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跨欧亚两洲的俄罗斯特殊性基因的东正教(希腊正教)论析_王云龙

作为地跨欧亚两洲的俄罗斯特殊性基因的东正教(希腊正教)论析_王云龙
作为地跨欧亚两洲的俄罗斯特殊性基因的东正教(希腊正教)论析_王云龙

461

作为俄罗斯特殊性基因的东正教论析

王云龙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中古时期,拜占庭文明是西方文明同质性的异类,是后来与西欧现代性的普世性相对峙的俄罗斯特殊性的精神发生学源泉,源于拜占庭的东正教是俄罗斯特殊性的神圣基因。在沙皇俄国时期,特别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白银时代”,由东正教体现的俄罗斯特殊性与基督教孕育的现代性的普世性,形成了极具内在张力的宗教哲学思潮,索洛维约夫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他的哲学思想,典型性地反映了东正教作为俄罗斯特殊性的神圣基因与现代性的普世性相遇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异。

关键词:东正教;特殊性;普世性;白银时代

中图分类号:B97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7)01-0164-05

在俄罗斯实行沙皇制的整个历史时段,俄罗斯的特殊性内涵和现代性的普世性内涵,互为驱策,互相异化,向着同归于尽的历史渊薮绝尘而去。在这一过程中,东正教则非常耐人寻味。东正教既是俄罗斯特殊性意识形态的精神支柱,又是这种特殊性普世化的神圣基因。东正教,正如马克思所说:“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1]1

俄罗斯东正教源于拜占庭。拜占庭是西方文明的同质性中的异类,是后来俄罗斯特殊性的精神发生学源泉。由拜占庭开始了欧洲意义上的东西分野,延及后世为欧洲及至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与文明多元化奠定了一个类的意义上的类型学框架。拜占庭文明是俄罗斯东正教的母体,也是俄罗斯特殊性及其普世化创世冲动的文化底蕴所在。

虽然拜占庭帝国于500多年前就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但它的精神魂魄至今仍在欧罗巴大地的东部生生不息,显示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拜占庭文化为西欧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营养,为斯拉夫文明提供了精神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直接受益于拜占庭文化。14~15世纪意大利人到拜占庭广泛搜集希腊著作。意大利富商奥里斯帕在15世纪初的一年时间里,就购买了238种拜占庭希腊著作手抄本。他说:“我的整个企业、所有的现金,甚至我的衣服,都献给了希腊的著作。”[2]2拜占庭文化因其独特的文化地理区位优势,兼具欧洲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特点。首先,拜占庭在保存、发扬古典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古典文化的经典,如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进行了整理、考订、注释,使古典文化精髓迄今未绝。其次,形成了一整套东方基督教的神学理论体系。第三,综合古典文化与东方文化,在建筑、文学、史学等文化部类创造出了独特的拜占庭风格。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度重大项目(05JJD770006)。

作者简介:王云龙(1963-),男,安徽毫州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拜占庭灭亡后,其末代公主索非娅于1472年嫁给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索非娅为莫斯科宫廷带来了全套的拜占庭朝仪,使莫斯科拜占庭化。伊凡三世动议将大公称号改为“沙皇”(这一称号由“恺撒”转化而来)。他自称为拜占庭皇帝的继承人。首都莫斯科成为君士坦丁堡的继续,克里姆林宫内仿君士坦丁堡,建有教堂和修道院。“第三罗马”之说是由16世纪俄罗斯修士菲洛提乌斯提出的。他说,罗马的教会被蛮族征服了,第二罗马———君士坦丁堡被士耳其人摧毁了,只有莫斯科教会是新的罗马教会,在基督教世界只有第三罗马———莫斯科挺立着。法国历史学家狄尔说,东正教在斯拉夫人中的传播,是所有拜占庭成就中最伟大的一项。

俄罗斯的“第三罗马”之说,尽管有穿凿附会之嫌,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斯拉夫人在中世纪封建化进程中的性状。俄罗斯的前身古罗斯国,起源于诺曼人的征服,斯拉夫人称诺曼人为“瓦兰吉亚人”,意为商人。862年,瓦兰吉亚人留里克建立了诺夫哥罗德公国。此前,东欧平原上的斯拉夫人的氏族制度从公元6世纪开始解体,7世纪以公社为单位定居下来,并出现贫富分化。“罗斯”的称谓起源于瓦兰吉亚人,后来扩及到东斯拉夫人。留里克死后,他的亲属奥列格继位,于882年占

领基辅,建立留里克王朝基辅公国。988年,基辅罗斯皈依君士坦丁堡教会。[3]34从此,俄罗斯开始东

正教化。

中世纪俄罗斯在造型艺术、文学、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都有对人类历史的独特贡献,开始形成了俄罗斯东正教底色的文化的特质与特色。东正教带给俄罗斯的是,令其挥之不去的特殊性普世化的神圣基因。东正教修道士菲洛提乌斯于1510年致信沙皇瓦西里三世宣称:“莫斯科是新的罗马帝国,是罗马和拜占庭的精神和物质遗产的继承者……莫斯科在扩大自身的权势时,也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督帝国的基础,由于拜占庭帝国在政治上的死亡和宗教上的毁灭,这就决定了莫斯科被命定为基督教千年王国的领袖。您是唯一的普世基督教沙皇,服从您,沙皇,也就是服从上帝。睿智虔敬的沙皇,基督教的王国汇聚于您一身。两个罗马消失了,第三个罗马将永世长存,第四个罗马将永无可能。您的基督教王国将是永无替代者的唯一存在。”[4]156

东正教成为了俄罗斯特殊性的支柱,即“Caesar opa 2p is m ”(沙皇教宗主义),沙皇与东正教在现世的最高层面上,合二而一了。而这一与西欧基督教的“Oecumenicalis m ”(基督教普世主义)是针锋相对的。作为俄罗斯特殊性的精神规定性,Caesar opa 2p is m 内蕴特殊性普世化强烈的进取冲动,构成了俄罗斯特殊性的合法性。与之相对的Oecumenical 2is m ,则自然地生发出现代性内涵的现代化普世性话语霸权体系。

东正教为俄罗斯特殊性的普世化,提供了神圣的精神基因。16世纪初,俄罗斯僧侣萨瓦,经过所谓的考证,认定沙皇瓦西里三世是留里克皇族世系传人,留里克是普鲁士创建者普鲁斯的兄弟,他

们都是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的直系后裔。因而,瓦西里三世是罗马帝国的当然继承者。[5]141这样的

沙皇世系的神圣系谱,无疑是伪造的。留里克是9世纪的北欧诺曼人,与700多年前的拉丁人罗马奥古斯都是毫无关系的。但是,这种显然的伪造,造就了俄罗斯历史时间特殊性普世化的持久不竭的进取精神。东正教在俄罗斯,创造了两个质的规定性的精神源泉。一是“O rthodox ”———正统性,俄罗斯东正教是普世基督教的正宗,其他皆为旁门左道;另一是宗教领袖与世袭统治者合二而一于沙皇,即“Caesar opap is m ”———沙皇教宗制。这两者将正教与西方基督教截然地划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阵营,由此引发了源于宗教基因的俄罗斯将其特殊性普世化的旷日持久的进取性历史进程。在俄罗斯的历史环境中,“第三罗马”是东正教造就的特殊性普世化的维度。

俄罗斯成为实质意义上的“Caesar opap is m ”,是在罗曼诺夫王朝创立之时完成的。1613年,年轻的大贵族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被缙绅会议选举为沙皇,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米哈伊尔沙皇由于年事尚小,历练尚浅,其父费拉莱特大主教任东正教莫斯科主教区牧首,赞襄国务。实际大政出于君父的费拉莱特牧首,沙皇颁布的各种诏令都与牧首联署,诏令抬头均为:全俄罗斯沙皇、大国君费

拉莱特。[4]213罗曼诺夫王朝从体制上把“Caesar opap is m ”确立了下来,而西方的“Oecu menicalis m ”的基准则是“彼得的归彼得,恺撒的归恺撒”的政教二元分离。西方的政教分离,导致建立世俗的民5

61作为俄罗斯特殊性基因的东正教论析

661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世界史研究

族国家,这是现代化的发生学起点,也是现代化的政治学结果。俄罗斯则不然,东正教与超民族国家政体———沙皇制度是合二而一的。沙皇国家是东正教的现世依存,东正教是沙皇国家的彼岸所在,东正教造就了俄罗斯特殊性的普世化取向,沙皇俄国赋予了东正教官方道统的神圣地位。东正教的现世关怀与沙皇的统治考量密切相关,并为政治举措提供神圣的合法性依据。

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之后,为了维护朝纲独断的专制主义统治,消弭“大混乱时期”(1605~1613)的无政府状态的结果,消除民间存在的异端教派的影响,从思想上把全俄人民笼罩在罗曼诺夫王朝的皇权统治之下,1653年任牧首的尼康大主教,在罗曼诺夫王朝第二代沙皇阿列克谢?罗曼诺夫的支持下,进行统一教义、教规、教仪的教会改革。尼康改革是宗教化政治践行,首先,Caesar2 opap is m被圣化为话语霸权,从教义典籍至教仪行为,定于一统。依照1652年希腊正教的祷文及其格式,修订俄文版的《圣经》,把耶酥的拼写由“I S US”改定为“L I S US”,圣像的绘制须按照拜占庭风格;在仪规上,尼康规定僧侣穿着希腊正教的服饰,划十字的方式由两个指头改用三个指头等。尼康改革顺应了沙皇政权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并为其提供了神圣的合法性资源,得到沙皇统治集团和上层僧侣团体的支持。但遭到了下级僧侣与下层教徒的反对,反对者脱离了俄罗斯正教会,被称为“O ld Believer”(旧礼仪派)。

尼康借改革之机,确立牧首的至高权威,打击反对派,同时,向沙皇权威发起了挑战。他把沙皇降为牧首宗教权威之下的世俗领袖,他把牧首比喻为太阳,把沙皇的权威称作月亮。牧首是普照大地的阳光,而沙皇只是太阳落下后依稀发光的月亮。尼康自称为“大国君”,借助宗教改革,突破了“Caesar opap is m”,把牧首权威置于皇权之上。这是根本违背沙皇统治集团宗教改革初衷的僭越之举。沙皇集团一方面享用宗教改革提供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神圣合法性资源,另一方面不允许宗教改革导致皇权衰落、教权上升。1666~1667年,沙皇召集全俄正教主教会议,强调宗教改革的正当性和持续性,对抵制改革的阿瓦昆、贾多尔、拉扎、埃芬涅四名教士予以监禁,并于1682年被处以火刑。[6]82会议同时撤销了尼康的牧首职务,将其流放到北部偏远的一个修道院作修士。尼康作为突破“Caesar opap is m”而失败的牧首,走进了历史,教权与皇权的对立,也逐渐被纳入到皇权对于教权的主导的轨道。“Caesar opap is m”经过尼康改革,不但没有削弱反而趋强硬。俄罗斯特殊性坚硬的内核,被其“Caesar opap is m”体制强化到了极点。

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精神为现代性内涵的现代化的产生提供神圣的精神合法性资源。而东正教则为俄罗斯特殊性的普世化,提供了精神合理性依据。即使在俄罗斯第一次大规模地引进西欧器物的彼得大改革时期,亦是如此。彼得大帝利用“Caesar opap is m”强化皇权,推行其主导的“欧化”改革,使东正教彻底地国家化,成为沙皇国家的意识形态。1721年,彼得大帝废除东正教牧首制度,建立政府序列内的“东正教事务委员会”,主席由沙皇亲自任命。这一机构成为沙皇政府的东正教事务部,其首脑由文武大臣充任,成为沙皇政府统御东正教的首脑机关。同时,彼得大帝还在8个省份中设立“教区宗教委员会”,作为一个省东正教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主教及派往国外的传教团团长均由沙皇任命。至此,东正教成为沙皇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宗教的形式履行着沙皇赋予的神圣职能。

东正教一方面固着于沙皇国家机体中,另一方面是俄罗斯最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背景话语。离开东正教,则无法探究俄罗斯特殊性底蕴,更无从界定其普世化的精神发生学源头。1917年革命前,俄罗斯是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国家。绝大多数俄罗斯农民都信奉东正教,这从语源学上也可以得到确证。俄语“农民”一词,即“Κрестьянин”,在革命前旧俄语词典中,被释义为:“东正教徒,作为整体存在的一类人,纳税的乡下人,农夫”。这是俄罗斯特殊

性的深层根源,农民首先是作为“东正教徒”来界定,西欧农民是没有类似境况的。从西里尔创制古斯拉夫语字母起,“农民”一词就被赋予了“东正教徒”的含义,可谓源远流长。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物记》中,这样评价俄罗斯农民中的“旧礼仪派”是:“狡猾的乡下佬,是一些死读圣经,咬文嚼字的人,同时又都是很有才能的诡辩家,这些人都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狡猾奸诈,而且十分

固执己见。”[7]50农民是农业文明的主体,主体的历史也是历史的主体,东正教农民是俄罗斯特殊性的

人格主体。俄罗斯农民的东正教情怀之笃诚,正说明了“宗教是终身给他人劳作,为穷困和孤独紧

压着的人民群众到处遭受的精神压迫的一种。”[8]第10卷,62针对俄罗斯民众中的东正教笃诚,神学家赫克

指出:“有一句古谚:英国人,或者美国人迟早会谈体育运动;法国人谈女人;而俄国人,特别是老百姓则会谈宗教和上帝的奥秘。了解俄国人的灵魂的人,都称俄国人为上帝使者和上帝追求者。格雷

瓦姆说得好:俄国人永远走在一个他们可能找到上帝的地方之途中。”[9]6在沙皇俄国最后60年的精神

领域,官方东正教除了伴同沙皇制度一步一步走向革命之外,乏善可陈。但这一时期以东正教为背景话语的精神哲学,或称之为“宗教哲学”,则形成了硕果累累、巨擘辈出,巨著煌煌的“白银时代”。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世纪转换之际,是“白银时代”在东正教的特殊性普世化语境中,从本文到文本全面建构的鼎盛期,西方学者认为,“白银时代文化中的启示录式想像,从小说中的启示录形式到救世计划,其中艺术与宗教和政治联手形成了拯救个人的可行性方案并描绘了未来世界的乌托

邦蓝图。”[10]11在沙皇俄国最后60年,现代性的普世性话语体系取得言说的无上合理性,甚至成为话语霸权。但这绝不意味着俄罗斯特殊性,被彻底解构,相反,俄罗斯的特殊性语境觅得了现代性的普世性话语,其合法性与生命力与时俱进地得到增强。这种特殊性的合法性的表象授权得自现代性的普世性话语霸权,其核心性授权源泉则来自于东正教的内涵的俄罗斯时代精神。

东正教对于俄罗斯特殊性的精神合法性的建构,在这一时段,表现得多元化而且繁杂。“白银时代”作为东正教俄罗斯精神文化的事件史,本文是多元并存的;作为研究对象意义上的“当代史”(克罗齐语),文本的解析的语境是跨时代与跨语际的;作为人类精神进化的思想史的建构,意境是哲学文化学的。在“白银时代”极其典型性地诠释了俄罗斯时代精神的作者是索洛维约夫,因为他在“基督教的框架内并与启示录教义的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发展了他……的思想……是在东正教神学

与实证主义心态共存的语境中工作的”。[10]19与时代精神性状相适应,白银时代的话语与语境,体现了

俄罗斯特殊性与现代性普世性的纠葛与互相僭取的对方合法性的复杂性状。索洛维约夫在俄罗斯特殊性与现代性普世性的思想交汇区间,试图从普世性中寻找出特殊性的合理性状,并进而把特殊性内涵重构为普世性的归旨。

沙皇国家、俄国社会、东正教会,这三者作为俄罗斯特殊性的空间建制,在索洛维约夫看来,是“Oecu menicalis m ”的普世性基督教的现世体现。他指出:“社会存在的所有三个部分,就同时呈现在

宇宙教会的真实生活之中了。”[11]182他把体现“Oecu menicalis m ”的普世教会称为“宇宙教会”,他

说:“指导宇宙教会的是综合起来的所有这三种主要作用力:代表人类非暂时的真正过去宇宙至高无上的大司祭(神甫们一贯正确的首领)的精神权威;集中和体现现在的利益、权利和义务的民族领袖(国家的合法元首)的世界政权;最后是预言家(感召整个人类社会的首领)的自由祈祷,他能

发现实现人类未来理想的本原。这三个主要因素的协调一致,是历史进步的首要条件。”[11]182这是索

洛维约夫“宗教哲学”理论的核心,正如洛斯基所说:“索洛维约夫的、不满意于经验理论,按照经验理论,我们的认识仅局限于感性经验和外在现象提供的东西的范围内。他认为,任何一个外在现象在其与其他现象和与其所预示的对象的必然关系之外,都不可能存在和得到认识。这些关系唯有通过为我们证明事物的一般意义或理性的思维才能够被认识。任何事物都要在它与整体的关系中才能被认

识。不应把一整体理解为诸事物的不确定的杂多,而应理解为万物统一。”[12]120-121索洛维约夫既不满

意于东正教为“Caesar opap is m ”提供合法性的唯灵论,也不吸纳现代性普世性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唯物论,而是将两者折中。

761作为俄罗斯特殊性基因的东正教论析

861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世界史研究

在“白银时代”,东正教唯灵论受到动摇,现代性的理性主义也遭到质疑。索洛维约夫用唯理论的话语,论证唯灵论结论;又用唯灵论的合法性,支撑唯理论的言说。他追求现代性的“Oecu meni2 calis m”普世境界,却又难弃俄罗斯“Caesar opap is m”的特殊情怀。索洛维约夫既洞悉现代性唯理论的局限,又明了俄罗斯唯灵论的症结。这已脱出宗教与世俗的语境,因为在“Caesar opap is m”语境中,世俗与宗教没有发生两元分离,而是以沙皇为纽结高度一体化了。沙皇既是世俗宗法“君父”,又是宗教神圣“牧首”。索洛维约夫指出:“不是在西方,而是在拜占庭,民族分立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政教合一的原罪,首次给基督的社会肌体带来死亡。拜占庭的责无旁贷继承者,是俄罗斯帝国。现在,俄国是唯一的基督教国家;在那里,民族国家无条件地肯定自己绝无仅有的专制制度,使教会成为民族主义的标志和世俗政权的驯服工具;在那里,即使是人的精神自由,也无法抵偿败坏的上帝权威。”[11]184索洛维约夫从俄罗斯特殊性的发生学源头,论证了俄罗斯东正教“唯灵论”的症结。进而,他在现代性普世性语境中,论证了沙皇国家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世俗卑污的不合法性。“Caesar opa2 p is m”是索洛维约夫企图克服的主要的障碍机制,建立他向往的“Oecu menicalis m”的普世基督教的“天人合一”的“宇宙社会”,必须解构“Caesar opap is m”。

基于超越“Caesar opap is m”的理念,索洛维约夫试图整合现代性普世性与俄罗斯特殊性,构成“Oecu menicalis m”宇宙社会,实现“三位一体”的“地上天国”。他从俄罗斯特殊性本文的否定立场出发,借助现代性的普世性文本的认知工具,达至特殊性与普世性整合的特色语境。索洛维约夫的思想标志着东正教作为俄罗斯特殊性的神圣基因在“白银时代”发生了影响深远的精神变异。这种特殊性意识形态的变异的内涵与取向的复杂程度,是一个世纪之后也难以完全厘清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白银时代”开始,现代性普世性的话语体系被赋予了俄罗斯特殊性语境的合法性,并从俄罗斯的情境出发,丰富了现代性普世性的精神宝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龚方震.拜占庭的智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3]R iasanovsky N V:A H ist ory Of Russia[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Vernadsky G.A Source B ook for R ussian H istory[M],Vol1.Yale,1972.

[5]张绥.东正教和东正教在中国[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6]Vucinich G.The Peasant in N ineteenth_Century Russia[M].Stanf ord University Press.1966.

[7]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9]赫克.俄国革命前后的宗教[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0]林精华.西方视野中的白银时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11]索洛维约夫.俄罗斯思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2]洛斯基.俄国哲学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尚永琪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乐峰 东正教从拜占廷帝国传入俄罗斯后,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适应俄罗斯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些新特点表现为俄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俄东正教重视对圣徒、干尸和圣像的崇拜;俄东正教的排他性和不宽容;俄东正教的依附性;俄东正教的传教术等。  关键词:俄罗斯 东正教 多神教 传教术  作者乐峰,192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一、俄罗斯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出于政治的需要,将拜占廷的东方正教引入基辅罗斯,他首先受洗入教,而后命令所有基辅罗斯人入教。由于“罗斯受洗”不是出于人民的自觉自愿,多数基辅居民对“受洗”存有疑虑或恐惧。因此,接受东正教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原来居民信仰的多神教经过改头换面后保存了下来,由此,便出现了“双重信仰”,说明罗斯人在其基督教化以后几百年间宗教意识的状况①。  东正教传入罗斯后,罗斯人民对它慢慢适应习惯了,新的圣像、十字架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后在民族的传统中确立了下来,成为大多数人的东正教信仰。但是,当时在人们的观念中,不仅在老百姓,就连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头脑中,仍然没有放弃对多神教神祇的崇拜。在人们的意识和生活中,新旧两种宗教密切的互相交织在一起,旧的多神教成为新的东正教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教会历史家伽利可夫斯基认为:罗斯人虽然已经受洗,但仍然崇拜和祭祀风神、太阳神、雷神、火神、畜神以及山妖、夜叉和吸血鬼……②东正教认为神圣的善恶神(天使、圣徒、魔鬼等)就是多神教的神灵们(山神、太阳神、山妖、林妖等);在东正教徒看来,上帝的三位一体等于三个神住在一起;东正教把多神教的神的名字换成东正教的神的名字,如:泊伦(雷神)变为伊里亚(传教士),维列斯(畜神)变为弗拉西(圣徒)。  东正教与多神教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既相信善恶两种本原,又认为恶神具有巨大的力量。一些恶神在多神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同魔鬼在东正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什 ① 参见И.А.克雷维列夫:《宗教史》,第1卷,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57年俄文版,第344页。  ② 参见伽利可夫斯基:《古代罗斯基督教同异教残余的斗争》,第1卷,哈尔科夫1916年俄文版,第126页。  103

苏联时期的学前教育

苏联时期的学前教育: 苏联是20世纪公共学前教育发展较快的国家 (一)20世纪20年代学前教育的奠基工作 1、明确机构性质(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任务(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教育任务:解放妇女) 十月革命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基本确立的时期 2、大力建设学前教育机构网 3、培养学前教育干部和教师 1918年在彼得堡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国立学前教育专业高等学府——学前教育学院(二)30至40年代幼儿园教育的正规化 1、1938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 前者规定幼儿园的教育目的,任务,组织,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求,后者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式等具体化 2、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性质,任务,内容,方式,开设等问题一一作了规定 这个规定的制定表明具有苏联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定基本形成 (三)战后苏联学前教育的改革及发展 1、托儿所和幼儿园的一体化改革:出现第三种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2、60年代末开始第二次学前教育改革 加强幼小衔接,强调智力发展;1970年修订后的《大纲》加强了婴儿期的护理和教育,加强了入学准备班的教育内容的知识性;1978年,把学前儿童分成4个年龄阶段,并对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统一要求 3、1989年“个性定向式教育策略”改革 标志:1989年《学前教育构想》的公布 强调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以“个性——定向型相互作用模式”取代以往的“教学——训导相互作用模式” 苏联学前教育的特色及其利弊 1.苏联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 保证教育的质量但管得太死,缺乏灵活性,国家力量有限,导致幼儿园发展供不应求 2、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机密结合 3、“教学——训导相互作用模式”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目标:用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儿童,并使之听话。 师生关系: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学组织:按小学上课形式进行,游戏除了受时间上的限制还被成人严格加以规定 主要后果:形式主义泛滥,成人与儿童关系疏远,儿童消极性增加,主动性丧失 苏联幼小衔接举措及问题“ 1、20世纪50年代:采取有组织的作业教学 2、20世纪80年代:小学设置零点班 3、存在的问题:都把重点放在学前教育去适应小学的要求和变化上,是学前教育的自 身价值被贬低,阻碍儿童健康发展

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

简述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 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与天主教、基督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目前也是第二大教派。“正教”在希腊语中是正统的意思,因此东正教也称为正教会或正统教会。十世纪以前俄罗斯的主要宗教是本土的多神教,直到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才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俄罗斯的基督教化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也就是在长期的与本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意识,改变了俄罗斯,培育了俄罗斯人的宗教性。1997年的《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更是强调了“东正教在俄罗斯历史上、俄罗斯精神和文化形成于发张中的特殊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东正教对俄罗斯的文化、艺术、生活甚至是政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东正教是俄罗斯人精神文化之源。俄罗斯文字的形成是由东正教会的传入为前提产生的。东正教的传播要求很多神职人员,因此他们支持开办大量的学校,虽然主要目的是培养为完成圣礼的神甫,但客观上这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理等,都把很深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写到他们的作品中。 俄罗斯绘画的起源与基础来自于东正教拜占庭风格的俄罗斯古典绘画艺术,随着东正教的传入,俄罗斯掌握了拜占庭的艺术风格和画技。在俄罗斯东正教的文化中,绘画成为人类与神沟通的媒介,这就给宗教绘画赋予了崇高的境界。东正教不但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石建筑艺术的发展。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在10-11世纪达

到了很高的水平,宗教成为俄罗斯建筑艺术发展的动力因素。还有音乐剧《圣母俄罗斯》就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示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生活的影响。 在接受东正教后,俄罗斯人了解了“罪孽”的概念,禁止了祭祀、贩卖奴隶、限制奴役,使得他们成为最具品格的民族,在现实生活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 俄罗斯独立以来东正教不断拓展势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在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中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普金就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教徒,他执政后很重视宗教的作用,因为在历史上东正教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有效工具和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1年俄罗斯权威机构社会结果显示俄罗斯人55%信奉宗教,其中就有91%信奉东正教。由此可以看出东正教已经融入到俄罗斯人的精神里,东正教不仅创造了俄罗斯,而且也在精神上哺育了俄罗斯人。

欧美学者关于俄国欧亚主义的研究综述

欧美学者关于俄国欧亚主义的研究综述 粟瑞雪 欧亚主义是十月革命后,俄国侨民知识分子中出现的思想流派。1921年8月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出版萨维茨基(П.Н.Савицкий)、特鲁别茨科伊(Н.С.Трубецкой)、苏符钦斯基(П.П.Сувчинский)和弗洛罗夫斯基(Г.В.Флоровский)的集体著作《面向东方·预感和实现·欧亚主义者的观点》(《ИсходкВостоку·Предчувствияисвершения.Утверждениеевразийцев》)标志欧亚主义诞生[1]。“欧亚主义”(евразийство)一词是从其同根词“欧亚大陆”(Евразия)演变而来。“欧亚大陆”的概念在1883年由奥地利地理学家苏斯(Э.Зюсс)开始引用,“欧亚主义”的概念则是特鲁别茨科伊提出的。“以前被称为俄罗斯帝国,现在叫做苏联的国家之民族基底,只有住在该国所有民族的全体总和才能构成。这个国家被看做特殊的人口众多的民族国家,拥有自己的民族主义。我们称这个国家为欧亚主义国家,它的领土是欧亚大陆,它的民族主义是欧亚主义。”[2] 关于俄罗斯学者和中国学者对欧亚主义问题研究的状况已有文章进行了深入评述[3]。本文主要介绍欧美学者对欧亚主义的研究状况。 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研究状况 20世纪20年代末欧亚主义进入危机和分裂阶段。 几乎与此同时,西方就出现了对俄国欧亚主义问题研究的有关著作。这些著作并不是专论欧亚主义,而是将其视为俄国侨民中的一种新思潮,如德国学者舒伯特在《欧洲和东部之魂》中的论述[4]。1955年,艾·萨尔基相涅茨(Э.Са

ркисянец)出版德文专著《俄罗斯与东方救世论》,研究了俄罗斯与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交际,其中收集了大量决定欧亚主义某些精神前提的资料[5]。 1961年德国历史学家奥托·博斯(ОттоБосс)出版的著作对研究欧亚主义有很大贡献。他认为,欧亚主义者粗糙的地理决定论导致认定作为历史文化、语言和政治统一模式的欧亚大陆的地理统一。“因而博斯强调了在划分作为发展空间的欧亚大陆时,两个最重要的缺陷———地理决定论和孤立主义”[6]。他认为,彼·尼·萨维茨基关于“文化侨民”(миграциякультуры)的思想具有假定性,没有考虑到气候条件的历史变化。“它导致推崇俄罗斯的文化弥塞亚,其中欧亚主义者表现为弗·索洛维约夫(В.Соловь?в)观点的拥护者。这之后明显流露出只是东正教信仰的真实性思想,该信仰应当成为欧亚大陆文化统一的基础。”[7]博斯认为,欧亚主义者过高评价了蒙古枷锁的意义,他们认识历史过程采用决定论观点。“实质上这是包含欧亚主义历史、发展、纲领和欧亚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态度的第一部学术著作”[8]。 德国斯拉夫学家、政治学家、文化学家拉·留克斯(Л.Люкс)认为,“欧亚主义不是偶然的现象,它与青年罗斯派和路标转换派以及德国的保守主义革命政治流派是同源的。”[9]两大流派,欧亚主义者和“保守主义革命”的拥护者,把自己与自由主义和民主相对立,努力掌握极权主义政党,在与官僚主义机器、机关、难控制运动的力量相对立时,相信思想的万能;两个流派都具有精英性和“贵族”性。留克斯指出,这些流派的区别在于对宗教和暴力的态度。欧亚主义者认为宗教是精神复兴的基础,不承认暴力;对“保守主义革命”的拥护者来说宗教几乎没有意义,而对暴力进行某种“美化”。 留克斯强调,这些带有自然相似和差别的流派,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那时无论在俄国还是德国,“政治现实都还未来得及显出清晰的极权面孔”:斯大林和

东正教与当代俄罗斯价值观的重塑

东正教与当代俄罗斯价值观的重塑 苏联解体后,东正教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其丰富的伦理观对处于转型时期俄罗斯价值观的重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对国家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历史演进 东斯拉夫人是俄罗斯人的祖先。在统一的国家建立之前,东斯拉夫人有着自己的宗教多神教。随着基辅罗斯的建立,统治者们为了建立统一政权,以一神教取代多神教。后来,在基辅罗斯入侵拜占庭帝国的过程中,基督教传入俄罗斯。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天主教及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正教。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新兴的奥斯曼帝国灭亡。日益强大的莫斯科莫斯科大公国成为东正教新的中心。东正教的引进对俄罗斯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统治者通过东正教结束了多神教带来的混乱局面,为确立稳固的君主政体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在俄罗斯,东正教依附于世俗权力,是统治者手中掌握的精神工具,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东正教教会也借助世俗权力获得了在宗教界的领导地位,具有凌驾于其他宗教派别之上的绝对优越性。东正教在俄罗斯的传播促进了文字的形成及俄罗斯文学的发展。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也深受东正敎宗教伦理的影响。一直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建立之前,东正教在俄罗斯民族的政治、精神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拥有国教的重要地位。苏联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的改变,东正教的发展受到重创,很多教堂被关闭,宗教人士受到迫害。苏联解体后,在社会转型期间,俄罗斯国家领导人基于历史和现实,以宗教取代了无神论,东正教的地位和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对俄罗斯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东正教的伦理观对当代俄罗斯价值观的重塑 宗教往往蕴含着鲜明的伦理观。东正教的伦理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弥赛亚救世观。“弥赛亚”由圣经《旧约》中的“膏油”、“涂油”、“涂膏者”等词语演变而来的。根据基督教教义,被涂膏者是上帝的使徒,担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在俄罗斯帝国的发展扩张时期,弥赛亚意识是其坚定的精神基础。苏联解体之后,弥赛亚意识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在在民族迷茫徘徊之际,传统的精神财富成为人们重拾民族自信,自我拯救、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来源。尤其是在照搬英美模式受挫的困顿中,俄罗斯民族的弥赛亚意识重新升腾起来,成为在困境中激发爱国主义的重要动力,是当代俄罗斯价值观重塑的重要资源之一。 东正教中蕴含的第二个重要的伦理观是以聚合性为基础的集体主义。俄罗斯宗教学者认为,聚合性是指人所共在的世界并不是按照人的世俗法规来实现统一,世界的统一唯有神赐,即在灵魂同一的前提下实现全世界精神的统一。聚合性被认为是东正教相对于西方基督教的独特优势。西方基督教崇尚个性自由与独立,从而导致在精神道德层面普遍的利己主义和个人至上的倾向。而东正教崇尚聚合性,强调自由与统一相融合。因此,俄罗斯宗教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因其

西方宗教建筑差异

西方宗教建筑差异 ————东正教、天主教、新教教堂区分 班级:环境1301 姓名:沈宇 学号:1605130122

东正教教堂 特点 东正教的教堂有几种形状,每种形状都有一种特殊的神秘的意义,而每间教堂一般都只采用一种形状。最常用的是椭圆形或矩形,模仿船的形状。在熟练的舵手的引领下,船把人们从风大浪急的海面送到平静的港湾,那么教堂则在上帝的引 领下,带领人们平安地越过骚乱的罪恶与 冲突的海面到达天堂和平的港口。教堂也 经常建成十字架的形状来宣示人们因为 信奉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而得到解 救,信徒们已经准备好了为救世主承受任 何事情。东正教教堂罗马的与俄罗斯的各 有特色。相同的是东正教教堂的葱头圆 顶。教堂的葱头圆顶数量均出自圣经故 事,3头、5头、13头,各有其说法和依 据。俄罗斯大教堂葱头最多的达到33个, 象征耶稣在人间生活的33个月。 布局 东正教教堂几乎总是东西向的,建筑的主要入口在西端。这象征着礼拜者从罪恶的黑暗中(西边)进入到真理的光亮中(东边)。 造型 在东正教教堂的屋顶上通常都能找到一个或更多的炮塔(圆形的或坡度陡峭的高尖屋顶)。在炮塔的顶部有洋葱形状的圆屋顶,这是俄国东正教教堂特有的特征 建筑材料 金漆、银漆、贴金银箔、含金属的其他有色涂料、配有颜色的石膏浆、砂浆、马赛克。。。都在各种圆顶中大量使用。真正金属贴皮和包金的很少。 色彩 拜占庭建筑风格,结构形式为砖木混合结构,教堂的平面布局呈希腊十字形 天主教堂 特点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

新普京时代俄罗斯欧亚联盟战略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a2795290.html, 新普京时代俄罗斯欧亚联盟战略探析 作者:王丽鹏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3期 【摘要】普京在2012年3月赢得了为期6年的第三个总统任期,并于2012年5月7日 正式宣誓就任俄罗斯新一届总统,“新普京时代”就此开启。2011年,普京在竞选第三任总统期间时,提出以“欧亚联盟”作为其竞选纲领。就欧亚联盟这一概念,现今国内外不少学者从事着相关问题的研究。了解欧亚联盟这一理论来源,研究新普京时代俄罗斯欧亚联盟战略,有助于深入分析俄罗斯政治和国家发展道路,更好的关注俄罗斯政治社会发展。作为新时代俄罗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的中国,有必要把握好中国在欧亚联盟战略中的位置,吸收借鉴相关理论和政策建议,促进中俄未来更加广阔的合作。 【关键词】俄罗斯欧亚联盟新普京时代中俄关系 在苏东剧变之后的近三十年以来,俄罗斯作为新生国家虽然借助曾经前苏联领导者的地位来发挥其在后苏联空间中的影响力,在欧亚地区享有核心的较高领导地位,但实质上国家的控制力已经不能与帝俄时期和苏联时期相较。普京在2000年首次出任俄总统后,考虑到地缘政治环境的因素,着力对独联体各机制进行重新整合。在新普京时代,俄罗斯的欧亚经济战略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新的进展。2012年3月普京提出了《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指出对外政策的优先任务是创建欧亚经济联盟。联盟可以充分调动独联体地区内部平等互利的经济联系,还能够设想独联体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以一种开放的联合模式对待其他国家,各国之间基于广泛一体化原则,形成欧洲各国与亚太地区之间有效的内部联系。本文就是从历史文化角度对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战略进行了探索和 分析。 一、欧亚联盟概念的提出 欧亚联盟,实质强调的主要是欧亚经济联盟。2011年10月,该计划由俄罗斯当时的总理普京以“欧盟”这一概念为基础在国际上提出并引发关注。欧亚经济联盟作为一个概念,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欧亚联盟不是指从地理位置上指整个亚欧大陆联盟,这里的欧亚是特指“欧亚地区”,也就是苏联解体之后的独联体地区。 在新普京时代,俄罗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推行欧亚联盟战略以及之后的“大欧亚伙伴关系”、“欧亚主义亚太外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下提出的。一部分原因是俄罗斯作为独立国家之初,“全盘西化”的政治决策并没有使得新生的俄罗斯解除多重危机,反而增添了许多难题。另一方面,俄罗斯也是历史上称霸一时的欧亚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无论是最初的多神教还是后来持续久远的东正教,都在俄罗斯的广袤土地上找到了繁殖的土壤。它们的传播带给俄罗斯的不仅仅是宗教的信仰,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诸多方面,并以其强势的姿态给社会和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建筑艺术在俄罗斯的繁荣和发展亦是见证了这个铁一样的历史演变进程,并以其各个时期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昭示出这种演变的真实风貌。本文正是基于宗教因素介入和指引的思想上,将俄罗斯建筑的辉煌与伟大作一个关联的呈现。重点论述在20世纪之前的俄罗斯建筑发展史及其所受的宗教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建筑宗教东正教 引言 关于俄罗斯东正教和俄罗斯建筑的书目不胜枚举。其中乐峰先生的《东正教史》是前者比较典型和突出的代表作;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教授的译作《俄罗斯建筑史》,应当是关于后者的文献中比较权威的著作之一。北京大学教授任光宣所著的《俄罗斯艺术史》对俄罗斯的建筑也有专门的论述。而将宗教文化与建筑相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进行研究的著作尚未发现。本文的初衷在于: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传统和建筑艺术传统都是非常优秀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而这两种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是如此显著和强烈,每一个欣赏俄罗斯文化艺术的人都不应忽视,而是应当更加真切地用身心去体验它。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强调联系,同样的理论可应用于俄罗斯的宗教与建筑。本文的重点是介绍建筑艺术的发展,而宗教的动力因素被看作建

筑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为宗教服务的祭祀建筑——教堂,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俄罗斯的建筑艺术是伟大的,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古朴风格,同时在不断的宗教文化势力的影响下,具有了为宗教服务的浓厚性质。本文在简要讲述俄罗斯的建筑历史发展的同时,着重论述建筑中的主流建筑——宗教建筑,即“教堂”的主要艺术取向,历史特征和发展趋势,力图体现建筑艺术所受宗教的影响之深刻。其中从东正教作为中世纪俄罗斯国教的地位来看,它的影响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应当着重讲述。当然,在例举的同时,不免涉及建筑方面的专业术语。本文举其大概特色,尽量避免枯燥罗列,做到有主有次。对建筑主体的描写可能是不全面的,但却会不遗余力地突出中心。 建筑是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将世界文化划分为21个文明单位,其中俄罗斯文化被称为“俄罗斯东正教”,这非常突出地表现了宗教特别是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艺术领域的强烈影响。 特别是在中世纪,宗教文化对建筑起过重大的作用。建筑通常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和自然土壤之中的,但是宗教文化的力量将相距数千公里,政治体制并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到一个建筑文化圈中。而这时的主要文明国家和地区被几个宗教势力所囊括:一个是欧洲的基督教世界,一个是北非、中亚、西亚、印度和西班牙的伊斯兰教世界,一个是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印度教-婆罗门教世界。其中,基督教世界又可分为东正教和天主教,后来又有新教的世界。宏观的说,

圣尼古拉斯教堂考察

圣尼古拉斯教堂考察 摘要:圣尼古拉斯教堂是俄罗斯东正教建筑在上海为数不多的历史遗留,历经变迁大体保留了曾经的样貌。通过对它穹顶,门窗,及内在装饰的考察,我们感受到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并且通过对其风格,背景的考证,了解历史上拜占庭建筑风格传播到俄罗斯之后发生的改变。关键词:东正教,穹顶,门窗装饰,圣像画 正文: 考察当天,当我们摸索着找到皋兰路16号的门牌时,却发现赫然出现在眼前的竟然是一间别具风格的咖啡馆。教堂的主体与圆顶在梧桐树浓郁的树荫和咖啡馆的露天伞后若隐若现。我们从侧面绕到教堂门前,惊讶地发现教堂已经被改成了公司。随我们后从咖啡馆工作人员口中得知,教堂早已不对外开放,且近期公司也没有人在。失落之余,我感觉到东正教在上海的影响正逐渐减弱。那么,它在上海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呢?

一.历史背景 上海卢湾区在上世纪曾经属于法国的租借地,而到了20-30年代,入住的外国人年渐增长,白俄即是其中的主要人群。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的俄罗斯上层被布尔什维克驱逐出国流浪到上海,因为法俄两国关系密切,在20-30年代集中到霞飞路。 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白俄募捐于20世纪30年代建造了两座宏伟的东正教堂:圣尼古拉斯教堂和圣母堂,均为著

名建筑师设计,成为当时人们礼拜的重要场所。而如今,这种独具魅力的建筑艺术已随着俄侨时代的终结而逐渐式微。 二.穹顶风格 圣尼古拉斯教堂建于1928年,出自当时在上海漂泊的俄国建筑亚·伊·亚龙之手。相比位于新乐路的圣母堂,圣尼古拉斯只是一座东正教小教堂,它体积不大,小巧玲珑,是一座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俄罗斯东正教建筑风格。它遵循拜占庭的集中式建筑形制构建,在外型上,以正中最高的圆顶统帅整个形象,对称地向前、后、左、右降低下来,形成美丽的花瓣式形象。 (此图来源于百度图片) 在拜占庭帝国的鼎盛时期,基督教向俄罗斯,巴尔干地区传播。拜占庭的建筑风格也随之入住,与当地建筑传统相融合呈现出新的特色。在穹顶方面,拜占庭式的葱头圆顶在引进俄罗斯过程中,逐渐从一头转变为多头。有的学者认为,这多少是受古俄罗斯多神教建筑错落有致,讲究空间多角度、多层次分割的影响。穹顶数量多为奇数,均出自圣经故事,3头、5头、13头,各有其说法和依据。俄罗斯大教堂葱头最多的达到33个,象征耶稣在人间生活的33个月。而常见的一大四小的五个穹顶一般认为象征着基督和四位传福音的门徒。 圣尼古拉斯教堂穹顶原为多头,在“文革”期间尖顶被毁,改为工厂。后经修复,外观变化较大,外墙砖墙质地被涂料覆盖,同时主穹顶的葱式外形略为改变,这一特征也被弱化。

格拉斯哥大学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格拉斯哥大学 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格拉斯哥大学简介 学校名称格拉斯哥大学 学校英文名称University of Glasgow 学校位置英国 | 苏格兰 | 格拉斯哥 2020 QS 世界排名67 格拉斯哥大学概述 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简称格大,世界百强名校,英国顶尖学府。位于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始建于145 1年,是全球最为古老的十所大学之一,英语世界国家第四古老大学,历年排名最高为世界第51名。同时也是英国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和Universitas 21的创始成员。 在2018QS世界大学排名中成为英国第一所获得超五星级评价的大学 ,同时位居2020QS世界大学排名第67名,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99名,全英第11名, 2020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89名 。在金融时报的金融硕士排名中位居世界第48名 。在REF 2014 英国大学官方排名中,格拉斯哥大学综合研究实力位居全英第13名。 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专业简介 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 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专业相关信息 专业名称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 专业英文名称Russian, East European & Eurasian Studies [MRes] 隶属学院社会科学院 学制1年 语言要求雅思6.5(小分6.0) 托福90(阅读20,听力19,口语19,写作23)GMAT/GRE 要求不需要 2020 Fall 申请时间10月

学费(当地货币)18370 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课程内容 序号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 1 * 格拉斯哥大学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研究生申请要求由 M astermate 收集并整理,如果发现疏漏,请以学校官网为准

国别俄罗斯与东正教文化复习参考

俄罗斯与东正教文化复习要点 1.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位于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国土面积1700万平方公里,陆地所接壤的国家有十余个。俄罗斯的主体民族是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分为东斯拉夫、南斯拉夫和西斯拉夫三支,其中东斯拉夫人人数最多。东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被称为“罗斯”。 公元9世纪时,以基辅为中心的“基辅罗斯”国家建立,统治者自称“大公”。基辅罗斯国受到南面的文明大国拜占庭的影响。东正教是基辅罗斯接受拜占庭文化的最重要的一个结果。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为迎娶拜占庭公主,决定改宗教信仰,把东正教定为国教。而在“罗斯受洗”之前,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是多神教,东正教定为国教以后,迅速扩展为全民的宗教信仰,渗透到俄罗斯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文字到建筑,从宗教信仰到社会生活,无一不在东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俄文字母直接采用拜占庭僧侣创制的基立尔字母,起先有43个字母,后来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由32个基立尔字母构成的俄文。建筑艺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样式,俗称“洋葱头”建筑。还有音乐和绘画,等等,都体现着东正教的教义和思想。 到13世纪,基辅被蒙古大军攻克,基辅罗斯国灭亡。基辅罗斯的东斯拉夫民族也就逐渐分化,最终演化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 13世纪时,莫斯科公国的版图开始急剧扩展。伊凡三世在位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时,被主持仪式的总主教宣布为“沙皇”,“沙”源于拉丁语词,意为“大皇帝”。此后的历代俄罗斯皇帝都被称为“沙皇”。 1613年,俄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罗曼诺夫王朝建立。1712年,彼得一世迁都圣彼得堡,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削弱大贵族;收回军权,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改进军事设备;开办各类军事学校;建立和扩大海军;简化斯拉夫字母,创办报纸,建立科学院,推行学校教育;还有就是提倡西欧的服饰礼仪和生活方式。1725年根据彼得一世的赦令,俄罗斯科学院成立。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罗斯迅速强大起来,因此他也被人们尊称为“彼得大帝”。 1755年根据皇帝的旨意,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创立了莫斯科大学,女皇的宠臣亲任学监。莫斯科大学不仅招收贵族子弟,同时也招收贫民子弟,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大学。创办人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同时还是一位诗人。他提出物质与运动守恒的理论,并进行实验。 1825年12月,参加过卫国战争和巴黎远征的部分青年军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秘密组织革命团体“南方协会”和“北方协会”,并在1825年12月乘新沙皇即位之际,分别在乌克兰和圣彼得堡举行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它成了俄罗斯人民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的标志。 1917年3月,圣彼得堡爆发了工人武装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至此,统治了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宣告终结。史称这次起义为“二月革命”。俄历1917年10月24日(公历11月6日),圣彼得堡工人和士兵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并于次日深夜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同日晚,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由此建立。 经过将近70年的风风雨雨,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跟其他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一样,各自成为了独立国家。

俄罗斯留学必知的东正教节假日介绍.doc

俄罗斯留学必知的东正教节假日介绍 东正教在沙俄时代是国教,十月革命后教会的活动受到了限制。苏联解体后,东正教重新活跃起来。东正教的节日繁多,其中复活节最为重要。和看看俄罗斯留学必知的东正教节假日介绍。 一、复活节 东正教最大的节日是复活节。复活节是东正教最古老、最突出的节日,是“节日中的节日”。它为纪念耶稣复活而设,在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举行,一般在三月底四月初。这个节日来源于《圣经》中关于耶稣从死里复活的记载。 复活节前夕(星期六晚上),在耶稣像前点起油灯,供上圆柱形的鸡蛋面包及染成各种颜色的鸡蛋。晚上教徒手持蜡烛和彩蛋到教堂门口排队。夜间12点正,圣门敞开,内有教士喊:“耶稣复活了!”人们都跟着喊:“耶稣复活了!”并且互相拥抱、接吻、交换彩蛋。然后教士把少量的面饼和葡萄酒分给教徒吃,把面饼称为耶稣的“圣体”,葡萄酒称为“圣血”,谓之领“圣餐”。据说,吃了“圣餐”的人会得到幸福。 二、十二大节日 1.主降生节 主降生节又称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东正教的圣诞节日期与天主教的不同。天主教把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东正教因历法不同,节期也不同,东正教把圣诞节定在公历1月7日。长期以来,不论是否是教徒,俄罗斯人都隆重庆祝这一节日并把12月24日至1月19日之间的这段日子定为圣诞节期。俄罗斯人认为圣诞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在圣诞节期间,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占卜,吃圣诞鹅,装饰圣诞树。由于这一节期正好在元旦前后,所以往往和迎新年的各项庆祝、娱乐活动交织在一起。 2.主领洗节

主领洗节又称显现节或主显节,是纪念耶稣在约旦河里接受先知约翰洗礼的节日。东正教把主领洗节定在公历1月19日。这一天,俄罗斯人除去教堂祈祷外,还要到江河里破冰取“圣水”,健康的人还要跳进冰窟窿里洗一洗。按风俗习惯,18日晚上,人们要进行占卜。特别是女孩子可在此时占卜自己的终身大事。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3.主进堂节 主进堂节又称圣母行洁净礼日。东正教把主进堂节定在公历2月14日或15日。此节是纪念圣母玛丽亚在生育耶稣满了洁净期后,带婴儿耶稣进圣殿,为自己行洁净礼,将婴儿耶稣献给上帝。 4.圣母领报节 东正教把圣母领报节定在公历4月6日。此节是为纪念圣母玛丽亚领受天使向她传报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将由“圣灵”感孕而生耶稣。 5.主进圣城节 主进圣城节又称棕枝主日,东正教把主进圣城节定在复活节的星期日。此节是为纪念耶稣“受难”前不久,骑驴最后一次进耶路撒冷城。当时群众手执棕枝踊跃欢迎耶稣。为表示纪念,此日教堂多以棕枝为装饰,有时教徒也持棕枝绕堂一周。 6.主升天节 主升天节又称耶稣升天节。东正教把主升天节定在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后第四十日,即公历5月14日和6月17日之间。此节为纪念耶稣“升天”的节日。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于“复活”后第四十日升天。 7.圣三主日(复活节后第五十日后的星期日) 8.主显圣容节(公历8月18日) 9.圣母安息节(公历8月27日) 10.皇母圣诞节(公历9月20日)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已有一千余年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已有一千余年,它已完全融入这个宗教文化氛围异常浓烈的民族之中。自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确定拜占庭正教(东正教)为国教后,在一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东正教已成为国家的精神主宰。总体来看,俄罗斯的政教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曲折的发展阶段:传入之初至沙俄末期的“政教一体”时期;十月革命胜利至苏联解体的“政教对立”时期;俄罗斯独立至今的“政教默契协作”时期。 一、“政教一体”时期 十月革命之前是“政教一体”时期。弗拉基米尔大公之所以选择东正教作为国家统一的宗教,主要是出于现实和政治上的考虑:拜占庭正教从一开始就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对维护帝王的统治发挥着巨大作用。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后,教权与皇权之间也曾存在斗争。东正教试图保持对世俗君主政权相对的独立性,甚至一度想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但遭到专制皇权的强烈压制,使教会逐渐变得驯服。特别是彼得大帝时期,当局从体制入手,进一步调整政教关系,削弱教会的经济实力,使其完全依附于政权。政教一体的国家体制明显强化:沙皇既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又是东正教会最高首领;教会的全部活动都必须按照沙皇旨意进行;建立由沙皇政府管辖的最高宗教事务局,在此任职的神职人员应宣誓效忠沙皇等等。从此,皇权把教会紧紧控制于股掌之中。 二、“政教对立”时期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共产主义成为苏联共产党整个社会的唯一信仰,在思想上,无神论占据了统治地位,当局进行广泛的反宗教和无神论宣传,不仅结束了政教合一的历史,使东正教丧失了在意识形态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宗教被看作是腐蚀人民意志的精神鸦片,遭到唾弃和打击,从此进入“政教对立”时期。 苏联建国后先后通过了《俄罗斯各族人民宣言》、《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和学校同教会分离》等一系列法令,没收了教会和修道院的土地;禁止教会干预国家事务;“废除任何民族的和一切民族宗教的一切特权和限制”等等,使教会遭到沉重打击。斯大林执政时期,宗教政策又出现重大失误,教会的处境更加艰难:1929-1930年关闭了696座教堂,1931年炸毁了莫斯科基督教主大教堂;许多教士和神职人员无端受到审讯和镇压;40年代还制造了大批无教堂村、区、州,如在俄联邦有25个州没有一座教堂。东正教昔日的繁荣和喧嚣,被长期的冷落和凄凉所取代。 但直至戈尔巴乔夫上台,东正教的境遇才出现实质性转机。1990年10月苏联当局通过了《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宗教自由法》,从法律上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使东正教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各种宗教组织纷纷涌现,宗教经典和刊物充斥街头巷尾,宗教活动空前活跃。 三、“政教默契协作”时期 俄罗斯独立后,执政当局开始进行反思,注重吸取苏联宗教政策的教训,重新评价东正教的作用,使政教关系进入了一个“政教默契协作”的崭新阶段。 可以说,从叶利钦到普京都是在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下培育起来的新一代领导人,接受的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但苏联解体后,他们很快就抛弃了共产主义信仰,不仅成为虔诚的东正教徒,而且还是东正教再度复兴的有力推动者。俄领导人对东正教态度的重大转变,以及如此看重这一宗教的深层原因在于:首先,力求再现东正教在历史上辅佐政权的特殊作用。俄两代领导人都非常清楚,在历史上东正教不仅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有效工具,而且在国家生死关头总能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当局有意维护和抬高东正教的地位,甚至将其视为“准国教”,旨在借助东正教强化自身的统治地位。其次,有意以东正教思想填充

简论基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

简论基督教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摘要] 公元988年,罗斯受洗,基督教被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作为罗斯社会的一种宗教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深地植根于俄罗斯民族的灵魂之中。基督教精神逐渐与俄罗斯民族的天性融合,沉淀在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基督教与俄罗斯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俄罗斯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从政治、地域、民族性格和村社制度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产生这种深刻影响的根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文化,促进两国人民的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 俄罗斯基督教文化影响根源 一、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本文所论述的文化定义取其狭义,即倾向于精神文化部分。而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主要由信仰、仪式、道德、经典和组织等构成,信仰是宗教的核心。我国学者梁漱溟认为“人类的文化都是以宗教为开端;且每以宗教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及各种学术亦无不是源于宗教。”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别尔嘉耶夫曾说,文化是拥有宗教内涵的人之精神道路。马林诺夫斯基指出,“凡有文化必有宗

教”。 在对人类文化进行整体分析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人类文化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宗教的影响,并且尤其明显的体现在宗教对人们道德观念、价值尺度等世界观的影响上。文化从来都是与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具有宗教性的特征。宗教与文化相得益彰:宗教因其文化性而根深蒂固、流传广泛、影响久远;文化因其宗教性而扑朔迷离、意蕴深刻、绚丽多彩。分析文化的宗教性特征对于正确解读文化现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基督教对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基督教的传入使古罗斯有了统一的意识形态的道德构建俄罗斯一向被认为是最具有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10世纪前,俄罗斯人主要信奉的是本土的多神教。公元988年,符拉基米尔大公(владимир)迎娶拜占庭公主,“罗斯受洗”,拜占庭式的基督教(东正教)被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成为了罗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意识形态,与俄罗斯国家、民族、以及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潜伏在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罗斯受洗奠定了俄罗斯文化基督宗教性的基础,罗斯受洗后,基督教精神逐渐渗透到了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了俄罗斯文化的精神内核,成为俄罗斯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正处于萌芽期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宗教基础,开创了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历史新纪元。一方面,基督教思想

苏联时期的东正教

苏联时代的东正教 东正教又称正教、希腊正教、东方正教,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正教”的希腊语意思是正统。与天主教和新教相比,东正教更具原教旨主义倾向和保守性。三大教派都信仰基督,但从圣经中吸取的“真理”却各有侧重。东正教标榜正教信仰是源自基督和使徒纯一不变的正道,指责西方天主教讲求“商业救赎”,指责新教避讳内心的痛苦与折磨,只追求外在生活的明朗与欢乐。总之,东正教不能容忍的是蕴涵于天主教与新教之中,导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滋生的那些因素。 东正教于公元988年。即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当政时期传入俄罗斯,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在过去200多年里,俄罗斯经历了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19世纪宗教改革、民主主义运动和20 世纪的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到解体等沧桑巨变。 而在苏联时代的东正教,其实也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是苏维埃政权与东正教会时期。在列宁的领导下,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于1917年取得了胜利。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宗教的法令和政策,比较重要的法令和政策有:(1)“土地法令”,削弱了东正教在经济上的实力。(2)“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该宣言废除了一切民族与宗教的一切特权和限制。(3)“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和学校同教会分离”,东正教会不再是国家教会了,国家不干预教会事务,教会也不干预国家事务。这些措施引起了教会及其神职人员的强烈不满和仇恨。他们借口保卫宗教和教会,激励煽动教徒反对苏维埃政权。东正教在这个时期里与其他教会联合;召开全俄东正教大会决定恢复牧首制;勾结外国干涉者;组织反革命队伍。1922年苏联遇到灾荒,吉洪牧首因鼓动神职人员抵抗政府没收教会财产用以解决人民饥饿问题的决定而被捕入狱,而最后愿意在政治上忠于苏维埃政权。尽管如此,反苏维埃政权的思想情绪,在东正教神职人员中间仍然时有出现。 二是卫国战争与东正教会时期。1941-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俄罗斯东正教会对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表示支持。从战争开始,教会领导人就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号召全体教徒去跟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作斗争,动员各级神职人员和广大教徒为国家捐募钱财,用以购买飞机、大炮、坦克和军需品。政府用教会捐来的钱财组建了一个坦克纵队。由于他们的爱国行动,最高统帅斯大林和外交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接见教会领导人并表彰了他们的爱国行动。虽然在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占领区仍有少数神职人员充当了奸细,他们出卖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配合敌人反对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但在这个时期里,1943年成立的俄罗斯东正教会事务委员会的,它直属于苏联部长会议,其目的在于管理好教会组织,团结广大教徒群众。同年,政府同意举行了全苏东正教地方主教会议的,大会选举出已空缺多年的牧首,谢盖尔都主教被选为莫斯科和全俄东正教牧首。同时,苏联政府也允许教会开办神学院校,解决神职人员后继乏人问题,并允许出版宗教刊物,供教徒使用。这些问题的解决使都表明了教会与国家关系趋于正常化。教会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与东正教会时期。卫国战争结束后,东正教一直与苏联政府保持着比较协调的关系。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宗教问题上实行了一条机会主义路线,忽左忽右,摇摆不定。在赫鲁晓夫执政期

简要概述东正教对于俄罗斯文化的重要意义

简要概述东正教对于俄罗斯文化的意义 俄罗斯民族文化是和东正教联系在一起的。从公元988年俄罗斯受洗开始,东正教就开始影响这个民族,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对俄罗斯物质文化的影响,中世纪俄罗斯主要的文化成就是绘画和建筑,而这些绘画和建筑主要体现的就是宗教文明;到了近代,教会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在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中,它已经生根发芽,影响了整个民族就精神状态,塑造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 俄罗斯受洗在俄罗斯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它标志了俄罗斯由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变,代表着一种先进文化的的东正教开始进入俄罗斯文化,使得俄罗斯各民族的信仰统一,从而促进了东斯拉夫各部落的团结,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民族性”和:国家性“的意识开始萌芽。这大大促进了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东正教的进入也让俄罗斯这个国家加入了基督教世界,也就是加入了西方世界,使俄罗斯国家与西方整个基督教国家,建立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在如今的俄罗斯,东正教也在政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正教对俄罗斯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俄罗斯人接受东正教之后,在各个地方广泛地建立教堂,因为教堂是东正教徒礼拜的场所,围绕着教堂,形成了一些小的城市。于是,本来是一个农业国家,现在逐渐走向了城市化的道路。所以说,城市文化正是由于东正教的引入才在俄罗斯开始。 东正教对俄罗斯艺术文化的影响。在蒙古入侵之前东正教的最重要代表的拜占庭文化是罗斯文化的最重要来源,拜占庭文化的引入丰富了罗斯民族的文化生活,让十分封闭,并且尚未脱离原始公社的俄罗斯在文化认知上实现了一个飞跃。此外,俄罗斯人的文字,就是由于东正教会的传入,才开始产生的。教会的斯拉夫语成为基辅的书面语言,同时也是官方语言,东正教的引入更使大量希腊词汇流入基辅。基里尔字符成为俄罗斯文字的基础,这一变化为日后俄文的正式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再者,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在10—11世纪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宗教成为罗斯建筑艺术发展的动力因素。10世纪末,东正教的传入不但促进了石建筑艺术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随着东正教的传入,罗斯的画师们掌握了拜占庭的艺术风格和几百年来锤炼的画技。 在教育方面,东正教也对也对俄罗斯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正教的传播要求大幅度提高神职人员的数量,因此支持开办大量的学校,虽然主要目的是培养为完成圣礼和“教区管辖下教徒的科学教育”所必需的神甫,但客观上这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东正教是俄罗斯人精神文化之源。基督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最初被统治者自上而下强加给人民,但是在长期的与本民族自己的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意识,改变了俄罗斯文化的精神面貌,培育了俄罗斯人的宗教性,巩固了俄罗斯人超越个体自身存在的精神性。正如别尔嘉耶夫指出,俄罗斯人民按其类型和精神结构是宗教性的,甚至就是脱离了东正教,俄罗斯人也会继续寻找上帝和真理。因此俄罗斯的无神论,虚无主义,唯物主义都带有宗教色彩。 综上所述,在俄罗斯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东正教在创造俄罗斯文化,哺育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深深地融入了俄国人民的生活,成为流淌在他们血液里不可分割的精神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