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类的层次结构关系

view类的层次结构关系
view类的层次结构关系

view类的层次结构关系

View层次结构说明:

1.容器类,加强其他视图的功能,或提供额外的显示效果。

如:UIScrollView是用来显示那些内容太多,不能在一屏里显示的视图的;

UITableView是UIScrollView的子类,用来展现列表形式的内容的,因为

表中的行是可选的,

UITableView也被用于层次结构的导航。

UIToolBar是用来显示一个或多个与按钮相似的子项,通常UIToolBar显示在屏幕底部,用来

显示一组经常使用的命令按钮。UIToolBar可以一直显示着,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才显示。

2.控件类,控件是用来创建应用程序的典型UI.控件都继承于UIControl,控件通常用来显示一个特定的值,

并处理与修改这个值相关的用户交互。控件使用标准的系统设计模式,如Target-Action和Delegation,

当用户发生交互时,通知应用程序。

包括:按钮UIButton,文本字段UITextField,滑块UISlider,和开关UISwitch。

3.显示类,只是用来显示,不提供交互。

包括:UIImageView,UILabel,UIProgressView,UIActivityIndicatorView 4.文本和网页类,用来显示多行文本。

如:UITextView支持多行的滚动显示与编辑。

UIWebView可以用来显示Html,这样就极大的丰富了展示效果,可以按照自定义方式显示文本。

5.警告UIAlertView和行动表UIActionSheet,警告和行动表用来迅速获取用户的注意力,给用户提示一些信息,

并附带一些选项,用户可以通过这些选项来相应信息。

功能上来说,这两个View是相似的,但是从外观和行为上来说就不一样了

UIAlertView是在屏幕中弹出蓝色背景的警告框

UIActionSheet是在屏幕底部滑出的。

6.导航类,标签栏UITabBar和导航栏UINavigationBar结合视图控制器让用户从一个视图转到另一个视图。

通常你并不需要创建他们的items,而是通过controller或者是Inerface Builder来配置他们。

7.窗口,窗口是其他View的根视图。典型的情况下是一个应用只有一个窗口。

论文序号的结构层次顺序

关于常用序号的几点说明(数字序号顺序) 一.序号 序号Sequence Number,有顺序的号码,如数字序号:1、2、3……,大写汉字也算数字序号,如:一、二、三……序号可以清晰的分清同一类事物,也可以用序号作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在写文章,特别是在写论文中经常会用一些数字序号,正确地运用序号,能使我们的文章层次清楚,逻辑分明,便于读者阅读和引述;目前较多论文在序号的写法上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如:层次大小不分、中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混用、前后序号形式不统一,等等。用得不好,让人看着别扭,甚至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可见序号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范与否同样很重要。在评选论文时,常常会为一些文章感到惋惜,内容、文字很精彩,可数字序号的运用不规范或者混乱,让人看着不舒服。正文层次标题序号要注意大小分级,为此,我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并参考一些资料,在此谈谈有关数字序号的用法,对序号规范写法作一详细说明: 二、序号的结构层次顺序 (一)数字序号的级别顺序为: 第一层为汉字数字加顿号,例如:“一、”“二、”“三、”; 第二层为括号中包含汉字数字,例如:“(一)”“(二)”“(三)”; 第三层为阿拉伯数字加下脚点,例如:“1. ”“2.”“3.”; 第四层为括号中包含阿拉伯数字,例如:“(1)”“(2)”“(3)”; 第五层为带圈的阿拉伯数字,例如:“①”“②”“③”或者“1)”“2)”“3)”; 第六层为大写英文字母,例如:“A.”“B.”“C.”或者“(A)”“(B)”“(C)”; 第七层为小写英文字母,例如:“a.”“b.”“c.”或者“(a)”“(b)”“(c)”; …… 数字序号级别一览表: 理科类论文的各层次标题还可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不同层次的2个数字之间用下圆点(.)分隔开,末位数字后面不加点号。如“1”,“1.2”,“1.2.1”等;各层次的标题序号均左顶格排写,最后一个序号之后空一个字距接排标题。如“5.3.2 测量的方法”,表示第五章第三节第二条的标题是“测量的方法”。 注意:同一层次各段内容是否列标题应一致,各层次的下一级序号标法应一致,若层次较少可不用若干加括号的序号。 (三)正文中图、表、公式、算式等的序号 正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如“图1、表2、式(5)”等;对长篇研究报告也可以分章(条)依序编码,如“图2.1、表4.2、式(3.3)”等,其前一个数字表示章(条)序号,后一个数字表示本章中图表、公式的序号。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原子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τομοζ(atomos ,“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O2、O3、H2O、CO2、H2SO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和Cl-构成的。 1.原子结构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形成中性原子,俗称“枣糕式”模型,糕体相当于原子核,分散在其中的枣子相当于电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2.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所带电荷各不相同。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所含质子数,也就是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科学家发现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各

ISO标准基本框架高层次结构

ISO标准基本框架高层次结构 引言 起草指南对应具体的领域。 1.范围 起草指南对应具体的领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起草指南应使用本条款标题。对应具体的领域。 3.术语和定义 起草指南1 应使用本条款标题。术语和定义可能在同一个标准中也有可能在单独文件中。参考通用术语和核心定义+特定管理体系标准领域的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的安排应与每个管理体系标准相适应。 支持指南2 如下术语和定义是管理体系标准“通用版本”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需要时,可以增加术语和定义。注解的增加和修改为标准的目的服务。 支持指南3 定义中的斜体字部分指的是参考该条款的另一个术语。术语的参考号在括号中列出。 支持指南4 在文件中xxx贯穿于整个条款,按照术语和定义发热应用环境,插入适宜的内容。如:“xxx目标”可以用“信息安全目标”来啊代替。 3.01组织: 具有自身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等功能,能实现其目标(3.08)的个人和群体。 注1:组织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独资经营者、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合营公司、慈善机构、社会事业机构,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 3.02相关方(利益相关方): 可能影响或被影响、或者发觉自己受到某决定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3.1)。 3.03要求: 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注1:“通常隐含”是指组织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注2:规定的要求是经明示的要求。如在文件化信息中阐明的要求。 3.04管理体系: 组织(3.01)记录方针(3.07)、目标、过程(3.12)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组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1:一个管理体系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学科。 注2:体系要素包括组织的结构、作用、职责、策划和运行。 注3:管理体系的范围可能包括整体组织、组织特定的和确定的职能的部门、或一群组织的一个或多个职能。 3.05最高管理者: 在最高层指挥与控制组织(3.01)的个人或群体 注1:最高管理者有权在组织内部授权并提供资源。 注2:如管理体系(3.04)的范围仅涵盖组织的一部分,最高管理者是指对组织该部分进行指挥与控制的人员。 3.06有效性: 完成策划的活动并取得策划结果的程度。 3.07方针: 有组织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组织的宗旨和方向。 3.08目标:

结构工程师的三个层次

关于结构工程师成长的建议(上) 现在的年轻人所缺少的就是综合知识的应用,仅仅是学会了结构计算程序的应用,就自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了。这是极端错误的。他们缺少很多的结构概念和构造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工程造价合理性等问题。单纯的在计算程序上下功夫,而忽略了设计图纸的深度,这是不可取的。有些年轻的工程师,对施工程序和原材料的知识知道甚少,很少到现场进行具体查看,甚至不敢到施工现场。因为到施工现场以后,施工管理人员会不客气地提出设计图纸上的一些疑问和问题。要知道现在的施工管理人员同样也是科班出身的,他们也同样接受过 很专业的基础教育。有些年轻的设计师,在设计时不了解程序上的一些缺陷,缺少构造要求方面的专业知识,结果自然就知道了,一旦遇到刁钻的问题,他们根本无法予以解释。于是不是不敢解释,就是推脱回去研究、研究。说实话就是结构设计师心中没有底,对自己的设计内容缺少深层次的理解,不客气地讲,不仅缺少结构概念方面的专业知识,也缺少结构构造方面的专业知识,更缺少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以及施工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结构工程师,到现场连具体钢筋绑扎的对错都不知道,站在边上只是表面上装作观看,对施工人员的提问,装作没听见。结果被施工人员很藐视,甚至不尊重。看到此番情景,让我好心痛,也很心酸。 对于结构设计,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有4 个种类。第1 类是,设计技术专业知识;第2 类是,结构构造和标准图集的使用;第3 类是,结构的计算和绘图工具;第4 类是,学会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设计技术专业知识 结构概念。这是指导你从事结构设计这个行业最重要第一步,也是影响你以后工作不可缺少的、必须熟练掌握的最基本内容。从荷载、砖石结构、混凝土结构、地基与基础、抗震设计、高层建筑结构、钢

标准的结构

标准化建设之 标准得结构 标准得第5章从内容和层次两个方面对标准得结构进行了规定。搭建标准得结构是正式起草标准之前必不可少得工作。 一、按照内容划分 对标准得内容进行划分可以得到不同得要素,依据要素得性质、位置、必备和可选得状态可将标准中得要素归为不同得类别。 ①按照要素得性质划分,可分为: ——规范性要素:声明符合标准而需要遵守得条款得要素; ——资料性要素:标示标准、介绍标准、提供标准附加信息得要素。 ②按照要素得性质和在标准中得位置划分,可分为: ——资料性概述要素:标示标准,介绍内容,说明背景、制定情况以及该标准与其他标准或文件得关系得要素,即标准得“封面、目次、前言、引言”。 ——资料性补充要素:提供附加内容,以帮助理解或使用标准得要素,即标准得“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索引”。

——规范性一般要素:给出标准得主题、界限和其他必不可少得文件清单等通常内容得要素,即标准得“名称、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技术要素:规定标准得技术内容得要素,通常标准中得“术语和定义,符号、代号和缩略语,要求……,规范性附录”等为规范性技术要素。 (3)按照要素必备得和可选得状态划分,可分为: ——必备要素:在标准中不可缺少得要素,即标准中得“封面、前言、名称、范围”。 ——可选要素:在标准中不一定存在得要素,其存在与否取决于特定标准得具体需求。标准中除了四个必备要素之外,其他要素都是可选要素。 二、按照层次划分 标准得层次可划分为部分、章、条、段、列项和附录等形式。 ①部分 部分是一项标准被分别起草、批准发布得系列文件之一。部分是一项标准内部得一个“层次”。一项标准得不同部分具有同一个标准顺序号,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项标准。部分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编号,编号应位于标准顺序号之后,与标准顺序号之间用下脚点相隔。例如:××××.1,××××. 2等。

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 发展简史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发展简史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特别是对原子的认识,经历着不断深化、完善的漫长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至今还未结束,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在不断地发展中。 远在公元前,古代的人们就对“宇宙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宇宙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两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公元前四百五十年以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继承了刘基伯最先提出“原子论”,他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最微小、坚硬、不可入,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宇宙万物间的千差万别都来自组成它的原子在数目,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所致。 同时期,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些着名的思想家如惠施、墨子等也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物质有不能再分的最小单位的观点。但当时这种观点主要是哲学家的一种朴素的、唯物的直觉想象,是一种哲学臆想。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有关物质构成的五行学说,就是把构成物质的材料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类。大约到了战国时代五行学说得到了发展,意义范围扩大了。一种是五行相胜说,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如此构成一个循环,相互制约。另一种是五行相生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构成一个循环。

中国从战国到秦汉转入炼丹术时期,公元7至9世纪,炼丹术由中国传播到阿拉伯,促进了炼金术的发展。公元11、12世纪,炼金术又由阿拉伯传到欧洲,这样经过了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没有新的发展。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又转到冶金、酿酒、染色和玻璃等跟手工业生产有关的实用化学方面的研究。一直到公元17世纪末,18世纪初,1703年,德国化学家斯塔尔提出了燃素学说,认为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这种由火微粒构成的火元素就是“燃素”。人们的注意力又回到物质结构的研究。 燃素说虽未能正确解释燃烧现象,但结束了炼金术对化学的统治。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氧气,使人们对燃烧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从而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一百余年的燃素学说。 19世纪,主要在19世纪后期,科学的发展和一些重大发现,促使人们对物质结构,尤其是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表原子学说,其主要内容为: ①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的。不能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②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其质量、性质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其质量、性质都不相同。

公文序号的结构层次顺序(全)

关于公文常用序号的几点说明(数字序号顺序) 一.序号 序号Sequence Number,有顺序的号码,如数字序号:1、2、3……,大写汉字也算数字序号,如:一、二、三……序号可以清晰的分清同一类事物,也可以用序号作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在写文章,特别是在写论文中经常会用一些数字序号,正确地运用序号,能使我们的文章层次清楚,逻辑分明,便于读者阅读和引述;目前较多论文在序号的写法上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如:层次大小不分、中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混用、前后序号形式不统一,等等。用得不好,让人看着别扭,甚至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可见序号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范与否同样很重要。在评选论文时,常常会为一些文章感到惋惜,内容、文字很精彩,可数字序号的运用不规范或者混乱,让人看着不舒服。正文层次标题序号要注意大小分级,为此,我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并参考一些资料,在此谈谈有关数字序号的用法,对序号规范写法作一详细说明: 二、序号的结构层次顺序 (一)数字序号的级别顺序为: 第一层为汉字数字加顿号,例如:“一、”“二、”“三、”; 第二层为括号中包含汉字数字,例如:“(一)”“(二)”“(三)”; 第三层为阿拉伯数字加下脚点,例如:“1. ”“2.”“3.”; 第四层为括号中包含阿拉伯数字,例如:“(1)”“(2)”“(3)”; 第五层为带圈的阿拉伯数字,例如:“①”“②”“③”或者“1)”“2)”“3)”; 第六层为大写英文字母,例如:“A.”“B.”“C.”或者“(A)”“(B)”“(C)”; 第七层为小写英文字母,例如:“a.”“b.”“c.”或者“(a)”“(b)”“(c)”; …… 数字序号级别一览表: 理科类论文的各层次标题还可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不同层次的2个数字之间用下圆点(.)分隔开,末位数字后面不加点号。如“1”,“1.2”,“1.2.1”等;各层次的标题序号均左顶格排写,最后一个序号之后空一个字距接排标题。如“5.3.2 测量的方法”,表示第五章第三节第二条的标题是“测量的方法”。 注意:同一层次各段内容是否列标题应一致,各层次的下一级序号标法应一致,若层次较少可不用若干加括号的序号。 (三)正文中图、表、公式、算式等的序号 正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如“图1、表2、式(5)”等;对长篇研究报告也可以分章(条)依序编码,如“图2.1、表4.2、式(3.3)”等,其前一个数字表示章(条)序号,后一个数字表示本章中图表、公式的序号。

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发展简史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特别是对原子的认识,经历着不断深化、完善的漫长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至今还未结束,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在不断地发展中。 远在公元前,古代的人们就对“宇宙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宇宙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两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公元前四百五十年以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继承了刘基伯最先提出“原子论”,他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最微小、坚硬、不可入,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宇宙万物间的千差万别都来自组成它的原子在数目,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所致。 同时期,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如惠施、墨子等也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物质有不能再分的最小单位的观点。但当时这种观点主要是哲学家的一种朴素的、唯物的直觉想象,是一种哲学臆想。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有关物质构成的五行学说,就是把构成物质的材料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类。大约到了战国时代五行学说得到了发展,意义范围扩大了。一种是五行相胜说,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如此构成一个循环,相互制约。另一种是五行相生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构成一个循环。 中国从战国到秦汉转入炼丹术时期,公元7至9世纪,炼丹术由中国传播到阿拉伯,促进了炼金术的发展。公元11、12世纪,炼金术又由阿拉伯传到欧洲,这样经过了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没有新的发展。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又转到冶金、酿酒、染色和玻璃等跟手工业生产有关的实用化学方面的研究。一直到公元17世纪末,18世纪初,1703年,德国化学家斯塔尔提出了燃素学说,认为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这种由火微粒构成的火元素就是“燃素”。人们的注意力又回到物质结构的研究。 燃素说虽未能正确解释燃烧现象,但结束了炼金术对化学的统治。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氧气,使人们对燃烧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从而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一百余年的燃素学说。 19世纪,主要在19世纪后期,科学的发展和一些重大发现,促使人们对物质结构,尤其是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表原子学说,其主要内容为: ①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的。不能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 T

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 Guides for preparing diagrams of enterprise standard system GB/T13017—1995 前言 本标准是对GB/T13017—1991《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修订。 为了紧密结合和贯彻GB/T19000系列标准及根据三年来的实施经验,作如下更改: (1)将原序列结构图中的“序列节点”及其排序按GB/T19004的“质量环要素”的排列作了修改并与GB/T15497—1995《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取得协调。 (2)将原附录C《技术标准体系基本组成表》中的分体系名称改为“质量环要素”的名称;各“质量环要素”方框内的标准构成充分体现GB/T19000系列标准对技术标准的要求,同时尽量与GB/T15497—1995《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的相应构成内容相协调。 (3)将原附录D《管理标准体系基本组成表》中的分体系名称改为“质量环要素”的名称,各分体系方框内的标准构成充分体现出GB/T19000系列标准对管理标准的要求,同时尽量与GB/T15498—1995《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构成和要求》相协调。 将原附录E《工作标准体系基本组成表》改成与GB/T15498—1995标准的相应内容协调一致。 (4)对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定义作了与GB/T15498—1995标准的相应定义相协调的修改。 (5)在引言内,引入了“标准体系表的中性表示模式”的概念。 (6)增加了技术标准体系层次结构图(原标准仅提出引用GB/T13016的图2,但未示出该图2),并分别以图2和图3示出生产一个行业的产品和生产二个行业的产品的技术标准体系层次结构图。 (7)将原“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结构型式和标准明细表的格式”做以下修改: a)将原“企业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改为“企业标准体系第一种结构——层次结构”; b)将原“企业标准体系基本结构图(第二种结构)”改为“企业标准体系第二种结构——功能归口型结构”; c)将原“企业标准体系的序列结构”改为“企业标准体系第三种结构——序列结构”。 (8)在附录C的基础标准层次上增加了“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MS)标准体系”和在各有关质量要素中增加了CA-X(计算机辅助-X)标准。 在附录D的基础标准层次上增加了“管理信息系统(MIS)标准体系”。 (9)增加了附录F代码编制的示例,包括: a)F1附录B代码编制的程序和方法; b)F2全国通用综合性基础标准分体系(标准明细表标题)四位码; c)F3行业通用标准四位码的示例。

人类对光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光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光的本性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漫长的过程,这其中不仅仅使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精神和科学发现的理解更深刻了。 光的本性认识历史 --摘自《重要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与发展》乔际平刘甲珉编著 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十七世纪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学说,即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微粒说占据统治地位,而波动说几乎消声匿迹.历史发展到十九世纪初,由于一连串的发现和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使光的波动说再次复兴,并压倒了微粒说.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说,康普顿证实了光的粒子性,使人们对光的本性又有全新的认识,乃至到今天,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可概括为: 光的波动说→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量子说→光的粒子说→光的波粒二象性. 一、光的波动说的形成 十七世纪形成了关于光的本性的两种学说,历史上主张光的波动说有笛卡儿、胡克、惠更斯等人. 1.笛卡儿借助于以太来说明光的传播过程 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1596-1650)曾用他提出的"以太"假说来说明光的本性.他用以太中的压力来说明光的传播过程.如果一物体被加热并发光,这意味着,物体的粒子处于运动状态并给予这一媒质的粒子以压力.这一媒质被称为以太,它充满了整个空间.压力向四面八方传播,在达到人眼后引起人的感觉,他把人们对物体的视觉比喻为盲人用手杖来感知物体的存在,他把光的颜色设想为起源于以太粒子的不同的转动速度,转得快的引起红色的感

觉,转得慢的对应于黄色,最慢的是绿色和蓝色.他的主张是强调媒质的影响,以"作用"的传播为出发点,特别是以接触作用或近距作用为出发点,把光看作压力或者脉动运动的传播,因而笛卡儿被认为是光的波动说的创始人. 2.胡克把光波与水波类比指出光的波动性 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明确提出光是一种振动.他以钻石受到摩擦、打击或加热时在黑暗中发光的现象为例,认为发光体的一部分处在或多或少的运动中,又因金刚石很硬,肯定它是一种很短的振动.在分析光的传播时,胡克提到了光速的大小是有限的,并认为"在一种均匀媒介中,这一运动在各个方向都以相等的速度传播",因此发光体的每一个振动形成一个球面向四周扩展,犹如石子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那样,而射线和波面交成直角.胡克还把波面的思想用于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研究,提出了薄膜颜色的成因是由于两个界面反射、折射后所形成的强弱不同、超前落后不一致的两束光的叠合.这里已包含着波阵面、干涉等不少波动说的基本概念. 3.惠更斯把光波与声波类比提出惠更斯原理,发展了光的波动学说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1629-1695)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从事光的波动论的研究,1690年出版了他的著名著作《论光》.惠更斯从光的产生和它所引起的作用两方面来说明光是一种运动.他的研究发现:"光线向各个方面以极高的速度传播,并且光线从不同的地点出发时,光线在传播中相互穿过而互不影响.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会是由于该物体有任何物质传输到我们这里,好象一粒子弹或一只箭穿过空气那样".从这里可看出,惠更斯从光束在传播中相互交叉时并不彼此妨碍的事实得出上述结论的.他把光的传播方式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作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光是一种波动的思想.他又根据光速的有限性论证了光是从媒质的一部分依次向其他部分传播的一种运动,他认为光和声波、水波一样是一种球面波.惠更斯不但从现象上解释各种光的波动现象,而且试图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出普遍的规律,他提出了著名的惠更斯原理.他叙述说:"关于这些波的形成过程还必须指出,当光在物质中传播时,物质的每一个粒子都应当把它的运动不仅传递给位于它与发光点的连线上近旁的粒子,它也必然把运动传递给所有与它接触并阻碍它运动的其它粒子.因此,在粒子的周围就应当形成波,而该粒子则是波的中心".运用这个次波原理,惠更斯不但成功地解释了反

公文篇章结构的安排方式和原则

公文篇章结构的安排方式和原则 公文的篇章结构,表现为段落、层次的有机组合,简而言之,由段而层,由层而篇。 段落是构成公文的基本单位,具有换行另起的明显标志(独立成行的衔接语、转折语、结尾用语不在此列),能独立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是作者思维进程中的转折、间歇在公文结构上的体现。层次反映的是思维过程巾的步骤,是文章思路的表现次序。一个层次由若干段落组成,常由序号、小标题引领,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义。 内容简单的公文,层、段是合一的,一个层次只有一个段落;内容复杂的公文,一个层次由多个段落组成,一篇公文由多级层次组成,即大层次下有中层次,中层次下有小层次。层级的多寡,由公文内容的需要而定。有人把公文篇章结构分为四个层级:结构段、层次段、意义段、语段,分别对应大层次、中层次、小层次、段落。这也是一种说法。 公文段落、层次的组合方式,最基本的是“横式”和“纵式”两种。横式结构常以材料的归类为线索来安排层次段落,各层次段落之间是并列关系,通过分别论述事物的各个侧面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纵式结构常以事物的发展阶段或时间的推移为顺序来安排层次段落,各个层次段落之间表现为递进、因果、承接关系,文意由浅而深逐层展开。

具体来说,横式结构有款歙式、总分式。条款式结构层次非常清楚,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互补的,犹如多枝鲜花集成一束,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说明主题。法规类公文多为条款式结构,比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事务担保条例 第一条为了规范海关事务担保,提高通关……(略) 第二条当事人向海关申请提供担保,承诺……(略) 第三条海关事务担保应当遵循合法、诚实……(略) 第二十六条本条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总分式是最常见的、很有用的结构形式,公文中有总写和分写两个部分,二者常结合运用。总写,是概括地写,整体地写;分写,是具体地写,分开来写。总写和分写之间是种属关系,分写的各个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通知、报告、总结、调查报告、典型材料等公文多用此种结构。如典型材料《实施“五好五有”,共建和谐项目》: 中铁四局六公司广州制梁场秉承“天下利利天下人”的发展思路,深化农民工“五同”管理,通过建好组织、提高待遇、真诚服务、强化教育、丰富生活,充分调动了农民工施工生产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制梁场的快速有序发展…一 一、组织好,让农民工有了“家” 二、待遇好,让农民工有了“权” 三、服务好,让农民工有了“利”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及练习(精品)

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1第3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依据这一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原子结构的模型演变史中,设计由学生自主阅读、探索、归纳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发掘课本中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能自己做出总结。 “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所以在以氧化镁的形成过程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得失情况分析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时,循循诱导,并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会学生探索规律的方法。 创新学习理论提出人要在急剧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发展,不仅在于学习已有的知识经验,即维持性学习,更要重视面向未来发展需要,在解决自己面临的新的问题中进行的创新性学习。本课教学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在了解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学习了科学家的探究精神之后,培养起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 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都将在信息化社会里寻求生存和发展,如果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里没有能够培养对知识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没有形成一种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将很难在今后踏入社会的过程中得到补偿。因此课堂教育不仅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和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并获得一些思维方法,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二、学习任务分析 1、《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课程标准》的要求:①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②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③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④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①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②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2、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核的组成。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主要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原子结构模型和代表科学家,并引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这块内容中,首先给出了几种常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介绍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以氧化镁的形成过程为例介绍了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化学反应中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在原子核的组成中,先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后

IATF16949-2016新版标准层次结构图

IATF16949-2016新版标准层次结构图IATF16949:2016 4.组织环境 5.领导作用 6.策划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 4.3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范围 4.2.1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 4.3.1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范围---补充 4.3.2顾客特殊要求 5.1领导作用和承诺 5.2方针 5.3组织的角色\职责和 5.1.1总则 5.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2.1质量方针的制定 5.2.2质量方针的沟通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 6.2质量目标及其实现 6.3变更的策划 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4.4.1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 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 4.4.1.1产品和过程一致性 4.4.1.1.1产品安全 4.4.1.2外包过程 4.4.2必要时组织应:A.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以支持过 5.1.1.1企业责任 5.1.1.2过程效率 5.1.1.3过程所有者 5.3.1组织的角色\职责和权限-补 5.3.2产品要求符合性和纠正措施 6.1.1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时,组织应考虑4.1所描述 的因素和4.2所提及的要求,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 6.1.2组织应策划:A.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B.如 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整合实施这些措施,并评价这 6.1.2.1风险分析 6.1.2.2应急计划 6.2.1组织应对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职能\层 次和过程设定质量目标 6.2.2策划如何实现质量目标时,组织应确认采取 6.2.2.1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补

7.支持 8.运行6.3变更的策划 7.1资源 7.2能力 7.3意识 7.4沟通 7.5形成文件的信息 7.1.1总则 7.1.2人员 7.1.3基础设施 7.1.4过程运行环境 7.1.5监视和测量资源 7.1.5.1总则 7.1.5.2测量溯源 7.1.6组织的知识 7.5.1总则 7.5.2创建与更新 7.5.3形成文件的信息的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8.2产品和服务的要流 8.2.1顾客沟通 7.1.3.1工厂\设施和设 7.1.5.1.1测量系统分析 7.1.5.2.1校准/验证记 7.1.5.3实验室要求 7.1.5.3.1内部实验室 7.1.5.3.2外部实验室 7.2.1培训 7.2.1.1在职培训 7.3.1意识-补充 7.3.2员工激励和授权 7.5.1.1质量管理体系文 7.5.1.2质量手册 7.5.3.1组织应控制质量管理体系和本标准所 7.5.3.2为控制形成文件的信息,适用时,组织 7.6.3.2.1记录的保存 7.6.3.2.2工程规范 8.2.1.1顾客沟通---补 8.2.1.1顾客沟通---培

公文序的结构层次顺序精修订

公文序的结构层次顺序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关于公文常用序号的几点说明(数字序号顺序) 一.序号 序号Sequence Number,有顺序的号码,如数字序号:1、2、3……,大写汉字也算数字序号,如:一、二、三……序号可以清晰的分清同一类事物,也可以用序号作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在写文章,特别是在写论文中经常会用一些数字序号,正确地运用序号,能使我们的文章层次清楚,逻辑分明,便于读者阅读和引述;目前较多论文在序号的写法上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如:层次大小不分、中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混用、前后序号形式不统一,等等。用得不好,让人看着别扭,甚至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可见序号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范与否同样很重要。在评选论文时,常常会为一些文章感到惋惜,内容、文字很精彩,可数字序号的运用不规范或者混乱,让人看着不舒服。正文层次标题序号要注意大小分级,为此,我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并参考一些资料,在此谈谈有关数字序号的用法,对序号规范写法作一详细说明: 二、序号的结构层次顺序 (一)数字序号的级别顺序为: 第一层为汉字数字加顿号,例如:“一、”“二、”“三、”; 第二层为括号中包含汉字数字,例如:“(一)”“(二)”“(三)”; 第三层为阿拉伯数字加下脚点,例如:“1. ”“2.”“3.”; 第四层为括号中包含阿拉伯数字,例如:“(1)”“(2)”“(3)”; 第五层为带圈的阿拉伯数字,例如:“①”“②”“③”或者“1)”“2)”“3)”; 第六层为大写英文字母,例如:“A.”“B.”“C.”或者 “(A)”“(B)”“(C)”; 第七层为小写英文字母,例如:“a.”“b.”“c.”或者“(a)”“(b)”“(c)”; …… 理科类论文的各层次标题还可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不同层次的2个数字之间用下圆点(.)分隔开,末位数字后面不加点号。如“1”,“”,“等;各层次的标题序号均左顶格排写,最后一个序号之后空一个字距接排标题。如“ 测量的方法”,表示第五章第三节第二条的标题是“测量的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2苏教《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526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STS理念以及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要求,制定教学设计方案。对于这部分内容,主要采取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教师讲授等教学方式。具体思路是:首先创设情景引出最初的原子概念,进而引导现在的原子概念(展示原子的图片)。进一步,补充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引到现在人们认识的原子(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分成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通过镁与氧气的反应知道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并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及元素化合价。接着介绍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最后,形成性练习巩固本节知识。 二、前期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选自苏教版化学一专题一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科指导意见》要求:①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②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本课时的教学在于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同时“认识假说一模型一实验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而至于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等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原子核的构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最外层电子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等最基础的内容,而对原子结构方面的其他知识则在《化学2》和《物质结构与性质》等高中化学其他模块才进行教学。在教学结构中,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本专题是关于基本概念的教学,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原子结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关系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基础,进一步理解微粒间作用力和分子空间结构知识,是比较枯燥,抽象的,因而难以理解.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并为后面的晶体和轨道杂化的教学提供一些说理性的依据.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学习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经过初中(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的构成、同位素知识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已涉及,且对于1~18号元素有一定的了解)和前两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精彩,了解到研究物质的方法的多种多样,有了一定的原子结构知识,在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原子结构的内容,应为水

人们对原子的认识

人们对原子的认识 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卢瑟福 原子模型、玻尔氢原子结构理论到现代原子结构量 子理论的发展过程。现代原子结构理论,是在量子 力学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以电子云的概念代替了卢 瑟福和玻尔的固定轨道的概念,报示了电子运动的 波粒二象性及其能量变化量子化的特殊规律. 在科学史上,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有一个 历史过程的。早在两千四百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一些坚硬不可分的小颗粒构成,并命“小微粒”为原子。但是,由于没有科学实验依据和宗教势力的极力反对.所以在这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对物质的结构认识一直没有很大进展。直到十九世纪,道尔顿和阿佛加德罗先后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论,并于1860年,正式建立了原子——分子论.认为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则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这就是二十世纪以前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1897年,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汤姻逊,对克鲁克斯发现的阴极射线进行了精细的研究,测定了这种微粒的质量和电行,并命这种微粒为“电子”,这就有力地证明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错误结论。1919年,卢瑟福用科学实验证明原子中还有一种微粒,共命它为“质子”。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人们从实验中发现原子还能分裂另一种电中性的微粒.命它为“中子”. 在1911年,卢瑟福正式提出了一个核式原子模型理论。他指出:原子是由带上电行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行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占有很小的体积,但几乎集中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就象行星绕太阳那样绕核旋转.因此,这个理论也称为行星式或天体式原子模型.继他之后,又作了重大发展的是他的助手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玻尔大胆地运用了量子的概念(1900年由普朗克提出)来解释氢原子结构。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他并没有彻底摆脱经典物理学的束缚。仍然坚持电子沿一定轨道绕核运转的观点。现在原子结构理论,主任是在卢瑟福利玻尔的基础上用量子力学(1926年建立)代替经典力学.对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给予了科学的解释. 随着原子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表(列出了当时已知的53种元素)。1913年,卢瑟福的学生莫斯莱,从实践中证明元素的核电荷数就等于元素在同期表里的序数.在化学史上第一次揭示出元素周期律与原子结构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继而发展到现在的元素周期表.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同步练习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二、考点清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知道化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2)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3)认识原子核结构,理解质量数和X A Z 的含义; (4)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5)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念的含义。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实心球式”原子结构模型→ 思考: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下列四个论点:①所有物质都是由非常微小的物质粒子即原子组成的;②原子不能被分割;③同种原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和性质,不同原子的质量和性质不同;④不同的原子结合形成化合物,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仅仅是重新排列,而不会被创造或消失 。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这四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D ) A .①②③④ B .只有①② C .只有②③ D .只有①②③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葡萄干面包式”或“西瓜瓤式”原子结构模型→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根据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行星绕太阳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根据氢原子光谱,引入量子力学观点,在“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

大胆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运动的分层结构模型→ (5)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1927年—1935年)——电子云模型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现代理论认为,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我们通常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排布规律: (1)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目为2n2(n表示电子层数)个 (2)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第一层不超过2个) (3)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原子结构示意图 为了形象地表示原子的结构,人们就创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这种特殊的图形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结构决定性质 (1)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一般少于4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与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排布的阳离子(稳定结构)。 (2)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一般超过4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与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