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周岩,薛晓锋,赵俊杰,贺杰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综述了当前作物转基因技术的三大主流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等在农作物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这些转基因技术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苜蓿等主要农作物遗传转化现状.着重论述了作物转基因技术在抗病虫、抗逆、品质改良、雄性不育等方面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Q78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11)05-0001-05

Advances in crop genetic engineering research

Zhou Yan,Xue Xiaofeng,Zhao Junjie,He Jie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 )

Abstract:The researsh of crop genetic engineering have extensively developed and gradually become effective complement of the conventional breeding.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curren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 main crop transgenic breeding;summarizes main transgenetic techniques widely used in main crop breeding (e.g.rice,wheat,cotton,maize,soybean and alfalfa ),such as 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particle bombardment,pollen tube pathway.Illustrates the advanced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s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including diseases and insects resistance,quality improvment,abiotic stresses tolerance,male sterility and some other aspects.

Key words:crop,transgenic technology,advance

自1983年第一株转基因作物诞生以来,作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病、抗虫、抗逆、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植物转基因技术就是将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外源的DNA 片断导入植物基因组中使之产生变异从而获得新的特异性.大量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表明,作物基因工程是在基因水平上对作物的遗传物质的改造,定向地对作物遗传性状进行改造,扩展了育种范围,打破了物种间的生殖隔离障碍,丰富了基因资源,使育种具有科学性、精确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作物遗传转化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PEG 法、脂质体法、低能离子束法、超声波介导法、显微注射法、花粉管通道法等.在当前作物基因工程研究中,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这三种转基因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其他几种方法虽然也应用于作物转基因,但是由于技术本身的限制及其他原因,报道的转基因植株较少.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在作物基因工程上的最新进展,综述了主要农作物在抗病虫、抗逆、改良品质、抗除草剂以及雄性不育等方面的研究现状.doi:10.3969/j.issn.1008-7516.2011.05.001

第39卷第5期

395Vol.No.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年10月

2011

Oct.收稿日期:2011-08-12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072300430120)

作者简介:

周岩(1962-),女,河南新乡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2011年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作物遗传转化方法

1.1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利用根癌农杆菌上的Ti质粒,将外源DNA导入植物细胞核基因组中并进行整合表达的转化方法.其基本原理为:植物受到创伤后,细胞合成并分泌如乙酰丁香酮等类的酚类化合物,它们作为信号物质,促使农杆菌附着到受伤植物细胞表面.这些酚类化合物能诱导农杆菌的Vir 区基因活化,T-DNA复制,Vir区编码的特异蛋白与T-DNA结合形成T链蛋白复合体,跨越农杆菌、植物细胞壁进入核膜,整合至植物基因组DNA中.1983年比利时科学家Montagu等人和美国Monsanto公司

—Fraley等人分别将T-DNA上的致瘤基因切除并代之以外源基因,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植株——转基因烟草,首次证明可以通过Ti质粒来实现外源基因对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农杆菌介导法以其费用低、重复性好、单拷贝数、基因沉默现象少、转育周期短及能转化较大片段等独特优点而备受科学工作者的青睐,随后不同的研究者利用该方法先后获得了胡萝卜、牵牛花、番茄和油菜等双子叶植物的转基因植株.

1985年Horsch等创立叶盘法进行植物遗传转化,利用根癌农杆菌侵染烟草、番茄和矮牵牛叶片,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物.该方法简单高效,为植物进行遗传转化开创了新途径.双子叶植物是根癌农杆菌的天然寄主,该方法在双子叶植物遗传转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大多数植物转基因的首选方法.苏玉春等以木聚糖酶xynB基因为外源基因,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紫花苜蓿,获得了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再生植株,且鲜叶片木聚糖酶活性为10.5U/g[1].

由于单子叶植物不是根癌农杆菌的天然寄主,体内很少或者很难产生激活Ti质粒上Vir基因的信号分子,大多数没有明显的创伤反应,不能诱导创伤区临近的细胞脱分化形成大量感受态细胞,对农杆菌感染不敏感,因而使用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很难获得成功.研究表明,乙酰丁香酮等酚类化合物可以促进农杆菌在水稻、玉米、小麦、谷子培养细胞及幼苗上吸附,从而有效地提高转化效率[2].农杆菌菌株类型、转化材料年龄及生理状态也是影响转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经过改良后的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方法在一些重要的单子叶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等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后,根癌农杆菌侵染单子叶的遗传转化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获得了一部分作物转基因植株或品系.王秀红等利用该方法将新型抗草甘膦基因导入玉米优良再生材料Hi-Ⅱ中,获得了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3].

1.2基因枪法

基因枪法又称为微弹轰击法,其原理是外源DNA包被在微小的金粒或钨粉中,以火药爆炸、高压放电或高压气体为驱动力,将附着于其表面的外源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整合有外源DNA的新植株.最早的基因枪是由美国Cornel大学的Sanford等在1987年研制成功的.同年,Klein首次利用基因枪法转化玉米;1989年采用该方法将GUS和PAT基因导入玉米悬浮细胞系,获得了转基因玉米[4].研究发现,在转化过程中加入氯化钙和亚精胺能提高核酸与微弹的结合力,选择合适的转基因表达载体及受体组织,优化基因枪轰击参数(轰击次数、轰击时金粉用量、轰击距离、DNA浓度、氦气压力和微弹速度等)可有效提高基因枪的转化效率[5].伍成祥等利用基因枪将连有MAR 序列的bar基因导入水稻获得抗性植株[6].余桂容等研究表明,金粉用量100μg/枪,发射点与靶细胞距离60mm,可提高玉米基因枪的转化效率[7].

自基因枪法建立以来,有力地推动了作物基因工程的发展,采用该方法已成功将抗病、抗虫、抗逆、品质改良等基因导入作物基因组中.基因枪法对一些难以再生的作物更实用,幼胚、花粉细胞、茎尖分生组织等均可作为受体材料.基因枪法以其受体来源广泛,方法简单等优点,成为迄今为止单子叶作物转基因的主要方法,且转化的方法也相对比较成熟.然而基因枪法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易形成嵌合体,多基因拷贝的整合,易出现共抑制和基因沉默现象,而且基因枪法所用的仪器设备昂贵,也限制其广泛应用.

1.3花粉管通道法

上世纪70年代,周光宇等结合我国远缘杂交的成功经验,提出了DNA片段杂交假说,为建立花粉管

周岩等: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第5期

通道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后周光宇等从分子水平上加以验证,模拟授粉杂交设计出花粉管通道

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将外源海岛棉DNA导入陆地棉,培育出抗枯萎病的栽培品种,正式创立花粉管通道

法.该方法是在植物授粉后,将含有目的外源基因的DNA溶液注射或涂抹到子房,利用植物开花,受精形

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的DNA导入到受精的卵细胞中,最终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伴随着受精卵的发

育而形成转基因新个体.尽管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在性状方面的确发生了明显的变异,但由

于缺乏确切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致使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其可靠性提出了质疑.龚蓁蓁等利用同位素示踪

法表明通过3′H-DNA标记的棉花总DNA经珠孔进入开放的珠心到达胚后,30s~8h之间取样放射自

显影观察,80%以上的胚囊2~4h均有外源DNA进入.在进入胚囊的途径中,自显斑点主要集中在珠心

—即花粉管通道,在花粉管通道以外的珠心组织无标记显示,表明授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是孔道内——

外源DNA进入胚囊的唯一途径[8].1988年Luo和Wu首次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含报告基因的质粒DNA 转入水稻,经Southern杂交和酶学测定证明,得到了外源基因整合并表达的转基因水稻植株[9],从而使花粉管通道法得到分子水平验证.自此,外源DNA导入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多种植物中陆续开展起来,已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育种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培育了许多具有抗病虫、抗逆及其他优良性状的作物新品种或新品系.董春林等采用改进的花粉管通道法,将海藻糖合酶基因(TPS)导入玉米自交系郑58中,获得了抗旱性高于对照的转化植株[10].

花粉管通道法最突出的优点是不依赖组织培养人工再生植株,技术简单,不需要装备精良的实验室,

常规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等.然而由于受到转化时间、转化时温度和湿度、转化载体的DNA浓度及受体

植株花粉发育状态的影响,目前该方法的转化效率仍然较低.外源DNA片段与受体染色体组交换和重

组的随机性决定了转基因后代变异性状也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多向性.外源DNA导入引起变异的种

类多、范围广、幅度大,使得对后代的筛选变得很复杂.

2主要作物基因工程的研究现状

2.1转基因水稻

水稻是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自1988年获得第一

批转基因水稻以来,研究者利用转基因技术对传统的水稻进行改良,成功地获得了许多具有高产、抗性、

营养乃至药用价值的转基因水稻.1991年Christou等利用基因枪法轰击水稻幼胚,获得转基因籼稻和粳

稻植株,并发现转化性状能传递到子代并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杂交证实了外

源基因已稳定整合到子代植株中[11].Ignacimuthu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来源于菜豆种子的淀粉酶阻抑基因导入Basmati水稻中,获得了174株潮霉素抗性植株且呈GUS阳性反应,PCR和Southern bolts杂交证实淀粉酶阻抑基因已整合至水稻中,Western印记杂交证明相关蛋白已表达.除抗除草剂、改良品质基因外,抗病虫、抗逆基因、高产以及与C

光合作用相关的PEPC基因等都已应用于水稻的遗传转化[12].

4

2.2转基因小麦

1992年Vasil利用长期培养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外植体,通过基因枪法将Gus/Bar基因导入小麦品种“pavn”,获得对除草剂Basra具有抗性的再生植株(T0)及其后一代(T1),从而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小麦[13].基因枪转基因技术的诞生,为小麦基因工程遗传改良提供了新途径.迄今为止,基因枪法仍是国际上小麦转基因的主要方法.然而,其他转基因技术在小麦遗传转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刘香利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14亚基基因整合到不含该亚基的小麦品种[14]. Daniel等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GBSSI(限制性淀粉粒合成酶)基因导入小麦幼胚中,Southern bolts杂交分析确定了外源基因已整合至小麦基因组中[15].

2.3转基因棉花

自1987年Umbeck等首次报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NPTII基因和CAT基因导入陆地棉品种珂字

312、310以来,棉花基因工程研究快速发展[16].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郭三堆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pGBI121S4ABC(携带高效双价杀虫基因CryIA和CpTI)导入石远321、中棉

2011年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所19号等黄淮海棉区主栽的棉花品种中,首次获得了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株系[17].目前,棉花基因工程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害、抗除草剂方面.王振怡等利用基因枪轰击陆地棉“邯208”的成熟种子胚尖,将抗黄萎病相关基因GhDAHPS转化到棉花中,获得了抗性植株[18].郭彩菊等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含有根特异性表达启动子的植酸酶基因(PhyA)转入棉花的胚性愈伤中,PCR检测证明PhyA已整合到棉花基因组中[19].

2.4转基因玉米

自1989年Klein[4]首次获得转基因玉米以来,玉米的遗传转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玉米基因工程在抗病虫害、抗除草剂、改良品质等方面研究十分广泛. Schnepf等首次成功地克隆了一个编码为Bt的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它在植物体内能合成毒素蛋白,害虫吃过毒素蛋白后就会死亡,该基因成功地开启了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序幕[20].Koziel等利用基因枪法将Cry1b基因转入玉米幼胚,培育出抗虫转基因玉米[21].关淑艳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淀粉分支酶基因sbe2a的RNAi表达载体转入玉米自交系H99和丹598胚性愈伤组织,PCR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至玉米基因组中[22].

2.5其他转基因作物

大豆、苜蓿等作物基因工程研究与上述四大作物同步,目前已培育出了数千份具有各类特殊性状的作物转基因新材料.1988年Hinchee首次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基因大豆[23].自此,大豆遗传转化的外源基因覆盖了抗虫、抗除草剂及品质改良等方面,且在优化组织再生条件、提高遗传转化效率、去除选择标记等方面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叶美等以“荷豆12”成熟种子胚尖为外植体,利用基因枪法进行遗传转化,基因枪转化后的胚尖组织和转基因植株后代的叶片中均观察到GUS基因的表达;PCR证明外源GUS基因插入到转基因后代的基因组中[24].张立全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盐生植物红树总DNA导入紫花苜蓿阿尔冈金,获得了在225mmol/L NaCl胁迫条件下具有高耐盐性的植株[25].

3结语

作物基因工程研究开展近三十年来,已取得了可喜成绩.全世界分离出的目的基因已达100多个,获得的转基因植物达200多种.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转基因作物等均已在田间释放并在全球大面积种植.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14800万hm2.作物基因工程育种为获得新种质资源以及具优良农艺性状的品系提供了合理有效的新途径.然而作物转基因技术还普遍存在着作物遗传转化体系不稳定、转化效率低、外源基因表达量低或不表达、实验重复性差等问题.因此,今后的发展方向仍然是围绕着提高转化效率,克服基因表达后沉默等问题.我们相信随着基因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转化方法、转化机理、转化策略等不断完善,转基因技术将在作物遗传改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玉春,陈光,白晶,等.农杆菌介导的xynB基因转化苜蓿的初步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4):113-116.

[2]李宝健,欧阳学智,许耀.应用农杆菌Ti质粒系统将外源基因转入籼稻细胞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90(2):144-149.

[3]王秀红,史向远,白建荣,等.抗草甘膦基因的玉米转化及后代遗传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1,26(1):117-121.

[4]Klein T M,Kornstei N L,Sanford J C,et al.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maize cells by particle bombardment[J].Plant Physiology,

1989,91:440-444.

[5]Hagio T.Optimising the particle bombardment method for efficie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J].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1998,32(4):239-247.

[6]伍成祥,宛煜嵩,徐俊,等.基因枪转化M AR序列介导的水稻bar基因的表达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2,10(3):

227-230.

[7]余桂容,杜文平,宋军,等.基因枪介导抗除草剂基因2mG2-epsps转化玉米的初步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0,8(5):

885-890.

[8]龚蓁蓁,沈慰芬,周光宇,等.授粉后外源DNA导入植株技术3′H-DNA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胚囊[J].中国科学:B辑,1988

周岩等: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第5期

(6):611-614.

[9]Luo Z X,Wu R.A simple metho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rice via the pollen tube pathway[J].Plant M 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1988,6(3):165-174.

[10]董春林,张明义,林忠平,等.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旱耐盐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

392-394.

[11]Christou P,Ford T,Kofron M.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rice(Oryza Sativa L.)plants from agronomically important indica and

japonica varieties via electric discharge particle acceleration of exogenous DNA into immature zygotic embryos[J].Nature Biotechnology,1991,9:957-962.

[12]Ignacimuthu S,Arockiasamy S.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an elite indica rice for insect resistance[J].Current

Science,2006,90(6):829-835.

[13]Vasil V,Castillo A M,Frommm M E,et al.Herbicide resistant fertile transgenic wheat plant obtained by micro-projectile

bombardment of regenerable embryogenic callus[J].Nature Biotechnology,1992,10:667-674.

[14]刘香利,刘缙,郭蔼光,等.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14亚基基因的花粉管通道法转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8,36(1):121-124,130.

[15]Shaw D J,Gray J C.Visualisation of stromules in transgenic wheat expressing a plastid-targeted 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J].

Planta,2011,233(5):961-970.

[16]Umbeck P,Johnson G,Barton K,et al.Genetically transforme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plants[J].Nature Biotechnology,

1987,5:263-266.

[17]郭三堆,崔洪志,夏兰芹,等.双价抗虫转基因棉花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9,32(3):1-7.

[18]王振怡,吴立柱,王省芬,等.基因枪介导棉花成熟种子胚尖的遗传转化[J].河北农业大学:自然科学版,2010,33(3):1-4.

[19]郭彩菊,王省芬,张桂寅,等.农杆菌介导的植酸酶基因转化棉花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0):68-71.

[20]Koziel M G,Beland G L,Bowman C,et al.Field performance of elite transgenic maize plants expressing an insecticidal protein

derived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J].Nature Biotechnology,1993,11:194-200.

[21]Schnepf H E,Whiteley H R.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rystal protein gene in Escherichia coli[J].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81,78:2893-2897.

[22]关淑艳,赵丽娜,刘慧婧,等.农杆菌介导的sbe2a基因RNAi载体对玉米遗传转化的研究[J].作物杂志,2011(2):36-40.

[23]Hinchee M A W,Connor-ward D V,Newell C A,et al.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soybean plant using Agrobacterium-mediated

gene transfer[J].Nature Biotechnology,1988,6:915-922.

[24]叶美,张敏,杨素欣,等.大豆成熟种子胚尖基因枪法转化体系的优化[J].大豆科学,2011,30(1):20-23.

[25]张立全,牛一丁,郝金凤,等.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红树总DNA获得耐盐紫花苜蓿T0代植株及其RAPD验证[J].草业

学报,2011,20(3):292-297.

(责任编辑:邓天福)

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转基因作物是当今世界各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研究的热点,中国的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一、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迅速,由于科学界对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及生态环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诞生于年,是一境利与弊的争论,措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施对到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世纪年代,其进行安全管理。本文论述了转基因作物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已逐渐成为各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研国内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利与弊以及关于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究的热点。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 应用于动物抗病育种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动物抗病育种,通过克隆特定基因组中的某些编码片段,对之加以一定形式的修饰以后转入畜禽基因组,如果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能得以表达,那么畜禽对该种病毒的感染应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或者应能够减轻该种病毒侵染时对机体带来的危害。(其用于遗传育种,不仅可以加速改良的进程,使选择的效率提高,改良的机会增多,并且不会受到有性繁殖的限制。)例如Clements等将绵羊髓鞘脱落病毒的表壳蛋白基因转入绵羊,获得的转基因动物抗病力明显提高;丘才良把一种寒带比目鱼抗冻基因成功地转移到大西洋鲑中,为提高某些鱼类的抗寒能力做了积极的尝试。 2.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用于生产药用蛋白用转基因动物的乳腺生产重组蛋白(乳腺生物反应器)可能是转基因动物的最大应用,这也是世界范围内转基因研究的热点之一。Swamdom (1992)用β-球蛋白的4个核酸酶I的高敏位点与人的两个基因相连,融合基因产生的转基因猪与鼠的原型相似。目前,把转基因动物当作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药用蛋白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不仅各国政府投资,一些私人集团也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加以研究和开发。 3.转基因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许多转基因的表达强烈地位受着其宿主染色体上整合位点的影响,往往出现异位表达和个体发育不适宜阶段表达,影响转基因表达能力或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从而使大部分转基因表达水平极低,极少部分基因表达水平过高。 (2)难以控制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转基因随机整合于动物的基因组中,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还会造成插入位点的基因片段丢失,插入位点周围序列的倍增及基因的转移,也可能激活正常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的基因。 (3)不了解哪些基因控制多数生理过程,不了解基因表达的发育控制和组织特异性控制的机制。 (4)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效率低,这是目前几乎所有从事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实验室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着这项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 (5)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的生存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等。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缺点的存在就否定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价值。因为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配合其他相关的生物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这一技术日趋成熟,许多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浅谈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一)

浅谈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一) 论文关键词]水稻转基因论文摘要]稻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水稻转基因研究在我国已取得显著进展。详细介绍转基因技术,并阐明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水稻分布极其广泛,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水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染色体组型和数目复杂多样,成为研究稻种起源、演化和分化必不可少的材料。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利用遗传工程手段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或DNA构建,并导入植物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或者通过对内源基因表达的调控,甚至通过直接调控植物相关生物如病毒的表达,使植物获得新性状的一种品种改良技术。它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育种技术体系。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稻基因库中不具备的各种抗性或抗性相关基因转入水稻,进一步拓宽了水稻抗病基因源,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一、国内外的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取得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是全球第4大转基因技术应用国。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大多分布在抗虫基因工程、抗病基因工程、抗逆基因工程、品质基因工程、品质改良基因工程、控制发育的基因工程等领域。中国是继美国之后育成转基因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现在河北省与美国孟山都合作育成33B抗虫棉(高抗棉铃虫、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由中国农科院生物中心、江苏省农科院导入Bt基因,由安徽省种子公司,安徽省东至县棉种场共同选育的抗虫棉“国抗1号”在安徽省已通过审定。国际水稻所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育成抗二化螟、纵卷叶螟的转基因水稻。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南农科院等许多科研单位和高校将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育成抗病转基因小麦、转基因烟草、转基因水稻等等。英国爱丁堡大学将水母发光基因导入烟草、芹菜、马铃薯等作物,获得发光作物,驱赶害虫。 至于油菜方面利用转基因工程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的研究,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利时为了提高菜饼粗蛋白质的含量,将一种草控制的蛋白质基因转移到油菜上来,选出高蛋白质含量的转基因油菜品种。瑞典Svalow-Weibull等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培育成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比利时PGS公司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创造出新的油菜授粉系统;法国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萝卜不育细胞质的恢复基因引入甘蓝型油菜,充分利用萝卜不育细胞质不育彻底的特性,实现了萝卜不育细胞质的三系配套,对推动全球杂交油菜育种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二、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我国是农业超级国,因此,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关键是水稻问题(高产和抗性问题),而水稻问题的核心便是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中的成功应用。 近年来,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技术路线已趋向成熟,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水稻东格鲁病、条纹叶枯病、黄矮病、矮缩病等8种病毒病的转基因育种研究,将各病原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复制酶基因、编码结构或非结构蛋白基因干扰素CDNA等分别导入水稻,获得了抗不同病毒病的转基因株系或植株。在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一)转基因技术在提高水稻植株的抗Basra除草剂的成果 王才林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水稻品系“E32”,获得转基因植株。抗性鉴定表明,转基因植株能充分表达对Basta除草剂的抗性;通过对转基因植株后代PCR分析,证实bar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株的基因组中,遗传分析表明,bar基因能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传递给后代,并在T代开始分离出抗性一致的稳定株系。段俊等利用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论文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魏斌聪 学号:200806016139 专业/班级:生物工程081班 课程名称:生物工程原理 指导教师:陈蔚青教授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1年5月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魏斌聪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生工081班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人们将所需要的外源基因(如高产、抗病虫害优质基因) 定向导入作物细胞中, 使其在新的作物中稳定遗传和表现,产生转基因作物新品种, 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先描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对其基因问题的研究作了讨论,并列出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作分析,最后对此项技术作出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DNA技术;基因导入;安全性 前言 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是指基因工程中运用DNA 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主要在于改进植物的品质,改变生长周期等提高其经济价值或实用价值。[ 1 ]其主要范围是在作物方面,如可食用的大豆、玉米等,或者可投入生产的棉花等作物。 从表面上看来,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似乎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从1983年以来,生物学家已经知道怎样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具有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 2 ]这个基因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这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人们可以给某种作物注入一种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特性,这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场空前革命。[ 3 ] 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问世。1986年,首批转基因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6年,美国最早开始商业化生产和销售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作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转基因技术已在多种植物上取得重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作物转基因技术的三大主流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并阐述了这几种转基因技术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甘薯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应用进展状况。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农作物、应用 Genetically Modified---转基因,简称GM,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再从结果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而其衍生出的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即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1983年比利时科学家Montagu 等人和美国Monsanto 公司Fraley等人分别将T- DNA上的致瘤基因切除并代之以外源基因,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植株———转基因烟草。自此之后,作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病、抗虫、抗逆、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 月13 日在京发布的1 份报告显示,全球27 个国 家超过1800 万农民,2013 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比2012 年增加了500 万公顷。此外,首个具有耐旱性状的转基因玉米杂交品种亦于2013 年在美国开始商业化。 据该报告显示,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18 年中增加了100 倍以上,从1996 年的170 万公顷增加到2013 年的1.75 亿公顷,其中美国仍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领先生产者,种植面积达7010 万公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40%。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创始人兼荣誉主席、本年度报告作者Clive James 表示,目前排名前10 位的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均超过100 万公顷,这为将来转基因作物的多样化持续发展打下了广泛基础。在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有19 个为发展中国家,8 个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面积连续2 年超越发达国家。 目前,作物遗传转化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PEG 法、脂质体法、低能离子束法、超声波介导法、显微注射法、花粉管通道法等.但在当前作物基因工程研究中,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这三种转基因技术也相对较为成熟. 一、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法是指农杆菌侵染植物时,受到植物受伤后释放的酚类物质的刺激,活化质粒上Vir 区基因的表达,将质粒上的另一段DNA(T-DNA)共价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在植物体内表达而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效率受众多因素影响,如农杆菌侵染外植体的影响因素、外植体再生能力的内在因素和环境条件(pH、温度和光照条件)等[32],此法具有流程简单、仪器设备便宜、拷贝数低[33],且基因沉默少,转移的基因片段长等优点。 农杆菌介导法是获得第一个转基因植物的方法,迄今为止,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占转基因植物总数85%,已成为植物基因转化首选方法。 二、基因枪介导法 基因枪法又称微弹轰击法,是将外源基因包裹在直径1~2 nm的钨或金颗粒表面,加速轰击植物外植体靶组织,穿过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而将外源基因带入植物细胞。因此,通过该方法进行DNA的转移过程不受外植体基因型的限制,可以将外源基因转移至几乎所有的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和原生质体中。 最早的基因枪是由美国Cornel 大学的Sanford 等在1987 年研制成功的。目前基因枪介

转基因动物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汇总

转基因动物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对动物转基因技术发展状况作了概述,重点是近年发展的提高转基因效率的非定点整合转基因方法, 如睾丸转基因法和卵巢转基因法; 提高转基因精确性的定点整合转基因的基因打靶法作了介绍。然后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作了论述,最后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字:动物转基因技术;应用;展望 Progress on Techniques for Producing Transgenic Anim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bstract: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recently developed animal gene transfer techniques, including gene transfer into the testis and ovary for easily making non-site specific methods; gene targeting in embryonic stem cells, somatic cells and primordial germ cells for site specific methods.The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animal gene transfer technique; application;prospect 动物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移入动物细胞并整合到基因组中, 从而使其得以表达。自Palmiter等[1] (1982)把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获得超级巨鼠以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对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动物生产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相继在兔、羊、猪、牛、鸡、鱼等动物上获得转基因成功。转基因动物研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中最热门、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应用已广泛渗透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制药及畜牧育种等各个研究领域中。这项技术正在对动物生产产生一场新的革命,在提高生长速度、生产性能,改善产品品质、抗病育种、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1 转基因动物技术 1.1 显微注射法 这一方法是发展最早,目前应用最广泛和最为有效的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创始人是Jaenisch和Mintz等,Gorden等[2]和最先通过此法获得转基因动物。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显微操作仪将外源基因直接用注射器注入受精卵,利用受精卵繁殖过程中DNA的复制过程,将外源基因整合到DNA中,发育成转基因动物。 1.2 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法 将目的基因重组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制成高滴度的病毒颗粒,人为感染着床前后的胚胎,

水稻转基因步骤

在植物转基因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识别和筛选转化子,常将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构建在同一表达载体中。这种载体结构导致转基因植物中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始终共存,而标记基因(尤其是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存在可能给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安全带来隐患。目前已研发了多种方法剔除转基因植物中的标记基因,其中最常见的是共转化法(Komari 1996,McCormac 等2001)。共转化系统是采用2个质粒或1个含有两套T—DNA表达盒的表达载体共同转化植物,其中一套表达盒含有抗性选择标记基因,另一套表达盒含有目的基因,它们转化植物时可能整合到植物基因组的不同位置。转基因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发生分离,从而可在转基因后代中筛选到只含目的基因而不含选择标记基因的个体。共转化从根本上排除了转基因植物中的选择标记,是保证人畜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受到了广泛的重视。Zhou 等(2003)认为,用分别含一个T-DNA区的两个载体共转化的效率低于双T-DNA区表达载体的共转化效率。目前关于利用双T-DNA区表达载体,获得无选择标记转基因阳性株系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唐俐等2006,张秀春等2006,于恒秀等2005)。花药培养与遗传转化技术相结合,可以快速获得纯合转基因植株(斯华敏等,1999,付亚萍等,2001),但是应用花药培养快速获得只含目的基因而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研究尚未见报告。 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室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体系,将包含人乳铁蛋白(hLF)、高赖氨酸(SB401)、高甲硫氨酸(RZ10)基因的表达载体p13HSR成功转化脆茎稻,由于该表达载体采用双T-DNA结构,将检测出含选择标记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和目的基因的转基因阳性T0植株按单株直接进行花药培养。在189株二倍体花培植株中检出23株有目的基因没有选择标记hpt的转基因纯合植株,得率为9.87%。RT-PCR检测结果显示外源基因已整合到转基因水稻基因组中并转录。本文首次发现插入的外源基因间存在交换事件,从而改变了花培群体中无选择标记而目的基因阳性的转基因纯系的获得率。同时还对农杆菌介导的同一载体上多个基因转化水稻后,会出现个别基因丢失的情况进行了讨论。 基因转化方法参照Hiei等(1994)的方法并加以修改。取开花后12-15 d左右的稻穗脱粒,表面灭菌后接种在NB培养基上,26℃暗培养诱导愈伤组织。约5-7d后取愈伤组织在相同条件下继代培养,用于共培养。农杆菌于含50mg/L卡那霉素(Kam)的YM平板上划线,28℃黑暗培养3d,用金属匙收集农杆菌菌体,将其悬浮于共培养CM液体培养基中,调整菌体浓度至OD600为0.3-0.5,加入AS(终浓度为100mΜ),即为共培养转化水稻用的农杆菌悬浮液。将继代培养4d后的愈伤组织浸于此菌液中,20min后取出并用无菌滤纸吸去多余菌液,随即转入铺有无菌滤纸的固体培养基上,于26℃下暗培养2~3d。共培养后的愈伤组织在含有50mg/l潮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上,26℃暗培养14d,再转到新鲜配制的筛选培养基上继续筛选14d。然后选择生长旺盛的抗性愈伤组织转移到含有50mg/l潮霉素的分化培养基上,暗培养3天后转至15h/d 光照条件下培养,再生的小苗在1/2MS上生根壮苗两周左右。选择高约10cm、根系发达的小

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7

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王彩芬,安永平,韩国敏,张文银,马 静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宁夏永宁 750105) 摘要:对水稻转基因技术在抗虫、抗病、抗逆及改良米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水稻; 转基因育种; 进展 中图分类号:S511.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4X(2005)06-0055-03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使生物学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它的理论和方法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上应用很广泛,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据专家预测,到2025年在现有稻谷产量的基础上再增加60%才能满足需要(K hush,1995)。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世界尤其是我国将面临粮食问题的严峻挑战,培育优良品种是提高稻谷产量的主要途径。传统的育种技术已为培育水稻新品种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将在今后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但由于品种资源的贫乏,单靠传统育种已很难有大的突破。基因工程技术为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水稻转基因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稻基因库中不具备的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等基因转入水稻,从而实现水稻种质创新和为生产提供优良品种。自1988年以来,国内外已得到了许多水稻转基因植株,涉及到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耐盐、改良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有些已进入田间试验和应用阶段。 1 水稻转基因育种进展 植物转基因育种是利用遗传工程的手段,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或DNA构建导入植物基因组,通过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或通过对内源基因表达的调控,甚至通过直接调控植物相关生物如病毒的表达,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的一种品种改良技术。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众多材料中,水稻不仅是世界重要粮食作物,而且由于其基因组较小、重复序列较少的优点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单子叶模式植物,基因组测序已完成。自1988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水稻以来,水稻转基因技术已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成功获得籼稻、粳稻、爪哇稻的转基因植物。随着基因枪转化技术的建立和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的成功,水稻基因转化技术日益完善。而且转移目标基因已从报告基因或筛选标记基因进入改良水稻抗性和适应性,以及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等重要基因的利用。 1.1 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 水稻是虫害最多的大田作物,稻螟虫和稻飞虱危害最为严重,水稻中抗虫资源贫乏,转基因技术为抗虫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自从1989年实现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抗虫基因转化水稻并得到再生植株以来,转抗虫基因水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转抗虫基因水稻包括转Bt基因、转蛋白酶抑制基因和转凝集素基因。在转Bt基因的研究方面,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杨虹等(1989)将Bt基因导入水稻品种台北309、中花8号的原生质体并获得再生植株;Fujim oto等(1993)通过电激法将cry LAb 基因导入水稻,首次报道了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项友斌等(1999)利用农杆菌介导实现了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cryI A(b)和cryI A(c)在水稻中的转化;黄健秋等(2000)利用农杆菌介导获得转(Bt)基因秀水11和春江11植株;薛庆中等(2002)利用农杆菌介导获得转双价抗虫基因(cryI Ac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C pTI)浙大19植株;朱常香等(2002)获得Bt和X a21共转化水稻(C48)植株。近几年转Bt基因研究越来越多,进展很快,在籼稻、香稻、爪哇稻、杂交稻、深水稻中获得成功,选育出克螟稻1号、2号、3号(舒庆尧等,1998)。转Bt基因水稻在我国已进入环境释放阶段,有望培育出应用于生产的抗虫品种。 在转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水稻研究方面,通过电激介导原生质体转化,Xu等(1996)把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 pT i转入粳稻品种台北309,转基因植株对大螟和二化螟2种水稻虫害都具有抗性;通过基因枪介导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转化水稻,Duan等(1996)获得了Nipponbare、台南67和Pi4等3个粳稻品种的抗大化螟转基因株系;Lee等(1999)利用PEG介导法将大豆K units胰蛋白酶抑制剂(SK TI)的cDNA转入粳稻Nagdongbyeo的原生质体,再生转基因植株的后代抗褐飞虱。曾黎琼等(2004)利用农杆菌介导将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导入玉优1号、HT-7中;孔维文等(2004)利用农杆菌介导将PT A和马铃薯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 B401)同时转入超级杂交稻亲本材料1826中。在转凝集素基因水稻研究中,主要是转雪莲花凝集素(G NA)基因,采用基因枪法,英国John Innes Centre(Maqbool等,1999;Rao等,1998;Sudhakar等,1998)把G NA基因导入AS D16、M5、M7、M12、FX92D、Basmati370等籼稻品种中,得到200多株转基因植株,G NA在水稻中呈高水平的组成性表达(用Ubi启动子)或韧皮部专一性表达(用Rssl启动子),转基因植株抗褐飞虱。在我国,傅向东等(1997)用G NA基因枪转化水稻IR72、IR76、珍汕97和秀水11等品种,部分转基因植株子代对褐飞虱有一定抗性;T ang(唐克轩等,1999)通过基因枪介导实现了G NA 基因和X a21基因的共转化,得到了转基因植株。唐克轩等(2003)利用农杆菌介导将半夏凝集素基因(pta)导入粳稻鄂宛105、中花12和籼稻E优532中,获得7个转基因纯系。 1.2 抗病转基因水稻育种 抗病转基因水稻包括转抗病毒基因、抗真菌病害基因和抗细菌病害基因。抗病毒转基因已开展了8种病毒的转基因研究,包括水稻通枯罗病毒(rice tungro disease)、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收稿日期:2005-07-21 作者简介:王彩芬(1968-),女,副研究员,从事水稻花培育种研究。T el:0951-*******E-mail:caifen-68@https://www.360docs.net/doc/f12913819.html,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转基因小麦研究进展及前景 摘要:自第一株转基因小麦报道以来,小麦转基因育种研究发展迅速,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的小麦遗传转化弥补了经典小麦育种的不足,突破了可利用基因库的限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简要介绍了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基因转化方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讨论了转基因技术在获得抗除草剂、抗病虫、抗逆、改良品质和雄性不育转基因小麦植株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进展 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将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中的有益外源基因导入小麦栽培品种,对其抗性、品质、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双亲亲缘关系较远造成杂交不结实、杂种不育、杂种后代长期分离、预见性差,使该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植物转基因技术被证明是进行外源基因定向转移独特而有力的手段,一定程度上补充或改进了传统的育种方法。通过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可以按照需要,将有遗传信息的DNA 片段即目的基因进行人工重组,在离体条件下转入宿主细胞进行复制、表达,定向改造植物,可以打破基因流的界限,而且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小麦是举世公认的最难转化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且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晚,经过许多学者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逆性(如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美国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例抗草甘磷除草剂转基因小麦已经通过安全性试验;抗草胺膦转基因小麦、抗咪唑啉酮转基因小麦、高蛋白转基因小麦、抗虫和耐镇草宁除草剂转基因小麦、抗蚜虫转基因小麦、抗小麦黄花叶病毒转基因小麦,以及抗白粉病、赤霉病和黄矮病的转基因小麦正在田间释放[1,2];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转基因小麦[3]、转Trx-S 基因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系已进入中试阶段[4]。近年来,中国在小麦转基因方面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并获得了一批具有抗病虫、抗逆境及改善品质的转基因小麦新材料,部分品系已经进入环境释放阶段。本文概述了小麦转基因研究常用遗传转化技术及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小麦转基因技术 小麦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方法将外源基因或DNA 导入小麦细胞,使之稳定地整合、表达并遗传的综合技术。小麦转基因技术可根据转化目的基因否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等;第二类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如PEG法、电激法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第一类方法。 1.1 花粉管通道法 中国学者周光宇1974 年提出的DNA 片段杂交假说是花粉管通道法的理论基础,他于1983 年建立了花粉管通道法,该技术利用植物授粉后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将外源DNA 送入胚囊中尚不具备正常细胞壁的合子。利用该法进行基因转移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国。1992 年,周文麟等通过花粉管法将C4作物的DNA 导入小麦,获得了具有C4作物若干性状的转“基因”后代[5]。随后,曾君祉等利用该法将带有GUS基因的pBI121 质粒导入小山3号,获得 5株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4.7%[6]。阎新甫等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导入花76,既获得了符合遗传规律的稳定抗病后代,还明确了抗白粉病基因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7]。Ziberstein A 等将质粒DNA 涂于授粉的柱头,提高了转化频率,并完成后代分析和分子鉴定[8]。成卓敏等将大麦黄矮病毒GPV 株系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小麦品种,获得了抗黄矮病毒GPV 的转基

我国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12913819.html, 我国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作者:康国章李鸽子许海霞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22期 摘要转基因技术是作物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在降低资源投入、保护环境安全、保障粮食 供给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力,已成为现今应用最为迅速的作物生物技术。本文着重阐述了转基因的概念及其与以往相关技术的异同、现今应用程度、不同时期的转基因方法、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我国转基因的管理政策及加强科普宣传的重要性等方面,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转基因技术、更加科学地对待转基因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转基因;概念;发展历程;管理政策;科普宣传 中图分类号 S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2-0027-03 Abstract Transgenic technology is the core of crop molecular biology,and plays important and potential roles in reducing the inpu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protecting environmental safety,ensuring food supply,etc. This paper introduced its concept and differences from other crop breeding technologies,present utilization,its methods,its development history during China,its strict management policies,the importance of its 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etc,in order to help public peoples deeply understand transgenic technology,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future. Key words crop;transgenic;concept;development history;management policies;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 转基因作物已在全球一些国家大面积种植,在降低资源投入、保护环境安全、保障粮食供给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力[1-2]。但是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它带来了全球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一系列转基因的突发事件,造成公众对转基因产生误解,这可能与科研工作者注重转基因研发工作,而忽视转基因技术的信息传播与普及推广有关。因此,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科学普及。研究生是科研人才的 最主要后备军,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是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随着研究水平内容的持续深入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分子生物学在作物学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3-4]。河南农业大学拥有河南省高校唯一一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2010年以来,作 物分子生物学已成为该校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专业学位课程。转基因是作物分子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是研究基因功能、创制优异作物种质资源等的重要手段[5-6]。近年来,笔者一直担任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研究生的作物分子生物学课程,围绕其中重要的转基因内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讲授,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在研究生授课中教学内容,介绍了我国转基因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以提高人们对转基因的认识与了解。

转基因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1.1转基因技术的定义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或DNA导入到生物体的细胞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稳定地整合、表达并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技术的同义词。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2]。 1.2.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将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的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使之正确表达和稳定遗传并且赋予受体植物预期性状的一种生物技术方法[3]。 遗传转化的方法[4]按其是否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基因枪法;另一类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有花粉管通道法。 转基因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突破,转基因食品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基因食品具有以下特性[25]:(1)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生产产值。通过转移或修饰等生物技术手段改良基因达到增产效果,促进生产的效率,节省成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带动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经过基因改良的大豆和普通大豆相比较,转基因大豆产量显著高于普通大豆;(2)增强食品特殊性能,强化食品功能;(3)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防治病虫害。通过种植转基因作物不仅仅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而且大大减少了除草剂和农药的使用量,这既减轻了使用大量化学物质对农业工人与害虫天敌的毒害,又维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平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表现出显著的优越性和不可逆转的趋势;(4)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合理补充所需营养;(5)具有保健功能,提升食品在价值,起到了预防疾病的作用。

转基因水稻简介

转基因水稻简介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杂种优势的成功利用使得水稻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的产量就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不断提高水稻产量和改良其品质是当前水稻育种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单纯依靠传统的遗传育种是不可能实现的。 80年代产生的转基因技术由于直接在基因水平上改造植物的遗传物质、可定向改造植物的遗传性状、外源基因的转入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障碍、丰富了基因资源等优点而弥补了常规育种方法的不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许多学者在水稻的转基因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水稻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转抗虫基因: 害虫是危害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不但污染环境,而且也使得有益昆虫的数量锐减,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加强。此外,化学杀虫剂使用后的农药残留对人畜都会有严重的危害。因而植物抗虫基因工程成为科学家的研究热点领域之一。由于水稻本身没有足够的抗虫基因,目前研究者利用人工合成或从其它生物中克隆的抗虫基因转化到水稻栽培品种中,提高品种的抗虫性。 在水稻抗虫转基因方面,使用得较多的基因有: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Bt)、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2,SKTI,OC—IAD86,Cp-Ti)、植物凝集素基因(GNA)等,将这些基因导入水稻,可使水稻产生对二化螟虫、三化螟虫、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及蝗虫、褐飞虱、线虫的抗性。Bt毒蛋白基因是目前使用最广的基因,众多的研究都表明用转基因的方法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常规水稻可使水稻对螟虫的抗性提高刚。 转抗病基因: 病害(包括真菌病、细菌病和病毒病)是影响我同农业生产的另一类重要限制因素。在我国,大面积发生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有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因此,我国科学家在抗病基因工程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转抗逆基因: 逆境是限制植物生长、影响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抗逆基因的分离、克隆、转化一直受到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目前已分离出大量的抗逆相关基因,并在抗逆基因的遗传转化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Hossan等已分离克隆出3个与水稻耐淹能力有关的基因pdc I,pdcⅡ,pdcⅢ,并转入水稻中获得部分转基因植株.Rathinasabathi等将烟草中的CMO基因导入水稻,获得了具有很强抗旱性的转基因水稻.日本村田纪夫将甜菜碱生物合成酶基因codA导入水稻,获得了耐碱性的转基因水稻植株.高倍铁子等将编码大肠甜菜碱生物合成酶基因ktA导入水稻,获得了耐盐性强的转基因水稻植株。

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1、定义: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转基因的基本原理与常规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但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 2、分类: 1)植物性: 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 2)动物性: 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 3)微生物: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3、利弊: 优点: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缺点:增产,如果遇到雨雪的自然灾害,也有可能减产更厉害。且多项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对哺乳动物的免疫功能有损害。更有研究表明,试验用仓鼠食用了转基因食品后,到其第三代,就绝种了。 4、安全性问题: 1)毒性问题 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2)过敏反应 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 3)营养问题 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4)威胁环境

浅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快速发展,转基因技术作为其中代表尤为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全球食物短缺问题的日益严峻,转基因食品作为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产物,让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严峻问题的希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转基因技术发展迅猛,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与日俱增,转基因食品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技术发展必然带来异化,转基因技术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异化,主要表现在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主要来源于转基因食品在人体健康、生太环境等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关键词: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biotechnology develop fas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biotechnology, genetically modified technology attract much attention. Now, the global problem about shortage of food is worse and worse as time goes on. As a product from transgen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ive us some hopes that we can solve the problem, and play a more and more predominant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transgenic technology develops very quickly. At the same time, the planting areas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increase every day and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business plays a more and more predominant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sure to bring changes. Sothe transgenic technology inevitably brings some changes, of which are mainly about the potential safety concerns. These safety concerns mainly derive from the influenc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on human health,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so on. Key words:transgenic technology;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ecurity problem

转基因技术综述

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孙凤俊张佳谊韩广文 (北京奶牛中心北京延庆 102100) 摘要:转基因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之一,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转基因技术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让其他生物、植物朝着对人类有利方向发展的技术。本文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现状,并预测了未来发展前景,阐述了该技术的利弊关系,指出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管理,才能很好地利用该技术,使它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转基因应用利弊关系 1. 引言 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之一。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的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则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重要区别,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2. 动物转基因技术概况 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可分为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植物两大分支。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资助项目:北京市奶牛良种选育与繁育体系建设 项目编号:D12110500330000 作者简介:孙凤俊,男,1958年10月出生,辽宁省岫岩县人。北京奶牛中心科研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奶牛繁殖技术研究。Email:fjsun1958@https://www.360docs.net/doc/f12913819.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