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10卷第6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0,No.62008年11月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v.2008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

丘有阳

(仰恩大学社会科学部,福建 泉州 362014)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本体论根基。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认识论根基。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价值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三维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历史观根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哲学基础;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D 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 (2008)06-0561-04

On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Q IU Y ouyang

(Social Science Depart ment ,Yangen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14,China )

Abstract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 he embodiment of t he essence of socialist ideology has it s p rofound p hilo sop hical implicatio n.It s p hilo sop hical ontology basis is t he world of material unity and diversity.It s p hilo sop hical epistemology basis is t he dialectical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It s p hilo 2sop hical axiology basis is t 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 rut h and value.It s p hilosop hical conception of history basis is t he Marxist t hree living dimensio ns abo ut human develop ment.

K ey w ords :t 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p hilosop hical basis ;t heory of knowledge

收稿日期:2008-08-27 作者简介:丘有阳(1971-)男,福建长汀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抓紧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

在价值层面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

。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体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本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种本体论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异的统一。多样性是统一性的前提,离开多样性的统一只能是空洞无物。在社会生活领域,价值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就是世界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

学本体论根基。价值的统一性或者说一元性是同一客体对于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主体或同一主体的某一个方面来说价值是一元的,是确定不移的。价值的多样性是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主体或同一主体的不同方面来说价值的性质和方向是不一样的,是千差万别的。价值的统一性决定价值的多样性,价值的多样性是价值统一性的表现。不能只讲价值的统一性而否定价值的多样性,也不能只讲价值的多样性而否定价值的统一性。只讲价值的统一性而否定价值的多样性,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思想僵化、家长主义,被别有用心者攻讦为独、霸、专;只讲价值的多样性而否定价值的统一性,忽视整个社会思想的“支流”,就会导致思想混乱、一盘散沙、丧失社会的凝聚力。

价值是一种观念体系,是一种社会系统,为人们提供一种评判事物的标准。无论是单个的主体,还是一个共同体,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体系的引导。

作为核心组成部分的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灵魂,对整个社会生活起着统领、支配地位,主导和引导一个社会生活中各种价值目标、价值信念、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规范、价值追求、价值评价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以保障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有序运行。这种观念体系就是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内核,是引领全国各民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奋斗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和纽带。它不仅对社会、个人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而且还决定着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社会生活是多样化发展的,人们由于利益和需要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评价,能够在多元的价值选择空间中保持合理的张力,是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源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价值的统一性就是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的一元价值导向,限制和抑制妨碍全局发展的消极腐朽因素,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主义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价值。

主体需要、利益及其价值实现的多层次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具有多层次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非核心价值的独断和否定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性与价值追求的多样性,而是主导、统摄、聚合,是要“使较低层次的价值向较高层次的价值转化,是高层次价值带动低层次价值向前发展”[3],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中所蕴含着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使全社会个体成员的价值活动从分散走向集中,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阶层人们、不同方面的意志和行动,从而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是价值问题上的“一元化”与“多元化”的辩证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遵循价值活动的辩证法,决不能以“一”来否定“多”,更不能以“多”代替“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能动作用,体现其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既要敢于承认多元价值(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又要敢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价值导向形成社会共识,使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不同价值主体之间达到多样的统一与和谐。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必须把实践作为自身哲学的基石;同时,理论、认识对实践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理论、认识指导则会使实践遭受失败。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论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形态,来源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它的存在和发展始终是受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社会个体的主体性、选择性和独立性日益增强,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日益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市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价值观念、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选择的多元化,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人们在享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丰硕的物质成果的同时,又深切地感到精神价值世界的浮躁和堕落。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消极腐败的文化价值观念,严重冲击着人们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接受,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个体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制约着全体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妨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健康发展。要削弱并克服这些消极、庸俗、颓废、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注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培养和教育全体社会成员树立积极的、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凝聚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创业图强、共同前进的精神纽带,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定历史时期的价值体系不仅是现实的人的价值活动的反映,而且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实践生活之中并随其变化而变化的。随着价值主体实践的发展,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开放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决定了价值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丰富发展的文

265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 

化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是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识成果和结晶,本质上也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它不仅要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而且还必须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才能得到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只有从实践出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才能够汲取各种价值体系当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在实践中自觉地纠正各种错误认识,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个价值体系。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离开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不仅无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会陷入唯价值主体论和唯价值客体论的泥潭,落后于社会生活实践甚至被社会生活实践所抛弃,从而严重危及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同时,也只有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批判功能,与各种错误的、模糊的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开斗争,才能使人们正确地识别和自觉地否定各种错误的、消极的、腐朽的价值体系,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重塑人们的道德信念和价值世界;也只有高度关注和回答各种现实问题,正确地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的多样化需求,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增强和提升其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两大基本原则。真理原则要求人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了主体活动的统一性;价值原则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了主体活动的多样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价值追求、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价值理想就是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归根到底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于实现和满足人的价值需要。真理与价值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价值论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客观真理性和正确的价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和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它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终结,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被时间反复证明了的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真理”[4]。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认知和定位、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和评价、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和运行机制的选择与建构等等,无一不是中国人民基于自身的价值尺度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统摄和驾驭。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把党的主张、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统一起来,把真理与价值、理想与现实、政治与伦理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各种制度设计、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社会管理活动当中去,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要求我们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科学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也要求人们从每个主体的实际利益的实现和满足出发,科学地把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把社会价值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主要尺度,把国家民族利益、社会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实现完美地结合起来,合理调整和规范各种利益关系,寻找各种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方式,以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全体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让人民群众直接和真正地从社会主义社会获得各种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幸福,才能不断地深化人民群众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切地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物质力量。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观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不是一个人为的确立过程。它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是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进程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的客观进程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即与自然经济社会相适应

365

 第6期 丘有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

的“人的依赖性关系”、与商品经济社会相适应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与产品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5]。人类的当代使命决不仅仅是要把“人的独立性”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的基础上,而且还要把人从“对物的依赖性”的“异化”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相适应,社会价值体系也经历了从原始的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再到社会集体主义的嬗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三维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历史观根基。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三维理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特殊的“对物的依赖性的阶段”,即处于扬弃“对物的依赖性阶段”人的“异化”克服人的发展的不全面性的独特阶段。这个历史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个人与生产力的异化、个人与生产关系的异化、个人与上层建筑的异化和人与自身本质异化的现象”[6]。但是,社会主义最终要取代资本主义其必然性就在于它要限制人对物的依赖性的消极影响,使商品经济中人对物的依赖性关系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使人们自觉地把物变成实现人的本质的有效方式和条件,使人最终从对物的依赖性和奴役中摆脱出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完善和进步。“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总体上不允许物的世界的增值以人的世界的贬值为代价,更不允许在根本上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寻求物质财富的增长”[7]。因此,社会主义社会要超越当代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困境,彻底克服模糊、混乱、错误、腐朽、落后价值体系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在全社会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上的多元价值取向整合起来,使各个群体主体与个体主体的利益得到合理调适,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和发展。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客观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同时也是价值的享受者。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和发展必须体现在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体现在促进全体中国人民的生存、完善和发展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和价值享受的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把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最高尺度和检验标准。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宣部召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讨会

[N].人民日报,2008-04-10(2).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34.

[3]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55.

[4]陈章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性质[J].前

沿,2008(1):7-10.

[5]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6]吴蓁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不全面性及其克服[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5-10. [7]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现

实图景与目标[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1):73-80.

[责任编校:鲍卫敏]

465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