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衣壳蛋白结构及其药物小分子研究进展

HIV衣壳蛋白结构及其药物小分子研究进展
HIV衣壳蛋白结构及其药物小分子研究进展

HIV衣壳蛋白结构及其药物小分子研究进展

李俊, 王巍*

(武汉大学药学院, 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 , 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 HIV衣壳蛋白聚集形成富勒烯锥形体, 将病毒RNA包裹其中, 这个过程对于HIV病毒的感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衣壳蛋白被认为是潜在的药物靶点。近年来大量的研究阐明了衣壳蛋白的空间结构, 并且发现了以衣壳蛋白为靶点的多肽或者小分子药物。本文主要总结衣壳蛋白的空间结构特点, 对于作用于衣壳蛋白的小分子和多肽的结合位点进行详尽分析与比较, 同时也对以成熟过程中蛋白相互作用为靶点的药物发现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HIV衣壳蛋白; 三维空间结构; 基于结构的药物发现; 抗艾滋病毒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 R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5) 09-1088-08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HIV capsid structure and drug discovery

LI Jun, WANG Wei*

(Key Laboratory of 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 and Drug Discovery (Wuhan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1, China)

Abstract: The HIV-1 capsid protei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viral infectivity, assembling into a fullerene cone that encloses the viral RNA and it has gained attention as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target. Research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capsid proteins in recent years, and peptides and small molecules targeting capsid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is article, it summarizes the structure information of capsid protein,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binding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 peptides and small molecules targeting capsid. At the same time we give the perspective to the future drug discovery based on th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during the mat-uration process.

Key words: HIV capsi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structure based drug discovery; anti-HIV inhibitor

1 HIV感染机制

HIV-1是引起AIDS的病原体,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底统计, 全世界3500万人感染有HIV-1型病毒 (http://www.who.int/hiv/en/), 针对该病毒缺乏有效的疫苗或者治愈手段[1]。HIV-1复制感染的机制(图1a): 病毒自身的融合蛋白gp120通过宿主细胞CD4

收稿日期: 2015-03-05; 修回日期: 2015-03-2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1202125, 3130060);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4CFB241); 教育部留学回国

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通讯作者 Tel: 86-27-68759586, Fax: 86-27-68759850,

E-mail: waw6@https://www.360docs.net/doc/f83101844.html, 受体识别T细胞, gp41 N端的融合肽结合宿主细胞膜, 协助病毒所携带的RNA、逆转录酶、整合酶等进入T细胞, 逆转录酶逆转录RNA合成得到双链DNA, 同时自身降解, 在转移至细胞核后通过整合酶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 利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器进行病毒RNA复制和相关蛋白等物质的转录翻译, 形成的RNA与Gag蛋白在细胞膜附近融出形成新的未成熟病毒分子, 在水解酶作用下, Gag蛋白发生水解、重组装, 形成成熟、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分子, 完成HIV病毒的感染及复制过程[2]。

针对病毒复制感染不同阶段的特异性靶点, 目前抑制HIV病毒存在几类不同治疗办法[3,4], 至2009

年,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的抗HIV病毒药物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5,6]: 逆转录酶抑制剂(核苷类和非核苷类)、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和进入抑制剂 (entry inhibitor)[7]。绝大多数批准的药物属于逆转录酶抑制剂(如zidovudine、lamivudine、emtricitabine等) 和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如saquinavir、fosamprenavir等), 然而目前药物存在着耐药性的问题。针对进入机制的融合蛋白和共受体CCR5以及整合酶等靶点目前也有少量新药上市使用(如enfuvirtide、maraviroc、raltegravir)[8], 这些新型靶点药物开发研究仍在继续。病毒的特点是利用宿主细胞本身功能进行病毒的复制, 只通过抑制宿主细胞一些蛋白功能抑制病毒会产生不良反应, 而针对病毒自身含有复制生长的功能等靶点, 药物则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因此病毒成熟机制可以作为一类新的作用靶点用于抗HIV病毒的药物开发。

2 病毒成熟关键步骤

HIV病毒融出宿主细胞出芽形成非成熟HIV病毒, 需要剪切Gag和Gag-pol聚合蛋白得到小的衣壳蛋白片段单元, 衣壳蛋白单元重新组装后病毒才具有感染活性[9], 这步组装过程成为病毒成熟关键步骤。在未成熟病毒分子中, Gag分子(图1b) N端的基质蛋白 (matrix, MA) 通过肉蔻脂肪链与细胞膜作用, 同时MA N端的负电荷区域与磷脂层的酸性部分作用, 使Gag蛋白铆定在细胞膜上, 同时通过衣壳蛋白(capsid, CA)?1号小肽(small peptide 1, SP1)间的相互作用, 在细胞膜上形成多聚并融出宿主T细胞。未成熟病毒分子在水解酶的作用下, 剪切成多个片段(图1)。剪切后的MA仍与细胞膜作用, CA重新组装, 形成锥形体形状的病毒核心[10], 核衣壳 (nucleocapsid,

图1 a: HIV-1病毒的感染及复制过程; b: HIV-1 Gag蛋白的多

个结构域MA、CA NTD、CA CTD、SP1、NC、SP2以及p6。黑色

箭头处为酶切水解位点NC) 与RNA相互作用, 位于病毒核心内部。病毒分子成熟过程中构象发生变化的衣壳蛋白CA[11]的结构信息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

相关的基因突变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均证实了Gag蛋白剪切和重组装对于病毒感染均至关重要[12]。大约含有5000个Gag分子存在于宿主释放的每个未成熟HIV病毒内[13], 含量为3 mmol·L?1, 经水解酶切后, 大约1500个衣壳蛋白参与病毒的包装, 形成平均直径为60~120 nm的锥形体结构[14, 15]。以剪切HIV Gag蛋白的酶为靶点的药物Bevirimat进行了1期临床试验[16?18], 2期试验由于商业等因素暂时搁置。针对衣壳蛋白组装机制的抗HIV病毒药物研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 目前报道的多为具有活性的小分子和多肽。衣壳蛋白聚集组装的结构和机制直到最近才逐步被了解, 导致基于结构的理性药物发现相关的研究并不是特别充分[19]。采取改变衣壳蛋白自组装的动力学过程抑制其他病毒感染力最近也被证实[20], 如HBV抑制剂苯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能与衣壳蛋白聚集中间体相互作用, 加快衣壳蛋白自组装的完成, 对新生病毒的感染性产生影响[20, 21]。

衣壳蛋白水解前后其聚集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通过单晶衍射、核磁共振、冷冻电镜以及动力学计算等方法可阐明Gag蛋白水解前后的结构特点[22?28], 这些结构信息帮助解释成熟机制, 有助于开展药物的设计和发现。

3 衣壳蛋白及其组装聚集体结构特点

衣壳蛋白由两个结构域NTD (N-terminal domain) 和CTD (C-terminal domain)[29]连接组成[24,30,31]。其中NTD由H1~H7 (7个α-螺旋) 共约1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CTD有H8~H11 (4个α-螺旋) 共约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图2)。NTD (residues 1?148; pdb ID: 1gwp) 和CTD (residues 149?219; pdb ID: 1a43) 各自的结构域的晶体结构和完整衣壳的晶体结构已经发

图2HIV-1衣壳蛋白CA的空间三维结构

表[24]。由于野生型衣壳多聚体不能形成晶体进行测量[32,33], Pornillos等[25,26]通过氨基酸残基突变的方法, 新增了蛋白分子间的二硫键得到稳定的六聚体(A14C/E45C, W184A/M185A)和五聚体(P17C/T19C, N21C/A22C) 的晶体结构, 依靠这两类多聚体结构单元, HIV衣壳形成类似富勒烯(fullerene) 锥体结构。这种通过五聚体和六聚体组合形成富勒烯锥体结构的猜想随后也得到了冷冻电镜结构数据的支持[23]。衣壳蛋白的溶液核磁结构得到解析, 验证了前面报道的关于衣壳蛋白CTD和NTD的结构信息[34]。

综上, 衣壳蛋白五聚体和六聚体的结构单元中的单体, 呈现出非常相类似的三级结构, 仅在衣壳蛋白的非结构域范围存在细微差别(主要存在于NTD-NTD相互作用部分), 五聚体和六聚体两种聚集体除了依赖H2上的M39、A42, H3上的L20等疏水残基的疏水作用以外, 五聚体通过水分子形成氢键连接相邻螺旋上亲水残基T54、T48等, 而六聚体可以通过挤出水分子调整蛋白的结合结构, 此外五聚体中Arg18可以采取更为紧密的静电相互作用。两种聚集体共同的特征是聚集体中心NTD依靠NTD-NTD相互作用结合组成了内环, 聚集体的外环之间存在CTD-NTD相互作用, 而CTD圈存在于最外圈, 每个多聚体内部CTD圈之间不产生相互作用, 但六聚体和五聚体之间靠CTD-CTD相互作用形成富勒烯球面。研究发现存在两类CTD-CTD相互作用模式, 恰好反映六聚体与五聚体之间聚集的相互作用情况(分别为六聚体与六聚体, 六聚体与五聚体), 它们的结构分别通过晶体和核磁数据得到揭示。五聚体和六聚体的晶体结构如图3所示。

总体来看, CA蛋白聚集状态存在改变[35,36], 在水解前后单体的三维结构并没有变化。通过冷冻电镜断层扫描等技术解析未成熟的Gag蛋白中CA的聚集体

图3五聚体(PDB ID: 3P05)和六聚体(3H47, 3H4E)对称结构中NTD内环、CTD外环、CTD-NTD界面、NTD-NTD界面结构证实了这一点[27]。大家已经知道CA蛋白在高盐条件下体外多聚形成管状螺旋结构, 在RNA的诱导下形成与真实病毒近似的富勒烯锥体结构。Zhao 等[23,28]通过CA蛋白的单点突变A204C, 在体外高盐条件下得到与真实病毒类似的富勒烯的稳定结构, 利用冷冻电镜首次报道了成熟病毒的富勒烯锥体结构, 分辨率达到8.6 ?。结构表明病毒分子CTD的H9~H11三个螺旋通过疏水作用形成一个三体对称的界面, 定点突变证实了这些位点 (I201、K203、A204、E213) 位于三体的疏水核心, 该核心对病毒的稳定性和感染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电镜数据的基础上, 作者通过MDFF方法 (molecular dynamics flexible fitting)进行动力学计算建模,在模型中多聚体中71个六聚体中的NTD结构域与单晶衍射数据中的NTD 非常相近, 不同六聚体中的NTD结构变化很小[RMSD在(1.5±1.0) ?]。CA蛋白的CTD结构相对于NTD显现出较大的变化[RMSD在(3.0±0.9) ?], 说明CTD在病毒分子成熟过程中需要微调自身构象来完成富勒烯锥体结构的搭建。由此结构发现的三体对称中心界面也将成为潜在的药物靶点(图4)。

图4 HIV成熟病毒的富勒烯结构. a: 衣壳蛋白多聚体模型; b: 衣壳蛋白CTD-CTD二体; c: 五聚体和六聚体间的作用界面

4药物小分子的研究进展

衣壳蛋白的结构、组装动力学过程和锥形衣壳的稳定性均会影响HIV-1病毒分子的自我复制和感染, 抗HIV-1的治疗就可以通过影响这些因素来达到目的[37]。CTD基因的缺失、插入或定点突变引发病毒装配严重缺陷将导致病毒丧失感染能力; 此外NTD 和CTD涉及的重要位点突变实验可以改变各种相互作用影响衣壳蛋白的组装和病毒的感染能力。例如NTD上H2的M39和A42进行甘氨酸突变实验会直接影响病毒感染性, 同样类似的突变实验也证实了

NTD-H7上A64、M68、V165、L211等疏水氨基酸位点的作用。这些实验结果均表明关键氨基酸的相互作用会直接影响衣壳蛋白组装, 进而抑制病毒感染性。因此衣壳蛋白抑制剂的实质是一类以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为靶点, 靶点具有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特点: 作用的界面面积较大, 没有明显已知的口袋或者结合位点等。也正是基于此原因, 与酶等其他靶点相比, 针对衣壳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相对缓慢。

早期研究发现, α-羟基甘氨酰胺 (α-hydroxyl glycineamide 来自于GPG-NH2的代谢产物G-NH2后氧化得到), 具有抗病毒活性[38,

39]。该小分子能够通过内质网相关降解 (endoplasmic reticulum-associated degradation, ERAD) 诱导gp160降解, 同时也能减少Env 形成HIV-1颗粒。而GPG-NH2、ALG-NH2三肽是最早发现通过作用于衣壳p24而抑制HIV 活性的化合物[40]。

首个衣壳蛋白小分子抑制剂1 (CAP-1) 是针对 衣壳蛋白NTD 的β-发卡裂口 (β-hairpin cleft) 界面进行虚拟筛选获得 (图5)[41], 该裂口是Gag 蛋白水解后被β-发卡的氨基酸残基所占据的位置, 通过核磁研究表明该化合物作用于NTD 与CTD 的界面附近(PDB ID: 2JPR), 蛋白形成了一个3-氯-4-甲基苯基基团可以进入的口袋 (图5 CAP-1方框内基团), 化合物并不直接阻止NTD 和CTD 的相互作用, 通过变构 (allosteric effect) 影响NTD 与CTD 的接触界面从而达到影响两者的相互作用[42]。其中F32产生移动形成了CAP-1所在的口袋, 在全长的CA 与I 3?的晶体

结构中出现了同样类似的口袋[43]。这些研究表明I 3?和CAP-1在全长的CA 中调节NTD-CTD 取向实现稳定二聚体构象, 而此二聚体构象并不利于六聚体的组装形成[43]。

CAP-1结合NTD 的结合常数比较低 (800 μmol·L ?1), Chen 等[44]参考CAP-1的结构设计了硫脲系列化合物2, 发现化合物对CA 和亲环素cyclophilin (CypA) 具有双重的抑制活性。化合物抑制HIV-1具有微摩尔级别的活性, 其中与CAP-1具有相同的3-氯- 4-甲基苯基端基的化合物EC 50为0.6 μmol·L ?1 [44,

45]。

化合物同时表现为低毒性, 在对未感染的CEM 细胞中TC 50大于100 mmol·L ?1。此外, 他们通过计算机进行分子对接和模拟筛选发现腙类化合物3与NTD 蛋白具有良好尺寸和相互作用匹配, 对分子简单优化后

找到了对猿猴免疫缺损病毒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 具有较高活性 (EC 50 = 0.47 μmol·L ?1) 和

低毒性 (TC 50 > 100 μmol·L ?1) 的化合物, 该化合物能够降低衣壳蛋白的组装速率[46]。图5中所有化合物框内的基团被认为占据CAP-1的3-氯-4-甲基苯基口袋。

Pfizer 公司通过高通量筛选化合物库得到PF-1385801化合物4能够抑制HIV 复制, 对其结 构类似物进行构效关系和机制研究表明, 这类化 合物抗病毒的靶点为衣壳蛋白[12], 化合物通过结合CA 干扰病毒的脱壳和形成感染颗粒的过程。类似

物PF-3450074的EC 50 = 0.69 μmol·L ?1, 而CC 50 = 69 μmol·L ?1, 治疗窗 (therapeutic index) 高达121。高分辨的晶体结构表明类似物PF-3450074小分子作用于NTD 表面的口袋, 该口袋也是已知宿主CPSF6蛋白 (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specific factor 6) 的作用位置[47,

48]。最近发现对PF74抗药性的“5Mut ”病

毒的抗药性来源于PF74分子结合位点附近的残基发生Q67H 、K70R 和T107N 突变[49]。

Boehringer Ingelheim 公司研究人员同样通过高通量筛选, 发现苯二氮

类5 (BD) 和苯并咪唑类6

(BI) 化合物具有抑制衣壳组装活性从而影响病毒复制[50], 研究人员进行结构优化时, 尽量避免小分子同时具有逆转录酶抑制活性, 发现了仅通过抑制衣壳组装机制产生抗病毒作用的化合物, 其中BD 化合物的EC 50 = 70 nmol·L ?1、TC 50 = 28 μmol·L ?1 (图6)。他们还发现另一类完全不同结构的BI 化合物, EC 50 = 62 nmol·L ?1和TC 50 >

20 μmol·L ?

1 [51

?53]。两类化合物与

图5 以CA-NTD 为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

CA-NTD的复合物晶体结构都得到了解析[54], 结构数据表明, 这两类化合物都占据同一个口袋, 也是CAP-1所占据的区域, 两类化合物所结合NTD蛋白的α-螺旋区域则有微弱的改变。该公司也报道了BI-1 (7)和BI-2 (8) 这类化合物结合在CA-NTD的CPSF-6结合位点, 证实化合物通过稳定聚集体这类新机制抑制病毒[55]。

一种12肽(CAI)被发现能破坏体外的非成熟和类似成熟衣壳 (immature and mature-like capsid) 的组装[56], CAI作用位点为CTD, 阻碍NTD-CTD界面的形成从而破坏衣壳组装。通过比较CTD/CAI复合体结构 (PDB ID: 2buo)[57]和NTD-CTD界面的结构(PDB ID: 3H4E) 发现, 该CAI α-螺旋肽通过依附在CTD阻碍NTD与CTD结合, 但CAI肽和NTD与CTD的结合方式和结合区域氨基酸残基性质有很大不同。CAI螺旋肽与CTD主要依靠残基占据疏水空腔, 而NTD-H4与CTD相互作用主要依赖于极性残基的作用。

12肽 (CAI) 因不能穿透膜而无法抑制细胞内的HIV-1。根据CAI与衣壳蛋白的CTD复合物结构, 通过“碳链装订”的方式改良CAI为可透膜的肽(NYAD-1), 在体外细胞实验中证明了NYAD-1可以破坏HIV病毒颗粒组装[58]。通过对NYAD-1的类似物NYAD-13与CTD在溶液中的核磁结构的解析, 发现它们分子间作用主要是通过疏水作用, NYAD-13与疏水口袋的氨基酸残基F3/L8/L9/Y11发生相互作用。

Curreli等[59]针对CAI肽结合的CTD口袋,对ZINC化合物库中100000类药的结构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研究,从筛选结果中选择8个化合物进行了测试, 其中2个(9和10) 具有抑制病毒感染活性(图7)。在MT-2细胞中对HIV-1 IIIB病毒抑制活性 (IC50) 分别为1.06和6.69 μmol·L?1, 对这两类骨架进行了相关构效关系研究, 未得到更高活性的小分子。通过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方法, 化合物11 (CK26) 被发现具有抗病毒活性[60], 经过对类似物的活性研究, 化合物12 (I-XW-053) 的活性从164 μmol·L?1提高到化合物13 (CK176) 的14 μmol·L?1, 目前只通过分子模拟实验给出此类化合物的结合模式[61]。

虽然PF0074和CAI都影响到CTD-NTD相互作用, 但是它们分别作用在NTD表面和CTD表面。这些结果揭示阻碍CTD-NTD相互作用存在多种作用界面, 可以设计抑制剂能同时结合CTD和NTD, 从而破坏衣壳蛋白进行组装, 这样抑制剂的效率得到提高, 对HIV-1病毒感染的抑制活性可以产生正面的效果。NTD-NTD相互作用处于多聚体的最内环, CA NTD的H2和H3两个螺旋在NTD-NTD相互作用和CA六聚中发挥主要作用, CA NTD的H4和CTD的H8在NTD-CTD相互作用中发挥主要作用。合成具有这些序列的肽段在体外进行活性研究, 发现H2、H3、H4

图6 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通过高通量筛选得到的CA抑制剂小分子结构

图7 针对CA蛋白进行虚拟筛选得到的活性化合物

均没有活性, H8具有微弱的抑制活性[62, 63]。

本课题组在衣壳蛋白六聚体模型中, 通过综合比较分析结构, 在一幅模型中构建了各类抑制剂在多聚体的相对位置(图8), 可以直观展示目前几类抑制剂占据衣壳蛋白不同结合位置, 比如CAI和PF74化合物在CTD/NTD界面附近, CAP-1则在该界面附近的发卡凹槽位置。在组装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CTD/ CTD界面目前没有抑制剂报道, 有待进一步探索。

图8 衣壳蛋白六聚体中, CAP-1、PF74 (PF-3450074) 以及CAI肽抑制剂结合位点比较, 潜在结合位点CTD/CTD界面的位置(综合蛋白聚集体, 小分子结合结构构建而成)。一个衣壳蛋白采用灰色表面表示, 其余为简单线表示, 一个相邻的CTD界面的衣壳蛋白采用卡通表示

5 总结与展望

衣壳蛋白组装聚集主要依赖于衣壳蛋白之间相互作用, 这种典型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与其他靶点相比没有明显的作用位点和口袋, 作用比较弱, 小分子和多肽均可能通过改变蛋白聚集来抑制病毒的活性。目前针对该靶点为数不多抑制剂的作用位点主要集中在衣壳蛋白两处, 一个是NTD与CTD的铰链作用点, 另一个是NTD-CTD的作用界面。衣壳蛋白组装体抑制剂的研究现状中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方向分别为: ①基于这两个位点开发出高效的小分子抑制剂; ②是否能找到新的作用位点。

此外在对各类病毒衣壳蛋白组装动力学不断研究中发现, 仅针对单个蛋白的结构研究抑制蛋白组装, 则会忽略蛋白质多聚组装的动力学信息。目前简化的组装模型假设蛋白聚集体的平衡常数热力学行为相同, 认为较弱二聚结合常数有利于组装体对错误的组装进行调整, 具有容错和纠错的能力。由于HIV-1中衣壳蛋白组装所需数目多 (1500个), 组装过程具有一定容错机制, 单纯从抑制衣壳蛋白本身出发进行药物分子开发, 病毒自身能采取过表达衣壳蛋白或者依靠衣壳蛋白容错组装方式避免组装失败。

从HBV (仅含240个衣壳蛋白单元) 的组装过程研究

中发现, 少数成核组装体在组装过程中所起作用远

大于其他非成核组装体, 直接作用于这些成核组装

体可以提升消耗衣壳蛋白的水平从而减弱病毒的感

染性[21,64]。HBV已知的抑制剂杂芳环二氢嘧啶干扰组

装过程的组装动力学, 错误引导中间体或稳定组装

的相互作用都有可能破坏组装的过程从而达到降低

病毒的感染能力[64]。目前对HIV-1组装反应的动力学

还知之甚少, 虽然有证据表明无论是加速还是抑制

衣壳蛋白组装的聚集, 均能产生抑制病毒复制感染

能力, 但其中具体的动力学组装模型仍不清楚, 有待

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所以发现新型功能小分子也有

利于通过小分子探针进行研究组装反应的动力学过

程, 加深认识衣壳蛋白组装反应在时空上的历程, 使

衣壳蛋白药物靶点在治疗各类病毒中得到实际应用。

References

[1]Katlama C, Deeks SG, Autran B, et al. Barriers to a cure for

HIV: new ways to target and eradicate HIV-1 reservoirs [J].

Lancet, 2013, 381: 2109?2117.

[2]Matthews T, Salgo M, Greenberg M, et al. Enfuvirtide:

the first therapy to inhibit the entry of HIV-1 into host CD4

lymphocytes [J]. Nat Rev Drug Discov, 2004, 3: 215?225.

[3]De Clercq E. New approaches toward anti-HIV chemotherapy

[J]. J Med Chem, 2005, 48: 1297?1313.

[4]Mehellou Y, De Clercq E. Twenty-six years of anti-HIV drug

discovery: where do we stand and where do we go ? [J]. J

Med Chem, 2009, 53: 521?538.

[5]Lu XF, Chen ZW. The development of anti-HIV-1 drugs [J].

Acta Pharm Sin (药学学报), 2010, 45: 165?176.

[6]Zhang Y. The newest developments in anti-HIV-1 drugs [J].

Acta Pharm Sin (药学学报), 2010, 45: 194?204.

[7]Shi WG, Jia QY, Liu KL. The curren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V-1 fusion inhibitors [J]. Acta Pharm Sin

(药学学报), 2010, 45: 184?193.

[8]Lai WH, Huang L, Chen CH. HIV entry inhibitors: progress

i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J]. Acta Pharm Sin (药学学

报), 2010, 45: 165?176.

[9]Wesley I. Sundquist H-GK. HIV-1 assembly, budding, and

maturation [J].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 2012, 2:

a006924.

[10]Zandi R, van der Schoot P, Reguera D, et al. Classical

nucleation theory of virus capsids [J]. Biophys J, 2006, 90:

1939?1948.

[11] Ehrlich LS, Liu T, Scarlata S, et al. HIV-1 capsid protein forms

spherical (immature-like) and tubular (mature-like) particles in vitro : structure switching by pH-induced conformational changes [J]. Biophys J, 2001, 81: 586?594.

[12] Blair WS, Pickford C, Irving SL, et al. HIV capsid is a

tractable target for small molecul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J]. PLoS Pathog, 2010, 6: e1001220.

[13] Briggs JAG, Simon MN, Gross I, et al. The stoichiometry

of Gag protein in HIV-1 [J]. Nat Struct Mol Biol, 2004, 11: 672?675.

[14] Ganser BK, Li S, Klishko VY, et al. Assembly and analysis

of conical models for the HIV-1 core [J]. Science, 1999, 283: 80?83.

[15] Briggs JAG, Wilk T, Welker R, et al.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authentic, mature HIV-1 virions and cores [J]. EMBO J, 2003, 22: 1707?1715.

[16] Nguyen A, Feasley C, Jackson K, et al. The prototype HIV-1

maturation inhibitor, bevirimat, binds to the CA-SP1 cleavage site in immature Gag particles [J]. Retrovirology, 2011, 8: 101. [17] Martin DE, Salzwedel K, Allaway GP. Bevirimat: a novel

maturation inhibi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HIV-1 infection [J]. Antivir Chem Chemother, 2008, 19: 107?113.

[18] Smith PF, Ogundele A, Forrest A, et al. Phase I and II

study of the safety, virologic effect, and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of single-dose 3-O -(3',3'-dimethylsuccinyl) betulinic acid (bevirimat) against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7, 51: 3574?3581.

[19] Jiang Y, Liu X. The role of structural protein Gag and

related gene (protein) in late stages of the HIV-1 replication cycle and the inhibitors [J]. Acta Pharm Sin (药学学报), 2010, 45: 205?214.

[20] Perni RB, Conway SC, Ladner SK, et al. Phenylpropenamide

derivatives as inhibitors of hepatitis B virus replication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0, 10: 2687?2690.

[21] Katen SP, Chirapu SR, Finn MG, et al. Trapping of hepatitis

B virus capsid assembly intermediates by phenylpropenamide assembly accelerators [J]. ACS Chem Biol, 2010, 5: 1125? 1136.

[22] Bharat TAM, Castillo Menendez LR, Hagen WJH, et al.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of tubular arrays of HIV-1 Gag resolves structures essential for immature virus assembly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4, 111: 8233?8238.

[23] Byeon IJ, Meng X, Jung J, et al. Structural convergence

between cryo-EM and NMR reveals intersubunit interactions critical for HIV-1 capsid function [J]. Cell, 2009, 139: 780? 790.

[24] Ganser-Pornillos BK, Cheng A, Yeager M. Structure of full-

length HIV-1 CA: a model for the mature capsid lattice [J]. Cell, 2007, 131: 70?79.

[25] Pornillos O, Ganser-Pornillos BK, Kelly BN, et al. X-Ray

structures of the hexameric building block of the HIV capsid [J]. Cell, 2009, 137: 1282?1292.

[26] Pornillos O, Ganser-Pornillos BK, Yeager M. Atomic-level

modelling of the HIV capsid [J]. Nature, 2011, 469: 424?427.

[27] Schur FKM, Hagen WJH, Rumlova M, et al. Structure of

the immature HIV-1 capsid in intact virus particles at 8.8 ? resolution [J]. Nature, 2015, 517: 505?508.

[28] Zhao G, Perilla JR, Yufenyuy EL, et al. Mature HIV-1 capsid

structure by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and all-atom molecular dynamics [J]. Nature, 2013, 497: 643?646.

[29] Ivanov D, Tsodikov OV, Kasanov J, et al. Domain-swapped

dimerization of the HIV-1 capsid C-terminal domain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 104: 4353?4358.

[30] Alan Engelman PC. The structure biology of HIV-1:

mechanistic and therapeutic insights [J]. Nat Rev Microbiol, 2012, 10: 279?290.

[31] Gross I, Hohenberg H, Wilk T, et al. A conformational switch

controlling HIV-1 morphogenesis [J]. EMBO J, 2000, 19: 103?113.

[32] Byeon IJ, Hou G, Han Y, et al. Motions on the millisecond time scale and multiple conformations of HIV-1 capsid protein: implications for structural polymorphism of CA assemblies [J]. J Am Chem Soc, 2012, 134: 6455?6466.

[33] Lanman JSJ, Sakalian M, Prevelige PE Jr. Kinetic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intersubunit interactions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capsid protein assembly in vitro [J]. J Virol, 2002, 76: 6900?6908.

[34] Deshmukh L, Schwieters CD, Grishaev A, et al.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full-length HIV-1 capsid protein in solution [J].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6133?16147.

[35] Ganser-Pornillos BK, Yeager M, Sundquist WI. The structural

biology of HIV assembly [J]. Curr Opin Struct Biol, 2008, 18: 203?217.

[36] Jouvenet N, Simon SM, Bieniasz PD. Visualizing HIV-1

Assembly [J]. J Mol Biol, 2011, 410: 501?511.

[37] Liu D, Zhan P, Liu X. Recen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V-1 capsid protein inhibitors [J]. Chin J Med Chem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11, 21: 397?404.

[38] Abdurahman S, Vegvari A, Levi M,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mall antiretroviral molecule affecting HIV-1 capsid morphology [J]. Retrovirology, 2009, 6: 34. [39] Jejcic A, Hoglund S, Vahlne A. GPG-NH2 acts via the

metabolite alpha HGA to target HIV-1 Env to the ER-associated

protein degradation pathway [J]. Retrovirology, 2010, 7: 20.

[40]H?glund S, Su J, Reneby SS, et al. Tripeptide interference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morphogenesi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2, 46: 3597?3605.

[41]Tang C, Loeliger E, Kinde I, et al. Antiviral inhibition of the

HIV-1 capsid protein [J]. J Mol Biol, 2003, 327: 1013?1020.

[42]Kelly BN, Kyere S, Kinde I, et al. Structure of the antiviral

assembly inhibitor CAP-1 complex with the HIV-1 CA protein

[J]. J Mol Biol, 2007, 373: 355?366.

[43]Du S, Betts L, Yang R, et al. Structure of the HIV-1 full-length

capsid protein in a conformationally trapped unassembled state

induced by small-molecule binding [J]. J Mol Biol, 2011,

406: 371?386.

[44]Chen K, Tan Z, He M, et al.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SAR) research of thiourea derivatives as dual inhibitors targeting both HIV-1 capsid and human cyclophilin A [J].

Chem Biol Drug Des, 2010, 76: 25?33.

[45]Li J, Tan Z, Tang S, et al. Discovery of dual inhibitors

targeting both HIV-1 capsid and human cyclophilin A to inhibit

the assembly and uncoating of the viral capsid [J]. Bioorg

Med Chem, 2009, 17: 3177?3188.

[46]Tian B, He M, Tan Z, et al. Synthesis and antiviral evaluation

of new N-acylhydrazones containing glycine residue [J]. Chem

Biol Drug Des, 2011, 77: 189?198.

[47]Bhattacharya A, Alam SL, Fricke T,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HIV-1 capsid recognition by PF74 and CPSF6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4, 111: 18625?18630.

[48]Price AJ, Jacques DA, McEwan WA, et al. Host cofactors

and pharmacologic ligands share an essential interface in HIV-1

capsid that is lost upon disassembly [J]. PLoS Pathog, 2014,

10: e1004459.

[49]Shi J, Zhou J, Halambage UD, et al. Compensatory

substitutions in the HIV-1 capsid reduce the fitness cost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a capsid-targeting small-molecule

inhibitor [J]. J Virol, 2015, 89: 208?219.

[50]Fader LD, Bethell R, Bonneau P, et al. Discovery of a 1,5-

dihydrobenzo[b][1,4]diazepine-2,4-dione series of inhibitors of

HIV-1 capsid assembly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1,

21: 398?404.

[51]Yoakim C, Deroy P, Duplessis M, et al. Inhibitors of HIV

Replication: WO, 2008067644 [P]. 2008-6-12.

[52]Fader LD, Landry S, Goulet S, et al. Optimization of a 1,5-

dihydrobenzo[b][1,4]diazepine-2,4-dione series of HIV capsid

assembly inhibitors 2: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SAR) of the C3-phenyl moiety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3, 23: 3401?3405.

[53]Fader LD, Landry S, Morin S, et al. Optimization of a 1,5-

dihydrobenzo[b][1,4]diazepine-2,4-dione series of HIV capsid

assembly inhibitors 1: addressing configurational instability

through scaffold modification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3, 23: 3396?3400.

[54]Titolo S, Mercier JF, Wardrop E, et al. Discovery of Potent

HIV-1 Capsid Assembly Inhibitors [C]. San Francisco: 17th

Conference on Retroviruses and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2010.

[55]Lamorte L, Titolo S, Lemke CT, et al. Discovery of novel

small-molecule HIV-1 replication inhibitors that stabilize capsid complexe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3,

57: 4622?4631.

[56]Sticht J, Humbert M, Findlow S, et al. A peptide inhibitor

of HIV-1 assembly in vitro[J]. Nat Struct Mol Biol, 2005,

12: 671?677.

[57]Ternois F, Sticht J, Duquerroy S, et al. The HIV-1 capsid

protein C-terminal domain in complex with a virus assembly

inhibitor [J]. Nat Struct Mol Biol, 2005, 12: 678?682.

[58]Zhang H, Zhao Q, Bhattacharya S, et al. A cell-penetrating

helical peptide as a potential HIV-1 inhibitor [J]. J Mol Biol,

2008, 378: 565?580.

[59]Curreli F, Zhang H, Zhang X, et al. Virtual screening based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targeted to the

HIV-1 capsid [J]. Bioorg Med Chem, 2011, 19: 77?90.

[60]Kortagere S, Madani N, Mankowski MK, et al. Inhibiting

early-stage events in HIV-1 replication by small-molecule targeting of the HIV-1 capsid [J]. J Virol, 2012, 86: 8472?

8481.

[61]Kortagere S, Xu JP, Mankowski MK, et al.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a novel capsid targeted inhibitor of HIV-1 replication [J]. J Chem Inf Model, 2014, 54: 3080?3090.

[62]Goudreau N, Lemke CT, Faucher AM, et al. Novel inhibitor

binding site discovery on HIV-1 capsid N-terminal domain by

NMR and X-ray crystallography [J]. ACS Chem Biol, 2013,

8: 1074?1082.

[63]Bocanegra R, Nevot M, Doménech R, et al. Rationally

designed interfacial peptides are efficient in vitro inhibitors of

HIV-1 capsid assembly with antiviral activity [J]. PLoS One,

2011, 6: e23877.

[64]Zlotnick A, Mukhopadhyay S. Virus assembly, allostery and

antivirals [J]. Trends Microbiol, 2011, 19: 14?23.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建议书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 建议书 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摘要 重组蛋白药物是指应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连接有可以翻译成目的蛋 白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载体,之后将其转入可以表达目的蛋白的宿主细胞从 而表达特定的重组蛋白分子,用于弥补机体由于先天基因缺陷或后天疾病 等造成的体内相应功能蛋白的缺失。 该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计划总投资19539.1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 投资15082.1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19%;流动资金4456.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81%。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30422.00万元,总成本费用23185.79 万元,税金及附加325.37万元,利润总额7236.21万元,利税总额8559.68万元,税后净利润5427.16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132.52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7.03%,投资利税率43.81%,投资回报率 27.78%,全部投资回收期5.10年,提供就业职位498个。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建议书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论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二、项目承办单位 三、战略合作单位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 六、土建工程建设指标 七、设备购置 八、产品规划方案 九、原材料供应 十、项目能耗分析 十一、环境保护 十二、项目建设符合性 十三、项目进度规划 十四、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十五、报告说明 十六、项目评价 十七、主要经济指标

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项目承办单位背景分析 二、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 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五、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六、项目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建设规划 一、产品规划 二、建设规模 第四章选址可行性研究 一、项目选址原则 二、项目选址 三、建设条件分析 四、用地控制指标 五、用地总体要求 六、节约用地措施 七、总图布置方案 八、运输组成 九、选址综合评价

蛋白质药物的研究现状

蛋白质药物的研究现状 郭世江20123762 制药二班 摘要:蛋白质药物可分为多肽和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重组疫苗;本文主要着重讲解多肽和基因工程药物。与以往的小分子药物相比,蛋白质药物具有高活性、特异性强、低毒性、生物功能明确、有利于临床应用的特点。由于其成本低、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已成为医药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美国Likky公司首先将重组胰岛素投放市场,标志着第一个重组蛋白质药物的诞生。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候选药物,它具有高效抗肿瘤、抗病毒功能。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标准化研究中心检测证实,其抗肿瘤活性较同类产品高246.7倍,抗病毒活性高10倍以上,可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 关键词:多肽,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重组疫苗,高活性,低毒性,抗肿瘤,抗病毒。 Abstract:Polypeptide and protein drugs can be divided into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s,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antibodies, recombinant vaccine;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explaining polypeptides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mall molecule drugs, protein drugs with high activity and specificity, low toxicity, biological features a clear, benefi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Because of its low cost, high success rate, safe and reliable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1982 United States Likky company first recombinant insulin market, marking the birth of the first recombinant protein drugs. A new biotech drug candidates, it is an efficient anti-tumor, anti-viral function. By the China Research Center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Standardization tests confirmed that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246.7 times higher than similar products, high antiviral activity more than 10 times, can be used to treat a variety of malignancies and viral infections. Keywords:Peptides,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s, monoclonal antibodie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antibodies, recombinant vaccine, high activity and low toxicity, anti-tumor, anti-viral 一、前言 生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的发现,用于治疗或诊断的多肽、蛋白质、酶、激素、疫苗、细胞生长因子及单克隆抗体等药物不断出现,国外已批准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产品约90 多种,进入临床实验的生物技术药品有369种,占美国临床实验药品的1/3,正在研究发展的大分子活性物质或药物达千种以上,生物技术药物的销售增长率在1998 年到2004 年每年增长12%~15%,生物技术药物已涉足于200多种疾病,其研究多数是针对癌症治疗,以及传染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艾滋病、自体免疫性疾病、皮肤病等。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FDA即已批准可以进行临床研究的基因疗法达72种,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批准了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的生产。由于半衰期短,生物技术药物的基本剂型是冻干注射剂或注射液,需要长期频繁注射给药,面对生物大分子在稳定性及吸收等方面的困难,在研究和生产高质量的冻干粉针及溶液型注射剂的同时,发展多种途径给药的新剂型是制剂工业和研究的重要任务[1]。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

第二章蛋白质 第三节蛋白质的化学结构 一、肽键及多肽链 (一)基本概念 肽键:蛋白质分子中不同氨基酸是以相同的化学键连接的,即前一个氨基酸分子的α-羧基与下一个氨基酸分子的α-氨基缩合,失去一个水分子形成肽(peptide),该C-N化学键称为肽键(peptide bond)。 多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肽称为二肽;含三个氨基酸的肽,称为三肽,以此类推; 含20个以上的称多肽(polypeptide)。 肽与蛋白质之间无明显界限,50个以上氨基酸构成的肽一般称蛋白质。 氨基酸残基: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不再是完整的氨基酸分子,称为氨基酸残基。 H2N CH C O CH C OH O H2N CH C R O N CH C R OH O H 多肽链: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链状结构称为多肽链(polypeptide chain),其骨架由-N-Cα-C-重复构成。 书写格式:把含有α-NH2的氨基酸残基写在多肽链的左边,称为N-末端(氨基端),把含有α-COOH的氨基酸残基写在多肽的右边,称为C-末端(羧基端)。 除肽键外,蛋白质中还含有其他类型的共价键,例如,蛋白质分子中的两个半胱氨酸可通过其巯基形成二硫键(-S-S-,又称二硫桥),这是蛋白质分子中一种常见的共价键,可存在于多肽链内部或两条肽链之间。 (二)肽类存在的生理意义 肽类作为小分子蛋白质,在体内有一些相当重要的功能,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如:1.神经肽的类似物内啡肽(endorphins),可作为天然的止痛药物; 2.动物体内的谷胱甘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它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构成,其中 谷氨酸以γ-羧基而不是α-羧基与半胱氨酸形成肽键。 二、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规划方案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报告说明— 该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计划总投资13094.3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361.5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13%;流动资金2732.8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87%。 达产年营业收入27035.00万元,总成本费用21261.96万元,税金及附加249.39万元,利润总额5773.04万元,利税总额6818.71万元,税后净利润4329.7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488.93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4.09%,投资利税率52.07%,投资回报率33.07%,全部投资回收期4.52年,提供就业职位421个。 重组蛋白药物是指应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连接有可以翻译成目的蛋白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载体,之后将其转入可以表达目的蛋白的宿主细胞从而表达特定的重组蛋白分子,用于弥补机体由于先天基因缺陷或后天疾病等造成的体内相应功能蛋白的缺失。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背景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 (二)项目选址 xxx工业新城 场址应靠近交通运输主干道,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原料和产成品的运输,同时,通讯便捷有利于及时反馈产品市场信息。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污染或对周围环境污染不超过国家有关法律和现行标准的允许范围,不会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不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38459.22平方米(折合约57.66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76.78%,建筑容积率1.02,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7.97%,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79.70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重组蛋白药物是指应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连接有可以翻译成目的蛋 白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载体,之后将其转入可以表达目的蛋白的宿主细胞从 而表达特定的重组蛋白分子,用于弥补机体由于先天基因缺陷或后天疾病 等造成的体内相应功能蛋白的缺失。 该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计划总投资20320.8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356.6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0.65%;流动资金5964.26万元,占项目 总投资的29.35%。 达产年营业收入50080.00万元,总成本费用39907.27万元,税金及 附加404.31万元,利润总额10172.73万元,利税总额11980.18万元,税 后净利润7629.55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4350.63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 率50.06%,投资利税率58.96%,投资回报率37.55%,全部投资回收期 4.16年,提供就业职位761个。 报告依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有关部门的行业发展规划以及项目承办 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项目的建设要求,对项目的实施在技术、经济、社 会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论证;本报告通过对项目进行技术化和经济化比较和分析,阐述投资项目的市场 必要性、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

......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目录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二、项目概况 第二章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二、产业政策分析 三、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二、资源利用方案 三、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第五章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长效重组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 i otechnol ogy,2006,26(2):79~82 综 述 长效重组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 戚 楠3  马清钧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所 北京 100850) 摘要 重组蛋白药物经静脉和皮下注射后通常半衰期较短,目前延长蛋白药物半衰期的方法主要基于三种原理:1、增大蛋白药物分子量;2、利用血浆药物平衡;3、减少免疫原性。针对构建突变体、PEG 化修饰和与血清白蛋白融合三种延长重组蛋白药物半衰期的方法,及其已上市的和正在研发中的长效重组蛋白药物的特征、半衰期和免疫原性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长效重组蛋白药物 半衰期 分子量 药物平衡 免疫原性 突变体 PEG 化 血清 白蛋白 中图分类号 Q819 收稿日期:2005212223 修回日期:20052122263电子信箱:qinan_8@hot m ail .com 重组蛋白药物是生物技术药物中很重要的一类,临床上一般通过静脉和皮下注射给药。经静脉和皮下注射后常伴有蛋白质降解,导致活性降低,生物利用度低,要达到需要的血药浓度和治疗效果需要反复给药,不仅给患者带来不便,且易产生耐受性,耐药性及免疫原性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需要研制长效的重组蛋白药物。 目前延长蛋白药物半衰期的方法主要基于三种原理:1、增大蛋白药物的分子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2、利用游离型药物和结合型药物在血浆内形成平衡的特点,缓慢释放游离型蛋白药物,使结合型药物和游离型药物的平衡向游离型药物方向移动;3、减少异源蛋白的免疫原性,从而减少其体内清除率。现将常用延长半衰期技术应用于重组蛋白药物的进展作一介绍。 1 构建突变体 通过构建突变体延长蛋白药物半衰期,常用方法有1、增加蛋白药物的糖基化程度,通过糖基化一方面在蛋白药物表面增加了侧链,增加蛋白质稳定性,阻碍了蛋白酶对蛋白药物的降解作用,另一方面使蛋白药 物分子量增大,减少了肾小球滤过;2、通过形成缓释的微沉淀物,使释放游离型药物的时间延长。其已经研制成功并上市的药物如重组人EPO 突变体(Amgen 公司的A ranes p )和重组人胰岛素的突变体(Aventis 公司的Lantus )。 重组人EP O 有3个N 糖基化位点(as p24,as p38, as p83),1个O 糖基化位点(Ser126)。重组人EP O 的O 糖基化与否与体内外活性及体内清除速率无关,而N 糖基化不完全的重组人EPO 体外活性正常,体内活性则降低到体外活性的1/500,且其体内清除率也明显加快。N 糖基化EPO 对热和pH 变化稳定,等电点P I 为 4.2~4.6,而未经糖基化EP O 等电点P I 为9.2 [1,2] 。由 此可以看出,N 糖基化对维持重组人EP O 活性和减少体内清除率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重组人 EPO 突变体A ranesp 。A ranes p 有165个氨基酸,采用定 点突变技术,将其中5个氨基酸位点进行了改变,而与重组人EPO 不同,即A la30A sn,H is32Thr,Pro87Val, Trp88A sn 和Pro90Thr,N 连接的寡糖链从原来的3条增 加到5条 [3] ,除as p24,asp38,as p83位点外,在30和 88两个位点多了两个N 连接寡糖链,从而使分子量从 原来的30kDa 增加到50kDa,在慢性肾衰病人中半衰期 由原来的4~13h 延长到平均49h [4] (27~89h )。 Lantus 是从大肠杆菌K12株表达的重组人胰岛素

生物制药报告之重组蛋白篇

生物制药报告之重组蛋白篇 2007-03-28 19:09:12来源: 长江证券进入生物制药贴吧共0 条黑马推荐 报告要点 重组蛋白质是指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蛋白质。最早的一批生物制药公司主要就是利用基因工程的技术来获得蛋白质。我们称为“采用基因工程的加工技术来生产蛋白质”。 重组蛋白药物安全性显著高于小分子药物。虽然生产条件苛刻,服用程序复杂且价格昂贵,但对某些疾病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因而具有较高的批准率。同时,重组蛋白药物的临床试验期要短于小分子药物,专利保护相对延长,给了制药公司更长的独家盈利时间。这些特点成为重组蛋白药物研发的重要动力。 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药物是新药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如今,重组蛋白药物虽然仅占全球处方药市场的7-8%,但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排名前10位的“重磅炸弹”药占总销售额60%以上。 未来5-10年中国生物制药领域仍将以重组蛋白为主流,这与世界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趋势吻合。中国重组蛋白药物仍将以跟踪型研发、改进型研发为主,在研发品种选择上,“重磅炸弹”产品仍将是主要的研究起点,这并不完全归因于国内生物制药企业“一哄而上”,从世界范围来看,对现有“重磅炸弹”蛋白药品进行改造是一大发展趋势。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生产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中国,世界范围内生物制药行业生产能力不足已经成为重组药物发展的瓶颈。生产能力不足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化,换个角度说,在生产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就是壁垒。 重点公司方面,我们看好双鹭药业(行情论坛)的上下游垂直一体化的研发优势和通化东宝(行情论坛)胰岛素的市场前景,分别维持“推荐”评级。 基因重组蛋白药物——原理、市场、发展方向 一、重组蛋白药物生产原理 1

重组蛋白药物研究进展解析

转自<丁香园> 重组蛋白药物也称rDNA药物,不包括重组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药物的市场和研发趋势另有文章详述[1]、检测用重组蛋白和生化提取的天然蛋白,也不包括仿制药物。重组蛋白药物虽然仅占全球处方药市场的7-8%左右,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尤其到了21世纪其发展更是进入黄金时节,1989年的销售额为47亿美元,2001年为285亿美元,2004年达到347亿美元[2],2005年约410亿美元,是1989年的9倍。 相对小分子药物,重组蛋白药物生产条件苛刻、服用复杂和价格昂贵,但对于有些疾病的治疗是不可替代的。绝大部分重组蛋白药物是人体蛋白或其突变体,以弥补某些体内功能蛋白的缺陷或增加人体内蛋白功能为主要作用机理,其安全性显著大于小分子药物,因而具有较高的批准率,同时,重组蛋白药物的临床试验期要短于小 分子药物,专利保护相对延长,给制药公司更长的独家销售时间[3]。这些特点成为重组蛋白药物研发的重要动力。从重组蛋白药物市场的地理分布角度,美国和欧洲占有全球市场的81% [4]。重组蛋白药物研发公司6强(Amgen, Biogen IDEC, Johnson & Johnson,Eli Lily,Novo Nordisk和Roche全部来自美国或欧洲,占有75%市场份额[2]。从新药上市的数量和速度看,美国居首位,这与美国拥有较自由的药物价格环境 以及医生接受新药的需求和高速度有明显关系。欧洲近几年发展也较快,率先批准上市了转基因动物(羊生产的重组人抗凝血酶(美国GTC生物治疗公司[5],以及第一个重组蛋白药物的仿制药物(Biosimilar,通用名生物药,下通称重组药物仿制药[6,7],后者结束了多年来重组蛋白药物是否能有仿制药的争论。鉴于美国和欧洲实际上主 导着全球市场,分析其市场和研发趋势,也就能准确把握重组蛋白药物整体发展的脉搏。专家们对“新”重组蛋白药物的定义不尽相同,所以,不同文献中的新重组蛋白药 物统计数量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 本文以在美国和/或欧洲新上市的重组蛋白药物注册品名为准(以下通称重组药 后者2005年销售额即达278亿美元,占销售总物,计有82个,包括15个“重磅炸弹”, 额的66%。目前的研发重点在于解决生产能力不足、更加合理的改变重组药物结 构和给药途径多样化。尽管重组药物发展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我们认为该市场会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20 ~ 20 学年度第学期 教师课时授课教案 学科系:医学院授课教师: 专业:临床科目:生物化学 教研室主任签字:学科系系办主任签字:年月日年月日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蛋白质功能主要由其结构所决定,一般分为基本结构和空间结构,基本结构又被称为一级结构,空间结构包括二、三、四级结构。 一、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 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即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蛋白质一级结构中主要的化学键是肽键,有些蛋白质还包括二硫键。 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被确定一级结构的蛋白质(图25)牛胰岛素分子含A、B两条多肽链,A链由21个氨基酸组成,B链由30个氨基酸组成,两条多肽链通过两对二硫键连接。 图2-5牛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生物学功能的基础。蛋白质一级结构的阐明,对揭示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指导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分子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多肽链在空间进行折叠和盘曲,形成特有的空间结构。 (一)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多肽主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以肽单元为结构基础,可形成的主要形式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 1.α-螺旋α-螺旋结构是蛋白质分子中较为常见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以α-碳原子为转折点,以肽单元为单位,按顺时针方向围绕中心轴盘曲而成的右手螺旋(图2-6),肽单元平面与螺旋中心轴平行;每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螺距为0.54mm;每个肽键的亚氨基氢(N-H)与相邻第四个肽键的羰基氧(C=0)形成氢键,氢键的方向与螺旋长轴基本平行。肽链中所有肽键的亚氨基氢和羰基氧都可形成氢键,是维持α-螺旋结构稳定的主要作用力。 2. β-折叠β-折叠也称为β-片层,多肽链充分伸展,每个肽单元以C为旋转点,依次折叠成锯齿状结构,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基团交替位于锯齿状结构的上下方(图2-7)。β-折叠可由条多肽链折返而成,也可由两条及以上多肽链顺向或反向平行排列而成。相邻肽链中肽键的亚氨基氢与羰基氧形成链间氢键,从而稳定结构。

蛋白质组学技术与药物作用新靶点研究进展

蛋白质组学技术与药物作用新靶点研究进展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新药发现,药物作用靶点,研究进展 药物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样品制备、新化学实体的发现、靶的探测与验证、先导物选择、小分子筛选和优化以及临床前、临床试验研究等。其中药物作用靶点的探测与验证是新药发现阶段中的重点和难点,成为制约新药开发速度的瓶颈。基因组学研究表明,人体中全部药靶蛋白为1万~2万种,而在过去100年中发现的靶点,仅约有500种。因此,自1994年Wilkins等提出蛋白质组(pro- teome)和蛋白质组学(proteormcs)概念后,就迅速引起广大研究者和制药公司的兴趣和投资。近几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研究思路都有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如多维色质联用(multidimens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tan- dem mass spectrometry, MudLC-MS/MS)、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蛋白质芯片系统(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 ion- ization-proteinchip, SELDI-ProteinChip)、同位素亲和标签(iso- tope-coded affinity tags, ICAT)、胶上差示电泳(differential in- gel electrophoresis, DIGE)等技术,弥补了普通双向电泳上样量和检测极限的局限,自动化、特异性和重复性都得到了加强。 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疾病发生过程中蛋白质变化、生化代谢途径改变和鉴定的有力工具。在药物开发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疾病检测、药物靶点发现、药物代谢转化、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等方面。通过比较正常体与病变体、给药前后蛋白质谱的变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可提供疾病发生、药物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子机制信息。通过蛋白质组学鉴定的特异生物标记可作为排查药物的功效、抗性和优选。因此,蛋白质组学在药物研究开发中的各个方面得到了细化,如化学蛋白质组学(chemical proteomics),拓扑蛋白质组学(topological proteomics),临床蛋白质组学(clinical proteomics),毒性蛋白质组学(toxicoproteomics)和药物蛋白质组学(phamiaco- proteormcs),这些“亚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与基因组学结合,将对药物靶标验正和药物开发引起重大变革。笔者就蛋白质组学及相关技术在药物作用靶 点的探测和验证方面的应用作一概述。 1药靶的探测 与药物作用相关的靶或蛋白质主要有3类:①疾病相关(特异性)蛋白质;②生物标记分子;③信号传导分子。蛋白质组学探测药物作用相关靶点的基本策略是蛋白质 组的比较,即健康与病变组织、细胞或体液(如血清、脊髓液、尿液和气管呼出物等)的蛋白质表达谱差异和表达量变化。蛋白质组学已成功用于肿瘤、糖尿病、艾滋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相关蛋白或标记蛋白的检测,成为疾病诊断、监测、治疗的有力工具。例如丹麦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Julio Celis实验室从膀胱鳞片状细胞癌(SCC)患者的尿液中分离鉴定了一个生物标记—牛皮癣素(psoriasin),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明该蛋白质在正常人的泌尿系统中不存在,因而成为临床检测膀胱鳞片状细胞癌的标记蛋白。 给药前后蛋白质组比较,是比较蛋白质组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探测新靶蛋白,深入了解药物作用机制,评价药物不良反应,更合理地设计药物的一个新途径。Chen等利用这个方法,找到了抗MCF-7人乳腺癌药物阿霉素的一个作用靶—Hsp27。 类似的方法也用于探测信号传导途径中 的药物作用靶。信号级联放大系统中信号的传递一般与蛋白质磷酸化/去磷酸化密切 相关。通过合适的预分离技术,如亚细胞蛋白质组制备或用免疫色谱分离磷酸化的亚 蛋白质组,得到与信号传导途径相关的蛋白质组以及在细胞中的定位信息,然后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分析蛋白质修饰和表达变化。利用这个方法,Stancato等在人原淋巴细胞

蛋白质药物的研究进展

蛋白质药物的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系07级生物科学(3)班魏海涛 摘要:蛋白质药物是生物技术药物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成本低、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已成为医药产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现就蛋白质药物研究的现状做一个综述。 关键词:蛋白质合成给药系统 近年随着化学合成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多肤和蛋白质药物不断涌现[1],目前国内外此药物已批准上市的约50多种,处于早期或临床研究的也多达700多种[2]。所谓蛋白质经物,就是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新生物技术生产的,在蛋白质水平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和治疗的药物。 1蛋白药物的合成 1.1化学法合成蛋白质类药物 用化学法合成多肽主要依赖于固相肽自动合成仪,它是将氨基端被保护的第1个氨基酸的羧基结合到一个不溶性载体上,使之固定,然后脱掉该氨基酸的氨基端保护基,再将第2个氨基端被保护的氨基酸的羧基与固定的第1个氨基酸的游离氨基缩合形成不溶性二肽,如此反复进行,最后经化学降解和脱保护基后,从载体上脱落目的多肽。由于产率随每个氨基酸的缩合而递降,合成多肽的长度受到一定限制,一般在30~50氨基酸残基水平。目前,硫酯键介导的化学连接法已被成功地应用于较小蛋白质和蛋白质结构域的合成,其主要缺点是在连接位点需要特定的亲核性氨基酸残基。随着方法学的改进与发展,现在已经能够进行连续几个肽片断的连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变异体的合成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3]。下面是用化学法合成的多肽与蛋白质。 表1化学法合成的多肽与蛋白质[4,5]

1.2化学—生物法合成蛋白质类药物 化学—生物法合成蛋白质主要是利用分子克隆与生物工程技术将化学合成的小片断经特定的介导途径连接于大片断上,例如蛋白质内含子介导法,该法既解决了生物法合成的蛋白质局限于编码氨基酸又能避免化学合成法受到片断大小限制。近年来,已成功地合成了一些多肽与蛋白质。 表2化学-生物法合成的多肽与蛋白质[6] 1.3利用(His)6标识辅助的蛋白类药物合成 最近有报道用(His)6标识辅助蛋白质合成的方法[(His)6tag-assistedprotein synthesis][5]。该方法既利用硫酯键介导又根据固相肽合成原理将2个或多个大片断缩合成多肽或蛋白质,并利用(His)6tag与Ni2+-NTA-树脂的亲和性快速纯化合成蛋白质。Bang和Kent利用该法合成了Crambin和Tetrat-rico peptide repeat(TPR)[7]。然而,利用亲和纯化柱,不可逆吸附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导致产率不够理想。 1.4蛋白质内含子介导法合成蛋白质类药物 蛋白质自剪接(protein self-splicing)是细胞内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后转译水平上的一种加工过程,其主要元件是蛋白质内含子(intein)。自20世纪90年代蛋白质自剪接机理被阐明后[8],为利用蛋白质内含子介导蛋白质的连接(intein-mediated pro-tein ligation,IPL)奠定了基础[9]。IPL不但可以连接化学合成的肽段,也可连接2个表达的大肽片断或蛋白质,大大拓宽了蛋白类药物制备的方法学。Arnold等[10]首次成功地探索了IPL法半合成含有124个氨基酸残基的RNase A。蛋白质内含子介导的蛋白质连接法在蛋白质的合成中具有重要意义:(1)它可以直接缩合大片段肽,而且产率高,从而使合成蛋白的大小远远超过蛋白子介导的蛋白质连接[9]了化学合成法;(2)通过该方法可以对蛋白质进行模拟转录后修饰,如糖基化、磷酸化等;(3)通过该法可在蛋白质中引入非天然序列,如非天然氨基酸残基、非天然辅助因子等;(4)对大分子蛋白进行分段连接与标记如荧光、同位素、生物素等,制备高分子质量标记蛋白质,可为N M R分析蛋白质构象提供样品。 2给药系统 2.1注射类给药

2019年中国重组蛋白药物市场现状及需求趋势分析报告

关注公众号“三个皮匠”获取最新行业资讯 更多行业研究投资报告下载请搜索https://www.360docs.net/doc/f83101844.html,/hybg.html

目录 1. 生物制药:持续高景气的朝阳产业 (6) 1.1 结构复杂、壁垒更高的大分子药 (6) 1.2 长期持续高景气的制药细分领域 (7) 1.2.1 产品优化疗效致胜,全球市场高速发展 (7) 1.2.2 政策利好渗透加强,国内迎来庞大机遇 (9) 1.2.3 生物新药研发投入加大,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10) 2. 抗体药物:政策支持国产上市,迎来高速发展黄金期 (11) 2.1 生物药物领域的璀璨明珠 (11) 2.1.1 技术升级打造出的重磅炸弹 (11) 2.1.2 主要应用于肿瘤和免疫疾病领域 (12) 2.2 国内市场尚未充分打开,迎来高速发展黄金期 (12) 2.2.1 全球市场持续领跑,国内市场尚未充分打开 (13) 2.2.2 政策支持叠加国产上市,迎来高速发展黄金期 (13) 2.3 先发优势形成领先梯队,质量与速度构成制胜要素 (14) 2.3.1 早期布局初见曙光,领先梯队逐步形成 (14) 2.3.2 临床价值制胜关键,重点跟踪研发进度 (14) 3. 重组蛋白药物:潜在市场巨大,关注国产替代与产品升级 (16) 3.1 生物药物领域的专科王牌 (16) 3.1.1 重组蛋白药物,细分领域各具特色 (16) 3.1.2 重组人生长激素,增高领域的王牌 (17) 3.2 潜在市场巨大,关注国产替代与产品升级 (18) 3.2.1 国内市场增长放缓,水针粉针增速均有下滑 (18) 3.2.2 国产品种优势明显,金赛药业龙头地位稳固 (19) 3.2.3 治疗渗透率相对较低,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20) 3.2.4 长效、水针更具优势,产品迭代升级大势所趋 (20) 4. 血液制品:行业平稳发展,渠道恢复强者恒强 (21) 4.1 生物药物领域的资源稀缺品 (21) 4.1.1 单采血浆,国内血制品企业唯一采浆途径 (21) 4.1.2 血液制品,长期供不应求的资源稀缺品 (22) 4.2 渠道恢复平稳发展,血制品持续高景气 (23) 4.2.1 全球市场稳定增长,行业集中度较高 (23) 4.2.2 历经整顿到规范,国内市场恢复平稳 (24) 4.2.3 两票制带来一过性的高库存逐渐恢复 (26) 4.3 浆站资源为王,龙头强者恒强 (27) 4.3.1 受制于严格的政策监管,国内采浆量增长空间巨大 (27) 4.3.2 千吨级别采浆量领先梯队,有望实现强者恒强 (28)

医疗保健:特宝生物 聚焦重组蛋白质及其长效修饰药物研发

证券研究报告2019年05月20日

核心观点 ?重组蛋白类药物领军企业:公司主要从事重组蛋白质及其长效修饰药物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创新型生物医药 企业,以免疫相关细胞因子药物为主要研发方向,致力于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和免疫治疗领域。 历时20余年,公司已开发完成派格宾、特尔立、特尔津和特尔康4个治疗性的生物技术产品,其中派格宾是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打破国外巨头在长效干扰素领域的封锁。 ?派格宾上市初期,业绩快速增长期:公司2016-2018年收入分别为2.80、3.23、4.48亿元,2015-2018 年复 合增速为27.58%。其中长效干扰素派格宾2016年获批上市,打破外资垄断并实现销售额快速增长,2018年实现营收187.37百万元,同比增长115.67%,毛利率84.55%,未来将强力带动公司利润增长。 ?加大研发投入,聚焦蛋白修饰:公司具有成熟的PEG重组蛋白修饰平台,在重组蛋白质及长效修饰领域投入 大量的精力,2018年研发费用40.61百万元,同比增长114.87%,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9.06%,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募集资金进一步推动研发:公司本次拟发行不超过4650万股,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11.43%,募集资金 6.08亿元,主要用于蛋白质药物生产扩建和研发中心建设、新药研发项目和慢性乙肝临床治愈研究三个项目。

01 公司基本情况 02 乙肝大国,看好派格宾未来市场 03 细胞造血因子产品剖析 04 研发投入大,在研项目有序推进 05 募集资金用途 06 风险提示

01 公司介绍及财务分析

1、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主要从事重组蛋白质及其长效修饰药物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公司以免疫相关细胞因子药物为主要研发方向,致力于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和免疫治疗领域。 2、历时20余年,公司已开发完成派格宾、特尔立、特尔津和特尔康4个治疗性的生物技术产品,其中派格宾是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打破国外巨头在长效干扰素领域的封锁。 3、此外,公司是重组人粒细胞巨噬刺激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重组人白介素-11、重组人干扰素a2a 、重组人干扰素a2b 等国家标准物质的原料提供单位 恶性肿瘤 病毒性肝炎 重组蛋白及 长效修饰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招股说明书,方正证券 公司业务概况及主要产品线

国际重组蛋白药物的市场与研发趋势(

国际重组蛋白药物的市场和研发趋势分析(ZT) 作者: 吴卫星1 张毓2 王小宁3 詹启敏1 1、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 2、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系北京100083 3、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640 摘要从1982年美国批准第一个重组蛋白药物(重组人胰岛素Humulin)上市,至今已经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了。重组蛋白药物虽仅占全球处方药市场的7-8%左右,但却是增长最快的一类。目前,共有82个重组蛋白药物用于临床,其中"重磅炸弹"15个,占总数的18%。2005年重组蛋白药物销售总额约410亿美元,"重磅炸弹"销售额合计约270亿美元,占总额的66%。2006年,美国和欧洲批准了第一个肺吸入型胰岛素上市;欧洲批准了第一个由转基因羊生产的重组人抗凝血酶用于临床,并批准了第一个重组蛋白仿制药物上市。重组蛋白药物市场已经从蛹发育为美丽的蝴蝶,但是,这只蝴蝶能够美丽多久,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以美国和欧洲重组蛋白药物市场为主,采用市场细分的方法,从重组蛋白药物种类的销售额入手,分析了市场及研发趋势,将对我们判断市场走向、提供创新思维和制定创新战略有着实际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重组药物市场研发趋势 作者简介:吴卫星,男,博士,合作研究教授wuweixing@https://www.360docs.net/doc/f83101844.html, Market Analysis and the R&D Trend for Recombinant Protein Therapeutics WU Wei-xing1, ZHANG Yu2, WANG Xiao-ning3 ZHAN Qi-min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Oncology Beijing 100730, China 2、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 100083 3、Schoo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The first of its kind drug, 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 (Humulin) received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in America in 1982. A quarter of a century later, recombinant protein drug represents a sector undergoing the fastest growth, accounting for 7-8% of today's market of prescription drugs. Among the 82 recombinant proteins therapeutics licensed so far, 18 are block-busters with the annual sale of 27 billion dollars in 2005, which is 66% of the total sale of 41 billion for the whole sector. Year 2006 observed several landmark events in this field, including the approval of the first inhalational insulin by US and EU, and the marketing of the first recombinant drug produced in transgenic animals and the first generic recombinant drug in EU. While it is blooming, how long will the blossom last? In this article, we dissected the market of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therapeutics launched in US and EU by their group sale. In addition, we reviewed the ongo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in

长效重组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

综述 长效重组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China Biotechnology, 2006, 26(2):79~82 戚楠*马清钧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所北京100850) 摘要重组蛋白药物经静脉和皮下注射后通常半衰期较短,目前延长蛋白药物半衰期的方法主要基于三种原理:1、增大蛋白药物分子量;2、利用血浆药物平衡;3、减少免疫原性。针对构建突变体、PEG化修饰和与血清白蛋白融合三种延长重组蛋白药物半衰期的方法,及其已上市的和正在研发中的长效重组蛋白药物的特征、半衰期和免疫原性问题进行了综述。关键词长效重组蛋白药物半衰期分子量药物平衡免疫原性突变体PEG化血清白蛋白 中图分类号Q819 收稿日期:2005 12 23修回日期:2005 12 26 * 电子信箱:qinan_8@https://www.360docs.net/doc/f83101844.html,重组蛋白药物是生物技术药物中很重要的一类,临床上一般通过静脉和皮下注射给药。经静脉和皮下注射后常伴有蛋白质降解,导致活性降低,生物利用度低,要达到需要的血药浓度和治疗效果需要反复给药,不仅给患者带来不便,且易产生耐受性,耐药性及免疫原性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需要研制长效的重组蛋白药物。目前延长蛋白药物半衰期的方法主要基于三种原理:1、增大蛋白药物的分子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2、利用游离型药物和结合型药物在血浆内形成平衡的特点,缓慢释放游离型蛋白药物,使结合型药物和游离型药物的平衡向游离型药物方向移动;3、减少异源蛋白的免疫原性,从而减少其体内清除率。现将常用延长半衰期技术应用于重组蛋白药物的进展作一介绍。 1构建突变体通过构建突变体延长蛋白药物半衰期,常用方法有1、增加蛋白药物的糖基化程度,通过糖基化一方面在蛋白药物表面增加了侧链,增加蛋白质稳定性,阻碍了蛋白酶对蛋白药物的降解作用,另一方面使蛋白药物分子量增大,减少了肾小球滤过;2、通过形成缓释的微沉淀物,使释放游离型药物的时间延长。其已经研制成功并上市的药物如重组人EPO突变体(Amgen公司的Aranesp)和重组人胰岛素的突变体(Aventis公司的Lantus)。重组人EPO有3个N糖基化位点(asp24, asp38, asp83),1个O糖基化位点(Ser126)。重组人EPO的O糖基化与否与体内外活性及体内清除速率无关,而N糖基化不完全的重组人EPO体外活性正常,体内活性则降低到体外活性的1/500,且其体内清除率也明显加快。N 糖基化EPO对热和pH变化稳定,等电点PI为4.2~4.6,而未经糖基化EPO等电点PI为9.2[1,2]。由此可以看出,N糖基化对维持重组人EPO活性和减少体内清除率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重组人EPO突变体Aranesp。Aranesp有165个氨基酸,采用定点突变技术,将其中5个氨基酸位点进行了改变,而与重组人EPO不同,即Ala30Asn,His32Thr,Pro87Val,Trp88Asn和Pro90Thr,N连接的寡糖链从原来的3条增加到5条[3],除asp24, asp38, asp83位点外,在30和88两个位点多了两个N连接寡糖链,从而使分子量从原来的30kDa增加到50kDa,在慢性肾衰病人中半衰期由原来的4~13h延长到平均49h[4](27~89h)。 Lantus是从大肠杆菌 K12株表达的重组人胰岛素的突变体,在人胰岛素A链第21个位点将Asp突变成Gly;在B链碳端最后第30个位点加两个Arg,使胰岛素等电点PI由原来的pH4.0变为pH6.7。这种突变使其在酸性环境下为完全澄清溶液,一旦注入皮下组织(pH值提高)则因为等电点特性,变成不溶的微沉淀物[5],可持续释放,最终进入血液,形成一平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