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器件与IC的可靠性与失效分析4

微电子器件与IC的可靠性与失效分析4
微电子器件与IC的可靠性与失效分析4

微电子器件与IC的可靠性与失效分析——(二)失效机理及其预防措施(小结)[Ⅱ]

2010-06-08 08:29:57| 分类:微电子电路| 标签:衬底寄生晶体管mos ic|字号订阅

(IC的失效机理主要有哪些?预防各种失效的主要措施分别有哪些?)

作者:Xie M. X. (UESTC,成都市)

(8)寄生沟道:

寄生沟道是在半导体表面上不需要导电的地方无意中出现的一种导电通路,这会破坏器件和集成电路的性能——失效。

在IC中寄生沟道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两个:

①芯片表面上连线不当。一般来说,硅表面上的导体(金属或者掺杂多晶硅)都有可能形成寄生沟道。若有导体跨越在两个扩散区之上,即会出现寄生沟道、有电流通过。因为寄生沟道往往很长,故寄生沟道引起的电流一般较小;但即使如此,这种小的漏电流对于低功耗模拟电路而言,也会导致其参数发生变化——失效。一般,当具有较高电压的引线跨越轻掺杂半导体表面时,就有可能在其下面产生反型层——寄生沟道。

②与绝缘膜有关的静电电荷散布。在芯片表面不存在导体的情况下,有时候也会在硅表面上形成导电的寄生沟道,这主要就是由于所谓电荷散布的缘故。对于附着在半导体表面上的绝缘膜(氧化膜、氮化膜),一般是比较完美的,不会导电;但是静电电荷(主要是电子电荷)可以在绝缘膜中、或者在两个绝缘膜的界面处积累,并且发现这些静电电荷在电场作用下能够缓慢地移动——电荷散布。当有电荷散布在半导体表面上时,即起着导体的作用,从而可以形成寄生沟道(p型导电沟道)。当然,污染越严重、温度越高、湿气越大,电荷散布的作用就越强,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此外,热载流子注入也会引起这种电荷散布效应。

在不加偏置的条件下来对失效的芯片进行烘烤(200~250oC),即可判断是否电荷散布效应所引起的失效。因为散布的电荷是可以移动的,并且在较高温度下移动加快,所以,如果在经过烘烤之后,器件性能可以恢复,那么这时就可以认定,引起寄生沟道而导致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电荷散布效应;否则为表面走线不当所造成的失效。

一般,双极型IC比MOS-IC更容易发生电荷散布所引起的失效,这可能与双极工艺的清洁度不如MOS工艺有关。

对于IC芯片场区范围的p型半导体,只要它的偏压高于某一定数值时,就有可能成为

寄生p-MOSFET的源极区,并从而造成IC失效。

为了预防寄生沟道引起的失效,一方面是要在加工工艺上注意清洁度,避免杂质的沾污;另一方面就是要在设计上采取措施,防止寄生沟道的产生,这需要针对具体的电路来加以考虑。总的来说,预防措施有如:

①采用离子注入来设置沟道停止区,以阻断寄生沟道的导电;

②在p型高电压半导体区域上,加设低电位的场板电极,它可以防止寄生沟道的形成,也可以防止电荷散布效应的出现,同时还可以对于下面的载流子调制起到静电屏蔽的作用。

(9)衬底失偏:

在集成电路芯片中,总是有许多反偏的p-n结,例如隔离区、以及扩散电阻和半导体电容等;这些反偏的p-n结就阻止了电流向衬底的流动。但是如果电路在工作时,这些p-n结出现了正偏,那么就会有少数载流子往衬底注入,并产生衬底电流——寄生电流,同时,这种电流在衬底上流过时就会产生压降,即使得衬底电位变化,这就是所谓衬底失偏。

衬底失偏的影响:在衬底失偏时,流经衬底的寄生电流就将会导致IC性能变化或者失效;特别是,较大的衬底电流还有可能引起闩锁效应。此外,衬底失偏还有可能使饱和状态工作的共发射极npn晶体管的集电极-衬底结出现正偏(只要数百mV的失偏电压即可)。同时,衬底的这种寄生电流还会增大由衬底电压调制所引起的噪声和串扰。

衬底失偏的预防: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在IC设计上要保证注入到衬底的电流尽可能小,或者尽量降低衬底上的压降。具体措施有如:

①尽量不要采用衬底pnp晶体管,因为这种器件的集电极电流是直接流入衬底的;即使要采用这种晶体管的话,也应该控制其工作电流不要超过1~2mA。

②横向pnp晶体管和纵向npn晶体管在饱和状态工作时,也有较大的衬底注入电流。对于标准双极工艺下的横向pnp晶体管,它的基区就是外延层,发射极电流可以有很大一部分流入到衬底而损失掉,这时通过增加一个n型隐埋层,即可把横向pnp晶体管的集电极效率由0.1提高到接近于1;在CMOS工艺中的横向pnp晶体管,因为没有隐埋层,故性能不好,但在双极工艺或者BiCMOS工艺中,因有隐埋层而能够获得很好的性能。对于纵向npn晶体管,其中存在寄生的pnp晶体管(发射区是外延层、基区是隐埋层、集电区是p型衬底),该寄生晶体管就有空穴注入到衬底;可以通过添加保护环来阻止空穴到达衬底,或者通过设计基极驱动电路来控制纵向npn晶体管、使得不让它进入饱和状态。

③对于重掺杂衬底的双极型IC,为了减小衬底失偏,可以适当地增大衬底接触的面积、降低外延层的电阻率和厚度。例如,若p型外延层的电阻率为10Ω-cm、厚度为7mm,衬底接触电流为20mA,则衬底接触的面积应该至少为47000mm2。实际上,凡是衬底注入电流超过1mA的晶体管,都应该采用衬底接触把它环绕起来,以降低衬底失偏。

④对于轻掺杂衬底和重掺杂隔离墙的IC,可采用增加衬底接触和远离衬底注入源的措施。例如,凡是注入电流≥100mA的晶体管,都应该在其附近加设衬底接触;任何一个注入电流超过1mA的晶体管,则应该采用多个衬底接触把它包围起来;敏感的小电流电路应该远离衬底注入源至少为250mm;在IC版图上的空间区域要增加衬底接触(多个小的衬底接触要比少数大的衬底接触更有效)。此外,就是需要增大衬底掺杂浓度、或者使用背面接触的办法来减弱衬底失偏。对于BiCMOS的轻掺杂衬底和轻掺杂隔离墙的IC,减弱衬底失偏所需要采取的措施与此类似。

(10)少数载流子注入衬底:

少数载流子往衬底的注入,不仅会造成衬底失偏、引起电路失效,而且也会造成另外的一些影响、也同样会引起电路失效。

这里有两种少数载流子注入到衬底、并引起失效的情况。一种是在双极型芯片中,隔离结正偏时所导致的往衬底的注入,这时相当于引入了一个横向的寄生晶体管,尽管该寄生晶体管因基区宽度很大而只能输出很小的电流,但这对模拟电路工作点的影响仍然是严重的,并将引起电路失效。另一种是在CMOS中,只要其中有一个MOSFET的源区电位变化、往衬底注入少数载流子的话,就会使电路产生闩锁效应,并导致过热、功耗增大和失效、甚至损坏。

抑制少数载流子注入的措施,有如:

①消除有可能出现正偏的p-n结,但是该措施往往难以实现。因为电路在快速工作时,寄生电感将有可能使得引脚电压瞬间高于电源电压、或者低于低电位(速度越快,所需要的寄生电感就越小),所以很难避免p-n结正偏。

②在CMOS中,增加两个MOSFET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得横向寄生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降低,从而能够抑制闩锁效应。

③在CMOS中,增加一个或两个寄生晶体管基区的掺杂浓度,这也同样可以使得寄生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降低,亦可抑制闩锁效应。为此,在CMOS或者BiCMOS工艺中通常使用重掺杂的p+衬底,并且重掺杂衬底还可给电路提供更强的抗干扰性能;这时,隔离区也必须是重掺杂的,或者另外增加合适的保护环。

④提供一个另外的收集器来吸收所不需要的少数载流子。可以采用保护环来作为收集器;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收集载流子,要求保护环应该既深、又宽,而且要低电阻。

(11)少数载流子交叉注入:

在IC中几个晶体管之间如果存在不该有的电流通过时,则这几个晶体管之间就可能发生了少数载流子的交叉注入现象,这将会导致整个集成电路的参数产生漂移而失效。这时,就应该把可能注入少数载流子的晶体管放置到单独的隔离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少数载流子的交叉注入,而且还可以消除其它多种寄生效应。

一般,为了避免器件之间的交叉注入,凡是源极与外引脚相连接的p-MOSFET,都应该置于单独的隔离区中。同样,任何与外引脚相连接的横向pnp晶体管、或者基区电阻、亦或高方块值的电阻,也最好都置于单独的隔离区中。当然。如果有几个晶体管是连接到同一个外引脚上的,那么可以把它们置于一个隔离区中。

对于处在同一个隔离区中的几个晶体管,在电位高低发生变化时,也有可能出现少数载流子交叉注入现象。例如,在一个隔离区中的两个横向pnp晶体管(共用一个p型集电区),当其中一个晶体管进入饱和状态时,它所发射的一部分载流子将可能被另一个晶体管收集、并增大其集电极电流,从而使得整个电路的性能变化;特别是当这两个晶体管是匹配的时候,影响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一个解决措施就是在这两个横向pnp晶体管的中间加设一个p型基区扩散条(较深、较窄的扩散条),以阻止交叉注入的发生;有时,也把这种p型阻止条称为少数载流子保护环。

类似地,对于处在一个隔离区中的两个横向npn晶体管,为了避免少数载流子的交叉注入,可以在两个晶体管之间加设一个较深的n+型扩散条来阻止交叉注入。

在CMOS电路中有时也可以采用p型条来阻止交叉注入,只是效果不如双极型电路那么好。

热载流子效应对器件可靠性的影响

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堂下考试答卷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考试科目微电子器件可靠性 姓名徐辉 年级2011级 专业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学号S110403010 201 20122年5月25日

热载流子效应对器件可靠性的影响 徐辉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重庆400065) 摘要:介绍了几种热载流子以及MOSFET的热载流子注入效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热载流子注入效应对MOS器件可靠性的影响。随着MOS器件尺寸的缩小和集成电路规模的增大,热载流子效应显得更加显著。最后介绍了几种提高抗热载流子效应的措施。 关键词:热载流子;热载流子注入效应;可靠性 Effects of Hot-carriers Injection Effect on the Reliability Xu Hui (College of Photoelectric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P.R.China) Abstract:The effect of hot carrier and the MOSFET hot-carriers injection are reviewed.On this basis,the hot-carriers injection effect on the reliability of MOS devices are summed up.With the increasing size of MOS devices shrink in size and integrated circuits,the hot-carriers effect is even more significant.Finally,severa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hermal carrier effects are introducted. Key wards:hot carrier;hot-carriers injection effect;reliability 0前言 随着VLSI集成度的日益提高,MOS器件尺寸不断缩小至亚微米乃至深亚微米级,热载流子效应已成为影响器件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第一次意识到热载流子可导致器件退化以来,有关MOSFET热载流子效应的研究已持续了近30年。热载流子注入效应对MOS器件性能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热载流子 当载流子从外界获得了很大能量时,即可成为热载流子。例如在强电场作用下,载流子沿着电场方向不断漂移,不断加速,即可获得很大的动能,从而可成为热载流子。对于半导体器件,当器件的特征尺寸很小时,即使在不很高的电压下,也可产生很强的电场,从而易于导致出现热载流子。因此,在小尺寸器件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容易出现热载流子。 在使用条件下,MOSFET会遇到四种类型的热载流子[1]; 沟道热载流子(CHC);衬底热载流子(SHC),漏端雪崩热载流子(DAHC);和二次产生热电子(SGHE)。 沟道热载流子(CHC):热电子来源于表面沟道电流,是从源区向漏区运动的电子,在漏结附近受到势垒区电场加速,电子获得了能量而被加速,成为热电子。 衬底热载流子(SHC):热电子来源于衬底电流,在势垒区电场的加速下运动到Si-SiO2界面,其中部分电子的能量可以达到或超过Si-SiO2势垒高度,便注入到栅氧化层中去。 漏端雪崩热载流子(DAHC):晶体管处在饱和状态时,一部分载流子在夹断区域与晶格原子相撞,通过碰撞电离,激发电子-空穴对。

典型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方法

典型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方法 纵观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状况,自进入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发展尤为猛烈,而电子元器件作为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于是,了解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那么这次华强北IC代购网就为大家简要的介绍几种典型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方法。 1、微分析法 (1)肉眼观察是微分析技术的第一步,对电子元器件进行形貌观察、线系及其定位失准等,必要时还可以借助仪器,例如:扫描电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进行观察; (2)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电子元器件制作所用的材料、成分的深度分布等信息。而AES、SIMS和XPS仪器都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以上信息。不过,在作AES测试时,电子束的焦斑要小,才能得到更高的横向分辨率; (3)最后,了解电子元器件衬底的晶体取向,探测薄膜是单晶还是多晶等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些信息主要由XRD结构探测仪来获取。 2、光学显微镜分析法 进行光辐射显微分析技术的仪器主要有立体显微镜和金相显微镜。将其两者的技术特点结合使用,便可观测到器件的外观、以及失效部位的表面形状、结构、组织、尺寸等。亦可用来检测芯片击穿和烧毁的现象。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具有可提供明场、暗场、微干涉相衬和偏振等观察手段的显微镜辅助装置,以适应各种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的需要。 3、红外显微分析法

与金相显微镜的结构相似,不同的是红外显微镜是利用近红外光源,并采用红外变像管成像,利用此工作原理不用对芯片进行剖切也能观察到芯片内部的缺陷及焊接情况。 红外显微分析法是针对微小面积的电子元器件,在对不影响器件电学特性和工作情况下,利用红外显微技术进行高精度非接触测温方法,对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声学显微镜分析法 电子元器件主要是由金属、陶瓷和塑料等材料制成的,因此声学显微镜分析法就是基于超声波可在以上这些均质传播的特点,进行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此外,声学显微镜分析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观察到光学显微镜无法看到的电子元器件内部情况并且能提供高衬度的检测图像。 以上是几种比较常见的典型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方法,电子元器件失效一直都是历久弥新的话题,而对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是确定其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对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电子器件可靠性复习题

1、什么是可靠性 答: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2、固有可靠性 答:指产品的原材料性能及制成后在工作过程中所受应力,在设计阶段所赋予的,在制造过程中加以保证的可靠性。 3、使用可靠性 答:指产品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出的可靠性。 4、失效 答:产品(器件)失去规定的功能称为失效。 5、可靠度,及其表达式 答:可靠度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表达式:R(t)=P{ξ>t}。 6、失效概率 答:失效概率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载时间t以前失效的概率。 7、失效概率密度 答:失效密度是指产品在t时刻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 8、瞬时失效率

答:失效率是指在时刻t尚未失效的器件在单位时间内失效的概率。 9、平均寿命 答:器件寿命这一随机变量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寿命。 10、可靠寿命 答:对一些电子产品,当其可靠度降到r时的工作时间称为产品的可靠寿命。 11、菲特的定义 答:简单地说就是100万个器件工作1000h后只出现一个失效。 12、解释浴盆曲线的各个周期的含义 答:第一区:早期失效阶段:此阶段失效率较高,失效随时间增加而下降,器件失效主要是由一种或几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因所造成,此阶段的延续时间和失效比例是不同的。第二区:偶然失效阶段:失效率变化不大,是器件的良好阶段,失效常由多种而又不严重的偶然因素造成。第三区:损耗失效阶段:失效率上升,大部分器件相继失效,失效是由带全局性的原因造成,损伤严重,寿命即将终止。 13、指数分布的可靠度,失效率,寿命方差,可靠寿命,中位寿命 答:指数分布可靠度:f(t)=λe-λt(0≤t<∞,0<λ<∞)失效率:λ=λe-λt/e-λt寿命方差:D(ξ)=1/λ2可靠寿命:tr(R)=ln(1/R)1/λ中位寿命:tr (0.5)=0.693*1/λ 14、什么是系统

电子元器件失效模式总结

元器件的失效模式总结 Beverly Chen 2016-2-4 一、失效分析的意义 失效分析(Failure Analysis)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已失效器件进行事后检查,确定失效模式,找出失效机理,确定失效的原因或相互关系,在产品设计或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纠正以消除失效的再次发生。 一般的失效原因如下: 二、失效分析的步骤 失效分析的步骤要遵循先无损,后有损的方法来一步步验证。比如先进行外观检查,再进行相关仪器的内部探查,然后再进行电气测试,最后才可以进行破坏性拆解分析。这样可以避免破坏性的拆解破坏证据。拿到失效样品,首先从外观检查开始。 1. 外观检查:收到失效样品后,首先拍照,记录器件表面Marking信息,观察器件颜色外观等有何异常。 2.根据器件类型开始分析:

2.1贴片电阻,电流采样电阻 A: 外观检查,顶面覆盖保护层有针状圆形鼓起或黑色击穿孔->内部电阻层烧坏可能->万用表测量阻值:测得开路或者阻抗偏大->内部电阻层烧毁可能->可能原因:过电压或过电流烧毁—>检查改电阻的稳态功率/电压或者瞬时功率/电压是否已超出spec要求。 Coating 鼓起并开裂黑色击穿点 ●可失效样品寄给供应商做开盖分析,查看供应商失效报告:如发现烧毁位置位于激光切 割线下端,可确定是过电压导致失效。需要考虑调整应用电路,降低电压应力,或者换成能承受更大应力的电阻。 激光切割线 去除coating保护层后,可以看到烧毁位置位于激光切割线旁边,该位置电应力最集中。 B: 外观检查,顶面底面均无异常->万用表测量阻值:测得开路或者阻抗偏大->内部电阻层烧毁或者电极因硫化断开或阻抗增大->检查改电阻的稳态功率或者瞬时功率是否已超出spec要求,如有可能是过电压或过功率烧毁;应力分析在范围内,考虑硫化->失效样品寄给供应商分析。查看供应商失效报告: ●如发现烧毁位置位于激光切割线下端,可确定是过电压导致失效。需要考虑降低应用电 路中的电压应力,或者换成能承受更大应力的电阻。 ●如果测试发现保护层附近电极硫元素含量高且电极沿保护层边缘发生断裂情况,可确认 是应用中硫化物污染导致银电极被硫化生成AgS而断开需确认应用环境是否硫含量比较高。如果有必要,更换为抗硫化电阻。

电子元器件失效性分析

电子元器件失效性分析与应用 赵春平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摘要: 警用装备作为国内特种装备制造业之一,其可靠性、精确性要求非一般企业及产品所能满足,因其关系到现场使用者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故设备选材更是严之又严。电子元器件作为警用电子系统的基础及核心部件,它的失效及潜在缺陷都将对装备的可靠性产生重要影响;电子器件失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确定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提出对策、采取措施,防止问题出现,失效分析对于查明元器件的失效原因并及时向设计者反馈信息是必须的。随着警用装备制造水平的不断进步,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设备研制单位和器件生产厂家对失效分析技术及工程实践经验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关键词:警用装备、可靠性、失效模式、失效机理。 一、失效分析的基本内容,定义和意义 1.1失效分析的基本内容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的目的是借助各种测试分析技术和分析程序认定器件的失效现象,判断其失效模式和机理,从而确定失效原因,对后续设计提出建议,在生产过程中改进生产工艺,器件使用者在系统设计时改进电路设计,并对整机提出相应测试要求、完成测试。因此,失效分析对元器件的研制速度、整机的可靠性有着重要意义。 1.2失效的分类 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对失效做适当分类:按模式分为:开路、短路、无功能、特性退化、重测合格;按原因分为:误用失效、本质失效、早起失效、偶然失效、耗损失效、自然失效;按程度分为:完全失效、局部失效、按时间分为:突然失效、渐变失效、退化失效;按外部表现分为:明显失效、隐蔽失效等。 二、失效的机理、模式 2.1失效的机理 由于电子器件的失效主要来自于产品制造、实验、运输、存储、使用等一系列过程中发生的情况,与材料、设计、制造、使用密切相关。且电子元器件种类繁多,故失效机理也很多,失效机理是器件失效的实质原因,在此说明器件是如何失效,相当于器件失效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从而表现出来性能、性质(如腐蚀、疲劳、过应力等)。元器件主要失效机 理有: 2.1.1过应力(EOS): 指元器件承受的电流、电压应力或功率超过了其允许的最大范围。 2.1.2静电损伤(ESD) 指电子器件在加工生产、组装、贮存、运输中与可能带静电的容器、测试及操作人员接触,所带经典经过器件引脚放电到地面,使器件收到损伤或失效。

可靠性

可靠性知识 可靠性工程技术简介 国际上,可靠性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纳粹德国用V-2火箭袭击伦敦,有80枚火箭在起飞台上爆炸,还有一些掉进英吉利海峡。由此德国提出并运用了串联模型得出火箭系统可靠度,成为第一个运用系统可靠性理论的飞行器。当时美国诲军统计,运往远东的航空无线电设备有60℅不能工作。电子设备在规定使用期内仅有30℅的时间能有效工作。在此期间,因可靠性问题损失飞机2.1万架,是被击落飞机的1.5倍。由此,引起人们对可靠性问题的认识,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和故障分析,采取对策,诞生了可靠性这门学科。 40年代萌芽时期: 现场调查、统计、分析,重点解决电子管可靠性问题。 50年代兴起和形成时期: 1952年美国成立了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组〔AGREE〕并于1957年发表了《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成为可靠性发展的奠基性文件,对国际影响都很大,是可靠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60年代可靠性工程全面发展时期: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可靠性设计、试验和管理标准,如MIL-HDBK-217、MIL-STD -781、MIL-STD-785。并开展了FMEA与FTA分析工作。在这十年中美、法、日、苏联等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工作。 70年代可靠性发展成熟时期: 建立了可靠性管理机构,制定一整套管理方法及程序,成立全国性可靠性数据交换网,进行信息交流,采用严格降额设计、热设计等可靠性设计,强调环境应力筛选,开始了三E革命〔ESS EMC ESD〕,开展可靠性增长试验及综合环境应力的可靠性试验。 80年代可靠性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时期: 提高可靠性工作地位,增加了维修性工作内容、CAD技术在可靠性领域中应用,开始了三C革命〔CAD CAE CAM〕,开展软件可靠性、机械可靠性及光电器件和微电子器件可靠性等的研究。最有代表性是美国空军于1985年推行了“可靠性与维修性2000年行动计划”〔R&M2000〕,目标是到2000年实现可靠性增倍维修性减半。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2000年行动计划”见到成效。 90年代可靠性步入理念更新时期: 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新的可靠性理念,改变了一些传统的可靠性工作方法,一些经典理论也在被修改,甚至失效率的“浴盆曲线”也被质凝,最为典型的是英国空军发表的一篇题为《无维修使用期》的文章,在欧州乃

静电损伤对微电子器件可靠性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0引言 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器件的尺寸相对变得越来越小,抵抗静电能力随之越来越弱。但是器件在生产、组装、贮存及运输等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静电却越来越多。静电放电无处不在,且其产生的高电压远远超出器件的耐压极限值,由此造成的器件可靠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研究静电损伤的作用机理及静电敏感器件的失效的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静电 1.1 静电的来源 静电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在干燥和多风的秋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啪”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 所谓静电,就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或者说不流动的电荷(流动的电荷就形成了电流)。当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形成了静电,而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也就是说静电现象也分为两种即正静电和负静电。当正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时就形成了正静电,当负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时就形成了负静电,但无论是正静电还是负静电,当带静电物体接触零电位物体(接地物体)或与其有电位差的物体时都会发生电荷转移,就是我们日常见到火花放电现象。例如北方冬天天气干燥,人体容易带上静电,当接触他人或金属导电体时就会出现放电现象。人会有触电的针刺感,夜间能看到火花,这是化纤衣物与人体摩擦人体带上正静电的原因。 通常物体上所带正负电荷相等而使物体呈电中性,因为某种原因使物体上电荷发生转移时,物体即变成带电体,所带电荷被绝缘体隔离起来不能与异性电荷相中和成为静电。当带静电的物体与大地之间存在导电通路时,这些电荷会通过导电通路释放,会引起通路的高电阻处发生结构性损伤。 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电子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而组成原子核的质子所带电荷是正电荷,组成原子核的中子不带电荷。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正负电荷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荷的现象。由于材料表面电荷的不平衡引起静电荷,这种电荷的不平衡产生了可以测量的电场,该电场能够影响到远处的物体,此时我们说物体具有静电。静电放电是指在不同电势的两个物体之间静电电荷的转移。静电的电荷量依赖于物体的大小、形状、成分、表面特征和空气湿度等。 静电产生的方法有很多。最普通即两种物体相互摩擦而带电;导体或者电介质在静电场产生静电感应而带电,固体、流体及气体物质在相对运动、摩擦、挤压、研磨等过程中也可带电。人在活动过程中,衣服、鞋子以及所带用具均可因摩擦或接触分离过程而产生静电。如穿着塑料鞋在化纤地毯上行走时,人体静电电压可达近万伏。 摩擦生电是最常见的静电产生方式,当两种具有不同的电子化学势或费米能级的材料相互接触时,电子将从化学势高的材料向化学势低的材料转移。当接触后又快速分离时,总有一部分转移出来的电子来不及返回到他们原来所在的材料,

电子器件失效分析--学习心得

《电子器件失效分析及可靠应用》-----学习心得 通过8月5日、6日两天的学习培训,结合我司的实际情况,总结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一、电子器件失效的理念。 失效分析并不等同于维修,一般大公司的失效分析部包括物料的认证、生产问题的解决、硬件管理和设计评审,所以产品的失效包含很广的领域,并不是单纯的维修不良品。 二、失效分析的意义 失效分析是打开可靠性工程大门的钥匙。失效分析可以解决生产即时存在的问题,也为后续产品可靠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创造明显的价值。 三、电子器件失效的分类和控制 1、ESD控制 ESD失效的四个特征 隐蔽性:人体感知的静电放电电压2-3KV。 潜在性:损伤后性能没有明显的下降,往往是在产品到用户手里半年以上才发生问题。 随机性:从一个元件产生以后,一直到它失效以前的所有过程。 复杂性:分析困难,掩盖了失效的真正原因 结合我司的生产,首先应保证生产仪器的良好接地,工作台面的接地,特别是烙铁和测试仪器的接地,再就是防止人体放电,正确配戴静电

手环。 举例:LED不允许插在泡沫上,因泡沫上的静电可达1000V以上,而LED要求静电等级红光、绿光大概在500-1000V,蓝光大概为100-300V.根据这一实例,对于我司的IC供应商,我们可以要求其出具IC规格书中的一个静电等级,以便于有效判断IC失效是否为静电损伤的可能性。最后,最好能在生产线配一个静电测试仪。 2、MSD的控制 器件的潮湿敏感等级分为1-6级,当大于3级(即只允许暴露168H)时,必须要经过烘烤后使用; 当大于5级或5A级(即只允许暴露24-48H)以上时,建议不使用,否则就会出现“爆米花”效应(即当电子零件吸入湿汽时,由于外表温度的急剧升高,就会导致元件的外封装出现裂纹)。 结合我司,以后在电子来料检验时,注意供应商来料的暴露期限等级。在零件加工及成品生产的全过程注意防潮,注意关窗,成品任何时候不允许直接放在地面上,必须加隔板,避免靠墙堆放。 3、DFM,即可生产性设计 根据新产品的特点,对PCB布局设计,元件选择,制造工艺流程选择,可生产性等进行审核。提出改进建议,并确定工艺难点。在PCB投板之前就预计到可能产生的工艺问题,提前消除可生产性设计缺陷对产品造成的影响。 举例:0805以下的表贴器件,在过波峰时会出现器件的“立碑”现象,即表贴件在焊盘上立起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时

微电子器件工艺

《微电子器件工艺》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电子09-2 学号: 0906040206 姓名:高春旭 指导教师:白立春

N阱硅栅结构的CMOS集成电工艺设计 一.基本要求 设计如下电路的工艺流程 (1)设计上图所示电路的生产工艺流程: (2)每一具体步骤需要画出剖面图; (3)每一个步骤都要求说明,例如进行掺杂时,是采用扩散还是离子注入,需要 解释原因,又如刻蚀,采用的是干法刻蚀,还是湿法刻蚀,这类问题都须详细说明. (4)在设计时,要考虑隔离,衬底选择等问题. (5)要求不少于5页,字迹工整,画图清楚. 二、设计的具体实现 2.1 工艺概述 n阱工艺为了实现与LSI的主流工艺增强型/耗层型(E/D)的完全兼容,n 阱CMOS工艺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它采用E/D NMOS的相同的p型衬底材料制备NMOS器件,采用离子注入形成的n阱制备PMOS器件,采用沟道离子注入调整两种沟遭器件的阈值电压。 n阱CMOS工艺与p阱CMOS工艺相比有许多明显的优点。首先是与E/D NMOS工艺完全兼容,因此,可以直接利用已经高度发展的NMOS 工艺技术;其次是制备在轻掺杂衬底上的NMOS的性能得到了最佳化--保持了高的电子迁移率,低的体效应系数,低的n+结的寄生电容,降低了漏结势垒区的电场强度,从而降低了电子碰撞电离所产生的电流等。这个优点对动态CMOS电路,如时钟CMOS电路,多米诺电路等的性能改进尤其明显。

这是因为在这些动态电路中仅采用很少数目的PMOS器件,大多数器件是NMOS 型。另外由于电子迁移率较高,因而n阱的寄生电阻较低;碰撞电离的主要来源—电子碰撞电离所产生的衬底电流,在n阱CMOS中通过较低寄生电阻的衬底流走。而在p阱CMOS中通过p阱较高的横向电阻泄放,故产生的寄生衬底电压在n阱CMOS中比p阱要小。在n阱CMOS中寄生的纵向双极型晶体管是PNP型,其发射极电流增益较低,n阱CMOS结构中产生可控硅锁定效应的几率较p阱为低。由于n阱 CMOS的结构的工艺步骤较p阱CMOS简化,也有利于提高集成密度.例如由于磷在场氧化时,在n阱表面的分凝效应,就可以取消对PMOS的场注入和隔离环。杂质分凝的概念:杂质在固体-液体界面上的分凝作用 ~ 再结晶层中杂质的含量决定于固溶度→ 制造合金结(突变结);杂质在固体-固体界面上也存在分凝作用 ~ 例如,对Si/SiO2界面:硼的分凝系数约为3/10,磷的分凝系数约为10/1;这就是说,掺硼的Si经过热氧化以后, Si表面的硼浓度将减小,而掺磷的Si 经过热氧化以后, Si表面的磷浓度将增高)。 n阱CMOS基本结构中含有许多性能良好的功能器件,对于实现系统集成及接口电路也非常有利。图A (a)和(b)是p阱和n阱CMOS结构的示意图。 N阱硅栅CMOS IC的剖面图 N离子注入 2.2 现在COMS工艺多采用的双阱工艺制作步骤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步骤:

常见的电子元器件失效机理与分析

常见的电子元器件失效机理与分析 电子元器件的主要失效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开路、短路、烧毁、爆炸、漏电、功能失效、电参数漂移、非稳定失效等。对于硬件工程师来讲电子元器件失效是个非常麻烦的事情,比如某个半导体器件外表完好但实际上已经半失效或者全失效会在硬件电路调试上花费大把的时间,有时甚至炸机。 硬件工程师调试爆炸现场 所以掌握各类电子元器件的实效机理与特性是硬件工程师比不可少的知识。下面分类细叙一下各类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模式与机理。 电阻器失效 失效模式:各种失效的现象及其表现的形式。失效机理:是导致失效的物理、化学、热力学或其他过程。 电阻器的失效模式与机理 ?开路:主要失效机理为电阻膜烧毁或大面积脱落,基体断裂,引线帽与电阻体脱落。 ?阻值漂移超规范:电阻膜有缺陷或退化,基体有可动钠离子,保护涂层不良。?引线断裂:电阻体焊接工艺缺陷,焊点污染,引线机械应力损伤。 ?短路:银的迁移,电晕放电。 失效模式占失效总比例表 ?线绕电阻: ?非线绕电阻:

失效模式机理分析电阻器失效机理是多方面的,工作条件或环境条件下所发生的各种理化过程是引起电阻器老化的原因。 ?导电材料的结构变化: 薄膜电阻器的导电膜层一般用汽相淀积方法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定型结构。按热力学观点,无定型结构均有结晶化趋势。在工作条件或环境条件下,导电膜层中的无定型结构均以一定的速度趋向结晶化,也即导电材料内部结构趋于致密化,能常会引起电阻值的下降。结晶化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电阻线或电阻膜在制备过程中都会承受机械应力,使其内部结构发生畸变,线径愈小或膜层愈薄,应力影响愈显著。一般可采用热处理方法消除内应力,残余内应力则可能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逐步消除,电阻器的阻值则可能因此发生变化。结晶化过程和内应力清除过程均随时间推移而减缓,但不可能在电阻器使用期间终止。可以认为在电阻器工作期内这两个过程以近似恒定的速度进行。与它们有关的阻值变化约占原阻值的千分之几。 电负荷高温老化:任何情况,电负荷均会加速电阻器老化进程,并且电负荷对加速电阻器老化的作用比升高温度的加速老化后果更显著,原因是电阻体与引线帽接触部分的温升超过了电阻体的平均温升。通常温度每升高10℃,寿命缩短一

微电子器件可靠性

第四次课失效分析 微电子器件可靠性 Reliability of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XIDIDIAN UNIVERSITY V2.0 ?2007 韩孝勇Han XiaoYong xyhan5151@https://www.360docs.net/doc/f04738536.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f04738536.html,

第四次课失效分析 本次课主要内容: 第四章失效分析 4.1 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4.2 失效模型 4.3 失效分析的内容与程序4.4 微分析的物理基础 补充材料:失效分析图片本次课要点: 1、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的定义和区 别; 2、了解几种失效模型; 3、掌握失效分析基本原则和程序; 4、了解微分析技术的物理基础。

4.1 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 4.1.1 失效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测试分析来寻找失效原因和机理的 过程 了解评价改进提高 4.1.2 失效模式及模式分布 失效模式是指失效的形式和现象,只表 示器件是怎样失效的,不涉及为什么失 效。 一般失效模式:开路、短路、无功能、 参数漂移或退化等等。(一般由用户提 出) 4.1.3 失效机理 是指器件失效的实质原因,说明器件是 如何失效的,即引起失效的物理化学过 程。(第3章讲过的各种失效机理)

4.2 失效模型 4.2.1 应力—强度模型4.2.2 Arrhenius模型 4.2.3 Eyring模型 4.2.4 最弱环模型 4.2.5 累积损伤模型

4.2.1 应力—强度模型 应力大于能承受的强度而失效 比如引线强度3g,挂5g就容易 失效。 应力本不大,但器件老化,导致 “偏大” 比如比如引线强度3g,高温工 作很长时间后再2.5g就失 效。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具体案列

案例一: 1 产品名称:单片机 MD87C51/B 2 商标:Intel 3 分析依据:MIL-STD-883E 微电子器件试验方法和程序微电路的失效分析程序 MIL-STD-883E 方法2010 内部目检(单片电路) 4 样品数量及编号:失效样品1#~6#,良品7#~12# 5 样品概述及失效背景:MD87C51/B 是一高速CMOS 单片机。委托方一共提供四种批次的此类样品。1#、5#、10#、11#、12#属9724 批次,其中1#样品已做过二次筛选和环境应力试验,是在整机测试过程中失效,5#样品在第一次通电工作不正常,须断电后重新通电可以正常工作,10#~12#样品是良品;2#、3#、4#样品属9731 批次,这三个样品在第一次上机时便无法写入程序,多次长时间擦除,内容显示为空,但仍不能写入;6#样品属9931 批次,失效情况同5#样品;7#~9#样品属9713 批次,为良品。 6 分析仪器 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型号编号 1 立体显微镜LEICA ZM6 011701145 2 金相显微镜OPTIPHOT200 011701120 3 图示仪TYPE576 B349533 仪4 数字式示波器TDS3012 B018857 5 内部气氛分析仪IVA110S 011701141 器 设 6 静电放电测试系统ZAPMASTER7/2 470501389 备 7 等离子刻蚀仪ES 371 011701174 8 程控直流电源Agilent 6633B 660105754 9 波形发生器AFG320 610106387 10 电子扫描电镜(S E M)XL-30FEG 011701122 11 串行编程器Superpro/580 730103920 7 分析过程 1)样品外观分析:1#~6#进行外目检均未发生异常; 2)编程器读写试验:能对坏品进行内部程序存储器读取,但无法完成写操作,良品读写操作均正常; 3)内部水汽含量测试:应委托方要求,8#与12#样品进行内部水汽含量测试,结果符合要求;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及技术发展

2006年1月 第1卷第1期 失效分析与预防创刊号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及技术发展 恩云飞,罗宏伟,来萍 (元器件可靠性物理及其应用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10) [关键词]元器件;集成电路;失效分析 [摘要】本文以集成电路为代表介绍了元器件失效分析方法、流程、技术及发展,失效分析是元器件质量、可靠性保证的 重要环节,随着元器件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提高以及失效分析技术及分析工具水平的提高,对元器件失效模式及失效机理的 认识逐步加深,失效分析工作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7烈0[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ofelectronComponentFailure加1alysis ENYun—fei,LUOHong-wei,LAIPing (舭砌n4比6D砌叮如r删嘶确筘如&却彬咄面忆‰妞y,国口ngzbu510610,吼抛) Keywo“k:corrlponem;inte黜dcin面t;failurean由sis Al玲恻:蹦lureaIlalysisme山0d,now粕dtecllTlolog)rdevelopment“nⅡDducedintenIlsofimegratedcircuitinthispaper.F灿re锄alysisisiIIlponamf研componemq11alit)randrelia:biH哆鹊㈣e.AstIledevel叩Hlem0fcoⅡlponentdesi印andprocess乜ecllIl010舒,t11edevel叩Ⅱ把moffailureaI】lalysistechnology锄d黼lureaIlalysisequipment,f越lureanalysiswiⅡbemor|e粕dmoIeusefm. 1前言 失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失效机理、失效原因分析获得产品改进的建议,避免类似失效的发生,提高产品可靠性。电子元器件的失效分析是借助各种测试技术和分析方法明确元器件的失效过程,分辨失效模式或机理,确定其最终的失效原因。失效分析是元器件可靠性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工作需要具备相应的测试与分析手段、元器件失效机理等专业基础知识,并需要逐步积累失效分析经验。用于失效分析的设备很多且各有特点,应根据失效分析的要求,选用适当的分析技术和设备,充分利用其功能与特点,降低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成本,加快失效分析进度,提高失效分析成功率。 电子元器件是电子系统的重要及关键部件,元器件种类繁多,发展迅速,尤其是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器件,其设计和制造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着规模更大、速度更快、集成度更高的方向发展。集成电路失效分析难度大,需要采用诸多先进的分析技术,涉及失效分析的各个环节与过程。本文以集成电路失效分析为代表介绍元器件失效分析的工作流程、分析技术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2集成电路失效分析主要流程及分析方法 2.1失效分析流程 典型的集成电路失效分析流程如图l。 2.2失效分析技术方法 2.2.1外部目检 外部目检在集成电路失效分析中十分重要,它将为后续的分析提供重要的信息。外部目检可以通过肉眼、放大倍数在4倍~80倍的立体显微镜、放大倍数在50倍。2000倍的金相显微镜、甚至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检查失效器件与好器件之间的差异,确定各种尘化物、沾污、引脚腐蚀、引脚断裂、机械损伤、封装裂纹、晶须、金属迁移等缺陷,必要时利用EDx、原子吸收光谱等获得元素信息。 [收稿日期]2005—08—02[修订日期]2006一lO一27 [作者简介]恩云飞(1968一),女,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集成电路失效机理及分析评价技术研究。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试验、失效分析、故障复现及筛选技术培训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试验、失效分析、故障复现及筛选技术培训 讲讲师师介介绍绍:: 费老师 男,原信息产业部电子五所高级工程师,理学硕士,“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杂志编委,长期从事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机理、失效分析技术和可靠性技术研究。分别于1989年、1992-1993年、2001年由联合国、原国家教委和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赴联邦德国、加拿大和美国作访问学者。曾在国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他领导的“VLSI 失效分析技术”课题组荣获2003年度“国防科技二等奖”。他领导的“VLSI 失效分析与可靠性评价技术”课题组荣获2006年度“国防科技二等奖”。2001年起多次应邀外出讲学,获得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 【培训对象】系统总质量师、产品质量师、设计师、工艺师、研究员,质量可靠性管理和从事电子元器件(包括集成电路)失效分析工程师 【主办单位】中 国 电 子 标 准 协 会 培 训 中 心 【协办单位】深 圳 市 威 硕 企 业 管 理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为了满足广大元器件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及可靠性方面的要求,我司决定在全国组织召开“电子元器件可靠性试验、失效分析、故障复现及筛选技术”高级研修班。研修班将由具有工程实践和教学丰富经验的教师主讲,通过讲解大量实例,帮助学员了解各种主要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课程提纲: 第一部分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试验 1 可靠性试验的基本概念 1.1 概率论基础 1.2 可靠性特征量 1.3 寿命分布函数 1.4 可靠性试验的目的和分类 1.5 可靠性试验设计的关键问题 2 寿命试验技术 2.1 加速寿命试验 2.2 定性寿命保证试验 2.3 截尾寿命试验 2.4 抽样寿命试验 3 试验结果的分析方法:威布尔分布的图估法 4 可靠性测定试验 4.1 点估计法 4.2 置信区间 5 可靠性验证试验 5.1 失效率等级和置信度 5.2 试验程序和抽样表 5.3 标准和应用 6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培训试验案例

√MOS器件及其集成电路的可靠性与失效分析

MOS 器件及其集成电路的可靠性与失效分析(提要) 作者:Xie M. X. (UESTC ,成都市) 影响MOS 器件及其集成电路可靠性的因素很多,有设计方面的,如材料、器件和工艺等的选取;有工艺方面的,如物理、化学等工艺的不稳定性;也有使用方面的,如电、热、机械等的应力和水汽等的侵入等。 从器件和工艺方面来考虑,影响MOS 集成电路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栅极氧化层性能退化;二是热电子效应;三是电极布线的退化。 由于器件和电路存在有一定失效的可能性,所以为了保证器件和电路能够正常工作一定的年限(例如,对于集成电路一般要求在10年以上),在出厂前就需要进行所谓可靠性评估,即事先预测出器件或者IC 的寿命或者失效率。 (1)可靠性评估: 对于各种元器件进行可靠性评估,实际上也就是根据检测到的元器件失效的数据来估算出元器件的有效使用寿命——能够正常工作的平均时间(MTTF ,mean time to failure )的一种处理过程。 因为对于元器件通过可靠性试验而获得的失效数据,往往遵从某种规律的分布,因此根据这些数据,由一定的分布规律出发,即可估算出MTTF 和失效率。 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使用最广泛的分布规律有两种,即对数正态分布和Weibull 分布。 ①对数正态分布: 若一个随机变量x 的对数服从正态分布,则该随机变量x 就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222/)(ln 21 )(σμπσ--?=x e x x f 该分布函数的形式如图1所示。 对数正态分布是对数为正态分布的任 意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如果x 是正态分布 的随机变量,则exp(x)为对数分布;同样, 如果y 是对数正态分布,则log(y)为正态分 布。 ②Weibull 分布: 由于Weibull 分布是根据最弱环节模型 或串联模型得到的,能充分反映材料缺陷和 应力集中源对材料疲劳寿命的影响,而且具 有递增的失效率,所以,将它作为材料或零件的寿命分布模型或给定寿命下的疲劳强 度模型是合适的;而且尤其适用于机电类产品的磨损累计失效的分布形式。由于它可以根据失效概率密度来容易地推断出其分布参数,故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寿命试验的数据处理。与对数正态分布相比,Weibull 分布具有更大的适用性。 Weibull 分布的失效概率密度函数为 m t m t m e t m t f )/()(ηη--?= 图1 对数正态分布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 1.失效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电子元件失效分折的目的是借助各种测试分析技术和分析程序确认电子元器件的失效现象.分辨其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确定其最终的失效原因,提出改进设计和制造工艺的建议。防止失效的重复出现,提高元器件可靠性。失效分折是产品可靠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失效分析广泛应用于确定研制生产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鉴别测试过程中与可靠性相关的失效,确认使用过程中的现场失效机理。 在电子元器件的研制阶段。失效分折可纠正设计和研制中的错误,缩短研制周期;在电子器件的生产,测试和试用阶段,失效分析可找出电子元器件的失效原因和引起电子元件失效的责任方。根据失效分析结果。元器件生产厂改进器件的设计和生产工艺。元器件使用方改进电路板设汁。改进元器件和整机的测试,试验条件及程序,甚至以此更换不合格的元器件供货商。因而,失效分析对加快电子元器件的研制速度.提高器件和整机的成品率和可靠性有重要意义。 失效分折对元器件的生产和使用都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所列。 元器件的失效可能发生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生在产品研制阶段,生产阶段到使用阶段的各个环节,通过分析工艺废次品,早期失效,实验失效及现场失效的失效产品明确失效模式、分折失效机理,最终找出失效原因,因此元器件的使用方在元器件的选择、整机计划等方面,元器件生产方在产品的可靠性方案设计过程,都必须参考失效分折的结果。通过失效分折,可鉴别失效模式,弄清失效机理,提出改进措施,并反馈到使用、生产中,将提高元器件和设备的可靠性。 2.失效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电子元器件失效机理,原因的诊断过程叫失效分析。进行失效分析往往需要进行电测量并采 用先进的物理、冶金及化学的分析手段。失效分析的任务是确定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提出纠正措

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失效机理与故障分析

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失效机理与故障分析 电子元器件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失效和故障,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文本分析了常见元器件的失效原因和常见故障。 电子设备中绝大部分故障最终都是由于电子元器件故障引起的。如果熟悉了元器件的故障类型,有时通过直觉就可迅速的找出故障元件,有时只要通过简单的电阻、电压测量即可找出故障。 1 电阻器类 电阻器类元件包括电阻元件和可变电阻元件,固定电阻通常称为电阻,可变电阻通常称为电位器。电阻器类元件在电子设备中使用的数量很大,并且是一种消耗功率的元件,由电阻器失效导致电子设备故障的比率比较高,据统计约占15% 。电阻器的失效模式和原因与产品的结构、工艺特点、使用条件等有密切关系。电阻器失效可分为两大类,即致命失效和参数漂移失效。现场使用统计表明,电阻器失效的85%~90% 属于致命失效,如断路、机械损伤、接触损坏、短路、绝缘、击穿等,只有1 0 % 左右的是由阻值漂移导致失效。电阻器电位器失效机理视类型不同而不同。非线形电阻器和电位器主要失效模式为开路、阻值漂移、引线机械损伤和接触损坏;线绕电阻器和电位器主要失效模式为开路、引线机械损伤和接触损坏。主要有以下四类: (1 )碳膜电阻器。引线断裂、基体缺陷、膜层均匀性差、膜层刻槽缺陷、膜材料与引线端接触不良、膜与基体污染等。 ( 2 )金属膜电阻器。电阻膜不均匀、电阻膜破裂、引线不牢、电阻膜分解、银迁移、电阻膜氧化物还原、静电荷作用、引线断裂、电晕放电等。 (3 )线绕电阻器。接触不良、电流腐蚀、引线不牢、线材绝缘不好、焊点熔解等。 (4 )可变电阻器。接触不良、焊接不良、接触簧片破裂或引线脱落、杂质污染、环氧胶不好、轴倾斜等。 电阻容易产生变质和开路故障。电阻变质后往往是阻值变大的漂移。电阻一般不进行修理,

电子元器件的质量与可靠性军用标准体系

10.2电子元器件的质量与可靠性军用标准体系 10.2.1质量与可靠性军用标准体系 军用电子元器件的质量与可靠性军用标准是当今我国军用电子元器件贯彻国家军用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军用电子元器件研制、生产产品的质量认证、可靠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已公布的军用电子元器件合格产品目录(QPL)中产品的鉴定,正准备实施发布的军用电子元器件合格生产厂目录(QML)的生产线质量认证等,也都是以相应的军用标准为依据的。目前为保证产品质量并与国际标准接轨而推行的ISO9000和ISO14000质量体系认证,也完全是依据ISO9000(GB/T19000)和ISO14000标准来进行的。 我国军用电子元器件国家军用标准的制定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我国第一个军用电子元器件国家军用标准GJB33-85(半导体分立器件总规范)是1985年颁发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基本完成了能覆盖主要军用电子元器件门类的国家军用标准和行业军用标准的制定,以及几乎涉及到所有军用电子元器件门类的企业军用标准的制定。所以,从应用标准的角度说,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由国家军用标准、行业军用标准和企业军用标准为主要构成的军用电子元器件军用标准体系。这一体系为我国“八五”、“九五”期间军用电子元器件贯彻国军标和科研试制成果的取得,起到了卓有成效的支撑保障作用。 10.2.2质量与可靠性标准体系构成 若从军用电子元器件质量与可靠性军用标准的技术内涵来分析军用标准体系的构成,现在一般公认为军用标准体系应由三个层次来构成。第一层次为质量与可靠性的基础标准,第二层次为质量与可靠性的保证标准,第三层次为质量与可靠性的技术方法标准。 1.基础标准 一般包括定义、术语;通用规则;分类……等,现举例如下: 定义与术语: GJB1405-92质量管理术语 GJB2279热电子术语 GJB2715国防计量通用术语 通用规则: GJB/Z35-93元器件降额准则 GJB/Z69-94军用标准的选用和剪裁导则 GJB379A-92质量管理手册编制指南 GJB1923-94军用数据元素定义表达的规则 GJB2418-95军用文献主题词标引通则 GJB299A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 GJB450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通用大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