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案及课堂实录

《口技》教案及课堂实录

来凤县实验中学郑远祥

[教学依据]

《口技》是林嗣环为其《秋声诗》写的序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其诗集写的前言,他在写完《口技》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显然,作者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善画声”,即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姑且不论他的《秋声》如何,但他的这篇《口技》不仅没有写口技这种艺术的名称、特点、起源和发展,甚至连那口技人的状貌、衣饰、年龄、性别以至姓名都没写;他既没为口技人的表演鼓掌叫好,也没用华丽的词藻形容口技如何如何了不起,而是通过具体描绘,把口技人的表演生动地再现了出来。读了这篇短文,仿佛身临其境,听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受到深深的感染。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艺术感染力,就是作者“善画声”的结果:

首先,层次井然,有条不紊。全文先写表演前的准备及表演即将开始的情形,交待口技表演者和演出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听众的情况、开演时的气氛,为下文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主体部分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着重描绘两个场景:一家人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发生在这家附近一场大火的情形。这两个场面的描写同样层次清晰,逐层推进:由较小的波澜逐渐推进,形成一个较小的高潮,一步步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然后高高渐渐降落,让听众的紧张情绪松驰下来;突然一声“火起”,使听众猝不及防,忘记了是在听口技,想从大火包围中冲出去,从而将口技表演推向高潮。作者的描绘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擒有纵,变化多端,逐层推进,层次清晰。课文最后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待表演者的道具,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这样写的匠心。

其次,正面描写惟妙惟肖,侧面烘托恰到好处。先看正面描写。首先,句子忽长忽短,声音忽高忽低,节奏忽缓忽疾,构成了抑扬顿挫的旋律,准确地再现了口技表演的抑扬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之“善”;其次运用许多表现音响的词语,如“鸣”、“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许许”等来表现口技艺人摸拟的声音之传神。再看侧面烘托。作者在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全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听众的各种反应,不仅突出了口技的高明,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波澜;此外,交待口技表演的场面、道具的简单,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只是从一张嘴里发出,也巧妙地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本文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既领悟这种手法的神妙,又力求掌握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第三,语言简练但贴切传神。全文虽只有三百多字,但却把口技表演的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描绘得淋漓尽致。如,用“欠伸”、“呓语”写声音之近;用“大啼”、“大呼”写声音之大,用“渐拍渐止”、“微闻”写声音之小;用“百千”

写声之多,用“但闻”写声音之少;同时发出各种声音,罗列各种声响后用“齐发”、“毕备”、“齐作”等词概括,还用“中间”、“又夹”等词说明多种声响同时发生。为了证明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还长之外,还有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声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正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排比句的运用也使本文的描写精炼。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学习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句式来准确地表达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体会口技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技并学习艺术家对事业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培养对古代文化精品的学习激情;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2、知识与能力目标:自主搜集口技的相关资料,对口技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样式有所认识和了解;自主搜集《虞初新志》和本文作者林嗣环的相关资料,对《虞初新志》和林嗣环有所了解;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能够熟读成诵,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流畅,读出情感韵味,增强文言语感;能采用恰当的方法(如文脉法、线索法)速背课文;能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能对课文的美点、亮点作出一些鉴赏;能用学到的方法进行适当的迁移。

3、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自主学习,自主搜集相关材料,借助工具和注释自主理解文章大意,主动和他人和媒体合作,主动质疑探究,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加强朗读与吟诵,突出“读、诵、悟、品”四个字,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摸,在吟诵中玩味”;基本的学习方法:吟诵法、探究法、品析法。

[教学方式]

阅读教学方式的确定,一要看文本特点,二要看学生实际,三要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

《口技》一文描述形象生动,有人物,有情节,故事性强;语言简洁凝练,浅显易懂,典范性强;写法张驰有度,灵活多变,借鉴性强;语句长短交错,整散结合,节奏感强……基于文本的这些特点,教学中完全可以摒弃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释题——简介作者、背景——逐字逐句讲析课文——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背诵课文——巩固训练),完全可以吸收古代吟诵教学法、评点教学法,并融入现代先进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对话法、合作法、探究法,甚至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本文在教学方式上力求体现如下几点:

1、学生能够做的,学生可以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如课文相关资料的查阅,课文文意的把握等。

2、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和同学、和老师、和媒体的合作中学习课文,在探究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3、教学中立足于诵,突出“读、诵、悟、品”四个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玩味”,领悟课文的内容、写法,玩味课文的精美之处,培养文言语感,训练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4、在吟诵之中融入对话、探究等现代教学方式,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大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初一下学期的学生由于接触文言文还不多,所以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比如怎样去品味、欣赏古诗文的妙点、美点,学生还可能停留在表面上,不会运用想象和联想,这就需要点拨和训练。

总之,本文的教学力图突破传统的僵化的古诗文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对话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要求学生查阅口技、《虞初新志》及林嗣环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在学习笔记本中;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读通课文,弄懂大意;并和同学交流,共享成果。

二、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策略:播放几段口技表演,让学生感知口技,以此创设情境,自然导入新课。

(二)解题释题,确定目标

教学策略: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口技、《虞初新志》及林嗣环的材料,以此解题释疑;并投影显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揣摸文意

教学策略: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疑难之处;二是师生合作,质疑释疑,扫除阅读障碍,把握文意;三是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四是配乐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五是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揣摸课文的内容及层次。

(四)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教学策略: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以“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个场面,表现了”为话题,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师生和文本对话,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五)吟诵玩味,合作探究

教学策略:一是通过吟诵涵泳,学生自主品味文本内容、写法和语言;二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合作,边吟诵边品析边探究,着重品析探究如下两个问题:1、写作的层次;2、怎样把口技表现得惟妙惟肖?三是学生在品析探究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再试着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试着和同学合作,或通过查阅资料解决;四是学生品析玩味美点、妙点。

(六)疏理小结,链接延展

教学策略:一是学生自我疏理课文内容、层次和写法,整理在笔记本上,并试着背诵全文;二是学生相互检查背诵;三是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四是链接延展。

三、课后学习

(一)比较本文和《绝唱》(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或《老残游记》第二回)在写法上的异同。

(二)写一篇描述声响的课外练笔。

[教学实录]

师: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几段口技。(点击课件,播放口技,完毕)口技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发源很早,清人林嗣环就描述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点击课件,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专家评点:播放口技,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新课导入巧妙、自然。>

师: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有关资料,了解和课文有关的知识。看谁搜集得比较全面、完整。

学生交流、评比,推荐搜集得比较全面的同学。

<专家评点:学生自己能够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解题、介绍作者的框框。>

师:看来大家学习很积极,能够自己去查阅,下面我们看看学习本课要达成什么目标:

点击课件,屏幕显示:

师:这节课着重达成前三个目标,至于第四个目标,我们在课外练笔中加以检验。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达成既定目标。大家有这个信心没有?

生:有!

<专家评点:目标既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和文本的特点,同时符合学生实际。>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我们第一步要做的——

点击课件,屏幕显示:学习步骤、方式:一、朗读课文,揣摸文意

师:请大家先对照注解把课文读一读,不懂的作上记号,然后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对照注解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

生:“夫叱大儿声”的“叱”是什么意思?

生:“叱”是“呵斥”,“大声呵斥”的意思。

师:瞧,他为他解决得多好。

生:“遥闻深巷中犬吠”中的“吠”是什么意思?

生:“叫”。

师:猫叫、猪叫也叫“吠”吗?

生:狗叫。

师:很正确。

生:“犬啼(di)”是什么意思?

师:读“di”吗?

生:ti

师:很对,为他解决一下,什么意思?

生:大声地啼哭。

生:“当是时”我不理解。

师:哪个词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

生:“是”。

师:说得很对,哪个同学知道“是”的意思?

生:这,“当是时”是“正当这个时候”。

师:说得很对,“是”在文言文中一般是代词,相当于“这”、“这个”之类的意思。

生:我不理解“无敢哗者”的意思。

生:“没有一个敢大声喧哗的。”

师:她解释得很对。哗,喧哗,大声说话。者,……的人。

生:“俄而百千人大呼”中“俄而”是什么意思?

生:“俄而”是“过了很久”。

师:大家读一读,看一看。“两儿齐哭。俄而……

生:我懂了,是“不久”、“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师:很聪明。其实有些词句我们多读一读,多体会一下,含义就清楚了。

生:“一抚尺而已”中的“而已”我不懂。

生:是“罢了”的意思。

师:很对。

生:“群响毕绝”和“以为妙绝”的两个“绝”字含义是否相同?

生:前一个“绝”是“停止”、“消失”,后一个“绝”是“极”。

师:这是我们汉语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这类词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这位同学说得很对。

生:“虽人……,不能各其一处也。”这句话我老是翻译得不通顺。

生: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双手,一双手有上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

师:她翻译得多好!

<专家评点:调动学生的热情,运用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帮助学生解除疑难。教师只对难点、重点作一些点拨、提示与强调。>

师:要是没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了。我想请一个同学大声地流畅的将课文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其他的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得怎么样?

一女生朗读。

生:声音宏亮,读得流利。但有几个字读错了,“未几”的“几”,她读的是ji,应读ji,“宾客意少舒”中的“少”,她读的是“shao”,应读“shao”,“曳屋许许声”的“曳”,她读的是“zhuai”,应该“ye”。

师:这位同学听得很仔细,读错的地方他一一作了纠正。

生:我觉得她有几处停顿的地方没处理好:“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她只在“中”那里停顿了一下,我觉得“闻”那里也应停顿一下;“遥闻深巷中犬吠”,她只在“中”那里停顿了一下,我觉得“闻”后也应停顿;“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她在“色”后停顿,是错误的,应这样读: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师:你很有文言语感,准确地纠正了她停顿的错误。

生:起伏变化处理得还不够,高潮地方没很好地体现出来。

师:看来大家对这篇课文理解得比较好。下面我们再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好好地体会体会。

点击课件,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师:现在我们再大声的将课文朗读两遍,进一步领会课文的内容和作者描述中包含的感情。

<专家评点:紧紧抓住读这一环节,充分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体现了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学生读毕,教师点击课件,屏幕显示:二、与作品对话:理解内容。

师: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试着和作品对话,来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对话的话题是(屏幕显示):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个场面,表现

了。大家可以争先恐后地说,如:描写了一个热闹的场面,表现了听众入迷的程度。

生:口技表演的场面,表现了口技人才华超人。

生:口技人摸拟一家人由睡而醒、由醒而睡的场面,表现口技表演很精彩,能引人入胜。

生:口技人摸拟失火、救火的场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能以假乱真。

生:口技人摸拟一家人由睡而醒、由醒而睡以及这家周围失火、救火的场面,表现作者对口技艺人高超演技的赞美之情。

……

<专家评点: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师生走进了文本,和作品进行了一次很好的交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

师:看来大家已经走进了课文,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来品味探究一下,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场口技表演的?

师点击课件,屏幕显示:三、吟诵玩味,合作探究:学习写法、品味美点。

师:现在我们再来用吟诵的方法将课文读一读,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先自我品味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

学生吟诵课文,教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分组边吟诵边品析边探究,先着重探究如下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屏幕显示):1、文章的写作层次;2、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场口技表演的?

学生分组吟诵、品析、探究。

师:现在我们先看看大家探究的结果,请每组推举代表发言。

生:我们小组认为,先总写口技人的表演,再分别用两个场面写口技人的表演,最后总结,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

师:先总写,“善”可以算总写,最后……总结……

生:我们这组认为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表演前的情形,然后具体写这场表演,最后写表演结束。

师:大家同意哪一种?

生:第二种。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文章的层次我们不能老用总分总这种形式去套。下面请继续发言。

生:我们这组认为,文章在描写口技表演时,由无声写到有声,由声音小写声音大,由远写到近,由外写到内。

生:我们除了同意上组同学的外,觉得文章写声响还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

生:他们所归纳的是描写口技人的表演,我们这一组还发现,作者在描写口技表演时,先写口技人的表演,再写听众的反应。

师:看来我们探究得很有成果,把文章的层次从宏观到微观都探究得很清楚。我们可以领悟出作者在描写口技表演时层次清晰、条理井然有序。现在我们再看看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

生:我们这组认为作者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写口技人摹拟的各种声响。

生:我们这组认为作者通过对口技人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来描写口技的。

生:我们这组认为作者先直接描写口技人的表演,然后通过听众的反应来表现表演技艺的高超。

师:通过观众的反应来表现,这是什么描写手法?

生:侧面描写。

师:课文描写口技人表演的方法就很清楚了,是将——

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师:以上两个问题我们探究得非常好。下面看一看你能不能针对课文再提一些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把它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

生吟读,思考。

生:“虽人有百手……不能各其一处也。”这是一句议论,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这篇课文读起来很有味道,为什么?

生:课文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课文开头交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结尾又写,是不是重复?

生:课文把口技人的表演写得神乎其神,是不是夸大其词?

……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想在课堂上探讨,想留给大家下去后和同学一起探究或者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去解决,把答案写在读书笔记本上,好吗?

生:好。

<专家评点:教者的处理非常好,一是强调了吟读,让学生在吟读中涵泳、体味、品析、探究;二是加强了合作探究和自我探究,效果明显;三是强化了训练古诗文阅读的正确方法。在这里,教者很好地将传统的吟诵教学法和现代学习方式融合了起来。>

师:前面有同学说,本文读起来很有味道,老师有同感,不知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

生:有。

师:好。下面我再吟诵吟诵,品析玩味一下这篇文章的美点、妙点。可以品析玩味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可以品析玩味一种声响、一种气氛,可以品析玩味一种修辞、一种写法……老师先品析玩味一句:“遥闻深巷中犬吠”:以“犬吠”开场,既写出一家人由睡到醒的缘由,又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以致一些微妙的声响都能听得十分清楚,连“欠伸”“呓语”都能听得见;一个“遥”表现声之远;特地点明“深巷”显示人家之多,为后文表演失火、救火伏笔。好,请大家自由品析玩味。

生:“鸣”字用得好,使人仿佛听见妇人哄小孩入睡的声音。

生:“妇拍儿亦拍渐止”中的“渐”字生动地表现妇人入睡的过程:是边拍着小孩边入睡的。

生:“力拉”、“呼呼”、“许许”这些摹拟声音的词语用得很妙,正如他(指第一位发言的同学)所说的那样,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各种声响。

生:“伸颈”、“侧目”、“微笑”、“默叹”用词精练准确,把听众的神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生:“宾客无不……几欲先走”有力地烘托了口技表演已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生:“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运用排比手法,渲染了声音之多,表现了口技表演的高超。

生:“百千人大呼……犬吠”、“中间……泼水声”也是运用排比手法,再加上“百千”一词的反复运用和“中间”、“又夹”两个词,极力渲染声音之多、之杂。

生:我觉得即使象“少顷”、“既而”、“末几”等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很准确,又很精妙:时间非常短暂,但发出的声响却非常多,非常复杂,这也有力地表现了口技人善于表演。

生:“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强调“一”,写出道具之少,这就有力地烘托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

师:大家品味得非常好。其实,只要我们反复吟诵涵泳,就能感觉到古代文化精品的神奇、美妙。

<专家评点:让学生自己去吟诵涵泳、品析、玩味,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美、发现美,学生能不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吗?>

师:我们感悟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课文的写法,品味了课文的语言。(点击课件,屏幕显示:四、疏理小结,链接延展)下面请大家先把课文的内容、层次和写法在读书笔记本上整理出来,然后运用最适合你的背诵方法,如熟读成诵法、文脉法、线索法、关键词句领起法背诵课文,背熟后背给同学听,让同学给你签个字。

学生整理、背诵、互相检查。

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你觉得学得怎么样?

生:学得好。

师:既然如此,我们交流一下学习体会吧,谈谈你学习这篇课文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学习文言文要多读,多读就能读出味,多读就理解意思。

生:我掌握了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那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这种手法能使你的文章产生神奇的效果。

生:学习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只有观察仔细才能描写生动,如果作者没有经过认真的观察,我想他是难以描写得如此惟妙惟肖的。

生:我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收获是:用最精练的词语、句子表达丰富的意思,只有这样,你写的文章才既精练又内涵丰富。

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对文言文更加喜欢了。

……

师:嗬!收获还真不少,有培养兴趣的,有学到学法的,有对写作有益的……下面我们再一次大声地有感情地将这篇课文吟诵一遍,再一次体会它的魅力吧!

生吟诵。

<专家评点:总结让学生自己做,体会让学生自己谈,课文让学生自己诵,文本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得到极大的发挥。>

师:最后给大家布置两个作业,一是读的,二是写的。

点击课件,屏幕显示:链接迁移:1、描写声音的作品很多,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就描述了一个高超的说书艺人说书的场面(《绝唱》),请认真读一读,比较一下《口技》和《绝唱》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2、你一定看过一些精彩的表演,请你借鉴《口技》的写法,描述一场最令你难以忘怀的表演。

<专家评点:链接课外的读与练,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教学反思]

一、关于文本

过去,我们仅仅把文本当作教与学的对象,即使先进一点的像叶老主张的文本是“例子”,也仅仅是把特定文本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于同类文本的学习,正如数学的例题那样。现在,我们不能仅仅满足文本只是“例子”,更不能仅仅把它当作教与学的对象,而应该把它当作资源——学习语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资源。既然是资源,我们就应该利用,也应该努力去开发。只有利用好、开发好,文本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资源的角度处理文本,走出的必定是一片崭新的语文教学天地。教学本文,笔者试图把《口技》当作一个宝贵的课程资源,努力让它发挥综合效益:了解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探究知识,陶冶情操;激发兴趣、训练方法……

二、关于目标

1、“生成”与“达成”。我们要理直气壮反对通过强行灌输、强化训练的方式达到教与学的目标,同时也不宜过分强调自然生成,“自然生成”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教学行为。我觉得还是“达成”好,“达成”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方能达到,这其中包含了过程,包含了情感,包含了习惯,包含了方法。

2、一维、二维与多维。我国的语文教学曾多次强调一维,早期是知识,然后是能力,后来纠正了这一偏差,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这是一大进步。新课程提倡多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的教学目标,才体现了汉语文的教学规律,才能充分发挥文本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

本课在教学中,努力体现目标的达成性和多维性,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于教师

既要反对教师独占课堂、主宰课堂,又要反对教师在课堂中无所作为。据我的理解,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主导课堂的价值取向,主导课堂的学生活动、主导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不过这种主导性角色发生了如下的变化而已:学习情境的创设者、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疑难的点拨者、文本解读的对话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的学习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自主查阅、自

主品味、自主探究、自主评价,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教师只是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

四、关于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

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古诗文的教学,其成果可用一句话来表述:在朗读中揣摸、在吟诵中玩味;可用四个字来概括:读、诵、悟、品。我的古诗文教学法和新课标倡导的古诗文教学方式不谋而合。对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但我认为语文学习方式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选入课本的古诗文,是古代文化的精品,需要加强朗读、品味(现代美文也应如此)。教学本文,在体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外,加强了朗读吟诵、品析玩味,其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