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在有序介孔碳_壳聚糖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

尿酸在有序介孔碳_壳聚糖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
尿酸在有序介孔碳_壳聚糖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

收稿日期:2008210209 修回日期:2008211212

3通讯联系人:陈艳玲,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电分析化学、油田化学.

第25卷第2期

Vol.25 No.2分析科学学报J OU RNAL OF ANAL YTICAL SCIENCE 2009年4月Apr.2009文章编号:100626144(2009)022*******

尿酸在有序介孔碳2壳聚糖修饰电极上的

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

王小雪1,陈艳玲31,苗 琦1,贾玉萍2

(1.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新疆总队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 要:用硬模板法合成了有序介孔碳(OMC ),并以壳聚糖(Chitosan )作为分散剂制

备了有序介孔碳2壳聚糖复合膜(OMC 2Chito san )修饰电极。应用该电极研究了尿酸

(UA )的电化学行为以及实际样品的分析检测。在0.1mol/L (p H 6.5)的磷酸盐

(PBS )缓冲溶液中,UA 在OMC 2Chitosan 修饰电极上于0.334V 处产生一灵敏的不可

逆氧化峰,氧化峰电流(i pa )与UA 的浓度在4.0×10-6~2.0×10-4mol/L 范围内呈良

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7,检出限为2.0×10-6mol/L 。对0.2mmol/L UA

平行测定10次,相对标准偏差为3.8%,表明该电极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

关键词:有序介孔碳;壳聚糖;修饰电极;尿酸

中图分类号:O657.15 文献标识码:A

尿酸(Uric Acid ,UA )是人体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过程中的最终产物,检测UA 可间接反映与嘌呤代谢有关的一些疾病,如痛风和高尿酸血等,因此在临床医学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检测UA 的方法有光谱法、荧光法、液相色谱法、酶方法和电化学法等。在电化学方法中,采用化学修饰电极是研究UA 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的重要手段,现今碳材料、生物分子、聚合物等都广泛应用于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由于具有表面积巨大、孔道排列规则、孔容大和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有序介孔碳(OMC )作为一种新的碳材料在催化、电容器、储能和吸附大分子等方面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OMC 材料用于电化学分析检测的报道较少。目前,OMC 修饰电极还仅用于一些生物分子,如L 2半胱氨酸(L 2CySH )[1]、肾上腺素(EP )[2]、多巴胺(DA )[3]等,及小分子如对苯二酚(HQ )[4]、硝基苯(NB )[5]等的分析检测。壳聚糖(Chitosan )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来源于甲壳类动物壳质的去乙酰化。与常用的一些分散剂如Nafion 、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 )、N ,N 2二甲基甲酰胺(DM F )等相比,其具有成本低、无毒无色、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并且它具有很好的生物共容性,分子内还带有很多活性基团如—N H 2,—O H 等[6]。

本文将上述两种材料相结合,以壳聚糖为分散剂,制备出一种新的化学修饰电极OMC 2Chitosan 复合膜修饰电极,并将其用于研究UA 的电化学行为以及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C HI660电化学分析仪(美国,C H 仪器公司);KQ 2100DE 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电化学测量采用三电极系统:玻碳电极(Φ=3mm )或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 )为参比电极,铂丝电极为对电极。

尿酸(UA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抗坏血酸(AA ,天津市凯通化学试剂有限公司);0.1%壳聚9

81

第2期王小雪等:尿酸在有序介孔碳2壳聚糖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第25卷

糖溶液:将0.01g壳聚糖(Chitosan,孝感学院提供)溶于10mL乙酸。UA溶液用磷酸盐(PBS)缓冲溶液配制;不同p H值的0.1mol/L PBS缓冲溶液用不同比例的0.1mol/LNa H2PO4和0.1mol/LNa2HPO4溶液混合,然后用磷酸和氢氧化钠调节p H值。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二次石英蒸馏水。

1.2 有序介孔碳的合成

根据文献[7]报道的方法,以有机硅烷TEOS为硅源,三嵌段共聚化合物P123为模板剂,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制备出介孔硅SBA215。然后再按照文献[8]中的合成方法,以该介孔硅为硅模板,蔗糖为碳源,通过高温碳化制备出有序介孔碳(OMC)。

1.3 有序介孔碳2壳聚糖修饰电极的制备

用金相砂纸将玻碳电极打磨至光亮后依次用1.0、0.3和0.05μm的α2Al2O3粉在麂皮上抛光成镜面,二次水冲洗,在无水乙醇和二次水中各超声振荡10min。称取1mg OMC加入到2mL0.1%的壳聚糖溶液中,超声分散30min得到浅黑色、均一的OMC2Chito san分散液。用微量注射器移取10μL OMC2 Chitosan修饰液均匀滴涂到玻碳电极上,然后将电极置于红外灯下干燥10min,冷却备用。

2 结果与讨论

2.1 UA测定条件的选择

2.1.1 底液及pH值的选择 分别考察了UA在HAc2NaAc、Na2HPO42C6H8O7、Tris2HCl、H3BO32 NaB4O7、PBS等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行为,发现此修饰电极在上述缓冲溶液中都有氧化峰,只是峰位置、峰形、峰电流有所不同。结果表明,UA在0.1mol/L PBS溶液中的电化学响应最好。并且在p H为5.5~9.5的范围内,随着p H值的升高,UA氧化峰电流i pa先增大后减小。当p H=6.5时,i pa最大, OMC2Chito san复合膜修饰电极对UA催化氧化活性最大。故本文选择p H=6.5的0.1mol/L PBS缓冲体系。

2.1.2 修饰剂用量的选择 OMC在电极表面的用量会影响UA的氧化峰电流。氧化峰电流开始随OMC2Chito san修饰液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这是因为电极表面富集活性位增多,对UA的富集效率提高,导致氧化峰电流增加。当修饰剂用量超过10μL后,峰电流开始逐渐降低,这是由于电极表面OMC2 Chitosan膜过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UA与电极间电子的交换传递,因而氧化峰电流降低。故本实验选择修饰剂用量为10μL。

2.1.3 扫描速率的选择 采用循环伏安法(CV)考察了UA的峰电流i pa与扫描速率v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扫速在30~150mV/s范围内时,随着扫速的增加,i pa逐渐增大,但扫速过高时,充电电流过大,不利于峰电流的测定。当扫速为50mV/s时,信噪比最好。实验选择扫描速率为50mV/s。

2.1.4 富集电位和富集时间的选择 首先比较了富集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富集电位对UA氧化峰电流的影响。富集电位从-0.4V到-0.2V,i pa逐渐增大,从-0.2V到0.3V峰电流逐渐减小,因此,本实验选择-0.2V为富集电位。然后固定富集电位为-0.2V,考察富集时间对UA氧化峰电流的影响。随着富集时间的延长,i pa迅速增加,说明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富集特性。当富集时间达到40s时,i pa最大,而富集时间超过40s后,i pa缓慢减小。因此,本实验富集时间为40s。

2.1.5 修饰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实验结果显示,对同一玻碳电极进行5次修饰更新,在0.2mmol/L UA溶液中进行CV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

3.4%;同一修饰电极对0.2mmol/L UA连续进行10次CV 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3.8%。将使用后的修饰电极清洗后,浸泡在p H6.5的0.1mol/L PBS缓冲溶液中,于4℃冷藏保存一周,对相同浓度的UA进行测定,峰电流没有明显改变。以上实验结果表明OMC2 Chitosan复合膜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可以满足实际测定的需要。

2.2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在最佳条件下,对不同浓度的UA进行循环伏安测定,结果显示,UA的氧化峰电流i pa与其浓度c在4.0×10-6~2.0×10-4mol/L之间呈线性相关。其线性回归方程为:i pa=0.0693c+0.3699(i pa:μA,c:μmol/L),相关系数为0.9997,检出限(3σ)为2.0×10-6mol/L。

2.3 干扰实验

实验表明:在上述最佳实验条件下,对于0.1mmol/L的UA,50倍的AA、DA略有干扰,,但实际样091

第2期分析科学学报第25卷品中其含量很低,不干扰实际样品的测定;此外,1000倍的KCl 、NaCl 、柠檬酸,300倍的N H +4,100倍的Mg 2+,50倍的蔗糖、L 2半胱氨酸,30倍的甘氨酸、Ca 2+,25倍的L 2赖氨酸,10倍的H 2O 2、Fe 3+、Cu 2+等均不干扰UA 的测定。

2.4 实际样品分析

收集2个不同的尿样,移取1mL 新鲜尿样于容量瓶中,用0.1mol/L PBS 缓冲溶液(p H 6.5)稀释至50mL ,按分析方法操作测定。并用标准加入法进行样品回收率实验,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实际样品中UA 的测定结果及回收率T able 1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UA in real samples and recoveries

Sample No.

Determined (μmol/L )Added (μmol/L )Found (μmol/L )Recovery (%)1

93.520113.399.0293.240133.9101.8

3 UA 的电化学行为及机理研究

图1 0.2mmol/L 尿酸在不同电极上的循环伏安图(扫速:50mV /s)Fig.1 The cyclic voltammogramms of 0.2mmol/L UA on different electrodes with scan rate 50mV /s a.bare GCE ;b.OMC 2Chitosan/GCE.

3.1 OMC 2Chitosan 修饰电极对UA 的电催化作用

图1为0.2mmol/L UA 在OMC 2Chitosan 复合膜修饰

电极和裸玻碳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由图可见,UA 在裸

玻碳电极上于0.439V 处产生一个宽而弱的不可逆氧化峰

(曲线a ),在OMC 2Chito san 修饰电极上则于0.334V 处出现

一强氧化峰(曲线b ),UA 的峰电位E pa 负移了105mV ,峰电

流i pa 提高了10倍。结果说明OMC 2Chit san 修饰剂提高了

UA 与电极间的电子转移速率,降低了UA 在裸电极上的超

电位,并使电极有效面积增加,最终使UA 的E pa 负移,i pa 升

高。

3.2 扫描速率对UA 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为了讨论UA 在OMC 2Chito san 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的氧

化还原过程,我们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UA 的峰电流与扫

描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扫描速率在30~150mV/s 范围内时,随着扫速的增加,i pa 增大,氧化峰电流i pa 与扫速的平方根v 1/2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

程为:i pa =284.36v 1/2-25.335(i pa :

μA ,v :V/s ),相关系数r =0.9953。将OMC 2Chitosan 修饰电极在0.2mmol/L UA 中浸泡10min 后取出,洗净,插入空白PBS 溶液中在-0.3~0.9V 范围内循环伏安扫描,没有任何UA 的氧化峰出现,由此说明UA 在OMC 2Chito san 复合膜上的氧化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电极过程[9]。

当吸附的UA 以完全不可逆反应被氧化时,氧化峰电位E pa 与扫描速率v 遵循Bulter 2Volmer 公

式[10]:E pa =E θpa -(R T/αn F )ln (R T k/αn F )+(R T/αn F )ln v 。氧化峰电位E pa 随扫速v 的增大而正移,且

E pa 与ln v 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E pa =0.3838+0.0212ln v (E pa :V ,v :V/s ),相关系数为0.9993。根据直线的斜率,可以计算出αn =1.21。而对于不可逆过程,电子转移系数α可取0.6[11],据此求得电极反应的电子转移数n ≈2,证明UA 在OMC 2Chito san 复合膜上的氧化反应是两电子过程。

3.3 pH 对UA 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在PBS 缓冲溶液中,p H 5.5~9.5的范围内,UA 氧化峰电位E pa 与p H 成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E pa (V )=0.7416-0.0631p H ,相关系数为0.9994。E pa 随p H 的增大而线性减小,且E pa 2p H 斜率为-63.1mV/p H ,该值与25℃时等电子等质子传递的R T/F 理论值-59mV/p H 相近,说明在该电极反应过程中有相同数目的质子和电子参与电极反应[12],即UA 的氧化为两电子两质子的过程。

由于E pa 随p H 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在反应方程式中,H +应出现在UA 的氧化态一边。因此,可以推

1

91

第2期王小雪等:尿酸在有序介孔碳2壳聚糖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第25卷测UA在OMC2Chitosan修饰电极上发生的电化学反应如下所示:

参考文献:

[1] Zhou M,Ding J,Guo L P,et al.Anal.Chem.[J],2007,79:5328.

[2] Zhou M,Guo L P,Hou Y,et al.Electrochimica Acta[J],2008,53:4176.

[3] Jia N Q,Wang Z Y,Yang G F,et al.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J],2007,9:233.

[4] Hou Y,Guo L P,Wang G.Electroanal.Chem.[J],2008,617:211.

[5] Qi B,Lin F Y,Bai J,et al.Materials Letters[J],2008,62:3670.

[6] WAN G Li2rong(王丽荣),YAN G Li2zhu(杨丽珠),ZEN G Yan,et al.(曾艳等).Journal of Analytical Science(分析科学

学报)[J],2004,20(5):542.

[7] Zhao D Y,Feng J L,Huo Q S,et al.Science[J],1998,279:548.

[8] Shinae J un,Sang Hoon Joo,Ryong Ryoo,et al.J.Am.Chem.Soc[J],2000,122:10712.

[9] YAN G Li2zhu(杨丽珠),J IAN G Ling2yan(姜灵彦),L U Guang2han(陆光汉).Journal of Analytical Science(分析科学

学报)[J],2007,23(4):457.

[10]Laviron E J.Electronanal Chem.Interfacial Electrochem.[J],1974,52:355.

[11]BardA J,FaulknerL R.Electrochemical Method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电化学方法原理及应用)[M].Beijing

(北京):Chemistry Industry Press(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7.

[12]L IU Jia2mei(刘佳梅),XU E Kuan2hong(薛宽宏),WEI Ri2bing,et al(魏日兵等).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6,29(2):59.

Study on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of U ric Acid at OMC2Chitosan Film Modif ied Electrode

WAN G Xiao2xue1,C H EN Yan2ling31,M IAO Qi1,J IA Yu2ping2

(1.Facult y of M ateri al S cience and Chemist ry Engi neeri ng,Chi na U ni versit y of Geosciences,

W uhan430074;2.X i nj i ang General Team,Geological Ex ploration Cent re

of Chi na B uil di n g M ateri al I nd ust ry,W ul um uqi830002)

Abstract:The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s(OMC)were synt hesized by templating SBA215mesoporous silica materials.A novel OMC modefied electrode was prepared by using t he chito san as dispersant.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uric acid(UA)was st 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 ry at t his elect rode.The result showed t hat t he anodic peak potential of UA was0.334V in0.1mol/L PBS(p H=6.5)buffer solution at t he scan rate of50mV/s.Under t he optimal conditions,linear respo nses of UA was obtained over t he range f rom4.0×10-6mol/L to2.0×10-4mol/L wit h a detection limit of2.0×10-6mol/L. The voltammet ric behavior and reaction mechanism were st udied also.The proposed met hod was applied to t he detection of UA in real uric samples.

K eyw ords: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s;Chito san;Modified electrode;Uric acid 291

碳糊修饰电极的应用研究进展

课程论文

碳糊修饰电极的应用研究进展 姓名:王添璞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2007级应用化学学号:0714431027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使用碳糊修饰电极对Pb2+、I-、痕量银、痕量铜、痕量钪及水中镉离子的电化学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关键词:碳糊修饰电极痕量测定 1.引言 电化学分析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的特点,其中固体电极特别是碳糊电极的优点尤其突出,主要表现在:无毒,残余电流小,制作简单,表面易更新,电位使用范围宽,价格便宜。因而碳糊电极广泛应用于测定无机离子、有机物。 2.碳糊电极简介 碳糊电极,即利用导电性的石墨粉与憎水性的粘合剂混制成糊状物,然后将其涂在电极棒上或填充入电极管中而制成的一类电极。由于CPE具有制作方便、无毒、应用范围广、使用寿命长、重现性好等特点,因而自从Adams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制备出第一根碳糊电极起,特别是七十年代“化学修饰”概念的出现,以及八十年代“直接混合”技术的引入以来,碳糊电极倍受广大电分析化学工作者的青睐。碳糊电极(CPE)的性能取决于其所用的材料(碳粉和粘合刑)、制备方法、电极表面状态以及使用时间等。碳粉为多晶粉末,由于其吸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表面结构,因此它的不同来源及颗粒度的粗细对CPE 的性能影响较大,一般来说,碳粉的平均直径应在0.01-0.02mm之间,粉末越细的碳粉越易混匀,因而也就越易制得重现性好、残余电流小的碳糊电极。粘合剂的作用是使碳粉粘合成糊状,有时还起着选择性萃取以提高分析选择性的作用。与其它种类的电极相比,CPE 具有许多优点,突出表现在:残余电流小,制作简单,表面易更新,电位使用范围宽特别是正电位可适用+1.7V(vs.SCE),价格便宜,因而碳糊电极广泛应用于测定无机离子、有机物,还可以应用于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化学物相分析等。【1】 3.碳糊修饰电极简介 在碳糊中加入一定量的修饰剂便制得了均匀的化学修饰碳糊电极(CMCPE)。一般的固体修饰电极,在电极表面接着或涂敷了具有选择化学基团的一层薄膜,虽然达到了对电极表面进行人工修饰的目的,但制备手续繁琐,又不易控制电极表面的修饰,存在性能不够稳定的问题。在电分析化学中,一般所用的电极都只有电子授受的单一作用,溶液中大多数离子在电极上电子转移的速度较慢,如何使电极性能成为预定地、有选择地进行反应,并提供更快的电子转移速度已成为电极的一个重要方向,于是提出了化学修饰电极。CMCPE 是化学修饰电极的一种,它继承了CPE的全部优点,同时,由于特效性修饰剂的引入,使其灵敏度、选择性进一步提高,而且还具有了修饰电极的特征,如易于制成各种功能的电

介孔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分析研究

介孔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李璐 (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要> 综述了介孔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关键词: 介孔碳。合成。应用 0 引言 介孔碳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型非硅介孔材料, 它是由有序介孔材料为模板制备的结构复制品. 由于其具有大的比表面( 可高达2500m2# g- 1 >和孔容(可达到2. 25 cm3 # g- 1 >,良好的导电性、对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惰性等优越的性能, 且易通过煅烧除去, 与氧化物材料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 使其在催化、吸附、分离、储氢、电化学等方面得到应用而受到高度重视. 1 介孔碳材料的合成 介孔碳的制备通常采用硬模板法, 选择适当的碳源前驱物如葡萄糖、蔗糖乙炔、中间相沥青、呋喃甲醇[ 1]、苯酚/甲醛树脂[ 2]等, 通过浸渍或气相沉积等方法, 将其引入介孔氧化硅的孔道中, 在酸催化下使前驱物热分解碳化, 并沉积在模板介孔材料的孔道内, 用NaOH或HF溶掉SiO2 模板,即可得到介孔碳. 以下介绍几种介孔碳材料的合成方法及性质.

1. 1 CMK- 1 Ryoo首次用MCM- 48为模板 合成了介孔碳材料(CMK- 1>. 由于MCM- 48具有两套不相连通的 孔道组成, 这些孔道将变成碳材料的固体部分, 而MCM- 48中氧 化硅部分则会变成碳材料的孔道. 因此CMK- 1 并不是MCM- 48 真 正的复制品, 而是其反转品. 在脱除MCM- 48 的氧化硅过程中, 其结晶学对称性下降[ 3] , 后 续的研究表明与所用的碳前驱物有关, 其中一个具有I41 /a对称性[ 4] .1. 2 CMK- 3 使用SBA- 15 合成六方的介 孔碳( CMK 3>, 由于二维孔道的SBA- 15孔壁上有微孔, 因 图1 孔道不相连的的模板(MCM- 41或1234K 下 焙烧的SBA - 15> 制备的无序碳材料( A>。孔道相 连的模板( 1173K温度以下焙烧的SBA - 15> 制备 的有序介孔碳材料CMK- 3( B>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循环伏安法测定过氧化氢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循环伏安法测 定过氧化氢 【摘要】目的:研究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伏安法测定过氧化氢的浓度。方法:采用涂布法制成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在pH=7.0 KH2PO4-Na2HPO4缓冲溶液中,采用该修饰电极伏安法测定H2O2。结果:该修饰电极对H2O2有着显著的电催化作用,与裸玻碳电极相比,其灵敏度大大提高,在 1.2×10-6~1.0×10-3 mol/L 浓度范围内,过氧化氢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1×10-7 mol/L,将该修饰电极用于医用过氧化氢的测定,相对平均偏差为1.2%,平均回收率为97.6%,结果满意。结论:该修饰电极响应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寿命长,适合于具有电活性生物分子的测定。 【关键词】碳纳米管学修饰电极伏安法过氧化氢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H2O2) by voltammetry with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functionalized with carboxylic group modified electrode (CME). Method: The CME was fabricated, which based on the immobilization of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functionalized with carboxylic group. In a medium of KH2PO4-Na2HPO4 buffer solution with pH=7.0,the CME was

石墨烯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https://www.360docs.net/doc/f22142101.html,锦生炭素 石墨烯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石墨烯(Graphene)是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一种碳质新材料,是构建零维富勒烯、一维碳纳米管、三维石墨等其他碳质材料的基本单元,具有许多优异而独特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在微纳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新型复合材料以及传感材料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石墨烯的相关研究也成为目前电化学领域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本论文围绕石墨烯的不同修饰电极条件,结合电化学基础研究,开展了石墨烯及其相关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具体内容归纳如下: (1)将石墨烯与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聚苯胺(PANI)复合,研究了石墨烯/聚苯胺复合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利用石墨烯与聚苯胺之间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的相互作用,实现了聚苯胺在中性甚至强碱性溶液中的电化学活性,并利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紫外光谱进行了可能的机理探讨。石墨烯/聚苯胺复合物材料在中性溶液里的电化学活性,在生物传感领域具有可能的应用空间;同时,在不同pH 溶液里的电化学活性也为石墨烯/聚苯胺复合物材料在pH传感中提供了可能的应用空间。 (2)将石墨烯与具有电绝缘性能的凡士林混合,研究了石墨烯/凡士林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循环伏安测试表明:采用10.0 mg/mL、5.0 mg/mL和1.0 mg/mL的石墨烯/凡士林修饰电极可以依次得到常规尺寸电极、亚微尺寸电极和微尺寸的纳米电极阵列,并且通过简单混合所制备的石墨烯/凡士林膜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和稳定性。作为新型碳材料的膜电极,石墨烯/凡士林膜电极在基础电化学研究和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3)将石墨烯组装在具有完全电绝缘性能的硫醇自组装膜电极上,研究了石墨烯/硫醇自组装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交流阻抗数据表明,随着组装时间的增加,石墨烯/硫醇自组装膜电极的电化学阻抗逐渐降低,表明石墨烯在硫醇自组装膜上是一个可控的组装过程。循环伏安测试还表明,石墨烯的组装时间是120 min和5 min时,可以分别得到常规尺寸和微尺寸纳米电极阵列的石墨烯/硫醇自组装膜电极,而且对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同时,为了探讨可能的实验机理,我们讨论了电子传递的可能原因以及影响自组装膜电极双电层结构的两个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硫醇中碳链长度的增加,电子传递速率逐渐降低,氧化还原峰电位的差值逐渐增大;不同碳材料的电子转移速率呈现为:石墨烯>多孔碳>石墨。这种采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硫醇自组装膜电极,在电化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前景。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绿色、新型的储能元件,由于其高效、无污染的优良特性,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超级电容器的核心是电极材料。 新兴的石墨烯二维单层原子碳材料因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优异的导电性、高的机械强度,被认为是理想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化学方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可用于制备“石墨烯纸”并进而应用于无支撑电极。 此外,氧化石墨烯上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可用于锚定金属纳米粒子,形成石墨烯复合材料。本论文围绕石墨烯薄膜制备、修饰和电化学电容性质开展研究工作,发展了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溶液铸造制备方法,提出了水热还原制备石墨烯基复合薄膜的途径,并研究了所制备材料的电容性能,取得了

碳糊电极和化学修饰碳糊电极的制备及应用综述

碳糊电极和化学修饰碳糊电极的制备及应用综述摘要:碳糊电极和化学修饰碳糊电极在电化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电极材料选用和修饰剂选择方面综述了碳糊电极和化学修饰碳糊电极制备的几种方法,概括了近年来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关键词:碳糊电极;修饰剂;制备;应用;CPE;CMCPE 所谓碳糊电极(carbon paste electrode,简称CPE)是利用导电性的石墨粉(颗粒度0.02 mm~0.01mm)与憎水性的粘合剂(如石蜡、硅油等)混合制成糊状物,再将其涂在电极棒表面或填充入电极管中而制成的一类电极.由于碳糊电极无毒、电位窗口(依实验条件电位范围为-1.4~+1.3V,最高至+1.7 V)制作简单、成本低廉、表面容易更新,备受电化学分析工作者的青睐.然而,单纯的CPE 作用有限,后来通过电极修饰的方法使其具有一定功能,即化学修饰碳糊电极(CMCPE).CMCPE 是在CPE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碳糊表面接着化学修饰剂构成,通过对电极表面的分子剪裁,可按意图给电极修饰预定的功能.CMCPE的出现提高了CPE 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使分离、富集和选择性测定三者合而为一. 迄今为止,CPE 及CMCPE 已在无机物分析、有机物分析及药物分析、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等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1. 碳糊电极(CPE)的制备方法 将石墨粉和粘合剂按适当比例充分混匀至糊状,将该糊状物压入适当直径的绝缘槽内(如玻璃管等),另一端与导线相连,紧密

填实,抛光即可.从CPE 的制备方法可知,其原料除石墨粉外,还有粘合剂,这里粘合剂的作用仅使电极成型而不参与导电.石墨粉与粘合剂混合的比例是CPE 制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因粘合剂种类不同,混合比例也不同.制备CPE 的粘合剂主要有两大类. 1.1 非导体粘合剂 (1)有机液体粘合剂,如石蜡、硅油、矿物油、环氧树脂等.在这类电极上,电化学反应在电极与试液界面上进行. (2)固体粘合剂,如固体石蜡、PVC(Polyvinyl chlorid)等.固体石蜡作粘合剂的CPE 比普通CPE 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如电极表面光洁稳定、重现性好、背景噪音低、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并且能够在流动体系中应用. 1.2 电解质溶液粘合剂 NaOH 即是一种电解质溶液粘合剂,使用这类粘合剂制备的CPE,电化学反应可在电极本体内进行,从而扩大了CPE 的应用范围,电极表面易于更新,正电位残余电流低.但由于该电极坚固性较差,在负电位区背景电流大,导致以该种粘合剂制备的CPE 在电化学研究中鲜于使用. 2. 化学修饰碳糊电极(CMCPE)的制备方法 CMCPE 与普通CPE 不同的是决定电极性能的关键因素是修饰剂. 修饰剂的种类和用量直接关系到电极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修

电化学 纳米金修饰电极检测VC和尿酸

Published:April 02,2011 LETTER https://www.360docs.net/doc/f22142101.html,/ac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Using Quantum-Sized Gold Nanoparticles S.Senthil Kumar,Kyuju Kwak,and Dongil Le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Yonsei University,Seoul 120-749,Korea b Supporting Information R ecent advances in the synthesis of ultrasmall gold nanoparticles protected with organothiolate (SR)have opened the possibility to synthesize stable,atomically monodisperse gold nanoparticles.1à4Au 25(SR)18,Au 38(SR)24,and Au 144(SR)60are the examples of the quantum-sized gold nanoparticles that exhibit discrete electronic states and quantum con ?nement e ?ects.5,6These nanoparticles have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recently because of their unique size-dependent electrochemical,optical,and catalytic properties.1à9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ir structures and fundament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For example,electrochemical and optical study of the Au 25nanoparticles has revealed that Au 25has the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à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LUMO)gap of ca.1.33eV,representing the molecule-like property.5However,the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of such nanoparticles is still scarce.7à9It will be of great interest to utilize these functional materials in technolog-ical areas such as nanoelectronics,optoelectronics,and sensors since these nanoparticles could exhibit unique properties that di ?er sub-stantially from the corresponding atoms and bulk materials.Herein,we report the ?rst utilization of the quantum-sized Au 25nanoparticles in electrocatalysis and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The sol àgel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to immobilize gold nanoparticles to form a modi ?ed electrode.10à12Gold nanoparticles employed for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thus far were,however,redox inactive nanoparticles with core diameters usually larger than 3nm and,thus,they were entrapped into the sol àgel network along with redox mediators or redox enzymes.10à12The sol àgel matrix provides stability to the redox mediator or the enzyme that interacts selectively with the target analyte,and the gold nanoparticles act as tiny con-ductors.In the present study,the uniqu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u 25nanoparticles o ?er particular virtu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i ?ed electrode in which Au 25can serve as an electronic conductor as well as a redox mediator.Highly monodisperse,hexanethiolate-pro-tected Au 25nanoparticles (Au 25)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as [Au 25(SC 6H 13)18]à(see Supporting Information for experimental details).Au 25nanoparticles were entrapped into the sol àgel network by the hydrolysis of ethyltrimethoxy silane according to a literature procedure 13with slight modi ?cation.In a typical procedure,Au 25solution (10mg in 0.2mL of CH 2Cl 2)was mixed with 0.1mL of water containing 25%(v/v)glutaraldehyde and 0.2mL of ethyltri-methoxy silane,and the mixture was sonicated for 30min.The resulting homogeneous solution was subsequently stored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2h.10μL of this mixture was then dropcast on the surface of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GCE,3mm diameter)and allowed to dry overnight at room temperature to form the modi ?ed sol àgel electrode (Au 25SGE).The Au 25SGE was then washed thoroughly with water and used as a working electrode.Scheme 1depicts the cartoon of Au 25SGE 14with the Au 25entrapped in the sol àgel network. The square wave voltammogram (SWV)of Au 25in CH 2Cl 2shown in Figure 1A displays the redox characteristics of Au 25;three sets of well-de ?ned redox peaks with formal potentials at 0.62,0.31,and à1.33V vs Ag wire quasi-reference electrode (AgQRE)can be assigned to Au 251t/0,Au 250/1àand Au 251à/2àredox couples,respectively.1Cyclic voltammogram (CV)of the Au 25SGE in 0.1M KCl (Figure 1B)also shows well-de ?ned and reversible redox peaks with formal potential at 0.34V vs Ag/AgCl corresponding to Au 250/1àcouple.The redox peaks of Au 251t/0couple are not well-resolved,and they appear as a small shoulder around 0.43V.The reason for this behavior is unclear at this time.It could re ?ect the fact that small peak spacings between Au 251t/0and Au 250/1àcouples are expected when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of the medium is higher.5It could also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limited charge-compensating counterions are available in the sol àgel network for Au 251t/0upon the ?rst oxidation (Au 250/1à)reaction,as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voltammogram of a Langmuir monolayer of similar particles.15The ?rst oxidation (Au 250/1à)appears,however,to be very stable and reproducible;the peak potentials and peak currents of the Au 25SGE Received:February 14,2011Accepted:April 2,2011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quantum-sized thiolate protected Au 25nanoparticles and their use in electrochemical sensing.The Au 25?lm modi ?ed electrode exhibited excellent mediate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that was utilized for amperometric sensing of biologically relevant ana-lytes,namely,ascorbic acid and uric acid.The electron transfer dynamics in the Au 25?lm was examined as a function of Au 25concentration,which manifested the dual role of Au 25as an electronic conductor as well as a redox mediator.The electron transfer study has further reveal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of the Au 25?lm and the sensing sensitivity.

碳糊电极的制备、处理及表征

实验二碳糊电极的制备、处理与表征(CV 法)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和掌握碳糊电极的制作方法; 2. 了解碳糊电极的性质。 二、实验原理 CHI 660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公司)。实验采用三电极系统,以碳糊电极(φ= 2.4 mm)作为工作电极,对电极为铂丝电极,参比电极为银/氯化银电极(Ag/AgCl Sat. KCl)。 碳粉,石墨粉,糊碳(Electrodag 423SS, Acheson Colloids, Plymouth, UK ) ,银糊(silver ink,Electrodag 427,SS Acheson Colloids, Plymouth, UK) 氯化银糊(sliver chloride ink ,DB 2275, Acheson Colloids, Plymouth, UK),液体石蜡油。二硫化钼,玻璃研钵,环氧树脂版(0.5 mm),自制不绣钢电极摸版,玻璃管(φ= 2.4 mm),铜导线。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所有溶液均为二次去离子超纯水(Milli-Q公司超纯水(18. 0 MΩ)。0.10 mol·L-1K4 [Fe(CN)6];0 10 mol·L-1 KCl。 三、实验步骤 1. 碳糊电极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将100 μL 液体石蜡油加入到盛有800 mg碳粉或石墨粉的玻璃研钵中,充分研磨得到颗粒细小、均匀的碳糊,再将其装填到玻璃管(φ= 2.4 mm)中,插入铜导线,即制成碳糊电极。

将100 μL 液体石蜡油加入到盛有800 mg碳粉或石墨粉及一定量二硫化钼混合的(这个条件要选择)玻璃研钵中,充分研磨得到颗粒细小、均匀的碳糊,再将其装填到玻璃管(φ= 2.4 mm)中,插入铜导线,即制成碳糊电极。 将所制碳糊电极在滤纸上磨檫处理,使其表面至平整。每次实验前碳糊电极均在0.10 mol/L 磷酸盐缓冲溶液(pH=7.4)中以100 mV/s扫速在0 ~ 1.2 V之间循环扫描,直至得到稳定的循环伏安曲线为止。 1. 考察不同量的二硫化钼对碳糊电极电化学行为性能的影响, 在0.04 mol·L-1 K4[Fe(CN)6] (含支持电解质KCl浓度为0.1 mol·L-1)溶液中,插入处理好的碳糊电极,以此更新处理的碳糊电极为指示电极,铂丝电极为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进行循环伏安仪测定。以5 mV/s、25 mV/s、50 mV/s、80 mV/s、100 mV/s、150 mV/s、200 mV/s的扫描速度,在-0.2至+0.6 V电位范围内扫描,分别记录循环伏安图,考察峰电流与扫速的关系。计算电极面积。 更新电极表面5次,测量某已确定(如50 mV/s)扫速下5次电极所得电流的相对标准偏差。说明电极制作的重复性。 2. 考察不同量的二硫化钼对碳糊电极上钌联吡啶电化学发光行为的影响 发光试验同第二次试验的过程,电极换为不同的碳糊电极。

介孔碳材料

介孔碳材料:合成及修饰 关键词:嵌段共聚物,介孔碳材料,自组装,模板合成 许多应用领域对多孔材料的兴趣是由于他们的高比表面积和理化性质。传统的合成只能随机产生多孔材料,对超过孔径分布几乎是无法控制的,更不用说细观结构了。最新的突破是其它多孔材料的制备工艺,这将导致具有极高比表面积和有序介孔结构的介孔材料制备方法的发展。随着催化剂的发展,分离介质和先进的电子材料被用在许多科学学科。目前合成方法可归类为硬模板法和软模板法。这两种方法都是用来审查碳材料表面功能化取得的进展。 1.简介 多孔碳材料是无处不在和不可或缺的,应用于许多的现在科学领域。多孔碳材料被广泛用作制备电池电极、燃料电池、超级电容。作为分离过程和储气的吸附剂,应用于许多重要的催化过程。介孔碳材料的用途在不同的应用中有着直接的联系,不仅仅关系到其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导电、热导率、化学稳定性和低密度,而且关系到其广泛的可用性。近年来碳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也通过开发和引进新的合成技术改变现有的制备方法。多孔碳材料根据其孔径可分为微孔(孔径<2nm);中孔(2nm<孔径<50nm);大孔(孔径>50nm)。传统的多孔碳材料,例如活性炭和碳分子筛,被热解和物理或是被有机体化学活化合成的。有机体包括在高温下的煤、风、果壳、聚合物[1-3]。这些碳材料通常在中孔和微孔范围内有广泛的孔径分布。活性碳和碳分子筛已大批量生产并被广泛用于吸附、分离和催化方面。 微孔碳材料综述的主要进展包括(a)合成碳材料(表面积高达3000m2g-1)[4,5]使用的氢氧化钾,(b)带有卤素气体的碳选择性反应可控制碳材料产生的微孔大小[6]。后一种方法使用碳化物为碳源,并且卤素气体选择性的除去金属离子。这种化学蚀刻法产生一个具有很窄的粒度分布的微孔。这些碳材料产生的微孔能提供高比表面积、大孔容、吸附气体和液体。尽管微孔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吸附分离和催化上,生产使用的方法遭到限制。活性炭微孔材料的缺点(a)由于空间限制规定小孔径使分子运输速度缓慢,(b)低电导率的产生是由于表面官能团的缺陷产生的,(c)多孔结构被高温或石墨化破坏。 为了克服上述这些限制努力寻求其他的合成方法,方法如下:(a)通过物理或组合物理/化学方法的高度活化,[1,7-9](b)碳前躯体碳化是热固性组成成分之一,也是热不稳定性成分,[10,11](c)催化剂辅助活化碳前驱体与金属(氧化物)或有机金属化合物,[9,12-14](d)碳化气凝胶或冷冻,[15,16](e)通过浸渍硬模板复制合成介孔碳,碳化和模板拆除。[17,18](f)自组装通过缩合和碳化使用软模板[19-21]。方法a之d只会导致介孔碳材料有广泛孔径分布(PSD)和可观微孔[9,22]。因此,这些方法都缺乏吸引力。 值得重新审查的是方法e和方法f,这两种方法与有良好控制孔径的介孔碳材料的合成有关联。方法e涉及预合成的有机或无机模板的使用,也被称为硬模板合成方法。这些模板主要是作为介孔碳的模具材料,并且没有明显的化学作用采取前体之间发生模板和碳化[23]。相应的多孔结构是由有明确定义的纳米结构模板预定的。反过来,方法f涉及软模板,通过生成有机分子自组装纳米结构。相应的孔径结构确定合成条件,如混合比、溶剂和温度。虽然该术语"软模板"尚未正式确定,软模板法在本次审查是指自组装模板。软模板法不同于有机自组装硬模板法,分子或基团被操纵在分子能级和被组织成纳米空间氢键或疏水/亲

同时检测多巴胺,抗坏血酸和尿酸的石墨烯-贵金属纳米复合物基电化学传感器

工程技术理论前沿2017年3月第29卷·307· 同时检测多巴胺,抗坏血酸和尿酸的石墨烯/贵金属纳米复合物基电化学传感器 徐小萌任俊鹏陆婉婷王成鑫王欢(指导老师) 吉林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摘要: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和尿酸(UA)是人类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化合物,是目前生物学和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AA,DA和UA含量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当浓度偏离正常水平时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如帕金森症、精神分裂症、癫痫、亨廷顿氏舞蹈症、抑郁症、通风等。最近,电化学传感器由于其良好的敏感性、选择性、分析周期短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检测AA、DA和UA的含量当中。但是空白电极上AA、DA和UA的氧化峰重叠导致三者的区分困难,而无法检测。 [1]。 关键词:石墨烯;抗坏血酸;贵金属纳米复合物 中图分类号:TP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586(2017)29-0307-01 迄今为止,大量的纳米催化材料用于修饰电极制备同时检测AA、DA和UA的电化学传感器,主要包括金属纳米材料、碳基材料、聚合物等[2]。贵金属纳米传感器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好,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纳米尺寸的贵金属粒子在表面活性剂修饰时在化学势的作用下,会发生团聚,电化学活性的表面积会降低,传感器的灵敏度也会下降。近年来,一些科研工作者将铂、金、钯等金属纳米粒子组装到碳基纳米材料上特别是石墨烯材料,不仅防止了金属纳米粒子之间的聚集,而且极大地增加了复合材料电活性的比表面积、降低了成本,且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和电子的转移,使得石墨烯/贵金属纳米复合物用于各种传感器中并取得不错的结果。 1 石墨烯/Au纳米粒子复合物传感器 迄今为止,很多的Au纳米粒子复合物广泛作为电极材料,用于同时检测AA,DA和UA,主要有石墨烯/ Au纳米复合材料、石墨烯/Fe3O4 @ Au复合材料、碳纳米管/ Au纳米复合材料和Au @ MoS2 核壳材料。其中石墨烯/Au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电子和催化性能,比单体材料更大的表面和更好的协同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关注。Yan等人[3]利用简单的液相还原法制备了三维石墨烯凝胶/金纳米复合材料,并制作了同时检测AA、DA和UA的电化学传感器。在最佳条件下,3DGH/AuNPs/GCE对AA,DA和UA的线性响应分别为1.0-700,0.2-30,1-60 μM,计算检测限为28 nM(AA),2.6 nM(DA)和5nM(UA),并且一些通常共存的物质(如赖氨酸,甘氨酸,葡萄糖,柠檬酸等)对传感器的干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选择性较好。 2 石墨烯/Pt纳米粒子复合物传感器 Pt基纳米催化剂的成本较高,且纳米尺寸下催化剂易聚集,基于此制备石墨烯/Pt纳米复合催化剂用于电催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Li等人[4]利用一步反应制备了石墨烯/Pt复合物,研究了石墨烯/Pt纳米粒子复合物传感器对抗坏血酸和多巴胺的电化学响应和催化行为,结果发现AA和DA氧化的两个峰值电位之间的差异超过200 mV,可以将AA和DA 完全区分开。同时利用传感器对含有AA和DA的尿液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石墨烯/Pt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将可能应用于临床使用中的AA和DA的常规分析。 3 石墨烯/Pd纳米粒子复合物传感器 商业上催化电极材料一般是贵金属Pt基材料,但是由于其成本问题,制约了传感器的商业发展。一种方法是采用成本较低并且能替代Pt的金属,如Pd。然而,与铂相比,钯具有低得多的活性,需要研究一种改进的Pd基催化剂的设计。众多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一般通过改变Pd的形貌、纳米结构、或者使用载体等手段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例如,通过纳米Pd与石墨烯结合形成石墨烯/Pd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Wang等人[5]基于石墨烯/立方体Pd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玻璃碳电极制作了DA和UA电化学传感器,利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电化学行为,发现新型石墨烯/立方体Pd纳米复合物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灵敏度,优异的选择性和出色的稳定性。石墨烯/双金属纳米粒子复合物传感器。 4 石墨烯/双金属纳米复合物传感器 与单金属纳米颗粒相比,双金属纳米粒子可以保留各组分的功能特性,并通过相互协同效应,增加表面积,增强电催化能力,促进电子转移和提高生物相容性。基于不同的合成策略,研究者制备了各种形貌结构如中空,异质,核壳,合金和孔隙的双金属纳米晶体。近年来报道了石墨烯/双金属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在电分析和电催化中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Yan等人[6]通过一步还原乙二醇溶液合成石墨烯/Pd-Pt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了电化学传感器,同时测定AA,DA和UA,并应用于人尿和血清样品中AA,DA和UA的检测,表现出比单一组分更高的催化活性。 5 结语 石墨烯/贵金属纳米复合物电化学传感器展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催化活性、较好的稳定性,并解决了催化剂成本偏高问题,在同时检测AA、DA和UA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Ramesh P,Suresh G S,J.Electroanal.Chem,561,2004:173-180. [2]Bao Y,Song J,Mao Y,et al.Electroanalysis,2011,23(4):878-884. [3]Zhu Q,Bao J,Huo D,et al.Sensors and Actuators B,2017,238:1316-1323. [4]Li F,Chai J,Yang H,et al.Talanta,2010,81(3):1063-1068. [5]Wang J,Yang B,Zhong J,et al.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17,497:172-180. [6]Yan J,Liu S,Zhang Z,et al.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2013,111(1):392- 397. 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610191016)资助 指导教师:王欢,吉林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碳纳米管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碳纳米管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摘要】对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应用以及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发展趋势作比较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 Application of the Carbon nanotube in electrochemistry Abstract The methods of preparation, applications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electrodes in the field of electrochemistry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Electrochemistry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electrodes 碳纳米管,又名巴基管(buckytube),是1991年由日本科学家饭岛澄男(Sumio Iijima)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下发现的一种针状的管形碳单质。它以特有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质,以及独特的准一维管状分子结构和在未来高科技领域中所具有的潜在应用价值,迅速成为化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碳纳米管在理论计算、制备和纯化生长机理、光谱表征、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力学电学、化学和材料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在一些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碳纳米管(CNT)的发现,开辟碳家族的又一同素异形体和纳米材料研究的新领域。 由于CNT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催化活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使过电位大大降低及对部分氧化还原蛋白质能产生直接电子转移现象,因此被广泛用于修饰电极的研究。碳纳米管在作为电极用于化学反应时能促进电子转移。碳纳米管的电化学和电催化行为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1碳纳米管的分类 CNT属于富勒碳系,管状无缝中空,具有完整的分子结构,由碳六元环构成的类石墨平面卷曲而成,其中每个碳原子通过sp2杂化与周围3个碳原子发生完全键合,各单层管的顶端有五边形或七边形参与封闭。CNT的径向尺寸为纳米量级,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具有较大的长径比。由单层石墨片卷积而成的称为单壁碳纳米管(SWNT),制备时管径可控,一般在1~6 nm之间,当管径>6 nm后CNT 结构不稳定,易塌陷。SWNT轴向长度可达几百纳米甚至几个微米。由两层以上柱状碳管同轴卷积而成的称为多壁碳纳米管(MWNT),层间距约为0.34 nm。

介孔碳材料及负载金属催化剂表征

介孔碳材料及负载金属催化剂表征 摘要:介孔材料作为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发展,已成为国际科技界普遍关注的新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以氧化铝、活性炭为载体负载镍基催化剂的研究方法。 1.前言 近几年来,介孔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材料在光化学、催化及分离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 按照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的定义,孔径在2-50nm范围的多孔材料称为介孔(中孔)材料。按照化学组成,介孔材料可分为硅基和非硅基组成两大类,后者主要包括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磷酸盐和硫化物等,由于它们一般存在着可变价态,有可能为介孔材料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展示出硅基介孔材料所不能及的应用前景[1]。按照介孔是否有序,介孔材料可分为无定形(无序)介孔材料和有序介孔材料[2]。前者如普通的SiO2气凝胶、微晶玻璃等,孔径范围较大,孔道形状不规则;后者是以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超分结构为模板,利用溶胶-凝胶工艺,通过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界面定向导引作用组装成一类孔径约在1.5-30nm,孔径分布窄且有规则孔道结构的无机多孔材料,如M41S等。 介孔材料的特点在于其结构和性能介于无定形无机多孔材料(如无定形硅铝酸盐)和具有晶体结构的无机多孔材料(如沸石分子筛)之间,其主要特征[3]为:具有规则的孔道结构;孔径分布窄,且在1.5-10 nm之间可以调节;经过优化合成条件或后处理,可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一定的水热稳定性;颗粒具有规则外形,且可在微米尺度内保持高度的孔道有序性。 现阶段有多种方法可对介孔材料进行表征。差热/热重(DTA/TG)分析可用于表征物质表面吸附、脱附机理及晶型转变温度,并可鉴别中间体。X射线衍射分析(XRD)法是利用衍射的位置决定晶胞的形状和大小,以及晶格常数。透射电镜(TEM)是在极高、极大倍数下直接观察样品的形貌、结构、粒径大小,并能进行纳米级的晶体表面及化学组成分析。而气体吸附测试(Adsorption measurement)法则是通过向介孔材料中通人氮气等气体来测试其孔径[4]。对介孔材料中装载纳米微粒的表征,同样可以借助许多经典及现代测试手段获得。如利用X射线衍射及广延X射线精细结构能得到孔穴中纳米微粒的元素组成、离子间距及尺寸形

分级氢氧化铟材料的合成及其尿酸电化学敏感特性研究-

文章编号:1001-9731(2016)10-10113-05 分级氢氧化铟材料的合成及其尿酸电化学敏感特性研究?黄清优,黄玮,许楚峰,王炳荣,王小红,涂进春,曹阳 (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海南省特种玻璃重点实验室,海口570228) 摘要:在不添加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采用一种简单的水热合成方法制备出In(O H)3纳米材料,并应用于尿酸的非酶电化学检测.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样品具有较好结晶性和均匀的分级三维花状结构.实验发现,该材料在氢氧化钠溶液体系中对尿酸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活性,且相比于In2O3具有更好的电极稳定性.基于该材料修饰的电极对尿酸的检测极限为75nmol/L(S/N=3),线性检测范围上限为4.969?10-4mol/L,灵敏度高达301.3μA mmol/L cm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关键词:氢氧化铟;尿酸;电化学 中图分类号: O649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6.10.020 0 引言 尿酸(2,6,8-三羟基嘌呤),是嘌呤二核酸和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存在于血液二血清二尿液或生物体液中[1-2].尿酸水平异常能反映嘌呤代谢失调和一些疾病,例如:痛风,心肌梗死和生理失调[3-4].因此,准确检测尿酸水平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基于尿酸酶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小型化二高选择性等特点,而被广泛关注.但是,酶价格昂贵且使用条件苛刻,大大的限制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发展[5].因此,大家逐渐将目光转向了尿酸非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而在非酶电化学传感器中,敏感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对于传感器的性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已有的研究中,过渡金属[6]二合金[7-8]二碳纳米管[9-10]和金属氧化物[11-12]等材料常被作为尿酸非酶电极敏感材料,在这些敏感材料的催化作用下尿酸可以被直接氧化成碳水化合物而不会造成表面的污染,其工作过程主要依赖电极材料的固有电子结构和表面扩散反应.氧化铟是一种重要的n-型半导体氧化物,由于具有较宽的禁带宽度(E g=3.6eV)和较高的电导率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等领域[13-14],其中氧化铟分级材料的设计与构筑是关键.目前的合成方法中,氧化铟大多通过高温煅烧铟的氢氧化物前驱物得到,其分级结构在高温晶化和除模板过程中不稳定,往往伴随结构的部分坍塌,增加了氧化铟结构设计与构筑的难度.In(O H)3是一种宽带隙半导体(E g=5.15eV),一般情况下为水热合成氧化铟材料的中间体,在过去的材料研究中往往被忽略.近期研究表明,金属氢氧化物由于设计与构筑过程相对简单,且不需要后期热处理,表面具有丰富的羟基等官能团[15],在电化学应用时具有器件稳定性高,分级结构保存完好而有利于 扩散等优势. 本文在不添加任何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 通过一种简单的水热合成方法得到分散均匀的In(O H)3,避免了后期热处理除模板过程可能伴随的结构坍塌,有效保持了材料的原始分级结构.进一步 的测试结果表明样品具有较好结晶性和均匀的分级三 维花状结构.通过在玻碳电极表面简单滴涂的办法, 制备了非酶电化学传感器电极,考察了该材料对尿酸 的敏感特性. 1实验 1.1 In(O H)3的制备 将0.1g InCl34H2O溶解到20mL的去离子水中配成溶液,然后将0.2g的尿素(浓度对照实验为0.04,0.16g)加入上述溶液中并搅拌至澄清透明.最后将溶液转移到30mL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不锈钢反应釜中,140?下密封保温12h(时间对照实验为18,24h).自然冷却至室温后,离心收集白色沉淀,并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离心洗涤数次,60?下干燥12h得到白色粉末样品. 1.2工作电极的制备和电化学测试方法 所有电化学测量在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中国)上进行,采用三电极体系:玻碳电极(GCE) (直径3mm)为工作电极,A g/A g Cl电极为参比电极, Pt电极为对电极.玻碳电极用1.0,0.3和0.05μm氧化铝粉依次抛光打磨,每次抛光后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彻底清洗,在空气中干燥.将一定量的In(O H)3溶液(5m g/mL)滴涂在处理好的玻碳电极表面.5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作为电解质溶液备用. 31101 黄清优等:分级氢氧化铟材料的合成及其尿酸电化学敏感特性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61009) 收到初稿日期:2015-10-19收到修改稿日期:2016-01-21通讯作者:曹阳,E-mail:caowan g507@163.com 作者简介:黄清优(1991-),男,江西吉安人,硕士,师承曹阳教授,从事生物传感器材料研究.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