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高中《鸦片战争》的创新教学设计

中文摘要:本文在情景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高中《鸦片战争》这一课进行了有效的设计。笔者结合当前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和鸦片战争研究现状,在对教科书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教科书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对鸦片战争这一课的导入,鸦片战争的导火线,鸦片战争的进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探究性学习和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设计。在课程导入这部分内容中,用道光帝的照片导入,引起学生对道光帝历史功过的思考。在讲述鸦片走私这部分内容时,指导学生自己创编历史剧,使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同时展示了中国古代与近代主要出口商品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讲述鸦片战争的进程时,创建了游戏“对号入座”,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掌握知识。在设计知识性评价时,设计了“巧走迷宫”,改变了传统的测试形式,使之从机械死板走向活泼多样,这样就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其做题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笔者的这篇教学设计力求做到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鸦片战争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历史教育实际上是“做人”的教育,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新生,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实现历史教育之目的,我们必须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和认知现状进行充分的了解。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96-1980)阶段性发展理论可知,高中学生正处于生理青春期和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形式操作期,他们开始学习使用抽象观念,即类似成人的思考方式,此外他们还发展出一套伦理道德原则,以作为行为依据的法则,开始有法治观念取向与价值观念取向。社会关系在此改变非常多,他们逐渐不再以家庭为中心,同辈是最重要的关系,甚至发展出异性友谊及更亲密的友谊关系。不过他们在此时也面临了自我认同的危机,对自己的身份还未有认定或认同,以为自己充满许多矛盾对立的想法,其目标没有方向感,而且不知道如何去把这些对立冲突的片断和对自己的认识拼凑起来,生命似乎只是一连串分散而所脆的经验。他们往往会自问,这真的是我吗?所以他们在摸索,想要解决认同危机,为自己寻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具体而言,高一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他们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认识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理性思维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初中《鸦片战争》的教学的基础之上,他们已经了解和认识到英国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以及鸦片战争的进程,同时掌握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高中《鸦片战争》的教学要求他们掌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并对这些问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辩证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这就对高一新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初高中《鸦片战争》的教学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之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分水岭。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于是中华民族开始奋起抗争、探索富强。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一课。本课第一部分讲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它实际上是介绍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前夕,统治中国近200年的清王朝已经腐朽没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对外关系及文化领域,都呈现出危机四伏的没落景象。而此时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和发展,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中

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二部分讲的是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该部分讲述了英国鸦片走私的原因,以及中国的禁烟运动。教师在这里应该以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为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三部分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明确提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教师在这里应该积极组织学生探讨这一问题。关于中国战败的原因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理论要求较高。讲好这节课,不仅要充分的分析教材、把握教材,还应该了解当前鸦片战争研究的现状,以及关于《鸦片战争》这节课的研究情况,这对我们进行有效的教学意义非浅。

关于鸦片战争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热的课题,这方面的文章也很多。鸦片战争时,道光帝是当时的一国之君,对于道光帝的责任问题,孙善根曾经撰文指出:“作为鸦片战争的直接组织领导者,道光皇帝对战争的失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狂妄自大、对敌颟顸无知和严重的民族偏见,是导致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一系列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所在。”

笔者在本文中采用了这一观点。关于鸦片战争的背景,翟玉英撰文指出:“战前的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人民生活困苦,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军备废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掠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英国首先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讲授鸦片战争的背景。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标志,教材长期以来以英军封锁珠江口作为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见解。梅丛笑认为:“1840年7月5日英军进攻浙江定海是鸦片战争正式爆发的标志。”③炎明也撰文指出:“英军进攻定海,用武力实施它首要的攻击目标,鸦片战争正式爆发。”④刘鸿亮发表文章对鸦片战争时中英武器进行了介绍:“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军的火炮主要都是17世纪以来欧洲普遍采用的前装滑膛炮,其内装火药都是黑火药,这种基本的技术原理决定了中英火炮从质的意义上讲,还属于同一技术时代的产品。但是,因工业革命发生与否的影响,此时的英军火炮从数量意义上讲,在其设计思想、炮身材质、铸造工艺、弹药质量、火炮射程、舰炮品质、火炮机动性、射击精度和射速等技术关键之处优于清军火炮。这些技术关键之处,显现了中英双方火炮技术的巨大差距。”⑤用一句话来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武器装备各自的水平,那就是: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⑥。这样就使我们对于清政府当时武器的落后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清军在兵器上处于劣势,但在兵力上却处于优势。当时清军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英军兵力最多时约有2万人,可以说清军在兵力上有绝对的优势,但优势为什么没有转化为胜势呢?茅海建指出:“清军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⑦正是由于清军具有这样的职责,导致清军驻防分散,抽调成了鸦片战争中清军集结的唯一方法,这样清军在兵力上的优势也就没有了。关于鸦片战争时广东地区民众反侵略斗争,潘荣新指出:“广东民众反侵略斗争,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冲击了地方官府的媚外政策,捍卫了自身权益,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①茅海建在其著作中指出:“三元里等处民众进行的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投身于一场保卫祖国的战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无疑是一件值得百年称颂的事,但将之提升至民主主义或爱国主义的精神展示,则脱离了当时的时代。那是一个令人感到羞愧厌恶和耻辱的黑暗时代,即便如三元里这样的昙花一现的光明境界,仍可以看到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本身的诸多缺陷。”②罗进美也发表文章指出:“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无疑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但将之提升为民主主义或爱国主义的精神层面展示,则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氛围。”③这对正确理解和评价三元里人民的斗争有很大的帮助。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这方面研究的文章和多。郭金玫曾撰文指出:“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清政府的用人之策、清军武器落后等三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失败的原因。”④

万群英认为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英国正处于新兴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清政府却处于没落的封建制度;腐败的清政府为了清皇室的利益,惧怕敌人,镇压革命力量,不支持抗英将士;清政府军武器落后。”⑤综合这些人的想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很自然的就得出了。

关于《鸦片战争》这节课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张汉林针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基于三维目标视野的分析,介绍了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三种问法黄璞在自己的教学中提出了“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吗?”⑥这个问题,由学生们讨论。有谁会真的感谢鸦片战争吗?实际上,作为炎黄子孙,没有人会真正感谢那场战争的,作者提出这一问题是想充分肯定鸦片战争的客观进步影响,进而激发学生们探究的欲望、创造的激情,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这一点使笔者深受启发,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也引入了这类探究性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深入有效分析教材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对鸦片战争当前的研究状况,以及《鸦片战争》这一课的研究情况进行正确分析和借鉴,这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对《鸦片战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巨大的帮助。

二、教学设计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以及对外扩张;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和危害;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军民奋勇抵抗;清政府屈服;鸦片战争结束。

2.能力方面:①通过组织学生搜集信息、总结研究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搜集信息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②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辨证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③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④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参与互动,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培养探究性和创造性。

3.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①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②通过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③通过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禁烟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英国走私鸦片的可耻,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举动,林则徐是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④介绍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观。

4.学法指导方面:①引导学生把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近代中国的遭遇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学生学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辨证思维分析方法。②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课本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会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证历史资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①本课讲授内容着重于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英国19世纪上半期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可见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于18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与此揭示其战争的性质。②中国战败的原因。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

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及军事指挥失当,中国战败。通过对战败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清朝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虚骄无能。另一方面使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

2.教学难点:①如何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辩证关系、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英国是19世纪上半期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可见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于18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结和鸦片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从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辩证观点入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需要用“火与剑”为自己开拓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而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依旧在封建主义道路上徘徊并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中国日趋衰弱的国力和极其广阔的市场自然成为英国的目标和“猎物”。所以英国率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不是偶然的,它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策略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它是高中历史情境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模式。高中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左右半脑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观点,培养创新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情境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人们通过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灌输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在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情境”强调学习的条件,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所需要的情境。因此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协作性、开发性。“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恰恰是在建构主义情景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一次具体的实践。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导向,把所讲教材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以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实物、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启迪。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这对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个性和创造性十分有益。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将所需的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集成一体,并制作成历史教学课件。

2.教师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历史学习小组,任命小组组长。

3.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下创编历史剧。

道光帝是清朝的第八个皇帝,他既非昏君,也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然而一场战争却使他屡次被后人提及,这场战争就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当时身为一国之君的道光帝该不该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承担主要责任?鸦片战争又是缘何而起?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鸦片战争的失败给当时的中国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学习这节新课。

(设计意图)以鸦片战争的当事人为话题,引导学生进入那个时代,然后以此为情景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课。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设置疑问悬念导入,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注意力集中,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

(板书)一、鸦片战争的起因

(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19世纪上半叶,主要的航海工具是什么?当时,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是由什么引发的?(小组讨论发言)

(承转)通过中英两国情况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和发展,尤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要求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积极准备对外扩张,具备了对外侵略的主观愿望,同时政治稳固,军事先进又提供了可靠的主观条件。而此时中国依然处于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不断加强,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不堪。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却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这就

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客观条件。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是历史的必然。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战争爆发是必然的,然而战争以鸦片为导火线却充满了偶然因素。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及时总结,做到有放有收。教师在这里及时总结,解决了导言中的一个问题,卸下了学生心中的一个包袱,同时在总结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下一问题。

(板书)二、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鸦片走私

(活动:表演历史剧)一位英国商人带着一车棉布兴高采烈的来到了中国,他以为中国人口众多,他一定会赚很多钱。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当时的中国农民大部分处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这位英国商人无功而返。又一位英国商人带了一车英国的刀、叉等餐具来到了中国,结果也无功而返,他不知道当时的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不是用西方餐具。

(提问)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即中国出口货物的总价值大于进口货物的总价值,中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历史剧,请同学们回答一下中国处于出超的原因(学生回答)学生甲学生乙……

(教师总结)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知道中国处于出超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然而一个历史现象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历史事件作用的结果,造成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英国商人对中国市场的不甚了解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的贸易。因此,我们在分析某个历史现象的原因时,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创演历史剧,勾勒出了当时的一个具体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当时的环境中,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历史。创演历史剧同时也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形式,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内容,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是纷繁复杂的,在这里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现象,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路。

(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通过观看上面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你获得了怎样的历史信息?

(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通过观看第一组图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中国古代主要向国外出口瓷器和丝绸,瓷器和丝绸它不是原料,而是工业制成品,蕴含了特定的技术含量;中国近代主要向国外出口药材、茶叶、生丝,这些属于初级产品。中国古代出口工业制品,而近代出口初级产品,这就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一步步走向了落后。

(设计意图)用图片反映历史,展示历史,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提示学生不要忽视细小的历史事物,要学会用不起眼的历史事物来分析历史、研究历史,从而得出一定的认识。

(承转)中国近代工业虽然走向了落后,但是在某些原因的作用下,在中英正常贸易中中国还处于有利地位,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地位,英国向中国进行了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人也有此进行了禁烟运动。

2.禁烟运动

(教师提问)同学们阅读下面几段材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概括出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材料一:由于鸦片的进口而“漏银”,以中国游泳之财,调好外无穷之壑,易此害国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材料二:总吸食者来说,“起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以浮靡”,“嗣后上至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办烟具,为市日中”。—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材料三:林则徐上道光帝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同学们分组讨论,探讨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教师总结)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它造成了:白银外流,财政拮据,国库亏空,军队战斗力下降。但是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林则徐和黄爵滋他们都忽视了鸦片给人带来的危害,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局限决定的。鸦片给人的身体带来了伤害,给人的心灵带来了更大的伤害。现代社会中毒品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毒瘤,毒品问题是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承转)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所以道光帝派林则徐进行了禁烟运动。英国对于虎门销烟这个正义之举,却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教师简单介绍林则徐禁烟的行动)

(设疑)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许不会爆发;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中国或许会取胜这场战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历史材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板书)三、鸦片战争的进程

(活动:对号入座)展示《鸦片战争形势图》,请同学指出图中A、B、C、D、E、F、G分别代表什么地点?在这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设计意图)演示动态地图,巩固刚才学过的知识,尤其是鸦片战争两个阶段英军进攻路线和几个主要战场位置,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展示材料)

材料一:英军攻入定海,将全程洗劫一空,一个参加了这次战役的英军官记载:军队登陆了,英国国旗树起来了,从这一分钟起,可拍得掠夺在眼前展开了,横暴的闯入每幢房子,打开每一支箱子,……这一切都被席卷而去,剩下的只是被无情炮火击毙击伤的尸体和伤员,

……直到再也没东西可以拿的时候,抢劫才停止。—古柏尔等著《殖民地保护国新历史》材料二:三元里抗英:“逆夷自破虎门以来,未有如此之受创者”,“乡民熟睹官兵不可,激于义愤,竭力抵抗,一呼而起,遂令英夷胆落魂飞,骤解围困”。

—引自林增平《中国近代史》

(教师提问)同学们阅读下面几段材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从材料中你获取了什么历史信息?(同学们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应该说侵略者从侵入中国第一日起,就开始了极其残酷的屠杀和劫掠。可见这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就从这时起,中国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斗争就是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外国侵略的武装斗争的开端。此外,广大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突显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设问)三元里人民的斗争就是自发组织的反抗英军的武装斗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次抗英斗争呢?

(教师解答)三元里人民进行的抗英斗争,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斗争,它爆发的直接原因有三:一、英军“开棺暴骨”,二、英军劫略财物,三、英军强奸、调

戏妇女①

。从这几方面可以看出三元里人民的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敬祖敬宗,维护自己的生存基础,维护自身利益,这与人们常说的“反侵略”之说大相径庭。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民众还不存在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觉醒。另外,从军事角度看,三元里抗英并没有决定当时的大局。所以我们说“三元里等处民众进行的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投身于一场保卫祖国的战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无疑是一件值得百年称颂的事,但将之提升至民主主义或爱国主义的精神展示,则脱离了当时的时代。那是一个令人感到羞愧厌恶和耻辱的黑暗时代,即便如三元里这样的昙花一现的光明境界,仍可以看到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本身的诸多缺陷。”②

(设计意图)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为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我们有些时候人为的夸大了某些历史事件的意义,进行了人为的放大拔高,反而使学生出现了厌恶的感觉。还原历史,给同学们展现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使他们觉得历史

非常接近,就在他们身边,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板书)四、鸦片战争的结果及中国战败的原因(提问)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为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同学们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

主义

(设计意图)对于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典型的传统问法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这种教学,基本上属于知识的再现迁移和运用,虽然也有能力培养,但大致仍可归结为知识本位。换一种形式来问,就问题本身涉及的知识而言,和典型的传统问法差不多,但是旨趣却大不一样。笔者的问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差异和思维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发展。(教师总结)1840 — 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开拓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同中国的自然经济及闭关政策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禁烟运动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中国战败,这深刻的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鸦片战争引发了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使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观念、清朝政局等方面开始发生全方位的变化。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同学们对这节课的印象,同时为下一节《鸦片战争的影响》埋设伏笔,承上启下。

(七)探究性学习

1. 鸦片战争期间身为一国之君的道光帝该不该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承担主要责任?

(设计意图)长期以来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关于中国战败的原因人们经常提到的是制度的腐败落后,经济军事的落后,而很少有人提及道光帝。道光帝身为一国之君,是当时战争的最高指挥者,对战争的失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狂妄自大、对敌颟顸无知和严重的民族偏见,是导致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一系列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所在。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任何历史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的,对此,道光自然也不例外。他的所作所为都不能脱离当时已处于封建社会末世这一历史环境的制约。所以我们不能把鸦片战争的失败全部归罪于道光,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失败与道光帝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人类的历史,探究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但是却忽视了人的因素,这显然是不充分的。在此加入对道光帝的分析,会使历史更加鲜活,使学生觉得历史离他们很近。

2.鸦片战争揭示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设计意图)长期以来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在进行课程小结时教师经常会提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样长期下来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形成了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会失败,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是必然的。这显然与我们设计这一教学的初衷是想背离的。阎崇年先生在他的《正说清十二帝》指出落后就要挨打,但挨打不一定失败,并举了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来加以例证,同时指出中国战败不是必然的,中国有取得胜利的可能。笔者采用了这一观点。笔者认为今后教师在讲这一问题时应加入之一观点,这样会使我们教学更加严谨。

3.通过鸦片战争的结局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①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之后,却没有找到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失败了,但它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他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②。在这里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论 文(设 计) 中文题目: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姓 名 某某某 学 号 0000000000 专业班级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班 指导老师 某某某 提交日期 0000年00月00日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作者:某某某 班级:电子科学系08电科(1)班 指导老师:某某某教授 摘要 清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它经历了"康乾盛世",早已由盛到衰,危机四伏了。在清王朝每况愈下的同时,英国资本主义却在殖民掠夺的腥风血雨中迅速发展,它把侵略、掠夺的魔爪伸向世界各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早已成为英国资本主义觊觎的对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字:清王朝不平等条约影响

目录 正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概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 . . . . . 3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4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 . . 5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 . 7 5、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8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9

最新中国历史上鸦片战争教案3篇

最新中国历史上鸦片战争教案3篇 同学们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在我国大规模蔓延的吗?同学们知道因为直接导致的一场近代战争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鸦片战争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鸦片战争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1.归纳法.像鸦片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 清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_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关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化

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化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使得素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遭受了割地、赔款的屈辱。战争的创痛与屈辱并没有使清政府就此走上改弦更张、图谋自强的道路。直到20年后再度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创痛,清政府才开始了图谋自强的洋务运动,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然而,中国的近代化何以没有发端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呢,而是延迟了20年之久?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与探究。 对于这一问题,学界迄今尚无深入的研究,更无圆满的答案。一般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万年合约”的签订,朝野复归恬嬉,无人再谈夷务,而传统的天朝观念与夷夏观念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的重要羁绊。然而事实也许远非如此简单。仔细翻阅当时的一些档案资料,便可发现,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时,清朝决策层曾有过卧薪尝胆、图谋自强的意图,也曾对如何加强善后防务问题进行过严肃的讨论,曾经出现的美好设想并没有转化为现实。 尽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冲击是有限的,但是在沿海将帅与道光皇帝的心中,战争的创痛不可能轻易平复。而他们正是当时中国沿海防务的决策者。在西方炮火的震撼下,他们曾经产生过谋求自强、改进武器的想法,而广东甚至已经在改进武器、师夷长技的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果。遗憾的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讨论之后,广东的经验被否定,自强的意识逐步淡化,中国并没有就此走上武器革新的早期近代化之路。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界通常认为是“天朝观念”、“夷夏观念”根深蒂固的结果。然而,从战时或善后防务的讨论来看,这一论断却似是而非。 在当时决策者的观念中,天朝观念、夷夏观念并没有阻止其学习西方、改进船炮的努力与尝试。而道光帝等人急功近利的心态倒是更有可能中断了诸多武器近代化的尝试。而恰这

鸦片战争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奋勇抵抗;鸦片战争的结束。 2.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3)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观。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把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近代中国遭遇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让学生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它实际上是在介绍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前夕,统治中国近200年的清王朝已经腐朽没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对外关系及文化领域,都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而此时的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起来,并处于上升时期。其中英国已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是重点。英国是19世纪上半期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可见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于16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因此揭示其战争的性质。这部分应是学生把握本节教材的关键。 2.难点分析:(1)鸦片战争的原因是难点。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的辩证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鸦片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从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辩证观点入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需要用“火与剑”为自己开辟海外市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历史就改变了,由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底半封建社会,从此之后便进入了中国近代史,人民大众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归根结底来说,它实质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当清王朝还在安于现状闭关锁国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他们来到了东方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当然国人并没有就此屈服于列强的胯下,而是不断得探索,经历一次一次的失败,从而找到救国的良方,不论是曾经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先人们,还是如今人人称颂的英雄们,他们都是值得历史记下一笔的。 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改变了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们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他们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

路。然而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在十九世纪末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他们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闭塞心理和狭隘守旧的状态,否定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圣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向西方学习的自发状态和被动局面。维新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最终以“戊戌六君子”的被诛失败告终。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破产。从此,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兴起。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了同盟会,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他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民主义。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未能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最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袁世凯文化上的倒行逆施,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新文化对中国封建主义旧文化展开了一次最猛烈的冲击,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

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作为谋取暴利及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英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巨大转折。 关键词:鸦片;经济;文化;殖民地;条约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 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 1政治上加强控制 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军事侵略活动,迫使中国签订了 不平等的条约.强占和“租借”了大量的领土,与此同时还 在中国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在中国享有领事裁 判权,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可以说当时中国的政治控制 力一点也不乐观.原已走下坡路的清王朝封建政权,经过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农民革命的几度冲击,已无法照老样子统治下去,在“灭亡”威胁面前,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不得不转化为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于是,封建政权开始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倾斜。 2经济上逐步渗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陆续侵入,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迈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至19 世纪末,中国使用机器的近代工矿企业陆续出现。

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华民族遭受了列强侵略带来的屈辱,也在反抗中开始了民族复兴、融入世界的探索。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和东方农业文明的强烈碰撞,它碰撞出了殖民者的贪婪蛮横,也碰撞出了清政府的愚昧落后。本课主要讲述了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的第一战,《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2、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而且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对材料处理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状况及林则徐虎门销烟有所了解,但对鸦片战争之前的英国情况了解很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还相对较差,一些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不强。但这一时期也正是学生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阶段,处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阶段,他们渴望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和鼓励,个性意识逐步增强。 3、教学目标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确定的课程内容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中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学习,了解鸦片的危害,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了解虎门销烟,并且在虎门销烟中体会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了解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看待近代东西方的碰撞,客观的看待战争带来的影响。 4、教学设计思路 《鸦片战争》这一课主要采用大量的史料来指导学生去学习,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的基本方法,更是从这一角度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义务教育历史教育的课程基本理念是普及历史常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得目的。所以本课基于以上基本理念,把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和人文素养”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基本方法放在重点位置,所以提出了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体味林则徐深刻的民族情怀;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的是基础知识,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文素养。 二、课标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中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单了解鸦片战争前英国与中国的社会状况,知道战前中国全面落后于英国;认识英国侵华的根本原因;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基础上,获得历史认识的方法;通过分析《南京条约》内容,培养合作探究、研读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体味林则徐深刻的民族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鸦片战争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从鸦片战争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 发生了众多的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 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 年和1837 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 ,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1839 年 6 月 3 日至21 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 年2 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 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 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 年8 月29 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 年水深火热的日子!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年10 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 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联合战线。1857 年12 月,英法侵略者攻陷广州;1858 年5 月,侵略军攻陷大沽、天津,此时侵略军的炮筒直指紫禁城!腐朽的清王朝急忙派遣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去天津向侵略者求和。1858 年 6 月26、27 日,清廷分别于英法订立《天津条约》。11 月8 日,英法又逼迫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如此顺利而不加条件反对的签订条约,。让英法侵略者的贪欲无限的膨胀,1859 年 6 月20 日,英法联合发动大沽战役,

鸦片战争意义分析

阅读了文章,听了同学们上课的发言,稍微有一点感想。与许多同学认为的一样,帝国主义的入侵是有历史必然性的。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使得中国国民思想落后,仍然处于愚昧封建的时代,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被瓜分和侵略的命运难以避免。虽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为中国带来的先进的技术,但是它只是不自觉的充当了历史的工具,并不值得感谢。我们应当利用资本主义带来的先进工业技术,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并以史为鉴,明晰当下应当抵制的不是技术,而是资本主义无孔不入的文化入侵。 首先,资本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其目的在于在被侵略国家谋取不正当的巨额利益。他们的侵略不仅摧毁了社会结构,泯灭了文明,还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忍的迫害和剥削。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使得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中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了冲击并逐渐解体,终于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入侵者毁灭了中国五千年的宝贵文物,抢夺财产和土地,这种行为是不值得感谢的。在马克思的文章中,曾经写到在英国人来到印度后,他们摧毁了印度的纺织车,将自己的纺织品运到印度买卖,由于忽略了公共工程部门,因此农业衰落了下来。作为英国资本时期的领头者,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唯一使命就是为英国完成资本积累,这也就意味着印度人民的贫困。对于中国则更是如此。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和屈辱,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太多的历史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侵略丑恶的行径。从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主义国家迫使我国签署了多条不平等条约,屠杀人民,破坏我国领土主权,掠夺领土,抢夺财富,打着传播西方文明的幌子来瓜分中国。因此也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的侵略与殖民在亚洲有着双重使命。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谈到:“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首先,对于破坏使命的理解,我除了前文所说的对国家文化经济的破坏,还指消除封建的东方专制制度。 在印度,封闭的文明使得其文化发展同生产与经济发展一样停滞不前,在莫卧儿帝国后期,封建统治谁若最后造成了国家四分五裂的状况。马克思在文章中

最新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事迹650字

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事迹650字 1840年起英吉利人带着贪婪的欲望,承载着满满的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的泛滥,战争的暴发,彻底洗刷中国在历史上的尊严。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事迹1 看完电影《鸦片战争》后,我的内心心潮澎湃,是呀!一百五十年前,是什么使一个伟大民族所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倒塌在一片茫茫的毒雾之中?是什么使一个古老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增添出一段被奴役的屈辱篇章?正是那散发出白色恐怖的恶毒之花,使堂堂中华七尺男儿变成骨瘦如柴的东亚病夫。 1840年起英吉利人带着贪婪的欲望,承载着满满的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的泛滥,战争的暴发,彻底洗刷中国在历史上的尊严。 可是现在,曾经销毁殆尽的毒品却又幽灵般的卷土重来,面对成千上万倍的利润越来越多杀人不见血的毒品又肆无忌惮的走进了中国。 曾经的百万富翁因吸食毒品变得倾家荡产,曾经幸福美满的家庭因吸食毒品变的支离破碎,曾经前程似锦的优秀学子变得一蹶不振,曾经大红大紫的明星变得身败名裂,数不胜数的真实事例告诉我们吸毒是非常可怕的,毒品的陷阱就像一个泥潭,掉下去了就别想再爬起来,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一些人吸毒则是在毒品贩子的煽风点火下走上一条不归路,一失足成千古恨呀!从此便和自己的身心越走越远。

灵魂被恶魔所侵蚀,意志被噩灵所摧残,一个大活人,便成了如行尸走肉般的傀儡,这是多么可悲呀!这都是因为有毒品这个披着红色面纱的魔鬼的存在。 毒品带给世界的只有毁灭,调查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0万人死于吸毒,有1000万因吸毒从而丧失了正常生活的能力。每年毒品的交易金额达到了8000亿美元,这些惊人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同学们我呼吁:每一个青少年都要学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远离不健康的追求,不要因一时的好奇掉入毒品的圈套。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 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民族的希望,为了宝贵的生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让我们一起携手与毒品斗争,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明天! 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事迹2 今天,我们在学校看了一部电一影,名叫《鸦片战争》。 故事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当时中国已经很腐败了。英美商人为了挣钱,而将一船船鸦片运往中国,发了一笔横财。大家自从吸食鸦片后,纷纷上瘾,便无一精一打采,收入也随之减少,每个人都病怏怏的。 林则徐为了不让中国家破人亡,于是在接到皇帝让他禁烟的命令时,很坚定地说:“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则徐想尽了办法,终于迫使英美商人一交一出鸦片。林则徐把鸦片集中在虎门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硝烟。 看了这部电一影,我明白了,英美之所以把鸦片运到中国,是因为中国弱小。如果以前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一样强大,英美就不敢欺负

初一历史:《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一、 概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1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 、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 “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 ”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计科B131 钟鹤立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随着鸦片战争,英军的一声炮响,打破了中国四千多年封建帝国,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状态。让一直自以为天朝上国的清帝国从梦中醒来,让与世隔绝的中国被迫的与世界相连。 鸦片战争除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情的战争,使中华百姓深受战火屠戮之余,鸦片战争还使当时的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由此中国社会被迫的受到了从本质上的变化。 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后,清王朝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这就使中国领海的独立主权受到了侵略,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发展得越来越快,这样积弱不堪的中国就成为了西方各个国家倾销商品的目标。之后,洋人和中国百姓的通商交流越来越多,当时的中国百姓的礼仪,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特别的在五个通商口岸中,洋货大量涌入,使当时中国手工业受到影响,产生了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买办”阶级,领土问题中突出的影响是被迫割让英国的香港岛,这样,香港岛就成为了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开放口岸,通商越来越多,因为《南京条约》进出口关税的损失和巨额赔款,使得清朝廷流失了大量的白银,使得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受到了冲击,这样,中国大量的农民成为了清朝廷的剥削对象,农民负担日益加重,这也为之后的太平天国等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埋下伏笔。 鸦片战争之后,持续的非法交易加剧了鸦片问题,白银大量外流,国民积弱加深,清王朝的统治开始出现危机,中华名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巨变”。 总的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的开端,它使得与世隔绝的中国与世界相连,但是之后,由于英国成功的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抽取关税,割地赔款,这就开了一个给当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例子,这使得之后西方列强狼狈为奸,侵略中国,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屈辱的时代。中国手工业受到洋货的倾销影响,农民受到通商口岸,赔款的影响,鸦片的影响,使得中国越加积弱,让中国四万万民众走向一个屈辱时代。

关于鸦片战争利弊的分析

鸦片战争利大于弊 09信息资源管理孙莹莹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鸦片战争亦是如此。就我而言,鸦片战争利大于弊。如果没有鸦片战争,国人可能现在还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封闭落后的生活。现就我的观点,做如下阐述: 诚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但是我们谁都不能否认鸦片战争带来的积极影响。 先来总体阐述一下,首先它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它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再者,它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最后作为划时代的战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再做如下具体说明: 1.经济上:鸦片战争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被打开,五口通商的开辟,外国商品开始流入,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在通商口岸甚至出现了外国人创办的新式企业。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 鸦片战争前,清统治者极力推崇程朱理学,造成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鸦片战争引起的民族危机和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摒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他们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尽管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限制,学习西方也只处于“器物”层次上,但在当时撕开了旧思想帏幕的一角,给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激励后人不断寻找救国之路。 社会各阶层都从各自的立场、不同的角度纷纷探讨救国图强的途径,各种学术理论也以此作为最迫切的研究课题,从而兴起了一股强大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救国图强的社会思潮。 3.社会更迭上:引起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更迭演变,牵引着各种思潮的产生、发展,驱动各种“新政”出台。 从鸦片战争时期的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兴起办军事、办工业的热潮,再到维新派的“变法”“维新”,直至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基础知识: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的衰败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和危害;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的英勇反抗;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受到的损失和巨大影响。 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当人类历史步入近代后,中国社会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冲击,经受了一个多世纪的蹂躏,最后远远落在了世界的后面。这一切的一切,就要从那次鸦片战争说起了··········· 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原料市场,西方资本主义的欲望之手慢慢的伸向了中国,这个正处于晚清,也即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上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的腐朽落后的国家。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仍然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不断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锁国。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距离。 然而这样的世界格局,如此甜美的梦定然是做不到天明了。 鸦片战争的爆发,开始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民族矛盾也越发的显现尖锐,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由于巨额的赔款,劳动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聚合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使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开启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纵然这一切的事情都已成为,但却时刻给我们长鸣着“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钟。我们也应当看到像林则徐那样的英雄,心中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高三历史复习关于鸦片战争的知识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

【高三历史复习关于鸦片战争的知识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 争时间是 【导语】进入高三的同学一定要加把劲努力复习了,首先学生要把握各方面的知识点,下面大将为大家带来高三 __学习知识点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予英国,并使英国得到领事裁判权。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英国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影响】外交方面——开与外国订约的先例;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国家主权——破坏国家领土主权;丧失领事裁判权;丧失关税自主权;给予列强最惠国待遇。 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大受打击,鸦片为患;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影响:1.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2.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开了勒索赔款恶例 3.打开中国东南沿海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4.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失败原因:1.客观: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不当 3.根本: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资本主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济南月考)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认识的局限是 ( ) A.表达了英国的贸易诉求 B.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 C.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D.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解析:B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从材料信息看,费正清认为,这场战争是由于“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造成的,即把战争发生的原因归结于清政府不愿意与英国进行平等的商贸往来,这从根本上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没有从战争的本质角度分析,排除。 2.(2014北京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之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竟不纳税。……丝绸(输美)美收百分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分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 ) A.领事裁判权 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C.开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解析:D 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向美国出口货物需缴纳高额关税,而美国向中国出口商品却仅需缴纳极少关税甚至免税,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是通过《南京条约》之“协定关税”条款获得这一侵略权益的,故D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指洋人在中国犯罪按照其本国法律判决,故A项错误;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的,故B项错误;开放通商口岸显然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3.(2014年重庆文综,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解析:D 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一是时间“1876年”,二是李鸿章的身份(“中方谈判首脑”)和所属阶级、派别,三是材料的内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反对外国的侵略,因此A、B两项错误,从材料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第7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1)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3)《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未能真正实行。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 (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2)内容 ①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等。 ②19世纪70年代,打出“求富”的旗号,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 (3)意义: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开始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4)终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原因 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企业的诱导。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对国家和民族出路的探讨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对国家和民族出路的探讨 姓名:郭超学号:B09020608 鸦片战争以后,农民群众斗争风暴是清朝末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的结果,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人以耻辱和痛苦,封建主义的转嫁战争危机,深化阶级矛盾,终于导致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洪流――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把近代中国农民的反封建斗争推向了高潮。 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两个历史意义:(1)历时14年、遍及18省的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其规模之浩大,战事之激烈,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为农民革命战争史上所罕见。太平天国的农民英雄们在这次战争中坚忍不拔,英勇奋斗,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勇敢地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武装干涉,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2)完整的表达了农民的理想,是近代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864年7月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清王朝度过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逐步恢复了相对稳定。但地主阶级的官僚们不能忘却险些灭亡于农民大起义和外国军队蹂躏京城的深创剧痛,所以从维护当前的社会得以继续的需要出发,开始了一场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几乎与此同时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但头脑比较清醒的比如奕訢,地方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在平内忧,遭遇外患的内外征战中,亲眼见到西方的船坚炮利,从而预感到一种潜在的长远的威胁。于是,这些人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并付诸了实践。“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作为纲领,形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具有三大历史作用:(1)这些洋务活动是地主阶级官僚在内忧外患之后花了很大力气寻求中国富强的结果。这些企业从生产方面来说,一般都采用了机器生产,大批工人组织在机器周围,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根本转变,这是区别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旧式官办手工业的根本点这些军事工业已初步具备了资 本主义性质。

对鸦片战争性质的分析

对鸦片战争性质的分析 12级行政管理 李娜 L01214005 摘要:鸦片战争具有进步性,从长远来讲,从客观来讲,他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生产力,也带来了先进的民主思想。这一点,与蒙古入侵迥然相异。 当时的英国,外霸做的很好,但內圣不如中国,所以说鸦片战争是野蛮国家的沦陷。马克思的观点是:当时的英国由于生产力发达(即外霸发达),客观上那个促成了英国有自己的内圣,即英国有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相匹配的思想上层建筑,如民主自由思想等。 英国入侵中国,是侵略战争,是赤裸裸的野蛮。当时的英国文明程度发育不成熟,他们的民主自由只对英国人实行,并不把中国人和黑人当人看待。如果换做是现在的中国,鸦片战争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从长远看来,英国的侵略给我们带来了更先进的生产力,也给我们带来了民主自由思想。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强调: 1、在马克思看来,外王(即经济基础)决定内圣(思想上层建筑)。因为英国外王发达,所以有更为高级的内圣。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走向腐化。英国完成了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外交方面,中国推行“闭国锁国”政策,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却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窥得英国有更为高级的内圣。 2、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外王进行影响,所以说李鸿章等人当时所倡导洋务运动,没看到内圣外王的统一性,只学习外王不学习人家的内圣是不行的,当时所提倡的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说我国的传统内圣阻碍了西方外霸在中国的发展。当时中英两国的的思想文化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分别是:中国,宋明理学僵化,统治者大肆进行文字狱,束缚个性发展;英国,经过文艺复兴,启蒙思想的洗礼,近代科学得到发展。 一般来讲,生产力越发达,也就是外霸做得越好,思想就越先进,也就是内圣做的越好,反过来也成立。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类历史往往是“进步与道德的二律背反”,也就是说,内圣的国家由于文明不成熟,通过侵略的方法,客观上促进了落后国家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侵略者的本意,这是人类的小悲剧,如鸦片战争。 在一定时期,在生产力和思想落后的国家,也可以因为某种偶然性而变成外霸的国家灭掉文明国家,这是人类的悲剧,如蒙古灭宋。蒙古的兴起,对人类社会来说是一个意外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前,人类的历史已经画下了一个圈子:农耕征服自然、野蛮强于农耕、自然限制野蛮,任何一个游牧部族想要发展,就首先要让自己脱离野蛮。而蒙古,却是个例外造成这个事件的,并不是人力,而是自然。在自然史上,十三世纪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的大事,按照德国气候学者的说法,就是小冰河期的降临。气候的剧烈改变,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当时的气候严峻到何种程度呢?按照史书的记载是临安年年下大雪。这样的状况放到北方的苦寒地带影响会有多大,这实在不能想象。由于秦淮一线的作用,气候的影响对于南宋并不是太大,可对于北方各国,尤其是农耕国家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所以说,蒙古灭宋,带有偶然性。 但是到了人类文明的辉煌时期,内圣和外霸都成熟的国家,是不会用侵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