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导师 徐晋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导师 徐晋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导师 徐晋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导师

徐晋涛

现任职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能源安全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教授(资源经济学)

研究领域

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政策;农村土地利用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中国气候政策与国际气候谈判;林业经济学;水资源经济学;城市交通管理政策;农户家庭行为调查与研究。

教育背景

1999年佛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林学博士(自然资源经济学)

1996年佛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经济学硕士

1988年北京林业大学农学硕士(林业经济)

1986年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研究生班毕业

1984年吉林工业大学工学学士(管理工程)

工作经历

2011年8月-2012年8月,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访问学者

2011年9月-2012年8月,未来资源研究所Gilbert White Fellow

2011年8月-2012年7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农业经济学系访问学者

2009年10月-2011年8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主任(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学术休假,赴美做访问学者)

2006年1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教授

2004年7月-2006年1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基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0年10月-2004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基地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2年9月-11月,瑞典歌德堡大学经济系,访问研究员

1999年9月-2000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1999年2月-7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94年-1999年,美国佛吉尼亚理工大学自然资源学院,助研和助教

1987年-1994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经济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咨询工作

2012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林业政策思想库”成员

多国林业部门首脑非正式论坛“MegaFlorestais”发起人之一和常任顾问(每年秋季在参与国之间轮流举办)

2011年5月-,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中国集体林权改革研究”项目共同负责人

2008年6-7月,世界银行“中国国家造林项目(第5期)”产权问题专家

2005年10-12月世界银行“广西人工造林项目”制度分析专家

2003年8月-2004年5月亚洲开发银行技援项目(ADB PPTA 3998-PRC)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项目”中方专家组代组长暨经济学家

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瑞典环境研究所(UNDP-SEI)《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核心作者之一

2001年8月-2002年4月亚洲开发银行技援项目(ADB TA 3548-PRC)“中国水土保持战略”,经济学家。

2000年世界银行技援项目“中国的土地退化问题”,分课题(森林退化)负责人。

学术兼职与学术团体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农村能源、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课题组成员(2007-2009)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核心专家组成员(2004-2006)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保护地课题组组员(2003-2004)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交通与环境课题组顾问(2003-2004)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咨询专家(2003年7月-2008年7月)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林草问题课题组协调员(2000-2002)

东北林业大学兼职教授(2001-)

2008年欧洲环境经济学会年会科学委员会成员(瑞典歌德堡)

2009年欧洲环境经济学会年会科学委员会成员(荷兰阿姆斯特丹)

美国经济学会(AEA)会员

美国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会(AERE)会员

欧洲环境经济学会(EAERE)会员

留美经济学会(CES)会员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学术期刊任职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SSCI, Cambridge)副主编(2008-2010);政策委员会成员(2010-)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SCI, Springer)高级编辑(2009-2012)

《林业经济》编委

《中国林业经济》编委

《林业经济问题》编委

《环境经济与政策》编委

学术期刊审稿

China Environmental Serie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Studie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estry Chronicle, Food Policy,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 PNAS,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Worl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英联邦林学会会刊)2004年第3-4期客座主编。

《经济学季刊》,《林业科学》

《林业经济》2008年9月刊特邀主编

教学经历

《高级自然资源经济学》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课程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课程

《应用微观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

获奖情况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论文一等奖(徐晋涛,姜雪梅,季永杰,2006,“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林业经济》,2006(1)(总第162期):10-15),2008年12月。

中国工商银行奖教金,2008年10月

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

近期主要论文(英文)

1. Xuehong Wang, Jeff Bennett, Jintao Xu & Haipeng Zhang (2012): An auction scheme for land use change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OI:10.1080/09640568.2011.644401

2. Qin, Ping and Jintao Xu, 2012, “Forestland Rights and Farmers’Investment Incentives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of Fujian Province”,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accepted.

3. He, Hui and Jintao Xu, 2011, “Projection of Timber Supply and Demand Trends in China based on an Econometric Model”, Forest Product Journal, 61(7): 543-551.

4. Bennett, Michael T., Aashish Mehta and Jintao Xu, 2011, “Incomplete property rights, exposure to markets and the provis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in Press (doi:10.1016/j.chieco.2010.12.002)

5. Qin, Ping, Fredrik Carlsson and Jintao Xu, 2011, “Forestland Reform in China: What do the Farmers Want? A Choice Experiment on Farmers’Property Rights Preferences”, Land Economics, V ol. 87 (3): 473-487. .

6. Li, Jie, and Jintao Xu, 2011,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Policy Evolution, Actions Taken and Options Ahead”,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Policy Research, 1939-0467, V olume 3, Issue 1: 23 –35

7. Gauvin, Crystal, Emi Uchida, Scott Rozelle, Jintao Xu and Jinyan Zhan, 2010, “Cost-effectiveness of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with Dual Goals of Environ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 ol. 45: 488-501

8. Yin, Runsheng, Qing Xiang, Jintao Xu and Xiangzheng Deng, 2010, “Model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along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of Chin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 ol. 45: 454-465

9. Xu, Jintao, Ran Tao, Zhigang Xu and Michael T. Bennett, 2010, “China’s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Does Expansion Equal Success?”Land Economics, Vol. 86 (2) (May): 219-244..

10. Xu, Jintao, W.F. Hyde and Yongjie Ji, 2010, “Effective Pollution Control Policy for China,”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V ol. 33 (1) (February): 47-66.

11. Uchida, Emi, Scott Rozelle and Jintao Xu, 2009, “Conservation Payments,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Off-Farm Labor: Impact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on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 ol. 91, Issue 1 (February): 70-86.

12. Uchida, Emi, Jintao Xu, Zhigang Xu and Scott Rozelle,2007, ”Are the poor benefiting from China's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V ol. 12, Issue 04(August): pp 593-620.

13. Xu, Jintao, Runsheng Yin, Zhou Li and Can Liu, 2006, “China’s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unprecedented efforts, dramatic impacts, and requisite policies”. Ecological

Economics, 57:595-607.

14. Xu, Zhigang, Jintao Xu, Xiangzheng Deng, Jikun Huang, Emi Uchida and Scott Rozelle, 2006, “Grain for Green and Grain: the Impact of China’s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on Grain Prices and Food Security”, World Development, Vol.34, No. 1, pp.130-148

15. Uchida, Emi, Jintao Xu, and Scott Rozelle, 2005, “Grain for Green: Cost-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Conservation Set-aside Program”, Land Economics,Vol. 81 (2) (May): 247-264.

16. Xu, Jintao, and Andy White, 2004, “Editorial: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Forest Market and its Global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 Vol. 6, Issue 3-4.

17. Nilsson, S, G. Bull, A. White and Jintao Xu, 2004, “China’s Forest Sector markets: Policy Issues and Recommendations”,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 Vol. 6, Issue 3-4: 299-306

18. Xu, Zhigang, Michael Bennett, Ran Tao and Jintao Xu, 2004, “China’s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Four Years on: Current Situation, Pending Issues”,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Vol. 6, Issue 3-4: 317-327

19. Xu, Jintao, Ran Tao and Gregory S. Amacher, 2004,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State-Owned Forests”,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6: 379-390

20. Yin, Runsheng and Jintao Xu, 2003, “Identifying the Inter-Market Relationships of Forest Product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with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Tests”,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5: 305-315

21. Xu, Jintao, William F. Hyde, and Gregory S. Amacher. 2003. "China's Paper Industry: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during Economic Reform", 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8(1):49-78.

22. Yin, Runsheng, Jintao Xu and Zhou Li, 2003, Building Institutions for Market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China’s Rural Forest Sector,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00, 1-19.

23. Yin, Runsheng and Jintao Xu, 2002, “Welfare Assessment of China’s Rural Forestry Reform in the 1980s,”World Development, V ol 30. No. 10. pp. 1755-1767

近期主要论文(中文)(*表示匿名审稿)

1. 姜雪梅, 徐晋涛,“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职工收入变化分析”,《林业经济》,2011年1月,25-29

2. 尹航,徐晋涛,“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对木材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林业经济》,2010年4月,总第213期,27-30页。

3. 徐晋涛,“中国在后哥本哈根时期的气候战略选择”,《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年第1期,57-60页。

4. *杨小军,徐晋涛,“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月,第8卷,第4期,12-19页。

5. *李俊,徐晋涛,“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的分析-一种非参数方法的应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月,第8卷,第4期,139-146页。

6. *张海鹏,徐晋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动因、性质与效果评价”,《林业科学》,2009年7月,第45卷,第7期,119-126页。

7. 姜雪梅,李凌,徐晋涛,“林权制度改革对平原地区林地经营模式影响分析:山东省林权改革调查报告”,《林业经济》,2008年10月,总第195期,30-35页。

8. 徐晋涛,孙妍,姜雪梅,李劼,“我国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模式和绩效分析”,

《林业经济》,2008年9月,总第194期,27-38页。

9. *陈晓光,徐晋涛,季永杰,“中国北方城市居民用水需求管理分析”,《自然资源学报》,第22卷,第2期,2007年3月,275-280页.

10. 姜雪梅,徐晋涛,“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林业经济》,2007年4月,总第177期,23-55页.

11. 裘菊,孙妍,李凌,徐晋涛,“林权改革对林地经营模式的影响”,《林业经济》,2007年1月,总第174期,23-27页。

12. 易福金,徐晋涛,徐志刚,“退耕还林经济影响再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0期,总第262期,28-36页。

13. *季永杰,徐晋涛,2006,“环境政策与企业生产技术效率—以造纸企业为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第5卷第2期。

14. 杨小军,陈珂,徐晋涛,王均喜,2006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生态经济》2006年第5期。

15. 徐晋涛,姜雪梅,季永杰,2006,“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林业经济》,2006(1)(总第162期):10-15。

16. 陈晓光,徐晋涛,季永杰,2005,“城市居民用水需求影响因素研究”,《水利经济》,第23卷第6期,2005年11月:23-24,66。

17. 孙顶强,徐晋涛,2005,“从市场整合程度看中国木材市场效率”,《中国农村经济》,2005(6)(总第246期):37-45页。

18. *危结根,徐志刚,徐晋涛,2005,“劳动力市场发育、产权改革与中国森林资源退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第4卷,第2期:44-50页。

19. *徐晋涛,陶然,危结根,2004 ,“信息不对称、分成契约与超限额采伐”,《经济研究》,2004 年( 3 )(总第431 期第39 卷):37-46 页。

20. *陶然,徐志刚,徐晋涛,2004 ,“退耕还林,粮食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4(6) ( 总第150 期) :25-38 页。

21. *徐晋涛,陶然,徐志刚,2004 ,“退耕还林: 成本有效性、结构调整效应与经济可持续性—基于西部三省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季刊》,第 4 卷,第 1 期(总第14 期):139-162 页。

22. 徐晋涛,于英,谢晨,李昌钢,陈宝林,寇磊,200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集体林及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林业经济》,2003 ( 6 ):28-32 页。

23. 戴广翠,徐晋涛,王月华,谢晨,王郁,2002 ,“中国集体林产权现状及安全性研究”,《林业经济》,2002 (11) :30-33 页。

24. 徐晋涛,曹轶瑛,2002 ,“退耕还林还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02 (3-4): 56-60 页。

工作论文

1. Persson, Martin, Jesper Moberg, Madelene Ostwald and Jintao Xu, 2011 “The Chines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Assessing the Sequestered Carbon from the Land Reform”, Submitted.

2. Xuemei Jiang, Peichen Gong, G??ran Bostedt, and Jintao Xu, 2011, “Impacts of Policy Measur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Forests in Northeast China: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December 2011, EfD DP 11-12. Also Submitted

3. Xu, Jintao, 2011, “Empirical Analyses of Forest Tenure Choice in China”, Manuscript.

4. Zheng, Haochi, Paul Glewwe, Stephen Polasky, and Jintao Xu, 2011, “Reputation, Policy Risk, and Land Use: A Study of China’s ‘Grain for Green’Program”, Submitted.

5. Xie, Lunyu, Peter Berck and Jintao Xu, 2011, “The Effect of the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Reform in China on Forestation”, Revise and Resubmit,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6. Cooke, Priscilla, Jintao Xu and Xuemei Jiang, 2010, “Household Forestry, Tenure Rights and Household Labor Allocation to Forest, Farm, and Off-Farm Production in Rural China”, Manuscript.

7. Hyde, W.F., Jiegen Wei and Jintao Xu,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Example of China’s Forests since 1978,”Manuscript.

8. Holden, Stein, Jintao Xu and Xuemei Jiang, “Tenure Security and Forest Tenure Reform in China,”Manuscript.

9. Gong, Yazhen, Kathy Baylis, Jintao Xu and Gary Bull, “Social Connections, Networks and Social Capital Erosion—Evidence from Surveys and Field Experiments”, Manuscript.

10. Gong, Yazhen, Kathy Baylis, Jintao Xu and Gary Bull, “Risk Preferences and On-farm investment decisions—Field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Southwest China”, Manuscript.

11. Gong, Yazhen Kathy Baylis and Jintao Xu, “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 in an ethnically diversified region in China: Survey and field experimental evidence”, Revised and Resubmitted,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学术书籍章节(英文)

1. Xu, Jintao and William F. Hyde, 2005, “From Central Planned Economy to Vigorous Rural Enterprise: China”, in Garforth and Mayers (eds), Plantations, Privatization, Poverty and Power: Changing Ownership and Management of State Forests, Earthscan: London.

2. Xu, Jintao, Nuyun Li and Yiying Cao, 2004, “Impact of Incen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Plantation Resources in China”, in Enters and Durst (eds), “What Doest It Takes? The Role of Incentives in Forest Plantation Development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RAP Publication 2004/27, Asia-Pacific Forestry Commission/FAO: Bangkok.

3. Gong, Yazhen and Jintao Xu, 2004, “Chapter 7: Farmland Conversion in Dafang County, Guizhou”, in Katsigris, Xu and Schmitt, (eds.) 2004, “Implementing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and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Case Studies ”,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4. William F. Hyde, Jintao Xu and Brian Belcher, 2003, “Chapter 1: Introduction”, in Hyde, Belcher and Xu (eds), “China's Forest: Global Lessons from Market Reforms ”,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Press, Washington DC

5. William F. Hyde, Jintao Xu, Brian Belcher, Runsheng Yin and Jinlong Liu, 2003, “Chapter 10: Conclus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Hyde, Belcher and Xu (eds), “China's Forest: Global Lessons from Market Reforms”,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Press, Washington DC

6. Xu, Jintao and Yiying Cao, 2002, “Chapter 4: the Socioeconomics Impacts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SLCAP, in Xu, Katsigris and White (eds)”, “Implementing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and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Lesson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7. Xu, Jintao and Thomas A. White, 2002, “Part III: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in Xu, Katsigris and White (eds), “Implementing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and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Lesson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8. Krutilla, K, Jintao Xu, D. F. Barnes, and W. F. Hyde, 2000, “Estimates of Economic Study from Physical Measures fo the Forest Stock: An Example from Eight Developing Countries,”in Hyde and Amacher (eds.), “Economics of Forestry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troduction from Asi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学术书籍章节(中文)

9. 龚亚珍,徐晋涛,2004 ,“贵州省大方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案例分析”,载于徐晋涛,秦萍(主编)《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经济影响案例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林草问题课题组出版物。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10. 徐晋涛,曹轶瑛,2004 ,“西部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效率与可持续性”,载于徐晋涛,吉妮·卡其格里斯,安蒂·怀特(主编),2004 ,《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经济影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林草问题课题组出版物。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学术书籍(英文)

1. Eugenia Katsigris, Xu Jintao and Ulrich Schmitt, (eds.) 2004, “Implementing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and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Case Studies”,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2. William F. Hyde, Brian Belcher and Jintao Xu, (eds.) 2003, “China’s Forests: Global Lessons from Market Reforms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Press: Washington. DC

3. Xu Jintao, Eugenia Katsigris, Thomas A. White, (eds.) 2002, “Implementing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and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Lesson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4. Lu Wenming, Natasha Landell-Mills, Liu Jinlong, Xu Jintao, Liu Can, 2002, “Getting the private sector to work for the public good: instruments for sustainable private sector forestry in China”, Earthprint Limited: Hertfordshire, UK.

学术书籍(中文)

5. 陈建成,徐晋涛,田明华(主编),2006 ,《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一辑),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6. William F. Hyde, Brian Belcher ,徐晋涛(主编),2005 ,《中国的森林—有全球意义的市场改革经验》,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7. 徐晋涛,吉妮·卡其格里斯,安蒂·怀特(主编),2004 ,《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经济影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林草问题课题组出版物。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8. 徐晋涛,秦萍(主编),2004 ,《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经济影响案例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林草问题课题组出版物。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9. 魏殿生(主编),徐晋涛,李怒云(副主编),2003 ,《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碳汇问题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10. 徐晋涛,Ulrich Schmitt ( 主编) ,2002 ,《中国林业政策国际论坛论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11. 徐晋涛,Ulrich Schmitt ( 主编) ,2002 ,《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政策与国际经验

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12. 陆文明,Natasha Landell-Mills ,刘金龙,徐晋涛,刘璨,戴广翠,2002 ,《中国私有林政策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

近期研究课题(2000 年以来)

“环境政策工具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国家环保部、财政部公益项目,2011,课题主持人。

“中国林业市场经济建设理论体系研究”,国家林业局重大调研项目2010-2011

“基于GIS技术的中国东北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及政策模拟”,课题主持人,自然科学基金-IIASA-重大国际合作项目(70821140353),2009-2011。

“东北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和资源调查与改革路径分析”,国家林业局重大调研项目,2009-2010。

“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林权改革模式和绩效的实证分析”,课题主持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773001),2008-2010。

“中国土地利用政策效率研究”,负责人,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委托项目,2009-2010。

“中国林产品市场模型:林业政策变化国际、国内影响的分析”,课题主持人,资助方:瑞典国家发展署(“环境促进发展”项目),产权与资源集团,2009。

“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对农村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负责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农村能源、环境与适应气候变化课题组委托项目,2008-2009。

“集体林区林权改革研究”,负责人(世界银行委托项目,与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合作),资金来源: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产权与资源研究所,瑞典歌德堡大学。2006-2009 。

“国有林区改革方案研究”,负责人,来源: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立项),瑞典歌德堡大学、福特基金会(资助)。2004-2006 。

“森林健康项目社会经济评价”,负责人,来源:国家林业局造林司,美国林务局(资助)。2005 年7 月-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政策研究”,负责人,来源: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2004 年7 月-2005 年7 月

“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研究”,中方负责人。资金来源:世界银行。2004 年4 月-6 月

“中国环境指标研究”负责人,经费来源:瑞典国际发展署资助。2004 年1 月-12 月“造纸企业环境行为和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研究”,负责人。经费来源:瑞典歌德堡大学(与国家环保局政策中心合作研究项目)。2003 年-2004 年。

“中国林业政策变化对周边国家的社会经济影响”,中方负责人。经费来源:森林趋势组织(美国),国际林业研究中心(印尼)。资助:英国海外发展部。2003 年8 月-2004 年12 月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乡、村及农户水平社会经济影响评价”,负责人。来源:国家林业局退耕办。2003 年。

“森林产权研究”,课题负责人。课题来源:英国国际环境发展研究所(伦敦)。2000 年3 月-2001 年12 月。

“天然林保护项目的市场影响研究”,课题负责人。经费来源:世界银行。2000 年 2 月-6 月。

能力建设

2004 年1 月 1 日至2014年12 月31 日。“北京大学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项目”,

资助方:瑞典国际发展署。

2003 年2 月17 日- 3 月9 日。“自然资源经济学高级培训班”,资助方:东南亚环境经济学项目。学员:25 人(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社科院,国家林业局,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林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地点:北京林业大学。

2002 年12 月。“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培训班”,资助方:福特基金会。学员:30 人(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浙江林学院,部分省林业厅)。地点:浙江,临安。

2001 年11 月25 日- 12 月13 日。“资源环境政策研讨班”,资助方:福特基金会、台湾中央研究院。学员:大陆方24 人,台方40 人(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北京大学)。地点:台北。

2000 年8 月?日-9 月?日。“社会成本效益培训班”,资助方:福特基金会。学员,30 人(来源:国家林业局,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青海省林业厅,福建林学院,云南社科院,中国农科院)。地点:北京奥林匹克饭店。

主持国际学术会议

2008年2月28-29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与国家林业局、世界银行和产权与资源集团联合主办,参会人数120人(包括来自尼泊尔、奥地利、瑞典、英国、美国,以及世界银行、森林趋势、产权与资源集团、美国林务局、英国国际发展部和OECD 等国际组织代表)。地点:北京,格兰云天凯迪克大酒店。

2006 年9 月20-21 日“中国木材供给与林产品贸易国际研讨会”,“林权改革国际研讨会”,参会人数:80 人(来自墨西哥、印度、美国、法国、英国等国25 人,以及世界银行、森林趋势、产权与资源集团、美国林务局、英国国际发展部和OECD 等国际组织代表)。地点:北京,友谊宾馆。(合办方: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森林趋势、产权与资源集团)。

2005 年9 月27 日“国有林改革国际研讨会”,参加人数:60人(来自美国、巴西、墨西哥、印度、瑞典等国20余人,以及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森林趋势、国际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地点: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会议厅。

2002 年6 月, “中国林业政策国际论坛”, 参加人数:170 人(包括外国学者40 余人,来自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荷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和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森林趋势、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林业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地点:北京,昆仑饭店

2002 年4 月,“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政策与国际经验研讨会”,参加人数:100 人(包括国外学者30 余人,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荷兰、哥斯达黎加、巴西等国和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森林趋势、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地点:北京,友谊宾馆。

2001 年5 月,“中国林业政策国际研讨会”,参加人数120 人(包括国外学者30 余人,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哥斯达黎加、巴西等国和森林趋势组织、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地点:安徽,黄山。

其它学术活动(讲座、会议报告与学术交流)

2011年10月19日,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耶鲁大学“全球气候变化政治经济学讲座系列:“China’s Climate Policy at the Crossroads”。

2011年10月4日,美国密西根州东兰星市,密西根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政策计划公共讲座系列:“Climate Strategy: a Chinese Perspetive”, ESPP Public Lectur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October 4, 2011, East Lansing.

2009年5月26日,东南亚环境经济学计划(EEPSEA)年会,大会报告人,地点:越南大乐市。

2007年1月10日,法国行政学院,做题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环境与改革》报告,地点:巴黎。

2007年1月8日,经济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部长级)圆桌会议”,晚宴特邀演讲《中国林产品贸易趋势和可持续发展》,地点:巴黎。

2006 年7月6日,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做题为《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经济学思考》报告,地点,京都。

2006 年4月2日-14 日,受世界银行委托,向印度三个邦的林务局官员和非政府组织介绍中国林业改革经验,做报告《Forest Sector Reform in China》,地点:Shimla, Hyderabad, Bhubaneswar.

2005 年5月2日,在伦敦英国皇家国际事物研究所(Chatham House)做题为《China’s Timber Production, Policy, Trends》的报告。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2018年北大新媒体专硕MJC初试真题最全专业指导大全

2018年北大新媒体专硕MJC初试真题最全专业指导大全 一、论述题(任选三道作答,每题50分,共150分) 1、新媒体如何解构和重构社会关系。 考察内容:新媒体与社会 出题老师:杨伯溆 基本思路:从微观(个人)、中观(组织、企业、媒体)、宏观(国家、民族、社会)三个层次入手,用对比视角分析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的影响,如何解构旧的社会关系,如何建构新的社会关系。 相似考点:新媒体与社会变迁、新媒体与社会网络、新媒体与社会资本 2、结合新媒体谈谈你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解。 考察内容:技术学派 出题老师:王秀丽 基本思路:谈对“媒介即讯息”的理解,媒介对社会产生影响,不是来自媒介内容,而是来自媒介本身,结合新媒体的具体案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论述媒介对社会的影响。由此展开,可以继续论述媒介技术学派“媒介即延伸”“媒介即隐喻”等其他观点。 相似考点:经验学派、批判学派 3、结合大数据在网络营销中的运用谈谈如何平衡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 考察内容:新媒体产业、数据与隐私保护 出题老师:刘德寰、田丽 基本思路:大数据网络营销需要搜集用户数据,这之中就存在信息数据与用户隐私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在互联网产业中,众多应用与服务也涉及这一问题(联系顺丰菜鸟之争、华为腾讯之争),从不同角度谈论你的看法即可,比如平台垄断、用户权力、商业竞争、网络安全、隐私保护、政府监管等。 相似考点:互联网公司的社会责任、可信互联网建设、网络数据与网络版权 4、结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谈谈你对网络信息管理的看法。 5、 考察内容:新媒体监管 出题老师:谢新洲、田丽 基本思路:是什么(解释后台实名前台自愿),为什么(这一原则的必要性),怎么办(如何实施),简单说明之后,直接上升到新媒体监管和互联网治理的层面,从有法可依、功能监管、协同治理、技术辅助、社会监督等角度论述即可。相似考点:网络游戏监管、网络娱乐信息监管 新闻与传播综合

汉字听写大赛主持稿(终极版)

第三届汉字听写大赛主持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XXX。欢迎大家来到中华女子学院第三届汉字听写大赛决赛的比赛现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走来,历经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不仅是中国人语言交流的符号,更携带着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蕴藏着深厚丰富的文化意蕴,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体系都不曾具有的。然而电子时代,汉字俨然成了我们熟悉的陌生人。传承汉字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与使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究汉字的奥秘,领略汉字的风韵。希望通过此次比赛,能够唤醒信息时代我们日趋淡忘的汉字情结。 下面由我来介绍担任本次决赛的专家评委——

今天我们特别荣幸的邀请到曾担任央视诗词大会等语言文化类节 目的总策划,主创了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的姚喜双教授。姚喜双教授现任国家督学,国家语委咨询委员,国家语委审音委员会秘书长,曾任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除此外,姚喜双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等。欢迎姚教授的到来。 今天,我们还十分高兴地邀请到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姜丽萍教授。姜丽萍教授担任了《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版)、《汉语国际教育学报》的编委,并担任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基地)研究员、“中亚汉语国际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国

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论坛”专家委员会成员。姜丽萍教授主持了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国家汉办项目、海外合作项目、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重大专项项目等8项,并受国家汉办派遣,前往世界各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讲学培训和学术交流。姜教授24日就将赴德国讲学,感谢姜教授百忙之中莅临我校。 接下来,让我们热烈欢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施正宇教授。施正宇教授现任中国文字学会会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世界汉语教育史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撰写论文、教材、专著约40篇/部,曾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奖项。施正宇教授的作品《汉字的故事》获第八届全国图书"金钥匙"二等奖。《新编汉字津梁》(上下)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导师 张黎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导师 张黎 综述 张黎博士曾任教于美国密苏里大学,任助教授,教授电子商务和国际零售课程。回国后就职于某外资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 张黎教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管理和消费行为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领域论文多篇。 现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大国际BiMBA院长 中国高校市场学学会理事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南开管理评论》《营销科学学报》等学术期刊评审 中国品牌研究中心顾问 教授的课程及研究领域 1) 目前教授的课程:硕/博研究生—文献综述和定量研究方法;EMBA/MBA—营销管理;本科生—市场营销管理 2) 目前研究领域:消费者行为,特别是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的品牌延伸研究和消费者感知模式等;营销渠道成员关系 教育背景 1)博士:1996-1999年,专业:国际商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商学院和人类生态学院 博士论文:从力量理论(Power Theory) 看进口品牌服装在中国的行销渠道 2)博士在读,1995-1996年(于1996年6月转学至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专业:零售管理和消费者行为。消费者与工业服务管理系,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 3)硕士:1992-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品学系,商品学专业(导师:张大力教授)4)学士:1985-1989年,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工程专业 工作经历 1)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国际MBA * 指导硕、博士研究生、教授MBA/EMBA和本科生相关课程, * 进行学术研究工作,并参与和领导两个研究中心(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奥美品牌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大学直销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 * 承担一些教学服务工作,如招生等。 2)高级业务经理:香港亚洲讯息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2000年9月-2001年11月 * 创建一个市场研究队伍,领导市场研究队伍进行行业/产品方面的市场研究 3)助教授(tenure track):专业于电子商务和国际零售,隶属商学院,新闻学院,政治学院,人类生态学院和经济学院联合组成的跨行业研究组,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谈(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谈 记得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师兄师姐们是这么对我们说的:“你要想以后继续做化学,要不然就不修双要不然就修数双。你以后要想转行,就去修经双。”现在想起来,这样的说法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正确的,是有道理的,但我从现在看来,总有种深深的不安感。最近在审查校外双学位报名同学的资料,很多同学在个人陈述这一栏里都是这么写的,诸如“经济学是当今社会的第一学科”、“我从小就特别热爱经济学”、“我在我们学校修读了 XX 经济学课程, 从此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云云。我并不是要对这些想法有什么否定,但我只是想要说,大家想要修读经济学双学位,到底只是随大流呢,还是真是如上所述,“对经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有很多学校的主修专业就是经济的、金融的,想要来报考双学位,当然这些人是不具备报名资格条件的,但是,我想表达的东西应该不需要明说吧? 我肯定不是要劝退,只是希望大家在做出选择之前多想清楚。就我个人而言,我承认,我大一时就属于浑浑噩噩地随大流报了经双,一直那么水水地学着,直到大三快结束时决定放弃化学了,才开始对经济学有了点真正的了解。即使是现在,要问我对经济学有兴趣吗,我真心说不清。但是至少,我觉得学习经济学能让我感到自身的知识储备增长率远高于学化学时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社会科学,这个社会所发现的任何现象其实都可能纳入经济学的范畴,因此你需要里了解掌握有关你身边的任何事情,这样你就不能将自己局限于某个狭小的领域。而理科的学习,最终的归宿大多是在某个小领域努力钻研以求突破(当然对于真正的牛人来说学什么都是相通的。我喜欢这种每天都在学习,都能有新收获的感觉。 经双能给你提供的,就是这么样一种视角。虽然考虑到这样一个项目在全校的覆盖范围如此之广,因此不可能全部设置那种阳春白雪式的课程,但即使是那些并不需要太深的知识储备就能够理解的课程,也会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给你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诸如我上过的法律经济学、“人文与社会”跨学科讲座,以及旁听过的大国国家发展战略,都是这么样的一些课程。当然还有一些理论性非常强,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如每学期考试下来都会哀鸿遍野的计量经济学,以及我旁听过半个学期最后因为只是上课干听课下没有花时间研究而跟不上的金融计量,都是这样的课

新媒体研究院

【活动创意】 一、活动名称:叮咚FM新媒体研究院 二、参与群体: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老师,济南本地较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人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包括APP开发技术人员) 三、活动形式:举办新媒体研究年会,如广播新媒体沙龙、广播新媒体青年会等,讨论广播新媒体、手机台的发展;开办主播培训课程,培养人才。 四、活动意义: 1、借鉴经验教训,学习前沿理论,科学探讨手机台发展模式。 目前,已经号称用户过亿的喜马拉雅电台正在组织声势浩大的“新声活-2015喜马拉雅大会”,邀请诸多媒体及自媒体人、品牌方和广告人,探索全新的声音生活模式和营销推广方式,声称“将重新发布音频产业”。其邀请的大会发言人都是在新媒体行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声音APP中的大V。此次大会的召开,对喜马拉雅电台扩大影响力、增强自身实力十分有益。 喜马拉雅电台目前是面相全国的,组织一场如此壮观的大会也是合情合理的。叮咚FM立足济南本地,不意味着眼光会被这座城的三面山一面河限制住。驻济高校大部分都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有大批优秀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此外,还有诸多媒体单位。所以,如果我们借着叮咚FM上线推广之际召开一次新媒体研讨会,不仅可以与新闻传播学的专业人士合作,借鉴他们已经进行过的诸多调研数据和结果,为我所用,不断调整和优化我们在内容制造、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还能够扩大济南电台手机台叮咚FM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引领济南甚至山东省的广播新媒体发展潮流。 2、对主播进行专业的培训。 喜马拉雅电台有自己的大学,其实就是培训主播业务能力。我们建立叮咚FM新媒体研究院,一方面通过实践总结理论经验,一方面用理论指导新生主播,提高他们制作节目、播音、推广的能力,保证叮咚FM的内容品质和可持续发展。 在前期,我们部门联系部分广播类APP主播和一些学播音主持的学生,普遍都是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节目的定位,更别提去进行自我包装和推广了。而我们建立这样一个研究院,可以定期给叮咚FM上的常驻主播开课、交流,不断学习新东西,共同成长。

2019北京大学艺术综合考研冲刺复习汇总之简答题:视听语言部分

艺术综合-§简答题:视听语言部分 一、简述电影的性质/特征(726) 1、物质基础: (1)透视成像:是照相术的物质成像原理,这与人眼的视觉原理基本相同。 (2)视觉暂留:当人们看到某一事物后,即使眼前的事物被移走,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也不会立即消失,还会继续短暂滞留一定的时间(1/10秒)。 (3)视听融合是指电影不仅记录影像,同样记录声音,使视觉和听觉形象之间相互核实、相互加强。 2、心理基础:主要指电影接受的心理基础,即影像接受的心理基础。对于电影接受的心理基础研究,形成了电影心理学,它是心理学和电影美学交叉形成的学科。 3、综合性: 这是电影的重要特性。电影同时具有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特点与属性,并融合了绘画、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的不同元素于一身,形成自身的全新属性。如电影充分吸收了戏剧的艺术规律,甚至一些电影工作者直接来自舞台,如葛丽泰·嘉宝、费雯·丽、英格丽·褒曼等;中国从赵丹、白杨到演员巩莉、章子怡等也是如此。 4、产业性: 工业是电影的首要背景,是电影产生的先决条件。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甚至我国的横店影视城等,无不催生、促进、繁荣了电影的产业化。 5、艺术性: 电影是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是以相关技术为手段,通过画面,声音媒介,在特定的放映时间里在银幕空间上创作形象,再现生活并表情达意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具有特殊的艺术性。如《巴顿将军》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讲述了巴顿在二战中的故事,塑造了深刻丰满、耐人回味人物形象,传达了导演对战争的强烈批判,取得了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6、科技性: 作为现代科技发展产物,作为人类对超越物质存在的想象,电影明显区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如在《阿甘正传》中,主人公居然与肯尼迪总统促膝谈心;《侏罗纪公园》里奔跑的恐龙和始祖鸟;《泰坦尼克号》里巨大的轮船沉入水中等。 二、简述微电影的特征【了解】(397) 1、定义:即微型电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

2019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财经传媒考研经验分享

2019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财经传媒考研经 验分享 2018年三月份,对我而言,是既紧张有兴奋的时期,紧张的是已经闯过初试这一关,又要面临再次的录取挑战,毕竟已经半只脚踏入北大的人谁也不想前功尽弃,而且今年开始,北大汇丰商学院的深圳财经新闻MJC不在本部面试,改在深圳研究生院面试,因此我还要长途跋涉去深圳进行面试,并且深财的复试也比北大其他新传专业的面试要晚几天,令我欣慰和愉快的是,终于最终被录取了! 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很多,积累的考研经验很多,能力提升了很多,自我也成熟了很多,今天写这篇经验贴,是希望给所有考研的学弟学妹们不仅仅是一种鼓励和支持,更有方法上的学习和参考! 本科学的是与新闻不太相关的专业,而成为北大学子一直是高中时的梦想,可惜因为当时偏科所以没能如愿,我便希望借此考研机会实现自己的初心,所以报考深财,怎么样,理由很简单(其中人生真的很奇妙,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风险也挺大)。备考过程中上一届学姐推荐全程一对一跟新祥旭学,在专业课的复习上方向比较明确,轻松很多。 还有就是北大深圳财经新闻MJC是北大汇丰商学院开设的偏财经领

域的新传专硕,因此招牌响亮、师资雄厚,更重要的是通过去年在北大听的深圳财经宣讲会,了解到这个专业对今后的就业或者深造来说,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和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我便选择报考这个专业!考研贵在坚持,合理的复习规划让我打赢了这场考研战。 很多经验贴上都有学霸大神说,自己是在初试前两三个月才开始复习的,确实有人在很短的时间获得最大化的效率,最终考研成功,但是我要说的是,无论是在具体的复习过程自己制定计划中还是观看别人的复习经验,都需要量体裁衣,也就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这才是考研复习成功的根本,否则方法不当而没能考上的例子非常多。 今年深圳财经新闻的复试线是385分,真可谓高手如云,新闻传播类其他专业也都是350左右,当然主要是很多同学的专业课分数特别高,因此只要你两门公共课140左右,基本上分数都可以390以上接近400分,很多同学都是390分以上。 以往的考生,包括去年的我看的新祥旭这里考上的深圳财经新闻的学哥学姐的经验贴,觉得其实学哥学姐都很平易近人,还有几个学校也跟我一个档次,我觉得能考上,准备过程中总想知道专业课考哪些内容、需要看哪些参考书和资料,但是专业课的复习最终是用落实到考研的真题上的,两门专业课300分完全可以决定你复试的排名是靠前

北京大学2016年考研复试基本分数线

权威师资优质教学博仁考研https://www.360docs.net/doc/ff6862642.html, 北京大学2016年考研复试基本分数线北京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基本分数线已经公布,报考北京大学心理学学硕和心理学专硕(应用心理硕士)、历史学的同学可以参考院校复试基本分数线和院校复试安排着手准备考研复试。考研复试同样不可小觑,复试准备时间短需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中了解复试相关信息进行充分准备。 根据教育部有关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以及北京大学和各院系的招生计划,我校按照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不同类型考生的初试成绩,分别确定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基本分数线。满足以下各项单科成绩和总成绩要求的考生,还须达到院系确定的复试分数要求才能进入复试。 一、学术学位: 学科门类政治外语专业课1专业课2总分 哲学(01) 50 50 90 90 340 经济学(02) 55 55 90 90 370 法学(03) 50 50 90 90 340 教育学(04) 50 50 180 310 文学(05) 50 50 90 90 340 历史学(06) 50 50 180 380 理学(07) 50 50 90 90 310 工学(08) 50 50 90 90 310 管理学(12) 50 50 90 90 345 艺术学(13) 50 50 90 90 375 二、专业学位: 考试科目专业学位政治或综合外语专业课1 专业课2 总分备注 应用统计硕士 025200 50 50 90 90 375 金融硕士025100 数学科学学院50 50 90 90 360 金融数学与精 算学方向经济学院60 60 90 90 370 光华管理学院60 60 90 90 400 深圳研究生院50 50 90 90 380

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公共财政学》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课程 2013年春季学期 上课时间:每周四7-9节(15:10-18:00) 上课地点:理教314 任课教师:李力行 联系方式:lilixing@https://www.360docs.net/doc/ff6862642.html,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研究生专业课,要求选课同学具有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背景。本课程将介绍公共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并以实证分析为基础,重点讨论个人和公司税收的经济效果、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以及中国财政税收制度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等题目。 考核方式: 20%-出勤与课堂参与; 25%-文献报告(1-2次); 25%-审稿报告(1篇); 30%-研究计划(学期结束后一个月以内提交) 课程提纲: 1. Taxation 1.1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taxation: labor supply and taxable income 1.2 Taxation and efficiency, tax avoidance and evasion 1.3 Application to China 2. Expenditure 2.1 Social security 2.2 Other public insurances 2.3 Public goods, education, and program evaluation 3. Fiscal 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3.1 Economic theory of federalism 3.2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 3.3 Interaction of fis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local governance 阅读材料: 1. Taxation 1.1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taxation: labor supply and taxable income Macurdy, Thomas (1992). Work Disincentive Effects of Taxes: A Reexamination of Some Evidenc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apers and Proceedings, May, pp. 243-49. Eissa, Nada (1995) “Taxation and Labor Supply of Married Women: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as a Natural Experiment” NBER Working Paper 5023. Eissa, Nada (1996). Labor Supply and the 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 of 1981. In Empirical

新媒体简介

新媒体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指出,“IPTV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视节目内容”。 网络电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制度上的弊端。业界人士提出,“网络电视不仅是电信运营商的一场盛宴,对节目制作商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然而,“在新媒体产业领域,广播电视已不再享有原先的政策保护和市场垄断优势,与市场接轨的企业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数字交互电视是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的新型电视媒体,它的发展给电视传播方式带来了革新。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数字电视,产业链有望增长 作为新媒体之一的数字电视同样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广电总局正式将2004年定为“数字电视年”,并计划2005年完成3000万用户的目标。2005年对数字电视的研究依然集中呼吁加快完善广电政策的制定,以有利于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增长。有人指出,“可以预见,快速增长的数字电视用户将推动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快速发展,虽然要实现市场意义上的盈利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但作为政府作用的体现,传媒产业政策的放开、数字电视产业政策的推进为传媒企业指明了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还有文章从实证调查入手,对数字电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浙江传媒学院课题组通过市场调查数据说明:“数字电视点潜在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影响数字电视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数字付费推广的USP(Unique Sel l in gProposi t ion)发展模式,即认为数字电视应该有独特的销售主张,因为数字电视是“技术层面”和“内容层面”两者合一的综合体,而且必须以后者为核心,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老年人收视群体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专家提出,老年受众是付费数字电视的潜在用户之一。因此付费数字电视要兼顾老年人,启动老年市场。 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叶祖尧博士简介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National School …

叶祖尧博士教授(Raymond Yeh) 叶祖尧博士现为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IEEE)院士, 美国奥斯汀大 学IC机构的资深研究员。曾任美国宾州大学、德州大学、明尼苏达大 学及马里兰大学教授,并兼任德州及马里兰大学电脑系主任。叶博士曾 在1978年帮助李国鼎博士规划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并获国际电机与 电子工程师学会颁赠的百周年纪念奖牌和特别奖,SDPS颁赠的终身成 就奖,台湾政府颁赠的资讯科技远见领袖奖章。 1982年,世界著名的软件工程学创始人叶祖尧博士,带着自己开创的“软件工程学”理论来到中国,成为当时中国政府计算机领导小组的顾问。他制定了一项“中国软件发展计划” 提交到国务院主要领导,我国软件业从此启动。叶博士80年代末参与成就新加坡股市;推动台湾IC产业的发展;90年代在美国德州创造了第二个硅谷……。 在学术领域不断取得的成功同时,叶博士更是游刃于商业,在经管领域取得相当辉煌的成绩。叶博士曾创立了三个成功的合资软体公司,并任CEO的职位长达15年之久,更曾经应邀担任联合国,及美、日、新加坡等多国政府的管理顾问,同时也是IBM、GTE、AT&T、Fujitsu、NEC、Siemens、Hitachi等公司的企业顾问。 叶博士的著作在重点专业期刊杂志发表120篇论文,并出版11本 技术与经管专著。其中包括屡获佳评的《零时——即时响应客户需 求的创新战略》。这本富有创见性的书提出了“零时”公司的概念,解 释了技术是如何影响组织结构的,并结合英特尔、福特、亚马逊、 戴尔等公司的丰富案例归纳出零时公司需满足的五条法则:零价值 间隙、零学习间隙、零管理间隙、零流程间隙和零内部间隙。“零时” (Zero Time)为企业在以光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如何生存和发展提 供了前瞻性的指南,在亚马逊图书销量排行版畅销中销量名列前 茅。 2005年叶祖尧博士携最新著作《商业谋略》(The Art of Business)再次来到大陆。《商业谋略》一书的英文版去年底在 美国上市以来,受到了众多公司主管的欢迎,在亚马逊图书销量 排行版畅销中销量名列前茅。该书运用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前《孙 子兵法》,通俗易懂地分析了世界上零售连锁店沃尔玛、IBM、电 脑制造商戴尔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这些大公司成功的共同秘诀, 并总结出孙子兵法的精华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为国内外中小企 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效仿的素材。2006年4月10日,该书由经 济管理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中国发行。

2019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经验分享

2019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经验分享 一、我的备考顺序 看参考书目(2-8月) 画框图(3月) 画出重点背诵名词(4月) 背书(4-10月) 整理专题(6-8月) 浏览老师论文(10月) 掐表做模拟题(10-12月) 做真题(10-12月) 查漏补缺(12月) 二、参考书目 北大新媒体专硕考察的基础知识板块:传播学基础知识、批判学派、社会研究方法、新媒体理论与热点。 (一)传播学理论与历史 1.李彬《传播学引论》: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娓娓道来,是跨专业备考考生的入门读物。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新闻传播专业基础书,书的条理、逻辑都很清晰,建议反复记忆。 3.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郭书中对批判学派涉及较浅,这本书很好地做了补充。 4.中华传媒网《传播学考研复习精编》:只有影印版。按照传统5W模式+批判学派+研究方法来编写,是一本帮助我们梳理知识体系的教材。 (二)社会研究方法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一本系统讲解研究方法的书,比风笑天的书更全更厚。和其他学校不同,北大新媒体专硕必考研究方法,所以一定要反复研读、记忆。研究方法比较抽象,建议大家边作对比边画框图,帮助理解。 (三)新媒体理论与热点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这本书也是新闻传播必读书目 2.学院老师论文:研究老师论文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你理解老师研究方向和角度。这项工作我是从10月份开始做的,按学院老师的不同研究方向整理,初试答题避免写出来的观点与老师相左。请尽量记忆背诵你认为可以用到的老师观点,同类论文可以一起整理。。 3.期刊杂志:阅读近半年的《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与写作》,适当摘抄、记忆。

浅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

浅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 还记得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师兄师姐们是这么对我们说的:“你要想以后继续做化学,要不然就不修双要不然就修数双。你以后要想转行,就去修经双。”现在想起来,这样的说法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正确的,是有道理的,但我从现在看来,总有种深深的不安感。最近在审查校外双学位报名同学的资料,很多同学在个人陈述这一栏里都是这么写的,诸如“经济学是当今社会的第一学科”、“我从小就特别热爱经济学”、“我在我们学校修读了XX经济学课程,从此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云云。我并不是要对这些想法有什么否定,但我只是想要说,大家想要修读经济学双学位,到底只是随大流呢,还是真是如上所述,“对经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有很多学校的主修专业就是经济的、金融的,想要来报考双学位,当然这些人是不具备报名资格条件的,但是,我想表达的东西应该不需要明说吧? 我肯定不是要劝退,只是希望大家在做出选择之前多想清楚。就我个人而言,我承认,我大一时就属于浑浑噩噩地随大流报了经双,一直那么水水地学着,直到大三快结束时决定放弃化学了,才开始对经济学有了点真正的了解。即使是现在,要问我对经济学有兴趣吗,我真心说不清。但是至少,我觉得学习经济学能让我感到自身的知识储备增长率远高于学化学时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社会科学,这个社会所发现的任何现象其实都可能纳入经济学的范畴,因此你需要里了解掌握有关你身边的任何事情,这样你就不能将自己局限于某个狭小的领域。而理科的学习,最终的归宿大多是在某个小领域努力钻研以求突破(当然对于真正的牛人来说学什么都是相通的)。我喜欢这种每天都在学习,都能有新收获的感觉。 经双能给你提供的,就是这么样一种视角。虽然考虑到这样一个项目在全校的覆盖范围如此之广,因此不可能全部设置那种阳春白雪式的课程,但即使是那些并不需要太深的知识储备就能够理解的课程,也会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给你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诸如我上过的法律经济学、“人文与社会”跨学科讲座,以及旁听过的大国国家发展战略,都是这么样的一些课程。当然还有一些理论性非常强,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如每学期考试下来都会哀鸿遍野的计量经济学,以及我旁听过半个学期最后因为只是上课干听课下没有花时间研究而跟不上的金融计量,都是这样的课程。还有一些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同学会去选修研究生的“三高”课程(即高级微观、高级宏观、高级计量),这些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了。与校内开设的通选课相比,经双的课程难度肯定会更高、课程要求也肯定会更麻烦,毕竟这是一个体系里的课程,相互之间都会有联系性,但是你能从中收获的知识肯定会更多。 修经双会影响本专业的学习吗?据说某些院系的老师在大一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吓唬同学,说修了经双以后连觉都没得睡了云云。就我个人而言,我表示一般不会对主修专业有太大影响,唯一的影响就是男生可能要少打几盘dota,女生可能要少追几部剧了。文科生同学可能压力会大一些,从我这段时间进行毕业审查中可以看出,文科院系的同学挂科的、退课的人次明显高于理科院系的。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同学通常都属于一挂挂一片、一退退一堆的类型,且多集中于计量、概统两门课程。因此,真正认真学的同学,绝大多数都能顺利地学下来,拿到这个学位。就我个人而言,毕业时主修专业总学分应该会达到161.5学分,双学位45学分,加起来206.5学分,除了大二上学期由于被ex 耍得团团转而绩点跌破天际以外,其他学期均为正常水平,与大一未修双学位时并无显著差异。修经双的节奏通常是,平时的晚上和周末加一节课而已,从大二开始修,每学期大约需要修8学分即两门课就可以了。并且,我认为经双最人性化的地方在于,所有课程的考试时间都会放在通选课考试周之前的两周进行,这样就可以和主修专业的考试错开了,当然另一方面,通常造成的结果就是由考试周变成了考试月……其他双学位由于规模不大而经常需要和本院的同学一同上课,考试自然就会放在考试周进行,具体会怎样不需要我明说吧? 说了那么多都是个人的东西,接下来改用比较官方一点的语气。我们常说的北大四大俗里的“修经双”,特指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NSD)从1996年开始开设的经济学双学位,主要面向北京大学校内非经济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的同学,以及从2003年开始也面向校外本科为非经济学学士的本科毕业五年内的同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CCER)即是国发院的前身。据说光华今年也打算开双学位,但是他们要开设的应该是管理学双学位,弄不清楚这两者区别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坊间一直流传着

2019北大新传和新媒体对研究方法的考察规律必看

2019北大新传和新媒体对研究方法的考察规律必看 北大新传院和新媒体研究院对研究方法的考察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按照规律,掌握基础知识点,并且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进行复习,事半功倍。 研究方法学习板块 北大新传和新媒体MJC对研究方法的考察分为三个方面:研究方法的方法论、资料收集、资料分析。 也可以按照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展开的: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2011年-2018年北大MJC历年真题总结与规律 (一)新媒体历年真题与规律 名词解释: 配额抽样(2018) 实证主义(2017) 聚类分析(2017) 相关分析(2016) 数据挖掘(2016) 简答题: 简要分析定序变量与定类变量在统计分析时的区别。(2018) 简要阐述信度与效度的关系。(2018) 信度与效度,以及在网络抽样下信度与效度的发展。(2016) 用户体验及其研究方法。(2015) 对比分层抽样和配额抽样。(2015) 论述题: 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特点与异同,结合案例分析定量与定性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使用.(2016) 大数据和小数据的关系,二者的功能。(2015) 新媒体领域你感兴趣的问题,做个研究设计。(2015) 从近年新媒体研究院考研初试题目看来,名词解释主要集中在方法论、资料分析部分,都是非常基础的概念,比较好掌握。 简答题主要围绕两个具体的概念或者研究方法展开,进行对比分析,比如“信度与效度”、“定类变量和定序变量”、“分层抽样和配额抽样”,但是每一组概念比较都是放在一个特定语境下进行考察的,比如说,“定类变量”和“定序变量”大家肯定都复习到了,但是它俩在“统计分析”部分的差异你有思考过吗?所以如果审题不认真,或者复习的不够全面,非常容易答偏,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同学考试的时候把卷面答的满满的,却拿不到分数的原因。 论述题最主要的特点,是考察同学们对新媒体和互联网时代的研究方法的认识。所以在复习的时候,除了对传统研究方法理论要扎实地掌握,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运用和发展也要掌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导师 杨壮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导师 杨壮 现任职务 北大国际(BiMBA)联席院长 北大国际(BiMBA)教授(MBA)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学教授 研究领域 管理学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 教育背景 1986—1991年,哥伦比亚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PhD),美日比较管理 1984—1985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硕士(MA),组织体系和组织功能 1982—1984年,普林斯顿大学,WWS,公共事务与国际关系硕士(MPA) 1978—1981年,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研究所硕士(MA) 1971—1974年,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BA) 工作经历 2008.10至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大国际MBA国际院长 1991.9—2008.10,美国纽约Fordham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管理学终身教授,北大国际MBA美方院长 出版书籍 2009.2,锻造领导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中国机械出版社 2007.7,管理——未名之道,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7,将帅之道(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魂商》与张玮合译,华夏出版社 主要发表论文 1)Feb., 2005 Managing in an age of complexity: quantum skill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With Professor Charlotte Shelton of Rockhurst University, Helzber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Tony Liu of Peking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V olume 23, No.2 2005) 2)Nov. 2004 Preface to the book, Chinese edition “Successful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Strategic Alliances—how to bridge corporate cultures”by Charles Gancel, Irene Rodgers and Marc Raynaud, published b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5 3)Jun-Aug, 2004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HRM Practices of Overseas Subsidiaries in China’s Transition Economy. With Professors of John Farley of Dartmouth College/China-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and Scott Hoenig of Fordham University GB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une-August (2004)

2015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CCER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CCER真题【回忆版】 微观部分 1.一个10万人口的小镇,政府发了1000个出租车牌照。为了简化, 假设每辆出租车每天行驶300公里,每天行驶的成本(包括汽油什么的)总计为300元。每个人的需求函数为p=32-10q(q为每个人每天所需的公里数)。 问: A)均衡的价格和公里数 B)一年算365天,出租车牌照的一年期的价格是多少? (感觉好像漏了一问。。。不要打我) 2.某市有人口数N,其中有40%的人是没有购房能力的,60%有购房 能力。购房者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成。其中,x为其他商品的数量,y为房子的平米数。y的价格为P,购房者收入为m。 问: A)房地产市场上的需求函数。 B)假如该市有M个房地产商,其生产函数为,其中在市场上k 和l的价格分别为w1,w2(哪个是w1,哪个是w2,已经不记得了,不过不影响大家吧)。政府手上有总计L的土地指标,免费地平均地分发给每一个房地产商。求市场上的供给函数 C)根据上述条件求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 D)由于房价过高,政府决定介入,对每平米房子征收税t。为此

时的价格和产量。若政府决定为那些无购买能力的40%的人建造保障房,从L的指标中抽出10%用于建造保障房,免费发给无购买能力的人。此时房价和产量多少?上述的两个政策对抑制房价是否有效?更多资料请加我扣扣:2零8六六六8364 3.波音和空客两个产商,其成本函数都为C(q)=8q。市场的需求函数 为P=20-Q。 问: A)求古诺/纳什解,此时各自的利润各是多少。 B)两个产商是否有合谋的意愿。 C)若美国对波音每单位产量进行3的补贴,为此时的古诺/纳什解,并求其利润。 D)上述的古诺假设是否合适,为什么。 E)(我貌似这里又漏了一小问了,对不起大家了。。。我记忆力不好。。。) 4.小明要在未名湖畔做生意,决定投资滑冰或者攀岩,冬天有可能是寒冬,也可能是暖冬,收益表如下: 寒冬(概率0.55)暖冬(概率0.45) 滑冰200005000 攀岩500015000 问:

新媒体与舆情管理在线学习答案

新媒体与舆情管理在线学习答案 1.以下不属于新媒体发展态势的是(A )。 A、新闻业的振兴 B、互联网公司进入新闻业 C、社交媒体参与新闻传播 D、垂直化、社交化媒体崛起 2.下面不属于互联网的角色是( D )。 A、信息发布平台 B、社交平台 C、服务平台 D、管理平台 3.垂直化、社群化媒体崛起表现形式不包括( C )。 A、群体文化 B、亚文化 C、消遣文化 D、小众文化 4.下面对网络强国战略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D )。 A、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继承了中国梦思想传统与价值诉求 C、有利于把握历史机遇、改变世界格局

D、人类进入命运共同体 5.互联网是凝聚共识的同心圆,不包括(B )。 A、媒体管理的同心圆 B、党群关系的同心圆 C、线上线下的同心圆 D、国内国外的同心圆 6.网络技术核心论不包括 ( B )。 A、基础技术 B、关键技术 C、非对称技术 D、前沿技术 7.下面不属于网络群众路线范畴的是(C ) A、领导干部要走网络群众路线。 B、通过网络吸纳网民意见 C、所有人在网上畅所欲言 D、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 8.当前(D )已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疆域。 A、海洋 B、天空 C、太空 D、网络空间 9.美国已有超过(B )用户在Facebook或Twitter上获取

新闻。 A、五成 B、六成 C、七成 D、八成 10.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 C )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 A、十八届三中全会 B、十八届四中全会 C、十八届五中全会 D、十八届六中全会 11.反映新闻业蜕变趋势的有(ABCD )。 A、移动化、视频化成为新方式 B、“算法分布”模式使新闻个性化 C、技术拓展了认知边界和新闻形式 D、互联网思维开启新闻众筹和众包的新模式 12.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势表现为(ABCD )。 A、网络舆论的国际化程度加深 B、网络公共讨论热度不减 C、网络谣言层出不穷 D、网络舆论关联性增强 13.网络文化的特征有(ABC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09 级硕士研究生学习指导手册 二OO九年八月 各位同学: 欢迎进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学习,并预祝你们顺利完成学业!二十一世纪中国正经历着急剧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这为当今的经济管理研究和实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 天时”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一批大师级经济英才即将在中国这片沃土诞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未来的战略目标是培养真正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经济学人才,同时也为世界培养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中心将通过打造一流的博士项目来融入全球性的竞争: 1、加强研究生教育,提升配备师资的整体水平,按照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国实际需求设置相应课程。 2、将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送往国外知名大学短期学习,接受规范的经济学训练,打好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我们的任务: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经济研究机构。在学生成才方面,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品德情操和人文精神,提高全面素质;课程设置强调坚实的基本经济理论和数量方法的训练,培养解决中国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CCER勺使命是为北京大学的教学科研、为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为当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研究做出贡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希望各位同学在严格遵守《北京大学研究生手册》的同时,仔细阅读《国家发展研究院指导手册》,国发院将严格按照学生手册执行日常管理,以帮助各位同学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愉快地接收经济管理知识的训练。 研究生办公室 2009-9-8 目录 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管理规定 国家发展研究院2009 级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国家发展研究院2009 级经济学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国家发展研究院奖学金评审条例 国家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日程表毕业研究生办理成绩单程序 毕业生就业程序 国家发展研究院助教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研究院助教工作要求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管理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