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第二章城市概况

一、市域概况

萍乡市位处江西省西部,素有“江西西大门”之称。北毗湖南浏阳市,东接宜春市袁州区、吉安市安福县,南接吉安市永新县,西邻湖南醴陵市、攸县。地理位置为东经萍乡市现辖2区、3县、1个开发区,即安源区、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安源经济开发区(含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

萍乡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是江西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萍乡自上世纪初开始规模开采煤炭,以煤炭工业为基础,逐步形成冶金、建材、机械、电力、家用电器、电瓷、化工、造纸、纺织、烟花鞭炮等工业门类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

萍乡位处江西省西部,处于国家京九、京广、浙赣经济发展轴带形成的“H”型中间地带,东接江西省经济中心——昌九景城市群,西连湖南省经济中心——长株潭城市群,而以新、宜、萍为复合中心的赣西经济区已经成为江西省与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内陆桥梁”和“经济纽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内在活力。

二、市区概况

萍乡市区由安源区、经济开发区和湘东区组成,位

处萍乡市域中部、萍水河中游,场2小时车程。

三、城市建设概况

萍乡市城市建设按“一城二组团八片区”展开建设。

中心组团为萍乡市政府及安源区政府、经济开发区所在

地,。

中心组团以中心片区为核心呈“花瓣式”七片区展

开建设。

中心片区:是萍乡市行政、商贸、文化中心和对外

交通中心,主要的居住集聚地,同时也是周边片区、矿

区的生活服务中心,现状建成区10.1km2。

丹江片区:建成区面积 3.2km2,主要为化工、机

械工业基地。

安源片区:建成区面积2.6km2,为安源镇所在地,

煤炭生产基地及生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青山片区:建成区面积3.2km2,为建材工业基地。

苏家屋片区:建成区面积 5.3km2,主要以安源经

济开发区及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建设为主,建成区基本与

中心片区连为一体。

白源片区:现为高新技术工业园东区,建成区面积

2.4km2,为城市新兴工业基地。

硖石片区:建成区面积为 2.8km2,主要以居住为

主。

第三章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规划期限:近期1996—2000年

远期2001—2010年

二、城市性质:

1、萍乡市城市性质:赣湘边境区域的中心城市,

发展新兴工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二、三产业并举

的现代化综合性城市。

2、中心城城市性质:赣湘边境区域的中心城市,

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三产业并举的现代

化综合性城市。

三、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近期32万人,远期43万人。

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远期34.4km2,人平80m2/

人。

四、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以320国道、319国道为骨架,组织放射状路网,

采用组团式布局结构展开总体布局。组团之间保留较大

的绿地空间,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条件,使城市与自然有

机地结

第二部分近期建设规划

第一章概述

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正确处理城市经营与规划控制、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

2、坚持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本着符合资源环境财力的实际情况,并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则安排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基础设施建设应配套完善,并适度超前安排,以满足改革开放、招商引资需求,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4、完善并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突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的区域辐射力和凝聚力。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园林化目标。

6、以最佳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导向进行用地布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原则,合理组织城市社区管理体系。

三、规划期限

根据《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本次萍乡市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2003—2005年。

第二章近期发展规模

一、人口规模

1、现状人口

萍乡市中心城2001年底有户籍总人口323674人,

其中安源区辖区人口为297056人(非农业人口227133

人,农业人口69923人),安源经济开发区辖区人口为

26618人(非农业人口16886人,农业人口为9732人)。

自1995年以来,中心城人口综合增长率为25.72‰。据

不完全统计,中心城现有暂住人口为1.4万人。

2、人口规模预测:

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预测规划期内萍乡市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人口机械增长率可达

30‰,则2005年萍乡市户籍人口为37.6万人。

M2005 =32.4×(1+8‰+30‰)4 = 37.6万人

二、用地规模

萍乡市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为29.6km2,人平用地

87.73m2/人,属国家城市建设用地Ⅱ类标准。

近期建设用地安排本着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原

则,结合工矿城市建设用地特征,考虑萍乡市城市建设

用地实际需求,城市骨架需要拉开并完善、生态环境亟

待改善。因此近期建设规划用地标准采用国家Ⅲ级用地

标准,人平用地控制100m2/人以内。

第三章近期发展目标

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区位及交通优势,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

强横向合作,沟通江西省及湖南省经济联系,积极参与

区域经济分工。依托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

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

业,加快工业化、工业现代化步伐,壮大支柱产业。二、

城市定位目标

1、初步确立赣湘边境地区中心城市地位,积极参

与赣西经济区新宜萍复合中心的职能分工。

2、将萍乡市建设成为江西省花园城市、省级园林

化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

三、城市人口规模目标

城市人口总规模突破50万人,使萍乡市步入大城

市行列,其中中心城人口规模达40万人。

四、城市建设目标

衔接对外交通,建设对外窗口;建设行政中心,拉

动新区开发;突出山水景观,改善生态环境;发掘特色

文化,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中心城市地

位。具体量化为:

1、文教卫生服务目标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90%以上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适龄青年高等教育人数达8%,医师以上医务人员平均每人服务人口为600人以内,千人拥有医院住院病床数达3床/千人。

2、基础设施服务目标

人均道路广场≥10.5m2/人。人均绿地≥9.0m2/人,其中公共绿地≥7.0m2/人。自来水普及率100%,下水道普及率100%,人均用电负荷800W/人。程控电话普及率25部/百人,生活用燃气普及率90%以上,管道煤气普及率60%以上。

3、环保环卫目标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0%,生活垃圾清运率90%,无害化处理率70%,城市污水处理率60%。

4、住宅建设目标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m2/人。

第四章重点建设区域

一、发展方向分析

二、重点建设区域

设重点区域为苏家屋片区和丹江片区、白源片区。

苏家屋片区:以工业大道、洪山路、齐民路为骨架展开布局。其主导功能为行政、商贸、文化会展、金融、

旅游接待服务。配套安排居住区建设。该区的建设应突

出体现区域中心城市及商贸、文化中心的城市职能,成

为萍乡市城市建设的靓点,体现城市品位之所在,实现

近期初步确立城市定位目标。

丹江片区:以中环东路、安源路、319国道为骨架

展开布局,以安源区行政中心建设为契机,以丹江工业

园区建设为拉动进行开发建设,其主导功能为工业、居

住区。配套安排公建服务设施,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白源片区:以320国道、兴业路为骨架展开布局。

其主导功能为工业区。

三、工业园的开发与建设

3、规划布局

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安源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工

业园区只能安排一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的

建设,而二、三类工业却没有发展空间。在实际招商过

程中,目前高新技术及一类工业却只占少数,现状二、

三类工业只能在开发区及高新工业园区内安置,使萍乡

市中心城区面临很大的环境污染隐患。规划按可持续发

展要求,对萍乡市城区内现状工业布局逐步进行调整。

竖立保护生态环境、满足城市就业需求和有机疏散旧城

人口意识,规划协调城市与工业园区的共生关系,明确

各工业园区发展方向,合理进行土地投放,努力创造就

业机会。

1)安源经济开发区

2)丹江工业园

根据萍乡市工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需要,结合

总体规划布局要求,近期开辟丹江工业园区。该园区位

于双河口以东,毗邻安源片区、丹江片区居住区和生态

农业示范园。规划要求注重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

逐步对原有二、三类工业进行搬迁、升级、改造,新入

园项目应以一类工业为主。

丹江工业园近期规划建设用地2.8km2左右。

3)城区工业用地调整

近期规划逐步对老城区和青山镇的工业项目进行升

级改造,搬迁城区内部的二、三类工业,要求其进入工

业园区,壮大园区规模,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对原

有工业用地进行置换。城区内保留的一类工业进行完善

和改造,达到符合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

第五章总体布局

一、远景规划构思

即按“一核两翼”沿320国道展开布局,一核为中

心城区,湘东区为西翼,是萍乡市的西大门,芦溪县为东翼,是萍乡市的东入口。规划市区按照“一城二组团八片区”展开布局。按自然山体、水系、铁路等分割因素划分为中心组团和湘东组团,由320国道和萍麻公路两条快速干道将两大组团联系在一起,组团内分中心片区、苏家屋片区、白源片区、丹江片区、安源片区、硖石片区、青山片区及湘东片区等八个片区。

中心组团:即萍乡市政府驻地,以中心片区为核心呈“花瓣式”七片区展开建设。

中心片区:位于浙赣铁路以南、中环西路以东、罗家冲——戴家冲以西、以北,规划为商贸居住区。

苏家屋片区:位于浙赣铁路以北、洪山路以东、高速公路以南、白源镇以西,规划为行政、文化、会展、高新科技、文教科研、居住综合区。

白源片区:位于白源镇以东、萍高公路以北,规划为工业区。

丹江片区:位于罗家冲——戴家冲以东、萍高公路以南、工业大道以西,规划为工业、居住、行政办公区。

安源片区:位于工业大道以东、萍高公路以南,规划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观光旅游区。

硖石片区:位于浙赣铁路以北、洪山路以西、外环西路以东、高速公路以南,规划为居住、商贸、休闲娱乐区。

青山片区:位于中环西路以西、320国道以南,规

划为工业、居住区。

湘东组团:位于湘东区泉田乡以西,独立设置片区,

规划为工贸、居住区。

二、规划控制区范围

预留火车站北出口及站前广场等设施用地。

三、新增土地投放及空间分布

根据用地布局的安排,规划近期土地投放总量12.5

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为10.1km2,另提供2.4 km2

发展备用地,新增土地投放主要集中于中心片区、苏家

屋片区、白源片区和丹江片区等重点建设区域。

四、分区建设控制

为保障贯彻规划的城市设计意图、保护生态环境、

控制土地利用效率和强度,改善城市景观面貌,规划针

对不同的城市建设区域,将规划区进行分区控制,提出

建设控制指标和控制措施,指导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

具体划分为四类区。

1、加速发展区:城市新兴的增长极,毗邻现状中

心,对所属片区发展起带动作用,外围交通便利,设施

易配套,拆迁量小,便于短期内改善和创造城市景观面

貌,为城市近期优先发展区域。规划主要针对新区的土

地批租、统一规划、城市设计提出相关的控制措施和控

制指标。主要位于苏家屋片区、白源片区、丹江片区(含

双河口地区)。

第六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重点强化完善区域综合服务功能,突出中心城市地

位,实行以苏家屋、丹江片区公共设施建设为主,其它

片区公共设施配套为辅的建设方针,形成多级、多层次

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一、行政办公

1、在苏家屋片区建设市行政中心,占地36.9ha,

散布在老城区内的部分市直机关单位集中迁往行政中

心,统一安排用地。在丹江片区建设区级行政中心,占

地14.6ha。

2、进行工业园办公区建设,在白源工业区设东区

管理中心,占地2.0ha。

3、完善老城区行政机关单位建设。

二、商贸金融

1、市场建设

区域性批发大市场:硖石赣西大市场(占地

40.9ha)、901建材市场(占地4.8ha)、安源大道建材

装饰市场(占地32.2ha)。

农贸市场:西门农副产品市场(占地 2.7ha),大

有市场(占地5.0ha)。

三、文化娱乐、体育

四、医疗卫生

五、教育科研

1、整合高教资源,成立安源学院(一期用地20.2ha)。

2、近期新建3所中学,在丹江区级中心、横龙寺各新建一所完全中学。萍乡二中迁至苏家屋片区新建,每所占地4-5ha。

3、新建小学11所。硖石片区3所,苏家屋片区4所,中心片区3所,丹江片区2所,每所占地2-3ha。

4、改造现有部分教育、科研设施。

六、文物古迹与其他

1、在石洞口建设傩文化园,占地150ha。

2、完善建设安源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完善建设福利院,扩建老年康乐中心,占地

4.2ha。

4、各新建居住区按500m服务半径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安排小区级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行政管理及其他功能项目,其用地按500m2/千人配置。规划新建居住区共安排社区服务中心9处。

第七章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提高城市整

体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品位,保障城市的生态平衡和可

持续发展。

一、园林绿化建设

1、公共绿地建设:

1)横板公园:2)儿童公园:3)滨河公园

4)安源公园:

5)沿河绿化带:

2、防护绿地

在铁路两侧设置宽50米的防护林,在居住区与工

业区之间设置宽150米的防护林,以密林为主。

3、山林绿化

硖石片区的原始森林较多,植被茂密、山势险峻、

峡谷幽深,规划保护区域内自然地貌,形成城市边缘自

然保护区。

傩文化园以傩文化为主题,保护石洞口傩庙,利用

现有山体、水面、植被,建成生态质量高、园林式文化

主题园。

保护并利用横龙寺周围幽僻奇绝山林和树木,以文

物遗存、民情风俗为特色,将横龙寺周围山地辟为集自

然保护、宗教文化观赏、旅游避暑为一体多功能森林公

园。

市区南郊五陂镇乌源冲8.1平方公里建设萍乡市生

态农业科技园,区域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林壑幽美,

山清水秀,建成农业科技示范、休闲观光、旅游度假、

传统文化活动和科普教育综合性生态农业科技园。

二、历史文化保护

第八章居住区建设

健全房地产市场,居民住房实行商品化、货币化,

严格控制私人建房。居住区建设应按照“政府引导、市

场运作、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的原则,实行新区开发

与旧城改造并举。着力解决“城中村”问题,改善城市

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居住水平。规划近期新增居住用地

面积165.21ha。逐步搬迁改造城区外围农村居民点和

改造“城中村”,至各片区集中统一建设,推动人口向

城区集中,加速城市化进程。

一、新区开发

居住用地开发主要安排在苏家屋片区、丹江片区、

中心片区西部和东部,主要建设二类居住区。中心片区

与丹江片区外缘合理配置少量一类居住区,满足不同层

次居民的生活需求。新区开发应注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设施配套建设。

1、苏家屋片区、丹江片区以新区开发为主,主要为二类居住区。规划利用新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广泛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流入住,达到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吸引外来人口的目的。苏家屋片区居住用地164.7ha,丹江片区面积为103.6ha(其中一类居住用地25.8ha),硖石片区81.87ha。

2、中心片区: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整治“城中村”,加强规划管理,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提高居住水平,在该区外围安排部分新居住区开发用地,以促进旧城改造的顺利进行。规划本区居住用地面积603.4ha(其中一类居住用地15.1ha)。

第九章基础设施建设

一、对外交通

1、铁路

结合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完善建设客货运站场。预留火车站北站台及站前广场等设施用地。

2、公路

完成沪瑞高速公路挂线及互通立交建设,继续改造320国道和319国道城区段、萍麻公路、萍高公路,建设城市对外窗口。在丹江片区319国道旁新建长途汽车站一座,占地面积3.10ha。预留远期319国道东迁用地。

二、城市交通

进一步拉开新城区城市道路骨架,完善老城区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加强各功能片区的道路交通联系。中心片区、丹江片区在内环路基础上展开建设中环路,苏家屋片区围绕高新园区和行政中心形成片区环路。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千呼万唤始出来! 昨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正式公布,未来近20年,羊城如何发展,有了清晰脉络。 整个草案亮点颇多,赶紧来看看。 城市使命:“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 长极、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城市目标:至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兼具实力、活力、魅力的美丽宜居花城; 至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至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谐、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人口规模:2035年,常住人 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区域协同:加强与香港、澳门全面深度合作;推进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强化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合作等。 城市结构:以山水城田海为基地、以珠江水系为发展脉络、

以生态廊道下相隔离、以交通骨架为支撑、聚焦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强化多点支撑、构建枢纽型网络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 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是广州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 外围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城、番禺南部城区、从化城区和增城城区,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第一层级:城市级主公共服务中心,共2处。 第二层级:城市级次公共服务中心,共12处,分别是白云新城、白鹅潭、天河北部、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广州南站、市桥、蕉门河、新华、空港、知识城、荔城、街口。 第三层级: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共23处。 第四层级: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约80处。大美珠江 滨江绿化带面积增加40%,控制沿江建筑高度与开敞空间。实现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终稿》

庆阳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C片区) 施工组织设计 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庆阳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经理部 2017年11月

施工组织设计审批页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 (1) 1.1编制说明 (1) 1.2编制原则 (1) 1.3编制依据 (2) 第二章工程概况 (5) 2.1工程项目主要情况 (5) 2.2工程项目主要施工条件 (8) 第三章总体施工部署 (11) 3.1项目管理方针、目标和指标 (11) 3.2工程项目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及对策 (13) 3.3施工安排原则 (13) 3.4总体施工程序及关键线路 (14) 3.5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 (14) 第四章施工总进度计划 (31) 4.1 主要工期节点 (31)

4.2进度计划保证措施 (31) 第五章总体施工准备与主要资源配置计划 (36) 5.1施工准备 (36) 5.2主要资源配置计划 (37) 第六章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及说明 (40) 6.1布置原则 (40) 6.2临时施工布置 (40) 6.3施工道路 (40) 6.4施工用电、施工用水 (40) 6.5施工材料 (40) 6.6平面管理措施 (41) 第七章主要施工方法 (42) 7.1各工种之间的协调安排 (42) 7.2施工场地及清理 (42) 7.3测量工程 (42) 7.4透水混凝土道路施工 (44)

7.5透水砖人行道工程施工 (57) 7.6 HDPE双壁波纹管施工 (61) 7.7成品蓄水池工程施工 (68) 7.8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施工方法 (75) 7.9绿化工程 (82) 第八章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90) 8.1质量保证措施 (90) 8.2材料进场及二次检验制度 (99) 8.3人员控制 (101) 8.4过程控制 (104) 8.5各工序质量控制标准 (105) 第九章安全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108) 9.1安全保证体系 (108) 9.2保障组织机构 (108) 9.3安全技术措施 (109) 9.4应急抢险预案 (113)

海绵城市建设PPP投资管理 ——以江西省萍乡市为例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现象十分严重,雨水的治理与利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海绵城市技术是一项在国外被广泛引用的城市雨水治理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海绵城市建设中除国家投资外,还以ppp模式吸引了数量极大社会资本,本文以江西省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ppp运营为例,探讨ppp运营模式在海绵城市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ppp模式 一、海绵城市的理念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development,lid)”。这是一种生态环境友好的场地开发和雨水管理方式,旨在减轻开发对陆地,水源和空气造成的影响。这个方法强调场地设计和技术规划的整合,注重保护自然系统和场地水文功能。海绵城市的目标是模仿场地原本的水文,使用技术设计有最小化,渗透,蒸发蒸腾,过滤,贮存和滞留靠近发生地的径流。 二、ppp投资简介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在我国通常被称作“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关于ppp的定义,目前的经济金融领域专家尚没有给出较为明确的解释,但可以根据ppp模式特点,归纳出其四大特点:公私合作、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共担。十八届三中全会明文指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同时,《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财政部首次使用了ppp的概念,明确要“推广运用ppp模式,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于是在此报告提出后,各地市政府开始了规模宏大的ppp项目建设。发改委于2015年上半年发布的ppp项目库显示,2014年以来,中国已推出ppp项目共计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涵盖水利、市政、交通、公共服务以及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 三、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 萍乡市是地级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是一座植被破坏严重、水涵养能力低下的资源枯竭城市。萍乡地处江南丘陵地带,是赣湘两省两江的分水岭,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是典型的工程型缺水。萍乡市城区被山体所围绕,一下暴雨就容易出现城市内涝。留不住水、排不出水,水难题成为制约萍乡市发展的最大障碍。作为申报海绵城市试点的34个城市中基础条件是最弱的城市,通过省领导的亲力亲为高位推进、省直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萍乡市自身精心准备,一路过关斩将,在第二轮参与答辩的全国22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16个“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四、ppp模式在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在ppp模式运作中,采用了通过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充分引导和发挥社会资本采取ppp模式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采取竞争性磋商方式确定了南京卓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ppp第三方中介机构,确定了服务内容。社会资本方与萍乡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项目公司,其中社会资本占股70%,萍乡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占股30%。萍乡市政府授予合资公司特许经营权,由合资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根据建设资金来源的不同,将项目划分为两个工作包:第一个工作包项目业主为萍乡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利用中央补贴的专项资金12亿元进行建设海绵城市相关公益性项目建设;第二个工作包项目业主为社会资本方,建设主要为污水处理厂等具有收益性的项目,总投资由社会资本方负责。这一工作包以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运作,由ppp

烟台市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WorldArchitecture

烟台市“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016-2020年)设计任务书 (初稿) 为保障“十三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各项建设任务的及时有效落实,分阶段推进和贯彻城市总体规划意图,我局决定开展烟台市“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一、规划范围 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烟台市六区范围(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福山区、开发区、高新区)和栖霞市桃村镇,总面积约3002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年限为2016—2020年。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5.《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6.《山东省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技术规定》 7.《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8.《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

纲要》 9. 其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定 四、总体要求 1.规划应在《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及各部门相关规划指导下进行,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设计规范和技术规定。 2.规划应充分研究上一版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与效果,在规划编制方法、技术手段及编制内容上有所创新。 3.规划应结合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统筹考虑近期城市发展目标与对策,促进新时期烟台社会、经济、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应以《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为基础,确定中心城区近期重点发展地区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同时统筹考虑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求,使政府公共投资形成合力,确保公共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政策空间效应的最优。 5. 规划面临烟台新一轮城市建设与发展,要综合考量烟台在产业转型、公共设施、民生改善、有机更新、城市文化振兴等方面内容,着力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加强政府对城市发展的综合调控,提升城市竞争力。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1 前言 0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2)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4)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6)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6) 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6) 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7) 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7) 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7)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7) 建设目标 (7) 建设原则 (8)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9) 总体框架 (9) 技术架构 (10) 应用体系 (11)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2013年7月

目录 1 前言 0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2)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4)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6)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6) 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6) 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7) 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7) 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7)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7) 建设目标 (7) 建设原则 (8)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9) 总体框架 (9) 技术架构 (10) 应用体系 (11)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住建部通过组织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行新型城镇化,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020)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7)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乐山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0年)》简要说明

《乐山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0年)》简要说明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为乐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行政辖区,总用地面积1916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期限一致,为2017—2020年。 二、近期建设目标、策略与行动 (一)建设目标 遵循“四川旅游首选地、绿色转型示范市、山水园林宜居城和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总体定位,着力跨越赶超、转型升级和格局优化,努力将乐山建设成为“经济活力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特色魅力城市”。 (二)策略与行动 遵循三大策略,实施十大行动: 策略一:培育增长极 1、实施旅游提质行动 进一步提升以乐山大佛、岷江东岸和老城为主的文化休闲度假区,强化核心引领;推动峨眉河风光带、三江沿线、沙湾组团、五通桥组团旅游开发,促进全领域各行业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实现由景区主体型向区域综合型转变。 2、实施新区建设行动 围绕“一城两新区”,疏旧建新、南拓西延,拓展城市框架。重点建设苏稽新区和冠英新区,建设完善乐山高新区、青江新区、沙湾乐水小镇,合理引导各片区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动新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

3、实施产业整合行动 推动制造业整合提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建设优化高新区总部基地、五通桥新型工业基地、沙湾绿色生态工业园等产业平台;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会展、文化创意两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策略二:打造魅力城 4、实施住房建设行动 建立完善由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和商品住房构成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大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18年底前实施改造“十三五”所有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稳步实施“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改造,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修缮改造房屋,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环境质量。 5、实施环境保护行动 加大治水、治气、治土力度,推进多污染源综合治理;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三江多脉四屏多园绿地系统;以竹公溪流域地区、苏稽新区、冠英新区为重点,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6、历史文化保护行动 保护山水城市格局,包括“三江汇聚、溪河纵横”水系格局,高标山、三龟山、城市绿心等山体绿化,以及依山就势、内外双城的城市形态; 保护历史城区,包括嘉州古城空间格局、外部轮廓、街巷结构、古城墙连续分布带,苏稽历史文化街区、两河口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等。 保护景观廊道,包括世界遗产乐山大佛到峨眉山之间的景观廊道,历史城区老霄顶望大渡河、老霄顶望大佛、大佛望历史城区、沿江涵春门望“卧佛”、肖公嘴望“卧佛”、育贤门望大渡河景观视线等。 7、风貌提升行动 重点打造大佛景区节点、苏稽新区(文体中心)节点、高铁站前节点、高新区商务中心节点、冠英新区节点、乐水小镇节点及产业园区节点等7大节点景观,优化三江六岸景观廊道,重点提升老城区域、大佛景区周边区域、高铁站前区域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萍乡、常德海绵城市建设考察心得

萍乡、常德海绵城市建设考察学习心得 2017年7月20日至23日,在武汉市海绵办、市海绵公司的组织下,武汉海绵城市建设青山示范区有关单位对与武汉同属首批海绵城市试点的萍乡、常德两地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听报告、看现场的方式对两地海绵城市建设有了深切了认识,现将考察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方面 萍乡在2015、2016年度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考评中连续两年排名第一,有许多可取的经验值得借鉴,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建设目标明确。萍乡海绵城市建设与武汉一样,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等不利因素,但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明确,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围绕着建设独具江南特色的海绵城市展开规划设计,重点解决水安全、水生态和水环境问题。试点区域面积32.98平方公里,海绵项目共计159个,计划总投资63亿元。截止日前,投资完成比80.70%。 2、体制机制创新。与其他试点城市类似,萍乡海绵建设也成立了海绵办,但与武汉不同,该市海绵城市建设由市委书记亲自挂帅,作为全市战略在推进,真正当做一把手工程在实施,形成了“海绵办一周一调度,分管副市长半月一调度,市长一月一调度,书记一季一调度”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项目推进中的各

种难题。同时,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资源整合有深度,从全市选调了22名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建立了一个指挥有力、业务扎实、综合协调、常态运作的工作机构。主要表现在简化办事流程,对涉及到的手续做到能合并的一律合并,能并联的一律同步进行,能走绿化通道的一律挤进去,解决了项目审批难、审批慢的问题。 3、全员参与和舆论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该市通过多媒体广泛传播海绵城市理念,不断提升海绵城市在干部群众中的知晓度、认可度和支持度,将政府有形的手和社会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海绵城市”连续两年成为萍乡年度十大热词之一。 4、制度和管控创新。加强制度和管控创新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萍乡为此出台了《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施工、竣工验收技术导则》等制度标准,从项目的立项、可研、规划、建设、竣工验收等阶段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落实途径,解决了项目在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等环节无标准、无规程的问题。在管控方面,与武汉类似的做法是推行差异化管理。按照“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以点带面;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以面带片”的指导思想,整体出发,通盘考虑,将新老城区整合成7个汇水片区。 5、推进海绵城市监测平台建设。聘请了专业机构作为海绵城市技术服务(监测平台和技术咨询)单位,建设统一的海绵城市

《焦作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

《焦作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 焦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焦作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了评审。专家们原则上同意了《规划》,并指出《规划》紧紧围绕民生发展,突出了将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规划》重点阐述了未来4年内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项内容。未来4年,我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以及环卫等设施建设方面。公共服务设施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方面。《规划》非常详细地向我们呈现了4年后我市在这些方面将要达到的目标。 全面打造黄金商业圈 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扩大就业为目标,《规划》全面打造黄金商业圈,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依托三维商业广场、百货大楼、新亚商厦、魅力香港城等大型商贸企业,加快贸易大厦的改造升级,加快东方红广场周边改造进程,强化焦作市一级商业主中心的功能;依托金桂苑商业广场和百货大楼焦东超市,优化商业业态,完善该区域的商业中心功能;依托城际城铁建设和火车站南广场扩建,加快大丰商城对外招商、民主路与站前路周边商业地块的开发改造,逐步形成以火车站南广场为中心的新老城区过渡带商贸中心;依托丹尼斯生活广场、摩登市商业步行街、嘉隆国际中心,打造新城区商贸中心;依托山阳商城小商品批发市场、欧凯龙家居批发市场、金土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建材市场等,打造焦作商品批发集散基地;以和平街市场改造为依托,打造以服装、现代百货、体育用品为主的和平街商贸步行街;以万联世纪城为依托,逐步将友谊路打造成为中华名优小吃一条街;以大杨树餐饮娱乐一条街为依托,加快胜利南街棚户区开发改造,打造以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消费为主的餐饮娱乐一条街;以大商集团入驻开发摩登街为依托,打造商业购物、餐饮娱乐一条街;以北太行山沿线改造为依托,打造“农家乐”特色风味街;以原车站街五金交电一条街升级改造为依托,打造经营层次更高、管理更为规范的新五金交电销售一条街。 加快形成城路网框架 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方面,我市将加快形成“七横、八纵、两环”城路网框架,近期主要新建(改造)中南路、长安路、中原路、东海大道、滨河路、南阳路等32条道路,新建桥梁11座。 《规划》称,到2015年,焦作城市公共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200标台。近期在汇亨宾馆附近、中站区怡光路与影视路交叉口附近、中原路与焦辉路交叉口附近、电厂二号院、龙源湖公园、缝山公园附近等设置公交首末站。 我市对外交通规划更是力求便捷,配合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铁路、公路将全力服务焦作经济圈的形成。 在铁路交通方面,近期新建新月铁路二线及货运车站、郑焦城际铁路,搬迁货运北站、拆除老城区相对应的铁路线;扩建焦作火车站,增加焦郑城际铁路站,新建焦作新区火车站,扩建待王火车站。 在公路交通方面,疏通城市过境交通通道,减小过境交通对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主要建设东海大道、南洋大道、中南路,与影视路形成城市的外环,解决城市过境交通问题。 加强焦博修一体化进程,保证焦作市城区每个方向至少有两条通道与博爱、修武、武陟以及其他县市联系。近期重点打通世纪路与博爱城区道路对接,人民路、解放路、建设路与修武对接,文昌路向南延伸与武陟对接,中原路向南延伸与郑常公路连接。 近期,将恢复中站、马村长途客运站,主要解决中站区、马村区与周边乡镇的联系,可作为城乡公交首末站,结合待王火车站及周围布置的大型仓储区,在文昌路东待王段建设一个大型货运枢纽站,结合中原路济焦新高速入口规划过境交通停车场。 绿地塑造焦作绿形象 除了对市区河道进行整治及对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建设外,到2015年,我市各类绿地面积达到1250.78公顷,新增绿地670.80公顷,主要新建公园有塔北路与影视路交会处两侧公园,普济路与人民路交会处公园、碧莲湖公园、南水北调两侧公园及山阳故城遗址公园。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新)

1 前言 (1)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3)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6)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8)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8)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9)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9)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9)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10)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0) 4.1建设目标 (10) 4.2建设原则 (11)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2) 5.1总体框架 (12) 5.2技术架构 (13) 5.3应用体系 (14)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2013年7月

目录 1 前言 (1)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3)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6)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8)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8)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9)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9)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9)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10)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0) 4.1建设目标 (10) 4.2建设原则 (11)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2) 5.1总体框架 (12) 5.2技术架构 (13) 5.3应用体系 (14)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住建部通过组织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送审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第二条详细规划和技术规定的关系 第三条广州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第四条密度分区 第五条实施性规定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管理 第六条城市规划层次 第七条“六线”控制体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勘察测量管理 第八条城市规划编制与城市勘察、测量 第九条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 第十条城市基础测量 第十一条城市规划工程测量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勘测资料管理 第四章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管理 第十三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第十四条建设用地分类 第十五条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 第十六条用地面积的最小规模 第十七条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 第五章详细规划管理 第十八条建设用地技术经济指标控制 第十九条居住用地公共设施配套要求 第二十条竖向标高 第二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二十二条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 第二十三条传统骑楼街的保护、更新和改造 第六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第二十四条建设项目使用功能的确定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第二十五条建筑工程的高度控制 第二十六条建筑间距 第二十七条建筑退让 第二十八条建筑工程停车配建 第二十九条零星建(构)筑物和建筑物外部附属物 第三十条村民和城镇居民住宅 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第三十一条城市道路交通 第三十二条城市轨道交通 第三十三条其它交通设施 第三十四条管线的布置 第三十五条河涌水系规划控制范围 第三十六条市政设施 第八章建设工程规划验收 第三十七条规划验收 第三十八条分期验收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用语说明 第四十条溯及力 第四十一条生效日期 附表: 附表一: 居住用地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二:工业用地通用厂房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普通仓储用地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四:公园内部用地比例 附表五:居住建筑建筑间距表 附表六:建筑工程临规划道路边线、河道规划控制边线退让规定附表七:建筑工程临铁路边轨中线退让规定 附表八:建筑工程临架空电力线导线边线退让规定 附录:名词解释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习总书记在 2013 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一、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主要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1、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 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 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 3、推行低影响开发 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此外,从建筑设计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的路面、人工湿地

等促进雨水积存净化。据美国波特兰大学“无限绿色屋顶小组”(Green roofs unlimited)对占地723英亩的波特兰商业区进行分析,将219英亩的屋顶空间——即三分之一商业区修建成绿色屋顶,就可截留60%的降雨。 具体落实时有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环节: 1、现状调研分析 通过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降雨情况)、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 情况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 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 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3、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 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 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 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影 响开发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汇水区末端建设人 工调蓄水体或湿地。严禁城市规划建设中侵占河湖水系,对于已经侵 占的河湖水系,应创造条件逐步恢复。 4、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及其组合系统选择

集 安 市 城 市 近 期 建 设 规 划

集安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文本 集安市人民政府 2006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规划期限与空间范围 (2) 第三章市域规划 (3) 第四章城市近期发展重点及目标 (3) 第五章城市发展规模 (5) 第六章城市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5) 第七章城市用地控制 (6) 第八章城市建设规划 (7) 第九章专项规划 (11) 第十章城市建设用地及项目分期投入计划 (14)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措施 (14) 第十二章对原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补充 (15) 第十三章附则 (16) 附表 (17) 附图 (3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落实集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确定集安市城市近期发展规模和方向,部署重大市政公用性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实现集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进行城市建设和城市开发,加强城市建设监督管理,为城市近期建设提供依据,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城市与区域规划思想,遵循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2、坚持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划思想,遵循计划、规划与建设高度协调的政府宏观调 控的原则 3、坚持规划公众参与的思想,遵循规划为城市整体利益、公众利益服务调控的原 则 4、坚持经营城市的规划思想,遵循城市资源有效组合、经济结构有序转型升级的 原则 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遵循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三条本规划依据 1、国家、省级有关法律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吉林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2002) 《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及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制定。 2、集安市相关资料 《集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 《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地保护规划》 《集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二章规划期限与空间范围 第四条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 第五条空间范围 1、市域:9个镇、2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面积为3217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东起下解放村东界,西至麻线乡东界,南起鸭绿江北岸,北至大 禹山山脊,面积为44.89平方公里。

重庆大都市区规划方案

重庆大都市区规划方案 重庆大都市区是以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构成的主城区为核心,与城市发展新区各区的城区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是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载体,是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成渝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主城区加上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这12个区,成为我市规划的大都市区。 地图中显示,大都市区一共28673平方公里,占我市全部面积约35%。同时,地图中统计,截至目前大都市区通车高速公路共1007公里。县道及以上道路9154公里,运营轨道202公里,在建轨道152公里。《重庆大都市区规划》根据功能优化组合的需要,将城市发展新区分为五大板块。 城市发展新区五大板块 铜梁—潼南板块 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承接主城区传统工业转移,发展电子配套、汽摩零部件、机械制造等产业,培育商贸物流、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 永川—大足—荣昌板块 重点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培育完善商贸服务、综合物流、职教研发等区域性服务功能,培育消费品、汽车、装备、电子等产业集群。 江津—合川—璧山板块 重点实现与主城区融合发展,承接主城区外溢的区域性服务、物流及科教研发功能,布局国家级产业开发平台,发展电子配套、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等产业。 涪陵—长寿板块 重点打造综合产业基地,引导化工、钢铁、装备、材料、汽车等产业集群发展。

綦江(万盛)—南川板块 重点打造资源深加工基地和重要能源基地,承接主城区外溢的商贸物流、现代制造功能,培育休闲旅游与文化交往功能,完善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和城郊休闲旅游业。 青山埋白骨,绿水吊忠魂。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修改版) 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一七年三月

项目名称: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项目单位:珲春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编制单位: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工咨甲10820070043 单位负责人:王金山 总工程师:郭荣辉 技术负责人:邹军高级工程师 经济负责人:刘凤祥高级工程师 参加编制人员:王琳琳高级工程师 翟伟娜高级工程师 赵蕾高级工程师 宋学丹助理工程师 校核:赵红音校对:徐静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 项目概况. (1)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 1.3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5)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 1.5 问题与建议. (7) 第二章现状分析与建设必要性 (9) 2.1 城市概况. (9) 2.2 城市生态本底 (11) 2.3 现状评价. (12) 2.4 需求分析. (15) 2.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 第三章建设地点与区域条件 (20) 3.1 项目地点. (20) 3.2 区域建设条件 (20) 第四章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28) 4.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28) 4.2 建设原则. (28) 4.3 主要建设任务 (28) 第五章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方案 (32) 5.1 工程概况. (32) 5.2 设计依据. (32) 5.3 海绵型道路平纵横设计方案 (33) 5.4 海绵型道路技术措施 (37) 5.5 海绵型道路工程部分道路改造、交通设施 (47) 5.6 合流制改造工程 (32) 5.7 工程量. (69)

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

广州市城市更新局2017年1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更新总体目标与策略 (4) 第三章更新规模控制 (7) 第四章更新功能引导 (7) 第五章更新强度指引 (14) 第六章空间管控指引 (15) 第七章专项控制指引 (18) 第八章近期重点工作与更新时序指引 (29) 第九章规划实施机制 (3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有效引导和有序推进全市城市更新工作,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护与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改善城市面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经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审核通过的广州市2014 年12 月“三旧”地块标图建库数据库动态调整和核查梳理分类成果(以下简称城市更新用地)及其需要整合连片的范围。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本规划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文)、《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34 号,2015)、《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配套文件的通知》(穗府办〔2015〕56号)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三旧”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粤府办[2009]122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三旧”改造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粤建规函〔2014〕1972号)的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城市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修正版)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依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广州市“三规合一”规划》、《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等相关规划进行编制。 第五条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握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律,坚持城市工作“五个统筹”,按照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四个结合”和城市更新“注重安居乐业第一;承接历史文脉,绝不毁无价之宝;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有序更新”的四项要求,着力构建和完善城市更新长效机制,把城市更新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重要战略和公共政策长效推进。 第六条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发挥城市更新作为统筹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抓手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