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商品的绿色革命(1)

第十一章商品的绿色革命(1)
第十一章商品的绿色革命(1)

第十四次课授课计划

第十四次课授课内容与方法

基因工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组DNA文库:将某一种基因DNA用适当的限制酶切断后,与载体DNA重组,再全部 转化宿主细胞,得到含全部基因组DNA的种群,称为基因组DNA文库。 2、DNA的复性:将变性DNA经退火(低于变性温度约25~30℃的条件下保温一段时间)处 理,使其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称为DNA的复性。 3、克隆化:获取同一拷贝的过程,即无性繁殖。 4、Tm:加热DNA溶液,使其对260nm紫外光的吸收度突然增加,达到其最大值一半时的温 度,就是DNA的变性温度(融解温度,Tm)。 5、选择标记基因:是指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对选择剂产生抗性,致使转化细胞不受选择剂影 响,能正常生长、发育、分化,从而把转化体选择出来的一类基因。 6、基因和基因组 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片段称为基因(gene)。一个生物体 的全部DNA序列称为基因组(genome) 7、分子杂交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DNA或RNA),只要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碱基序列,经 过退火处理,就能重新形成杂种双螺旋,这一现象称为分子杂交。 8、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是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 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9、载体:把一个有用的目的DNA片段通过重组DNA技术,送进受体细胞中去进行繁殖或表 达的工具称为载体。 10、cDNA文库:即由mRNA经过反转录成cDNA,然后来构建文库,构建的文库不包含内含子。 11、转化:外源DNA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称之为转化。 12、黏性末端:指DNA分子在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互补碱基的单链延伸末端结 构,它们能够通过互补碱基间的配对而重新连接起来。 13、重叠基因:一个基因序列中,含有另一基因的部分或全部序列。 14、基因组文库:把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载体贮存在一个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即为这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 15、同尾酶识别位点不同,但切割后产生相同末端的酶,称为同尾酶。 16、酶切位点DNA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作用下,使多聚核苷酸链上磷酸二酯键断开的位置 被称为酶切位点。 二、填空 1、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 2、在质粒载体图谱上,写出下列符号表示的含义:Amp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 LacZβ-半乳糖甘酶基因, ori转录复制起始点 ,MCS多克隆位点。 3、PCR包括三个步骤_变性,退火,延伸。 4、核酸具有酸性,粘度大,能吸收紫外光,最大吸收峰为260nm。吸光度A260/A280 比值 在1.7~2.0之间时,DNA纯度高;比值小于1.7时,表明DNA的纯度不高,可能有蛋白或酚污染。 5、核酸Tm的高低与DNA分子中G+C的含量有关,其含量越高,则Tm越高。 6、基因工程的实施包括四个必要条件:工具酶、基因、载体和受体细胞。 7、DNA双螺旋结构是DNA二级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Watson和Crick两位科学家于 1953年提出来的一种结构模型。 8、常用的逆转录酶有AMV和M-MLV。 9、引起DNA变性的因素主要有:高温、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等。 10、在非最适的反应条件下,有些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特异性会降低,识别的序列和切割会发生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星活性。 11、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片断后通常有两类末端:平末端、黏性末端。 12、目的基因与噬菌体DNA进行重组时,可采用插入重组方式,也可采用置换重组方式。 13、写出下列符号的含义:Bt苏云金芽孢杆菌,ICP(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 14、常用的报告基因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CAT、荧光素酶基 因GUS、β-葡萄糖醛酸酶基因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15、生物技术是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利用生物体或其体系制造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16、柯斯质粒是一类人工构建的质粒-噬菌体杂合载体,它的复制子来自质粒,cos位点序列来自λ噬菌体。 17、基因组文库中包括有内含子和外显子,而cDNA 文库中则不含内含子。 18、生物技术主要是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 19、生物技术具有的基本特征为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势能、高风险。 20、生物技术可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 21、现代生物技术是以20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 22、现代生物技术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 23、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进行基因转移,使生物体获得优良品性,称为转基因技术,通 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生物体称为转基因生物。 24、细胞工程包括植物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器移植技术、克隆技术、 干细胞技术。 25、酶工程包括酶的固定化技术、细胞的固定化技术、酶的修饰改造技术、酶反应器的设计 等技术。 26、基因工程以DNA为基本材料。

浅谈新能源与绿色革命

浅谈新能源与绿色革命 【引文】新能源在当下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在传统能源即将告急的当下,这个现实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现状和趋势,也更加迫切地需要进行一场绿色革命。本文将简略阐述新能源的研发情况、绿色革命的进行程度,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新能源绿色革命低碳 一,新能源情况概述 能源是人类社会在大工业时代赖以运转的物质条件。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由此导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正在不断衰竭,人们需要新型的能源来对此进行替代,以进行人类生活的基本运转。于是对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是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特别在可再生能源方面。联合国在1981年在肯尼亚召开的内罗毕会议上,规定了新能源的基本概念。它不同于常规能源,可以是一些古老的能源,但是需采用先进的方法或技术开发利用,对环境和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资源丰富。 目前为止,得以研究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水能等,它们应用于工业、农副业,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元化、清洁化的能源结构;但是技术的不成熟也使其遭到一些质疑,因此人们对于新能源的评价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褒贬不一。下面将选取两个具有不同代表意义的新能源加以具体介绍,希望对理解新能源的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个是风能。人类使用风能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风车作为大工业时期之前的主要生产动力被广泛应用于航行、磨面、灌溉、提水等等。但正如前文所说,新能源中的“新”是针对开发与利用的程度而言的1,在这里,风能就是代表自然界可再生新能源的尤为典型的一个例子,而当代风能的重新开发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和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风能主要用于发电、做动力、制热,具体载体表现为风力发动机和发电机。风能的优点不言而喻,持久、成本处于下降趋势、风机可靠性的提高、经济性强、能有效地维护人员2。但同时,它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会不断提高去风轮叶尖速比,于是风电机的噪声污染也随之而来;又如有的风力发电场建立在候鸟迁徙地, 1《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李全林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17,P125 2《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版本同上,P197

生物技术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生物技术的含义 1、生物技术的定义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也称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2、生物技术的研究领域及其相互关系 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应用人工方法把生物的遗传物质,通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组。然后将重组了的DNA导人某种宿主细胞或个体,从而改变它们的遗传品性;有时还使新的遗传信息(基因)在新的宿主细胞或个体中大量表达,以获得基因产物(多肽或蛋白质)。 细胞工程(cell engineenng): 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或加速繁育动、植物个体;或获得某种有用的物质的过程。 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利用微生物生长速度快、生长条件简单以及代谢过程特殊等特点,在合适条件下,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由微生物的某种特定功能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称为发酵工程,也称微生物工程。 酶工程(enzyme engineenng): 利用酶、细胞器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对酶进行修饰改造,并借助生物反应器和工艺过程来生产人类所需产品的一项技术。它包括酶的固定化技术、细胞的固定化技术、酶的修饰改造技术及酶反应器的设计等技术。 蛋白质工程(protein engineenng): 指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结晶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蛋白质化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基因的人工定向改造等手段,从而达到对蛋白质进行修饰、改造、拼接以产生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新型蛋白质的技术。 3、生物技术涉及的学科 现代生物技术是所有自然科学领域中涵盖范围最广的学科之一。 支撑:它以分子生物学、免疫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几乎所有生物科学的次级学科为支撑; 又结合了诸如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从而形成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又以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和技术的突破为基础。 例如,没有Watson和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及阐明DNA的半保留复制模式,没有遗传密码的破译以及DNA与蛋白质的关系等理论上的突破,没有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等工具酶,就不可能有基因工程高技术的出现; 没有动植物细胞培养方法以及细胞融合方法的建立,就不可能有细胞工程的出现; 没有蛋白质结晶技术及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深入研究以及化工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产生; 没有生物反应器及传感器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就不可能有现代发酵工程的出现。 另外,所有生物技术领域还使用了大量的现代化高精尖仪器,如超速离心机、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DNA合成仪、DNA序列分析仪等,这些仪器全部都是由微机控制的、全自动化的。 二、生物技术发展简史 生物技术可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是从传统生物技术发展而来的。 1、传统生物技术的产生 传统生物技术应该说从史前时代起就一直为人们所开发和利用,以造福人类。 在石器时代后期,我国人民就会利用谷物造酒,这是最早的发酵技术。 在公元前221年,周代后期,我国人民就能制作豆腐、酱和醋,并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10世纪,我国就有了预防天花的活疫苗;到了明代,就已经广泛地种植痘苗以预防天花。 16世纪,我国的医生已经知道被疯狗咬伤可传播狂犬病。 在西方,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公元前6000年就已开始啤酒发酵。埃及人则在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制作面包。 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Leeuwen Hoek(1632—1723)制成了能放大170~300倍的显微镜并首先观察到了微生物。 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首先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首先建立了微生物的纯种培养技术,从而为发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发酵技术纳入了科学的轨道。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 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 德国人柯赫(1843-1910):细菌学的奠基人。贡献:(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纯种分离技术), 土豆切面→→营养明胶→→营养琼脂(平皿)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悬浮培养法), 1

第十一章绿色物流习题与答案

第十一章绿色物流 一、名词解释 1.绿色物流 2.逆向物流 3.精益物流 二、填空题 1.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_______________,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2.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___________,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物流系统各功能要素中,________对环境的影响是最严重、最广泛的。 4.精益物流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 5.在宏观层次,绿色物流系统体现了4R原则:减量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按照逆向物流的回收方式划分,可将逆向物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销毁处理。 7.___________的核心是以越来越少的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越来越接近用户。8.精益物流是运用________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 9.精益物流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精益物流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 11.精益物流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 12.精益物流的保证是________________。 13.在精益物流系统中,________是驱动生产的动力源,是价值流的出发点。 14.小批量生产的优势在于能减少______________,易于现场管理。 15.________策略的着重点是对消费者需求作出快速反应。 16.____________策略是指更好、更快并以更低的成本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的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17.EOS即____________,是指将批发、零售商场所发生的订货数据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连接的方式将资料传送至总公司、批发商、商品供货商或制造商处。 18.从绿色物流的活动范围看,绿色物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绿色化。19.绿色物流是物流管理与________、________的交叉,具有学科交叉性。 20.绿色物流的时域特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绿色包装是指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包装。 22.________是逆向物流系统的起点,决定着整个逆向物流体系是否能够赢利。 三、不定项选择题 1.绿色物流的内容包括:() A.物流作业环节绿色化 B.物流管理全过程绿色化 C.物流执行环节绿色化 D.精益物流 E.逆向物流 2.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 A.保护环境B.节约资源C.实现企业盈利 D.可持续发展E.保持生态平衡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是农业科学家所从事的一项艰难尝试,目的是为了提高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在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后,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意义真是一言难尽。] 传统的植物育种和绿色革命 1.当今的世界人口约有60亿,这个数字到2020年,有望达到100多亿,人类所食用的所有食物都来自于植物和海藻,它们把阳光转化成经分解过了的有机物质,供动物和人类消耗。 2.古代的农夫们在经过了选择、贮存和栽培优良品种等一系列活动后,开始了植物育种。我们目前的农作物都是来自这些原始的各类种子。自1930年以来农作物产量增加了50%,这一增产的一半功劳应归于植物育种。就谷类而言,增产高达300%。植物育种是一项已被证实了的、安全的、对环境无害的技术。 3.植物育种包括把具备所需特点的母种进行杂交,以增加基因变化。然后挑选出优质的后代,并经几代的发展推出新的品种。这一过程来得缓慢,并且费用很高,一般需6至10年的时间,植物育种还受制于以下情况,即和某一种栽培的农作物进行杂交的植物必须是有亲缘关系的方可作为改进基因的来源。 4.绿色革命是农业科学家所从事的一项艰难尝试,目的是为了提高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绿色革命推动了高产作物的推广,改善了灌溉状况,促进了化肥、除草剂、杀虫剂的运用。那些引起科学家特殊兴趣的作物特点有:矮杆和直立的生长习惯、统一的成熟期以及对疾病和虫害的抵抗能力等。绿色革命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粮食产量增加了。然而它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严重的障碍,例如:1)水资源有限,土地贫瘠。2)贫困国家的很多农民负担不起农田所需的投入。3)粮食储存和销售制度不合理。4)高产品种替代了本地品种,导致基因多样性的下降。5)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粮食增长速度。 植物基因工程 5.植物显示出一种不确定的生长形式,也就是说一些成熟的植物体细胞具有分化成任何器官的能力。因此,毫不奇怪,很多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可以从一株完整的植物中分离出来,然后移到某种特定的化学媒体上去生长。这就是植物细胞和植物组织培植的基础。 6.全能性是指某一单个细胞能够再生成一个成熟的、有繁殖能力的成年有机体。很多种类的植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在栽培中诱使细胞不断地孽,或诱使其分化成一些各不相同的器官,甚至分化成一种再生的植物,这一切都是受到组织栽培媒体中所含有的化学物质植物荷尔蒙的控制。 7.在栽培中,植物细胞可被当成微生物一样对待。大量的细胞可以在一个小范围内显示出来并进行挑选。栽培中的细胞能产出有价值的二级化学制品,原生质体可经诱导后融合形成新的杂交品种。组织栽培也是农作物微生繁殖的基础。最后,植物细胞还被广泛用作与外来DNA进行基因转移的目标。但并非所有农作物均能轻而易举地进行培植,一些物种再生以后根本长不大。在很多情况下,某些农作物种类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更易栽培和再生。

第十一章促销策略练习试题和答案解析

第十一章促销策略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1.促销工作的核心是。 A.出售商品B.沟通信息 C.建立良好关系D.寻找顾客 2.促销的目的是引发刺激消费者产生。 A.购买行为B.购买兴趣 C.购买决定D.购买倾向 3.下列各因素中,不属于人员推销基本要素的是。 A.推销员B.推销品 C.推销条件D.推销对象 4.对于单位价值高、性能复杂、需要做示范的产品,通常采用策略。 A.广告B.公共关系 C.推式D.拉式 5.公共关系是一项的促销方式。 A.一次性B.偶然 C.短期D.长期 6.营业推广是一种的促销方式。 A.常规性B.辅助性 C.经常性D.连续性 7.人员推销的缺点主要表现为。 A.成本低,顾客量大B.成本高,顾客量大 C.成本低,顾客有限D.成本高,顾客有限8.企业广告又称。 A.商品广告B.商誉广告 C.广告主广告D.媒介广告 9.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消费品的促销目标主要是宣传介绍产品,刺激购买欲望的产生,因而主要应采用促销方式。 A.广告B.人员推销 C.价格折扣D.营业推广 10.收集推销人员的资料是考评推销人员的。 A.核心工作B.中心工作 C.最重要工作D.基础性工作 11.人员推销活动的主体是。 A.推销市场B.推销品 C.推销人员D.推销条件 12.公关活动的主体是。 A.一定的组织B.顾客 C.政府官员D.推销员

13.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使企业。 A.出售商品B.盈利 C.广结良缘D.占领市场 14.一般日常生活用品,适合于选择媒介做广告。 A.人员B.专业杂志 C.电视D.公共关系 15.公共关系。 A.是一种短期促销战略B.直接推销产品 C.树立企业形象D.需要大量的费用 16.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 A.公共关系调查B.公共关系计划 C.公共关系实施D.公共关系策略选择 17.在广告本身效果的测定中,价值序列法是一种。 A.事前测定法B.事中测定法 C.事后测定法D.事外测定法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D 6.B 7.D 8.B 9.A 10.D 11.C 12.A 13.C 14.C 15.C 16.A 17.A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中正确的答案不少于两个,请准确选出全部正确答案。)1.促销的具体方式包括。 A.市场细分B.人员推销 C.广告D.公共关系 E.营业推广 2.促销策略从总的指导思想上可分为。 A.组合策略B.单一策略 C.推式策略D.拉式策略 E.综合策略 3.促销组合和促销策略的制定其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 A.消费者状况B.促销目标 C.产品因素D.市场条件 E.促销预算 4.在人员推销活动中的三个基本要素为。 A.需求B.购买力 C.推销人员D.推销对象 E.推销品 5.推销人员一般应具备如下素质。 A.态度热忱,勇于进取B.求知欲强,知识广博 C.文明礼貌,善于表达D.富于应变,技巧娴熟 E.了解企业、市场和产品知识 6.推销员应具备的知识有以下几个方面。

浅谈赤霉素在“绿色革命”中的作用

浅谈赤霉素在“绿色革命”中的作用 李婉琼 前言绿色革命就是要发展绿色能源、绿色工业制品、绿色消费等,使基要生产函数和碳排放量挂钩,最终实现生态要素资本与经济发展间的“全面脱钩”。绿色革命缩小了人与自然的差距,人与人的差距,以及人与国家之间的差距。而这里,谈及的主要是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绿色革命”,以及引发“绿色革命”的赤霉素在其中扮演的重要地位。 正文这些年,植物激素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植物科学界的热点和重点。植物激素一般以多种衍生物或修饰形式存在,是调节激素在体内平衡与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方式。植物激素参与调控农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例如控制作物株型、水分和营养的利用以及通过与环境因子的互作调控作物对生物和非生物性胁迫的适应性等,对作物产量的形成与品质的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半矮秆水稻和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有效地解决了“高产和倒伏”的制约矛盾, 使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全世界范围内解决了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安全带来的严峻危机, 这一历程即为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 人们才逐渐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到, 第一次“绿色革命”原来都与植物激素有关。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是控制水稻赤霉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而小麦“绿色革命”基因Rht1则是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元件DELLA 蛋白基因。 赤霉素作为五大植物激素之一,是一种高效能的广谱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实现了赤霉素的产业化生产,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上第一次“绿色革命”就是利用农作物本身的赤霉素合成和信号转导缺陷所产生的矮化植株来培育抗倒伏农作物新品种,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至此,人们把越多的目光投注在了植物激素,赤霉素上。 赤霉素由日本植物病理学家在研究水稻恶苗病(Rice bakanae)的过程中发现. 1934年,Teijiro Yabuta等最先从恶苗病菌的发酵滤液中分离获得有效成分的非结晶体,发现该成分能促进水稻的徒长,并于1938年正式命名为赤霉素。目前,已经从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发现赤霉素类物质136种,其中大多数种类存在于高等植物中,一部分存在于真菌或细菌中,另一部分属真菌和植物共有. 按发现的顺序,分别命名为:GA1, GA2, GA,……GA136。 在植物激素中,仅只有赤霉素类物质是根据化学结构来分类的. 此外,赤霉素还分为游离态和结合态. . 在植物不同发育时期,结合态赤霉素和游离态赤霉素可以相互转化. 如在种子成熟时,游离态赤霉素不断地转化为结合态赤霉素而储藏起来;而在种子萌发时,结合态赤霉素通过酶促水解的方式释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态赤霉素,从而发挥其生理作用。 经过50多年的研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已比较清楚,尤其是赤霉菌中基本合成途径已经相当清楚几种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这些酶为真菌和植物所共有.分别是:古巴焦磷酸合酶、内根-贝壳杉合成酶、GA-20氧化酶、GA-3β羟化酶。赤霉菌的贝壳杉烯的合成由单一的CPS/KS双功能酶将GGPP直接催化. 这种CPS/KS双功能酶与植物的CPS和KS 同源性比较,无论在核酸水平还是在氨基酸水平都较低. 因此,GA的复杂生物合成途径在高等植物和真菌是各自独立进化的,而不仅仅是水平的基因迁移。 根据对外源激素的敏感程度,可把GA突变体分为GA缺陷型突变体和GA不敏感型突变体两大类。对于GA缺陷型矮化突变体的研究,目前,很多采用克隆G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功能验证。一些控制矮化性状的基因也已经被克隆出来,证实这些矮化基因的功能在于干扰GA的合成或作用,从而使植株达到矮化的表型。 众所周知,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的功能。而用于叶面施肥的肥料又称为叶面肥料。根据当今国内外肥料发展总趋

浅谈赤霉素与绿色革命

浅谈赤霉素与“绿色革命” 上世纪中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而作物育种中遇到的“高产和倒伏的矛盾”制约着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以Nonnan Borlaug博士为代表的育种家,把来自小麦品种“Norin l0”的半矮秆基因册RHT运用到小麦育种中,培育了一系列高产抗倒伏的小麦品种。与此同时,中国台湾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育种家,利用起源于我国的水稻农家品种“Dee-geo-woo-gen”携带的半矮秆基因SD1,育成了一系列高产抗倒伏的水稻品种。 植株高度大大降低的小麦、水稻半矮秆新品种,因表现出抗倒伏能力强、产量潜力大和对化肥反应敏感等显著特点,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使得世界粮食总产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解决了当时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安全带来的严峻危机,这一历程即为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Nonnan Borlaug 博士因此而荣获诺贝尔奖。40多年后,借助于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科学家们发现原来是植物激素“赤霉素”的巨大生物学效应带来了造福全人类的“绿色革命”。i 到今天,人们已经在维管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分离和鉴定出130多种赤霉酸,分为自由态和结合态两种,统称赤霉素。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命名为GA1,GA2……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赤霉素都对种子植物有生物活性,其中活性最好的是GA3,稀释至生理浓度的GA3能够打破种子休眠,促进植株的营养生长。在一些物种比如水稻和拟南芥中,赤霉素还能够诱导成花,参与花器官和果实种子的发育。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是控制水稻赤霉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而小麦“绿色革命”基因Rht1则是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元件DELLA蛋白基因。 综上所述,赤霉素在“绿色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如下: 一、赤霉素引发了第一次“绿色革命”。 二、由赤霉素引发的“绿色革命”,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并引发了人们对植物激素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赤霉素从生理水平上,在水稻苗期杂种优势的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随着赤霉素种类被越来越多地发现,科学家们开始从它的生物合成以及合成途径,更加深入地研究赤霉素的其他方面的绿色优质的作用。随即掀起了一场,植物激素的研究热潮。 四、继引发第一次“绿色革命”的赤霉素之后,发现其它激素在调控农作物产量方面也具有重大贡献,这为新的绿色革命提供了可行的新思路。 五、赤霉素被开发出很多新型绿色环保高科技产品,如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一些经济作物生长、发芽、开花、结果,防止器官脱落和打破休眠等。 总结研究赤霉素合成及其调控机理,对进一步应用赤霉素改良作物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且,我国激素研究方向应该围绕植物激素作用机理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最迫切的重大需求,了解激素控制农作物产量及质量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加速推进“第二次绿色革命进程”。 i 植物激素的二次“绿色革命”,科学时报

第四章 国际环境法的内国法化

第四章国际环境法的内国法化 一、前言 环境保护规范之对象不限于人民,只要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之行为者,无论公权力机关还是私人机构,皆得为规制之对象。因此,环境保护不限于对私人行为的直接控制或间接诱导措施,进一步而言,国家必须透过对环境政策之落实来实践环境保护之作为,这些政策包括中央政府层级及地方政府层面。然而,在台湾宪法体制中上不存在一个广泛而完整之环境宪法的概念。因此,在论及环境基本权之概念时,一方面涉及环境污染者基本权利保障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涉及因环境污染而受侵害者的基本权利保障。 行政院永续会所一定通过之行动计书中要求“配合国际环保公约,推动配套法令制度”也就是国际环境法内国法化的要求。台湾在外交局限的状况下,无法直接参与国际环境相关公约、协定、条约、议定书等的制定,亦无法直接签字、批准、加入这些国际文件,所以在法制层面上唯有借国际环境法内国法化的作为,引进国际社会中主流环境规范。台湾既为一法制地区,且有性质属大陆法系的法律体制(包含行政法的层面),故在进行国际环境法内国法化之过程中,亦必须照顾到本身的法律体制。 本研究系站在国家作为环境保护主体之地位,来观察研析国际环境法内国法化的课题。本章将探讨国内环境法律体系内涵的基本要素、国家在法律上之作为、与国家基于给付行政之作用所为的环境保护义务,并由法制明年与环境政策面提出落实环境保护之法制作为建议。 二、国内环境法律体系内涵的基本要素 国际环境法内国法化之目的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为引进国际社会环境法制之主流思维,以强化国内的环境保护。二为减少国家作为一个环境主体所造成对国际环境的侵害,而使国家不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过街老鼠”。换言之,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国家其实有责任与义务加强国内环境的保护与控制,并减少跨越国家管线范围界限的环境破坏,譬如对跨境之空气污染、水或海洋环境污染及越境有毒、物质之传输的减少与控制。 再者,国内环境法律体所规范之对象不仅是一般自然人或私人企、法人体的环境行为,亦 三、国际环境文件内国法化的途径 台湾由于国际情势之现实,无法参与大多数国际环境组织或会议,相对地,也就减低了台湾参与制定、签署、批准或加入国际环境文件(international instruments on environment)的机会。因此,在国际与国内环境规范的互相关系上,便很少有机会透过诸如国会决议的内国法化程序加以探讨和研析,并凸显国际法与国内法间的相互关系。国际法与国内法体系间的关系有一元论与二元论之分。一元论者对“法律”采单一之认知,并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形成同一法律秩序的两个部分;而二元论这则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不同且相互独立的法律系统或法律秩序。此外,国际法之一般规则是“一个国家不能以其国内法之规则或不足对以国家法为基础的主张加以抗辩”,反映在1969年5月23日制定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7条则为“一当事国不得援引其国内法规定为理由而不履行条约”。换言之,国际法是认为,国家不能诉诸于其国内法或程序来作为不遵守国际义务之理由。 国家被要求诚信的履行其国际义务,但他们同时可以自由的决定在其国内法律体系下此种义务的行使方式。同理,作为国家的一般责任(a general duty),国家应使其国内法与其再国际法之下的义务相一致。但是,国家法将达成这一结果的方法留给国家的国内管辖权,这些方法即一般用以描述国际法内国法化的各种用语,譬如,纳入(incorporation)、采认(adopotion)转化(transfermation)或吸纳(reception)。国家有自由决定如何最佳的将其国际义务转化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教学案

★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 一、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1.自然界的碳循环 (1)定义:碳元素不断地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之间进行转移和交换,构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环。 (2)过程 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碳固定在生物体内,有些生物在地壳运动中被掩埋而形成化石燃料。 ②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料的燃烧,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返回大气中。 2.温室效应 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3.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失衡;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威胁人类健康。 4.国际减排合作 (1)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共同性。 (2)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1)核心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 (2)缓冲区: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3)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 三、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1.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1)含义:当污染物从一国的管辖地区转移至另一国或者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区,就会造成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2)形式:①通过空气和水的流动,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国家。②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③发达国家通过投资等方式将落后的重污染设备、技术和行业等转移到本国区域之外。 2.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反而使污染向异地蔓延和扩散,并形成新的污染危害,危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的环境安全。 3.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 需要世界各国站在全球的角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四、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1.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1)基本国策:环境保护。 (2)三大基本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2.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 (1)环保措施: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 (2)2018年国家新组建了生态环境部。 (3)成效:全力推进污染治理,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微点1 在人类活动成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素前,自然界的碳循环相当稳定,并维持着动态平衡。 微点2 由于人类对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植物对大气中CO2吸收和贮存减少,同时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环境中排放大量CO2,破坏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碳平衡,增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微点3 大气中人为增加的CO2主要是由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最多的,并且发达国家还通过产业转移方式进行碳转移,因此发达

中国农业的又一次绿色革命(1) - 用于合并

中国农业的又一次绿色革命 毕景阳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灿烂的农业发展史。中国农民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中国农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 中国农业的第一次革命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在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时,通过种植植物,在目的地生产出自己的食物。从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普遍認为牛耕、犁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农业革命。 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牛耕牛犁时代一直持续到工业化革命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从机悈、化肥、农药、种子等方面开始较大发展。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中央对农业的发展高度关注,连续十几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足以说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并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产业。“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农业重要性的共识。这一阶段被認为是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农业革命对人类的贡献 在第二次农业革命中,中国农业生产的粮食、棉花、油菜籽、烟叶、肉类、蛋类、水产品、疏菜、水果等九类农产品,均居世界第一,谷物产量占世界1/4,肉类占1/3,中国农业的发展,对于整个人类来讲,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次农业革命中化肥、农药的作用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人类发明了化肥;为了消灭害虫,发明了农药;在农业生产获得高产量的过程中,化肥、化学农药成了第二次农业革命获得高产量的大功臣。每投资一元钱的化肥和农药,即可获得8---16元的回报。 第二次农业革命中化肥、农药的弊端 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和重点,其传播距离之远,富集程度之高,污染范围之广,危害之大,损失之重,已经到了催人反思、令人深醒的境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口、食品、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无一不与化肥、农药有关。主要表现在: 对大自然的破坏:由于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省工省力见效快,致使大量的植物残体、动物粪便遭到遗弃,大多堆放在地头、路沟、河边等,通过日晒、降雨分解,最终随雨水流入坑、沟、河、湖、海,造成水体富氮富磷,致使坑、沟、河、湖蓝藻爆发,水体遭到破坏,浮游生物及贝类消失,水产养殖受到威胁,大自然生物链被切断,成了污染治理老大难。 对广义生态的破坏:化学农药在杀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灭了有益生物,如天敌昆虫、蛙类、鸟类、蜜蜂、家蚕、野生生物等(如一只一年可捕食1.5万只昆虫,有“庄稼卫士”之称的青蛙大量死亡),各种病、虫、草害抗药性大多提高100倍以上,其中蚜虫的抗药性高达1600倍。 对生态及大气环流的破坏:据权威资料显示,每生产一吨化肥,要排放出两吨以上二氧化碳,光化肥生产每年要排放出千万吨二氧化碳。由此加速导致了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地质灾害频发等。 对土壤的破坏: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活性降低、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蓄水蓄气能力降低,通透性差,土壤石漠化加剧,从而导致多种作物根腐病、枯萎病、病毒病等病害大面积发生,成了农业持续增产、高产的瓶颈。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由于化肥、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致使亚硝酸盐及有害金属铅、砷、铬、汞、镉在土壤、农产品中大量残留、超标,让人民的食品安全、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造成大量育龄青年的精子、卵子减少,生育能力急剧减退,造成青少年视力、记忆力、体质严重下降,亚健康人群成倍增加,造成各种皮肤类、虚胖类、心理障碍类,以及罕见的各种疾病增多,各种癌症每年新增300多万人。在众多的癌症患者中,有80%是因长期食用含有超标的亚硝酸盐、铅、砷、镉、汞等有害残留造成的。 对人类未来的破坏:导致癌症低龄化趋势加剧,造成婴幼儿童奇异病症患者数量增多,如脑瘫、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病等像潮水般涌现。

昂宝电子 引领IC绿色革命

昂宝电子引领IC绿色革命 近年来,随着半导体终端产品朝向轻薄短小、数字化和整合多功能三大趋势发展,电源管理IC的地位可说是越来越显重要,也成为半导体厂商激烈竞争的市场,环保、节能自然成为各半导体厂商竞逐的主战场。面对这一挑战,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面对众多的国际大牌,成立才两年的中国本土IC设计公司――昂宝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不畏艰辛,勇于创新,于今年8月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绿色引擎”技术的系列电源管理芯片。 图1 昂宝电子副总经理赵时峰先生在会上的演讲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2006年会暨自主创新与产业共赢论坛”上,昂宝电子副总经理赵时峰先生介绍了公司商业运作模式、总体战略及其专利――“绿色引擎”技术,并展示了其完整的LCD TV解决方案,同时,还特别邀请了与其合作的美国专利律师事务所的律师Daniel H.Mao博士介绍昂宝的专利国际策略。 昂宝电子成立于2004年9月,是一家致力于模拟与混合信号产品市场的一流IC设计公司,其瞄准的产品领域包括电源管理芯片、高速高精度的数模转换芯片、射频芯片和系

统级芯片(SoC),但现阶段的重点是开发电源管理芯片。 目前,世界各国已陆续对家电与消费电子产品的待机功耗与效率开始实施越来越严格的省电要求,例如国际能源机构(IEA)对全球范围的家用电器待机功率要求低于1W,中国也提出3C规范,提出针对谐波和EMC,彩电的绿色功率低于3W等。但纵观我国的现状,却差之甚远, 以彩色电视机为例,测试调查表明我国电视机待机功耗的平均水平为8.07W,远远大于国际能源机构(IEA)规定的1W待机功率。因此,设计低功耗、高效率、低成本的LCD电视电源变得越来越重要。 面对这一挑战,昂宝电子(On-Bright)自主研发“绿色引擎”技术,基于此技术生产了新一代核心电源管理芯片系列,产品完全满足严格的绿色电源管理要求,不仅能显著提高开关电源系统在轻载与满载下的能量转换效率,将无负载待机模式下的功耗降到最低,还直接符合2007年的各项省功要求,支持从手机充电器到LCD 电视所需的各种功率范围。赵总表示,昂宝的“绿色引擎”技术可大幅度降低电源待机功耗、显著提高电源效率,并改善电磁干扰,降低系统成本。 基于“绿色引擎”技术的 LCD TV解决方案

梁西《国际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环境法)

第十章国际环境法 10.1 复习笔记 一、国际环境法概说 1.国际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 国际环境法,是指各国及其他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国际交往中形成的,调整彼此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作为现代国际法的一个新的分支,国际环境法在整个国际法律秩序中具有若干区别于国际法其他部门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际环境法是一个主要以国际书面文件为表现形式的国际法分支。 (2)国际环境法是一个“软法”现象较多的国际法分支。 (3)国际环境法学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国际法分支学科。 2.国际环境法的简史 (1)在联合国成立之前,有关国家签署了一些有关环境方面的条约,还出现了一些对国际环境法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仲裁判例。 (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联合国的成立为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明显增多,特别是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全球性公约和区域性条约。第三,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领域相对集中。

(3)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法进入了全面、系统发展的新阶段。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国际环境法发展史上的两个里程碑。 ①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行动计划》和《关于机构和资金安排的决议》等重要文件,对于推动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a.《人类环境宣言》表达了各国对人类环境问题的共同认识和共同信念。 b.《人类环境宣言》宣示的一系列人类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有的是对习惯国际法的确认,有的预示着国际环境法及其原则发展的方向。 c.会议通过的《行动计划》为协调各国环境政策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框架性的工作方案。 d.会议促成在联合国系统内增设专门性国际环境合作组织。 ②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并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开放供各国签署。这次会议及其通过的文件对于人类环境的国际保护及其法律秩序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会议标志着各国对于人类环境问题的共识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基础上又有了更高的突破性认识。 b.会议及其成果标志着国际环境法作为一个新的国际法分支日趋成熟。 c.会议通过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个空前宏大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规划,为21世纪国际环境法的发展确定了主要目标和重点领域。 (4)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及之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之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