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6.4)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6.4)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6.4)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6.4)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四节小学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时,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二)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

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和提问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能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程度和经验。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这样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选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第二,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

第三,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要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演示所使用的工具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的演示;图表、示意图、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电影、录像的演示。

演示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第二,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演示前,教师要明确演示的目的和关键,选择好演示的教具,演示时.教师要结合讲授进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第四。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五)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有: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有: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练习法的基本步骤是教师提出练习的任务,说明练习的意义、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做出示范: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巡回辅导,练习之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三,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还是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

除了上述五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之外,在我国中小学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下面进行

简单介绍。

(六)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因此,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又称之为发现法.其特点是关注学习过程甚于关注学习结果,要求学生主动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七)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只重认知,忽视情感的弊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各种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缺点是其应用的范围有限,有些抽象的知识不能用此法来掌握。因此,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类辅助性的教学方法来使用的。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

1.欣赏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寓教学内容于各种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活动之中,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欣赏教学法一般也包括对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和艺术的欣赏等。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认知与情感、活动与环境、学习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等。

(八)参观教学法

组织或指导学习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识。参观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各种植物品种改良技术的工作程序、后代选择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参观教学法可以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方向性的意义。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可分为学期的、单元的和课时的目标。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要对各种方法完成目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法。

2.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所用教学方法的不同.要依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3.学生年龄特征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除受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的影响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地、具体地、综合地考虑各种有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二)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不要长期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的灵活性是指在实际应用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随时对其调整。

教学方法运用的创造性是指从教学实践出发,在把握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此文章由伯乐教师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06570544.html,)整理提供。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完整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 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

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三篇范文(完美版)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三篇 篇一 眨眼之间,一个学期过去了,总的来说,我在这个学校已经工作了四年多了,由当初的的不成熟到现在的成熟,的的确确有了很多的改变,也有很多的感触,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与校本培训。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积累了不少别人的经验,也了解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学方面 1、备课从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的准备备课,认真的利用好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积极去听老教师的课,认真的向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经验以及那种对学生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可以根据要求,课前认真备好课,写好学校规定的标准的教案。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级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经常的上网查阅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时常和有经验的老教师研

究教学环节。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等,我积极的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理解形象化。 2、上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简单些的找学困生回答。因材施教,用学生的喜爱教学方法,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能够和学生积极的融合在一起,教学的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的理想。 3、辅导我利用每天的中午辅导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给学生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同时补充一些课外题让学生多练。此外,还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及时和家长沟通情况,共同督促学生的学习。对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辅导,给他们进行强化训练。 4、作业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思维提升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仔细的批改,对认真完成且正确率高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抄袭胡任务的学生进行教育。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讲解。作业及时的批改与讲解让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打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我仍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对待学生还不够亲切等。同时,在工作中,我意识到,人只要有一刻的松缓,一刻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

教育知识重点 第一章小学基础教育 一、教育概论 (1)狭义的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4)教育的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是其本体功能,促进社会发展是其衍生功能 (5)教育的目的:教育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映教育对人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向的要求。 (6)教育目的的作用: (1)规范功能: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管理 (2)激励功能:是一种激励的力量 (3)选择功能: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4)符合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教育目的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取向:把个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

的根本价值。代表人物有: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9)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其确立依据: (1)德育: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 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 的行为习惯。 (2)智育:是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 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二、教育历史 1.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体现天或神的意志 (2)生物起源说: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代表人物有:列托尔诺、 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的。代表人物:孟禄 (4)劳动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代表人物:凯洛夫、米丁斯基。 2.教育的发展(标志性事件):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最初的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西周时期六艺由六门课组成,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成为儒家私学的创始人;两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元时期《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考点梳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 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做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的属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测试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独立性 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3、学校文化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30×1’=30分、辨析题:4 ×5’=20分、简答题:5 ×6’=30分、材料分析题:2×10’=20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 第一章:教育基础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我国小学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小学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 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小学智育 、小学德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小学生的安全指导 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 、班级和班集体 、班级管理 、班级活动 、少先队活动 、课外活动 、班主任 第四章: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第五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案 、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1 第六章:教学实施 、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 、小学教学原则 、小学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章: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无名氏:《中庸》 无名氏:《大学》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 创立条件: 、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创立的标志: 、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2 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康德:德国哲学家 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洛克:英国哲学家 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2018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

2018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 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四个标志性事件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 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 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汇报材料 (1)

五一中心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一年来,在教育局和中心学校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五一中心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扎实开展快乐教育实践与探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校上下继续坚持“植育礼乐情怀,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加强三项建设。具体而言: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突出校本培训,突出常规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安全教育和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努力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稳步和谐发展,现就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向各位作简要的汇报: 一、抓管理,提高效能。 1、注重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我校采取领导切块包干的办法,构成校长——副校长——教务处——班级——教师分层管理的格局,分别分管德、智、体,具体分管方方面面的工作。形成了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齐抓共管,层层抓落实的局面。班子成员之间努力做到互敬、互帮、互助、互学、互补,实实在在地解决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考核考评机制,制定了《五一小学教职工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校本培训计划》、《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教职工考核方案》、《安全工作计划》和各种安全工作预案以及各类人员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把所有工作都列入考核范围,对师德、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实验、电化教育、体卫艺工作、校本培训、安全教育等工作检查的结果等全部记录在案。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3、教师工作建立了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情况档案袋,把每学期教师所完成的教学情况进行存档。等工作做完了,成绩也就出来了,这样一来,改变了过去让教师交(计划、进度、反思、试卷分析、总结)难的问题。而现在教师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交这些东西,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抓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更是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校重视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认真落实《英山县教研室的新

(完整版)2019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真题: 材料解析: 1、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定位。 2、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课堂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 2、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五、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怎样教育学生。 4、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 5、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6、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两个设计。 7、对于课堂吵闹现象老师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十、如何创建优良的班集体?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3、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4、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教材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基础性 3、义务性 4、全面性 二、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 6、系统性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三、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 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 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持性;4、自制性。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考点一:教育研究基本方法【出题类型:单选题】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是研究人员以“旁观者”身份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 非结构式观察则是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多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全面调查就是用来调查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全面情况,如对某一地区学龄儿童的普查,对某一学校全面情况的调查;重点调查是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如

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生的流动情况,可选择学生流动较多的农村中学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的一种调查,如要研究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数学成绩;个案调查是对一个单位、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这种研究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又叫跟踪调查。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行教育心理实验的方法。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史料分为文字和非文字两种。历史法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 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查和反思。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个案研究是指个案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叙事研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自传型叙事,即通过教师个人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促进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生长。 考点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出题类型:单选、简答】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汇报材料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汇报材料 2012-05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汇报材料本学年,我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不断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着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发展。现将一学年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安全管理,创建平安校园 安全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责任重大。学校时刻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从不放松对师生的安全教育,遇事必讲,逢会必谈。学校分别与各位教师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人人确立“安全第一” 的意识,组织专门机构,加强课间及路队的安全管理,确保路队及课间的安全。开展了“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等主题班队会活动,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讲解和安全教育,多次进行了防震、防火疏散演练,学校聘用了两位专职保安人员,配置了安保器材,重点区域进行监控录像,设置了报警装置。学校制订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预案,实行24小时值班巡查,并定期对校园进行安全检查,近年来学生在校及周边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二、大力协调教育投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图书、仪器,新增了6个多媒体教室,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根据自身条件建设了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阅报栏等校园文化载体,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设计并搞好教育文化,

学校整体布局日趋合理,校容面貌焕然一新,真正让学生感觉学校是“学园”又是他们的“乐园。 三、学校管理科学完善,教育教学有条不紊。 (一)、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办好学校之本,为此我校重视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充分借助利用农远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学校领导听课、评课,指导培训教师,激励广大教师努力工作。 (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学校德育管理进一步完善,学生日常行为更为规范。 本学年,学校加大了工作力度,加强了对班主任及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各位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责任感明显增强,学生文明卫生习惯得到进一步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正逐步形成。学生乱扔乱画、追跑打闹等现象大大减少了;做操、集会的纪律明显好转了(有了班主任的带队与监督,学生广播体操秩序井然,动作规范整齐);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学生渐渐增多了。值日学生的管理也进一步规范,“红领巾监督岗”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值日学生每天都能认真履行值日职责,对全校教师早读辅导情况及学生的日常行为卫生打扫情况能认真记载、及时通报。这些学生既是值日学生,又是环保小卫士,他们在监督检查同学的文明卫生行为的同时,还能捡起地上的垃圾纸屑等,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重点分析

了解分析总体考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科目二也就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总体考情。整个考试总分150分;时间为120分钟;题量为26道题:其中20道单选每道2分,3道简答每个10分,2道材料分析每道20分,1道教学设计题40分。总体来说,题量并不大,对于120分钟而言,时间是非常充足的。 展开章节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基础(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150分中占到45分左右,占到了30%的比重所以要全题型备考,所谓全题型也就是单选简答材料各种题型。) 第一节历年没考过,所以大家只需要做到答题了解即可;第二节历年只考过一道,2014年下考过校长负责制。因此这一节以选择题备考就可以;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考过单选和材料,但是今年再出材料题的概率不大,因此还是以单选题备考;第四节教育研究方法:主要以单选题备考。主要放在具体的方法上。比较方法的不同,这里大家只需抓住每个方法的关键词,考试时能根据关键词选择出来就可以; 第五节教育学基础知识:内容比较多,考试喜欢考,做单选题和简答题备考,还有些高频的考点,教育学的发展中有些主要的人物,历年考过的人物可以放在次重点的地位进行复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还没考过需要大家重点关注);教育与社会部分中教育与文化已经考过,这些可以简单看一下,了解即可。第六节心理学:历年顶多两道单选,考过一次简答题,所以以单选题备考。其中注意、感知觉比较重要,需要大家重点关注,能理解即可。第七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要,考过单选、简答、材料分析,所以这一节还是要以全题型备考。其中课程类型是重点,课程流派历年还没考过,但是还是要重点讲解。关于新课改理念、目标都是考单选题,所以简单看看。而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经常会结合材料来考,或出简答题,所以这些就需要大家重点去看。 第二章学生指导主要以单选、简答备考。这一章在考试中平均占19分,占12%的比例。 第一节主要以单选题备考,重点是要掌握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能题解每个规律的意思及带给教学的启示。第二节以单选简答备考:重点是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单选题,皮亚杰虽然考过,但是他还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人物,还是要重点掌握。第三节:历年

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一个学期的工作结束了,这个学期的工作是繁忙的、充实的、也是充满希望的。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心中有无限感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认真钻研教材,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开学初,我主动找教科书、教学用书,提前学习新课程标准。我认真阅读了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学用》,将重点内容摘抄下来,做好笔记。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吃透教材。每堂课后重视课后反思,从角方面、多角度去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做到查阙补漏。为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在课前,我认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以做到心中有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

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

30题: 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二)疏导原则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严要有度; ②严要有方; ③严要有恒; ④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⑥不能迁就学生。 (四)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客服缺点;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①统一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六)因材施教原则 ①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世界; ②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与活力。 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1.语言说服 ①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 ②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③做好引导总结。 2.事实说服 ①明确目的,制定计划; ②做好充分准备; ③加强指导; ④做好总结工作。 (二)榜样示法 ①选好示的榜样(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②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 ③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倾慕之情; ④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调动行为,提高境界。 (三)情感冶法 ①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③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四)指导实践法 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品德评价法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获得学生支持; 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④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种类:实物直观、言语直观、模像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