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期末论文)(1)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期末论文)(1)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期末论文)(1)

姓名:陈丹杰学号:pb11210184 班级:信院三班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

有幸本学期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门智慧学,.学好它可以使我们认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魅力与风彩.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社会历史观,社会的发展规律与国家的政治基本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关系深刻分析,阐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及商品价值,相互关系及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讨论思考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是强调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生产资料,任何财富、使用价值也生产不出来。但是,首先应当突出的是劳动、劳动者!“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尊重劳动、劳动者,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劳动、劳动者,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一位的是不断解放劳动、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效率。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就是劳动积累的过程,就是劳动、劳动者解放的过程,就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清楚劳动和价值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商品是劳动产品,其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很多人在谈到“劳动”的时候,撇开了它的对象性而谈起了需求,似乎是存在一种没有对象性的“劳动”,似乎是存在一种没有“需求”的“劳动”,并把这样一种毫无生气,并且注定因为没有对象而变得虚无缥缈的“劳动”归之于马克思,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解和歪曲。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了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他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他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那么什么是价值?马克思说:“作为形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或者说,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从过程来说,一个从固化结果来说。那么“价值”既然是这样一种“劳动”,它和劳动的区别之处表现在哪里呢?仅仅是这样,即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而作为“价值”的凝结的人类劳动,是一种死劳动,一种物化的劳动,这种死劳动、物化劳动已经不是人的本质属性,已经不是人的本身的能力,而是在人之外独立自存的东西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第一小节的标题是:“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在这里,小括号里明确使用了“价值实体”这个词,“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在这里表达了独立存在的意思,即表示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不是人的活动能力了,而是在人之外独立存在的东西了。

按照马克思劳动力价值论,任何一件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出该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量,后者有两个部分共同组成,一是通过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把所耗用的生产资料上凝结的劳动转移到产品上的“物化劳动”,另一组成部分是劳动者的劳动对象化于商品体中的抽象劳动,新创造出来的价值。

价值的实体虽然是劳动,但一种商品的一单位价值并不是由它本身的社会必要劳动表现出来,而只能从与之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相对的表现出来。对商品价格的估计,只能是商品交换的结果;因此如果我们把这种估计当作前提,我们必须把这种估计当作是等同价值的商品交换的结果。按照价值规律,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来相互交换的。价值规律可以表述如下:两种(或两种以上)商品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交换比率(或称交换价值)在每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一致的前提下,等于每种商品生产中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的比率。

马克思阐述了当一个社会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的条件下,生产产品所费的劳动就不再表现为价值。这是,劳动时间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双重作用:一是调节社会中劳动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使之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是计量各个生产这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的份额。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只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份额的尺度。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具有实践的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这是其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释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这是其二。对于第一条,是马克思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价值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么样形成了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中形成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对于第二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我想不仅仅对于我国,对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为此我们应该更深刻的去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对其的认识。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越显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因此,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深化对科技人员、经管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因此,应当充分肯定科技人员经管人员在创造价值重所付出的劳动,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贡献相对称,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应用科学技术可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还可以为人所掌握,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以,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

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到重要的位置。深化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劳动价值论把供给与消费看成是表像,认为其实质是劳动之间的相互交换。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先进之处,但是,其也有不足的地方,它不能而且不合适解释没用货币的计划经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批判接受,要革故鼎新地吸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优秀之处,同时也要对其不足地方,加以修正,使之符合我们当代人发展的要求。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这个问题上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认为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现实不符。他们说,商品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决定价值。劳动决定不了价值,商品价格的高低由供求决定,供不应求,价格就商,就能卖上价,商人就有厚利可图,否则,就卖不动,就卖不上价,甚至还要发生亏损。这就是现实,不是马克思所讲的价值在企业内部就形成了。

现实的经济生活。各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其基础经济条件的不同,比如,中国的两大基础经济条件:人口多和底子薄,就是别国的经济发展所不具备的。所以,最根本的经济思想来源于现实的经济生活。这方面,邓小平理论确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江泽民身体力行,了解平民生活,下农村、下工厂,访贫问苦、看望下岗职工。由此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决策。因此,这里既有实践上升为理论的问题,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所以,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经济学,凡是正确的理论,都是从所实际经历的经济生活中来的,因而都必须落脚到现实经济生活的实处来。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我们不仅要研究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而且要研究在中国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性课题,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人类历史始终是沿着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两条轨迹发展的,是实践和理论相伴、相依、相辅相成的历史过程。人类的创造性探索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是我们新时代大学生们光荣而神圣使命和长期任务。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国6 [摘要]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所走过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败下去,反而更加兴盛。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是具有实践性的。它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正确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与时俱进实践实事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正文] 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于童年时代:他才刚刚发展。 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 —萨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这就是它的实践性、革命性。马克思主义要使自己能够承担和履行并且始终能够承担和履行这一职能、使命,就必须能够随着历史条件和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而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马克思主义能够发展,首先在于它是科学,是真理,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思想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发展的基本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还在于它的开放性。其实,一切科学、真理都是开放的。它能够吸收来自现实实践、来自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1845年以前,马克思研究的主题主要是作为“类”的人的解放和自由问题,也就是理想人性的实现问题。 1845年以后,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主题和理论前提发生了转换,那就是着重研究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也就是研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研究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的社会历史条件。换言之,1845年以后,马克思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主要就是以现实的人、历史的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历史唯物主义,其理论前提主要是现实的人、处在现实生活过程和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人,其关注的主要是现实的人性和历史变化了的人性。这种研究主题和重点的转移,是与时俱进的一种形式。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恰逢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转折时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再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二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资本主义积聚和集中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向以垄断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过渡。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来临。面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1}。 列宁勇敢地迎接了挑战,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深刻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已经内在地决定,它总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在与历史和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的结合中、在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的结合中,对时代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列宁主义就是这一时代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首先,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针对当时标榜为“新思潮”的各种唯心主义理论,以及针对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和歪曲,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重要著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针对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谬误,系统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发展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列宁还周详地阐明了辩证法要素,揭示了辩证法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f04518545.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指导地位,是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虽然我们提倡市场经济,但我们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我认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双轨制经济制度,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而且对于私营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没有竞争力和没有影响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就应该全面发展,避免短板效应,早日富国强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论体系按劳分配合理性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结果确实发人深思。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而他的思想依然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无穷魅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已经有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横跨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正如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但不可避免的就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这种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这显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关于共产主义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关于共产主义的讨论」 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也是社会化集体大生产的社会,面对恶势力也会团结一致。共产主义者认为未来所有阶级社会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将进入高级阶段。 很多人对于共产主义的误解是一个逻辑上的归谬,大致是认为共产主义必然导致一个逻辑前提,那就是“人性本善”,于是试图以批判“人性本善”来展示共产主义的谬误性,但是这显然是并没有意义的做法。但是,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形式逻辑的结果,而是个辩证法的结果,人本性是社会关系总成的产物,而人与客体世界能够被衡量的是劳动制成品,也就是借由劳动过程。客观世界,人本身的趋利性,实际上是异化过程后,社会关系中,生产资料占有方通过强迫劳动对于劳动者本身脱离领有状态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占有,以及劳动者出于自保的实践行为,本质是社会关系中劳动异化和生产资料可估产生的一对矛盾使然,而并非什么人性本质。 只有自己实现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的手来实现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见,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所追求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之所以设想用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那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使人性异化,导致两极分化、贫富悬殊,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他主张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单一的按劳分配代替按生产要素分配。但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本身在马克思那里并不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的,它们不过是实现人性复归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时可以有多种手段,人们应该在诸种手段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一个手段是最优的——收益最高,成本最低,而不能把其中某一种手段当作目的,既不能为了公有而公有,也不能为了私有而私有,否则就本末倒置,把目的和手段颠倒了。邓小平的“猫论”(即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就是严格区分目的和手段的典范,而左倾主义的“草论”(即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则是误把手段当作目的的标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摘要: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关系时,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 大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看法, 用这样的看法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 因而对人生产生了一系列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人生观。人生观不同, 对人生许多根本问题的态度也不同。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作为整个中华名族的综合素质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简单涉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问题,而且必然还要进一步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的社会问题。新的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指南,是大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锐利武器。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正文: (一)世界观的概述 一、世界观的释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世界观的特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联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详解

评分 注:1、无评卷人签名试卷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阅卷,使用红色。用铅笔阅卷无效。

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xxx a,xxx b (a.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xxxx,武汉430063; (b.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430063)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两种制度反复较量中最深刻的影响因素。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以来,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人类生活的世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制度变迁中发挥的这种巨大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却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借鉴,论证了资本主义在回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制度优势,也为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找到了借鉴。与此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对科学技术革命所做的积极回应,特别是市场制度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功,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发展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来体现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①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科学的基本含义是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活动,而技术则是这种认识成果的运用,我们今天把两者连在一起合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过是说明了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马克思之前,事实上还没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即把科学和科学技术进步看成是由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决定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带动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说明了科学是“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其精髓的抽象的反映”,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道理。②根据科学和技术涵义上的不同,本文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历史上只发生了两次,第一次科学革命导致了牛顿力学为标志的经典科学体系的建立;第二次科学革命是指上世纪初发生的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以及现代化学、生物学等的科学体系的形成。从关键性的技术创新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的视角来看,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这样的革命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第一次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科学还没有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和深度参与到技术革命之中,从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开始,科学才开始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发挥其关键性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 ①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42页。 ②Ю·А·奥夫钦尼科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技术进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16页。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演绎而来的一元价值论,其理论目标是特定历史条件所赋予的为暴力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发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然要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要结合新的现实,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当代意义 引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又是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若离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以,应该从本质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应该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概括的意义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问题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严格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概念。《资本论》正是从分析商品两因素,即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入手的。 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存在的物质基础,如衣服挡寒、食品充饥、车船代步、房屋供居、电灯照明等。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化分工条件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有形式,即通过物与物或者说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间接反映的一种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两个因素对商品来说是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要它,谁也不会同它交换。同样,不经过劳动、如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构成为商品的实体。 价值是劳动的产物,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从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内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不断减少,或者说单位劳动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就会不断增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 “理论实践面对面” __ 专 业: _________________ __ 学 号: _________________ __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院 别: 学生姓 名: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马克思期末论文

1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什么是共产主义 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开始,共产主义开始在理性化程度不高的东方民族中流传。马、恩在首次系统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是这样对共产主义定义的:“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定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以问答形式对共产主义做出了类似的定义:“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共产主义的本质与核心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真理指导我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要在全世界彻底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彻底消灭产生一切罪恶和邪恶的根源即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彻底摧毁一切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的最后堡垒。 科学的共产主义 科学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于阶级斗争,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论证了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二, 生产资料的占有

马克思主义论文(2020年7月整理).pdf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理论实践面对面”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 日期:年月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当然,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理论不是万能的,当代中国经济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又从思想表述的角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大系统。文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一正确的思路。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笼盖四十年的总纲领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文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立。三十八年之后,当他的全部工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显然, 这毕生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目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二十七岁上一语定平生,而忽视他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一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用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人生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择,1846年便投身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心理基础。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一轮太阳在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个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对奉行者的人生覆盖面便愈益宽广。只要略作审顾便不难发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不仅统一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统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灵魂。马克思的理论业绩,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举其大要,谓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这两大发现,前者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后者构成他的政治经济学。从思想内容看,这两大学说占据了马克思理论的主体部分;从研究时间来看,这两项研究则基本前后相续,纵贯了马克思改变世界四十年工作之始终,其中凝结了他毕生的主要精力,耗费了他四十年中绝大部分光阴。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罗素就在《西方哲学史》中批评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它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5]这是一位思想史家对马克思的中肯批评,然而却道出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性特征。马克思的研究课题不是得自思想史的研究,而是在社会的斗争和思考中孕育出来的。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群服务的。他说《资本论》“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6]所以当“《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 到理解”时,他认为这“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7]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样也是贡献给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这只要回顾 一下该原理的发表过程,就可悟出他的良苦用心。本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作了正面、系统、全面的表述,从学术价值上看,是无论如何应设法出版的;但从宣传价值上看,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论争,就不如直接诉诸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著作。所

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2期 ◆李志军/黄明伟 把握当代大学生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在创设魅力课堂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其具有系统性、专门性和集中性等特征,因而成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一些课堂教学蜕变为“娱乐课堂”、“尾巴课堂”的现象也悄然出现。中央财经大学在强化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魅力课堂创设,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创设经典课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简单的“你说我听”和“你打我通”。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要取得明显效果,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切入上要讲究方式方法。在讲授每一门课程的每一章节知识点之前,采取经典案例导入、经典文章导读等方式,在引发学生思想“共鸣”的基础上,将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效引导到相关教学内容上来,往往有利于推动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时,先通过分析洪秀全的“三本书”与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两篇文章的区别,来阐发农民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进而指出中国革命为何只有在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等等道理。 二是创设对话课堂。从本质上说,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思想的“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而在人的正确思想“内化”的过程中,又往往会历经多次反复。教育者只有抛弃简单的灌输思维,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从“听话”到“对话”的转变,并在教育对象思想反复的过程中通过对话加以有效的引导,正确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内化”。因此,对话课堂的创设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形式。中央财经大学相关科任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注重精选素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提问点,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学生与生活开展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最终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教师举例“范跑跑事件”并播放“范跑跑电视辩论”视频且先不作评论,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言包括开展辩论,引发学生彼此间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从思想道德要求的视角对“范跑跑事件”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评论。学生的思想认识历经了多次反复,并在这个过程中正确思想认识得到了真正的“内化”。 三是创设体验课堂。体验课堂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再现、还原教学内容或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识的课堂教学形式。中央财经大学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体验课堂的创设。比如视频体验,通过播放契合教学内容的视频,让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师在讲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时,先让学生观看影片《我的1919》,使学生对运动爆发前的历史背景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系统分析运动爆发的原因;又如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价值观问题时,先挑选学生分成正反两方,然后组织开展“保尔和盖茨谁是真的英雄”这样的大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英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等。 德育与党建 35 CHINA HIGHER EDUCATIO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期末论文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学习马克思主义后的心得体会 班级: 姓名: 日期: 内容摘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学会了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事情时从实际出发,反复实践去认识事情的本质。从而进一步地认识社会主义及深思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更要相信,社会主义将在我国逐步发展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关键词:联系:认识:实践:发展 本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好地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了马概,我对马概的许多基本原理有了系统的了解,学会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解决自己的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下面是我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概)后的心得体会。 一、事物是联系与发展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

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把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并思考各种问题之间的联系,帮助我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普遍存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也存在各自的特点,既然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法可以解决现在许多像我这样的大学生所面对的最大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对待,是积极争取还是消极认命。在学习马概之后,我想我们应该知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无论现实是多么的骨感,矛盾总有解决的办法。我们有足够资本去努力奋斗去争取去把握属于自己的明天。 二、认识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运动经过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再而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发展意义;[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发现剩余价值,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商品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论述劳动价值论以及其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了意义。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通过劳动价值理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也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我们也都知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创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现在的社会与当时马克思生活的社会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它所展示的市场经济规律可以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虽然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

论的热点,也出现了不少争议,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那么我们也会受益匪浅的。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当时英美法等主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未被发明更不用说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论价值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二、马克思价值论 1、马克思价值论的一般认识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象的劳动所凝结。劳动价值论吧价值定义为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是说: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1]。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也就是

大一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大一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和演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的。1938年10月,为了反对左倾和右倾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盲目崇拜共产国际、苏联的经验,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了《论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他讲:“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他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但在六届六中全会后,除了在很少的场合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外,更多的是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这一提法。 1952年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编辑《毛泽东选集》时,特意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此后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著作、文件、报刊都不再出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字样,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直到1983年3月24天津社联通讯社的刘廷亚、杨瑞森又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200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概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根本的标志,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的重要创造,他看到了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所具有的极其丰富的内容,赋予了实践以本体论的意义。本文借鉴前辈观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以及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这实践活动的进程。咋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给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理论的作用只有掌握群众、最终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的作用。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它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最终都依赖于实践。对于实践来说,它依然是第二位的东西。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范畴的内涵可概括为人的自觉自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对对象化扬弃的活动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 实践概念最先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构建了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实践哲学体系,开创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活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着必需的,为着他物而被选择的”工具性活动,即创制,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另一类是“以其白身而被选择的”白由活动,即实践和思辨,这种活动的目的在活动中,人在这种活动中就能够得到快乐。此后至今,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各不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