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效课堂的冷思考

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跟风

——对高效课堂的冷思考

洞口县文昌学校伍大勇 139******** 4年前,我曾远赴江苏泰州到洋思中中学考察学习,他们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令我折服,还有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都曾在神州大地掀起课改春风。今年,许市中学的五环渐进式课堂体现在“练习回顾”、“自学讨论”、“交流提升”、“浏览巩固”、“达标测评”等五个课堂环节的循序渐进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育界开始流行“概念炒作”了。当下,又一新概念在短短时间内迅速蹿红,那就是高效课堂。相关主题的书籍,相关主题的教学大赛,相关主题的学校新闻宣传……高效课堂呈现愈来愈强烈的蔓延之势。

何为“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也有人为之辩解为“高效益、高效果”,其实不管“效益”还是“效果”,放到某个具体的单位时间内都可以称之为“效率”。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叫“高效”?教学该不该追求“高效”?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以完成智育任务为中心的,但这并不等于教学仅仅包括传授知识、教会方法和提高能力,它还承担着教育的隐性功能,比如人格教育、爱的教育、美育等。对于教育的显性功能,我们可以通过考试、

作业、提问的方式来检测、推断,而隐性功能则可能会经过长期“潜伏”而在某一个时间点上骤然爆发,对此,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其收益呢?

记得读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冬日,小学数学课堂上,当老师在认真讲课时,窗外突然飘起大片大片的雪花。这不仅是冬天里的第一场雪,也是十年来难得一见的大雪。看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老师索性解放学生,让他们到雪地里撒起欢来……这样的课堂是脱离预设的,也更谈不上完成教学目标。这算不算无效呢?但我们不能否认,很多孩子可能成年之后依然记得当时玩雪的情景,这节课也将成为不可多得的童年记忆。

也许有人会说,课堂教学毕竟是以智育或显性功能为主要任务的,在课堂45分钟里要求“有所收益”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笔者以为,过于强调高效率、高效益,显然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因为,教育应该是建立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过于追求所谓的“高效”,很容易导致教学浮躁、急功近利,甚至揠苗助长。正如卢梭所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由此可见,高效课堂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甚至极具争议的概念。那么,它又缘何能够迅速“走红”呢?这更折射出教育的浮躁和病态。山东杜郎口中学如今已被打造成教育界的“神话”,

前去观摩取经的人骆绎不绝,盲目跟风学习“10+35”教学模式者更如过江之鲫。这所学校到底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拨开现象看本质,其进步无非是技术层面的革新罢了。而如今,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杜郎口中学,更多的是弹出杜郎口骗局大揭秘,,百年后再来看杜郎口中学,这样的“名校”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沉淀,一如上世纪的“春晖中学”般历久弥新?

当技术都能被顶礼膜拜时,我们离思想已经越来越远了。高效课堂的“走红”同样说明这个问题——太多的教育者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成为热潮前的盲目跟风者。一些学校甚至把高效课堂当做华丽外衣,用流行概念包裹花样翻新的“某某模式”。什么样的教学才叫“高效”?教学该不该追求“高效”?当我们追随高效课堂前,请先就这两个问题给自己一个真正明晰的解释。

教学从来就没有简单高效、便捷实用的方法。刘铁芳在《关于教育:可说与不可说的》一文中指出:“什么都说,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宣称能说清楚,对于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这其中隐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其最终的后果很可能是教育中人的主体性的沦丧,也可能是教育意义的彻底被埋葬。”“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话也告诉我们,教育是触动心灵的、充满诗意的活动。面对教育,我们要多一点敬畏和慎重,少一些功利和浮躁。

教育的效果只能发生在学生身上,课堂高效的标准应该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奢望只是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就能达到课堂高效的效果。我们应该懂得一个基本常识,这就是:因为生命存在的多样性,才有了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所以,不管我们用哪种方式组织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应该尊重生命存在的多样性。而尊重生命存在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生命的潜能,就必须要有艰难的付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高效课堂,不是为了寻求一条教学的捷径,而是更加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生命更加旺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