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革命道路与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的进程与特点的比较分析

美国农业革命道路与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的进程与特点的比较分析
美国农业革命道路与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的进程与特点的比较分析

美国农业革命道路与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

的进程与特点的比较分析

摘要: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主要国家先后出现了农业制度和农业技术的创新。其中美国农业革命道路和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是较具代表性的两条农业革命道路。通过对这两条农业革命道路的比较分析,我发现虽然两个国家走的是不同的农业革命道路,但最终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达到了强国的目的。

关键词:美国,普鲁士,农业革命,比较分析

1引言

随着近代农业革命的爆发,英国,德国,美国相继出现了农业体制的变革和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此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及国土文化,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农业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为此,我们特地比较分析了美国农业革命道路和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的进程与特点。我们发现虽然这两种农业革命道路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最终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2 美国农业革命道路

2.1美国农业革命道路简述

美国农业革命是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式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并以较低的土地价格出售给农民,使得小农经济快速发展。1860年颁布的《宅地法》使人们以更低价获得了更多的土地,终于实现了国有土地无偿分配的原则,农民在没有被剥夺和受欺诈的情况下获得了土地所有权,自由的小农土地所有制最终建立。但由于小农经济本身是不稳定的,在经历了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之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资本主义雇佣大农场逐步形

成。总的来说,美国农业革命是按照“国有土地私有化→小农经济的普遍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一种简化逻辑发展起来的。

2.2美国农业革命道路的特点

地主经济已不存在,资本家取代了农场主的地位,农民在普遍建立小农经济的基础上,通过自由竞争和分化,产生雇佣制的大农场,与此同时农民转化为雇佣工人,大规模资本经营取代了小农经济。

3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

3.1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简述

普鲁士农业革命是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农奴制残余的基础上,把封建领主制经济缓慢的转化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容克式地主经济,进而实现德意志民族统一和崛起之路。

3.2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的特点

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是改良的道路,在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4美国农业革命道路与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的比较

4.1美国农业革命道路与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的相同点

4.1.1相同的革命阶段

美国农业革命道路和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都是在经历了两个阶段之后才基本结束的。美国农业革命道路:第一阶段是独立战争后(1783年)——19世纪50年代,农业革命伴随着对西部的殖民开发而展开。第二阶段是19世纪50年

代——19世纪末,美国农业出现了一个革命性的阶段。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第一阶段是1807年—1848年,主要在普鲁士及德国的一些邦国中有了初步的发展。第二阶段是1848年—19世纪70年代,农业革命在德国取得全面胜利。

4.1.2相同的革命性质

无论是美国农业革命道路还是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都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革命道路。

4.1.3相同的结果

虽然两个国家走的是不同的农业革命道路,但最终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从而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推进了现代化发展进程。

4.2美国农业革命道路与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的不同点

4.2.1革命背景和国家性质不同

美国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封建社会,更没有旧大陆国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它仅有的封建残余是殖民时代由欧洲王室、业主和大地主从欧洲移植而来的。美国拥有大量未开垦的处女地,但是劳动力缺乏,小农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小农经济本身是不稳定的,故其自发分化,兼并,破产,从而使得土地集中度增加,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逐步形成。

德国在中世纪是封建庄园制,14世纪末,德国农奴制瓦解。但在16世纪时,欧洲大陆的许多地方恢复了农奴制,大庄园式的经济再度兴起。德国国内市场支离破碎和海外市场的丧失加大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其农奴制的复兴壮大了封建领主的力量,而在拿破仑征服德国之后,他用武力扫除了许多封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终于1848年到19世纪70年代取得了改革的全面胜利。

4.2.2革命进程不同

美国农业革命道路是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式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将国有土地私有化,实现小农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

该革命道路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独立战争后,美国尽一切可能扩张领土,并把新攫取来的领土一律宣布为国有,使得美国国土面积达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5%,成为当时世界上拥有国有土地最多的国家。并寄希望于土地的大块出售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但由于国土面积过大和政府财力有限,国有土地

被无偿占有的现象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被迫颁布法令,大幅降低最低土地亩数和售价,优惠付款条件,使得国有土地逐渐走向私有化。第二阶段是在林肯总统击败南方奴隶主后,于1860年颁布了《宅地法》使人们以更低价获得了更多的土地,实现了国有土地无偿分配的原则,让农民在没有被剥夺和受欺诈的情况下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自由的小农经济所有制最终确立。但由于小农经济本身的不稳定性,随着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之后,土地日益集中,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最终形成,这标志着美国式道路取得了胜利。

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是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农奴制残余的基础上,把封建领主制经济缓慢的转化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容克式地主经济,进而实现德意志民族统一和崛起之路。

该革命道路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十月赦令》的颁布,废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城乡居民可以自由购买贵族的土地,无论地主或农民都可以自由的从事手工业或经营商业。农民可以通过赎买来解除封建义务,但由于赎买的条件很苛刻,很多小农没有资格或没有能力摆脱封建控制。因此农奴制改革的并不彻底,还保留了部分封建残余。第二阶段是在1845—1846年的农业歉收、1847年的经济危机和1848年2月法国革命的胜利后,德国于1848年3月爆发了革命,试图实现国家统一和彻底废除农奴制,但是革命向贵族特权阶级妥协了。并于1850年5月2日颁布《调整法令》,该法令取消了赎买人的财产限制,降低了赎金。到19世纪70年代初,农奴制在德国大部分农场消失了,至此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取得了全面胜利。

4.2.3革命道路特点不同

美国式道路的特点是地主经济已不存在,农民在普遍建立小农经济的基础上,通过自由竞争和分化,产生雇佣制的大农场。

普鲁士式道路的特点是在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5结论

美国式革命道路是完整的、彻底的农业革命道路,它成功的实现了农业体制的变革,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为接下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奠定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促进了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得美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普鲁士式革命道路是一条带有最大限度的封建残余色彩的改良之路,其在保留农奴制的基础上发展资本主义。但由于国内市场较为狭小,使得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拼命加紧夺取海外市场和领土,并最终把德国变为特别富有侵略性的军事主义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促进了德国的不断发展。

由于国家性质、革命背景的不同,美国农业革命道路与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在革命进程及革命特点上存在较大差异,并最终走向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美国最终成为一个资本主义超级大国,而德国则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军事主义国家。

但无论是美国式道路还是普鲁士式道路都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革命道路,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达到了强国的目的。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班级: 姓名: 摘要:本文对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综述了美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业经济 Abstract:This paper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the American agriculture,revie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this, analyse the reference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word:Agricultural economy

目录 一、美国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4) 二、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4) (一)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 (5) (二)健全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 (5) (三)完善的农业支持服务体系 (6) (四)规范的农场管理 (6) (五)成熟的市场机制 (7) 1、土地资源的市场化 (7) 2、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 (7) 3、生产资料和工具的市场化 (7) 4、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化 (8) 三、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8) (一)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 1、农业问题 (8) 2、农村问题 (9) 3、农民问题 (9) (二)启示 (9)

一、美国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0之间。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1994年全国总人口2.6亿,占世界人口的4.6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7人。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占52%,1910年为32%,1994年已经下降到了2%。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长期高居世界首位。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1795美元(1967年不变价格),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4740美元。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美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为18817万公顷,人均接近0.8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2.4亿公顷,森林和林地2.65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24.5平方公里。 二、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美国自独立以来,短短200多年,把一个原来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了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1870年,美国农业人口比重为52%,1910年降为32%,1990年降至2%,现在的美国农业人口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8%。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1个美国农民可以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其他国家的人。

浅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解

浅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解 我们知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然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诞生源于中国共产党人数十年来对于中国前路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自创立到1926年前后,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包括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及关于统一战线、工农联盟、无产阶级领导权等思想。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民主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遵义会议以后,中国民主革命开始再次走向新的胜利,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抗日战争胜利后,围绕着在中国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的问题,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较量。这场较量以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告结束。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以及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改总路线,提出了"两个务必"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

美国农业概况-精选.doc

美国农业概况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0 之间。国土面积937 万平方公里。1994 年全国总人口 2.6 亿,占世界人口的 4.63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7 人。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之,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 年占52%,1910 年为32%,1994 年已经下降到了2%。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 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 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 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 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美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为18817 万公顷,人均接近0.8 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 2.4 亿公顷,森林和林地 2.65 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 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24.5 平方公里。 1. 种植业 在很长段时期,美国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从80 年代初期起,其粮 食产量被我国超过,从而退居为世界第二大产粮国。1994 年,美国的谷物总产量为 3.57 亿万吨,人均占有量1370 公斤,名列世界第。美国拥有巨大的粮食储备,谷物的结转库存 占世界第,近年来大致接近世界库存总量的V3。大米从 1.8 %下降到 1.6 %;另外,大豆从64%下降到51%。 美国种植业主要靠几个重要的种植带。下面是几个最重要的农业种植带的情况简介。 (1)东北部和“新英格兰”的牧草和乳牛带。这个农业带是指西弗吉尼亚以东的州,共计 12 个。这个地区的特点是雨量充足,但是气温较低,土壤也欠肥沃,比较适合于青贮玉米 和牧草的生长。本地区的个优势是消费市场集中,拥有美国工业最为集中的大城市群,因此有利于奶牛业的发展。本地区的马铃薯、苹果、葡萄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 (2)中北部玉米带。美国农业分区中所指的“中北部”是指大湖区附近的8 个州,东起俄 亥俄州、密执安州,西北到明尼苏达州,西南到密苏里州。这是美国最著名的作物生产带,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区,因此有“玉米带”之称。这8 个州大豆、小麦的生产在美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大豆农场占全国总数的54%。1994 年,衣阿华和伊利诺两州的玉米产 量分别为4902 万吨和4536 万吨,占全美产量的36.8 %。玉米生产比较重要的州还有内布 拉斯加。1975 年以来,美国的玉米面积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产量增加了3/4;在这20 年里,单产从每公顷5460 公斤上升到8830 公斤。美国的玉米产量占全部粗粮的90%,每年产值达220 亿美元。 (3)大平原小麦带。位于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北从与加拿大接攘的北达科他州、蒙大拿 州往南直到俄克拉荷马州以及得克萨斯州的北部,共9 个州。这是个海拔500 米以下的高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通称“大平原”。这个地区的小麦播种面积通常占全国的70%,但近年来其比重有所下降。北部冬季寒冷而漫长,只宜春小麦生长,北达科他州及其邻近的 3 个州所产的硬粒红春小麦占全部小麦产量的24%,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2%-18%。硬粒红冬小麦主产于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和得克萨斯州的北部,占全部产量的41%,其蛋 白质含量在9%-14%之间。 (4)南部棉花带。传统的棉区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得克萨斯州东部。二次大战以后,棉 花生产逐步向西发展。这里所说的棉花带位于平原地区,主要有在北纬36 以南、密西西比

第三次农业革命

第三次农业革命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可以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农作物。世界各地区的人民,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农业出现的时间很不一致,大约为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积累和进步,地球上人口数量越来越大,人类开始使用工具、运用科技开始了第二次农业革命。这一次农业革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逐步发展的,这使得农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投入农业的人力大大减少,使得农业可以支撑起人类数量的急剧膨胀。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经完成,绝大部分的人口生活在了现代都市中,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弊端也开始越来越凸显。现代农业已经不再是原始时期伐木毁林的水平,未来农业的走势将决定未来人类的生存方式。所以如何改进传统农业、增加食品生产成为一个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议题。在现今的技术水平下,要满足70亿人的粮食需求,我们需要像南美那样大面积的耕地。到了2050年,地球上将会增加30亿人,那时,我们又将需要另外的一块像巴西那样大的土地

来满足人类的粮食需要。可是我们不可能拥有那么多的耕地。现在地球上的可耕地已经有80%被人类使用,而人类的农业行为是伴随着巨大的代价的。我们用尽了70%的淡水资源以及20%的化石燃料来生产作物。此外,我们还大量的使用化肥、杀虫剂以及除草剂,其直接后果是土壤本身的肥料随径流而流失,并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的不可耕地。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灭杀了原先生长在那些地方的植被,这也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何新奥尔良地区在过去短短的几十年之内会三次遭遇“千年一遇”的洪灾。 当传统的土地已经难以挖掘更多潜力时,人们不由得将目光对准了空中。有科学家提出,可以将庄稼种到空中去——建造摩天大楼,令其变身为垂直农场。 第三次农业革命--垂直农业概念是有哥伦比亚大学的迪克森·戴斯珀米尔教授提出的,并在2009年TED大会时发表演讲,阐述了“垂直农业”的概念。戴斯珀米尔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构想,“假如我们可以实现无土栽培呢?”。我们现在其实已经懂得这样的技术,那就是应用溶液培养法、气栽法以及滴灌技术。在二战的时候,我们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在南太平洋种植作物的。可是,打那以后我们似乎忽然间完全忘记了这一技术。戴斯珀米尔希望能够投资2亿美元,建造一座30层楼高的摩天大楼,种植和饲养足够5万人食用

美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美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农业已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创造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务农人口占2%,但农业及其为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DP的17%,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供养的人数达到125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出口国,粮食年产量超过3亿吨,其中玉米占2亿吨,小麦6000万吨~7000万吨,大豆年产5000万吨~6000万吨,猪、牛、羊等畜产品产量约两千万吨。每年出口的农牧产品价值300多亿美元,其中粮食约占世界粮食市场的40%~50%。作为典型的现代化农业美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 一、更注重农业立法 1776年美国独立后,农业立法工作开始提上议事日程。美国农业立法史几乎同美国历史一样长。建国初期,美国制定了有关旨在出售和开发土地的法律,不仅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财源,而且促进了美国西部农业的开发。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摩里尔赠地学院法》,由国家划出大片土地,在每个州各建立一所赠地学院,为农村培养农业和农机专门人才。1887年颁布《汉奇农业试验站法》,规定在赠地大学建立试验站,开展农业科研。1925年颁布《帕内尔法》规定增加联邦对州农业试验站的拨款,并扩大试验站的研究领域。1933年颁布《农业调整法》,确定了土地休耕制度和以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为中心的农业保护政策。 1995年WTO农业协定开始实施后,美国也开始调整国内农业政策法规,这主要体现在1996年农业法中,该法放弃了60多年来政府的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将农业的国内价格支持转变为对农民的直接固定收入支持。2002年,美国新的农业法《2002年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其主要内容就是维持对农业的大力补贴,加大农业产品和价格的补贴。 总之,美国的农业法对于促进农业产品市场机制,保护美国农业,使农业走向法制化道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更注重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形成了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网络,是美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农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是美国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 美国的农业推广以州立大学为核心,实行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这种形式是依据美国的《摩里尔赠地学院法》、《汉奇农业试验站法》、《史密斯,里沃,合作推广法》三部法律规定逐步形成的,三个法案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需要提出的,它奠定了美国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推广以州立大学为中心虽然有其历史特殊性,但创造的教学、科研、推广紧密结合的成功经验,则有普遍意义。这个推广体系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州立大学设立农业推广站和农业实验站,在各县设立县级农业推广站。广泛的推广内容。美国的农业推广涉及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有科学的推广方式。利用各种传媒直接传播农业技术;接受电话咨询和访问农户;建立专家推广队伍,研究解决直接来自于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问题。 三、更注重农业高强度投入

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修订稿

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度之间。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总计为亿,其中白人约占84 %,黑人约占13 %,亚裔 % ,华人约160多万,多已入美国籍。通用英语。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 %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占52 %,1910年为32 %,2001年已经下降到了%。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长期高居世界首位。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1795美元(1967年不变价格),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 .62万美元。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 %,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2000年美国农业用地为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

的19 %,为亿公顷,人均为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亿公顷,森林和林地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平方公里。 美国农业有以下特点: 1.“以农立国”的传统美国虽然作为移民国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有着“以农立国”的传统,历来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又依仗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一直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的政策,这使美国农业在世界上依然具有最大的竞争力。 2.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美国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小型家庭农场(销售额小于25万美元)分5类:(1)资源有限型农场,(2)退休休闲型农场,(3)居住生活型农场,(4)低销售额的耕种型农场,(5)高销售额的耕种型农场。大型农场分3类:(1)大型家庭农场,(2)超大型家庭农场,(3)非家庭农场。小型农场的数量超过90%,占整个农业资产的70%。美国有204万个农场,其平均规模为公顷;农业劳动力有200多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 %左右。现在“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大约有7万多个,虽然数量不大,但其面积和销售额在美国农场中所占的比例却较大。但是,公司农场的基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_英国式道路_及其新发展_张新光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马克思和列宁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占领农村这一重大历史变革过程时,分别把三种不同的农业资本主义演进形式称之为“英国式道路”、“美国式道路”和“普鲁士式道路”。但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不断地对由大土地所有者、租佃资本家、农业雇佣工人构成的英国式“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的普世价值提出质疑,进而否定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性和普适性。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德国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就曾有人提出:“用不着有丝毫怀疑,农业的每一部门在中小生产内就如同在大生产内一样可以同样合理地经营,而且甚至和工业的发展相反,农业中集约耕作就使小经营较大经营有极大的优越性。……在农业的发展中并没有走向大生产的倾向,恰恰相反,在农业发展的范围以内,大生产并不常是较高的生 产形式。”[1](p14) 他们由此认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 规律的理论“对于工业的发展是毫无疑义的,但对于农业的发展就不然”。[1](p15)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经济史学界展开了两次国际性的学 术大讨论,被称之为“布伦纳辩论”。[2](p47-63)我国也有不少 学者认为:“英国式道路是以圈地为主要形式,以暴力手段剥夺农民为主要特征。它不顾以往的成规而牺牲自耕农的利益,甚至超越自由农民的土地占有制而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势必伴随着大批农民被排挤、被驱逐的暴力史和农民日益走向贫困化的血泪史。” [3] 其实,这种认识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资本主 义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述,也不符合当代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事实。本文试图重新认识和把握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英国式道路”的实质内涵及其新的变化, [摘要]改造小农经济是世界各国在转型期共同面对的一个实践难题。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确立农业 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行国,自耕农的消亡是一个受到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经济淘汰和转化过程,除了圈地运动之外,囤购土地、国家立法、对外战争、大工业的冲击、人口结构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等因素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英国农业革命的成功得益于土地所有权的重大变革,“圈地运动”的实质是把分散的地块合并起来,并把公有的田地分为彼此完全独立的密集大地产,而以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为主要特征的“英国式道路”则是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当代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是自营农场占主导地位,农业的资本化、企业化经营势必造成大农场排挤小农场的现象,农业资本参与利润率平均化的规律与国家保护农业政策是并行不悖的。[关键词]农业资本主义;英国式道路;小农制;现代农业;雇佣制大农场;自营农场[中图分类号]D0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08)06-0075-04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张新光 收稿日期:2008-07-05 作者简介:张新光(1964-),男,河南邓州人,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 本论》和“三农”问题研究。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英国式道路”及其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

中国农业和美国农业的区别

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与美国的比较 中国农业发展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比较中美两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做好当前的农业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都属世界最发达农业之列。美国农业之所以成功,有其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的因素,但更是与经历百年的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构成的、有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农业是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实现现代化的前景,不能不与美国的农业联系起来,从而借鉴和吸收其经验和教训。 (一)中国农业的生产主体在专业化和规模上与美国差距明显 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1987年)。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

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市场开拓、科技进步和大围配置资源,促使农户分工分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加速了农户之间的兼并与重组。从农场数量和土地规模来看,1950年农场总数为565万个,拥有土地48645.71万公顷(包括耕地、牧场和饲草用地,下同),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86.20公顷。到1998年农场总数下降为219万个,拥有土地38598.87万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176.04公顷。农场数量下降了61%,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但这一过程不是均衡的,农场数量减少的速度在逐步放慢,二十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l6.85万个,6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l0.13万个,7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5.10万个,8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2.94万个。进入90年代,农场总数己趋于稳定。农场总数的下降增强了农户的产业竞争力。同时,使那些不适合现代农业经营的农户重新定位,转换职业,进入城市,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的转移。现在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10年的32%降到l.8%。 中国的农业生产主体自80年代初期的农村改革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户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与美国相似。但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农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选择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选择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历史条件 1、国际环境 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2、经济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3、政治条件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4、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 二、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以独创性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革命历程

1、第一阶段(1919~1927)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直接促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起工人暴动,反抗北洋政府统治。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促成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1927年,在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中共内部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接连出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2、第二阶段(1927~1937) 这一阶段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1933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开始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陕北,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结局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3、第三阶段(1937~1945) 这一阶段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以“七七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时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4、第四阶段(1945~1949) 这一阶段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关于和平建国问题的协定。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战争最终获得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将“三民主义”取代的革命斗争,也是中国社会制度进步的象征。 五、革命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其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最主要的革命对象。官僚资本指四大家族及军阀控制的资本。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参考教案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参考教案(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3.了解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 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关于美国农业发展方面 的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 体会、见解和成果。 4.通过对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分析,了解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思路 一.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种植业为例) 1.读《美国农业分布图》,找出种植业(小麦、玉米、棉花等)的分布 位置。 绝大部分分布于美国中部,落基山脉以东,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广大平原上。 2.读《美国地形图》、《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美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美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水热条件适宜——(纬度位置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势平坦广阔——(平原面积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广人稀——(教师提供:国土面积约93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3亿)3.读课文P52,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书中找出 交通运输条件好——(阅读材料:《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出)国家的政策与法规扶持——参阅课文P55—5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得出。 补充:在《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中,其中哪条对你的触动最大, 请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要求学生回忆农业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2.从书中找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课文P52 3.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表现。 活动:对照课文P53,找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区名称。 4.了解美国“乳畜带”: (1)位置——美东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条件——多汁牧草;消费市场。 5.了解美国小麦带: (1)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平、土肥、气候适宜。(对照课文P51地形与气

实践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选择

实践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选择; 一.中国近代基本国情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点: 1840年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 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进的历史进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随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2)在这一屈辱的历史过程之中,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野蛮的武力侵略和战争威胁,强迫中国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外国列强侵略的一步步加深,中国由一个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形式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另一方面,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重大的解体作用,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它的主要社会特点是: 第一,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 第三,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在沦陷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的统治。 第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在沦陷区,则一切被日本帝国主义所独占。 第五,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毛概2018版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1)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革命时代。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 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 了思想理论条件。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5)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 条件。 ●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 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 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它们有 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 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一、1948 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 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 命。 (2)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 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3)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 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4)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美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_刘仲齐(1)

美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刘仲齐 蒋建国  美国的农业生产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机械化以后,其生产结构和组织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近50年,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和开发新资源,美国的农业生产率平均每年以1.6%的速度递增,其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以前的各个时代。进入90年代以来,一个农民生产的食品可以满足128个人的需要。 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以畜力为主的原始农业中,家庭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主体,虽然有多种农民组织试图规范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品质量,但都未能成功。农业实现机械化以后,经理负责制的大农场迅速崛起,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差别日趋减少,农场成为一个依靠市场信息和指导计划进行粮食生产的车间,其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都受到了严格的监控。现代交通设施和通讯网络使农业和其他行业处在完全相同的竞争大环境中,其他任何一个行业的迅速发展都会给农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这就迫使农场主不得不积极主动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保证自身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农场规模和数量 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最古老、最活跃的经营单位。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前,美国有大大小小的农场630多万个,最小的农场规模只有1.2hm2,大多数属于家庭所有的自给自足型,生产方式简单。1920年以后,农业机械逐步取代了畜力和人力,至40年代末,绝大部分农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与此同时,在政府的引导和各种农民的帮助下,通过租赁、转让、合并等形式,许多专业化、机械化、商品化程度很高的大农场逐渐发展起来,到1950年,农产品销售额超过2.5万美元的大农场已逾10万家。这类大农场在管理方式上采纳取了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与传统的家庭农场已截然不同。在此后的40多年中,随着通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农场规模迅速扩大,到1995年,农产品销售额超过4万美元的大农场已逾70万家,整个农场的数目下降到了206万家左右。 从土地面积来看,1950年,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约90hm2,1995年扩大到189hm2,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场,其平均土地面积达到了430hm2。 农场规模的增大,有效地提高了生产的计划性,同时也增加了农场的风险。调查结果表明,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对大农场产生的不利影响远大于家庭农场。这主要是因为农产品的资金周转率较低,前期投资和后期收益之间的距离既增加了贷款,利息,又加重了经营者的心理负担。但对于大型的专业农场而言,转向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大,而且同样面临着严峻市场竞争。所以大农场的管理者把减少农业风险的希望寄托在科学研究和横向联系上,试较通过加强信息交流和充分利用新技术来保证价格的稳定性。据调查,1950年以来,各种农民组织提供的科研经费一直高于美国农业部提供的研究经费。产业和科研紧密结合笔相互依赖,使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0%以上。 二、农场类型 根据农产品的销售量在农场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美国的农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场,称之为商业农场;另一类是非商业农场,包括半工半农型、别墅型、观赏型和其他各种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农场。在机械化、专业化的进程中,变化最大的是商业农场,在追求高额利润的过程,商业农场的市场内容和市场规模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生产周期相对稳定、产后加工业发达的畜牧业一直在美国农场中占多数,并呈上升趋势。据统计, 1995年从事各种畜牧业为主的农场占美国农场总数的33.1%,在中小型农场中,这类农场占的比例更高。由于市场的需求量的限制,粮棉型农场的市场规模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随着农场土地面积的增加,这类农场的数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以生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粮食作物为主的农场,其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农场,其平均土地面积为430hm2,比总体平均值241hm2。 非商业农场的农产品外销量仅占农产品销 20

美国农业发达的原因

美国农业发达的原因 美国农业发达的原因: 1.地理位置:美国幅员辽阔,本土大部分处在温带和亚热带,夏威夷州位于热带,热量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美国本土三面临海,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2.地形: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土壤肥沃,对农业发展有利; 3.气候:美国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又有多样性的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美国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4.美国河湖众多: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它纵贯美国中部,水量大,流域面积广,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美国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美国是世界上出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美国主要信息: 1.美国本土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北与加拿大相邻,西南与墨西哥相邻;阿拉斯加临北冰洋和太平洋;夏威夷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 2.美国是著名的移民国家: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外来移民大汇集。美国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 3.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西部高大的高原和山地(落基山脉)、中部广阔的中央平原、东部低矮的山地(阿巴拉契亚山)。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广大; 4.美国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又有多样性的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美国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5.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 6.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著名产品为硅片。 7.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最大城市是纽约。

美国农业概况

美国农业概况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美国农业概况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0之间。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1994年全国总人口亿,占世界人口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人。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占52%,1910年为32%,1994年已经下降到了2%。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长期高居世界首位。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1795美元(1967年不变价格),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4740美元。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美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为18817万公顷,人均接近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亿公顷,森林和林地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平方公里。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以农立国” 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农业部在比62年成立的时候,就在其部徽上写着,“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美国方面依仗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另方面注重农业科技的作用,农业直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的政策,使农业成为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2.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美国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1994年,美国有204万个农场,其平均规模为公顷;农业劳动力有252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现在“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大约有7万个,所占农地的面积和销售额都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公司农场的基础仍然是家庭农场。美国农业是高度商业化的农业,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其粮食生产能力超过了亿吨,但由于生产过剩,政府实行限产措施(根据政府与农场主签订的合同,1995年休耕农田的总面积为1474万公顷),加上天气的影响,有的年景不足3亿吨。 3.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美国形成了些着名的生产带,如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早在1914年,美国农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这种格局保持至今。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步促进了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力地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