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大同思想

儒家大同思想
儒家大同思想

儒家大同思想——政治家与思想家的界限

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创始于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旦时代。后经春秋战国时期及历代封建王朝一系列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其外延更加宽广。重民,是民本思想的逻辑起点,孔子、孟子、荀子、贾谊等思想家对民的地位和作用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司马光本人可以说是饱受了儒学文化的浸染。他是在先继承了先贤的重民思想之后,才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司马光提出了有关“民心决定政治兴亡”的思想。在《资治通鉴》中,他记载了大量史实来说明民心向背与政治兴亡的联系。凡是治世都是得民心的,能得到百姓拥护的。如刘备之所以据蜀而鼎立天下,是因为他弃城而不弃民,面对曹操的追兵不忍心弃民而去。凡乱世都是因统治者视百姓如草芥而失民心,导致邦覆国灭。南北朝诸侯“作芳乐苑,山石皆涂以五彩,望民家有好树,则毁墙拆屋而徙之”[5]。这样的事例用来告诫帝王不可以贪图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连百姓的正常生活都不顾,不假思索地将他们的所有物占为己有。不得民心的王朝必定会灭亡。

在民族思想方面,司马光提倡、发扬了民族和睦观。他以儒家“德化”思想为基础,糅合、吸收西汉桓宽的民族一体思想等,积极主张各民族共生共存、和睦相处。追求整体和谐是儒家哲学的一大特色。而体现在民族思想中就是反对武力,崇尚和平。早在《尚书》中就有“协和万邦”,“柔远能迩”的说法。春秋时代孔子就明确的提出了“和为贵”,反对以力服人。司马光延伸和扩展了先秦儒家“德化”思想的内涵,反对肆意挑动战争,崇尚民族和谐发展。

此外,司马光将桓宽的华夏与四夷,中原与边疆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统一的民族观。即四夷与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提倡各民族共生共存。自秦统一以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促进了地区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中原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对国家、民族和民族间问题的看法也相应地得以提高和发展。西汉时,桓宽就提出:“中国与边境,犹肢体与腹心也,夫肌肤寒于外,腹疾于内,内外之相劳,非相为助也!唇亡则齿寒,肌体伤而心惨怛。故无手足则肌体废,无边疆则内国害。”也就是说,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与中原是密不可分的。就像人的肢体与躯干的关系,就像嘴唇与牙齿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发展得和谐,就能促进整体的进步。但是反过来,发展中充满了冲突,只会相互牵制,最终一损俱损。同样,没有边疆的稳定发展,中原地区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威胁。因此,应当把华夏与四夷,中原与边疆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认识到它们的发展壮大是相辅相成的。

《资治通鉴》书中内容的精华之处都几乎无一例外地体现出司马光在肯定史学遗产的借鉴作用后,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再对其进行重新加工、整合、创新,分析,解决新的历史问题,才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思想体系。而他的思想又得到了后代的重视、利用,这样,古代历史的精华所在就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发扬光大。因此,司马光之所以能取得杰出的成就,前代史学家、思想家作出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三、“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终于发展成愈加全面的经世目的

“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起初是注重史学的借鉴作用。一直到唐朝的杜佑才发展成为比较全面的经

世目的。”“经世致用”的确切含义远远不只是注意历史事件中的政治现象,从历史事件方面总结治乱得失的模式,而是需要深入到社会的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领域,从各种制度的更替、变化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有利于它对历史上的治乱得失作全面、深入考察。也就是说借鉴的内容、范围完全也应该体现出全面化、多样化的特点。我们现在将“以古为镜,经世致用”这一优良传统贯穿到

探讨、研究史学的过程时,同样也需要要注意让视野扩大。例如一个比较典型的经世致用的大经济

思想——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这个道理对于今天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宝贵的价值。

中国从古代时候起,就有一条很重要的经济学思想,即:“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

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修,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偎勿

坏。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水火金木土谷,称之为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歌之,谓之

九歌。”意思是说,善于经世致用之道者,美以戒之,威以督之,歌以劝之,只有把六府三事都做

好了,处理恰当了,才能达到万事永治,也就是时下最大的功劳了。如何才能算是做好了、处理恰

当了呢?那就是要按照六府三事的顺序一直做下去,使其达到和谐、统一、完美的效果。水、火、

金、木、土、谷是养民之本,故先修之。但是这些只是养民的具体事务。而怎样养民才算得上是至

养之政呢?从大经济学的理论高度上来讲,处理好“正德、利用、厚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才是关键。

如果德行正,财用利,资生厚,三者和谐、完美、统一,则经世致用之道备矣。也就是说,一个有

所作为的治世者,要正其德地率领臣民,利用厚生地增加财富,财富厚足以养民。也就是这个经济

学思想在今天当然也是可以运用得上的了。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问题,从中国文化上讲,也就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即天人合一。”[人

生与天地间,他们的命运本来就应该与天地同命运,与万物的变化、发展成一体。因为人的生命本

来就属于宇宙生命的大流。我们从小处看,人类应该爱护自己的环境,爱护天然、美丽的家园,就

像万物在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一样。而现在的人们却向自然界生杀掠夺,为了满足暂时的需要,破

坏生存环境。他们把有害的物质、废水倾倒在自己生存的河流、湖泊、海洋里面,又把高浓度的氧

化硫、氧化氮等有害物质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去。终于使得我们现在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污浊昏暗。

地球上一切的生物,包括我们的生存都会受到威胁。道理很简单,就是人们忽视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而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就是遵循了这一个原则。如果现在的人能为子孙后代想一

想,能为自己与生存环境的和谐、美好想一想,自然就不会为一时之利而毁坏美好家园了。这样,

也就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合理性了。

史学的借鉴作用是可以恰当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利用史

学,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失误。

仔细观察,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不难发现我们现在运用到的很多正确的思想、解

决问题的办法都可以在史学中找到它们的渊源。“以古为镜,经世致用”的古代史学传统是不会过

时的。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我们充分可以发挥史学的借鉴作用。而这样一种延续,又为我们的后

代能够继续借鉴古人甚至我们的经历、经验去指导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穿

什么是儒家大同思想

关键词:儒家大同思想

一、大同思想

和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适应,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礼记正义》解释说:“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也。”《正义》是以大同为五章故事的,所以举出尧不以帝位传其子丹朱而传给舜,舜又不传其商均而传禹的事例以资证明。《正义》虽然也承认“天下为公”首先是指最高统治的帝位,但从所举事例看,不全是《礼运》所说的大同,因为尧、舜虽然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但在思想上是把“天下”作为私有物来“禅让”的;而且又是在不得己的情况下让人的。《史记·五帝本纪》写道:“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舜与“大同”的区别在于:尧、舜的禅让是权宜性的,大同的选贤与能是制度化的;尧、舜是个人指定的,大同是“天下”选举的;尧、舜是终身制的,大同是非终身的。在大同世界里,就根本不存在帝与王。

唐人孔颖达作《礼记正义》多收集前人的观点,而主要又是汉人郑康成的观点。如果说汉人还有敢于说不私传子孙为公的勇气,那么到了唐代就只有歌颂私传子孙为公的本领了。最负盛名的柳宗元《封建论》歌颂秦始皇的废封建行郡县说:“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始皇以天下为一人一家之天下,自称始皇,要千世万世而为君,私之至极,何公之有?连能秦始皇也能称公,这世上还存在私么?所谓“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难道不是对秦始皇的公开吹捧和对公天下的有意亵渎吗?当然,柳宗元赞许秦始皇的也只是行郡县,而且肯定他的出发点是私,用后来王船山的话说是“天假其私以行大公”。其实所谓“废封建,行郡县”仅仅是将“天下”由众多子孙共同统治,还是由其中某个子孙一人统治分歧问题,最多也是在一人统治的前提下分点余羹给统治阶级的其他人员问题,比起大同世界的公,相去已经不只十万八千里了。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是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地方事务由地方民众选举贤能之士负责管理。这里的选举指的是民举,而不是官举,官举与民举的性质是不同的,但后儒却混淆了两者的界线,甚至有意改民举为官举。汉儒解释说:“选贤与能者,向明不私传天位,此明不世诸侯也。国不传世,唯选贤与能也,黜四凶,举十六相之类是也。”汉儒虽然也以“天下为公”和“选贤与能”,分别指中央和地方政权,但用的仍是尧、舜的典故。尧、舜一方面禅让帝位,一方面选贤与能,好事作尽,而民众

却未与闻,因而其并不是大同世界本来意义上的选举。随着时间的推移,选举的性质一再改变,迨至隋唐,竟成了专指朝廷对士人的选拔,自《唐书》直至《明史》,均辟有《选举志》,记载历代的科举情况,选举与民众便彻底绝缘了。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信与睦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而“天下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天下为公”,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有着,地位平等,无胁迫的可能,无依附的必要,是大同世界人际关系总的概括。这个以“天下为公”为前提的人际关系同样遭到了后儒的窜改。《礼记正义》解释说:“讲信修睦者,讲,谈说也;信,不欺也;修,习;睦,亲也。此淳无欺,谈说辄有信也。故哀公问周丰云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也。”通过《正义》的解释,“讲信修睦”仅是一种言说交往的表面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又是王化影响的结果,大同世界的本质被阉割了。

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大同世界描绘的社会是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在这里,人们视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视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任何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任何人都主动关心社会。男有室,女有家,社会和谐,人民安堵。对这段最具实际意义的社会保障,后儒也是多有窜改的,如将社会保障制度解释为一种在君王影响下的社会风气。所谓“君既无私、言信、行睦,故人法之,而不独亲己亲,子己子。”将人人有劳动权力的“壮有所用”解释为“不爱其力以奉幼”,将男有分解释为“无才者耕,有能者仕,各当其职”,而将“女有归”解释为“君上有道,不为失时,故有归也。”特别又从反面论证,有意无意地丑化妇女说:“若失时者,则《诗》卫女淫奔,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是也。”“男有分,女有归”,实际是指男女都有自己婚嫁的权力与机会,不至因战乱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成为旷夫怨女,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

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在这里,人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社会财富十分珍惜,憎恶一切浪费现象,也反对任何自私自利的行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货弃于地是可耻的,货藏于己同样是可耻的。

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在这里,劳动已经成了人们高度自觉而又十分习惯的活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能劳不劳是可耻的,劳而不尽其力也是可耻的,劳动只为了自己同样是可耻的。正是人们这种不计报酬、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支撑了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而大同世界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切实可靠的社会保障又是这种劳动态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和谐优越的生存条件,人们回报社会以高度的自觉劳动,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而又互相进。

大同世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可谓是思之深刻而虑之长远的,除了所有制的问题提得不够明确外,与当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然则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是《礼运》作者的天才?是文化现象的偶然跳跃?还是传统说法的圣心所起呢?实际都不是,它是有本有源的,这个源本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远古文化,以及灿烂的《易》学思想,这点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论述。

二、小康思想

和反王权的大同思想相反,小康思想则是歌颂王权的,也惟其有歌颂王权的小康思想的掩护,反王权的大同思想才得以存在;作为思想才不致被历代王权所取缔。

儒家的小康思想与大同思想同时出现在《礼记·礼运》编。文章在以“是谓大同”总结了上文之后笔锋一转,用完全与大同思想相对立的语言开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作为社会制度和社会景象,小康与大同几乎全是对立的。在这里,天下为公的大道没有了,“天下为公”的响亮口号改成了“天下为家”。在天下为家的总原则下,一切社会现象都与大同世界相反。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为己藏,力为己出,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没有了,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没有了。所有这些,来自权力的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大人世及也就是君主世袭。为了说明这种世袭的合理性,于是产生了为其服务的观念形态,一是礼,一是义。什么叫礼?什么叫义?《礼运》的作者十分深刻地指出:“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原来礼的本质是全在于为世袭的王权服务的。有权力的人就理所当然地应当受到尊敬,受到膜拜,就要至高无尚,这就是“礼”。尊重权力既然是礼,与之相适应,保护权力自然就是义了,所以要“城郭沟池以为固”。而权力之所以要有“礼”来尊重,要有“义”来维护,就是因为它是世袭的,没有民众基础的,受到人们反对的。礼、义的本质从反面说明了大同世界的公理性,说明了大道之行的正义性,同时也说明了礼、义本身的虚假性。

由于世袭权力的需要产生了礼、义,于是礼、义成了权力世袭社会的纲纪,用以规范一切行为道德。作者一连举出了七个方面的行为规范: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设制度,立田里,贤勇知。以礼义正君臣关系,以礼义笃父子关系,以礼、义睦兄弟,以礼义和夫妇等等。除此之外,制度的确定,田里的建立,贤智的鉴别,一切皆以礼、义为标准,以礼义为依据。礼、义表面上是超脱的、公道的,实际上是依附于权力的,为权力服务的。

权力的世袭产生了礼、义,同时也产生了普遍的私有观念:“以功为己。”以功为己即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作为衡量功利的标准和尺度,于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既然“以功为己”,人人都为自己打算,就不能不开动脑子,以资防备,以行进取,因为你不打别人的主意,别人就要打你的主意,于是“谋用是作”。用者因也,各种损人利己的阴谋因此产生,人人勾心斗角,社会危机四伏。心斗之余继之以言,言斗之后继之以力,于是“兵由此起”,争斗无宁日。

尽管礼、义是为权力而设的,然而在“天下为家”的社会又必须崇礼倡义,大禹、成汤、文王、武王、周公便是榜样。“此六君子者,未有不懂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禹、汤等六君子治世,以礼为纲,以著义、考信、明过、扬慈、奖让六者为目,而且示民以常久,使之成为风气,如此社会方能在人自为私的情况下大体安定,谓之小康。康者安也,所以说

大体安定。“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凡不能这样做的,在位者去位,无位者遭殃,天下大乱。

不难看出,《礼运》的作者对小康社会是名褒实贬的。针贬之一,公开指出小康的前提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丧失了“大道”而以天下为家的社会,自然不是理想的社会。针贬之二,这个在家天下统治下的小康社会是个人各为己,自私自利,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社会,而这些自私自利的不良思想和矛盾斗争的复杂关系都是因为“大人世及”引起的。针贬之三,这样的小康在漫长的三代仅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人才差可达到,实际上在“谋用是作”的环境里是无法达到的。打开人类历史,见到的尽是“在势者去,众以为殃”的可怕事实。为了权力和财富的争夺,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兄弟相残,叔侄相害者更有之。就以二百四十二年的《春秋》年代为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至于遭殃的民众,就没有人统计,也无法统计了。所以,《礼运》的作者描述小康,表面上在歌颂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盛德,实际上是在抵制天下为家的“大人世及”制度,旁及这种制度下形成的自私自利的社会风气。

《礼运》中的小康尽管与大同相形见绌,且又语多贬辞,但秦汉以后的儒者尊小康而不言大同,具体表现是以三代为法,尊禹汤文武周公为圣,于是大同的历史和理想被抛弃了。造成大同历史割裂的始于东汉郑康成。郑氏注《礼记》,以大道之行为五帝事,而五帝通常包括黄帝、尧、舜。黄帝、尧、舜之世并非“谋闭不兴”,黄帝曾战蚩尤于涿鹿,舜征有苗。由于混淆了大同和小康的历史界线,大同世界的“谋闭而不兴”与小康之治的“兵由此起”发生了矛盾,于是后儒补充纠正并为之圆场说:“《正义》曰以三王之时教会稠数,欲责繁多,在下不堪其弊,则致如此。然谓谋作兵起也,案《史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尚书》舜征有苗,则五帝有兵。今此三五之时而云兵由此起者,兵设久矣,但上代之时用之希少,时有所用,故虽用而不言也。三王之时每事须兵,兵起繁数,故云兵由此起也。”其实这个圆场是无法使圆的,既然是“谋闭而不兴”的大同世界,何设兵之必要?既以设兵,何大同之有?且《礼运》明明是说:“兵由此起”,指的是小康之世的三代禹汤文武的盛世。起者始也,不是此时才兴起的事,怎么能说“由此起”呢?其实这种解释的目的主要不在于兵起何时,而在于混淆“大同”与“小康”的界线,大同既然也有战涿鹿、征三苗之事,说明兵者自古有之,乃至“每事须兵”。既然社会要靠武力来维持,则《礼运》描写的“天下为公”的原则,“讲信修睦”的世风,彼此亲善的关系,人人为公的道德,以及“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的社会秩序,也就不复存在了。

何以要混淆大同与小康的界线呢?目的又在于为“大人”的家天下讳。后世注家在解释小康的“大人世及”一语说:“注:大人,诸侯也。”为什么“大人”指诸侯,而不能指天子呢?天子难道不是典型的世袭么?为了说明“大人世及”不是指天子而是指诸侯,注者又作了极其无力的解释:“《正义》曰:上既云“天下为家”,是天子之治天下也,以大人世及而为礼,明大人非天子。凡文各有所对,《易·革》卦,大人虎变对君子豹变,故大人为天子。”注者解释的唯一理由是“凡文各有所对”,因为上文的“天下为家”讲的是天子,所以下文的“大人世及”必然是讲诸候,就像《革》卦的“大人虎变君子豹变”一样。这个理由就有此强词夺理了。

或以为“天下为家”就是王者视天下为家,说的是王者对天下关切之深,所以“天下为家”与“天下为公”的宏旨是一致的。这是对原文的恶意歪曲!原文清楚地说:“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说的是“天下为公”的大道隐去之后才出了“天下为家”,后者是前者的倒退和反动,何言宏旨一致?为什么先人的合理思想于千百年后反遭到后人的歪曲呢?没有别的,王权的影响所致,所以说后人的思想就一定比前人先进,处处用进化论来套解社会现象,是不科学的。

三、大同思想与《周易》的渊缘关系

早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出现与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相类似的大同思想本来就是奇迹,但这个奇迹并非是无缘无故地偶然出现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思想渊源和社会基础,而这些大多又与《周易》的思想和材料相联系。

(一)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特别又有着极其丰富的介于历史和传说之间的远古史资料。《周礼·春官》:“外书掌书外气,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三皇五帝之时不一定有正规的史籍,但既然设专门衙门掌管,至少也有一定数量的史料,包括文和献的两个方面的史料。

三皇五帝是我国远古史的两个极其重要的阶段,许多带政治和制度性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三皇虽然和五帝并称,但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自然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风貌。桓谭《新论》:“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义,五伯(霸)以权智。”阮籍《通老论》也说:“三皇依道,五帝仗德,三王施仁,五霸行义。”道法自然,“以道治”也就是按人类社会最初的状貌来治理,指的自然是原始共产社会。原始社会是无所谓皇与帝的,也无所谓权力。黄石公《三略》区别三皇与五帝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说:“夫三皇无言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行焉。王者制人道德,降心服志,设矩备衰,有察之政,甲兵之事备而无争战血刃之用,天下太平。”三皇时代是不存在政教的,人们按照天地运转的自然法则劳作生活,“故天下无所归功于帝者”,然而天下太平。有王的时代就不同了,道德规范有了,政教法令有了,规矩原则有了,甲兵之事也有了,然而也天下太平。所谓有王的时代也就是夏、商、周的三王时代。对照前面所述的大同和小康,正好是大同属三皇时代,而小康则是夏、商、周的三王时代。

上面提到,《礼运》对小康之治是明褒实贬的。之所以要贬,《礼运》的作者蔑视王权;之所以要褒,作者自己又受制于王权。基于这样的矛盾,作者在大同与小康两者对照比较之中,总是表现出他的非非是是,褒褒贬贬,有时观点鲜明,而有时又言辞闪烁。特别是文章的开头加上一段故作含混的话,更使人琢磨不定。作者借用孔子的口气说:“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来之逮也,而有志焉。”

这段话从字面上看,是孔子感叹自己其生也晚,未赶上大道施行的时机,也未见到三代英明之主,然而却向往天下为公的大道。这算是提起下文的导语,同时也

是有意制造模糊的巧设。我们知道,“三代”指夏、商、周,“三代之英”自然是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等六君子,而六君子都是小康之治的代表。然则行大道的是谁呢?是什么时候呢?作者没有说。其所以不说,其中就有个肯定王权与否定王权的问题,因为三代之前是三皇和五帝时代,明确说大道之行在三皇时期,则颂扬大道便是否定王权;如说大道之行在五帝时期,虽然肯定了王权,但却伤害了大道,因而既不说三皇,也不说五帝。郑康成注《礼记》,肯定“大道谓五帝时也”,于是就产生了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兵起于何时的矛盾。然则究竟是三皇还是五帝呢?我们认为更像是三皇,因为只有三皇时代的原始共产社会才有可能作为大同世界的历史渊源。这点,《易传·系辞》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了大致的轮廓。

《易传·系辞》用相当的篇幅描述了包牺和神农氏的社会风貌。《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所谓“包牺氏之王天下”,只是一种时代的象征,并无王的实际。我们透过这段表面的叙述八卦起缘的文字,那种结绳而治,为网为罟,以渔以猎的原始社会生活,还是依稀可辨,而《礼运》描写的大同世界似乎也开始从这里散发出它的独有芬香了。

《系辞下》的作者接着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在伏牺之后,社会进入到了农耕时代,而且有了简单的产品交换。既然是“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明产品已经私有化了,“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原则已经部分地受到破坏,但仍然是生产资料公有的氏族社会。至于神农以后的黄帝尧舜,形情就完全不同了,《系辞下》记述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至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黄帝、尧、舜“使民不倦”的结果,虽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大同世界的和谐和宁静也破坏殆尽了,社会不仅有了欺诈,而且有了暴力。夜晚不仅要闭户,而且要重门;不仅要重门,而且要击柝;不仅要有民间自身的防卫,而且还要有国家武装镇压。可知大同世界只能存在于黄帝之前,而不能在黄帝之后。说得准确一点,大同世界的历史渊源在远古的三皇时代,而不在五帝时代。三皇具体指哪三位首领,除《帝王世纪》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外,其他各说均无黄帝,而司马迁的《史记》列黄帝为五帝之首。根据《易传·系辞》的记载,黄帝很可能是由原始共产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全靠武力征服的,而战争则是制造奴隶的机器。

以上事实说明,离开了《易传·系辞》便无法解释大同世界究竟是说的三皇时代还是五帝时代。

(二)思想渊源

大同思想最主要的特点是用“天下为公”的口号反对王权,不是反对被后儒窜改了的立长立嫡,反对传天位于子,而是从根本上取消王权,否定王权的存在。这点,我们只要将《礼运》对大同世界的描写和后世陶潜的《桃花源记》略加比较,就清楚了。《桃花源记》正是根据《礼运》的思想具体形象化的。然则《礼运》的思想又从何而来呢?来自我们通常所说的“易道”。

《周易》上经《乾》卦的用九爻辞说:“见群龙无首吉。”意思是要看到群龙无首才吉利,反过来说,只要群龙有首,就不吉利。这话初看起来似乎反逻辑,实际上是合逻辑的,群龙有首必然有争,无首才能无争,无争才能太平,所以说吉。然则是何物在争,所争何物呢?是群龙在争,争作为首。只有不设“首”,大家一样,才能无争。用于人事,是一种十足的反王权思想。

经文如此,传文也争相发明。《彖传》:“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庶物即是庶民,《彖传》是从提高庶民地位的角度解释的。既然群龙要争,干脆以庶民为首,也就是把庶民提到突出的首位,让庶民自己当家做主。《象传》则借天下压人,警告群龙说:“天德不可为首也。”天德本来平等,无所谓首。其实《象传》说的也是实话,这茫茫大地,究竟谁该为首,谁该为“尾”?为首的不都是自封的,而为“尾”的还不是人压的么?《易传·文言》似乎没有独特的解说,只是再次肯定了用九的爻辞:“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也就是必须按用九爻辞说的“群龙无首”,天下才有可能得到治理。

但《礼运》毕竟产生在群龙有首的时代,而且又是议论具体的社会制度,是实实在在的政治问题,既不能像《易经》一样隐晦,也不可能像《易传》那样超脱,因而也就不可能那样直搞,除了尽量描述社会的和谐协调外,凡涉及王权的地方仅用“天下为公”一语带过,而且打着孔子的旗号。也惟其如此,才能在王权的严密控制下存在了两千余年,并不断散发出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

(三)社会基础

所谓社会基础,指的是现实生活对作者思想的刺激和影响。《礼运》篇不可能产生在“大同世界”的三代,也不可能产生在“郁郁乎文哉”的西周,更不可能产生在天下纷争的春秋战国。”“三代”人有这种大体相似的实践,但不可能形成这样完整的思想。西周是名义上大一统的社会,天下宗周,人们正享受着天下“贤君”的“庇荫”,也形成不了这样的思想。春秋战国出现的是百家争鸣,人们在激烈竞争中探索治国的方略,表现不出如此的安详和平静。只有在通过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之后渴望统一,而统一之后又通过暴秦恶政的摧残,人们从正反两方面得到了教训,于是痛定思痛,认识到任何君主都无助于社会治理,王权始终是为君主以及附属于君主的极少数人服务的。于是天下为公的“大道”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说大同思想既是对暴秦统一的反动,又是对长期分裂的非难。人们从实践中看到,表面统一的西周未能给人民带来好处,根本不统一的战国给人民带来战祸,而彻底统一的暴秦又给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于是人们只好返于古朴,回到“三代”的原始共产社会,并加以理想化,作为向往,更作为自我陶醉了。

儒家大同思想是不是就是共产主义啊,听起来差不多啊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各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世界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大同世界

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信仰和社会状态。当他指社会状态时,即我们所称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结果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学说,首先是由基督教的神学家所创立,“按劳分配、按需分配(按需取酬)”这些想法首先也是由这些神学家们提出的。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学说的贡献,在于将它从空想带到了科学的平台上。这里所说的科学,就是指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实现共产主义要通过社会政治运动,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参见《共产党宣言》),后来经由列宁等人继承和发扬,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马克思主义分析了社会的阶级划分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理论。20世纪初,发展自马克思主义的列宁主义,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武装夺取政权。

在理论上,共产主义是一个消除了阶级的社会,一个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一个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做为谋生的手段,而“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根据共产主义的理论,要达到共产主义必须经历长期的发展过程,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一步是通过革命,暴力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占有人口少数部分的处统治和剥削地位的资产阶级将会被占人口多数且长期处于被剥削被统治被压迫地位的广大的无产阶级所取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中,这个政权被称为“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社会必将发展到社会主义并最终到达民主主义。马克思指出,民主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由资本主义奠定的。没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不可能进入民主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见:

①社会生产力将高度发展,劳动生产率将空前提高。

②社会将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使社会主义所有制过渡到共产主义所有制。

③旧的社会分工将消失,人类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④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充分满足人们物质的和文化的生活需要。

⑤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

⑥国家最后消亡。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光辉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鲜明特点:(1)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阶级对立和“三大差别”最后消失,全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人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2)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不同于其他理想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从主观愿望或抽象人性出发提出的空想,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之上的,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的一种预见。这一理想的实现,具有历史的、客观的必然性。(3)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理想。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社会理想都只代表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共产主义理想则不同。无产阶级的这一社会理想不仅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而且代表了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共同利益,体现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这一理想如若完全地实现,那么就是标志着无产阶级自身的最后解放,则标志着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最早的真正的乌托邦,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世界,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柏拉图(公园前四二七~~公元前三四七年),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发生了一件震动他一生的事情,当时被他尊为老师的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而被诬陷引诱青年、亵渎神圣,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柏拉图密切主义苏格拉底受审的经过,当他看到雅典人民居然将他们当中最高贵的人判处死刑时,内心非常震动。这件事情影响了他后来的哲学生涯。对柏拉图而言,他的爱师苏格拉德之死证明了当今社会与理想社会之间的冲突。那么,如何避免“苏格拉底之死”呢,柏拉图创建了“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用人体的构造来解释这个概念。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三种能力。其一“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其二“意志”属于胸部,其三“欲望”则属于腹部。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制,以做到自制。这就是为什么,理想国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是最能够跟随理性,追求智慧的;而军人阶级即充满了勇气的人拥有无限的意志可以监督并保障国家;生产阶级则需要遏制自己的欲望。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与他在其他方面的哲学一般,是以理性来统治。就像人体是由人脑来掌管一样,社会也必须由哲学家来治理。唯有人体的三个部分协调的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在柏拉图的构想中,一个国家应该像人体一般,有三个部分。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哲学家是黄金,勇敢者是白银,是军人阶层,需节制者是生产阶层,是钢铁。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此处柏拉图显然是参考了医学方面的说法,他认为,正如一个健康和谐的人懂得平衡与节制一般,一个“有德”之国的特色是每一个国民都明白自己在整个国家中扮演的角色,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然而,要通过多少素质的培养和理性的提升才可以做到像理想国里的公民能达到的水平呢,这就需要生产的高度发展和一系列长时间的历史性的对于不理性行为的实践所导致的人们对社会结果所产生的不满,从而产生变

革的心理需求,既而凭借伴随着社会和生产而逐步提高到每个人的足够理性的素养。这与马克思所说的,“民主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由资本主义奠定的。没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不可能进入民主主义。”是同样的基础观。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这与马克思的实践的哲学是有根本的差别的,对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哲学家们知识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距离,又需要多少的时间来逐渐缩短呢?这是任重道远的。

中国儒家社会主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西欧与俄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相比,诞生的时间早、经历的时间长,对古今中国的影响恒久深远。儒家为后人确立了大同社会的图景。我们将如何为儒家“大同”思想释义?“同”即共同、等同、均同。“同”者,无分殊、无差别、无等次;“同”者,无不平、无争执、无冲突,由是而使社会达于平等、公正与幸福的境界。因此,儒家的大同社会首先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和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适应,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世界大同之像:“无城无府无尔无我”,没有城乡区别,无国界之分,也没有各国政府了,世界不分你我,真正实现了“天下一家治臻大化”。这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最终消除了国家一样。“一人为大世界福”,很可能是指一位世界总统的诞生。“手执签筒拔去竹”,“筒”字拔去竹字头就是一个同字。“红黄黑白不分明”,各种肤色种族的人不再分彼此,亦或是指各种肤色种族的人早已混血融合不甚分明了。“东南西北尽和睦”,天南地北的人都过着和睦的生活,世界再无战争。“大同”是指整个人类文化、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的大同。“小国寡民”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归结,正如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归结、世界末日是宗教哲学思想的归结一样早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出现与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相类似的大同思想本来就是奇迹。

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即坚持全体人的权利和自由。

2. 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信与睦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而“天下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天下为公”,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有着,地位平等,无胁迫的可能,无依附的必要,是大同世界人际关系总的概括。

3. 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大同世界描绘的社会是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在这里,人们视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视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任何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任何人都主动关心社会。男有室,女有家,社会和谐,人民安堵。

4. 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在这里,人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社会财富十分珍惜,憎恶一切浪费现象,也反对任何自私自利的行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货弃于地是可耻的,货藏于己同样是可耻的。

5. 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在这里,劳动已经成了人们高度自觉而又十分习惯的活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能劳不劳是可耻的,劳而不尽其力也是可耻的,劳动只为了自己同样是可耻的。正是人们这种不计报酬、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支撑了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而大同世界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切实可靠的社会保障又是这种劳动态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和谐优越的生存条件,人们回报社会以高度的自觉劳动,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而又互相进。

大同世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可谓是思之深刻而虑之长远的,除了所有制的问题提得不够明确外,与当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总是想超拔于时代之外,期望看到并了解终极存在,以及人何以存在的意义。想要获得终极幸福的愿望一直根植于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渴望,不同于普通人的刻意遗忘以获得暂时解脱,可以称之为哲学家的人却不放弃的笨拙但坚持的探求着作为人想明白的一切,寻求安身立命之本,作为人怎样才能获得终极价值。马克思从阶级斗争出发主张依靠革命实践,实现无产阶级的自由,进而实现没有压迫,没有贫困,没有痛苦的共产主义社会,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大同世界则是自古代以来,中国人一直梦想中的所在。这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求索,是一种强烈而执着的无限的追求。要得以使人成为人,也许,一个理想中的共产社会可以实现吧,也许一个理想的国度可以实现吧,也许一个“大同”的世界可以实现吧。

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摘要】《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以《大同书》为代表的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为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人建构出一种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为寻求现代转型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家园,并尝试着将中国文化价值世界化。而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谐思想、素质教育、价值观的选择等各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大同思想西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平等观教育思想价值观 一、历史背景 (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剧 19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剧是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也摇摇欲坠,社会危机日益加剧,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是在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一些有见识的思想家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也逐渐接受了近代的政治价值观念。戊戌维新以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过程,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三)中国人自立自强 近代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在抗争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企图采取不留些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君主立宪的道路,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四)个人经历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走出国门的康有为先后游历了日本、印度、美国、意大利、法兰西、英吉利等一些国家,亲眼目睹了西方社会。他也曾向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渴望自由、平等、博爱,但不久,他在考察西方各国情况时,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千孔百疮,弊病很多。既然,封建社会已腐败不堪,资本主义社会也并不理想,这就促使他去寻求另一个更理想、更美好的社会,进而诞生了中国人研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走势的第一部社会主义著作—《大同书》。 二、大同思想 (一)平等观 平等观是康有为思想中闪光点之一。康有为认为“男女皆为人类,同属天生,而且女子最有功于人类,男女应该平等。然而,我国的传统却是“重男轻女”。

2020年第四季度积极分子个人思想汇报

2020年第四季度积极分子个人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十分有幸参加了××组织在XX年组织的党课学习系列活动。通过这些党课学习,让我有了很大的进步,有颇丰的收获和体会。不但让我对党有了深层的认识,在人生修养上有质的飞跃,对于人生的感悟也有了哲性的启迪。党课的学习让我和党的距离又缩短了,为我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逐步奠定了基础。我深受党先进性的感染,让我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也更坚定了,要求我更脚踏实地地走下去。 一、自己对党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这次党课学习,使我对党的性质、纲领、任务和宗旨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尤其是通过对党的历史和 ___、 ___思想和 ___理论等内容的学习,使我深深的认识到我们的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全国人民信赖和拥护的党,进一步激发了我的爱党热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___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 ___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只有党才能 ___。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感染了我,使我深受启示。作为新世纪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为人民、为社会服务。我

们要弘扬党的奉献精神,无愧于党。我相信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每个大学生的理想与追求,我也深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需要我们的真心和自身的良好的养,我盼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成为这组织光荣的一员。 二、提升了自身的思想觉悟与修养。在党课上,我接受了很多先进的思想冲击,感受到党性的崇高,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多的启迪。在思想上,我发现,很多伟人的事迹真的能带给我们很多人生的思考。让我们的思想也跟着变得先进与哲性。马克思、列宁、 ___、 ___等等,这些伟人留给我们太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思想怎么就才能向他们靠近呢?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处理的,需要我们理性去对待,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以正确的价值观去权衡问题,并从中找出自己应当汲取和学习的道理。没有人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需要不断向别人学习,还有不断反思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党课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也在每次的课下思考和反思了不少,这些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己的提高,让我每一天都有值得自己欣喜的收获。 三、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推动人生前进的动力,它如同人生路上导航的灯塔,指引人们朝着奋斗的目标前进;理想信念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张小敏 摘要:面对异于古代的新的社会环境,康有为对为学的主观前提(性善、性恶)、为学的基本态度(顺、逆)和为学的最终目标(成人、普遍的善)等观念都做了自己的创造性解释。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转换,康有为力图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开始进行了自己的独 《长 [1]。 康有为关于为学必要性的阐述,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儒学史上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生之谓性”的解释;荀子的性恶论。康有为认同告子的思想,他说:“告子‘生之谓性’,自是确论,与孔子说合,但发之未透。使告子书存,当有可观。”[2]生之谓性,即主张在本体论上对性存而不论;在表征上,认为世间万物

就不存在本质差别:“夫性者受天命之自然,至顺者也。不独人有之,禽兽有之,草木亦有之。附子性热,大黄性凉是也。若名之曰人,性必不远,故孔子曰:‘性相近也’。夫相近,则平等之谓。故有性无学,人人相等,同是食味别声被色,无所谓小人无所谓大人也。有性无学,则人与禽兽相等,同是视听运动,无人禽之别也。”[3] 康有为对孟子和荀子分别关于人性的阐述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这一比较研究,康有 “天 造化施为。受天之所命不是简单的受造于造物主,更直接意味着人生在世具有的使命感和庄严的存在意义。因此人生来就背负了责任,生存总是伴随着将天之所命在世内展开和现实化的迫切要求。通过这一阐述,论证了人与禽兽的区别,人与人的区别都来源于后天的学习。因而学与不学意义重大,正是居于此,康有为才不遗余力大力开展为学、讲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以求完善自己,更求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教和学的思想 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一书中对“教”与“学”的发生追本溯源,通过这种几乎是社会进化论的还原,对教与学的传统想象作了修改。他说:“教学不知所自始也?人类之生,其性善辨,其性善思,惟其智也。禽兽颛颛冥愚,不辨不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斯。民生颛颛顽愚,不辨不思。君子所以异于小人者在斯。惟其善于辨思,人道之始,其必有别矣。 待的:“夫学患不深详,教患不明浅;学患选之不精,教患推之不广,义皆相反。以学为教,安能行哉?”[6]“周官尚有岁月读法,谏救劝德犹是敷教之余法,不与学校相杂”[7]“选举止于士,敷教下逮于民”[8]。康有为所说的教不再是以孔子所说的“成人”(像藏武仲一样博学多识,像公绰一样清心无欲,像卞庄子一样孔武有力,像冉求一样多才多艺)为目标,而是指一般的社会成员应该能够接受到的最基本素质教育,前者对于新时代来说,过于想

论“大同社会”思想

论“大同社会”思想的 发展历程及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我作为一个地道的山西人,对于“大同”二字并不陌生,山西省大同市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城,它离我的祖籍并不远,我也曾去过那里亲身体验它的传统文化。大同市的核心是被古城墙环绕着的古城区,古城门上的四个大字既展示着古城的名字,更是历史传承的思想,那就是“天下大同”。 辽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于今大同城建西京,十七年(公元1048年)置大同县附郭。意取“世界大同”。自此,大同县名沿用未改。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为大同府治。抗日战争时期分设东、西大同县。1949年5月解放后,大同城区建为大同市,属察哈尔省。1952年11月重归山西省。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销,与大同市合并,并将雁北行署下辖的部分县划归大同市。 大同思想意取《易经》,是和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适应,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段话的意思是: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

入党思想汇报4个季度全

积极分子入党思想汇报及转正申请 一、第一季度思想汇报 本人于200 年月日经党组织批准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第一季度的时间里我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深入学习了党史,对党的认识更加的深刻。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5年不平凡的历程。八十五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党员只有五十几人,面对的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八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党已成为拥有七千多万党员的大党,中国人民已拥有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 八十五年前,在中国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阔斗争中,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澎湃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一八四○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又一次一次地失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一九一七年和一九一九年,俄国和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这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

列宁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崭露头角,同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为新思想新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一九二一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85年里,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些丰功伟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我们

论康有为维新思想与大同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一)

论康有为维新思想与大同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一) 在康有为思想研究中,维新思想和大同思想的关系尚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而这一问题却直接涉关到对康有为思想体系的总体把握和他一生政治行为的评价。无论是维新思想的研究还是大同思想的研究,学界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充分肯定了变法时期康有为政治和学术思想的进步性,高度评价了大同思想的价值,同时也批判了康有为在变法后保皇保教反对革命的思想和活动,并由此认为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也渐趋复古与保守。显然,在康有为思想研究上存在着隔裂其思想发展的一贯性、理论基础一致性的倾向。正确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和大同思想的共同哲学基础和逻辑关系,把其现实政治主张和未来理想看作是他自身逻辑演绎的必然结果,这对于正确评价康有为后半生的政治行为和思想发展无疑是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 一、价值心态与学术思想的发展 康有为早期的经历表明,从启蒙到思想的形成,康有为都是在“经世”思想的指导下积累知识、寻求救国之道的。“经世致用”和“微言大义”是康有为儒学思想的鲜明特点,严格的说在这一传统思想中所经的“世”、所营的“天下”就是现实存在的社会和世界。在表达对现世积极投入的背后隐含着康有为个人价值心态的形成及其变化,这又促使康有为把探求解脱之路的眼光从现世延伸到了未来。应当说,康有为“经营天下”的大志,在他的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他的著述中也有着充分的表达。然而,这一“大志”在价值心态的引导下继续发展,以至变成了“经营全球”的境界。因此,康有为的未来理想与现实中的政治主张是密切相关、互为一体的,反映了他思考人生和社会由浅及深的思维轨迹。 康有为自称“吾家自九世惟卿公为士人,至于吾为二十一世,凡为士人十三世矣。”①意即他把自己看作是传统精英集团——士人的一分子。“士”在古人心目中是以知识和才智著称的知识阶层,孔子使用士、君子和圣人不仅表示地位、等级、出身、智慧,而且还赋予了他们以道德精神典范的内容,他描述的“士”都是肩负重任,不以物质享受为意而以经营天下、显现大道、追求高尚情怀为目的的人物。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因此,孔子把士的社会责任看得沉重而艰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对社会知识阶层的规定和描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历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怀,渴望和积极参预治理天下的活动,自觉地用士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完善其外在形象。而所谓士大夫主要是指由儒士而官员的社会精英集团,他们通过从政的实践把儒家的思想贯彻于社会。由士到士大夫,由研读思考到决策治国,士为之奋斗的主要目标是成为“君子”。事实上先秦诸子无不崇尚圣贤,诸子心目中的圣贤是人中之杰,大致指两类人,一是具体的圣人,即历史上存在过的圣人或虚拟的圣人;二是指理论化的圣人,即原则的人格化,表现为一种抽象的道德人。在宋明理学中,圣人渐渐失去了其现实和历史品格,积淀为一堆抽象的政治伦理原则。在理学家的笔下,“圣人”成了“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象”的天道的显现者和实践者。①显然,圣人是超然于世的人,体现天道的人,忧苦难而解民倒悬的人。总之,文化传统中崇尚圣贤的传统,由士人向士大夫、君子、圣人转移、升华、抽象的实践轨迹,无不对以研究经典、专好宋明理学的康有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应该说,士大夫情调乃是康氏学术思想中的一大特色。从自编年谱中可以看到,四十年间,他所读、所注、所著之书以儒家经典、正史、历代会典、圣训及儒学各代名家之书为大宗。特别是从朱次琦习儒后,进一步促进了他自视“圣贤”心态的形成。他自称:“于时捧手授教,……乃洗心绝欲,一意归依,以圣贤为必可期,以群书为三十岁前必可尽读,以一身为能有立,以天下为必可为。从此谢绝科举之文,士芥富贵之事,超然立于群伦之表,与古贤豪君子为群。......于是倜然自负于众以不朽之业。”②早年的读书生活使天资聪慧的康有为学贯古今,超然于众人之上,确立了经营天下的大志。可以说从九江先生游,使他明确了自己的价值目标,并

试论大同思想的历史意蕴及其局限性

求实2000 1 文史苑 试论大同思想的历史意蕴及其局限性 陈建华 傅小龙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种古老的思想。它描述的是 天下为公 , 财产公有 , 选贤与能 ,没有私有观念,以 博爱 支配人们思想,全体社会成员诚实无欺,各得其所,过着美满幸福生活的社会理想。正如两千多年前的 礼记 礼运篇 所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这种思想在我国渊源流长,影响深远,甚至在国外也有类似思想的表现。因为它反映了人类某些良好愿望,因而从政治家到普通百姓都有不少人向往之。在迈入二十一世纪之际,进一步探讨大同思想的历 史意蕴及其局限性,对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未来当会有 所裨益。 一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发现 大同思想 的火花不时闪烁。 诗经 中出现了反对 素餐 ,向往 乐土 ,反对剥削和不正义征战,缅怀无剥削、无压迫自由生活的思想。所谓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豸亘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逝(誓)将去女(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兮! 。先秦 论语 季氏篇 里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墨家则要求墨者在生产与生活中应体现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 老子 也有自己的理想: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绝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地劳动,平等享受并与世隔绝的社会图景。战国尉缭在 尉缭子 一书的 治本 篇中提出: 夫谓治者,使民无私也。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 战国末年占不韦提出: 公则天下平,不公则天下不平。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大声呐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汉间谋臣策士在 六韬 一书中向往的是 同利共财,共忧同乐 的国度。东汉经学家何休进一步发展了 三世说 ,建立了儒家公羊派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乌托邦思想,即:衰乱 升平 太平,一旦达到太平,那个社会就成了 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而全部进入 大同 了。东汉钜鹿人张角,太平道的 大贤良师 、 天公将军 和 天师道 (即五斗米教)教主张鲁,极力宣传 万年太平 的理想。黄巾起义时更是以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来唤醒百姓苦难的心灵。东晋学者张湛为 列子 作注并序,书中描绘了理想王国 华胥氏之国 与 终北国 。魏晋易代之际阮籍则向往 上古质朴淳厚之道 的 太初社会 ,而嵇康则向往和谐、宁静、太平、繁荣的 至德之世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提出的 天外均平 的口号,反映了起义军已有了 等贵贱,均贫富 思想萌芽。宋代王小波、李顺的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钟相、杨么 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何等慷慨激昂。五代时期道教学者谭峭在他的著作 化书 中提出的 大和社会 ,以为 虚实相通,是谓大同 , 大和 社会,就是一个以 均其食 为基础的社会。王禹 的 海人国 ,是海上的世外桃园。元末明初罗贯中在 水浒传 第七十一回描写道: 八方共域,异性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 ,表达了小生产者对实现平等、消除压迫的社会追求。明代异端思想家何心隐以宗族为单位,进行了一次乌托邦实验 组织了一个社会基层单位 聚合堂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傅山在他的 霜红龛集 中阐发了 爱无差等 观点。清初唐 46

对康有为《大同书》的细读分析

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同”社会构想 ----对康有为《大同书》的细读分析 一、康有为与《大同书》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人物。作为康有为代表作的《大同书》,可以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学人,首次尝试设计理想中世界的状态。在这个世界性的社会里,没有国家、没有种族、没有阶级、没有家庭、私有制消失、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人类过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明生活,这就是康有为设想中的大同社会。 “大道者何人理至公, 太平世大同之道也。”“公者, 人人如一之谓, 无贵贱之分, 无贫富之等, 无人种之殊, 无男女之异。分等殊异, 此狭隘之小道也。平等公同, 此广大之道也。无所谓君, 无所谓国, 人人皆教养于公产, 而不恃私产, 一内外为一, 无所防虞, 故外户不闭, 不知兵革,此太平之道、大同之世”,康有为在1884年撰写的《礼运注》中, 描绘了一幅“大同”世界的基书轮廓。 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中的人而言,大同社会表征着希望和美好。虽然正如毛泽东所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社会的路”,但其大同设想是康有为早期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其中的很多设想都很先进也很具体,不仅在当代具有进步意义,对现代执政者设计未来发展道路也仍旧有很大的启发性,集中表达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平等民主的要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代表着以康有为为典型的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智慧和胸怀,就像康有为本人所说的“吾为天游,想象诸极乐之世界,想象诸极苦之世界,乐者吾乐之,苦者吾救亡,吾为诸天之物,吾宁舍世界天界绝类逃伦而独乐哉!”因而这本书不仅从内容上而且从思想价值上都有被仔细研究的必要,篇幅关系,本文着重选择个人觉得重要且有兴趣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 二、重点问题研读 1、康有为大同思想与儒家传统思想的关系是什么? 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大同书》“混合公羊家三世说、礼运篇小康大同说、佛教慈悲平等说、卢骚天赋人权说、耶稣教博爱平等自由说,还耳食一些欧洲社会主义学说,幻想出一个‘大同之世’。 从他的描述可以看出《大同书》的思想来源多而庞杂,其中,儒家的政治思想在整本书的思想架构

什么是大同社会呢

什么是大同社会呢? 有篇文章运用了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 孔子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他们称之为“大同之世”。 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社会化发展,相互之间融洽、一体化,使人类社会走向互助、合理、繁荣的新阶段。大同社会本于自然社会观的历史社会表达,自然社会观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统一关系的学说,曾有位西方学者认为现代我们的社会与现代物理学所包含的世界观并不一致,它没有反映出我们在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协调的相互关系,按此认识则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殊途同归,都要求一个依法自然系统性及系统关系的协调统一的社会,而要达到这种关系就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我们整个文明能否生存下去也就取决于我们能否进行这种变革,它最终取决于采纳东方态度的能力,有体验统一自然和协调生活的艺术。今天综观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调整人与自然对立的文明,转换思维,开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文明,这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文明之路。 大同就是关于人、自然、社会的和合,人类在这个地球世界已经无可辩驳的成为了主导,没有必要以征服对立的态度对待这一生存环境,在这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以文明和谐的态度发展我们自身。和谐化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的必需,部落社会时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但更多的是人的生命本能意义,大同社会人类将以人的生命自觉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因此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意义,它并非单一或一致的行为模式,这也是不可能的,必然会滋生矛盾、弊病,那么它应该是一种系统和谐的秩序,建立一个有秩序、有组织地进行创造、发展的社会,体现了大同社会的一个内涵。 大同社会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只有礼制才能倡导和谐的社会关系并体现这一关系,所以礼制社会才是一个自觉文明和谐的社会。礼制社会一般从伦理上讲的社会观,而伦理便是怎样的社会关系,至大同社会它是社会基础并且是一切社会关系文明进步之据,虽然礼运而大同,但作为历史观,大同社会的一般社会关系可称为公营制,但公营制与礼实无矛盾并且一致的,公营制具有礼制的意义。礼制本是人伦,而人伦推广又何尝不是人事,历史社会的人事内涵意义可以不同,而礼制的社会功能一直存在的,自然社会——礼制是一切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是社会文明进步之本,礼运大同的社会制度称为公营制,这是历史社会观。从社会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自然社会看,社会体制终究是礼制,不同的历史社会表现不同,但发端是一样的,事实也始终存在着,无论何种社会,这一人伦关系总要有的吧,部落社会显然如此,国家社会还是如此,国家社会迈向大同社会更要靠礼运大同。由于历史社会都是具体的,表现不一样,从其特征上讲,因而有国家社会——所有制,大同社会——公营制,事实也如此,而自然社会——礼制只是从人类社会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上而言,历史的发展可以不同,历史的认识可以不同,礼制社会始终存在的。同时从事实考察,礼法一贯交融,互为其根、互为其用,相互缺一不可。礼制法治是一个文明社会之据,它也是一般的社会体制,由此形成的社会化体制或大同社会的公营制是包含具有的,什么是社会体制?即社会化体制,社会关系实是社会道德关系,因此社会化体制也只能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成为可能,礼与社会化体制是一致的,礼本身具有社会化意义如道德的社会性意义,没有社会道德关系,没有文明素质高尚的人类,是不可能建立一个文明祥和的社会体制

论康有为_大同书_中的素质教育思想_张泽鸿

论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素质教育思想 张泽鸿1,2 ,周 畅 3 (1.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022;2.安徽大学哲学系,合肥 230039; 3.安徽教育学院教育系,合肥 230601) 摘 要: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针对人口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引导,将大同社会的教育 分为前后衔接的五阶段;他提倡五育并重,德育为先。康有为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本主义和新伦理主义的色彩,具有深远的人口学和教育学意义,对于我们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仍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关键词:《大同书》;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人本主义;新伦理主义中图分类号:G 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 (2007)03-0115-06 康有为(1858 1927年)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康有为在教育 学方面曾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主要体现在《长兴学记》和《大同书》两书中。最早对康有为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的是梁启超。1901年,梁氏在《南海康先生传》中专辟《教育家之康南海》一章,认为康有为 其为大教育家,则昭昭明甚也 , 先生不徒有教育家之精神而已,又备教育家之资格 。[1]378,381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从变科举、兴学校、建立新式教育制度,到主张女子教育、兴办专业教育,以及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构成了富有创意、极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不但继承了中国优良的教育传统,同时又广泛吸收了西方和东洋教育的合理成分,使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本文主要从现代人口素质培养的角度对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有关素质教育的思想资源作一梳理,初步探讨其基本内容、主要价值及其局限性。 1 人生五阶段学制的设计 何谓现代素质教育?简单地说,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同书》(1902年)作为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康有为教育思想的主要面貌。康有为认为大同社会培养的是 人性皆善,人格皆齐,人体皆健 [2]186 的新公民。这些理论都和 今天的素质教育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从现代素质教育的视角来看康有为的人口素质教育思想,它仍然具有人口学和教育学的意义。 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机,康有为主张创立新 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学习西方先进的学校教育制度。他早在《请开学校折》中就提议兴办中小学,设 立大学,构划了一个门类齐全的学制雏形。他主张小学要向西方一样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如果儿童有 其不入者,罪其父母,严课地方官以为殿最 。 [3] 他希望借此来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以资富国。他的这种学制主张,既立足于当时的现实环境,又着眼于中国教育的长远未来。 这是中 国人提出的第一个完整的学习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 学制,也是康有为对中国教育事业最大的贡献 [4] 。 康有为在《大同书》里设想了一个没有私有制和等级制, 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2]1 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非常重视人口教育, 太平世以开人智为 主,最重学校 [2]269 。大同社会实行 公养 、 公教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在公费的条件下接受义务教育。大同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同社会的公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人人为有用之美才,人人为有德之成人 [2]212 。大同社会的教育有一个前 后衔接的完整的学制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人必须学习到20岁。它包括五个衔接的阶段:即人本院(负责胎儿教育)、育婴院(负责婴儿教育)、小学院(负责儿童初等教育)、中学院(负责少年中等教育)和大学院(负责青年高等教育)五个部分。这五个阶段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链条,每一阶段针对学童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构成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 (1)人本院教育。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在这里,孕妇胎教的主要宗旨是进行优生。为了达到目的,康有为费尽心思,对此进行了全 收稿日期:2006-10-16 修回日期:2007-04-02 作者简介:张泽鸿(1977 ),男,安徽安庆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安徽大学哲学系2005级美学研究生。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 efe iU n i versity(Soc i a l Sc i ences) 2007年5月 第24卷第3期 M ay 2007V o.l 24N o .3

2020年第四季度个人思想汇报

2020年第四季度个人思想汇报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树立正确的入党第一动机,同时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 正入党动机并且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下面为大家带来2020年第四 季度个人思想汇报,供大家参考! 尊敬的党组织: 在这次培训班中,培训班的大部分同学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都互相影响着。从大家的 身上我感到了一种活力,一种动力。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老师,和优秀的 积极分子,克己奉公,吃苦在前反腐倡廉工作要以民为本-创先争优活动,享乐在后,处 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态度一 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转眼间,这已经是我被党组织吸收为预备党员以来做的第三次思想汇报,在这将近半 年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质的飞跃,这半年来,我真正明白了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党员,仅仅在思想上向组织靠拢还远远不够,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 我觉得在完成好自己学业的同时,还应该拿出一些具体的实践操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 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这一季度以来,我认为自己 较前两个月做得相对比较出色的地方。现在我将这一季度我的经历和感触汇报给组织,希 望组织审批并指点,以便更好的激励自己。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自己学习和党员的帮助,本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作为一名预 备党员,在工作中向党员同志看齐,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将本人近期思想情况汇报如下: 在思想上,我一直坚决与党组织靠拢,最近读了一些书,在对中国政治体制问题上, 有了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体制中,党领导着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和 各民主党派;在经济体制中,我国实行国家宏观调控和各地区特色发展相结合;在社会、文 化等其他领域中,党也通过在全国各地的党支部积极开展活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的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它的最高纲领和最 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在实际中,我们党又将最高纲领与现阶段的基本纲领有机 统一起来,从实际出发,进行全面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一切又都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工作上,我是今年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毕业后我在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暂时 做临时工,我最主要是为了学经验,了解机关运作模式,为自己的将来作积极的探索。, 我的原则是作为大学生最好的是将所学的用到社会中,即学以致用。这是我对工作的理解。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摘 要]“大同”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作为康有为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其大同思想虽是“乌 托邦式的空想,但又是超越时代的文化晶体” [1] ,其中不乏合理成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试图对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进行研究,发掘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康有为;大同思想;和谐社会;时代价值 人类最伟大的梦想, 莫过于建立一个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同社会。中国近代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精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大同世界, 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他无法找到实现人类大同的现实通途。研究康有为《大同书》及其大同思想, 分析其中的积极意义和缺陷, 对构建和谐世界和实现全人类幸福, 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大同思想的积极意义 康有为大同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康有为政治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科学社会主义还没有传入的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作用。 第一,康有为大同思想是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发展的一个新的标志,它对剥削制度的尖锐批判能够起到民主主义的启蒙作用。大同思想根据社会必然向前发展的历史进化理论,提出了一个高度物质文明、政治民主、个人平等自由、人人劳动和财产共有的“大同”世界。它表达了中国先进人士和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科学文明的希望,对封建专制的反抗,对人权的要求,具有极大的民主主义启蒙意义。这种空想的社会主义反剥削、反压迫的思想,实际上正是对当前封建剥削、封建压迫的强烈抗议。大同空想是反封建的呼声。 第二,康有为大同思想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能够起到社会主义的启蒙作用。有些主张不仅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一致,甚至有所发展。比如康有为提出“去 [1]董重转,王秀云《康有为大同思想略论》。 九界”,达到大同极乐世界,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还没有提出过;康有为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同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同理念” 达州市达川区大堰乡中心学校王进锋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提出把我国建设成“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正当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国共两党就国家的建设、国家的前途、政府的改组进行大的讨论,毛泽东高瞻远瞩从国家的层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我们不得不佩服伟人的大志。从2006年以来,我国就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几年,文明、和谐之花开遍大江南北。2014年十八以来,又提出了建设“法制社会”。纵观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央再次提出24字箴言,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对我国先哲的治国理念的集大成者。 忆春秋战国之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治国理念,有影响深远的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其以“道法自然”为主要标志,以“道德经”宏篇巨论为学术价值,造就了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而老子也羽化成圣;孔子曾经问师于老子,创造了儒家学说——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孔子在鲁国执政数年,强大的齐国也畏惧三分,前往楚国的途中多次被陈等国软禁,害怕圣人让楚国强大;孔圣人被后人称为政治家,真正名符其实;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

供了理论依据。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管子集众家所长,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理论影响了一代一代伟人,当然也包括毛泽东。 “富强”是从周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富国之梦,特别是近一百年以来多少先辈追寻的梦想,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有“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政治救国”、“文化救国”、“学术救国”、“教育救国”等等;最终,历史选择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强盛与独立的精神旗帜。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不断让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性极强,经实践检验完全正确的伟大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理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法治”是我国政治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必然让我国的社会制度更加优越于西方社会,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不二法宝;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互相依存,德治为首,法治为主,国家与地方、干部与群众等等关系融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妙方。“平等、公平、友善、法治”是对当代领导干部,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约束,为官者只有清心寡欲,在“权、势”两方面奉行私

思想汇报1500字_共4篇

思想汇报1500字_共4篇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虽然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但是我深知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汲取知识的时间,学习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资源,让我们好好利用和学习,我们就有理由学到更好,我们的思想觉悟应当更高。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表明人的全面发展已经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从价值目标到具体行动纲领的关键性转变。因而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且仅当人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时,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人的感性存在时,其有效性的提高才能有现实可能性。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开启了将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社会目标的社会发展理念,“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等,我们党和国家已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等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根本上确立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的理念。 理论上的清醒确保了实践上的自觉。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党和国家始终自觉地将以人为本作为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价值取向,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最高纲领与现阶

段奋斗目标的统一点,并为我国现阶段如何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制订行动纲领,构建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体系,全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其本身就是人的发展的具体展现与确证,从而极大地保证、促进了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认同,增强了人们从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角度自觉地、主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积淀为自身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主体意识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对自身现实规定性的否定和超越,成为一个不断全面发展的人。 以人为本,也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对活动的一种态度、方式、方法。适合的、有效的态度、方式、方法,将有助于教育活动主体之间良好的和有利于交流、引导的关系的确立,有助于促进教育对象激活自身的一切有利于接受活动刺激的内在准备条件、状态。对于教育者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其属人的本性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善于解读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自身所蕴涵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伦理价值,以此展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体现的对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力量,赋予他们不断超越现实自我的自信心和力量,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获得受教育者更广泛的认同;其次,在面对受教育者时,要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前提下充分关注“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需求和心理感受,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人们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现实生活世界中具体问题结合起来,既解

墨家尚同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

墨家尚同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姓名:何标班级:机械二班学号:120108448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墨家和儒家这两家到底是干什么的,然后我们才能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 墨家是代表平民阶层的,他们的主张是兼爱,尚贤,非攻。他们尚同,是指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体现了平民阶层渴望和平的愿望,比较务实。墨家的主导思想是:兼爱和非攻。兼爱就是海纳百川,各种行为,各个阶层的人都吸收接纳,其成员的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 儒家是代表奴隶主阶级的,他们主张恢复周朝礼制,并向往远古的尧舜禹时代的社会秩序,他们的大同思想是尧舜禹时代的社会秩序的再现,是一种理想,其本质是敬天、守礼、核心思想是“仁”。要老百姓遵守礼法,属于精英治国,符合统治者的要求这种统一单纯的思想更好控制。 墨家的尚同思想是什么呢? 墨家的尚同思想就是要统一人民思想的精神压迫。与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可谓相差十万八千里。并且,墨家也不主张平等,墨家认为手足之亲应该比妻儿之亲地位更高。墨家认为通过选贤来分配政治上的不平等,可是墨家从来没说过这个贤是由人民来选的,选天下之贤者以为天子。可是由谁来选?没有主语。因此不能说墨家有民主思想。相反,孟子思想中的民主因素反而要比墨家多的多。孟子认为天子的合法性要经过民意的检验,并且天子不能将天下予人,而是天与之,民与之。 此外,墨家政治思想最大的弱点,在于没有规定对于那些不合格天子有什么措施,墨家天真的认为,只要通过举贤,就能选择出贤能的君主,这种选出来的君主不会犯错,不会行不义之道,在权力集中之后,天子也不会受到腐化。因此,全天下人民只要效法天子就够了。墨家的天子就是一个红太阳,是绝对正确,永远不会犯错的。 另外,墨家的思想根基是一种功利主义,兼爱的伦理原则也是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之上的,因此,认为为了长远的利益牺牲眼前的利益,为了社会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对于墨家来说,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墨家的伦理思想是一种极端的目的主义伦理学,认为为了正当的目的可以不用考虑手段。 儒家的大同思想是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