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版糖尿病诊疗指南(药物治疗篇)

美国版糖尿病诊疗指南(药物治疗篇)
美国版糖尿病诊疗指南(药物治疗篇)

美国版糖尿病诊疗指南(药物治疗篇)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制订的糖尿病诊疗指南每年更新一次,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2018年版最新版指南关于药物防治的推荐如下,建议收藏阅读。

一、免疫接种

★按照常规接种疫苗。

★≥6个月的患者,每年均应接种流感疫苗。

★19~59岁的糖尿病患者,如未曾接种乙肝疫苗的,应接种3次乙肝疫苗;≥60岁的糖尿病患者,如未曾接种乙肝疫苗,可以考虑接种3次。

二、预防2型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特别是BMI>35kg/m2,年龄<60岁和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应考虑使用二甲双胍预防2型糖尿病。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能引起维生素B12缺乏。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贫血或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应定期监测维生素B12。

三、AIC目标值

★多数非妊娠成人合理的AIC目标是<7%;

★对于有严重低血糖病史、预期寿命有限、有晚期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并发症、有较多的伴发病、应用了包括胰岛素在内的多种降糖药物治疗仍难达标者的糖尿病患者,AIC目标值<8%。

★对于更改治疗方案的患者,每3月检测AIC一次。

四、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

★无禁忌症者,起始治疗首选二甲双胍。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AIC≥9%应考虑起始两药联合治疗。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有明显高血糖症状和/或AIC水平≥10%和/或血糖≥16.7mmol/L,考虑开始胰岛素治疗。

★如果单药治疗或两药联合治疗在3个月内没有达到或维持AIC目标,加用另外一种降糖药物。

★对于没有达到血糖目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应推迟药物强化治疗,包括考虑胰岛素的治疗。

★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对不缺乏的患者饮食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中草药或香料,而且长期摄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

五、抗血小板药

★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用阿司匹林(剂量75~162mg/d)作为二级预防治疗;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糖尿病患者,应该使用氯吡格雷(75mg/d)。

★包括至少有一项其他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的大多数>50岁男性或女性,且不伴出血高危因素者,可考虑阿司匹林(75~162mg/d)作为一级预防。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一年是合理的,继续治疗或许也有益处。

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多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值为<140/90mmHg;如果不增加治疗负担,降压目标值为<130/80mmHg,可能适合心血管疾病高危的患者。

★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降压目标值为120-160/80-

105mmHg,以减少胎儿生长受损。

★诊室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应立即开始接受药物治疗;≥160/100mmHg的患者,应立即启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

★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推荐使用的药物类型包括: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以及二氢吡啶类CCB,以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

★对于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者,推荐采用ACEI或ARB的可耐受最大剂量治疗。一种药物不能耐受时,应采用另一种药物替代。

★对于三种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未达到降压目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考虑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禁止将ACEI和ARB、ACEI和直接肾素抑制剂联用。

★服用ACEI、ARB类或利尿剂的患者,应监测血肌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和血钾水平。

七、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已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考虑应用ACEI或ARB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有既往心肌梗死的患者,应该在心梗后持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至少2年。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若eGFR>

30ml/min应采用二甲双胍治疗,但不稳定或正在住院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避免使用。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ASCVD患者,起始治疗应选用二甲双胍,随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用经证明可减少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率的药物(目前为恩格列净列净和利拉鲁肽)(坎格列净也被认为可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病情稳定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如果eGFR>30mL/min,可以应用二甲双胍。CHF病情不稳定或因CHF住院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

八、血脂管理

★在开始接受降脂治疗或调整剂量后,应每隔4-12周检测血脂水平,此后应每年检测。

★对于所有年龄段的糖尿病合并ASCVD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均应使用高强度他汀治疗。

★对于糖尿病不合并ASCVD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应考虑使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

★对于糖尿病合并ASCVD者,若采用最大可耐受剂量他汀治疗后仍LDL≥1.8mmol/L,则应考虑加用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由于成本较低,依折麦布可能是首选的。

★他汀及贝特类药物的联合应用未能改善ASCVD的预后,不推荐联合应用。

★他汀及烟酸的联合应用与他汀单药治疗相比,未能提供更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并可能增加卒中风险及其他副作用,不推荐联合应用。

九、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非劣于传统的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有指征,以减少失明的风险。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常见原因。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用于中心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阿司匹林不增加视网膜出血的风险,视网膜病变不是用于心脏保护的阿司匹林治疗的禁忌证。

十、神经病变

★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性疼痛的初始治疗建议使用普瑞巴林或度洛西汀。

注:普瑞巴林,新型GABA受体激动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外周神经痛以及辅助性治疗局限性部分癫痫发作;度洛西汀,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抑郁。

十一、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时AIC的目标是6~6.5%,但为预防低血糖,必要时目标可以放宽到<7%。

★胰岛素是治疗妊娠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因为它不会穿过胎盘。

★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均可以使用,但二者均可通过胎盘,二甲双胍似乎比格列本脲更易通过胎盘。所有口服药物均缺乏长期安全性的数据。

★1型或2型糖尿病的妇女,应该从孕早期至宝宝出生时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60~150mg/d(常规剂量为81mg/d),以降低先兆子痫的风险。

★未使用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应避免使用有潜在致畸作用的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

十二、低血糖

★每次随访时应该询问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低血糖。

★对于清醒的血糖<3.9mmol/L的患者,葡萄糖(15~20g)是治疗首选。

★所有具有严重低血糖(<3mmol/L)风险的患者,应处方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给药不限于医护专业人员。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聚焦糖尿病和足部管理开始,各国都先后制定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1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糖尿病足部问题住院管理指南,同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发布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2012年澳大利亚发布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实践指南,2012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更细化的关于糖尿病足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美国足部协会(APMA)发布通过优化减压管理糖尿病足溃疡指南。2016年IWGDF对2011年的指南进行修订更新。我国尚未拥有符合我国糖尿病足特点的防治指南,为进一步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冉兴无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从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策略等方面给出建议。 一、糖尿病足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糖尿病足溃疡的患病率是6.3%,男性高于女性,2型糖尿病高于1型糖尿病。各国和不同地区之间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差距极大,波动于1.5%~16.6%[1]。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为8.1%,年复发率为31.6%,年死亡率为14.4%。45%的患者为Wagner 3级以上(中重度病变),总截肢率19.03%,其中大截肢2.14%,小截肢16.88%[2]。

确切的有关糖尿病足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数据仍很有限,根据现有文献报告的数据,往往低估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截肢率。 糖尿病足病预后很差,甚至比除肺癌、胰腺癌等以外的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全球每年约有400万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足溃疡是糖尿病足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3]。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相对于非卧床的糖尿病门诊患者,糖尿病足病患者接受住院/急诊诊治、转诊给其他医生以及1年就诊次数分别增加3.4倍、2.1倍和1.9倍,医生花费在诊治上的时间更多;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直接转诊到急诊或住院诊治的概率增加6.7倍[4]。2017年全球糖尿病的医疗费用高达7 2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1 100亿美元。在发达国家,糖尿病足病占用了12%~15%的糖尿病医疗卫生资源,而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40%[5]。 二、糖尿病足的筛查与预防 早期筛查并矫正糖尿病足病危险因素对避免及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筛查需涵盖整体与局部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体危险因素是指:男性、糖尿病长病程、吸烟、视力障碍、并发症与合并症多,此类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足部情况。而局部危险因素更多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诱因方面,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动脉病变、足部力学变化、足溃疡病史、截肢史等。本次指南的亮点之一就是参考中国临床研究数据,针对糖尿病足主要诱因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提出了具体的筛查流程与频次,使指南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此外指南结合我国

糖尿病防治指南考试

您已完成摸底考试,答对题数9道,正确率为60% ?1、(单选题)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首选: A.ACEI或CCB B.ACEI或ARB C.ARB或CCB D.ARB或β受体阻滞剂 正确答案:B ?2、(单选题)成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A.10g B.15g C.25g D.35g 正确答案:C ?3、(单选题)磺脲类药物禁忌症是: A.1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大手术者 D.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D ?4、(单选题)若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血糖波动较大时需: A.继续基层医院进一步治疗 B.请示上级医生后,继续基层医院治疗 C.立即转诊至上 级医院D.建议患者出院 正确答案:C ?8、(单选题)对于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其减重目标为: A.1个月减轻体重5% B.1个月减轻体重10% C.3-6个月减轻体重5%-10% D.3-6个 月减轻体重20%-30% 正确答案:C ?10、(多选题)糖尿病综合干预管理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 降糖 B.降压 C.调脂 D.抗血小板治疗 E.生活方式干预 1、(多选题)基层卫生机构应配备以下哪些降糖基本药物:

A.二甲双胍 B.胰岛素促泌剂 C.α-糖苷酶抑制剂 D.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E.胰岛素 正确答案:ABCDE 2、(单选题)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 A.17.1% B.10.4% C.8.2% D.15.3% C.8.2% D.15.3% 正确答案:B ?3、(单选题)患者王某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5.6 mmol/L ,OGTT 2h血浆葡萄糖8.1 mmol/L,该患者糖代谢状态属于: A.正常血糖 B.空腹血糖受损 C.糖耐量异常可能 D.糖尿病 正确答案:C

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最新版本

安徽省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 (一)、患病率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糖尿病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历

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680万。 (三)、糖尿病患者的就诊情况按照就诊率6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2000余万人。目前,2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所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以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糖尿病定义及分型 (一)、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二)、糖尿病的分型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分型的基础主要根据病因学证据。糖尿病共分4大类,见表1。 表1 糖尿病因学分类(WHO,1999年)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3.特殊类型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Ⅳ)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Ⅳ) 糖尿病足截肢 糖尿病足从足部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均可受累,严重者可发生局部或全足坏疽,治疗困难,为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截肢是糖尿病足治疗的终末手段,包括小范围截肢和大范围截肢:踝关节及其以远水平的关节离断为小截肢,踝关节水平以上的截肢为大截肢。鉴于目前糖尿病足的手术治疗缺乏专业性、适用性和标准性指导意见,一些能够保肢患者因治疗方法选择不当最后导致不同程度的截肢。 一、糖尿病足截肢的危险因素 在我国,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趾)率从2010年的27.3%降至2012年的19.03%,其中大截肢率从2010年的12.1%降至2.14%,但小截肢

率没有变化,分别为15.2%与16.88%,占非创伤性截肢的34.5%~39.5%[11,481],远高于国外发达国家;严重肢体缺血患者即使行血管重建手术,术后3年累积截肢或死亡率仍高达48.8%,远高于间歇性跛行患者(12.9%)[482]。 (一)糖尿病足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 1.DFU患者大截肢的危险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和既往足溃疡史,小截肢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长、白细胞计数升高、DFI、足畸形以及血管重建手术史[11]。 2.年龄及糖尿病病程:年龄越大及糖尿病病程越长,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症越多越重,其住院截肢率明显增加[11,14-15,293,481]。 3.血糖水平:HbA1c越高,预后越差[483],HbA1c是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15,293,481,484]。积极控制高血糖,可缩短足溃疡愈合所需时间。 4.LEAD:糖尿病足合并LEAD是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14- 15,293,481,482,485],LEAD病情越重,截肢风险越高[482]。

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全文)

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全文) 本文系统介绍糖尿病足相关概念、流行病学、病变特点及预后。着重介绍糖尿病足的治疗,包括血运重建、干细胞移植和综合治疗。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了论述。 1、基本概念 1、1 糖尿病下肢缺血与下肢动脉硬化合并糖尿病的区别 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均存在两个现象,即糖尿病和动脉硬化。只是病变发生的先后不同而已。动脉硬化是脂代谢紊乱的表现之一。如果在此基础上合并糖尿病,就同时出现了糖代谢紊乱。自然会加重动脉硬化的病变;反之也是一样。 1、2 糖尿病足与糖尿病下肢缺血 糖尿病足的概念是由Oakley于1956年首先提出。1972年Catterall 将其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 WHO的定义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

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随着人们对糖尿病足的认识深入。发现糖尿病足是一组足部的综合征,不是单一症状。 它至少应当具备如下要素:第一是糖尿病患者。第二是应当有足部组织营养障碍(溃疡或坏疽),第三是伴有一定下肢神经或(和)血管病变,三者缺一不可,否者就不能称其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神经型、缺血型和神经缺血型(也称混合型)。目前,我国糖尿病足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缺血型,而单纯神经型比较少见。糖尿病下肢缺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同时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先后,只要具备这2个因素就称为糖尿病下肢缺血。 糖尿病下肢缺血具有的临床表现基本与单纯动脉硬化造成下肢缺血相似,但前者症状与体征更严重。主要表现为早期缺血症状,足部麻木,皮肤发凉,仅在活动后有疼痛感,即为间歇性跛行;中期的代偿期,即足部静息痛;晚期的组织缺损,主要包括足部溃疡(甚至溃疡伴感染),足部部分组织坏疽(甚至坏疽且伴有感染)。 1、3 截肢的定义 根据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的截肢定义为1个肢体的远端被切除。 重复截肢:先前截肢未治愈而再次从远端开始截肢。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更新要点一 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1.2%(WHO标准)。 更新要点二 糖化血红蛋白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更新要点三 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更新要点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1.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A) 2.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3.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4.合并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合并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A) 更新要点五 糖尿病治疗路径更新。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更新要点六 新添章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1.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标为减轻体重的5%~10%。(A) 2.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手术等综合手段。(A) 3.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尽量通过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血糖仍然控制不佳者建议代谢手术治疗。(B) 更新要点七 血糖监测章节,TIR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B) 2019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T1DM及T2DM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但应高度个体化,同时关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

2019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江苏省糖尿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 (一)患病率 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糖尿病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历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680万。 (三)糖尿病患者的就诊情况按照就诊率6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2000余万人。目前,2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所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以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糖尿病定义及分型 (一)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二)糖尿病的分型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分型的基础主要根据病因学证据。糖尿病共分4大类,见表1。 表1 糖尿病因学分类(WHO,1999年)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3.特殊类型糖尿病 4.妊娠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 (一)糖尿病的筛查 在早期轻度高血糖时,通常无临床自觉症状,重度高血糖的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体重减轻。对成年人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宜尽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对于除年龄外无其他糠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宜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首次筛查正常者,宜至少每3年筛查一次。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1次。 空腹血糖筛查是简便易行的糠尿病筛查方法,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摘登 1 2型糖尿病的诊断 我国采用WHO(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尽可能依据静脉血浆血糖检测结果。。如无特殊提示,文中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切点主要依靠血糖值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确定。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有WHO1999年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3年标准。ADA 的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5.6mmol/L,但目前对空腹血糖在 5.6-6.0 mmol/L 的人群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是否明显增加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故我国血糖异常切点仍沿用 WHO1999年标准。就临床诊断而言,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急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 升高,若无明确的高血糖病史,须在应急消除后复查。 糖代谢分类mmol/L 糖代谢分类WHO 1999年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正常血糖<6.1 <7.8 IFG 6.1-6.9 <7.8 糖耐量减低(IGT) <6.1 7.8-11.0 T糖尿病(DM)≥7.0 ≥11.1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mmol/L 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质量下降)加随机血糖(指不 考虑上次用餐时间,1d中任意时段的血糖。或空腹血糖(指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 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1 ≥7.0 11.1 2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测血糖以明确诊断 2 糖尿病的治疗 2.1 口服降糖药 基于2型糖尿病的2个主要异常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 口服降糖药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直接刺激胰 岛素分泌;噻唑烷二酮类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吸收。 由于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作用的环节不同,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联合治疗。 饮食和运动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基本措施,如患者有典型的症状或者有严重的高血糖,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很难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2.1.1 代表药物二甲双胍。该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 糖,许多糖尿病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2%,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亚 组显示二甲双胍可以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此外,双胍类药物还防止或延缓糖耐量异常向糖尿病进展。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会导致低血糖,并有降低体质量的趋势,但常常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联用可增加 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其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32.6μmol/L,女性>12.8μmol/L,或肾小球滤过率<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药物篇

一、免疫接种 ★按照常规接种疫苗。 ★≥6个月的患者,每年均应接种流感疫苗。 ★19~59岁的糖尿病患者,如未曾接种乙肝疫苗的,应接种3次乙肝疫苗;≥60岁的糖尿病患者,如未曾接种乙肝疫苗,可以考虑接种3次。 二、预防2型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特别是BMI>35kg/m2,年龄<60岁和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应考虑使用二甲双胍预防2型糖尿病。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能引起维生素B12缺乏。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贫血或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应定期监测维生素B12。 三、AIC目标值 ★多数非妊娠成人合理的AIC目标是<7%; ★对于有严重低血糖病史、预期寿命有限、有晚期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并发症、有较多的伴发病、应用了包括胰岛素在内的多种降糖药物治疗仍难达标者的糖尿病患者,AIC目标值<8%。 ★对于更改治疗方案的患者,每3月检测AIC一次。 四、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 ★无禁忌症者,起始治疗首选二甲双胍。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AIC≥9%应考虑起始两药联合治疗。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有明显高血糖症状和/或AIC水平≥10%和/或血糖≥L,考虑开始胰岛素治疗。★如果单药治疗或两药联合治疗在3个月内没有达到或维持AIC目标,加用另外一种降糖药物。 ★对于没有达到血糖目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应推迟药物强化治疗,包括考虑胰岛素的治疗。 ★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对不缺乏的患者饮食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中草药或香料,而且长期摄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 五、抗血小板药

★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用阿司匹林(剂量75~162mg/d)作为二级预防治疗;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糖尿病患者,应该使用氯吡格雷(75mg/d)。 ★包括至少有一项其他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的大多数>50岁男性或女性,且不伴出血高危因素者,可考虑阿司匹林(75~162mg/d)作为一级预防。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一年是合理的,继续治疗或许也有益处。 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多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值为<140/90mmHg;如果不增加治疗负担,降压目标值为 <130/80mmHg,可能适合心血管疾病高危的患者。 ★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降压目标值为120-160/80-105mmHg,以减少胎儿生长受损。 ★诊室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应立即开始接受药物治疗;≥160/100mmHg的患者,应立即启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 ★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推荐使用的药物类型包括: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以及二氢吡啶类CCB,以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 ★对于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者,推荐采用ACEI或ARB的可耐受最大剂量治疗。一种药物不能耐受时,应采用另一种药物替代。 ★对于三种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未达到降压目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考虑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禁止将ACEI和ARB、ACEI和直接肾素抑制剂联用。 ★服用ACEI、ARB类或利尿剂的患者,应监测血肌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和血钾水平。 七、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已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考虑应用ACEI或ARB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有既往心肌梗死的患者,应该在心梗后持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至少2年。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若eGFR>30ml/min应采用二甲双胍治疗,但不稳定或正在住院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避免使用。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ASCVD患者,起始治疗应选用二甲双胍,随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用经证明可减少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率的药物(目前为恩格列净列净和利拉鲁肽)(坎格列净也被认为可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病情稳定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如果eGFR>30mL/min,可以应用二甲双胍。CHF病情不稳定或因CHF住院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

2019年糖尿病足防治指南文档

【标准与规范】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 摘要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着"中国实践,中国证据,中国指南"的原则,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此部适合我国糖尿病足现状的临床指南,旨在规范我国糖尿病足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本指南有以下特点:(1)突出临床实用性;(2)充分纳入糖尿病足领域的中国证据;(3)重视早期筛查与管理,强调糖尿病足的预防胜于治疗;(4)强调规范化综合管理的重要性;(5)强调糖尿病足的多学科协作诊断与治疗。另外,参照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求,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B级: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C级: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前言 糖尿病在我国已从少见病变成流行病,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更高达22%;国内外研究表明,糖尿病足花费巨大,约占整个糖尿病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因此,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有鉴于此,199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成立后,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我国糖尿病足相关领域学术交流以提高学术水平。除了组织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召开全国糖尿病足病及相关疾病论坛外,还积极制定糖尿病足相关共识与诊疗手册,以帮助各级医师提高糖尿病足相关知识,组建多学科协作的治疗团队,同时积极探讨糖尿病足的诊疗新技术。近20年来,虽然我国糖尿病足的小截肢率没有变化,但大截肢率从12.1%降至2.14%,从而降低了糖尿病足相关社会和经济负担。 纵观全球,自2005年以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关注足以预防截肢",国际上开始重视糖尿病足并发症,一系列足病相关的指南相继问世,如在2011年开始,英国国立卫生保健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糖尿病足问题住院管理指南与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Diabetic Foot,IWGDF)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2012年澳大利亚糖足网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临

2017年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2017年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糖尿病足是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治疗困难,花费巨大。因此,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组织全国糖尿病足相关专家起草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糖尿病足及高危足的概念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糖尿病高危足:糖尿病患者未出现足溃疡但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不管是否存在足畸形或周围动脉病变或足溃疡史或截肢(趾)史。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神经病变表现: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感。 下肢缺血表现: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皮温下降,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糖尿病足的辅助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得到诊断。 1. 10g尼龙丝检查法 该方法是较为简便的感觉神经检测方法,要具备一根特制的尼龙丝(其弯曲45°能够产生10g的压力)。 2. 震动觉 该检查是对深部组织感觉的半定量检查。

3. 踝反射、痛觉、温度觉 这3种检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 4. 神经传导速度(NCV) 过去被认为是DPN诊断的“金标准”,通常认为有两项或以上NCV减慢者结合其他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考虑存在DPN。 血管病变检查 1. 体检 通过触诊,扪及股、腘、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了解下肢血管病变;通过Buerger 试验了解下肢缺血情况。 2. 皮肤温度检查 红外线皮肤温度检查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评估局部血供的方法,最好采用温度差判断肢体血供。 3. 踝肱指数(ABI) ABI反映的是肢体的血运状况,正常值为0.9~1.3,0. 71~0.89为轻度缺血,0.5~0.7为中度缺血,<0.5为重度缺血,重度缺血的患者容易发生下肢(趾)坏疽。 4.经皮氧分压(TcPO2) 正常人足背TcPO2>40mmHg;如<30mmHg提示周围血液供应不足,足部易发生溃疡,或已有的溃疡难以愈合;如TcP O2<20mmHg,足溃疡几乎没有愈合的可能。 5.血管影像检查 包括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适用于血管病变大范围筛查。CTA和MRA可以

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8版)(四)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提示●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0%)则进入药物治疗(A)●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A)●在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时,可开始二联治疗、三联治疗或胰岛素多次注射(B) 一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浓度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SGLT2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

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一)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为HbA1c下降1.0%~1.5%,并可减轻体重[101-103]。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下降0.7%~1.0%[104-105]。在500~2 000 mg/d剂量范围之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104,106],在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与将二甲双胍的剂量继续增加所获得的血糖改善程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比例相似[107-108]。UKPDS结果证明,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78]。在我国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的治疗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显著下降相关[109]。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但二

2019版糖尿病诊疗指南

重磅:美国2018年版糖尿病诊疗指南 2017年12月10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公布了2018年版糖尿病诊疗指南。ADA指南每一年更新一次,在国际上具备普遍影响力。最新版指南对于药物防治的保举以下,倡议珍藏浏览。 一、免疫接种 依照惯例接种疫苗。 ≥6个月的患者,每一年均应接种流感疫苗。 19~59岁的糖尿病患者,如不曾接种乙肝疫苗的,应接种3次乙肝疫苗;≥60岁的糖尿病患者,如不曾接种乙肝疫苗,能够斟酌接种3次。 二、防备2型糖尿病 对付糖尿病后期患者,特别是BMI>35kg/m2,年纪 历久利用二甲双胍能够惹起维生素B12短缺。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随血虚或四周精神病变的患者,应按期监测维生素B12。 三、AIC目的值 多半非怀胎成人正当的AIC目的是 对付有重大低血糖病史、预期寿命无限、有早期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并发症、有较多的伴病发、利用了包含胰岛素在内的多种降糖药物医治仍难达标者的糖尿病患者,AIC目的值

对付变动医治方案的患者,每3月检测AIC一次。 四、2型糖尿病药物医治 无忌讳症者,肇端医治首选二甲双胍。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AIC≥9%应斟酌肇端两药结合医治。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有显著高血糖症状和/或AIC程度≥10%和/或血糖≥16.7mmol/L,斟酌开端胰岛素医治。 假如单药医治或两药结合医治在3个月内没有到达或保持AIC目的,加用别的一种降糖药物。 对付没有到达血糖目的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该推延药物强化医治,包含斟酌胰岛素的医治。 没有明白的证据支撑对不短缺的患者饮食弥补维生素、矿物质、中草药或香料,并且历久摄取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能够存在平安性成绩。 五、抗血小板药 伴随动脉粥样软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用阿司匹林(剂量75~162mg/d)作为二级防备医治;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糖尿病患者,应当利用氯吡格雷(75mg/d)。 包含至多有一项其余重要风险身分(高血压、抽烟、血脂非常或卵白尿)的大多半&gt;50岁男性或女性,且不伴出血高危身分者,可斟酌阿司匹林(75~162mg/d)作为一级防备。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双联抗血小板医治一年是正当的,继承医治或者也有好处。 六、糖尿病归并高血压 多半糖尿病归并高血压患者,降压目的值为 怀胎期糖尿病归并高血压者,降压目的值为120-160/80-105mmHg,以削减胎儿发展受损。 诊室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应立即开端接收药物医治;≥160/100mmHg的患者,应立即启动两种药物结合医治。 对付糖尿病归并高血压者,保举利用的药物范例包含: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和二氢吡啶类CCB,以削减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变乱。 对付糖尿病肾病归并高血压者,保举采纳ACEI或ARB的可耐受最大剂量医治。一种药物不克不及耐受时,应采纳另一种药物代替。 对付三种降压药物(包含利尿剂)未到达降压目的的高血压患者,应斟酌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医治。 制止将ACEI和ARB、ACEI和间接肾素抑制剂联用。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Ⅱ)》要点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Ⅱ)》要点 前言 糖尿病在我国已从少见病变成流行病,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更高达22%;国内外研究表明,糖尿病足花费巨大,约占整个糖尿病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因此,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足溃疡(DFU)和截肢的流行病学及医疗负担 要点提示 ?糖尿病足致残、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医疗费用高,造成沉重的家庭及社会负担 ?及早筛查并矫正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和及早规范治疗DFU,能明显降低截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足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分级管理、专业化诊治和多学科协作的综合防治策略 一、糖尿病足的危害 糖尿病足的基本定义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远的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破坏,常合并感染和(或)下肢不同程度的动脉闭塞症,严重者累及肌肉和骨组织。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

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预后很差,甚至比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除肺癌、胰腺癌等)。DFU 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 二、DFU的患病率 确切的糖尿病足患病率和发病率的数据很有限,往往被低估。 三、糖尿病足的医疗费用 2017年全球糖尿病医疗费用高达72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1100亿美元。 四、糖尿病足防治策略 发达国家多年的糖尿病足防治经验证明,贯彻预防为主、专业化诊治和多学科协作能够有效地降低DFU的发生、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和医疗费用。多学科协作的糖尿病足医疗护理专业团队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截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有足病风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早完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血管病变和足病筛查,及早发现和管理教育这些高危患者。 糖尿病足的筛查与预防 一、糖尿病足的整体危险因素 早期识别和及时有效干预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对糖尿病足的防治非常重要。

糖尿病足介入综合诊治临床指南(第4版)完整版

糖尿病足介入综合诊治临床指南(第4版)完整版 一糖尿病足的病理学基础 1956年,Oakley等首先提出糖尿病足的概念。1972年,Catterall等将其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糖尿病足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病变。组织缺血。周围神经病变和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三大病理基础,三者通常合并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及组织缺血作为发病的始动因素,而感染常随之发生。 1.1 糖尿病足患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临床常见,多与血管病变并存,涉及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感觉神经病变可导致感觉迟钝,足部易受压力。机械及热损伤;运动神经病变改变足部生物力学并导致解剖结构的变异,引起足畸形。关节活动性受限和足部负荷的改变。 单纯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不包含在本指南范畴内,本次对于周围神经病变更多是在联合下肢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说明。基于本指

南的编写目标,下文所指的糖尿病足范畴缩小为下肢血管病变引起组织缺血。伴或不伴下肢溃疡的糖尿病性足部病变。 1.2 糖尿病足患者缺血或神经缺血性病变 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每升高1%,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风险将增加25%~28%。根据欧洲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结果,糖尿病足约半数源于缺血或神经缺血性病变。缺血是阻止病变愈合的最重要因素。因而除非有确实的证据,缺血是必须首先进行筛查的糖尿病足病因。 神经缺血性病变是DPN和组织缺血协同效应导致,其结果是代谢组织的O2供应减少。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功能障碍则共同损害糖尿病足的血流灌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下肢动脉中层钙化引起血管弹性显著下降,导致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 ex,ABI)。趾肱指数(toe brachial ind ex,TBI)出现假阴性结果。从临床角度出发,缺血和神经缺血性病变可合并为同一项致病因素处理,可能均需给予血管再通治疗。 1.3 糖尿病足感染

2014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

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孕前糖尿病(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PGDM) 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PGDM 可能在孕前已确诊或在妊娠期首次被诊断。随着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升高,以及GDM 筛查诊断受到广泛重视,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与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组曾于2007 年制订了我国《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简称指南(草案)] 在指导临床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与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组现对指南(草案)进行了修改,制订了《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简称本指南),主要参考了我国现行的GDM 诊断标准、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lntem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IADPSG)、国际糖尿病联盟(l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 以及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制订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指南,并参照国内、外临床研究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本指南推荐的证据分级见表1。 诊断 多年来,针对GDM 的诊断方法和标准一直存在争议。为此,2001 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 的支持下,进行了一项全球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即“高血糖与不良妊娠结局(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HAPO)”研究。 根据这一研究结果,IADPSG 在2010 年提出了GDM 诊断的新标准,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 在201 1 年对GDM 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WHO 在2013 年也制订出妊娠期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同时,研究表明,妊娠期轻度高血糖的严格管理可显著改善母儿结局(A 级证据)。因此,本指南推荐采用国际和国内推荐的新GDM 诊断标准。 一、PGDM

中国糖尿病足病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糖尿病足病防治指南解读 导语 糖尿病足病是由下肢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或两者结合所造成踝部以远组织的缺损,主要表现为足部伤口难于愈合,处理不当可导致截肢。2005 年,世界糖尿病日聚焦「糖尿病足」,强调足部并发症是糖尿病最严重、费用最昂贵的并发症之一。自此,这个曾经的「少见病」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且于近年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国际上相继推出糖尿病足病诊治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但由于中国糖尿病足病患者患病特点与他国不完全相同,结合中国证据与中国实践的「中国糖尿病足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推出已是迫在眉睫。为此,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领导下,糖尿病足及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历时一年,商讨并落实了「指南」的编写,「指南」将于近日正式发布。 在遵循尽可能采用国内最新研究资料,保证足病诊治流程与国际接轨,强调足病预防重要性的原则下进行编写,冉教授在汇报中分享了以下几个制订要点: 1 糖尿病足流行病学及诊治现状

根据一项纳入了1333 名患者,包括452 名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和881 名糖尿病(DM)患者,为期1 年的队列研究数据显示,约8% 的DM 患者新发糖尿病足,31.6% 的已治愈DFU 患者因足病护理不佳而出现DFU 复发,同时,具有DFU 病史患者死亡率约为未合并足溃疡DM 患者的6 倍。 与此同时,我国DFU 患者大截肢(踝关节水平以上的截肢)率于近年间明显降低,但是我国糖尿病足患者小截肢多的现状并没有改变,主要与很多糖尿病足患者就诊时间晚以及糖尿病足复杂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2 糖尿病足的筛查与预防 糖尿病足预防大于治疗,高危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DFU 甚至截肢的重要原因。 表DFU、截肢发生率与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相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