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2.背诵全文。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三、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正音。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当其南北分者:在,正。乘风雪:趁,冒着。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及既上:到。苍山负雪:背负。明烛天南:名→动,照。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尽漫失:模糊缺失。极天云一线经:尽。僻不当道者:偏僻。3.理清思路: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学生默读,讨论,明确: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第4段:人文景观。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默读课文,分析讨论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三、泰山日出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五、总结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1.鉴赏本文简练的语言。2.在反复诵读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教学过程和步骤:一、试读全文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节组合:当其/ 南北分者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郦道元所谓/环水也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大风/扬积雪/击面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极天/云/一线异色是日/观/道中石刻其远石刻/尽漫失至/日观/数里内/无树2.以下几处凡须连读以明确语意的,用底线标示:余始循以入磴几不可登望晚日照城郭极天云

一线异色视日观以两峰或得日或否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二、第一段导读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诵读原文语句。“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了万壑争流的壮美景观,名山傍水,分外壮观。2.古长城横亘于哪里?诵读原文语句。“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3.怎样介绍日观峰?诵读原文语句?“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写日观峰,既点明泰山最高点,也为这次泰山之行树起了一块指路牌。

4.小结:这幅泰山地理概貌图,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鸟瞰图面。作者系用由“面”(两水)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的写法,为后文的叙述设下伏笔。5.诵读。要求层次分明,字音清晰。前两句重音在“阳”“阴”“阳谷”“阴谷”上;后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三、第二段导读1.由三人分读第二段,并全段由几幅画组成?2.为第一层内容拟标题:旅游路线图?/p> 3.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揽胜。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4.为第二层内容拟标题:登临泰山图。5.划出自山麓至山顶的途径,品读登山之险。作者从南麓出发,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经由中岭,复循西谷,到达山顶,重点表现一个“登”字。作者好像一个导游,引导我们一道攀登,突出“险”字。“成如容易却艰辛”,山高达四十五里,石级竟七千有余,从中岭到山巅,有不少山崖像门户一样挡着山路,人们称之为“天门”,峰峦险峻,雾重冰坚,攀行何其艰难,正如作者在《岁除与子颖登日峰观日出作歌》一诗中所写:“坚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险才到顶”,登山充满苦趣,但乐趣亦在其中。 6.为第三层内容拟出标题:晚清文照图7.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泰山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学生自由朗读,描述画面。提示: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通明的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余辉,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当我们和作者一起沉浸在这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审美氛围之中时,我们又禁不住问姚鼐,你说是画,又像哪一幅?作者没有回答,因为这群山的青色,积雪的白色,夕阳的余辉构成的场景只存在于每一个人想象的画面上。而这一明朗而开阔的画面,又正是自然景物使作者心花怒放的形象概括8.你认为这幅风景画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承受着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背上披着一层厚厚的银装,多么富有神韵。

明烛天南:“烛”是一种光化反应。雨天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

高中必修上册《16.2 登泰山记》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7.16.2《登泰山记》导学案 班级:组别:姓名: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3.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一、识作者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伴读] 姚鼐曾身体不好,在一道士的指引下,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来养生自疗。这就是“惜抱”的来由。 二、知背景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等8人破格当选。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朝廷任职的姚鼐来到山东,和友人相约登上了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登泰山记》一文。 [伴读]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年间耗时十三年编成的。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可以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3.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 (三)德育渗透点 1.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反复朗读,说出游记的顺序;整体理解,熟读成诵。 难点:(1)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2)学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解决办法:介绍泰山风貌,指导诵读;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义,老师适当点拨,感受泰山的高峻、雄壮。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了解有关泰山的知识。 2.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作好预习工作。

3.整体把握,熟读成诵。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桐城派 姚鼐(1731—1815),桐城派古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安徽桐城人。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著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刘大槐提出“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关于“五岳”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1.范读课文并正音。 磴dèng徂徕cúlái戊wù樗蒲chūpú罅xià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提出疑问。 (1)第一段 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

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 二、作者介绍(投影)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 上册-《登泰山记》 学案

登泰山记学案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1、历史背景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篡修官。此职本应朝林方可充任,独等8人破格当选。乾隆三十九(1774),在朝廷任职的姚鼐来到山东,和友人相约登上了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登泰山记》一文。 【伴读】《四库全书》是在乾隆年间耗时十三年编成的。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2、作者简介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

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三、字词 (1)选自《惜宝轩诗文集》(《四部丛刊》影音原刊本)。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2)阳:山的南面。 (3)汶水: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4)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5)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6)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7)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8)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9)以:在。 (10)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 (11)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12)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 (13)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14)泰安:即今山东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为泰安府治所。 (15)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16)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17)蹬石级。 (18)级:石级。 (19)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 (20)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21)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22)中岭:即黄岘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 (23)天门:泰山峰名。《山东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余,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 (24)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人教版高一《登泰山记》教案

人教版高一《登泰山记》教案 一、教材内容剖析。 《登泰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课前经过充分预习,是完全能读懂的,这也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这篇课文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作者姚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领袖,这篇文章基本贯彻了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三结合的创作理论。因此,学习本文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文化视野,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描述。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和文学文化常识,能熟练朗读。 2、欣赏精彩的写真片断,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笔法简练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提高分析评价能力。(三)情感目标。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

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疏通全文,加强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出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熟读全文。(二)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简约的语言,体会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四、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2、学生特点: (1)知识能力储备: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需注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为进一步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阅读不止如此,还需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个性心理特征: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加强,学生渐渐地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高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竞争意识不断加强。

登泰山记教案1

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 、积累文学常识和文言词语“阴”“始”“望”“坐” “视” 2 、理清文章思路,认识本文记游顺序。 3 、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特征巧妙进行烘托的方法。 4 、认识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点。 5 、背诵课文。 (二)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特征,侧面烘托景物的写法;认识本文记游时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简介泰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泰山吗?泰山在省境,海拔 1542 米。它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之首,几千年来吸引着人们前去瞻仰游览。《孟子》上就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则在《望岳》诗中表达了他登临泰山的愿望,并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来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巅、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美丽的泰山引无数文人墨客竟折腰,所以历代表现和赞颂泰山美景的作品浩若烟海,桐城派作家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优秀的篇章。 二、作者与桐城派简介(幻灯展示)

1 、①鼐,字姬传,又字梦谷,清代杰出的散文家,他是桐城人,是桐城古文派的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世人称作“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②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③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下了《登泰山记》。 2 、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人为方苞,经大、鼐等人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通合一”的主,讲究文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检查预习情况 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2 、翻译课文第三段(注意两个判断句与一个定语后置句的翻译)。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全文五段,每一段的要点是什么?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并点出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见到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简要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祠宫、石刻)。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土、石、松、雪的特点)。 2 、梳理思路 交代泰山位置→记登泰山过程→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3 、小结:纵观全篇,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叙述了同友人冬日登泰山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美景,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抒发了热爱泰山美景的感情。 五、作业: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词语。

登泰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登泰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者:张含光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疏通课文,积累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可以抽学生读一读课文,听一

听他们对重点词语读音的掌握,听一听学生断句的对错以及 情感的把握。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学生自主达标。 要求:结合注释、文言文学习词典,疏通文意,抓住重 点实虚词、文言句式、关键句子,深入理解,全面分析。 二、达标检测。 1、结合练习册“基础自主落实”,自主检测学习情况。 要求:自我检测,将练习册各知识点罗列中的答案用手 遮住,看自己能不能说准,然后对照答案看自己理解掌握有 无偏差。也可以同桌结对,一问一答。 2、疑难交流。 就自己学习、检测的情况质疑,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3、完成练习册“基础巩固”部分。 4、教师强调重点实虚词及特殊句式。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实虚词意义用法,进一步掌 握文言句式。 2、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 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课文思路;分析学习文章对泰山雪后初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登记泰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审美鉴赏和与创造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美、文化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一识,识泰山 1.导入新课 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堪称经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姚鼐的步伐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2.泰山——五岳独尊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在湖南)衡山、西岳(在陕西)华山、北岳(在山西)恒山、中岳(在河南)嵩山并称五岳。有“中华

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 7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泰山为五岳之首。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3.赛一赛: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成语等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蚂蚁搬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 二、忆一忆,忆常识 1.文体知识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

《登泰山记》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姚鼐 姚鼐,字,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 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 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5.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汶.水()济.水()徂徕 ..() 樗蒲 ..()绛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环节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阳: ②阳谷: ③当: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乘: ②限: ③磴: ④循: ⑤崖限: ⑥几: ⑦负: ⑧烛: ⑨居: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登泰山记教案课程及重点内容总结

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导入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有哪位同学去过泰山,给我们当一回导游,描述一下你在泰山的所见所感. 介绍泰山(详见幻灯片)……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复习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

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今天我们就跟随姚鼐的脚步再次去膜拜泰山. 二.分析 桐城派和方苞: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作者介绍: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他少时家贫而体弱多病,学习刻苦。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先后主讲梅花、钟山、紫阳等书院,达四十余年,所到之处,土子都以能入他门为荣幸。他为了宣扬桐城派主张,使青年便于学习古文,选辑了《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选文七百余篇。这是现代流传广,影响较深的一部古文选本。 姚鼐少年时随伯父姚范学习经学,以姚范好友刘大櫆为师,学习古文,深受其影响。他发展了方苞、刘大櫆的理论,提出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这个派别真正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文史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作家。由于生活经验所限,他的散文内容较贫乏,偏重形式,写景文章成就高。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 复习: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课内学过的作品有《核舟记》(明朝魏学洢)、《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和《登泰山记》(清朝姚鼐)。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二、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写景的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写景。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写景的句子。 教学方法 多媒体、提问式朗读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我们都知道五月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其中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曾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说,也曾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可见泰山的高峻雄奇。那么我们就走进姚乃的〈〈登泰山记〉〉,一起领略泰山的雄姿。 二、介绍泰山 1、指出泰山在祖国的位置 2、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3、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拔起于中南群山之上,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风光横跨泰安、济南、历城、长清之间,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7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三、泰山部分景点介绍 四、作者介绍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每一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高中必修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疏通全文,加强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出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熟读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简约的语言,体会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并做出一定的评价。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学生特点: 1.电脑操作水平: 高一年级的学生有较好的电脑操作基础,可以熟练地打开文件,应用Word进行编辑,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浏览网页,利用百度等网站搜索相关资料。但在庞杂丰富的网络资源面前,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搜索有用信息,筛选重要信息,从而对信息进行有效合理的加工整理。 2.知识能力储备: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需注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为进一步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阅读不止如此,还需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

情感。 3.个性心理特征: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加强,学生渐渐地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高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竞争意识不断加强。教师应加强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师生、生生的协作交流。 学法: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 【教学准备】 1.情境导入 播放《泰山风光片》的片段,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2.检测反馈 事先已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文言常识设置一定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测分为五部分: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重点字词解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3.研读课文 ①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②细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 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③配乐朗读 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的设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4.创设问题情景。 在完成对课文基本内容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经验提出了从几个方面来鉴赏这篇文章,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要求。 5.网上学习探究

登泰山记教案_1

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导学案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一、作者和桐城派简介 1、《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 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 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 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3、方苞(1668~1749)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时始终以此为宗旨,文章写得雅洁精练,没有支蔓芜杂的毛病,开创清代古文的新风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因而发表很多文章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 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今一般用于名词,云层。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义为:往复、 重复等。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当、挡住,动词。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等到登上山顶。)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和,连词。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亭东自足下 皆云漫(用皆、表判断。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 等待日出。)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 略谓语:见。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动用,照。) 三、翻译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 西地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了泰安。这月的二十八日,与朋友知府朱孝纯字 子颖,从南面的山脚攀登。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头砌的石阶,那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间的那一条山谷绕着泰安城边流过,这就是郦道元 所说的环水。我们一开始就沿着这条谷进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过中岭,再沿着 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顶峰。古时登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山,天门就在道中。东面的山谷,古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们没有到达的地方。现在经过的中岭,和 山顶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称为“天门山”。一路上云雾弥漫冰滑难走,台阶 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青山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城郭,在夕阳的照耀下,汶水、徂徕好像一幅图画,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好像一条腰带似的。 四、抽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一)、登山的过程怎样? 明确:由南麓登,始循(中谷)进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评:仅用十九个字便写出登山的全过程。)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导读:〔设计说明〕 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恰恰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设计就是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设计提要〕 本设计根据各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画图法第二段:导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摘要法第六段:讲解法〔实施步骤〕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2.在课文疑难处打上记号。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二、学习第一段 每大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根据第一段内容在黑板上画出详图。 画完后比一比,哪一组的代表画得最好。 各组的学生都可以为本组上台的代表提供帮助和参考意见。 〖说明〗本段有“阴”“阳”“东”“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

词,如果能准确画出详细示意图,就说明这一段读懂了,示意图上出现的问题也正是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多个示意图一比较,孰好孰差,谁对谁错,也就清楚了,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也就解决了,学习兴趣也激发起来了。 三、学习第二段 每两人一小组,分好工:一人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另一人根据登山路线图写出游览导游词,二人必须紧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组抽一个小组上台演示:一人画一人讲(边画边讲)。教师根据情况作些提示或指导,最后讲评。 〖说明〗此段是重点段,有叙述有描写,难点较多。画登山路线图着重熟悉作者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导游词着重解决登山时间、行走距离、登山情况、途中所见,以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读懂、读通,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四、学习第三段 要求学生根据第三段的描写,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日出的情景,分别描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发言作出评论,教师作小结。 〖说明〗此段是写得最好、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但作为文言文,今人读来稍嫌简略,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不够,所以学生难以真正领会作者笔法的高超,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

登泰山记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 一、填空题 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__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_____长城之限,___________泰安。 3.“是月丁未”其中“丁未”是天干地支记时法,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____、____、____、____壬、癸;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____、____、____、____、申、酉、戌、亥。 4.“戊申晦”其中“晦”是指农历记年的______,农历称初一为“____”,称十五为 “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划横线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汶(wèn)水济(jǐ)水徂(cú)徕 B.绛(jiàng)皓石罅(xià)膝(qī)齐 C.若偻(lǚ)少圜(yuán)摴蒱(chū pú) D.须臾(yú)山巅(diān)姚鼐(nài) 2.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 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4.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阴,济水东流 5.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6.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统编版上册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其主要文学主张。 2、了解记的文体特征。 3、掌握文中出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篇“记”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2、背诵全文,熟记文言句式,总结文言规律。 【知识储备】 1、文题解读: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之称。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同时,泰山也是一座风光奇秀的自然之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登临。“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思想观点。 2、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

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记和游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文人名士,似乎有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泰山至于他们,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曹植宣称“我本泰山人”,“俯观五岳间,人生忽如寄”,把泰山看作精神寄托与生命归宿。李白狂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创造了奇丽壮美的神奇意境,体现了纵横天地的放逸精神。杜甫高歌“会当凌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