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淄博市周村区城北中学王惠

一、设计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七年级

2、学科:历史(山东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3、课时:一课时

4、课题: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5、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史实材料,培养学生搜集历史材料的能力。

(2)教师准备:教师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及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依据学情、教材和课标要求,进行了灵活有效的教学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熏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借助百度网搜集了大量与本课相关的文字、图片、音乐、视频材料,拓展了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然后制作了ppt演示文稿,直观形象的表达了课堂教学的主题,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史实深刻的了解。

二、教材分析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课前说明,教学一课时。本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主要讲述“民族团结”、“香港与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三个内容。本课主要从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关系我国实现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肩负起自觉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行为的历史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根据新课标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用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积极与他人合作,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情,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情景体验、问题探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结合相关资料,

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实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2、祖国大陆与台湾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定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而本课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通过课前收集大量关于台湾问题的资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他们的知识还不能深入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重大意义。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

(媒体说明:本课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制作了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ppt充分运用媒体资源,意在增大课堂的容量,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搜集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设计理念:历史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基于以上理念,我对本课进行了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插入音乐《阿里山的姑娘》,

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台湾大家说”,在音乐、图片的烘托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进入新课学习。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活动一:寻根问祖

回顾历史,思考归纳问题:请你用历史史实来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的台湾,师生互动,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同根源》“卫温赴夷洲,成功收台湾,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及其结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教师过渡:我们已经用历史史实印证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为什么两岸又长期处于分离、隔绝的状态呢?

活动二:小组讨论

讨论:台湾和大陆分离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学生同桌合作,讨论台湾和大陆分离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台湾问题的形成和香港、澳门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台湾问题是台湾问题是我国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不是外交问题。

明确归纳:

1、1949年蒋介石战败退守台湾,后陈水扁等台独分子企图搞台独,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2、一些外国反华势力支持台独,企图分裂中国。

教师过渡:面对台湾所面临的问题,让我们来共同听听台湾人民的心声。

活动三:读诗说史

1、视频播放《乡愁》和《回家的路》,

百度视频:https://www.360docs.net/doc/f33800344.html,/u60/v_NTc4MjE1MDU.html

2、学生思考:《乡愁》和《回家的路》表达了台湾人民的什么心情?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进一步从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了解台湾人民浓浓的思乡之情。

活动四:读图说史,观察图片“妈妈,我也要回家”

讨论: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方式有哪些异同?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认识台湾做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比港澳拥有更多的权力,体现我党争取和平统一的诚意与善意,认识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活动一:“我的金点子”

“如果你是中国的领导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解决台湾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启动思维,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二:学案导读

结合图表导读提纲,阅读文本,采取列表法归纳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政策,结合课文小字部分了解我国对台措施的变化,把握台湾当局态度的转变,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了解对台方针

史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

观点。

1、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两岸经济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2、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3、为提高综合国力创造一个安定、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

活动四:观看视频,

百度视频:https://www.360docs.net/doc/f33800344.html,/watch/9404952.html

结合课文,运用历史史实说说两岸关系变化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明确祖国统一是历史

(三)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活动一:媒体分别通过图片展示海峡两岸在民间、政治、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史事,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

活动二: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动脑筋分析讨论,个别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中国人),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密切交往的政治基础。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旨在进一步突出本课重点,即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基本方针,坚决反对台独。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材料分析,通过历史材料,分析历史结论,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1、1990.9李登辉声称“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

2、1999.7李登辉提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国与国”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两国论”

3、 2007年3月4日晚,陈水扁提出“四要一没有”,即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

材料二: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执政上台。半个月之后,美国批准售台价值3.56亿美元的F-16战机装备的先进导航和电子反制系统。9月28日,美国又售台价值13.66亿美元的中程空对空导弹、“鱼叉”舰对舰导弹等。这一年美国对台三次军售就达19.82亿美元。美国东部时间2月19日,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举行了“美日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议”(简称美日安保会议)。会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对1996年制定的《美日安保协议》做出重大修改,第一次公然把台湾海峡列为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日本也首次宣称关注台湾,台湾不仅仅是美国问题,也是日本问题。

思考: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对台湾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分析,了解阻

碍祖国统一的各种因素,引导学生树立起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和平。学生讨论交流后,媒体出示阻碍因素:

1、台独势力

2、外国反华势力

活动四:“祝福台湾”

以不同的形式,一句话、一首诗或一副画等,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从而使学生坚信:台湾问题一定可以解决,祖国的最后统一,一定可以实现。在这样一个学生广泛讨论、建设性想象的过程中,本课难点的突破也就完成了。播放歌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升华主题。

百度视频:

https://www.360docs.net/doc/f33800344.html,/ls/flash/uploadfile/2008-10/200810794319176.mp 3

三、归纳升华,能力提升

对照板书,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达到知识的升华,能力的提升。四、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材料分析: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包括: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根据材料请回答:

(1)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⑵中国政府的这一构想先后在哪两个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

(3)当前严重阻碍和平统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你认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有哪些有利条件?

附:板书设计

推统

动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背景)政治一祖台湾的重要性(原因))经济祖

国采取的方针政策(基础)日益密切文化国统两岸关系的变化(现实反映,人民心声)的交往交流

反一对大台业独

教学反思: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是祖国统一大业中继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又一重要内容。只就教材内容和课标的基本要求来看,本课在回顾史实、理解政策方面并不存在较大的难度。但是,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给学生一个强烈的爱国情感的熏染和祈盼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心灵共鸣是这节课较难达到的一个高层次目标。

针对于此我首先设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课程资源整合,就可以更好的来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比如“追根溯源说台湾”这一教学环节,对偌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只算作是弹丸之地。但如果缺少了这一点,中国就将不再完整。通过把直观、生动的图像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祖国统一问题的领悟。再如,在概说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这一环节中,如果老师单纯用语言来表达,不免显得干涩无味,学生听起来也不可能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于是,通过课件制作,我将大量史实融于幻灯片的当中,幻灯片定时自动播放,同时配乐诗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这样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可感而又容易动情的气氛。在授课中,很多学生伴着诗朗诵淡淡的忧乡思念之情,看着画面上感人至深的骨肉相逢和台湾同胞寻根问祖以及国共两党主席的握手瞬间而动情的氛围,我想这是不使用课件教学很难达到的教学效果。

本课发现学生的问题及原因:

1、在课外阅读及参考资料的使用上,大多数同学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归纳、思考、记忆的方法,浪费了时间。主要原因是我们平时忽略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下一步主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主要原因是学生预习效果不好,资料没有完全阅读。今后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海峡两岸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其中包括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等;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史,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包括“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等。 2、能力目标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等。 3、情感态度通过我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少数台独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图谋,他们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失败的,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的正确理解 教学思路及方法 打破教材的编排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学习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前景:1、大陆对台湾的态度(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2、台湾对大陆的态度;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5、台湾问题的前景及我们的责任。 由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学,互相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大屏幕打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让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本课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场景,使学生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通过海峡两岸日益密切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共两目: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二、日益密切的交往。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向前发展的史实,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概况。 本课的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 本课的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自己管理等。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里进一步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这样的统一,较之中国古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中国近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当今世界上统一的国家,都有明显不同,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正因为如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前无古人、现无成例的一项极富挑战性、开创性的伟业。 二、教法建议 根据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的基本理念,本课总体上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互论的教法学法较好。有什么教法,就有什么学法,二者是不可能分开的。当然,在具体的归纳说明中,可以将二者分两个方面来谈。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概述: 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方法: 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音乐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乡愁》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声情并茂的再现于右任的《乡愁》。 三、教学目标 1、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运用播放有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 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 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 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型:新授课课时: 1 年级:八年级科目:历史执笔:李晓红 一、学习目标(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台湾的历史沿革,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②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二、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 1.课堂导入

导入新课:倾听诗朗诵《乡愁》(从诗人“愁绪”着手设问:海峡那边的亲人,何日能与母亲团聚?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首先简介台湾。然后设疑:为什么说“台湾自古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回答,引入寻根篇)。 2.讲授新课: (一)回顾历史——寻根 我们血脉相连 展示历史歌谣---同根源:卫温赴夷洲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成功收台湾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 为何骨肉分离 引入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20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当局利用国际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鼓吹“一中一台”,企图分裂国家,使得两岸统一的进程困难重重。 (1、从温家宝总理的话“浅浅的海峡,是中国最大的国殇,是中华民族最深的乡愁”: 2、七嘴八舌:你赞同用哪一种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导入党和国家对台方针与政策) (二)探究现实——求解 是谁不懈努力(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 (质疑:从武装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党和国家为什么会转变态度,说明什么? 1、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和平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两岸同胞血融于水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预见和反馈、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课前说明,教学一课时。本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主要讲述“民族团结”、“香港与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三个内容。本课主要从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关系我国实现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肩负起自觉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行为的历史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本课教学内容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

认知情况,我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 2、知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 3、介绍海峡两岸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 4、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结合相关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初二年级的思维特征及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2)介绍祖国大陆与台湾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 确立以上问题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历届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和随之引发的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台湾和大陆的现实问题的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等史实,提升归纳分析问题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两岸发展概况,培养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一、追根溯源,同属中华 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动手搜集有关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 2、元朝设立管辖台湾和澎湖地区。 3、清朝时期民族英雄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成 立台湾省。 4、1895年日本通过条约占领了台湾。 5、1945年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二、现状初探,两岸分离 台湾和大陆的分离状态是如何造成的? 1949年蒋介石内战失败,退居台湾,1950年国海军进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从此造成海峡两岸长期隔离,至今未统一。 三、与时俱进,寻求解决 根据提示,完成海峡两岸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做出的努力。 四、血脉相连,交往频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搜集这些交往的史实,以备课上交流。

1、 2、 3、 4、 (课堂探究案)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合作探究一:两岸之由 ----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 1、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你能从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吗? 2、既然台湾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那今天的台湾和大陆的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合作探究二:两岸之策-----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 1、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从性质来看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不同? 2、鉴于此“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香港、澳门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三:两岸之路-----骨肉依存, /来往密切 两岸之盼-----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 1、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你的了解在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有利因素? 2、根据你的了解在两岸统一的道路上又有哪些障碍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应对? 【体系构建,学有所思】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导学 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课件。 ③网站资料。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出示《中国地图》)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年级: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重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大陆台湾政策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要___________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用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构想,后来逐渐形成了“”的对台方针。 2.台湾对大陆政策的调整 (1)打破冰封: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政策, 意义:海峡两岸关系_ ____。 3.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 (1)1990年台湾成立了(简称“海基会”), (2)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简称“海协会”). (3)1992年两会就“”达成共识。 (4)1993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 谈)(主要内容和意义请划到课本上) 4.新时期的措施:江泽民提出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容和意义请参照课本)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二十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经济上 ____________-的局面初步形成。 【合作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巩固训练】 1.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共识”,最重要的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互补互利C.海峡连按和平谈判可以分步进行 D。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扰两岸经济合作2.海峡两岸关系卖出历史性重要的一步是() A.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B.大陆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C.“汪辜会谈” D.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 3.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 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 B.“九二共识”后 C.“汪辜会谈”后 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 4.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汪辜会谈”的举行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5.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 A.民间交往 B.两岸“三通” 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 6.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_____________江泽民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_________《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4日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4号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这部法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_________________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却多次形成台湾问题。台湾在近代史上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回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3)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截至目前已经成功解决了哪两个问题? (4)你认为海峡两岸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5)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你认为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 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掌 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分析认识趋势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资料史论结合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唯物史观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反对台独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课前导学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

演示文稿。教学渗透点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教学资源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②自制多媒体。③网站资料。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XX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教师用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出示《中国地图》)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回答:台湾省地处我国东南,与大陆隔台湾海峡。提问:提到台湾,我们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习目标】: 1.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史,掌握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2.知道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了解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 3.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学习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自主导航】: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__ ________。⑵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争取用___________解放台湾的思想。 ⑶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的大政方针: ①在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 的对台基本方针。 ②1995年,_________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 __________。 ③2000年3月,中国共产党重申____________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台湾对大陆政策的调整: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_______”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的变化。 3.汪辜会谈 ⑴背景:①1990年,台湾成立________;②1991年,大陆成立________。 ③1992年,两会达成______共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汪辜会谈:______年,海协会会长_______和海基会董事长_______在_______举行会谈。 ⑶内容:将“加强两岸、”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交流达成共识。 ⑷意义: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⑴两岸交往的基本方针:__________ 、__________。原因:都是_________ ⑵表现:两岸以及、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⑶影响:2008年,两岸实现“_______”,使两岸交往更加密切。。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造成的?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或政策? 3.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_2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 掌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力训练过程方法 归纳分析认识趋势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理资料史论结合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唯物史观 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反对台独 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导学 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

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 ①教师教学用书。 ②自制多媒体。 ③网站资料。 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 教师用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XX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华研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13.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华研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13.海峡两岸 的交往新人教版 课题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型新授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打整方针;基本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认识:①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对祖国统一的前景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感知】乡愁(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自主梳理】[要求:独自阅读教材,标注重点,边读边完成学案.]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大陆与时俱进的对台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的大政方针。不久,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 (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1990年,台湾成立了; (3)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 (4)1992年,两会就“”达成“九二共识”。 (5)1993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会长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6)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3、和平统一的阻力:外国反华势力、“台独”势力 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共重申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基本方针:“,”。 2、交往领域。 3、海峡两岸经济上、的局面初步形成。【合作交流】 1、(回顾与分析)明末以来,台湾曾三次与祖国大陆分离,前两次分离是怎样造成的?结果如 何?与前两次分离相比,第三次分离有何不同? 2、(模拟新闻报道)据报道:美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要穿越时光隧道来中国进行一次特别采访,采访对象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采访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据此,请先写出三代领导人的主张,然后,你能根据想象,再现埃德加·斯诺的采访过程吗?

2014-201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新人教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向大家做具体阐述。 教材分析: 想要上好一节课,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熟悉教材,了解所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学习阶段中所起的作用。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仔细研究一下本单元就可以察觉,本课是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继续。本单元主要有两部分的内容,即: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第11课是民族团结,第12、13课讲述的就是祖国统一的内容。与第12课不同的是,本课更加具有现实性,更加贴近时政。因为台湾问题依然是我们当今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其实本课更加具有教育意义,更加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本课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大概是十五六岁的样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是孩子处于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即“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时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如果没有处理好自我同一性,孩子很有可能会导致角色混乱。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人格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和关键的时期。教师应该好好的对之加以引导。该阶段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已经具有接受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他们看问题还不够全面深刻,还具有儿童求新鲜、求趣味的特点。针对此,教师应该利用其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尽量做到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 教学目标: 那么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等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查阅资料,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场景,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通过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中考复习提纲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始,大陆倡议实施三通政策。(通邮、通航、通商)(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4)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5)1993年,汪辜会谈,将……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达成共识。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6)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坚持……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7)现阶段,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的局面初步形成。 3.目前,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有利因素: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两岸有相同的文化背景。②“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地区的成功实践为和平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③两岸交流不断加强,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④祖国综合实力日益强大,对台湾拥有巨大的感召力。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4.目前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②“台独”势力的阻挠。 5.如何看待两岸关系?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都是不得人心的,也是注定会失败的。 (2)尽管目前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相信台湾一定

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15-16课新中国的外交与科技成就 1.新中国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1)20世纪50年代:①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意义)。③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①中美建交:1972年、1979年。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大。③中日建交:1972年 (3)21世纪初(2001年):①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②中国参与上海合作组织。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列出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1世纪初我国分别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分析新中国取得一些列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1)变化:由敌对状态到谋求与中国建交再到两国关系正常化。(2)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3)认识:中美两国是世界大国,同时也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直接影响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两国应加强合作,发展友好关系,这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列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取得的四项重大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5.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五合初中贺丽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八下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显著成就以后外交上的发展史,是继香港、澳门回归之后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台湾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关系着国际的交往、国家的发展、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所以,此课题在本单元是重点课题,也是全册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课本中归纳出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调动爱党情结;认识统一是大的历史趋势,树立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培养唯物史观;坚决反对台独。(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对台方针的变化以及两岸关系的变化。 二、学生学情的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身边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对问题充满探求的欲望,他们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有一定的归纳能力。但是他们看问题不够深刻、全面。三、教法学法的选择: (一)说教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二)说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四、教学设计及其意图说明: 教学活动流程简介:(一)创设情景,走入历史:2分钟。(二)、合作学习探究历史:20分钟。(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15分钟。(四)、风采展示:6分钟。(五)、课堂小结:2分钟。 (一)创设情境,走入历史 教学活动1:出示一首诗:《同根源》,让学生朗读,并请同学回答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只是解放战争后期,1949年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在岛上有它残余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造成了我们今天的骨肉分离,从而引出台湾问题的由来,来导入海峡两岸的交往。 设计意设计意图:通过诗歌和具体的史料,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历史,激发学习求知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历史 教学活动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表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A. 建国初期:解放台湾; B. 20世纪50 年代中期: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C. 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D.八项主张。F.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大陆对台湾方针政策的变化,突破难点。 教学活动3: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表格。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大陆与台湾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缓和发展两岸关系?A. 1979年,大陆停止炮击,呼吁实行”三通”,开始缓和。B. 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允许探亲,开始与大陆经济文化交流;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从隔绝——缓和——交往,说明在推进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学活动4:学生合作学习完成。目前,解决台湾问题存在哪些阻碍?阻碍:一是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