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酒文化对比中日文化

从茶、酒文化对比中日文化
从茶、酒文化对比中日文化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从茶、酒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

学生:赵俊学号:20080204010

摘要:品茶饮酒,是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它们浸染于民风民俗,形成众多富有独特个性的茶酒文化,反映了不同国家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民族的品格与精神等各方面。而日本的茶、酒文化都源于中国,在引进之后融入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志,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和酒文化。茶酒文化在两国之间的变化反映了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从中日的茶酒文化对比反映他们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现象茶酒文化中日文化茶道酒文化

一、从茶文化对比中日文化

(一)、以茶文化的发展剖析中日的文化特征

1、中国文化特征:独具开拓性、传承性和多元化发展模式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从现存资料看,最早有关于茶的记载首推《尔雅》。其中“释木篇”与“释草篇”中都出现了“茶”字。晋代《华阳国志》就谈到了周武王伐纣时,巴蜀等小国所进贡品中就有茶叶一项。到西汉末年已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的记载,说明当时已具有初级茶叶贸易形态,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还限于药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用性的方

面,而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则逐步萌芽。经历了隋朝隋文帝的嗜茶,及唐朝时,"茶道大行",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中国以至世界才有了第一部茶学专著。唐朝也重视高尚礼仪的茶宴、茶道、茶礼、茶仪、茶艺及与此相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法、茶建筑、茶工艺品等等,从此,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呈现出茶文化的不同形态。

2、日本文化的特征:兼容性的“混杂文化”和再生的独创文化

日本这个国家具有很强的学习和模仿意识,对外来文化能够批判地继承,具有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他们在某个历史时期大量模仿和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 随后进入外来文化的成熟期。原日本式的东西和外来文化相遇, 不断磨合。在磨合期中, 日本人将外来事物与本民族的传统进行融合、消化, 最终形成兼具外国与本国特色的“混杂文化”,并在此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独创文化。

奈良初期,公元729年由遣唐使们在中国带回的茶种初次传到日本。日本国内有关饮茶情况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日本后纪·类聚国史》一书。至此,尽管从种茶到饮茶都已经传入日本,但并没有在民间得到普遍普及。到了宋代,中国重新得到统一。这时日本已进入廉仓时代,一位法师名叫明庵荣西经过两次来中国考察宋人饮茶文化,回国后撰写出了著名的《吃茶养生记》,标志着日本茶道在其成长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从中国茶一进入日本,茶就具有禅的意味,而且日本的茶道又同中国

的庄周玄学深刻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兼具中国与日本特色的“混杂文化”。此后经过能阿弥和村田珠光两位优秀茶人的推广,日本茶道诞生。经武野绍欧等人的完善,最后由千利休集大成,确立了具有中国禅宗思想, 也融进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的正宗茶道,形成了日本特有的茶道。日本“茶道”是日本自身在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独具特色再生独创文化。日本人对饮茶的认识也从“养生”发展到“养性”的高度。饮茶由单纯的趣味性、娱乐性发展成表现日本人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的文化艺术活动。

(二)以茶道对比中日文化差异

1、中国文化:“求和谐主平衡的世界观”——儒释道的综合;实用主义与完美主义的结合

中国茶文化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文化,带着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贯彻和普及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不轻易言道,在中国饮食、玩乐等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中国的茶道:“和、静、怡、真”。

⑴“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是儒释道的综合。“和”就是清和、适中、适度,是无过亦无不及。在茶事中这中思想表现的十分透彻。泡茶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

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饮茶时“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普事故雅去虚化,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⑵“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是从茶体悟宇宙的奥秘途径。中国的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只有静心品茗、静心思考才能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进而到“宇宙体味之味”。可以说“欲达茶事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⑶“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生活之中,它不讲究形式,不拘一格。中国是礼仪之邦,饮茶表现了亲友和朋友的情谊,以茶交友随处可见的,中国人们饮茶时一般不拘泥于礼仪及形式,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义”,更重实际、讲实用。中国的茶艺虽然没有日本茶道那样拘泥于形式,然而也有盖碗茶、工夫茶等精细复杂的茶艺形式,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艺。实用与完美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加体现了中国的和谐美。⑷“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通过茶事活动追求“道”的真切领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品茗过程中放松自我,达到“全性葆真”。是对道之真、情之真、性之真的追求。

2、日本文化:精致文化和完美主义;日本人具有轻思辨重实用的文化心理

日本对于学问及艺术他们都称之为“某某道”,诸如“茶道”、“武士道”、“剑道”、“柔道”等。潜在着一种将“道”作为生命原理的倾向最突出体现了日本的精致文化和完美主义。日本的茶道:

“和、敬、清、寂”,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日本在这方面传承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表现了中日人民都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和协作精神。“敬”体现了人与人的互敬互爱,日本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重视规范和礼仪、重视特定而严格的程序,茶道中必须在形式上和礼节上说些尊敬、客套的话。因此茶道的目的并非真正饮茶,而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表现了日本人的重现实、重实用、重实践的文化心理,并不深入探寻茶文化中蕴含的品质与德行,把饮茶作为进行礼法教育的一种手段,是轻思辨重实用的文化心理。“清”是茶道中环境要幽雅清静、内心要清静纯洁,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寂”是熄灭了心中诸般欲火之后的宁静的状态,与中国的“静”相似在茶道中“静”与“美”相得益彰,是完美主义的确切表现。

此外日本的茶道中可以发现四种主要的美——自然美、缺陷美、协调美及瞬间美。自然美、协调美,茶道之茶称为“佗茶”,即邀来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缺陷美,即不要求完美,提倡清贫简朴,使用质朴的日本自产茶具,朴素、高雅、幽静、带禅宗色彩的茶室。即是一种朴素、清寂之美。瞬间美即不提倡永恒的美。花的生命短暂,炭从黑燃烧至白(灰烬),嗅觉和听觉是不留痕迹的美。现世是短暂的,入寂是永恒的。

二、从酒文化对比中日文化

(一)中国文化特征

中国不仅是饮酒的民族,而且是创造酒文化较早的民族。中国酒文化成为蕴含中华民族勤劳俭朴、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勇敢无畏、敢于斗争、富于智慧、乐观向上等全部优良传统,优美品格和美好情感的精神宝藏。在中国文化史上,酒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在此仅以酒在中国的功能来分析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⑴酒的交际礼仪功能——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古人造酒、饮酒首先用于祭祀,其次是养老奉宾,而不是用以作为日常食之物。战国时“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南朝刘宋政权送“甘蔗及酒”都显示了酒在交际中的特殊作用。当今亲戚朋友聚会、爱人相遇甚至签字立约等都离不开酒,酒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且“无酒不成礼”之说形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鲜明特点。在先古哲王的手中,酒是用以“类帝禋宗,和神定人,以齐万国”,即酒在中国上古三代是与礼相联系的。酒在古礼中“仰郊昊天,俯祭后土,歆祷灵祗、辩定宾主。”凡祭祀天地宗庙社稷诸神均必用酒,并在饮酒的时间、秩序、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也设立了酒官、酒人、酒监等。特别是酒文化在中国常与新帝的登基,年号的改元、平乱之得胜相联系,用酒来体现政权的权威和严格的礼仪制度。从古至今以酒款待外国友好使者、沟通感情、弥合成见是历代中国统治者的礼宾之仪。中国酒文化包含着大量的礼俗文化因素,酒,反映着中国的礼俗;酒发展,反映着中国礼俗的发展。酒文化具有礼俗文化的深层特质,因此从酒文化中可以看出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⑵酒的医药保健功能——中国的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汉书·食货志》载:“酒,百药之长。”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明确记载用酒制药材以治病。《伤寒论》方剂中用酒的就有21例,《本草纲目》中列药酒70余种之多。“医源于酒”,在现代外科医学中,酒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消毒、消炎、止痛、止血、活血、治跌打损伤等,这些说明了酒的医药功能。其次酒还有延年益寿的滋补保健功能,《本草纲目》中载药酒70多种,均系补酒。从实用角度充分利用酒的功能进行保健。适量饮酒对健康长寿有益;可预防心脏病;能开胃,增进食欲;治疗感冒、有安神、镇静和催眠的作用。当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补酒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如:“虎骨木瓜酒”、“健脑酒”、“虫草人参酒”等等。

⑶酒的刺激功能。酒能刺激神经中枢,促进血液循环,这种刺激功能在一定条件作用于那些有才能的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作用。在我国历史上因饮酒而造就了无数英雄豪杰、文学家、艺术家,使他们的功绩能名垂史册。如武松醉打老虎、鲁智深闹五台山、孙悟空大闹天庭、汉高祖醉斩白蛇、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些英雄都是在酒的刺激下发挥了自己的内在潜力,以至流传千古。在文学的艺术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一壶酒,

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等等。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表现了酒在精神文化创造中的作用。文人用酒增加了无穷的雅兴,歌手用酒唱出陶陶诗篇,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⑷酒的危害功能——道德主义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用之得当有利,用之不当则为害。古代儒家不反对饮酒作乐,无论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看作“德行”,但是却不能荒淫过度,因此提倡“德将无醉”。《尚书》:“以德自将,无令至醉”是言君子以酒德为尚,节饮有秩。并且“酒极则乱”过度饮酒有极大危害,如曾经《饮酒与健康》一书载“苏联强暴犯96%,杀人犯68%,强奸犯69%都是在酒后作案的。”可见过度饮酒是一些不符合社会道德的事产生的渊源,在中国这样一个倡导道德主义的国家,对饮酒从古至今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如:朱翼中的《北山酒经》称,夏朝初期,一个名为仪狄的官员用桑叶包饭酿成酒献给大禹,大禹饮后感到味道甘美,感慨到:“后代必有为饮酒而亡国的。”于是下令禁止造酒。商朝纣王因整天沉迷于在酒池肉林,孔传曰:“康叔受封监殷,殷民‘化纣嗜酒’,周公以成王命,作《酒诰》以戒之。”商朝灭亡就是因为沉湎于酒的缘故,他的行为挑战的是中国正统道德观念,从而导致最后国人倒戈相向。当今也有很多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事大都是因为醉酒后发生的。例如震惊烟台的一个案例:烟台一个“80后”青年喝醉酒后,专门在居民楼纵火,用打火机点燃居民存放在楼下的易燃物品,一夜连点5把火,害得辖区居民人心惶惶。这就是饮酒过度而做出违背道德事情。因此一些人把酒也看成导致罪恶的源泉,把责任推脱到“酒”

上,从此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看重伦理道德。

(二)日本文化特征

1、求新精神

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是最善于学习的,但是学有不同,中国人善于求知,日本人勇于求新。求知是一般地追求知识,求新是力在追求时代的新知识。自我否定的精神和求新的欲望使日本人能毫无顾忌地抛弃一切旧的、过时的东西,从而接受新的东西和创造新的未来。日本清酒虽然借鉴了中国黄酒的酿造法,但却有别于中国的黄酒,该酒色泽呈淡黄色或无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纯正,绵柔爽口,其酸、甜、苦、涩、辣诸味谐调,酒精含量在15%以上,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是营养丰富的饮料酒。日本清酒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精选的大米要经过磨皮,使大米精白,浸渍时吸收水分快,而且容易蒸熟;发酵时又分成前、后发酵两个阶段;杀菌处理在装瓶前、后各进行一次,以确保酒的保质期;勾兑酒液时注重规格和标准。如“松竹梅”清酒的质量标准是:酒精含量18%,含糖量35g/L,含酸量0.3g/L 以下。近几年来,为适应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日本开发了许多清酒的新产品。日本的造酒文化源于中国,日本的风土将其精练,并发展成现在的清酒。它的发展历程是经验不断总结、完善和高质量原料的追寻过程。清酒种类繁多,日本人以特级、一级、二级等不同等级来区分日本酒的好坏。此外日本人把产自欧美地区的酒称作洋酒。有一些经常泡酒吧的日本人,喝洋酒不完全是处于个人爱好,而是为了赶时髦,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一种求新的精神。

2、稻作文化特质

日本属于稻作文化圈,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从事水稻的栽培,形成了对植物特别的感情。并追求与自然景物融合为一,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一种认识自然和巧妙利用自然的底力。日本的这种稻作文化特质在酒文化中体现尤为明显。关于日本人的饮酒习俗,我国史书《魏志·东夷传》早有记载“丧主泣,他人歌舞饮酒”“父子男女无别,人性嗜酒”可见日本自古便是有饮酒嗜好的民族。日本的造酒文化源于中国,日本的风土将其精练,并发展成现在的清酒。日本清酒是典型的日本文化,日本酒是使用大米为原料而酿造的酒,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制造,但是,名酒的产地大部分时集中在水质比较好或大米的优良产地,如:很有名气的兵库县的滩、京都伏见、广岛的西条等,都是著名的日本酒产地。有些学者受稻作文化特质的影响还认为,远古时代的日本人所饮的酒是由女人,特别是少女,把大米等谷物放在嘴里,在嚼烂的过程中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酒精而制成的。

三、总结

从古至今随着中日两国的密切交流,两国的文化精华彼此互相影响,在发展道路上也展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从本质上说,茶酒都具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反映了客观的物质现象,社会属性主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本论文主要从茶酒文化的社会属性来剖析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对比两国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民族的品格与精神等各方面。

参考文献:

王奕飞《你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精华》,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魏常海《日本文化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王炎,何天正《辉煌的世界酒文化》,四川:成都出版社,1993年;王瑞林,王鹤《笑侃东瀛——日本文化新视角》,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7年;

任启亮《中国文化常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中日酒文化对比日语

毕业设计 浅谈中日酒文化对比 作者 专业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装┊┊┊┊┊订┊┊┊┊┊线┊┊┊┊┊┊┊┊┊┊┊┊┊ 目录 摘要 (3) 要旨··············································错误!未定义书签。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1中日酒文化背景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1中日酒文化的起源 (6) 1.1.1中国酒文化的起源 (6) 1.1.2日本酒文化的起源 (7) 1.2中日酒文化社会影响 (7) 1.2.1中国酒文化社会影响 (8) 1.2.2日本社会酒文化 (9) 2中日酒文化对比 (9) 2.1中日酒的种类和命名 (10) 2.1.1中国酒的种类和命名 (10) 2.1.2日本酒的种类和命名 (11) 2.2中日酒德酒礼 (11) 2.2.1饮酒方式和礼仪中的酒文化 (11) 2.2.2祭祀中的酒文化 (12) 2.2.3婚俗中的酒文化 (13) 3中日酒文化的异同点 (13) 3.1中日酒文化共同点 (13) 3.2中日酒文化不同点 (14) 结论 (15) 谢辞 (16) 参考文献 (17)

┊┊┊┊┊┊┊┊┊┊┊┊┊装┊┊┊┊┊订┊┊┊┊┊线┊┊┊┊┊┊┊┊┊┊┊┊┊ 【摘要】 酒文化无论在哪个国家的民俗中都占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属东方民族。两国从古代就开始了交流,日本从中国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文化,在各方方面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其中酒文化也出自同一渊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农业文明和曲酒酿造技术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文化及酒业的发展。中日两国的酒文化历史、酒俗、饮酒态度和酒德酒礼都大同小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日两国人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在差别中寻求融合,在融合中保存差别,共同创建适合于本国国情和世界酒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酒文化。本文以中日两国的酒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展开论述。本文首先从中日两国酒文化的起源,社会影响等方面详细说明,接着从中日两国酒文化的多个方面,例如酒的种类和命名,喝法的差异,酒德酒礼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酒文化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通过对两国酒文化的比较,总结出两国酒文化的异同点。 【关键词】中日;酒文化;交流;发展;异同点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一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作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意大利学者马里奥·佩德凯斯认为:“茶道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而日本的茶

中日饮酒礼仪比较

はじめに 一、酒の起源および日本への伝播 1.1中国お酒の起源 1.2日本お酒の起源 1.3中国お酒と醸造技術が日本への伝播 二、中日酒文化の相違点 2.1酒の種類について 2.2酒の国民性について 2.3適量と過量について 2.4酒の飲み方とマナーについて 三、中日の宴席における「乾杯」文化 3.1中日「乾杯」について 3.2中日「乾杯」文化の相違点についての考察 おわりに 注釈 参考文献 要旨 「古事記」の記載によると、日本古代の生産技術の多くが、渡来人たちによって朝鮮半 島からもたらされ、また渡来人たちによって国内に普及された。これらの渡来文化のな かに、酒造技術もあったことが記録されている。 日本は,中国の近くに位置している。上の歴史に書かれたように両国は古代から交流し てきた。日本は中国から技術を習うのと同時に、中国の文化もならってきた。それが故、各方面で,類似的な文化を持っている。しかし共通点がある反面,両国の間には大きな 相違点も見受けられる。それぞれの社会環境や歴史的境遇によって、日本人は和の精神 が強い。自分の意見や気持ちを相手に伝えたり、行動したりする時、相手の気持ちや立 場を考慮しようとし、集団の中で「和」を重んじ、他人との摩擦を避けよとする傾向が 強い。そして、酒を飲む時、一般に静かで、他人の邪魔をしないとか、中国人は、敬意 の表明として杯の酒を飲み干すが、日本人は含蓄に親しみの気持ちで飲み方などで、各 酒文化から反映した国民性とか読み方とかマナーには、微妙な差異がある。また、宴席 でお酒を乾杯する時、日本人はもっと含蓄であるが、中国のほうは、ずっと直接である ように、中日の宴席における「乾杯」文化にもそれぞれの相違点が存在している。 本文を書く目的は、中日酒の起源、中日酒文化の相違点、宴席における「乾杯」文化の 相違点などで比較分析しながら、もっと両国の酒文化について了解するとともに、以後 の中日文化交流を促進するためだ。 本文は以上の目的で次の順番で展開するつもりである。第一章は酒の起源および日本へ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历史文化学院 0601历史学班赵璐 06504033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彩、引人深思。要比较深刻地、内在地理解中、日两个民族,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都是难于达到全面地和内在地理解。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和充分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性。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文化,然而,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我通过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可能的不同发展走向。 一、相同的功效:舒放性灵 茶文化在中、日两国之所以能不断地发展、丰满起来,其共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茶对人的实际功效,这就是养生的作用。然而,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的发展,一个共同的重要精神因素就是通过茶艺或茶道能舒放性灵。 中、日两国国民在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都背负着各自内在的沉重压力。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塑造了中国的国民性。中国的国民背负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人生价值观,积极进取、刚健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为己任。而在紧张的奋斗之中,必然要休闲、娱情和审美,这时老庄的道家审美观念就起重要作用:冷静、理智、不狂热、不走极端,把一切苦乐、生死、贫富、毁誉等统统放下,进入“绝对自由”“、独立自足”“, 吾丧我”的状态,自自然然地和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合为一体“澹然无极而众美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佛教的传入强化了中国文人的这么一种审美心理。因为禅宗的瞬刻永恒和老庄的审美境界是相通的,都是要现实的人放下现实人生,进入和美的境界,求得精神的愉悦和欢乐。因为品茶能放松身心,进入庄禅审美境界,能对人世的艰辛、对生活的苦难、社会的纷争暂时放下,进入一种美的,和谐的境界,因而茶成为中国国民舒放性灵的媒介,特别是中国文人积极进取时娱情的媒介,而面对生活的追求无可奈何时生命的安慰。 日本国民所背负的内在压力远大于中国国民。在古代和近代,日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从天皇到将军,大名、武士、庶民,构成明显的卡斯特社会。在家庭生活中,以性别、辈份和长子继承权为基础的严密等级制度。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们行为的细节,以及各个人所处的地位都有明确的规定。每个日本人先是在家庭内部养成了遵守等级制度的习惯,然后把他学到的这种习惯用于政治、经济等广阔领域。几个世纪以来,日本国民把遵守等级制度看成是一种艺术,小习翼翼地“各守本分”。因而,日本国民给人的感觉是彬彬有礼,但却胆怯,有时甚至是战战惊惊。 因为要崇尚和遵守等级,进而必须规范礼仪。日本国民以彬彬有礼而著称,他们从小在家里就严格训练遵守礼仪,从婴儿开始就被按着头学鞠躬。 他们本身肯定习惯于这种等级制度和种种礼仪,但实际上却是很累人的生活,这需要很强的内在控制力,时时小心,事事小心。 遵守等级制度,恪守种种礼仪,这是他们的内在压力,然而,他们还有更多的来自道德戒律的内在压力。这就是“忠”、“孝”、“偿恩”、“义理”等道德戒律。 “忠”就是要忠于天皇,这在日本具有强大的控制力。日本人向来赞成至死不谕的忠诚。1945 年8 月日本投降时充分显示了“忠”对日本国民的强大控制力:本来至死不屈的日本军人,在天皇的一声令下,放下了武器。“忠”还表现在社会事务的管理方面的一切事务中,人们会自觉地尽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浅谈中日酒文化

西安翻译学院 XI’AN FANYI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Dissertation for Bachelor’s Degree 题 目:浅談中日酒文化 2013年5月 学 号 9111202031 院 系 外国语学院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要旨 周知のように、酒は長い歴史を持っている。全世界で、酒は歴史、経済、政治、文化及び社会に対しての影響が無視することが出来ない存在である。酒文化は文化の一部として、社会と密接な関係がある。だから、酒文化はどの国の風俗の中にも重要な特殊な地位を占めている。中日両国は特にそうだ。酒の本当の意味と実際の実用の方面で、ほかの国家と民族に知らず知らずのうちに影響を与えて来た。中日両国は一衣帯水の国である。酒文化も同じ源から生じている。 キーワ-ド:中日;起源と発展;酒文化;相違点

摘要 众所周知,酒拥有悠久的历史。酒对世界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的影响不可取代。酒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无论在哪个国家酒文化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日两国。随着中国和各国的交流,酒的酿造技术,文化和用途逐渐传入其他国家和民族。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酒文化也出自同一渊源。 关键词:中日;起源和发展;酒文化;异同点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浅谈中日茶文化对比 ——儒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碰撞 【摘要】中日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深远,其中茶文化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中国的茶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思想影响。两者一个是本国主流文化的附属,一个则是本国主流文化的砥柱。相比之下同宗同源,却也各有特色。本文讲从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入手,对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日文化茶文化饮茶儒家思想茶道精神审美 【正文】 自隋唐时代以来,中日两国就展开了悠久的文化交流。从政治制度到语言文字,从吃穿习俗到建筑规划,无一不互相影响着。而中日的茶文化交流,更可以说是两国历史交流历程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中国有茶艺,日本有茶道,若是论对于茶的喜爱,两国人民可是谁也不输给谁。 什么是茶道?著有《わびの茶道》一书的京都学派学者久松真一先生是这么认为的: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禅。主张“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十分重视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去读经,而要求在起居饮食的修炼上下功夫。茶道忠实地实践了“禅”的这一思想。[1] 本文讲从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入手,对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略的分析研究。中国的茶文化——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精华之一,最初的起源点,就是在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最早栽种茶树、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树主要产于我国的南部。饮茶之风据说源于西周时期。然而唐代之前,中国还没有“茶”这个字。在《诗经》、《礼记》及《楚辞》等先秦古籍中只有“荼”的记载,从唐代的《茶经》开始,“荼”字才“始减一画作‘茶’”。而且在汉代之前,中国人主要是发现了茶根的医疗作用。直到东汉,人们才开始饮用茶叶。 就这样直到780 年,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才创立了世界上最早

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

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 浅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摘要:早在唐代中国出现了“茶道”一词,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 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 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中日两国茶文化向不同的方向 发展,中国文人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日本的僧侣则将饮茶变为了佛门的清规。 关键词:茶艺;茶道;中日茶文化;发展方向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 的内涵。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升华出茶道精神。在中国茶文 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不过对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而言,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不足之处,望大家多 多指教。 一、中日两国茶道观念的反差及其原因 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 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 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 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经常和人生处世 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故中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 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精神范畴。刘贞 亮所说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饮茶可以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可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后,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却不见“茶道”一词,直至明代 张源的《茶录》才提到“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但这里的“茶道”仅是一些技术要求,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张源之后数百年间的明清茶书中,又不见“茶道”一词。个中原因实在耐人寻味,在我看来,恐怕与茶圣陆羽的影响有关。 陆羽在《茶经》中虽流露了一点茶道精神的内容,但却没有出现“茶道”一词,也没有正 面叙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词句。反观此时的日本,茶道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 了16世纪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一直沿袭至今。 那么,中日两国在茶道方面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见,是由于两国的历 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个方面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3、在参与茶事的活动、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会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对茶的艺术化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这在中国、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 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 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 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日本茶道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分别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等。 3、茶具不尽相同。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 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

[文化差异,中日]中日酒道的文化差异探究

中日酒道的文化差异探究 摘要:中日两国人民都酷爱饮酒,“酒道”在日本也曾经盛行一时。从酒的种类、器具及饮酒习惯,对中日两国的酒文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差异与中日两国的原生文化、地理环境、审美意识的差异息息相关。 关键词:酒道;国民性;中日对比 日本的酒文化追根溯源起来离不开农耕文化和中国文化。距今5000-7000年前,中国大陆气候温和,原始的农耕文化得以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世界第一个农耕文化的中心地带。此后,农耕文化在东亚基础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渐传入日本。农耕文明是酒文化兴盛所必需的土壤,酒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也流入日本。另外,古代的日本,国家文化体系尚未确立,大至国家政治,小至生活习惯,都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这些文化观念作为民族文化和酒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对其酒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都产生着重大影响和导向作用。 一、从酒的种类来看中日原生文化的差异 关于酒的起源,中国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公元前2200年,大禹时期仪狄创造了谷类酒,进献给禹王;另一种说法是,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杜康的人制造了我们如今经常饮用的酒。在日本,从事造酒行业的人也被称为“杜康”。现在,中日两国酒的种类均变得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也各不相同,此处仅以白酒和清酒为例,对两国酒的种类进行比较。 白酒是中国传统的蒸馏酒,也被称为“烧酒”或“白干”,生产历史悠久,以谷类或马铃薯等包含丰富淀粉的作物为原料发酵蒸馏而成。酒精度一般在40度往上,也有40度以下的低度酒。白酒清澈通透,芳香四溢,但具有较强的刺激性,饮用后口中会有酒香残留。白酒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原料品种、用曲、生产工艺、酿酒设备的不同,品种繁多,名称各异,有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等等。 日本清酒是用米、米麴和水发酵而成的一种传统酒类,在日本又被称为日本酒,或者直接称为酒,酒精浓度平均在15%左右。由于不同的酿造方式、保存方法以及酒税法规定等,市场上现有的清酒种类也各不相同。清酒酿造有“精米步合”之说。将每粒酒造米用精米机日夜打磨,为提取精华而抽丝剥茧地一层一层把外衣磨去。精米度越低,酒的级数越高。 总体来说,中国人喜好度数高、浓烈的酒。当然这与中国高超的酿酒技术有很大关系,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可以萃取出越来越浓醇的高度酒。但是除了技术上的因素外,中国人偏爱高度酒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的自由,推崇“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的豪情。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这也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中国自古以来在很多文学作品、诗歌中也有相关的描述,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杜甫的“酒渴私吞海,诗狂欲上天”,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在饮酒中追求的是自由和解放。高度酒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地放松精神,解忧解愁。 日本人则更钟情于酒精度数低、口感温和的清酒。日本人为什么喜欢日本酒(清酒),并

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同源异派”——浅析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二、茶文化的发展 1、1茶的传播途径不同 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 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而日本在这一点则截然相反。茶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 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 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 上行下效, 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 形成社会共识。 1、2茶文化的精髓不同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日本的“和、敬、清、寂”之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400 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日本的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日本茶道的精髓在于“和、敬、清、寂”。“和”,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清即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概论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道的内涵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追求禅宗的静寂之美。 (二)两国茶道的规则不同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三)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 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有严谨的礼仪规范,主客之间、客人之间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茶道演示的各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更有甚者,日本茶道还有人对物行之礼。而中国茶道更注重的是品茗和欣赏,没有太多规定性的礼仪规范。在崇尚自然上,日本的茶室插花和茶点上的图

中日の酒文化について

中日の酒文化について 要旨:日本は中国の近くに位置している。上の歴史に書かれたように両国は古代から交流してきた。日本は中国から技術を習うのと同時に、中国の文化もならってきた。それが故、各方面で,類似的な文化を持っている。しかし共通点がある反面,両国の間には大きな相違点も見受けられる。お酒文化はどこの国でも風俗で特殊な地位を占めている。中国は昔から非常にお酒文化を重視した民族である。中日の酒文化史、飲酒の習俗、酒に対する態度と飲酒の礼儀作法は大同小異であり、それぞれの長所と短所がある。中日の国民はお互いに交流し、勉強し、差異の中に共通処を見つけ出しながら、自分の特色を保つ。両国の古代から交流し、両国民は酒が好きで、お酒についての記事は多く。例えば:中国の三国時代は曹操の「短い歌行」によると、日本の「万叶集』で山思い起こし良の有名な「貧招き入れる質疑応答の歌』が飲酒の中の物语である。日本は中国の近隣として、それも同じである。本稿は中日のお酒文化を研究対象として、論述を展開したものである。本文の構成は、まず両国のお酒文化の歴史、発展、特徴などを振り向き、詳しく説明し、次に、中日のお酒文化のある方面、たとえば、お酒の種類、飲み方の違い、お酒を通じて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などという方面から、両国のお酒文化を詳しく分析し、最後に、両国のお酒文化の比較を通して、その違いの検討してみた、となっている 本文は以上の目的で次の順番で展開した。第一章は酒の起源、第二章は中日酒文化の相違点、第三章は中日の宴席における「乾杯」文化、第四章は終わりとして述べていた。 キーワード:中日;お酒文化;相違点; 交流

中日茶文化比较

中日茶文化比较 关键词:中日茶 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至唐代,茶文化通过一些途经传入日本。日本的茶文化由此开始。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二、学习目的: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归纳。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习、继承、发扬我国的茶文化。 茶树,常绿灌木,开白花。嫩叶经过加工,就是茶叶。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我国和东方乃至全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中国制茶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中唐以来,饮

中日酒文化研究比较

中日の酒文化についての比較研究 1 酒の歴史と発展過程 1.1 中国の酒の歴史と発展過程 中国の酒造りの歴史は大変古く、2004年に、「今から9000年ほど前の賈湖遺跡で酒造りの痕跡を見つけた」という発見があり、世界を驚かせた。 歴史時代では殷(商)の王(今から約3100年前)が宮廷に3000人を収容できる「酒池肉林」を造ったという有名な逸話もある。秦の始皇帝、漢の武帝も造営した。 今から1800年前の『三国志』の時代には西域から葡萄酒が多く入ってきた。この時代では曹操の禁酒令、孫権の酒乱など、酒の話題が大変豊富になった。 6 世紀の北魏時代、現存する最古の料理書『斉民要術』が著されさまざまなお酒の造り方が細かく残きれた。また、この頃には度数の高い酒も登場して、いたようで「匂いを嗅ぐだけで何日も昏睡した」という話もある。8 世紀の唐王朝の時代、多くのお酒に関す漢詩が詠まれた。中でも、西域の砂漠を舞台とする「辺塞詩」ではお酒を情緒深く絡ませている。11 世紀頃の宋代になると、蒸留酒である白酒が多く造られるようになり、現在に至っている。 中国の蒸留酒の始まりについてはあまり分かっていない。現在では各都市で1 万を超える地の白酒が造られるなど、中国人にとって身近なお酒になっている。 今から100 年ほど前、ドイツが中国の山東半島へ進出した時、ここにビールとワインの製造工場を造った。このため、現在でも中国山東省ではビールとワインの生産が盛んである。今日、中国を代表する高級白酒は五粮液である。 1.2 日本の酒の歴史と発展過程 日本の酒は土着の酒と、渡来人が伝えた酒の2 種類が知られている。土着の酒については米を噛んで吐き溜める「口噛み酒」が知られ、「醸す」という読みは「噛む」が語源になったという説がある。一方、渡来人が伝えた酒は現在の「甘酒」にあたる酒と考えられている。これは麹を原料とした醸造法で、大王の一族が朝鮮半島から技術者を連れてきたのが始まりという。 古代日本のお酒は朝廷の造酒司を中心に更なる開発·改良が進められており、平安時代中頃の10 世紀には現在のような日本酒の醸造法が確立していた。 平安末期、朝廷が衰えると酒造りの技術は大阪·奈良などの大寺院が受け継ぎ、「僧坊酒」として名を博す。戦国末期、津島にもゆかりのある織田信長はこれらの寺院に対して徹底的に弾圧を加えた。これにより僧坊酒の高度な技術は流出·分散し、各地で地酒が造られる下地になった。 今から約 600 年前1404 年、長崎県に、朝鮮半島からアルコール度数の強い蒸留酒が送られてきた。これが日本で最初に確認できる焼酎である。その後、琉球からも泡盛の製法が伝来し、焼酎は九州各地で造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た。1698 年、甘藷が日本へ伝わると、鹿児島宮崎では芋焼酎の製造が主流になる。今から6 年前、焼酎は突如ブームとなり、多くの銘柄を見かけるようになった。 豊臣秀吉は最晩年(1598 年)、京都の醍醐寺で盛大な花見を催し、全国から銘酒も集めた。ただし、これらの銘酒は現在ではほとんど残っていない。 江戸時代初期、それまで年5 回醸造していた日本酒造りを幕府が「年1 回冬期のみ」の醸造に制限した。これは現在の酒造りにも継承されている。 明治以降になると、酒造業は製法も設備も近代化し、安定?安全に生産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った。今から約 400 年前、醍醐寺に博多の練貫酒、大阪の天野酒、伊豆の江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子。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 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餐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即使饭后餐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もったいない”(太浪费了)。“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这是自家产的啊”;“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并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此为差异之一。 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味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为营养型菜肴。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日本人喜爱“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たき文化”。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 制做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有些专业用语译成日语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汇,只能做相应的解释。 三、佳肴还需美酒配 中国人在宴会上经常喝白酒、啤酒,有时也掺喝红酒。日本人常喝的酒水有:啤酒、日本清酒、威士忌、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在饮酒习俗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很大差异。日本人敬酒而不劝酒,习惯适可而止。只要说一声“已经喝好了”,主客双方就不再劝酒了。这是他们的人生体味的一个很独到的地方。中国人则习惯一醉方休。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喝酒,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即使为了公司利益的宴请场合,日本人也会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办正经事的世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此为差异之三。 四、待客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好客,常常轮流作东聚餐,到了吃饭时间,如果谁说一句“走,下馆子去!”往往是邀请的人掏钱,并且在餐桌上没有两、三小时是下不来的。而在日本,同样的场合,那也往往是各付各帐,彼此之间用不着客气。另外,日本人吃饭讲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

中日茶道的异同——整理版

中日对比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本质区别:—空寂与华美。 1、在中国,“道”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国,而其发展之路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反观日本茶道,强调的是以下三个观点: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一提这四个字,人们马上就会和茶道联系起来。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诸形式。(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二)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中“一期”指“一期一命”“一生”“一辈子”的意思。一期一会是说一生只见一次,再不会有第二次的相会,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所应抱的心态。这种观点来自佛教的无常观。佛教的无常观督促茶人们尊重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举行茶事时,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时至今日,日本茶人仍忠实地遵守着一期一会的信念,十分珍惜每一次茶事,从每一次紧张的茶事中获得生命的充实感。 (三)独坐观念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汤一会集》。“独坐”指客人走后,独自坐在茶室里,“观念”是“熟思”、“静思”的意思。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日不会重演。茶人的心里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作“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在日本茶道中,淡化了人的存在,强调对茶的突出。这正是两国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发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讲,把中国茶文化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研究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同时,又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种非常神圣、非常严肃的事情。所以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敢奢谈“茶道”。 反观日本,从一开始,茶的传播就是自上而下的,上层社会将茶上升为一中莫名其妙的宗教,统治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