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舞干戚

刑天舞干戚

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

刑天xíng tiān

干戚gān qī干(盾)和戚(大斧)

葬:埋。

操:手持,拿着。

干戚:干,盾;戚,斧

刑天与天帝(黄帝)争夺神位宝座。二者相斗, 帝砍断刑天首级,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灭,竟把乳头当作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手执干戈,拿着盾和斧向天挥舞不止。

刑天舞干戚 精品教案

刑天舞干戚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 2.感受小古文言简意赅、富有韵味的特点。 3.初步知道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内容及重点词释义。 2.感受小古文言简意赅、富有韵味的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 文体引导——小组合作——课堂交流 【教学过程】 一、梳理文章结构,并概括层意。(速读文本,圈点勾画关键词句,然后概括) 整体把握:《刑天舞干戚》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传说黄帝时代,炎帝手下有一个非常忠心的臣子,是个大巨人,人们都叫他“刑天”,刑天与黄帝争夺神位,被黄帝砍掉了脑袋,为了不让刑天再找头重新安到脖子上,就一剑劈开常羊山,把刑天的头埋在山里,刑天找不到自己的头,非常愤怒,就立起身来,拿胸前的乳头当做一双眼睛,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砍。 二、文本赏析: 1.教给断句的方法。 (1)学习第一句: 刑天和天帝争夺神位。 刑天与帝争神。 明确:读小古文除了要注意语速、声音的高低和断句外,还要加上想象才能读得更有韵味。 (2)学习第二句: 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山。 1/2

明确:读好小古文还要根据自己的感悟来读,不同的感悟会读出不同的韵味。 三、主题探究(小组讨论,联系背景)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干戚: 明确:干,盾;戚,斧。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明确:刑天与天帝(黄帝)争夺神位宝座。二者相斗,帝砍断刑天首级,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灭,竟把乳头当作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手执干戈,拿着盾和斧向天挥舞不止。 四、课外拓展:(课后讨论、交流) 说说《刑天舞干戚》体现了什么精神? 【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更多类似《刑天舞干戚》的典故。 2/2

上古战神刑天的故事

上古战神刑天的故事 刑天是《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的一个虚构人物,世人都称他为战神。下面是有上古战神刑天的故事,欢迎参阅。 刑天的故事来源于《山海经;海外西经》这一章节,它里面记载了一段关于刑天的话“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就是从最后一句“操干起戚以舞”得来。传说刑天是炎帝的臣子,炎帝和黄帝两人因为争端开始了战争,炎帝被黄帝打败了,刑天非常的生气和不甘心,于是他和黄帝大战了一场。刑天虽然武艺高强,十分勇猛,但是没想到还是没有打赢黄帝,最后被黄帝砍去了头颅,倒在了身下的土地上,被黄帝埋进了常羊山的土里。只是没想到,没过多久,被砍掉头颅的刑天就重新站起来了,他把自己的腹部躯干当成了第二个头脑,左手右手分别拿着盾牌和斧头,坚韧不拔、勇敢不屈的又开始了战斗,不肯屈服与黄帝。 刑天的武器刑天,他因为一场战争很受人尊敬,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陶渊明曾写下“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评价了刑天坚定的意志。 刑天因为与黄帝的战争在后世久负盛名,那么在与黄帝的战争中,刑天的武器是什么样的呢?刑天的武器在《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中记载得非常清楚,“操干戚以舞”。在陶渊明的诗句中也

描述得非常清楚“刑天舞干戚”。因此,不难得知,“干戚”就是刑天与黄帝争斗的时候所用的武器了。“干”的意思很多,有冒犯、触犯的意思,有追逐、求取的意思,还有盾的意思,根据《山海经》一书的记载,“干”应该是指争斗时防卫用的盾牌。“戚”在古代是指战斗时攻击敌人用的斧头,并且“戚”指的不是单一的战争用的斧头,而是标准相同的斧头。因此,刑天与黄帝战斗时用的武器应该是盾牌和斧头,盾牌用了防御黄帝的攻击,斧头用来攻击他。 刑天在我国民间一直是以高超的武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出名的,被世人成为“战神”。他武器如此高强,实在是离不开他武器的帮助。好车配好马,好马配好鞍,这一句话用在刑天和他的武器上面十分的贴切,如果没有他的武器,他武功再高强也会打个折扣。 刑天的死因刑天是上古十大魔神中的战神,他的相关故事只有在《山海经》中有记载。 刑天的故事在《山海经》有确切的记载,但是刑天是怎么死的,这件事却没有被记载。刑天的事迹主要记载在《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中,最开始炎帝和黄帝争夺神帝的位置,但是没想到炎帝被黄帝大败了。刑天在自己的盟友蚩尤被黄帝杀害之后,按耐不住了,最终和黄帝大战了一场。最后刑天战败,被黄帝砍去了头颅,葬在常羊山。刑天本应该这样死去的,但是他并没有。他失去了头颅却站了起来。他将自己的躯干当成头,站了起来,也就是说,刑天他没有死。《山海经》这一书中记载刑天拿着自己的武器站起来挥动之后就没有记载,没有写没有了头颅的刑天是不是被黄帝再杀了一次,也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读山海经·其十》注释 1、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2、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3、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4、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5、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6、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7、猛志:勇猛的斗志。 8、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9、讵:表示反问,岂。 《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

短一点的神话故事大全_刑天舞干戚

短一点的神话故事大全_刑天舞干戚 本文是关于短一点的神话故事大全_刑天舞干戚,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短一点的神话故事篇一:刑天舞干戚 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蚩尤起兵复仇被黄帝削平,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刑天吞不下这口气,他一人手执利斧,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也不是好惹的,他亲自披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立起身来,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 这正是: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短一点的神话故事篇二:藏王 传说在雅砻河谷进行游牧生活的人们,一天在赞唐廓西发现了一个英姿勃发的小伙子。这个小伙子的言语举止与本地土著不同。放牧的人们辨别不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应该如何处置这个年青人,便派人回聚居点报告。长者派出十二个颇为聪明的巫师教徒上山,盘问小伙子从哪里为,这个小伙子用手指指天。这伙人自以为小伙子是从天上来的,是“天神之子”,格外高兴。十二人中为首的便仲长脖子,给这位“天神之子”当轿骑,前呼后拥地把他抬下山来。聚居在这里的人们纷纷前来,见这个从天上来的小伙子,长得聪明英俊,便公推他为部落首领。这就是后来叫做“吐蕃”自从有了王,人们开始修建王宫,也就是房子罢了。现在离泽当二十多里的地方,还有一座叫雍布拉岗的房子,这就是传说中西藏的第一座宫殿,是为“天神之子”聂赤赞普建的。这个雍布拉岗的遗址,今天仍然清晰可见。 注:20世纪快要接近尾声时,又有聂赤赞普降临人间的消息传来,故事的发生地点远离青藏高源。在波罗的海岸边的拉脱维亚,有一个山村,全村人都信仰天主教。每当星期六时,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在一座密林里,绕树木树裸体游行,不穿短裤,也不戴乳罩,全身一丝不挂。他们以此向上帝祈祷,向上帝

刑天的头去哪里了

斩头不屈的英雄刑天,他的头去哪了?为什么不找回来 青山居士说2019-08-14 12:10:13 在人们的印象中,上古时代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时代。比如我们熟知的黄帝战炎帝,黄帝战蚩尤等等,都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话说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之后,炎帝就不再想找黄帝的麻烦了,因为自己年老体衰,早已没有了争霸中原的野心。但是,炎帝的手下大将刑天非常的不服气,决定去找黄帝单挑。他要去会会风头正盛的黄帝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 斩头不屈的英雄刑天,他的头去哪了?为什么不找回来 山海经里的刑天形象 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他一个人跑到了黄帝的地界。黄帝手下的大将风神、雨神、陆吾等过来阻拦,但都不是刑天的对手,被打得落花流水而逃。刑天满腔的信心,直接奔向黄帝的营地。 黄帝也是久经沙场的人,毫不胆怯,拿起武器就和刑天干了起来。 两个人从宫内打到宫外,又从天上打到地下。大战了好几百回合,愣是不分胜负。黄帝心想:“要是和这个愣头青一直打下去,不知要什么时候才能分出胜负?我是部落联盟首领,还有许多要紧的事情要处理,索性早点结果了他。” 斩头不屈的英雄刑天,他的头去哪了?为什么不找回来 动漫版刑天 说干就干,黄帝使出一招拨云见雾,荡开刑天的大斧,说:“我们实力旗鼓相当,再这样打下去恐怕会打扰到其他的人。这样,我们去常羊山顶决一死战,你觉得如何?” 刑天顾不得大汗淋漓,心中更是怒火朝天,就说:“好!” 于是,黄帝率先到常羊山顶,刑天在后面追赶,等到刑天刚到山顶,还未站稳脚跟时,黄帝一招水龙腾空便杀了过去,刑天猝不及防,头瞬间被砍掉了。但是刑天天生神力,挥着斧头一顿乱砍,想要把头颅找回来,就把两乳当做眼睛,把肚脐当做嘴巴,继续和黄帝大战。 黄帝看着这一幕,心中大骇,这厮和蚩尤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啊,连头砍掉了都不死!于是,顺手往常羊山一劈,常羊山瞬间被劈成了两半,刑天的头颅也掉了下去。黄帝再使出破镜重圆的高级法术,把两座山合拢起来。刑天的头自此被埋进了常羊山里。 斩头不屈的英雄刑天,他的头去哪了?为什么不找回来 动漫版刑天 而刑天因为掉了头颅,两乳的眼睛不太好使,就再也找不到头颅了。黄帝看着刑天这副模样,心中安定下来,自己再一次干掉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天下还有谁不服我?但是,黄帝并没有狂笑,他撇下刑天在那里乱挥着斧头自生自灭,返回了宫里。

小古文《刑天舞干戚》 (1)

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①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②干戚③以舞。 (选自《山海经》) 【注释】 ①葬:埋。 ②操:手持,拿着。 ③干戚:干,盾;戚,斧 【参考译文】 刑天和黄帝争夺神的位置,黄帝砍断了他的头专,把他的头埋葬在常羊山。属于是他用乳头当做眼睛,用肚脐当做嘴巴,拿着盾和斧头挥舞着。

【小名片】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新知】 1.刑天与帝争神,他们是怎样争的呢?那打斗的场面是怎样的?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践行】 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你来我往你进我退你一斧我一剑 难解难分、不分上下、寒光闪闪、呼呼斧鸣、吼声惊天、杀声震地、 请你用上这些词语,把“刑天与帝争神”的场面写生动、写具体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刑天是炎帝的战将,武艺高强,勇猛善战,在炎帝与黄帝的战争中贡献非常。刑天与黄帝的争斗,乃是炎黄战斗的延续。黄帝打败炎帝,炎帝退到南方。但炎帝的部下不甘心失败,刑天发誓要与黄帝继续决战。刑天部落虽然失败,但他们那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常为后人称颂。

徐迟翻译

从《圣达飞的旅程》开始徐迟先生的文学翻译生涯,几乎和他的创作生涯同时开始。1935年5月,他的小说处女作《开演以前》发表在燕京大学出版的《燕大月刊》上。一年之后,他所翻译的美国诗人维棋·林德赛(Vaehel Lindsay)的一首长诗《圣达飞的旅程),就发表在上海《现代》(施垫存主编)第4卷第2期上(1933年12月出版)。同期发表的还有他评介林德赛诗歌创作艺术的论文《诗人维棋·林德赛》。到了八十年代,徐迟到美国访问,在林德赛的故乡—伊利诺伊州,他曾特意向美国人询问,知不知道林德赛这个诗人?结果是他们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了。但徐迟是不会忘记他的,而且至今仍十分喜欢这首《圣达飞的旅程》。他回忆说,1933年7月,“在上海报考燕大时,我还是在施垫存的指引下,一起去了商务印书馆的外文部看书,并买下了一本《林德赛诗选集》,爱不释手。他有三首诗吸引着我,一首《中国的夜莺)和一首写昨洲的《刚果河》,但都比不上读《圣达飞的旅程》更能激动我。我把这书带到燕京,一住下就着手翻译,看来我当时的英语和中文的文字水平都已经有了点样子。……”(《江南小镇》第二部第六章) 这首长诗......(本 坎坷译路---徐迟的文学翻译生涯1998年中国文学第一期 徐迟 (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现代散文学家、诗人、翻译,浙江南浔人。原名高寿,生于一个教师家庭。 他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 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它》﹑《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入《美文集》﹑《狂欢之夜》。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现 代派影响。特别是他的诗作﹐追求意象的蕴蓄﹐节奏的跳跃﹐有些作品较为难懂。散文创作则因受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影响﹐稍趋明朗﹐叙写细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迟创作勤奋。50年代的前七年﹐他两次到朝鲜战场﹐4次去鞍钢﹐6次到长江大桥工地。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和《共和国的歌》﹐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论文集《诗与生活》等﹐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收获﹔1957 年至1960年的四年间﹐他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定居武汉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牡丹》等作品。记述两个爱国知识分子常书鸿﹑孙健初的《祁连山下》﹐发 表后受到广泛好评。 1976年以后﹐徐迟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活﹐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漩中》等一系列反响强烈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以及反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刑天舞干戚》﹐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 学奖。 徐迟以诗人气质写报告文学﹐特别是写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常能熔政论﹑诗和散文于一炉﹔结构宏大﹐气势开阔﹐语言华美而警策﹐独 具风格。著作有《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选)﹑《枯叶蝴蝶》《徐迟 散文选集》﹑散文集《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论文集《红楼梦艺术论》

中国古代舞蹈史名词解释

原始舞蹈 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相互传情达意,而逐渐形成的有特定动作姿态的舞蹈 特点:自娱性集体性实用性功利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作用:传授生产经验,组织劳动,锻炼身体,教育,记述等社会作用 内容:婚姻两性关系,狩猎,战争,自然环境,图腾崇拜,劳动过程,婚丧喜事 原始舞蹈的特征:强烈的功利目的、高度的生命情调、热烈的全民性、完全的娱神性。 探索原始舞蹈的途径有: 1)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 2)通过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等; 3)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扶犁》:反映神农氏发明农具,教人耕作的乐舞。 《扶来》:反映伏羲氏发明结网,教人捕鱼的乐舞。 《几本》《凤来》歌颂古代氏族英雄人物反映原始人对英雄和图腾崇拜 《刑天舞干戚》:在炎、黄二帝之间的争战中,炎帝的臣刑天在被砍去头颅的情形下,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执干戚而挥舞。干是盾,戚是长把斧。“干戚舞”是古代武舞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 《葛天氏之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古时,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为庆祝捕猎胜利、谷物丰收或某一重大活动,人们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们劳动中所哼的号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结合,就是最早的乐舞。 纪功舞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舞蹈(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 1、《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黄帝即位时,天上祥云,呈现云彩状。或《咸池》。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黄帝部族的一种乐舞和宗教祭祀和崇拜活动相结合的图腾舞蹈。歌颂功绩:黄帝创建万物,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和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 2、尧的乐舞《大章》,“大章”的意思是“尧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尧是陶唐氏的领袖,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人们依附他就像依附太阳,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尧以此乐舞祭祀上帝。 3、舜的乐舞叫《大韶》简称《九韶》、《萧韶》,它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之仁德为内容; 用于庙堂祭祀的舞蹈,充满幻想,浪漫天真,色彩斑斓。《史记》记载到: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4、禹的乐舞《大夏》,为歌颂禹治水有功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禹命皋陶作《大夏》,表演时,舞人头戴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穿素白褶裙,再现治水过程。 赞美舜让位贤德,庆祝禹治水胜利,表现禹治水的过程。 气氛热烈昂扬,提前先民战斗天地的英勇无畏精神,对英雄赞美之情,歌颂当权者 《大濩》《桑林》《大护》商朝,庆祝灭夏胜利,汤救护万民。一种叫做濩的祭祀活动,有图腾崇拜的遗风。周代音乐温和图腾色彩淡化。

读刑天舞干戚有感400字范文

读刑天舞干戚有感400字范文 星期六中午,我看了一个神话传说,名叫《刑天舞干戚》,旁边还画了一幅插图:一个人(也可以说是神)穿着原始人的草裙,竟然没有脑袋,更奇怪的是,他竟然把两乳当做眼睛,把肚脐当做嘴巴,两手挥舞着干和戚(指盾牌和斧子),我很好奇,往文章看去,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来,这人名叫刑天,是炎帝的手下,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落败,刑天不服,便去找黄帝厮杀.黄帝刚刚午睡,突然他听到门外有人在叫嚣,说要与自己决斗,他便抄起宝剑,出门与刑天厮打起来,他瞅准空子,一剑砍掉刑天的脑袋,并把它踢进山谷中,随着一声巨响,刑天明白,他永远不能使用自己的头颅了,他反抗的怒火越烧越旺,他把两乳当做眼睛,把肚脐当做嘴巴,又手持干戚,永远地挥舞着. 读到这里,我觉得刑天非常坚强,连晋代大诗人都为他写下这样的诗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 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陶渊明对工业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 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 “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 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 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

陶渊明诗词《读山海经·其十》原文译文赏析

陶渊明诗词《读山海经·其十》原文译文赏 析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一作:晨)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

1、原始舞蹈

中国舞蹈史 第一章:原始舞蹈产生与发展的轨迹 (约10000年至4000年前) 原始舞蹈产生与发展的因素:一、产生 1、既有群体生活,就必定交流思想感情,人们用手势及其他形体动作来辅助简单的发音及初级阶段的语言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狩猎、采集野果、挖掘植物茎块等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中,从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情达意的形体动作中孕育了舞蹈的因素。 2、这时的人类,已经产生了美得观念。他们在与自然的搏斗中,获取了借以维持生命的物质外,还有一点剩余的精力与时间,用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作为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类生活,并能给人以美感和力量,使人得到某种精神上享受的原始舞蹈,大约也在这时产生了 关于歌舞创始的传说: 《山海经》载:“帝俊有八人,始为歌舞。”、《广博异记》载:“舜有子八人,始歌舞。” 从另一侧面反映:原始舞蹈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出现的,并不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就出生的。 二、发展: 1、人们发现:在敲击石片的同一节奏中,大家在一起手舞足蹈,虽不能直接产生任何物质产品,可是人们从中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受集体的力量,以及彼此交流感情、抒发欢愉、倾诉郁闷等; 2、同时,人们相信:通过舞蹈,可以得到丰收,猎取更多的鸟兽;可以使氏族兴旺,增添人口;可战胜敌人,驱赶疾病等; 3、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必须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为了繁衍种族,必须生儿育女。因此,劳动与生殖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原始舞蹈和音乐,是深深植根瑜人类生活中的。他们不可避免的、必然的反映上述两方面的生活内容。即生产劳动和生殖崇拜。 舞蹈种类:原始祭祀舞蹈;战争舞蹈;拟鸟兽舞蹈 原始舞蹈的起源是多元的: 一、生产劳动与原始舞蹈 1、舞蹈的表现工具是人体,舞蹈表现的是人的生活及思想感情,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舞蹈起源于劳动。原始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许多都直接、间接的与劳动有关。 2、原始舞蹈的形态:《尚书。益稷》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跄跄”、“凤凰来仪”等相当准确的勾画出原始舞蹈的形态:人们有轻有重的敲打着比较薄的石器,合着这种尚未进化乐器——磬的敲石声,跳起模拟各种鸟兽的舞蹈。 3、这些形态被我们得知,存在于:历史文献中、原始崖画、出土文物中 云南沧源岩画五人舞、云南沧源岩画羽帔舞人、内蒙古阴山岩画牵手作舞状、内蒙古乌兰察布岩画腾跃状人物、广西花山岩画、新疆库鲁克山双人舞岩画 4模拟鸟兽舞蹈的根本起源仍然是劳动生活,源于人类求生存的功力目的。 5、传说中反映农业劳动生活的舞蹈有《扶犁》、《葛天氏之乐》等,《葛天氏之乐》: 二、生殖崇拜与“求偶舞” 人类的生产活动,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生殖后代,繁衍种族。 ——1、土家族古老的《毛谷斯舞》;2、“社日”;3、《周礼。地官。媒氏》 ——遗存的古代崖画、文物及现存的民间风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人类对生殖器的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意思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意思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出自唐朝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其古诗全文如下: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注释】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干戚:盾斧。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都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翻译】精卫衔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鉴赏】陶渊明对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 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 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 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

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三古、七段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它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神话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其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时,神话才有可能产生。神话在后世仍具有文学魅力,启发后世的文学创作。 《山海经》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着作,最具神话学价值。约成书于战国初到汉初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最浓。诸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神话流传广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神话历史化 即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虚构出始祖及其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学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典籍中,难以纳入历史谱系中的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违背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削删。另一方面,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风、雅、颂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商颂5篇,约为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三家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它们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中国舞蹈史第一章

第一章、祈神求天记事象功 历史的路向两边长长地延伸,站在路上的人,不论往哪头探望,目力所及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说,对未来我们只能展望,那么,对于过去,我们则可寻着那些已留下的足迹,重温过去的路程…… 大约在170万年前,原始人类已经存在。其后经历了旧时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神话传说时代等漫长时期,才逐渐步入文明社会。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来的舞蹈,迄今为止,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这一历史的确认是以1973年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饰彩陶盆为认证的。这个属于马家窑型文化的彩陶盆,记录了当时氏族部落成员舞蹈活动的情景:人们手拉手,朝着同一方向踏地而舞。这一很能激起人们联想的陶盆,打开了舞蹈历史的第一页。(见图1) 在舞蹈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舞蹈历史的发展是伴随人类自身进步而来的。人类感官上享娱欢乐的放纵追求与人类理性道德的自我匡正约束,二者的相互突破与替代,往往推动了舞蹈的发展。让我们回溯到荒古茫茫而又遥远的年代…… 图1 舞蹈纹彩陶盆(距今5000多年前)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一、人类生存与舞蹈雏形 原始社会人类生存状况极其低下,穴居野处,茹毛饮血。人类的进步首先是生存条件的不断改善提高。我国古代传说记载,原始先民“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其害”,其后“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进一步,“神农氏”发明农具,教人耕作,“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原始舞蹈有不少是记述这类与生存条件改善有关的重大事件的。如史籍记载,远古时代有反映伏羲氏发明结网,教人捕鱼的乐舞《扶来》;有反映神农氏发明农具,教人耕作的乐舞《扶犁》等。进入原始农耕时期,反映农业生产的乐舞传说相应更多了,如《葛天氏之乐》,表演时三人执牛尾,踏地而舞,乐舞分别表现诸如祝愿人丁兴旺、祭拜图腾对象、祈求五谷丰收、敬畏上天、感谢土地等多种与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有关的愿望。 原始舞蹈与反映生产劳动相联系,我们可以从现存少数民族舞蹈中,见到这类舞蹈的遗迹。云南怒江一带怒族,有表现原始采集生活的舞蹈《找竹叶菜舞》,湘西土家族有表现原始狩猎活动的《摆手舞》。云南基诺族插秧时要合乐,点完一垅后,男女会合,歌舞自娱。高山族、佤族在舂米时有《杵歌》相伴。

中国舞蹈史

中国舞蹈史 第一章原始舞蹈 1 1973年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饰陶盆把中国舞蹈历史的发展追溯到了5300多年前。 2 崖画上的舞蹈包含有:图腾崇拜、祭祀礼仪、生殖崇拜、狩猎征战四方面的内容。 3 传说中的舞蹈有《扶犁》:反映神农氏发明农具,教人耕作的乐舞。《扶来》:反映伏羲氏发明结网,教人捕鱼的乐舞。《大韶》:歌颂先帝舜的乐舞。孔子盛赞其“尽美矣,又尽善也。”《刑天舞干戚》:在炎、黄二帝之间的争战中,炎帝的臣刑天在被砍去头颅的情形下,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执干戚而挥舞。干是盾,戚是长把斧。“干戚舞”是古代武舞的一种重 要形式,其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 4 原始舞蹈的特征:强烈的功利目的、高度的生命情调、热烈的全民性、完全的娱神性。 5 探索原始舞蹈的途径有: 1)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 2)通过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等; 3)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第二章夏商奴隶制时代 1 女乐的出现、发展和壮大及历史作用夏、商时代是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改变了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状况。私有制产生,阶级开始分化。伴随整个社会发展而来的舞蹈,步入了随着个人权力日益增长而来的声色追求的娱乐范围——舞蹈进入了表演艺术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中,从事表演艺术的乐工人员,即女乐队伍开始发展并庞大起来。史籍记载,夏桀宫中女乐三万人之多,追求“以巨为美,以众为观”的豪华奢侈乐舞场面。这些女乐经过一定训练,具有一般人不能掌握的技术,她们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音乐舞蹈家。尽管在她们的创作和表演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在声色娱乐上的奢侈追求,但她们创造的精美乐舞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她们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2 甲骨文中出现的乐舞人员“万”或“万人”的记载,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舞蹈的文字记 载。 3 奴隶制时代,被形容为:那柔软的身肢,旋绕折缩,似可“入怀袖也”的舞蹈是《旋怀》。 第三章两周时期的舞蹈 1、雅乐体系的建立及社会功能: 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其统治,极力加强等级观念,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礼作乐,集中、整理、增删了前代各氏族具有代表性的乐舞,用于祭祀天地祖先,朝贺等大典。它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意在通过礼乐的并举,促使社会的外在规范最终化为人们内在心灵的愉快和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以致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导致群体和谐。它首开中国古代雅乐(舞)之先河,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格局。西周制定的雅乐舞体系分歌颂那些杰出的氏族首领的《六舞》(或称《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C》、《大武》以及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小舞》(或称《六小舞》)包括《?“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从舞蹈的政治作用看,周代充分利用了乐舞的特殊功能,有效地为其统治服务。在此后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一直被视为“正声”,各朝各代均不断增修变化,以适应自身的政治需要, 雅乐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终止才告结束。 2 《大武》:是《六舞》中史料遗存最多的乐舞。孔子称其:尽美未尽善。是一个有诗、有 乐、有舞、有特定主题的大型男子群舞,执干戚而舞,与《大?C》一起归入武舞。 3 《六小舞》是教育少年“国子“的教材,包括《?“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 《人舞》,其中《人舞》“以手袖为威仪”不执舞具,徒手而舞。

古代汉语

古汉语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的。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今汉语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在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中,词汇的发展最快。学习古代汉语,应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例如“马”、“牛”、“羊”、“鸡”、“大”、“小”、“山”、“水”、“日”、“月”、“人”、“手”、“笑”、“钓”等。像这样的词只占极少数,它们是基本词汇中的词,是语言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例如“该”,在上古和中古只有“完备”的意思,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思。再如“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九歌·湘君》“薜荔拍(一作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 3.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这是最应该注意的一种情况。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 例如“劝”,上古“劝”只有“勉励”、“鼓励”的意思。《齐晋鞍之战》中的“以劝事君者”、《荀子》中的“劝学”,都是“鼓励”的意思。古代所谓的“劝农”、“劝耕”、“劝穑”,都是鼓励、奖励农业生产。在上古,“劝”字总是用于积极的鼓励,而不用于消极的劝阻,鼓动别人做坏事不能说“劝”。现代汉语中“劝”的劝说、劝告义是从勉励、鼓励义引申来的,这在汉代就产生了,例如,《史记·商君列传》:“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又如“再”,在上古只有“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例如,《宫之奇谏假道》:“一之谓甚,其可再乎?”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的“复”。 又如“给”,在上古,常用意义有两个,一是形容词,食用丰足的意思。二是动词,供应、供给的意思。“给”的“给予”义是后来才产生的。 在词义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完全相异,而在同中有异。 二、古今词义的差别 古今词义的差别表现在词义范围的扩大、缩小与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词义的轻重不同等方面。 1.词义扩大 例如“菜”,《说文》:“菜,草之可食者。”古代的“菜”是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等在内。后来“菜”的词义扩大了。又如“睡”,《说文》:“睡,坐寐也。”“睡”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欧阳修《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这两处的“睡”都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后来,“睡”的意义扩大了。 2.词义缩小 例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秦汉以后,一般民房就不能称之为“宫”了,只有封建帝王的殿堂、住房才能叫“宫”,如“阿房宫”、“未央宫”。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宫”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小了。现在,只有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 3.词义转移 例如“汤”,本义是“热水”,如“赴汤蹈火”。现在则是指菜汤、米汤等。 4.感情色彩的变化 例如“爪牙”,本指勇猛得力的帮手,今义近于走狗,由褒义变为贬义。又如“复辟”,指恢复君位,与今义很不一样。 又如“锻炼”,在古代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现在是褒义的。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原始舞蹈 1 1973年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饰陶盆把中国舞蹈历史的发展追溯到了5300多年前。 2 崖画上的舞蹈包含有:图腾崇拜、祭祀礼仪、生殖崇拜、狩猎征战四方面的内容。 3 传说中的舞蹈有 《扶犁》:反映神农氏发明农具,教人耕作的乐舞。 《扶来》:反映伏羲氏发明结网,教人捕鱼的乐舞。 《大韶》:歌颂先帝舜的乐舞。孔子盛赞其“尽美矣,又尽善也。” 《刑天舞干戚》:在炎、黄二帝之间的争战中,炎帝的臣刑天在被砍去头颅的情形下,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执干戚而挥舞。干是盾,戚是长把斧。“干戚舞”是古代武舞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 4 原始舞蹈的特征:强烈的功利目的、高度的生命情调、热烈的全民性、完全的娱神性。 5 探索原始舞蹈的途径有:1)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2)通过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等;3)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第二章夏商奴隶制时代 1 女乐的出现、发展和壮大及历史作用 夏、商时代是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改变了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状况。私有制产生,阶级开始分化。伴随整个社会发展而来的舞蹈,步入了随着个人权力日益增长而来的声色追求的娱乐范围——舞蹈进入了表演艺术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中,从事表演艺术的乐工人员,即女乐队伍开始发展并庞大起来。史籍记载,夏桀宫中女乐三万人之多,追求“以巨为美,以众为观”的豪华奢侈乐舞场面。

这些女乐经过一定训练,具有一般人不能掌握的技术,她们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音乐舞蹈家。尽管在她们的创作和表演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在声色娱乐上的奢侈追求,但她们创造的精美乐舞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她们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2 甲骨文中出现的乐舞人员“万”或“万人”的记载,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舞蹈的文字记载。 3 奴隶制时代,被形容为:那柔软的身肢,旋绕折缩,似可“入怀袖也”的舞蹈是《旋怀》。第三章两周时期的舞蹈 1、雅乐体系的建立及社会功能是什么, 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其统治,极力加强等级观念,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礼作乐,集中、整理、增删了前代各氏族具有代表性的乐舞,用于祭祀天地祖先,朝贺等大典。它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意在通过礼乐的并举,促使社会的外在规范最终化为人们内在心灵的愉快和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以致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导致群体和谐。它首开中国古代雅乐(舞)之先河,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格局。西周制定的雅乐舞体系分歌颂那些杰出的氏族首领的《六舞》(或称《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及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小舞》(或称《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从舞蹈的政治作用看,周代充分利用了乐舞的特殊功能,有效地为其统治服务。在此后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一直被视为“正声”,各朝各代均不断增修变化,以适应自身的政治需要,雅乐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终止才告结束。 2 《大武》:是《六舞》中史料遗存最多的乐舞。孔子称其:尽美未尽善。是一个有诗、有乐、有舞、有特定主题的大型男子群舞,执干戚而舞,与《大濩》一起归入武舞。 3 《六小舞》是教育少年“国子“的教材,包括《帗舞》《羽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