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

“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 ——唐·薛涛《四友赞》
诗中所歌咏的,就是砚、笔、墨、纸。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自古至今,一直深受文人雅士和凡夫俗子的喜爱。
砚台,别名润色先生,是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

古砚台展亮相鹭岛

6月20日至7月5日,福建省首次以古砚台为专题的收藏展在厦门博雅书画展览馆(公园西路13号)举行。现场共计展出宋代以来各个时期古砚台近40方,以端砚为主。其中包括清嘉庆大理寺卿郭尚先、清道光福建水师提督李廷钰等古代名人赏玩之名砚。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如今古砚台已成为一种优雅并且极富升值空间的赏玩与收藏对象。在厦门,已有不少大藏家、书画家喜好收藏古砚台。而考究古砚台的价值,则主要在于材质、雕工、品相。另外,若是名人赏玩之古砚,则是身价百倍。

三方砚台话闽籍先贤



1诗书传家远

“清道光两江总督”梁章钜(1775—1849),字 林,号 邻,福建长乐人。鸦片战争期间任广西、江苏巡抚,一度兼署两江总督,不久以疾告归。从事诗文著作,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也是林则徐好友、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代表人物。



2抗英禁烟显气节

“清嘉庆大理寺卿”郭尚先(1785-1832),福建莆田人。官至礼部右侍郎、大理寺卿。在清代众多的闽籍仕宦之中,郭尚先无论为官、为文、为书、为画,都堪称佼佼者之一。与林则徐、梁章钜同为闽人,而书绝相似,与林则徐交称莫逆。



3“郭李”世代通婚成佳话

“清鸦片战争名将”李廷钰(1792-1861),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后滨村人,字润堂,号鹤樵。文武兼备,工画兰花,家有“三多九如”老坑砚台,喜收藏字画,印章铭刻金石。其子李逢时娶郭尚先次女郭宜璋为妻。郭李两家延续几代人,世代通婚成为佳话。

砚台收藏技巧
不以年代远近论贵贱

尽管年代的长短对藏品的价值有一定影响,但砚台却非常独特,它的价值不一定是由年代来决定的。比如宋砚、唐砚甚至汉砚,这些砚台石质比较粗糙,价格就不高;而明清以后,文人对于石质要求很高,工艺也比较精良,所以明清以来的砚台价格很高。唐以前甚至到汉代的砚台,很多砖瓦泥砚,尽管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但市场价格不一定很高。

好砚要看材质和雕工

好砚台讲究质细地腻、润泽净纯、晶莹平滑、纹理色秀、易发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带,有的有星,大约产于有山近水之地为佳。虽同出一地,

其石质也有所不同,如有青花、天青者、蕉叶白、鱼脑冻、冰纹金星、罗纹、眉子、红丝、燕子、紫金石、龟石等。

砚的雕工一般分为随行式、图案式、弦纹式和山水花鸟式。好的砚工,能掩疵显美,突出特点,有的利用星眼,巧做安排,有的虽刻素砚,也能线条流畅、圆和可爱。造型高雅别致,布局得体,刀法熟练细腻,构思巧妙才为上品。

名人砚台价值高

人文背景对砚台的价值影响也较大。许多名人对砚台特别是久负盛名的端砚、歙砚喜爱倍加,他们会在自己使用过的砚台上留下诗文或警句,有名人题款的砚台价值更高。

提高自身鉴别水平

凡是古玩,历来皆有作伪,砚台也不例外。如端砚一直大量地开彩,石料名贵,经济价值高,市面传世的端砚伪品也多。建议藏家备几册《砚史》、《砚谱》、《端溪砚谱》、《歙州砚谱》、《西清砚谱》砚台专著研读,其中对砚史的发展、砚材的品种、纹理、装饰的特性等做了详尽的介绍,以提高鉴别能力。

四大名砚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的端溪,取材于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柯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被誉为“群砚之首”。




歙砚:产于古歙州(今安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其中以婺源的龙尾砚为优。特点是色如碧云,声如金石,湿润如玉,墨峦浮艳。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洮砚:产于甘肃藏族自治州佑潭县,古称洮州,故名。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唐属洮州)一带洮河深水处。特点是石质碧绿,整洁如玉,条纹似云彩,贮墨不变质,十多天不干涸。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北方最为贵重,宋时已经稀少,解放后又恢复了生产。




澄泥砚:最早产于山西绛州,其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自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以鳝鱼黄、蟹壳青、豆砂绿、玫瑰紫、虾头红、朱砂红等颜色为珍品。它不是石块砚,是用沙泥烧炼制成的砚,质地类瓦,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

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


古砚种类虽多,但最贵重者为端、歙砚。歙砚的佳品,目前已很难见到。因此,对于古砚的鉴别和收藏,主要针对端砚。上乘的端砚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天青、冰纹、火捺、马尾纹、胭脂晕、石眼等。(瓷器玉器鉴赏、青铜器紫砂征集、古籍善本古家具拍卖)
(瓷器玉器鉴赏、青铜器紫砂征集、古籍善本古家具拍卖)1.青花
青花微细如尘,隐隐浮出,或如虮虱脚者,为最上乘。粗点成片的,稍次。
2.鱼脑冻
此石有如荡漾着一团生气,如澄潭月漾,故称鱼脑冻。错落疏散的,叫碎冻。洁白疏散的为上品,灰色、褐色的为下品。
3.蕉叶白蕉叶白,浑成一片,嫩净如柔软的肌肤,如凝脂,温润而光泽,沉而密,一眼看去,深深然,隐隐然,如见其里。
蕉叶白,象蕉叶初展,含露欲滴的是上品,素而洁的稍次。黄而焦、蓝而灰的为下品。
4.天青
荧洁无疵,色泽较青的端石叫天青。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的为上品;色泽阴暗晦涩的为下品。
5.冰纹冰纹石,白晕纵横,有痕无迹,细如蛛网,轻若藕丝,即使大西洞也不
多见。

唐宋明清几代的砚台体现着明显的时代气息

明、清两代的砚台总体上体现出时代的社会风尚,明承宋风,明末至清砚台的风格开始出现分化,一方面走向世俗,另一方面走向文人素雅。表现在制砚风格上,前者追求雕饰满眼,追求世俗寓意的题材;后者追求自然随形、朴素含蓄,追求个人的思想抒发和物趣,自然而清新。

这期间的砚雕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精细繁复与朴素典雅两种不同的风格,砚雕开始广泛地吸收其它艺术门类之长为砚所用,书画与文学两大门类的养分被巧妙地注入砚台,前者体现在砚台的雕刻上,后者则体现在砚台的铭文之中。

总的来说,唐宋明清几代的砚台体现着明显的时代气息,并清晰地体现出砚台由实用向着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方向演变,也体现着砚台制作风格和审美取向从古雅向着世俗的方向转变,但其实用功用始终居于砚台的主导地位。更为可喜的是王族文人士大夫们对砚台的关爱,出现了大批的皇帝和著名文人喜好和收藏砚台,大量记录、赞誉砚台的诗、词、歌、赋、铭、文,以砚台为主要内容的专著达数十种之多,散建于各种笔记、文集、别集涉及砚台的论述尤为丰盛,这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除书法绘画之外留下诗文和文献最繁富的一个专项。也是砚台成为重要的中国文化意象之一的原因,也奠定了砚台在中国文化的地位。

(四)式

微期:清末至民国时期可谓砚台的式微时期,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兵荒马乱的政治局面贯通于这一时期,更重要的另一是墨汁和硬笔的出现,其快捷方便的书写方式让人们乐意接受,并成为大众喜爱的方式。

这时期的砚台从清中期崇尚繁复精美工艺,追求优质美石,渐向一些大众化的简易砚台过渡,其中学生砚数量尤为可观。但正是这样一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位为人尊崇的砚雕大师——海派陈端友,他的作品最早吸收了雕塑写实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注重透视感和空间感以及物态结构,开近代写实砚雕的先河。

(五)再生期:大约指50年代后期至今天这个阶段。前期缘续清末之风,以出口创汇为主。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砚台在沉寂了近百年的时空中再次重获生命的气息,大量生产外销和仿古砚,各砚种陆续开采,大量优质砚石面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砚台作为“用”的主要功能削弱,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以观赏为主,以山水和历史典故为题材的砚台创作开始兴起,并很快形成一种潮流,愈演愈烈,直至今天。

这一时期无论在品种、数量、形式、题材等方面在砚台史上可谓盛况空前,由于科技信息的发展,雕刻技艺与技巧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工艺大师和工艺精品。从整个行业看,由于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指导,传统的制砚工艺精神未能与时代的特色实现有机的结合,过份重视 “人”的作用而往往忽略了“器”的意义,甚至忽视了砚的文化内涵,致使砚台在繁复精细的雕刻下,缺失了深刻的文化艺术意蕴,与时代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隔阂。

纵观砚台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从砚台刍型一直发展到民国,无论其雕刻的简与繁,雅与俗,简构与繁复,其实用的功能都是明显的, “用”一直是砚台的最重要的属性,其雕刻和表现手法都以适之于用为前提。砚台的审美,也是建立在“用”之上和由“用”而引发的精神愉悦和美的感受。进入再生期,砚台仿制(创)作由于受西方文化、当代艺术和人的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墨汁、硬笔以及电脑等科技产物的冲击,大部分砚台明显地张扬着工艺雕刻的意义而忽视砚台的“用”之功能,重赏而轻“用”之风愈演愈烈。

透过砚台发展史简略的回顾,我们可以回答“砚是什么”这个问题了。砚台是什么?砚台是一种工具,供研墨之用,并与笔、纸一起结合成文房四宝,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两座高峰的书画的物质基础;砚台是一种媒体,它从一个侧面记载着中国传统手工艺文

化的造物精神,传递着不同时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思,印记着时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缩影;砚台是一种自然美石,其蕴日月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天生丽质、温润如玉,给人以美的感受和精神的愉悦;砚台是中国特色的形神兼备的手工艺美术品,是古今无数师匠们心血的结晶。简而言之,砚台是“用与赏”或“物质与精神”有机结合的手工艺美术品。


《康熙字典》

《午集下》《石字部》 ·砚
《唐韵》吾甸切《集韵》《韵会》《正韵》倪甸切音。《释名》砚,硏也,硏墨使和濡也。《说文》石滑也。《长笺》滑训利,利犹厉也,与硏摩同义。《文房四谱》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篆,曰帝鸿氏之砚。《周武王·砚铭》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无得污白。 又姓。《元文类》国子监司业砚弥坚。 又《字汇补》古典切,音蹇。濡石也。 《正字通》说文硏砚音义俱分,今俗合为一。[2]


砚,俗称砚台,是汉族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汉代时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古代汉族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
砚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 砚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最常见的砚台的制作材料是石材,有来自广东端溪的端砚,来自安徽歙县的歙砚,来自甘肃南部的洮砚,来自河南洛阳的澄泥砚等等,这四种砚台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又称作端溪石砚,位列四大名砚之首。另有“南端北易”之说,“易”指河北易水砚。 歙砚(王耀作品)此外唐开始使用铜雀台遗迹上的砖所做砖砚流行一时。
苏轼藏有唐代许敬宗砚,在黄州沙湖民家时得吕道人沉泥砚,苏轼说:“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馀事也。”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写信给黄庭坚:“或谓居士:‘吾当往端溪,可为公购砚。’居士曰:‘吾两手,其一解写字,而有三砚,何以多为?’”苏轼有诗纪念亡友石昌言:“非人磨墨墨磨人!”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北宋末何蘧《春渚纪闻》记载宋徽宗召米芾写字,米芾看到皇帝桌上有名砚,一写完字,就抱上砚台跪请曰:“此砚经臣濡染,不可复以进御,取进止。”让皇帝把砚台赐给他,皇帝答应他,米芾舞蹈以谢,又

恐皇上后悔,便急着把砚台抱回,连衣服都染黑了。徽宗叹气说:“颠名不虚得也。”
明末吕留良有嗜砚之癖,自言“予幼嗜砚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黄宗羲曾赠给他一方八角砚,这砚台是梅朗中从传教士手中得到的龙尾砚。康熙时林佶、余甸皆嗜砚,余甸题有〈中洞活眼砚铭〉:“莫精于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于眸子,然者晓星之当空。”。
明清时士子曾以燕子石制砚,所谓的燕子石其实是寒武纪时期的三叶虫化石,风韵别致,且易于发墨,深为书家所珍爱。王渔洋《池北偶谈》载:“邹平张尚书崇祯间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滨,水中得石,作多蝠(福)砚。”张延登死后,其砚落入浙抚张勄手中。孔尚任对多蝠砚咏赞不绝:“张家两中丞,得失如轮转;一砚供二贤,前后荷殊眷”。
台湾浊水溪所产之“螺溪石”,经琢磨而成的砚,称“螺溪砚”,由于色泽雅美,发墨佳良,而且严冬不冻,贮水不干,亦为稀世之宝。
编辑本段
历史

砚 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七十年代末,在陕西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套绘画工具,其中有石砚、研棒及砚盖,距今约7000年左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墨砚,是用鹅卵石打磨制成。不过,那时的墨为天然矿石,因而砚还需用研棒辅助,才能将墨磨至细。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著名的有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端州(肇庆市)东郊端溪,唐代就极出名,李贺有诗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

岩石来制砚。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石上且有鸲鹆眼等自然纹理,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艺术大砚出产。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不是石砚,而是用绢袋沉到汾河里,一年后取出,袋里装满细泥沙,用来制砚。另有鲁砚,产于山东;盘谷砚,产于河南;罗纹砚,产于江西。一般说,凡石质细密,能保持湿润,磨墨无声,发墨光润的,都是较好的砚台。种类
砚,按材质来分,可有石类、陶瓦类、金属类、漆砂类等,而砚的主要材质是各种砚石。砚石一般以产地命名,我国出产有200多种砚石,其中最的当属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红丝砚(另一说法为澄泥砚)。


太湖砚
唐.陆龟蒙

谁截小秋滩,闲窥四绪宽。绕为千嶂远,深置一潭寒。
坐久云应出,诗成墨未干。不知新博物,何处拟重刊。


澄泥石乃太湖水域特有的岩层间的澄泥,经千百万年自然风化而成,石质硬而不脆,因此成形容易,贮水不易干涸,哈气成汁,发墨快而不损笔,由于澄泥石雕材质独特,精工考究,极具苏州地域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书画)结合紧密,具有欣赏、艺术、科学、人文、经济、收藏等众多价值,故成为砚中珍品。 藏书澄泥砚造形古朴,图案简雅,线条挺括。有古朴大方的九棱砚、古瓶砚、长方回纹砚、香瓜含露砚等;有形象逼真的古钱砚、蘑菇砚、竹节砚、树桩砚等;有形神兼备的九龟荷叶砚、兰亭砚、蟹砚、牧牛砚等。
近代开发的澄泥石壶,艺人们将澄泥砚雕刻工艺与陶壶的设计制作技巧相结合,运用深浅浮雕、镂刻等技法,创作出树桩壶、盘龙壶、提梁壶、八仙壶、竹节壶等百余种新品。藏书澄泥石雕因材质好、雕工精,作品品位极高,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喜爱。《西清砚谱》称:“与洮端齐名”。唐朝皮日休有《太湖砚》诗云:“求于花石间,怪状乃天然,中莹五寸剑,外差千叠莲,月融还似洗,云湿便堪研。”陆龟蒙亦有《太湖砚》诗:“谁截小秋滩,闲窥四绪宽,坐久云应生,诗成墨未干……”。宋代米芾赞曰:“其质坚丽,哈气生云,贮水不涸,墨水于纸,

鲜艳夺目”。北京古宫藏有清初苏州艺人顾二娘“青花砚”1方,乾隆年间的苏州石砚5方。


书法爱好话砚台 砚用于研墨,是书写毛笔字磨墨的文具。砚台平坦的地方磨墨,凹陷的地方盛放墨汁,斜边掭笔。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唐皮日休、张贲等《药名联句》:“鸓(lěi)鼠啼书户,蜗牛上砚台。”元姚燧《阳春曲》:“墨磨北海乌龙角,笔蘸南山紫兔毫。花笺铺展砚台高,诗气豪,凭换紫罗袍!” 一一一一、、、、种类种类种类种类 砚台与笔、墨、纸称之为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性质坚固,历传百世而不朽,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质材丰富多样,除用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制作名砚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砚存世。 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的,最早出现是石砚。由于汉代发明了直接在砚上研磨的人工制墨,于是开始出现铜、陶、银、木胎漆砂等砚台,六朝至隋朝出现瓷砚;唐代是砚台发展的鼎盛时期,发掘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创新制作瓦、铁、锡、玉、竹、象牙等砚。木砚始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但清代居多。木材因其属性不宜制作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瓦、陶、玉、铁和漆砚,晋代有木、瓷、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石泥、砖瓦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当今有橡皮砚。由此可见,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工艺精品和文人墨客观赏的收藏珍品。 二二二二、、、、起源起源起源起源 砚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中国历代文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把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历朝历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已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造就了它特有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三三三三、、、、名砚名砚名砚名砚 端砚端砚端砚端砚。。。。端砚取材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斧柯山即现烂河山,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不损笔毫、发墨快速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端砚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名目纷

繁、工艺精湛,地位越来越高,为我国石砚之首。 歙砚歙砚歙砚歙砚。。。。据史料记载,“歙(xī)砚”的开山祖是易砚,始于春秋时代的燕国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子继承传统松烟制墨技艺,在易水河畔津水峪创制了“易水砚”。后来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唐李后主的赏识,被授予“墨官”,并赐姓李,后因避乱,移居安徽歙州,成为“徽墨”、“歙砚”的开山祖。歙砚取料于唐歙州、现江西婺源县龙尾山一带的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朝以来,易水古砚名扬中外。 洮砚洮砚洮砚洮砚。。。。亦称洮(táo)河砚,取材于唐洮州今甘肃卓尼一带洮河深水处。洮砚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尤为贵重。宋代以后制品大量减少,解放后又恢复生产。 澄泥砚澄泥砚澄泥砚澄泥砚。。。。澄泥砚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火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兴盛于宋,具有质地坚硬耐磨、发墨容易的特点,加之不耗墨汁,可与石砚媲美。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为主。在现代,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江苏宝山等地已成为澄泥砚的著名产地。 松花石砚松花石砚松花石砚松花石砚。。。。松花石又名松花玉,最早发掘于长白山安图县两江镇砥石山江畔。松花石砚以松花石为原料雕制而成,是与端砚、歙砚、红丝砚齐名的古代四大石质名砚,清朝被御封为宫廷专用品。 松花石砚 六六六六、、、、保存保存保存保存 如果平常将砚台放置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迹象,日晒过久砚匣容易干裂。在玩赏砚台时,桌上铺上毛毡,使砚不要接触金属或玻璃等硬质器物,更不可以将砚相互重叠,以防碰伤。在给砚台涂蜡时,只涂砚台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切忌将蜡涂抹在砚堂磨墨、盛墨部分。砚匣应经常打蜡,以保持砚盒光泽,防止潮气侵入。如果遇到砚匣收缩而砚身搁放不下,可用砂纸打磨砚匣内侧,让它自然增宽。发现砚匣破烂,可采用匣外配匣的方法对古砚匣进行保护。 四四四四、、、、鉴赏鉴赏鉴赏鉴赏 一看。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如果砚是修补过的,其补过地方的颜色与原色两者会有一定差别。 二摸。拿到一方砚,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来感

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说明石质较差。 三敲。将砚面用五指托空,轻轻击打,或用手指弹砚,闻其声。若为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体现出端砚石质的嫩与老。歙砚敲击以清脆的“铛、铛”金属声为最好,如果声音为“噗、噗”,则说明该砚石多泥质或石质有暗伤痕,当视为下品。 四洗。古砚因砚面墨痕斑斑,遮掩了砚的自然美纹,分辨不清砚石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砚台墨迹,看其是否有伤痕或许修补。 五掂。同样大小的歙砚,通常是砚石物胶结紧、颗粒细者重,物胶结松、颗粒粗者轻。用手掂重量砚台重量,重者为佳。 六刻。石质的好坏决定了砚的质量。如果是砚石行家,只要用力在砚台上轻轻刻上几道,就会感觉出砚石质地的优劣。 五五五五、、、、收藏收藏收藏收藏 面对种类繁复、造型各异的砚台,我们究竟如何来鉴定它的收藏价值?名砚比普通的砚材质要好,雕刻工艺精美,因此价格较高。一般说来,方型、圆型和刻有铭文的砚台,其价格昂贵得多;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 说起砚台的收藏,一般人都把中国唐代广东肇庆的端砚、晚唐时安徽婺源的歙砚、东晋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宋代甘肃临潭的洮河砚 “四大名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对象。由于产于当时的“四大名砚”存世稀少,砚台的材质、款式各不相同,价格各异,较为昂贵。除此之外,产于清代的山水平板端砚、淌池歙砚、双龙抱珠澄泥砚和洮河绿石砚,称之为近代“四大名砚”,目前的市场价格分别为10000、2500、4000、12200元;还有松花江的玉石砚、山东淄博的红丝砚等,也倍受收藏家追捧。 明清时期,经过历史和工艺等方面的文化积淀,在材质选料、磨制工艺以及雕刻手法等方面,已进入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皇家汇聚了全国能工巧匠在北京造办处雕琢各式砚台,制作出许多砚台精品。民国时期,上海出产的海派写实澄泥砚,也成为当今文人墨客收藏的热门品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