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化测绘体系框架和定位

浅析信息化测绘体系框架和定位
浅析信息化测绘体系框架和定位

浅析信息化测绘体系框架和定位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信息化因此也得以普及。测绘体系也理应运用信息化来提升工作效率,于是测绘的信息化这一体系运用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当下信息化测绘体系进行简单分析,并对其框架和定位进行相应的阐述。

[关键字]信息化测绘体系框架

0引言

在测绘行业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化测绘体系在该行业中的发展地位与日攀升。其运用范围之广,不言而喻。近年来人们对科技的依赖程度,更是促使信息化迅猛发展。在测绘行业,市场对该项技术要求也越发严格。那么,今后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框架如何,又该怎么去定位,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1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本定义

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将原本的测绘技术加入科技元素并融合其他各类学科体系,完成对地理信息的精确捕捉,管理,及时更新等,使其能在信息时代的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以发展[1]。信息化体系测绘体系主要包括:卫星的定位导航体系,航天航空的遥远感应体系及卫星的重力探测体系等等。各项技术的应用,都给我们的土地资源测绘项目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使用者提供了健全立体的服务。

2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本框架

对信息化体系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得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本框架图,如图1。

从图1可以清晰看出信息化测绘体系结构主要有五个层级,分别为应用层、服务层、管理层、数据层和技术层;还包括技术革新、支撑和保障体系,数据获取、数据库建立与更新,地理信息整理、集成和导航,产业化及社会化地理信息的应用服务四个完整体系组合而成。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启用,可以很好将技术运用到实处,配合其他各部门完成数据的收集及分析。体系的普遍运用,可以对社会形态和人文地理的各方面数据进行精准无误的分析,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人文进步发挥自身独特优势。

3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本定位

信息化测绘体系基于信息全面发展而日益健全,新时期,信息社会急速发展,测绘数字化有了很大深入,对测绘行业,不管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更好更高端的要求。信息化测绘体系完好必然成为时代所需,该怎么对信息测绘体系定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博为贵” 一、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尤其是飞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域和空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本国的信息化建设,尽管起步有早晚,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都在享受着信息化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成果,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 要标志。信息化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下获得的.在我们的身边,计算机、网络、电视、移动电话等音视频及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通信技 术(ICT)及其应用已成为构筑全球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 标准是人们为某种目的和需要而提出的统一性要求,是对一定范 围内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它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要求。标准对促进ICT产业发展及ICT的推广应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如果没有标准,互联网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

规模.人们很难说清楚生产一台电脑需要遵循多少标准,但是每个生产商一定会考虑采用标准统一的磁盘驱动器、打印机接口和网卡等。 标准化则是制定标准并使其在社会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的 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制定、发布、实施及修改标准等过程。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是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 工作。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范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管理等行为的技术法规。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程及相关环节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二、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将涉及 大量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和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地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2。1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三维空间 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信息化标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里以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项目管理及应用领域为对象,建立起信息化标准的三维空间,如图1所示。

信息化管理制度体

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信息化建设,规范公司信息化管理,降低公司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信息化硬件、软件、耗材、系统、数据和安全等管理工作,指导公司的网络使用管理和维护工作,规范设备和耗材采购配置引进流程,为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健全完善和数据安全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案。 第三条公司信息化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项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职能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工作,生产技术系统信息化管理参照执行。 第二章管理分工及职责

第五条公司成立信息化管理小组(以下简称信息小组),负责建立健全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组织制定和实施公司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审查《信息化工程方案》,审核《信息化设备的配置计划》,监督、检查、指导公司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及管理工作。 第六条办公室是公司信息化管理常设机构。负责组织拟定公司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承办公司信息化设备的采购、调配与回收,组织信息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技术支持,负责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以下简称0a系统)建设、运营、维护和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统筹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组织公司信息化管理的知识培训。 第七条公司各部门分别负责权限内信息化设备设施的日常使用、维护管理和软件系统维护及信息收集、汇总、整理、申报及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第八条公司各使用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信息化管理工作。 第三章软硬件管理

第九条公司因工作需添置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应先根据项目情况和公司计划管理规定编写《信息化配置需求计划》,计划应详细说明使用目的、使用软件情况、配置计算机及外设数量、设备设施配置标准。提交到办公室审核后,履行公司及中煤龙化公司采购计划审批程序。 第十条需求计划经批准后,公司权限内采购依据公司管理分工和采购规定,硬件设施采购由办公室负责办理,软件由申请部门会同办公室办理,所有信息化设备设施的型号、性能数据、厂商、供货商、购买日期等详细数据及软件信息,各使用部门均应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办公室备案。 第十一条各使用部门应加强信息化设备设施(含软件)的管理,落实专责制,严禁私自处置。 第十二条公司各使用部门负责本部门计算机及辅助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设备在使用期内正常使用。 第十三条计算机及辅助设施在使用中由于人为原因造成损坏,损失由当事人所在的科室进行赔偿或由当事人赔偿。

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一、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 1、根据公司信息化管理办法,公司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各业务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公司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领导小组是公司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与决策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公司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 (2)从战略层面统一组织、指导、决策,推动公司信息化建设 工作; (3)研究解决公司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事项; (4)审议公司信息化规划和年度项目、资金计划; (5)审议公司信息化工作制度及相关标准; (6)审查公司信息化重大项目的建设方案和工作计划; (7)在规划安排、资源集成、监督检查、队伍组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 (8)决策信息化建设中的其他重大事项和问题。 2、技术部是信息化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信息化规划和计划管理; (2)负责信息化项目和费用管理; (3)负责信息化工作的监督、检查与考核; (4)负责对外协单位的管理。 3、信息专业是公司实施信息化的专业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公司信息化技术体系建设: (2)负责信息化项目实施管理; (3)负责信息系统运维的管理工作; (4)负责公司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5)负责公司信息相关设备资产管理; 4、信息运维隶属于信息专业下属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公司信息系统运维工作; (2)负责公司基础网络运维工作; (3)负责公司服务器系统运维工作; (4)负责公司所有办公计算机、打印机维护工作; (5)负责与集团公司会议联调工作; 5、公司各业务部门、办公室、车间,依据信息化规划和技术要求,配合信息专业做好业务应用的实施工作。业务部门与技术部信息协同配合,共同推进信息化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 (1)负责提出业务应用的信息化需求和建设目标; (2)负责确定业务流程和数据标准; (3)推进涉及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4)促进本部门相关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 6、业务部门应设置专职或兼职信息化专员,负责本部门有关信息化工作的协调联络。 二、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 1、在信息化的建设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是保障。信息化不能一蹴而就,一“化”就灵。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便捷、智能化

测绘信息化体系建设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纲要 一、基本概念与重要意义 (一)基本概念 (二)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三)指导思想 (四)总体目标 三、建设内容 (五)集成化的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六)实时化的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体系建设 (七)自动化的地理信息数据处理体系建设 (八)网络化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九)社会化的地理信息应用体系建设 四、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领导 (十一)健全法规标准 (十二)着力自主创新 (十三)强化队伍建设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纲要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对测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测绘功能形态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也对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测绘事业科学发展,制定本建设纲要。 一、基本概念与重要意义 (一)基本概念。信息化测绘是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等测绘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具体体现,其本质是在网络化运行环境下,实现测绘对经济社会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信息化测绘的基本特征是,信息数据的集成化、信息获取实时化、信息处理自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信息应用社会化。信息化测绘体系主要包括:集成化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实时化数据获取体系、自动化数据处理体系、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和社会化地理信息应用体系。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是测绘功能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重要意义。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是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必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要求。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将为加快国家信息化,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有利于测绘技术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促进测绘向现代化迈进,对于加快建设服务型测绘、开放型测绘、创新型测绘,由测绘大国向测绘强国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保障服务的需求为宗旨,以测绘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管理、服务的技术和装备建设

浅谈高校信息化建设

1.2 服务粗糙,缺乏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毫无疑问,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但仅依靠传统的WWW、FTP、E-mail、BBS、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等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1.3 重设备购置,轻软件投入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信息服务粒度大。 1.4 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 虽然各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当把1000M校园网建立起来后,接下来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 2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结构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硬件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办公 室)、教学资源(如图书杂志库、教案讲义库、软件课件库、试题成绩信息等)、到教学活动(包括上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最后到管理(检查、督促、考核、评比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它经历的是由硬到软、由下而上、螺旋上升的建设过程。 2.1 校园网络架构 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化平台最底层的基础的设施,由校园网各种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通信线路、防火墙、专用服务器等组成,具备连入Internet的环境,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不能 浅谈高校信息化建设 张永利 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数据中心 150001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信息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服务水平。以高性能校园网为基础,实现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与服务管理的全面整合,实现信息化增值服务,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1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甚至1000M或万兆,高校信息化体系初现规模;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很大;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渐丰富。但经过十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后,下一步的投入方向、整体目标不明,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向深层次发展。 1.1 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院、系、职能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教学、科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信息空间。 2. 2 共享数据库 整个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基础,由学生信息库、教师信息库、文件档案库、教学资源库、管理资源库组合而成,不同的数据库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之上,可以进行更高级的应用扩展。 2.3 基础信息服务 基础信息服务是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E-mail、FTP、WWW、BBS站、DNS、图书馆管理系统、身份认证、目录服务、安全服务、计费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系统。 2.4 增值与拓展服务 是在基础信息服务基础之上对数据仓库的应用挖掘,生成的各个应用系统直接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并提供接口方便用户使用和继续开发。高级应用服务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对校园内部综合管理部分,如无纸化办公系统、数字图书馆、学籍管理系统、教务信息系统、后勤服务系统、信息查询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课件制作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专家评估系统等; 第二部分,即学校对社会以及校园外部的服务管理部分,如招生管理系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网上社区管理系统、毕业生跟踪反馈系统。 2.5 数字化虚拟校园 是校园信息化系统建立后,大学功能的自然扩展,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围墙的电子化校园。 3 校园信息化规划 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很方便地发布出去,能够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并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给

(完整版)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

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 一、概述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性质:新建、扩建、升级改造。 (三)项目承担单位及负责人,包括项目建设单位简况、机构职责等概况。 (四)项目建设方案编制依据,包括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五)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周期。 (六)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 (七)总投资及来源。 (八)经济及社会效益。 二、现状、必要性和需求分析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包括项目承担单位现有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应用情况,以及各主要业务信息化情况。 本单位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资源存量一览表,包括硬件品种数量、系统软件清单、应用系统列表、数据库列表等。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可行性分析,说明必要性、紧迫性和技术可行性分析,国内外或相关省市发展概况、水平、发展趋势等。 2、建设依据,提供和说明领导批示、文件要求、纪要规定等情况。

(三)需求分析。 1、说明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的涉及范围和规模,项目的使用者和服务对象等。 2、阐述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主要任务、达到的效果等。 三、项目建设目标与任务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1、总体目标及分期目标。 2、项目建设思路。确定条块结合、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建设思路。 3、系统建设与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明确本项目建设目标及与全区信息化总体规划以及本单位信息化总体目标的关系。 (二)项目建设主要任务。 1、项目建设任务、范围和规模。 2、项目本期的建设任务、范围和规模。 四、项目本期的建设原则和技术路线 (一)在“先进性、实用性、标准化、开放性、兼容性、整体性、共享性、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实时性、经济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十四个方面提出原则性要求。(二)整个项目的技术实现方法和路线。 1、说明已有的信息化状况,已有软、硬件系统及网络结构示意图(简图),涉及配置、规模、应用情况和效果等方面。 2、说明本期项目总体架构及软、硬件系统,涉及主要任务、关键技术、建设规模等情况,列明总体架构、网络拓扑图、系统软硬件配置等。

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共8篇)

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共8篇) 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共8篇) 第1篇: 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xxxxxx信息系统于年10月12日正式上线进入试运行阶段。 自筹建xxxx信息系统以来,我中心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力度,升级经办中心专线网络,改善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现将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总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1、由于经费紧张,信息化建设前期投入还存在资金缺口。 业务办公软、硬件设备配置相对落后,未达到使用标准。临时租用的ADSL+专线网络带宽不足,严重影响经办操作,并且此专线属于外网网络,业务数据安全存在严重隐患。 2、自xxxx系统上线试运行至今,我区本地化信息数据迁移工作仍未完成,截止目前已进入数据核对的 第二阶段,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资料并不准确,还不能投入正常使用。 xx公司的配合工作不够及时有效,工作周期长,中间环节多,回复、解决问题速度慢,并且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及时解决我

区信息系统中的问题,造成我区本地化信息数据迁移工作停滞不前。 3、信息系统业务操作培训力度不够,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各环节操作仍不熟练。前期我中心xxxx公司工作人员来我区进行信息系统培训,但培训时间短、讲解进程快,再加之没有结合真实数据进行实践演练,我中心工作人员以及镇、办事处社保所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的各环节操作仍不够熟练。 二、建议意见由于我单位经费困难,希望市局能给与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帮助,以及相关软硬件、专线网络的支持。尽快督促协调长天公司与我单位工作配合等相关问题,组织提供信息系统的培训工作。 第2篇: 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近年来,在市民政局和局有关科室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我市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扎实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我馆信息化建设初显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实现局域网的全面升级。年7月,我馆正式启用xx业务管理软件,该软件采用网络化设计,有业务受理、业务洽谈、内勤管理、仓库管理、统计查询等业务模块,具有各种统计、分析、查询、打印数据和报表的管理功能。年,为全面实现骨灰楼信息化智能管理,我馆针对该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对标信息化软件系统建设

对标信息化软件系统建设体系 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其本质是不断寻找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不断地“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标杆管理是创造模版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创造自身的管理模式或工作模版,是实现管理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工具。 标杆管理强调结合实践,以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去解决。标杆管理可以达到优化流程、量化管理、实现岗位创标建模、指标体系搭建、多部门协同作战、企业持续改进、实现创新落地等目的。其中核心的方法及工具包括:泓冰标杆四法及对标管理软件系统。 泓冰标杆四法: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是陈泓冰老师在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和方法,是标杆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毕博、埃森哲等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采纳并服务于其咨询实践。泓冰标杆管理四法的价值正逐步被全球企业界、管理学术界及公共机构所认知、重视与推崇。关于更详细的案例及使用方法,可参考陈老师的《标杆兴国》一书。 第一法——剪刀思维法 剪刀思维法:是指将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交叉思维汇合而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剪刀一样一张一合的工作路径。它可以把事物进行发散的创想,然后有逻辑性、目的性地交叉,不断地沿着一条主线去延展,进而把复杂的事物形成自身的逻辑结构,不断的提出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剪刀思维法的工作路径在对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在于把任何复杂的管理工作及技术研发工作有效的梳理清楚,因此,也被称为对标管理第一思维法。 第二法——责任层级法

责任层级法:又叫“一域多层分析法”,在标杆管理中,它是一种按组织中各层级人员的职能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即:应用剪刀思维法把组织中所有相关的、类似的问题进行聚焦,聚焦成一个典型的“工作案例”,再把这个案例作为“交叉点”发散出去,分析案例中各层级的人员职能不足和应完善之处,寻找出系统的解决思路,使相关的、类似的问题从此得以解决。责任层级法在对标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有效地对标管理方法。 第三法——要素建模法 要素建模法:就是将管理中的各模块按层级分解,直至围绕各管理环节背后的关键要素来进行创标建模,使所有管理工作显性化,从而达到全面全环节管控到位。 要素建模法是标杆管理中的精髓,它的作用在于,不论战略问题和宏观问题,还是微观到执行环节的问题,用它都可以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将战略目标和理念不折不扣地落实完成。十几年来,陈泓冰对标操作实践和标杆管理辅导实践中,各类组织降本增效的佳绩,主要是通过要素建模法的运用而得以实现的,不但对企业的效益带来了好处,还为政府提高执政能力提供了解决方案。 第四法——协同创标法 协同创标法:是指将管理体系和日常工作中所有的、非独立环节的问题创建数据化的标准,进行量化管理,尽可能把“协调”转化为“协同”,从而减少工作中的协调,保障协作效能,避免内耗并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法。 协同创标法在理论上讲是涉及面最广和最应该长期关注的。管理之所以是系统化的工作,是因为其中有人的因素、事的因素,有个体因素、整体因素,有显性内容,也有隐性内容。让所有问题真正产生有效的连接,把无序工作变成有序,除

信息化系统建设规范

华南理工大学信息化系统建设规范 第一章数字化校园总体设计规范 第一条学校建设的所有信息化系统必须符合《教育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中对一类高校(985、211高校)主要 信息系统建议等级要求,并通过相应级别的等级保护测试。第二条性能指标:门户网站类系统支持5000人以上并发访问,管理类系统支持2000人以上并发访问,访问平均延时小于3 秒,最大延时不超过30秒;系统安全、稳定,保证每周7 ×24小时运行;存储系统:满足需求,运行稳定,易于扩 充;支持负载均衡、可扩展;支持远程管理。 第三条信息标准: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产生、存放、使用,使数据真正实现共享。信息编码采用《华南理工大学数字化校 园基础平台信息分类编码规格》,提供满足《华南理工大学 管理信息共享数据模型》的数据访问接口。集成规范采用 J2EE应用标准,建立用户管理规范,易于各信息系统之间 的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 第四条系统架构:采用WEB服务器/认证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四层结构。 第五条网络安全: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必须进行信息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安全隔离,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采取 不同强度的安全保密方式,包括数据加密存储/传输、数字

证书、数字签名、身份认证和存取控制;采用防火墙、入 侵监测和安全审计技术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防病毒、 防攻击的系统安全体系。建立系统、应用、存储三级备份 体系结构,可采用第三方软件提高备份和灾难恢复能力; 建立服务器群集,实现负载均衡,保证系统的不间断运行。 第二章基础设施规范 第六条基础设施定义:信息应用系统的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服务器、个人计算机、网络及其他设备等)、计算机软 件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应用平台等)和网络基础 设施。 第七条建设要求:安全、性能指标符合第一章数字化校园总体设计规范要求,功能满足管理业务的需要,扩充性强;符合 ISO标准,主流产品或者与主流产品兼容,产品的技术支 持和服务质量有保障。 第三章应用系统规范 第八条应用系统规范总则:应用系统软件是面向最终用户的,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管理效益、效率的提高。无论是购 买还是自行研制,应用软件应具有以下性能指标: 第九条数据设计符合信息标准及接口规范,易于和学校公共数据库系统集成,共享数据。 第十条功能齐全,满足需求;通用、扩展、易操作。

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

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一、指导思想 集团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需求与效益相结合,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提高集团及下属企业的管理能力、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集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最终实现集团发展战略目标与可持续发展。 集团信息化建设遵循“统筹规划,集团主导;统一标准,分步实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从集团整体利益和长远战略目标出发,统筹规划,制定方针政策,引导信息化建设方向。坚持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企业业务系统建设方面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大力协同,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作用,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与信息隔离的形式。 1.1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范、集团主导” 集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系统工程,为确保系统发挥整体效益,必须在集团统一规划下,集团总部各部门及各级单位遵照统一规划、规范协同建

设,共同发展,确保信息化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坚持“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分步实施” 集团信息化管理部门统筹集团的信息化工作,负责有关规划、标准、规范的制定,基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建立与集团信息化发展相配套的安全体系。集团各单位需配合集团完成信息化建设,并根据集团要求建立相应的业务信息系统。 (三)坚持“互通互联、资源共享” 集团信息化工程需要统一建设,集团总部及下属各单位共享使用,对各单位现有的基础网络资源加以整合,建成统一的信息网络,由集团统一管理公共资源,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进行调配,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高度重视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升级,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实现集团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信息共享。 (四)坚持“需求引导、适应发展、先进可靠” 集团信息化建设要围绕发展战略,从集团生产、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发展各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确保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基础前瞻性和高可扩展性,满足集团的业务发展需求。信息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加强管理制度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

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法院实习报告】 公司信息化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信息化建设,规范公司信息化管理,降低公司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信息化硬件、软件、耗材、系统、数据和安全等管理工作,指导公司的网络使用管理和维护工作,规范设备和耗材采购配置引进流程,为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健全完善和数据安全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案。 第三条公司信息化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项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职能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工作,生产技术系统信息化管理参照执行。 第二章管理分工及职责

第五条公司成立信息化管理小组(以下简称信息小组),负责建立健全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组织制定和实施公司信息化管理的;审查《信息化工程方案》,审核《信息化设备的配置计划》,监督、检查、指导公司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及管理工作。 第六条办公室是公司信息化管理常设机构。负责组织拟定公司信息化管理和管理流程,承办公司信息化设备的采购、调配与回收,组织信息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技术支持,负责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以下简称0a系统)建设、运营、维护和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统筹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组织公司信息化管理的知识培训。 第七条公司各部门分别负责权限内信息化设备设施的日常使用、维护管理和软件系统维护及信息收集、汇总、、申报及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第八条公司各使用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信息化管理工作。 第三章软硬件管理 第九条公司因工作需添置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应先根据项目情况和公司计划管理规定编写《信息化配置需求计划》,计划应详细说明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博为贵 一、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尤其是飞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域和空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本国的信息化建设,尽管起步有早晚,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都在享受着信息化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成果,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化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下获得的。在我们的身边,计算机、网络、电视、移动电话等音视频及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通信技术(ICT)及其应用已成为构筑全球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 标准是人们为某种目的和需要而提出的统一性要求,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它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要求。标准对促进ICT产业发展及ICT 的推广应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如果没有标准,互联网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

人们很难说清楚生产一台电脑需要遵循多少标准,但是每个生产商一定会考虑采用标准统一的磁盘驱动器、打印机接口和网卡等。 标准化则是制定标准并使其在社会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制定、发布、实施及修改标准等过程。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是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范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管理等行为的技术法规。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程及相关环节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二、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将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和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地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2.1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三维空间 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信息化标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里以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项目管理及应用领域为对象,建立起信息化标准的三维空间,如图1所示。

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doc

四川爱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信息化建设建议 一、指导思想 集团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需求与效益相结合,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提高集团及下属企业的管理能力、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集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最终实现集团发展战略目标与可持续发展。 集团信息化建设遵循“统筹规划,集团主导;统一标准,分步实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从集团整体利益和长远战略目标出发,统筹规划,制定方针政策,引导信息化建设方向。坚持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企业业务系统建设方面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大力协同,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作用,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与信息隔离的形式。 1.1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范、集团主导” 集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系统工程,为确保系统发挥整体效益,必须在集团统一规划下,集团总部各部门及各级单位遵照统一规划、规范协同建

设,共同发展,确保信息化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坚持“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分步实施” 集团信息化管理部门统筹集团的信息化工作,负责有关规划、标准、规范的制定,基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建立与集团信息化发展相配套的安全体系。集团各单位需配合集团完成信息化建设,并根据集团要求建立相应的业务信息系统。 (三)坚持“互通互联、资源共享” 集团信息化工程需要统一建设,集团总部及下属各单位共享使用,对各单位现有的基础网络资源加以整合,建成统一的信息网络,由集团统一管理公共资源,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进行调配,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高度重视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升级,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实现集团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信息共享。 (四)坚持“需求引导、适应发展、先进可靠” 集团信息化建设要围绕发展战略,从集团生产、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发展各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确保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基础前瞻性和高可扩展性,满足集团的业务发展需求。信息化建

信息化建设的步骤

信息化建设的步骤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以企业战略为核心,信息化建设过程应该是一个在企业战略指导下的持续改善的过程。如图1所示,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需求分析、选型采购和系统实施。三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结果都会直接决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图1 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阶段 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容包括: 1)根据企业战略确定系统建设的预期目标。 2)确定系统建设的主体容、时间计划、资金预算等整体框架。 3)通过对管理组织流程的梳理,形成详细的管理改善和需求分析文档。 选型采购阶段的工作容包括: 1)根据第一阶段成果确定技术路线,确定选型供应商。 2)供应商根据需求文档提交项目建议书,并组织产品演示。 3)通过评审或招标等方式确定最终产品供应商,并签订合

同。 系统实施阶段的工作容包括: 1)结合需求文档与实施提供方共同制订实施方案。 2)进行相关人员培训、系统配置及试运行。 3)系统上线、后续维护及调整。 实践表明,很多企业在规划及选型阶段和实施阶段会选择不同的咨询合作伙伴,这种做法会导致在系统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方对前期需求把握不准确,造成实施与需求分析脱节,使实施偏离预先的目标,甚至导致项目失败。 在系统的实施阶段应该由前期完成需求分析的咨询合作伙伴作为监理,全程参与实施过程,这样既可以保证将前期成果和知识顺利转移到实施阶段,又可以保证企业控制实施方向与项目初期设定的建设目标保持一致。 1. 需求分析阶段 需求分析阶段的目标是通过管理咨询的前期介入,帮助企业梳理当前的组织、流程,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订信息化的整体方案,并通过深入的需求提炼,帮助企业定义信息化系统的需求文档,作为后续信息化系统选型和实施的基础。 需求分析阶段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信息化管控体系设计四个阶段

信息化管控体系设计四个阶段 来源:CIO时代网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清晰地表明企业战略与信息化能力的关系,以明确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地位,得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信息化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支撑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能力,二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管理控制的能力,这两个方面相互对应相辅相成,形成对企业发展的综合支撑。 信息化能力分析要首先从企业战略分析入手,结合业务能力分析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综合分析,借鉴电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案例,确定企业信息化战略方向,并由此得出企业的信息化能力蓝图和与之对应的信息化管理控制的框架。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指导原则,并制定信息系统应用架构蓝图和对应的关键的信息化管理控制的工作建议;由信息系统应用架构得出信息化实施计划,由信息化关键工作建议得出对信息化管理控制的流程和绩效衡量体系的建议。 要保证企业战略转化为企业的信息化能力,不但要有模型、规范的指导,同时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需要明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 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简称信息化管控体系)是部门内部管理控制的核心框架,虽然不同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适合自己的信息化管控体系,但从构成框架上来看,由于信息化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共性,在构建信息化管控体系时,一些通用的方法是可以参考的。 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概念的界定 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是应用管理控制的概念,结合IT治理的思想,研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周期中的规划、实施、运行和后评估等不同的阶段,如何使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业务发展进行匹配,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信息化最大价值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研究信息化工作管理部门组织的管理模式和流程,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机制,包括信息化工作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战略定位,内部基于面向服务的管理流程,界定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流程关系,建立信息化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的标准 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的标准在于,体现企业信息化服务价值链的关系,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 1. 通过组织管理控制手段,保障系统、流程、数据均衡发展; 2. 明确企业IT部门和专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3. 清晰定义分工界面和管理控制流程; 4. 正确划分信息系统的所有者、建设者和管理者; 5. 加强对流程执行的管理控制,明确流程交接的边界和流程的负责者; 6. 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价值,确保信息化战略和企业战略相吻合,从而支撑企业的运营和管理。 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基本生命周期可分为信息化建设时期和信息化运维时期两大阶段,在这两大阶段中,信息化建设期又可划分为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信息化运维期又可划分为运行阶段和评估阶段。因此,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要从这两大阶段四小阶段分别进行领域的界定,以真正达到管理控制之目的。 规划阶段 在规划阶段,信息化管理控制工作主要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向信息化流程的转变。因此需要从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管理控制作为出发点,分析企业流程和产品策略,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实现信息化战略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匹配;并由此制定信息化管理、业务和技术三个方面的规范,同时信息化管理部门与企业各个层面的管理者、业务部门和最终用户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