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认识地球(第3课时)

2.1 认识地球(第3课时)
2.1 认识地球(第3课时)

认识地球教案

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路线图(教案)

第3课时认识路线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的例3及教材第22页“做一做”和练习五的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行走方向和路程。 2.使学生进一步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空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根据观测点的变化重新确定物体的位置。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 师:我们已经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根据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根据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新课讲授】 1.出示例3:

(1)明确台风移动路线: 台风生成地→正西方向→A市→B市 (2)明确每一次台风移动的方向和路程。 出示问题: ①台风第一次按照怎样的方向移动的?台风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呢? ②台风第二次按照怎样的方向移动的?台风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呢? ③台风第三次按照怎样的方向移动的?台风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呢? (3)出示填空题。 ①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了 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了 km,到达了A市。 ②接着,台风有改变方向,向30°方向移动了 Km,到达了B市…… (4)学生汇报。 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了540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30°方向移动了600km,到达了A市。 ②接着,台风有改变方向,向北偏西30°方向移动了200km,到达了B市…… (5)小结: 你是怎样描述台风三次移动路线的呢? 生:台风第一次移动应先以台风生成地为观测点,建立方向标,先是沿着正

一年级数学上册7 认识钟表第2课时 认识钟表(2)

《部编版》;统编;新人教版 第2课时认识钟表(2) 课题认识钟表(2)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为线索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参与教学活动,设置各种活动进行练习,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学习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整时的基础上会认读“快几时了”和“几时过一点儿”。 2.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学习 重点 能正确的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钟面模型学具准备:钟面模型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环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1.师拨两个整时学生认。 2.游戏“你拨我来认”:四人一小 组练习。 3.课件出示动画钟面,学生认整 时,再动画演示整时,再演示整 时差一点、过一点的。 1.学生按照要求回答。 2.四人一组练习。 3.认真观察。 1.写出下面的钟面的另一种表示 方法。 8时 3时 6时 答案:8:00 3:00 6:00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1.提问整时:同学们学得这么认 真,下面老师奖励你们看几幅好 看的。(出示情景图)图中的小孩 叫小明,这是小明星期天一天的 活动安排,仔细观察图画,看小 明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呢? (1)谁愿意大声地说一说第一幅 1.学生:观察图画 (1)学生交流:小明早 上7点起床。 学生1:我6点起床。 学生2:我也是6点多一 点就起床。 (2)学生交流:第二幅 2.认整时:画出下列整时。 5时 7时

图,小明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你几时起床? (2)谁也能像刚才这位小朋友一样说说其他几幅图? 2.学生讨论交流:在小明一天的活动中,看书的时间是9点,睡觉的时间也是9点,这两个时间一样吗? 师小结:一个是上午的9点,一个是晚上的9点。 小明的星期天安排得多么合理,这样的星期天一定又愉快又有收获。只要你们合理安排,老师相信你们的星期天一定会更快乐。 3.怎样拨6时差点、6时过点。(1)学生动手实践。 (2)汇报交流。图小明是9点看书、10 点做操、12点吃饭、6点 看电视、晚上9点睡觉。 2.学生交流:学生1:不 一样。 学生2:一个是上午的9 点,一个是晚上的9点。 3.(1)学生动手操作。 (2)交流:分针快到数 字12,时针指向6就是6 时差点。6时过点就是时 针指向6,分针过12一 点。 9时 答案:略 3.调查每天太阳升起或落下大约 是几时。 答案:早上大约七八时升起,晚上 5时或6时落下。 三、巩固练习。1.我来当法官。(图片出示:3只 小动物认表图) 今天大家学习了认识钟表,小动 物们跟我们一样也学习了。可是, 它们这会却为认时间吵了起来, 想请我们大家当法官来评理,看 看小法官们谁最公正。 学生认时间时,说出谁错了并改 正。对最公正的法官进行表扬。 2.想一想。(图片出示3个钟面) 小老鼠、小猴子和小狗的钟表电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 一说。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小学科学五年级《地球(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地球(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2、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火红的圆球;晚上,我们能够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站在地球的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
b5E2RGbCAP
二、提出猜想与假设 我们地球是否也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是圆的呢?有什么能证明呢?古人们又是怎样认为的 呢? 三、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活动任务: 组别 活动任务 活动内容 查找中外古人对 第一小组 查找中外古人对 地球形状的认识 地球形状的认识 及古代哲学家的 思索。 第二小组 地球的形状 用 实 验 模 拟 船 只 实验、分析、推理 查找、阅读、分析 能力要求

远航,并分析实验 现象。 收集有关郑和、哥 伦布、麦哲伦等著 第三小组 是谁最早证明了 名航海家的环球 地球的形状 航行史话,了解人 类认识地球的艰 难历程。 收集人造卫星拍 摄的地球照片,描 查找地球的形状 述地球的外貌特 第四小组 的图片,大小的资 征 ; 地 球 赤 道 半 查找、阅读、分析 料 径、两极半径、赤 道周长分别是多 少? 查找、阅读、分析
四、搜集整理信息 教师要求各组内部自行把任务进行分工,从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在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走向和学习进程,及时引导。 五、思考与结论 各小组的同学针对自己小组的活动内容展开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记录下来。 六、表达与交流 分别由每个小组的同学通过幻灯片或实验演示活动结果,并由发言人代表本小组发表活动 结论,发言时本小组其他人员可以补充。教师不苛求统一答案,对其观点及看法要予以肯定。 师生边评议边将教学内容补充完整,并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给所有学生。p1EanqFDPw 第一小组:我国的古人最早在西周时就认为天像一个圆锅盖在大地之上,故名“盖天说” 。 到了战国后期,又开始出现“浑天说” ,认为天是一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 内部一样。但浑天说对地球形状持何种见解至今还有争论,有些天文学史家认为中国古代的浑 天家已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中国古代的浑天家并未认识到这一点。 而远古的希腊人认识为大地和海洋都是平的,而天空是圆的,太阳神每天驾着马车把太阳从东 向西拉过天空,夜里再从地下拉回东方。直到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根据观察提出了大地 是球状的,其主要理由:一是海上的船总是先见到船桅杆,后见到船;二是月食的时候地球的 阴影是条曲线;三是只有球形是全对称的,可以提供任意角度的圆形。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

《第1单元 长度单位: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案(附导学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验线段的特点。 2.会量、画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牙膏盒、药盒、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导入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知识点1 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曲的吸

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都在两端有两个头) 小结: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 ①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其中A组的线用尺子连接,其余B、C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 ②提问:这3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 (A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 ③小结:我们把像A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出示课题) (4)巩固理解 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①③④⑤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 知识点2 线段可以度量吗? (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测量的? (3)小结:测量线段的方法是先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例现在两条线段谁长?量一量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9 总复习第3课时 认识图形和认识钟表

编号:54158543442893744576892562 学校:观音市阳沅镇普贤学校* 教师:黑白双雄* 班级:白云伍班* 第3课时认识图形和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5第1题第(6)题和P106第3题,完成教科书P107~109“练习二十五”第3、12、13、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熟练辨认这4种形状的物体。 2.认识钟面,掌握认、读、写整时的方法。 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数较复杂的拼摆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教具,小正方体学具,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位置 师:说说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谁。 学生自由交流,集体订正。 课件出示。 师:每只小动物喜欢吃什么?它们怎么走才能吃到食物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小兔爱吃萝卜,它先向右走3格,再往下走2格;小鸡爱吃虫子,它先向右走2格,再往下走2格;小猫爱吃鱼,它先向右走5格,再往上走3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上、下、前、后、左、右关系及相对性,并准确地 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复习立体图形 1.玩游戏。 师: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教具。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根据老师的描述猜一猜这是什么立体图形。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平滑滑一个样。 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正方体)。 师:上下圆圆一样大,放倒一推就滚动。(学生选出圆柱)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学生选出长方体)圆圆鼓鼓小淘气,滚来滚去不费力。(学生选出球)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再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猜立体图形的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为下一步图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2.分类统计。 完成教科书P109“练习二十五”第12题。 师:仔细观察,说说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分别有几个,数一数再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数错、漏数的情况。教师请数得正确的学生分享方法,例如用不同的记号进行标注、从上往下有序地数等。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数立体图形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知识的运用。 3.拼一拼,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6第3题。 (1)师:用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试着动手拼一拼。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拼法: 对于第2种和第3种拼法,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正方体,引导学生观察这是长方体,因为正方体每个面大小都一样。【教学提示】 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立体图形的特征,再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挑选正确的图形。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第3课时 认识钟表 (优选.)

第3课时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 复习课本第84~8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 2.会看钟表上的整时,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 【重点难点】 1.分清时针、分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2.分针指着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教学准备】 时钟、课件。 【情景导入】 老师谈话: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老师,每天早晨是什么时间起床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要是学习了看钟表的方法,就能准确地掌握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间。 板书题目:认识时间 【进行复习】 1.用投影出示课本第105页第1题第(6)问。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请学生回答。 2.复习钟表的相关知识。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时钟钟面。 让学生说一说从钟面上看到了什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按1~12的顺序围成了一个圈。12在最上面。 这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钟面有两根针,时针和分针。 (2)教学“时”。

时针从一个数字转到下一个数字,转了一大格是1小时。 时针从刻度2转到刻度3是1小时。时针从刻度3转到刻度4也是1小时。 自己拨一拨学具钟面,拨出1小时。 【课堂作业】 1.认一认。 2.小英从家里出发,走了1小时到达外婆家时,已4时。在她出发的时间右边的括号里打“√”。 (1)(2) 【答案】1.4时4:00 12时12:00 2.(2)√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钟表的知识,大家在做题时要注意看清题目,分清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 【课后作业】 1.练习二十五第3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3课时认识钟表 1.一定要分清时针、分针,看到分针指向12,说明这是一个整时的时刻。 2.要求1小时前的时刻要减去1小时,要求1小时后的时刻要加上1小时。 1.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进行小组探索交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师进修学校郑建红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学生1 蓝色的。学生2 美丽的。学生3 圆形的。学生4 球形的。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 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 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臆想证实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6页情境图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0题的内容。 例6认识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从具体到抽象。由“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引出线段,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线段“直的”特点;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的边,让学生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线段,进一步感受线段是“直的”特点;教材中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说明线段的特点: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例7教学用尺子画给定长度的线段。由于二年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教学中应多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量、画线段,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核心能力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测量”范围,所以通过学生的不断测量,积累一定的测量经验,增长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这节课,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测量和画出相应的线段。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讨论两根毛线的长短,学生自主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2.通过量一量、画一画的实践活动,学生会量线段,会正确地画线段。 (四)学习重点 发现线段的特征,会量线段的长度。 (五)学习难点 发现线段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认识线段》名师教学课件、毛线、绳子、尺子。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1)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边是直的,可以量出它们的长度。请你量一量下面的小棒有多

长? (2)再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也是直的,能测量出它的长度吗?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探究 (1)认识线段 (出示两根毛线) 思考1:你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谁长、谁短吗? 师:大家在比毛线长短的时候,要把毛线怎么样?为什么要拉直? 小结:像这样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 师:黑板的边、桌子的边、书本的边它们也可以看成线段。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我们把这些看成线段的边都离开物体,飞到数学的世界里,看这些都是线段。(出示课件) 师:认真观察,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 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找到了线段,那么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线段呢?(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找、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与直的不同,通过再找,并借助课件抽象出几何图形,观察图形,发现线段的特点,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助于空间观

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索的精神。 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最新数学教案)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验线段的特点。 2.会量、画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牙膏盒、药盒、吸管等。 【情景导入】 1.谈话:(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导入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曲的吸管、铅笔、

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都在两端有两个头) 小结: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 ①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其中A组的线用尺子连接,其余B、C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 ②提问:这3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 (A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 ③小结:我们把像A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出示课题)(4)巩固理解 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①③④⑤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 知识点2 线段可以度量吗? (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测量的? (3)小结:测量线段的方法是先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六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与方向二第3课时认识路线图导学案人教版.doc

第3课时认识路线图

路线合在一起,形成台风移动路线图,组织学生尝试分段描述路线。 3.组织学生汇报。 4.师生总结描述路线图的方法,教师板书关键词。 5.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画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展示,共同总结,教师板书关键词。流,尝试描述,然后汇报, 如台风生成后,先是沿正 西方向移动540 km …… 3.各组选代表描述运 动路线:台风生成后,先 是沿正西方向移动540 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 偏北30°方向移动了600 km到达A市;接着,台风 又改变方向,向北偏西 30°方向移动了200 km到 达B市;最后向正西方向 移动100 km离开B市。 4.根据描述,总结方 法:按照路线,确定观测 点及行走的方向和路程。 5.学生画出从家到学 校的路线图,并与同桌说 一说。 6.学生展示所画路线 图,说明注意事项:起点、 方向、长度。 (2)根据路线图,说说公共汽车回程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 程。 答:回程时从终点站向东偏北30°方向行驶3 km,然后向 正东方向行驶4 km,最后向东偏南40°方向行驶3 km回到起 点站。 三、巩固练 习,实践应用。(14分钟) 完成教材第22 页“做一做”,根 据同学的描述,画 出路线示意图。 先根据教材提供的信 息完成路线图,然后展示 订正;小组内一人描述, 其他成员完成路线图。 4.根据红红的描述,把她行走的路线画完整。 四、 课堂总结。(4分 1.老师总结本 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 习内容。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 获。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钟)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关于应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以及根据路线说明方向和距离的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发现新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特别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点评和总结:

《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认识地球》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咱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完成课文15页“活动”1题 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委曲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大凡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验线段的特点。 2.会量、画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牙膏盒、药盒、吸管等。 【情景导入】 1.谈话:(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导入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曲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都在两端有两个头) 小结: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 ①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其中A组的线用尺子连接,其余B、C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 ②提问:这3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 (A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 ③小结:我们把像A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出示课题)(4)巩固理解 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①③④⑤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 知识点2 线段可以度量吗? (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2020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 认识线段 画线段 教学设计电子教案【龟仙岛】

第3课时认识线段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6、例7及第5页“做一做”、第6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6 由“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以及三个实物图直接形象地描述出了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由几条线段的直观图说明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例7 教学画线段,用尺子量一量,标出线段的实际长度,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认识线段,形象、直观地感受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合作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教学重难点 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用尺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教法与学法 1.认识线段的教学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结合,使学生感受、理解线段。让学生分层认识线段以及与线段有关的简单问题。 2.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来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画线段时,有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承前启后链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猜谜语?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来猜一个谜语: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这是什么呢? 生:线。 师: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画线段) 【品析: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线段的学习状态。】 游戏导入: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出的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品析:设置课前的摆绳子游戏,难度不大,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摆、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与直的不同,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线段是直的。】 直观导入: 拿出一根线,用胶水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师: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得出: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师: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教师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作线

认识路线图

认识路线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根据平面图运用所学的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能根据行走路线的描述,制作路线示意图。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方法描 述现实世界中空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物体间的相对性,更加全面地掌握描述路线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教学难点: 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的方法,并能根据行走路线画出路线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本单元第3课时,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要考考大家。 想想,我们要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要讲清哪两个方面? 学生回答(板书)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不错,那请你们看这幅图,谁来说说,广场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吗? (有些犹豫)为了便于描述,我们在观测点画十字方向标。 你再来说说看。了不起,有进步,看样子十字方向标对你有很大的帮助哦! 那谁再说说学校又在广场的什么位置呢? 你是怎么判断的? 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是的,和三年级的学到的知识一样,物体的位置有相对性。 掌握物体位置的相对性这个知识,对于同学们在今后的练习中描述往返路线是有帮助的。好吧,回到这幅图上,我现在要从学校到这个广场去,谁能告诉我从学校到广场应该怎么去?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板书:从学校向东偏北30°方向,走300米到广场。) 表述很完整,哪位细心的同学从知道他是怎样描述的,换句话说,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 学生反馈。 是的,我们描述时要讲清从哪里出发,向什么方向,走多远,到了哪里? 在广场停留了这么久了,现在准备去小红家家访。 谁能像上面那样告诉我,从广场到小红家怎么走?(学生尝试回答) 怎么又停顿了呢,哦,为了让我们的描述更流畅,别忘了在描述前画好十字方向标。(从广场出发,向南偏东40°方向,走400米到小红家。) 再请一个同学说说吧。 刚刚几位的表现都非常好,现在我要加大难度,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从学校到小红家怎么走?学生回答。 请你也来说一说。 大家的表现都非常棒。(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描述路线图。现在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我们在描述路线图时,要讲清什么方面(归纳与总结)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例题,此次台风的大致路径如下图,台风从这里产生到达一个地方再改变风向,又到一个地方又改变了风向。(手指图片)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目标引领: 1.导入新课: (出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仰望星空,我们大家看到的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俯瞰大地,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吧! 2.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修改和补充: 学习任务一地球的形状 【导语】地球在浩瀚宇宙中只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 星,对于茫茫太空的一切未知,人类至今都没有停下不断探索 的脚步,现在让我们一起踏上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之旅!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和教材P16图2-1, 完成以下要求。 ⑴完成课文17页“活动”1题。 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⑴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⑵展示地球卫星图片,加深对地球的形状的理解。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动画演示:“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 地球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出示讨论题: 1.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 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 悟?3.列举能够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教师点拨】古代的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 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 并把天空看作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有“天

六年级数学上册2 位置与方向(二)第3课时 认识路线图

编号:34445768428937925654158542 学校:摩歆市五镇淮子学校* 教师:高至发* 班级:天鹅参班* 第3课时认识路线图

端点间的位置关系。 第一段:方向正西,距离540 km。 第二段:方向西偏北30°,距离600 km。 第三段:方向北偏西30°,距离200 km。 第四段:方向正西,距离100 km。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尝试描述,然后汇报,如台风生成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540 km …… 3.各组选代表描述运动路线:台风生成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540 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30°方向移动了600 km到达A 市;接着,台风又改变方向,向北偏西30°方向移动了200 km到达B市;最后向正西方向移动100 km离开B市。 4.根据描述,总结方法:按照路线,确定观测点及行走的方向和路程。 5.学生画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并与同桌说一说。 6.学生展示所画路线图,说明注意事项:起点、方向、长度。 )根据路线图,说说公共汽车回程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 答:回程时从终点站向东偏北30°方向行驶 4 km,最后向东偏南40°方向行驶

四、 课堂总结。(4分钟) 1.老师总结本 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 习内容。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关于应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以及根据路线说明方向和距离的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发现新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特别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点评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