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

Journal of Radio &TV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No.2,2012(Sum No.161)

[收稿日期]2012-04-20[基金项目]江苏省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SJB860002;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812200009093。[作者简介]高山冰,男,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

传播教育研究

A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under Media Convergence

高山冰

GAO Shan -bing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Nan 'j 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China 210097)

[摘要]在新技术的发展下,“媒介融合”的洪流无法阻挡,对传媒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国新闻传媒教育都在按照

自己所理解的媒介融合理念积极变革。要应对媒介融合对专业人才舆论引导、信息整合及协同合作能力的新要求,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须采取调整教育目标、

优化师资队伍、整合教学内容、完善实践平台等有效措施。[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人才;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 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597(2012)02-0086-04Abstract :Media convergence has had an great effect on the field of media.

Countries across the world are making active transformation of ed-

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understanding of media convergence.New requirements of consensus guidance ,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on professional talents leading highe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o adopt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such as adjusting education aim ,optimizing teaching faculty ,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s ,and improving the platform for practice.

Key words :Media convergence ;Media talents ;Education research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计算机、电子通讯等技术所衍生的新兴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长期固守传播领域的格局。新闻传播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单一的新闻传播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求,

加快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培养适应媒介生态变化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媒介融合催生变革

早在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

尔·索勒·普尔就在专著

《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 )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 )的概念。他指出,数码电子科

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

因。[1]

数字技术的兴起为“传播形态融合”提供了保证,传统的疆界越发模糊,融合趋势日渐明显,多样

化、立体化、网络化的态势日益形成。媒介变迁的外部生态环境,引发了与之对应的

内环境转变。首先,

信息技术的支撑推动了双向乃至多向的人际传播模式常态化。传统媒体把世界划

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传统媒体自上而下一对多的传播。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规律,个人不再只是内容消费者,也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体现出多对多的传播。其次,传受关系的变化,使得

用户对内容的选择更私人化,

双向互动越来越频繁,同时,在应用中的社群性更强。受众不再被动的接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总第161期)

受信息,而是根据个人需求进行内容的定制,并对相应内容进行评价、讨论和补充。第三,传播模式和传播主体的变化带来媒介组织方式和信息管理方式的变化。媒介融合促使媒介集团开始探索新的发展之路,跨媒体集成、跨行业拓展成为必然且自发的意识行为,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的建设成为转型系统工程中的重中之重。

组织理论和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都认为,各种组织都试图通过变革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压力(无论是实际存在的还是主观上认为的压力)。在新媒体环境的压力下,作为组织,新闻和大众传播院系也必须通过变革(引入媒介融合课程)来应对外部压力,适应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除了应对外部压力外,新闻传播院系还需要通过变革来维护自己存在的合法性(Legitimacy),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中其他组织的变化,在文化上继续获得公众、客户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承认和认同。这种认同在充满不确定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它是院系获得更多外部资源的必要条件。[2]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开设有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均已认识到媒介融合对传媒教育的影响,或增开媒介融合课程,或将媒介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入已有的课程体系,纷纷踏上了应对征程。早在2003年,美国300所新闻传播院校中,约有50%的院校已经根据媒介融合对课程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而同年对美国46所第一梯队的新闻院系的调查发现,有多达85%的院系已经开始推出媒介融合的相关课程。[2]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界针对媒介融合带来的新的挑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随着媒介融合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媒介融合课程的建设,课程开设的紧迫性、内容设置以及网络传播与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等成为研究的热点。一是课程改革。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金陵大学等,近几年都陆续设置了媒介融合的相关专业,并在实践中通过业界交流、就业反馈、问卷调研等不断加以修正,以探索新形势下的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模式。其中,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先后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共同促进媒介融合教育改革。二是对媒介融合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和密切交流,探析其学科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办学模式等方面的经验,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三是通过会议、论坛等形式,在新的研究领域下,共同探讨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大计。近年来,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国际媒介融合前沿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国传媒大学“媒介融合与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媒介化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目标及对策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加强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理论研究与业务实践的融合,促进了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

(一)调整教育目标:注重T型人才培养,摆正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美国媒介融合研究学者Bruce等人对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新闻机构《Tampa论坛报》“融合新闻中心”的从业人员作了深度访谈,访谈者认为,第一,在该中心工作,从业人员必须首先要对一门技能特别精通,但同时又能胜任其他工作,即一专多能。其次,他们强调新闻写作与报道对各种平台中的基础作用;第三,对新技术有着很强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第四,跨平台的人际交流能力;第五,具有融合新闻跨平台的工作经历。[2]由此看来,随着业界媒介融合趋势的推进,对具有跨媒体应用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越发凸显,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发高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该调整目标,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跨媒体制作,加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专业实践。

在教学中,注重“T”型人才培养。“T”型人才是按知识结构区分出来的一种新型人才类型,这类人才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在知识储备要求较高的媒介融合环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培育的人才一方面需要有新闻传播、多媒体技术、摄影摄像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对其他领域有广泛的理解并存有极其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保证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能有敏锐的专业眼光,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平台特性采用合理的方式提供内容,包括深度解读等。在教学理念上,应该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意识,把教学过程变成思辩教育的训练过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去批判、审视媒介信息以及媒介

高山冰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

信息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养成逆向、反思、批判及立体思维的意识能力。澳大利亚媒介融合专家斯蒂芬·奎因(Stephen Quinn)教授在著作《融合新闻:多媒体报道基础》(Convergent Journalism:the Fun-damentals of Multimedia Reporting)中指出: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3]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敢于批判,学会辨析不同符号的作用,本着务实求真的态度,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南,让学生在实践或观察中建立对媒介融合的认识。

(二)优化师资队伍:深化业界与高校的联系,多形式增强教学力量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教育机构的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知识重构、能力再造的任务。以往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新闻学科教师,都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需要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重新思考专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在这一前提下,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4]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优化师资队伍,在媒介融合师资普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引进业界精英、名师带教、业务进修与培训等方式,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1.加强与业界的合作,聘请优秀的媒体机构从业者担任课程教师。一方面弥补了新形势下师资不足的缺陷,加强了高校教学研究与传媒界的联系;另一方面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学生提前了解业界,更好地认识媒介融合。在美国高校传媒教育中,来自业界的兼职教师人数在许多院系超过了全职教师。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有25名全职教师,121名兼职教师;纽约大学新闻系有22名全职教师,近百名兼职教师;爱默森学院有全职教师159人,兼职教师保持在175人左右。[7]

2.通过研究所、教研室等形式,整合全院师资力量,打破专业壁垒,在教授、专家的组织下开展针对媒介融合不同层面的教学研究。研究课程、研究课堂,采用项目化、课题化等的工作方式,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是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二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他们将成为媒介融合教育的中坚力量。

3.利用各类教育培育基金、文化交流、科研基金等项目的机会,资助教师参加与媒介融合相关的业务进修与培训,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科研环境,让他们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媒介融合讯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鼓励教师根据个人研究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主动的不断学习专业知识、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改革课堂教学艺术,积极申请和开发具有前沿性的科研项目。

(三)整合教学内容:突破传统的固定模式,增强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的生产方式悄然改变着传统媒体的面貌特征,对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知识结构优化的教学内容改革成为教育转型的重中之重。纵观国内外新闻传播教育应对媒介融合的实践,可以发现,一方面仅仅靠在传统新闻传播教学内容中加入新媒体技术(包括理论与实务)远远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跨平台的综合实践、信息收集及评价等内容;另一方面单纯依赖与传媒相关的内容传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其他相关领域(法学、金融、体育等)的知识。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知识,包括传统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新媒体理论与技术应用与人文社科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基本功训练。无论将来基于何种平台来进行信息传播,无论“变”与“不变”,新闻传播人的基本职业素养必须养成,基本的新闻写作必须扎实。

2.打破专业壁垒,强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一是打破传统教育的系科分类,基于融合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加强与新媒体更兼容科目的教学内容,例如摄影、摄像等。二是新媒体教学内容融入到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传统教学内容的补充,例如新闻写作,涵括新闻、广播电视、网络等。三是增加相关领域的教学内容,通过与其他学院相关专业的合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传统专业教育,转向“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复合式教育。美国绝大多数新闻院系在本科阶段注重进行通识教育,学生进校第一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总第161期)

年一般以通识课程学习为主,完成相应学分之后才能进入专业课学习,学分设置也重视向通识课程倾斜。纽约大学新闻系本科实行双学位教育,除取得新闻类学位之外,还需有另一个专业学位。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本科学生要修127个学分,人文社科等通识课程的学分更是达到了80至85个。[5]3.内容设置凸显融合能力培养。在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 Gordon)归纳的五种“融合新闻”中,包括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gathering Convergence)和新闻表达融合(Storytelling Orpresen-tation Convergence),前者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后者表明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来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3]在具体内容设置中,一是增设媒介融合概论课程,让学生很好的了解和理解媒介融合。二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加大基于实验平台操作的内容比重,以实战应对变革对人才需求的挑战。

(四)完善实践平台:构建目标导向机制,多层次培养全能型人才

新闻传播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美国马里兰大学菲利普新闻学院负责人汤姆昆·凯尔说,“没有人否认记者应当是通才,但是不断实践、不断写作是无可替代的。”[6]只有通过不断练习、不断参与,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才能了解媒介的运行规律,掌握科学的方法;只有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锻炼、不断探索,学生应对媒介融合的能力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1.以目标为导向,构建有效的实践平台。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引入项目制,利用心理学目标导向理论来激励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预设目标,并为学生提供实现目标的条件,培养学生养成选择、寻找和实现目标的习惯,引导他们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学校应该为学生各项实践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依托实验室建设,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相关能力锻炼的需要加以完善、配备。实验设备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一定要是最有效的。

2.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媒介融合下的多媒体表达。一是平时课堂的自然延伸。主要是以作业的形式呈现,教师会根据授课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始教学实践活动。这类实践以个人为主,或是三五人一组的小组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某一问题某一现象进行自我创作、自我实践的过程。二是实验性质的作品。这类实践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团队的形式开展,根据所选选题进行策划筹备、实际操作、后期修改,完成最终的作品。三是参与到媒介活动的实习。这一类活动包括平时学生自主到媒介机构进行实习和学校组织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专业实习活动两种。这三部分缺一不可、环环相套,只有不断实践,学生才能运用各种技术制作媒介产品,才能真实地认识、了解各种媒介及其传播的特点,才能在新环境下,有目的、系统的、战略性的选择工具与技能来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新闻是一门精华知识职业,需要有一群受过最高教育和培训的从业人员。”自1918年北京大学组建新闻学研究会开始,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已经走过了90余年的历程。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起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6]随着媒介的不断融合,新闻传播方式、写作手法、组织结构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面对转型的需要,传媒机构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也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如何在国家赋予的政治使命、传媒转型诉求和受众期望的共同期许下,培养出具有跨媒体写作、善于多媒体观察、能够综合管理全媒介平台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2]邓建国.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南加州大学新闻系的试错为例[J].新闻大学,2009,(1).

[3]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J].中国记者,2007,(1).[4]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7,(7).

[5]中国传媒大学赴美考察团.美国高校传媒教育考察报告[J].现代传播,2007,(6).

[6]杨晓白编译.新闻教育:是专业化?还是职业化?[DB/OL].ht-tp://news.sina.com.cn/o/2004-10-22/11234003462s.shtml.

[责任编辑:王雪炎]

高山冰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