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整理的汉字的演变小故事&传说

呕心整理的汉字的演变小故事&传说
呕心整理的汉字的演变小故事&传说

中国的文字,从象形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一步步发展起来,其中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也是汉字书法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汉字的演变小故事

汉字的出现

在一丛茂密的绿荫之下,两位聪明的学者席地而坐,相互打着手势,似在热情地探讨着什么。左首是苍颉,右边是沮诵。相传他俩就是中国古代文字画的创造者。

苍颉,是黄帝的史官,也称作史皇。据说他长有四只眼睛,能够洞察世间的纤毫,预知历史发展的脉络。他在童年时代就聪敏超群,喜欢在地上写写划划,但总感到遗憾,人间尚无文字啊!青年时代,他爱动脑筋,思考各种问题,尤其对人们使用的语言应如何记录下来非常热心,他总想有对人们使用的语言应如何记录下来非常热心,他总想有一天要造出文字来。他还善于穷究天地星辰的变化,考察山川水流多姿多变的形态构造,鸟兽植物的生长习性,这些,为他后来创造文字奠定了基础。

沮诵,也是黄帝的近臣,思想敏捷富有创造精神。长期以来与苍颉朝夕切磋,研究治国方略,情投意合,结下了深厚友谊。

这个时候,黄帝刚刚打败蚩尤,开始建设昔日的破碎山河,他让妻子嫘祖种桑养蚕,纺织各种漂亮的衣裳;让伶伦截竹作笛,使民间能听到音乐;还让巫彭研究医术,为百姓治病除疫。黄帝又召开了多国的首领会议,共同商讨事情,很类似一种结盟会,后人就说这是“万国盛会”。他想以文治武功统治神州,并号召子孙们为富饶的黄土大地奉献一点力量。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日益扩大的交流中,都靠的是结绳记事,结果造成极大的困难。

面对神州大地的开发需求,苍颉和沮诵决心制造急需的文字。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仔细研究了前人以绳记事的原理,思考了创造文字的所有条件。他们发现,如马、车、鱼。

鸟的形状,比较简单直观,就可按形造字;而世界上许多物质的不同造形,也都可以用一种形象的图案来表示。当他们看见鸟留下的足迹后,又得到启发,便照鸟足模拟了一个“爪”字。接着,他们又收集前人的一些记事符号,分门别类,修改剪裁,造出了记事类的最初文字胚胎;他们把动物和一些物体的形状进行抽象概括,描绘成了象形文字;把河流江海的流势和波涛的起伏,汇融成水流的文字;把天地之间,日月之变、四季交替的这些自然现象,也都变成了各种天文的形象;又把禽鸟虎豹虫蛇的各种形态,造成有静有动、奔腾豪放的形态文字;把表达人们思想活动的一些内容,用抽象的文字来表示,如把山字描写得三山并立,把水字写成了横向流动的水纹。这样,他们就使我国产生了古老的图画文字,使人们能够用图画记载历史、法律,下达诏书,颁布政令,统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据说,苍颉的伟大创举引起了天地鬼神的巨大震惊。天上突然下起粟米雨来,鬼也吓得夜间啼哭。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天怕人们抛弃农耕去追求用锥刀刻写文字的小利,将来会闹粮荒,就先降点备荒的粮米;而鬼向来作恶多端,怕有了文字会被弹劾,而遭受沦入地狱的熬煎之苦。因此,这苍颉的发明就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同时,也标志着人们走向了有文化的古典文明的时代。

甲骨文的发现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的符号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既十分偶然又极富戏剧色彩。

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重视。当时在中国,考古这门科学已开始受到西方现代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到1928年5月,当时全国的最高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下设几个研究所,其中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代所长是中山大学文学院教务长傅斯年。他上任后即以关注殷墟甲骨文为首要大事,这年8月12日,委派中山大学副教授、三十四岁的河南南阳人董作宾前往安阳进行调查。

董作宾此去的目的是查明甲骨埋藏、盗挖的情况,看是否值得进行系统、科学的发掘。他在实地调查后,发现殷墟遗址的发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傅斯年看了报告后,当即同意发掘小屯村殷墟遗址。经院长蔡元培支持,特批一千银

元的充裕经费,购置器材,调配人员,于1928年10月7日开始发掘。这就拉开了殷墟甲骨科学发掘的序幕,也奏响了我国现代考古科学大进展的乐章。

殷墟发掘共进行了十五次,至1937年6月因抗日战争而被迫中断。出土有字甲骨二万四千九百十八片,另有大量其他器物。其中有几次由留美归来的人类学、社会学专家李济博士主持,另几次分别由郭宝钧、石璋如、董作宾主持。这些人才原本多不是考古专业科班出身,但凭着强烈的使命感,以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个人的史学修养、国学根底,加上勤奋探索的精神,终于通过殷墟考古发掘这一重要实践,取得了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也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金文的故事

金文是在商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早在商朝晚期,青铜器上已有铭文,字数较少,用来表明该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当时,金文的字形因去甲骨文不远,故字形近似。金文盛行于两周。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从总的情况看,它比商代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和符号化了;若与以后的小篆比,则结构仍未定型,部分字的笔画增减、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种随意性。特别是周初金文因承袭商代文字,还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金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较甲骨文雍容厚重。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大篆的演变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大篆一般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史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他把金文整理成“大篆”,用大篆写成15篇文字,作为教儿童识字的教材,并且成为当时的标准字体。但史籀大篆15篇早已佚亡。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小篆之祖李斯

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了“书同文”的命令。当时官书浩繁,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竹木简写成的官文,而且有许多字各诸侯国各有不同写法。所以统一文字势在必行。小篆就是以大篆(秦文)为标准,废除六国文字中不同于秦国的文字,加以整理,做到字有体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汉字改革运动,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公元221年的一天晚上,在咸阳皇宫里,秦始皇正和文武大臣们商议着如何巩固秦王朝的大事。当时在场的李斯献了一条妙计:要巩固中央集权制,全国必须有统一的交际工具——统一的文字。秦始皇听了非常高兴,连连点头,当即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并命令李斯去办。

李斯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呢?据说就是把当时各国的通用文字搜集起来,以秦国文字为依据,参照古文,加以整理,制定一种简体字,作为标准文字,这就是“小篆”。不合标准的各国文字,一律废除。如韩、赵、魏三国的“马”字,均写作“”或“”;秦国写作“马”。小篆的“马”字,就以秦国为标准。又如“败”字,籀文写作“”,小篆写成“”。

小篆同大篆相比,一是结构简化,匀圆,整齐;二是图画的味道少了,更线条化了。如“车”字,写成“车”。

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

李斯书写的《峄山碑》常常是写小篆者的范本。但是原碑其实早已丧失。现在流行的版本是晚到南唐时代徐铉的临摹本,宋朝时依据徐的摹本再翻刻为石碑。流传的《峄山碑》因此并没有秦篆的古拙,线条太过精巧秀丽,结构也太过严谨成熟。

秦统一文字,是我国汉字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秦始皇为了在全国各地推行小篆,还让李斯等人编写了儿童识字课本,作为大家学习的范本。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刻的“泰山”、“琅琊”、“碣石”和“会稽”等七块碑石,都是李斯用小篆写的。

(一)

公元前246年的秋天,一个早上。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天空中的太阳分外明净,朝霞散尽,阳光普照在青青的草地上,照在开始变黄的小麦穗子上,早上的小露珠在秋风中闪着晶莹的珠光。

田野间,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山包,山脚下有一片梧桐林,林间有数间草屋,草屋搭得十分的厚实,屋墙是梧桐树枝作梗,夹着麦桔,再用泥巴糊上去,同样的糊得很严厚,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河南乡间温暖的农家草屋。

一个青年人背着包袱,伫立在西边的一间草屋门前。青年人着灰布长衫,腰间扎着青色的腰带,腰带扎得很紧,长条脸,一副古铜脸色,高而笔挺的鼻梁上方配着一对锐目,更显出青年人的精悍气度。

他显然站的时间不短了,背上落下了梧桐树的些许枯皮碎末。当听到草屋中有了响动,他微皱起来的眉头轻轻地舒展了开来。

“你站的时间不短了,真的要走了吗?”里面一个沉稳的声音问。

“是的,老师,我听说,一个人遇到了机会,就不要轻易放过,现在各国诸候都在互相争霸,都希望有谋略的人投奔而来。弟子认为,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青年人在门外,恭敬地抱拳作揖,把背也弯了下去。

“你真的要到西方?”

“现在西方的秦国野心很大,秦王自称皇帝,有吞并天下,治理万方的大志,所以我认为正是我去投靠的时机。我要用先生教给我的学识,去游说秦王。”

“自秦孝公用商鞅之法治国,秦政治都以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效果也很好。你此番入秦,依你的造化,前程无量,只是,法家学说治乱世有余,但修身养性不足,在秦国那样的国家,哎!你好自为之吧。”顿了一下,“你要赶路了,我就不送你了。”说完,已寂无声息。

青年人听着话语,愣了一会,才道:“弟子谨记了,请恩师保重,我走了。”青年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平时喜爱自己的恩师,临走前,连面也不给见了,是不是恩师已预感到了什么?他伫立了一会儿,长长地作了三个揖,车转身,脚步坚定地踏上了黄土大道。朝阳照在他发白的长衫上,把他的身子投影成一条长长的阴影。

这个青年人就是李斯,他师从战国时的法家荀子学得了治国的方略。他分析形势后,认为当时秦国是最有希望成就霸业的国家,而其它六国,都已经没有太大的作为了,所以下决心放弃了原来想帮助自己所在的楚国的愿望,往西进入了秦国。

(二)

李斯刚到秦国,秦庄襄王就死了,其十三岁的儿子赢政当上了秦王,丞相吕不韦辅佐。李斯看到吕不韦的势力非常大。就设法投靠他,正巧碰上吕不韦广收门客,就投上门去,成了吕不韦的舍人。

吕不韦很快发现了李斯的才能,十分赏识他,任命他当了郎官的官职。李斯有了官职,就有了游说的权利和机会。开始极力游说赢政,要他趁六国现在的局面都不稳定,国家不强大而逐个兼并他们。

赢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并任命他为长史,李斯更加积极地为秦国出谋划策,并建议赢政使用不同的手段来兼并六国。后来赢政又任命李斯为客卿。

这时,秦国发现了一个郑国派来的间谍,在游说老百姓大造水利,目的是借此消耗秦国的财力和人力,使秦国无力打仗。秦国把这个间谍抓住并杀了头。秦王宗室的大臣们本来就对别国的人才大量进入秦国,并得到了重用十分不满,原因就是认为别国的人才占据了本该属于他们宗室的位置。他们就以这件间谍事件为由,群起而攻之,要求羸政驱逐在秦国任职的所有别国人才。秦王于是下颁了逐客令。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但他认为这是件十分愚蠢的举动,于是他勇敢上书秦王赢政,这就是历代文选中有名的《谏逐客书》。

应该说,李斯的《谏逐客书》能够流传下来,并收进历代的文选中,主要原因是写得有水平,而且饱含哲理,像其中所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这些名句,一直传诵至今。可以说,李斯在《谏逐客书》里,充分地表现了他在文学等方面的出色才华。就因为他这篇出色的《谏逐客书》,让秦王赢政认真读了这篇文章,认为说得十分在理,于是下令收回了逐客令,并且恢复了李斯等人的官职。

从现在的历史视角来看,单是一篇谏逐客书就能说服赢政,那也太夸张了些,也太低估了赢政的才能。当时的赢政,已经是二十二岁了,他从十三岁执政起,就一直想统一中国称霸。他所以收回逐客令,也是为了成就他的霸业,但他毕竟也看到了《谏逐客书》上面所写的内容十分有利于秦国的强大,故乘机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或者说秦王根本从一开始就是做个样子给宗室的大臣们看看而已。但不管怎样,李斯的《谏逐客书》却因其出色,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范文。

以后李斯不断在秦王面前献计献策,并得到重用,做到了廷尉的高官。赢政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自己也自立为始皇帝,任命李斯做了丞相。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做了六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统一文字。秦统一前,六国的文字大体上都是大篆式的字体,但各国因国体地域的不同,又生出不少异类文字,因此秦始皇下了决心,要统一全国的文字。

(三)

据史书记载,文字的统一,是李斯提出来的,“丞相李斯乃奏同一”,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同文”运动。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后,将任务分派给了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三人。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是谓小篆。”

在这里要说说史籀和大篆文字。所谓的史籀文字,实际上是大篆的早期书体,西周末年,周宣王时有《史籀篇》,是当时的史官辑写而成,是一部教习识字的启蒙读物,大篆就是和史籀文字结合而产生的更成熟一步的字体。由于战国时期各国的长期分化,大篆的字体也有很多的差异,所以秦统一后要实行统一文字,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要将各国有差异的文字进行统一,其基础文字是秦国的大篆文字,但秦国的文字基础也要改革,这项工程是非常浩大的,所以秦始皇把统一文字的任务落实在丞相李斯身上,要他亲自来抓,而赵高、胡毋敬等人参与其中的工作。

在这里,也将历史上有记载负责统一文字的几位人物简单介绍一下。先说赵高,秦始皇时为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这两个官职都是内宫的要职,又因其善篆书,秦始皇就要他教导最喜爱的小儿子胡亥学书法,所以他又是秦二世胡亥的老师。在统一文字上,赵高也做了一些事情,史料称其著有《爰历篇》六章,章中内容,都是将大篆统一在秦篆下,以小篆的形式书写。至于《爰历篇》的内容是什么,因已散佚,故不可知。

胡毋敬,曾任过狱吏,后因其博识古今文字,官升至太史令,这是专司记载历史的官职,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史书记他用小篆书有《博学》七章,但文章也没有传世。

在这里,还有一个人要提一下,虽然这个人不是从事小篆的书写,但他也是秦始皇时代创造另一种字体的重要人物,这人就是被唐朝张怀瓘称为“隶书之祖”的程邈。传说,程邈是秦朝下邳县的狱吏,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云阳县的狱中。因当时的狱吏是很下等的小官吏,朝官们都称他们是专办实事的隶人。当时秦朝实行的是严刑治国,案件非常多,这些隶人在繁忙的办案过程中,使用和书写文字奏事比较多,因大篆正规书写起来十分麻烦,小篆虽然比大篆有了一定的简化,但要正规书写,仍然十分费时。所以,狱吏们在办事过程中,为了简便,就在大家认可并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一些新的字体以利应用,比如将长形的篆字改为方形,将繁复的笔法改为方、圆平直的笔法。

程邈作为狱吏,有使用改体文字的经验,并且他也觉得改体后的文字也有一种美感。他利用了在狱中十年的时间,将记忆中收集的改体文字删繁就简,编录成三千个改体字,并想法将其奏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在这件事情上又表现出了他雄才大略的本性,看了程邈奏来的改体字后,十分赞赏程邈的所为,并马上将程邈免罪放出狱,将其升到御史之职,要他将三千新体字在狱吏及下层办事人员中推广使用,以便奏事办案的快捷。这就是当时所称的“隶书”。张怀瓘在《书断》中称:“程邈,隶书之祖也。”现世中,也不能见到程邈的真正墨迹。但他在收集整理“隶书”方面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这里,硬插进来一个程邈。这样写,主要是想阐明这样一个观点,说明就是在秦朝那样的专制社会,文字的产生和进化的界限都不是十分明显的,在推广统一的小篆文字的同时,也产生了下层人群日常使用的隶书体,可以说,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是非常多姿多彩的。

(四)

再回来说李斯;秦朝的一些有关文化发展史上有争议的事件亦与李斯有很大的关系。秦始皇时代,文化史上普遍认为的最残暴的举动“焚书坑儒”,亦是李斯的建议。这个建议的提出和施行,一是从李斯本人所学法家荀子学说中来,二是秦始皇一贯遵循的法家学说与帝王权力的结合而融为当时的政策所使然。

当时秦统一六国后,战国时期存在的百家争鸣的学说还在各国的旧领地不同程度地流行,这是秦始皇要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所不能容忍的。而这时,刚好有一个朝中的博士,齐人淳于越站出来引经据典地反对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各王子弟。

李斯也站了出来,以法家的学说驳斥这种论断和建议,并上纲上线,认为淳于越的理论是当今儒生借古而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主张秦始皇在这方面要加大镇压的力度,以保证中央集权政治的实施。

这样的建议,自然很合秦始皇的心意。秦始皇果断采纳李斯的建议,全面颁布禁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对不属于朝廷任命的博士官以外而私自收藏《诗》、《书》一类书籍的,一律限期缴出烧毁,禁令发出后,禁止办私学,只能跟随当朝官吏学习法令之类的知识,有再敢谈论《诗》、《书》的一律处死,以古非今的处灭族之罪。”

可以想见,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旧六国的领地,曾经有过百家争鸣局面的知识学术界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响?同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压迫?当时的情景我们看不到,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距我们不远的“文化大革命”之类的革文化之命的政治运动,可以想见当时的政治专制的残暴和可怕。而反抗的激烈在当时也是十分的尖锐的。秦始皇颁布禁令的第二年,以卢生、候生等为首的方士、儒生群起而攻击秦始皇的残暴,秦始皇以强硬的政治手段处置了这件事,派出严酷的御史查究此事。最后在咸阳将逮捕起来的方士和儒生共四百六十多名一次坑埋处死。这就是历史以残暴而著称的“焚书坑儒”之举。而这次历史上最残暴的思想文化镇压运动,建议者就是李斯。

李斯是文化人,但他接受的是荀子的法家学说,崇拜的是在政治上的建功立业,一个文人和官僚政客品质的结合,造就了一个复杂的李斯。他一方面向秦始皇建议实行专制的思想文化镇压政策;一方面又组织领导着统一文字的班子收集整理小篆文字。实际上,这两者在政治上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要实行专制的中央集权,但在文字的统一上,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统一,赢得的赞扬声毕竟要多些。

作为文人的李斯书法写得好,文章做得好,见解也深刻。少年、青年的李斯是在河南老家上蔡成长的。上蔡为春秋时的蔡国都城。蔡国是小国,一直受控于楚国,后来不甘受控,又与吴国通婚结好,联合起来对抗楚国,但它毕竟太弱小,终于被楚国吞并了去。所以,蔡国的整个文化结构基本上都同属于南方的楚国和吴国,主体亦属于南方的系列。

李斯出生的时候,楚国已经吞并了蔡国,所以李斯受的文化教育基本上属于楚国系列。而当时的楚国文化,属于南方一派的流美轻灵的传统,而其书法上也体现着这样的审美趣味,文字结体上追求和体现着一种装饰性的流美风格。这在近现代出土的如《蔡子匜》、《蔡侯盘》等器物的契刻文字上可以领略其当时之书风。无可置疑,作为在楚国属土成长的李斯和当过楚国小吏的李斯,在长期的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对南方楚国一派的流美书体领悟是十分的深刻的。在统一文字,整理创造小篆字体的过程中,他将南方楚风一派的流美书风与秦国大篆中所表现出来的雄拙浑厚的北派书风结合了起来,整理和创造出了比大篆更简明、更婀娜委婉的小篆字体。李斯的整理创作,在为首的几个领军人物中,他应该是最出色的,也应该是最好的。唐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赞他:“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时体,虬作骖騑,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赞他:“相斯之笔,画如铁石,体若飞动,为书家宗法。”这些都是相当宏观的论述,让现代人的我们都不易体会,但从传为李斯所书的《琅琊台刻石》和秦《泰山刻石》的字体上,就可窥见一下二千多年前的李斯用笔结字之法,唐韦续在《墨蔽》中专有欣赏李斯用笔的文字:“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此理可见矣。”

严格地说,历代对于李斯等人在笔法上的吹棒,都有点言过其实,秦时作为统一文字的小篆,是力求其正规、严谨和统一的规范性而去总结创造的,它的严格的装饰性和工艺性应该占了主要的成份,李斯对于统一文字小篆的最大功劳是整体的流美线条的工谨、匀齐、光洁的规范,虽然其中溶汇了南北的妍美和雄浑的结合,但用笔的细微和溶汇情性的艺术还是相当原始的阶段,但李斯作为统一文字的倡导者和实行者,完成了使文字的大小统一。将大小不一的各种书体调整成统一的方长模式,基本上形成书法线条在形、质、意、理、情、韵的内涵性基础,为以后的书法在小篆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作为小篆之祖李斯的最大贡献。

(五)

作为法家政治家的下场,李斯又是怎样的结局呢?实际上,做为秦国丞相这样的高官,李斯的命运与秦国的国运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在这方面,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得十分的到位。看一看范先生怎么说:“秦孝公用商鞅之法治国,此后秦政治是法家学说指导下的政治,国王极端专制,刑罚极端残酷,秦始皇、秦二世尤重韩非学说,商鞅加韩非,秦政治残暴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固然,法家政治在秦始皇时,曾起着富国强兵摧毁领主势力的作用。但到秦二世时,法家政治上剩下完全黑暗的一面,使秦强盛的学说成为促秦灭亡的学说了。”

李斯的兴盛和衰亡的命运可以说也是伴随着秦国和秦始皇的兴亡而运行的,特别是秦始皇的暴卒,成了李斯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的秦始皇有二十二个儿子,长子扶苏本来应该作太子的,因他生性耿直,又喜欢直谏,刚愎自用的秦始皇便不喜欢他,将他派到镇守边塞的蒙恬部队去作监军。后秦始皇出巡,只带了小儿子胡亥同行,行到沙丘的地方,秦始皇病危。其时,秦始皇命令赵高,写书信给扶苏,要他:“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要扶苏赶回咸阳奔丧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扶苏回来继位。但书信未发出,秦始皇已暴死,作为胡亥老师的赵高动了歪心,便不将书信发出,并游说丞相李斯,要他一起扶胡亥继位,李斯开初不愿,但经不起赵高以权利诱惑,遂同意密谋,伪造秦始皇诏书,废扶苏而立胡亥。李斯走出了这一步,为他以后的死亡埋下了祸根。而赵高伪诏在先,篡权在后,并越演越烈,创造了历史上最荒诞的指鹿为马的朝堂欺骗故事,最后还是将秦二世皇朝带进了灭亡的境地,也为他自己创下了奸相的名号。李斯因与其争宠,两人也成了政敌。

秦二世继续实行秦始皇严酷的独裁统治,国王一个人的极端专制,最易造成的是偏信偏暗,李斯以自己从荀子处学得的法家学说,加上过人的胆略才干,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呕心沥血帮助秦始皇致力于树立严厉的威势和残酷的刑法来治理百姓。秦始皇死后,又因怕失去封爵而与赵高一同帮助秦二世胡亥谋夺王位,并继续不分时局形势地极力推行法家学说而治国,最终使自己成为造成秦国严酷的统治达到极点的政治帮凶。而自己也随着政治的严酷,社会的黑暗而最终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成为残酷政治的牺牲品。李斯的可悲下场与他的出场具有同样的戏剧性。

(六)

这是公元前208年9月秋天的一个早上,这个秋天早上的天气,与三十八年前的秋天的早上几乎是一样的天气。

当年从河南上蔡西走入秦的青年李斯已经是胡子花白的老人,这个秦国的丞相,在这样一个朝霞满天的早晨,他忧郁地站在秦国首都咸阳的甘泉宫外,要面见二十二岁的秦二世。这位在秦始皇死后,依靠李斯的帮助登上了皇位的年轻皇帝正在宫里观赏角力杂技表演。正在兴头上的皇帝已经知道老丞相在宫外候见,也知道老丞相是要申辩自己的清白,但他根本就不想见他。因为他已将这位没法子把造反的刁民剿灭,而且放纵自己的儿子李由不去攻击盗贼的老丞相遗弃了,他已将他交给了老丞相的政敌,新任的丞相赵高去处置他了。

秋阳照在李斯满布皱纹的长条脸上,脸色被阳光照着,泛出一层薄蜡似的颜色,昨夜他一宵未眠,浮肿的眼睛汪着浑浊的泪水。

赵高在甘泉宫的主楼高阁处,看着李斯的可怜相,脸上飘忽着阴沉的狞笑。

一个御史带着一队官兵来到,御史很客气地请李斯跟他走。李斯长叹一声,他知道事情已无法挽回,他痛苦地转过身,低下了头,泪水憋不住地掉了下来。

李斯被赵高下令逮捕了,被捕的还有李斯的所有宗族人员和宾客们,他们都被送进了大牢中。

被赵高指使的御史严酷地轮番拷打李斯,李斯忍受不了痛苦,只得承认自己有罪,其罪就是谋反。

秦的法令,谋反罪诛五族。这是李斯参与制定的严酷的法律。所有李斯的父母、兄弟、妻子家族的人全部被杀,所有追随李斯的宾客也全部被杀。

李斯被处以五刑,要在咸阳市上腰斩。

(七)

这一天,阳光没有出来,天阴沉沉的,行刑官押着李斯和与他关押在一起的中间的儿子一起走出监狱。秋风已有寒意,野外一片麦黄,秋风掠过,麦浪起伏。

李斯叹息了一声,道:“儿子,还记得吗?三十八年前,也是这个季节,在我们家乡上蔡,我带着几岁的你,一起到东门的山上去猎捕野兔,那样的日子多舒畅啊。”

儿子低头无语,良久,他抬起头,他看到父亲憔悴的脸上老泪纵横。父亲正以怜惜的眼光看着自己,他明白,父亲有点后悔把他带到了咸阳,但这后悔,也应该包括他自己吧。

到了刑场,虽然快到正午,但天空变得更阴沉,那行刑的木牌子已写好,行刑的人把它插到了两人的脖子后,写在牌子上的字体,使用的就是李斯整理写成的统一后的小篆文字。李斯看着那用朱笔写就的字体,那字体写得十分认真,也很正规、漂亮,这是否写牌子的人知道是给李斯写的,这位受刑者是位大书法家啊!李斯的嘴角忽然掠过一丝苦笑,这丝苦笑中含着些许的自嘲。他抬起头来,看着遥远的东方。

东方,秦始皇帝和秦二世都带着他出巡过,那巍巍的泰山上,就有他手书的两代皇帝的诏书石刻。

东方,还有他的家乡上蔡。

快到正午了,围上来观看的市民越来越多,东方黑压压的阴霾快速地往西方压过来。

工整流美的小篆字体在李斯的头顶上晃动。■

隶书的由来

隶书也称作“佐书”、“史书”。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把篆书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划化,以便书写。

始创于秦朝,普遍使用于汉、魏。隶书有两种,一是秦隶,一是汉隶。秦隶又叫古隶。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程邈创隶书的传说。秦朝的文字原是篆书,但因奏事繁多,篆字难写,于是隶人整理文书时产生了一种应急字体,称为隶文。“隶书者篆之捷也”,就是说隶书是小篆的简捷写法。即是把小篆圆转弧形线条,变成方折平直,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汉字符号化,笔划也进一步简化。所以秦隶的产生,在汉字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金文、篆书都属于古文字的范畴,而隶书和楷书,则属于今文字的范畴了。

程邈入狱创隶书

隶书的产生被称作“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它源于战国的末期,是秦始皇时代徒隶(囚徒)下邳人程邈在狱中首创的。而中国古代的典籍只把它称为“古隶”、“秦隶”。没有“程隶”或“程体”之称,不向楷书有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之别。以至下邳这位中国文字改革的大师程邈先生两千多年以来默默无闻。

程邈本来是秦朝的一个小官,当过县狱吏,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狱中。他在狱中度日如年,无事可做,白白浪费时光觉得实在可惜。可是,在狱中能干什么事业呢?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用小篆写公文固然比以前方便许多,但小篆不便于速写,还是费时费事,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以前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若能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认又书写快速的新书体,不是更好吗?于是乎,他在监狱中一心钻研字体结构,做起文字学问来。

程邈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在年轻时,工作便非常认真,是一个非常讲究工作效率的人,统一天下后,要推动的政治、文化、经济上的改革又那么多,他更是日夜不停、废寝忘食的工作着。《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记载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换句话说,秦始皇每次批示的文书,是以石(一百二十斤)为单位,不批完一石,便不休息。当时纸尚未发明,公文都刻于竹简上,一百二十斤的竹简码起来大约有一个人的高度,而且自我要求,不批示完,即使已到深夜也不能休息,可见秦始皇的确是在夜以继日的工作。

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同时,“隶人”也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也被叫做“佐书”。这种隶书的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就称之为秦隶

秦隶的出现,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书体。从此,我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体结构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但秦朝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都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可以说只是篆书的潦草写法。到了东汉,隶书才有了大的变化,结构向扁平发展,笔画出现了雄健的波磔,更趋于工整精巧,从而形成了汉朝隶书的独特字体。汉隶结体用笔富于变化的特点,又影响和促进了楷书和其他书体的形成及风格的多样。直到如今,隶书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字体,并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这种传世的汉字字体,竟出自下邳一个身陷囹圄的囚徒之手,更是下邳文史、书法史上一大奇迹。

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来的,大约在西汉中期已经成熟。现在看到的汉隶,主要是石刻,也有一部分木简。汉隶和秦隶的主要区别是:秦隶的笔形平直方折,汉隶的撇、捺和长横有波势。

楷书的由来

我们今天所写的楷书,又叫正书、真书。自创始至今,几千年来一直通行中国。它的创始人和确切年代说法很不一致,不过历代多数书法家认为其创始人是王次仲。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复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难保,便乘狱吏不备,投河自尽。可是王次仲所创造的"八分书",却蔚为风行,造福子孙。

楷书的由来: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是由魏晋开始流传,书体架构严谨、端正

整齐。楷书书写重纵势,要善于利用毛笔丰富的弹性、锋芒,才能表

现出点墨的优美;其碑帖众多,自魏晋以来,历代名家都有佳作,除

了在民间普遍使用外,更是官家文书的标准。所以初学书法宜从平稳

的楷书下手,立下基础,再求其他的变化。

我国四大楷书书法家:

我国四大楷书书法家他们分别是: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他们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

欧体----正书结字,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四面停匀,八方平正,翰墨洒脱。

颜体----探源篆隶,楷法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笔法肥劲。

柳体----法出于颜,独创一格,笔意瘦挺,体势劲媚。

汉字演变的小故事

汉字演变的小故事 导读:汉字演变的小故事【1】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条河名为繁水河(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北),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他们靠种植农业和打鱼捉虾繁衍生息。部族首领仓颉,二目重瞳,且是睁目降世,众人皆称奇事。少年时代的仓颉聪明过人,且擅于描摹绘画。有一天,仓颉与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闹玩耍,忽然从河水中游出一巨龟,同伴见状惊慌而去,独仓颉于沙地上画巨龟形状。这巨龟受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已成灵物。它睁目细看,见仓颉生得虎头燕颔,日月角起,伏犀贯顶,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犹似电闪,心中大悦,说道:“天生你大贵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圣贤之君,以土为德,名为黄帝,你将来可投奔于他,定成大器。”说罢,那龟飘然而去。 后来繁水河泛滥,部落之民无法栖身,四散逃亡。仓颉投奔了黄帝。黄帝知其擅长描摹绘画,而且聪明过人,就封他为史官,负责结绳记事。仓颉就把大事在绳上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个一小结,特别的事情则打一个特别的结,凡事相连就打一个连环之结,甚是细致。 有一年,蚩尤请出风伯和雨师,纵起狂风暴雨,困住黄帝,抢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黄帝不服,让仓颉带上结绳前去评理。那蚩尤为人狡诈,否认抢走了牛羊和人,仓颉拿出结绳上前理论,蚩尤却说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颜色,就立即送回。由于结绳记事简单,无法记得那样详细,结果黄帝与仓颉失败而归。此后,仓颉决心研究

出能详细记事的办法。 有一次,仓颉到阳虚山,只见河水涛涛,滚滚东去,忽见一只大龟背负一丹书前来,仓颉上前相拜,认出是曾经点化他投奔黄帝的那只灵龟。仓颉便说,为创制详细记事的办法而苦恼。灵龟就把背负丹书赐给了仓颉。丹书全用红色写成,故称丹书,文字深奥,凡人不能认读。得丹书后仓颉废寝忘食,朝夕研读,常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象,又旁观鸟兽鱼虫之迹,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绘写,造出各种不同的形势。历经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风呼啸天下粟雨,神鬼乱号。 后来,黄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见仓颉问道:“听说你借灵龟神书,方成文字,可否一观神书?”仓颉把丹书呈上。黄帝观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写些什么,就让仓颉解说其中的原故。仓颉说:“此乃六体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拟事物形状方得一种造字法。如日像一轮红日,月像一弯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办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号标出事物的特征。四是形声,是用意符和音符组成新字的一种方法。如:“赏”字,“贝”是意符,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钱财有关,“尚”是音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五是会意,是合字表义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借日月之强光,来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转注,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山有之字。如“老”可以训“考”。天下礼仪归于文字,文字必归于六书类。黄帝听后高兴地说:“你将

汉字来历的小故事

汉字来历的小故事 导读:关于汉字来历的小故事【一】 汉字,大家都很熟悉吧!它天天都要和我们打交道,你们知道汉字怎样来的吗?不知道吧,我来告诉大家。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他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创造丁文字。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上天下起鱼点一样的粟米,怕人们光顾写字。将来人们饿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文字把他们的丑恶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使他们遗臭万年。 这就是文字的由来。一个伟大的苍颉。 关于汉字来历的小故事【二】 在一丛茂密的绿荫之下,两位聪明的学者席地而坐,相互打着手势,似在热情地探讨着什么。左首是苍颉,右边是沮诵。相传他俩就是中国古代文字画的创造者。 苍颉,是黄帝的史官,也称作史皇。据说他长有四只眼睛,能够洞察世间的纤毫,预知历史发展的脉络。他在童年时代就聪敏超群,喜欢在地上写写划划,但总感到遗憾,人间尚无文字啊!青年时代,

他爱动脑筋,思考各种问题,尤其对人们使用的语言应如何记录下来非常热心,他总想有对人们使用的语言应如何记录下来非常热心,他总想有一天要造出文字来。他还善于穷究天地星辰的变化,考察山川水流多姿多变的形态构造,鸟兽植物的生长习性,这些,为他后来创造文字奠定了基础。 沮诵,也是黄帝的近臣,思想敏捷富有创造精神。长期以来与苍颉朝夕切磋,研究治国方略,情投意合,结下了深厚友谊。 这个时候,黄帝刚刚打败蚩尤,开始建设昔日的破碎山河,他让妻子嫘祖种桑养蚕,纺织各种漂亮的衣裳;让伶伦截竹作笛,使民间能听到音乐;还让巫彭研究医术,为百姓治病除疫。黄帝又召开了多国的首领会议,共同商讨事情,很类似一种结盟会,后人就说这是“万国盛会”。他想以文治武功统治神州,并号召子孙们为富饶的黄土大地奉献一点力量。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日益扩大的交流中,都靠的是结绳记事,结果造成极大的困难。 面对神州大地的开发需求,苍颉和沮诵决心制造急需的文字。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仔细研究了前人以绳记事的原理,思考了创造文字的所有条件。他们发现,如马、车、鱼。鸟的形状,比较简单直观,就可按形造字;而世界上许多物质的不同造形,也都可以用一种形象的图案来表示。当他们看见鸟留下的足迹后,又得到启发,便照鸟足模拟了一个“爪”字。接着,他们又收集前人的一些记事符号,分门别类,修改剪裁,造出了记事类的最初文字胚胎;他们把动物和

有趣汉字来历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管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有趣汉字来历小故事: 话说中国历时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边: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由日月当空、明亮阔达的意思吧。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猪耳朵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汉语: 汉高祖斩白蛇语底:一刀两断 罐里逮王八语底:十拿九稳 小葱拌豆腐语底:一清二白 画蛇添足语底:多此一举 林冲上梁山语底:官逼民反 挂羊头卖狗肉语底:虚情假意 高山上滚马桶语底:臭气远扬 管鲍之交语底:各为其主 马蹄刀瓢里切菜语底:滴水不漏 二大妈的针线篮儿语底:杂七杂八

一些汉字趣味小故事

一些汉字趣味小故事 导读:一些汉字趣味小故事篇一 有一次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佛印和尚,步近禅房便闻到一股酒肉香味。原来,佛印不戒酒肉,性情放荡不羁,诙谐幽默。这天,他把一条黑狗杀掉了,静悄悄地躲在房里前低斟浅酌,大嚼其狗肉。正当吃得起劲,一听到苏东坡的叫声,便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苏东坡早看清楚,却佯作不知,想和他开个玩笑。便对佛印说:“我今天写了一首诗,有两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是怎样写的,所以特来请大师指点。”佛印说:“不敢,不敢!请问是哪两字?”东坡说:“一个是‘犬’字,一个是‘吠’字。”佛印哈哈大笑说:“学士,你真会寻开心,小僧以为是什么疑难字,这个‘犬’字的写法是‘一人一点’嘛!”东坡又问:“那么‘吠’字呢?”佛印回答道;“犬字旁边加个‘口’就是‘吠’了!”苏东坡听罢也哈哈大笑说:“既然如此,那你快把藏起来的酒与肉端出来,一人一点,加上我这一口来吃吧!”说罢,两个朋友不由相视而笑。 有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里吃饭,桌上摆上了一大盘香喷喷的鲜鱼,他拿起筷子刚要吃,忽然发现佛印和尚来了,心想:好个赶饭和尚,口福倒不浅。上次你把狗肉藏起来,亏我妙语出唇,方逼出你的狗肉,这回我也要难难你。于是,赶忙把鱼藏在书架上头。佛印在门外早看见了苏东坡的藏鱼举动,也佯装不知。苏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念经,到舍间何事?”佛印一本正经地说:

“有一个字不会写,特来求教。”“但不知何字?”苏东坡问。“就是贵姓‘苏’字。”佛印答道。苏东坡一听,便知佛印要开玩笑,但却装着认真的样子说:“蘇”(苏的繁体字)字是上边一个草字头,下边左面一个‘鱼’,右面一个‘禾’。”佛印假装糊涂地问“‘鱼’放在右面,‘禾’放在左面,行吗?”苏东坡说:“这也行。”佛印接着说:“‘鱼’放在上面呢?”苏东坡忙道:“那有这样的放法,当然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既然‘鱼’放在上面不行,那就赶快拿下来一起吃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自己中了佛印和尚的圈套,笑着把鲜鱼端了下来,与老朋友同进午餐。 符号表示意思的指事字并不是万能的,有时表达得很不清楚。于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造字的办法:会意。以上这则文史故事,实际上是拿会意字相互开得玩笑,会意字是另一种造字方法。用符号表示指事字,有时表达得不清楚,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他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这种造字办法叫会意。许多会意字是很有趣的,透射出先民们丰富联想和率真的态度。这也是后世文人墨客以字作游戏的基础。 会意字如何会意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它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例如:把“日”和“月”合在一起造成一个光明的“明”,把“鸟”和“口”合在一起造成一

一个汉字的小故事

一个汉字的小故事 导读:第一个汉字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取名字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第二个汉字故事:汉字词语"竹竿"和汉字词语"猪肝"的搞笑故事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第三个汉字小故事:四汉字的词语“天心取米“带来的小故事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一个汉字的小故事】 1.一个汉字一个故事

汉字文化及汉字小故事word.doc

汉字文化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宋体几个阶段。 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了初步的汉字——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药渣里面发现的甲骨文 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他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药店中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所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王懿荣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甲骨文之父”。 商周时期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西周晚年出现了刻于石鼓上的大篆,这是流传至今最早的石刻文字,为石刻之祖。大篆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汉字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二是规范化,大篆的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

东汉时期出现了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的楷书,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赵孟頫)等。 东汉末年产生了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到了宋朝,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宋体字”也因此产生。 字体的发展和演变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每一种汉字字体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草书风驰电掣;宋体整齐规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 有一次,北方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也。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原来,何瑭在“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尺”对“尽”说:姐姐,结果出来了。你怀的是双胞胎。

和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三则

和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三则 和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一) 自从老虎做了兽中之王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一天,无聊之余,突然想起了自己当年的师傅——猫.老虎尽管仍为猫没教会自己爬树的本领而耿耿于怀,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大王气度,决定设宴招待猫.于是,老虎派狐狸直接向猫发出了邀请. 猫接受了邀请,决定准时赴宴. 这一天,猫如约来到了老虎大王的山洞.双方寒暄之后,宴会便开始了.老虎对猫说:“今天的宴会我特地为你准备了味道最美的食物——羊肉.”猫听后回答说:“不,我要吃鱼,因为鱼的味道最好.”老虎则说:“羊肉的‘膻’味最美.”猫则坚持说:“鱼的‘腥’味最好.”看看相持不下,老虎便说:“我是大王,我说了算!”猫却并不买账,反唇相讥道:“我是师傅,应该我说了算!”这时,在一旁的狐狸见状搭了腔,说道:“一个大王,一个师傅,二者都是权威,话说得都有道理.你们争下去也没个结果,干脆待我去讨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为你们造一个新字,表示味道美好,既有羊又有鱼,既膻又腥,如何?”老虎和猫听罢,都表示赞成. 就这样,狐狸来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这下一定会难倒始祖.没想到,说明来意后,始祖表示这很简单,当即造一个字,折衷了二者对味道的偏好,使该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之后,始祖又告诉狐狸说,老虎和猫在这个字的具体写法上,还会有争吵.狐狸问:“那如何是好?”于是,始祖如此这般地教导了狐狸一番. 狐狸回到山洞,告诉老虎与猫,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这个字的写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与猫又发生了争执.因为老虎爱吃“羊”,便坚持要把这个新字写作“羊”字头、“鱼”字底;反之,猫则坚持要写作“鱼”字头、“羊”字底.那么,到底这个字该怎么写呢?双方又各不相让.最后,狐狸根据始祖预先设置的方案从中打圆场,说:“这就不必非得要争个高低不可了吧.‘鱼’和‘羊’平起平坐,‘鱼’在左、‘羊’在右.在读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膻’的后半部分‘-ɑn’在后.”猫听了很高兴.老虎则问:“这是为什么?”狐狸想了想,回答:“这是因为猫做师傅在先,你做大王在后.”这样“鲜”字就产生了! 和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二)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一些汉字来历的小故事

一些汉字来历的小故事 导读: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

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 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 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 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 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

一个汉字的小故事

一个汉字的小故事 第一个汉字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取名字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第二个汉字故事:汉字词语"竹竿"和汉字词语"猪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 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 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第三个汉字小故事:四汉字的词语“天心取米“带来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汉字的小故事

关于汉字的有趣故事 第一个汉字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取名字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第二个汉字故事:汉字词语"竹竿"和汉字词语"猪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第三个汉字小故事:四汉字的词语“天心取米“带来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汉字小故事大全

汉字小故事大全 篇【1】:甲骨文祖先的文字故事 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代。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非常精致。 它们经过几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才被发现。发现地是河南省安阳城西北五里处的一个村子,那里是当年殷商(第二十代国君盘庚)的故都。由于洹水决堤,冲出许多甲骨,人们以为是龙骨,用来当药材治病。翌年,一个叫王懿荣的商人对这些甲骨发生了兴趣,他赶到河南收集了许多,带回去研究。后来,刘鄂又继续收集,达到五千多块。于是,便有一些学者将其定名为“甲骨文”。 古文字学家对十万余片中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骨甲文字的结构已由独体走向合体,有了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篇【2】:象形字的故事 《红楼梦》里贾宝玉吟过一首描写竹子的诗,其中两句是:“竿竿清欲滴,个个绿生凉”。后人修订翻印时曾将“个个”字改掉,有人对此提出非议,意见是说“个个”多么像清翠欲滴的竹叶啊,触字生景,为什么要改呢! 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由于汉字的字形变化是渐进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尾,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乌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 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经人多番要求,给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成语“画龙点睛”即来源于此。“乌”字耐人寻味,恰在这不点睛上。以上所述虽然是两件事,但道理是一样的。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待羽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它要叼食六十天报养其母。这叫反哺。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象征。在传说中也有许多与它有关的。浙江省有个义乌县(现为义乌市),在汉代称乌伤县。相传有个叫颜乌的孝子,当父亲去世后,独个儿一筐一筐地背来黄土,为父亲垒

关于汉字的小故事40字

关于汉字的小故事40字 【篇一:关于汉字的小故事40字】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 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篇二:关于汉字的小故事40字】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中国汉字的小故事

中国汉字的小故事 导读:中国汉字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中国汉字的小故事 说一个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两位朋友,朋友甲对女主人敬酒,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很不礼貌了;女主人指了说“醉酒之意不在翁”,说朋友偏离了和男主人叙旧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评的说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来了;朋友乙在旁边偷着乐,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洒”。我看了很生感叹,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换了别的任何一种语言,恐怕也难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

可惜读书至今,汉语还是学的不好,真是惭愧啊! 且不从爱国的角度来说,我也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种语言。更不要说汉语本来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词汇最丰富,表情达意最淋漓尽致的了。 【中国汉字的小故事】 1.中国汉字的故事 2.中国汉字故事 3.中国汉字故事大全 4.中国汉字趣味故事 5.有趣的中国汉字故事 6.有关中国汉字的故事 7.中国汉字的神话故事 8.中国汉字小故事 上文是关于中国汉字的小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汉字小故事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之一,而汉字除了是语言外,还蕴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深刻智慧,以及丰厚的人生哲理。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有趣的汉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有趣的汉字故事(一) 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就此传开。,苏小妹的前额特宽,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明初大才子解缙生性滑稽诙谐,机智善变,一次随朱元璋同出钓鱼,朱钓了半天,不见一条鱼上钩。 有趣的汉字故事(二) 例证 肉说:“瞧见没?我是内字加个人字,就是内人的意思。有方言为证,有的地方,男人会管自己的妻子亲昵的称做‘肉肉儿’。”婆说:“如此说来,我是女字上边一个波字,就是说我是个波霸女子,身材超正点。有典雅词汇为证,人们常说婆娑,就是夸我曲线玲珑曼妙呢。”我们要想为自己找到一个自己并不具备的优点,那真是太容易了,而且,通常我们会找到许多有力证据,来予以证明 有趣的汉字故事(三)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何瑭指着“战

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有趣的汉字故事(四) 唐代有个武则天,她做了皇帝之后,想要取个新的名字,却又觉得现有的这些字都不足以表达她现在的光辉,于是她想要自己造一个字,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有趣的汉字故事(五) 有人给曹操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看后,立即把酥分给众人吃了,曹操假装责怪他,杨修说:你在盒子上分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抗丞相的指令呢,曹操虽然表面上嬉笑,心里却越来越讨厌他了,杨修与人分吃贡酥,则完全是曲解曹操的题字,纯属恶作剧,曹操“心恶之”,而尚能表现出“喜笑”之态,已很宽容。

汉字小故事_2

汉字小故事 导读:篇【1】:甲骨文祖先的文字故事 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代。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非常精致。 它们经过几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才被发现。发现地是河南省安阳城西北五里处的一个村子,那里是当年殷商(第 二十代国君盘庚)的故都。由于洹水决堤,冲出许多甲骨,人们以为 是龙骨,用来当药材治病。翌年,一个叫王懿荣的商人对这些甲骨发生了兴趣,他赶到河南收集了许多,带回去研究。后来,刘鄂又继续收集,达到五千多块。于是,便有一些学者将其定名为“甲骨文”。 古文字学家对十万余片中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骨甲文字的结构已由独体走向合体,有了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篇【2】:象形字的故事 《红楼梦》里贾宝玉吟过一首描写竹子的诗,其中两句是:“竿竿清欲滴,个个绿生凉”。后人修订翻印时曾将“个个”字改掉,有人对此提出非议,意见是说“个个”多么像清翠欲滴的竹叶啊,触字生景,为什么要改呢! 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

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由于汉字的字形变化是渐进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尾,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乌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 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经人多番要求,给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成语“画龙点睛”即来源于此。“乌”字耐人寻味,恰在这不点睛上。以上所述虽然是两件事,但道理是一样的。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待羽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它要叼食六十天报养其母。这叫反哺。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象征。在传说中也有许多与它有关的。浙江省有个义乌县(现为义乌市),在汉代称乌伤县。相传有个叫颜乌的孝子,当父亲去世后,独个儿一筐一筐地背来黄土,为父亲垒坟。这时群乌也赶来相助。试想乌的嘴能叼多少土呢?结果乌的嘴都受了伤。人们便将这个县取名为乌伤。到唐武德年间,改为义乌县,名字显得更为典雅含蓄。 乌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鸟类,它们在田野中生活。有这样的一故事:春秋时代郑国和楚国交战,楚国在夜里偷偷撤了兵,故意留下军帐没

汉字的小故事有哪些

汉字的小故事有哪些 导读:大家所熟悉的汉字是有哪些故事的呢,还是否有印象的。关于汉字的小故事有哪些,我们来看看下文。 常见字 众(zhòng),本义是众人、大家。“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众”,甲骨文字形。像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 人:“一撇一捺易写难做”是说“人”字好写难做,做人难。一个人是自己管自己,自我控制。 从:两个人就涉及到领导问题,后面的人跟随前面人的脚步。所以“从”的本义是随行、跟随。 众:三个人就涉及到管理和分工协作了。 品(pǐn),本义是众多。“品”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 一个口:口 两个口:吕,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义:脊梁骨 三个口:品 附:品字结构汉字表 鑫(xīn),森(sēn),淼(miǎo),焱(yàn),垚(yáo),犇(b ēn),骉(biāo),羴(shān),猋(biāo),麤(cū),鱻(xiān),

蟲(chóng),赑(bì),众(zhòng),品(pǐn),掱(pá),劦(xié),晶(jīng),磊(lěi),姦(jiān),聶(niè),轟(hōng),毳(cu ì),矗(chù),飝、孨、刕、厽、歮、叒、惢、皛、畾、嚞、舙、譶、雥、灥、飍、馫、厵、靐、龘 “风”———风月无边 “风”在甲骨文中看上去像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此字实为凤凰的凤的本字,象形。而“风”这种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既难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又难以描画出具体的形状,因而将“凤”字借用为“风”。如甲骨文中的“大风”就是“大凤”,“小凤”就是“小风”,“不凤”就是今天不刮风。 到了小篆时代,人们将“凤”字还给了“凤凰”,而造了一个“風”字,“風”为“风”的繁体字。《说文解字?风部》:“风,八风也。……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六书故?动物四》:“天地八方之气吹嘘鼓动者命之曰风。”可见“风”的本义就是指自然界空气流动的现象。古人认为“风”动而虫生,因此用“虫”作“风”字的'意符,“凡”字作声符,新造“风”字。《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其意思是大地发出来的气叫做风。 由于“风”与“空气”关系密切,因而引申出“风气”、“风俗”的意思。如《吕氏春秋?音初》:“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高诱注:“风,风俗。”其意思是:因此听到那个地方的音乐就可以了解那里的风俗,考察那个地方的风俗,就可知道那里人

关于汉字的小故事1

关于汉字的小故事1 因为汉字而被打了板子一文书写字常把笔画写错。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 关于汉字的小故事2 团字和圆字的汉字故事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员”说:“我不认识你啊?”“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关于汉字的小故事3 万字难写有一年,老翁聘请了一位楚国的读书人教他的儿子认字。第一天上学,老师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了一笔,告诉他儿子说:“这是个‘一’字。”他儿子学得很认真,牢牢地记住了,回去后就写给老翁看:“我学了一个字——‘一’。”老翁见儿子学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第二天上学,老师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两笔,说:“这是个‘二’字。”这回,儿子不觉得有什么新鲜了,记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三笔,说:“这是个‘三’字。”儿子眼珠一转,仿佛悟到了什么,学也不上了,扔下笔就兴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亲说:“认字实在简单,孩儿已经学成了。现在不用麻烦先生了,免得花费这么多的聘金请先生,请父亲把先生辞退了吧。”见到儿子这么聪明,老翁高兴地准备了酬金辞退了老师。过了几天,老翁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就吩咐儿子一大早起来写个请帖。儿子满口答应了:“行,这还不容易吗?看我的吧。”老翁看儿子满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时间慢慢地过去,眼看太阳都快偏西了,还不见儿子写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儿子这是怎么了?”等了又等,老翁终于不耐烦了,亲自到儿子房里去催促。进得门来,老翁见儿子愁眉苦脸地坐在桌边,纸在地上拖得老长,上面尽是黑道道。儿子正拿着一把沾满墨的木梳在纸上画着,一见父亲进来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为什么偏偏姓万呢?我借来了母亲的木梳,一次可以写20多划,从一大早写到现在,手都酸了,也才写了不到3000划!万字真难写呀!” 关于汉字的小故事4 汉字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跳动在方格纸上,谱出一曲曲动人的汉字之歌;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渓,流过笔尖,顿时,一篇佳作跃然纸上。汉字,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汉字,因为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汉字打交道。汉字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写作业时我们要用上它;人与人沟通我们也需要它;看书时我们也要用到它。小朋友们可得好好学汉字,不要写错别字而闹出笑话哦!

关于汉字的来历的小故事

关于汉字的来历的小故事 中国文字已有五千年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可得见,今传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简称甲文)。所谓甲骨文,就是刻或写在龟甲及牛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另外在地下出土了很多商周时代的铜器,上面铸有很多铭文,称为钟鼎文(简称金文)。这两种文字,因为是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文字,所以又称为「古文」。 周宣王太史籀曾做籀文(又称大篆),一部份籀文形体还可以在说文解字中看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李斯奏同文字,于是小篆通行,说文解字一书,就是以说解小篆为根本。汉朝以后,文字渐趋约易,隶书变成汉代通行的文字。魏晋以后,字体变为楷书,楷书书写容易,通行后就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一直沿用至今。楷书通行同时,为了书写的便利,也出现行书及草书,这些都是楷书的变体.仓颉造字 《xx?本经训》说: “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说,过去仓颉造字的时候,天空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发出哭声。 《荀子》、《韩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流传更广,影响更深。 过去的历史学家们曾考证过仓颉是否实有其人,如果有,大约在哪个时代,由于缺乏确凿的史料,很难得出结论。 有人推测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荀子?解蔽篇》说: “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有人解释说,这里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确的规律。荀子认为,仓颉是一个因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着它的规律从而整理了文字的专家。因此,一般认为,在汉字从原始的文字过渡到较为规范的文字的过程中,他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由此推断,这样的一个人,在汉字起源阶段的晚期,一定会存在的。 但“仓颉造字”的说法只是传说而已。因为文字绝对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汉字是个庞大繁富的体系,不经过很长的时间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