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暑假复习要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暑假复习要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暑假复习要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暑假复习要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

2、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

3、商周:少量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5、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后发展成二牛一人,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犁评,标志我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2、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西域的坎儿井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人力)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农具、技术和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单位)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领域)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目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①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井田制

②春秋战国,个体耕作。

2、形成:

(1)条件: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使劳动者有可能独立进行生产活动;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获得一定的土地。

(2)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4、评价:

积极: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具有生产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推动古代经济发展和中国文明发展的基础。

消极: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1、发展的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冶金、制瓷、丝织等领域在世界上一直领先。

(二)发达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撑

(三)主要成就

(1)高超的冶金技术

原始社会晚期

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时期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出现和推广

秦汉时期

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

灌钢法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西方称中国是"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起,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

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外销

宋代: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出现五大名窑

元代:青花瓷、彩瓷

明:景德镇是著名瓷都,五彩、斗彩瓷

清:珐琅瓷;粉彩;西餐具、鱼缸等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原始社会—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代—织机出现,可织多种丝织品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政府织室规模大,有数千人,有"丝国"之称

唐朝—技术提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吸取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缂丝技术。

宋朝—品种繁多,吸收写实风格

明清—水平超过前代,特别是细致精密的缎。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苏州、杭州、南京是丝织业中心。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古代社会稳定的因素;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

1、整体状况:

小农经济;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2、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遭摧残

隋唐:恢复发展

两宋以后:艰难发展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取代麻、丝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衣料。

明中叶: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也就是出现了的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原因——

技术领先;贸易往来频繁

2、重要成就:

西汉起: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丝国"誉称;运送丝绸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1)"商人"的来历: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把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成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②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发展③春秋战国时期允许民间商业发展的政策。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表现:①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②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原因:①秦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②秦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③西汉海陆丝绸之路的开辟。

3、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表现:①长安、洛阳、扬州、益州都市商业的发展②农村集市贸易发展③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飞钱相继问世。

原因:①国家统一政局安定②农业、手工业发展③大运河的开通,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4、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表现:①唐以前,市坊是有严格界限的,至宋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④出现了草市和夜市

最能反映宋朝经济繁荣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代: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1)环境——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2)表现:①城镇商业繁荣

②棉花、茶叶、甘蔗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作为货币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二)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走向衰弱——原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衰落。表现:仅广州一处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

2、主要特点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朝贡贸易的特点:官府控制;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对土地有使用权,无转让与买卖权,且需向国王缴纳贡赋。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

2、春秋战国——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原因和进程: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②战争频繁导致土地转让、劳动力流失,井田制遭到破坏

③各国的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质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

3、封建土地所有制

主要形式——国有土地,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小农土地私有制

因封建土地制度存在,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其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历朝政府都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北魏至唐前期的均田制,按照人口分配土地,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二)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直接原因)

维护封建统治(根本原因)

表现:

1、战国:商鞅变法首倡

2、西汉:抑制富商大贾。积极作用为主:利农、打击富商大贾势力。

3、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积极: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

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安定人心。

消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①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人民出海贸易,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

2、原因:

(1)明初统治者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清初统治者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3)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 影响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经济 知识体系概述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土地赋税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概况以及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等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又是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我国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曾处于前列地位,并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和贡献。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在同自然界的艰苦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组织的演变;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奴隶制的确立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商朝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青铜冶炼技术有较高水平;西周发展了井田制,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有利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贸易发展;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北方农业和畜牧业技术交流,北魏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隋朝统一,经济一度繁荣起来。唐朝前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沿用均田制、租庸调制,农业、手工业、城市商业发展,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后期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散;北宋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南宋时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对外贸易发达,棉纺织业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元朝棉纺织业、造船业进步,中外交通发展,漕运和海运保证大都的粮食供应,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超过前代,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逐渐落后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重点难点析疑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指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制经济,在这种经济形式下,地主把大多数土地分租给农民,形成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业生产。此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 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7.以青铜为主要材料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时代叫青铜时代,关于商朝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商朝青铜器精品的代表是四羊方尊 B.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C.商朝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D.商朝青铜制造业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8.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9.某现代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可能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②宋代缂丝图一副③唐代青花器一件④明代珐琅彩瓷器一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0.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1.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自学教材要点,合作探究课标涉及的以下问题(20分钟) 1、概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简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4、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7、简要说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8、简要分析“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 9、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知识要点 ①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产生: (1)由于气候等自然生产条件的原因,我国传统的种植作物是粟、稻、稷、麦等粮食产品和桑麻等纺织原料。所以足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饱暖问题,而不必依赖于外部交换。因此我国成为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区并不偶然。

(2)在铁农具和牛耕发明以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大家不得不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 在铁器和牛耕推广以后,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协作了,于是便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 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2)发达的水利:虽然变成小农经济了,但是农业所需要的水利却是一家一户不能解 决的,所以,水里就成为农业的命脉,治水者便成为英雄,上至大禹治水,下至普通的凿井 人。这水利命脉也是我们在政治组成乡井和国家的重要因素。 (3)先进的技术:小农的土地很少,不得不精耕细作,所以,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很 发达。 3、小农经济的影响: (1)抑制兼并政策:小农经济时刻面临着地主的兼并,所以历朝历代封建政府都不得 不采取反兼并措施,最好的反兼并措施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和明朝的按人丁和田 亩收税的措施。但是无论兼并与否,农民都是租税的主要来源。 (2)重农抑商政策:商业与国家争夺人力、土地、税收、对抗地方政府影响统治。所 以政府一般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3)闭关锁国: (4)小农意识:小农经济使得以分散和顺任自然为特征的精神元素深深根植于我们的 基因之中,我们随时准备着分散并回归自然,日本人很奇怪,我们只要条件允许,就一定要 养花种草,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自然情结的表现。以打鱼为生的日本人怎么能理解呢?小农 经济团结的前提是水患,承平日久,国泰民安,分散倾向便会加强,这个政治经济联合体便 会分崩离析。水患以来,皇帝便会听从上天的警示下罪己诏,人民便重新团结起来。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抗压能力差,极易屈服,缺乏反抗精神、逆来顺受。是中国专制制 度的肥沃土壤。极端忍耐的反面是以命相搏,农民起义。 ②手工业形态 在农业发达、政治统一稳定的前提下,中国的手工业独步天下。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民间家庭手工业及其补充——民间手工业。以棉麻纺织为主。 自元朝黄道婆起,棉织品的比重增加,改变了与丝麻制品的比例。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 超过官营手工业。由于规模的扩大,某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满足小农生产生活的官营盐铁业发达。 3、满足官僚贵族奢侈消费的官营手工业。以丝织和瓷器为主。 由此可见,我国没有专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手工业生产。那么,为什么还在明朝中后期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呢?为何还享誉世界呢?如前所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民间手工业 规模扩大的结果,享誉世界则是朝贡贸易的结果。 ③关于古代商业的基本认识: ⑴中国古代的商业发达吗?秦汉至隋唐并不发达。由于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的发展受到时间和地点等种种限制。但仍有发展,唐朝甚至出现了柜坊和飞钱(信用卡)。两宋商业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元明清商业继续发展 ⑵市的发展和变迁 ⑶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始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止,总的来说,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但是主要是受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官府既可以发展贸易,就可以限制和阻止贸易,清朝以后,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3.重要概念 ①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全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 1、注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知识整合: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础知识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 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1)由十二生肖的图片导入新课。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2)第一目“‘神农’的传说”,主要从“神农”传说和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两方面阐明远古时代已经存在农耕。在讲述中可利用幻灯片打出“神农氏”的画像和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 (3)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出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的具体经过。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设问: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4)“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两目内容主要阐述古代中国农民承担着赋税和徭役,在讲授中只需要使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处于社会的低层即可。 (5)第五目“贫者无立锥之地”,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补充介绍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土地制度。在讲述“土地兼并”问

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答卷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1.“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材料中的“它”是指 A.大运河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筒车 2.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出现于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 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4.《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5.图5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 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 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6.右图中反映的耕作方式应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集体耕种 7.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耕作经验的丰富 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8.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9.(2008年6月福建会考13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 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10、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 C、封建土地国有制度下的经济 D、封建庄园经济商业 11.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 B.范蠡经商取得巨大成功 C.商鞅变法的规定 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12.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都城布局,该布局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下列哪个朝代?

中国古代经济使论文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分析和感悟 2011级历史文化学院学号11 历史学吴凯关键字:丝绸之路,陆上,海上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只要是包括东、西、南三大方向,向东主要是朝鲜和日本,向南为通过陆路或海路主要同东南亚诸国的,当时的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都是属于附属国之类的性质,贸易有贡赐的性质。而且东南亚及东亚的国家在政治上是附属于中国的。所以研究中国经济贸易的主要的方向应该放在向西的丝绸之路之上。 丝绸之路重要的原因有几点:一、它开始时间特别早,联通了亚欧非三大陆。二、他中间的贸易跨度大,所涉及的地区国家很多,对各个社会的影响很大,不止在经济,文化交流史上有重大意义,在名俗文化史的研究上也是有很大的意义的。所以丝绸之路成为了大家研究的重点。 丝绸之路的时间上可以分为两汉,隋唐,以及明清。空间上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以路上丝绸之路为主,而之后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陆上丝绸之路: 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 为了联络大月氏回师东进,与西汉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了发展与西域友好往来关系。他的探险直接产生了“丝绸之路”而造福当时, 泽及后人。“丝绸之路”成为当时连接东

西方两大文明中心的通道, 大量的使臣、商人络绎不绝地奔波往返, 和谐各地的物质产品与精神成果, 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汉代以开放的姿态, 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吸纳色彩各异的文化元素, 走上了直接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道路。和谐当时的中国对外交往已突破了东亚范围, 远及欧洲和非洲。和谐秦汉之际, 朝鲜的檀弓、和谐果下马等输入中国, 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至朝鲜;燕、和谐齐、赵有数万人前往朝鲜,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日本与中国的往来较早, 武帝时, 有30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印绶”。中国铁器、铜镜、丝帛传入日本。越南的象牙、和谐犀牛、珍珠输入中国;中国铁犁、牛耕和水利工程技术在越推广。出玉门关或阳关往西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形成的丝绸之路,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铸铁、井渠、造纸等技术,通过这一通道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和谐从广东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 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 到孟加拉湾沿岸, 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形成的水上丝绸之路, 加强了和东亚、南亚各国的关系, 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西亚大国安息, 利用丝绸之路与汉频繁交往, 通过水上丝绸之路在汉与大秦间转手贸易。处于陆上丝绸之路西端的大秦, 直接交往受安息等国的阻碍。97年, 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 到达波斯湾折回。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特点

专题升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复习指导 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臵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 二.重点知识讲析 1、评价古代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1)特点: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男耕女织。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3)发展因素: 有利: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历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一般有:(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为经济的发展历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一般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一般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重视水利的兴修,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农耕促进我国古代农业质的飞跃。耧车,曲辕犁,筒车等都极大促进农业的发展。(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7)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8)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特征:先秦:走在特征:特征世界前列,春秋战国:封建经济产生并开始发展,秦汉:封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开始发展,隋唐:封建经济鼎盛,五代十国:南方经济赶上北方,宋元:商品经济发展,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过程、原因和特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过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曾发生从北至南、从西到东的转移。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也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准备了条件。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由于安史隋唐时期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发生,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乱,五代十国时期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民迁居江南,补充了当地劳动力;加上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生产,因此南方经济又一次获得发展。南宋时期,北南宋时期,南宋时期方为落后的金政权,而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这一地域性转变的发展过程秦汉时期,经、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这一地域性转变的发展过程济中心在关中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 3.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4.(2013·广东深圳检测)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下列图片说明了() 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B经营方式的个体化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D.灌溉工具的多样化5.《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6.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7.唐代宗大历二年“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明代永乐元年“命宝源局铸农器”。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确认的是,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 A.支持了民生B.具有垄断性C.为皇室服务D.技艺水平高 8.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

中国古代经济

经济方面 一、农业和手工业 (一)古代农业经济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1.原始农业的特点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模式:小农经济: (1)时间:春秋时期; (2)条件: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评价:积极a.封建社会早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自给自足,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a.规模较小,难以扩大再生产 b.容易破产 C.封建社会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农业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4.水利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3)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4)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6.地位: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它的稳固与否之间关系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立国之本。 (二)古代手工业

1.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 2.主要行业贡献 (1)冶金业:铜:二里头文化开始,商周进入青铜时代,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铁: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钢:春秋时期使用木炭冶铁,汉开始用煤,北宋普及;南宋用焦炭,明代普及 (2)纺织业:丝织业:上古缫丝养蚕,汉代远销欧洲、“丝国”,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棉纺织:宋末元初,棉花传入内地;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松江成为棉纺中心,明后 期棉花成为大众的主要衣料 (3)制瓷业:东汉晚期--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彩瓷(青花瓷、釉里红),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三)成就:丝织品和瓷器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二、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2.周朝:“工商食官”制度,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 3.春秋战国:私商出现并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题 4.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开通大运河,经济繁荣 5.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6.元代:纸币广泛流通 7.明清:工业市镇广泛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白银广泛流通;农产品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历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一般有:(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为经济的发展历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一般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一般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重视水利的兴修,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农耕促进我国古代农业质的飞跃。耧车,曲辕犁,筒车等都极大促进农业的发展。(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7)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8)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特征:先秦:走在特征:特征世界前列,春秋战国:封建经济产生并开始发展,秦汉:封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开始发展,隋唐:封建经济鼎盛,五代十国:南方经济赶上北方,宋元:商品经济发展,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过程、原因和特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过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曾发生从北至南、从西到东的转移。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也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准备了条件。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由于安史隋唐时期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发生,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乱,五代十国时期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民迁居江南,补充了当地劳动力;加上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生产,因此南方经济又一次获得发展。南宋时期,北南宋时期,南宋时期方为落后的金政权,而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这一地域性转变的发展过程秦汉时期,经、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这一地域性转变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自然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2、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又称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 3、手工业特征: (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西汉开始开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的丝绸、瓷器传到西方并大受欢迎。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3)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4、商业发展的特点: (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 (2)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和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宋朝出现了纸币(交子); (3)宋朝之前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宋朝以后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4)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6)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和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魏晋南北朝十二生肖民间开始 使用 耕耙耱 (铁犁牛耕) 翻车 隋唐胡椒菠萝蜜油橄榄 无花果菠菜西瓜小 茴香等 江东曲辕犁(铁犁牛耕)筒车 宋朝占城稻(自种至收仅 五十余日)胡萝卜等 棉花内地种植 经济重心南移一年三熟 (铁犁牛耕) 高转筒车 明清明朝引入红薯玉米烟草花生土豆辣椒番茄南瓜包 菜洋葱芒果菠萝向日葵清朝19世纪70年代引入 花菜苹果 (铁犁牛耕)风力水车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冶金青铜业商周时青铜业进入繁荣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制铁业西周时,中国已有铁器;汉代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铜技术,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 铁工具;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制瓷商朝出现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明清瓷器种类丰富,有青花瓷(元朝出现)、彩瓷、珐琅彩,[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代,创 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从唐朝开始,中国瓷器 大量输出国外。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明代为国外烧制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清代为欧 洲商人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17世纪开始,欧洲陆续生产瓷器。 纺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唐代丝织品吸收了波斯风格。宋代丝织品吸收了花鸟画中的 写实风格。 从西汉开始,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美誉。 元朝民间棉纺织业发展,改变了丝、麻、棉的生产比例 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阶段特征货币演变市(都市、商业城市、市镇、草市、早 市、夜市、港口外贸城市、榷场) 朝贡贸易(官方 贸易) 商周官府控制 商人 贝壳 春秋 战国 打破控制→繁荣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各诸侯国发行 不同的货币 秦汉重农抑商政策、时空受 限→总体水平不高、发 展艰难 秦半两→五铢 (汉到隋) 市坊分开(加强官 府的严格控制) ①长安洛阳开 封杭州大都扬 州成都等 ②唐广州市舶 使外贸 汉到清 目的:国威、联 系、异域珍宝等 后果:消耗国 力,阻碍了官营 隋唐农手发展、运河→恢复 繁荣 开元通宝 邸店柜坊飞钱 都市东西市、草市发 展 农作物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或灌溉工具) 原始社会粟、稻石器木器 (耒耜) 刀耕火种 商(西)周“六”谷青铜具(少) 木石器(多) 石器锄耕排水培土沤肥灭虫 春秋战国(东周)铁器牛耕使 用推广 垄作法都江堰 两汉葡萄核桃黄瓜 大蒜香菜芝麻 豌豆茄子等耦犁耧车代田法 (铁犁牛耕) 漕渠白渠龙首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