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第1课时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1)

4.4 第1课时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1)
4.4 第1课时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1)

4.4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第1课时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1)

基础巩固

1.如图,在△ABC 中,DE ∥BC .若AD AB =13

,DE =4,则BC =(D ) A .9 B .10 C .11 D .12

(第1题) (第2题)

2.如图,CD 是Rt △ABC 斜边上的高,则图中相似三角形的对数是(D )

A .0

B .1

C .2

D .3

3.如图,为估算某河的宽度,在河对岸边选定一个目标点A ,在近岸取点B ,C ,D ,使得AB ⊥BC ,CD ⊥BC ,点E 在BC 上,并且点A ,E ,D 在同一条直线上.若测得BE =20 m ,EC =10 m ,CD =20 m ,则河的宽度AB 等于(B )

A .60 m

B .40 m

C .30 m

D .20 m

(第3题) (第4题)

4.如图,在△ABC 中,∠AED =∠B ,DE =6,AB =10,AE =8,则BC 的长为=

152

. 5.(金华中考)如图,直线l 1,l 2,…,l 6是一组等距的平行线,过直线l 1上的点A 作两条射线,分别与直线l 3,l 6相交于点B ,E ,C ,F .若BC =2,则EF 的长是5.

(第5题) (第6题)

6.如图,BE ,CF 是△ABC 的中线且相交于点G .求证:BG =2EG .

【解】 连结EF .

∵BE ,CF 为△ABC 的中线,

∴EF 为△ABC 的中位线,

∴EF ∥BC ,

∴△EGF ∽△BGC ,

∴EG BG =EF BC =12

, ∴BG =2EG .

综合提能

7.如图,△ABC 内接于⊙O ,∠BAC 的平分线分别交⊙O ,BC 于点D ,E ,连结BD ,则图中相似三角形有(C )

A .1对

B .2对

C .3对

D .4对

(第7题)

【解】 ∵∠D =∠C ,∠CAD =∠DBE ,

∴△BDE ∽△ACE .

∵AD 平分∠BAC ,∴∠BAD =∠CAD .

又∵∠D =∠C ,

∴△ABD ∽△AEC .

∵∠DBC =∠CAD =∠BAD ,∠D =∠D ,

∴△BDE ∽△ADB .

∴共有3对相似三角形.

8.如图,Rt △ABC 的斜边AC 上有一动点D (不与点A ,C 重合),过点D 作直线截△ABC ,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则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共有3条.

(第8题)

【解】 ①如图,过点D 作DE ∥BC 交AB 于点E ,

则△AED ∽△ABC .

②如图,过点D 作DF ∥AB 交BC 于点F ,

则△CFD ∽△CBA .

③如图,过点D 作DG ⊥AC 交AB 于点G ,

则△ADG ∽△ABC .

综上所述,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共有3条.

9.如图,点A ,B ,C ,D 在⊙O 上,AC ⊥BD 于点E ,过点O 作OF ⊥BC 于点F .求证:

(1)△AEB ∽△OFC .

(2)AD =2OF .

(第9题) 【解】 (1)连结OB ,则∠BAE =12

∠BOC . ∵OB =OC ,OF ⊥BC ,∴∠COF =12

∠BOC , ∴∠BAE =∠COF .

∵AC ⊥BD ,OF ⊥BC ,∴∠OFC =∠AEB =90°,

∴△AEB ∽△OFC .

(2)∵△AEB ∽△OFC ,∴AE BE =OF CF

. 由圆周角定理,得∠D =∠BCE ,∠DAE =∠CBE ,

∴△ADE ∽△BCE ,∴AD BC =AE BE ,∴OF CF =AD BC

. ∵OB =OC ,OF ⊥BC ,∴BC =2CF ,

∴AD =BC CF

·OF =2OF ,即AD =2OF . 冲刺高分

10.如图,在△ABC 中,∠ABC =90°,AB =3,BC =4.

Q 是线段AC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Q 作AC 的垂线交线段AB (如图①)或线段AB 的延长线(如图②)于点P .

(1)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求证:△AQP ∽△ABC .

(2)当△PQB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AP 的长.

(第10题)

【解】 (1)∵PQ ⊥AC ,∠ABC =90°,

∴∠AQP =∠ABC .

又∵∠A =∠A ,∴△AQP ∽△ABC .

(2)在Rt △ABC 中,AB =3,BC =4,

由勾股定理,得AC =AB 2+BC 2=5.

当△PQB 为等腰三角形时,分情况讨论:

①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如题图①.

∵∠QPB 为钝角,

∴当△PQB 为等腰三角形时,只可能是PB =PQ .

由(1),得△AQP ∽△ABC , ∴AP AC =QP BC ,即3-PB 5=PB 4,解得PB =43, ∴AP =AB -PB =3-43=53

. ②当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题图②.

∵∠QBP 为钝角,

∴当△PQB 为等腰三角形时,只可能是PB =BQ .

∵BP =BQ ,∴∠BQP =∠P .

∵∠BQP +∠AQB =90°,∠A +∠P =90°,

∴∠AQB =∠A ,∴BQ =AB ,∴BP =AB ,

∴AP =2AB =2×3=6.

综上所述,当△PQB 为等腰三角形时,AP 的长为53

或6.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 知识点: 1. 对应角________,对应边_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________,对应边_________. 3. 相似三角形中,对应边的比叫做___________(或相似系数). 4.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1)先证_____组对应角相等. (2)先证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____________. (3)先证三边对应___________. 5.如图1,如果ΔABC与ΔA/B/C/的相似比是AB∶A/B/=k,那么ΔA/B/C/与ΔABC的相似比是_ . 6.在图2和图3中: 要证明ΔADE∽ΔABC,只需先证明_________(填一个条件)。 7.在图3中,若DE∥BC,DB∶DA=9∶4,则ΔABC与ΔADE的相似比是______. 8.如图4, ABCD中,G是BC边延长线上一点,AG交DB、DC于E、F, 则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共有_____对;若AE∶EF=4∶3则ΔAFD与ΔGFC的相似比是______. 9.如图5,当∠ADC=∠____时,ΔABC∽ΔACD;当A2=_________时,ΔABC∽ΔACD. 10. ΔABC的三边长为3、4、5,ΔA/B/C/的最短边为5,若ΔABC∽ΔA /B / C /,则ΔA/B/C/的面积为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DE∥BC,EF∥A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2.如图,P是Rt ABC △斜边AB上任意一点(A,B两点除外),过P点作一直线,使截得的三角形与Rt ABC △相似,这样的直线可以作()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3.如图,D、E分别是AB、AC上两点,CD与BE相交于点O,下列条件不能使ΔABE和ΔACD相似的是() A. ∠B=∠C . ∠ADC=∠AEB C. BE=CD,AB=AC D. AD∶AC=AE∶AB 4.在矩形ABCD中,E、F分别是CD、BC上的点,若∠AEF=90°,则一定有() A ΔADE∽ΔAEF B ΔECF∽ΔAEF C ΔADE∽ΔECF D ΔAEF∽ΔABF 5.如图,E是□ABCD的边BC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连结AE交CD于F,图中有相似三角形() 1

(完整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一)相似三角形 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①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与另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且三条对应边的比相等时,这两个(或几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即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②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相等; ③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得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①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其相似比k=1.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其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应边成比例. ②相似比具有顺序性.例如△ABC∽△A′B′C′的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为k,则△A′B′C′∽ △ABC的相似比,当它们全等时,才有k=k′=1. ③相似比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继学习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实质它是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这一点借助相似三角形可观察得出. 3、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条边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①定理的基本图形有三种情况,如图其符号语言: ∵DE∥BC,∴△ABC∽△ADE; (双A型) ②这个定理是用相似三角形定义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它不但本身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证明相似三角形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故把它称为“预备定理”; ③有了预备定理后,在解题时不但要想到“见平行,想比例”,还要想到“见平行,想相似”. (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例1、已知:如图,∠1=∠2=∠3,求证:△ABC∽△ADE.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课标要求 1.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似三角形及相似比的概念; 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推论; 3.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平行线法、三边法、两边夹一角法、两角法; 4.进一步熟悉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从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渗透类比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知识迁移 类比相似多边形的相关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师介绍:“相似”用符号“∽”来表示,读作“相似于”,2题可以用符号表示为 ∵△ABC∽△DEF,

∴A=∠D,∠B=∠E,∠C=∠F;AB AC BC DE DF EF ==. 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呢?反过来 ∵A=∠D,∠B=∠E,∠C=∠F;AB AC BC DE DF k EF === ∴△ABC∽△DEF. 师介绍:△ABC与△DEF的相似比为k,△DEF与△ABC的相似比为1 k . 追问:当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引出课题: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回顾学习三角形全等时,我们知道,除了可以验证所有的角和边分别相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外,还有判定的简便方法(SSS,SAS,ASA,AAS).类似地,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是不是也存在简便的判定方法呢? 二、探究归纳 (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探究1:如图,任意画两条直线l1,l2,再画三条与l1,l2都相交的平行线l3,l4,l5.分别度量l3,l4,l5在l1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 ,BC和在l2上截得的两条线段DE,EF的长度, AB BC 与 DE EF 相等吗?任意平移l5. AB BC 与 DE EF 还相等吗? 当l3//l4//l5时, 有AB DE BC EF =, BC EF AB DE =, AB DE AC DF =, BC EF AC DF =等. 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迁移:将基本事实应用到三角形中, 当DE//BC时,有

教案:4.4 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4.4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的探索过程. 2、掌握“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能运用上述两个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重点与难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及其应用. 2、例3的解答首先要选择用什么判定方法,然后利用方格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是否对应成比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计算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 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 重要方法: 1、利用两对对应角相等证相似,关键是找出两对对应角. 2、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中,三边对应是有序的即:大

C 对大,小对小,中对中. 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一定要弄清边与角的位置关系.即边是指夹角的两边,角是成比例的两边的夹角. 4、在相似三角形条件(3)中,如果对应相等的角不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如在图4-3-14△ABC 中,AB =AC ,∠A =120°,在△A ′B ′C ′中,A ′B ′=A ′C ′,∠A ′=30°,可以说AB ∶A ′B ′=AC ∶A ′C ′,∠B =∠A ′,但两个三角形不相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直线定理 ∵DE ∥BC ,∴△ADE ∽△ABC (2 ∠A ′,∠B=∠B ′,∴△ABC ∽△A ′B ′C ′(3 ∵∠ACB=Rt ∠,CD ⊥AB ,∴△ABC ∽△ACD ∽△CDB 二、新课 1、合作学习 A B C A ′ B ′ C ′ 4-3-1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预备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预备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预备定理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过程方法:在探索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过程中,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在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教学重点】预备定理的证明与应用 【教学难点】预备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活动1 。 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定义既是判定也是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出示问题:如图,DE 学生猜想:相似。能得到△ADE ∽△ABC 吗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 (1)△ADE 与△ABC 满足“对应角相等”吗为什么 (2)△ADE 与△ABC 满足对应边成比例吗由“DE ∥BC ”的条件可得到哪些线段的比相等 (3)根据以前学习的知识如何把DE 移到BC 上去(作辅助线DF ∥AC )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要证△ADE ∽△ABC 只需证∠A=∠A ,∠B=∠2,∠C=∠3←——由平行得 =AD AE DE AB AC BC ? =?? 由DE ∥BC 得 相似定义 只需证出:DE AD BC AB =或DE AE BC AC = 由于DE 、BC 不在同一直线上,故可以通过做辅助线平移DE ,将DE 、BC 放在同一直线上 ; 证明: 过D 点作DF ∥AC 交BC 于F ∵DE ∥BC ,DF ∥AC ∴四边形DFCE 是□ ∴DE=CF ∵DF ∥AC ∴CF AD BC BD = ∴DE AD BC BD = ∵DE ∥BC ∴ = AD AE BD AC ∵DE ∥BC ∴∠A=∠A ,∠1=∠B ,∠2=∠C ∴△ADE ∽△ABC BC DE AC AE AB AD = =∴ B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证两个相似三角形应该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是文字语言的“△ABC与△DEF相似”,那么就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没有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而如果是符号语言的“△ABC∽△DEF”,那么就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写在了对应的位置上。 方法一(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这是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引理,是以下判定方法证明的基础。这个引理的证明方法需要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证明) 方法二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方法三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方法四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方法五(定义)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一定相似的三角形 1.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一定(肯定)相似。 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肯定)相似 (两个等腰三角形,如果其中的任意一个顶角或底角相等,那么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3.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肯定)相似。 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 1.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直角三角形相似,并且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也相似。 编辑本段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推论 推论一:顶角或底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推论二:腰和底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推论三: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推论四: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都相似。推论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推论六: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

A B C A 1 B 1 C 1 A B C D O 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可简述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图,在ABC ?与111A B C ?中,1A A ∠=∠,1111 AB AC A B AC = ,那么ABC ?∽111A B C ?. 【例1】 如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 2OA =,3OB =,6OC =,4OD =. 求证:OAD ?与OBC ?是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 知识精讲

A B C D A B C D E 【例2】 如图,点D 是ABC ?的边AB 上的一点,且2AC AD AB =g . 求证:ACD ?∽ABC ?. 【例3】 如图,在ABC ?与AED ?中, AB AC AE AD = ,BAD CAE ∠=∠. 求证:ABC ?∽AED ?. 【例4】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 .有两边对应成比例且一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B .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C .有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D .一条直线截三角形两边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例5】 在ABC ?和DEF ?中,由下列条件不能推出ABC ?∽DEF ?的是( ) A .A B A C DE DF = ,B E ∠=∠ B .AB AC =,DE DF =,B E ∠=∠ C .AB AC DE DF = ,A D ∠=∠ D .AB AC =,DE DF =,C F ∠=∠

九下 相似三角形4种判定方法 知识点+模型+例题+练习 (非常好 分类全面)

①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如图:l 1∥l 2∥l 3。 则,,,…AB BC DE EF AB AC DE DF BC AC EF DF === ②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③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4推论:如果一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条边,截其它两边(或其延长线),那么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推论○4的基本图形有三种情况,如图其符号语言:∵DE ∥BC ,∴△ABC ∽△ADE ; 知识点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符号语言: 拓展延伸: (1)有一组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2)顶角或底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例题1.如图,直线DE 分别与△ABC 的边AB 、AC 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D 、E ,由ED ∥BC 可以推出 AD AE BD CE = 吗?请说明理由。(用两种方法说明) 例题2.(射影定理)已知:如图,在△ABC 中,∠BAC=90°,AD ⊥BC 于D. 求证:(1)2AB BD BC =?;(2)2AD BD CD =?;(3)CB CD AC ?=2 例题3.如图,AD 是Rt ΔABC 斜边BC 上的高,DE ⊥DF ,且DE 和DF 分别交AB 、AC 于E 、F.则 BD BE AD AF =例题精讲 A E D B C A B C D

吗?说说你的理由. 例题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已知过点B 作BE ⊥CD 于E,连接AE ,F 为AE 上一点,且∠BFE=∠C (1) 求证:△ABF ∽△EAD ; (2)若AB=4,∠BAE=30°,求AE 的长;3分之8倍根号3 (3)在(1)(2)条件下,若AD=3,求BF 的长。 2分之3倍根号3 随练: 一、选择题 1.如图,△ABC 经平移得到△DEF ,AC 、DE 交于点G ,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 )D A . 3对 B . 4对 C . 5对 D . 6对 2.如图,已知DE ∥BC ,EF ∥AB ,则下列比例式中错误的是( )C A D C B E F G F E D C B A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的探索过程. 2、掌握“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能运用上述两个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重点与难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及其应用. 2、例题的解答首先要选择用什么判定方法,然后利用方格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是否对应成比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计算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 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C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直线定理 ∵DE∥BC,∴△ADE∽△ABC (2)判定定理1: ∵∠A=∠A′,∠B=∠B′,∴ △ABC∽△A′B′C′ (3)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结论

∵∠ACB =Rt ∠,CD ⊥AB ,∴△ABC ∽△ACD ∽△CDB 二、新课 1、合作学习: 下面我们来探究还可用哪些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类似于三角形全等的“SAS ”、“SSS ”判定方法,三角形相似还有两个判定方法,即判定定理2和判定定理3. 2、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简单说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A ′B ′C ′和△ABC 中, ∠A ′=∠A ,A ′B ′∶AB =A ′C ′∶AC 求证:△A ′B ′C ′∽△ABC 定理的几何格式: ∵∠A =∠A ′ AB A ′B ′ =AC A ′C ′ ∴△ABC ∽△A ′B ′C ′ 3、例题讲解 例:如图已知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AD AB =AE AC 求证:DE ∥BC . 4、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单说成: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几何格式 ∵AB A ′B ′ =AC A ′C ′ =BC B ′C ′ ∴△ABC ∽△A ′B ′C ′ 三、探究活动: 在有平行横线的练习薄上画一条线段AB ,使线段A ,B 恰好在两条平行线上,线段AB 就 A B C A ′ B ′ C ′ A B C D E A B C A ′ B ′ C ′

初中数学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教案

课题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总第3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活道镇初级中学 陆炳泉 教学目的: (1) 会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如△ABC ∽ △C B A '''; (2) 知道当△ABC 与△C B A '''的相似比为k 时,△C B A '''与△ABC 的相似比为1/k . (3) 理解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4) 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操作—比较—发现—归纳”分析 问题. (5) 在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应用. 一. 创设情境 谈话复习引入课题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 与△A′B′C′中, 如果△A=△A ′, △B=△B ′, △C=△C ′, 且k A C CA C B BC B A AB =' '=''=''. 我们就说△ABC 与△A ′B ′C ′相似,记作△ABC△△A ′B ′C ′,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A ′B ′C ′, 则有△A=△A ′, △B=△B ′, △C=△C ′, 且A C CA C B BC B A AB ' '=''=''. (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活动:明确 (1)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2)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如△ABC ∽ △C B A '''; (3)当△ABC 与△C B A '''的相似比为k 时,△C B A '''与△ABC 的相似比为1/k . 活动1 (教材P 40页 探究1) 如图27.2-1),任意画两条直线l 1 , l 2,再画三条与l 1 , l 2 相交的平行线l 3 , l 4, l 5.分别量度l 3 , l 4, l 5.在l 1 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 BC 和在l 2 上截得的两条线段DE, EF 的长度, AB ︰B C 与DE ︰EF 相等吗?任意平移l 5 , 再量度AB, BC, DE, EF 的长度, AB ︰B C 与DE ︰EF 相等吗?

完整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一)相似三角形 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①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与另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且三条对应边的比相等时,这两个(或几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即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②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相等; ③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得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①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其相似比k=1 ?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其 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应边成比例. ②相似比具有顺序性.例如△ ABC A B,的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为k,则△ A B' 0 △ ABC的相似比「当它们全等时,才有k=k' =1 ③相似比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继学习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实质它是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的倍数,这一点借助相似三角形可观察得出. 3、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条边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①定理的基本图形有三种情况,如图其符号语言: ?/ DE // BC ,???△ ABC ADE ; ②这个定理是用相似三角形定义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它不但本身有着广泛的 应用,同时也是证明相似三角形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故把它称为预备定理”; ③有了预备定理后,在解题时不但要想到见平行,想比例”,还要想到见平行,想相似 (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 形相似。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例1、已知:如图,/ 仁/ 2=7 3,求证:△ AB(0A ADE A (双A型)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

3.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2.经历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过程,体验画图操作、类比猜想、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4.通过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两种判定定理,会运用两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 (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问题:(1) 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你有哪些方法? 方法1:通过定义(不常用) 方法2:通过平行线(条件特殊,使用起来有局限性) (2) 思考:有没有其它简单的办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3)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承前启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类比联想、猜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问题: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 (2)由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启发我们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猜想相 设计意图: 回顾三角形全等条件,用类比展开思维,按顺序展开探究。三、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1.猜想一:类比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2.带领学生画图探究: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的k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2)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对两个三角形三组对应角进行度量,对猜想结论得到数据准确的验证,初步形成结论。 (3)学生口述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3.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 (命题是否正确,需要理论严谨的证明,教师带领学生探求证明方法) 如图,在ABC ?和' ' 'C B A ?中, ' ' ' ' ' 'C A AC C B BC B A AB = =, 求证:ABC ?∽' ' 'C B A ? 分析:(1)要证两个三角形相似,目前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三角形相似的定义(显然条件不具备);二个是上节课学习的利用平行线来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为了使用它,就必须创造具备定理的基本图形的条件。怎样创造呢? (2)学生会想到把小的三角形移动到大的三角形上,然而如何实现平移呢? (3)引导学生整理证明思路,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证明:在线段' 'B A(或它的延长线)上截取AB D A= ',过点D作DE∥' 'C B,交' 'C A 于点E,根据前面的定理可得DE A' ?∽' ' 'C B A ?. ' ' ' ' ' ' ' ' C A E A C B DE B A D A = = ∴. , ' ' ' ' ' ' ' AB D A C A AC C B BC B A AB = = =, 又 . ' ' ' ' ' C A AC C A E A = ∴ . 'AC E A= ∴ 同理 DE=BC. DE A' ? ∴≌ABC ?. ABC ? ∴∽' ''C B A ?. 4.命题改成定理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中考要求 重难点 1.相似定义,性质,判定,应用和位似 2.相似的判定和证明 3.相似比的转化 课前预习 相似三角形的由来 两千六百多年前,埃及有个国王,想知道已经给他盖好了的大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于是,命令祭司们去丈量.可是,没有一个祭司知道该怎样测量,往这个问题面前,祭司们个个束手无策.既然,人是不可能爬到那么高大的塔顶上去的;即使爬上去了,由于塔身是斜的,又怎样来量呢?一时,金字塔的高度成了一个难题.国王一气之下,杀死了几个祭司,同时悬赏求解答. 有一个叫法涅斯的学者,看到国王的招字后,决心解決这个难题.他想了好几个解题的方案,但都行不通.失败并没使他灰心.法涅斯索性来到外面,一边踱步,一边思索著解決的辦法,以致撞到树上.于是,他转了个圈,又走下去.太阳把他的影子投到地上,他走到那里,影子也跟到那里.这时,他突然看到自己的影子,于是想:是不是可以请太阳来帮忙呢?在古埃及人的眼里,太阳是万能的,太阳能给人温暖,能帮助人们确定方向,法涅斯眼前一亮,他清楚记得,早上和傍晚每个物体都拖著一个长长的影子,而中午每个物体的影子都很短…那么,是不是有一个时刻,物体的影子就等于物体的高度怩?﹁他自言自

语起来. 想到这里,法涅斯就找了一根竿子,竖在太阳底下,认真观察、测量起來.经过几天的观察、测量,法涅斯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一有一个时候,物体的影子等于物体的高度.于是,他去测量好金字塔底边的长度,并把数据记下来.然后,他毫不犹豫地揭下了悬挂的招字.国王得到“有人揭下招字”的报告后,高兴万分,派人把法涅斯召进王官,盛情款待,一切准备停当后,国王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举行测塔仪式.测塔这天,国王在祭司们的陪同下,和法捏斯一起来到金字塔旁.看热闹的人黑压压一片,喧闹着,拥挤著,他们等待着壮观的一刻到来,法涅斯站在测塔指挥台上,俨然像个天使,一动也不动地注视着自己的影子.看看时间快到了,太阳光给每一个在旁的人和巨大的金字塔都投下了黑黑的影子.当法涅斯确定他自己的影子已等于他的身高时,便发出了测塔的命令。这时,助手们立即测出了金字塔的阴影CD 的长.接着,法涅斯十分准确地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最后,他还把测量金字塔高度的秘密告訴大家.场上,发出一阵热烈的观呼声.当然,法涅斯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原理测得了塔高.在法捏斯以前,还沒有人知道这个原理呢!法捏斯第一次发现、利用这个原理.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在这个基础上,法涅斯进一步研究,得出一个法则:在任意两個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中,对应边的比率也相等.从而,找到了在任何季节里,在任何时候都能测塔高的方法. 例题精讲 模块一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角对应相等、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相似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如图,在ABC △与A B C '''△中,',','A A B B C C ∠=∠∠=∠∠=∠, ''''''AB BC AC A B B C A C == ,则ABC △与A B C '''△相似,记作ABC A B C '''△∽△,符号∽读作“相似于” . A ' B ' C ' C B A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是1.“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形”,“相似形”不一定是“全等形”. 【例1】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求证:MEF MBA △∽△. M F E D C B A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4 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教案

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的探索过程. 2、掌握“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能运用上述两个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重点与难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及其应用. 2、例3的解答首先要选择用什么判定方法,然后利用方格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是否对应成比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计算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 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 重要方法: 1、利用两对对应角相等证相似,关键是找出两对对应角. 2、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中,三边对应是有序的即:大对大,小对小,中对中. 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一定要弄清边与角的位置关系.即边是指夹角的两边,角是成比例的两边的夹角. 4、在相似三角形条件(3)中,如果对应相等的角不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如在图4-3-14△ABC 中,AB =AC ,∠A =120°,在△A ′B ′C ′中,A ′B ′ =A ′C ′,∠A ′=30°,可以说AB ∶A ′B ′=AC ∶A ′C ′,∠ B =∠A ′,但两个三角形不相似. A B C A ′ B ′ C ′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年 级 九年级 课题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 了解相似三角形及相似比的概念; 2. 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 3. 掌握相似三角形两种判定方法:平行线法,三边法. 过程 方法 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从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情感 态度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渗透类比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 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相似多边形? 2.怎样判断两个多边形相似? 3.三角形也属于多边形吗?相似三角形属于相似多边形吗? 4.给相似三角形下定义. 5.怎么样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二、自主探究 (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 教材40页探究1 ●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分析: 1.线段AB,BC,DE,EF 的长度随着直线5,43,l l l 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吗? 2.猜测BC AB 与EF DE 相等吗? 3.通过画图,测量,计算验证你的猜想. 4.用数学语言描述你的发现. 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教师点拨:其它成比例的线段还有哪些?实际上,线段左上、左下、左全,右上、右下、右全只要写在对应位置, 所得比就是相等的. ●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 1.定理图形中的直线21,l l 交点在直线43,l l 上时,对应线段还成比例吗? 2.擦去四周的部分,只留下△ABC 和△ADE ,原来的对应线段还成比例吗? 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构的推论 (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 平行线法 在上面的两幅图形中,△ABC 和△ADE 相似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吗?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 教师组织学生按照探究要求进行活动,并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逐步完善探究到的结论. 教师进行必要点拨,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的成比例线段以及他们的内在联系. 教师利用图形的变化自然将教学内容过渡到推论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逐步认识到定理内容在三角形中体现,从而得到推论,学生尝试叙述,教师引导完善,规范. 复习相关知识,引出课题。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感知事物之间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的关系.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 通过实践,建立感性认识,再通过语言描述建立理性认识(定理). 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次体会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23

怎样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怎样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何正确理解与灵活应用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各种判定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构成了平面几何问题的两大基本思想体系,也就是说,平面几何中的大量问题,主要依赖于全等形或相似形求解. 1.利用“定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属演绎性定义,又称实质性定义,定义指出这个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主要特征.由于它从“等角”和“比例线段”两个方面在数量关系上作出了明确规定,所以,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就成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推导其它判定方法的理论依据.(有些演绎性定义不能作为判定方法应用,例如平行线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由于无法从其他途径得知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是否相交,故平行线的定义不能用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图1,在△ABC和△A′B′C′中, ∵∠A=∠A′∠B=∠B′ ∠C=∠C′ ∴△ABC∽△A′B′C′. 这种判定方法正确无疑.但是由于它需要的条件太繁,应用时有不便之感,更主要的是它的实用价值不大.因此,人们不断研究、探讨,努力寻求只需少许条件,便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这是应具备的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 2.利用“预备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如图2,若DE∥BC.则△ADE∽△ABC.

显然,定理的题设部分简单易得,只需要一条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即可获得相似三角形. (1)定理证明的理论依据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2)定理构成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判定三角形相似问题中的重要地位.是否能在组合图形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予备定理的基本图形,直接影响着解题思路的顺利进展. (3)定理所需平行线大致有以下几种来源. ①利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②利用比例线段. ③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或梯形中位线. ④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或梯形的两底平行. ⑤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况添加的辅助平行线. [例1]已知:如图3,D是AB中点.CF∥AB, G、F、E、D在一条直线上. 分析:由已知CF∥AB,结合图形,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GCF∽△GAD, △CEF∽△BED,从而可以获得比例式 再由D是AB中点,易知AD=DB,

相似三角形判定两角法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AAS﹑ASA)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3的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2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SAS)的区别与联系: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2) 提出问题: 观察两副三角尺,其中同样角度(300与600,或450与450)的两个三角尺大小可能不同,但它们看起来是相似的。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角对应相等,它们一定相似吗? 延伸问题: 作?ABC与?A 1B 1 C 1 ,使得∠A=∠A 1 ,∠B=∠B 1 ,这时它们的第三角满足∠C=∠

C 1吗?分别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计算 11AB A B ﹑11BC B C ﹑11 AC A C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 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角满足 ∠C=∠C 1,11AB A B =11BC B C =11 AC A C 。 分别改变这两个三角形边的大小,而不改变它们的角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作出具体判断。) 探究方法: 探究3 分别改变这两个三角形边的大小,而不改变它们的角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观察在动态变化中存在的不变因素。) 归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 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 符号语言: 若∠A=∠A 1,∠B=∠B 1 ,则?ABC ∽ ?A 1B 1C 1 应用新知: 例2 如图27·2-7,弦AB 和CD 相交于⊙O 内一点P , 求证:PA ·PB=PC ·PD 。 分析:欲证PA ·PB=PC ·PD ,只需PA PC PD PB =,欲证PA PC PD PB =只需?PAC ∽?PDB ,O C A B D A B C A 1 B 1 C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角相等)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的运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在两个三角形中,只要满足两个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是三角形相似中最常用的一个判定方法. (2)公共角、对顶角、同角的余角(或补角)、同弧上的圆周角都是相等的,是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重要依据. (3)如果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只要再找到一对锐角相等即可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教材P48的例2,是一个圆中证相似的题目,这个题目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来分析、让学生说出思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出证明过程.并让学生掌握遇到等积式,应先将其化为比例式的方法. 例2是一个补充的题目,选择这个题目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个题的学习,掌握利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来求线段长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27.2.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打基础.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如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2=AD?AB, 那么△ACD与△ABC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 (3)如(2)题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D=∠B, 那么△ACD与△ABC相似吗?--引出课题. (4)教材P48的探究3 .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8例2). 分析:要证PA?PB=PC?PD,需要证,则需要证明这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由于所给的条件是圆中的两条相交弦,故需要先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然后利用圆的性质"同弧上的圆周角相等"得到两组角对应相等,再由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可得两三角形相似. 证明:略(见教材P48例2). 例2 (补充)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DF⊥AE于F,若AB=4,AD=5,AE=6,求DF的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