高通量药物筛选; 细胞模型; 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9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09) 03-0309-05 A novel cell model targeted on GLP-1 receptor for application to anti-diabetic candidates screening HUAN Yi, SHEN Zhu-fang*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project is to establish a GLP-1 signaling pathway targeted cell model, for screening the new class of GLP-1 receptor agonists as anti-diabetic candidates. Firstly construct a recombined plasmid with multi-copied specific response element (RIP-CRE) regulated by GLP-1 signaling pathway and E-GFP reporter gene. Transient transfect this recombined plasmid into islet cell NIT-1, then detect the responsibility of transfected cell to GLP-1 analogue, Exendin 4. For secondly, use stable transfection and monocloning cell culture to obtain a GLP-1 signaling-specific cell line. It indicates that this cell model can response to Exendin 4, which response can be completely inhibited by GLP-1 receptor antagonist, Exendin 9-39, further showing GLP-1 receptor specific activity with a cAMP-PKA-independently mechanism. Establishment of this novel cell model can be used in high-throughput drug screening of peptides or small molecular GLP-1 analogues. Key words: GLP-1 receptor agonist; high-throughput drug screening; cell model; diabetes 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 是一种由哺乳动物肠L细胞分泌的肽, 属于肠促胰岛素 (incretins), 可以促进高血糖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研究显示: GLP-1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激活细胞表面表达的GLP-1受体,从而激活细胞内受GLP-1受体调控的一系列信号通路以及基因转录来实现的。 收稿日期: 2008-11-04.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2006QN31. *通讯作者 Tel: 86-10-83172669, E-mail: shenzhf@https://www.360docs.net/doc/f91496720.html, GLP-1受体激活后可以促进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 刺激胰岛素胞吐作用,激活胰岛素信号通路增加胰岛素合成,促进抗凋亡基因的转录,促进胰岛细胞修复和再生[1, 2]。 GLP-1具有与血糖控制和能量调节有关的重要作用,发现初期就引起轰动,普遍认为它将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治疗糖尿病新靶点[3]。与传统促胰岛素分泌剂的作用相比,GLP-1及其类似物只促进高血糖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不会引起低血糖副作用,模拟机体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

分子靶向治疗及其药物 1971年Suden Follman发现在鼠的角膜上种植1个肿瘤10 d后周围有血管长入,继而肿瘤迅速长大.如将这些血管无论用机械或化学方法阻断,使肿瘤得不到血液供应,肿瘤生长停顿,肿瘤即萎缩。这一现象给人们所提供了2个信息:一是肿瘤生长发展必须依赖有良好的血液供应;二是肿瘤在原本没有血管的角膜上周围出现大量新生血管,表明肿瘤必然会产生一种促使血管形成的物质,称为血管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因而提出了“饥饿疗法”,即让肿瘤得不到血供营养而死亡,并寻找能够抑制对抗阻碍血管生长的物质,至1994年得到第1个具抑制血管生成的物质称为“Angiostatin”。 在2004年美国FDA官员Mc Clellan提出分子靶向治疗(Targeted cancer therapy)已成为结直肠癌除外科手术、放射和化疗的第四种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酪氨酸激酶、芳香胺酶、拓扑异构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有许多分子靶向药物在研究,其中贝伐单抗、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是得到批准应用于治疗进展性和/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三个药物。 一、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TKI) (一)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ase)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的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能催化三磷酸腺苷上的磷酸基转移到许多重要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上,使其发生磷酸化。蛋白酪氨酸激酶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调节着细胞体内生长、分化、死亡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蛋白酪氨酸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 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等。TKI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抑制肿瘤细胞的损伤修复、使细胞分裂阻滞在G0期、诱导和维持细胞凋亡、抗新生血管形成等。此外,TKI还可通过下调肿瘤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EGFR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信号传导以及EGFR和VEGFR两种信号传导通路的“交叉对话”,为临床同时抑制这两种传导通路提供合理的依据。 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VEGFR -TK )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DGFR-TK)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多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肝酶CYP3A4代谢,与CYP3A4抑制剂(酮康唑、伊曲康唑)同用,可使伊马替尼、埃罗替尼、吉非替尼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增加,与CYP3A4诱导剂(利福平)同用可使上述药物的药-时曲线下面积降低。 (二)以蛋白酪氨酸激酶为靶点的靶向药物 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 ) 1.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EGFR是一种跨膜生长因子受体,跨膜糖蛋白,由原癌基因C-erb B1编码。人EGF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家族由4个结构相近的受体酪氨酸激酶蛋白

经典药理学大题复习题

一、简答题 1.试述血浆半衰期的临床意义。 2.竞争性拮抗剂与非竞争性拮抗剂的特点与区别是什么?* 3.简单举例说明那些给药途径可避免首过效应? 4.什么是肝药酶的诱导剂? 5.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及意义。 6.传出神经按递质不同如何分类? 7.M受体主要分布在哪些器官组织?兴奋后主要产生哪些效应? 8.比较药物零级动力学消除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不同点。 9.简述东莨菪碱作用于何种受体及临床用途。 10.什么是“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 11.α受体阻断药引起的血压下降为什么不能用肾上腺素来纠正?应选用何 药? 12.简述苯二氮卓类药物镇静催眠作用机制,苯二氮卓类取代了巴比妥类药 物成为临床最常用的镇静催眠药其优点何在? 13.简述氯丙嗪的锥体外系反应。* 14.阿司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在机制、作用和应用上有何不同? 15.抗帕金森病的药物分哪两类?代表药是什么? 16.请列举出五类抗高血压药物。* 17.简述强心苷类药物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 18.简述硝酸酯类药物和β受体阻断药合用治疗心绞痛的临床意义。 19.简述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分类及其代表药。* 20.简述平喘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21.简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2.抗菌后效应及意义 23.简述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合用的意义与机制。 24.简述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25.为什么青霉素只对G+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二问答题 1.中、重度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特异性解救药有哪些?阐明其作用机制。 2.试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和用途。* 3.比较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4.阿司匹林与吗啡镇痛作用的机制、特点和临床应用有何不同? 5.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和代表药。 6.试述解热镇痛药与阿片类镇痛药在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上的区别。 7.根据氯丙嗪对中枢多巴胺通路的影响,阐述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与不良反 应。 8.强心苷类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和应用是什么? 9.举出五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治疗心功能不全药物, 说明这些药通过什么作用发挥治 疗作用的? 10.比较高、中、低效利尿药的利尿作用机制与临床用途。 11.比较四代头孢菌素在抗菌谱,不良反应,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12.试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和特点。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概述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概述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分子之间生物学的差异,以肿瘤的原 癌基因产物或其信号传导通路为治疗的靶点,通过单克隆抗体或酶抑制剂来阻断信号传导通 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分为针对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 体、信号传导抑制剂、抗血管形成药物和针对某些细胞遗传学标志或癌基因产物的药物。 一、分子靶向治疗 (1)分子靶向治疗的概念 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素具有的特异性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 性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大类治疗手段。 (2)分子靶向治疗代表药物种类 1、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Herceptin,赫赛汀)、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西妥昔单抗 (IMC-C225,Erbitux,爱比妥)等。 2、信号传导抑制剂(小分子化合物类)吉非替尼(Iressa,易瑞沙)、厄洛替尼(Tarceva,特罗 凯)、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 Glivec )、拉帕替尼(Lapatinib )等。 3、抗血管形成药物贝伐单抗(Avastin,阿瓦斯汀)、恩度(Endostar,YH-16 )。 二、分子靶向治疗前的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对诊断、预后的反应,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系统是 否良好。 2、评估患者精神状态、生命体征、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是否过敏体质、有无过敏史。 3、评估药品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有效期、药品有无浑浊、沉淀,储存设备是否安全。 4、评估抢救药品、设备是否齐全。备好心电监护仪、氧气、输液泵、抢救车等。 三、分子靶向治疗一般护理措施 1、用药前测生命体征(可使用心电监护仪) 2、备好抢救药品、设备。 3、用药前30分钟遵医嘱予解热镇痛药(如消炎痛口服)、抗组胺药(如非那根肌注)、糖 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静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