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AHA首部脑卒中康复指南--杜玉英(1-15页)

2016AHA首部脑卒中康复指南--杜玉英(1-15页)
2016AHA首部脑卒中康复指南--杜玉英(1-15页)

成人脑卒中康复指南(1-15页)-杜玉英

来自于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专业医疗团队的指南该指南通过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院和美国康复协会许可。

原文第1页

美国神经协会肯定了这一指南的价值,并且将其作为神经病学的教学工具。并且美国康复医学协会也肯定了此指南的教学价值。

目的-这个指南的目的是为成人脑卒中康复提高一个最好的临床实践的大纲。

方法-写作小组成员由委员会主席根据他们在相关工作的最高领域的工作提名的,并且是被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科学命题监管协会和美国原稿监管协会认可的。这个小组通过使用电脑搜索2014年以来的关于医学文献复习了关于成人的相关文章。这些证据是被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的上下文结构而组织整理的,并且根据美国心脏病学的心脏协会学院的连接点而分类的,并且补充了AHA确定证据水平的分类方法。这个指南经历了AHA内外同行的评审,此指南在AHA科学公告和协调委员会考虑和批准之前经历了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和卒中委员会领导阶层的评审。

结果-脑卒中康复需要一个强大团队持续、整体的努力,包括患者和他/她的目标,家庭、朋友、其他看护者(例如私人陪护)、医生、护士、专业的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娱乐治疗师、心理医生、营养师、社工和其他人。沟通和协调在这个团队成员中是最重要的,在

这个指南中,团队的沟通和协调能达到最有效的康复。如果没有沟通和协调,只是孤立的努力去康复脑卒中患者,可能不能挖掘出患者最大的恢复潜能。

AHA尽最大努力去避免目前存在的和潜在的同行之间的矛盾,来达到一个和这个团队中的个人、专家、业余爱好者都无关的结果。特别是,所有编辑此指南的成员要求完全递交一份公开调查卷来呈现所有已经存在的或者潜在出现的可同行间的矛盾。

这个指南在2016年1月4日得到美国AHA社会公告和协调委员会的认可,并且在2016年2月23日得到了美国AHA执行委员会的认可。这份指南已经可以通过“指南和声明”或者“主题浏览”区域在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f09402895.html,/statements网址上搜到。如果需要购买可电话843-216-2533,或者给kelle.ramsay@https://www.360docs.net/doc/f09402895.html,发邮件。

AHA要求此指南被以下人员引用,他们代表了AHA卒中委员会、心血管和卒中护理协会、临床心脏病学委员会、照顾治疗和效果研究委员会。这个指南是来自于AHA的成人脑卒中康复的专业医疗保健指南。

来自于AHA科学声明里的每一个专家同行的评论都是受AHA科学运作办公室的指挥。如想更多的了解AHA声明和指南发生请访问https://www.360docs.net/doc/f09402895.html,/statements.搜索“指南和声明”下拉菜单然后单击出版发展。

权限:没有AHA的许可不得复制、修改、增加或者将这个指南分配获得许可的说明在

https://www.360docs.net/doc/f09402895.html,/HEARTORG/General/Copyright-Permission-Guideli nes_UCM_300404_Article.jsp.链接到"请求复制权表格"会显示在这一页的右面。

原文第2页

结论-随着医疗系统的发展对医疗保健改革努力的回应,后期医疗康复常常被认为是昂贵的医疗要求修整,但是没有得到临床效果的公认和减少患病危险的能力是由于固定的、消极的、没有自主运动、自主功能的减少造成的。提供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包括充值的资源、药物和持续的治疗是脑卒中康复的本质,并应该优先考虑这些重新设计工作。

关键词:AHA科学声明;锻炼;轻度偏瘫;恢复功能;康复;脑卒中

在2000和2010年期间,美国的脑卒中死亡的相对速度下降了35.8%。然而,每年脑卒中影响着近80万人,这些幸存的直接结果就是经历着持续的日常生活困难。超过三分之二的幸存者在住院治疗后接受着康复治疗。尽管脑卒中中心在发展,在改良系统去识别脑卒中的症状和迅速的转运,仅有部分急性脑卒中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并且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遗留了功能残障。因此,有效的脑卒中康复很可能是脑卒中患者为了可预测的为了治疗延续的关键。

尽管,大量的资源用于脑卒中康复和护理,但是在过去10年左右,这个领域的大规模、严谨的临床实验数据还是很少。因此,距离

脑卒中康复的循证医学还有很大的距离,那些实验设计欠严谨的小实验提供了仅有的数据,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尽管是这些数据也不能被采用。某些脑卒中康复是很好的建立在临床实践和规范的护理上,那也不可能直接作为随机临床试验,例如,物理治疗的规定是在早期脑卒中伴有步行障碍的患者。以此,实践指南可能会依赖混合的证据和共识。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严谨证据推荐的比例会增加。

AHA在这个指南中就证据的级别和水平构建了框架,见表1和表2.

表1 证据的推荐级别

I类等级

有益>>>风险

程序/治疗应该被执行或者推荐IIa类等级

有益>>风险

附加了有目标的研究

程序/治疗是合理的

IIb类等级

有益≥风险

附加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

究数据可能有帮助

程序/治疗可能被考虑

III类等级

没有益处或者有危害

程序/实

治疗

没有益处没有帮助没有证据

有益处

有伤害超过了益

处的代价

或者有伤

对患者有

伤害

A类证据

多种人群的评估※

数据来源于多种随机临床试验或者meta分析·推荐的治疗是有效的

·充分的证据来源于多种随

机临床试验或者meta分析

·推荐有利于治疗

·在多种随机临床试验或者

meta分析中有存在争议的证

·治疗的有效性没有被确定

·在多种随机临床试验或者

meta分析中存在很多争议的

证据

·治疗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充分的证据来源于多种随机临床试

验或者meta分析

B类证据

有限人群的评估※

数据仅源于随机试验或者非随机研究·推荐的治疗是有效的

·证据来源于单一的随机临

床试验或者非随机研究

·推荐对治疗是有利的

·来源于单一的随机临床试

验或者非随机研究的有些证

据存在争议

·推荐的有效性未被确定

·来源于单一的随机临床试

验或者非随机研究的很多证

据存在争议

·推荐是无效的或者是有害的

·证据来源于单一的随机临床试验或

者非随机研究

5

C类证据

非常有限的人群评估※

只是对专家意见、病例研究、或者标准治疗有统一意见·推荐的治疗是有效的

·仅有专家意见、病例研究

或者标准治疗

·推荐的治疗是有效的

·仅有分散的专家意见、病

例研究或者标准治疗

·推荐的治疗是无效的

·仅有分散的专家意见、病

例研究或者标准治疗

·推荐是无效的或者是有害的

·仅有专家意见、病例研究或者标准

治疗

建议书写推荐应该

·被推荐

·被提议

·是有效的·是可行的

·这个推荐可能是有效的

·可能无效

·治疗的有效性尚未很好的

确定

无效有害

相比有效的措辞·A优于B被推荐

·治疗A的选择应该超过B ·A可能优于B被推荐

·对治疗A的选择超过B是

可行的

·不应该被推

·是无效的

·有潜在的危害

·引起的伤害和过度

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

·不应该被推荐

6

表2 使用AHA/ASA指南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的定义

I类证据推荐的治疗是有用的或者有效的

II类证据推荐的有效的治疗中存在有争议的证据

IIa类证据证据的分量是支持治疗的

IIb类证据证据的有效性没有被很好的确定

III类证据证据是无效的或者是有害的

治疗的推荐

A级证据数据来源于多种随机临床试验或者meta分析

B级证据数据来源于单一随机临床试验或者非随机研究

C级证据统一的专家意见、病例研究、或者标准治疗

诊断的推荐

A级证据数据来源于前瞻性研究,这个研究是一个不知情的鉴别员使用了推荐的标准应用

B级证据数据来源于单一的A级研究,≥一个病例-对照研究,或者是一个知情的鉴别员使用了推荐的标准应用

C级证据专家意见

AHA/ASA发布的脑卒中指南

我们将这个指南分为5个主要部分:(1)脑卒中康复方案,包括系统部分(例如,组织,护理级别);(2)脑卒中预防和并发症的医学管理,这些也可以参考别的已经公布的指南(例如,高血压);(3)脑卒中评定,专注于ICF的功能评定。(4)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的治疗,集中在ICF的活动水平;(5)转诊和社区康复,主要专注在ICF的参与级别。

从本质上来讲,发表的指南是对于在特定时间点和现有的证据基础下的临床实践的一种体现。随着(我们)不断获得新信息,最好的实践也会随之飞快地变化,指南的使用者有责任记住临床实践不断变化的性质。同样重要的是,没有那个指南可以代替一个有经验的医师对病人仔细的评估(治疗),这也正是医学文学和理学的交汇。指南汇总起来的正确性并不代表某特定个人的最佳护理(治疗),因此个人化的治疗是需要的,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受益于出版的老兵事务/防御部脑卒中康复指南和一些之前的AHA脑卒中相关指南。即便当前的指南是基于最新的工作,它也一定反应了之前指南的精髓。

因为脑卒中从根本上讲是慢性疾病,所以我们试图将整个康复进程从医院的急症护理扩散到与社区的重新整合。正式康复的结束(通常在脑卒中发生的3-4个月)不代表恢复过程的结束。在很多方面,脑卒中在医学上被当作一个临时或者短暂的疾病处理而非一个保证急性事件之后监控的慢性疾病处理。现在,在很多领域需求仍未得到满足,这包括社会重新整合,健康相关的生活平等,活动的维护和自

我效能(例如对一个人进行某项行为的能力的信心)。在脑卒中发生1年之后,50%的患者显现出情感冷漠(apathy);慢性脑卒中中疲劳时一种常见并且衰竭性的症状;社区生活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体育活动低;并且抑郁症状比较高。在脑卒中发生4年后,超过30%的患者报告持续的参与限制(例如自治,参与和实现社会角色的困难)

康复项目

脑卒中后康复护理组织

(护理级别)

原文第3页

康复服务是急性脑卒中中功能恢复和达到独立性所被推广的首要机制。在美国,康复服务的排列布阵广泛广泛且多种多样的,主要变化在1)所使用的护理设置类型;2)持续时间,密度,和提供介入的程度;3)特殊医疗,护理(nursing)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的参与程度。各种力量使得美国康复脑卒中服务的本质和组织近年来有很大程度的改变。这些力量包括医院和门诊护理提供的整合的提高,医疗和其它专业康复组织。以及最重要的力量来自联邦偿付费结构的不断改变(特别是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中心服务),这是对系统组织与结构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随着持续的医疗系统的联邦改变和最近对于“治疗细节”(episode of care)的重视,进一步系统级别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治疗细节”(episode of care)保证了美国医疗提供组织的整体性改变。

在美国,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组织结构高度异质(不同种类)为测

定治疗质量(及时性,有效性,效率,安全,公平和病人为中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本质上的独特并且在某种角度上特异的美国脑卒中康复系统也为评估基于大范围证据基础的某种研究是否适用于整个系统带来了挑战。例如,记录关于脑卒中单元和其他层面的组织整合的职业间脑卒中治疗模型的优势的研究在欧洲和其它国家得到发展,然而其适用性在美国常常存疑。

美国急性和急性后康复治疗组织

原文第4页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的科学陈述“脑卒中病人护理和跨学科康复治疗综述”对当前美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有非常好的回顾。我们简单地回顾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脑卒中神经学以及康复治疗设置。(附录1)

理性地,康复服务是由一个多学科团队提供的。多学科团队包括在神经学,康复护理,作业理疗(OT),PT,和言语-语言治疗(SPT)有训练的医疗人员。这个团队由受到物理医学和康复训练的医师(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师)或者是受到康复医学特定培训(或广泛获得相关证书)的神经学家来领导。其它有着重要作用的医疗专业人士包括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咨询师。

急性住院(acute hospital stay)中所提供的医疗主要关注病人的急性稳定(acute stabilization),急性脑卒中疗法的提供和预防措施的启动。尽管康复理疗(OT/PT/SLT)不是首要的,数据强烈显示康复的益处一旦病人准备好并且可以忍受(康复治疗)。美国脑卒

中患者的急性照护的核心特点在于简洁简练。缺血性中风(卒中)患者住院时长的中位数仅有4天。无论在住院期间康复治疗开始与否,病人应当在出院之前接受一个正式的评估(通常由OT/PT/SLT服务机构执行)。出院程序也可能包括护理案例管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对于有可能影响转变的心理社会问题的评估。

出院后提供的医疗服务被称为急性后护理服务(postacute care services),用于支持病人从医院到家的过渡(转变),追求达到功能恢复(身体机能)级别的最大化。除了OT/PT/SLT提供的康复治疗,治疗也可能来自精神病医师或其他医师,康复护士,和护士助手。根据设置的不同,康复护理的密度也不同。最密集的康复治疗由住院康复机构(IRFs)提供,次密集的由专业护理机构(SNFs)提供(主要提供“亚急性“康复)。

IFRs 为需要密集,24小时全天,跨学科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提供医院级别的治疗,由医生直接监督管理。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中心)法规强调IFRs的准入资格应当被限于以下特点的病人:1)在合理时间内有显著提高的希望2)很有可能回归社区而不是被转移到SNF机构或其它长期护理机构。医疗保险法规同时普遍规定IFR提供至少每周5天,每天至少3小时的康复治疗(定义为 PT,OT,和SLT),并且每日医生问诊是典型的。注册护士需要不断的出现,并且通常持有康复护理的专业证书。IRF从地理位置上说可以是急症救助医院的一个明显可区分的单元或者独立的机构。

SNFs(专业护理机构)为需要日常日常专业护理或者康复服务的

脑卒中患者提供康复治疗。SNFs的准入可能限于以下某种特点的病人:1)康复团队认定病人没有达到全部或者部分的恢复;(或者)2)需要专业护士服务以保持病人状态或者阻止病情恶化。SNFs要求每天最少8小时的护理,护理需要跟随医生的计划,尽管从没有医生直接督导管理的需要。地理位置上,SNFs可以是独立运行的设施,但当位于现有的疗养院或医院之内时,SNFs必须是可区分的机构(例如分开设计的侧翼,病区或者建筑)。

疗养院(nursing home)为无法在社区生活的个人提供长期住宿照顾护理。许多居住在疗养院的个人最初是以有医疗保险短期SNF保险金进入疗养院。当专业护理不再需要,这些个人转变为长期护理(long term care)。医疗保险为每个专业护理(skilled nursing)提供最多100天的保险,但不包括长期护理(通常需要自掏腰包,或通过医疗补助项目的长期护理保险)。

原文第5页

长期急症治疗医院(long-term acute care hospitals)是另外一种提供急症后康复治疗的住院设置。长期急症治疗医院为有着复杂医学需求的脑卒中病患提供延伸的医学和康复的治疗。复杂医学需求来自急性和慢性症状的组合(例如呼吸机依赖护理和疼痛管理)。如此高需求的结果就是,这类机构必须能够提供平均时长至少25天住院。因为这个要求,长期急症治疗医院为相对小部分但在增长的脑卒中患者提供治疗。

对于在急症住院后回家的脑卒中患者,社区通过家庭医疗服务机

构(HHCA)或者门诊办公室和诊所提供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密度可以在这两种种设置中大幅改变。对于在医疗保险项目中具备HHCA服务的条件的患者,他们必须被医师证实“在家的”(由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定义为无能力离开家,除非接受医学治疗或者非常规的非医疗出行)。HHCA主要提供专业护理和康复理疗(例如 OT,PT,SLT),由护士督导管理的医疗援助也会提供一些有限的对于日常任务的协助。护理/治疗围绕着医学和社会的需求,包含了能够为帮助病人在家中生活的而设计的服务。当前,家庭医疗服务可以通过一个预支付系统进行报销,最多可以包含60天的服务。如果临床合理,这些服务可以延长。家庭医疗服务也可能在辅助生活机构或者其他团体之家中进行,但不会被报销如果所提供的服务和其他机构相重复. 早期出院支持治疗(ESD)

对一些经过挑选的病患,早期转移到一个社区康复,对于正在进行的康复可能会到达和在住院康复相似的效果。ESD治疗(护理)模型将住院治疗和社区服务联系起来,得到康复团队的支持后一部分患者可尽早回家。

ESD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是被“系统回顾”参与者所评价的。这个2012年的评论包括:为特定挑选的卒中患者提供的合理资源的ESD服务可以减少长期依赖心,机构治疗的准入和长期的住院时间。没有发现对于ESD病患活着治疗提供者的情绪或者主观健康状态的负面影响。欧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主要研究学习ESD,这些地方的医疗系统与美国不同,这些国家的平均卒中急性护理住院时长更长。

所以对于美国的结论外推过程应当将这些区别考虑在内。

由Langhorne 等人实施和Langhorne 和Holmqvist更新的meta 分析发现ESD可以减少住院时长和不良事件(例如再住院率),同时可以提高独立和在家中生活的可能性。一些最近的系统评价也报告称卒中后ESD与更短的住院治疗时间、总的医疗费用、制度的低风险、有利的功能恢复相关联。

事实上,ESD应该被用于轻到中度适合社区康复的脑卒中患者,这不管对于康复还是照顾者都是可行的,并且能提供康复强度的等级。如果患者需要有技能的护理服务、医生有规律的接触、多个治疗师的干预,那么这些患者应该继续住院治疗。

例如需要有技能的护理服务包括以下(并不仅限于以下):

·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皮肤破损或者有皮肤破损的高风险

·床上转移功能障碍

·生活自理能力障碍

·不能管理药物

·有营养不良高风险

例如需要规律的内科医生接触,包括以下(并不仅限于以下):·没有内科合并症的最佳管理方法(例如,糖尿病、高血压)

·复杂的康复问题(例如,需要矫正、肌张力高、膀胱/直肠问题)

·疾病的急性期(但是并没有严重到不能康复治疗)

·疼痛管理问题。

例如需要多种康复治疗的干预,包括以下(并不仅限于以下):

·中到重度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合并/或者

·认知功能障碍,合并/或者

·言语功能障碍

门诊治疗需要患者使用辅具或者独立从家到医院。所有需要PT、OT、SLT的门诊患者

都必须是经过医生建立康复治疗方案后才可于门诊行相应的PT、OT、SLT治疗。这些治疗方案必须是综合性的,必须由有资格的医疗机构执行。每30天,需要重新评估并且制定新的康复治疗方案。多种转换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是特有的,尤其是姿势的摆放挑战着医疗人员、脑卒中患者和他们的陪护人员,在康复过程中需要长期持续的康复,避免不良失误。而且,脑卒中幸存者需要从药物治疗到社区治疗过度,包括回归工作(对于一部分患者)、休闲娱乐、适当的运动。患者出院后医疗转换到社区康复。

美国脑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期康复的趋势

原文第6页

随着时间的改变,美国的脑卒中康复机构在响应联邦政府对脑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期住院患者治疗的赔偿结构改变后也随之频繁的改变。当前,约70%的医疗保险受益人已经出院,因为急性卒中在接受多种康复治疗后使用慢性病医疗保险。在急性治疗的之后的第一种设置中,32%的卒中患者会被推荐到一家SNF进行康复,22%被推荐到

IRF 机构,然后是15%到HHCA机构。1990年代开始的医疗保险急症后护理报销政策的改变很大程度影响了利用模式,特别是对于HHCA,在1997年采用期中付款系统后,2000年HHCA的规章制度有了大范围的改变。SNF(1998年),IRF(2002年)和长期急症护理医院的预支付系统的使用也对利用模式有所改变。在1996年和2003年之间,接受HHCA护理的医疗保险卒中患者的比例下降了25%(从20%到15%),接受SNF或者IRF的比例基本不变。然而,在这期间,没有被推荐到任何急症后护理机构的患者比例从26%增加至31%,2006年的一项医疗保险数据分析称这个比例增加到了42%。尽管法定支付系统的改变对在哪里接受康复治疗有主要影响,一些其它的非临床因素也会影响急症后护理康复服务。地理变化会影响这些服务机构的使用,体现在急症后护理设置和监管的地方差异。每日住院人口(daily census),病例组合,教学状态,所有权,医院的城市化和受医保服务的病人比例都会对急症后护理模式有所影响。从病人层面上讲,社会人口统计的因素(例如年龄,收入,种族,和生活条件)也会影响康复服务的类别和使用。

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最感兴趣的是对于在不同康复设置下相比较于资源利用和成本的康复治疗效果有一个更好的理解。研究结果显示,在出院后第一个被转入的机构(设置中),IRF病人回归社区生活所占比例更高,功能性恢复最好;被转入SNF或者护理之家的病人有更高的再住院率和更低的生存率。然而,这些研究有来自基于管理数据和有限的机构的数据的观察设计的局限。很重要地,大多数研

究学习体现了非常不同的基准线,不同设置下的病人组成有很大的不。IFR病患有更有利的预后症状,由于他们更年轻,更低的前中风残疾,更少的合并症和更好的看护人/家人的支持;也因为他们有着更大的返回社区的潜能所以被选择进入IFR。这些不同阐述了推荐一个卒中患者到某个设置(机构)由一系列复杂的人口统计,临床和非临床因素决定,这些因素与病人的结果有不可避免的关联。这种内在混淆或者选择误差(channeling bias)已经通过复杂的统计方法解决了。然而,不确定性依旧存在,最终结果在何种程度上归因于未测量的因素(特别是卒中严重度和卒中前残疾(障碍)程度)。尽管有以上担忧,研究学习所显示的对于IFR的偏好的一致性建议符合IRF 条件的卒中患者应该更偏向于IRF护理而非SNF护理。

推荐:卒中后康复护理机构(护理级别)推荐级别证据级别

I A

对于任何符合急性期后续康复治疗标准的卒

中患者,推荐尽量接受有组织、高协作、跨

学科的综合治疗。

I B

对于任何符合院内康复设施治疗(IRF)标准

或有条件接受IRF治疗的卒中患者,推荐优

先考虑IRF,而不是特护疗养院(SNF)

对于院外或家庭恢复治疗,推荐方式为以社

I C

区为依托,有组织、跨学科的康复治疗。

对于低中度残疾患者,可考虑早期出院支持IIb B

治疗(ESD)

住院患者的康复干预

有强有力地证据证明有组织的脑卒中治疗不仅能降低死亡率、长期残疾还能提高、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很多小型的、随机临床实验研究的是急性期脑卒中的康复干预,只有大型的随机临床试验在研究脑卒中康复时集中在慢性期恢复阶段。这个部分在脑卒中康复的护理和跨专业医疗方面更新了声明,并且更新了以前推荐的脑卒中患者住院康复阶段的医疗。

尽管在脑卒中急性期病房有更高的护理级别,更早的脑卒中评估和治疗、更多的生理监测、康复病房(包括在欧洲的综合康复病房)仍然强调康复治疗,包括康复医师和联合医疗专业人员,这提升了跨专业职工的教育和训练,使得更多的患者和陪护人员参与到康复和更早的动员协议。脑卒中患者的结局和年龄、认知功能、自理能力有关,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急性期的处置、最终处置、功能水平有关。在最近几年,在有院内康复设施的机构(IRFs)呆的时间逐渐减少,但是中到重度的脑卒中患者的满意度并没有减少,恢复的也许会更快。在美国,2002年的对于康复的预付款数据显示从IRFs到机构是增加的。

原文第7页

定期、高强度的急性康复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结局恢复是很重要的,但仍然是有争议的。整体来说,一个2009年的meta分析表明,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或者反驳卒中后每日早期康复和传统医疗的

效果。最近的RCT实验证实24小时内的高强度、极早期功能锻炼会降低患者3个月内获得良好预后的可能性。卒中后早期康复在全球很多指南都是推荐的。卒中后超早期康复的发现应该影响现在的指南,但是临床推荐只有通过未来的综合分析才能知道。

这个唯一的证据评估卒中后的康复强度来源于IRFs的亚急性康复的比较。一个222受试者参与的研究报道在IRF康定的急性期后的脑卒中患者活动得分比起那些在特护疗养院(SNFs)或者回家/门诊康复的患者至少高8点多(最小监测变化的两倍)。一个由360位受试者参与的回顾性试验表明,那些每日大于3小时治疗的患者比起小于3小时治疗的患者功能获得更加明显,尽管是出血性脑卒中,左侧大脑受损的患者,更早和长期的在有康复设施的机构(IRF)治疗和总的功能改善也是有关的。

最终,互补的医疗技术效果在IRF已经被学习。一个由274位受试者参与的临床随机试验,受试者接受针灸、PT或者两者均接受,当针灸增加到PT治疗时没发现明显的协调作用,尽管所有受试者均有功能获益。一项53位受试者参与的RCT试验,受试者在传统治疗基础上接受了躯体感觉刺激或者运动治疗,并没有发现能明显的提高平衡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关于吞咽困难的证据;上肢的康复,包括上肢的活动(例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工具的使用),触觉、本体感觉;下肢的康复,包括移动(例如,运动)和平和协调能力康复;和认知功能障碍,半侧忽略,以上这些,读者都可以从这个康复指南中得到指导。

推荐:住院患者的康复推荐级别证据级别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如果可获得有组织、跨学

I A

科的诊疗,推荐尽早启动康复治疗。

I B

对于卒中后患者,推荐康复治疗达到患者预

期收益,并匹配患者治疗耐受性。

24小时内的高强度、极早期功能锻炼会降低

III A

患者3个月内获得良好预后的可能性,因此

不推荐此类治疗。

并发症的预防和药物管理

压疮和挛缩的预防

偏瘫患者感觉改变,增加了患者关节、肌肉挛缩、压疮的风险。压疮和缺血、老龄、大小便失禁有关。使用客观标准定期的进行皮肤评估,如Braden量表在皮肤受损的预防是有价值的,并且应该定期进行皮肤的观察。卫生保健研究和质量机构(AHRQ)建议尽可能减少减少患者皮肤摩擦,降低皮肤受压,提供减压气垫床,避免过度潮湿,并保证适度营养及水分防止皮肤破损。具体措施包括:按时翻身(每2小时),保持皮肤卫生,使用特制床垫和适合的轮椅坐垫预防皮肤破损。

卒中后偏瘫,60%的患者在1年内换患侧关节会发生挛缩,腕关节的挛缩一般发生在手功能未恢复的患者。脑卒中患者1年内发生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3]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4]。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2]。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5]。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d。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I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高质量) ;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3.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1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急性脑卒中溶栓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2016年5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组长:刘鸣 成员:崔丽英贺茂林徐运 增进胜刘峻峰畅雪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 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为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其中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的标准。 一、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则 3 h 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 4.3% 上升至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

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精简版) 2015-04-30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撰写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在线发表于《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第4期上,推荐意见汇总如下。 院前处理 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见下方)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眩晕伴呕吐;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或抽搐。

按诊断步骤(是否为卒中→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min内完成脑CT等基本评估并做出治疗决定(Ⅰ级推荐)。 卒中单元 收治脑卒中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与诊断 ?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Ⅰ级推荐)。 ?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Ⅰ级推荐)。 ?应进行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Ⅰ级推荐)。 ?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Ⅰ级推荐),有条件时应持续心电监测(Ⅱ级推荐)。 ?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Ⅱ级推荐)。 ?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Ⅱ级推荐),但在起病早期,应尽量避免因此类检查而延误溶栓时机。 ?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Ⅰ级推荐)。 二、一般处理 (一)呼吸与吸氧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十一五课题组全国脑防办张通赵军 前言 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国外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跟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康复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康复治疗体系不健全和康复治疗方法的不规范和普及程度差等方面。 脑卒中康复指南为康复治疗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一个科学的证据基础,可以规范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更有效的发挥康复疗效。 改变目前我国脑卒中康复的无序状态,对指导和规范我国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提高治疗水平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发展我国脑卒中康复事业。 说明: 推荐强度: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如不能做随机对照试验的情况);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治疗措施的证据水平: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和专家意见。 诊断措施的证据水平:A级多个或一个样本量足够的采用了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B级至少一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和专家意见。 一、脑卒中康复的管理 (一)脑卒中的康复体系 1、三级康复网(Ⅰ级推荐,A级证据) 2、急性期康复(Ⅰ级推荐,D级证据) 卒中单元(Ⅰ级推荐,A级证据) 3、专门康复机构的康复 ①医院康复科康复(Ⅰ级推荐,A级证据) ②专门的康复医院或中心(Ⅰ级推荐,D级证据 4、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具有与医院康复相似的疗效,费用低等优点,发展社区康复是十分必要的。(Ⅰ级证据,A级推荐) (二)脑卒中康复的流程 1、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流程 ①建议在发病/入院24小时内应用(NIHSS)评价卒中的缺损情况。(Ⅰ级推荐,A级证据) ②建议入院后立即启动脑卒中2级预防,并预防并发症。(Ⅰ级推荐,A级证据)为保障获得最好的效果,患者都应当接受有经验的、多学科的康复小组的治疗,其治疗方案应当持续到患者出院后门诊治疗或社区康复 2 评定和检查 ①建议临床人员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II级推荐,B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2020版】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三、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四、脑卒中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 五、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和康复 六、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的康复 七、脑卒中后早期语言功能的康复 八、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 九、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和营养管理 十、脑卒中后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 十一、脑卒中后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康复 十二、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康复 十三、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

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 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 d。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 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Ⅰ级推荐,A级证据)。 (2)建议在发病/入院24 h内应用NIHS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况,并启 动二级预防措施(Ⅰ级推荐,A级证据)。 (3)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首先收入卒中单元进行急性期溶栓等药物治 疗稳定病情,再经过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全面的康复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4)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决定适 当的护理水平,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实施康复治疗。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取家庭支持(Ⅱ级推荐,B级证据)。 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新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这一方面给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众多的选择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一些困惑。不同文献对同一种诊断方法的评价褒贬不一,不同的研究对同一种治疗所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面对一个具体病人,临床医生应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临床实践的不规范可能导致真正有效疗法没有及时推广,而无效疗法却广泛使用的状况。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是规范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着手关于脑血管病治疗标准化的建议工作,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实施指南 (practice guideli ne) 。其中

较有影响的是 WHO1989 年制定的卒中预防、诊断和治疗建议,199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出版的脑血管病治疗指南,2OOO年英国出版的国家脑血管病指南以及2001年的欧洲卒中治疗建议。最新的三个指南分别是2003年美国卒中协会提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2004年日本的《脑卒中治疗指导原则》以及最近出台的由我国卫生 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编写的《中国脑血病病防治指南》。本文重点解读这三个最新的脑卒中指南中关于脑卒中治疗的一些建议。 1脑卒中的一般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1.1气道、通气支持和给氧 对轻到中度的脑卒中患者,无明显低氧血症的,通常不推荐常规给氧。推荐给低氧患者给氧。在意识水平下降或有气道受累的急性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推荐进行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 1.2血压 除了高血压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情况外,大多数情况下,除非收缩压>220mmHg 或[舒张压>120 mmHg (中国、美国)、平均血压> 130mmHg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基本目标和康复内容-推荐下载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基本目标和康复内容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标是: 防止废用综合征产生,防止肢体痉挛产生,防止误用综合征及过用综合征,防止并发症,如肌肉痉挛、关节挛缩、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等,为以后的系统康复打下基础 早期康复的内容主要包括:良好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动作转移训练,适度的主动、被动运动及基本的ADL 训练,必要的床边语言、吞咽、构音训练、心理支持等。注意瘫痪迟缓期肩关节的保护,防止上肢下垂过久致肩关节半脱位,防止肩手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同时积极处理大小便功能障碍。 运动疗法:是通过不同的运动或锻炼,改善机体的功能障碍,促进身体的健康和预防 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 按运动方式分类: 1、被动训练:由外力作用于人体的某一部分肢体,所引起的关节运动。 2、主动-辅助运动:虽是主动运动,但必须由医生或家属帮助进行。 3、主动运动:此种疗法用在肌力在3级以上,即病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肢体在空间的位置。 4、阻抗运动:在病人进行主动运动时,由医生或家属对其患肢施加外力(或利用器械), 让病人抵抗此外力进行运动。 适应范围 1、神经系统:脑卒中、脑外伤、帕金森综合症等; 2、关节疾病:关节痉挛、腰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等; 3、软组织损伤:肌肉拉裂伤及肌腱断裂术后、肌萎缩等 4、全身及脏器官机能低下 四肢联动训练器 产品介绍: 该仪器解决了偏瘫或截瘫患者零肌力的早期主动康复训练,可用上肢带动下肢,健侧带 动患侧,一肢带动三肢,帮助病人做早期功能性动作的主动运动训练,上肢是伸够的运动 模式,下肢是蹬踏模式,有利于脑卒中重建运动程序。 产品特点: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脑卒中康复操作规范

脑卒中康复操作规范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脑卒中一级康复流程图

一级康复(早期康复)二级康复(恢复期康复)三级康复(后期康复-社区康复) 三级康复流程 1.总流程 2.住院康复医疗流程(1、2级康复) 3.社区康复医疗流程(3级康复)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程序 第一阶段早期康复 神经内科病房或康复病房 Team:神经科医师,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 功能评定 运动疗法 主要是以床旁治疗为主(正确姿势、被动活动、翻身、坐骑,站立,移动训练等) 言语训练 早期康复软瘫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瘫痪,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集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期主要康复问题 一侧肢体瘫痪 肌张力、肌力低下 躯干控制差 平衡功能障碍 关节活动障碍 高级脑功能障碍(言语、认知、心理) 吞咽障碍

并发症 一级康复治疗目标 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静态平衡。 保护关节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 采用兴奋性促进手法提高瘫痪肌的张力和力量 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自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和二次损伤的产生 常用运动治疗方法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肌力训练 躯干控制和转换 脑卒中的康复 一、概述 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acciden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它包括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stroke)。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我国城乡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脑卒中复发率达40%。 WHO提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①可调控的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②可改变的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大量饮酒、吸烟等;③不可改变的因素,

中国脑卒中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l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l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旧刮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1.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 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

院前急救科脑卒中诊疗规范及流程图

急性脑卒中诊疗规范 卒中是由脑局部血供异常而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并可导致脑损伤。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约有85%为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多由脑血管闭塞引起,通常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栓塞和血栓形成。出血性卒中多由脑动脉破裂引起,伴有血管痉挛。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依据 1.病史:多有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史或长期脑动脉硬化症状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分患者以往有头痛发作史。中老年人较多见。部分患者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呕吐等前驱症状。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多数在活动状态时(如激动、用力)起病。脑梗死常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发病后几天常有症状加重过程。 2.症状与体征: (1)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仅有头痛、呕吐,重者全脑症状显著。这些取决于出血和缺血的原发部位,出血量,血肿的扩延方向,缺血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压升高等病理改变的情况。 (2)多数病人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瘫痪、意识障碍等。 (3)部分患者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声嘶、呃逆、同向偏盲、皮质性失明、眼肌麻痹、肢体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等。 (4)患者可能出现生命体征、瞳孔改变及脑膜刺激征等。 救治要点 在院前难以区分脑卒中的具体类型,故应稳定病情,适当对症处理并及时转送医院。卒中处理的要点可记忆为7个“D”:即发现(detection)、派遣(dispatch)、转运(delivery)、进人急诊(door)、资料(data)、决策(decision)和药物(drug)。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应熟练而有效。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 3.控制血压:脑卒中时可能出现反应性高血压,由于院前的条件有限,时间短暂,不宜使用降压药品。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使血压逐渐降低至160/90mmHg上下。 4.降低颅内压:急性期伴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呋塞米(速尿)、地塞米松静注,以上药物可配合使用。 注意点 1.及时转送医院十分重要。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应优先处理和转运有症状和体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便在发病后1小时内行溶栓治疗。 2.应用甘露醇等渗透性脱水剂过程中,其用量及药液滴速应视心功能而定。 3.脑血管意外的病因鉴别往往需要CT确定,院前不宜贸然使用止血药或扩血管药。 转送注意事项 1.转送途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2.保证气道通畅并吸氧。 页脚内容1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解读(2018)

一、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卒中单元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I级推荐,A级证据)。 (2)建议在发病/院24h内应用NH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况,并启动二级预防措施(1级推荐,A级证据)。 (3)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首先收入卒中单元进行急性期溶栓等药物治疗稳定病情,再经过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全面的康复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4)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决定适当的护理水平,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实施康复治疗。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取家庭支持(Ⅱ级推荐,B级证据)。 二、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脑卒中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康复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独立,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尽早康复。康复训练强度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I 级推荐,A级证据)。 (2)脑卒中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h后可以进行床边康复、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在监护条件下进行(I 级推荐,A级证据) (3)康复训练强度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始阶段每天至少45min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适当增加训练强度是有益的(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三、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脑卒中急性期卧床患者的良肢位摆放、床上体位转移技术、关节活动度训练技术,是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基础和早期康复介入的重要方面。 推荐意见 (1)脑卒中卧床期应将患者摆放于良肢位:鼓励患侧卧位,适当健侧卧位,尽可能少采用仰卧位,应尽量避免半卧位,保持正确的坐姿(1级推荐)。 (2)脑卒中卧床期患者应尽早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渐进性地进行体位转移训练,并注意安全性问题(I级推荐)。

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精简版) 2015-04-30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撰写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在线发表于《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第4期上,推荐意见汇总如下。 院前处理 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见下方)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眩晕伴呕吐;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或抽搐。 急诊室处理

按诊断步骤(是否为卒中→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min内完成脑CT等基本评估并做出治疗决定(Ⅰ级推荐)。 卒中单元 收治脑卒中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与诊断 ?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Ⅰ级推荐)。 ?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Ⅰ级推荐)。 ?应进行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Ⅰ级推荐)。 ?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Ⅰ级推荐),有条件时应持续心电监测(Ⅱ级推荐)。 ?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Ⅱ级推荐)。 ?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Ⅱ级推荐),但在起病早期,应尽量避免因此类检查而延误溶栓时机。 ?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Ⅰ级推荐)。 二、一般处理 (一)呼吸与吸氧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一、中国脑卒中康复现状与未来 概述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一百五十万,其中70%~80%的卒中病人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患者功能的改善又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潜在的长期护理所需的高额费用,节约社会资源。 中国脑卒中康复的现状 中国现代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等原因,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康复治疗体系不健全和康复治疗方法的不规范和普及程度差等方面,严重影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效果。国外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近十年来,国家在康复医学科建设和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有了较大投入,国家九五、十五关于脑卒中康复的研究课题的完成,为脑卒中康复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大大推进了我国脑卒中康复医学的发展。 脑卒中康复的特殊性

脑卒中的康复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是一个集体协同的工作模式,既包括公众健康教育、脑卒中的三级预防,又包括急慢性期的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的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脑卒中康复与其他临床医学相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脑卒中康复发展历史较短,但康复理论、康复学说众多,各种学说都有其理论基础,既相互包容,又各有特点,另外脑卒中康复评价和治疗方法多样性。总体来说,脑卒中的康复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和直觉性,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和治疗师的经验和治疗技术的熟练程度,这与循证医学的哲学思想有些相矛盾。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将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专业知识与当前最佳的干预证据结合起来,将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治疗措施用于自己的病人。制定脑卒中的康复指南,规范康复治疗,是提高脑卒中康复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传统康复医学模式的挑战。 二、脑卒中康复治疗规范指南 1.脑卒中康复体系 医院和康复中心康复 卒中单元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加强住院脑卒中病人医疗管理的模式、是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 文献中所描述的卒中康复模式包括: a) 急性期卒中病房: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为独立病房,收治急性期的病人,常是发病1周内的病人,强调监护,病人住院数天,一般不超过1周。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6.002 通信作者:张通,100068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中心,Eamil:zt61611@sohu.com;刘鸣,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Email:wyplmh@hotmail.com;蒲传强,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pucq30128@sina.cn?指南?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枟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枠[3]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 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4]。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2]。 卒中单元(stroke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stroke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stroke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5]。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d。 推荐意见:(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Ⅰ级推荐,A级证据)。(2)建议在发病/入院24 h内应用NIHS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况,并启动二级预防措施(Ⅰ级推荐,A级证据)。(3)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首先收入卒中单元进行急性期溶栓等药物治疗稳定病情,再经过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全面的康复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4)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决定适当的护理水平,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实施康复治疗。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取家庭支持(Ⅱ级推荐,B级证据)。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脑卒中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康复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独立,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尽早康复。关于康复治疗开始的最佳时间尚无统一认识[2]。2015年Bernhardt等[6]关于超早期康复的多中心系列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卒中发病后24h开始进行运动康复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以促进患者的移动能力的恢复,进一步同标准卒中单元治疗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正在实施中,其

脑卒中诊疗流程图

院前急救科脑卒中诊治流程 气道阻塞 呼吸异常,频率变化 呼之无反应,无脉搏 到现场后立即一般评估、监测生命体征(T 、P 、R 、BP 、 SaO 2 )记录发病和就诊时间、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追问有无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史或长期脑动脉硬化症状病史 接警可疑脑卒中患者:头痛、肢体麻木无力、偏瘫、眩晕、昏迷等症状,立即出诊 ● 清除气道异物,保持气道通畅:大管径管吸痰 ● 紧急气管切开或插管、机械通气 心肺复苏 初步可疑脑卒中,给予吸氧、静脉液路建立,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 3.控制血压:脑卒中时可能出现反应性高血压,由于院前的条件有限,时间短暂,不宜使用降压药品。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使血压逐渐降低至160/ 90mmHg 上下。 4.降低颅内压:急性期伴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呋塞米(速尿)、地塞米松静注,以上药物可配合使用。以及保护脑细胞药物应用。 无上述情况或经处理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 联系急诊说明病情 以上检查10分钟内完成,尽快转运。送入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 进入脑卒中急诊救治绿色流程: 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进行NIHSS 评估 2. 行CT 、MRI 、血常规、血型、凝血系列化验、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等检查 3. 测量生命体征 4. 检查心电图 5. 急性期伴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呋塞米(速尿) 、地塞米松静注,保护脑细胞药物等。必要时通知神经内科医生联合抢救(45分钟内完成) TIA : 留观或收住院(神经内科) 一般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神经细胞保护剂 调控血压 活血化瘀中药 健康指导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收住院(神经内科)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符合溶栓标准者尿激酶150万u 或rPTA 药物溶栓: (发病时间<3小时 18岁<年龄<80岁 无出血倾向者) 神经细胞保护剂 调控血压 活血化瘀中药 血管内介入 健康指导 与急诊医生病情交接 蛛网膜下腔出血 收住院(神经外科) 一般治疗 调控血压 抗脑血管痉挛药物 止血药物 神经细胞保护剂 中成药治疗 处理并发症 血管内介入治疗 有手术指征者行外科手术 脑出血 收住院(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 一般治疗 调控血压 止血药物 神经细胞保护剂 中成药治疗 处理并发症 有手术指征者行外科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