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中特重点

1. 导论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

Ke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着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当代中国的基本问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的重大问题。

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重大问题。

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途径和目标任务的重大问题。

2. 第三讲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Ke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① 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②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③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④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⑤ 全面依法治国

⑥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 第三讲三: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Key: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就是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保障人民权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知情权、以党内民主带动人

民民主。

(2)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中国民主政治的丰富性和当代社会的差异性,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式和类

型的多样性,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

①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政治文化传统;

②既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领导制度,又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地位;

③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个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作用。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机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坚持党的领导(根本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保障)、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行动指南)。

3.全面依法治国总抓手——五大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4.我国不搞“三权鼎立”

三权鼎立主要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相互独立、相

互制衡。在中国,既没有搞三权鼎立的政治基础,也没有搞三权鼎立的经济基础,中国国情决定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也不能搞三权鼎立和多党轮流执政。

材料归纳:4道。

1. 第二讲三: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2.经济发展新常态特点: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3.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式、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强化经济金融风险防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也是实现有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主要包括调整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关系,区域的竞争互补关系等。

三个转变:一是强化生产的需求导向,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积极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以信息化促进我国经济从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的历史大潮,另一方面也是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是我们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突破口。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使中国经济拥有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型竞争优势。实施这一战略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把握创新的正确方向。二是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三是建立健全创新激励体制机制。四是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强化经济金融风险防控:内源性风险:过度债务负担,过度金融投机

外源性风险:美元霸权,国际游资冲击。

以有效的经济治理和宏观调控来防控经济金融危机,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要内容。

一是处理好增长和转变的关系,在保证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有步骤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避免经济过度失速可能造成的失业及社会问题。

二是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强化金融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抑制金融投机和虚拟经济泡沫。

三是建立和规范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特别要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四是改革和完善外汇管理制度,增进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机制,降低跨境金融风险的冲击力。

2. 第四讲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

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

(2)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3)坚持联系实际;

(4)坚持改进创新。

关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做好教育引导的基础性工作;

(2)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

(3)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第五讲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

本质要求,维护公平正义,就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

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

系,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

盾得到正确处理,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1)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3)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我国社会利益的新特点:一是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多样化。二是利益差距

有所扩大。三是利益冲突有所增强。

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的方法:一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二是健全利益协

调机制。三是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四是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制度,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坚持和完善按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

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是努力提高居民收

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四是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

正常增长和支付;五是规范分配制度,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

扩大的趋势。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

制。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三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检测评价体系。

4. 第六讲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Key: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

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

率为核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

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

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

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

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

系。

2.当前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主要问题是: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环境污染突出,生态系统退化。

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

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速度快,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进程中逐步显露的

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

转变,生态文明体制不够健全,生态文明理念没有牢固树立,不讲生态文

明的做法还很普遍。

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

一是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

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是推动低碳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以低碳为特征的新

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实现发展转型,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三是推动循环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

性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推进产业循环式组

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

系。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生态文

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论述归纳:5道。

1. 导论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1)总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

(3)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

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各族人民大团结力

量)。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1)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制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

要求和根本保证。

意义: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党对治国理

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

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第一讲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1.当代中国历史方位

历史方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时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结合在一起;

(4)当代中国处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

2.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仍处于可以

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期,根据在于:

(1)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2)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更加成熟。

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21 世纪头20 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正确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

充分看到,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要居安思危,

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估计前进过程中的困难。

3.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

(1)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这一主要矛

盾没有变;

(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第七讲三:全面从严治党

1.全面从严治党打铁还需自身硬。重视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

党,是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1)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党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中国

共产党始终

把思想建设放在党建设的首位;

(2)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3)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4)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要坚持和做到五个必须,必须维护党中央的

权威、必须

维护党的团结、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必须管好亲属及

身边工作人员。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党的十八届

四中全会提出的

一个新论断。

(1)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来看,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保证;

(2)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开创者、推动者、引领者;

(3)从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3.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主要有三方面:政治领导、思想领导、

组织领导。

4.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必须经受“四个考验”,克服“四个危险”,增强“四种意识”。

(1)四个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2)四个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

危险;

(3)四种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

4.第八讲一: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

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③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

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影响深远;

⑤ 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⑥ 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国际形势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

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三: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1.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 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中国主张,世界各国都要树

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

5. 第八讲二: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秉持正确义利观,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兴国际关系,始终做维

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1.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

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2.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

方向发展。

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

步。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

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3. 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