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教学教案

课程: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主讲教师:杨登洪

序言:(2学时)

一、关于历史学的作用:

(1)增强人们的民族感情(爱国主义教育)

(2)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3)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

二、开设本课程的意义

《中国历史文选》课是一门高等学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工具书课。其开设的目地就是通过历代重要历史典籍的介绍与典型文章的讲授,使高校历史系的学生在自己(培养)能初步阅读古代史籍的基础之上,了解中国历史方面有哪些重要书籍,哪些应精读(材料书),哪些应参考(参考书),哪些仅备检阅(工具书),更进一步了解这些书籍是什么人做的,什么时候印行的,什么方法记载的,这些记载正确与否,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这些书应该怎样批判和利用。同时使学生掌握阅读史料的基本知识,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文言史料的能力,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和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篇: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中国史籍的雏形之作:《尚书》、《逸周书》;中国史籍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1、了解先秦时期史籍的产生过程。

2、了解先秦时期史籍的发展。

3、了解先秦时期史体的主要形式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尚书》的内容、体例和价值。

教学难点:

《尚书》的真伪和体例;《牧誓》的重点字词及译释。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丰富。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这和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设置之早是分不开的。

史官的出现:(史官: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因为要有史籍须先有史官,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经出现了。《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这说明,在夏代的国家机构中,是设有史官的。商代设有史官,当无疑问。甲骨文中的“史”、“尹”、“作册”等就是这种史官的职称。

“史()”。《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又”即“”,是手;“中”即“”,是“册”的省体,指简

册。故清末学者吴大澂(cheng)说“史”字象手执简形。由此可见,“史”的最初义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因而在商、周的国家机构中,凡是掌管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都称为史官。

西周初期,随着国家机构的扩大和官府文书事务的增多,史官也逐渐增多,且有了较细的分工。

三代时期的史官,其职能如下:

1、夏之史官:其职能含有劝谏,主要掌管天时星令,或者说是掌管法典的大臣。

2、商之史官:其职能主要是职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

3、周之史官:周朝史官规模日渐扩大,并且有了较细的分工:

?、内史:其位最尊,西周始置,常奉王命策命臣下。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内史掌册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名王命,并将副本加以保存。有时也奉命出使诸侯国。

?、大史:职位很高,参加新王册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事。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小史:秩卑(秩是指俸禄,也指官的品级。)“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其职务是佐大史。

?、外史:秩亦卑。》:《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泛指古代文献资料)。”即掌管当代和古代的的文书档案材料。

?:御史:秩亦卑,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也就是说,御史主要是记录时事。

五史其共同点都有记载时事和掌管文书的职能。例《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会,令赵王鼓瑟’”。总之,从夏代起,在夏、商、周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便开始设置了史官。他们当时所记载的时事和掌管的文书,就成了异日极可宝贵的历史资料。这种资料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就可以加工整理,编纂成为史书。这样就产生了我国初期即先秦时期的史籍了。

这一时期是中国史学的萌芽、创始阶段,在史书编撰上出现了史料汇编、编年体、国别体等到体裁,并对后世产生颇大影响。但当时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甚少,方法也不完善。由于先秦文献现存甚少,甲骨文、金文简册等古文字材料以及君中经、诸子诗赋之书,也便有了很高史料价值,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教学目的:

了解《尚书》考证及真伪

了解《尚书》的体列(纪事本末体)

了解《尚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

《尚书》的体列和价值

教学难点:

《尚书》的真伪和体例、《牧誓》的重点字词及译释

第一节:《尚书》介绍

一、《尚书》简介:

是五经之一,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来历说法不一。

1、传说:伏羲时,龙马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背负“洛书”,伏羲据此画八卦、六十四卦,其中“洛书”-《尚书》。

2、孔子删书:相传孔生活期间,有关上古之书有三千多篇,多重复杂乱,孔了周游列国,所至不合,退而删书。对此,《史记》、《汉书》均有记载。为100篇,原名《书》,后称为《尚书》。a 通常认为《书》所记为上古之事,所以叫《尚书》。“尚”古同“上”。b王充《论衡·正序》?:“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尚书》:记事内容上起传说中的尧、舜,中历夏、商、周三代,下到春秋时秦穆公,按时间先后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其中《虞书》、《夏书》不可能是当时人的记录,因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通篇记事是商朝甲骨文。因此,只能是后人根据前人传说整理改写而成。《商书》、《周书》除了少数为伪作,大部分可信。

《尚书》在秦始皇时列为禁书,加以焚毁,因此,损失很大,但宫中尚存一部。后来项羽放火烧秦宫,才彻底焚毁。到了汉初,便无完本,因而在流传中产生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的问题。

文帝时,晁错访伏生(胜),口诵笔录成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而写,被视为《今文尚书》。后一河内女子求得《泰誓》一篇,计29。

汉武帝时,鲁恭王好治宫室,欲广其宫,坏孔子宅,在墙壁中发现一大批用古文字写的竹简,后称“古文经”。与“今文经”互斗到清末,其中《尚书》部分有五经,孔安国整理《古》44篇,多出16。汉末大乱,多出的16篇亡。东晋时,梅赜向朝廷献上书《古文尚书》,比伏生《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有一篇孔安国《尚书传》。总计59篇(28篇中又分出五篇)。字形奇特,流传广、影响大,在宋代以前一直认为是真本。唐·孔颖达据此作了《尚书正义》。

宋时,吴棫、朱熹开始怀疑。认为有些篇章的文词不象周秦之词,但未提出证据。明朝学者梅鷟(zhuo)作了《尚书考异》。从内容上证明其是伪作。清代阎若璩作了《古文尚书疏正》,提供了128条证据,证明其多出的25篇和《尚书传》是伪作。其余基本上是当时的作品。其中《虞书》,《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按文体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除《禹贡》是我国最早史地文献外,基余均为上训下、下诰上之词。相当于后世的诏令、奏书。除了《虞书》、《夏书》不是当时人的记录外,其余大多为当时的原始记录。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历史的珍贵史料。但作为我国最古之书,文词,语言质朴,最难诵读,也难理解。连唐代大学者韩愈“周诰殷夏,佶屈聱牙”之叹。所以读之最好借前人注释。《史记》大部分提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原意是“上古的史书”,见P5.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东周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事实记载。它又称为《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周易》、《尚书》、《诗经》、《礼记》、

《春秋》。加上《乐》则称之为六经。)唐宋以后更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故又称《书经》。

《尚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汇编,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保存了上古大量的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刑法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它的学习和研究。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二、《尚书》的体例:P8

1、《尚书》体例属于纪事本末体,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名,以历史事件为主,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帮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记事本末》。其有点是每一个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能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可补编年体和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就在于不能说明同时期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尚书》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它是经过孔子编定的。全书编排,是按朝代,先《虞夏书》,然后南宋,《商书》、《周书》。在每一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所以《尚书》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3、《尚书》里的《禹贡》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为后世志书体开其先例。《禹贡》一篇,总结了秦朝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

三、《尚书》的地位和作用: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该书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严格地说,《尚书》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它记事上起于尧(公元前2379—前2318年),下讫秦穆公,(—前621)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故司马迁作《史记》,采用了《尚书》的大部分,足见其史料价值很高。

四、《牧誓》选文讲读

《牧誓》

选自《尚书·周书》,为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地点在牧野,故名《牧誓》。

时①甲子昧爽②,王朝至于商郊牧野③,乃誓④。王左杖黄钺⑤,右秉白旄以麾⑥,曰:“逖矣,西土之人!⑦”

①时:时辰。古人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天色的不同,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称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一个时辰约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后来十二个时辰分别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作为子时。近代又把一个时辰划分为初、正两个时段,这样一昼夜就是24个小时。

②甲子:即甲子日。古时用干支记日,以周历计算,当是武王继位后第13年(据《竹书纪年》为公元前1046年)的二月五日。昧爽:昧,暗;爽,明,昧爽本意为天色将明未明时。此处昧爽非一般性描述,而是一特定时段名称。

③王:指周武王姬发。郊:上古时代都城之外百里之内称郊。牧野:地名,在商都城西南三十里。

④誓:誓师

⑤左:这里指左手。杖:通“仗”,拿着。黄钺:用黄铜装饰大斧,象征兵权。

⑥右:这里指右手。秉:拿着。白旄:古代一种军旗,将牦牛尾系在竿头上做成,或说就是牦牛尾,用以指挥全军。麾:通“挥”,指挥。

⑦逖:遥远

王曰:“嗟①!我友邦冢君②,御事③:司徒④、司马⑤、司空⑥,亚旅、师氏⑦,千夫长、百夫长⑧,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⑨。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⑩”

①嗟:感叹词,表呼换,提请注意。

②冢君:大君,对友邦部落首领的尊称。

③御事:指管理政务的大臣,即下文的司徒、司马、司空。

④司徒:又称司土,掌管土地与民政事务。

⑤司马:掌管军政与军赋。

⑥司空:又称司工,掌管建筑工程

⑦亚旅、师氏:负责警卫的大夫。

⑧千夫长、百夫长:军官名称。

⑨庸,蜀、羌、髳、微、卢、彭、濮:跟随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八个部落,地望有各种说法。

⑩称:举起。戈:古代主要进攻性武器之一。横刃长柄,刃似弯刀,既可以钩挽,也可以用来啄刺,所以又叫勾兵、啄兵。比:排列。干:盾。古代的一种防御性武器,用来抵挡刀箭的进攻。矛:古代主要进攻武器之一。直刃长柄,直刺。其:时间副词,将要。

王曰:“古人有言曰①:‘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②。’今商王受③,惟妇言是用④;昏弃厥肆祀,弗答⑤;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⑥。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⑦,俾暴虐于百姓⑧,以奸宄于商邑⑨。

①有言曰:即言曰,说道。有,词头,无实际意义,常用在名词(朝代或国名:夏、商、周、汉等)、形容词(《诗经·六月》:“有严有翼”)、副词(时间副词:有顷)、动词之前。

②牝鸡无晨:母鸡不能啼鸣报晓。牝,雌性鸟兽;晨,报晓。牝鸡之晨:母鸡如果报晓。之,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无意义,这里有“如果”的意思。惟家之索:

即“惟索家”,只有败尽这个家。惟,副词,只有;之,助词,使宾语提到谓语的前面;惟……之……,固定倒装结构,起强调作用;索,尽,这里指“衰败”。

③受:即商纣王,姓子,名受,号帝辛。

④惟妇言是用:即“惟用妇言”。妇,指妲己,姓已名妲,纣王的妃子。惟,副词,只有;是,助词,使宾语提到谓语的前面;惟……是……,固定倒装结构,起强调作用。

⑤ (min敏):“昏”的本字,轻蔑;厥:代词,他的;肆祀:祭名,杀牲以祭的一种祭祀;答:过问。句意为:纣王轻蔑地抛弃了他的祭祀,对这样的大事不过问。

⑥王父母弟:父之考为王父。王父母弟即从昆弟也。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指比干(纣王叔父,被剖心)、箕子(纣王叔父,佯狂为奴,被囚)、微子(纣王同母兄长,与太师、少师逃离)等贤臣。迪:提拔,重用。

⑦乃:副词,竟,居然。惟,副词,只有;是,助词,使宾语“四方之多罪逋逃”提到谓语“崇”、’长”、“信’“、“使”的前面;惟……是……,固定倒装结构,起强调作用。逋逃:逃亡的罪人。崇:推崇;长:尊重;信:信任;使:使用。句意为:只推崇、尊重、信任、使用四方逃亡的罪人,任用他们做大夫和卿士。

⑨俾:使;暴虐:杀害;百姓:在奴隶社会是指与天子同姓、士阶层以上人员。

⑩奸宄:犯法作乱。

今予发①,惟恭行天之罚②。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③!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

止,齐焉。勖哉夫子④!尚桓桓⑤,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⑥。弗迓克奔⑦,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⑧,其于尔躬有戮⑨!

①发:周武王自称。

②句意:执行上天的惩罚。恭:恭敬。

③愆:超过。步:举脚两次为一步。齐:整齐。焉:代词指全体将士;或说句末语气词,无义。勖:勉励,努力。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全体将士。

④伐:一击一刺,称为一伐,俗称一个回合。

⑤句意为:希望(你们)威武雄壮。尚,表命令或希望的语气词;桓桓,威武的样子。

⑥貔、罴:豹一类的猛兽。于:往,到。

⑦句意:不要暴虐和杀害敌军中跑来投降的人,或说不要阻挡能够跑来投降的人。御:强暴,这里做“暴虐”讲,或说阻挡;克:杀,或说能;奔:动词,逃跑;这里用做名词,指从敌军跑来投降的人。

⑧所:假设连词,如果,只用于誓词中。

⑨句意:你们将遭杀戮。其:时间副词,将。躬:身体。

翻译:

周武王继位的十三年二月五日,天将明。未明之时,武王率领军队进驻到商都郊外牧野(牧地之野)。排列好军队,于是,武王告诫从征的各部将士,武王左手持黄色的大斧,右手持白色的军旗(象征最高统率权)。指挥师诸侯说:“西方从征的将士们,你们千里迢迢远道而来,辛苦了”。(尉语)

武王告诫将士们说:“嗟,我友邦首领,以及治事之臣(先总后分)

司徒、司马、司空,其次大夫、士及守卫官、师帅、帅以及庸、羌、蜀、微、卢、彭、濮等八国将士,举起你们的戈、戟,排列好你们的盾,我将要告诫你们。”

武王说:“古人有句话,‘母鸡是不能报晓的。如果母鸡报晓,家业就要败尽了。’(斥责纣王听信妲己之话)。当今商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话,轻蔑地抛弃祭祀,对祭祀之礼节不闻不问,轻蔑地抛弃同族兄弟,不加任用,对于天下犯有大罪的逃犯却加以专崇,任用他们做长官,信任他们,任用他们,让他们做大夫、卿士,让他们残暴地杀害百姓,在商都内,胡作非为,作乱。现在我姬发奉行上天之命,对他们进行惩罚。(武王向士兵下达命令)。现在,我们的队伍就要列阵攻击他们。队伍不能超过交步、七步,就要停一下,整齐一下阵容。大夫们,尽力啊,不超进四、五、六、七个回合,就要停一下,整齐一下阵容。大夫们,尽力啊,定要威武地象象熊象罴一样。向商都城外牧野进军。不得乱杀商纣王军投奔过来的人。让他们为我们西方人服务。大夫们,尽力啊,如果你们不尽力,军法甚严,你们将会受到惩罚。”

第二章:编年体的产生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这一历史时期编年体史籍的发展概况;了解《春秋》和《左传》的内容和相关选文。

教学重点:

<1>、《春秋》的体例和地位。

<2>、《左传》的体例及成就。

教学难点:

<1>春秋笔法。

<2>编年体的概念和优缺点。

第一节《春秋》介绍

一、名称:

《春秋》本为我国古代史书的通称,是鲁国天子年表性质的书。这同《孟子说》、“晋之《乘》(sheng)、楚之《杌》,秦之《秦纪》,鲁之《春秋》,其实一也。”《春秋》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所作。孔子作《春秋》,目的在于维护周礼。(定名分,褒贬,以惩),文辞极简,微言大义,短的仅为一字,长的不过40多字,难以理解,因此,又出现了解释它的版本。由于《春秋》是孔子删定,被列为经,所以它的解释本为传。

《春秋》是西周、春秋时期编年史书的通称,周王室和一些诸侯国都著有《春秋》。如《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鲁春秋》等。秦汉以后的史书,也有以“春秋”命名的,如西汉陆贾的《楚汉春秋》、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和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等。

我们所要介绍的《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的,其体例是编年体。

二、体例:

编年体:史书的体裁名,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事迹,起源于春秋时代。中国有大量的编年体史书。著名的如《春秋》、《左传》、《汉纪》、《后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

编年体其优点在便于查考历史事迹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以避免叙述重复。其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难以记载

不能按年编排的事迹,以致偏详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和文化情况。

三、内容:P17-19

《春秋》是春秋末期,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并修改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编成,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从前722---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内容为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如朝聘、会盟、战争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如地震、水灾、旱灾、虫灾等。记事极其简短,每条最多四十余字,最少仅一字。本为史书,自西汉以来被奉为儒家经典,列为五经之一,故又有《春秋经》之称。后人以此书记事所包括的时代,称为春秋时代。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在对待人与神关系上,孔子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王道的兴衰取决于“天命”,表现了天命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确表示“敬鬼神而远之”,这说明他对鬼神是抱怀疑和保留态度的。对于一些灾异现象与人事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可见,他持保留态度。

四、《春秋》的地位和作用:

1、《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对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2、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开后世私人修史的先例,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3、孔子不仅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也是私人办学的开始者。

4、孔子的《春秋》记事以明义,垂言以立教。

第二节《左传》介绍:

教学目的:

1、了解《左传》作者及成书

2、了解《左传》体例

3、了解《左传》的成就

教学重点:

古代注释经籍的方式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今山东苍山),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gǔ)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历代学者对他的时代、籍贯、官职及著作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很多尚无定论。)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前453)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左传》近人多认为完成于战国前期,按《春秋》编年体记述春秋史事。多以记事为主,同时集录许多春秋以前的史事和传说,为中国完整的编年史。汉代的贾宜、刘歆等皆为之训诂注释。(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用浅显的话来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西晋的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始于经、文合在一起。唐孔颖达作《春秋左传正义》后列入《十三经注疏》。历代的有关著作很多,近人杨伯俊有《春秋左传注》,日本学者竹添光鸿作《左氏会笺》等。

二、体例:

体例的特点有三:

1、属编年体史书

2、用史实来疏证《春秋》,对史料的保存做出重大贡献。

古代注释经籍有三种方式:

(1)主要是解释字义,从事字义的训诂。

(2)主要是说义P24

(3)主要是用史实疏证《春秋》经文。

3、《左传》记事不只详明事件的原委,还在记载任务对话当中,集录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

4、《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也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P26

三、《左传》的成就:

1、《左传》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史书。

2、《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的突破。P27:

①、不专尊周,而将它与诸侯国同等。

②、并不遵从古之避讳制度。

避讳:

a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

b、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c、自秦至清,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回避,谓之避讳。

d、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该物,而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

③、倡导思想解放(客观上),重人事而请鬼神,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3、《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写战争,不是单纯把战争看作军事行动问题,而是首先看做是政治问题,这给当时及后世的教育影响是深刻的。

四、《左传》与《春秋》相比,有以下不同:

1、内容上:《春秋》记事以鲁为中心,《左传》则以晋为中心。但对于各国重大事件也有详记。这是《春秋》所无。

2、《春秋经》用夏周历,《左传》则用夏历。且《左传》时间上比《春秋经》多记27年。

3、体裁:《春秋》虽为编年记事,而仅记子目,有如流水账目,不成为完整的史籍体裁。〈左传〉则有言有行,有叙有论,可谓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翻译《城濮之战》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城濮之战的全貌。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①。公②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③,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④”先轸⑤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⑥。我执曹君⑦,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⑧。喜赂怒顽,能无战乎?⑨”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⑩。

①门尹般:宋国大夫,或说城门官般(姓失考)。如:到……去。

②公:即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晋国国君,前636到前628年在位

③告楚:请求楚国(解除对宋国的包围)

④齐、秦未可:齐、秦二国尚未同意参战。若之何:怎么办

⑤先轸:又名原轸,晋军中军主帅。

⑥赂:赠送财物给某人。藉:凭借。

⑦执:扣押,逮捕。

⑧爱:爱惜,舍不锝。

⑨句意:齐、秦两国高兴得到了宋国赠送的财物,同时又对楚国的顽固态度感到愤怒,能不参加战斗吗?

⑩说:高兴。畀:给与。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最新高一历史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 一、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内容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在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基 础上,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农业的起源,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古代中国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并重点介绍了古代的土地制度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此外,教材还通过“知识链接”“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等栏目回放,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土地问题。教学中,应注意运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通过联系生活,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有更直观的了解,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还是要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讲解,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的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2)、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 (3)、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中,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和创新,并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代史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一手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授课对象 大学本科一年纪师范班、文科基地班、世界史班和城市文化管理班,周三学时,一学期,总60学时,3学分。 三、教学环节、学时安排 1、课堂教学:40学时以上。 2、课堂讨论:经常化、随时进行。 3、课外作业:3次,占总成绩30%左右。 4、期末复习考试:4学时。占总成绩70%左右。 5、其他教学环节:参观图书馆古籍部。 四、教学手法与教学方法 1、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重要史籍重点讲授。 3、向学生多展示历史要籍,多提问,多作古文今译练习。 五、教学内容 导言(1课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二、大纲细目: 1、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 2、课程建设与教材简介 3、学习目的与方法 三、复习题: 1、何谓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何在? 第一讲《尚书》(2课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 二、大纲细目: 1、成书及流传经过 2、体例与内容 3、价值与问题 4、重要注释 5、《牧誓》讲解 三、复习题 1、简答《尚书》的成书经过及流传经过。 2、《尚书》内容、价值简介。 3、《牧誓》今译。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锻炼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 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辽宋夏金,政权由统一走向分裂,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而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使政权分立走向统一,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同时开启了元明清的统一政权时代的到来。所以,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碎,但又承上启下,因而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规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古代史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朝代更迭脉络。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对,蒙古族。 当13 世纪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在蒙古高原上勃然兴起了一个雄劲、强悍的民族,这就是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曾经完成过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业,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点明学习目标: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勘误 一、上册74~110页《史记》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史记》2001年9月第二版。 ①《秦始皇本纪节选》原文: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 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①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改正:下划线上的双引号应去掉。 ②廷尉李斯议曰:?②周文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 疏远,相攻击如……,周天子弗能禁止。改正:下划线上的“文武”之间应加顿号,即为“周文、武王”。 ③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③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 功臣,自为枝辅。改正:下划线上殷周之间加顿号即为“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 ④《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原文: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 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臵百官,④宫观僭於天子。

改正:下划线上的应该为“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 ⑤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谪削地,⑤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 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馀汉。改正:下划线上应为“是以燕、代无北边郡,” 二、下册162~180页《资治通鉴》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资治通鉴一》。 原文:《党锢之祸》[延熹九年秋七月],初,帝为蠡吾侯,受学於甘陵周福,及即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①因师獲印周仲进。?②譏二家宾客,互相譏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③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攻曹,南阳太守成以岑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之褒善纠违,肃清朝府。滂尤刚劲,疾恶如雠。④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资,⑤资用为吏,滂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死,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怨之。 于是二郡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但坐啸。? 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泰及颍川贾彪为其冠,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⑥天下模楷李元礼;⑦不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本套资源由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全套教案集,请 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二课、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 第三课、华夏之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二十一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二十二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

氏族与氏族公社。 能力方面: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思想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五)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四象】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参商】参宿在西,商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实际上农历为阴阳合历)。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 (二)教学目的: 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文献方面的基础知识; ②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运用史料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和选文。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54个课时(一学期,周3课时) (五)教学方法: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展示图书,多作阅读、检索、翻译等练习。 3、课上增加学生发言、参与讨论的机会,应占总课时数的20%以上。 二、课程内容 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八章纪传史的大量编修 教学要点: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史籍编修概况、对后世的影响。唐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牛弘传》、《刘毅传》、五代、宋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通志总序》、元修纪传史举要及选文《王安石传》。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1.1 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1) 1.2 唐修纪传史举要(4) 1.3 五代、宋修纪传史举要(3) 1.4元修纪传史举要(2) 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 教学要点: 《资治通鉴》介绍及选文、《资治通鉴》续编介绍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资治通鉴》介绍(1) 1.2 选文《魏孝文帝迁都》(2) 1.3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1)

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教学要点: 政书体的概念及发展源流,《通典》及续编、《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会要体概念及《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介绍,选文《文献通考总序》、《朱敬则请择史官》。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1 《通典》及续编介绍、选文(2) 1.2 《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选文(2) 1.3 《唐会要》、《五代会要》及其他会要介绍、选文(2) 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 教学要点: 纪事本末体的概念,纪事本末体的发展过程,代表性著作,优缺点,纪事本末体的续编和仿作,选文。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通鉴纪事本末》及续编和仿作(2) 1.2 选文《杨氏之宠》(1) 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名著 教学要点: 方志地理书的发展源流,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的体例特征和编修状况。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元和郡县图志》介绍(2) 1.2 《太平寰宇记》介绍唐(1) 1.3 《元丰九域志》介绍(1) 第十三章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史通》的产生 教学要点: 史学评论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史通》的内容及影响,选文《二体》、《曲笔》。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史学评论及《史通》介绍(1) 1.2 选文《二体》、《曲笔》(2) 第四编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十四章纪传史的续修 教学要点:

新中国史教案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高考中国近现代史讲义新中国 史教案 一.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二.分期: 1.按社会性质划分为两大阶段: ⑴.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1949.10~1956年底) 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21世纪中叶) 1.按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 ⑴.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0~1956年底) 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①.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0~1952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即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展“三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 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3~1956年底)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定宪法; 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主要工作: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0年间,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成功与失败相伴,取得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其纪年依据鲁国,但记述范围却遍布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但其记述事件简约。 《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古文尚书》:西汉武帝时鲁共王从孔壁中发现,因其由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相传有二十九篇,其中包含《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等诸书。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5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6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7 《史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8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9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

我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十大名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黑龙江、淮河、汉江、湘江、鸭绿江、嘉 陵江 【十大名酒】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西凤酒、董酒、剑南春 【十大火炉】吐鲁番、重庆、长沙、武汉、南京、福州、成都、合肥、广州、南昌 【五大瑞兽】龙、凤凰、龟、貔貅、麒麟 【十大避暑胜地】贵阳、昆明、承德、哈尔滨、长春、伊春、丽江、吉林、呼伦贝尔、大连 【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菊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水仙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WORD格式整理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四礼】冠、婚、丧、祭 【五行】金、木、水、火、土 【十大宗教名山】 1、湖北武当山 2、四川峨眉山 3、山西五台山 4、浙江普陀山 5、浙江天台山 6、江西龙虎山 7、安微九华山 8、甘肃崆峒山 WORD格式整理

9、江西三清山 10、山西绵山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诗歌】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WORD格式整理

中国古代史教案

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居民;河姆渡文化与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二、思想教育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中国远古文明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是人类以后发展的基石。在农业文明的发展史中,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人们在与大自然的交流、斗争中逐渐成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组织也不断进步。 三、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内外有关远古社会的知识,了解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的对比讲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北京人、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 采用归纳、比较的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对教学核心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正确归纳、总结历史知识与历史规律;在对比与分析的基础上理解教材知识,掌握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教材讲授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学生浏览教材,归纳出教材讲授的子目和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指出:(归纳图解)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的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得以生存。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的生活极为艰难。人们通过集体的力量,不断地进步,懂得了用火,学会了制造陶器,发展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发展了原始的手工业。最终因为生产力的进步,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来临。我们把漫长的原始社会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阶段。元谋人、北京人是原始人群的代表。从山顶洞人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氏族公社阶段。氏族公社又可以分为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山顶洞人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河姆渡、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则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父系氏族公社出现后,生产力迅速发展,阶级社会来临了。我国传说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晚期,我国出现了阶级社会文明的曙光。 下面我们学习原始人群时期的情况。 设问:1.什么是氏族公社?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2.山顶洞人有了骨针,有了装饰品,这些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山顶洞人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山顶洞人会在小件器物上磨光钻孔,使

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本人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

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中国历史要籍 试题1

四川省2006年4月《文献学》自考试题 一、单选 1、我国第一部分类编目的国家藏书目录是:() A、《汉书·艺文志》 B、《七略》 C、《七录》 D、《隋书·经籍志》 5、恩格斯曾谈到法国《人间喜剧》的作者巴尔扎克,要知道出自恩格斯的哪能篇文献,应查:() 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题索引》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名索引》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名目索引》D《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短句速查手册》 …… 10、作为我国近代图书馆目录的先驱,力图统一目录中新学与旧学分立的倾向的图书目录是:() A《西学书目表》 B《古越藏书楼书目》 C《崇文总目》 D 《书目答问》 …… 15、我国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研究工作始于:() A1966年,B、1971年,C、1975年,D、1987年 二、多项选择题: 16、文献检索步骤心要包括:() A、分析检索课题,B选择检索工具,C索取原文,D选择检索方法或检索途径,E鉴别文献真伪 …… 20、要换算古代某年为公元年,可使用:() A《中国历史纪年表》,B《大众万年历》,C《公元干支推算表》,D《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E《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三、名词解释: …… 25、“四分法” 四、简答题: 26、《十三经索引》编排有什么特点? …… 29、直接检索法有什么优缺点? 五、论述题: 30、举例分析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 …… 六、综合应用题: 32、要进行《苏州园林》的教学,请说说应查阅哪些资料?并具体说明检索内容。 参考答案 1、B 5、B 10、B 15、C

16、ABCD 20、ACDE 21、检索语言:检索语言是根据文献信息检索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一种人工语言,由词汇和语法组成,可分为: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代码检索语言三种。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和自然语言代表了未来检索语言的发展方向。 25、“四分法”:四分法是我国古籍图书的分类标准,西晋初年,荀勖撰《中经新簿》,改 六分法为甲乙丙丁四部。唐代魏征撰《隋书.经籍志》,以以经、史、子、集类名标示四部,奠定了四分法的基础。清代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时对四部分类又加以整理,使四分法日臻完善。 四分法:是古代图书的一种分类法,始于晋代“荀勖”编的《中经新薄》,把群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后来,唐的《隋书·经籍志》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逐渐成为我国类分古籍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 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看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让学生感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史实,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口诀或图表。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

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使学生懂得,专制与民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四、教法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探究讨论式教学 五、学法引导:合作、讨论学习法 六、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以生为本”。 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效果。 九、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 一、名词解释及填空 1、《尚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尚书》自西汉初年分为今文、古文两种版本。今文传自伏生,《古文尚书》出自孔子壁中。伪《尚书》是指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严格的说《尚书》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它记事上起于尧,下至秦穆公。,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故司马迁作《史记》,采用了《尚书》的大部分,足见其史料价值很高。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为左丘明所作。其在体例上有4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同《春秋》一样,同属编年体史书(起于鲁隐公元年);第二个特点是用史实疏证《春秋》;第三个特点是《左传》叙事,不仅详明当时事件的原委,还在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第四个特点是《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为我们保存了大量史料,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也有很大突破,比较集中的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载了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讫韩赵魏三家共灭智伯约500多年的史事。在体例上有3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按照国别叙述史实,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第二个特点就是以记言为主;第三,它是史料汇编性质的史书,不是著述体的历史著作。思想上虽然接近儒家,但对其它各家的观点并不排斥。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主要有2点:从体例上说,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国别体史书的发展开创了先例;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证。 4、《战国策》:原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有关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的言论自由,由西汉刘向和北宋曾巩整理成型。体例与《国语》相同,是按照国别、按时间顺序记事。其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战国策》是一部历史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也有很多记载失实。 5、《史记》: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学独立地位,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6、《汉书》:班固所作,内容上起汉高祖,下终汉平帝、王莽之诛,包括西汉一代230年的史事。它开创了以记传断代为史的先例,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从思想观点来讲,它充满封建神学思想,多用古文古义,文字艰深难懂。但《汉书》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在编排方法上,远比《史记》整齐、严密;《汉书》的十志,虽然本于八书,但远比《史记》八书丰富完备;文赡而事祥;增传也不少。 7、《三国志》:作者陈寿,体例属于纪传体的分国史,全书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至吴灭亡西晋统一全国,近100年的历史。《三国志》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记载人物事迹的纪传。叙事条理清楚,质朴无华,取材谨慎,不苟下笔,评论人物基本上准确。 8、《后汉书》:作者范晔,全书共十纪、十志、八十列传,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本书的首要价值在于保存了后汉一代的史料,它将有关治道的论文及重要的词赋都收入在每个作者的传中。《后汉书》专

中国历史要籍最终版剖析

中国历史要籍 一.名词解释 1.【跋文】 跋文是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又称题跋或跋尾。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若干篇。 起源::跋文在中国汉晋时代还没有,唐代称“题某后”或“读某”,如《题燕太子丹传后》,《杜荀子》等,称“跋”,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欧阳修有《集古录》跋尾若干篇,是附在他所珍藏的碑文之后,考订和说明每篇碑文情况的。 用途:一般说来,跋文要比序文简括,主要是附于书或文章之后的说明性文字。但有的跋文带有记叙性,如宋代陆游的《跋李庄简公家书》,就是一篇简洁生动的记叙文。 分类:跋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其中包括读后感和考订书、文、画、金石碑文的源流、真伪等的短文;一类是文学性的,实际是优秀的散文小品。 现状:今人多将书后、文后的说明性文字署为后记,性质同于跋文。 2.【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是历史学内部诸学科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分支学科。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史学评论所关注的对象是史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是史学家对自身的史学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而不是对外在的历史想象的研究。所以,史学评论属于历史学的反思学科一类,是反思学科内的一个分支。 3.【三通】 “三通”指宋代郑樵所作的《通志》,唐代杜佑所作的《通典》,和南宋马端临所作的《文献通考》。《通志》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通典》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文献通考》是以《通典》为蓝本,重编的一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4.【十通】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宋会要》等,统称为「典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