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商名人堂——林成贤

——加拿大达茂能源公司董事长林成贤1991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20美元。焦头烂额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连续减产,却无力阻止石油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很多人相信,石油在未来十几年内,会是取之不尽的廉价商品。

林成贤却不这么想。他深信,世界各国随着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亦会不断上升,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将是供求失衡的必然结果。于是在那一年,他创立了达茂能源公司,致力生产生物燃料的研发。

17年后的今天,国际油价如同坐上过山车一般,狂飙至最高时的每桶147美元。而林成贤的生物燃料技术,早已从最初实验室里的“小树苗”,成长为商业化工厂里的“参天大树”。

出身 商贾子弟移居海外

林成贤出生于福州。他的父母亲原是缅甸的华侨,在缅甸从事商业,拥有自己的公司,家底颇为殷实。1942年,日本占领缅甸,林家也不得不关闭公司,撤退回家乡福州。

回家乡的途中,林成贤的父亲看到许多地方都有受伤的士兵,因为没有条件救治而死去。动了恻隐之心的他毅然决定,将原来准备带回的几卡车家当及物资丢弃在半路上,用这些卡车将沿途的伤兵运回。于是,数以百计的士兵得以保住性命,他也因此得到了国民政府的褒扬。

林成贤出生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林成贤的父亲原想回到侨居地缅甸继续自己的产业,但在1947年去了一趟台湾之后,他改变主意,决定留在台湾。在台湾的几十年里,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打拼,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并为林成贤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父亲影响了他的一生,最大的影响是教会自己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在日后的商业生涯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诚信”二字始终镌刻在林成贤心中,未敢忘怀。

从小学到大学,天资聪颖的林成贤一直担任班长或班代表,这些学生干部的经验也为他之后的职业和创业生涯提供了帮助。1960年代,林成贤考入台湾淡江大学,主修英文。不过在林成贤看来,在大学中得到的东西,对之后的从商生涯帮助并不是那么大,走出社会后所学到的经验教训更加宝贵。

林成贤在大学最大的收获之一,或许是他的太太。两人在淡江大学相识,之后不久,林成贤这个“只要是玩的事情都会”的帅气男孩很快俘虏了她的芳心。毕业后不久,两人喜结连理。

毕业后,林成贤又一度在台湾大学进修商科,之后便进入台湾最大规模的外企,一干就是23年,从普通员工一直做到部门主管。正是在这家外企的历练,才让他熟悉了西方人的思维和逻辑,以及他们做事的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他到加拿大之后迅速融入当地人的圈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家全盛时有12000人的企业,几乎涵盖了来自各国的不同性格的员工,在这里,林成贤学会了和不同背景的人相处。

华商韬略·毕亚军/文

2

3

林成贤与太太庆祝60岁生辰利分校就读的儿子转学至加拿大后,回到台湾继续

他的工作。

尽管可以利用假期去温哥华看望太太和孩子,

但每次探望,林成贤总有种愧疚感。他感到,自己

的孩子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如果在他们成长过程中

没有陪他们,等他们长大后,就不会要自己陪了。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抓住这短暂的时间,陪孩子一

起成长。就这样,2年后的1990年,林成贤结束了

在台湾的工作,也结束了与家人和孩子聚少离多的

生活。

刚到加拿大,一

切对林成贤来说都很新

鲜。生活无忧的他,每

天的“任务”就是打高

尔夫球。这种日子过得

非常惬意,却未免有些

索然无味。几个月之

后, 45岁的林成贤有些

坐不住了。他不想就这

样子过一辈子,更不想

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

“坐吃山空”的榜样。

于是,他开始留意身边

的投资机会。中国人一般都有有土斯有财的观念,到了国外也往往热衷于投资房地产。林成贤也未能免俗,他看好当时温哥华的房地产市场,投入了不少资金,结果却因为大环境的影响而血本无归。痛定思痛,他决定一切归零重新开始,当时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加拿大虽然名列世界七大工业国,但除了环保

科技外,其它几乎都无法与其他六大工业国竞争。看到这一现实,林成贤决定着手投资环保科技——这一加拿大最有竞争力的行业。在当时的温哥华,有不少颇有抱负的加拿大

人,他们有很好的技术或创意,但资金的缺乏让他们的事业无法进一步扩大。林成贤关注的环保科技领域,也有一位颇有名望的发明家——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德斯蒙德.雷德莱恩(Desmond Radlein)教授在等待投资。雷德莱恩教授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已经有数十年,也是业界知名的权威。看了他关于生物燃油的技术之后,林成贤意识到,自己找到了想要找的那个人。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达茂能源由此诞生。创业 酸甜苦辣滋味遍尝雷德莱恩教授的这项技术,其主要原理就是利用秸秆、木屑等农林业产生的废料进行热化学反应,从而获取能源。1991年时,这项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概念的阶段,敏感的林成贤意识到,能源会越来越缺乏,这一技术以后一定会有很好的前景,于是他邀请雷德莱恩教授一起将此项目商业化。几年后,达茂能源买下了这项技术,雷德莱恩教授也成为公司董事,负责研发部门的工作。达茂能源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17年的岁月,这段创业历程中的酸甜苦辣非外人所能体会。第一次开董事会的情形,林成贤还历历在目:当初在台湾时,他自认为英文不错,但与这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加拿大人交流时,还是明显地感觉到力不从心。他深刻地感受

到,自己的水平要在白人社会里当领导人物,还远

远不够。但他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我经常告诉我自己,要是我做不成功,其它的新移民也不可能会成功的。”每当遇到困难时,林成贤就这么给自己打气。他的自信甚至一点点的自大,激励他渡过了不少难关。

作为第一代移民,林成贤在加拿大没有任何社会资源。为了让达茂能源能生存下来,他尽可能地与当地人合作,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将对方的社

会资源转化为自己的社会资源。

在加拿大创业,企业文化的差异也是一大挑战。当时达茂能源全公司除了林成贤以外,大家都领薪水。而作为出资人和董事长的林成贤认为,反正拿的本来就是自己的钱,“从左口袋到右口袋”,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从不领薪水。但后来有

位前辈告诉他,这种做法不对,西方人不会这么

想。他们只会认为,老板不领钱,是因为他觉得自

4·林成贤华商韬

略起 林成贤与家人2007年游日本时留影

己没有能力拿这份薪水,对公司没有贡献,所以不

好意思领薪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林成贤每个月

也开始给自己发薪水了。

据美国专利局的数据统计,一个新技术能放大到

商业规模的几率,不到1%。尤其是拥有好的技术、好

的前途的公司,更是许多人垂涎的对象。“这其中有

许多陷阱,更是要非常小心应对,任何一环不注意,

可能公司就此消失无形了。”为了让生物能源技术产

业化,林成贤和达茂能源的员工一起,投入了许多心

血,战胜了诸多挑战。把这份产业从小实验室中的小

技术,做成大工厂里的大商品。

在这些挑战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缺钱。一个

有专利的新技术,从概念到申请专利,再到商品化

的过程中,风险很大,成功率非常低微。但研发过

程又是一个费钱的过程,无论是资金及人力的投入

都是相当可观的。“资金是科研公司中很重要的一

环,资金是否充足往往也是决定一个新技术是否能

够成功的条件之一,所以资金筹集是很重要的工

作。”在公司成长过程中,筹钱成为了林成贤最为

金,林成贤想到了上市。他很庆幸,自己的公司创立于北美,这才使得他能够通过上市筹措到研发和商业化所需的资金。由于对科技和研发的重视,像达茂能源这样拥有技术却没有盈利收入的公司在北美上市要比在亚洲容易得多。“在亚洲你要上市,公司必须在前几年获利超过几亿元才有可能,但是在北美洲,只有公司拥有可以预见的前景和出色的人力资源,就可以申请上市,通常就会获批。”林成贤解释说,在亚洲上市,投资者更看重股票的短期盈利性,但在北美上市,投资者更青睐那些有更好前景却苦缺资金的新技术项目,这也是为什么北美洲有那么多科技公司出现,而亚洲经常沦为制造基地的重要原因之一。1990年代后期,达茂能源迎来了一个重要里程碑——企业在纽约纳斯达克上市(OTCBB:DYMTF)。从此,达茂能源有了更大的筹资渠道,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更多资金用于研发。但因为纳斯达克对上市公司的严格要求,公司的营运成本也相应增加了不少。筹措到足够的资金,达茂能源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也“有米下锅”了。从此,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0年,达茂能源设计并建造了商业实验厂,每天可处理10吨生物质原料。次年,这一实验厂的规模扩大到日处理量15吨。2003年,达茂能源开始设计日处理量为100吨的生物燃油厂,并于次年开始建设。2005年,全球首座商业化规模的生物燃油厂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西洛恩市(West Lorne)建成,目前,该厂的日处理量已经增加到130吨。2007年底,达茂能源又在安大略省圭尔夫市(Guelph,又称贵湖)兴建了每天能处理200吨生物质原料的生物燃油厂,该厂也成为目前全世界同类技术中最具规模的生产基地。技术 清洁环保前景广阔人类利用石油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是其中的先行者。早在西晋时期,就有人使用固定在竹竿

5·林成贤

华商韬略 摄于2005年达茂West Lorne生物燃油厂开幕仪式上一端的钻头钻出深达千米的油井,并将石油焚烧,以此来煮制食盐。现代石油的先驱则是加拿大人。1846年,加拿大大西洋省的亚布拉罕·季斯纳发明了从石油中提取煤油的方法。二战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并逐渐超过煤炭,成为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燃料。30年来,全世界90%以上的运输能量都是依靠石油获得的。毫无节制的开采很快受到了大自然的警告,1973年和1979年爆发的两次能源危机让人们意识到,石油是一种有限的燃料,最终一定会耗尽。于是,一些科学家开始研究石油的替代品。在这些研究中,生物燃料的技术是目前最成熟和最可行的。1980年代,科学家研制出了生物柴油(Biodiesel),并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将这一技术产业化。生物柴油是用植物油以及动物脂肪,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制备出来的一种环保燃料,这种生物燃料可以像柴油一样使用。然而,随着石油价格的水涨船高,生物柴油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这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许多原本生产粮食的农地受经济利益驱动改种玉米等经济作物,并在2007年造成全球粮价上涨,威胁贫穷人口的口粮安全。而且一些研究显示,开垦新农地种植经济作物在环保上又是不值得的。于是,人们希望,能有一种技术,不使用经济作物,而是可以利用农林业的废弃物来产生能源。达茂能源所使用的技术,就是这样一个不与

粮争地的技术。这种厌氧快速

裂解技术,是所有生物燃料技

术中少数几个能商业化又符合

经济效益的一种,加上可用的

原料范围广泛,基本上所有植

物,甚至是用来生产生物柴油

的剩余物也能用上,又绝对不

会威胁粮食安全,因此甚具竞

争优势。

这些优势中,价格优势最

为显著。因为达茂能源所获取

的原料以农林业的废料为主,原

料的取得也相对便宜。原料的价

格决定生产的成本,加上生物燃

油生产后不需要再经任何提炼就

可以当燃油使用,因此价格会比

其他技术生产的燃油低不少。此

外,达茂能源在燃油的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焦炭等的

副产品,同样具有很高的可利用价值。

作为一家以生产生物燃料为主要任务的企业,

环保是达茂能源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达茂能源对原

料的提炼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物质,所产生的废料则

是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肥料。在加拿大,达茂能源

已经开始与一些地方合作,向这些地方提供肥料。

在生产规模上,达茂能源保持着每个厂一天

200吨的生产规模。为何保持这个规模呢?因为林

成贤发现,以30-40公里为收集半径的话,日消费

量200吨的规模的性价比最高。规模太大原料取得

不易,规模太小则没有经济效益。

由于出众的品质,达茂的产品通过了加拿大环

保署针对工业用燃料的严格标准,并获颁EcoLogo

环保认证。EcoLogo代表了产品的制造过程与生产

设备经过由加拿大环保署认可的第三者审核,并有

由该公司及经认可的外方联合进行燃烧测试的经验

数据支持。

如何控制生产过程以稳定参数和保证产品品质,

正是达茂能源的核心技术所在。“很多学术机构和研

究院都在努力去掌握这技术的窍门,但进度仍徘徊在

我们十年前的阶段。”说到这一点,林成贤难掩自

豪。“而且我们拥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并为操作员工

提供全面培训,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

一个好的技术从概念到商品化,平均要经历

6·林成贤

华商韬

略 加拿大外交部长(前Canfor林业公司总裁)艾民信(左一)与达茂林成贤及Andrew Kingston于West Lorne生物燃油厂开幕仪式10-15年时间。目前,达茂能源已经熬过了这段困

难的岁月。投资者对公司的发展和经营还比较满

意。考虑到投资新技术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收益,投

资者都十分有耐心。

目前,达茂能源所生产的燃油主要用来发电,

将获得的电力上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此外,达茂能

源也将燃油卖给食品加工企业,作为熏鱼熏肉之

用。这两项也成为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林成贤希

望,若干年以后,达茂能源的燃油能用于机动车辆及航空用油。未来 中美将成战略重点

能源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正因为此,每到一个地方,达茂能源都会与当地政府都保持紧密的联系和沟通。因为生物燃料是目前的发展热点,几乎所有与达茂能源接洽的政府,都对这种能将废弃物变成燃油的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达茂能源的母国加拿大,政府为这项技术投

入了数目相当可观的资金。加拿大政府希望通过推

广类似项目,降低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达

到《京都议定书》承诺的减排数,因此对工业界研发新的技术不遗余力地支持。达茂能源的这项技术也因此受益匪浅。林成贤希望,生物燃油能得到更多国家政府的

支持。由于目前这项技术尚未推广,还处于试验阶

段,许多国家的优惠政策都还没有包括这一项。因

来更多的投资者。立足加拿大本土的同时,达茂能源正积极将业务推向全世界。现在公司总部设在加拿大温哥华,同时在美国、阿根廷及英国都设有办事处,并在世界其它一些地区设有业务代理。达茂建在加拿大的两座生物燃油厂被作为商业规模示范厂,供其它市场和投资者

借鉴参考。林成贤希望,达茂能源通过在

其他地区先建立示范厂,再利用公司的技

术配合当地的人才,在不久之后进一步实

现设备生产本地化,并最终让这一新技术

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

就目前趋势来看,人口最多、发

展最迅速的中国和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美

国,无疑是达茂能源最主要的海外市

场,在一段时间里,达茂能源都会以该

两地为业务发展的首要目标。

为了考察达茂能源的技术在中国的

可操作性,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能源研究所于2005年派员到加拿大实地参观了达茂能源的工厂,彻底了解生物

燃油技术。当看到堆积如山的木屑、蔗

渣等以往只能丢弃路旁或做堆肥的农林

业废弃物,通过运用最新的裂解技术,被制成可取

代传统燃油的“生物燃油”,用于工业生产上之

时,这些官员赞不绝口。一位官员当即告诉林成贤,他们非常认同达茂能源的流程和模式,并且希

望可以在中国引进发展。回国之后,发改委能源所的官员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撰写了一份在中国推广生物燃油技术的可行性报告,大力推荐在国内推行达茂能源的技术。一般来说,官方部门很少会推荐商业机构的业务,但发改委能源所的研究员认为,

这一技术利国利民,除了能部分解决中国的能源问

题并减轻环境污染外,还可以给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林成贤很希望能与国内的业者合作,通过本地化生产来降低成本,将数量众多的农业废弃物变成国家急需的清洁能源,变“包袱”为“财富”。目

前最大的挑战在于农业废弃物的收集,毕竟作为发

展中国家的中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废弃物收集体系。好在一些地方政府对此项目已经表示了支持和配合,只要能稳定地收集农业废弃物,达茂能源在

前中国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左二)与达茂董事长林成贤(右二)、总裁Andrew Kingston(右一)及业务发展副总裁林人杰(左一)于北京会面。

中国就能产出源源不断的燃油。

2008年年底,达茂能源终于走出了进军中国市

场的最关键性步伐——实现了在中国建厂的愿望。

12月1日,达茂能源宣布与湖北新达环保燃油科技

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利用达茂的专利快速裂解

技术于河南省兴建中国首座生物燃油厂,这也是达

茂在加拿大境外建造的首座工厂。达茂在中国的独

家技术持牌人盛唐振业新能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将

与湖北新达合作这一项目,预计每天可处理两百吨

玉米秸秆将其转化成生物燃油及焦炭,并将生物燃

油制造过程全面国产化,由达茂提供工程支援,新

达支付两百三十万美元予达茂作为支援费用。

对于这一战略性的举措,林成贤毫不掩饰自

己的喜悦:“于中国建厂是达茂业务发展的一个重

要里程,现时全球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国的经济发展

之上,而能源安全和环保亦是世界最关切的议题之

一。作为业界领导者,达茂希望透过专利技术善用

中国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将之变成有实用价值且不

会损害环境的燃油。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

大前提下,发展真正利国利民的事业。”

当然,他的目标远不止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员

会的报告指出,中国每年有超过九亿吨的农业废弃

物,保守估计只是用上其中的三分之一,便足够提

供两千座二百吨厂所需的原料,其燃油产量足以协

助中国减少工业用燃油输入的一半。林成贤说,达茂的目标是将中国发展成为生物燃油厂的亚洲建设基地。

除了中国以外,美国也是达茂能源的一个战略重点。目前,达茂能源正计划在美国密苏里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建造一个日处理量为200吨的示范厂,并计划以此为契机,扩大公司在美国的份额,提高经济效益。

除了政府,一些大型企业也对达茂能源的这一技术很感兴趣。林成贤透露,达茂能源已经与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签署协议,在融资、研发、燃料供应和贸易等方面展开诸多合作。此外,公司正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其中一家积极磋商合作的方式。

不少人会认为,达茂能源是从废弃物中生产燃油,与石化公司等传统能源企业必然是水火不相容的竞争对手。林成贤并不否认竞争的存在,但他更看重合作共赢的方面:两者可以合作生产上下游产品,相辅相成,达茂能源把废弃物做成燃油,而能源企业将燃油进一步加工成其它产品。

在进军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伙伴,一起开发当地的市场,是达茂能源经常遇到的一个挑战。能源企业的特点就是“大”,达茂能源只是一个中型公司,而他们的谈判对手却都是世界级的大公司。“大公司有个缺点是做什么事都很谨慎,时间对达茂能源来说非常重要,但大公司一切都按照程序来,一谈可能就是一、二年。于是我们只好同时和几家公司谈,看谁的动作快。”

早已在谈判桌前身经百战的林成贤,回忆起这些年的谈判历程,仍是感慨良多:“前几年,我们在谈判时常感觉到大公司的轻视,因为他们财大气粗,认为我们这种小公司不成气候。但这几年来,再生能源已成为最热门的题材,许多大石油公司也相继成立了清洁再生能源部门,从事相关技术的研发。因此现在已经有一些业界知名的大石油公司想和我们合作,讨论如何将我们的产品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以符合其它工业的用途。”

尽管如此,生物燃油的发展仍远未达到人尽皆

7

知的程度。目前林成贤和达茂能源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就是说服用户使用这种新能源。虽然达茂能源已经做过在许多不同的工业领域中做了成千上万次试烧,但公众的怀疑态度毕竟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消失。为了普及生物燃油,让公众对其有更充分的认识,林成贤和达茂能源经常参加一些科技和环保产业展览,向公众推介这一新技术。

商道 以夷制夷抓大放小

17年来,作为达茂能源的创办人和最高决策人,林成贤一手缔造了这个能源领域的后起之秀。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几多艰辛,几多磨难。这些挫折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成为他成功的垫脚石。

林成贤刚开始创业时,华商在加拿大的日子并不好过,常常受当地人欺负。有些加拿大本土商人也很不厚道。深受父亲诚信经营影响的他,一度非常信任合作伙伴,却因为这个,在经营上吃过好多亏,甚至被诈骗。这些教训并没有让林成贤放弃诚信,但却因此更加谨慎。现在,他已经学会如何辨别“奸商”,并远离他们。

身在异乡的他,对当地的市场状况和消费习惯等都并不那么了解。为了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公司陷入无可挽回的境地。他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小心翼翼、非常谨慎,这种小心和谨慎使他和达茂能源失去了一些机会,却安全地生存下来,并逐渐发展起来。

华人在加拿大创业不易,林成贤采取的是“以夷制夷”的方式。在达茂能源,如果林成贤不出面,根本没有人知道这是一家华人开的公司,这也让他少了很多麻烦。而在华人业界里,林成贤只用华人经营。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地抓住了西方人和华人两大市场。

海外华人一直面临着如何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不少华人挣了很多钱,却一直不被当地人接纳。而林成贤不仅融入当地,还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的秘诀是什么?“抱着多‘付出’的心态,而‘回报’则是早晚的事。”

在加拿大,林成贤从不把自己当作外来人,他也没有像一些新移民一样,来到新地方后还拥有原居住地的一切。决定来加拿大创业后,他毅然抛弃了在台湾的一切:辞去了在台湾的工作,卖掉了房子,并在加拿大用比原来更多的精力去发展达茂能源的事业。

另一方面,林成贤对加入当地社团组织兴趣浓厚。通过这些社团,他大大拓展了自己的人脉。在这些社团中,他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他曾先后担任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又称卑诗省)台湾商会会长和加拿大台湾商会会长,通过这个组织帮助新到加拿大的台商,为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尽快进入角色提供必要的协助。任职期间,林成贤认识了不少台湾和加拿大的产、官、学界的人士,对自己的创业都有不小的帮助。

在管理企业的风格上,企业家大多分为两种:一种人事无巨细,一种人抓大放小。林成贤属于第二种。

在用人上,林成贤的原则是用人不疑,疑人物燃油技术的发明者——公司董事雷斯蒙德教授。

事情是由于梦想家的坚持才能实现。“最大的梦想?就是能领着达茂在新能源的舞台上好好走下林成贤是一个注重授权的人,他主要负责协调达茂能源管理层,而技术方面的权力则全部交给生公司发展至今,首席执行官曾三易其人,并非这些人不够优秀,而是公司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有不同的专才,而当时的首席执行官已经不适合公司的发展阶段。

在做决策时,林成贤十分民主。他并不独自决定,而是通过董事会或专家团队提出参考意见,集思广益,再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决策。

不用。如果一个刚进公司的新员工,在一段时间之内做不好事情,公司不会马上辞退他。在林成贤看来,既然决定了用一个员工,就要对他负起责任,让他在成长中学到东西,这同样也是在为达茂积累人力资源。

达茂能源能取得今天的地位,其员工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司员工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部分员工都是生物燃油的忠实信仰者。在同业中,达茂能源的薪水只能说是中等水平,但很多员工愿意留在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同和对公司前景的乐观。林成贤举例说,达茂能源美

国公司的负责人为了加入公司,辞掉了一份拥有更高薪水的工作,就是因为他相信生物燃油技术,愿意和公司一起成长。

不少认识林成贤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梦想家。林成贤对此称呼很怡然自得。他常说,世界上许多

2009年《了不起的力量》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