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

——城镇随迁子女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重庆市梁平县西苑小学重庆梁平405200)

摘要: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步凸显出来。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广大学者探讨和研究,目前针对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的研究宏观地体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性问题、随迁子女受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等方面,而并未从微观角度细化到具体的行为习惯。好习惯让孩子一生受益,习惯养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初等教育阶段孩子的习惯养成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扮演了重要角色,只有将这两股力量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随迁子女”“家校共育”“习惯养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迁入城市生活,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日益凸显出来。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大量的农民工子女也能够像本土籍学生一样进入公立学校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但是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就表现为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城市孩子的较大差距。加之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和氛围,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失偏颇,家庭教养态度不当,亲子互动效果欠佳,造成他们的学习状况仍难以令人满意,学习成绩相对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距。

西苑小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先进的育人观念,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我校近年来关注的重点。本次调研以重庆市梁平县西苑小学工业园校区为样本。针对该校区地处工业园区,进城务工人员较多;根据县教委的文件精神,进城务工子女就近入学的原则,本校区的随迁子女比较集中;这一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地考察,希望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宜本校区长远发展的“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道路。

一.家庭方面

英国教育改革家欧文指出,人生来时不具有某种性格。他的性格是在他的生活时间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人生的历程而形成和发展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反映着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影响学生习惯养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因素就是其中之一。家庭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一)学科学理念

只有学习才能让家长走出误区。因为学习才会有科学的育儿观,学到一些儿童健康成长的专业知识,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甚至行为矫正等。父母如果不具备育儿知识的话,对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果家长有一些科学育儿知识,有一个科学育儿的态度,就能打好孩子的基石工程,对孩子的成长、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怎样学习?家长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学校组织的“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的知识讲座;加入QQ群或讨论组探讨经验,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主动到学校去拜访老师,有意识地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由于种种原因,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校是教育机关,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正确的教育原则,因此家长应该向学校的教育观念靠拢,主动改变教育观念。

(二)建和谐家庭

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根本立足点是人。中国伦理学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安云凤说:家庭文化和道德氛围对孩子习惯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构建和谐家庭,营造“夫妻恩爱、亲子和谐、孝敬长辈、邻里和睦”的和谐家庭氛围,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自身实际行动对孩子起到影响和示范的作用。建设和谐家庭关系,

关键在于提高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树立良好的家庭道德风尚,引导家庭成员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共同营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勤奋好学、团结和谐、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从而为孩子的习惯养成提供条件。

(三)育魅力孩子

家庭生活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家长的协助、引导和监督之下,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孩子良好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就像情感生活,事业,孩子的教育,都不是一天形成的。作为家长,首先要清楚给孩子养成什么好习惯然后再来确定标准。为孩子确立生活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确立好原则这件事由家长来负责并做好监督工作。巩固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好习惯,把好习惯巩固强化直到良好习惯的养成。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方面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好的习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个非常基础性的内容,因而学校在促进学生习惯养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苑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关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具体表现为:

(一)强素质

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也不应当专读书,其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加强教育,强化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这里不仅是作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还要有先进育人理念和有效的方法和技巧。社会在不断发展,不同时期有不同时代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地学习先进的育人理念。

(二)重联系

做好家、校联教工作,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养成训练只有取得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密切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形成养成教育的强大合力,让学生时时处处都会受到影响、教育和严格的训练。

1、开办家长学校

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宣讲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和经验,是指导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最简便的方式,可以集中授课,有计划地逐步提高。我校已经制度化,对一年级家长每学期进行集中统一的系统学习,对于新生的适应、行为习惯培养、家校有机结合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2、成立家长委员会

现在不少家长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已经掌握了家庭教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也乐于将自己的所学、经验授予大家,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长的作用,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适度代理部分班级事务,因为事实证明,这样的合力作用更大。

3、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一种传统的方法,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形式,是学校与家长协调,共同教育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必须改变传统家长会“一言堂”,丰富家长会形式。精心设计PPT,通过媒体设备让家长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提供专题讲座为家长传道解惑;校长虚怀纳谏,认真搜集家长意见;授课教师进班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通过家长会宣传徐诶下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特色,让家长真实地感受学校的文化氛围及教育教学成果。

4、家庭访问

家访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特点是个别指导,针对性更强,指导更具体、更细致。学校认真组织落实“教师大家访”,仔细斟酌各具代表性的家访对象,与家长商讨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最后完善相关图片、文字、影像资料,并根据家访情况在新学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5、开放日

学校采取“开放日”的方式也可以起到指导家庭教育的作用。每学期通过“好习惯培养”专题家长开放日,这一天家长可以到学校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通过到教室听课,观察孩子的课堂表现,和老师交谈,和同学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习惯培养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活动中家长之间互动交流,分享教育孩子的经验体会,从而激发和培养家长强烈的教子兴趣,提高家长关注孩子教育的热情,增强家长教子的自觉性。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提供平台。

6、创新家校互动联系

我校已完成学生家校联系相关信息的录入工作,在课程改革中首先寻求的合作也是学校与家庭的合作。选择一种实用方便的联系方式也尤为重要。传统的方式费时费力且效率不高,也容易打扰双方的工作和生活。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家校联系方式也很重要。在形成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手机、网络建立新的联系方式,如校讯通、飞信、微信、QQ等,

这些新型的联系方式经济实惠、快捷、有效,它能够更好的实现家长与老师,学生之间,家长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形成一种“包围”的教育环境,从而实现“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

(三)定目标

总目标

1通过训练和反复强化形成良好的日常文明礼貌习惯:语言和行为文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使“习惯成自然”。

2、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手的卫生习惯、用眼卫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服饰卫生习惯、环境卫生习惯、班集体卫生习惯、家庭卫生习惯、社会环境卫生习惯等。

3、通过课内、课外各种途径使学生逐步达到能学,会学,爱学习。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细化目标

(1)举止文明的习惯

细化目标: 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3、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4、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5、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6、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7、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8、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9、集合做到“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采。

(2)诚实守信的习惯

细化目标: 1、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2、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3、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3)尊重他人的习惯

细化目标: 1、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2、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3、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4、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5、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

(4)守时惜时的习惯

细化目标:1、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2、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3、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4、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5)懂得感恩的习惯

细化目标:1、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2、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3、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4、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5、要尊重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的劳动。

(6)勤俭节约的习惯

细化目标:1、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2、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3、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4、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5、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

(7)遵守秩序的习惯

细化目标:1、每天佩戴红领巾(或队徽)。2、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3、上下学排路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4、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插队,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5、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

(8)勤于动手的习惯

细化目标: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叠被褥,自己洗衣物。2、利人利已,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9)讲究卫生的习惯

细化目标:1、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身体无异味。2、饭前便后洗手。3、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4、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垃圾箱里。5、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6、不在小摊上买零食,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

(四)养习惯

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必须摒弃传统的知行脱节、灌输说教为主的“外化”模式,构建以学生“内化”为主要途径的主体互动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养成教育在他们身上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主体互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认知明理

既让学生明确养成教育的目标要求。《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具体的基本的要求,这是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学校应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守则和规范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做到心中有规范,行动有守则。

2、反复训练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是长期教育、培养、训练的结果。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训练计划,坚持全面要求,分步实施,严格训练,点滴做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学校立足本校实际,精心设计养成训练活动的系列主题活动;坚持常规教育,实现养成训练制度化;充分发挥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作用。

3、巩固提高

实验研究证明,及时的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反馈的过程是结果对开始的影响和调节。因而,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及时对教育的阶段性效果进行总结反馈,认真分析教育方法、方式的优与劣,教育活动的得与失等,对取得的成果及时巩固,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以求稳扎稳打,步步提高。

三.家校合作

一、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配合

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学校的制约有正负之分,为了使广大家庭能从正面制约学校教育,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与学校搞好配合、形成合力。只有如此,才能顺利地完成育人的艰巨任务。在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方面,家长应该主动一些,应该多向学校靠拢,多向老师请教。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方面往往比家长高出一筹,而我们当家长的多数人不搞教育工作,没那么多时间看教育理论的专业书籍;教师教育过的孩子成百上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们一辈子才养活一个孩子,眼界难免狭窄;教师能够从几十个学生的比较中鉴别孩子的优缺点,而我们家长却只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估价往往容易偏颇。一般来说,教师的教育经验比家长丰富,他们是专门搞教育的,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虚心向老师请教,不但可以学到很多教育方法,还可以借用学校的力量教育孩子,从而形成一个合力。教育孩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但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家长与学校的配合。如果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对孩子成才一定大有有裨益。

二、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基础教育是系统教育,家庭教育需要家长亟待提高自身素养和育子技能,所以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树立家校共育观念

学生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鞭长莫及的,特别需要家长的有力配合,社会的大力支持。因此,我们认为关键是树立家校共育观念,提高家长教子水平,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学校养成教育工作就获得了有力的支持者和同盟军。(二)研究家校共育方案

为更好地贯彻新《守则》新《规范》,我们研讨制定并下发了"养成教育实施方案"。接着又分别制定了低、中、高年级段小学生"文明守纪"习惯细则要求,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家习惯要求,在校习惯要求,教师习惯要求,家长习惯要求,并下发到每位教师、家长和学生手中,使之参照执行,做到有章可循。

(三)协调家校共育一致

为指导家长积极探讨如何创设良好家庭环境,继续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对孩子进行持续教育,除了研究指导常规家教方法外,首先特别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通过家访、家长会、联系卡等,指导家长有意识地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另外家长有了问题,也可以主动与老师联系,互相交流一些习惯培养的好方法、好措施等。这样就能形成协调一致的良好家校共育环境,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强调家校共育参与

家教指导的被动性,主要表现在家长的依赖性和教师的排他性。前者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事;后者则认为,学生就要听老师的,有的家长教育不好反而起反作用。其实两者都有片面性,应该充分发挥家长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为此,我们努力寻找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结合点,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与沟通,特别强调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性。听取家长意见,让家长参与对学生的评价与管理。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在习惯培养中充分发挥共育角色。

总之,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家校共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创设适合学生养成教育的环境,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文明守纪习惯、勤奋学习习惯和良好生活自理习惯等,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一定会更加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有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只有加强学校育人环境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家校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时期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很多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形成目标统一、要求一致。但现在家庭教育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有的家长缺乏教育知识,家庭教育水平低;有的家长对离子期望值过高;有的对孩子只管养,不管教;有的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孩子几近无人照管等等。这些问题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反作用力,常使学校教育的努力付之东流。 针对家庭教育现状,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必须打破关起门办教育的陈旧思想,积极主动地去起转变家长观念变革的重任,使家校协调一致,产生积极的教育协同力量,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在前期工作中,学校也召开过家长会,并开办了家长学校,但由于工作方法单一,家校联系较少,家长参于率低,不能达到相互促进协同教育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应该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这个整体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发挥教育体系中每一个组成部分的作用。也即是说,有机整合家校教育在现行的教育

环境下意义深远。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和具体的教育内容,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提高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能力,切实服务学生的成长。全方位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索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和具体的教育内容,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提高全体家长的教育能力,切实服务学生的成长。通过课题研究,全方位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 1.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作的教育系统,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了合力,相互影响、互相配合。 2.通过家长学校的系统教育,许多家长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家教水平有了巨大改善。 3.通过家校联系平台,进一步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效果。

家校共育

借“家校共育”之东风,开启教育新篇 ——班主任谈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 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影响下,小学办学要凸显“以人为本”,打造“家校共育,和谐发展”的特色,为小学人本教育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家长与学校合作,能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儿童健康的发展;对家长而言,能増加家长的教育知识,提高教育的科学性,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对学校而言,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及管理事务,能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对学校管理及教师的教学起到一种监督作用。针对这种办学特色,作为班主任,我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家校合作模式。 1.成立委员会为班级活动助力 (1)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庭教育对于促进孩子学习进步、帮助孩子培养健康心理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班级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由学生家长作为主要负责人,负责本班级的日常事务,包括班级活动、亲子活动、节日活动、班级座谈会等,并且协助老师进行班级管理。比如,学校刚刚举办完秋季运动会,家长委员会作为策划主力,为班级设计运动会的展示形式,包括队形、口号、服装,并且组织学生进行排练。在本次运动会上家委会邀请武术老师,全体同学获得了一次学习河南武术的体验,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毅力,而且了解了河南的武术文化,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2)成立家长教师委员会 每个班级家长和教师组成一个家长教师委员会,学校的所有家长和教师又组成一个校级家长教师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可将每位家长的需求传达到教师那里,也可及时的解决大家面临的问题。校级家长委员会中家长代表就可就学校的各项工作发表意见及提出对策,保障家长们和孩子们的利益不被侵犯。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有重要的意义。 2.微信参与增加家校沟通的渠道 在网络技术无比发达的今天,家校沟通的渠道也变得丰富而便捷,微信支持下的家校合作的基本模式是以“微信群”为基本活动单位,通过构建班级微信群将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置于其中,教师通过经验分享、深度的反思,帮助家

家校协同教育的实施途径

家校协同教育的实施途径——创建学习型家庭 家庭是每个人最早接触的学习场所,也是每个人终身生活学习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型家庭”将成为未来社会最理想的一种家庭形态,也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类型。指导家长创建“学习型家庭”,在创建过程中,不断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互动,因此,指导创建“学习型家庭”成了学校提高家校协同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一.指导的目标和阶段。 学校依据“学习型家庭”的内涵,从“环境创建”、“书刊订阅”、“活动开展”、“亲子交流”、“计划拟订”五方面设立了学习型家庭的分级目标(详见表一)。具体实施分三阶段: 1.启动阶段 (1)在学习型家庭推进中,教师作为这一活动的指导者,首先应对学习型家庭理论作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为学校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 (2)对家长、学生作广泛的调查研究,为推进“学习型家庭”提供依据。经问卷调查,对学生家庭现有的学习气氛、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调查显示:有50%的家庭一直以来都有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要求和意识,在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上,注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15%家庭原本就有创建的基础,基本具备了学习型家庭的特点。如果在某些教育观念上适当进行调整,就可以称为学习型家庭了。有30%的家庭表示创建有一定的困难。 2.推进阶段。 系统规划“学习型家庭”推展活动,推进“学习型家庭”活动深入发展。 (1)、向家长发放了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倡议书。倡议书向家长宣传了学习型家庭的目标及要求。

(2)、开展“家庭读书节”活动。将四、五两个月确定为哈密路小学“家庭读书节”,要求1—5年级全体学生和家长都参加读书节活动。 (3)配合读书节,学校组织了家长读书会,动员家长自愿报名参加。 (4)开展“学习型家庭”大家谈研讨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围绕“创建学习型家庭”发表意见。 (5)经验交流活动。在推进活动中,充分发挥个别家庭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这类家庭的具体案例,给其他家庭以启迪,从而带动更多家庭向“学习型家庭”发展。 3.评定阶段。 在创建“学习型家庭”过程中,每个家庭的发展层次不尽相同,如何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家庭沿着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道路向前发展呢?我们必须发挥好评价的激励作用。在“学习型家庭”的评定指标中,让每一个家庭在这个目标体系中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目标,以及与这个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家长们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性,促进每个家庭向学习型家庭发展。(见表一) 表一“学习型家庭”评定指标

2020年家校共育的理念.pdf

家校共育的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不过仍未形成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词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与之相关的词还有“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配合)、“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等。 在儿童入学之前,几乎所有家长都有家庭教育的意识。但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有的家长便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师,甚至交给了社会。这是不理智的,也是没用的,是无法挽回的。 国外对于家校共育的研究进行的很早,而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认识这个问题。教育研究者马忠虎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上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这样一来,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观点,慢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了我国教育界以往一直认为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人的成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英国教育家克拉克尤其重视家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不适宜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再次是行为或职业。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做出了贡献。” 实际上家校共育的活动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研究发现, 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 ,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 M·R·Langenbrunner) 和索恩伯格( K·R·Thornbury) 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首先是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孩子教育是家长参与的传统模式,也最常见,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偏爱。家长也一般会在活动中感到轻松自在,其角色作用不会受到别人的威胁。这类参与的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家校双方的交流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特色,参与目的主要是学校得到家长对其孩子教育的支持,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 接着是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自愿参与的活动范围很广,自愿参与者也不仅仅限于在校学生的家长,可以是其他一些与学校没有家庭联系却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的家长, 关注的已不仅只是他自己孩子的教育,学校整体教育事务也已成了他关注的一个部分。但是,以这种身份进行的参与活动对家庭和学校都有较高的要求。家长须有较高

(完整版)新型家校共育探讨和研究开题报告

新型家校共育探讨与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新型家校共育探讨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1、背景依据:

家校共育论文 10篇

家校共育论文10篇 篇一 浅论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我们逐渐的认识到,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很难实现的,必须要实现家校共育。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学生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实现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家教共育新模式。下面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家校共育;存在问题;措施1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教育就不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也就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说,需要将家庭教育放在和学校教育同等的地位上。下面本文就针对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指出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的措施。 一、家校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共育是实现教学效果发挥的最佳途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放学之后学校无法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因此说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家校共育新模式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珠三角地区家长忙于工作而忽略家庭教育。众所周知,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根本无法顾及到孩子的学习。家长起早贪黑忙工作,孩子往往交给长辈带或者是请保姆

带,长辈宠爱孩子,而保姆的文化水平达不到,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家校共育模式不能顺利进行。 第二,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不关心。家校共育新模式要求家庭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家长对学生的在校情况漠不关心,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生活情况,家长置之不理,阻碍了家校共育模式的发展。 第三,家长认为教育学校的事,不想参与学校共育。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其生活和学习情况都是学校的事情,学校需要尽职尽责的管好自己的孩子,而家长并没有什么责任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目前很多家庭都缺失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 第四,很多家长的思想观念存在错误,认为孩子以后能够赚钱就行,学习并不重要。在当前社会,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以后能够赚钱就可以,对于孩子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其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家长不在乎,这种情况下更不会进行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的模式在这样的家庭很难开展。 二、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的措施 上文中从四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当前家校共育新模式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 第一,加强宣传,转变家长观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学校的教学模式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单纯的依靠学校教育提升学生水平的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够起到良好的作

家校共育 实施方案

xxx有限公司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 文件编号: 受控状态: 分发号: 修订次数:第 1.0 次更改持有者:

“家校共育”的家长学校工作特色实施方案 一、创建背景 社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尤其离不开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成分、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社会联系、社会流动日益频繁,各种大众传媒、精神文化产品对家庭的影响不断增强,由此带来了未成年人教育的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维方式、道德水准、价值取向、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态势,家长学校的建设面临着对象覆盖难、方法奏效难、效果实现难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麻城城市圈的扩大,城区人口增长越来越多,市民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严,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加之独生子女的增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增多,造成班额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难教,使老师的精神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觉得现在的书难教,家长难缠;而有些家长只顾自己挣钱,把教育孩子完全推给了学校;也有些家长对学校教育十分挑剔,稍有意见就在公众场合或网站上发泄不满,攻击老师、攻击教育,既有损教师尊严、又有损教育形象,极大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国妇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亲情观,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从而优化教育环境,培育出思想高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新人,我校专门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家长学校办学有效性进行探索和实践,想闯出一条具有二小特色的“目标统一,家校共育”的家长学校工作之路。 二、特色介绍 石莱镇中心小学家长学校创办于1998年。回顾十余年的办学历程,家长学校在上级关工委的指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克难奋进,积极探索办学路子,围绕“家校融通、共育共进”的思路,成立了石莱镇中心小学家长学校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交流活动,学校在办学模式上坚持了“六定六建”,“六定”即: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定期家访、定期举行家长及社会人士座谈会、定期以书信的形式向家长通报情况、定期举行亲子活动;“六建”即: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建立“家长信箱”、建立“校长接待日”、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建立“留守儿童心灵驿站”,达到了“十有”,即:有机构、有制度、有教室、有教师、有教材、有培训、有经费、有计划、总结、有活动、有档案。家长学校的工作逐渐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的轨道。为了总结经验,继续深化家长学校的教育工作,形成独具中心小学特色的“目标统一,家校共育”的家长学校工作特色,我们将逐步实现以下新目标:

(完整版)小学家校共育实施方案

小学家校共育工作计划 家校沟通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联系沟通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校根据上级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决定进一步细化家校联系的方法,使用家校联系册,以使家校联系更规范,更完善。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沟通、服务、参与、管理四个作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通过及时与老师、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扎扎实实地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开展多种活动,讲究实效,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校联系,广开社会育人渠道。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家访活动起到沟通家长和学校的作用,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学生的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使学生将来有能力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和困扰。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观念,努力扭转在家校联系中的“单纯电话联系”,以及向家长“告状”的不良倾向,切实提高家庭联系质量,推进家校合作教育的实施。

3、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加强能力的培养,达到“育分又育人”的目的。把学生养成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使习惯养成与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4、学习推广家校联系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挖掘教师潜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培养研究型、改革创新性教师。 5、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在教学、管理、生活各个层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逐步形成教风正、学风浓、积极自主合作学习,积极进行研讨的良好风气。 三、实施步骤 1、利用全体老师会议,班主任会议等交流家校共建的经验和班级工作经验,也给老师们搭建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探索班级工作的新方法,取长补短,切实解决班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提高教育学生和管理班级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2、完善家长学校组织机构,在完善学校家长委员会组织的基础上,成立由学校领导和家长委员会共同建构的家长学校组织机构。 3、制定修改家长学校章程,明确家校合育的指导思想、考勤制度等,帮助家长明确“家校合育”的含义及功能,修改确定家长委员会成员名单。 4、进一步加强与家长委员会成员们的联系,听取委员会成员意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模版

“家校共育”的家长学校工作特色实施方案 一、创建背景 社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尤其离不开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成分、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社会联系、社会流动日益频繁,各种大众传媒、精神文化产品对家庭的影响不断增强,由此带来了未成年人教育的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维方式、道德水准、价值取向、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态势,家长学校的建设面临着对象覆盖难、方法奏效难、效果实现难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麻城城市圈的扩大,城区人口增长越来越多,市民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严,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加之独生子女的增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增多,造成班额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难教,使老师的精神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觉得现在的书难教,家长难缠;而有些家长只顾自己挣钱,把教育孩子完全推给了学校;也有些家长对学校教育十分挑剔,稍有意见就在公众场合或网站上发泄不满,攻击老师、攻击教育,既有损教师尊严、又有损教育形象,极大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国妇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亲情观,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从而优化教育环境,培育出思想高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新人,我校专门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家长学校办学有效性进行探索和实践,想闯出一条具有二小特色的“目标统一,家校共育”的家长学校工作之路。 二、特色介绍 石莱镇中心小学家长学校创办于1998年。回顾十余年的办学历程,家长学校在上级关工委的指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克难奋进,积极探索办学路子,围绕“家校融通、共育共进”的思路,成立了石莱镇中心小学家长学校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交流活动,学校在办学模式上坚持了“六定六建”,“六定”即: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定期家访、定期举行家长及社会人士座谈会、定期以书信的形式向家长通报情况、定期举行亲子活动;“六建”即: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建立“家长信箱”、建立“校长接待日”、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建立“留守儿童心灵驿站”,达到了“十有”,即:有机构、有制度、有教室、有教师、有教材、有培训、有经费、有计划、总结、有活动、有档案。家长学校的工作逐渐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的轨道。为了总结经验,继续深化家长学校的教育工作,形成独具中心小学特色的“目标统一,家校共育”的家长学校工作特色,我们将逐步实现以下新目标:

家校共育汇报材料

携手撑起和谐蓝天家校共筑教育辉煌 一、缘起:聆听花开的声音 家庭、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细胞,一所名校的成长史一定是家校共育的合作史,学校从创建走向发展,学生从懵懂走向成熟,不仅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且也有赖于一支既有工作热情,又有一定家教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家长队伍。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整体的育人网络,发挥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的特殊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教师、学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校抢抓机遇,一年一个新气象。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个短片,全面了解一下孩儿屯小学的风采。 以上短片是我校的一个简单介绍。大家看到的一个个成绩,都是我们孩小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结出的累累硕果。我们的工作能够取得点滴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携手家校共育,才能事半功倍。我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始终坚持: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策略 (一)成立家长委员会 我校的家长委员会,从各班级推选出素质高、责任心强的20余家长作为代表融入学校管理。 我校家长委员会会议由校长杨小平亲自主持。杨校长重点向家长阐述了我校的“亲和”治校理念,介绍了学校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同时用案例分享了学校的管理经验,他指出,为了让学校更快发展,需要家长参与进来,各位家长要多提宝贵意见,多多出谋划策,齐心协力,抓实家校共育工作。会上杨校长介绍了家长委员会的筹建过程,明确了家长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对学校各方面工作查看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向校方提出合理化整改意见。 (二)定期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家庭教育者双方相互交流思想、共同寻找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每个年级组织的每一次家长会我校都充分重视,我们主张: 第一、向家长做工作汇报。家长会上,结合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实践及学生在校表现,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校及班级的常规管理,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在校表现、学习习惯的培养,安全教育及家长与学校如何有效沟通等向家长

家校共育的看法

家校共育的看法 当前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素质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由于社会的不良现象、家庭的生存危机、独生子女的“小皇帝”现象、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时刻冲击着学生们,特别是教育的实效性存在的问题,使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几大不良习惯:依赖他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有的甚至还存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极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都妨碍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所以学校,社会,家庭的综合教育,成为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和补充;当然学校也是家长学习提高的摇篮,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家长通过了解学校教育,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动态。如何协调好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使两者教育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抵消,这对每个中学生及中学生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结合心理学知识以及我个人的实践就家校共育的理论与实践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家校共育的作用? 1、家校共育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想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还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长素养等,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在学校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2、家校合作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就能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校联合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条是要及时交流信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建立家校联系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4、家校合作有利于家长做出教育的误区,有利于优化学校教育的环境。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自己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那是老师的事。所以,我们应转变家长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通过交谈、讲座、书面联系、向家长推荐一些谈家教重要性的文章,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慢慢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另一方面,家长在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下,不断的提出改善学校教育的要求,传授社会上的经验,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二、家校共育的途径?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教师必须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同样家长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改革中来,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互动,下面介绍几种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径和方法。? 1、家访。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获取真

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

家校共育——提升家访的实效性探究 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后进生向优秀生转变,让比较差的学生变好,让比较好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本分,更是家长的希望。随着教育新形势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变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越来越有挑战性。如果仅靠教师一己之力显然不能胜任教育重任。从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来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家访。但家访要取得实效,我认为还得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守教育者的职业理想,树立奉献意识。 教育者必须要有自己的职业理想,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动力,我们的工作才有智慧。这样才能把被动的教育工作,做得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曾记得在我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人年轻,经常与学生交心,做学生真正的朋友,让学生能够与老师一起努力改变自己,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放学后,我利用空闲时间到学生家里去家访,做到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相互理解、配合。虽然很辛苦、费时费力,但通过家访学生把我看成了自己的大哥哥,家长对我也很信任,家校配合协调,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显著。那时所教的化学学科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及格率达百分之九十八,优生率百分之八十五,居片区前茅。而且距现在二十几年的时间,我和这些学生的感情就像兄弟一样。现在想来,如果我不是爱学生,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的态度,是得不到这样的成绩的。教育者首先要有自己服务奉献学生的职业理想,才能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我反思自己的工作经历,难道不正是我们所说的家校共育——家访的成果吗? 二、家访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条件之一。 现在很多年轻教师走上工作岗位,首先想到的就是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而忽略了家访这个工作,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很努力也很辛苦,但效果还不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使得教育效果打了大大的折扣。家访工作,不但能够让我们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更能理解学生的个性养成原因,

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课题

《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家和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下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家庭的重要教育功能,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我校响应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提出《家校(园)共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在本校范围内开展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的探索与实验。特制定实验的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马卡连柯说“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的地位”。可见,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和基础。它早于学校教育,更早也更直接的影响着孩子,决定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父母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隐性教育,是人类行为举止在孩子心中的刻画。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老师是学生能否接受科学的、领先的教育的关键。正如我前面说的那样,“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由此,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对于新时期的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丰富学

实用文库汇编之家校共育途径和方法1

*作者:飞将下* 作品编号:94877660222254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 实用文库汇编之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家校共育意味着家校建立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合作伙伴关系,家校积极沟通、统一思想、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家庭是学生重要的合作伙伴,它强调了我们要与家庭双向互动,既要帮助家长提高教养素质,又要请家长配合我们的教育与管理,在家校互动中,我们密切了与家长的关系,赢得了家长的理解、支持,更好地发挥了家庭蕴藏的教育资源,使家长的参与意识、角色认识、教育观念、教育策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真正实现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家校互动,提高了家校同步教育的有效性,共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也将成为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家校之间的沟通并没有那么复杂,亲人和老师对学生都是一样看待。那么,常见的家校共育形式有哪些,它们各自的操作性如何、孰优孰劣,我们作了系列的调查研究: 一、形式多样的活动,学校与家庭双赢。 活动的内容有联欢会、运动会、班级活动等。平等的活动,不但密切了亲子关系,而且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都将教育内容和指导要求融合在开开心心的游戏活动中,向家长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教育的机会,促使家长提高教养素质和能力,也为孩子和家长提供共同游戏、共同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增进他们间的感情。 一直以来,我们用趣味运动会、家校同乐游艺会、小小手工展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活跃我们的家校课堂。在丰富多彩的“家校同行”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响应生态环保,探索自然,陶冶情操,让学生观察季节变化的特征,也为了让学生体验集体出游快乐,各种活动使家长增进了和孩子共同沟通的机会,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使家校共育更添色彩。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

华英中英文学校“家校共育”实施方案 家校沟通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联系沟通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校根据上级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决定进一步细化家校联系的方法,以使家校联系更规范,更完善。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沟通、服务、参与、管理四个作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通过及时与老师、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扎扎实实地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开展多种活动,讲究实效,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校联系,广开社会育人渠道。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家访活动起到沟通家长和学校的作用,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学生的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使学生将来有能力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和困扰。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观念,努力扭转在家校联系中的“单纯电话联系”,以及向家长“告状”的不良倾向,切实提高家庭联系质量,推进家校合作教育的实施。 3.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加强能力的培养,达到“育分又育人”的目的。把学生养成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使习惯养成与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4.学习推广家校联系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挖掘教师潜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培养研究型、改革创新性教师。 5.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在教学、管理、生活各个层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逐步形成教风正、学风浓、积极自主合作学习,积极进行研讨的良好风气。 三、实施步骤

家校合育主题活动

家校合育主题活动 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是永恒的话题,它是指将学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使教育目标一致、方法互动、内容补充,从而让学生各方面得到健康成长,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定期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状况,会更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此,谈谈“家校和谐共育”。 一、“家校和谐共育”实施的意义 增进家校合作、促进沟通,形成“家校和谐共育”的教育合力,营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家校和谐共育”的根本出发点。通过各种方式的沟通,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进步。家长与家长之间通过交流与沟通,坦诚相言,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积极与任课教师交流孩子各科学习表现,商量亟需解决的问题。让教师、家长、孩子心连心、手牵手,才是“家校和谐共育”的真谛。 二、家校合育的方式 请家长到学校讲课、参加学校各项目的管理,教师通过家长会、建立微信群、QQ群、短信、家访、电话等了解子女的各项情况。 三、“家校和谐共育”的实施 1、构建有效的“家校和谐共育”模式。

①、落实工作团队,成立领导小组,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践、调度资源的责任,保证此项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深入实施。 ②、落实规章制度。制定具体可行的相关责任人垂直管理网络,完善和建立家校沟通制度。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制定教师与家长沟通情况考核办法,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网络。 ③、落实有效的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的考核评价机制。 2、构建家长委员会运作模式。 ①、尊重家长。全体家长自愿报名,公开竞聘,让有热心、有才能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学校大家庭中来,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②、招贤纳士组建后的家长委员会不选择家长的工作和职位,只要是对学校工作持有一腔热情的有识之士,公开竞聘成功后,都能成为家长委员会成员。 ③、自主管理。各班家长委员会自主运作,由家长委员会主任组织本班委员和家长代表定期召开会议,自主管理本班级的各项事务。 总之,学校实施“家校和谐共育”以来,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生生等互动,提高了家长整体素质和学生的素养,教师的教学经验逐渐丰富起来了,学校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家长的广泛认可。为了办人民满意

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结题报 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家校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时期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很多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形成目标统一、要求一致。但现在家庭教育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有的家长缺乏教育知识,家庭教育水平低;有的家长对离子期望值过高;有的对孩子只管养,不管教;有的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孩子几近无人照管等等。这些问题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反作用力,常使学校教育的努力付之东流。 针对家庭教育现状,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必须打破关起门办教育的陈旧思想,积极主动地去起转变家长观念变革的重任,使家校协调一致,产生积极的教育协同力量,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在前期工作中,学校也召开过家长会,并开办了家长学校,但由于工作方法单一,家校联系较少,家长参于率低,不能达到相互促进协同教育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应该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这个整体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发挥教育体系中每一

个组成部分的作用。也即是说,有机整合家校教育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下意义深远。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和具体的教育内容,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提高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能力,切实服务学生的成长。全方位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索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和具体的教育内容,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提高全体家长的教育能力,切实服务学生的成长。通过课题研究,全方位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 1.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作的教育系统,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了合力,相互影响、互相配合。 2.通过家长学校的系统教育,许多家长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家教水平有了巨大改善。 3.通过家校联系平台,进一步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效果。

家校共育计划

马庄镇临汶小学 2015-2016学年度家校共育工作计划为认真落实《2012年泰安市基础教研室工作计划》,努力打造“家校共育”泰安素质教育靓丽品牌的要求,按照“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提高父母,成就孩子”的理念,继续完善以学校为基地,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切入点,以家长培训为突破口,将国民素质教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完善“三通过三统一”的“家校共育”基本模式,即通过对对家长、老师的分别培训,使他们在教育理念上达到统一;通过倡导互访(家访、校访),使家长、老师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管理方法上达到统一;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上达到统一。完善家长培训、家长义教(义工)、在线班级立体化的“家校共育”运行机制,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为了取得家长和社会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格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实施目标 1、成立家长委员会,创新“家长会”形式,办好家长学校,构筑家校育人渠道。 2、通过《家校联系册》起到沟通家长和学校的作用,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学生的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使学生将来有能力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和困扰。 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观念,努力

扭转在家校联系中的“单纯电话联系”,以及向家长“告状”的不良倾向,充分发挥校讯通作用,开展父母、学生共同参加的亲子交流、读书、娱乐活动,构筑家校沟通的平台,倡导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共享成长。 4、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加强能力的培养,达到“育分又育人”的目的。把学生养成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使习惯养成与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5、学习推广家校联系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挖掘教师潜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培养研究型、改革创新性教师。 6、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在教学、管理、生活各个层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逐步形成教风正、学风浓、积极自主合作学习,积极进行研讨的良好风气。 7、发挥好学校的门户网站,在校园网上开辟“家教专栏”,介绍各地先进教子经验,发表本校优秀家长的育儿心得,促进学习型家庭建设,构建青少年全方位、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家校共育工作室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李东 副组长:田福亮 组员:公华贞张宪明公华东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一月份 1、成立学校“家校共育工作室” 2、总结本学期家校共育工作 3、组织工作室人员学习新教育相关文件,讨论如何开展好学习校共育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