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秸秆的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

降解秸秆的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
降解秸秆的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

第17卷第2期2009年6月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Journal of Cellulo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 ol. 17 No. 2

Jun. 2009

文章编号:1004-8405(2009)02-0020-07

降解秸秆的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

武峥,张迎君,周心智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重庆江津402260)

摘要:从土壤、霉变的农产品和实验室保存的真菌中筛选到15株产纤维素酶的菌

株,其中绿色木霉T206产酶能力最强。利用液体发酵,研究了碳源、氮源、接种

量、起始pH值、培养时间等对菌株产酶的影响,以及该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种类。

在最适条件下菌株培养96 h后,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最高达到7 654.33 U,

是优化前酶活的1.7倍,滤纸酶活(FPA)达到1 675.12 U。

关键词:绿色木霉;纤维素酶;筛选;产酶条件

中图分类号:S188 文献标识码:A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可再生有机资源,我国的纤维素资源极为丰富,仅秸秆和皮壳产量每年可达7亿吨。但这些原料大部分被烧掉,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污染了环境,而且能量利用率仅为10%左右。如果将天然纤维素降解为可利用的糖,再进一步转化为乙醇、乳酸、菌体蛋白、气体燃料等物质,将对解决现今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1]。

世界各国已纷纷开展利用纤维素的研究。酶法降解纤维素条件温和,且无污染,但纤维素酶活力低一直是阻碍大规模生产应用的瓶颈。因此,筛选酶活高的野生菌株,加强纤维素酶产生菌菌种选育、发酵工艺及降解机制的基础研究,利用高效转化木质纤维素类的微生物技术,对纤维类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3]。不同菌株来源的纤维素酶的分子特征和催化性质都不尽相同,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也有所不同[4]。本文从土壤和霉变的农产品中筛选出15株产纤维素酶的真菌,通过液体发酵获得一株高活性绿色木霉菌株T206,并对其所产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菌种来源:在重庆江津区农田和果园内采集富含腐烂秸秆、枯枝的土样及霉变玉米棒、水果样品,从中分离出产纤维素酶菌株;以及本实验室保存的部分真菌。

斜面培养基:PDA完全培养基。

收稿日期:2008-10-06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BB1268)。

作者简介:武峥(1979~),女,陕西宝鸡人,硕士;从事农产品采后生物技术、农业微生物方面的研究。

第2期武峥等:降解秸秆的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21

选择培养基:Dubos纤维素培养基。

筛选培养基: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

液体发酵培养基:CMC-Na 0.5%,蛋白胨0.3%,(NH4)2S04 0.2%,KH2PO4 0.4%,CaC12 0.03%,MgS04·7H2O 0.03%,Tween-80 0.02%,自然pH,121℃,灭菌20 min。

1.2 菌种的筛选

将腐枝烂叶和霉变物样品磨碎后置于生理盐水中振荡,土壤样品则配成悬液静置,取上层水样接入Dubos纤维素培养基中连续富集培养3次,培养至三角烧瓶中的滤纸溃烂为止。然后将富集后的菌液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划线培养(28℃)至菌落长出,挑有透明圈的菌落进行复筛,重复几次直至得到纯菌落,保存于PDA斜面。再将纯化菌株配制成种子悬浮液接种于液体发酵培养基,测定酶活力,筛选出纤维素酶高产菌株。

1.3 酶活力的测定

1.3.1 酶液的制备

250 mL三角瓶装入50 mL液体培养基,接种4%孢子悬液(1×108 cfu/mL),28℃,150 r/min,摇床振荡培养至所需时间。液体发酵液在6 000 r/min、4℃离心15 min,上清液即为用于测定的粗酶液。

1.3.2 内切纤维素酶活(CMCA)

取适当稀释的酶液0.5 mL,加入1 mL 1%(W/V)的CMC-Na溶液(溶于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pH 5.0),50℃反应30 min,加入DNS终止反应,沸水浴5 min,测定还原糖含量。

1.3.3 滤纸酶活(FPA)

取50 mg(1×6 cm)新华滤纸,加入酶液0.5 mL,再加1 m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H 4.8),50℃反应1 h,加入DNS终止反应,沸水浴5 min,测定还原糖含量。

1.3.4 外切纤维素酶活(C1)

取1 mL粗酶液,与l mL 2%(W/V)的微晶纤维素(溶于0.05 mol/L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H 4.8)的底物混合,50℃反应2 h,加入DNS终止反应,沸水浴5 min,测定还原糖含量。

1.3.5 β-葡萄糖苷酶活(BGA)

取1 mL粗酶液,底物为2 mL 0.5%(W/V)的水杨苷溶液(溶于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 5.0),50℃反应30 min,加入DNS终止反应,沸水浴5 min,测定还原糖含量。

1.3.6 棉花酶活[5]

取50 mg脱脂棉,加2 mL醋酸缓冲液(pH 4.8),再加入酶液0.5 mL,滴入甲苯1滴,50℃反应24 h,其它同上。以每小时转化底物产生1.0 μg还原糖(以葡萄糖计)所需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活单位(U)。

以上酶活均扣除发酵液中还原糖后计算酶活力,酶活采用国际单位,在上述各条件下如

22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第17卷

无单独列出,以每分钟内转化底物产生1.0 μg还原糖(以葡萄糖计)所需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活单位(U)。所有酶活测定均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1.4 产酶影响因子的优化试验

参照文献[6-9]略加修改,研究绿色木霉T206产酶条件的影响因子,以确定不同碳源、氮源、接种量、起始pH以及培养时间对该菌株产酶的影响,初步确定该菌株产酶的适宜培养条件。

1.4.1 碳源

麦麸、玉米芯、稻草、麦草、玉米秸杆,自然晾干,粉碎,过50目筛备用。分别以CMC-Na (0.5%,1%)、麦麸、玉米芯粉、稻草粉、麦草粉、玉米秸秆粉、微晶纤维素、新华滤纸、纤维二糖和蔗糖作为液体发酵产酶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接种该菌株于以上不同碳源的发酵产酶培养基中,于28℃、150 r/min分别培养至所需时间,测定酶活。

1.4.2 氮源

以“1.4.1”中产酶最高的碳源为基础碳源,分别加入0.3%蛋白胨,0.2%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钠以及蛋白胨与其组合的氮源,接种4%该菌株孢子悬液于液体发酵培养基中,于28℃、150 r/min培养至所需时间,测定酶活。

1.4.3 接种量

以上两步筛选的碳源和氮源替换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分别接种2%、4%、6%、8%、10%、16%孢子悬液(1×108 cfu/mL)于发酵培养基中,28℃,150 r/min摇床震荡培养至所需时间,测定发酵液酶活。

1.4.4 起始pH值

应用已筛选的碳源和氮源,调节液体发酵培养基酸碱度在pH 3~8的范围内,根据“1.4.3”实验结果确定接种量,于28℃、150 r/min摇床震荡培养至所需时间,测定发酵液酶活。

1.4.5 培养时间

应用已确定的最佳碳源、氮源、接种量和pH值,于28℃、150 r/min分别培养10天,间隔24 h,测定发酵液酶活。

2 结果与讨论

2.1 菌株的筛选

从所有样品和供试菌株中筛选到分解纤维素的菌株23株。将纯化菌株反复点种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平板上,通过多次反复比较,得到15株透明圈直径较大的菌株。经液体发酵比较产酶能力(表1),测得2号菌株纤维素酶活力较高,该菌株分离于霉变的玉米棒,初步鉴定为绿色木霉,命名为T206。摇瓶培养96 h达到产酶高峰,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为4392.01 U,滤纸酶活(FPA)为1218.25 U。

第2期武峥等:降解秸秆的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23

表1 不同菌株产酶活力比较

菌株号 1 2 3 4 5 6 7 8

菌株号9 10 11 12 13 14 15

CMCA/ U 1277.39 824.51 1903.43 1603.73 691.31 2023.31 931.07

FPA/ U 162.44 223.38 135.47 151.45 127.47 223.38 199.40

2.2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研究菌株T206在不同碳源中产纤维素酶活力。结果发现,T206在培养96 h时达到产酶高峰,单糖、双糖以及纤维素类物质均能促进纤维素酶的产生。不同来源的C对产酶影响较大,以蔗糖、葡萄糖和纤维二糖为碳源纤维素酶活都较低,而以纤维素类物质为碳源CMCA和FPA都明显升高。纤维素酶是诱导性酶,所以培养基中的碳源除了构成菌体结构成分、菌体储藏物质和为菌体生长提供能源外,还起着产酶诱导物的作用。以1% CMC-Na 为碳源,CMCA和FPA最高,分别可达到7559.37 U和1675.12 U,与0.5% CMC-Na相比,CMCA增长41.9%,如表2所示。其它碳源增加添加量,对产酶能力没有明显提升,因此未在表中列出。

表2 不同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碳源CMCA/ U CMC相对酶活/ % FPA/ U FP相对酶活/ % 1% CMC-Na 7559.37 100 1675.12 100 玉米芯5881.05 77.80 1362.1 81.31 微晶纤维素5534.73 73.22 1344.79 80.28

新华滤纸5135.13 67.93 1315.48 78.53

0.5% CMC-Na 4392.01 58.10 1218.25 72.73

稻草4202.73 55.60 1077.06 64.30

玉米杆4016.25 53.13 971.83 58.02

麦草3563.37 47.14 773.36 46.17

麸皮2484.45 32.87 317.82 18.97

纤维二糖1538.73 20.36 187.28 11.18

葡萄糖1288.31 17.04 173.29 10.34

蔗糖555.71 7.35 159.97 9.55

0.3%蛋白胨,0.2% (NH4)2S04,4%接种量,自然pH,150 r/min,28℃

2.3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实验表明,该绿色木霉对多种氮源都能加以有效利用。在考察的几种氮源中,对0.3%蛋白胨和0.2% NH4NO3组合的利用效果最好,为最佳氮源;其次为单独使用0.3%蛋白胨;而单独使用(NH4)2SO4、NH4NO3、NaNO3和尿素的效果都很差,尤其对尿素的利用最差;但与蛋白胨组合使用均有利于纤维素酶的产生,蛋白胨对菌体生长和产酶量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如表3所示。虽然氮源并不作为诱导纤维素酶的诱导物,但对菌体的迅速增长有很

24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第17卷重要的作用,对产酶影响较大。

表3 不同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氮源(NH4)2SO4NH4NO3NaNO3尿素蛋白胨CMC相对酶活/ % 29.94 39.74 5.32 3.29 98.39

FP相对酶活/ % 55.93 67.43 80.40 100 64.90 51.94 47.20 1% CMC-Na,0.3%蛋白胨+0.2% NH4NO3,6%接种量,150 r/min,28℃

第2期武峥等:降解秸秆的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25

2.6 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在以上实验所筛选的适宜条件下进行产酶试验,每隔1天取样。菌株在生长的前24 h 纤维素酶的活性较低,当进入对数生长期后,该菌株开始大量产酶,发酵4天(96 h)后,CMCA和FPA均达到最高值,此为该菌的最佳发酵产酶时间。此后发酵液中两种酶活均呈现降低趋势,但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水平,并没有急剧下降,如表6所示。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菌体发生老化,产酶能力逐渐下降,酶浓度也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

表6 不同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培养时间/ d 1 2 3 4 5 6 7 8 9 10 CMC相对酶活/ % 4.84 95.75 97.66 100 96.60 94.90 89.73 88.09 86.39 81.71

1% CMC-Na,0.3%蛋白胨+0.2% NH4NO3,6%接种量,pH 5.0,150 r/min,28℃

2.7 对不同类型纤维素的降解能力

取适量发酵液与不同类型的纤维素底物进行反应,研究发酵液的酶组分对不同类型纤维素的降解能力。该菌种发酵条件经过优化后,收集到的发酵上清液对CMC-Na和滤纸有很好的降解作用,培养96 h,CMCA最高达到了7654.33 U;以微晶纤维素为底物的外切纤维素酶活和β-葡萄糖苷酶活相对较低;棉花酶活更为不明显,与底物作用96 h仅为926.07 U,如表7所示。实验表明,该菌有较好的CMC酶发酵效果,对纤维素衍生物类物质的降解能力较强,而对天然纤维素的分解利用能力相对较弱。由于该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最显著特点为CMCA和FPA活力较高,在对纤维素水解过程中,可与其它来源的纤维素酶配合使用,提高水解度。

表7 T206产纤维素酶系不同组分活性

培养时间/ h CMCA/ U FPA/ U C1酶活/ U BGA/ U 棉花酶活/ U

48 6532.73 1214.19 390.64 583.68 488.18

96 7654.33 1675.12 616.92 795.47 926.07

1% CMC-Na,0.3%蛋白胨+0.2% NH4NO3,6%接种量,pH 5.0,150 r/min,28℃

3 结论

从土壤、腐败农产品以及现有菌种中分离筛选得到15株产纤维素酶的真菌,通过对15个菌株发酵液的CMC酶活和滤纸酶活进行测定,初步得到产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绿色木霉T206菌株。

通过对产酶过程中纤维素酶的分析,初步确定了菌株T206适宜的产酶条件。产酶最佳碳源为1% CMC-Na,氮源为0.3%蛋白胨和0.2% NH4NO3组合,接种量为6%,起始pH值为5,培养时间控制在96 h,此条件下纤维素酶活最高。

T206所产纤维素酶的酶系组成特点为:以内切葡萄糖苷酶(CMCA)和滤纸酶(FPA)为主,β-葡萄糖苷酶(BGA)活力较高,其次是以微晶纤维素为底物测得的外切纤维素酶(C1),

26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第17卷

棉花酶活最弱。

本研究筛选到的产酶菌株酶活较高,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为秸秆生物降解的实际生产应用提供了部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复, 郝吉明, 唐华俊, 等主编.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 环境科学出

版社, 2000: 340-343.

[2] 齐云, 袁月祥, 陈飞, 等. 一组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及其产酶条件的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

发, 2003, 15(6): 235-237.

[3] 高榕, 邓迎达. 高生产效率纤维素酶菌株初筛方法的研究[J].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004, 12(3): 20-24.

[4] 杨叶东, 韩袆君, 张金龙. 纤维素酶的研究、生产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J]. 激光生物学报, 2000, 9(2):

151-153.

[5] 徐昶, 龙敏南, 邬小兵, 等. 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 107-110.

[6] 石家骥, 崔福绵. 产β-葡聚糖酶菌种T199的选育及发酵条件[J]. 微生物学报, 2001, 22: 250-254.

[7] 谭宏, 刘淑欢, 李剑英. 长梗木霉纤维素酶的生产及提取[J]. 微生物学报, 1993, 20(2): 90-95.

[8] 田新玉, 王欣. 碱性纤维素酶的生产条件和一般性质[J]. 微生物学通报, 1997, 24(4): 195-198.

[9] 舒远才, 张远强, 周金燕. 纤维素酶的固体发酵[J].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1993, 1(2): 33-38. Screening of Cellulase Producing Strain for Straw Degrad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WU Zheng, ZHANG Ying-jun, ZHOU Xin-zhi (Fruit Research Institute, 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ongqing 402260, China)

Abstract:15 strains with performance to hydrolyze cellulose were screened from soil, rotten produce and preserved fungi in our laboratory. A Trichoderma Viride T206 with relatively high cellulase activity was isolated. The isolated sample was fermented in liquid state after isolation, and its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carbon source, nitrogen source, inoculating volume, initial pH and cultivating time) and enzyme component were studied. Under optimum condition, its hydrolysable efficiency upon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and filter paper reached 7654.33 U and 1675.12 U.

Key words: Trichoderma Viride; cellulase; screening; fermentation

土样中淀粉降解细菌的筛选综述

土样中淀粉降解细菌的筛选(设计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土壤样品中微生物菌种分离和筛选技术的实验设计方案。 2.掌握富集、平板稀释涂布法、分离筛选产淀粉酶菌株的基本原理。 3.初步掌握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产淀粉酶菌株的基本技术。 二、实验原理 在自然条件下,产淀粉酶的细菌和其它各种细菌混杂生活在土壤中,要想分离出来必须建立相应的“筛子”。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而淀粉与碘液发生反应形成蓝色化合物。葡萄糖不与碘液发生反应形成蓝色化合物,结果可使淀粉酶产生菌周围形成透明圈,从而筛选出淀粉酶产生菌。 微生物酶产生菌的筛选具体分为增殖培养、初筛和复筛过程。增殖培养是通过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或培养条件使样品中的目的菌得以大量繁殖,而非目的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或繁殖减缓,从而提高样品中目的菌的数量和比例。初筛是对所得的纯种进行检测。由于淀粉酶是胞外酶,在分离培养基中加适量可溶淀粉通过平板透明圈法来检测淀粉酶产生菌。筛选透明圈比值大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进行复筛。复筛的目的是淘汰底产菌。 三、实验材料 1、培养基:蛋白胨, NaCl,可溶性淀粉,琼脂,蒸馏水。 2、玻璃仪器: 培养皿10副,试管10支,三角瓶 6个,移液管 10支(1mL7支,10mL 3支),100mL量筒2个,玻璃棒,玻璃珠。 3、其它:酒精灯,硅胶塞,包装绳,包装纸,PH试纸,接种环,电子天平,称量纸,高压蒸汽灭菌锅,摇床,角匙,记号笔等。 四、方法与步骤 1、土壤样品: 食品厂、粮食加工厂、饭店等日常接触淀粉较多的肥沃土壤。 2、培养基的制备 (1)液体培养基:称取蛋白胨1.0 g、NaCl 0.5 g、可溶性淀粉0.2 g溶于装有100 mL蒸馏水的三角瓶中,调pH为7.2至7.4,分装为2个三角瓶,50mL/个,包扎,121℃高压蒸汽灭菌20分钟。 (2)固体淀粉培养基:称取蛋白胨1.5g, NaCl 0.75g,可溶性淀粉0.3g ,溶于

实验六十淀粉酶产生菌株的筛选

实验六十淀粉酶产生菌株的筛选 实验项目性质:设计性 所涉及的知识点:无菌技术、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淀粉酶性质、酶活测定 计划学时:8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从环境中采集样品并从中分离纯化某种微生物的完整操作步骤。 2.巩固以前所学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3.掌握产酶微生物筛选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 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4、性能测定 分离得到纯种这只是选种工作的第一步。所分得的纯种是否具有生产上所要求的性能,还必须要进行性能测定后才能决定取舍。性能测定的方法分初筛和复筛两种。 初筛一般在培养皿上根据选择性培养基的原理进行。例如要测定淀粉酶的活力可以把斜面上各个菌株一一点种在含有淀粉的培养基表面,经过培养后测定透明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大小来衡量淀粉酶活力的高低。 复筛是在初筛的基础上做比较精细的测定。一般是将微生物培养在三角瓶中作摇瓶培养,然后对培养液进行分析测定。在摇瓶培养中,微生物得到充分的空气,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因此和发酵罐的条件比较接近,这样,测得的结果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三、实验用品 1.器材 (1)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

从土壤里筛选产纤维素酶细菌的步骤

从土壤中分离产几丁质酶的真菌 作者:王春学号:11101680 摘要:几丁质是自然界中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生物多聚体,它广泛存在于真菌、硅藻、节肢动物和原生动物等生物体中,是绝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结构物质,同时还是昆虫中肠围食膜的主要成分[1].几丁质酶(Chitinase,EC3.4.1.14)[2]可催化水解几丁质的β21,4糖苷键生成N2乙酰2D2氨基葡萄糖(NAG),它在植物病虫害,尤其是对真菌病的防治方面,以及在几丁质废物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其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通过几丁质作为碳源,从土壤中筛选产几丁质酶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培养基 1.1.1 平板培养基 (1)细菌几丁质培养基(分离用):蛋白胨10g,K2HPO40.7g,MgSO40.5g,KH2PO40.3g,胶体几丁质5.0g,琼脂15~20g,蒸馏水1L,pH值为7. 2.(2)纯几丁质培养基:胶体 几丁质 5.0g,KNO31.0g,NaCl0.5g,K2HPO40.5g,MgSO40.5g,FeSO40.01g,琼脂20g,蒸馏水1L,pH值为7.2.1.1.2 摇瓶培养基 (1)种子培养基(LB培养基):蛋白胨10g,酵母膏5g,NaCl10g,蒸馏水1L,pH值为7.0.(2)发酵培养基:用细菌几丁质培养基(分离用),但不加琼脂 1.2 菌株的分离 1.2.1 菌株初步分离从生产几丁质的工厂排污沟附近土壤采集土样,经过烘干及风化干燥,置于60目分样筛过筛,备用.称取1g土样放入加有9mL无菌水的离心管,分别稀释制成10-1,10-2,10-3,10-4,10-5,10-6不同稀释倍数的土壤溶液.从10-3,10-4,10-5,10-6不同稀度倍数的4管土壤稀释液中各吸取0.1mL,接种在纯几丁质培养基和细菌几丁质培养基的平板上,用涂布棒涂布均匀,在30℃下培养72h. 1.2.2 菌种的二次筛选从第1次稀释涂布的平板中挑取可以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再一次通过稀释涂布的方法,将其接种于纯几丁质平板和细菌几丁质平板上,培养72h,以取得纯菌落平板.从第2次筛选的纯菌平板上选取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最大的菌种,将其接种于50mL的LB种子培养基上,12h后以2%的接种量接于100mL的细菌几丁质发酵培养基中,在30℃下进行扩大培养. 1.3 菌种的鉴定 1.3.1 细菌染色体DNA提取从新培养产几个质酶活性高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平板上,挑取一环菌落至加有500μLTE缓冲液的1.5mL微量离心管中,混匀后沸水浴1.5min,迅速低温离心(12000r?min-1)10min,取上层清液分装后,置4℃下保存备用. 1.3.2 16SrDNA引物根据16SrDNA的结构,应用B2/B3做引物,该引物扩增片段包含V8和V9两个高变区,扩增产物大小为1050bp(basepair,碱基对)左右.这两个引物序列为B2:5’2ACGGGCGGTGTGTAC23’;B3:5’2CCTACGGGAGGCAGCAG23’. 1.3.3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PCR反应体系为20μL,二次蒸馏水1 2.6μL,10倍扩增缓冲液2.0μL,25mmol?L-1Mg2+1.6μL,各2.5mmol?L-1的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0.4μL,20μmol?L-1引物各1.0μL,DNA模板1.0μL,5GU?L-1Taq酶0.4μL.PCR循环:94℃预变性5min,94℃变性60s,50℃退火60s,72℃延伸90s,循环30次,并在72℃后延伸15min. 1.3.4 扩增产物的电泳分析用1倍的TAE缓冲液配制质量分数为1%琼脂糖凝胶.取PCR 扩增产物10μL,加2μL溴酚蓝指示剂,混匀后加样,于100V下电泳1.5h,紫外灯下观察电泳结果. 1.3.5 序列测定与分析将观察到的PCR产物切胶,用胶回收试剂盒回收后,连接到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复习课程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组别:第*组 班级:生工**班 组员:***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学习从自然界中分离蛋白酶产生菌

二、实验内容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 三、实验原理 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蛋白酶,细菌中的芽孢杆菌是最常见的蛋白酶产生菌。本实验将土壤样品悬液加热处理,杀死非芽孢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后进行划线分离得到芽孢杆菌,将其接种到奶粉培养平板并进行培养,根据奶粉平板的水解圈做初筛。将初筛的蛋白酶产生菌接入产酶培养基振荡培养,测定蛋白酶的活力,最终得到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也可直接将细菌接种到奶粉培养平板进行培养,分离筛选其他蛋白酶产生菌。 四、实验材料和用具 1.材料:土壤样品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及平板、奶粉培养基平板、 45mL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 3.仪器及用具:紫外分光光度计、显微镜、恒温水浴锅、 摇床、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 移液管、无菌试管、量筒、容量瓶、漏 斗、试剂瓶、漏斗、载玻片、滤纸、擦镜 纸。

五、操作步骤 (一)配制所需培养基 按照以下配方配制所需的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 0.5g,琼脂 1.5~2.0g,水 100ml,pH 7.2 配制200mL 奶粉培养基: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 0.5g, 琼脂 2.0g,水 100ml,pH 7.0~7.2 脱脂奶粉 3g,配制200mL (二)分离 1.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植被1:10土壤悬液。 2.取1:10土壤悬液5 mL,注入已灭过菌的试管中,将此试 管放入75~80℃水浴中热处理10min以杀死非芽孢细 菌。 3.取加热处理过的土壤悬液100~200μL,涂布接种到牛肉 膏蛋白胨培养平板,后将平板倒置,于30~32℃下培养 24~48h. 4.对长出的单菌落进行编号,选择表面干燥、粗糙、不透 明的菌落,挑取少许菌苔涂片,做芽孢染色,判断是否 为芽孢杆菌。 (三)筛选

微生物综合试验——产淀粉酶细菌菌株的筛选和培育

产淀粉酶细菌菌株的筛选和选育 邢大鹏 (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20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08-1班) 摘要:从合肥工业大学校园内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淀粉酶的细菌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表明,菌株与芽孢杆菌属(Bacillaceae)中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Cohn)种的特征基本一致。然后利用划线分离法和富集培养制备一定量的枯草芽孢杆菌,最后利用DNS法测定其产酶活力。 关键词:淀粉酶,产酶,细菌,枯草芽孢杆菌 Amylase production screening and selection of bacteria strains Xing Dapeng Abstract: From the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ampus in the A strain of soil amylase producing bacteria strains.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est showed that, strains and Bacillus (Bacillaceae) in Bacillus subtilis (BacillussubtilisCohn) basically the same kinds of characteristics. Then use the train crossed sepa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preparation of certain bacillus subtilis, finally, using the DNS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enzyme production vigor. Key words: amylase, enzyme production, bacteria,Bacillus,stubtilis. 芽孢杆菌是人类发现最早的细菌之一。早在1835年,Ehrenberg所描述的“Vibriosubtilis”即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枯草芽孢杆菌”,它是由Cohn于1872年正式命名的,现作为芽孢杆菌属(Bacillaceae)的模式菌株[1]。从生物学特性来讲,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典型的芽孢杆菌特征,其细胞呈直杆状,大小(0.8-1.2)μm×(1.5-4.0)μm,单个,革兰氏染色阳性,着色均匀,可产荚膜,运动(周生鞭毛);芽孢中生或近中生,小于或等于细胞宽,呈椭圆至圆柱状;菌落粗糙,不透明,扩张,污白色或微带黄色;能液化明胶,胨化牛奶,还原硝酸盐,水解淀粉,为典型好氧菌[2]。 1997年,Kunst F.等人首先完成了枯草芽孢杆菌的完整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将结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3]。

实验一 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

实验一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 一、实验要求: 1、写出完整的分离纯化淀粉酶产生菌的实验步骤; 2、写出分离培养基及其相关试剂所需的量、仪器、器皿所需的量; 3、掌握从土壤分离酵母菌的方法和技术,从样品中分离出所需菌株; 4、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淀粉酶产生菌的培养 条件和培养时间。 二、实验原理:用梯度稀释法来分离淀粉酶产生菌 三、实验材料: 1.培养皿、移液管、刮铲、显微镜等, 2.可选取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 ; 3.培养基与试剂 :牛肉膏、蛋白胨、NaCl 、可溶性淀粉、蒸馏水、琼脂粉。 四、实验步骤: 1、选定采土点后,铲去表土层2-3cm,取3-10cm深层土壤5g,装入灭过 菌的牛皮纸袋内,封好袋口,并记录取样地点、环境及日期。土样采集后应及时分离,凡不能立即分离的样品,应保存在低温、干燥条件下,尽量减少其中菌相的变化。 2、培养基的配置,(1) 分离培养基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加0.2%可溶性淀 粉 即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可溶性淀粉2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再加入15g琼脂粉 pH调至7.2 121℃灭菌15min 待冷却至50℃左右时 于超净工作台倒平板。注: 先将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 再加到溶化好的培养基中 调匀; (2) 分离培养基液体培养基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加0.2%可溶性淀粉,即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可溶性淀粉2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 pH调至7.2,121℃灭菌15min。 3、取所采的土样5g加入到三角瓶中,加入无菌水45mL,30℃摇床振荡30min制成土 壤悬液 ,此时的稀释度为10-1。另取7支试管 分别记作10-2、10-3、10-4、10-5、10-6、10-7、10-8共8个梯度 每支试管内加入9mL无菌水。用无菌移液管从三角瓶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10-2试管中混匀, 再从此试管中吸取1mL加入到10-2试管中, 依此类推直至10-7试管。分别从10-6、10-7、10-8三个稀释度的试管中吸取100uL悬液, 均匀涂布于分离培养基平板上, 于27℃培养1-2天,等长出菌落后, 将检测试剂卢戈氏碘液加入到平板中, 菌落周围形成水解圈的菌株即是产淀粉酶的菌株, 因淀粉遇碘变蓝色 ,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将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菌株,即产酶能力较强的菌株的进行编号。 4、纯化; 将保存的菌株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培养物至平板上, 并进行2-3次划线分离, 挑取单菌落至平板上, 培养后观察菌苔生长情况并镜检验证为纯培养。将纯化后产酶能力较强菌株保存至斜面培养基中培养.

从土壤里筛选产纤维素酶细菌的步骤

从土壤中分离产几丁质酶的真菌 摘要:几丁质是自然界中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生物多聚体,它广泛存在于真菌、硅藻、节肢动物和原生动物等生物体中,是绝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结构物质,同时还是昆虫中肠围食膜的主要成分[1].几丁质酶(Chitinase,EC3.4.1.14)[2]可催化水解几丁质的β21,4糖苷键生成N2乙酰2D2氨基葡萄糖(NAG),它在植物病虫害,尤其是对真菌病的防治方面,以及在几丁质废物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其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通过几丁质作为碳源,从土壤中筛选产几丁质酶菌株. 1材料与方法 1.1培养基 1.1.1平板培养基(1)细菌几丁质培养基(分离用):蛋白胨10g,K2HPO40.7g,MgSO40.5g,KH2PO40.3g,胶体几丁质5.0g,琼脂15~20g,蒸馏水1L,pH值为7. 2.(2)纯几丁质培养基:胶体 几丁质5.0g,KNO31.0g,NaCl0.5g,K2HPO40.5g,MgSO40.5g,FeSO40.01g,琼脂20g,蒸馏水1L,pH值为7.2.1.1.2摇瓶培养基(1)种子培养基(LB培养基):蛋白胨10g,酵母膏5g,NaCl10g,蒸馏水1L,pH值为7.0.(2)发酵培养基:用细菌几丁质培养基(分离用),但不加琼脂 1.2菌株的分离 1.2.1菌株初步分离从生产几丁质的工厂排污沟附近土壤采集土样,经过烘干及风化干燥,置于60目分样筛过筛,备用.称取1g土样放入加有9mL无菌水的离心管,分别稀释制成10-1,10-2,10-3,10-4,10-5,10-6不同稀释倍数的土壤溶液.从10-3,10-4,10-5,10-6不同稀度倍数的4管土壤稀释液中各吸取0.1mL,接种在纯几丁质培养基和细菌几丁质培养基的平板上,用涂布棒涂布均匀,在30℃下培养72h. 1.2.2菌种的二次筛选从第1次稀释涂布的平板中挑取可以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再一次通过稀释涂布的方法,将其接种于纯几丁质平板和细菌几丁质平板上,培养72h,以取得纯菌落平板.从第2次筛选的纯菌平板上选取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最大的菌种,将其接种于50mL的LB种子培养基上,12h后以2%的接种量接于100mL的细菌几丁质发酵培养基中,在30℃下进行扩大培养. 1.3菌种的鉴定 1.3.1细菌染色体DNA提取从新培养产几个质酶活性高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平板上,挑取一环菌落至加有500μLTE缓冲液的1.5mL微量离心管中,混匀后沸水浴1.5min,迅速低温离心(12000r?min-1)10min,取上层清液分装后,置4℃下保存备用. 1.3.216SrDNA引物根据16SrDNA的结构,应用B2/B3做引物,该引物扩增片段包含V8和V9两个高变区,扩增产物大小为1050bp(basepair,碱基对)左右.这两个引物序列为B2:5’2ACGGGCGGTGTGTAC23’;B3:5’2CCTACGGGAGGCAGCAG23’. 1.3.3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PCR反应体系为20μL,二次蒸馏水1 2.6μL,10倍扩增缓冲液2.0μL,25mmol?L-1Mg2+1.6μL,各2.5mmol?L-1的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0.4μL,20μmol?L-1引物各1.0μL,DNA模板1.0μL,5GU?L-1Taq酶0.4μL.PCR循环:94℃预变性5min,94℃变性60s,50℃退火60s,72℃延伸90s,循环30次,并在72℃后延伸15min. 1.3.4扩增产物的电泳分析用1倍的TAE缓冲液配制质量分数为1%琼脂糖凝胶.取PCR扩增产物10μL,加2μL溴酚蓝指示剂,混匀后加样,于100V下电泳1.5h,紫外灯下观察电泳结果. 1.3.5序列测定与分析将观察到的PCR产物切胶,用胶回收试剂盒回收后,连接到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组别:第*组 班级:生工**班 组员:***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学习从自然界中分离蛋白酶产生菌

二、实验内容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 三、实验原理 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蛋白酶,细菌中的芽孢杆菌是最常见的蛋白酶产生菌。本实验将土壤样品悬液加热处理,杀死非芽孢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后进行划线分离得到芽孢杆菌,将其接种到奶粉培养平板并进行培养,根据奶粉平板的水解圈做初筛。将初筛的蛋白酶产生菌接入产酶培养基振荡培养,测定蛋白酶的活力,最终得到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也可直接将细菌接种到奶粉培养平板进行培养,分离筛选其他蛋白酶产生菌。 四、实验材料和用具 1.材料:土壤样品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及平板、奶粉培养基平板、45mL 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 3.仪器及用具:紫外分光光度计、显微镜、恒温水浴锅、摇 床、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移液 管、无菌试管、量筒、容量瓶、漏斗、试剂 瓶、漏斗、载玻片、滤纸、擦镜纸。 五、操作步骤

(一)配制所需培养基 按照以下配方配制所需的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 0.5g, 琼脂 1.5~2.0g,水 100ml,pH 7.2 配制200mL 奶粉培养基: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 0.5g, 琼脂 2.0g,水 100ml,pH 7.0~7.2 脱脂奶粉 3g,配制200mL (二)分离 1.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植被1:10土壤悬液。 2.取1:10土壤悬液5 mL,注入已灭过菌的试管中,将此试 管放入75~80℃水浴中热处理10min以杀死非芽孢细菌。 3.取加热处理过的土壤悬液100~200μL,涂布接种到牛肉 膏蛋白胨培养平板,后将平板倒置,于30~32℃下培养24~48h. 4.对长出的单菌落进行编号,选择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 的菌落,挑取少许菌苔涂片,做芽孢染色,判断是否为芽孢杆菌。 (三)筛选 1、从判定为芽孢杆菌的菌落处,分别挑取少许菌苔,先接种奶粉斜面培养基,再转接奶粉培养基平板上,30~32℃下培养24~48h。

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的分离和筛选(1)

从土壤中分离和筛选产淀粉酶活性的芽孢杆菌及部分鉴定 试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学习掌握从环境中分离产淀粉酶菌株以及菌株初步鉴定的方法; 2、巩固微生物分离纯化、细菌生理生化鉴定,对所学习过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3、培养综合利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知识,自行设计、实施并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 4、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通过审核后组织实施,最终要求获得产淀粉酶的菌株。 二、实验原理 1、土壤中含有各种微生物,其中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含量也不同,因此实验前进行预埋工作,能使土壤中产淀粉酶的细菌含量增加。待实验前取样即可。 2、在只用淀粉充当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中,只有能产生淀粉酶利用淀粉的菌体能成为优势菌种。在淀粉选择培养基中,产淀粉酶的菌种可以得到富集及分离。 3、芽孢是菌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芽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抗性强,对高温、紫外线、干燥、电离辐射和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都有很强的抗性。它帮助菌体度过不良环境,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养态细胞。细菌富集一段时间后,生长环境不利,会产生芽孢,再在80-90℃温度下杀死菌体,可使芽孢得到富集。 4、芽孢杆菌属的共同特征是:革兰氏阳性;接触酶阳性;水解淀粉;VP试验阳性;不产生吲哚;苯甲氨酸不脱氨;分解酪素;不分解酪氨酸;不产生二羟丙酮;营养体的最高生长温度大约从25℃到75℃以上;最低生长温度大约5℃到45℃;生长最低pH值,从—8到2左右;耐盐范围从低于2%的NaCl到25%NaCl;营养

明胶(22℃)7天内液化1厘米或1厘米以上。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在糖发酵试验用阿拉伯糖,木糖和甘露糖代替葡萄糖可产酸;作为营养生长的最低限培养基是无维生素的,但含有葡萄糖、柠檬酸盐和一个氨态盐作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 5、在含有淀粉的鉴别培养基的平板上,具有产淀粉酶能力的芽孢杆菌,水解淀粉生成小分子糊精和葡萄糖,在淀粉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水解圈,但肉眼不易分辨,滴加碘液,未水解的淀粉呈蓝色,水解圈无色。 二、实验材料 1、土壤样品 实验前三天在距土壤表层5-8厘米左右处填埋馒头,实验前一天用塑料袋在预埋处取样 2、药品 可溶性淀粉、蛋白胨、Nacl、牛肉膏、琼脂粉、碘、碘化钾、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盐酸 3、试剂: (1)配制稀碘液: 原碘液:称取碘和碘化钾,用少量水使碘完全溶解,定容至500ml,贮存于棕色瓶中。 稀碘液:吸取原碘液,加入碘化钾用水溶解定容至500ml,贮存于棕色瓶中。 (2)可溶性淀粉溶液:称取2.00g可溶性淀粉于烧杯中,用少量水调成浆糊状,边搅拌边缓慢加入70ml沸水中,然后用水冲洗装淀粉的烧杯,洗液倒入其中,搅拌加热至完全透明,冷却定容至100ml。(溶液现配现用) (3)磷酸缓冲液(pH=):称取45.23g磷酸氢二钠和8.07g柠檬酸,用水溶解并定容到1000ml,用pH计校正后使用

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

实验一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 及酶活力测定 指导老师:辛树权 生命科学学院08级生物技术(三)班豆豆 同组人:xx xxx 摘要:自然界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实验室微生物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选育出来的。我们从学校的花坛中采集一些土壤样本,拿到实验室中,进行淀粉产生菌的筛选。利用土壤制成菌液,将其涂抹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再用淀粉培养基培养,最后通过淀粉透明圈的大小来判断淀粉产生菌产淀粉的能力。再使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量淀粉酶的酶活力。关键词:淀粉酶;分离;纯化;透明圈;酶活力;摇瓶;分光光度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2、学习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 3、了解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酶活力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将土壤稀释液涂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几天,细菌或者是其他的微生物便能在平板上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将初次筛选得到的微生物接到淀粉培养基上培养,因为只有能够产生淀粉酶的细菌才能够利用培养集中的淀粉成分来完成自身的生命活动,才能够生存。故在淀粉培养基上长出的菌便是淀粉产生菌。在培养基上滴碘液,淀粉被分解掉的部分不显现蓝色,出现透明圈,可以通过透明圈的大小来初步判断菌种产淀粉的能力。

淀粉酶是指一类能催化分解淀粉分子中糖苷键的酶的总称,主要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等,α-淀粉酶可从淀粉分子内部切断淀粉的α-1,4糖苷键,形成麦芽糖、含有6个葡萄糖单位的寡糖和带有支链的寡糖,是淀粉的粘度下降,因此又称为液化型淀粉酶。淀粉遇碘呈蓝色。这种淀粉-碘复合物在660nm处有较大的吸收峰,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随着酶的不断分作用,淀粉长链被切断,生成小分子的糊精,使其对碘的蓝色反应逐渐消失,因此可以根据一定时间内蓝色消失的程度为指标来测定α-淀粉酶的活力。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 1.、材料:长春师范学院家属楼前小菜园 2培养基: (1)分离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再加入15g琼脂粉,pH调至7.2,121℃灭菌15min,待冷却至50℃左右时,于超净工作台倒平板) (2)筛选培养基:淀粉培养基(可溶性淀粉 20g, 硝酸钾 1g, 磷酸氢二钾 0.5g, 氯化钠 0.5g, 硫酸镁 0.5g, 硫酸亚铁 0.01g, 琼脂 20g, 水 1000毫升,调整pH值到7.2~7.4。) (3)摇瓶培养:淀粉培养液。 3、试剂: 碘液、2%可溶性淀粉、pH6.0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标准糊精溶液、 0.5mol/L乙酸、0.85%生理盐水。 4、器材: 培养皿、锥形瓶、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水浴锅、分光光度计。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筛选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栾旭东,张兴敏,周雪霞,闫超,何溢涛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5级生科基地班,济南250100) 摘要: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它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本实验通过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初步鉴定了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日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纤维素土壤微生物纯培养刚果红染色法 Abstract: cellulose is the most abundant polysaccharide on the earth, which can be digested by some microorganisms in the earth because they produce cellulase. In our experiment, we isolated these microorganisms from the earth and checked up the cells’ and colonies’ morphology and the bioreactions they can act. Key words:cellulose, microorganisms in the earth, pure culture, Congo red staining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最主要的挑战。生物质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地球上每年光合作用的产物高达 1.5×1011—2.0×1011,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源,其中90%以上为木质纤维素类物质[1]。目前这部分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矿产资源日渐枯竭,开发高效转化木质纤维素类可再生资源的微生物技术,利用工农业废弃物等发酵生产人类急需的燃料、饲料及化工产品,即化工原料的“绿色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地球上的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超过70亿吨,其中40%~60%能被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而要研究这些微生物,首先要将它们从土壤中种类乏多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1.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2] 土壤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之称,同其他生物环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表层,有更多的微生物生长。 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1土样的采集 土壤中的微生物,大约70%~90%是细菌。细菌适宜在酸碱度接近中性的潮湿土壤中生长,绝大多数分布在距地表约3~8cm的土壤层。因此,土壤取样时,一般要铲去表层土。另外,土样的采集要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这是因为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通常会聚集较多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综合各种因素,本小组从图书馆后院的落叶堆积丛取土样。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酶活的测定模板

本科开放项目 题目: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酶活的测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院: 专业班级: 2016年3月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酶活的测定 摘要 纤维素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多糖类产物,是高等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公认的自然界数量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有机物质资源。据估计,纤维素生成量每年高达1000亿吨。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总产量为7亿吨左右,仅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农作物残渣(如稻草、玉米秸、麦秸等),每年就有5亿吨之多。纤维素的降解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中心环节。但由于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对纤维素的利用仍然非常有限。目前仅有20%的纤维素物质被开发利用,大量的纤维素物质因无法分解利用而废弃,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危机、食物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寻找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省粮食、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显得日趋重要。采用微生物技术处理秸秆是当前研究最多的一种秸秆处理方法,纤维素酶能将天然纤维素降解,生成纤维素分子链、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然而目前制约纤维素材料转化为乙醇并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纤维素酶效率低下,从而造成生产成本过高。因此,筛选具有高活性纤维素酶的秸秆降解微生物菌株以及相关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关键词:纤维素降解高活性纤维素酶微生物菌株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实验原理 (1)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1) 1.2.1 实验材料 (1) 1.2.2 实验仪器 (1) 1.2.3 培养基 (2) 第2章实验步骤 (3) 2.1 采样培养 (3) 2.2 初筛 (3) 2.3 复筛 (3) 2.4 酶活的测定 (3) 2.4.1原理 (3) 2.4.2溶液配制 (3) 2.4.3实验步骤 (4) 第3章实验结果 (6)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6) 3.2 菌株复筛结果 (6) 3.3 测定纤维素酶活力结果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实验方案解析

土壤中产淀粉酶芽胞杆菌的筛选及其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设计性实验方案 一、综述: 淀粉酶是淀粉降解酶。它们广泛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中。它们将淀粉及相关的聚合物分解为带有具体淀粉分解酶特征的产品。淀粉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是最早用于工业生产并且迄今仍是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酶制剂产品之一。淀粉酶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可应用于造纸、印染、酿造、果汁和食品加工、医药、洗涤剂、工业副产品及废料的处理、青贮饲料及微生态制剂]等多种领域。在酿造发酵工业如酒精生产、啤酒制造、发酵原料液化及糖化工艺过程中均有重要价值,如添加淀粉酶分布非常广泛,是人们经常研 【】究的一种酶。从纺织工业到废水处理,这些酶都有不同规模的应用1。 常见产淀粉酶的主要为芽孢杆菌属。其中的常见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菌种有:地衣芽 【】【】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纳豆芽孢杆菌2、凝结芽孢3。由于芽孢杆菌属 是一类好氧或兼性厌氧、产生抗逆性内生抱子的杆状细菌,许多为腐生菌,主要分布于土壤【】和植物体表面及水体中4。所以此次实验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 二、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生物分离提纯的原理和方法技术 2.掌握从土壤中筛选产淀粉酶菌株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微生物摇瓶培养方法及淀粉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微生物实验方法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流程、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 自然界中,土壤是微生物生活最适宜的环境。土壤具有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和生命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条件。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因土壤类型、季节、土层深度与层次等不同而异。一般地说,在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及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 cm~30 cm的 【】土层中菌数最多,随土层加深,菌的数量减少5。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平板分离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是选择适合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优秀设计

产淀粉酶(α-淀粉酶)细菌菌株筛选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从环境中采集样品并从中分离纯化某种微生物的完整操作步骤。 2.巩固以前所学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3.学习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 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2.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富集培养、初 步筛选、分离纯化和性能测定。 a)采样:即采集含菌种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 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 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例如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 解菌较多。 b)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 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 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 c)初步筛选: i.(选择培养基)初筛使用选择培养基对菌种进行培养,通过培养基的特殊 成分,来筛选出目的菌种,从而进行培养。 ii.(鉴别培养基)初筛利用鉴别培养基,通过添加一些特殊的试剂或成分来鉴别出目的菌种,从而筛选出来并对其进行培养。 d)分离纯化: 通过上述的筛选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目的菌种已经存在,但还要把夹杂在其中 的杂菌除去,从而得到纯种的菌落。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 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e)性能测定: 分离纯化得到的菌种之后,所分得的菌种是否具有实验所要求的性能,还必须 要进行性能测定后才能决定取舍。 三、实验材料: 1.培养基配制: a)培养基按以下比例配制后,加蒸馏水调至100%; b)富集培养基:可溶性淀粉1%、蛋白胨1%、葡萄糖0.5%、NaCl 0.5%、牛肉膏 0.5%、pH7.0; c)分离培养基:玉米粉2%、黄豆饼粉1.5%、琼脂粉0.8%、CaCl 0.02%、MgSO4 0.02%、 NaCl 0.25%、K2HPO40.2%、柠檬酸钠0.2%、硫酸铵0.075%(溶解后加入)、 Na2HPO40.2%、pH7.0。 2.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a)2%淀粉溶液:准确称取淀粉2g溶于100ml 0.1mol/L pH5.6的柠檬酸缓冲液中。 b)0.1mol/L的柠檬酸缓冲液、pH=1.0的盐酸

纤维素降解细菌的筛选及其培养基的优化

纤维素降解细菌的筛选及其培养基的优化自然界中能够降解和利用纤维素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真菌、细菌、放线菌以及部分酵母菌等很多主要的微生物类群中都有,但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产酸性胞外纤维索酶的木霉、曲霉等真菌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纤维素酶在洗涤剂、棉织品水洗抛光整理和制浆造纸等行业上的应用和发展,使得由细菌产生的中性以及碱性纤维素酶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细菌产生的胞外纤维素酶拥有简化发酵工艺,节约资源的优势,正逐步显示出它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巨大的工业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土壤样品 采集造纸厂排水处附近中性偏碱性土壤。 1.1.2 培养基 (1)筛选培养基A:蛋白胨10 g,羧甲基纤维素钠10 g,NaC1 5 g,磷酸二氢钾1 g,琼脂18 g,水1 000 ml,pH值调至8。 筛选培养基B:磷酸二氢钾2 g,硫酸铵 1.4 g,硫酸镁 0.3 g,氯化钙 0.3 g,CMC 20 g,琼脂18 g,水1 000 ml,pH值调至8。 (2)斜面培养基:牛肉膏3 g,蛋白胨10 g,NaC1 5 g,琼脂15~20 g,水1 000 ml,pH值7。 (3)种子培养基:蛋白胨10 g,酵母膏5 g,NaC1 10 g,水1 000 ml,pH值7。 (4)基础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10 g,蛋白胨10 g,磷酸二氢钾1 g,硫酸镁 0.2 g,NaC1 10 g水1 000 ml,pH值7。 1.2 方法 1.2.1 刚果红染色鉴定法 1.2.2 粗酶液制备方法 将发酵液于4 500 r/rain离心15 rain,取其上清液收集保存。 1.2.3 酶活测定方法 0.5 的粗酶液加入1.5 用柠檬酸缓冲液配制的0.51%的CMC.Na溶液,50℃作用15 min,加入DNS 1.5 沸水浴5 rain,540 nm测光吸收,酶活力定义为每1 h 产生1 g还原糖所需的酶量为一个纤维素酶活力单位用1 U/ml表示。 2.3 培养基的优化 2.3.1 最佳碳源的确定 改变基础培养基中碳源的种类和浓度,培养后测定酶活力。 2.3.2 最佳氮源的确定 改变基础培养基中氮源的种类和浓度,培养后测定酶活力。 2.3.3 最优培养基的确定 考虑到细菌的产酶除了碳源、氮源外,钾、镁、钠等无机离子对其也有影响,综合上述单项试 验结果,选用麸皮作为碳源(A),蛋白胨作为氮源(B),磷酸二氢钾(C),硫酸镁 (D),NaC1(E)作为无机盐进行L (45 )正交试验。 16 因素水平表

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及培养

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及培养 一、筛选步骤 1、菌种的采集 采集山上距湿润的表层10cm处的土壤样本40g左右,用研钵研成粉末称取1g样本加入灭菌的250mL锥形瓶中,加入99mL无菌水摇匀静置。 2、菌种初筛 (1)按照配方配制200mL CMC培养基,取1 X 250mL空锥形瓶和6 X 15mL试管,塞上棉塞并用报纸、棉线包扎,用报纸、棉线将试管包扎成一捆;取12套培养皿码齐包扎。将上述器材与培养基、无菌水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 (2)于无菌台上倒9个CMC培养基备用。 (3)另取6支15mL经灭菌的试管,用移液枪吸取土壤溶液(上清液)加入1号试管,加无菌水。混匀后吸取加入2号试管,重复上述操作,进行6次梯度稀释。 (4)待CMC培养基冷却后,在超净工作台分别吸取104、105、106倍稀释液于CMC 培养基上稀释涂布,每种稀释液涂布三份。 (5)将上述培养基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标记菌落并记录各菌落形态(菌落高度、质地、颜色、气味、着生状态、边缘及表面纹理等)。 (6)配制200mL刚果红家别培养基,与三套培养皿一起121℃灭菌20min。 (7)在无菌操作台上倒3个鉴别培养基备用。 (8)将各菌落用牙签接种到冷却了的刚果红鉴别培养基上,37℃培养24h,挑选5株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最大的菌株进行摇瓶复筛。 3、菌种复筛 (1)配制500mL基础发酵培养基,分装到5只250mL的锥形瓶中,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

(2)将初筛得到的菌株用接种环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上(2环),37℃、150r/min 下培养2—3天,转入4℃冰箱保藏。 二、培养方法 1清洗实验器具 2灭菌 3配培养基(纤维素作唯一能量源的培养基) 4倒平板 +选择培养原菌(可能会用摇床) 5稀释菌样 6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 7放入恒温箱(调制均适宜的温度)12-24h ,之后就可以收获细菌了 8观察记录(数量、分布等) 三、培养基种类及其组成 1、初筛 CMC培养基:CMC 5g、蛋白胨 1 g、FeSO4·7H2O 0.005 g、NaCl 0.25 g、琼脂粉10g 于1000mL锥形瓶中加蒸馏水至500mL、调节pH 7.2~7.6,加棉塞121℃灭菌20min。 刚果红培养基: (NH4)2S04 2 g,MgS04·7H20 0.5 g,K2HP04 1 g,NaCl 0.5 g,微晶纤维素2 g,刚果红0.4 g,琼脂20 g,加水至1000 mL。 无菌水:取1只1000mL的锥形瓶,各加水1000mL,加棉塞与CMC培养基一起灭菌20 min。另取1只250mL空锥形瓶、6支15mL试管和12套培养皿灭菌备用。 2、复筛 基础发酵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10g,蛋白胨10g,KH2PO419,MgSO4 0.29,Nacl 10g水1000mL,pH调至7,121℃灭菌20min

土壤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纯化及相关性质测定

土壤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纯化及相关性质测定 摘要:为了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并从中分离出淀粉酶产生菌,对其进行纯化和培养,并测定其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以及对其进行生理生化试验,了解其代谢特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分离纯化微生物、微生物液体培养法、透明圈法测定淀粉酶活力以及生理生化试验的操作方法和原理。主要实验过程如下:从土壤中筛选淀粉酶产生菌后进行复筛,接着进行种子培养,所得发酵液用于淀粉酶活力的测定以及生理生化反应。 关键词:土壤淀粉酶产生菌分离纯化发酵培养透明圈法生理生化试验 正文: 1、土壤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1.1 实验原理 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常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群居杂聚。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的特性,或者大量培养和利用某一种微生物,必须事先从有关的生态环境中分离出所需的菌株,获得纯培养。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法,也即是从含有多种杂居在一起的微生物材料中,通过稀释分离、划线分离、单孢子分离等方法,使它们分离成为单个个体并在固定培养基的固定地方繁殖成为单个菌落,从单个菌落中挑选所需纯种。不同微生物可用不同培养基和不同培养条件进行单菌分离获得纯种,纯种再经繁殖培养后,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形态、生理等欲从含有多种微生物的样品中直接辨认出,并且取得某种所需微生物的个体进行纯培养,那是困难的。由于微生物可以形成菌落,而每个单一菌落常常是由一种个体繁殖而成。不同微生物的菌落是可以识别和加以鉴定的。因此将样品中不同微生物个体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培养出不同的单一菌落,再从选定的某一所需菌落中取样,移植到新的培养基中去,就可以达到分离纯种的目的。这就是纯种分离法的原理。 在微生物的分离和纯种培养过程中,必须使用无菌操作技术。所谓无菌操作,就是在分离、接种、移植等各个操作环节中,必须保证在操作过程中杜绝外界环境中的杂菌进入培养的容器。 淀粉是有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构成的直链淀粉和α-1,6位有分支的直链淀粉组成的。按照水解方式的不同,主要的淀粉酶可以分为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和异淀粉酶4大类。产淀粉酶的微生物有细菌、霉菌和酵母等。利用淀粉遇碘变为蓝色的特性,将分离的微生物接种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利用滴加碘液后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未水解的淀粉呈蓝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