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投射器械

古代的投射器械
古代的投射器械

古代的投射器械

目录

第一章.关于古代投射器械的简要介绍

第二章.扭力式投石机(THE CATAPULT)

第三章.弩炮*(THE BALLISTA)

第四章.配重式投石机(THE TREBUCHET)

第五章.对上古及中世纪攻城器械的历史记载及其在战争中的使用效果

*:用弩炮而不用弩炮翻译BALLISTA者,正以原字不用通假,明示BALLISTA非火药类武器也。

作者小序

自从我那本有关中世纪弓箭装备和古代兵器的著作发行以来,我也获得了不少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的投射器械的资料[1]。现在我将出版一份有关此类投射器械在战争中的建造、功效及历史的简要记载。

在这本小册子中已经包含了我所添加的附注。

拉尔夫·佩恩-高尔韦

1096年12月

[1] :即作者所著的《十字弩,中世纪与现代,军用与体育的十字弩:其制造,历史与管理附:关于

上古机弩和扭力式投石机的专题论文》,1901.

第一章:关于古代投射器械的简要介绍

所有给我们留下此类器械记载的古代希腊作者中,希伦(Heron.284-221B.C.)和斐罗(Philo约200B.C.)是最为可靠的。这两位机械学家都给出了精确的图样和尺寸,使我们可以重新制造这种器械,即使不是非常精确,其准确度也足够用于实际操作。

尽管在阿森纳乌斯(Athenaeus),庇顿(Biton),阿波罗多卢斯(Apollodorus),迪奥多鲁斯(Diodorus),普罗科庇乌斯(Procopius),波利庇乌斯(Polybius)以及约瑟夫斯(Josephus)的作品中我们只能找到不完整的描述,但是这些作者们,尤其是约瑟夫斯却经常会提到此类器械在战争中的功效;虽然其行文中透露的信息有限,但在与希伦和斐罗的作品一起看的时候,仍是有用的,并且具有解释性。

在古罗马众多的历史学家和军事工程师之中,维特鲁维乌斯(Vitruvius)和阿米亚努斯(Ammianus)是最好的。维特鲁维乌斯的描述转抄自古希腊作家那里,显示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采用了这种投射器械。

从所有这些描述了投射器械的古代作者那里,我们所看到的是对原始记录的拷贝。因此很自然的,我们将会遇到众多很明显不对的章节和绘图。这是多次转抄的结果,有些部分我们明显感到有错但又无法证明其错误。除了一些极少数的例外,上面提到的所有的作者在遇到所描述的投射器械上的细节和操作性能方面的疑问时只是记录下他们自己的想象。当然,所有这些不合逻辑的信息在我们试图阐述这些投射器械的建造和性能时所起的妨害大于其帮助。

中世纪为投射器械所配的图片上经常会省略掉某些至关重要的器械细部,或是因准确绘图有困难时,有意的以士兵的图像将其遮盖。于是在参考文献所提供的关于这种武器的图像上总是会有这种省略现象。

图1:以扭力式投石机和机弩发射阵地围攻一座筑垒设防的城市

作者评价:本图中的机弩画的很正确,但扭力式投石机画的太小

引自波利庇乌斯《历史》 1727年版

实际上是不可能为这些古老的投射器械找出一份完整的详细图纸的。完美的设计图只能是查询众多的古代作者,而后,再将他们各自给出的结构细节拼凑起来

我们并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人类何时发明了这些投射器械。看来亚述王撒曼尼色二世(859-825 B.C.,官话本圣经做“撒缦以色”)并未拥有这类器械。因为如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巴拉瓦特(Balawat)宫青铜大门上雕刻了描述他的征争的浮雕,其中的攻防器械描绘的很清楚,却未见此类投射器械。最早提及投射器械的文献见于《圣经》,其中对乌西雅王(B.C.808-9~756-7在位)的记载。“(乌西雅王) 又在耶路撒冷使巧匠作机器,安在城楼和角楼上,用以射箭发石。乌西雅的名声传到远方。因为他得了非常的帮助,甚是强盛。”[英文钦定本:” And he made in Jerusalem engines, invented by cunning men, to be on the towers and upon the bulwarks, to shoot arrows and great sto nes withal. And his name spread far abroad; for he was marvellously helped, till he was strong.”]

迪奥多鲁斯告诉我们,此种投射器械首次出现在B.C.400年左右,时当叙拉库扎的僭主迪奥尼修斯(Dionysius of Syracuse,B.C.405-367在位)组织对迦太基城的远征(B.C.397)。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各位专家中,有一个天才人物,他设计出了能投射石头和标枪的机械装置。自迪奥尼修斯统治时代以后的众多年代,直至14世纪,军事史学家们总会提到投射器械。

但是直到马其顿的腓力(B.C.360-336在位)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B.C.336-323在位)的统治年代,投射器械才得以精心改进,其在战争中的作用才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罗马人采用了希腊人的投射器械。维特鲁维乌斯及其他历史学家均如是说,并且他们还直接从希腊作者那里将其描述也抄袭过来——抄的时候还经常会发生明显的错误。

为了弄清楚这种上古投射器械的威力和机理, 对于所有提到过投射器械的古代作者做一番详细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在于从罗嗦的行文和令人不解的引文中收集出有用的真相。人们普遍认为,比起希腊工匠所建造的投射器械的原型,罗马人征服希腊(B.C.146)之后所制造和使用的投射器,在此后的两至三个世纪里逐渐变得粗劣。主要是因为其关键部件的制造工艺逐步被遗忘,而后竟至失传,这些器械的效率降低了。比如,对每一台古代投射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筋腱绞索(skein of sinew)制作工艺。用来制索(sinew)的腱(tendon)采自动物,具体是何种筋腱及其处理方法今天都已不可考了。我用来试验的各种筋索(sinew)、毛发或绳子,在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后,只需经过很短的时间,不是断裂损坏就是丧失弹性,不得不费钱费力地加以更新。我们不得不用在模型上的绳束,其强度(特别是弹性),远比不上动物筋腱绞索,甚至还比不上毛发。

投射器杆臂的构造,不论是用于单臂竖直式的扭力式投石机(以下省称为投石机),还是双臂横置式的弩炮,也是现在无法克服的一个难题。因为我们对如何制造此类杆臂以使其能承受巨大的形变一无所知。我们只知道大型投射器的杆臂是由数根木杆和又粗又长的筋腱沿纵向配合起来,而后再用较宽的生兽皮条绑扎成圆形,等兽皮硬了以后就会又紧又硬,犹如一层金属外壳。我们知道这些,但却不知道制作一根既轻便又有韧性,强度又足以承受施加在投石机和弩炮上的变形的杆臂,秘诀在哪?

图2:围城战

作者评价:此图对读者侧是敞开的,以便于读者观察守城者和围城者的工作。守城者刚用投石机投出了一块石头,石头落在攻城方的可移动式攻城塔上。

引自波利庇乌斯《历史》 1727年版

当然,通过制作一个很粗的杆臂,这样的杆臂是不会折裂了,但是对重量影响太大,而重量不合理则使杆臂达不到以较高效率投出弹丸所需的速度。由坚硬实木制作的笨重的杆臂,其轻便和效率当然比不上由木头,兽筋和兽皮复合的杆臂。前者在抛石时必然会较为迟缓,而后者相比之下就较为快捷而有弹性,就好像一个钢制弹簧。

当希腊人完美的投射器制造技巧已经失落,人们只能用低效的设计取而代之。假如上古时代巨型投石机的制造技术能按其完美原样保存,中世纪

那笨拙的配重式投石机(Trebuchet)根本就不会得以普及。配重式投石机的威力乃是籍由回转臂一端的巨大配重使另一端抬起,带动其上安装的掷弹带以投射石弹。至于射程,配重式投石机不管有多大,由于只是依赖配重工作,与依靠螺旋状紧紧盘曲的巨型筋腱绞索弹性的投石机相比,其效率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毫无疑问,假如后者能以其完美的形态保存下来,那么大炮的引进将会推迟很多——因为早期大炮的作战效果比起上古最好的投射器械来曾长期明显落后。

尽管有着众多的困难,我还是成功地重新制造出各主要种类的古代投射器械,当然,那是按比例缩小很多的。而且我还成功地将其与其所代表的古希腊和罗马武器原型的射程做了对比。当然,我的投射器的工作机理并不完美,而且在工作造成的形变下总是会损毁。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所有的现代投射器械都要在其极限能力下工作,即,在其破坏点的边缘工作,以期获得与其原型全部相等的结果。古代投射器械与其现代仿制品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不论仿制品的效果多好,古代投射器械能轻而易举的胜任其工作,而且工作在其强度范围内,不会有过度变形从而使其在短期使用后毁坏[2]。

[2]:我最大的一台投石机可以将石弹投到很远的距离外,但考虑到其框架尺寸,所用绳索及其机理,却无法将一块与重量其比例相称的石块投到很远的距离。由此可见,它比古代投射器械明显差了很多。

经常引起争议的投石机和弩炮的射程问题可以通过对比其性能,即古代军事作家所给出的性能和现代复制品的实验结果而获得相对精确的解决。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我们必须仔细地将攻城时投射器械的位置和环境因素考虑进来,特别是还要考虑到攻城器械的制造目的。例如,弓箭手由于利用了在高塔和雉堞的优势,可以将箭矢轻松地射到270~280码(246-256米)射程。为此之故,为了安全操作攻城器械,很有必要将其置于任何被围城墙的300码(274米) 之外。由于投石机和弩炮的作用不仅在于向筑垒地点防御工事上的士兵投射矢石(missile),同时也要清除城头,攻击防御工事内的房屋和人员,所以很明显的,投射器械的射程要达到400至500码(365~457米)或以上,才能适于操作,并具有其曾经确有的破坏性。

约瑟夫斯告诉我们在A.D.70年的耶路撒冷之围中(犹太战记·第五卷·第6章),重达1塔兰特的巨石(其值在古代地中海地区处处不同,在23-30kg 间变化,此处作者取为57.75英磅=26.2kg)被投石机掷出了2个斯塔迪亚以上(1 stadium=185米)。此处的陈述应该是值得确信的,因为约瑟夫斯谈及了他的亲眼所见,这是一位聪明的高级指挥官的意见。“两个斯塔迪亚以上”,姑且认为是2至 2.1/4斯塔迪亚,也就是400 至450码 (=370~415米)。我们有确凿而又不容置疑的证据证明约瑟夫斯描写的真实性:我最大的一台投石机——当然比那位历史学家所提到的要小很多,威力也逊色很多——可以将一枚重8磅(3.6kg)的石弹投到450至500码远的地方。所以我们很容易就能明白,古代配有筋腱绞索的巨大而又完善的投石机可以将远重于8磅的石弹发射到500码以外去了

图3:筑垒设防的城镇正遭到一台投石机的轰击

作者评价:可以看到守城者发射的石弹正落在攻城方的战壕里。图中所绘的投石机比例太小了

引自波利庇乌斯《历史》 1727年版

埃吉西斯特拉图斯[3],一位活跃于B.C.200年左右的希腊作家,曾著有论述制造军用武器的专题论文,其中估计某些投射器械的射程可达3.5至4个斯塔迪亚(670-740米)。尽管如此之长的飞行距离显得似乎不可思议,但我却举不出任何合理的理由来置疑其可能性。根据我最近的试验结果,如果不计成本而且使用较轻的投射物(missile)的话,我有信心也能制造出一台可以完成此项壮举的投射器来。

[3] 其人的著作虽已不存,但部分内容曾被阿森纳乌斯所引用而得以保存

第二章:扭力式掷弹带投石机

图5:一台攻城的扭力式投石机(无掷弹带型)

作者评价:这台器械是使用滚筒就位的,然后在侧边底部添加支撑物以调整弹丸的射程。杆臂的末端通过大铁钩的开口而固定,释放时则以大木锤击打铁构柄,将其击倒。但本图所绘的杆臂长度较之阻挡横木的高度显得太长,会在中部折断。用于放石弹的凹槽太大,能盛满槽子的石弹,不是用本图所示的小投石机所能发射的。

引自十五世纪的插图手稿(no.7239),Bibl.Nat.Paris

中世纪的扭力式投石机通常都在杆臂末端装有一个凹槽或座子,以安放投射的石弹,参见图5[4]。但我发现,古希腊和古罗马人所用的最初也更好的投石机的结构上,在杆臂的末端装有一个有绳子和皮套做成的掷弹带(参见图6.)[5]。

[4] 另见《十字弩》55,56章,图片193至202。

[5] 中世纪的扭力式投石机不带掷弹带,投出的是巨石,但是比起以前带掷弹带的同类武器投射的距离要短。除了配重式投石机而外,我找不到任何在此时代有投石机使用掷弹带的例子或图片。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制造扭力式投石机的弦索及其他重要部件的秘密,在罗马人从其被击败的敌手—希腊人手里将此类武器仿制过来以后的2个世纪内,大量丢失,其结果就是引入配重式投石机抛射石弹。而扭力式投石机,由于其制造的技艺逐步被遗忘,在攻城时的效率逐步降低,最后逐步被替代。15和16世纪的扭力式投石机比起约瑟夫斯所描述的用在A.D.70年耶路撒冷之围和A.D.67年约他帕他之围中的投石机要差的太多了。

图6:投射石弹的投石机设计草图,其杆臂已部分绞下

大致比例:1:24

在投石机的杆臂上加上掷弹带至少能使其威力提升1/3。例如,在我的书中第55章和56章所写的投石机,可以将1枚8磅重的圆形石弹(3.6kg)掷出350至360码(320-330米),同样的投石机,在杆臂上装上一个掷弹带之后,就可以将8磅的石弹掷出450-460码(410 -420米)。假如将其弦索绷至其极限,可以射出近500码远(457米)。假如杆臂的上端被做成座子以安放石弹(如图5所示),则杆臂的此端必须做的又大又沉。又假如杆臂端部安装的是一个掷弹带(如图6所示),则杆臂可以从粗头向上逐步变细,则杆臂可以轻便不少,比起末端出大以安放弹丸的杆臂,反弹的时候速度也要快得多。杆臂装上掷弹带以后,掷弹带的长度实际上成了臂长的延长,如此也不会给杆臂重量带来明显的增加。假如弹丸重量合理的话,投石机的杆臂越长,扫过空中的距离也就越长,弹丸的投射距离也就越远。这其中的区别就象学童们用来射石子的小弹弓和大弹弓之间的区别一样。在杆臂的末端增加掷弹带所带来的威力增长是令人吃惊的。我制做的一个投1磅石弹的小模型,如果使用带座子的杆臂,投射的极限是200码(182米)。在杆臂上加了掷弹带以后射程立即提升到300码(274米)了。所有历史学家中,唯有阿米安·马尔赛里努斯明确的告诉我们,希腊人和罗马人所用的投石机上使用的是有掷弹带的杆臂。他的活跃期在A.D.380年左右。通过对他以及和他同时代人的作品所做的详细研究,使我用投石机和弩炮进行了实验,而在我的关于古代投石机的著作出版之前,我原本并未打算进行这种实验。

图7:扭力式掷弹带投石机,框架和器械部分恻视图(及掷弹带打开的视图)

大致比例:1:24

A:驰态的杆臂。可以用一头联在臂上一头联着绞盘上木质滚筒的的绳索将其绞下。可以见到掷弹带中的石弹。滑轮绳索的上端扣在一个可滑脱活钩上(参见图6),活钩又插在一个一头固定在掷弹带紧下方杆臂上的环首铁栓里。

B: 杆臂被绞盘和绳索完全绞下至于全张位。参见图8的EE

C: 杆臂反弹至大约45°角,石弹D正离开掷弹带时,杆臂的位置。

E: 通过拉拽牵引绳E,活钩立即将杆臂从B位置释放,以高速扫过90°,回到其起始位置A。

F: 掷弹带的固定端穿过接近杆臂末端的一个孔洞。

G: 盛石弹的皮套

H: 当石弹已如图中A/B位置置于掷弹带中就位,用来系在杆臂末端销钉上的绳套

阿米安这样写道:

“一条可弯曲的木制手柄从这根粗绳(弩弦)中穿过,并如车轴那样向外侧凸出。(当弩弦被扭至极限后,它就会向上翘起。)它的顶端安装着一个掷弹带……在战斗中,人们在掷弹带上放上一颗石质弹丸,投石机的两侧各有四个年轻士兵绞动杆臂,直到几乎把杆臂拉成与地平齐为止…当杆臂被释放以后,向上弹起,从掷弹带中将石弹奋力掷出,可想而知石弹将摧毁所有撞上的东西。这种器械因为将其毒刺竖起的样子,以前被称作“蝎子炮”,但是后来又得名野驴(Onager),因为野驴在被追猎时经常把石块向后猛踢…”[

图8:扭力式掷弹带投石机,框架和器械部分俯视图

大致比例:1:24;杆臂EE在图中为绞至全张位置(对比图7中的B)

I-I. 恻部构件 III. IV.大横档木

II-II. 恻部构件 V. 小横档木

横档木粱的末端都已插入恻部构件中

AA:绞制的弦索 BB: 大绞盘(一对) 弦索就在这对绞盘之间绷紧,弦索末端穿过木框架的恻部,通过绞盘,直至绞盘横杆之外(参见图 12)。用图6中所示的长手柄转动方形末端的心轴DD,带动了副齿轮CC,传动给绞盘BB,使弦索AA扭转。杆臂EE正位于弦索AA的正中。 FF: 用于绞动杆臂EE的木质滚筒。滚筒由两侧各两名士兵操作,使用长手柄旋转方形末端的心轴GG。心轴GG的位置穿过滚筒的中心,从框架一侧穿至另一侧。

HH: 木框恻部的凹槽,用于承接两立柱的底榫头。两立柱的顶部有一横梁横跨,杆臂被释放后就击打在此横梁上(参见图6)。 KK: 承接斜撑底榫头的凹槽。两斜撑的作用是当杆臂反弹时阻止两立柱和其间的横梁倒塌

图9:投石机的一对绞盘,

大致比例:1:16

I.绞盘及作为绞盘上大型上弦齿轮承座的厚铁板的侧视图

II.已经安装进投石机恻部绞盘的俯视透视图。可以看到上了弦的绞索在上弦齿轮的横档上周转掉头

III.绞盘的大型上弦齿轮恻视图

IV.大型上弦齿轮的横档,横档块的安装类似于楔入在相应的齿轮内壁所开的斜槽

V.绞盘齿轮的透视图

绞盘是每台投石机上最为关键的部分,由绞盘产生了抛射的动力。使用时绞盘旋转,上紧弦索,而杆臂的大头端正安放在其中。组成弦索的绳子就在投石机的两侧壁之间绷紧,并穿过侧壁,或者如图8所示是穿过上弦齿轮的内部,绕过横档块。

右图图10 铁质滑钩

(滑钩)这一简单的设计不仅能将投石机的杆臂绞低,同时也用于将其释放。如果滑钩的设计是合适的,则不管滑钩的承受的形变有多大,要实现杆臂的释放都是很容易的。弹丸的弹道也可以经由此种形式的释放杆臂而加以调校,杆臂被绞下的距离越长,则弹丸的抛出角就越高。另一方面,绞下的距离越短,则弹丸的弹道就越低伸。而滑钩则不论杆臂位于全张位或仅仅被盘车绞下了一部分,都可以将杆臂释放。图6中所示的大型投石机所配滑钩有一个长达10英寸的手柄(杠杆),而该滑钩的端部,即穿过环形固定栓的部分,直径为1英寸。

图11:可以同时发射2枚石弹的翘曲式投石机,带掷弹带

选自:II Codice Atlantico, 作者:莱昂纳多·达·芬奇

图12:绳子绞成的弦索

A. 第一步,绳子绕过大型上弦齿轮(图中是剖面)的横档块

B.弦索以及位于其两股之间的杆臂大头端(以剖面显示)

C. 弦索由绞盘上弦绷紧之后的样子,参比图8的AA

粗约四分之一英寸(6.4mm)的意大利大麻纤维绳,用于小型投石机绝佳。对大型投石机,则粗约二分之一英寸(12.5mm)的马鬃绳最佳,且弹性也最好。无论使用何种质料,用来制弦索的材料必须先以牛骨油(neats-foot oil,又名牛脚油,用牛的胫骨和趾节骨制的一种油,是一种皮革鞣制剂)浸透数日方可使用,否则在上紧弦后摩擦力的作用下肯定会损坏或崩断。上油还可保持弦索免遭受潮和腐烂长达数年之久。

如何使用投石机

关于这个题目的记载很少;我确信图纸上关于其制造和示例将会阐明其使用方法。

当投石机不用的时候就要将弦索松开,而不能总保持在紧绷状态。在投石机投用之前,先用图6所示的长柄套扳转动其绞盘,先扳动一侧的,再扳另一侧的——两侧的转动幅度要恰好相等。在大型上弦齿轮表面上靠近边缘处绘上小小的数字,可以显示出其转动幅度。由此调控其转幅相互协调。绳子成的弦索就被威力强大的绞盘所扭动,而杆臂则对横跨两立柱之间的横梁施加一个逐步增长的压力,紧紧的压在横梁中部的缓冲垫(或稻草垫)上。不论投石机的大小,此时用手都无法将杆臂拉开一点距离。我最大的一台投石机,用绞盘将其弦索完全上紧之后,三个强壮的男人也无法用绳子将从横梁上拉开一英寸,而为了将投石机绞开预备发射,得用绞盘将其绞开达6~7英尺。当弦索已经绷紧就位,将滑钩套进杆臂上的环首铁栓,将石弹放进从杆臂顶端垂下的掷弹带里。而后就可以用长柄套扳将盘车扳动,将杆臂绞开,直至杆臂降至最低位或预期位置。此时应该立即拉紧滑钩手柄上栓着的绳子,使杆臂释放。稍有迟疑,则杆臂上持续的巨大变形都有可能使杆臂别无选择,只能断裂。

我所给出的图里画的都是我最大的投石机,乍一看就觉得很是笨重(重达2吨),但是比起古人投射重达40-50磅(18-20kg)来,还不到其1/2大。由于所绘图片的比例很精确,可以很容易的仿造出一台较小型的投石机。这种有趣的模型可以做成有一条3英尺(914mm)长的杆臂,其弦索直径为4英寸(101.6mm)。可由一个人操作,能将一枚桔子大小的石弹发射出300码(274米)。若在杆臂的末端加上掷弹带,则其长度应如图7所示,为杆臂长度的1/3左右。假如掷弹带的长度缩短,石弹的投射高度增加;如果掷弹带长度增长,则石弹的抛射角缩小,抛射初速增加。

第三章:弩炮(BALLISTA)

图13:准备发射重型弩矢或称标枪的弩炮

大致比例:1:24

本图所示器械呈控弦待发状态,其弩弦已经被盘车完全绞开。嵌有铁质箭头的沉重弩矢就放置在浅浅的木槽或者叫刻槽中,木槽直穿整个弩炮托架。刻槽之下,固定着一块形状类似平底船的木块。这块平底木块可以在托架上表面上所开的一条鸽尾型槽子中做往复滑动(鸽尾型刻槽贯穿大部分的托架表面),参见图14。

箭矢在弩弦未拉开之前就置于滑块上的木槽中(图14中的A,B)。弩炮通过操作盘车上弦预备发射。盘车将放有箭矢的滑槽沿着弩炮的托架向后拉,直至弩弦的绷紧就位,可以发射箭矢(如图13)。由于滑槽和箭矢是一起被盘车拉开就位的,所以,在弩炮发动之前箭矢都可以很安全的处于待发射位置。用于把持弩弦的钩子,以及放箭的扳机都固定在木质滑槽的尾端(见图14)。

滑槽尾端两侧的两只棘爪随滑槽一起向后掠过固定在托架两边的嵌齿,就位后与其咬合(见图14)[10]。这样的布置可以使确保滑槽能停在行程中起点至弩弦满张点之间的任意点。从图14可以发现锁定和触发机构都固定在滑块的尾端,由此可知,作战时无论弩弦是否挂满,箭矢都可以发

射。尽管弩炮和十字弩颇为相似,在这方面是有区别的。在十字弩上,弩弦在挂到锁定机构前的中间位置上是无法使用扳机释放的。我们可以看出,弩炮的威力来自其两条弩臂,每条弩臂上都有其独立的绞索束和绞盘对。弩炮的这一部分的作用和器械构造与投石机上的绞索束和绞盘对是一样的。

[10] 弩弦松扣,箭矢被发射出去之后,再抬起棘爪,使其与弩炮托架两边嵌齿脱开。这样滑槽就可以滑回如图14中A,B所示的初始位置,而后就可以准备下一次发射了。

图14:射矢式弩炮托架构造原理

A. 弩炮托架侧视图。其中箭矢位于滑槽上,弩弦尚未拉开。

B. 弩炮托架俯视图。其中箭矢位于滑槽上,弩弦尚未拉开。

C. 托架前端剖图,可见到滑槽的鸽尾型轨道。

D. 滑槽俯视图,可见到扳机和弩弦的扣钩。

E. 侧视图,可以见到滑槽底部的平底滑块(F),盘车拉开弩弦时滑块沿着托架表面的刻槽滑动。

G. 滑槽末端实心端的放大图。图中可见弩弦的扣钩、扳机、咬合在托架两边嵌齿里的棘爪,以及托架上所刻的用于刻槽下部鸽尾型平底滑块运动的滑槽。

人们制造了各种尺寸的弩炮,用于围城和野战等多种用途。最小号的弩炮并不比重型十字弩大多少,但其威力和射程都比十字弩要强。小型弩炮主要用于从射击孔或墙头雉堞后设计携带有移动塔楼或伸缩式云梯的攻城之敌。大型弩炮的弩臂长达3至4英尺,弩臂绞索束为直径6至8英寸的筋腱绞索。

根据我制做的模型及精心实验的结果来判断,古代更为强大的弩炮可以将弩矢,即重达5~6磅(2.3- 2.7 kg)的带有羽翼的标枪,发射出450~500码远(410-460米)。

图15:发射石球弹丸的弩炮

大致比例:1:24,图中所示为盘车刚将弩弦轻轻拉开的情况

可以看出,这台弩炮在制造上和我们前述的那台几乎完全相同(图13)。区别在于这台弩炮发射的是石弹而不是箭矢。石弹被置于方形的木质刻槽上,大约石弹直径的1/3长的部分被装在刻槽的两侧边之间,以确保弹丸在弩弦松扣之后的发射方向正确。弩弦是一条宽带子,中部放石弹的部位扩大。

用于发射箭矢弩炮的机理和操作也适用于大小尺寸不同的发射石弹式弩炮。

小型投弹式弩炮的弩臂长约2英尺,弩臂所用绞索束直径为4英寸。我用来做实验的那些小型弩炮可以将一枚1磅(453克)的石弹射出300~350码远(270-320米)。

对于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用的巨型投弹式弩炮能将重达6至8磅(2.7-3.6kg)的球型石弹射出450-500码远(410-460米)这一说法,我基本上没有什么疑问[11]。

[11]古代使用于投石机和弩炮上的石弹,是由沉重的砾石外包以烘焙的粘土做成的,这样弹丸在落下时就会摔得粉碎,敌人的器械就无法再次利用这些弹丸。射箭和投石的弩炮如果是用于野战的,则制造时就会安上轮轴和轮子。

图16:投弹式弩炮上的滑槽

A: 俯视图,石弹已经就位。

B: 侧视图,石弹已经就位。

C: 前视图,石弹位于滑槽中,其后是中部扩大的弩弦带。

D: 滑槽固定端的放大图。图上可见石弹已经就位,后面就是弩弦带。扣钩扣住了弩弦上的绳套、回转式扳机,只要转动就能放弦以及盘车开弩时将刻槽向后拉动而咬合在托架两边嵌齿里的一只棘爪。刻槽下带有一平底木块,如同射箭式弩炮上的滑块一样在托架上来回滑动(参见图13)。比照图13、14,可见细节构造的更多解说。

图17:一具投射石弹的攻城弩炮

作者评价:一件巨型的投石弩炮(Stonebow)。A和B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锁定机构。A型锁定机构的情况是:通过用短锤击打画面上在其下方的突起,释放拴住弩弦上绳套的锁钩;B型锁定机构的情况通过杠杆释放锁钩。C所示为开弩上弦的方法,转动两侧的辐条轮,则刻有螺旋线的蜗杆就带动上弦螺杆转动,锁定机构A就沿着上弦螺杆移动。锁定机构是沿着努机托架上的槽子来回滑动的。在图上可见弩炮弓型臂已经弯到极限,所画的人正要发射弹丸。发射完毕,锁定机构再被螺杆拉回,同时锁钩拴住弩弦,使努机弓型臂再次曲张。莱昂纳多除了是一名著名画家之外,还以器械和水力学发明家以及精确的作家而知名。

“在他的时代之前,绝没有哪位艺术家拥有这包罗万象的天赋,博大精深的技巧或是洞察秋毫的判别能力,能自行将艺术和科学的各个方面研究得如此透彻。”——约翰·古尔德,《画家辞典》,1839.

从上面的颂词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关于上古攻城器械的图纸画得相当准确。

选自:Il Codice Atlantico, 原作:莱昂纳多·达·芬奇 1445-1520

第四章:配重式投石机(TREBUCHET)

这种器械,比起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所使用得投石机和弩炮来,是一种相当晚近的发明了。据说,是由法国人在12世纪将其引入围城作战的。而投石机和弩炮则在基督纪元前数世纪就已被人使用。1280年左右,埃吉迪奥·科伦纳曾对这种器械做了相当精确的描写,当时配重式投石机(以下为省称并和CATAPULT区别,称为抛石机)已是有效的攻城器械了。

这种器械的投射力来自沉重的配重物的重力,而不像投石机和弩炮那样来自于绳索的扭力。大约自12世纪中叶起,抛石机就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投石机。对于抛石机的偏好可能是由于它可以将重达300磅(136kg)的石弹投射出去,比起最大型的投石机所能发射的石弹要沉5~6倍[12]。

[12]扭力式投石机的制造工艺已被遗忘,所以在引入配重式投石机之前的数世纪里,扭力式投石机的效能比起从前大为不如。

约瑟夫斯时代的投石机所发射的石弹毫无疑问可以摧毁塔楼和雉堞——这要集中多台投石机长期密集轰击才行。可是由抛石机所发射的一块重达200- 300磅(91-136kg)的石弹就足以撼动最为坚固的砖石结构的防御工事。抛石机主要用于摧毁堡垒护墙的上部结构,结果就可以用伸缩云梯或其他方式越过城墙。而投石机,由于其射程较长,主要用于给城镇防御工事内部的人员或住宅造成破坏。

通过在一定尺寸的模型上的实验以及其他来源,我发现,最大号的抛石机——其杆臂长度接近50英尺(15.24米),配重达到2万磅(9.07 吨),能够将200-300磅的石弹投射出300码远(274米)。照我的观点看来,这种器械的射程是达不到350码(320米)[13]。

[13] 埃吉迪奥·科伦纳告诉我们说某些时候,也有制造时不带配重的配重式投石机,此时,投石机的杆臂是由很多人一起托拽而不是由重物下坠。我无法相信此事。不论有多少人托拽投石机的杆臂,其力量都不可能达到重物下坠时其重力所转化的拉力。【参见本章之后的中译者注】

图18:一具投射石弹的攻城机弩

作者评价:杆臂已经全部拉开,盘车上的滑轮组已经和杆臂分开。石弹已置于掷弹带中,通过托拽杆臂末端的滑钩就可以发射了。滑钩与图10中的结构相类似。

注意:图中出现的罗马士兵是时代错误。抛石机是在罗马人的时代之后发明的。

抛石机上总是有一条掷弹带以安放弹丸。掷弹带使得投石机的威力倍增,弹丸的射程因此而增长了一倍。抛石机的威力来自其杆臂、重量合适的配重以及掷弹带。其杆臂在释放滑钩之后,缓缓的以直径很长的圆形回转,不必借助任何手段就达到了投石机较短的杆臂所能达到的(末端线)速度。

抛石机的掷弹重量是由其配重控制的。这种抛石机的威力几乎没有上限,限制因素只有器械本身的强度和操作的要求。从中世纪的作家那里可以找到无数的记载,将死马抛进被围城池,以期引起瘟疫——毫无疑问只有抛石机才能用于此种目的。一匹小马的重量约为10英担(1120磅=508kg)。由此,我们可以对抛石机所能抛射的巨石或石弹的大小有个概念了。

当我们设想使用一台抛石机将马掷过城墙,我们就应相信斯岱拉的说法[14],“1376年热那亚派驻塞浦路斯的军队中,除了其他的巨型器械之外,有一部能发射12英担(609kg!)巨石的器械”。

[14]:斯岱拉(Stella)活跃于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著有《热那亚编年史》,记载了1298-1409年间事。穆拉托里将其收入25卷的大作《Rerum Italicarum Scriptores》,1723-1728年出版

维拉尔·德·奥诺库尔[15]曾提到过一台抛石机,其配重的盛沙箱框架为12英尺长,8英尺宽,12英尺深(3.65×2.44×3.65 米)。这样的器械尺寸惊人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例如,圣徒路易九世在撤离达米埃塔时带走的24台抛石机就给整个营地提供了栅栏[16]。1291年当异教徒攻取阿卡时所用的抛石机,装了足足一百辆大车[17]。1428-1429年间著名的奥尔良城防中,一座巨型投石机塞满了奥尔良城的圣保罗塔楼,此前将其拆卸开以防御英国人时,木料装满了26辆大车[18]。

[15]维拉尔·德·奥诺库尔,十三世纪的一名工程专家,他的文集由R.维利斯硕士在1859年翻译出版

[16]让·德·儒安维尔,他伴随路易九世前往达米埃塔。他的回忆录,做于1309年,1859年由F·米歇尔出版。

[17]阿布尔菲达,1273-1331,阿拉伯士兵兼历史学家,著有《穆斯林编年史》,1789-94年由Hafnire出版。阿布尔菲达自己就是这一百辆大车的指挥。

[18]来自从该市市政厅所发现的一步关于围城历史的手稿,1576年由该市的书商Saturnin Holot出版。

各种各样的物品,包括马、人、石弹和爆炸弹都可用抛石机投射。《瓦萨夫书》记载道:“1296年,当德里城的守军拒绝给阿老丁·基尔西打开大门时,他在攻城器械中装上几袋金子,将其发射到堡内,这一措施结束了敌对行为。”

【德里苏丹政权的建立·希尔基王朝的统治加拉鲁丁·希尔基(Jalu'd-din Khiliji or Khelji)创立的王朝,一般叫做希尔基王朝(1292-1320),他本来是巴班当政时,奴隶王朝的将军,建立王朝之时,他已是七十高龄的人,所以国家大事多由他外甥,也是他的养子阿老丁(Ala-uddin)协助处理。一二九四年,阿老丁远征德干以后,觊觎苏丹位,谋杀他的舅父而即苏丹位。】

图18和20上可以看出抛石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19]瓦萨夫,波斯历史学家,著述时间为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书的序言中注明的时间是1288年,但书中所记内容直至1312年

图19:使用抛石机将死马发射进城

From … Il Codice Atlantico,? Leonardo da Vinci, 1445-152

图20:抛石机的动作

A:杆臂被拉到低位,在盘车的牵引绳脱钩以前就用滑钩固定住。 B:滑钩滑脱,杆臂被释放,将石弹从掷弹带中射出

C: 杆臂到达向上行程的终点。

两段重要的补充内容,由于不是作者原意,故单独列出。以下两段文字都引自J·K·Kaufmann和H·W·Kaufmann的著作《THE MEDIEVaL FORTRESS》,目前还未有汉译本。

1.关于注13,埃吉迪奥·科伦纳的记载是否属实?

A simpler weapon, sometimes confused with the trebuchet, was the perrier , which was initially used by the Arabs in the Levent. It too consiste d of a beam with a sling, looking much like a trebuchet. However, instead of being set into motion by a counterweight, it relied on man- or anim al power to provide the force necessary to launch the projectile.

---------------------- The Medieval Fortress, pp66.

2.关于配重式投石机的威力

We are told by the medieval chroniclers that some of these weapons reached ranges of 500 meters and lobbed projectiles weightings as much as 200 to 300 pounds.

Tests with reconstructed weapons done in 1999 by Professor Wayne Neel of 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 with the group of specialists and Renau d Beffeyete, a French restorer of castles, for the public broadcasting system program series NOVA near Urqyhart Castle overlooking Lochnes s, confirmed that the trebuchet was capable of hurling projectiles of 250 pounds with surprising accuracy, but not long ranges reported by chro niclers.

---------------------History of Medieval Artillery, Appendix III of The Medieval Fortress.

关于人力拖拽式的投石机(perrier)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从东方到西方,又从西方到东方的传播演进的历史,在唐朝和宋朝,尤其是襄阳城围攻中的使用,可以参考《Men-at-Arms系列,东方的攻城器械(1)》。

第五章.对上古及中世纪攻城器械的历史记载及其在战争中的使用效果

很明显,上古时代的攻城器械不可能无中生有的编造出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引用有关的书面资料。

有关弩炮和扭力式投石机最早的书面资料可以在《旧约》中找到,其中可以找到两处暗示:

其一:《旧约·历代志下·27章15节》

“And he made in Jerusalem engines, invented by cunning men, to be on the towers and upon the bulwarks, to shoot arrows and great stones withal. And his name spread far abroad; for he was marvellously helped, till he was strong”(犹大王乌西雅又在耶路撒冷使巧匠作机器,安在城楼和角楼上,用以射箭发石。乌西雅的名声传到远方。因为他得了非常的帮助,甚是强盛。)

其二:《旧约·以西结书·26章9节》“And he shall set engines of war against thy walls, and with his axes he shall break down thy towers.” (他(诸王之王的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必安设撞城锤攻破你的墙垣,用铁器拆毁你的城楼。)

尽管后者的行文不像前者那样明确肯定,但其所指必定是某种发射石弹或箭矢破坏城墙的器械,特别是先知以西结在前文中已经暗喻了种种攻城的手段。而最为明确的关于投掷器械的描写之一,就是普鲁塔克对BC214-212年罗马人的叙拉库扎之围的记载。BC58-50年,凯撒在所著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中多次提到在其远征中与之相伴的投射机。由骡子拖挽的弩炮被称为车载弩炮。弩炮的辕杆系在车挽上,箭矢就从牲口的头顶上发射。古代的这种车载弩炮的功用就如同野战火炮,在图拉真记功柱上就明白地展示出一具车载弩炮。

按照维吉提乌斯的记述,罗马军团中每一大队配备有一台扭力式投石机,每一百人队配备有一具车载弩炮;由11名士兵负责其操纵。每个罗马军团就配置有60具车载弩炮,以及10台投石机。投石机是由牛车牵引随军前行的。在图拉真记功柱上所刻画的战役与围攻中,就有着好几幅弩炮和投石机的图像。图拉真记功柱耸立在罗马,这一建于A.D.105-113的辉煌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图拉真皇帝征服达契亚战争的胜利而建造的,柱上刻有约2500个人物与战马,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了那场战争。

有时在一次围城中使用的投石机和弩炮的数目大的令人震惊。例如在BC146年征服迦太基的战役中,从防御一方缴获了120台大型投石机,以及200台小型投石机;同时还有33具大型弩炮和52具小型弩炮[20]。

阿布法拉吉奥(Abulfaragio),一位阿拉伯历史学家(1226-1286),所记在1191年的圣-让-阿克之围中狮心王理查一世和法王菲利普二世(菲利普·奥古斯都)共使用了300台(具)投石机和弩炮。而圣日尔曼·德·普雷修道院的阿波修士,在其虽为诗体但却详尽记录了885- 886年巴黎被北欧海盗围困的文中写道:“守城者在小镇的城墙上有100台投石机。[21] ”

在我们英国诸位先王之中,爱德华一世最为精通各种投射武器,不问其大小,甚至包括了十字弩和长弓。在“有关苏格兰的政府文件一览表(Calendar of Documents relating to Sc otland)”中就有关于他的…战狼?(War-Wolf)的记载。在这台器械的制造过程中他非常感兴趣,毫无疑问,这是一台配重式投石机。

[20]参见李维《罗马史》。按亚历山大里亚的阿庇安《罗马史》,在著名的迦太基保卫战之前,“迦太基人向罗马人投降,并移交了20万幅铠甲,不计其数的箭矢和重型弩箭,此外还有快速发射弩箭或投石的投射器械,为数2000台(具)”

[21]这有可能是弩炮,正如阿米亚努斯·马尔赛里努斯对扭力式投石机的描写那样:…发在石墙上的这种器械可以将其下方的一切击成齑粉,靠的不是弹丸的重量,而是发射时弹丸的冲击所造成的巨力?

这台投射机强劲有力,体型巨大,50个木匠和5个工头耗费了很长时间才将其完成。爱德华一世设计这台投射机目的是用于斯特林堡(Stirling)围城,战狼的部件通过水路和陆路运往斯特林。1304年7月20日,沃尔特·德贝德文爵士在一封致友人的书信中(参见有关苏格兰的政府文件一览表)声称:“至于新消息,本周一(圣玛嘉烈日)斯特林堡已向国王无条件投降,但国王的意愿却是自己的手下一个都不许进入城堡,他要先用…战狼? 攻击城堡,堡内的人要竭尽所能的抵御…战狼?的打击。”由此可以明显看出,爱德华一世国王制造了能够将重型石弹射进斯特林堡的…战狼?,这导致了城堡守军的投降,国王却因为守军的投降使其新式武器没有测试其威力的机会而深感失望。

配重式投石机最后一次成功使用的记载可见居立特所著《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生平[22]》所描述的:“在1480年的罗德岛之围中,土耳其人建起了一个炮兵阵地,配有16门大炮。但是基督徒通过使用一个新的发明[23]给予还击,反制了这个炮兵阵地。

被困城中的一名工程师,在众多技术最为熟练的木匠的帮助之下,造出了一台可以发射巨无霸石弹的投射机。这台机械投用后摧毁了敌人的胸墙,砸开了敌人的地道,使敌人无法再靠壕沟前进,大量的杀伤了进入其射程的敌军。”

在1521年,科尔特斯指挥的墨西哥城围城战中,当西班牙人大炮的弹药短缺之时,一个有工程知识的士兵着手制作了一台配重式投石机,以使被围的城镇投降。一台巨型的投射机被造了出来,但是在第一次试射中投射机发射的石弹没有飞向城池,却笔直的上升,掉下来以后砸坏了投石机的机械结构[24]。

尽管以绳子和重力为动力的投射机在大炮获得了某些改良,进驻前沿之后就在欧洲人的战事中消失了,但如果文森特·勒布莱克的记述是可信的话,这种投射机在被欧洲人放弃之后很久还在蛮族国家里存在着。这位作家在其旅行阿比西尼亚时写道:“1576年,那古斯进攻了塔玛尔,这是一个筑有高墙的坚固城市。守城者拥有某种由巨木,缠绕的绳索和齿轮组成的机械,释放时可将一条船只砸成齑粉。这就成了那古斯在绕城挖掘了一条战壕之后仍未能攻下这座城市的原因。[25]”

[22]居立特·德·圣乔治(Guillet de Saint George),1625-1705, 他的《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生平》出版于1681年。他还著有其他数种著作,包括一本关于骑术,战争与航海的,称为《绅士辞典》,其最佳版本为英文版,附有许多精美的图片,出版日期为1705年。

[23]称之为新的发明,是因为这台攻城器械是一台先前已经闲置了多年的老式攻城机械(可能是配重式投石机)的复制品

[24]普雷斯科特所著《墨西哥征服史》,1843年版。

[25]文森特·勒布莱克,Voyages aux quatre parties du monde, redigé par Bergeron, Paris,1649. 尽管这位作者关于其旅行的记载是臆造的,我仍认为他对于围城器械的描述是可信的,因为他不可能臆造出一个如此恰当的描述。

[27]我认为,不论阿基米德的机械多么的不可思议,阿基米德也不可能发射出重达10罗马塔兰特的石弹(重约600磅,或270Kg)并射出一段相当长的距离。普鲁塔克所指可能是西西里塔兰特,其重量可能为10磅。一块重达10个西西里塔兰特的石弹,即100磅(45Kg)的重量,是可以由尺码和力度都很大的扭力式投石机发射的。尽管配重式投石机可以发射重达200-300以上磅的弹丸,这种武器直到阿基米德的时代之后很久很久才被发明出来。

以下摘录出自韦斯顿翻译的约瑟夫斯作品,这使我们对战争中大型投石机的威力能行成一个很好的概念:

(1)犹太战争史,第三卷,第7章:约他帕他之围,AD67年。“于是苇伯芗环绕该城摆放出投石射矢的器械,总数共达160台(具)……同时这些用于此目的武器射出呜呜作响的矛枪,投石机则投出重达1个塔兰特的石头(26.2Kg)……”

“约瑟夫斯和他的人尽管在投射机发射的矢石攻击之下死伤枕藉,仍未放弃城头……投射机在远处不易看清,所以其投射的矢石也很难躲避;投射机发射矢石的力道一次就杀伤数人,而所投掷的石弹是如此的厉害,竟可以砸下城墙的城垛,砸裂塔楼的拐角;由于石弹巨大,没有一人在中弹之后不被砸到最后一排去的……这些投射机械的噪音非常吓人,发射的矢石的声音也很恐怖;死尸猛撞在城墙上的声音同样可怕。”

(2)犹太战争史,第五卷,第6章:耶路撒冷之围,AD70年。“各个军团所准备的投射机制造的都很令人惊叹;而第十军团所造的更加不寻常:他们的弩炮和投石机比别的军团的更加巨大和强悍有力。用这些投射机他们不仅打退了犹太人的突袭,还将那些在城头的犹太人赶走。现在他们

所发射的石弹重达1 塔兰特(26.2Kg),射程达到2个斯塔迪亚以上(1 stadium=185米)。”

“石弹带来的打击是无法承受的,不仅对挡在它路上的第一个人,对站在他身后很远的人都是这样。”

“至于犹太人,最初他们监视着飞来的石弹,因为它的颜色发白,所以不仅可以通过石弹发出的巨大呼啸声而察觉,更可以在飞来之前就通过其亮度而被看到;相应的,坐在塔楼顶上的哨兵就在投射机发射时发声通知……所以挡在石弹飞行路上的人们就疏散开趴在地上。但罗马人想出了办法对付,他们将石头涂黑;这样石弹的飞行就不再能被预报,罗马人就可以成功地瞄准了。”

约瑟夫斯的记载是直观的、可信的证明,因为这位编年史家讲述的是他亲眼目睹的围城战,而在约他帕他围城战中,他还是一名勇敢而多谋的指挥官。

塔西陀笔下,描述一场AD69年发生在今克雷莫纳附近的维特里乌斯和苇伯芗旗下军队之间的战斗之时,写道“……维特里乌斯的士兵把他们的发射器械集中在高起的波司图米亚大道上,这样他们就可以有一片开敞而又空阔的地方用来进行发射了;他们最初的发射物都分散开去,击中了树木而没有伤着敌人[28]”(塔西陀《历史》第三卷·第23节,以上塔西陀《历史》译文出自商务版,王以铸等译文,有少量修改)

让·弗鲁瓦萨尔记载,在1340年发生在低地国家的Thyn-L?Evêque之围中,“诺曼底公爵约翰从康布雷和杜埃(Cambrai and Douai)用大车运来了大量的投射机。其中有6台特别巨大的投射机,公爵置其于城堡前,不分昼夜的发射巨石砸在塔楼和房舍厅堂的屋顶上,以至于守城者只能躲在地窖和储藏室里。”

卡姆登的记载说发射石弹的投石机的力道大的令人难以置信,以至于人们用这种MANGONEL[29]发射磨盘石。卡姆登还补充说当失地王约翰包围贝德福德堡之时,城堡东侧的两台扭力式投石机砸烂了旧塔楼,而城南的两台和城北的一台都在城墙上砸出了缺口。同一作者还声称,当亨利三世围攻柯尼尔沃斯堡之时,守军的投射机可以发射非常巨大的石弹,在该城堡附近,曾找到过数枚直径16英寸的石球,据认为是在男爵战争时由带掷弹带的投射机发射的[30]。

霍林士德写道:“爱德华一世国王进攻斯特林堡之时,他建造一台木质的攻城机发射出2至3英担(102-152 Kg)的石弹,破坏城墙。”[见前引文] 皮埃尔·丹尼尔在他的《法国军事史》中写道:“法国工程师们的最大目标就是增加围攻的强度,使投射出的石块大到可以砸开房顶和击垮城墙。”他继续说,“法国的工程师们大获成功,发射出的石头之大足以穿透储藏室和修得最为坚固的房屋地板。[31]”

[28]塔西陀接着写道:“属于第十五军团的一座大型的弩炮,用它发射出去的巨石在弗拉维乌斯的军队中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如果不是两名士兵的出色的英勇,它是会引起大量的死亡的,原来这两名士兵从战死的敌人身上取下盾牌,这样借着它们的掩护割断了发射器械的绳子和弹簧。但他们也立刻为敌人刺死,结果他们的名字就没有传下来。”(以上塔西陀《历史》译文出自商务版,王以铸等译文,有少量修改)

[29]扭力式投石机CATAPULT也被称为MANGON或MANGONEL,但随着时间的推移,MANGONEL一词也可以用来指称任何发射石弹或箭矢的围城机械。在此例子中指的是配重式投石机,因为没有哪台扭力式的投石机能投掷磨盘石的。

[30]卡姆登在此提到的投射机就是配重式投石机。

[31]这也是指配重式投石机

弩炮在防卫城镇时所发挥的作用丝毫不逊于投石机。弩炮所发射的弩箭,是一种木质的带金属箭头的短而重的箭,尽管比扭力式投石机的石弹轻了很多,更比不上配重式投石机的抛射弹丸重量,但弩矢可以穿透屋顶,在敌军的行列中造成巨大的破坏。凯撒的记载说当其副将盖乌斯·特莱波尼乌斯建造移动式攻城塔以围攻马赛城时,要保护工匠免遭投射机发射的箭矢之害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塔楼面向守军的三个方向都悬挂上用缆绳编织的帘子[32]。

普洛科庇乌斯写道在537年西哥特人的意大利王围攻罗马的战役中,他看见一个身披盔甲的哥特人酋长爬树时被挂在树上,他是被弩炮所发射的弩矢贯穿身体后钉进身后树上的。

在阿波修道士关于885-886年维京人围困巴黎的诗篇中记载了埃勃鲁斯[33]操纵弩炮所发射的一支弩矢贯穿了数名敌军。埃勃鲁斯以他严酷的幽默感命令修道士们将这些死者的尸身运到厨房去,他建议将这些被弩炮射杀的人象被烤肉铁签刺穿的鸡鸭那样烤了。

投射机不仅将沉重的石弹和弩矢射向城池、城墙和守军,为了引发瘟疫,还有一种惯例将死马以及突围或攻城时被杀的士兵尸体投射进城。例如,瓦雷拉[34]称:“1422年,廓利布特在其无望的卡罗尔施泰因之围中将守军杀死的己方士兵尸体以及2000车的牲口粪扔进城里。恶臭引发的热病使得众多的守城者丧生,其余的人只是因为一位富有的药剂师走遍卡罗尔施泰因救治中毒者,才幸免一死。”弗鲁瓦萨尔告诉我们在奥博罗什之围中,一名前来交涉条件的使者被抓起来射回城里。他写道:“为更为严肃起见,他们抓住了这个无赖,将信件挂在他脖子上,即刻将他放在投射机的掷弹带里,之后抛回了奥博罗什城里。这个无赖在城里的骑士们赶来之前就摔死了,骑士们看着他被抛回来,十分的吃惊和惊惶。”

另一位历史学家解释道,要将一个人从投射机的掷弹带上抛射出去,此人必须先用绳子扎成类似于一袋稻谷那样的圆卷。能完成这种恶魔般行为的投射机正是配重式投石机。因为扭力式投石机的威力不足以将人的躯体射出,这一难题就通过将一位倒霉的求和使节脑袋砍下-假如他带来的条款被傲慢地回绝了的话-而解决了。他带来的守军乞降书就钉在头颅上,之后脑袋被扭力式投石机投出,飞进城里--成了一个可怕的传递拒绝谈判信息的信使。

由于围城者总是竭尽所能在城中引燃大火,希腊火被用于此种用途。尽管希腊火的组成尚有疑问,但这种破坏性的液体引发的火焰却是不能用水浇熄的。希腊火被置于摔落时就会碎裂的圆形陶器中,用扭力式投石机发射;上古和中世纪的住房屋顶通常都是用茅草覆盖的,一旦遇上这种可燃液体自然会引发毁坏。

筑垒城镇的攻防战的胜利经常要取决于交战双方的军队哪一方拥有更为强大的弩炮、投石机和抛石机,因为将如敌手的投射机不能阻止其毁坏的话,射程更远的投射机可以不受妨碍的摧毁敌方。

弗鲁瓦萨尔称,“在1340年的莫尔塔尼之围中,城中的一名工程师制造了一台投射机,压制住了攻城线上一台大威力投石机的发射。第3发时他幸运的击毁了进攻方投石机的杆臂。”弗鲁瓦萨尔对这次事件的记述是如此的离奇而又生动细致,我将他的原文引用如下:“同日,瓦伦西奈人在营阵建立起了一台巨型投射机,并能发射巨大的石块,围城里的人们深受其苦。第一日的白天过去了,夜间又是攻城不止,瓦伦西奈人还在想着如何给城堡中的人们带来更大地哀伤。

莫尔塔尼城中有一个煤矿主,擅会制造机械。他看得很清楚,瓦伦西奈人的投石机是如何使围城中人深受苦难;他就在城堡中建起了一台投射机械,机械本身并不大,但他把它校整的极为精准,随之他发射了三次。第一发石弹落在敌人投射机的1英尺开外,第二发落在投射机上,而第三发打个正中,敌人投石机的杆臂碎为齑粉。莫尔塔尼城中的兵士发一声喊,哈因奥尔特的人再也射不出一发石弹。伯爵就说他该考虑如何撤军了[35]。”

[以上英文译文引自约翰·鲍歇尔,第二代伯纳德斯男爵大人,应英王亨利七世所请翻译的弗鲁瓦萨尔《闻见录》,出版于1523-1525年]

这类的攻城机假如只是中等尺寸的话,就不一定无往不胜了,某些情况下城墙修得如此的巨大,以至于敌方投射的矢石对城墙造成不了什么影响。弗鲁瓦萨尔告诉我们说,这种时候守城者就会摘下帽子,脱下衣服,在敌人的石弹打在城墙上时,嘲弄性地掸掸石墙上的灰。

[32]这种投射机就是弩炮,见凯撒《内战记》第二卷第9章“因为这是他们从别处学来的对付这类威胁唯一的防御手段,能不被箭矢或机弩所贯穿”

[33]埃勃鲁斯是圣日尔曼·德·普雷修道院的院长,也是该城城防的主要人物。

[34]法国史家,1624-1696

[35]伯爵指哈因奥尔特伯爵,他正在围困图尔奈城,但弃该城不顾转而围困莫尔塔尼城,并命令瓦伦西奈城的人民随军前往莫尔塔

陶瓷的分类及性能

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陶瓷材料 陶瓷、金属、高分子材料并列为当代三大固体材料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键不同。 金属:金属键高分子:共价键(主价键)范德瓦尔键(次价键) 陶瓷:离子键和共价键。普通陶瓷,天然粘土为原料,混料成形,烧结而成。 工程陶瓷:高纯、超细的人工合成材料,精确控制化学组成。 工程陶瓷的性能:耐热、耐磨、耐腐蚀、绝缘、抗蠕变性能好。 硬度高,弹性模量高,塑性韧性差,强度可靠性差。 常用的工程陶瓷材料有氮化硅、碳化硅、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硼等。 一、陶瓷材料的结构和显微组织 1、结构特点 陶瓷材料通常是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以离子键和共价键为主要结合键。 可以通过改变晶体结构的晶型变化改变其性能。 如“六方氮化硼为松散的绝缘材料;立方结构是超硬材料” 2、显微组织 晶体相,玻璃相,气相 晶界、夹杂 (种类、数量、尺寸、形态、分布、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 (可通过热处理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 陶瓷的分类 玻璃 — 工业玻璃 (光学,电工,仪表,实验室用);建筑玻璃;日用玻璃 陶瓷 —普通陶瓷日用,建筑卫生,电器(绝缘) ,化工,多孔 ……特种陶瓷 -电容器,压电,磁性,电光,高温 …… 金属陶瓷 -- 结构陶瓷,工具(硬质合金) ,耐热,电工 …… 玻璃陶瓷 — 耐热耐蚀微晶玻璃,光子玻璃陶瓷,无线电透明微晶玻璃,熔渣玻璃陶瓷 … 2. 陶瓷的生产 (1)原料制备(拣选,破碎,磨细,混合)普通陶瓷(粘土,石英,长石等天然材料)特种

陶瓷(人工的化学或化工原料 --- 各种化合物如氧、碳、氮、硼化合物) (2) 坯料的成形 (可塑成形,注浆成形,压制成形) (3)烧成或烧结 3. 陶瓷的性能 (1)硬度 是各类材料中最高的。 (高聚物<20HV,淬火钢500-800HV,陶瓷1000-5000HV) (2)刚度是各类材料中最高的(塑料1380MN/m2,钢MN/m2) (3)强度理论强度很高(E/10--E/5);由于晶界的存在,实际强度比理论值低的多。 2 (E/1000--E/100)。耐压(抗压强度高),抗弯(抗弯强度高),不耐拉(抗拉强度很低比抗压强度低一个数量级)较高的高温强度。 (4)塑性:在室温几乎没有塑性。 (5) 韧性差,脆性大。是陶瓷的最大缺点。 (6) 热膨胀性低。导热性差,多为较好的绝热材料(λ=10-2~10-5w/m﹒K) (7)热稳定性 — 抗热振性(在不同温度范围波动时的寿命)急冷到水中不破裂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陶瓷的抗热振性很低(比金属低的多,日用陶瓷 220 ℃) (8)化学稳定性 :耐高温,耐火,不可燃烧,抗蚀(抗液体金属、酸、碱、盐) (9) 导电性 — 大多数是良好的绝缘体,同时也有不少半导体( NiO , Fe3O4 等) (10) 其它: 不可燃烧,高耐热,不老化,温度急变抗力低。 普通陶瓷

民间传统造物考察报告—传统农具及生活用品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传统造物考察报告 专业工业设计 班别(2)班 姓名张光伟 时间 2014-3-28

思考传统造物文化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农具及生活用具考察 我国古代有许多诸如“和谐”、“中庸”、“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倡导“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的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此即为“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也以“天人合一”、“情景合一”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曲辕犁 曲辕犁是古代一种耕作工具,又称江东犁。曲辕犁不仅设计巧妙,而且给人一种柔美之感。犁辕以流畅的曲线呈现,给人一种审美情趣。通过张奶奶的口述,我了解到早期的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此曲辕犁主要以铁质材料为主,其制成工艺主要靠螺丝固定的方式将各部件组合在一起。虽然铁质曲辕犁在使用材料上与木质曲辕犁不同,但其形状、结构及功能都没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犁鏆(guan)头, 可翻土 犁评

二、槽犁 槽犁不同于曲辕犁,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呈锥形的槽齿,20根槽齿在槽棒芯上整齐排列,给人一种庄重之感。槽犁主要通过榫接的方式将各个木头部件结合,不仅牢固,而且木头是人类在历史上最长用的材料,使人倍感亲切。人的双手只需扶在槽把手上,便可通过畜力的方式在田地里轻松耕作。

三、石滚和滚架 呈圆台形的石滚乍眼看去,会觉得非常笨重。其实不然,当它与滚架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会变得非常灵活。通过石滚与麦谷之间的相互摩擦与挤压,麦粒会很容易脱落出来。将轭头与滚架绑在一起,便可让牛带动石滚在麦地上来回滚压麦子了。 石 滚 和 滚 架

轭头并不是可以单独使用的农具,它需要与其他农具(一般是犁)相结合,才能发挥其辅助作用。拉车或农具时为了能让牛好使劲,在其脖子上套上轭头,下面用绳子栓紧,牛使劲时,用肩推轭头,再由绳索把里传到农具上去,这样就人力的作用, 使人能轻松方便地在田地里工作。 六、木钻子 木钻子在以前很常用,因为它是木工手中很重要的一件钻孔利器。它并不只局限于钻木 头,它也可修理锅、碗。盆等器物。它包括钻头,钻身,手拉柄,连绳四大部分。

古代容器大全

已经不用的古代容器大全 1、觥:汉语拼音:gōng?? 基本解释: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 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筹交错(酒器和酒筹 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 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 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且 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 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约定俗成之名。出现于殷商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基本式样有:角形圈足式,当为觥的早期式样。椭圆体龙首盖圈足式,盖前端为龙首形,顶上有虺龙一条,拱起成环梁。椭圆体象首盖圈足式,器形稍高,截面椭圆形略短,圈足亦高,盖前端为象首卷鼻,后部为兽面,器腹饰咸组的兽面纹,和盖的造型纹饰不相连属。虎凫合体式,器体为凫形,凫颈即为凿,两翼居中,后尾延及前流,盖前端为虎头,后端为竖耳的鸷鸟头,造型特异。长方体龙头盖圈足式,体及圈足皆为长方形,流前伸较长,盖前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大兽面,圈足内收,鋬厚大,作鸟形。长方体垂角兽头盖圈足式,器体长方,盖前端为大垂角兽,似为羊头,后端为大兽面纹,圈足周边较其他样式有所放大。椭圆体龙头盖鼓腹内隔式,器体椭圆而长,腹鼓出,龙头盖有钮,附一小斗,体内有一隔层,分为二室。 2、鬲汉语拼音:lì

基本解释: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3、缶汉语拼音:fǒu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 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 敲击成曲。本义:瓦器, 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 (2) 盛酒浆的瓦器。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缶,瓦器所 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乐器: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一首气势恢弘的“击 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 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那么,演员们击奏的乐器——缶,是一种什么样的古代乐器? 先说“缶”这个字,“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如李斯《谏逐客令》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所以,“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为说明秦人音乐古朴,没有中原音乐先进。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就有振奋

试论中国传统造物观念

中国古代造物思想散见于古代贤人的文化思想中.尽管不成体系.但它却对中国古代工匠的造物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规范着古代工匠的造物形制。因此,通过对古代器物的形制以及材料的使用等形而下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其形而上的造物思想与观念,比如形成了~器’与。道’的关系“、”整体意识”、”亲和力”、”活性”、…有’与‘无‘的关系”等造物意识与观念。这种“器”、”道”的双向互动方式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独有的特征与造物风格。 一、“器”与“道” 《庄子》云:”夫造物者为人。”庄子阐明了”造物”的主体是人本身。既然是人的行为必然体现人的思想意识.所以“造物”所体现的.并非仅仅显现的是单纯的”器”.它隐藏了中国古代对“道”的认同。晋代的司马彪注《庄子》云”造物谓道也。”就是说通过造物的”器”体现“道”的观念.把造物的行为体升到对“道”的意识的高度。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等意识中体现了十分普遍的造物观念,有的十分突出。《老子》仅五千言总结了宇宙万象.其中的核心内容是”道“与“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老子以”道”来概括宇宙的根本规律与原理.以“名”来归纳世界的所有创造之器物。“道”是宇宙的总体规律,“名”是宗教与巫术等相关的盛物之“神器”,是通往“天”与”神”的神器,因此不是一般的器物。所以”名”的自身意义就是指”器”。《庄子?天运》引老聃对孔丘所言.其云:“名.公器也,不可多取……”郭象注日:“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管子?枢言》云:“国有宝、有器、有用。城郭、险阻、畜藏,宝也:圣智.器也;珠玉,末用也。”房玄龄注日:“全无不通,智无遗策.二者可操以成事.故日’器…。又《心术上》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则”器”与”名”皆可言“圣”.而“名“与”器”在其本源意义上就是可以相通的。《老子》书中.所谓“圣人”者.就是合“道”也,而“名”与”器”正离“道”不远也。o”道”与“器”这两个概念虽不相同.却是相辅相成的。道,理也。是事物一定之理。《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朱熹注:“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也就是说.“理”体现了具体某种事物的一般规律。“器”正是体现了造物的一般原“理”.从而由“器”进“道”。中国传统艺术的各种观念是以“道“这一观念为基础也是为目的的.所以中国的”造物”观念总是围绕”道”、“器“这两个理念展开.又以”道”为核心。即以“道”为内在规定性.以”器”为外在规定性。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从“器“与“道”的关系中,我们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造物观念。 二、整体意识的体现 首先.中国造物观念体现在造物的整体意识上。道家思想中对“道”与“器”的解说.显示了造物的整体观念。传统造物观念在整体观念上以自身生命体验去感悟客观世界.不但受老子关于“道”与“器”的影响,也受到庄子的影响。关注“生”之前的“未生”.而非“创生”。这就引发了老子对于“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解说.即“未生”状态下的“混沌”。因为”混沌”存在着最多的可能性.这就涉及到庄子讲到的“未生“一词。《庄子?杂篇t则阳》:“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王先谦集解:”物之未生不可忌禁而使之不生。”在老子看来,”浑沌”是在“生“之前有“生”的”可能”的时刻.其重要性远大于”创生”这个”生”的行为和”生”的过程。因而在”生”这个动作之前的行为是老子所关注与赞美的.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f《老子?第一章》)有现代学者解释说:”初始之完美在老子和庄子的心目中并不体现出刨世之后的时期.而体现为创世之前的混杂纯一状态。”。此种解说颇有道理.因为在老子看来.”创世之前“.是“未定形”的状态.”未定形”,则存在多种“可能”.而非已创世之后的一种“定形“的既成的状态。老子对“未生”的解释还有一点与生相关.《老子?五十二章》云:“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意识是说天下万物都有一个源,可以把这个始源看着万事万物的根本。”母”为“道”,《老子?二十五》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老子认为混沌为是可以成为“天下母”的.母即能孕者.是始.但只是“可能—而不是“一定能“。可见老子关注的不是“生“,而是生的“可能”。老子说的“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更进一步说明”道”有成就天下万物的可能。这个“可能“最重要.是创造新事物的前提.因此,作为始与母的“道”.具有了一种潜在地对”天下万物“的规定与滋养.同时也是造物之母。最重要的是老子后面的话:“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老子?五十二章》j意识是既然知道了认识到了万事万物的根本与特性,就要回来坚守这一根本。从母体中“创生”的事物,又必须回到“道”这个规定性中。实际就是要创生的事物再回到混沌的整体之中.这才是老子最为关心的问题。说明了“道”、“器”不单是一个“始”与“生”的关系,而且是一个再由”生”回到“始“的整体关系中去,即完成由”器”进”道”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道“与“器”的关系中.看到了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是一个.”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整体造物观念。 三、亲和力的体现 其次,是造物观念具有亲和力的特征。中国传统造物观念以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为基础,人与自然的联系非常紧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所以.传统造物观念注重自然界性能与特质.与自然界保持融洽的亲租力。中国古人似乎与生俱来地讲究应天之时运.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与融合。这种亲和自然的文化精神.对中国传统造物念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在造物的主体材料选择上.常用具有“生性”的再生物质材料。例如.中国传统喜爱用木质材料作为造物的基本元素。木材品种不但丰富、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又有地域的土质、风水、气候所造就木质的密度、韧性、色泽各不相同等特点。而且,木材在造物实践活动的运用中.还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的普遍情结。《诗经》中就有”其桐其椅“的诗句.@显现了这种亲和的情结。”椅”即”梓”.以及“桐“都是一种树木的名称。中国古人尚木的情结.1可能与传统哲学思考的”金、木、水、火、土”等观念的文化因素有关.”金、木、水、火、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再生系统。《白虎通义?五行大义?论相生》疏证:”木生火者.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择木的传统造物观念显露了,宇宙天地万物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灵,木材这种”再生”的生命物质特质与人的生命内在相同,它与人之间显示了一种隐喻性的结构.因而具有与人的亲和力的种种性质.奠定了造物的物质基础。这种观念与中华民族天人和谐的文化精神相弥合.使古代工匠对木的感情偏好情有独钟。漫长的耕作实践,又使得人们对木的品质有了更深刻、更细化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对木质材料独特的审美评价。将木质在自然中形成的特殊质地 等品性.如肌理、木纹、密度、韧性、色泽、气味等等,均作为审美价值的取向,建立起了对事 万方数据 ⑧

国内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原则,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思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并且从建筑平面、屋顶、色彩、整体布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征;色彩;韵律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1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

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 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2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2.1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 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2.2 建筑平面丰富的空间序列

地砖种类及优缺点

地砖一般可分为:抛光砖、玻化砖、釉面砖、马赛克等 一、釉面砖 1、顾名思义,釉面砖就是砖的表面经过烧釉处理的砖。它基于原材料的分别,可分为两种:1) 陶制釉面砖,即由陶土烧制而成,吸水率较高,强度相对较低。其主要特征是背面颜色为红色。 2) 瓷制釉面砖,即由瓷土烧制而成,吸水率较低,强度相对较高。其主要特征是背面颜色是灰白色。 要注意的是,上面所说的吸水率和强度的比较都是相对的,目前也有一些陶制釉面砖的吸水率和强度比瓷制釉面砖好的。 2、釉面砖的釉面根据光泽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下面两种: 1) 亮光釉面砖。适合于制造"干净"的效果。 2) 哑光釉面砖。适合于制造"时尚"的效果。 3、常见问题 釉面砖是装修中最常见的砖种,由于色彩图案丰富,而且防污能力强,被广泛使用于墙面和地面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 龟裂 龟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坯与釉层间的应力超出了坯釉间的热膨胀系数之差。当釉面比坯的热膨胀系数大,冷却时釉的收缩大于坯体,釉会受拉伸应力,当拉伸应力大于釉层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时,就会产生龟裂现象。 2) 背渗 不管那一种砖,吸水都是自然的,但当坯体密度过于疏松时,就不仅是吸水的问题了,而是渗水泥的问题。即水泥的污水会渗透到表面。 4、常用规格 正方形釉面砖有152×152mm、200×200mm、长方形釉面砖有152× 200mm、200×300mm等,常用的釉面砖厚度5mm及6mm。 二、通体砖 通体砖的表面不上釉,而且正面和反面的材质和色泽一致,因此得 名。 通体砖是一种耐磨砖,虽然现在还有渗花通体砖等品种,但相对来说, 其花色比不上釉面砖。由于目前的室内设计越来越倾向于素色设计,所以 通体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被广泛使用于厅堂、过道和室外走道等装 修项目的地面,一般较少会使用于墙面,而多数的防滑砖都属于通体砖。 通体砖常有的规格有300x300mm、400x400mm、500x500mm、600x600mm、 800x800mm等等。 三、抛光砖 抛光砖就是通体坯体的表面经过打磨而成的一种光亮的砖种。抛光砖属于通体砖的一种。相对于通体砖的平面粗糙而言,抛光砖就要光洁多了。抛光砖性质坚硬耐磨,适合在除洗手间、厨房和室内环境以外的多数室内空间中使用。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抛光砖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 也许是业内的大意,也许是业内的故意,抛光砖却留下了一个致命的缺点:易脏。这是抛光砖在抛光时留下的凹凸气孔造成的,这些气孔会藏污纳垢,以致抛光砖谈污色变,甚至一些茶水倒在抛光砖上都回天无力。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中国造物文化史作业0152150441张露

中国造物文化史作业 姓名:张露 学号:0152150441 班级:艺术设计学 年级:2015级

作业一: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文化精神 ——论中国古代建筑与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得到融汇贯通,行程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君王尊崇道教,二道交友提倡天人合一,亲近自然的思想,勤劳智慧的古代祖先们在这一文化精神的引导下, 创造出不少文化中的精品。中国古代造物艺术品类众多, 成就辉煌。彩陶、青铜器、瓷器、服装、建筑园林、雕塑等造物艺术, 独具特色,但是在这其中,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到最多的,除了万里长城,各种寺庙之外,建筑里最令人欣赏叹服的就是故宫了。 关键词:故宫,古建筑,人文,道教,等级制 一天人合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设冠服制,称自己为皇帝,二者也不天人合一息息相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与当时政治密不可分。影响建筑发展的诸 多因素中,天代表上天,是决定人类的主宰,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 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 最高主宰。 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宫殿、陵墓 的选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 紫禁城正是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建的,从外城看,设为天地日月四坛, 四坛的方向位居正北正南正东正西,沿着外城厢里走去,两边建筑都十分对称,从正北进,再从正南出,中国古代有四大神兽,南青龙右白虎,左玄武,右朱雀, 四大神兽守护者古代帝王的地位不受侵犯,因为还有得到上天的保护。整个北京 城为中规中矩的对称结构,天上有多少星宿,北京城里就有多少宫殿,而且津津

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鼎拼音dǐng 部首“鼎” 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描述:青铜制,三、四足两耳,盛行于商、周。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鬲拼音lì部首 “鬲”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用于烧 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 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甗拼音yǎn 部首“瓦”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 昆甗研,善升甗。——《汉书·百官表》注。颜师古云:“善升甗者,谓山形如甑。” 簋拼音guǐ部首“皿” 本义: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 描述:圆口,两耳或四耳。 簋,黍稷方器也。——《说文》

每食四簋。——《诗·秦风·权舆》 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韩非子·十过》 簠拼音fǔ部首“皿” 本义: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左拥簠梁。——《仪礼·公食大夫礼》

盨拼音xǔ部首“皿”本义:古代盛食物的青铜制器皿。 描述:有盖和两个耳子,圈足或四足。 盨,负戴器也。——《说文》

敦拼音duì部首“攵” 本义:古代食器。 描述: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 有虞氏之两敦。——《礼记·明堂位》 豆拼音dòu 部首“豆” 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描述: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说文》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礼·考工记》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 三、周学时:3-0 学分: 预修课程:素描、博物馆学 课程主要内容: 从博物馆学与艺术学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品和实用美术品的发生、发展、演变流程。掌握古代美术的重要文献纪载,古代各类美术作品的源起及传承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熟悉古代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家及理论。了解宋元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比较古代美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 六、推荐材料: 《中国美术史》王伯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画》杨仁恺主编,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美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周学时:3-0 学分:3 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从研究博物馆学与艺术学专业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的发生、发展。 2.基本要求: (1)掌握工艺器皿、雕塑、建筑、墓室、石窟等装饰绘画艺术发展演变流程。 (2)掌握有关于美术作品的古代文献记载。 (3)掌握古代各朝代绘画艺术各种画种、画派的源起和传承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 (4)熟悉中国古代著名美术家以及绘画理论。 (5)了解宋代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 (6)比较古代美术品与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以便于懂得全面欣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5学时) 第一节史前美术(3学时) 一、旧石器时期晚期的装饰品 二、石器时期陶文化产生的奥秘 三、从陶塑、陶绘上看新石器时期的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 四、装饰的形成 第二节先秦美术(2学时) 一、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1)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 (1) 论文关键词:传统造物设计先进思想考工记天工开物 论文摘要:简要阐明“造物”的概念和特性之后,深入探讨和总结了《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等著作中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分析表明: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很多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明确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作用、要求设计分工、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遵循科学原则、重视“和谐”、追求实用等,它们应该被继承和光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但与此同时,过于商业化的现代化设计与现代机器大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包括“人异化为物质的奴仆”等。“和谐”、“可持续”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强音[1]。 现代设计理论中“人本主义”的思想正日益浓厚,主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工业界提供新款式,而是关心社会,关心人类问题。产品设计的目标从单纯提供便利,向满足所有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转变,设计中力求人与物的和谐配合。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也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并形成《考工记》、《工艺六法》、《漆经》、《木经》、《天工开物》等记载古代造物思想和工艺的文献。对这些文献稍加研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造物中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设计思想,其主旋律——和谐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造物的含义 本文所说的“造物”,既指通过人工劳动而获得的物态化产品,同时也包括人们得到这种物态化产品的劳动过程或动作。前者可称为“人工物”,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后者可称为“造物活动”,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包含人类造物的劳动工程、方式及其意义。 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出发,利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造物活动,创建了一个人造物的世界。人造物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是其“人工性”,人工性的基本特征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必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本质特征;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讨论时,主要着眼于描述性和规范性。这也就是说,人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以及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 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造物本质

瓷砖的分类及各种种类的优缺点

瓷砖的分类 瓷砖按工艺分为:抛光砖、玻化砖、釉面砖、仿古砖、陶瓷锦砖、通体砖 一、抛光砖:抛光砖就是通体砖坯体的表面经过打磨/抛光处理而成的一种光亮的砖,属于通体砖的一种。相对通体砖而言,抛光砖的表面要光洁得多。抛光砖坚硬耐磨,适合在除洗手间、厨房以外的多数室内空间中使用。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抛光砖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抛光砖易脏,防滑性能不很好。 ⑴、抛光砖的优点: 第一、无放射元素:天然石材属矿物质,未经高温烧结,故含有个别微量放射性元素,长期接触会对人体有害;抛光砖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第二、基本可控制无色差:天然石材由于成岩时间、岩层深浅不同色差较大,抛光砖经精心调配,同批产品花色一致,基本无色差; 第三、抗弯曲强度大:天然石材由于自然形成,成材时间、风化等不尽相同,导致致密程度、强度不一;抛光砖由数千吨液压机压制,再经1200℃以上高温烧结,强度高; 第四、砖体薄、重量轻:天然石材因强度低,故加工厚度较大,笨重,增加了楼层建筑物的荷重,形成潜在威胁,成本上升,并且增加了运输、铺贴等困难。 ⑵、抛光砖的缺点: 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易脏,这是抛光砖在抛光时留下的凹凸气孔造成的。这些气孔会藏污纳垢,甚至一些茶水倒在抛光砖上都回天无力。也许业界意识到了这点,后来一些质量好的抛光砖在出厂时都加了一层防污层。

⑶、如何保养抛光砖: 1、定期中性清洁剂清洁表面、清除一般污渍,不可用任何强酸性的清洁剂,如洁厕净清洁洁厕净当时的清洁效果的确很好,但同时也烧坏了抛光砖的晶体层表面、使毛孔加大,从第二天开始,就变得越来越黑了,因为表层已经“烧坏”了,不抗污了。 2、中性晶面剂晶面护理。 3、特殊污渍如茶渍、果渍、咖啡渍、墨渍等.可采用高纯度的含量为27.5%以上的H2O2配合纸巾敷盖、浸泡2-3小时就能清除。 二、玻化砖:⑴、玻化砖其实就是全瓷砖。因为制造工艺的区别,其致密程度要比一般地砖更高,其表面光洁但又不需要抛光,所以不存在抛光气孔的问题。玻化砖是一种强化的抛光砖,它采用高温烧制而成。质地比抛光砖更硬更耐磨。区分玻化砖与抛光砖的主要区别就是吸水率。(吸水率越低,玻化程度越好,产品理化性能越好。)⑵、玻化砖是通体砖坯体的表面经过打磨而成的一种光亮的砖,属通体砖的一种。吸水率低于0.5%的陶瓷都称为玻化砖,抛光砖吸水率低于0.5%也属玻化砖(高于0.5%就只能是抛光砖不是玻化砖),然后将玻化砖进行镜面抛光即得玻化抛光砖,因为吸水率低的缘故其硬度也相对比较高,不容易有划痕。⑶、玻化砖是由石英砂、泥按照一定比例烧制而成,然后经打磨光亮但不需要抛光,表面如玻璃镜面一样光滑透亮,是所有瓷砖中最硬的一种,其在吸水率、边直度、弯曲强度、耐酸碱性等方面都优于普通釉面砖、抛光砖及一般的大理石。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的设计思想--l设计论文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造物设计先进思想考工记天工开物 论文摘要:简要阐明“造物”的概念和特性之后,深入探讨和总结了《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等著作中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分析表明: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很多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明确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作用、要求设计分工、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遵循科学原则、重视“和谐”、追求实用等,它们应该被继承和光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但与此同时,过于商业化的现代化设计与现代机器大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包括“人异化为物质的奴仆”等。“和谐”、“可持续”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强音[1]。 现代设计理论中“人本主义”的思想正日益浓厚,主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工业界提供新款式,而是关心社会,关心人类问题。产品设计的目标从单纯提供便利,向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病人、残疾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转变,设计中力求人与物的和谐配合。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也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并形成《考工记》、《工艺六法》、《漆经》、《木经》、《天工开物》等记载古代造物思想和工艺的文献。对这些文献稍加研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造物中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设计思想,其主旋律——和谐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造物的含义 本文所说的“造物”,既指通过人工劳动而获得的物态化产品,同时也包括人们得到这种物态化产品的劳动过程或动作。前者可称为“人工物”,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后者可称为“造物活动”,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包含人类造物的劳动工程、方式及其意义。 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出发,利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造物活动,创建了一个人造物的世界。人造物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是其“人工性”,人工性的基本特征是:(1)经由人综合而成的;(2)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必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本质特征;(3)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4)讨论时,主要着眼于描述性和规范性。这也就是说,人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以及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 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造物本质上是文化性的,它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与人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步,并因为它的发生才证实文化的生成。二是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世界[2]。 2《考工记》中的先进设计思想 《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又名《冬官考工记》,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 《考工记》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和一些具体的工艺制造技术,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涉及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源流[3-4]。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古代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成就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奴隶社会制度与封建社会制度相交之际的剧烈社会变革,为知识分子和工匠们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自由空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学术局面,为中国之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更可贵的是《考工记》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设计理论,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突出而重要的学术地位,东南大学张道一教授说:“凡是从事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考工记》。它不仅记录了2500年前的一些主要的造物活动,

(小学美术教案)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的概况,提高对古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美术的分类。(美术大致分:绘画和工艺美术) 2、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绘画的一些特点。 二、新授 1、中国古代绘画从题材上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2、你了解中国古代哪位或哪几位画家?他们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回答。)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纠正边补充。 4、教师把中国古代绘画的内容再疏理一遍: 曹不兴(东吴)是第一位有记载的有影响的画家

顾恺之(东晋)代表作有《洛神赋图》 魏晋和南北朝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隋代历时不长,但绘画创作已出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唐初有阎立本,盛唐时期有画圣”吴道子,在仕女题材画方面有周肪(专门表现贵族阶层生活)。 五代两宋是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五代南唐有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 宋代画风流派多样化,最具代表的是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宋代山水继五代之后继续变得更为成熟,代表作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元代出现了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明代后期有徐渭,多才艺,《黄甲图》便是代表作。 清代初期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别号八大山人”明皇室后裔,笔墨功夫很有艺术魅力。 5、学生讲述自己对书本范图的理解及艺术魅力。 6、学生自习〈〈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7、师生共同分析〈韩熙载夜宴图〉 第一段:听琵琶演奏 第二段:观舞 第三段:宴毕休息 第四段:听笛子合奏 第五段:送客 作品在用笔设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人物造型线条准确流畅,色彩变化丰富,色调绚丽雅致。

瓷砖种类及其优缺点知识简述精编版

瓷砖种类及其优缺点知 识简述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按国标-吸水率分类 共分为五类: 1、瓷质砖:吸水率小于等于0.5%; 2、2、炻瓷质:吸水率大于0.5%小于等于3%; 3、3、细炻质:吸水率大于3%小于等于6%; 4、 5、4、炻质砖:吸水率大于6%小于等于10%; 6、陶质砖:吸水率大于10%。 排序: 陶质砖>10%≥炻质砖大于6%≥细炻质大于3%≥炻瓷质大于0.5≥瓷质砖 应用:客厅地面一般宜选择瓷质砖或炻瓷砖,这种砖强度和耐磨性都较高,不易吸水变形或出现裂纹; 应用:厨房和卫生间地面,选择细炻砖或炻质砖较好,这两种砖有一定的吸水率,有利于地面干燥,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强度。 按铺贴位置分类 内墙砖 外墙砖 地砖 按工艺分类 陶质釉面砖 ①釉面砖 瓷质釉面砖 简析: 釉面砖 优点:色彩和图案要更丰富,防污能力也更强。 缺点:不过耐磨性却不比抛光砖,因为表面上是釉料。 应用:釉面砖一般用于厨房和卫生间 陶质釉面砖: 由陶土烧制而成, 特性:吸水率较高,一般强度相对较低,主要特征是背面为红色; 瓷质釉面砖: 由瓷土烧制而成

特性:吸水率较低,一般强度相对较高,主要特征是背面为灰白色。 区分: 光泽上又分为亚光和亮光,厨房多选择亮光 玻化砖和釉面砖的区别: 在硬度上,吸水率高于0.5%的就是釉面砖,低于0.5%的就是玻化砖。) 抛光砖 ②通体砖 (表里如一) 玻化砖 简析: 通体砖: 是不上釉的,因材质正反面都一样而得名。 通常来说,通体砖比较耐磨的,但是没有釉面砖的花色丰富。 种类上也有防滑、抛光和渗花之分。 优点: 第一.通体砖的表面不上釉,正面和反面的材质和色泽一致,因而很出名。 第二.第二.通体砖经济又实用,所以在厨房里用得比较多。 第三.通体砖是一种耐磨砖,虽然现在还有渗花通体砖等品种,因此通体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被广泛使用于厅堂、过道和室外走道等装修。第四.通体砖很能防潮。 第五.在厨房装修地面使用通体砖时,当其沾有油渍,可以用一般的清洁剂和金属丝擦洗,不会在地面上产生任何细小划痕或者污渍。 缺点: 第一.通体砖是经打磨后,毛气孔暴露在外,油污、灰尘等容易渗入。 第二.通体砖的吸水率偏高,污物尘土渗入砖体所致,一旦渗入是擦不掉的。第三.由于砖体表面存在开放性孔隙,容易吸纳污物和划痕,使得表面发黑、发黄、失去光泽,于是“瓷砖翻新”成为清洁市场的一大难题。 第四.通体砖由于表面不上釉,因此其装饰效果较差。 应用:厅堂和过道等地面,很少有人会用在墙面上。 抛光砖: 优点:表面光洁,坚硬耐磨,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无色差,弯曲强度大,砖体薄、重量轻。 缺点:易脏,防滑性能不很好,在抛光时留下的凹凸气孔造成的。这些气孔会藏污纳垢,所以在出厂时都加了一层防污层。 应用:适合在除洗手间、厨房以外的多数室内空间中使用。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 想 论文关键词:传统造物 设计 先进思想 考工记 天工开物 论文摘要:简要阐明“造物”的概念和特性之后,深入探讨和总结了《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等著作中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分析表明: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很多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明确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作用、要求设计分工、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遵循科学原则、重视“和谐”、追求实用等,它们应该被继承和光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条件与生

存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但与此同时,过于商业化的现代化设计与现代机器大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包括“人异化为物质的奴仆”等。“和谐”、“可持续”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强音[1]。 现代设计理论中“人本主义”的思想正日益浓厚,主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工业界提供新款式,而是关心社会,关心人类问题。产品设计的目标从单纯提供便利,向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病人、残疾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转变,设计中力求人与物的和谐配合。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也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并形成《考工记》、《工艺六法》、《漆经》、《木经》、《天工开物》等记载古代造物思想和工艺的文献。对这些文献稍加研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造物中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设计思想,其主旋律——和谐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积极

的指导意义。 1造物的含义 所说的“造物”,既指通过人工劳动而获得的物态化产品,同时也包括人们得到这种物态化产品的劳动过程或动作。前者可称为“人工物”,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后者可称为“造物活动”,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包含人类造物的劳动工程、方式及其意义。 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出发,利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造物活动,创建了一个人造物的世界。人造物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是其“人工性”,人工性的基本特征是:(1)经人综合而成的;(2)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必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本质特征;(3)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4)讨论时,主要着眼于描述性和规范性。这也就是说,人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以及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 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