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的若干进展_吕西林

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的若干进展_吕西林
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的若干进展_吕西林

收稿日期:2004-06-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025821,50321803)

作者简介:吕西林(1955-),男,陕西歧山人,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E -mail:lxlst@https://www.360docs.net/doc/fe2189783.html,

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的若干进展

吕西林,蒋欢军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摘要:对近10年来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的建筑结构抗震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控制研究与应用、基础隔震研究、新型抗震耗能剪力墙的研究、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研究、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等.这些研究工作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大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实际工程中成功应用.

关键词:结构抗震控制;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方钢管混凝土结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

中图分类号:T U 3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374X(2004)10-1278-07

Progress of Seismic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Buildi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

L B X i -lin ,JIAN G H uan -j un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saster Redu ction in Ci vil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T he seismic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buildi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 conducted in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in Civil Eng ineering of Tongji U niversity,China in recent 10y ears is reviewed briefly in this paper.It mainly includes seism ic control studies of high -rise building structures

w ith application,studies of base isolation,a new type of seismic energ y -dissipation shear w all,dynamic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concrete -filled rectangular tubular structures,seismic perform ance of high -rise building and ultra -tall building structures,and so forth.The basic research work is sig nificantly mean -ing ful to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most of the research accomplishments have been applied in practice successfully.

Key words :seismic structural control;dynamic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concrete -filled rectangular

tubular structures;high -rise buildings and ultra -tall buildings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抗震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力开展了工程结构的抗震研究,至今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88年成立后,进行了大量的工

程结构抗震研究,其中在振动台试验室完成的抗震试验研究项目就达390多项(截止到2003年),包括20多项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工程抗震试验研究项目.目前,该实验室已与国内外许多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科

第32卷第10期2004年10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T ONGJI UNIVERSIT Y(NATU RAL SCIENCE)Vol.32No.10 Oct.2004

研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本文对近年来在该实验室进行的建筑结构抗震

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简单介绍了已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情况,从而可以使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的进展.

1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控制研究与应用

1.1 新型TMD(调谐质量阻尼器)控制系统的研制

T MD 控制系统因无需外部提供能源、造价较低、可靠性高而得到了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T MD 系统由质量块、弹簧系统和阻尼系统组成,通过设计合理的质量、刚度和阻尼参数使T MD 系统实现减震目的.常见的阻尼系统为油阻尼器,通过调节活塞面积和油的粘滞度来控制系统的阻尼.这种阻尼系统中阻尼参数的调节和维护比较复杂.吕西林等采用伺服电机作为TM D 的阻尼器[1],采用该阻尼系统的最突出优点是:可以通过调节伺服电机的减速齿轮开关和电枢线圈中的电流使阻尼在一定范围内光滑变化,甚至可以实现在控制过程中的动态调节.该TMD 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

.

图1 TMD 系统示意图

Fig.1 Diagrammatic drawing of TMD system

该新型T MD 系统良好的减震控制效果得到了一系列试验的验证.试验时,TMD 系统安装在一个3层钢框架结构模型的顶层楼板上.首先进行了结构的自由振动试验,研究结构在不同阻尼的T MD 系统控制下自由振动的衰减情况.接着,进行了受控结构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并与无控结构的地震反应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TM D 系统对结构具有显著的减震作用.

1.2 新型组合抗震消能支撑研究与应用

抗震消能装置作为减少结构地震反应的一种有效手段,已得到了广大科技人员的重视.在过去30多年中,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已开发了许多消能减振装置.由于这些装置基本上是单一种类的消能器,消能作用有限.吕西林等提出了一种新型组合式抗震消能

支撑[2].该装置由铅芯橡胶消能器与油阻尼器并联后

再与钢支撑通过节点板串联后构成,如图2所示.由于铅芯橡胶消能器与油阻尼器均能提供较大阻尼,前者为变形相关型,后者为速度相关型,使该装置具有双重消能效果.课题组系统研究了粘滞阻尼器的抗震消能性能,进行了国产粘滞阻尼器的反复荷载试验,并对安装有该抗震消能装置的3层钢框架结构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验证了所开发的组合抗震消能装置具有很好的消能减震能力.该装置已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已用于实际工程的抗震加固.

图2 组合式抗震消能支撑

Fig.2 Combined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brace

1.3 用流体阻尼器连接的耦联结构体系

为了提高相邻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防止它们之间相互碰撞,可采用控制装置来连接相邻建筑物以减少地震反应.吕西林等对于这种耦联结构体系的抗震控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3].对2个1/4比例的相邻的6层和5层钢框架模型进行了多种工况的振动台试验(如图3所示).试验研究表明:只要采用具有合适参数的流体阻尼器在适当的位置连接具有不同自振频率的相邻结构,能够在两结构自振

频率变化很小的情况下,增大两结构的振型阻尼比,并且减少地震反应.接着,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 对试验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进而提出了一个标准化的2层计算模型,用来模拟高塔楼和矮裙房

图3 用流体阻尼器连接的试验模型F ig .3 T ested adjacent structural model

linked by f luid da mpers

1279 第10期吕西林,等: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的若干进展

相连接的情况,推导了其运动方程,并进行了广泛的参数分析,为其工程应用打下了基础.该控制方法已在上海世贸国际广场中得到了应用,采用40个60t 的粘滞流体阻尼器连接主楼和裙房及广场.

2 基础隔震研究

2.1 新型隔震系统的开发

迄今为止,国内外已开发了多种基础隔震系统,其中滑移式隔震系统是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种,但是这种隔震系统的最大缺点是在强震作用下滑移层的水平滑移量过大或地震后残余水平位移过大,易引起穿越隔震层的非结构构件破坏.为了克服此缺点,施卫星等提出了一种带有限位装置的新型隔震系统[4].该隔震系统由橡胶挡块和普通的滑板橡胶支座组合而成,橡胶挡块放置在隔震层的滑移方向,与隔震层的初始位置有一定间距.当大震发生时,滑板式隔震层开始滑动,在碰到橡胶挡块之前该基础隔震结构的振动与不设橡胶挡块的基础隔震结构相同;当隔震层滑动距离较大时,就会碰到橡胶挡块,橡胶挡块发挥作用,增加了隔震层的水平刚度和抗滑能力,隔震层的滑动受阻,从而限制了隔震层的大位移.对于这种隔震系统,建立了如图4所示的计算模型.图中:m 为质量;c 为阻尼;k 为刚度.通过对普通滑移隔震结构和这种新型隔震结构的时程反应分析结果的对比,证实了新型隔震系统具有更好的隔震效果和控制滑移层水平位移的能力

.

图4 计算模型Fig.4 Analytical model

2.2 隔震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吕西林等与日本学者合作进行了基础组合隔震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研究[5].试验模型为一个3层钢框架结构,分别进行了基础固定结构模型和基础隔震结构模型的试验.基础隔震结构模型采用了2种隔震系统:铅芯橡胶隔震系统和组合隔震系统.铅芯橡胶隔震系统由4个铅芯橡胶支座构成,组合隔震系统由4个叠层橡胶支座和2个滑移摩擦隔震支座

组成.组合隔震系统中叠层橡胶支座布置在4个角

部,滑移摩擦隔震支座布置在中间(见图5).试验结果表明:组合隔震系统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隔震层的变形复位能力较强,其隔震效果与2种不同类型隔震支座的比例和布置有关.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 建立了试验结构的计算模型,对组合隔震系统建立了双线型的恢复力模型,进行了地震反应及能量分析.

图5 安装在振动台上的基础隔震结构模型Fig.5 Base isolated structural model on the shaking table

3 一种新型抗震耗能剪力墙的研究

3.1 耗能装置的剪切摩擦试验

为了改善高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性能,防止在地震作用下破坏集中在墙体底部,吕西林等提出了一种新型抗震耗能剪力墙.这种剪力墙是在墙体中部开竖向通缝,在竖缝中填充氯丁橡胶带,并在每层的局部高度处利用墙体中原有的水平抗剪钢筋穿越橡胶带.为了验证这种剪力墙的抗震耗能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试验和理论研究.首先进行了耗能装置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剪切摩擦试验,研究了其受力机理和耗能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延性.利用地基上桩的理论和

剪切摩擦理论建立了耗能装置的计算模型.3.2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和振动台试验

分别对1层和4层耗能剪力墙及普通实体剪力墙进行了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对比试验,验证了耗能剪力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6].在加载初始阶段,耗能墙的受力性能与实体墙类似,然后耗能墙和实体墙发生了不同的破坏模式:实体墙的破坏集中在墙体底部,而耗能墙底部的破坏大大减轻,破坏区域扩散在竖缝两侧,耗能墙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为了进一步检验该耗能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

1280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

能,又进行了1/5比例的10层耗能剪力墙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该模型由2片厚40mm 、宽1000

mm 的开竖缝的剪力墙组成,缝宽8mm,2片剪力墙之间用楼板连接.在小震作用下,模型的反应类似于实体剪力墙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随着台面输入地震动的加大,模型发生了非线性反应,竖缝中的橡胶带发生了剪切错动,与两侧墙体发生了相对滑移;在强震作用下,模型竖缝中橡胶带的错动和滑移加剧,墙体底部发生了轻微的弯曲破坏.3.3 结构数值分析

分别采用宏观墙单元模型和有限元微观模型建立了耗能剪力墙结构的计算模型,进行了非线性静力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7,8].在宏观墙单元中,采用多垂直杆元模型,力学概念清晰、计算工作量小,便于工程应用.在有限元模型中,采用四节点等参单元作为基本单元,混凝土的开裂采用弥撒裂缝的处理方法,建立了混凝土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滞回模型,并在橡胶单元和混凝土单元之间加入了接触面单元,如图6所示.混凝土与橡胶接触面上的剪切滑移滞回模型如图7所示.图中:S 为剪应力;R n 0、R n 1和R n 2为不同大小的法向应力;$u 为滑移量.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一致,有限元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混凝土与橡胶带接触面滑移摩擦的过程.该耗能剪力墙已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已成功应用于上海市的2幢20层的高层建筑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4 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研究

4.1 振动台试验研究

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对正确预测结构的地震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试验的难

度较大,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以理论和计算分析为主,

试验研究很少.吕西林等进行了结构-地基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试验[9]

,试验中考虑了模型(包括土和结构2种介质)相似模拟和土层边界条件模拟这2个公认的难题,采用均匀土和3层分层土作为地基土,以带不同大小质量块的单柱和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拟上部结构,基础有桩基和箱基2种形式,同时考虑这些因素的试验在国内是首次进行,在国际上也很少.为了较好地模拟土层边界条件,设计了一个直径为3000mm 的圆形柔性容器,侧壁采用5m m 厚的橡胶膜,圆筒外侧用<4@60钢筋作圆周式加固,以提供径向刚度,且允许土层作水平剪切变形.12层框架结构试验模型如图8所示.通过试验,研究了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特性、相互作用对基底地震动影响的规律、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反应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并再现了震害现象,获得了一整套试验数据.

图8 动力相互作用试验模型Fig.8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model

tested on the shaking table

4.2 数值分析

利用通用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 建立了振动台试验中的结构-地基相互作用体系的计算模型[10]

,容器的侧壁采用三维壳单元划分,土体采用三维固体单元.在计算中,采用等效线性模型来考虑分层土体的非线性特性,利用面)面接触单元考虑土体与结构交界面的状态非线性,以及模拟土与结构界面的滑移、脱开和嵌入等现象.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进行动力

相互作用分析时需要同时考虑土体的材料非线性和土与结构交界面的状态非线性,否则计算结果会有较大的误差.通过数值分析,还研究了相互作用体系的加速度放大系数沿结构高度的分布规律、桩身应变和桩土间接触压力及滑移量沿桩身高度的分布规律、软土地基的滤波隔震、竖向地震激励的影响和相互作用对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等问题.为了研究地

1281 第10期吕西林,等: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的若干进展

基液化对桩基高层建筑地震反应的影响,将等效线性化方法改进为逐步迭代非线性方法.在试验模型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高层建筑实际工程的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分析.

5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研究

5.1 轴心受压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性能研究为了研究方钢管混凝土(CFRT)短柱的受力机制和破坏机理,吕西林等进行了6个方钢管混凝土短柱和2个没有填充混凝土的方钢管柱在轴压力作用下的静力试验,试件的变化参数为宽厚比及填充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试验发现,没有填充混凝土的钢管柱在达到屈服应力之前钢板发生了局部屈曲破坏.与钢管柱相比,由于内填的混凝土增强了钢管混凝土柱的稳定性,延缓了钢板的局部屈曲,钢管混凝土柱具有更好的延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三向受压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11]

,该本构关系采用亚弹性正

交各向异性模型和Ottosen 的破坏准则,并把Darw in 和Pecknold 的等效单轴应变概念进一步推广到三维非线性增量应力)应变关系中.对该材料模型的计算值与Kupfer 等人的二维试验结果以及Kotsovos 等人的三轴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表明它是一个相对简单、有效的模型.接着建立了非线性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对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数值分析,采用弧长法进行迭代求解.数值分析表明方钢管混凝土柱内核心混凝土的承载力主要依赖于2个斜对角区域,方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主要集中在角部区域.通过广泛的参数分析,回归得到了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承载力计算公式.

5.2 方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

进行了12根承受常轴力和水平反复荷载作用的方钢管混凝土柱的试验,研究了不同试验参数,如宽厚比、轴压比和内填混凝土强度对试件抗震性能

的影响[12].试验结果表明,方钢管混凝土柱具有与钢柱相似的良好的荷载)位移滞回性能,但有着更好的抗局部屈曲的能力;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柱相比,方钢管混凝土柱具有更好的耗能能力和更小的强度退化.采用条带法和共轭梁分析截面和构件,对方钢管混凝土柱的荷载)变形全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了弯矩)轴力)曲率关系和荷载)位移关系.采用对方钢管混凝土柱弯矩)轴力曲线进行拟合的方法,提出了其截面强度计算方法,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通过对方钢管混凝土弯矩)曲率和弯矩)轴力曲线进行简化,运用压溃荷载理论,得出了方钢管混凝土偏压构件极限承载力的简化解析解.此外,将初始偏心的方法运用于轴压构件的计算,并结合试验结果给出了应用于工程时方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公式.

5.3 新型方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抗震性能及设

计方法

吕西林等完成了2种新型方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穿筋式和外置式)的研制[13],如图9所示.这2种节点实现了方钢管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且具有施工简单、传力直接等优点,已获得国家专利.进行了4个梁柱组合体试件在模拟恒定楼面荷载作用下的侧向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通过试件的宏观破坏机制、各控制点的位移值和钢筋应变的量测分析,验证了新型节点具有良好的强度、延性和耗能能力,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接着进行了8个新型节点的联结面抗剪试件的试验研究,考察了节点联结面的不同破坏形式及其发展过程.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新型节点能获得较高的联结面抗剪承载力,能满足工程中梁柱传力的需要.通过对新型节点的受力性能分析,并结合试验研究提出了这2种节点的设计方法,并给出了设计实例.上述有关方钢管混凝土柱及其连接节点的设计方法已被国家行业标准采纳

.

图9 新型方钢管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梁连接节点

Fig.9 New types of connections between C FRT column and reinf orced concrete beam

1282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

6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研究

6.1钢筋混凝土联肢剪力墙研究

对3个1/4比例的5层钢筋混凝土联肢剪力墙结构模型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14],各模型的惟一区别是连梁的高度不同.试验时,先在墙体顶部施加均布压应力,然后同时在顶部和中间高度处施加水平反复荷载,两荷载的比值为2,以模拟倒三角分布荷载.通过试验研究了连梁与墙肢的刚度比(反映为整体系数)对联肢剪力墙受力性能的影响、不同整体系数的联肢剪力墙的破坏机理、延性及恢复力特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联肢剪力墙的非线性计算模型[14],其中墙肢采用多垂直杆元模型,连梁采用一种考虑分布塑性、剪切变形和梁端粘结滑移特性在内的计算模型,该模型由分布塑性子单元、剪切子单元和粘结滑移子单元3部分串联构成.利用这种计算模型得到的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6.2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研究

对2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模型进行了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15].第1组模型为3个尺寸比例为1/5的3层试件,第2组模型为2个尺寸比例为1/6的5层试件,同一组模型中各试件之间的区别在于连梁的跨度(即连梁与墙肢的刚度比)不同.第1组模型的恒定竖向荷载由作用在顶部的5组同步液压千斤顶施加,水平反复荷载作用在模型顶部;第2组模型受加载高度的限制采用体外预应力张拉法施加竖向荷载,水平荷载采用2点加载,分别作用在顶部和2层顶部,试验装置如图10所示.试验研究了轴压比、连梁的刚度对核心筒受力性能的影响,各模型的破坏机理、延性、刚度、承载力和滞回特性.试验中还发现了核心筒中的剪力滞后现象十分明显.在试验研究基础上采用八节点平面应力单元建立了核心筒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采用弥撒裂缝的处理方法,建立了简化的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利用该计算模型对试验进行了数值计算,对轴压比和连梁刚度进行了参数分析,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理想的破坏模式.

6.3复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振动台试验研究

结构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已被公认为是经济、可靠评价和检验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直接手段,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结构,当数值分析不能得到

精确、可靠的结果时,模型试验往往被推荐使用.动力相似理论无疑是模型结构振动台试验最重要的基础.为了验证动力相似理论在振动台试验中的有效性,吕西林等进行了动力相似理论的专题研究,验证了在振动台试验中模型结构与原型结构在自振特性、动力反应、破坏机理、恢复力特性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先后进行了建造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的20多幢复杂结构体系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图11所示为目前国内最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振动台结构模型.通过这些试验研究,得到了原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地震反应和破坏机理,发现了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结构抗震性能的改进措施和意见,为保证这些大型工程的地震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长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结构模型的设计和施工方法、试验测试和分析技术,以及数值计算方法.部分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结果已得到了建成后实际结构现场实测结果的验证.

图10第2组模型试验装置

Fig.10Testing setup for the second group

图11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结构模型

Fig.11Structural model of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 enter

1283

第10期吕西林,等: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的若干进展

7结语

本文对近年来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的建筑结构抗震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基于以前进行的上述研究工作,该实验室目前正在进行下列建筑结构抗震研究:1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o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和地震反应分析研究;?超高层建筑抗震技术研究;?新型结构抗震控制装置的研制和工程应用;?已建房屋抗震性能评价和新型抗震加固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吕西林,叶骅,方重.伺服电机T M D控制系统的研制与

振动台试验[J].振动工程学报,2000,13(1):61-70.

L B X-i lin,YE Hua,FANG Zhong.Shaking table test of a servo-

motor TM D system for structural control[J].Journal of Vibra-

ti on Engineering,2000,13(1):61-70.(in Chinese)

[2]L B X-i lin,ZHOU Qiang.Dynamic analysis method of a combined

energy di ssipation system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2002,31(6):

1251-1265.

[3]L B X-i lin,YANG Zhen,XU You-lin.Seismic response control of

adjacent buildi ngs linked by fluid dampers[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 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 echnology[C].

Tai.an:Science Press,2002.480-487.

[4]SHI We-i xing,LI Zeng-sheng.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response of sliding isolated building[A].Proceedings of Interna-

ti 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S tructural Dynamics[C].Hong

Kong:[s.n.],2000.17-24.

[5]蒋欢军,吕西林.新型耗能剪力墙模型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

[J].世界地震工程,2000,16(3):63-67.

J IANG H uan-jun,L B X-i lin.Experimental s tudy on a new type

of energy dissipation shear w all model under cyclic loading[J].

World Information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00,16(3):63

-67.(in Ch i nese)

[6]吕西林,朱玉华,施卫星,等.组合基础隔震房屋模型振动台试

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1,34(2):43-49.

L B X-i lin,ZHU Yu-hua,SHI We-i xing,et al.S haking table test

on buildi ng models w i th combined isolation system[J].China

Civi l Engineering Journal,2001,34(2):43-49.(in Ch i nese)[7]L B X-i lin,WU Xi ao-han.S tudy on a new sh ear w all system w ith

s haking table test and fi n i te element analysis[J].Earthquake En-

gineeri 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2000,29(7):1425-1440.

[8]JIANG Huan-jun,L B X-i li n,Kw an A K H,et al.Study on a sei s-

mic slit shear w all w ith cyclic experiment and macro-model analy-

sis[J].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 echan ic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3,16(4):371-390.

[9]吕西林,陈跃庆.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模型试

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20(4):20-29.

L B X-i lin,CHEN Yue-qing.Shaki ng table test of dynamic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system[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

gineeri ng Vibration,2000,20(4):20-29.(in Chinese)

[10]陈波,吕西林.用ANS YS模拟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振

动台试验的建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22(1):

126-131.

CHEN Bo,L B X-i lin.M odeling of dynamic soi-l structure inter-

acti on by Ansys program[J].Earthquake Engi n eering and Eng-i

neering Vibration,2002,22(1):126-131.(in Chinese)

[11]L B X-i lin,YU Yong.Nonlinear analysis on concrete-filled rect-

angular tubul ar composite columns[J].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 echanic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0,10(6):577-

587.

[12]吕西林,陆伟东.反复荷载作用下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

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0,21(2):2-11.

L B X-i lin,LU We-i dong.Experi 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

ior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 tubular columns under cyclic loading

[J].Journal of Bui lding Structures,2002,21(2):2-11.(in Ch-i

nese)

[13]吕西林,李学平.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的设计方法[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1-5.

L B X-i lin,LI Xue-ping.Design method for connections betw een

concrete-fi lled square tubular columns and steel beams[J].Jour-

nal of Tongj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2,30(1):1- 5.

(i n Chinese)

[14]陈云涛,吕西林.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试验和理论分

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3,24(4):25-34.

CHE N Yun-tao,L B X-i lin.S eismic behavior of coupled shear

w al ls-experimen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Building

S tructures,2003,24(4):25-34.(i n Chinese)

[15]吕西林,李俊兰.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22(3):42-50.

L B X-i lin,LI Jun-lan.Seismic behavi or of rei nforced concrete

core w alls subjected to cyclic l oading[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 ng Vibration,2002,22(3):42-50.(in Chinese)

(编辑:曲俊延)

128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设计考试重点复习题(含答案).

1.从结构的体系上来分,常用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侧力体系主要有:_框架结构, 力墙结构, _框架 -剪力墙_结构, _筒体_结构,悬挂结构和巨型框架结构。 2.一般高层建筑的基本风压取 感的高层建筑, 采用 _100_年一遇的风压值; 在没有 _100_年一遇的风压资料时, 可近视用取 _50_年一遇的基本风压乘以 1.1的增大系数采用。 3.震级―― 地震的级别,说明某次地震本身产生的能量大小 地震烈度―― 指某一地区地面及建筑物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基本烈度―― 指某一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烈度设防烈度―― 一般按基本烈度采用,对重要建筑物,报批后,提高一度采用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 设防烈度为度及度以上的地区, 建筑物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5.详细说明三水准抗震设计目标。 小震不坏:小震作用下应维持在弹性状态,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中震作用下,局部进入塑性状态,可能有一定损坏,修复后可继续使用大震不倒:强震作用下,不应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6.设防烈度相当于 _B _ A 、小震 B 、中震 C 、中震 7.用《高层建筑结构》中介绍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和位移的近似计算方法,一般计算的是这些结构在__下的内力和位移。 A 小震 B 中震 C 大震

8.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 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重要性不同, 采取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请问建筑物分为哪几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按本地区设防烈度,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除甲乙丁外的一般建筑 丁:属抗震次要建筑,一般仍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 9. 下列高层建筑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D A 8°抗震设计时 B 跨度较大时 C 有长悬臂构件时 D 9°抗震设计 10. 什么样的高层建筑结构须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对质量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以及高度超过 100m 的高层建筑结构 11. 结构的自振周期越大,结构的刚度越 _小_,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越 _小_。 12. 高层建筑设计一般要限制结构的高宽比(H/B ,为什么?房屋高度 H 是如何计算的? 高层建筑设计中,除了要保证结构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外,还要注意限制位移 的大小,一般将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 H/B控制在 6以下。详细参考 P26表 2.2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部分的高度,而房屋宽度指所考虑方向的最小投影宽度。 13.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采用的三个基本假定是什么? 弹性变形假定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试 第1章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 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第2章场地与地基 1、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由于地震动的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的周期成分被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

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作业

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第1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10道小题) 1. 随高度增加,多、高层建筑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侧移增加较内力增加()。 (A) 一样; (B) 更慢; (C) 更快; (D) 无规律。 正确答案:C 2. 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是()。 (A) 竖向荷载为主要荷载,水平荷载为次要荷载; (B) 水平荷载为主要荷载,竖向荷载为次要荷载; (C) 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均为主要荷载; (D) 不一定。 正确答案:C 3. 框架是多、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A) 平面布置受限,刚度大侧移小; (B) 平面布置灵活,刚度大侧移小; (C) 平面布置灵活,刚度小侧移大; (D) 平面布置受限,刚度小侧移大。 正确答案:C 4. 框架结构是多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它适用于()。 (A) 单层建筑; (B) 多层建筑; (C) 高层建筑; (D) 多层及高度不大的高层建筑。 正确答案:D 5. 剪力墙结构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A) 平面灵活,刚度小侧移大; (B) 平面受限,刚度大侧移小; (C) 平面灵活,刚度大侧移小;

(D) 平面受限,刚度小侧移大。 正确答案:B 6.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A) 平面布置灵活,刚度小侧移大 (B) 平面布置受限,刚度大侧移小 (C) 平面布置灵活,刚度大侧移小 (D) 平面布置受限,刚度小侧移大 正确答案:C 7. 下列条件中,满足高层建筑规则结构要求的是()。 (A) 结构有较多错层 (B) 质量分布不均匀 (C) 抗扭刚度低 (D) 刚度、承载力、质量分布均匀、无突变 正确答案:D 8. 高层建筑在天然地基上时,其基础埋深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 ) (A) 1/20 (B) 1/18 (C) 1/15 (D) 1/12 正确答案:D 9. 在框架结构布置中,梁中线与柱中线()。 (A) 不宜重合 (B) 必须重合 (C) 偏心距不宜过小 (D) 偏心距不宜过大 正确答案:D 10. 在地震区须设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房屋,缝宽均按()考虑。 (A) 伸缩缝缝宽 (B) 沉降缝缝宽 (C) 防震缝缝宽 (D) 三者平均值 正确答案:C

高层混凝土住宅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研究

高层混凝土住宅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研究 摘要: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日益推进的带动下,建筑事业实现了高效的发展。在众多的建筑工程项目中,要属高层建筑项目增长的速度最快。近几年,高层建 筑项目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实现了持续性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生 活品质的升级发展。同时,人们对高层混凝土建筑的质量问题关注度也日益提升,尤其是在目前地震频发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要求逐渐 提高。因而,对于我国的建筑事业来说,提高对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的设计 水准成为了目前最为重要的现实任务。那么,为了更好的提升高层混凝土建筑抗 震结构的设计水准,就需要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施工设计单位有效的把握具体的施 工设计原理,提高设计技术水平,切实的提升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从而满 足广大人民的现实要求,降低高层混凝土建筑受地质灾害影响发生坍塌等安全事 故的几率,保障建筑事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1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作用 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不能轻视抗震设计方面。对比普通建筑,高层建筑的构造、规模、具体构件都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如果高层建筑设计、施工质量不达标,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所以,设计环节必须注重设计标准满足国家及行业标准。抗震设计的结构延性、刚度最终决定高层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必须重视高层建筑 中的抗震设计。 2 地震对高层混凝土住宅建筑的影响 地震对高层混凝土住宅建筑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第一,破坏建筑结构体系,以钢框架填墙结构而言,当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内平面框架主体会被破坏, 并且在这一破坏力的作用下,窗口会出现短柱性破坏情况;第二,破坏建筑物刚度,以平面形状不对称结构为例,在地震发生后建筑物极易出现扭曲情况,并且 很多设计未对地基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没有制定有效的设计方案;第三,破坏 建筑物地基,若建筑物所在场地存在软土层,则会出现土体液化情况,对高层建 筑物造成严重影响,出现下沉等问题,建筑物沉降问题严重,一旦发生地震,会 出现墙体裂缝情况。 3 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主要机理 3.1 隔震 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隔震设计,主要是指在高层混凝土建筑的下部,设置相 应的隔震层。该隔震层在地震的作用力下,产生相应的水平变化,让地震的作用 力不会影响到上部的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让高层混凝土建筑的上部 建筑物与地基之间的共振减少,吸收更多的振动能量作用。对于隔震的主要构件,分为三个部分。①铅制的缓冲性构件。该构件主要是利用纯度较高的铅材料,在经过塑性变形后制成的构件;②钢制的缓冲性构件。该构件主要是对钢材料进行塑性变形后制成的构件,能够起到衰减震动的效果;③叠层式橡胶,它是一种把钢板与厚度数为毫米的一些橡胶重叠交互接合,在压力与热的施加下制成的弹性 较高的构件。它能够防止地基出现共振情况,能够让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保 持着垂直状态。 3.2 减震 在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减震主要的方式有三种。①消能减震。该减震方式主要是利用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附加阻力值,当阻力值达到至高点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综合练习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综合练习1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的一般规定中,不正确的是( D )。 A.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B.平面长度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宜减小 C.宜选用风压较小的形状,并应考虑邻近高层建筑对其风压分布的影响 D.应尽量设置变形缝来划分结构单元 2.一幢五层办公楼,顶层是打开间会议室,层高为m 6.3,应优先选用( B )。 A.砌体结构 B.框架结构 C.钢结构 D.剪力墙结构 3.框架梁端调幅后,在相应荷载作用下的跨中弯矩(A ),这时应校核梁的静力平衡条件。A .增加B .不变C .减小 4.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总侧移,可近似地看作( C )。 A .梁柱弯曲变形 B .柱的轴向变形 C .梁柱弯曲变形和柱的轴向变形的叠加 5.剪力墙设计时应首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种类型,当满足( D )时,一般可作为整体剪 力墙考虑。I .10≥αII .ξ≤J J n /III .洞口面积与剪力墙立面总面积之比不大于0.15IV .洞 口净距及孔洞至墙边的净距大于洞口的长边尺寸 A .I+II B .I C .II D .III+IV 6.框架结构,柱子弯矩和轴力组合要考虑下述四种可能情况:(B )。 I .max M 及相应的N II .min M 及相应的N III .max N 及相应的M IV .min N 及相应的M V .M 比较大,但N 比较小或比较大 A.I 、II 、III 、IV B.I 、III 、IV 、V C.II 、III 、IV 、V D.I 、II 、III 、V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刚度特征值λ愈小,则愈接近剪力墙的变形特征。(√) 2.框架梁非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否则破坏可能转移到加密区之外。(√ ) 3.剪力墙经受反复荷载时,其正截面承载力要比承受单调加载时降低。( ×) 4.分层法中,各柱的刚度均应乘以折减系数0.9。(× ) 5.等效地震荷载的合力作用点,与各片抗侧移结构的抗侧移刚度有关,称为刚度中心。 ( ×) 6.高层多跨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中,梁柱的弯矩图均为直线,且均有一弯矩为零的点。(√ ) 7.把高层结构看成一根最简单的竖向悬臂构件,轴力与高度成正比,水平力产生的弯矩与高度的二次方成正比,水平力产生的侧向顶点位移与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 8.框架结构主要构件是由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节点一般为梁和柱组成。 (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分析 提要:本文主要针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展开了分析,对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薄弱的部位作了详细的概述,并给出了一系列提高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建筑抗震设计成为了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实际操作经验缺乏经验,建筑抗震设计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是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建筑抗震的性能,以减轻地震灾害对建筑的破坏。 1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薄弱部位 1.1 从震害中找出结构薄弱部位 某次地震中,多层混凝土框架教学楼的倒塌,使我们对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地震现场的调查,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大致如下:6、7度区,底层柱上下端出现斜裂缝,并且柱头比柱脚更厉害。8、9度区,底层柱上下端保护层混凝土脱落,箍筋拉脱,柱心混凝土被压碎,纵筋压成灯笼状。二层柱端及底层梁端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在地震中倒塌的框架结构,估计也是底层柱上下端先出现斜裂缝,最后被折断的,只不过整个过程时间很短。不难判断:框架结构薄弱层在底层,底层柱是薄弱构件,底层柱的上下端是最薄弱的部位。震害同时表明:在底层柱中存在某些比较薄弱的柱,地震作用下,这些柱的柱端首先出现斜裂缝,最先形成塑

性铰,使整个结构内力重新分布,导致底层柱逐根被击破,引起连续倒塌。 1.2 从结构分析中确定结构薄弱部位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有其特性,与带有剪力墙的其他混凝土结构相比,框架结构侧向刚度小,变形能力强。对抗震有利的是吸收地震总能量少,不利的是抗侧力能力差。框架唯一的竖向构件——柱的侧向刚度比剪力墙的墙肢小得多,比梁板组成的楼层平面刚度也小很多。地震通过地层土晃动框架楼房,刚度大而且质量集中的各楼层就会前后左右来回移动,产生楼层水平地震剪力,这些力由梁传给柱。结构的整体变形主要是各楼层按一定的振型和周期往复侧移。柱本身刚度较小,其竖向变形被动地随各楼层。梁属于楼层的一部分,变形较小。框架的水平地震力和侧移变形主要来自梁板,而抗侧力和侧移主要靠柱。在结构分析中,若忽视板对梁刚度的影响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一起现浇的梁板。相对于梁来说,柱是薄弱构件。因此,“强柱弱梁”便成为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框架结构底层柱托起整栋楼房,除了承受整栋楼全部垂直力外,还要承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结构分析显示:底层任何一根柱的轴力、剪力及弯矩都比上层柱大,底层柱比上层柱更容易被破坏。底层柱上下端弯矩最大,成为整个框架结构内力最大的部位,也就是最薄弱的部位。不难理解:为什么地震时,首先出现裂缝的总是底层柱上下端。各楼层抗剪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底层抗剪承载力最小,验证了底层是抗震薄弱层。底层柱既是框架结构抗震的“中流砥柱”,又是薄弱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18T16:24:34.3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张智民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强烈的地震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伤,所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也越来越受人们所关注。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强烈的地震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伤,所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也越来越受人们所关注。目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已成为土木工程行业中的研究前沿,随着近年来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在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与应用上出现了很多新思路,新方法,并在传统的抗震设计基础上引入了一些新理念,设计了很多刚度大、耗能能力强的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本文就当前一些最新的研究作一些简述。 关键词:建筑结构;新型建筑材料;抗震设计;刚度;耗能 1 引言 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振动,过大的结构振动现象不仅会影响到结构物的正常使用,还会造成主体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有时虽然主体结构未破坏,但由于建筑饰面、装修或非结构配件、室内昂贵仪器、设备的破坏而导致严重的损失。为了保护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减轻地震灾害,全国地震工程科技人员致力于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抗震设计理论。这种抗震设计理论建立在传统抵御地震灾害思想的基础上,主要是通过增加结构本身的强度、刚度或延性的办法,使所设计的建筑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的。传统的抗震理论虽然在很多情况下非常有效,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 2 结构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1选择有利的抗震场地 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场地。首先人们常常看到在具有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场地上,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是明显不同的。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的结构破坏外,场地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应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应避开对抗震不利地段,如软弱场地土,易液化土,条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陡坡、采空区、河岸和边坡边缘,场地土在平面分布上的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等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强措施,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分别采取加强地基和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部分消除或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 2.2 抗震的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的选择 (1)建筑形状力求简单规则,平立面不出现凹角的结构。体型简单和规则的建筑,受力性能明确,设计时容易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反应及其内力分析,且结构细部的构造也易于处理。所以这类结构遭遇地震后其震害相对都较轻。反之,建筑体型不规则,平面上曲出凹进,立面上高低错落。易于形成刚度和强度上的突变,引起应力集中或变形集中,也容易形成薄弱环节,往往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 (2)建筑的平、立面刚度和质量分布力求对称。因为不对称结构由于地震作用引起的扭转作用十分明显,在设计时应采取加强措施;周边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不对称,布置时应在总体上减小刚度偏心,计算时要充分估计薄弱侧的较大位移及构件的内力和变形。 (3)建筑的质量和刚度变化要均匀。建筑的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 2.3 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选择 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首先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结合技术、经济条件综合考虑抗震结构体系。其次,还应该设计多道抗震防线。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承载能力。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丁作。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选择不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选用轴压比不太大、延性较好的抗震墙等构件,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的抗侧力构件。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中的抗震墙、处于第一道防线,当抗震墙在一定强度的地震作用下遭受可允许的损坏,刚度降低而部分退出工作并吸收相当的地震能量后,框架部分起到第二道防线的作用。这种体系的设计既考虑到抗震墙承受大部分的地震力。对于强栓弱梁型的延性框架。另外,该抗震体系还要具备必要的强度,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以及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最后,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减轻结构自重。 2.4 合理的建筑结构参数设计 结构主要靠延性来抵抗较大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变形,因此,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延性与结构的强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引起的动力反应过程中表现出必要的延性,就必须使塑性变形更多地集中在比较容易保证良好延性性能或者具有一定延性能力的构件上参数设计是进行地震作用和房屋各构件的地震响应计算,包括各墙柱梁板承载力和变形计算。开始计算前,应根据高层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建立正确的计算模型,根据概念设计做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 3结构构件的抗震优化设计 在结构延性设计中应保证结构关键构件的延性优于整个结构以保证结构的整体延性性能的要求,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对一些延性要求高的部位的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以保证其良好的延性性能。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构件的优化设计方案: 3.1框架梁塑性铰外移 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塑性铰出现在始于柱面的梁端。将塑性铰从柱面移开一定距离,可以避免梁端钢筋屈服,从而不仅可以避免钢筋屈服后向节点核心区发展,引起粘结破坏,还能改善核心区的性能。如图1所示

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

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过程,通过与国外规范 的比较指出我国规范对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结构设计抗震 0 引言 随着建筑结构抗震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思路也经历了一 系列的变化。最初,在未考虑结构弹性动力特征,也无详细的地震作用记录统计 资料的条件下,经验性的取一个地震水平作用(0.1倍自重)用于结构设计。结 构抗震设计思路经历了从弹性到非线性,从基于经验到基于非线性理论,从单纯 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的“抗”到允许结构屈服,并赋予结构一定的非弹性变形性能力 的“耗”的一系列转变。 1 现代抗震设计思路及关系 在当前抗震理论下形成的现代抗震设计思路,其主要内容是: 1.1 合理选择确定结构屈服水准的地震作用。一般先以一具有统计意义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作为该地区地震强弱标志值(即中震的),再以不同的R(地震力降 低系数)得到不同的设计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即小震的)来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从而确定了结构的屈服水准。 1.2 制定有效的抗震措施使结构确实具备设计时采用的R所对应的延性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内力调整措施(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抗震构造措施。 现代抗震设计理念是基于对结构非弹性性能的研究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 是关系,主要指在不同滞回规律和地面运动特征下,结构的屈服水准与自振周 期以及最大非弹性动力反应间的关系。其中R为弹塑性反应地震力降低系数,简 称地震力降低系数;而μ为最大非弹性反应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称为位移延性 系数。 随着对地震作用规律认识的深入,这一规律已被各国规范所接受。在抗震设 计时,对在同一烈度区的同一类结构,可以根据情况取用不同的R,也就是不同 的用于强度设计的地震作用。当R取值较大,即用于设计的地震作用较小时,对 结构的延性要求就越严;反之,当R取值较小,即用于设计的地震作用较大时, 对结构的延性要求就可放松。 2 保证结构延性能力的抗震措施 合理选择了结构的屈服水准和延性要求后,就需要通过抗震措施来保证结构 确实具有所需的延性能力,从而保证结构在中震、大震下实现抗震设防目标。系 统的抗震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2.1 “强柱弱梁”:人为增大柱相对于梁的抗弯能力,使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大震下,梁端塑性铰出现较早,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大;而柱端塑性 铰出现较晚,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小,甚至根本不出现塑性铰。 从而保证框架具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塑性耗能机构和较大的塑性耗能能力。 2.2 “强剪弱弯”:剪切破坏基本上没有延性,一旦某部位发生剪切破坏,该部 位就将彻底退出结构抗震能力,对于柱端的剪切破坏还可能导致结构的局部或整 体倒塌。因此可以人为增大柱端、梁端、节点的组合剪力值,使结构能在大震下 的交替非弹性变形中其任何构件都不会先发生剪切破坏。 2.3 抗震构造措施:通过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具有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同时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1(2)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1 一、选择题 1.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A.地震作用B.竖向荷载与地震作用 C.水平荷载与地震作用D.竖向荷载与水平荷载 2.()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大、强度高、整体性好,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向变形小,抗震性能较强。其局限性在于平面布置不灵活,自重也比较大。目前我国10~30层的高层住宅大多采用这种结构体系。 A.框架结构体系B.剪力墙结构体系 C.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D.筒体结构体系 3.()具有造价较低、取材丰富,并可浇注各种复杂断面形状,而且强度高、刚度大、耐火性和延性良好、结构布置灵活方便,可组成多种结构体系等优点。 A.钢筋混凝土结构B.钢结构 C.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D.钢——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4.随着房屋高度的增加,()产生的内力越来越大,会直接影响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经济性,成为控制荷载。 A.结构自重和楼(屋)盖上的均布荷载B.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C.结构自重和地震作用D.结构自重和风荷载 5.下列关于荷载对结构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低层和多层建筑的竖向荷载为主要荷载 B.高层建筑的水平荷载为主要荷载 C.所有建筑都必须考虑风荷载作用的影响 D.在地震区需要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 6.结构计算中如采用刚性楼盖假定,相应地在设计中不应采用()。 A.装配式楼板B.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C.装配整体式楼板D.楼板局部加厚、设置边梁、加大楼板配筋等措施7.在目前,国内设计规范,仍沿用()方法计算结构内力,按弹塑性极限状态进行截面设计。 A.弹性B.塑性C.弹塑性

8.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总侧移,可近似地看作( )。 A .梁柱弯曲变形 B .柱的轴向变形 C .梁柱弯曲变形和柱的轴向变形的叠加 9.在修正反弯点法中,梁、柱的线刚度比值越大,修正系数α植( )。 A .也越大 B .不变 C .越小 10.无洞口的剪力墙或剪力墙上开有一定数量的洞口,但洞口的面积不超过墙体面积的( ),且洞口至墙边的净距及洞口之间的净距大于洞孔长边尺寸时,可以忽略洞口对墙体的影响,这种墙体称为整体剪力墙 A .5% B .10% C . 15% D .25% 11.剪力墙设计时应首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种类型,当满足( )时,一般可作为整体剪力墙考虑。 I .10≥α II .ξ≤J J n / III .洞口面积与剪力墙立面总面积之比不大于0.15 IV .洞口净距及孔洞至墙边的净距大于洞口的长边尺寸 A .I+II B .I C .II D .III+IV 12.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分布的特点之一是,框架剪力与剪力墙剪力的分配比例随截面所在位置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其中( )。 A . 剪力墙在下部受力较大,而框架在上部受力较大 B . 剪力墙在下部受力较大,而框架在中部受力较大 C . 剪力墙在下部受力较小,而框架在中部受力较大 D . 剪力墙在下部受力较小,而框架在上部受力较大 13.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向变形分别为( )。 A .剪切型和弯曲型 B .弯曲型和剪切型 C .弯曲型和弯剪型 D .弯剪型和剪切型 14.为体现“强梁弱柱”的设计原则,三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端弯矩应大于等于同一节点左、右梁端弯矩设计值之和的( )。

西南交大-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离线作业

西南交大-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离线作业

2015—2016年第1学期离线作业 科目: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 姓名: XX 学号: XX 专业:土木工程(工民建)

西南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直属学习中心 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第1次作业(主观题) 三、主观题(共13道小题) 16.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中,如结构刚度特征值很大,则其性能趋近于(框架)结构。 17.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中,如结构刚度特征值很小,则其性能趋近于(剪力墙)结构。 18. 高层结构平面布置时,应使其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尽可能靠近,以减少(扭转效应)。 19. 在地震区须设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房屋,缝宽均按(防震缝缝宽)考虑。 20. 用手算方法计算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时,一般可采用(反弯点和D值)法。 2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有哪些特点? ①水平荷载成为设计的主要荷载和决定因素; ②侧向变形成为设计的主要矛盾和控制指标;③层数较多时,构件轴向变形的影响不容忽略;④结构延性成为设计的重要指标。

22. 多层及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哪几种主要体系? 有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筒体)、筒中筒、成束筒、巨形框架等 23. 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时应注意什么? 应注意:①有利于抵抗水平和竖向荷在;②受力明确,传力路径清楚;③形状简单、规则、对称; ④尽量使刚度对称,以减小扭转的影响 24. 高层建筑设计中,应遵循什么基本原则来处理变形缝的设置? 在高层建筑中设置变形缝会给结构及建筑设计带来困难,并增加造价和施工复杂性,因此尽量不设缝,而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好沉降不均匀、温度收缩应力或体型复杂等问题 25. 高层建筑设计中,可采取哪些措施以使高层部分与裙房部分不设沉降缝? ①采用桩基或采取减少沉降的有效措施,使沉降差降低在允许范围内;②主楼与裙楼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并宜先施工主楼,后施工裙房,调整土压力使后期沉降基本接近;③地基承载力较高、沉降计算较为可靠时,主楼与裙楼的标高预留沉降差,待沉降基本稳定后再连为整体,使两者标高最后保持基本一致 26. 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布置要点什么? 剪力墙布置要点:剪力墙宜对称布置;剪力墙应贯通全高;在层数不多时,剪力墙可做成T形或L形等;剪力墙靠近结构外围布置;剪力墙的间距不应过大 27. 有一正方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等级为三级,柱底截面的内力设计值N=6300kN,M=1260kN-m,采用对称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C40,

上海中心抗震设计研究

上海中心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1. 工程介绍 坐落于浦东陆家嘴商业中心区的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幢综合性超高层建筑,其功能区域包括办公、商业、酒店、观光娱乐、会议中心和交易六大功能区域,具体分为大众商业娱乐区域,低、中高档办公区域,企业会馆区域,精品酒店区域,顶部功能体验空间等。地上可容许建筑面积(FAR )大约为380,000平米。其中包括地上120层办公楼层(塔尖高度为632米,结构高度574.6米),还包括一个5层的商业裙楼用作奢侈品零售,办公和酒店大堂,饭店,会议和宴会等。此外,5层地下部分设计用作零售、泊车、保养和机电功能。 上海中心采用中心混凝土剪力墙筒体结构,通过8个加强层,与巨型型钢混凝土超级柱相连接,并同时将整个建筑沿高度方向分为了9个区段。(Zone1 to Zone 9)通过筒体结构与巨型柱的共同作用,承受竖向荷载、水平侧向力以及地震荷载。加强层由空间的外伸臂桁 架、带状桁架、以及空间杆件体系和楼板组成,带状桁架将外围的八根(上部区域四根)巨 巨型柱 加强层 巨型柱 核心筒 巨型角柱 外伸臂桁架 带状桁架

型柱圈成一体,外伸臂桁架则将巨型柱与核心筒联系在一起,传递水平以及竖向荷载。 上海中心结构体系复杂: (1)结构高度及高宽比都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的规定限值; (2)结构类型为混合结构。中心为核心筒体,与外部四个巨型柱以及四个巨型角柱构成结构主体;通过外伸臂将核心筒与巨型柱联系在一起;通过带状桁架将巨型柱围成整体;带状桁架采用钢桁架;巨型柱采用型钢混凝土。 (3)沿结构高度方向按每一个加强层设置一道外伸臂桁架。伸臂桁架采用两层高的钢桁架。 (4)沿结构高度方向按每一个加强层设置一套带状桁架,把外围柱子的荷载传递给巨型柱。 (5)建筑物采用了多重抗侧力体系。 鉴于此为了确保该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和可靠性,除进行常规的计算分析、有效的设计手段和构造措施外,应当对该结构进行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研究,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手段,更深入、直观、全面地研究该结构的抗震性能。 2.抗震设防标准 中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采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其对应于“小震、中震、大震”三个地震水准的发生概率,50年超越概率分别为63%、10%和2~3%。 本工程所处地区中国上海市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中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该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为乙类,即在地震时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因此该建筑物的地震作用按7度考虑,抗震构造措施按8度考虑。7度小震、中震、大震和8度大震所对应的地震地面加速度分别为35gal、100gal、220gal、400gal。 上海属于软土地基,场地类别为Ⅳ类,对应的场地特征周期为0.9S。 鉴于该工程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除满足现行设计标准外,特制定其抗震性能水准如下:(1)7度小震和中震作用下,结构基本处于弹性状态,结构完好无损伤; (2)7度大震作用下,结构构件允许开裂,但开裂程度控制在可修复的范围内,开裂部位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主要抗侧力体系(巨型框架,巨型斜撑)在按标准强度计算时不屈服。 (3)在8度大震作用下,结构可能出现严重的破坏,但不能倒塌。 借助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Perform-3D对建筑的主体结构进行推覆分析、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从而实现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 3.结构性能目标 (1)7度小震和中震下的结构弹性状态 层间位移角不大于1/500,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中结构不出现裂缝,钢筋应力不超过屈服强度,混凝土压应力不超过抗压强度的1/3,在地震作用后结构变形基本恢复,节点处在

西南交大-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离线作业

—年第学期 离线作业 科目: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 姓名: 学号: 专业:土木工程(工民建) 西南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直属学习中心

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第次作业(主观题) 三、主观题(共道小题)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中,如结构刚度特征值很大,则其性能趋近于(框架)结构。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中,如结构刚度特征值很小,则其性能趋近于(剪力墙)结构。 .高层结构平面布置时,应使其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尽可能靠近,以减少(扭转效应)。 .在地震区须设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房屋,缝宽均按(防震缝缝宽)考虑。 .用手算方法计算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时,一般可采用(反弯点和值)法。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有哪些特点? ①水平荷载成为设计的主要荷载和决定因素;②侧向变形成为设计的主要矛盾和控制指标;③层数较多时,构件轴向变形的影响不容忽略;④结构延性成为设计的重要指标。 .多层及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哪几种主要体系? 有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筒体)、筒中筒、成束筒、巨形框架等 .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时应注意什么? 应注意:①有利于抵抗水平和竖向荷在;②受力明确,传力路径清楚;③形状简单、规则、对称;④尽量使刚度对称,以减小扭转的影响 .高层建筑设计中,应遵循什么基本原则来处理变形缝的设置? 在高层建筑中设置变形缝会给结构及建筑设计带来困难,并增加造价和施工复杂性,因此尽量不设缝,而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好沉降不均匀、温度收缩应力或体型复杂等问题 .高层建筑设计中,可采取哪些措施以使高层部分与裙房部分不设沉降缝? ①采用桩基或采取减少沉降的有效措施,使沉降差降低在允许范围内;②主楼与裙楼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并宜先施工主楼,后施工裙房,调整土压力使后期沉降基本接近;③地基承载力较高、沉降计算较为可靠时,主楼与裙楼的标高预留沉降差,待沉降基本稳定后再连为整体,使两者标高最后保持基本一致.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布置要点什么? 剪力墙布置要点:剪力墙宜对称布置;剪力墙应贯通全高;在层数不多时,剪力墙可做成形或形等;剪力墙靠近结构外围布置;剪力墙的间距不应过大 .有一正方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等级为三级,柱底截面的内力设计值=,,采用对称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为级,,轴压比限值[],请根据轴压比限值初步确定此框架柱的截面尺寸。 为满足框架柱抗震设计的轴压比要求: 由≤[ μ ] 可得到:≥ [ μ ] × ≈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计研究论文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计研究论文 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项目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也越来越为 ___。近几年来地震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社会各界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开展中需要不断提升结构的抗倒塌能力,从而为社会提供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工程项目,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就是对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设计思想进行探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计思想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应用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会造成巨大威胁。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威胁主要是因为地震应力会破坏建筑工程结构体系。地震自然灾害影响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直接影响建筑应用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积极找寻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结构设计新思想,通过有效措施强化建筑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应力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 (一)地震的灾害性 地震与其它自然灾害进行比较,地震自然灾害的破坏性较大,而且具备明显的瞬时特征。回想以往地震发生案例,眼前似乎可以划

过那一片片废墟的画面,还有在废墟中因失去家园、亲人而哭泣的声音。地震应力会较大程度的破坏建筑结构体系,严重情况下就会导致房屋坍塌。若是在深夜人们熟睡中发生地震灾害,很有可能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 ___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该背景影响下城市化建设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也呈现出了密集化的特点,但是并没有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进行优化和改良,如果发生较大等级地震,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分析以往地震案例数据,其中有大部分人员伤亡都是因为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较差所导致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强化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降低地震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二)地震对建筑构造的破坏 地震地质灾害发生后,震源会发出较大的地震震波,处于地震震波范围内的建筑物会在震波影响下出现一定晃动,对建筑结构体系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影响建筑结构体系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建筑主体结构会开裂,致使建筑物倒塌。地震震波可以概括性的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地震纵波、地震横波和地震混合波。这三种类型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横波会在水平方向传播,所以地震横波对建筑结构体系的破坏程度较大。地震横波与地震纵波相遇后就会导致混合波产生,这种地震震波对建筑结构体系的破坏程度是最大的。因为震波相遇后会产生一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期末复习题指导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期末复习题 1.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 C )起着决定性作用, A.地震作用 B.竖向荷载与地震作用 C.水平荷载与地震作用 D.竖向荷载与水平荷载 2.( A )的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以做成有大空间的会议室,餐厅、车间、营业室教室等,需要时,可用隔断分割成小房间,外墙用半承重构件,可使立面灵活多变。 A.框架结构体系 B.剪力墙结构体系 C.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D.筒体结构体系 3.( A )具有造价低廉,取材丰富,并可浇筑各种复杂断面形状,而且强度高、刚度大、耐火性和延性良好、结构平面布置方便,可组成多种结构体系等优点。 A.钢筋混凝土结构 B.钢结构 C.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 D.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 4.( D )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空间受力性能。它比单片平面结构具有更大的抗侧移刚度和承载力,并具有较好的抗扭刚度。因此,该种体系广泛用于多功能、多用途、层数较多的高层建筑中。 A.框架结构体系 B.剪力墙结构体系 C.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D.筒体结构体系 5. 下列关于荷载对结构的影响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 .低层和多层建筑的竖向荷载为主要荷载 B .高层建筑的水平荷载为主要荷载 C .左右建筑都必须考虑风荷载作用的影响 D .在地震区需要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 6.“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建筑抗震设计三水准的设防要求,所谓小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6度或7度的地震 B.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大于10%的地震 C.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63.2%的地震 D.6度以下的地震 7.在目前,国内设计规范,仍沿用( A )方法计算结构内力,按弹塑性极限状态进行截面设计。 A.弹性 B. 塑性 C.弹塑性 D.都不对 8.框架梁的弯矩调幅只对( C )作用下的内力进行。 A.地震荷载 B.水平荷载 C.竖向荷载 D.风荷载 9. 在修正反弯点法中,梁、柱的线刚度比值越大,修正系数α植( A )。 A .也越大 B .不变 C .越小 10. 剪力墙设计时应首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种类型,当满足( D )时,按整体墙计算。 I .10≥α II .ξ≤J J n / III .洞口面积与剪力墙立面总面积之比不大于0.15 IV .洞口净距及孔洞至墙边的净距大于洞口的长边尺寸

(完整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整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2)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 (3)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振动强弱程度的尺度; (4)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 (5)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6)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 (7)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8)极震区:震中附近的地面振动最剧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9)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或相近的点连成的曲线; (10)建筑场地:建造建筑物的地方,大体相当于一个厂区、居民小区或自然村; (11)沙土液化: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在地震时有变密的趋势,使孔隙水的压 力急剧上升,造成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将处于悬浮状态,形成了犹如“液化”的现象,即称为 场地土达到液化状态; (12)结构的地震反应:地震引起的结构运动; (13)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瞬时内力、应力应变、位移变形及运动加速 度、速度等;(14)地震系数: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15)动力系数:单质点体系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16)地震影响系数: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 (17)振型分解法:以结构的各阶振型为广义坐标分别求出对应的结构地震反应,然后将对应 于各阶振型的结构反应相组合,以确定结构地震内力和变形的方法,又称振型叠加法; (18)基本烈度:在设计基准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19)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0)罕遇烈度:50年期限内相应的超越概率2%~3%,即大震烈度的地震。 (21)设防烈度 (22)多道抗震防线:一个抗震结构体系,有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 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作用; (24)鞭梢效应; (25)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26)重力荷载代表值:建筑抗震设计用的重力性质的荷载,为结构构件的永久荷载(包括自 重)标准值和各种竖向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27)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单质点时为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时为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的85%; (28)轴压比:名义轴向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比; (29)强柱弱梁:使框架结构塑性铰出现在梁端的设计要求;(30)非结构部件:指在结构分析 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向力的部件 二、简答题 1.抗震设防的目标是什么?实现此目标的设计方法是什么? 答:目标是对建筑结构应具有的抗震安全性能的总要求。我国《抗震规范》提出了三水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