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抗体水平评价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可行性分析_施程洪

ELISA抗体水平评价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可行性分析_施程洪
ELISA抗体水平评价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可行性分析_施程洪

中国兽医科学 2012,42(04):394-400

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

中图分类号:S 85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696(2012)04-0394-07

ELISA抗体水平评价口蹄疫灭活疫苗

免疫效果的可行性分析

施程洪,刘绍阳,朱明旺,王继华,代保坤,赵文祥,彭正啟*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保山生物药厂,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为了探讨免疫抗体评价口蹄疫灭活疫苗效果的可行性,分别用5批次的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OS/99株+JSL/06株)、5批次的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OS/99株)免疫动物,在攻毒的同时采血分离血清,用液相阻断ELISA测定抗体效价,以分析抗体效价与免疫保护的关系。统计学分析表明,二价灭活疫苗的O型免疫抗体值与攻毒保护率(概率单位)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986;亚洲1型免疫抗体值与攻毒保护率(概率单位)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为0.997,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免疫抗体值与攻毒保护率(概率单位)之间不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应用抗体水平评价二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是完全可行的,但用其评价猪O型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口蹄疫;灭活疫苗;抗体水平;百分率;免疫效果

Feasibility study of the effect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inactivated

vaccine by antibody titer evaluation

SHI Cheng-hong,LIU Shao-yang,ZHU Ming-wang,WANG Ji-hua,DAI Bao-kun,

ZHAO Wen-xiang,PENG Zheng-qi

(Baoshan Bio-pharmaceutical Factory,China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Co.Ltd.,Baoshan678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accine according to antibodylevel,five batches of inactivated vaccine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FMD)type O &Asia 1and fivebatches of inactivated vaccine against swine FMD type O were inoculated to the animals.While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body titers and immune protection percentages was evaluated by liquid blockingELISA.The statistical data proved that the O antibody titer of the inactivated vaccine against FMD type O&Asia 1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tection percentages(probability units)post-challenge(P<0.01,r=0.986).Asia 1antibody titer of the inactivated vaccine against FMD type O &Asia 1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P<0.05,r=0.997)with the percentages of protection(probability units)post-challenge,but O antibody titers of the inactivated vaccine against swine FMD type O were not positive correlated(P>0.05)with the percentage of protection(probability units)post-challenge.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it is en-tirely feasible to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inactivated vaccine against FMD type O &Asia 1usingantibody titers,and not feasible to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inactivated vaccine against FMD type Oswine using antibody titers.

Key words:foot-and-mouth disease;inactivated vaccine;antibody level;immunization effectiveness

收稿日期:2011-10-17;修回日期:2012-01-11

基金项目: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技改项目

作者简介:施程洪(1982),男,云南建水人,工程师,硕士。*通讯作者,从事动物疫苗的检验和研发工作,Tel:0875-284858,-:pghq@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感染引起的,以感染和危害偶蹄动物为特征的一种热性、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该病以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著称,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其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之首,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第一位。目前,在我国,口蹄疫灭活疫苗的效果仍然是通过本动物攻毒试验来检验的,这不仅需要大量的未接种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动物(这与我国口蹄疫疫苗实行政府强制免疫,试验用健康动物来源越来越困难存在矛盾),增加疫苗的成本,而且受检动物由于地域、品质、健康情况存在个体差异,在一定情况下也导致了检验结果不能反映疫苗效力的实际情况。此外,用该方法进行疫苗效力检验时,需用到大量的感染性病毒,一旦安全设施出现故障,就会使活病毒逃逸到外界环境中,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本试验以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OS/99株+JSL/06株)、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OS/99株)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抗体水平进行跟踪监测,并将免疫抗体与攻毒保护率(概率单位)进行比较,以分析二者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是否具备在今后口蹄疫灭活疫苗效力检验中应用免疫抗体水平来评价疫苗效果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O型口蹄疫抗体检测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亚洲1型口蹄疫抗体检测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产品。牛羊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猪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为上海优耐特公司产品。

1.2 实验动物

1~2岁健康黄牛154头(经液相阻断ELISA检测,其口蹄疫O型、亚洲1型基础血清抗体≤1∶16;经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为阴性),购自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

3月龄健康DLY仔猪154头(经液相阻断ELISA检测,其口蹄疫O型基础血清抗体≤1∶8;经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为阴性),购自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

1.3 疫苗

1.3.1 O-1价(OS/99株+JSL/06株)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保山

生物药厂提供,批号为10001、10002、10003、10004、10005。

1.3.2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OS/99株)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保山生物药厂提供,批号为11001、11002、11003、11004、11005。1.4 攻毒用强毒

1.4.1 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OS/99株+JSL/06株)免疫动物攻毒用强毒 O型毒为OS/99CF

12

强毒株,LD

50

为10-8.50/0.2mL,ID

50为10-9.00/0.2mL。

亚洲1型毒为Asia 1JSL/GSZY/06MF9强毒

株,LD

50

为10-9.0/0.2mL,ID

50

为10-7.50/0.2mL。1.4.2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OS/99株)免疫动物攻毒用强毒 OZK/93MF7强毒株,ID50为10-6.5/2.0mL,LD50为10-9.5/0.2mL。OR/80MF8强毒株,ID50为10-6.0/2.0mL,LD50为10-8.5/0.2mL。

1.5 免疫效力检测

按照2010版《中国兽药典》[2]推荐的PD50试验检验疫苗的效力。

1.6 免疫接种

1.6.1 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OS/99株+JSL/06株) 每批疫苗分为1头份、1/3头份和1/9头份3个免疫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分别于颈部肌肉注射10头牛,攻毒时均分为O型和亚洲1型组(各5头);另设O型和亚洲1型对照组各2头牛。

1.6.2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OS/99株) 每批疫苗分为1头份、1/3头份和1/9头份3个免疫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分别于耳后肌肉注射10头猪,攻毒时均分为OZK/93型和OR/80型组(各5头),另设OZK/93型和OR/80型对照组各2头猪。

1.7 攻毒和结果判定

1.7.1 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OS/99株+JSL/06株) 免疫后第21天,O型和亚洲1型组的免疫牛连同对照组,舌上表面两侧分两点皮内分别注射牛口蹄疫病毒O型强毒和亚洲1型强

毒,每点0.1mL(共0.2mL,含10 000ID

50

)。连续观察10d,对照组牛应3个以上蹄出现病变(水泡或溃烂),则试验成立。免疫牛仅在舌面出现水泡或溃烂,而其他部位无病变时判为保护,除舌面以外任一部位出现典型口蹄疫病变(水泡或溃烂)时则判为不保护。

第4期 施程洪等:ELISA抗体水平评价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可行性分析

1.7.2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OS/99株) 免疫后第28天,OZK/93型和OR/80型的免疫猪连同对照组,耳根后肌肉分别注射1 000ID

50OZK/93型和OR/80型强毒。连续观察10d,对照组猪均应至少有一蹄出现水泡或溃烂。免疫猪出现任何口蹄疫症状即判为不保护。

1.8 血清抗体的检测

免疫期满攻毒前对免疫牛和免疫猪进行采血分离血清,参照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的方法检测O型和亚洲1型免疫抗体水平。

2 结果

2.1 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OS/99株+JSL/06株)攻毒保护情况

10001、10002、10003、10004、10005批二价灭活疫苗免疫后第21天,连同对照组牛一起进入强毒试验负压区进行O型、亚洲1型强毒攻击试验。试验结果见表1、表2。

表1 O型攻毒保护结果

Table 1 The protection results of the immunized cattle post-challenge with type O virus

疫苗批号Batches

牛头数

Bovine counts

攻毒后保护情况

Protected counts

post-challenge

PD50

10001 15 12/15 7.49

10002 15 11/15 7.05

10003 15 10/15 5.20

10004 15 13/15 10.81

10005 15 12/15 9.00

对照Control 2 0/2

表2 亚洲1型攻毒保护结果

Table 2 The protection results of the immunized cattle post-challenge with type Asia 1virus

疫苗批号Batches

牛头数

Bovine counts

攻毒后保护情况

Protected counts

post-challenge

PD50

10001 15 12/15 10.32

10002 15 12/15 9.00

10003 15 11/15 6.34

10004 15 12/15 7.49

10005 15 13/15 10.81

对照Control 2 0/2

2.2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OS/99株)攻毒保护情况

11001、11002、11003、11004、11005批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免疫后第28天,连同对照组猪一起进入强毒试验负压区进行OZK/93株、OR/80株强毒。3、4。

表3 OZK/93株攻毒保护结果

Table 3 The protection results of the immunized pigs post-challenge with OZK/93strain

疫苗批号

Batches

猪头数

Pig counts

攻毒后保护情况

Protected counts

post-challenge

PD50

11001 15 11/15 7.19

11002 15 11/15 7.19

11003 15 10/15 5.62

11004 15 12/15 7.49

11005 15 12/15 7.49

对照Control 2 0/2

表4 OR/80株攻毒保护结果

Table 4 The protection results of the immunized pigs post-challenge with OR/80strain

疫苗批号

Batches

猪头数

Pig counts

攻毒后保护情况

Protected counts

post-challenge

PD50

11001 15 12/15 7.49

11002 15 11/15 7.19

11003 15 10/15 5.42

11004 15 12/15 9.00

11005 15 11/15 7.19

对照Control 2 0/2

2.3 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OS/99株+JSL/06株)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情况

10001、10002、10003、10004、10005批二价灭活疫苗免疫后第21天,采血进行O型、亚洲1型抗体效价测定,同时与攻毒保护结果进行比较,其结果见表5、表6。

2.4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OS/99株)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情况

11001、11002、11003、11004、11005批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免疫后第28天,采血进行O型抗体效价测定,同时与攻毒保护结果进行比较,其结果见表7。

2.5 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OS/99株+JSL/06株)抗体效价与牛免疫保护率的相关性 将10001、10002、10003、10004、10005批二价灭活疫苗的O型、亚洲1型抗体效价为1∶16~1∶128之间的数值对应的牛头数、攻毒保护头数、保护率及应用生物统计方法换算出的概率单位进行比较,结果,O型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率、概率单位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见表8)。经统计学t检验,P<0.01,相关系数为0.986。从表9中可以看出,亚洲1型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率、概率单位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经统计学t检验,P<0.05,相关系数为0.997。结果见表8、表9。

3中国兽医科学第42卷

表5 O型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结果

Table 5 The relevance of protection percentages with type Oantibody titers post-challenge

疫苗批号Batches抗体效价

Antibody

biters

牛头数

Bovine

counts

攻毒后保护情况

Protections

post-challenge

保护率

Protection

percentages

10001≤1∶16 2 1/2 50/1001∶22 0 0/00/1001∶32 1 0/1 0/1001∶45 1 1/1 100/1001∶64 1 1/1 100/1001∶90 1 1/1 100/100≥1∶128 9 8/9 89/100

10002≤1∶16 0 0/00/1001∶22 1 0/1 0/1001∶32 0 0/00/1001∶45 2 1/2 50/1001∶64 1 0/1 0/1001∶90 2 1/2 50/100≥1∶128 9 9/9 100/100

10003≤1∶16 0 0/00/1001∶22 2 1/2 50/1001∶32 1 0/1 0/1001∶45 0 0/00/1001∶64 1 0/1 0/1001∶90 3 2/3 67/100≥1∶128 8 7/8 87/100

10004≤1∶16 1 0/1 0/1001∶22 0 0/1 0/1001∶32 2 2/2 100/1001∶45 2 1/2 50/1001∶64 1 1/1 100/1001∶90 2 2/2 100/100≥1∶128 7 7/7 100/100

10005≤1∶16 0 0/00/1001∶22 1 1/1 100/1001∶32 0 0/00/1001∶45 1 1/1 100/1001∶64 2 1/2 50/1001∶90 3 2/3 67/100≥1∶128 8 7/8 89/100

2.6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OS/99株)抗体效价与猪免疫保护率的相关性

将11001、11002、11003、11004、11005批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的O型抗体效价为1∶16~1∶64之间的数值对应的猪头数、攻毒保护头数、保护率及应用生物统计方法换算出的概率单位进行比较,从表10中可以看出O型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率、概率单位之间不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果详见表10。

表6 亚洲1型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结果

Table 6 The relevance of protection percentages with typeAsia 1antibody titers post-challenge

疫苗批号

Batches

抗体效价

Antibody

biters

牛头数

Bovine

counts

攻毒保护情况

Protections

post-challenge

保护率

Protection

percentages10001

≤1∶16 1 0/1 0/100

1∶22 0 0/00/100

1∶32 2 1/2 50/100

1∶45 2 1/2 50/100

1∶64 1 1/1 100/100

1∶90 0 0/00/100

≥1∶128 9 9/10 90/100

10002

≤1∶16 0 0/00/100

1∶22 1 1/1 100/100

1∶32 1 0/1 0/100

1∶45 2 1/2 50/100

1∶64 1 1/1 100/100

1∶90 3 2/3 67/100

≥1∶128 7 7/7 100/100

10003

≤1∶16 2 1/2 50/100

1∶22 1 0/1 0/100

1∶32 0 0/00/100

1∶45 2 1/2 50/100

1∶64 1 1/1 100/100

1∶90 2 2/2 100/100

≥1∶128 7 6/7 86/100

10004

≤1∶16 1 0/1 0/100

1∶22 1 0/1 0/100

1∶32 0 0/00/100

1∶45 1 1/1 100/100

1∶64 2 1/2 50/100

1∶90 1 1/1 100/100

≥1∶128 9 9/9 100/100

10005

≤1∶16 0 0/00/100

1∶22 0 0/00/100

1∶32 1 1/1 100/100

1∶45 0 0/00/100

1∶64 3 2/3 67/100

1∶90 4 3/4 75/100

≥1∶128 7 7/7 100/1002.7 回归分析

2.7.1 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OS/99株+JSL/06株)概率单位与抗体效价的对数值的回归分析 将得到的概率单位数据与口蹄疫O型-亚洲1型抗体效价的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O型回归方程为y=1.662x+2.556(r=0.865,P<0.05),亚洲1型回归方程为y=1.135x+2.536(r=0.960,P<0.01),结果见图1,图2。从图1、图2可以看出,抗体效价的对数值与保护率(概率单位)之间的关系为明显的正相关线性回归,进一步可以说明,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率(概率单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说明在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OS99+JSL/06株)效果评价

第4期 施程洪等:ELISA抗体水平评价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可行性分析

中,应用抗体效价来评价疫苗效果是完全可行的。

表7 O型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结果

Table 7 The relevance of the protection with type O antibodytiters

疫苗批号Batches抗体效价

Antibody

titers

猪头数

Pig

counts

攻毒后保护情况

Protections

post-challenge

保护率

Protection

percentages

11001≤1∶16 20 18/20 90/1001∶22 3 2/3 67/1001∶32 2 1/2 50/1001∶45 2 1/2 50/100≥1∶64 3 1/3 33/100

11002≤1∶16 20 15/20 75/1001∶22 5 4/5 80/1001∶32 1 1/2 50/1001∶45 3 2/3 67/100≥1∶64 1 0/1 0/100

11003≤1∶16 13 8/13 62/1001∶22 11 7/11 64/1001∶32 2 2/2 100/1001∶45 3 2/3 67/100≥1∶64 1 1/1 100/100

11004≤1∶16 24 20/24 83/1001∶22 3 2/3 67/1001∶32 1 1/1 100/1001∶45 2 1/2 50/100≥1∶64 0 0/00/100

11005≤1∶16 20 17/20 85/1001∶22 4 2/4 50/1001∶32 2 1/2 50/1001∶45 1 1/1 100/100≥1∶64 3 2/3 67/100

表8 O型抗体效价与牛免疫保护率的相关性

Table 8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otection percentages andantibody titers of type O in the immunized cattle

O型抗体效价(lg)O antibody

titers牛头数

Bovine

counts

攻毒保护头数

Protection

post-

challenge

保护率

Protection

percentages

概率单位

Probability

unit

≤1.2(1∶16)3 1 33/100 4.561.35(1∶22)4 2 50/100 5.001.50(1∶32)4 2 50/100 5.001.65(1∶45)6 4 67/100 5.441.80(1∶64)6 3 50/100 5.001.95(1∶90)11 8 73/100 5.61

≥2.10(1∶128)41 38 93/100 6.48

2.7.2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OS/99株)概率单位与抗体效价的对数值的回归分析 将得到的概率单位数据与口蹄疫

O型抗体效价的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O型回归方程为y=-0.793x+6.590(r=0.728,P>0.05),结果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抗体效价的对数值与保护率(概率单位)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呈正相关线性回归,进一步可以说明,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百分率(概率单位)之间不存在正相关性。这说明在对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OS/99株)效果评价中,应用抗体效价来评价疫苗效果不具备可行性。

表9 亚洲1型抗体效价与牛免疫保护率的相关性

Table 9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otection percentages andantibody titers of type Asia 1in the immunized cat-

tle

Asia 1型

抗体效价(lg)

Asia 1antibody

titers

牛头数

Bovine

counts

攻毒保护头数

Protection

post-

challenge

保护率

Protection

percentages

概率单位

Probability

units

≤1.2(1∶16)4 1 25/100 4.331.35(1∶22)3 1 33/100 4.561.50(1∶32)4 2 50/100 5.001.65(1∶45)7 4 57/100 5.181.80(1∶64)8 6 67/100 5.441.95(1∶90)10 8 80/100 5.84

≥2.10(1∶128)39 38 97/100 6.88

表10 O型抗体效价与猪免疫保护率的相关性

Table 10 The correlation of protection percentages and anti-body titers of type O in the immunized pigs

O型抗体效价(lg)

O antibody

titers

猪头数

Pig

counts

攻毒保护头数

Protection

post-

challenge

保护率

Protection

percentages

概率单位

Probability

units

≤1.2(1∶16)97 70 72/100 5.581.35(1∶22)26 17 65/100 5.391.50(1∶32)8 6 75/100 5.671.65(1∶45)11 7 64/100 5.36

≥1.80(1∶64)8 4 50/100 5.00

图1 O型抗体效价的对数值与保护率(概率单位)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

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 of O antibody and pro-tection percentages(probability units)

3中国兽医科学第42卷

图2 亚洲1型抗体效价的对数值与保护率(概率单位)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

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 of Asia 1antibody andprotection percentages(probability units

图3 O型抗体效价的对数值与保护率(概率单位)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

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 of O antibody and pro-tection percentages(probability units)

3 讨论

通过对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免疫抗体效价、保护率、概率单位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O型抗体效价在1.35(1∶22)~1.80(1∶64)时有50%免疫牛得到了保护,1.95(1∶90)时有70%免疫牛得到了保护,≥2.10(1∶128)时有93%免疫牛得到了保护。亚洲1型抗体效价在1.50(1∶32)~1.80(1∶64)时有50%免疫牛得到了保护,1.95(1∶90)时有80%免疫牛得到了保护,≥2.10(1∶128)时有97%免疫牛得到了保护。以上结果与ELISA试剂盒中介绍的“当抗体效价在1∶22~1∶90时,可获得50%的保护;当抗体效价≥1∶128时,可获得99%保护”的结果一致。

O≤1.20(1∶16)33%的免疫牛得到保护,亚洲1型抗体效价在≤1.20(1∶16)时有25%的免疫牛得到保护,该结果与ELISA试剂盒中介绍的“当抗体效价≤1∶16时,不保护”的结果相差较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为:一、由于动物品种、地域、个体健康情况存在差异,对攻毒毒株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笔者在进行统计分析时,前提条件是动物个体之间没有个体差异的存在。二、在试验中,对于有的牛抗体水平较低,但攻毒后仍有较好的保护,不引起发病,可能与其存在较高的细胞免疫有关[3]。三、口蹄疫病毒146S抗原包括很多抗体位点,在进行ELISA检测时,只能够检测抗原中的部分位点,ELISA读数实际上是这些位点分别和ELISA试剂反应的总体结果[4],这种结果是否存在一定的误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四、中和抗体的数量(或效价)只是反映动物保护力的一项指标,抗体的亲和力和中和抗体对吞噬细胞的调理作用也是影响保护力的重要因素[5]。五、有限的样本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统计结果的精确性。 通过对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免疫抗体效价、保护率、概率单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O型抗体效价在1.20(1∶16)~1.80(1∶64)时50%以上免疫猪均得到了保护,结果并没有随着抗体效价的升高而出现保护率的升高,与免疫牛得到保护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反差。

口蹄疫病毒是极易变异的病毒,由于几个碱基或者是氨基酸的变化,就会导致毒力、宿主范围、适应性的变化。本研究中,在对免疫牛和免疫猪进行攻毒时,由于使用的攻毒毒株、攻毒方法及动物对毒株的敏感性不同,可能导致免疫牛和猪出现不同的保护结果。高效价病毒特异性抗体与抗感染攻击的保护作用相关,但这种相关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因为特异性抗体效价相同的动物对口蹄疫病毒感染的抵抗力也可能各不相同[6]。

抗口蹄疫保护常常与高水平的血清中和抗体相关[7-10],但是特异性抗体应答本身并不保证临床保护[7,10],病毒感染性的中和只能提供体内保护,而且只是一种针对特定构想表位的抗体[8]。实际上,抗体效价的血清学检测存在着灰色地带,当抗体效价位于这一区域时,介于这种灰色地带的动物就是无法肯定地区分它们是已经具有抗口蹄疫病毒攻毒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还是对口蹄疫病毒仍然是易感的[7],原因主要是研究者在体外试验用检测的免疫抗体效价表示动物体内攻毒的保护能力,只是检测与病毒作用的抗体,而保护性免疫应答的前提是必须毁灭病毒的感染性,保护作用必须由免疫系

第4期 施程洪等:ELISA抗体水平评价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可行性分析

统的网状内皮区室的组织吞噬病毒/抗体复合物,并导致病毒感染性的毁灭[11-12]。

在本研究中,尽管存在一些数据的特例,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OS/99株+JSL/06株)效果评价中,抗体效价的对数值与保护率(概率单位)之间的关系呈线性回归,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应用抗体效价评价疫苗效果是完全可行的;在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OS/99株)效果评价中,抗体效价的对数值与保护率(概率单位)之间不存在正相关性,应用抗体效价方法评价疫苗效果不具备可行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黄炯,刘宏,朱刚,等.口蹄疫双佐剂灭活疫苗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9,36(1):91-93.

HUANG Jiong,LIU Hong,ZHU Gang,et al.Research ondouble adjuvant inactivated FMDV vaccines[J].China AnimalHusbandry &Veterinary Medicine,2009,36(1):91-93.(inChinese)

[2] 中国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0.

China Veterinary Pharmacopoeia Committee.The Veterinary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Bei-jing:The 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0:40.(in Chinese)[3] 黄炯,朱刚,赵海源,等.不同佐剂对口蹄疫O-Asia 1型二价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J].中国兽医科学,2007,37(S1):315-319.

HUANG Jiong,ZHU Gang,ZHAO Hai-yuan,et al.Differentadjuvants on the foot-and-mouth disease type O-Asia 1bivalentinactivated vaccine effect[J].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2007,37(S1):315-319.(in Chinese)

[4] 李乐,苗海生,信爱国,等.ELISA用于口蹄疫病毒146S抗原快速定量的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8,30(4):314-

317.

LI Le,MIAO Hai-sheng,XIN Ai-guo,et al.Rapid quantifica-tion of FMDV 146Santigen by ELISA method[J].ChineseJournal of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2008,30(4):314-317.(in Chinese)

[5] DONALDSON A I,HERNIMAN K A J,PARKER J,et al.Further investigations on the air-borne excretion of foot-and-

mouth disease virus[J].J Hyg Camb,1970,68(4):557-564.[6] 朱彩珠,张强,卢永干,等.口蹄疫现状与未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57.

ZHU Cai-zhu,ZHANG Qiang,LU Yong-gan,et al.Foot andMouth Disease Current Persperctives[M].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9:157.(in Chinese)[7] MCCULLOUGH K C,BRUCKNER L,SCHAFFNER R,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ti-FMDV antibody reaction asmeasured by different assays and protection in vivo againstchallenge infection[J].Vet Microbiol,1992,30(2/3):99-112.[8] MCCULLOUGH K C,DE SIMONE F,BROCCHI E,et al.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J].J Virol,1992,66(4):1835-1840.

[9] PAY T W,HINGLEY P J.Correlation of 140Santigen dosewith the serum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 and the level ofprotection induced in cattle by foot-and-mouth disease vaccines[J].Vaccine,1987,5(1):60-64.

[10] VAN MAANEN C,TERPSTRA C.Comparison of a liquid-phase blocking sandwich ELISA and a serum neutralization

test to evaluate immunity in potency tests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accines[J].J Immunol Methods,1989,124(1):111-

119.

[11] MCCULLOUGH K C,CROWTHER J R,BUTCHER R N,etal.Immune protection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studied using virus neutralizing and non-neutralizing concen-

trations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J].Immunology,1986,58

(3):421-428.

[12] MCCULLOUGH K C,PARKINSON D,CROWTHER J R.Opsonization-enhanced phagocytosis of foot-and-mouth dis-

ease virus[J].Immunology,1988,65(2):187-191.

(责任编辑 张文举) 

4中国兽医科学第42卷

酶联免疫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又称酵素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assay,简称ELISA)利用抗原抗体之间专一性键结之特性,对检体进行检测;由于结合于固体承载物(一般为塑胶孔盘)上之抗原或抗体仍可具有免疫活性,因此设计其键结机制后,配合酵素呈色反应,即可显示特定抗原或抗体是否存在,并可利用呈色之深浅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待测样品与键结机制的不同,ELISA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式,主要以三明治法(sandwich)、间接法(indirect)、以及竞争法(Competitive)三种为主,以下为各种方法之介绍. 三明治法 常用于检测大分子抗原,一般之操作步骤为: 1.将具有专一性之抗体固著(coating)于塑胶孔盘上,完成后洗去多余抗体 2.加入待测检体,检体中若含有待测之抗原,则其会与塑胶孔盘上的抗体进行专 一性键结 3.洗去多余待测检体,加入另一种对抗原专一之一次抗体,与待测抗原进行键结 4.洗去多余未键结一次抗体,加入带有酵素之二次抗体,与一次抗体键结 5.洗去多余未键结二次抗体,加入酵素受质使酵素呈色,以肉眼或仪器读取呈色 结果 三明治法分别以两种抗体对检体中的抗原进行两次专一性辨认,因此专一性相当高,但此待测抗原必须是多价抗原,如此才可获得两种以上的专一性抗体,以分别进行夹心;而且此法需要足够的表位空间以进行抗原抗体的夹心,所以并不适用于半抗原或小分子抗原等分子量较小之标的。 间接法 间接法常用于检测抗体,一般之操作步骤为: 1.将已知之抗原固著于塑胶孔盘上,完成后洗去多余之抗原 2.加入待测检体,检体中若含有待测之一次抗体,则其会与塑胶孔盘上的抗原进 行专一性键结 3.洗去多余待测检体,加入带有酵素之二次抗体,与待测之一次抗体键结 4.洗去多余未键结二次抗体,加入酵素受质使酵素呈色,藉仪器(ELISA reader) 测定塑胶盘中的吸光值(OD值),以评估有色终产物的含量即可测量待测抗原 的含量。 竞争法 竞争法是一种较少用到的ELISA检测机制,一般用于检测小分子抗原,其操作步骤为: 1.将具有专一性之抗体固著于塑胶孔盘上,完成后洗去多余抗体 2.加入待测检体,使检体中的待测抗原与塑胶孔盘上的抗体进行专一性键结 3.加入带有酵素之抗原,此抗原也可与塑胶孔盘上的抗体进行专一性键结,由于 塑胶孔盘上固著的抗体数量有限,因此当检体中抗原的量越多,则带有酵素之

免疫学名词解释1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酶联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分析法 生工121 徐娜 酶联免疫分析法是目前分析化学领域中的前沿课题,它是一种特殊的试剂分析方法,是在免疫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特别是在食品和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应用极为广泛。 酶联免疫分析法是把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检测技术。该技术的原理主要有三点:第一、抗原或抗体能结合到固相载体的表面仍具有其免役活性;第二、抗体或抗原与酶结合所形成的结合物仍保持免疫活性和酶的活性;第三,结合物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后,结合的酶仍能催化底物生成有色物质,而颜色的深浅可定量抗体或抗原的含量。 酶联免疫法在医药、食品加工业、农牧渔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乙型肝炎、莱姆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定量检测内毒素,HIV抗体初筛,SARS 病毒的快速检测;检测食品中的病毒,残留农药,微生物及其其它成分;检测香蕉有关病毒,小麦黄花叶病毒,检测水产品中氯霉素的残留量,禽脑脊髓抗体等。 一、医学临床中的应用 医学中,检测各种抗原和抗体,为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早期诊断提供了特异性、敏感性强的试验基础。 1、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的血清学检测: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肝炎病毒的抗原或抗体,一直受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检验科室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乙型肝炎,甲型肝炎,丙型肝炎的血清学检测,更因为试剂盒的推出而得到广泛开展。上述各种肝炎病毒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绝大部分都是酶联免疫分析法。 2、简化莱姆病的诊断:由于在作出博氏疏螺旋体感染诊断前要进行双重测试,因此莱姆病的测试可能花费很长时间。采用由关键的疏螺旋体抗原决定簇构成的重组蛋白开发出一种新的酶联免疫测定方法。该测试比最常用的商业全细胞酶联免疫测定法特异,而敏感性相同,并且在20分钟就会产生结果。 3、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为一多发病,病情严重。目前对此病的策略是尽早的确诊并迅速积极的治疗。约有四分之一或更多的患者,在初诊时心电图并不显示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异常,无Q波。心肌坏死时释放出的Mb可直接快速血液循环。Mb是最早出现的心肌梗死生化标志物,但它在血中滞留时间短。为此,刘宏伟等研制出只需30分钟的酶联免疫快速法,为早期诊断心肌梗死提供了依据。 4、定量检测内毒素:临床上,细菌感染的患者常发生内毒素血症,死亡率高达20%——30%,检测标本中的LPS对早期诊断和防治有重要意义。用优化后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LPS敏感性为50ng/L,特异性与准确性均高于仪器比浊法和试验定性法。此为内毒素血症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特异性的诊断参考。 5、快速检测SARS病毒:SARS病毒引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病快,传染性强。2003年4月,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出诊断非典的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试剂,为控制疫情蔓延提供了新的诊断手段。 二、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检测食品中的毒素:采用辣根过氧化氢酶标记高亲和力的黄曲霉素B1抗体,建立了直接竞争抑制酶联免疫快速筛选法。该法检测B1抗体的线性范围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部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 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 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 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 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免疫学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非 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 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 、BCR) 半抗原-载体效应:B 细胞识别半抗原又提呈给CD4+T细胞,载体称为T-B细胞之间的连接桥,使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耐受原(tolerogen):某些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

变应原(allergen):有些抗原还可引起机体发生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 抗原表位(epitope):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又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1个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独特空间构型的氨基酸顺序(互补决定区,CDR),可作为抗原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类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idiotype, Id)抗原,Id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抗独特型抗体(AId)。 SAg(超抗原,superantigen):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

植物NADPH酶联免疫分析(ELISA)

植物NADPH酶联免疫分析(ELISA)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植物组织,细胞及其它相关样本中植物NADPH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植物NADPH水平。用纯化的植物NADPH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植物NADPH,再与HRP标记的NADPH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植物NADPH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植物NADPH浓度。 标本要求: 1.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操作步骤: 1.标准品的稀释与加样:在酶标包被板上设标准品孔10孔,在第一、第二孔中分别加标 准品100μl,然后在第一、第二孔中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然后从第一孔、第二孔中各取100μl分别加到第三孔和第四孔,再在第三、第四孔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

混匀;然后在第三孔和第四孔中先各取50μl弃掉,再各取50μl分别加到第五、第六孔中,再在第五、第六孔中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ul,混匀;混匀后从第五、第六孔中各取50μl分别加到第七、第八孔中,再在第七、第八孔中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后从第七、第八孔中分别取50μl加到第九、第十孔中,再在第九第十孔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后从第九第十孔中各取50μl弃掉。(稀释后各孔加样量都为50μl,浓度分别为120U/L,80U/L ,40U/L,20U/L,10U/L)。 2.加样: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待测样 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4.配液:将30(48T的20倍)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30(48T的20倍)倍稀释后备用。 5.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秒后弃去,如此 重复5次,拍干。 6.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 7.温育:操作同3。 8.洗涤:操作同5。 9.显色: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 15分钟. 10.终止:每孔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 11.测定:以空白空调零,450nm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测定应在加终止 液后15分钟以内进行。 注意事项: 1.试剂盒从冷藏环境中取出应在室温平衡15-30分钟后方可使用,酶标包被板开封后如未用完,板条应装入密封袋中保存。 2.浓洗涤液可能会有结晶析出,稀释时可在水浴中加温助溶,洗涤时不影响结果。 3.各步加样均应使用加样器,并经常校对其准确性,以避免试验误差。一次加样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内,如标本数量多,推荐使用排枪加样。 4.请每次测定的同时做标准曲线,最好做复孔。如标本中待测物质含量过高(样本OD值大于标准品孔第一孔的OD值),请先用样品稀释液稀释一定倍数(n倍)后再测定,计算时请最后乘以总稀释倍数(×n×5)。 5.封板膜只限一次性使用,以避免交叉污染。 6.底物请避光保存。 7.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进行,试验结果判定必须以酶标仪读数为准. 8.所有样品,洗涤液和各种废弃物都应按传染物处理。 9.本试剂不同批号组分不得混用。 10. 如与英文说明书有异,以英文说明书为准。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免疫学名词解释

1.antigen(Ag):抗原,是指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2.hapten: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 体产生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super 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 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的1/20~1/5,且不受MHC限制,故成为超抗原。 4.antibody(Ab):抗体,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 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5.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6.hypervariable region(HVR):高变区,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 顺序与构型极易变化,这些区域为高变区。 7.variable region(V):可变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 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8.monoclonal Ab(mAb或McAb):单克隆抗体,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 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9.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city(ADCC):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 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的作用。NK细胞是介导ADCC效应的主要细胞。 10.opsonization: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https://www.360docs.net/doc/fc9390349.html,plement(C):补体,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组分,是 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2.Classical pathway:补体经典途径,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 以C1、C4、C2、C3、C5~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3.Alternative pathway:补体旁路途径,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 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4.MBL pathway:补体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 和C反应蛋白。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形成MASP,MASP水解C4和C2启动后续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 15.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9组成。该复合 物牢固附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16.Cytokine(CK,CKs):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 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的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17.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集落刺激因子,是由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 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一组细胞因子。CSF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细胞因子(SCF)等。 18.Interferon(IFN):干扰素,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得名。根据来源和理化 性质的差异可分为IFN-α、IFN-β、IFN-γ三类。IFN-α和IFN-β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1.定义 (3) 2.原理 (3) 2.1抗原抗体反应 (3) 2.2免疫测定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5) 3.ELISA的类型 (5) 3.1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 (6) 3.2双抗原夹心法测抗体 (6) 3.3间接法测抗体 (6) 3.4竞争法测抗体 (7) 3.5竞争性测抗原 (7) 3.6捕获包被法测抗体 (7) 3.7ABS-ELISA法 (8) 4.ELISA试剂的组成 (9) 4.1固相载体: (9) 4.2包被的方式 (9) 4.3包被用抗原:天然抗原、重组抗原、合成多肽抗原。 (10) 4.4包被的条件: (10) 4.5洗涤液: (10) 4.7酶的催化性; (11) 4.8结合物的制备 (11) 4.9结合物的保存 (12) 4.10酶的底物 (12) 4.11酶反应终止液 (12) 4.12参考标准品 (13) 4.13加样: (13) 4.14保温 (13)

4.15保温方式: (13) 4.16室温温育的反应 (13) 4.17洗涤 (14) 4.18显色 (14) 4.19比色 (14) 4.20酶标比色仪 (15) 4.21结果判定 (15) 4.22定量测定 (16) 4.23ELISA的操作要点 (16)

1.定义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称ELISA,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对受检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一种检测方法。 2.原理 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可对受检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2.1抗原抗体反应 2.1.1可逆性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过程是一种动态平衡,其反应式为: Ag+Ab→Ag·Ab 抗体的亲和力(affinity),可以用平衡常数K表示:K=[Ag·Ab]/[Ag][Ab],Ag·Ab的解离程度与K值有关。高亲和力抗体的抗原结合点与抗原的决定簇在空间构型上非常适合,两者结合牢固,不易解离。解离后的抗原和抗体均能保持原有的结构和活性。 2.1.2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结合发生在抗原的决定簇与抗体的结合位点之间。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互补关系,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因此,在很多时候,测定某一特定的物质不需分离待测物。2.1.3最适比例 只有当抗原抗体的浓度比例是当时,才出现可见反应。 以沉淀反应为例(Ab量固定,Ag量递增)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传统概念: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现代 概念: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物质的功能。即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 胞)。 4.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称:免疫反 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 5.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 共同抗原。 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 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9.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 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cAb):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基,纯度高的 抗体。 12.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 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导致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13.补体(Complement,C):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 球蛋白。 14.白细胞分化抗原:有称CD抗原或CD分子,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 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15.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 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16.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蛋白质 物质。细胞因子能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7.白介素(interleukin,IL) :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后来发现也可作用于其它细 胞。 18.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9.生长因子(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TGF- β,EGF,VEGF,NGF等。 20.趋化因子: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可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对中 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活性。 如IL-8。 21.组织相容性: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者与供者双方相互接受的程度。 22.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也称移植抗原。 2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是一群高度多态性、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 抗原的基因复合体。 24.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由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第一章抗原 一名词解释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性物质表面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 半抗原:本身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抗原物质,当予蛋白载体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时,获得免疫原性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可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无免疫记忆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毒性作用而保留原有抗原性质 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包括改变的自身抗原和隐蔽的自身抗原 功能性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淋巴细胞识别,启动免疫应答,同时能与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发生免疫反应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内部,不能被淋巴细胞识别,无法触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共同抗原:存在于两种不同抗原分子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与血流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自身物质 肿瘤特异性抗原: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相应正常细胞或其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肿瘤相关抗原(TAA):不为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在正常细胞上也可微量表达的抗原 超抗原:是一类有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不同于促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 交叉反应:抗原或抗体除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含某种(些)相同抗体的它种抗血清或含某种(些)相同抗原决定簇的它种抗原结合的反应 白细胞分化抗原(CD):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的抗原性标志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在胚胎期由卵黄囊和肝细胞合成,是胎儿血清中的正常成分。当发生原发性肝癌是,血清中AFP含量显著增高 免疫佐剂:与抗原一起活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弗氏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是有液体石蜡或植物油和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混合而成,使用时与水溶性抗原充分混合,使抗原分散在佐剂中形成油包水乳剂。在不完全佐剂中加入死的分枝杆菌(结核杆菌或卡介苗)就成为弗氏佐剂 二问答 1.简述TD-Ag和TI-Ag的概念,两者引起免疫应答有何区别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1.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2.产生抗体以IgG为主 3.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1.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2.只刺激B细胞产生IgM 3.无免疫记忆 2.何谓嗜异性抗原?举例说明其意义 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大肠杆菌O86含人血型B物质,肺炎球菌14型含人血型A物质 3.何谓隐蔽的自身抗原?举例说明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可引起哪些相应的临床疾病 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1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 immunity 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已”的识别, 并排除“非已”以保持体内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 immunologic defence 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3、免疫监视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4、免疫自身稳定 immunologic homeostasis 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功能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5、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 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6、适应性免疫 adaptive immunity 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也称特异性免疫。 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免疫系统 MALT/MIS 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2、M细胞 即膜上皮细胞/微皱褶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散在于小肠派氏淋巴小结处。 3、淋巴细胞归巢 lymphocyte homing $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4、淋巴细胞再循环 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第3章抗原 1、抗原 Ag 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能使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 antigenicity : 指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4、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 epitope/antigenic determinant 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5、异嗜性抗原 heterophilic antigen 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 adjuvan 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7、超抗原 SAg 指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反应的抗原。 8、构象表位 conformational epitop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