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创新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构_唐若兰

社区治理创新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构_唐若兰
社区治理创新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构_唐若兰

社区治理创新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构

唐若兰

(四川行政学院期刊社,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我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复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过去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管理需要。而社区治理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推进社区治理创新,以善治理念指导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重构,实现基层社会自治与政府治理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区自治;简政放权;善治

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15)06-0150-0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崛起,市场经济基本确立,法治建设初见成效,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同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转型阵痛,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社会活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管理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新矛盾,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怎样有效治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转型社会,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改革自上而下由政府一包到底的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1社区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

在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社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社区是城乡人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和细胞,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社区治理在国家社会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只有基层社区实现了有效治理,才能实现整个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当前,社区治理创新是社会治理改革的关键突破口,社区治理创新的本质就是基层社会管理方式的改革。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面临着传统单位制瓦解、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社会流动性增强的新局面,基层社会管理主体随之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新特征,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改变传统管理意识。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一套,就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激化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此,社区要尽快实现由政府主导到社区自治的转变,推动和实现基层社会自治与政府治理的良性互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由以上一系列规定可知,城市和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包括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然而,在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下,这些基层社会组织却蜕变为政府行政部门的下级终端,失去了其本有的自治性,使得政府与社区治理组织职能产生了混淆和错位,基层社区的多数精力都集中在各级政府部门所交派的任务当中,对于社区治理工作的组织和主导日益弱化,作为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个体居民也逐渐丧失了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与参与热情,并处于一种无作为或边缘化的状态。

收稿日期:2015-09-23

作者简介:唐若兰(1962—),女,四川行政学院《四川行政学院学报》副主编,编审。

DOI:10.16501/https://www.360docs.net/doc/f68021299.html,ki.50-1019/d.2015.06.027

因此,当前社区治理的创新首先就要从民主自治的思路开始,简政放权,赋权于民,实行社区自治,让基层社会中的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公民对基层社会事务的管理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公民精神的体现,公民的这种自主性需求是其独立人格成长和自主性生发的表征之一。社区民主自治不仅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社区民主自治也有利于公民公共精神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公民参与能力的提高。

社区自治与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没有相对成熟的社区自治,就难以实现有效的社会协调。社会自治水平是社会协调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要排斥政府对社会领域的公共管理活动,相反,社区自治必须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社区自治与自我管理的发展提高有赖于政府管理创新。另一方面,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政府对社会领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以社区居民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为基础。只不过,政府应把重点放在单个社区居民无法自我管理的社会事务上。社会治理不仅是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也是社会公众对社会事务的自治。这两个方面统一于一体,不可偏废其一,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是构成社会治理的主体,两者共同运行才能推进社会合理有序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总是找不到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矛盾冲突局部尖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些领导干部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社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转型引发价值多元、需求多元,再固守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和方法必将落伍于时代,甚至被时代所抛弃。其实,赋权于民,社区自治,并非简单的管理理念的创新,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历来提倡和必须坚持的工作路线。群众具有伟大智慧和创造精神,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在基层治理方面能够真正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彻底贯彻群众路线,在理论观念上创新,在实践方法上突破,就能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经验、方式及制度,从而实现社区自治与政府治理的良性互动。

2善治是社区治理创新的终极目标

善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思想,其理念主要强调通过有效的治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善治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治理理论的发展,伴随着一些国家治理危机的出现,一些学者在反思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这三对基本关系的过程中探索出的新的更加有效的治理方式。“善治”主张在公共事务管理上引导多元行为主体参与并存,摒弃一方独大的做法,并且通过多方互帮互助达到公共事务管理良性循环的目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政府要改变定位,由“划船者”变为“掌舵人”,要通过政策引导、法律保障等形式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与多元治理主体互惠互利的关系模式,使多元主体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社会运作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善治”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阐释:“善治”就是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等行为主体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进行合作管理[1]。“善治”为国家与社会搭建了一座桥梁,改变了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意味着权力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回归,是社会接管公权力的过程。“善治”意味着国家与社会或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意味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方式、手段的多元化。善治模式认为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政府权力只是实现有效管理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只有各类方法和技术的有效融合才能真正实现管理高效。

善治的基本要素是合法、效率、负责、透明、开放。这些要素也是规范政治权力的根本要求。“善治”要求政府和公众均要对社会秩序和权威表示认同和服从,特别强调政府权威性和强制性权力的合法性及公正性。善治强调公民深度参与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把参与视为民主自治的基本原则。“善治”要求在社会的治理过程中,包括公民和组织成员的各参与主体直接相关利益的事务要公开与透明;强调社会治理的关键是高效优质地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正如著名学者俞可平所说,“善治”作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范畴,实际上就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表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友好合作,它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要求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形成一个政民互动的合作网络[2]。

社区治理创新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善治”。“善治”作为一种治理理念,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重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一,在基层社会治理重构中,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及法治责任是对政府和公民的共同要求,党和政府也要保证治理模式的合法性,党和政府只有在法制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才能为社会大众认同,以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第二,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重构而言,基层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治理的内容要包括一切与基层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基层事务,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第三,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包括基层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即基层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社会组织、驻基层单位等,政府和这些相关参与方要深层次地友好合作,不断提高基层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秩序的积极性。第四,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改革进程等相关政策信息要公开透明,一些关乎公众切身利益的事务,应给予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相关决策制定的机会。第五,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决策过程要遵循科学、民主原则,争取将社会治理建立在广泛民意支持基础上,同时,要重视民众对公共决策执行的监督职能的发挥,采取各种监督措施保证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必须优质高效,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各种服务都要保证较高的治理效果。第七,基层社会治理要融合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使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以善治理念指导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重构

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重构过程的本质就是改革基层社会管理方式的过程。在重构中,要摒弃政府单一主体主导的传统治理模式,将权力还给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使治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虽然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基层社区治理结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使其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但是,有必要对政府的职能、管理行为等进行重新定位,细化分解原有的“全能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将能够由社会组织管理的各类社会事务下放至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治理,以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期以来,传统社会管理侧重于政府行政管理,社会组织发展比较薄弱,民众参与率较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社会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社会主体多元化,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利益诉求差异较大,导致社会事务大量增加,仅靠政府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社会管理需求,亟需其它主体的参与合作。西方国家的社会组织在协调政府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它们不仅与政府企业合作提供公共服务,而且参与到社会事务的治理中,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很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从现实来看,基层社会治理也应当是政府、社会和市场同时在场、互为主体、共同参与的互动合作过程。

3.1全面改进治理方式,培育发展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

近年来,我国基层社区中的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各项事务中去,开始承担起行业内社会事务的管理,在配合政府改革、保持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益事业、调解社会矛盾、和谐人际关系、弘扬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是,社会组织还属于基层社会的新生事物,社会组织在社区的发展还处于发育培植阶段,其外部环境面临着缺乏政策指导和法律支撑、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等困境;内部建设存在着组织建设不规范、缺乏专业的治理者与工作人员、缺乏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意识、缺乏诚信透明和自律机制等问题,使得很多社会组织无法承担更多的社会治理的实务性工作。当前,党和政府亟需采取多种措施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成长,使它们能够担当起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重任。

一是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进行协同管理。通过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提供行为规范,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法律体系,为社区治理深化提供法律依据,使社区治理模式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要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大力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深度和广度,其措施包括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为社会组织提供经费、鼓励社会组织直接维护社会治安等。

二是积极培育非营利组织,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协调社会关系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环境保护、慈善救助、市场监督、文教卫生、民主监督等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社会服务内容一般分为中介服务和针对性服务两部分,政府应支持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内开展各种专业性服务活

动,取消非营利组织进入社区的障碍。同时,非营利组织也必须提升组织能力,完善自身建设,加强与政府沟通,促使政府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区政策,从而建立起政府、社区组织和成员、非营利组织之间多元互动的运作模式,拓展社区治理组织体系由原来的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多维度的横向网络结构,充分发挥社区自身服务社会的功能。

3.2在治理基础上,构建居民参与动力机制

社区治理的主要特征是多元主体的参与。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社区治理参与主体。近年来,随着治理理念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团体的迅速增加,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参与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探索出一些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模式,但是受传统行政观念、公民参与能力、以及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公民参与社区治理仍存在诸如总体参与率较低、参与不平衡、参与形式单一、参与渠道不畅等问题。要推动和扩大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着手。

第一,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激发社区内各方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当前,要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体制与管理制度,提供制度途径鼓励和保障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非营利组织都是社区治理的参与者,要广泛调动社区内各单位的参与积极性,营造社区共建的氛围;增强社区治理主体的社区意识,增进社区发展的内源动力[3];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小区活动和服务,如艺术、健身、老年服务等,构建其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培育居民自发性的小社团,从而增强社区信任和合作,实现共同利益。

第二,培养社区工作专业人才,促进社区公众参与治理的职业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加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要实现高水平的基层社会治理,就必须形成社区组织与居民的良性互动局面,从而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社区要尽快培育一支优秀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实现社区工作者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一是从长远来看,要实行规范而严格的社区工作者的准入制度,使其向职业化发展。二是现阶段对社区工作者的选用要采取公开竞争的选拔机制,吸引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参与到社区建设和服务中来。三是要完善社区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制度,定期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帮助其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手段,提升其专业性。四是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基础工资水平,建立有激励性的福利待遇机制。同时,把德、绩、勤、能等因素纳入社区工作者的考核体系中,注重对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绩效、业务素养、服务态度等方面的考核,促使社区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社区工作者,从而为基层社区治理建设一支优秀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职业社区工作者队伍。五是尽快构建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作为协调各方组织的机构,促进各方沟通与合作。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激励公众参与。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社区治理中的参与主体,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社区自治。要明确界定公民参与社区自治的地位、性质、权利、保障措施等,使公众参与成为社区治理中的必经程序。要通过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机制、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衔接与互动机制、民主议事决策机制、自治组织培育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法治保障机制[4],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参考文献:

[1]陈跃,占伟.论社会治理中非政府组织的角色与功能[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7).

[2]刘维兰.基于网络互动的密切党群关系问题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5(2).

[3]许英凤.“城中村”社区治理:问题、成因、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4]李小妹.农村社会协同治理运行机制的整合创新与逻辑建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

责任编辑:午为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特色亮点工作汇报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特色亮点工作汇报X区是X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我:一是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居住小区虽然人口密集,但居民之间少了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有时一条网络信息可能就会一呼百应,而我们却百呼不应。大家普遍感叹,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不灵了。二是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现在一个城市社区平均X平方公里上万居民,社区就十几名干部,下面居民小组又大多是空的,人少事多,与群众靠不近、贴不紧,服务做不实,关系也疏远。三是社会更多元了,但凝聚群众的能力弱了。现在阶层分化,诉求多元,各种矛盾日趋复杂,但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协调各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是孤军奋战,常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有时甚至连做好事也得不到好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党建为核、服务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魂,从基层基础做起,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做法:(一)做优公共服务践行法治。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服务:一

是全科化的便民服务。将区街两级X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沉社区,社区设置全科服务窗口,全科社工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党员干部群众事务代理制,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二是平台化的法治服务。社区健全“一办一委三室”法治服务平台,社区警务室达到国家一级警务室标准,为每个社区聘请一名执业律师每周到社区免费服务。首创的社会矛盾大调解形成品牌,快乐调解俱乐部、周末法庭、少年法学苑等一批社团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制服务。社区治安安全感(X%)和法治环境满意率(X%)位居全省前列,刑事案发率连续八年下降。三是综合化的执法服务。将城管、建设等X个部门X项执法职能和力量综合起来,沉到街道,落到社区,第一时间更有效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烦扰事,中央编办现场会组织观摩推广。 (二)做实基层服务彰显善治。要做实基层服务必须有扎实的基层组织基础。主要落在三个“实”字上:一是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全而实。X年以来投入X多亿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X个社区实现X㎡以上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中心按“一校两厅四室”标准,配备X余项服务功能。从前年开始,建设X㎡左右升级版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一是党建引领的核心要强而实。健全社区党组织-邻里街坊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网络;配强党组织书记,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认领服

推进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关于推进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元宝山街道工委书记白书强 为进一步深化我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现就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模糊。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权利下放等原因,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职能超载、负担较重。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能与社区重复,同时承担行政管理和服务居民的职能,由于缺少完成任务的职权、条件和经费,造成了街道权责不统一,看得见、管不了现象突出。 二是社区行政化现象明显。区职能部门过多地向街道下达工作任务,街道只能将工作延伸到社区,导致社区偏重行政职能,使社区成为了各部门的综合“下设机构”,无限小的权力承担着无限大的责任,过重的行政化负担,削弱了社区自治服务职能。 三是社区“两委两会”服务职能弱化。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由于缺少专业人才,能够融入社区的正式组织少,导致社区居民活动形式单一,多以文体活动为主,缺少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生态环保等公益慈善类服务组织和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幼教、老年健康、美体健身等社会领域类服务组织。同时,各社会组织均为纯民间社会组织,由于缺乏资源和获取资源的能力,只能通过社区经费投入,社区帮建单位支持开展活动。社区共建理事会受调协机制、激励机制、督考机制不完善,以及各成员单位参与热情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组织开展活动不多,对居民需求了解不全面、不深入,一些合理诉求解决进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属于区级职能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直接转嫁给社区负责,使社区成为责任的集中地、矛盾的聚集地,也降低了群众的认可度。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二)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十九大报告对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主要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任 正确√ 务,一个方面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个方面是建设平安中国。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由于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所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已不再是“中 正确√ 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3. 本讲提到,教育方面要解决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素质教育,第二 正确√ 是教育公平。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5. 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正确√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 房子是用来住的,也可以用来炒的,以此带动经济发展。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7. 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叫“一合多元,融合共治,群策群力,稳 正确√ 步推进”,这是我们基本的一个方针,也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 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的一些独特的地方。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8. 按照资本、管理、知识、技术、劳动进行收入分配属于按要素分配。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的思想是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减机制的 正确√ 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 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真脱贫、脱真贫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 正确√ 乃至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十九大报告提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 正确√ 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 A. 职业教育 B. 初中阶段教育 C. 高中阶段教育 D. 高等教育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编者按: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正在深度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大数据时代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因此,应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需要,变革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深圳市福田区在运用大数据手段推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方面再一次走到了全国的前面,率先进行了探索,对于研究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圳市福田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实践探索 大数据时代,只有让政府以及各社会主体在合理共享各种最新数据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度挖掘数据的价值,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内容和机制上不断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环境,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深圳市福田区充分认识基础数据的重要性,在如何保证动态、精准、充分占有基础数据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和探索。突出大数据理念 针对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特点,深圳市福田区在推进

社会治理创新方面,树立大数据理念,推动智慧福田建设。 大数据应用的核心是数据处理。大数据应用要充分挖掘数据价值,进行深度应用。为此福田区提出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的目标,以“采、用、享、碰、推、嵌”六个字来概括数据应用理念。 “采、用、享”是传统的数据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第一 次革命;“碰、推、嵌”是大数据时代的智能应用,是信息化 建设的第二次革命,以“碰、推、嵌”的可视化倒逼“采、用、享”的进一步质量提升,指导前期系统的改造。其中“碰”即数据碰撞。如将街道计生执法、人民调解、安监执法、派出所接报的发案的出租屋,与未自主申报出租屋比对碰撞,推送给街道综管执法人员,通过发现问题推动执法,推进自主申报工作。“推”即智能推送。如福田的智慧政务开发了智慧福 田门户APP和微信公众平台,辖区居民只要安装或关注, 平台就会根据本人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自动推送服务信息。“嵌”即智能嵌入。如可以将业务办理规则嵌入网格移动终端,如一旦采集满足条件自动推送。 树立“法治与证据”理念。大数据时代也是法制时代。改 善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要进一步强化证据意识。福田区

搭建服务平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搭建服务平台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摘要: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在基层,如何克服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主体单一、机制不健全、方式陈旧等问题,各地都在探索。大连市西岗区365工作体系在工作理念、多主体参与、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具有研究价值。 关键词:365工作体系;社会治理;基层;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83(2014)03-0054-04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变化了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必然会体现在价值观念、利益诉求方面巨大的分化;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参与性明显增加。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原来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现实,必须通过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来推动化解。而这些问题在基层的社会治理中更加凸显,基层社会治理处于基础性、源头性的地位,如何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目前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治理主体单一。政府承担了几乎全部的管理职能,地方政府就像大保姆无事不管,“越位”、“错位”现象经常发生,其权力侵入私人领域的现象所有发生。社会协同能力差,公众参与程度低。政社不分、以政代社、以政干社的问题严重,也使行政成本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主体的单一,行政所具有的科层制组织特征使其难以有效应对多样化、琐碎和差异化的社区事务,形成了政府对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干预过多、交叉管理“错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同时由于政府的包办代替缺少中间的层次,很容易使政府处于矛盾的交汇点上,本应该下沉在社会中化解的矛盾被提升到国家和政府的层面。如果矛盾解决不当,很容易引起公众对执政的不满,进而增大执政的风险。同时,还会造成诉求渠道不畅通,社会各阶层难以用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使社会矛盾积淀下来,小事拖大,甚至于激化。 2.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我国目前社会治理模式仍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单位制管理为主,街居管理为辅的体制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变为 张爱军1,韩雪2 (1.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公共与社会管理教研部,辽宁大连116013;2.沈阳行政学院,辽宁沈阳110000)收稿日期:2014-02-22 作者简介:张爱军(1966-),女,山东德州人,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公共与社会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社会治理;韩雪(198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行政学院讲师。 54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社会管理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相关领域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下面是美文网带来的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1: 通过一个星期的网络学习,使我明白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许多知识和道理,深刻体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深刻了解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许多知识:排查治理企业安全隐患,应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必须把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要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重要课题。社区是派出所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主阵地。实施科教强警战略,要加强公安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把更多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治安防控工作中去,不断扩大技防覆盖面,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对事故查处实行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重大事故查处实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要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

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要积极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建设,逐步实现110、119和122三台合一,并网运行。对企业安全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是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从而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向多元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参与,要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行动的指南。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 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窗口和缩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抓手。社区管理模式,一般是指社区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突出特点和经验。加强社区管理创新,形成富有特点的社区管理模式,对于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要,壮大基层力量,夯实基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当前,影响和制约社区管理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社区居委会与街道职责不明,政社不分,导致在行政事务上错位,自治功能上的缺位。为破解这些难题,北京市在社区原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增设服务站,专事居委会在组织群众自治过程中剥离出来的行政事务,成为政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依托和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场所。同时,居委会复原自治职能,发挥了解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协助社区服务站提供社区公共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和以居委会为自治服务体系、以服务站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三驾马车”式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三者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基层社区协调运转。 围绕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完善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的不职业,职业的不专业,难以承担复杂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应加快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录用、考评、培训和使用等各项制度,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围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资金经费保障机制创新。将社区服务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符合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范围的项目,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吸引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基础设施,在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围绕培育壮大社区参与主体,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如老年人协会、志愿者协会、舞蹈协会等这些非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在丰富社区生活、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于管理不善,地位不合法,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应借鉴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经验,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改革设立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审批,引导鼓励其健康发展。围绕社区管理健康运行,积极理顺居委会与各参与主体的关系。推行社区服务站与居委会分设,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服务半径,推行一个服务站对应多个居委会,开办“一门式”服务窗口,方便服务居民。推进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对应,在设立居委会时,不必拘泥于小区户数的多少,尽量单独设立居委会。推进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的整合,在“居站分设”情况下,二者范围重合起来,将会实现两种居民自治力量的联合,成为基层民主新的增长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议

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的建议 和平村社区隶属于东林街道,位于南桐矿业公司腹地,地处城乡与矿地结合部,经由2002年1月实施家改居后合并组建而成。辖区面积平方公里,有居民住户2310户,各类居民住宅80余栋,常住人口6406人,户籍人口6816人,其中低保享受人员125户,174人;吸毒人员111人,劳释人员46人。辖区有粮食公司、东林医院、万盛经开区博爱医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进盛中学、双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7家社会单位。受地理环境、人员流动量大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治安形势比较复杂,刑事案件发案率偏高,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我社区结合实际情况,有如下三点建议: 一、推进社会协同,号召公众参与,构建社会治理新模式 和平村社区目前以单体楼为主,每个网格员管理服务的区域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难免和居民的迁入迁出、紧急情况的发生和邻里纠纷的发生形成时间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以社区居委会为统筹,形成“三长一组一格”的“3+2”社会治理新模式:即以楼栋单元为基础设立单元长,单元长对本单元的居民进行管理;以联排的几个单元形成的楼栋设立楼栋长,楼栋长对本楼栋的居民结合单元长进行管理;以多个楼栋为基础设立居民小组长,居民小组长对楼栋长和单元长负责;以党员为基础成立的党小组,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以多个居民小组形成网格,由社区网格员进行管理服务。 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单元长、楼栋长和党小组,这样对每个

网格的管理进行了延伸和细化,形成从单元长→楼栋长→居民小组长→党小组→网格员问题逐级解决和信息末端收集的“3+2”社会治理新模式,可以有效增强了社区社会治理和信息报送的及时性,以期达到小矛盾不出“网格”,大矛盾不出社区;辖区发生的任何信息也能通过信息末端单元长、网格长和居民小组长及时获取,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加快党群融合,树立居民主人翁意识,增强群众获得感 为展示党员的先进性,让党员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将党支部建在院坝上,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 通过党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单元长、楼栋长、居民小组长和居民共同参与,一方面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促进领里和谐,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一套有效的政策宣传和矛盾排解机制体制,通过不断为居民成功解决问题,让单元长、楼栋长和居民小组长在居民中获得信任感,引导辖区居民增强主人翁意识,激发居民自治、自主、能动力量,让居民的问题由居民来解决。 三、转变活动形式,营造和谐氛围,增强主人翁意识 在组织活动方面,以居民为中心,打破传统的号召式参与的形式,采用问访式的形式,即社区在每年年初罗列开展活动的项目形成“活动心愿清单”,如小品、相声、快板、歌曲、舞蹈等向辖区居民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或者通过单元长、楼栋长和居民小组长收集意见,通过分类比较,找出居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并组织开展。通过这种方式让居民的呼声可以得到有效回应,也增加了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调研报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乡贤与现代乡村治理调研报告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乡贤与现代乡村治理调研报告 一、乡贤与新乡贤 乡贤是指在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它还有一种名称叫“乡土精英”。乡贤的“乡”不是单指“乡村”而是有“本土”、“故乡”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社会治理中,县以下的区域是没有国家权力组织的,从县衙到底层民众之间存在巨大权力真空,主要依靠一些特殊的管理人员来填补。地域性、知名度、道德观,是构成传统“乡贤”的三个基本要素。 现在人们说的“乡贤”,已不再局限于道德和声望层面,而是扩展到了包括在经济、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非凡业绩的精英名流。央视节目“走基层我眼中的乡贤”,当中的主角有回乡培育乡村文化的赤脚教授,有担任村第一书记调解村民纠纷的退休司令员,有散尽钱财为农民找井打井的退休地质专家,还有自造农民电影的文化站站长。从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我们会发现“乡贤”在今天的概念较传统意义上

有所变化。“新乡贤”主要指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才,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回乡后以他们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道德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当前,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正在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二、乡贤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前提 (弘利教育) 现代社会中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前提可分两方面来看,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 (一)必要性:现代乡村治理模式面临的困境 1、“私”的观念抬头,“公”的问题涌现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经历了传统社会的“县政绅治”、新中国成立初的“乡政权”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每家每户都是靠自己的本事来经营,不再是推行人民公社时期的平均主义。时间久了,“私”的观念逐渐抬头,公家的事情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过问了。我们没有理由去指责村民中“私”的观念的出现,因为这种观念是人性与生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发展新思路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发展新思路 ——胜利街社区小区建设思考自去年12月以来,在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干部干部和小区工作人员的精心努力下,小区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小区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的思路和要求,小区设立初期,小区的很多工作可谓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 胜利街社区肩负着小区建设工作“先锋队”和“示范点”的双重使命和责任,从去年小区建设筹备开始,社区党委、社区委员会高度重视,把小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不论从经费上,还是从人力物力上,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我社区6个小区的工作都已经走上正轨,正激励投入到基础建设工作中。回顾这大半年来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小区建设要完成“四个基本” 1、要强化基本服务意识。小区的设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社区居委会服务基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职能,因此,小区工作应该凸显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要求小区工作人员熟悉辖区内的医疗卫生、金融信贷、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服务机构,熟悉办事流程,能够以发放便民服务卡片等形式,为办事居民提供便利。 2、要熟悉责任区基本情况。小区管理的是基层居民,由于基层情况复杂,每个人所负责的范围广,担负的任务重,要提高办事效率,就必须熟悉责任区内的基本情况,做到“找房知其方”、“查户知其人”、

“问人知其所”;要熟悉辖区重点人口和重点安全隐患部位基本情况,做到“重点人口握手心”、“重要部位记心头”。 3、要加强基本业务素质的培训。通过这半年来小区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曾经搞过几次业务培训,也不免有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业务流程而闹些笑话。小区工作刚刚起步,虽然小区工作服务的是基层,处理的是最基础的工作,但是,各项政策的落实,各项工作的起点都在基层,关键点都聚焦基层,因此,要把握好关卡,落实好政策,就必须要求工作人员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特别是计划生育工作,和民政低保工作,不过不熟悉政策,不精通业务,想搞好工作,简直是无稽之谈。 4、要落实基本保障。要想小区建设“走高速”,就必须配齐设施,备足“粮草”。 这半年来,在小区办公硬件设施上面投资不小,目前,各小区基本上能保证正常办公,但还是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例如硒都小区的办公场所并不理想,一是楼层高,对不方便居民前来办事,二是房屋结构不适合作为办公室,空间过大,不好布置,无法营造办公室的氛围。首府小区办公室还没有着落。 另外,关于小区工作人员待遇的问题。基层工作本来就很苦很累,然而目前给小区工作人员承诺的待遇,不足以让工作人员安心工作,前期有部分工作人员就有辞职的想法。虽说小区工作人员这个岗位很多人都期盼,不愁岗位缺人,但是,小区工作不是说撒手就能丢,伸手就能捡起的,它同时具有“时间和经验”双重制约,就拿基本情况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要点(最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要点 x年,全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x党委x次全会、市委x届x 次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进一步聚合基层公共服务职能,健全群众维权保障联动服务机制,实施社会治理品牌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两个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深化“和谐社区”创建,全面优化城乡社区网格服务管理,着力构建信息共享、部门协同、多方联动、社会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全区社会治理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全面推进“两个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服务和维权服务能力 1.深化民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改进公共服务趋向,进一步推动职能部门公共服务事项下移、事权下放,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服务共享。进一步简化“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创新民生服务方式,严格落实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双休日值班服务制度,方便群众办事。窗口受理率和服务事项按期办结率实现100%,着力打造“质量效益型”的便民利民服务平台。 2.深化综治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维权服务能力。坚持维权和维稳相统一,按照“职能应进必进、人员必须稳定、事项必须统一、

流程必须规范”的建设标准,完善群众初信初访受理、法律服务、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工作职能,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健全矛盾纠纷“一门受理、各方联动、联席研判、多元化解”服务机制,构建以综治服务中心为枢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协调、有效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规范运行管理,严格落实“周例会、月研判、季总结、年考核”的运行管理制度,建立乡镇(街道)综治、信访和司法所人员常驻服务与各法律职能部门等驻点值班协同服务机制,推进综治服务力量融合。基层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5%以上,着力打造“联动服务型”的综合治理平台。 二、全面深化“和谐社区”创建,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3.推进社区减负增效。严格落实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和准入清单制度,进一步巩固社区减负成果。加强城市社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和落实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议制度。创新和完善农村治理机制,全面推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议和“四议两公开”制度,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4.深化“和谐社区”创建。继续推进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民安、民康、民便、民乐的“1+4”社区建设为载体,深化“和谐社区”创建。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深化“民安”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社区群防群治组织,加强社区重点人群和新市民、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深化“民康”社区建设,推进公共卫生服务进社区、入网格,推进健

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发言材料

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发言材料做实基层服务“四位一体”创新社会治理 XX区是南通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我: 一是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现在一个城市社区平均1平方公里上万居民,社区就十几名干部,下面居民小组又大多是空的,人少事多,与群众靠不近、贴不紧,服务做不实,关系也疏远。二是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居住小区虽然人口密集,但居民之间少了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有时一条网络信息可能就会一呼百应,而我们却百呼不应。大家普遍感叹,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不灵了。三是社会更多元了,但凝聚群众的能力弱了。现在阶层分化,诉求多元,各种矛盾日趋复杂,但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协调各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是孤军奋战,常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有时甚至连做好事也得不到好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党建为核、服务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魂,从基层基础做起,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做法: (一)做实基层服务彰显善治。要做实基层服务必须有扎实的基

层组织基础。主要落在三个“实”字上:首先,党建引领的核心要强而实。健全社区党组织-邻里街坊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网络;配强党组织书记,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认领服务岗位。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开展“大走访”,走访入户全覆盖,服务群众解难事,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全而实。2009年以来投入10多亿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106个社区实现600㎡以上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中心按“一校两厅四室”标准,配备60余项服务功能。从前年开始,建设2000㎡左右升级版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三是邻里街坊的组织要细而实。从2012年开始,着眼做细网格、做实居民小组,按每300户左右组建了邻里828个、沿街每300米左右建立了街坊208个,并以设一个服务处、配一名专职社工、组一个理事会、建一支服务队、拨一笔经费“五个一”的要求,做实服务群众的最小单元。 (二)做优公共服务践行法治。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服务:一是全科化的便民服务。将区街两级72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沉社区,社区设置全科服务窗口,全科社工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党员干部群众事务代理制,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二是综合化的执法服务。将城管、建设等9个部门143项执法职能和力量综合起来,沉到街道,落到社区,第一时间更有效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烦扰事,中央编办现场会组织观摩推广。三是平台化的法治服务。社区健全“一办一委三室”法治服务平台,社区警务室达到国家一级警务室标准,为每个社区聘

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案例

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之下的社区人今年2月份以来,上叶家社区把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按照上级精神,积极开展干事对账,包干到人、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成效初现。 社区工作者的叶孟松是上叶家社区周家路区块的综合协管员,负责社区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等方面的工作。责任区里共有流动人口170多户400多人,叶孟松把所有人的资料都归档保存,并把印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卡片发到每个群众的手中,方便及时为他们提供各项服务。 在上叶家社区,像叶孟松这样的综合协管员连带社区主任共有6名,而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综合协管员,这仅仅是上叶家社区创新社区服务管理的一个缩影。 上叶家社区位于浒山街道最繁华地段,它东临金东小区,南至金东小区住宅楼,西到南门小学,北至329国道。小区总住宅面积2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千平方米,辖区内有共建单位3家,住户842户,常住人口1913人。上叶家社区从2010年4月起在开始这项工作已将近两个年头了。整个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综合统一、精简高效和统筹协调”的原则,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总体要求,创造性提出“网格化包片管理”的管理模式和“条块结合”的工作模式。社区将各种工作站整合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工作站”,由社区党组织书记任站长,并根据工作量大小和工作难易程度把社区合理划

分为5个地域网格,每一块都有一名社区综合协管员负责,全面开展综治维稳、流动人口、劳动就业等相关服务,形成了“网中有格、人在网中”的工作格局。 上叶家社区党总支书记叶柱桉说:“通过我们创新后,比如流动人口可以享受常住居民待遇,儿童就近入学只要五证齐全就可以在附近学校读书,不用回原来户籍所在地读书,所以流动暂住人口非常满意,而且调解了很多矛盾纠纷。”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共解决群众困难31件,排查矛盾纠纷20多件,并且全部调解成功,无一起群体性事件和非正常上访事件发生。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好评。 70多岁的上叶家社区居民叶华富同志告诉其他居民:“有什么事我就找社区,社区很关心我们,我也很信任社区。”

最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第一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学习心得体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一定社会管理制度,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通过网上学习我有如下体会: 一、统一思想,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 一是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二是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三是顺应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二、转变理念,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要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保护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必须从传统的简单管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服务,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协调、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关注民生,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 第一,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第

如何创新社会管理

如何创新社会管理职能 赵胜 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概念,提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当前尤其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现,坚持以人为本,在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上下功夫。下面,我就如何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方面,结合***实际,做一些尝试性探究,以供参考。 一、***社会管理现状 当今中国,社会体制建设不断完善,政府服务网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群众思想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化,短短几年,***城市人口容量大增,发展速度惊人,给社会管理造成了极大冲击和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另一方面,该旗社会管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进程,基本处于因陈袭旧,缺乏活力,不适应发展的状态,对现有社会管理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如城区交通秩序较混乱、市场管理较差、卫生死角难除、治安防范不力、文化生活单调、市民素质不高、社区建设缺位仍然存在;一些新兴的社会服

务如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又极不规范,质量低下。社会管理的近期目标、长远规划更是一片“空白”,总体现状堪忧。 二、造成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错位的原因 (一)社会管理理念不够准确 社会管理行为和社会管理措施都源于社会管理理念。我国社会管理的理念仍然十分陈旧,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然只是重视经济增长,招商引资、上大项目,追求GDP增长是他们的主要追求,对于社会民生建设缺乏兴趣和热情,对于当地社会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对于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不多。很多情况下,等到社会矛盾突出、突发事件出现时,他们才会想起社会管理问题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应急处理。扎旗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能够重视社会管理层面也是最近几年来才树立的理念,因此,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存有一定缺陷。 (二)社会管理主体不够多元化 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政府不可能包揽所有社会管理事项,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体。 1. 政府包揽一切不堪重负。地方政府就像大保姆无所不管,“越位”、“错位”现象经常发生,公共权力侵入私人领域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自治组织大多承担着政府指派的行政管理任务。一些本来应该由社会组织和市场解决的问题,政府却承担下来,成本很高但效率却不高,耗费大量人

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_经验与启示_刘见君

DOI:10.16064/https://www.360docs.net/doc/f68021299.html,34-1003/g0.2003.05.015 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经验与启示 刘见君 #中共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安徽合肥%&’’’!$ 摘要:本文概括介绍了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其不同特点,分析了国内城市社区管理改革实验 的两种趋向,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创新社区管理体制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在党的领 导和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培育发展主体多元化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在过渡时期寻求单 位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社区管理;社区组织;模式;体制创新 文献标识码:()!*中图分类号:+ 一、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不同模式及特点 世界各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大都有自己的特色,现代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政府和社区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之间权能配置的方式。概括来说,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 型,即自治型管理模式、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 !"自治型管理模式 欧美、日本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到现代大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管理体系。这些国家比较重视城市社区的科学规划,社区一般 都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作为基层社会管理单元,社区内设有社区委员会、社区服务顾问团、社区自治 会等自治组织机构。许多城市都制订有自己的宪章或者相应的法规,对社区自治组织机构的权限作出 明确的规定,保障社区依法实行自治管理。 例如,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 社区自治组织不仅享有社区发展规划与目标、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决策权与管理权, 还享有对政府的社区行政管理以及专业机构的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权、监督权。社区委员会成员由居 民民主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任期,他们大都是志愿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社区服务。社区公共卫生和公 共环境等物业方面的管理,由社区委员会聘用的专业社区管理公司负责。而大量的、具体的社区服务内 容和项目的开展,则由非政府非赢利的社区服务组织承担和实施。社区服务组织在美国第三部门中占 有重要地位,享受美国政府的资助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给美国 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和保障,同时在提供充分就业、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 在日本,市作为地方自治体享有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主管理权,城市社区内最小的组织单位是町,设有町内会#町自治会$,居民以户为单位加入并定期向町内会交纳会费。町内会是法定的居民自治组 织,一般由会长、会计和若干名干事组成,町内还有居民自愿参加的老人会、妇女会、消防会、中学生会、 小学生会等各种居民团体。日本町内会的成员由民主选举或平等协商产生,一般都不领取报酬在基层 町内会之上,各地还在更大的范围内选举产生町内会联合会,以至在全市成立联合自治会,作为社区和 政府联络的桥梁以及加强各社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社区治理创新工作最全方案设计

最新-最全望湖城社区治理创新工作方案望湖城社区治理创新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望湖城区域内社区,望湖社区、沁心湖社区~简称两湖,服务居民的能力与水平~破解条块分离、人力不足、资源分散、内生力弱等社区服务与管理难题~探索党建引领、体制创新、多元参与、可操作性强、群众满意的全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皖办发[2012]11号,、《关于扩大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皖办发[2012]13号,文件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思想~围绕区委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安徽中心、第一城区、善治包河”的目标~努力构建“党建引领、服务统筹、多元参与、自治共治”的新型社区治理服务体系~探索基层社区建设新路径。 二、主要目标 在望湖街道党工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望湖城社区党 1 委~通过实行“区域性大党委”制~统筹辖区各类服务资源~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推进由政府“一元主导”向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参与”新治理模式转变~以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促进城市基层社会“善治”~努力将望湖城打造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美丽社区。 三、基本原则

,一,党委引领原则。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各类党建资源~建立完善区域化社区党建运行机制~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新格局。 ,二,服务统筹原则。建立“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模式~实现基层政府由“全能”走向“专能”~逐步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以外的事务~交由市场或专业社会组织进行运作~进一步推动政社互动~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三,多元参与原则。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培育多元参与主体~通过制度设计~赋予各参与主体平等的参与权、充分的决策权、广泛的监督权~增进社区凝聚力与向心力。 ,四,自治共治原则。回归居委会自治性质~使其成为增强公共意识、引导公民参与、缓冲社会矛盾的重要载体~努力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创新共治体制机制~充分吸纳各方意见~推进社区共同治理。 四、区域规划 2 设立望湖城社区~实行“一社多居”~下设望湖居委会、沁心湖居委会~居委会管辖范围不变。新建的望湖城社区区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区域范围为:北至祁门路,含金桂苑,~南抵望湖南路~西接庐州大道~东临包河大道~现有12个居民小区~楼宇148栋~现有人口约1.6万人~目前~在建小区3个~预计全面建成后饱和人口3.7万人。 五、组织架构 1、构建“一委一会一中心”组织体系。一委是指望湖城社区党委~是社区的领导机构~领导社区服务中心~指导社区治理委员会开展工作。一会是指社区治理委员会,社区的议事协商、共驻共建、自治共治组织~吸纳望湖居委会、沁心湖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