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被看”的美学(一)

走向“被看”的美学(一)
走向“被看”的美学(一)

走向“被看”的美学(一)

〔摘要〕在传统美学走向当代形态、经历了多方面的变化的进展中,“看”的美学有着走向“被看”的因素,且经历一个由沉沦到解放的过程。〔关键词〕美学传统美学话语艺术创造艺术阅读美学在近代才正式得名,“theaesthetic”的直译应是感性学,是指区别于理性、逻辑的思维的人的意识的学科,它的核心是人的审美。美学在此命名之前并不是没有它的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未名者在各个研究者那里被关注着、思考着,这种关注和思考集中于人如何审美。因此,感性学的命名是名符其实的,它是研讨人“看”事物的问题,如果说逻辑学是考察人如何逻辑地“看”世界和事物的话,感性学则是研讨人如何审美“看”世界和人生。美学就是这样以“看”作为基本立场。但是,看的对象是什么呢?推究起来无非是人的生活与人自身,因而在人“看”的另一面,也有着人“被看”的因素。这样,在传统美学走向当代形态、经历了多方面变化的进展中,“看”的美学有着走向“被看”的因素。一“被看”的沉沦与解放人所使用的话语不是透明的。话语既是对人思想的传达,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权力。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出臧否评价时,受话人可以对之有不同意见。但是,受话人表白不同意见时已或多或少被发话人的话语所支配了。因为,对该事物的评价可以是在它的善恶美丑上进行,也可以是在它的功能上、它与其它事物的关联上、它的本体存在的意义上等各方面来进行,赞同或反驳发话人的见解,都是在发话人所圈定的话语范围内的运作,已经受到了话语权力的影响。当这种话语作为一种社会话语,作为一种文化意识的表白来运用时,其权力效果更是被放大了。所以,孔子是在积极的立场来看待这一现象,他是要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话语要表达出社会秩序的要求,他进而规定其子孔鲤是“不学《诗》,毋以言”,这是说不学《诗经》的话,就言之不文,缺乏文饰,同时还缺乏了《诗经》中的人伦规范和理想,就不配有社会话语的权力。老子、庄子则是在消极的意义上来看待这一现象,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无言”,就是说,事物的本真状态是无法言说的,言说的只能是现象层的偶然的东西。只要对象一经言说,那么言说中就加入了话语发话者的一种主观性视点,而这并不是属于事物本真状态的。话语的权力性质在西方思想中也是早有体认。美国当代批评家简·汤普金斯说:“把语言等同于权力,这至少从修辞学家乔治亚斯的时代起就一直是古希腊思想的特征。”1]古希腊学园里之所以很重视修辞学这门课程,原因就在于它是为论辩而设的(作为现代修辞文句意义上的“修辞”含义只占次要地位),古希腊人认为,论辩时不只是争论辩内容的高低,还在于谁来掌握话语主动权、支配权的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由哲学家当国王,而把多数诗人都驱逐出国境,这是意味深长的,它其实就是理性的话语与感性、悟性的话语的权力之争。明确了话语与权力的关系之后,我们可以见出,审美虽是个人的体验问题,但不同人的体验是有差异的,没有话语权力的人的体验只能作用于他本人;具有话语权力的人则会使自己的体验通过话语变成为影响他人的文化指令,“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是直接的行政权力赋予了话语以权威性,而“郑声淫”、“放郑声”,这些孔子对于郑国歌曲的贬黜,由于孔子在文化上的重要地位,使它的话语有着伦理上的准绳的权威性。在社会话语层面上,行政权威与文化权威都有着重要作用,但从影响历史的角度来看,文化上的权威由于有文字记载这一超越具体时代的工具,它更具有持久性,而且它更是作用于人的精神的。这样,话语权力的状况决定了,那些掌握着文化话语权力的人,他们在对事物进行审美时,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美的。一首动听的歌曲,唱歌人是在审美,听歌人也是在审美,但问题是唱歌人往往不具备什么话语权力,是由听歌的人来裁决歌的好坏的,听歌人的审美是一种旁观性而不是实践性的活动,代代相袭,美学的着眼点自然也就有了一个基本定位,被置放在“看”的角度了。“看”的美学由于文字记录的固化作用,传袭既久,以至于脱离“看”的范畴就成为不正常的,或者是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这里可以从两个实例来看。其一,黑格尔的《美学》中,曾讲了一个审美实践对审美观照的例子。黑格尔说,当一个小孩将一块石子扔进水池后,看到一层层扩展开来的沦漪,他就是在欣赏自己创造的一个杰作,在这里,“看”是对审美活动的认定,而这一认定的基础是在于对象中融入了人的主体实践的因素,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黑格尔

美学思想对美学史的重大意义是学术界公认的,毋庸赘述。其二,是19世纪晚期出现的非理性主义美学的影响。叔本华的著名哲学命题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他的意思是,人所言说的世界其实就是人所感知到的世界,而不是世界的纯然自在的状况。他虽然并不否认世界有客观性,但在这里发生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转换,即由存在本体论转换为生存本体论,由世界是什么转为对人来说世界显得是什么。叔本华将人的生存意义贯串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中。在审美问题上,他继承了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说,认为审美领域是无功利、无计较的纯然表象的世界,达到这一步之后,“那么,在欲求的那第一条道路上永远寻求而又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之间自动的光临而我们也就得到十分的怡悦了”2]。这种忘乎所以的态度又经尼采的醉与梦的比附来生发,构成了从体验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美学观,对后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美学有很大影响。在这里的审美仍是“看”,但它是主体与客体交融,是“看”的变体。由于美学的着眼点是定位在“看”的角度上,因此“看”的视点在美学上就是正常的,而如果处于“被看”的角度就成为不正常的,“看”带有居高临下的俯视之态,“被看”也就意味着被动和卑下。法国符号学美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瓦指出了女性在文化中的被看(beinglookedat)性质,这种状况在大量中西文学作品中都是存在的,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一词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里是一幅贵妇晨起后梳妆活动的图画式描写,整首词中没有一字暗示了人物心理,原因在作者是从外在的“看”的立场来作的描写,词作中的形象十分具体而丰富,但同时这一少妇的所作所为有着什么样的心理流程,则对于读者有神秘化色彩。这种将对象神秘化的态度除了对象本身有观察者不了解的因素外,也是具有文化上的俯视性的。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曾指出:“二战”后美国大兵在法国,被当地人视为陌生的救助人,他们的一些生活方式如不停地吃口香糖一类十分像小孩的举止,法国人深为不解,但法国人只是坦言不了解美国人,而对隔地中海相望的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人也有不解时,却说阿尔及利亚是神秘的。这种神秘化同将对象“被看化”是同格的,说得严重一点,它具有文化歧视的因素。再反过来看,当诗人、作家们笔下塑造男性形象时,即使是奇人怪杰,如那些侠客、隐士、狂生,也总是会写出这些人物行动的动机背景,在神秘的表象背后有着可以理解和沟通的文化纽带,作者不完全将人物置于“被看”地位,他同时也用人物的眼光来看世界,人物具有主体性。“被看”的屈辱地位不单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面,而且就在艺术表演和艺术创造的行为上也是如此。以演员来说,他的职业就是表演给人看的,他的成就就在于他的“被看”能为人所认可,由于“被看”的卑下,被人称为“戏子”,其语义近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小丑”一词。在古代西方,没有任何有地位阶层的子弟去演艺圈内,倒是四处流浪的吉卜赛人常常一边表演,一边募集生活资金,过着几近于乞讨的生活。上文我们说过,社会话语是一种权力,具有权威性,因此按理说掌握了这一话语权力的作家们应受到社会尊重,同演员们相比,这一差异应说也是明显的,作家是在作品中表达他们的“看”。但问题是,作家们创作出的作品又是属于“被看”的,这样,他的地位就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他表达“看”,而表达是“被看”的。作家们既可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荣耀中,也可沦为事实上的以文谋食的文丐。法国文论家埃斯卡尔皮写出了作家“被看”的屈辱性的一面。他说,从词源上考察,法语的“出版”(publi-er)是拍卖的意思,他进一步讲:我们现在就是取的拍卖作品之意,即断然地和几乎是粗暴地把创作秘密公诸于世的过程。这是一种得到认可的粗暴之举,一种甘愿接受的辱没自己的行动。由于这种行动还夹杂着一些金钱方面的考虑,所以就更加令人反感;作家由于商业目的而拿出自己的作品进行发表,这有点像出卖自己,就如普拉图斯所说的:publicarecorpus(把肉体公诸于众)。3]把出版理解为“卖文”这一含义,作为对作家创作工作的一种评价,其内在依据就是在于创作的“被看”具有卑下性。由于话语发出者处于“看”的地位,而话语发出者又总会居于话语的有利地位,因此美学作为“看”的美学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当我们指明了这一状况所由之产生的缘由之后,也就等于是指出了它的终止,它的转换的缘由和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于,当社会性的话语不再以语言记载为主渠道,而是以视像,通过电视频

道播放节目为主渠道后,情况就有了改换的可能。丹尼尔·贝尔在述及美国70年代文化特色时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4]。视觉文化对于大众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包括文化示范和文化凝聚两大功能。在视觉文化占居主导地位的状况下,话语发出者处在一种“被看”的境地。电影明星、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体坛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乃至政要,纷纷在影视传媒上亮相,他们可能不是实际的发话人,比如一部电影是由导演和制片人在设计如何表演,但对于观众来说,演员是直接呈现在眼前的,而演员的个人魅力使得他仿佛是话语发出者,而导演、制片人只被置于背景地位。在这种“被看”中,公众所熟知的各界明星不再是被俯视,而是被仰视的偶像了。在这一新的文化语境中,“被看”就意味着出名,出人头地,意味着至少是名声上的成功,而“看”则反而处在边缘的地置,是未能涉入成功侯选者的局外人。由书本文化转向视觉文化,由话语发出者的旁观性转到亲身参与,在美学上的“被看”经历了一个由沉沦到解放的过程。二“被看”美学的具体内涵如果说当代美学文化由“看”的视点走向了“被看”的立场,那么,相应地它的具体内涵与规定都会有一系列的改变。以下,我们先从几对对立的美学态度来作出二者间的比较,然后再来论析它的哲学上的意义。1.距离感与参与感传统美学将自身定位在“看”上,这就使公众与艺术,与艺术所展示的世界有着一段距离,这种距离在时空两方面都体现出来。以一幅油画来说,它有一个画框,这一画框就是一条界限,画框外是公众所处的现实,画框内则是艺术描写的世界,画框是一个限定,二者间有着不容消弭的距离。由于画框内外的空间是截然分开的两个世界,所以二者间的时间也是不同的,这种时间差异除了画面内往往是表达的一种历史题材之外,还在于画外公众所处的时间是流动的、即逝的,而画内时间具有凝固性,它超越了时间流程,仿佛具有永恒的价值。再看小说的描写也是这样,罗兰·巴特曾说,“叙事作品是一个大句子”5]。由这一认定我们可以说,所有小说都无非是展示这样的一种句式:从前(时间距离),在一个什么地方(空间距离),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才是故事本文)。小说的描写是使人窥视到一个身外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同读历史有相似之处。而在“被看”的美学中,由于它的定位不同,这种距离感是被亲历的参与感所取代的,它是以“做”来代替“看”。电视剧、电影也有屏幕“画框”,但它是将假定性设在观众置身其中的视点上,这一“画框”不是对观众的拒绝,而是一种邀请。屏幕中的时间空间不同于观众的时空,但它要求观众暂时忘却自身所处的真实时空,屏幕上的故事是过去的事件,但在播映的过程中,它就处在“现在”的位置上,而且它也就在观众的眼前发生。如果说影视艺术的这一视点转变主要依赖于技术手段,而不是同文化自身演变有直接关联的话,那么,我们在音乐欣赏上还可比较出二者差异。传统音乐美学是将“看”具体化到对音乐的“听”上,欣赏一首乐曲就是听一首乐曲,而被看的美学则还要求“被看”,具体来说就是它有欣赏者唱的要求,卡拉ok的风靡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实例,它是欣赏,同时这一欣赏是以唱歌的人与他周围的听众共同参与的,没有那种音乐演唱会上歌手与听众间的距离感。进一步说,现代的大众通俗音乐演唱会上,歌手也在尽力消解台上与台下的距离,它包括歌手演唱时下台与听众握手,要求听众打出节拍,在台上同听众进行简短的现场对话等,听众是被邀加入到演唱中的,而这些在传统的演唱会上并不存在。甚至在美术上也强调了消弭距离的参与感,美国环境艺术家阿伦·卡普罗在谈到他的作品展示会时说:“在我心目中每个参观者都是环境艺术的一部分,以前我不是这样考虑的。所以现在我给予观众有机会来搬动某些东西,扭动开关——仅仅是些小事情。……我给观众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来动手,直至发展成为偶发性艺术。”6]在这里,参观者成为艺术的一部分,就是使得观众同艺术之间的距离感得以抹平的例证。2.反映与反应一位作家、艺术家,他的创作追求可以是尽力再现现实的生活,也可以是着力于表达他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想象、体验等,这种不同追求就有着再现与表现两种不同的艺术观,就有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的创作精神。不过,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再现说也承认文学不是镜式的反映生活,它也会有著作者的兴趣、思考等主观性因素流露在字里行间,表现说也承认,情感活动伴随着外界生活的刺激,主观情志表达中也有着客观环境的成分。因此,二者在总的

意义上都是反映生活,只是它们反映的客观化程度不同。艺术要反映生活这一点永远都是真理,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永远体现了他自己的生活状况,但问题是,传统美学作为“看”的美学,这种反映是有着明确意识的,它或是重在反映对象的性征的描摹,或是重在对反映对象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抒写,就是说,它的着墨点是在客体或是在主体。而在“被看”的美学中,艺术着力点已不是“看”对象,而是自身作为“被看”的因素、自身又在看对象,是处在主体与客体、看与被看、反映与被反映之间的阶段,这一状况同皮亚杰心理学的描述是十分吻合的。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7]。这一处在主客体“中途”的艺术感知模式是属于广义的反映生活的范畴,但同传统美学中艺术的反映不同,其间的自我与对象是混沌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对外在因素刺激下的反应,这一区别的实质在于,反映是力图表现出对象的性质,反应则只是体现出主体的个体感受。3.融洽与紧张传统美学作为“看”的美学,对于艺术是取静观的态度,而这一态度同艺术家描写生活的态度取“看”的立场是相近的,就是说,艺术家是“看”生活再来描写它,欣赏者又是“看”艺术作品,进而再看艺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这有些类似于接力的关系,艺术家与公众之间需强调的是默契、合作与融洽。艺术家与欣赏者有着共同的美学倾向,在这共同倾向下,艺术的发展一般是相对平缓的。这种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美学趣味的融洽性,从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运动以来就开始有了改变。雨果在为剧本《欧那尼》辩护时,既是对敌对的古典主义者的驳斥,同时也是对一种新艺术观的宣传。在这时,作家与读者之间美学趣味的完全投合已出现了障碍,因为当时社会上多数的读者已适应了作为正宗的古典主义美学观念。到了19世纪下半叶时,当时新起的象征派诗歌运动、印象派绘画运动则已无法立即同当时的艺术欣赏者们的思想同步了,艺术家远远走在了公众审美的前面。待到艺术界开始接受印象派绘画的美学观念时,已经过了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绘画运动早已向着后印象派的方向转变了。这就是克莱夫·贝尔所说的状况,“按照常规,一个运动,当它作为一个运动而被发现时,它早就已经死亡了”8]。那么,当一个艺术运动正在兴起,正在发展时,它的状貌就有一个难以被公众和同行认可的问题,以致有了这一现象,新的艺术潮流的出现就意味着它同美学传统、同社会成见的对立,缺乏这一敌对性的紧张关系也就很难被人视为是新艺术运动。紧张、对立成为了新艺术走入未来艺术史、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许可证,于是,新的艺术就往往是以整个文化系统的紧张关系作为其主要特征。在这种变化中,公众欣赏同代艺术时,很难同它保持同一看待世界的视点。以前是公众看艺术,再进而看到艺术描写的世界,艺术品似乎是透明的,它是作为“被看”的对象,但又使人较难觉察到它的被看性质。反过来,新的艺术在“被看”时,公众不可能一下子就又透过它看到它所描写的世界,而是看到它对该世界描绘的方式、形式等问题,它真正地沦为了“被看”的地位。4.结果呈现与过程呈现当我们言说艺术一词时,往往包含了这样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艺术品,尤其是对绘画、诗歌、建筑等领域较为适用;一是指艺术活动、艺术活动的过程,这对于音乐舞蹈等表演性的艺术更为切合,这两层涵义的关系是,任何艺术品都依赖于一定艺术活动才得以完成,而作为活动它是一段过程;同时,任何艺术活动都必然会呈现出它的作品,只是有些是如绘画那样,作品的物化形态可以在过程结束后继续存在,有些作品则是同创作过程共始终,如歌、舞艺术(录相录音技术的产生也使之有了固化形态)。由于艺术一词本身就有两层涵义,所以,美学对于艺术的着眼点也就可以分别重在结果上或是重在过程上。传统美学在细节上对于时间性艺术和空间性艺术,或者说对于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是有着不同的眼光的,一是重过程,一是重结果。但从总体上说来,传统美学是以对结果的重视为其特征的。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在于,传统美学都是定下了某一艺术圭臬,以此圭臬来衡量具体创作的价值水准,那么,被衡量的艺术是作为一个静态的对象来显示的,它必然导致对于艺术的结果的强调。反之,在现代派、后现代派这样一些冲破传统的艺术中,它不是以遵循既有艺术圭臬为旨归,而是自觉地标新立异,反抗传统,它在根本意义上没有一个既

定的艺术圭臬,而是确定了一个大致的艺术倾向后,沿着这一趋向发展,逐渐地形成自己的美学标准。这些美学标准是由事后的总结而来的,它并没有多少事前的规范意义。待到这一新的美学标准成熟,有可能成为新的艺术经典时,则往往又有新的艺术浪潮取而代之。这样,艺术圭臬不是一种预成的图式,它是在过程之中逐渐成形的,它只能注视着艺术创新的过程之中逐渐凸现的新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它。结合到具体艺术实践的状况来看,在传统美学笼罩下,即使是时间艺术也注重艺术的“结果”,如中国京剧中的“亮相”,就是演员在台上动作的一个瞬间定型。在芭蕾中,有一些动作程式如“昂特雷沙”、“热泰”等,就是以其造型的优美来取得定型的,而在现代表演中已很难再有这一统一规定的结果了,演员在台上有时声嘶力竭地表演并不是什么好的造型,它的用意是力图表达出当时的心情,并力求感染观众。甚至本身注重结果的美术,也出现了所谓的行动艺术(actingart),对它的欣赏必须结合到画家绘制的过程,而那个绘画品本身则只是印证的作用9]。5.秩序与非秩序传统美学还是一种讲究秩序的美学,从中西美学的整个系统来看,无论是孔子的思想还是柏拉图的体系,都是将美学上的价值同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系统联系起来的,美学所强调的秩序是他们建构的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的一个方面。在这种讲求秩序的原则下,艺术上强调典型的作用,它包括作品中形象的典型、作品美学标准上的典范之作等等。这些典范的设定都是有着一种表率作用的,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向作品所表达的思想看齐。在这种秩序的安排上,创作出的艺术作为看的对象,它有一种参照物的作用,它是“被看”的,但美学要求不只是使它被看,而是要以它的眼光去看,这样,不同的欣赏者在这一同看的行为中,就体现出了一种共同性,社会秩序就在这一艺术的仪式行为中悄悄地树立起来了。而在现代艺术中,这一秩序的内在根基已被解构。原因在于,每一具体的艺术潮流和运动都可能有着它自己所强调的秩序,但这些秩序之间缺乏了一种共同遵循的准则,a艺术是一种秩序,b艺术又是一种秩序,在这种相互冲突和矛盾的秩序中,整个艺术系统就有无序的性质。如果要从这无序状态中再抽象出一种总体秩序,则这总体秩序就超乎这些具体的艺术秩序之上。甚至还可以说是总体上的无序构成了新秩序的基础。同时,这一新秩序的难于建立还在于一条逻辑上的性质。即新的艺术在出现时都经历了一个不被经典艺术认可的问题,它们的存在就是以反对经典艺术的专制,打破它的话语秩序以赢得自己的话语空间的。从这一状况来看,如果要说它的秩序的话,也应从反秩序的逻辑上来寻找,这就使得那种自足的、封闭的秩序的框架被解构了。以上,列举了传统的美学走向“被看”后的一些变化,我们通过成对成对的方式将二者并列出来,使两者间的差异有一较为醒目的对比,应该说,这些对比只是就主要的方面来说的,并没有穷尽它们的全部方面。譬如,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而在“被看”的美学中,文艺的认识性退居到次要的和从属的地位,因为“看”的结果是被作品的不透明性所遮蔽,看到的往往不是生活的细节具体的方面,而是作品的表达本身,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典型性,而在“被看”的美学中,是由标新立异的新奇取代了典型性,或者至少也是典型性体现为新奇的东西,已失去了经典艺术中典型、典型性的庄重感。上述对比,其实主要是从现象层面上可以实证的问题,那么,要从更深的层次来揭示的话,则还应看到,它是传统文化的审美乌托邦被颠覆、被解构后的一种必然结果。在古典艺术时代,甚至到了近代的席勒所生活的时代,艺术都是作为一种审美乌托邦的构建者和寓居之所,席勒在当时已看到了它同现实的抵牾,但仍坚持既有信念,认为“艺术必须脱开现实,必须堂堂正正地大胆超越需要;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它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10]。席勒的这番表白也可以被看作是艺术在进入市场运作之后,艺术家、诗人与知识分子们对于这一乌托邦家园所存有的最后的执着与希望。在这里,艺术的训诫、醒世、育人等等匡时济世的作用未被提及了,对艺术的信念已经从亚里士多德、孔子那种话语权力顶峰的阶段,跌落到了话语保留地的境地。在当代的审美文化中,就连席勒的这一较低的要求也难以固守了。审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商品生产中制造出的感性刺激的范畴,它成为在审美工场里批量制造出的商品,也成为了对文化进行反叛的青年们的话语场所和空间,这里充斥了享乐、嬉游、喧闹和争斗,人世间的

一切在艺术中也都可以找到其变型化了的体现,它不再是一个让人憧憬的乌托邦,而是一个文化广场,如果说传统美学以卢浮宫的收藏品作为自己的徽记的话,那么,这种“被看的”美学则以纽约地铁车站里的公众涂画作为其纹章。

美学与美好人生(下) 课程考试93分卷

美学与美好人生(下)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 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 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 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 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 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 答案。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下列各项表述中错误的是哪项? A.彭锋副教授指出,摆脱平均美的追逐的最好方式, 是恢复不可定义的美的本来面目。 B.彭锋副教授指出,鉴于关于真善美是什么的问题 处于无休止的争论之中,因此美好生活的三要素实际上 是生、爱、乐这三种具体的行为方式。 C.彭锋副教授指出,在现实人生中,审美经验是一 种最能体现生、爱、乐的经验,所以我们常说审美创造 (生)、审美移情(爱)、审美愉快(乐)。 D.彭锋副教授指出,乐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忧 比乐优先。 2. 彭锋副教授指出,()决定产品的价格。 A.科学技术 B.经济运作 C.资本实力

D.经营理念 3. 下列各项表述中错误的是哪项? A.彭锋副教授指出,日益发达的传媒改变了社会现 实;社会现实经过传媒的叙事之后被故事化了、审美化了;传媒对人的生活发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人们开始模仿传媒的故事将日常生活故事化。 B.彭锋副教授指出,基因技术使得动植物世界的审 美化成为可能。 C.彭锋副教授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审美 化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更巧妙的控制形式。 D.彭锋副教授指出,真正的美是平均的,真正的美 是有标准的。 4. 彭锋副教授指出,()决定产品的质量。 A.科学技术 B.经济运作 C.资本实力 D.经营理念 5. “日日是好日”,是下列哪位禅师的名言? A.云门文偃 B.百丈怀海禅师 C.马祖道一禅师 D.星云禅师 6. 彭锋副教授指出,审美化普遍采取()的标准,这实际上是以美的名义扼杀审美敏感力。 A.平均美 B.差异美 C.形象美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doc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对设计领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设计美学领域的审美学说,对设计师来讲,更是衡量其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下面,我就选取古今中外历史上几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设计美学角度简要分析一下。 一、唐代曲辕犁 唐代曲辕犁设计精巧,同时亦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犁辕有优美的曲线,犁铧有菱形的、V形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下面,我就从功能美、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 1、功能性分析 功能美不是“有用即美”,而是使用价值和技术美的结合,在注重物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其技术性。 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犁架加大,显得更加稳定,便于在耕地时的控制,犁铧多为V形,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曲辕犁的使用功能相当完善,使用性加强。同时,从技术美学角度看,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加先进,犁的规格、种类多样,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犁铧、犁壁、犁头等也是根据需要而不断改进,技术含量可谓相当高。 2、形式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在形式上,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均衡与稳定,是美学规律中重要的一条。均衡是指造型物各部分前后左右间构成的平衡关系,稳定则是指造型物上下之间构成的轻重关系,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着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的,而铁也是冷色,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以舒适、庄重、严肃的感觉,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稳定,则主要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无论从造型上看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材料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衡。而且,唐代时候的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这样,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就更加经济适用,适合于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木材和铁,二者均为冷色系的实物,搭配起来很容易,不会显得突兀。 4、结构美分析 在产品造型中,变化与统一是一条很重要的美学规律,为取得产品造型的变化与统一,主要采取的造型手法是:在变化中寻统一;在统一中寻变化。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虽有直线的犁底、压镵、侧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大多用楗、梢、榫来连接固定,且主体以直线为主。这就是在变化中寻统一;以直线型为主,给人以硬朗稳定的感觉,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铁质的犁铧与木质的犁架形成了对比,这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 综上所述,唐代曲辕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不仅有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技术,还蕴含着一定的美学规律,其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影响深远。 二、流水别墅 著名的流水别墅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这座位于瀑布之上的别墅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整个建筑构思是大胆的,因而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下面,就从设计美学角度,从不同方面看着做瀑布之上的人居典范。

美学专题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 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A.“美是理式” B.“美是和谐” C.“美在关系” D.“美是生活” 2.在西方,美学从一开始就是()的一个分支。 A.哲学 B.语言学 C.文化学 D.伦理学 3.()说:“一件艺术品,不论使用的手段是形式或声音,总是对我们的直观能力发生作用,而不是对我们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 A.普列汉诺夫 B.黑格尔 C.鲍姆加登 D.康德 4.美感的()是指人们在感受美的事物时,会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精神上愉快和喜悦。 A.客观性 B.直觉性 C.差异性 D.愉悦性

5.1912年,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发表论文《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首次提出了“心理距离说”。 A.立普斯 B.黑格尔 C.布洛 D.弗洛伊德 6.()是指抽象形式取得与内容分离的独立审美价值的过程。 A.形式化 B.独立化 C.普遍化 D.抽象化 7.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主要包括:()。 A.色彩、形状、光影、声音 B.色彩、线条、光影、声音 C.色彩、形状、尺度、声音 D.色彩、形状、光影、韵律 8.黄金分割是线段被分割的一种比例,即短:长=长:(短+长),比例值为()。 A.1:1.518 B.1:1.528 C.1:1.618 D.1:1.628 9.英国美学家()在其代表性理论著作《艺术》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A.苏珊?朗格

B.克莱夫?贝尔 C.弗洛伊德 D.卡西尔 10.宏观地把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类,可以()地按不同的标准把艺术分为若干类别。 A.共时 B.历时 C.同时 D.实时 11.“期待视野”是()当代接受美学的“方法论顶梁柱”。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12.建筑是()的艺术,“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A.“空间创造” B.“空间表现” C.“空间存在” D.“空间再现” 13.创作出《亚威农的少女》的画家是:()。 A.毕加索 B.马蒂斯 C.康斯泰勃尔 D.克拉姆斯柯依

动画 美学

《花木兰》艺术美学浅析 动漫在今天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也是基于一定艺术审美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要从一个更高的艺术角度来看待和欣赏动漫艺术,从而促进动漫艺术以及我国动漫产业更好的发展。 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思维美学形态和视听美学形态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了动漫艺术美学的基本形态。人们通过不同的动漫艺术类别,以及他们所传达的不同的视觉享受,赋予作品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并产生审美的快感。 《花木兰》是一部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的动画片,取材于中国古典民歌《木兰辞》及相关传说。在片中,迪斯尼在基于原主题的同时改编了部分故事情节,不仅增加了人物、戏剧高潮、甚至平添了一段传奇的爱情。这也可能是这部动画片的艺术美的关键所在,在使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结合同时,也参与了设计人自己所具有的思想和想像。《花木兰》的思维美学形态也具有艺术美的特征: 1. 从形象性说,这部动画片是取材于中国古典民歌《木兰辞》及相关传说。在我们所感知的中国人形象中,作者以花木兰的外在形象为中介,以西方独特的女性审美为核心。这部动画片以中国人特有黄肤色,黑头发为外在形象,不过还加以设计者的想象和对人物的夸张,改变了中国以往严肃、古老的演绎面孔,从而形成了具有中西独特风格的人物形象—花木兰。 2. 从情感性上来说,这部动画片是我们所熟知的辞,所以它是有着设计者自己的情感和独特的民族风俗。虽然这是一部中国故事,但是也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审美观念,片中人物角色的设计不因迎合了东方人的情感诉求,也符合西方的情感表述方式,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冲破了中国传统的观念的束缚,使中西文化的融合在动漫艺术领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 从自由性来看,艺术作品应该是非功利性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都是为了获得利益而作。动画片,虽然制作出来的结果也逃脱不了功利性的特点,但是在制作过程中,设计者的思想和创作是完全自由的,可以随着作者的想象展开。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4. 从人为性的角度来看。人为性是艺术美区别于其它类型的特征。艺术美的人为性两难处境,是我们既要表现主观思想,又要不陋人为性。是潜意的去揭露当时战争的残酷,因为花木兰是被迫替父从军的,要不是父亲受伤也要接旨打仗的话,花木兰也不会从军。让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自然的连结在一起,从而让艺术美和自然美达到了沟通,更和谐。 视觉美学形态方面,动画是电影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同电影一样属于视听艺术范畴.但是动画片和一般电影一样,同属视听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而《花木兰》这个具有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在视觉上,这部动画片运用了丰富的色彩,但不显花哨,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美的的感受。花木兰一出场就身着红色外套,但是在性格以及行事方式上却有典型的西方色彩,所以花木兰是具有中国传统美女的低调而不失西方美女的张扬个性的一种结合。在片中,小龙也是红色的,是中国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但是这只小龙在整部片子中扮演着幽默的角色,与以往的迪斯尼幽默角色的形象有着很大区别,从而成为片中独具特色的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这部动画片中没有采取单纯的对白,而是根据中国传统的唱辞方式进行对白,有大量的对白都是靠唱出来的,所以就更显示了这部作品的在听觉上面的不同。这些依靠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通过在银幕上的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和创造形象,以时空运动来进行叙事,在现和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视觉构成、时空形

美学原理尔雅课作业参考答案

1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点是()。 A、西方形而上学 B、西方美学 C、中国形而上学 D、中国美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2 下列对《诗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用西方诗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 B、它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C、它是一本介绍诗歌创作的著作。 D、它分析了中国诗走向律诗的原因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3 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 A、梁启超 B、蔡元培 C、王国维 D、华罗庚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4 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宗白华认为西方形而上学属于唯理的体系,目的在于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 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 A、海德格尔 B、费希纳 C、萨特 D、杜夫海纳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下列对美学学科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 A、美学是一种人文学科 B、美学是一种交叉学科 C、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D、美学是一种发展完善的学科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3 下列属于审美活动领域的是()。 A、自然美

B、社会美 C、科学美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4 以下对美学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B、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C、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D、美和真、善是哲学永恒的课题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5 对美学的误解不包括()。 A、美学不是一门交叉学科 B、美学等同于美术 C、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 D、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1 京剧的意象世界,主要依靠()表现出来。 A、场景 B、剧情 C、技艺 D、演员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2 审美活动的核心是()。 A、美好事物 B、审美经验 C、人生体验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3 决定美学学习方法的因素是()。 A、经济制度 B、政治制度 C、美学的学科性质 D、人们的喜好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4 学习美学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为此对西方美学都要摒弃。()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只是是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从美学的角度看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精选文档

从美学的角度看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舞蹈表现形式的美学因素 1. 动作 从舞蹈的美学角度看,动作是首先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画面,是舞蹈艺术的语言,更是舞蹈的主要表现手段,舞蹈动作与生活动作存在很大差异,在具体的作品中,还要求有和独特内容相结合的独特性格,形象性是其首要的要求,动作的形象性不是指能够逼真的模拟生活中的现象,而是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揭示,舞蹈就是要求淋漓尽致地展现内在的神气、神态、精神,这种形象性有一个“形似”与“神似”的关系,舞蹈动作妙在这“似与不似之间”,刻板的模拟,失去了舞蹈的本义,完全脱离事物的原型,失去了真实的基础, 也就谈不上“神似”,在舞蹈作品中,舞蹈的大部分动作是由传统的舞蹈动作发展而来,甚至有一部分是程式化的动作,象我们经 这种现常会见到,其实各民族的艺术形式也都有自己的传统 语言”,这些语言在舞蹈创作中运用时,就需要有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无论叙事舞蹈和抒情舞蹈都是这样,舞蹈动作还必须有自己鲜明的风格,风格是舞蹈艺术美感作用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缺乏鲜明的民族风格的舞蹈,就象“言之无文”,必然是“行之不远”的,当然,民族风格并不单纯是动作问题,但是由于舞蹈艺术表现手法上特殊性,动作的风格在形成舞蹈作品的民族风

格中起着极关键性的作用。 2. 音乐 不单是形式, 也有内容的因素, 舞曲旋律本身能够表达出丰富的 情感内容, 通过听觉作用和动作的视觉形态相结合, 共同构成审 美感知中的艺术形象, 让欣赏者能够更加陶冶其中, 舞曲和舞蹈 是一个能够独立表达主题内容的作品, 所以, 舞蹈音乐同样要求 形象化、个性化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新鲜活泼的音乐语言,变化 有序的节奏组合, 感人肺腑的感情色彩, 都是展现舞蹈动作在舞 蹈中不是谁服从谁的关系, 而是在统一的主题思想下的紧密结合 和共同创造。 二、舞蹈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 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表现的最大载体就是人体动作, 舞蹈艺术需要通过 人的肢体动作来完成其表现形式, 舞蹈演员主体性的再创作最是 能够展现舞蹈的美学价值, 通过生动传神的舞蹈动作来传递舞蹈 作品中丰富的内在情感, 从而展现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者注入浓浓的情感,通过舞蹈演员的主体动作、表情、舞蹈构图 等表现形式来传递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生活感悟及艺术情操, 舞 蹈演员通过塑造不同的舞蹈形象来传递舞蹈作品中的不同艺术 音乐是舞蹈作品美学形态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音乐在舞蹈中 动作结合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当然好的舞曲在单独演奏时也 在我 国,舞蹈艺术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舞蹈的肢体动作中被创作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美学专题》(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多项选择题题库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美学专题》(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多项选择题题库 说明: 1、资料整理于15年5月底; 2、含网上我要考试的多项选择和四次作业练习多项选择的全部习题及答案; 3、保证学员考试成绩为满分; 4、为方便学员快速完成考试,试题已经排序。 1.按照审美的方式可将美分为()。 A. 喜剧与悲剧 B. 荒诞与丑 2.按照文化不同质的层级划分,可以把人类的文化分为()。 全选 3.按照自然\社会\文化的整体分类,美可以分为()。 全选 5.从艺术的物质存在方式和审美的物化形态,将艺术划分为()。 全选 7.从中国书法可推论出中国文化中美的一些特点()。 全选 8.从主体感官出发,可将艺术划分为()。 去掉“A. 使用艺术” 9.当代城市之美主要表现在()。 去掉“A. 地铁” 11.多样统一的基本形态是()。 A. 对比 B. 协调 12.法国狄德罗依据美在关系说,把美分为()。 去掉“C. 生活美” 14.各种基本要素在整体上的排列组合法则被称为多样统一,或者被称为()。 C. 寓变化与整齐 D. 和谐繁多的统一 15.古典美学的三面是以三套逻辑来运作的,即()。 去掉“C. 矛盾—统一模式” 16.故宫的三个大殿是()。 去掉“C. 乾坤殿” 17.怪是对正常尺度的一种变形,包括()。 去掉“A. 都是人的变化” 18.贺拉斯认为文艺的三个特性是()。 去掉“A. 虚构性” 19.滑稽可以分为三类,包括()。 全选 20.荒诞的主要特征是()。 去掉“B. 主体终将战胜客体” 21.建筑艺术具有如下一些审美特征:()。 去掉“B. 雕塑性” 22.恐怖形象的构成和类型很多,下列属于恐怖形象类型的是()。 全选 24.美的特性包括()。 全选 1

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

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 【摘要】:国产动画电影曾一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然而其现状却并不乐观:动画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市场被外国动画抢占;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回顾国产动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国产动画电影曾经创作了不少精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鉴于此,本文将对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并对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美学风格的演进作一番考察,希望能为国产动画电影摆脱困境及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论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论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动画艺术的内涵与特性、国产动画电影的所指及发展概况。在讨论动画艺术的内涵与特征时,论文指出,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了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电影等他种门类的多项艺术元素,在这些元素的相互结构融合中形成了动画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同时,动画电影包含艺术和技术两个层面,它既是一种具有极强虚拟性的造型艺术,又需要技术的支撑;在论述国产动画电影的所指时,论文认为,国产动画电影是指非真人饰演的,并由中国人拍摄制作的,主要反映中国人生活风貌、事态人情、风俗习惯、思想价值的电影作品;在论述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概况时,论文阐释了国产动画电影诞生、发展、成熟、转型各阶段的基本情况,为全文提供一个研究背景。第一章和第二章阐述了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具体表现。国产动画电影在艺术形式上以民族艺术的表现手法为核心,富于浓郁的民族气息。特别在

美术方面成就最高,在影片中引入了多种美术表现手法,为国产动画电影美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国产动画电影在改编与创作过程中,极力体现其独特的意味美,并在片中融入浓浓的道德美,表现出与迪斯尼动画电影完全不同的美学风格。第三章主要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谈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形成的原因。通常,观众总是在形式美的感召下来观赏作品。从总体上看,具有民族文化艺术根基的作品别具魅力。我国动画艺术家在“探民族形式之风”的过程中,运用中国戏剧、国画、皮影窗花、民乐等传统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语汇为国产动画电影增添了无穷魅力。第四章论述了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形成的文化基因。我们常说一种风格的形成是由它所在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而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美学风格传统文化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954 【目录】:绪论11-25一、论文研究的意义与方法11-12二、动画艺术是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12-14三、动画电影艺术的独特性14-17四、国产动画电影的所指及其发展概况17-25第一章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

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劳动

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劳动 一、人的审美能动性的产生 关于审美和艺术价值的产生问题,这是一个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的心理的一般进化问题,这一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外界“冲击”做出反映的结果,是人对现实、改造现实并使之服从于自己意志的能力积极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关于人的心理和美感发展的思想是从人的发展取决于作用与人的外界因素的前提出发的。 人们制造劳动工具是卓有成效的自觉的建造现实的条件,同时也是人的审美能动性的起源。这就要求为某种功能目的而加工制作自然界的材料。这样,在加工制作劳动工具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和需要就被对象化了。劳动工具也就获得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所必要的形式。人把这种和目的性理解为发展自己可能具有的手段和结果,这是审美感受的直接源泉,也是迄今人从其发展自己的观点对某一事物的审美认识。因此,人对劳动工具的造型、装潢和形成过程本身都予以自己的审美感受,而不只是从枯燥乏味的功利主义方面来认识它。在劳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人不仅看到眼前的对象,而且也要在对象中体验到自身和实现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发现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发展自己的手段。这样一来,在劳动工具的制作中,人把握现实的可能性,实际上就是审美感受的基础。劳动本身就是把握现实的一个阶段,因而也是人的审美感受的源泉。 二、朱光潜对美学对象艺术的论述

在我国,美学对象问题是50年代之后才提出来的。朱光潜在他1960年写的一篇文章《美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美学?》一书中,介绍了苏联美学界的各种观点,接着引用并分析了马克思《紧急学手稿》中所说的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一段话,然后结论说: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的是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这种过程的规律,它的中心问题是艺术。 50年代是朱光潜看待文艺,他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就本质来说,它是以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一方面与经济基础,一方面与其他形式的上层建筑,如哲学、伦理、政治观点等,都是密切相关的;从作用说,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对教育人民与进行革命斗争都是有力的武器,他不但要反映现实,而且要改造现实。他还认为,艺术虽不就是美,但是美的集中表现,美与艺术一样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美是意识形态性的;艺术之所以成其为艺术必须具有美的特性,这个过程就是美感经验过程,这是既有被动感的方面,又有主动创造方面的主客观统一的复杂过程。总而言之,朱光潜认为艺术与美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朱光潜从反映论与意识形态论角度看待文艺的同时也解释了艺术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他认为把文艺看做一种生产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朱光潜于八十年代明确的将自己的观点奠定在时间观点的基础之后,艺术与劳动的关系在他的理解上具有了一层新的含义。他确信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中肯定了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与实践精

传统美学在国产动画片中的呈现方式

传统美学在国产动画片中的呈现方式 德国影评家圣巴特克曾在《美学的影像呈现》中,将美学对于影视作品的作用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意象美学的影响、生态美学的作用和情节美学的构成。这三个方面,后来被不少影视评论家所接受,逐渐引入到与影视相关的其他题材的研究中。例如对动漫作品的研究,近些年已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格局,而且美学对于动漫作品的意义也已经受到重视,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因为这代表着动漫作品的研究,已逐渐摆脱了拍摄技术、动画影像等方面的局限,从而进入到一个哲学层面的研究。但将圣巴特克的三重美学理论加以综合研究的论著尚不多见,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事实上,这三重美学理论对于国产动画片的制作具有重要的影响,贯穿于动画片拍摄的始终,是动漫制作的题中之意。正因这一缘故,本文立足于这三重美学形式在国产动画片中的呈现方式,以求在理论层面探讨国产动漫作品的美学意义及其

发展倾向,圣巴特克的三种美学理论的具体内涵将在论述中分别加以介绍。 一、意象美学对于国产动畫片的影响 按照圣巴特克的理论,“意象美学指示了具备意象意义的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美学意义,在其产生意义之时,实际上便代表了意象的暗示作用的实现”。[1]很明显,这里十分强调意象在影视作品中的暗示作用,而这种暗示作用则来源于一国传统文化所逐渐浸润而成的文化符号。例如柳树这种意象,在西方文学中只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植物,而在中国文化中,因其与“留”谐音,且多有临别赠柳枝的悠久习俗,所以它逐渐成为代表离别的意象。在外国观众看来,动漫作品中的柳树并无法激起他们的共鸣,但在本国观众看来,却一眼便知这是一个令人惆怅的离别场面。由此可见,意象美学需要借助对传统语境的深刻理解。 就我国的动漫作品而言,对于意象美学的使用与呈现往往是来自以古典文化为题材的作品,因为在这种语境中,最容易使观众将古典

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有学者认为生活美学的提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的中国美学,从对西方超功利美学的引进开始、到美学大讨论中对人的实践的讨论、再到生活美学的兴起,这一美学史的发展表明美学在不断向具体的、活着的、小写的人落实和生成。从美学史角度对生活美学的这个历史定位,笔者基本赞成,那么,生活美学为何在新世纪得以全面出场呢? 时代境遇: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 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就是“好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现实基础,美的生活则为好的生活的升华。好的生活无疑就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 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来升华有质量的生活,并对人民大众进行生活美育的普及。生活美育则是生活美学的逻辑推演,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如今,越来越多的从事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复兴、工艺民艺、非遗保护、游戏动漫、社区规划等领域工作的人士,都积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

实际上,“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这就是美学上的知行合一。 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也是一种“生活美学”。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这是由于,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有趣的是,“东方美学”这个词却不是东方人提出的,法国历史学家雷纳·格鲁塞在1948年《从希腊到中国》中最早用过,而后才有东方对自身美学传统的“自觉意识”。由此,也形成了最初的“比较意识”,一说“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但实际上,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它们皆为一种倡导生活化的“生活美学”。 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的“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 生活美学:审美与生活不即不离

从美学角度赏析电影《特洛伊》

浅论电影《特洛伊》的悲剧美西方的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诗学》中对悲剧有着这样的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而电影《特洛伊》虽然是基于《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关于对特洛伊战争的记叙,但是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却又和《荷马史诗》有着大相径庭的手法。 首先,是在电影的开端,观众的视角是从战争结束后随着一只狗而慢慢转移,随着狗在海滩的奔跑,我们看到整个持续十年特洛伊战争的带来的结果,整个特洛伊城都已被希腊联军烧杀抢掠一空,海滩上到处都是战死的战士的尸体。唯一活着的生物也就只有这条曾经在特洛伊城生活的狗了。 随即,随着电影中视角的转换,场面回到了战争开始的前夕,即特洛伊城的老国王普里阿摩斯为了和希腊诸国的和平相处,派自己的两个王子去希腊的斯巴达同斯巴达国王议和。而阿伽门农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统帅全希腊的野心在征战。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阿喀琉斯举世无的双勇武以及他桀骜不逊的性格。面对比自己高大的对手萨色里英雄巴古力斯,阿喀琉斯仅用一招就程功将他击杀。但面对萨色里国王的归附时,阿喀琉斯自傲地说道:“我不是他(阿伽门农)的战士,我只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而这

样的勇武,和对荣誉的重视也注定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必定会为了建立属于自己永垂不朽的荣誉而展现自己的武艺。而这,也是《特洛伊》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悲剧性,即命运悲剧。 在《特洛伊》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命运悲剧,所以,海伦必定会被帕里斯带回特洛伊,而赫克托耳和阿喀琉斯也必定会在特洛伊的战场上死去。 所以当画面转到希腊诸国准备组成联军攻打特洛伊时,尽管阿喀琉斯知道自己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对自己的未来的两个预言,也知道自己如果参加特洛伊战争是必死的结果时,他还是依旧选择的参战,因为对他而言,荣誉远比自己的生命重要。所以,当希腊人第一次踏上特洛伊的海滩时,阿喀琉斯率领他的阿开亚黑甲军,冲在整个希腊联军的最前面,他们无所畏惧,勇猛地斩杀着每一个对手,即使是阿波罗的神庙,阿喀琉斯也依旧毫不退缩。而这也正是导致了他最后会死在特洛伊城墙下的一个伏笔。另一个最重要的伏笔则当然是阿喀琉斯的三次愤怒。他的三次“愤怒”带来了三次事件。尤其是在最后一次的愤怒,即他的表弟兼好友的特洛克罗斯因为他的不参战而私自偷了他的盔甲参加战斗最后被赫克托尔杀死在战场上。这使得他无比的伤心,同时也导致了他对赫克托尔无比的愤怒,所以他只身一人驾车到特洛伊城门前叫阵,要求与赫克托尔决斗。而当他面对赫克托尔并开始决斗时,他简直就是地狱地来的修罗。他视死如归,一招一式勇猛而残酷地击杀着赫克托尔,但当看到赫克托耳因为被石头绊倒而崴了脚时,他主动扔掉了自己盾牌,并大叫道“我不希望我的

中国传统动画的美学观

中国传统动画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哲学境界。从题材内容、视觉形式、形象设计、动作表现、场景构图等多个角度,对中国传统动画的美学观进行了阐释。从传统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是打造核心竞争力,使中国动画由“大”转“强”值得尝试的一条路径。 中国传统动画美学观传统文化艺术核心竞争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动画艺术家们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和创新,在广泛借鉴中国传统艺术,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创了融汇多种民族元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样式,形成了独特的创作观和美学观,确立了中国传统动画的美学风格。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中国传统动画在形成独树一帜的视听美学的同时,还传递了深层次的思想意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哲学境界。 一、传承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多样风格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必然受其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与审美心理的影响;随着自身体系的日臻成熟,艺术反过来又作为其所在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中国传统动画正是吸收了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通过民族化的故事和视觉形式,创造了风格多样的动画艺术作品,为世界动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鲜明的东方文化基因。 (一)题材与内容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文学体系形成了积淀深厚的传统。诸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章回小说等叙事文本,为中国传统动画的故事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动画片中,如《不射之射》《鹤蚌相争》《东郭先生》都是取自古代寓言故事;《蝴蝶泉》《哪吒闹海》《女娲补天》源自神话传说;《大闹天宫》则主要取材于经典章回小说《西游记》的前七回。一方面,源自于传统文化的故事主题为中国观众耳熟能详,具有先天的群众基础,经由灵动、形象的动画语言表现出来,更加富于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闪现着神秘东方智慧和异于西方叙事逻辑的故事讲述技巧,也为中国传统动画片赢得了大量海外观众。 (二)视觉形式 黑格尔在论述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时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可以这样理解,内容作为艺术的内核向观众传递创作者蕴含其内的思想和意义,而形式作为艺术的外显给观众带来感官的愉悦。一件艺术品正是通过形式和内容共同作用于观众,从而完成创作者与观众的审美交流过程。 中国传统动画在从经典文本系统中发掘灵感完成内容建构的同时,又从戏曲、舞蹈、水墨画、书法、年画、皮影、剪纸、服饰、建筑、园林等传统视觉艺术中取其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形式美学。用传统艺术的“外壳”包裹民族文化的“内核”,达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如融合了传统皮影艺术、民间剪纸、窗花等多种艺术风格的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渔童》《金色的海螺》《猴子捞月》;富于传统戏曲艺术特色的《铁扇公主》《骄傲的将军》;借鉴传统水墨画渲染效果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 对于本土观众,上述动画片中形态多样的视觉形式已经在艺术的新陈代谢中内化为一个个文化符号,可以激起观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鸣。对外国观众而言,欣赏的过程便不单单是对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猎奇”,而更多的是对一种东方式形式美感和独特想象力的审美体验。无怪乎1983年《大闹天宫》在法国公映时,《世界报》如此评论到:“《大闹天宫》不但具有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所做不到的,即它完美的表达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 二、重表现不重再现的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审美意趣、美学风格主要通过艺术

生活美学论文

理想,让生活更美好

摘要: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理想构建的蓝图去丰富生活,给平淡的日常生活赋予美的意义。 关键词: 衣着搭配饮食文化居家生活言谈举止 正文: 这学期,我选修了“生活美学”这门课,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在老师悉心的讲授下收获颇丰:我学到了许多平时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小常识,也渐渐注意到了许多平时经常忽略的小细节,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具体讲讲,毕业后的我将如何构建符合自身审美理想的日常生活。 1.首先是衣着搭配方面,我觉得服饰的搭配对于打造一个人的形象具有很大的作用。合适的穿着可以给别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它有极强的塑造力。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搭配,不但可以修正、掩饰身材的不足,而且能强调突出你的优点。在日常的工作中,给人以踏实稳重的形象,在与朋友的交往中,给人以亲切又不失端庄的好感,这些都能为你的日常生活添色加彩,营造美的氛围。 就我个人的身材而言,不高、偏瘦。虽然身高较为娇小,但我相信,适当的穿衣打扮可以巧妙的掩饰我的身材缺陷,借助服装转移大

家的注意力,再通过培养自身的大方举止,照样能突出我应有的个性气质和风度。我想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把头发全部扎起来,剪个蓬松的发型会使我看上去高一些; (2)不要穿横宽条的,或者使我看上去一截两段的衣服。应该选择竖窄条、色彩反差不很大的; (3)袜子、皮鞋和裤脚边的颜色最好要一样,以起到拉长身高的作用。 而我的优点是身材偏瘦,腰较细,所以我会选择收腰修身的衣服,以突出我的身材优势。 具体来讲,如果毕业后的我成功成为一名办公室白领,上班的时候我会穿合身的A形西装套裙,里面搭一件简单款的白色衬衫。脚上穿一双简约型的黑色高跟鞋,这样会使我看起来不失端庄,同时给人以专业能干的感觉,使整个人的气质得以体现。而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喜欢简单休闲风的类型。一件简单款式的白色T恤搭上修身显瘦的蓝色牛仔裤,再穿上纯色的帆布鞋,无论是在逛街还是出游,我都会游刃有余,怡然自得。如果是去参加正式一些的聚会或是party,我则 会选择一件合身的亮色小礼裙,配上白色的小披肩,踩上优雅端庄的高跟鞋,戴上点缀的耳环项链,落落大方,不失高雅。 2.再来谈谈日常的饮食文化吧。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天的一日三餐对于我们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养成一个良好的

设计美学(1)

1.索槠尔指出语言是有(能指喝所指)组成。 2.仿生更设计可分为形态放声、结构仿生和功能仿生。 3.功能美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适用性-经济性-人文性-精神愉悦性。 4.日本设计在设计传流与现代的关系中采用了所谓的(双轨制)。 5.皮尔斯指出任何一个符号都是由三种要素构成的(媒介、指涉对象、解释)。 6.皮尔斯从符号媒介如何表征对象的感觉,将符号化分为:(图像符号、标志符号、象征 符号)。 7.标志可分为(文字标志、图形标志、制图标志)。 8.功能三分法把功能分为实用功能、审美功能、认知功能。 9、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提出。 10、大陆唯物主义以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等为代表,在对待如“怎样才能获得清晰的认识 11、美学的研究对象很明确,即感性的知觉活动及其对象---美、艺术。 12、美学首要的目的,就是引导知觉走向完善。 一、 1谈谈仿生设计? 仿生是高科技的代名词,它是指运用尖端的科学技术,来模仿生物的各种官能感觉和思维判功能,更加有效地为人类服务。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加大在仿生学方面的研究。[1] 仿生设计学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锲合点,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正逐渐成为设计发展过程中新的亮点。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科学技术原理及重大发明的源泉。生物界有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及物质存在,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逐渐具备了适应自然界变化的本领。人类运用其观察、思维和设计能力,开始了对生物的模仿,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制造出简单的工具,增强了自己与自然界斗争的本领和能力。 艺术设计领域的仿生设计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首先,它是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具备社会科学的思辨性与形而上学的特点,并与美学、艺术理论等紧密联系。此外,它又具备自然科学的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证性,与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人机工程学等研究相辅相成。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具备艺术科学的属性,是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在艺术领域的延伸,也为形态学、语义学、符号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2] 1、形态的仿生 形态从其再现事物的逼真程度和特征来看,可分为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 1)具象形态的仿生 具象形态是比较逼真的再现事物的形态。由于具象形态具有很好的情趣性、可爱性、亲和性、自然性,人们普遍乐于接受,在玩具、工艺品、日用品应用比较多。 2)抽象形态的仿生 抽象形态是用简单的形体反映事物独特的本质特征。是一种虚幻的,不实的形。抽象形态的仿生具有形态高度的简化性和概括性,形态丰富的联想性和想象性,同一具象形态的抽象形态的多样性这三个主要特征。同时在应用于产品开发时,具有生产便捷,产品形态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的顾客等优点。 2、谈谈设计中的形式美: 一切事物只要是客观存在的,都不能脱离形式,事物的存在、变化甚至相互作用都是在形式中展开的。形式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内在的内容,另一种则是事物的外显方式。室内设计中所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就属于形式的第二种属性的具体体现,是通过形式的外显方式呈现出美感。下面探讨一下形式美法则的具体内容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一、适度美适度美是一个

从美学视角看建筑

从美学视角看我国传统建筑 前言:我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选这么一个题目,晚课我还修有一门《美学》,胡老师的课,讲的特别棒,其中他讲到美学的七大艺术之一——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所以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以及结合自己生活所见,希望从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以及感受。 正文: 悠悠千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文化濡染,而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巨。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历经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文脉渐进流变,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孕育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映射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智慧。 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审美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传统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清康熙、乾隆营造圆明园、避暑山庄和承德外八庙,模拟全国重要建筑和名胜,象征宇内一统。明堂上圆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征天地万物。某些喇嘛寺的构图象征须弥山佛国世界等。 单以体量和群体为例。西方宗教性石头建筑,如欧洲的教堂,多以单体建筑的体量巨硕、高耸入云见长,以巨大的物质重压,极力渲染人对上帝的无限崇拜和迷狂。相比而言,由于中国人那种天生的淡于宗教而执著于伦理,因此,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如宫殿等,则以群体组合、体量相对较小、地面有序铺排取胜。关于这一点,只要去看一看北京城就可明了:皇宫位居轴线中段,前面有长段铺垫,面后是有气势的收束,太庙、社稷坛分列宫前左右,城外四面分设天、地、日、月四坛,大片矮小的民居则是陪衬。全体一气呵成,强烈地显示出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向心意识和严肃而宁和的现世伦理秩序。 中国传统建筑向来重视环境的整体经营,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