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guard v3模块划分

ip-guard v3模块划分
ip-guard v3模块划分

产品购买热线:400-666-3148 深圳市新开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软件模块划分准则

内聚度和耦合度 ZT: ZhangHui. 2011.03.09 1联系 当一个程序段或语句(指令)引用了其它程序段或语句(指令)中所定义或使用的数据名(即存贮区、地址等)或代码时,他们之间就发生了联。一个程序被划分为若干模块时,联系既可存在于模块之间,也可存在于一个模块内的程序段或语句之间,即模块内部。联系反映了系统中程序段或语句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的联系构成不同质量的系统。因此, 联系是系统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系统被分成若干模块后,模块同模块的联系称为块间联系;一个模块内部各成份的联系称为块内联系。显然,模块之间的联系多,则模块的相对独立性就差,系统结构就混乱;相反,模块间的 联系少,各个模块相对独立性就强,系统结构就比较理想。同时,一个模块内部各成份联系越紧密,该模块越易理解和维护。 2评判模块结构的标准 2.1模块独立性 模块化是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概要设计最主要的工作。模块的划分应遵循一定的要求,以保证模块划分合理,并进一步保证以此为依据开发出的软件系统可靠性强,易于理解和维护。根据软件设计的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蔽和局部化等原则,可直接得出模块化独立性的概念。所谓模块独立性,即:不同模块相互之间联系尽可能少,应尽可能减少公共的变量和数据结构;一个模块应尽可能在逻辑上独立,有完整单一的功能。 模块独立性(Module independence)是软件设计的重要原则。具有良好独立性的模块划分,模块功能完整独立,数据接口简单,程序易于实现,易于理解和维护。独立性限制了错误的作用范围,使错误易于排除,因而可使软件开发速度快,质量高。 为了进一步测量和分析模块独立性,软件工程学引入了两个概念,从两个方面来定性地度量模块独立性的程度,这两个概念是模块的内聚度和模块的耦合度。 2.2块间联系的度量—耦合度 耦合度是从模块外部考察模块的独立性程度。它用来衡量多个模块间的相互联系。一般来

软件模块划分原则

模块划分的重要性 所谓软件的模块划分是指在软件设计过程中,为了能够对系统开发流程进行管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后期的可维护性,从而对软件开发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模块的划分。根据模块来进行系统开发,可提高系统的开发进度,明确系统的需求,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由于每个系统实现的功能不同,所以每个系统的需求也将会不同。也就导致了系统的设计方案不同。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有些需求在属性上往往会有一定的关联性,而有些需求之间的联系很少。如果在设计的时候,不对需求进行归类划分的话,在后期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混乱。 软件设计过程中通过对软件进行模块划分可以达到一下的好处: (1) 使程序实现的逻辑更加清晰,可读性强。 (2) 使多人合作开发的分工更加明确,容易控制。 (3) 能充分利用可以重用的代码。 (4) 抽象出可公用的模块,可维护性强,以避免同一处修改在多个地方出现。 (5) 系统运行可方便地选择不同的流程。 (6) 可基于模块化设计优秀的遗留系统,方便的组装开发新的相似系统,甚至一个全新的系统。 模块划分的方法 很多人都参与过一些项目的设计,在很多项目设计过程中对于模块划分大多都是基于功能进行划分。这样划分有一个好处,由于在一

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需求。而很多需求都可以进行归类,根据功能需求分类的方法进行模块的划分。可以让需求在归类上得到明确的划分,而且通过功能需求进行软件的模块划分使得功能分解,任务分配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分解。 按照任务需求进行模块划分是一种基于面向过程的划分方法,利用面向过程的思想进行系统设计的好处是能够清晰的了解系统的开发流程。对于任务的分工、管理,系统功能接口的制定在面向过程的思想中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体现。 按任务需求进行模块划分的主要步骤如下: (1) 分析系统的需求,得出需求列表; (2) 对需求进行归类,并划分出优先级; (3) 根据需求对系统进行模块分析,抽取出核心模块; (4) 将核心模块进行细化扩展,逐层得到各个子模块,完成模块划分。在很多情况下,在划分任务需求的时候,有些需求和很多个模块均有联系,这个时候,通过需求来确定模块的划分就不能够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了。而且有些模块划分出来里面涉及的数据类型多种多样,显然这个时候根据系统所抽象出来的数据模型来进行模块划分更加有利。 在系统进行模块划分之前,往往都会有一个数据模型的抽象过程,根据系统的特性抽象出能够代表系统的数据模型。根据数据模型来进行模块划分,可以充分降低系统之间的数据耦合度。按照数据模型进行模块的划分,降低每个模块所包含的数据复杂程度,简化数据

软件模块划分原理

在软件高层设计中,如何分解模块是首要考虑的问题。目前业界公认模块划分要按照“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来进行,那么如何划分才能满足“高内聚,低耦合”呢?下面来对模块分解原理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有考虑不周和不成熟之处还请大家不吝指正。 模块是按功能来分解的吗? 许多人可能有过经验,面对一堆功能性需求,多个不同的需求可能要放到同一个模块里,而某个需求又需要分解到多个模块里去实现。 比如一个词典软件(类似金山词霸的软件),通常有查询词典的功能需求和添加用户词库的功能需求,显然不可能简单地为这两个功能各分解一个模块。查询界面和添加用户词库的界面处理部分会被划成一个模块,而对词典的数据管理(查询,添加等)部分会被划分成另外一个模块。 通过对以上词典软件的模块划分的分析,可以得出模块并不是简单地按功能来划分的结论,因此按功能来分解模块并不是一个任何情况下都可行的方案。 模块按专业领域进行分解 仔细观察上面所说的词典软件的模块分解就会发现,所划分的两个模块属于不同的专业领域,一个是交互领域(图形界面),另一个是数据管理领域(数据结构与算法)。这样看来模块划分是按专业领域来划分的了,是不是所有的模块划分都是或者应该按照专业领域来进行划分呢? 通过观察大量的软件的模块分解情况,其实可以发现绝大部分模块都是按照专业领域来分解的,这些专业领域包括软件公共领域的各个子领域,软件所处理业务的专业领域及其子领域等。 软件公共领域常见的子领域有数据结构算法,图形界面,IO处理,网络通信,数据库,加密,安全,图像处理,数学算法等,当然这些子领域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更小的子领域来。 软件所处理业务的专业领域则是指具体的业务方面所属的专业领域,如财务软件的业务包括了财务专业领域,CAD软件业务包括了机械制图方面的专业领域等。 这些不同专业领域内的内容都是被划分到不同的模块里,没有人会在同一个模块里同时实现网络通信和数据结构算法的功能。这样可以得到模块分解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 模块分解基本原理:不能在同一模块中实现两个不同专业领域的内容 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和模块按专业领域进行分解是一回事,只不过意思更明确一些。注意这里说的是“实现”,有许多的模块中需要用到许多不同专业领域的接口来进行处理,即在同一模块中可能会调用许多不同专业领域的接口来进行处理,调用接口并不属于“实现”。

硬件设计文档规范 -硬件模板

SUCHNESS 硬件设计文档 型号:GRC60定位终端 编号: 机密级别:绝密机密内部文件 部门:硬件组 拟制:XXXX年 XX月 XX日 审核:年月日 标准化:年月日 批准:年月日

文档修订历史记录

目录 1系统概述 (3) 2系统硬件设计 (3) 2.1硬件需求说明书 (3) 2.2硬件总体设计报告 (3) 2.3单板总体设计方案 (3) 2.4单板硬件详细设计 (3) 2.5单板硬件过程调试文档 (3) 2.6单板硬件测试文档 (4) 3系统软件设计 (4) 3.1单板软件详细设计 (4) 3.2单板软件过程调试报告 (4) 3.3单板系统联调报告 (4) 3.4单板软件归档详细文档 (4) 4硬件设计文档输出 (4) 4.1硬件总体方案归档详细文档 (4) 4.2硬件信息库 (5) 5需要解决的问题 (5) 6采购成本清单 (5)

1系统概述 2系统硬件设计 2.1、硬件说明书 硬件需求说明书是描写硬件开发目标,基本功能、基本配置,主要性能指标、运行环境,约束条件以及开发经费和进度等要求,它的要求依据是产品规格说明书和系统需求说明书。它是硬件总体设计和制订硬件开发计划的依据,具体编写的内容有:系统工程组网及使用说明、硬件整体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硬件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等 2.2、硬件总体设计报告 硬件总体设计报告是根据需求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总体设计后出的报告,它是硬件详细设计的依据。编写硬件总体设计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系统总体结构及功能划分,系统逻辑框图、组成系统各功能模块的逻辑框图,电路结构图及单板组成,单板逻辑框图和电路结构图,以及可靠性、安全性、电磁兼容性讨论和硬件测试方案等 2.3、单板总体设计方案 在单板的总体设计方案确定后出此文档,单板总体设计方案应包含单板版本号,单板在整机中的位置、开发目的及主要功能,单板功能描述、单板逻辑框图及各功能模块说明,单板软件功能描述及功能模块划分、接口简单定义与相关板的关系,主要性能指标、功耗和采用标准 2.4、单板硬件详细设计 在单板硬件进入到详细设计阶段,应提交单板硬件详细设计报告。在单板硬件详细设计中应着重体现:单板逻辑框图及各功能模块详细说明,各功能模块实现方式、地址分配、控制方式、接口方式、存贮器空间、中断方式、接口管脚信号详细定义、时序说明、性能指标、指示灯说明、外接线定义、可编程器件图、功能模块说明、原理图、详细物料清单以及单板测试、调试计划。有时候一块单板的硬件和软件分别由两个开发人员开发,因此这时候单板硬件详细设计便为软件设计者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指导,因此单板硬件详细设计报告至关重要。尤其是地址分配、控制方式、接口方式、中断方式是编制单板软件的

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 一、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电子电路设计最基本的原则应该使用最经济的资源实现最好的电路功能。具体如下: 1、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电子系统时,应当从整体出发,从分析电子电路整体内部各组成元件的关系以及电路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入手,去揭示与掌握电子系统整体性质,判断电子系统类型,明确所要设计的电子系统应具有哪些功能、相互信号与控制关系如何、参数指标在那个功能模块实现等,从而确定总体设计方案。 整体原则强调以综合为基础,在综合的控制与指导下,进行分析,并且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恰当的综合。基本的要点是:(1)电子系统分析必须以综合为目的,以综合为前提。离开了综合的分析是盲目的,不全面的。(2)在以分析为主的过程中往往包含着小的综合。即在对电子系统各部分进行分别考察的过程中,往往也需要又电子局部的综合。(3)综合不许以分析为基础。只有对电子系统的分析了解打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进行综合。没有详尽以分析电子系统作基础,综合就是匆忙的、不坚定的,往往带有某种主管臆测的成分。 2、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一个基本达到设计性能指标的电子系统而言的,由于元件自身或相互配合、功能模块的相互配合或耦合还存在一些缺陷,使电子系统对信号的传送、处理等方面不尽完美,需要在约束条件的限制下,从电路中每个待调整的原器件或功能模块入手,进行参数分析,分别计算每个优化指标,并根据有忽而

指标的要求,调整元器件或功能模块的参数,知道目标参数满足最优化目标值的要求,完成这个系统的最优化设计。 3、功能性原则 任何一个复杂的电子系统都可以逐步划分成不同层次的较小的电子子系统。仙子系统设计一般先将大电子系统分为若干个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部分,并将其作为独立电子系统更能模块;再全面分析各模块功能类型及功能要求,考虑如何实现这些技术功能,即采用那些电路来完成它;然后选用具体的实际电路,选择出合适的元器件,计算元器件参数并设计个单元电路。 4、可靠性与稳定性原则 电子电路是各种电气设备的心脏,它决定着电气设备的功能和用途,尤其是电气设备性能的可靠性更是由其电子电路的可靠性来决定的。电路形式及元器件选型等设计工作,设计方案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可靠性,在电子电路设计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只要能满足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指标就尽可能的简化电子电路结构;避免片面追求高性能指标和过多的功能;合理划分软硬件功能,贯彻以软代硬的原则,使软件和硬件相辅相成;尽可能用数字电路代替模拟电路。影响电子电路可靠性的因素很多,在发生的时间和程度上的随机性也很大,在设计时,对易遭受不可靠因素干扰的薄弱环节应主动地采取可靠性保障措施,使电子电路遭受不可靠因素干扰时能保持稳定。抗干扰技术和容错设计是变被动为主动的两个重要手段。 5、性能与价格比原则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产品必须具有较短的开发设计周期,以及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为了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所设计的产品应当成本低、性能好、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样例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描述(样例) 根据前面对数据流的分析,本系统划分为两大模块:应用模块和管理模块。 应用模块是为整个用户提供服务的各个模块的总和,包括用户登录、在线测评、信息浏览(包括测评新闻、测评结果、系统帮助、测评指标等)、用户留言、修改密码、信息查询(包括用户信息和测评记录)等。 系统管理模块用来实现对整个系统的管理,包括测评指标体系与智能建议规则库的维护、测评监控、新闻管理、留言管理、用户管理、系统初始化、系统数据库备份等。 系统功能模块如图3.4.6所示,下面分别介绍如下。 (1)用户登录模块 本模块是用户进入系统的入口,用户登录时要经过身份验证,只有本校在册学生和教职工才可以登录本系统。本系统有学生、学生信息员、教师、同行专家、系级领导、院级领导、系级管理员、院级管理员八种用户角色,根据其身份及作用的不同,通过ID 和密码验证用户的身份,对不同级别的用户系统自动调用不同的可访问页面,使用系统提供的与其身份相应的各项功能,其他用户只可以浏览公开信息。 (2)在线测评模块 在线测评模块由学生测评、同行专家测评、系领导评价、信息员汇报组成,其中系领导评价、信息员汇报属于日常教学质量管理监控范畴,在统计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测评总成绩时,只计算学生测评、同行专家测评的成绩。 学生测评和同行专家测评需要在规定的测评时间完成,每学期一次。在测评期间,系统根据当前学期的开课表,自动列出当前登录的学生与所学课程、任课教师一一对应的被测课程一览表,学生每次从中选择一门课程进行测评,提交后成功后再继续选评其他课程,每门课程只许测评一次。学生一次登录未测评完的课程,可以在下次登录时续评。学生评教时分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体育课程教学三类,每一类均由详细的评价指标构成,并列有指标权重;专家评教时采用与学生评教不同的测评指标体系。测评者可根据测评内容和评分标准直接点击选择项进行评分。每类测评页面都设有开放性指标,测评者可自由参与评价。为防止部分学生测评时马虎了事,系统对全部选最好或最差选项的结果不许提交,并要求重新进行测评,避免造成测评结果异常。 系领导评价每年度进行一次,系统根据教师所属系部,自动列出与系领导的测评关系,评价结果存入领导评价结果表中。信息员每隔一周汇报一次本班级的教学整体情况,汇报结果存入信息员汇报结果表中。 图3.4.6 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

系统设计报告模板

CRM系统设计 1. 功能模块划分及描述 1.1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 1.2系统功能模块描述 2. 系统配置设计 3.系统流程图设计 4. 代码设计 5. 数据库设计 5.1概念结构设计 5.2逻辑设计 6. 系统模块设计

1. 功能模块划分及描述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数据库开发应用程序,由客户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服务管理模块、报表管理模块、email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组成,系统功能模块及描述如下。 1.1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 图1 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 1.2系统功能模块描述 1、客户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对客户信息、客户联系人信息、合同信息进行添加、删除、查询等操作。 2、库存管理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入库、出库信息、产品信息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对库存信息、产品信息进行添加、删除、查询等操作。 3、服务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对客户反馈信息进行添加、删除、查询等操作。 4、报表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通过查询条件,对各种信息进行查询,并将得到的结果导出Excel 表、进行打印报表等操作(其息包括:客户信息、联系人信息、反馈客户信息、库存信息)。 5、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管理客户联系人email地址信息,对企业客户之间的email文件进行管理,向客户发送。 6、用户管理 该模块主要管理用户信息的添加、删除等操作,并设置用户的使用权限。2. 系统配置设计 硬件平台: CPU:P4 2.8GHz; 存:2GB以上。 软件平台: 操作系统:Windows xp/ Windows 7/ Windows 2003; 数据库:SQL Server 2000; 浏览器:IE6.0,推荐使用IE8.0; Web服务器:IIS5.0; 分辨率:最佳效果1024*768。 3.系统流程图设计 系统流程图又叫事务流程图,是在计算机事务处理应用进行系统分析时常用的一种描述法(另一个是数据流图),它描述了计算机事务处理中从数据输入开始到获得输出为止,各个处理工序的逻辑过程。 根据需求分析的要求对系统进行设计,系统流程图如图2:

软件设计说明书_XXX子系统(分层级的)_V1.0

软件设计说明书 产品发布标识_XXX子系统 [填写说明:模板中用方括号括起来并以蓝色斜体显示的文本,用于向作者提供指导,在文档编辑完成后应该将其删除。文档正文应使用常规、黑色、五号字体即系统设置的“正文”样式] 文档页眉处的“xxxx系统”和“版本号”仅为示例,请注意更新封页与页眉符合实际情况。此处的版本号指的是产品版本号。封页简要表中的产品名和子系统名,如无可以不填写。 当某一章节如没有内容时,必须注明NA,同时标注理由。例如:本节内容无需考虑 特别说明:当本节内容参见其它文档内容,不能注明N/A,而应该写明参见某文档的具体章节。] [特殊说明:产品对应的相关系统以及逻辑和物理结构划分参照下图] 郑州……公司版权所有 内部资料注意保密

修订记录:

目录 1 简介 (1) 1.1 目的 (1) 1.2 文档范围 (1) 1.3 预期的读者和阅读建议 (1) 1.4 参考文档 (1) 1.4.1 包含文档 (2) 1.4.2 相关文档 (2) 1.5 缩略语和术语 (2) 2 设计原则 (2) 3 设计策略 (2) 4 第零层设计描述 (3) 4.1 概述 (3) 4.2 设计约束 (3) 4.2.1 遵循标准 (3) 4.2.2 硬件限制 (3) 4.2.3 技术限制 (3) 4.2.4 其它 (3) 5 第一层设计描述 (4) 5.1 模块分解描述 (4) 5.1.1 模块功能列表 (4) 5.1.2 模块间交互图 (4) 5.1.3 模块重用设计 (4) 5.1.3.1 以往设计的重用 (6) 5.1.3.2 可重用性考虑 (6) 5.2 数据分解 (6) 5.3 接口描述 (6) 5.4 数据库设计 (7) 5.4.1 实体、属性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 5.4.2 实体关系图 (7) 5.5 安全性设计 (7) 6 第二层设计 (8) 6.1 MOD(编号):模块一 (8) 6.1.1 简介 (8) 6.1.2 方法 (8) 6.1.2.1 方法列表 (8) 6.1.2.2 方法1 (8)

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块划分

1.岗位规划 岗位规划的目的是完善组织机构与岗位信息,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建立规范有效的组织机构与岗位解决方案。 ●提供多种层次组织结构设计模式,根据各企业架构特点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实现组织机构、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信息的协同,可灵活调整和管理企业各部门机构、岗位职级、岗位编制等信息。 ●可灵活定义各机构之间、岗位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并根据组织关系自动生成组织架构、岗位架构图,形象呈现企业组织架构、岗位架构之间的关系。 ●支持岗位信息活灵查询与导出功能。 ●可实现机构、部门的合拼,避免批量员工信息要重新输入。 ●支持组织信息统计分析、组织报表管理。 ●支持岗位信息与人员管理、考勤管理、薪资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保险福利、合同管理、绩效考核、劳保用品等功能模块的数据关联。 2、人员管理 建立人员信息档案,管理各类人员基本信息和变动信息,实现人员信息方便快捷的统计和查询,生成各类人员管理台帐。 ●可自定义增加员工资料属性(如自定义字段、子集),完整记录员工的相关信息。 ●可批量导入人员基本信息档案。 ●通过身份证计算个人出生年月与年龄。 ●支持批量数据更新。 ●员工生日、试用期满、证照到期,退休时间等自动提醒。 ●支持人员变动操作,如入职、试用、延长试用,转正、调岗、薪资变动、离职,实现对员工从入职到离职的整个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支持员工自己填写提交离职申请表,人性化管理离职操作过程。 ●支持员工离职程序在线流程化处理,自定义离职审查表。 ●支持员工从离职档案库中复职。 ●提供强大的定位查询及模糊查询功能,能快速方便查找任意的相关信息,实现以EXCEL 表格格式导出相关信息功能。

3软件设计复习题

1、软件设计是要把描述软件“做什么”的_______转换为描述“怎么做”的_______,即着手实现软件的需求,并将设计结果记入软件________文档中。 2、软件程序系统结构的设计是以 ________为基础的。以需求分析的结果为依据,从实现的角度进一步划分为_________,并组成模块的________。 3、数据库的设计指______的设计,主要进行_______、 ______、_______的设计。 4、在数据处理系统的功能分析与设计过程中同时要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设计,数据库的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分别对应于系统开发的_____与 _________,而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与模块的_______相对应。 5、在软件的系统结构中,模块是可组合、可分解和可更换的单元。模块的基本属性包括功能、_______、_______和状态。 6、模块内聚与耦合是模块独立性的两个定性标准。在划分模块时,应尽可能作到 ______内聚、_____耦合。 7、一个模块的_______范围应在其______范围之内,且判定所在的模块应与受其影响的模块在层次上尽可能_______。 8、如果模块之间耦合性太高,每个模块内功能不复杂,可将它们_______,以减少信息的______和_____的引用。若有多个相关的模块,应对它们的功能进行_____,消去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结构化设计方法(SD)与结构化分析方法(SA)一样,遵循( )的模型,采用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技术。通常SD方法继续SA的工作,根据数据流图设计程序的结构。 A. 实体-关系 B. 快速原型 C. 抽象 D. 瀑布 2、结构化设计在软件开发中用于( )。 A. 测试设计 B. 概要设计 C. 程序设计 D. 详细设计 3、( )把已确定的软件需求转换成特定形式的软件表示,使其得以实现。 A. 系统设计 B. 逻辑设计 C. 详细设计 D. 软件设计 4、在进行软件模块结构设计时应当遵循的最主要的准则是( )。 A. 抽象 B. 模块化 C. 模块独立 D. 信息隐蔽 5、( )是数据说明、可执行语句等程序对象的集合,它是单独命名的并可通过名字访问。 A. 模块 B. 复合语句 C. 程序块

如何将系统模块化

如何将系统模块化 摘要: 《如何将系统模块化》一文阐述了系统模块化的重要性,应遵守的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以及常用大粒度的划分方法,并对一些原则进行了相应的补充说明。当然要编写出高质量的软件程序,还需要理清需求,把控好设计,使用恰当的技术,处理好业务逻辑,编写高质量的代码,更需要一遍又一遍的重构改进 废话:很久没有写代码了,也很久没有从事软件开发设计的工作,想想之前设计编写代码日以夜继的日子,还是蛮怀念的~最近在带领人员做一些项目的时候,发现开发出来的软件可改进的空间还是蛮大的,如系统模块划分不清,代码编写质量不高等,当然要编写出一个好的程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理清需求,把控好设计,使用恰当的技术,处理好业务逻辑,编写高质量的代码,更需要一遍又一遍的重构改进. 当然追求完美,本身就不完美,绝大部分的情况下,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允许这样做。不过追求完美的心态还是值得肯定的,不然也没有动力改善自身的技能水平,若能有经验的长者加以引导,少走一些弯路,那对人员的成长大有裨益,当然修行还是靠自身。提升自我,正视自我的不足,也会使得人员备感压力,值得欣慰的事,人员还是挺上进努力的,只是任重道远,简言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扯远了,回正题,这里先将软件需求以及代码编写质量的内容暂且置于一旁,这些也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完,况且自身的修为也不够,这里还是集中精力重点说下系统模块化的划分,顺便也借此温故而知新: 系统模块化的重要性: 对于绝大部分的项目而言,系统模块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良好的模块划分可以使得系统,具有以下好处: 1.更高的可靠性,将系统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有利于开发人员缩小问题域,集中精力解决单一模块存在的各种问题异常,通过局部改进,最终使得软件的可靠性得以改善. 2.更稳定的结构,遵循高内聚低耦合,将不同领域的模块分隔开来,并保留简单高效严谨的通信接口,能够有效的避免一个功能模块的问题扩散到另一模块

模块划分优化算法及其实现

模块划分优化算法及其实现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陈永亮

模块化产品设计过程:Rationalized Design Process Function Domain Solution Domain Functional Structure F =[F1,F2,…Fn]SN S2S1F11F12F13 S11S13 S12Si: Design Solution Fi F ti l F111F112 Fi: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Generation of the rationalized functional structure. 模块划分方案 Note: functional decomposition goes through zigzag process between function and solution domains until design solutions can be defined by physical modules

模块化产品结构F F 1 F 2F 3理想结构:功能模块之间无关联 (a) Segregated (modular) product architecture F 11F 31F 32F 21F 22F 0 F F F 1 23F 11F 31F 32F 21F 22真实结构:模块之间有联系 Two types of product architectures (modified f Fl h (2007))(b) Full product architecture from Fletcher (2007)).

软件设计基本原则

软件基本设计原则 ●友好、简洁的界面设计 ●结构、导向清晰,符合国际标准 ●强大的综合查询 ●信息数据共享 ●方便及时的信息交流板块 ●准确、可逆的科技工作流模块支持 ●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方案生命周期长 设计原则: 设计时考虑的总体原则是:它必须满足设计目标中的要求,并充分考虑本网站的基本约定,建立完善的系统设计方案。 信息系统的实施作为信息化规划的实践和实现,必须遵循信息化规划方案的思想,对规划进行项目实施层面上的细化和实现。 首先必须遵循信息化规划“投资适度,快速见效,成熟稳定,总体最优”的总原则。具体细化到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软件系统工程上来。 ●先进性 系统构成必须采用成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技术、软件产品和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依照国际上的规范、标准,借鉴国内外目前成熟的主流网络和综合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以保证系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和扩

展能力。 ●实用性 实用性是指所设计的软件应符合需求方自身特点,满足需求方实际需要。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应根据需求方自身特点,设置符合需求方的设计需求。对于需求方的需求,在不违背使用原则的基础上,确定适合需求的设计,满足需求方内部管理的要求。 1)设计上充分考虑当前各业务层次、各环节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便利和可行, 把满足管理需求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虑。 2)采取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技术方案,在总体设计的前提下,系统实施 时先进行业务处理层及低层管理,稳步向中高层管理及全面自动化过渡。 这样做可以使系统始终与业务实际需求紧密连在一起,不但增加了系统 的实用性,而且可使系统建设保持很好的连贯性; 3)全部人机操作设计均充分考虑不同使用者的实际需要; 4)用户接口及界面设计充分考虑人体结构特征及视觉特征进行优化设计, 界面尽可能美观大方,操作简便实用。 ●可靠性 在可靠性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靠性设计应有明确的可靠性指标和可靠性评估方案; (2)可靠性设计必须贯穿于功能设计的各个环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要全面考虑影响可靠性的各种因素; (3)应针对故障模式(即系统故障或失效的表现形式)进行设计,最大

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块划分

1.岗位规划岗位规划的目的是完善组织机构与岗位信息,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建立规范有效的组织机构与岗位解决方案。 ●提供多种层次组织结构设计模式,根据各企业架构特点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实现组织机构、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信息的协同,可灵活调整和管理企业各部门机构、岗位职级、岗位编制等信息。 ●可灵活定义各机构之间、岗位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并根据组织关系自动生成组织架构、岗位架构图,形象呈现企业组织架构、岗位架构之间的关系。. ●支持岗位信息活灵查询与导出功能。 ●可实现机构、部门的合拼,避免批量员工信息要重新输入。 ●支持组织信息统计分析、组织报表管理。 ●支持岗位信息与人员管理、考勤管理、薪资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保险福利、合同管理、绩效考核、劳保用品等功能模块的数据关联。 2、人员管理

建立人员信息档案,管理各类人员基本信息和变动信息,实现人员信息方便快捷的统计和查询,生成各类人员管理台 帐。. 可自定义增加员工资料属性(如自定义字段、子集),完整记录员工● 的相关信息。●可批量导入人员基本信息档案。 ●通过身份证计算个人出生年月与年龄。 ●支持批量数据更新。 员工生日、试用期满、证照到期,退休时间等自动提醒。● ●支持人员变动操作,如入职、试用、延长试用,转正、调岗、薪资变动、离职,实现对员工从入职到离职的整个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支持员工自己填写提交离职申请表,人性化管理离职操作过程。 ●支持员工离职程序在线流程化处理,自定义离职审查表。

●支持员工从离职档案库中复职。 ●提供强大的定位查询及模糊查询功能,能快速方便查找任意的相关信息,实现以EXCEL表格格式导出相关信息功能。 ●提供各类统计报表,如:人员档案的报表、人员结构分析报表、部门分类统计报表、月度人数统计报表、年度人数统计报表等。 ●支持用户自由定制多种不同形式的统计报表。 3、考勤管理 管理系统考勤信息,根据考勤班次与打卡时间、请假、加班、出差记录,生成员工出勤报表,并为薪资计算提供相关数据, 使考勤数据与薪资计算直接挂钩。●支持多种班次自定义方式,提供夜班和跨天设置,实现不同班次不同考勤计算方法。. ●可单独或批量设置企业每个部门或每位员工的考勤排班,灵活设置个人调班,实现机动灵活考勤模式。 ●灵活设置非考勤人员,非常考勤人员不计入考勤统计报表。 ●支持多种格式(如TXT格式,EXCEL格式)的考勤数据导入。 ●根据班次与打卡时间自动生成考勤日、月报表,自动绑定请假、出差、调休时间来对比打卡时间,生成考勤报表。 ●支持对漏打卡情况进行手工补登数据。 ●支持请假、加班、出差、调休等考勤业务在线申请及审批管理。 ●支持年假的天数自动计算及休假规则设置。 ●支持加班换算计算,如:周末加班、节假日加班,可以换算成平时加班的小时数,这样方便薪酬计算读取统一数据。

软件工程复习题

【知识点:】 1.总体设计(概要设计)的目的是什么。(P56) 概要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仔细分析规格说明,适当地对软件进行功能分解,从而把软件划分为模块,并且设计出完成预定功能的模块结构; 2.时间内聚的含义。(P62) 如果一个模块包含的任务必须在同一段时间内执行(例如,模块完成各种初始化工作),叫做时间内聚。 3.软件危机的体现(P3) 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 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 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 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既跟不上硬件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迅速普及深入的趋势; 4.软件详细设计的任务 详细设计阶段详细地设计每个模块,确定完成每个模块功能所需要的算法和数据结构。 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把解法具体化,也就是回答“应该怎样具体地实现这个系统” 这个关键问题。这个阶段的任务还不是编写程序,而是设计出程序的详细规格说明。5.软件结构图中,扇入和扇出分别是什么含义。(P64) “扇入”表明了有多少个上级模块调用了它,扇入越多越好,代码量越少; “扇出”是一个模块直接控制(调用)的模块数目,扇出过大意味着模块过分复杂,需要控制和协调过多的下级模块;扇出过小也不好。经验表明,一个设计得好的典型系统的平均扇出通常是3或4; 6.模块的内聚最好是哪一类;(P62) 功能内聚是最高程度的内聚; 7.面向对象分析的任务是什么(P168) 分析过程得出的最重要的文档资料是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在面向对象分析中,主要由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组成;) 面向对象的关键是识别出问题域内的对象,并分析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最终建立起问题域的简洁、精确、可理解的正确模型。其中对象模型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 面向对象分析,就是抽取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 8.程序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是什么 顺序,选择,循环 9.可行性研究与需求分析的关系(P14) 需求分析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系统必须做什么”的问题; 需求分析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前一阶段产生的文档,特别是数据流图,是需求分析的出发点。 10.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P3) 一方面与软件本身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方法不正确有关;11.瀑布模型中软件定义时期各个阶段的顺序 需求分析,规格说明,设计,编码,综合测试,维护, 1)模块化(2)抽象(3)信息隐藏(4)弱耦合(5)强内聚(6)可重用 12.软件维护活动包括哪几类(P15) 通常有四类维护活动: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13.可行性研究包括哪几类(P43) 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研究每种解决方法的可行性。 (一)技术可行性:对要开发项目的功能、性能、限制条件进行分析,确定在现有的资源 条件下,技术风险有多大,项目是否能实现。

架构设计之逻辑架构

架构设计之-逻辑架构 逻辑架构=模块划分+接口定义+领域模型 逻辑架构关注职责划分和接口定义。不同粒度的职责需要被关注,它们可能是逻辑层、功能子系统、模块、关键类等。不同通用程度的职责要分离,分别封装到专门模块、通用模块或通用机制中。 图-1 逻辑架构的设计内容 【设计任务】一、模块划分 面对“技术复杂性”和“管理复杂性”这样的双重困难,以架构为中心的开发方法是有效的途径。软件架构从大局着手,就技术方面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构造一个具有一定抽象层次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将所有细节统统展开,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技术复杂性”。 通过 定义“如何划分模块、模块间如何通过接口交互”,架构提供了团队开发的基础,如图

2所示,可以把不同模块分配给不同小组分头开发,接口就是小组间合作的“契约”,每个小组的工作覆盖了“整个问题的一部门”。这样一来,模块的技术细节被局部化到了小组内部,内部的细节不会成为小组间协作沟通的主要内容,也就理顺了沟通的层次。另外,对“人尽其才”也有好处,不同小组的成员需要精通的技术各不相同。 图2 软件架构奠定团队开发基础 模块划分是架构师的看家本领,有多种手段可以促进合理划分模块: 1、从需求层面的“功能树”,启发“功能模块”的划分 2、水平分层,促进模块分解 3、通用模块和通用机制的识别 4、现代的用例驱动的模块划分过程 5、传统的模块化分思维 6、…… 【设计任务】二、接口定义 正确的设计思路是“协作决定接口”。架构师设计接口时,要考虑的重点是“为了实现软件系统的一系列功能,这个软件单元要和其他哪些单元协作、如何协作”。此时,可以使

用(一组)序列图辅助进行设计。 【设计任务】三、领域模型细化 逻辑架构设计的粒度,一般推荐设计到模块一级,但如下4种“关键类”可以在架构设计时就明确: 1、接口定义类 2、Facade实现类 3、核心控制类 4、另外,就是对系统可扩展性有根本影响的构成领域模型的那些类

4、功能模块划分

需求分析: 系统功能需求描述: 1.建立链表:通过屏幕输入创建原始信息链表 2.加载信息:加载指定目录下的文件到系统中。 3.数据备份 4.数据恢复 5.数据保存:对于每次对链表的修改完成后需要重新保存数据 6.退出 数据维护方面 7.学生基本信息:对学生基本信息的增、删、改 8.添加课程成绩 9.删除成绩信息 10.修改成绩信息 11.查询当前所有信息 12.按班级查询学生成绩 13.按学号查询学生基本信息 14.按学号查询学生成绩 15.按课程和学号查询成绩 16.按学号查询学生名次 17.查询课程总体成绩信息 18.按课程将成绩由高到低排序 19.按学生平均成绩名次排序 20.帮助主题

功能模块划分: 针对此学生成绩信息管理系统,按照设计的基本要求可以将系统划分为下面几个功能模块:菜单界面显示模块、系统执行模块、文件操作模块、数据维护模块、数据查询模块、数据统计模块以及帮助文档模块。总体的功能模块图如下: 各模块功能简要表述: 主函数:是系统的入口,系统的执行需要调用菜单界面,通过菜单界面触发系统的各个功能。系统中通过获取句柄(标准输入、标准输出)来监控程序的执行。调用初始化的菜单界面,然后根据菜单所显示的功能去调用对应的功能模块函数,从而实现系统管理功能。 文件操作模块: 学生成绩信息管理系统中原始数据包含有学生基本信息与学生的课程成绩信息。这些信息在本次设计中存放于文件中,所以可以将文件看做一个数据库来进行操作。充分考虑系统

执行时的时间与空间复杂性,将文件信息归类保存,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单科成绩都保存在不同的文件中。系统执行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来加载和保存文件。如查询全部信息时将加载所有的文件,查询C语言成绩信息时可以仅加载对应的C语言成绩文件。保存亦是如此。 所以文件操作模块,需要有新建、加载、保存、退出这4项基本内容,还可以增加备份和维护功能。文件操作直接关系到基本数据结构的建立 文件保存着系统的所有数据,下面就需要设计系统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以及查询排序操作了。数据的增、删、改归入数据维护模块,这些操作执行完毕将调用文件模块中的保存功能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增、删、改细分为:学生基本信息的增、删、改和单独科目成绩的增、删、改以及某一学生成绩的增、删、改。 数据查询模块:查询学生基本信息、查询学生成绩、查询课程成绩、查询学生名次等; 数据统计与排序:按学号排序、按名次排序、统计课程的最高、最低以及平均分等;为减少排序可再设计相应的数据结构来进行排序。A VG_CLASS(统计平均成绩班级链节点结构)、SIG_COURSE(统计学生单科成绩链节点结构)、A VG_INF(统计学生平均成绩信息链节点结构)。建立一个使用了A VG_INF结构的双向链表用于对平均成绩由高到低排序。

软件系统设计原则

1.系统设计原则 以技术先进、系统实用、结构合理、产品主流、低成本、低维护量作为基本建设原则,规划系统的整体构架。 1.1. 先进性 在产品设计上,整个系统软硬件设备的设计符合高新技术的潮流,媒体数字化、压缩、解压、传输等关键设备均处于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在满足现期功能的前提下,系统设计具有前瞻性,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技术先进性。 1.2. 安全性 系统采取全面的安全保护措施,具有防病毒感染、防黑客攻击措施,同时在防雷击、过载、断电和人为破坏方面进行加强,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对接入系统的设备和用户,进行严格的接入认证,以保证接入的安全性。系统支持对关键设备、关键数据、关键程序模块采取备份、冗余措施,有较强的容错和系统恢复能力,确保系统长期正常运行。 1.3. 合理性 在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系统的容量及功能的扩充,方便系统扩容及平滑升级。系统对运行环境(硬件设备、软件操作系统等)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不依赖于某一特定型号计算机设备和固定版本的操作系统软件。 1.4. 经济性 在满足系统功能及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系统建设成本,采用经济实用的技术和设备,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综合考虑系统的建设、升级和维护费用。系统符合向上兼容性、向下兼容性、配套兼容和前后版本转换等功能。

1.5. 实用性 本系统提供清晰、简洁、友好的中文人机交互界面,操作简便、灵活、易学易用,便于管理和维护。具有公安行业风格界面和公安行业习惯操作的客户端界面。在快速操作处理突发事件上有较高的时效性,能够满足公安联网指挥的统一行动。 1.6. 规范性 系统中采用的控制协议、编解码协议、接口协议、媒体文件格式、传输协议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公安部颁布的技术规范。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性。 1.7. 可维护性 系统操作简单,实用性高,具有易操作、易维护的特点,系统具有专业的管理维护终端,方便系统维护。并且,系统具备自检、故障诊断及故障弱化功能,在出现故障时,能得到及时、快速地进行自维护。 1.8. 可扩展性 系统具备良好的输入输出接口,可为各种增值业务提供接口,例如GIS电子地图、手机监控、智能识别等系统。同时,系统可以进行功能的定制开发,可以实现与公安内部系统的互联互通。 1.9. 开放性 系统设计遵循开放性原则,能够支持多种硬件设备和网络系统,软硬件支持二次开发。各系统采用标准数据接口,具有与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的能力。

单元设计--附件3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原则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原则 一、模块分解的原则和依据 系统逻辑模型中数据流图中的模块是逻辑处理模块,模型中没有说明模块的物理构成和实现途径,同时也看不出模块的层次分解关系,为此在系统结构设计中要将数据流图上的各个逻辑处理模块进一步分解,用模块结构图确定系统的层次结构关系,并将系统的逻辑模型转变为物理模型。 1.“耦合小,内聚大”的基本原则 在结构化设计中,采用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方法将系统分解成为一些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如何度量模块之间的独立性呢? 在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中,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各种联系的,将系统或子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则一个模块内部的联系就是块内联系,而穿越模块边界的联系就是块间联系。由于模块之间的互相联系越多,模块的独立性就越少,因此,引入模块耦合和内聚的概念。 耦合表示模块之间联系的程度。紧密耦合表示模块之间联系非常强,松散耦合表示模块之间联系比较弱,非耦合则表示模块之间无任何联系,是完全独立的。 内聚表示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程度。 一般说来,在系统中各模块的内聚越大,则模块间的耦合越小。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耦合小使得模块间尽可能相对独立,从而各模块可以单独开发和维护。内聚大使得模块的可理解性和维护性大大增强。因此,在模块的分解中应尽量减少模块的耦合,力求增加模块的内聚。 2.对子系统或模块进行划分的依据 一个合理的子系统或模块划分,应该是内部联系强,子系统或模块间尽可能独立,接口明确、简单,尽量适应用户的组织体系,有适当的共用性。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耦合小,内聚大”。按照结构化设计的思想,对模块或子系统进行划分的依据通常有以下几种: (1)按逻辑划分,把相类似的处理逻辑功能放在一个子系统或模块里。例如,把“对所有业务输入数据进行编辑”的功能放在一个子系统或模块里。那么不管是库存、还是财务,只要有业务输入数据都由这个子系统或模块来校错、编辑。 (2)按时间划分,把要在同一时间段执行的各种处理结合成一个子系统或模块。 (3)按过程划分,即按工作流程划分。从控制流程的角度看,同一子系统或模块的许多功能都应该是相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