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综述

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综述
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综述

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综述

摘要: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传统中药中的常用药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黄芩的主要药理成分是黄芩苷,本文主要是从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上对黄芩作一综述,为后面的实验,研究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黄芩黄芩苷炮制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其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1】。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中主要成分,其中黄芩苷的含量又占总黄酮的80 %以上,所以目前许多含黄芩(黄芩苷) 的中(西) 药复方制剂均以黄芩苷作为质量控制标准,这也是本文选择黄芩苷来比较各种黄芩炮制品的原因。

1 黄芩的化学成分研究

黄芩含多种黄酮类成分:黄芩甙、汉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等,此外尚含有B一谷甾醇、苯甲酸、黄芩淀粉,根中还含有黄芩酶,其能促使黄芩苷和汉黄芩苷水解,生成黄芩素和汉黄芩素。黄芩素分子中带有3个邻位羟基,性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不溶于水的醌类衍生物,沉积在黄芩表面而显绿色。茎叶中含有黄芩苷及汉黄芩苷等。汉黄芩苷和黄芩心素是黄芩中特有的成分,前者是黄色结晶体,没有明显的熔点,热至230℃变为红棕色,至302℃变质而分解[2].

2 黄芩的炮制方法

黄芩的炮制方法有很多,现代炮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蒸法,煮法,酒炙法以及炒炭的方法。

2.1 历史沿革唐代有切制;宋代有酒炒、酒煮、炒香、炒焦、微炒、煅存性、姜汁炒等炮制方法;元代有去芦、醋浸炙、酒洗、酒浸焙、土炒等方法;明代增加了酒蒸制、童便炒、炒黑、醋浸、醋炒、猪胆汁炒、米泔制等方法;清代有皂角子仁侧柏制、吴茱萸制等炮制方法。现行主要有蒸、煮、酒炙和炒炭等炮制方法。[3]《中国药典》2010版载有黄芩片和酒黄芩。

2.2 净制主要是将原药材进行左杂、分选、净洗等处理,以除去药材中的泥沙、杂质、残留的非药用部位、变质品等,并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根部。根部表面往往具有粗栓皮,并带有部分茎叶。为保证药材质量,需要将杂质、非药用部位或质劣部分去除[4]。

2.3 切制是指将净选后的药材,经软化处理后,用一定的工具加工成符合规定的片、段、丝、块的过程。黄芩根部粗大,为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

2.4 炮制方法

2.4.1 炒制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清炒即取净药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出,放凉[5]。

2.4.2 煮制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辅料用量照各该品炮制项下的规定,煮至液体完全被吸尽,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5]。

2.4.3 包括酒炙、酒炖、酒蒸等。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5]。

2.4.4 姜汁制取净药材或饮片,加姜汁拌匀闷透,置锅内,文火炒至近干,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密闭贮存[5]。

2.4.5 应用米醋作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包括醋炙、醋煮、醋蒸等[5]。2.4.6 猪胆汁制使用猪胆汁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5]。

2.4.7 蜜制用炼蜜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5]。

2.4.8 米泔水制使用米泔水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6]。

2.4.9 土炒将灶心土碾成细粉,置于锅内,武火加热,炒至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拌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药物固有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6]。

2.4.10 童便制利用童便为辅料,对药材进行炮制的加工方法。[6]

2.4.11其他制法吴茱萸制:《本草述》称“吴茱萸炙者为其入肝散滞火也”;《本草述钩元》称“用吴萸制芩者,欲其入肝散滞火也”。大黄制: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用“大黄炒黄芩”治疗胀满。盐制:清代张宗良在《喉科指掌》三黄汤中用“盐水炒黄芩”[6]。

3 炮制研究

黄芩中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 它对多种细菌和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同时还有降压、镇痛、止血、抗过敏等作用。而这些黄酮类成分中, 最重要的是黄芩甙。所以黄芩的加工炮制是否恰当直接影响黄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实践证明,黄芩遇冷水就要变绿, 这是由于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 可酶解黄芩中的黄芩甙和汉黄芩甙, 产生葡萄糖醛酸和二种甙元, 即黄芩甙元和汉黄芩素。因黄芩甙元本身不稳定, 容易被氧化而变绿, 故黄芩变绿说明黄芩甙已被水解。黄芩甙水解又与酶的活性有关, 炮制时以冷水浸泡者酶的活性大, 而蒸和煮就可破坏酶, 使活性消失, 有利于黄芩甙的保存【7】。

3.1 黄芩蒸法及煮法的现代研究黄芩经过“蒸”或“煮”既可软化切片,又可破坏酶的活性,所得饮片质量较高。这两种方法相比之下,蒸法比煮法效果更好。因为蒸法的热含量高、穿透力强,杀酶效果也最好。虽然煮法较简单,但要接触水,会使部分苷溶于水中,造成一定的水解。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蒸法或煮法。黄芩可以采用下述方法进行炮制:取原药材, 除去杂质, 置蒸制容器里隔水加热, 蒸至透气一小时, 待质地软化, 取出趁热切片, 干燥。或将净黄芩投入沸水中煮, 用铲把翻动, 使黄芩受热均匀, 煮约10 分钟取出闷透, 切片干燥。这样炮制黄芩, 既便于加工切片, 又能保存黄芩的有效成分,提高药效。体现出中药炮制中杀酶保苷,保证中药质量的特点。另一方面, 酒既能凝固黄芩中的酶, 又是甙类的良好溶剂, 从传统观念讲, 酒有升提作用, 黄芩用酒制后可降低其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 又可增强清肺热之功[8]。

3.2 黄芩的产地加工研究大多数的黄芩都是片都是经过二次加工完成的,即是在产地采收新鲜的药材经过净选后晾干,调运各地,临床应用前再经过蒸法或煮法第二次加工。若药材采收后能及时进行加工,既可以避免黄芩中所含的苷类在晾晒过程不慎酶解,又可以减少加工时间。因此,建议改进产地加工方法,以缩减不必要的程序。

3.3 黄芩切制工艺现代研究对于黄芩的切制方法,传统多用冷浸、烫、煮等方法软化药材,以便于切片。宋霄宏等通过抗菌试验得出冷浸黄芩的抑菌作用比经加热处理的炮制黄芩作用弱。由于如上所述黄芩酶的原因,提倡生黄芩应尽可能避免用冷水浸泡,以免降低其抗菌的有效成分[9]。对于烫法,煮法切制黄芩,由于黄芩甙的含量随加热时间的增加和加热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因此,在加工炮制中,既要考虑到杀酶后的稳定作用,又要考虑杀酶的时间及温度,否则,黄芩甙的损失较大,药用效果降低[10]。煮法虽然能破坏酶的活性,由于甙类易溶于水而流失,故以煮沸10 min为宜;蒸法软化,以蒸汽处理约30 min为宜,趁热切片,既破坏了酶的活性,又保持了甙的含量,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11-13]。另据报道,黄芩在切制以前也有采用水焯制使之软化再切制成片的方法。实验证明:黄芩采用沸水焯制5 min~10 min,切制1 n1In~1.5 mrn饮片,80℃左右干燥的炮制方法质量较佳[13]还有人对中国药典黄芩[炮制]项下切片“避免暴晒”问题进行试验,以烘干与暴晒干燥作对比。根据外观性状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并无“发红”及明显的质量变化[14]

3.4 黄芩的酒制工艺现代研究酒制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因此,酒黄芩应用较广。杨

中林等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利用二阶导数光谱法,以黄芩苷的含量测定为指标,筛选了酒炙黄芩的最佳炮制条件:加酒量10%、加热温度120℃加热40 min[15]。王正璜等将黄芩置于卧式热压灭菌柜内,开通蒸气,至压强直达到1.0 kg/㎝2,温度达120℃,时间为30 min,然后取出,趁热切片,干燥后,加入12%~15%黄酒,拌匀后焖润,再用炒药机炒至近干,外表略带焦斑,取出摊晾后即得,既可减少黄酮类成分的损失,又通过高压热蒸气的穿透作用,破坏了酶的活性,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保存[16]。章仲懿等对黄芩酒炙时间与成分的关系进行考察,认为酒炙黄芩用黄酒焖润6 h左右为宜[17]。袁俊贤等采用正交试验法,以HPLC 法测定黄芩甙的含量,对酒炙黄芩的加酒量、加酒方式及炙炒温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炙炒温度为主要因素,从而优选了酒炙黄芩炮制工艺为每黄芩饮片100 kg,用黄酒10 kg拌匀,焖30 min,以130℃ (药温)炒干。并比较烘干法与干法炮制酒黄芩,结果二者黄芩甙含量基本相等,且烘干法成品色泽较炒干法色泽均匀,且无焦斑,因此是否可以烘法代替炒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8]。章仲懿等以黄芩苷和黄芩苷元为指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酒的类别及浓度对黄芩炮制品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和黄芩苷元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酒炙黄芩的黄芩苷和黄芩苷元的含量仅与酒的类别有关,用白酒炙的含量明显高于用黄酒炙的含量。这可能是由于白酒的乙醇含量(50%)高于稀释的白酒(含乙醇量14%)的乙醇含量,引起白酒炙品黄芩苷元溶解毒增加所致[19]。张清华等用薄层层析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滇黄芩炮制后的黄芩甙及汉黄芩甙含量比较后认为酒蒸品与清蒸品(不加酒蒸品)的含量均接近,说明两种炮制方法对黄芩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可以清蒸品代替酒炙品入药[20]。

3.5 黄芩炭制工艺现代研究黄芩炭制工艺研究较少,大部分有效成分经过炭制都被破坏了,于留荣等采用HPLC法测定炒炭品与生品中黄芩苷的含量,其结果表明:炒炭后黄芩苷仅为生品的8%~20%[21]。

4 黄芩的炮制方法比较

4.1黄芩蒸﹑煮﹑燀法的比较实验证明,沸水燀制5~10min的黄芩黄酮类成分损失较小,但用水量应为黄苓重的5—10倍,否则少量水燀制大量黄芩,因黄芩投入后水温降低过多,达不到抑酶的目的。一般掌握黄芩投入沸水中,水温不得低于75℃由于蝉制应在较短时间完成好,为便于切制,燀后立即堆润8—24h润透方能切片。实验证明采用蒸制黄芩的方法也能抑酶保甙。但蒸制时间过长,黄酮类成分有可髓被分解破坏,故应严格控制蒸制时间。蒸制时间一般应掌握在沸水蒸至透气后30min为宜。黄芩切制薄片较厚片溶出的黄酮类成分及浸出物多。但实际生产中切薄片时碎片较多,因此可考虑将黄芩切1.5 mm饮片为宜黄芩饮片的干燥,生产中可采用80~C烘干,但温度也不可过高,以防黄酮等成分分解破坏,影响饮片质量[22]。

4.2 冷水浸法,水蒸法,酒炙法的比较3种炮制品的黄芩苷的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对黄芩的质量要求, 即3种炮制方法均可行。从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结果可知, 黄芩的3种不同炮制品中所含黄芩苷的量以酒炙黄芩苷的含量最高, 达到16. 37%; 其次是水蒸品中的黄芩苷含量, 达16. 19%。将酒炙品与水蒸品2种炮制方法所得的黄芩苷提取率进行比较, 2种炮制方法对黄芩有效成分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23]。

4.3 黄芩的不同软化方法比较将减压蒸,高压蒸最佳工艺软化后的样品与药店方法进行比较,以多指标综合评分考察并优选最佳软化工艺。结果综合评分减压蒸法最高,结论得出减压蒸法为最佳软化方法,其对药材的内在质量无影响[24]。

4.4 黄芩饮片的产地加工方法比较趁鲜切制:黄芩( 子芩与枯芩) 新鲜药材,快速淋洗去除泥沙及杂物,晾干表面水分,切薄片,80 ℃鼓风干燥1. 5 h,筛去碎屑。产地加工炮制:黄芩( 子芩与枯芩) 新鲜药材,放置自然干燥,间隔不同时间测定水分并切制饮片,80 ℃

鼓风干燥1. 0 ~ 1. 5 h,筛去碎屑。传统炮制:黄芩( 子芩与枯芩) 新鲜药材,放置自然干燥,快速淋洗去除泥沙及杂物,蒸30 min,取出,切薄片,80 ℃鼓风干燥1 h,筛去碎屑。结果药材含水量在28% ~ 42% 时,不仅易于直接切制饮片,且饮片无变绿现象,浸出物及黄芩苷、黄芩素含量与传统方法炮制的黄芩饮片相近,可以作为黄芩饮片产地加工炮制的工艺条件[25]。

4.5 黄芩的酒炙方法比较方法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黄芩苷含量,并通过正交试验对酒炙黄芩的微波热力、加水量、微波时间三因素进行微波炮制黄芩的工艺考察,并与传统的酒炙法做比较。结果可用微波法炮制酒黄芩,微波法炮制黄芩的工艺为微波热力4O%,微波时间2.5 min,加水量为2O%。结论微波法炮制的酒黄芩中黄芩苷含量高于炙黄芩,正交设计中的微波时间对工艺影响显著,其次是微波热力,第三是加水量[26]。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2010版

【2】杨鹃,傅军鹏.黄芩活性成分及药效研究近况[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3O):271—273.

【3】蔡宝昌,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9。

【4】吕文海.中药炮制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6。

【5】中国药典2010版。

【6】闻永举,杨云,黄芩的炮制沿革及研究[N]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11(6),75-77。

【7】俞娥青怎样保护黄芩的有效成分【J】宜春医专学报,2000,12(2):105

【8】阮雪玲浅谈苷类中药的炮制【J】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 ITIONAL CHINESEMED ICINE2003 Vol. 19 No. 4。

【9】宋霄宏.炮制对黄芩体外抗菌作用的影响[J].中药材,1998,2(5):34.

【10】朱士刚.黄芩加工炮制品中黄芩甙的含量测定[J].基层中药杂志,1991,5(2):17.【11】凌罗庆.应用薄层层析法控制黄芩的炮制时间[J].中成药研究,1980,3(2):3O.

【12】唐恢天.两种加工方法对黄芩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29.[26]袁俊贤,邵依囡.黄芩切制工艺的研究[J].中成药,1993,15(11):2O.

【13】张兆宸,陈健.黄芩炮制方法的研究[J].中成药,1990,12(6):20.)

【14】袁俊贤,邵依囡.黄芩切制工艺的暴晒问题[J].中成药,1995,17(2):22.

【15】杨中林,卢凤兰.正交试验设计筛选酒炙黄芩的最佳条件[J].中药材。1996,19(9):453.

【16】王正璜,李敏.简述黄芩炮制方法的改进[J].基层中药杂志,1994。8(4):18.【17】章仲懿,谈宣忠.黄芩酒炙时间与成分的关系考察[J].中成药,1993。15(1o):17.【18】袁俊贤,邵依囡,许培坚.酒炙黄芩炮制工艺的研究[J].中成药,1994,16(2):22.【19】章仲懿,戴鸾春,边崇安.酒的类别对黄芩炮制的影响[J].中药材,1994,17(6):28.

【20】张清华,涂茂涮,张强.滇黄芩炮炙的化学研究(一)[J].中成药研究。1986。9(1):17.

【21】于留荣,王孝涛,刘美蓝.黄芩炮制的研究.炮制对粘毛黄芩主要成分的影响[J].中成药研究,1982,5(6):16.

【22】张兆宸,陈健黄芩炮制方法的研究[J]中成药,1990,12(6):20-21

【23】徐娜红, 全金龙,炮制方法对黄芩中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0,8,3(16):100

【24】廖建萍,任卫琼,阎敏,黄芩不同软化方法的比较研究[J]传统医药,2007,16(20)【25】李丽,张春,肖永庆等,黄芩饮片的产地加工方法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4,17(8):1-3

【26】窦志英,张毅,陈新培等酒黄芩炮制方法的研究[J]天津药学,2002,12,12(6):17-19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提取方法探究8

宁夏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提取方法研究 姓名梁玉彩 性别女 学号 30 年级 07级 专业化学教育 系(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王芸芸 2011年5 月16 日

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黄芩苷的提取方法研究 论文完成日期:2011年5月16日 指导教师签字:

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黄芩苷的提取方研究 摘要 黄芩是我国传统中药,其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铜类化合物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目前,黄芩主要通过煎煮法、回流法等提取,但这些方法存在有效成分提取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参阅今年来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整理综述,以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较高,黄芩苷的提取工艺多种多样,各有优劣,并且黄芩苷有很重要的药理作用,已成为多种中成药的组成之一,其提取方法有超滤、水提酸沉淀、醇提酸沉法等,今年来发展起来的先进方法值得关注。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提取方法 Abstract: The skullcap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 is copper compounds baicalin, Han baicalin, baicalein, wogonin and so on. Currently, baicalin mainly through boiling, reflux extraction method, etc., but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these methods the problem of low extraction efficiency, by referring to the literature this year, and to collate review to baicalin and baicalein were higher, Extraction of baicalin diverse, each wi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baicalin have important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has become one of a variety of proprietary composition, methods of ultrafiltration and its extraction, water extraction and acid precipitation, alcohol extraction and acid Journal of Law, and so this year to develop advanced methods of concern。 Key words: baicalin; chemical composition; extraction method

黄芩中黄酮类成分提取

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王丽723000) 摘要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1]研究表明,黄芩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在医药和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用途,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过敏、调节免疫、调节心血管、解热、降压、降血糖等药理活性[2]。其传统提取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回流提取法等,新提取法有酶提取法等。本文分别对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提取进行讲述,以期为黄芩黄酮类成分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芩黄酮提取 1、黄芩苷的提取: 1.1 传统提取方法 黄芩苷的传统提取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回流提取法等。 1.1.1 煎煮法 采用煎煮法提取黄芩苷时,影响因素主要有浸泡温度、煎煮次数、加水量及煎煮时间等。李晓芳等[3]对黄芩苷用水提取工艺中的降解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以水为溶剂提取黄芩药材中的黄芩苷时,宜在60℃以上条件下浸泡处理,或者将黄芩药材首先煮沸,可减少黄芩苷的降解,提高黄芩苷的提取率;而李建华等[4]进一步研究却发现在60℃时进行黄芩投料提取,黄芩苷的损失仍然比较大,提出宜在80℃以上条件下浸泡处理,或者将黄芩药材预先通过炮制灭活内源酶,来减少黄芩苷的降解。对煎煮次数、加水量及煎煮时间影响黄芩苷的提取进行研究,孙益林等[5]认为用1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1.5h为最佳工艺;王青[6]则认为黄芩水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水煎煮3次,第1次加l0倍量的沸水提取1.5h,第2次加8倍量的水提取1h,第3次加6倍量的水提取30min,黄芩苷的收率可达91.06%;朱思明等[7]发现用料液比为1:15,提取3次,每次1.5h为黄芩苷的较佳提取工艺。根据黄芩苷的理化性质,可采用碱性离子水煎煮法提取黄芩苷。

黄芩水浸软化时为什么发绿

黄芩水浸软化时为什么发绿?若防止发绿可采用什么方法炮制? 答:黄芩遇水发绿是因为黄芩中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被黄芩中所含的黄芩酶酶解产生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两种苷元,这两种苷元为邻位三羟基的黄酮,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而转变成为绿色,因而黄芩变绿说明苷已被酶解,为防止酶解,黄芩原药材可采用蒸、沸水煮等加热杀酶的方法炮制,以达到杀酶保苷的目的。黄芩“杀酶保苷”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当,把水烧干了,饮片被烧焦烧糊。孰不知黄芩苷含量随加热时间增加和加热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如此随意操作,黄岑的有效成分黄芩苷可能荡然无存。 2.试述半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作用? 答:半夏的炮制品有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生半夏一般只外用,不内服。①生半夏:取半夏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②清半夏:取上述净半夏,以8%明矾水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③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档,以清水浸漂至内无干心时,加入生姜汁,白矾共煮透取出,晾半干后切薄片,干燥;④法半夏:同姜半夏的浸漂炮制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加入石灰、甘草液浸泡,每日搅拌1~2次,保持PH值12以上,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切面黄色均匀,取出,洗净,阴干。每100kg半夏用生石灰10kg,甘草15kg煎汁趁热加入生石灰化开。 炮制作用:生半夏性温味辛有毒,一般多外用,用于蛇虫螯痛,痈肿,痰核。清半夏:降低毒性和刺激性,长于化痰,多用于痰多喘咳,痰饮眩悸;姜半夏:降低毒性和刺激性,增强降逆止呕作用,多用于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法半夏:降低毒性和刺激性,主要用于中成药中,以燥湿化痰和中为主要功效。 第十二章蒸、煮、火单法 单选题 1.制首乌泻下作用减弱的原因是 E A.游离蒽醌含量减少 B.卵磷脂含量减少 C.糖的含量减少 D.二苯乙烯含量减少 E.结合型蒽醌含量减少 2.制首乌补益作用增强是因为 D A.结合型蒽醌含量增高B.游离蒽醌含量增高C.总蒽醌含量增高 D.卵磷脂和糖的含量增高E.二苯乙烯含量增高 3.冷浸软化黄芩可使黄芩中的有效成分变成 E A.黄芩苷 B.汉黄芩苷 C.黄芩素 D.汉黄芩素 E.醌类物质 4.酒蒸女贞子的作用是 B A.滋阴润燥 B.增强补肝肾 C.酸涩收敛 D.滋阴补血 E.引药上行,清上焦热 5.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功能的地黄炮制品是 C A.鲜地黄 B.生地黄 C.熟地黄 D.生地炭 E.熟地炭 6.地黄蒸制后单糖含量 D A.出现 B.减少 C.不变 D.增加 E.消失 7.蒸黄精的作用是 A A.除去麻味,增强补脾润肺益肾 B.除去麻味,使之补而不腻 C.补肾涩精,固精缩尿 D.增强补肾助阳 E.滋阴补血 8.生晒参在下列哪方面的作用比红参强 E

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分离与鉴定修订版

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分离与鉴定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药学专业综合实验(二) 题目: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学院:医药学院 班级: xxxxxxxxxxx 姓名: xxxxxxxxxxxxxxx 学号: xxxxxxxxx

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黄芩简介: 黄芩又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等功效。 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甙,汉黄芩素,7-甲氧基黄芩素,7-甲氧基去甲基汉黄芩素,黄芩黄酮Ⅰ,黄芩黄酮Ⅱ等。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从黄芩中提取、精制黄芩苷的原理、方法及操作要点。 2掌握黄芩苷的结构鉴定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黄芩苷为一连有葡萄糖醛酸结构的黄 酮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和弱酸性, 提取时可以选择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同 时其可在碱性溶液中溶解,形成钠盐,在 提取液中加酸酸化,使黄芩苷游离析出。利用黄芩苷能溶于碱,不溶于酸的性质使之与酸性杂质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材料:黄芩干燥根 仪器:旋转蒸发仪离心沉淀机 200g摇摆式高速中药粉碎机电子天平真空泵抽滤装置圆底烧瓶水浴锅索氏提取器 量筒玻璃棒PH试纸 试剂:浓盐酸 60%乙醇 40%氢氧化钠 95%乙醇 50%乙醇 2mol/l盐酸镁粉二氧化锆枸橼酸三氧化铝 四、实验步骤 1、黄芩苷的提取、分离 黄芩粗粉100g 101h过滤 两次滤液药渣 1-2,80℃水浴保温0.5h,充分结晶,过滤 氢氧化钠调pH至6.5-7,加 95%乙醇,过滤 滤渣(弃去

对黄芩中黄酮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对黄芩中黄酮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摘要:介绍了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折光率、旋光度、熔点等)、主要功效、主要的化学结构式等;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的主要方法的介绍;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检测方法及最新的仪器检测方法;黄酮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的领域。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理化性质;提取方法;检测方法;应用领域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预防心血管疾病、防癌等作用,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利用、开发的热潮[1.2]。 1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折光率、旋光度、熔点等)、主要功效、主要的化学结构式等 1.1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3]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为无定型粉末。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存在的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OH、-CH3)等的类型、数目及取代位置有关。一般来说,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呈灰黄至黄色,查尔酮为黄色至橙黄色,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等因不存在共轭体系或共轭很少,故不显色。花色素及其苷元的颜色,因pH的不同而变,一般呈红(pH<7)、紫(7<8.5)、蓝(PH>8.5)等颜色。黄酮苷元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易溶于稀碱液。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糖苷化后,水溶性相应加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相应减少。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吡啶等溶剂,难溶于乙醚、三氯甲烷、苯等有机溶剂。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有酚羟基而呈酸性,故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在紫外光(254nm或365nm)下呈不同颜色的荧

黄芩生产工艺规程

黄芩片生产工艺规程

文件起草、审核、批准: 变更记载: 一、目的

建立黄芩片生产工艺规程,保证工艺步骤、控制严格按规定执行。 二、范围 适用于黄芩片生产过程和工艺控制。 三、职责 生产车间:负责按本规程组织生产,并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生产管理部:负责按本规程实施生产管理。 质量管理部:负责按本规程实施质量管理、监督。 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对本规程物料、中间产品、成品按质量标准 进行检测。 工程科:负责对公用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四、制定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 《中国药典》(2015年版) 五:正文 5.1产品概述 产品名称:黄芩片 产品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炮制加工品。 产品代码:C-021 剂型:普通中药饮片 批量:10KG/批 规格:统包装规格:1KG/袋*10袋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

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3—1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5.2炮制依据和生产处方 5.2.1炮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5.2.2生产处方:黄芩 (物料代码:Y-016) 10kg 原药材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5.3生产工艺流程图及过程控制点,控制项目及要求: N

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分离与鉴定修订稿

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分 离与鉴定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药学专业综合实验(二) 题目: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学院:医药学院 班级: xxxxxxxxxxx 姓名: xxxxxxxxxxxxxxx 学号: xxxxxxxxx

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黄芩简介: 黄芩又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等功效。 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甙,汉黄芩素,7-甲氧基黄芩素,7-甲氧基去甲基汉黄芩素,黄芩黄酮Ⅰ,黄芩黄酮Ⅱ等。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从黄芩中提取、精制黄芩苷的原理、方法及操作要点。 2掌握黄芩苷的结构鉴定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黄芩苷为一连有葡萄糖醛酸结构的黄 酮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和弱酸性, 提取时可以选择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同 时其可在碱性溶液中溶解,形成钠盐,在 提取液中加酸酸化,使黄芩苷游离析出。 利用黄芩苷能溶于碱,不溶于酸的性质使之与酸性杂质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材料:黄芩干燥根 仪器:旋转蒸发仪离心沉淀机 200g摇摆式高速中药粉碎机 电子天平真空泵抽滤装置圆底烧瓶水浴锅索氏提取器 量筒玻璃棒PH试纸 试剂:浓盐酸 60%乙醇 40%氢氧化钠 95%乙醇 50%乙醇 2mol/l盐酸镁粉二氧化锆枸橼酸三氧化铝 四、实验步骤

黄芩苷提取条件的实验设计(精)

黄芩苷提取条件的实验设计 【摘要】目的:优选黄芩苷的提取工艺。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以黄芩苷的得率为指标,考察粒度、温度、超声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黄芩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0.6~0.9mm的中档片加50%乙醇50倍量,温度60℃,超声振荡15min。结论:该提取工艺提净率高、简单方便。【关键 词】黄芩;黄芩苷;正交试验黄芩(Radix Scutellariae)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e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作用[1]。其主要成分有黄芩苷元(Baicalein)、黄芩苷(Baicalin)、汉黄芩素(Wogonin),此外尚含β-谷固醇(β-Sitosterol)等,其中黄芩苷是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之作用[2]。传统的提取方法有温浸法、煎煮法、加热回流法、索氏法等。超声波提取法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加速有效成分浸出的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技术。超声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具有设备简单,提取时间短,提取率高等特点。本实验利用超声波提取法,设置L9(34)正交试验,以黄芩的含量为指标,紫外法检测,寻求超声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3]。 1 仪器与试 药 V-53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AS 5150A型超声波清洗器;普利赛斯 92SM-202A型电子分析天平。黄芩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批号:0715-200111)。黄芩为市售药村,经周口市药检所鉴定。乙醇为分析纯,水为蒸馏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原料的预处理将黄芩净洗切制分为3档,厚度1~2mm为厚档片,0.6~0.9mm为中档片,0.5mm以下的为薄档片。干燥后分装样品袋中,备用。 2.2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2.2.1 测定波长的选择精密称取黄芩苷对照品适量,用50%的乙醇溶液配制成为15μg/ml的溶液,以50%乙醇为空白,用V-53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00~350nm的波长范围内扫描,在278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60℃减压干燥至恒重的黄芩苷对照品18.0mg于50ml量瓶中,加50%乙醇溶液溶解到刻度。精密量取上述标准液 1.0、 2.0、 3.0、 4.0、 5.0ml分别置50ml量瓶中,加5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在278nm波长处测吸光度,由吸光度(A)对溶液浓度(C)作线性回 归。回归方程(n=5)为:A=0.0294+0.0591C r=0.9999 表明黄芩在7.2μg~3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2.3 黄芩样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黄芩样品1.0g,加50倍量的50%乙醇溶剂浸泡30min后,放入振荡器中(频率20KHZ)。根据正交试验表选择一定的提取时间和温度进行超声处理后,过滤、补足滤液至50ml。精密量取上述滤液1ml至100ml量瓶中,加50%乙醇稀释至刻度。百事通 2.2.4 黄芩样品含量的测 定取2.2.3项下的溶液在278nm波长处测吸光度(A),由回归方程计算出黄芩苷的对应波度(C)。按下式计算黄芩苷的含量X%。 X%=C对 ×0.5 2.3 L9(34)正交试验取黄芩样品1.0g 精密称定,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黄芩苷含量为参考指标,考察黄芩饮片厚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3个因素。提取因素水平见表1,正交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见表2和表3。表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略)表2 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略)表3 方差分析表(略)注: F0.05(2,2)=19.00。 2.4 方差分析由表2、3可知,采用超声波直接提取法,以黄芩苷为提取率考察指标时,各因素对黄芩提取工艺影响的大小为C>A>B,其中提取温度对黄芩苷

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1、熔剂法热水提取法、碱性水或碱性稀醇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 2、微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是利用不同结构的物质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基体物质中的某些区域或提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从而使被提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进入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差的提取剂[1]。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提取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提取率高、提取速度快、溶剂用量少、安全、节能、设备简单 3、超声波提取法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黄酮类物质,是目前比较新的方法。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的空化作用加速植物有效成分的浸出提取,另外,还利用其次效应,如机械振动、扩散、击碎等,使其加速被提取成分的扩散、释放。超声波提取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提取时间短,产率高,无需加热,同时有利于保护热不稳定成分,省时,节能,提取率高的优点。 4、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兼有气体和液体的双重特点,对物质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从而作溶剂进行萃取分离。可做超临界流体的物质很多,一般为低分子量的化合物,如CO2、C2H6、NH3、N2O 等。目前多采用CO2 做萃取剂,因为它具有密度大、溶解能力强、临界压力适中、临界温度接近常温、不影响萃取物的生理活性、无毒无味、化学性质稳定、生产过程中容易回收、无环境污染、价格便宜等一系列优点。但单一的CO2作萃取剂只对低极性、亲脂性化合物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对大多数极性较强的组分则不起作用,因此,在其中加入夹带剂,通过影响溶剂的密度和溶质与夹带剂分子间的作用力来影响溶质在二氧化碳流体中的溶解度和选择性[15]。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有许多传统分离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过程容易控制、达到平衡的时间短、萃取效率高、无有机溶剂残留、对热敏性物质不易破坏等[16]。但它所需要的设备规模较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安全操作要求高,难以用于较大规模的生产。 5、酶法提取酶解法适用于被细胞壁包围的黄酮类物质,利用酶反应的高度专一性,破坏细胞壁,使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释放出来。黄剑波等[22]采用纤维素酶辅助法从甜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率为91%,提取纯度为54%。王悦等[23]对桔皮细胞进行游离酶、固定化酶和常规法提取,黄酮得率分别是%,% 和%,和传统的方法相比,游离酶法的总黄酮得率提高了81%。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黄芩为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药,主要含有黄酮及其苷类、萜类化合物及挥发油等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微生物、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小肠、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药历史悠远,现临床常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肺热咳嗽等证。为中医临床和中成药中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如根据贾蔷等的统计,在《中药部颁标准》中有477个成药含有黄芩,包含主治疾病153种。因此,对黄芩的研究一直广受关注,国内外学者对黄芩的栽培鉴定、加工炮制、物质基础、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文献,对近年来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芩药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1、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是药材发挥多种作用的基础,开展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是探索黄芩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前提。 1.1黄酮及其苷类黄酮及其苷类是黄芩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目前从黄芩属药材中 已发现了4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酮及黄酮醇类(见图1、表1)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见图2、表1)多在C5和C7有羟基取代,常见的有二氢黄芩苷、7,2′,6′-三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5,7,2′,6′-四羟基二氢黄酮醇等;还含有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烷酮、2′,6′,5,7-四羟基黄烷酮等黄烷酮类成分(见图3、表1)以及查尔酮类成分(见图4、表1)2,6,2′,4′-四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等。炮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特点,中药材炮制前后其所含成分可能发生改变而产生减毒增效的作用,黄芩的炮制品主要有酒黄芩、炒黄芩、黄芩炭等,研究发现,黄芩的不同炮制品中,其黄酮苷类成分含有量有所降低而黄酮类苷元成分含有量增高,物质基础的改变对黄芩及其炮制品的各类药理作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班级:07级中药本科一班 姓名:谷莉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学生:谷莉 摘要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部位为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活血,安胎的功效。近年来随着对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根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关键词黄芩现代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进展综述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目前已分离出三十多种,有黄芩苷元、黄芩苷等。还含有14种氨基酸、挥发油、豆甾

醇和黄芩酶等。临床上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药理作用广泛。现就有关黄芩的功效、药理研究情况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一.药理作用 1.抗过敏作用 张庆民[1]经过实验,证实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此种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同时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松弛作用。 2.有较广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刘平等[2]通过实验证实黄芩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PR8株以及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效力。 3.抗氧化作用 探讨中药的抗氧化作用,也是近几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对黄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作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测定组织过氧化脂质生成量

或有关酶的活性,显示黄芩苷对Fe2+-过氧化氢(Fe2+-H2O2)和还原型辅酶Ⅱ钠盐- Fe2+(NADPH-Fe2+)诱导的大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损伤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当体系中黄芩苷浓度一定时,对丙二醛(MDA)生成的抑制率分别为54%和45%;同时,高中洪等[3]提出对乙酰氨基酚和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脂质过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并且黄芩苷元在过氧化氢酶的存在下,能够快速地诱导过氧化氢代谢系统。在研究其主要四种黄酮化合物-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对脑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时,高中洪等[4]分别采用抗坏血酸-Fe2+、2,2–azobis hydrochloride(AAPH)及还原型辅酶Ⅱ(NADPH)三种不同损伤体系诱导大鼠脑皮质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四种黄酮10μmol·L-1对NADPH诱导的脂质过氧化都具有保护作用,四种黄酮对抗坏血酸-Fe2+体系诱发的线粒体肿胀和膜的流动性降低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显示黄芩黄酮能抑制不同体系诱导的线粒体氧化损伤,其中黄芩素效果最好。黄芩提取物能减少大鼠在缺氧状态下脑线粒体的能量消耗,并且保护线粒体膜的完整性。欧阳昌汉等[5]提出黄芩苷能抑制大鼠心肌再灌注所致脂质过氧化的损伤。李素婷等[6]提出黄芩茎叶总黄酮可增加小鼠肝、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降低过氧化脂质的含量。丁锦芸等[7]临床实验证明,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复跳后口服黄芩,在围手术期分别监测SOD及LPO,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表明黄芩具有一定抗氧自由基损害的作用。 4.抗炎作用

黄芩炮制及质量控制

报告格式:目的、时间、地点、内容、收获。 手写版,3000字左右。 实习目的:掌握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掌握运用硅胶色谱来定性黄芩苷; 掌握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来测黄芩苷含量。 了解怎么判断黄芩质量的优劣。 实验六黄芩炮制及质量控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黄芩蒸制软化的目的。 2.掌握黄芩炮制的质量控制方法。 3.认识冷制和蒸制黄芩由于内含酶活性的变化而对成分发生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黄芩饮片的制备。 2.观察冷制和蒸制黄芩色泽的变化。 3.黄芩有效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实验器材、药品 电炒锅(带盖、蒸帘)、粉碎机、电炉、干燥器、温度计、水浴锅、普通天平、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乳钵、烧杯、试管夹、小三角烧瓶、小漏斗、具塞三角烧瓶、容量瓶(10ml、50ml)、移液管(0.1、0.2、0.5、1.0ml)、层析槽、层析板(2块)、毛细管、量筒(10ml)、滤纸。 硅胶G、CMC-Na、乙醇(50%、95%)、甲苯、甲酸、乙酸乙酯、黄芩苷、黄芩苷元、黄芩原药材、AlCl3显色剂。直尺(自带)、铅笔(自带)。 四、实验方法 (一)黄芩饮片制备 1.蒸制法:先将水煮沸后,再将净黄芩置锅内蒸帘上,隔水加热,蒸至上大汽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干燥。观察色泽变化。 2.冷制法:取净黄芩,冷水浸润软化,切薄片,干燥。观察色泽变化。(二)定性实验 1.样品的制备:取干燥的生品黄芩药材及蒸制黄芩片,分别粉碎,各称取0.2

g置小三角烧瓶中,加蒸馏水2ml,放置24小时,观察记录色泽变化,然后各加95%乙醇8ml,立即放入80℃水浴中加热10分钟,分别滤于小三角烧瓶中,供点样用。 2.制板:取硅胶G适量加2.5-2.7倍的0.5%CMC-Na溶液搅匀,适当研磨,倒在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后放入烘箱,于110℃活化半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3.点样及展开:取上述制备的样品液及黄芩苷、黄芩苷元对照品,分别用毛细管点于薄层板上,置层析槽内,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3∶3∶1)为展开剂展开至适当距离,挥干溶剂,观察结果并计算Rf值。 (三)定量实验 1.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黄芩苷对照品2.5mg,置10ml容量瓶中,用50%乙醇8ml溶解,冷至室温,再加50%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0.25mg/ml的黄芩苷标准溶液。 精密量取此液0.1、0.2、0.3、0.4、0.5ml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50%乙醇至刻度,摇匀。用50%乙醇液作为空白,于分光光度计279nm处测吸收度,并求出回归方程。 2.样品的含量测定:分别取蒸制和冷制黄芩样品,粉碎过40目筛。精密称取各1g置具塞三角烧杯中,加50%乙醇50ml冷浸24小时,过滤,滤液置50ml 容量瓶中,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为样品液。精密量取样品液0.5ml置25ml 容量瓶中,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精密吸取此液1.0ml置10ml容量瓶中,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以50%乙醇作为空白,在279nm处测吸收度,从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中计算含量。 五、注意事项 1.制备样品时,应分别进行,以免干忧实验结果。2.实验操作时,应保持条件一致,否则影响结果。3.用50%乙醇冷浸时,应密闭,避免乙醇挥发。六、思考题 1.如何控制黄芩饮片的质量? 2.黄芩应选用何种方法软化切片为好?为什么?

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药学专业综合实验(二) 题目: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学院:医药学院 班级: xxxxxxxxxxx 姓名: xxxxxxxxxxxxxxx 学号: xxxxxxxxx

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黄芩简介: 黄芩又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等功效。 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甙,汉黄芩素,7-甲氧基黄芩素,7-甲氧基去甲基汉黄芩素,黄芩黄酮Ⅰ,黄芩黄酮Ⅱ等。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从黄芩中提取、精制黄芩苷的原理、方法及操作要点。 2掌握黄芩苷的结构鉴定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黄芩苷为一连有葡萄糖醛酸结构的黄 酮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和弱酸性,提 取时可以选择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同时其 可在碱性溶液中溶解,形成钠盐,在提取液 中加酸酸化,使黄芩苷游离析出。利用黄芩 苷能溶于碱,不溶于酸的性质使之与酸性杂质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材料:黄芩干燥根 仪器:旋转蒸发仪离心沉淀机 200g摇摆式高速中药粉碎机 电子天平真空泵抽滤装置圆底烧瓶水浴锅索氏提取器 量筒玻璃棒PH试纸 试剂:浓盐酸 60%乙醇 40%氢氧化钠 95%乙醇 50%乙醇2mol/l盐酸镁粉二氧化锆枸橼酸三氧化铝 四、实验步骤

1、黄芩苷的提取、分离 黄芩粗粉100g 加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h过滤 4h,抽滤 (粗制黄芩苷) 2、黄芩苷的鉴定 (1)盐酸-镁粉反应:取黄芩苷少许置于试管中,以乙醇1ml水浴微温振摇溶解,加镁粉适量,滴加浓盐酸数滴,观察颜色变化。 (2)锆-枸橼酸反应:取黄芩苷少许置于试管中,加水2ml置水浴上温热至溶解,加数滴5%二氧化锆溶液,振荡后,观察颜色变化;再加2%枸橼酸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3)三氧化铝反应:取黄芩苷少许置于试管中,加水2ml置水浴上温热至溶解,加入2%三氧化铝甲醇溶液数滴,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 1.黄芩苷得率 x 100% 黄芩苷得率(%)=M/M 一提取时用黄芩的重量式中:M一所得黄芩苷精品重量 M 为100g,所以收率为0.139%。 本实验中:M为0.139g,M 2.芩苷鉴定结果 (1).盐酸-镁粉反应:取黄芩苷少许置于试管中,以乙醇1ml水域微温振摇溶解,加镁粉适量,滴加浓盐酸数滴,溶液产生樱红色。 (2).锆-枸橼酸反应:取黄芩苷少许置于试管中,加水2ml置水浴上温热至溶解,加数滴5%二氧化锆溶液,振荡后,显黄色并有黄绿色荧光。再加2%枸橼

黄芩苷提取工艺的综述

中药分析课程论文 黄芩苷提取工艺的综述 黄芩苷 教学院部: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应用化学112班 姓名:黄二朋 学号: 1882110210 安徽科技学院 二零一四年十月

黄芩苷提取工艺的综述 应用化学黄二朋 摘要:根据国内有关文献,对目前黄芩苷的提取工艺结合生产实际作初步总结。从黄芩苷的来源、黄芩苷的提取及药理作用作了比较详细的综合分析。对黄芩苷的提取工艺关键作了概括,为黄芩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黄芩苷;来源;提取工艺;药理作用 The summary of the baicalin distill technology Applied chemistry Huang Er Peng Abstract:In terms of the relevant domestic literature,the present distill technology of baicalin connect with produce practices were summarized preliminary. From the source of the baicalin、the pick of baicalin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which analysis detailed synthetical relatively. Summary the distill technology sticking point of baicalin which provide the scientific consult to further study of baicalin。 Key words:baicalin; source; distill technology;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引言:黄芩苷分子式为C 21 H 18 O 11 , 相对分子量为446.35, 黄色结晶,熔点223℃。淡 黄色细针晶(甲醇),熔点223-225℃,[α]18D+123℃(c=0.2,吡啶-水);易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吡啶中,可溶于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中,但在碱液中不稳定,渐变暗棕色,微溶于热冰醋酸,难溶于甲酸、乙酸、丙酮,几乎不溶于水,乙醚、苯、氯仿等。黄芩苷(baicalin)广泛存在于并头黄芩、川黄芩、大车前、滇黄芩、甘肃黄芩、丽江黄芩、木蝴蝶、黏毛黄芩等中药植物中,其中黄芩中含量较高。黄芩苷是由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其原植物主要产于东北、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大,河北承德产的质量最好,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肝、胆、大肠、小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芩苷是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成分,据药理学研究报道,黄芩苷具有抗微生物、抗变态反应、降压和镇静、利胆、保肝和解痉等作用。本文对黄芩苷的来源、黄芩苷的提取、含量测定及药理作用作了比较详细的综述。 1 黄芩苷的药理作用[1] 黄芩苷具有抑菌抗炎、清热解毒、鳌合金属离子、镇静、降压、神经保护作用、抗变态反应和清除超声阴离子等药理作用。临床用于感染、肺炎、肝炎、高血压和先兆流产等疾病。 1.1抗菌、抗病毒作用黄芩苷的抗菌谱较广,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0419180.html,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付国辉马香芹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22期 [摘要]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中药。其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抗过敏作用、解热镇痛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本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a)-0018-03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临床常 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临床主要用于肺热、咯血、肠炎痢疾、黄疸等疾病的治疗[1]。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黄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 多糖及萜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黄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为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目前从20多种黄芩中已经分离鉴别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千层纸素A苷、木蝴蝶素A、二氢木蝴蝶素A、白杨素等120多种黄酮苷元及苷类化合物[2]。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董建萍等[3]首次从川黄芩中分离出粘 毛黄芩素-Ⅲ、粘毛黄芩素-Ⅰ。 1.2 挥发油 杨得坡等[4]从黄芩根部鉴定出19个相对含量>1%的挥发性成分,其中苯二酸类化合物占26.1%,β-广藿香烯占14.54%,其后依次为异戊二烯、抗氧化剂BHA、α-/β-愈创木烯、乙酰苯等。巩江等[5]的研究显示,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油中含有烯丙醇、苯乙酮、石竹烯、α-律草烯、香叶烯、γ-榄香烯等多种成分。 1.3 多糖

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李文垲

摘要: 中药黄芩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其干燥根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这些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清除自由基、免疫调节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本文对黄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实验研究及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 黄芩;黄酮;药理作用文章编号:1004-2342(2009)05-0005-03中图分类号:S853.75 文献标识码:A 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文垲,张莉梅,高继业,李继祥 (武隆县畜牧局,重庆408500)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其干燥根,性寒、味苦,归肺、脾、肝、胆、大肠、小肠经,临床上广泛用于肺热、肠炎痢疾、黄疸及化脓性感染等症。经研究证实,黄芩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芩苷元(baicalein )、黄芩苷(baicalin )、千层纸素(oroxylin-A )、千层纸素A-7- O-葡萄糖醛酸苷(oroxylin-A-7-O-glucuronide )、白杨黄素(chrysin )、汉黄芩素(wogonin )、汉黄(wogono - side )、黄芩新素Ⅰ、Ⅱ(skullcapflavone )、二氢黄芩苷(dihydroba-icalin )等[1],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 炎及抗变态和抗肿瘤等广泛的药理作用。随着黄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对其水煎液总提取物或单一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随着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对 抗菌药物的耐受问题也日趋严重,其耐药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株,给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由于耐药性是细菌在不良生存环境下产生的本能生理反应,是适应环境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特性,因而不管研制什么样的新一代药物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为此,有关研 究人员开始研究耐药性抑制剂,提出中药制剂在抗感染治疗中具有很好的价值和前景。 1.1抗菌活性 黄芩浸出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和毛癣菌等病原性细菌与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2]。吕小讯等[3]报道,黄芩的醇溶物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IC=12.5mg/mL );水溶物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氧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新型隐球菌和白色念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MIC 分别为1.56mg/mL 、3.125mg/mL 、6.25mg/mL 、12.5 mg/mL 和25mg/mL ;黄芩稀醋酸提取液有抗申克孢 子丝菌、新型隐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深部真菌作用。商亚珍等[4]采用试管法和平板实验法发现,黄芩根水煎液和醇浸液均可抑制金黄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黄芩茎叶黄酮则对金黄色葡萄球、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13种细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黄芩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衍生物,其机制包括破坏菌体细胞生物膜、抑制细菌DNA 、 RNA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与降解细菌内毒素等三方 面。孔晋亮等[7]研究发现,黄芩水煎液在体外可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并可增强氧氟沙星对生物膜内细菌的抗菌活性,但作用的机制不甚清楚。熊 [8]罗国良,李文平.鹦鹉热衣原体的实验室诊断[J].养禽与禽 病防治,2006(1):22. [9]王令,黄捷.猪衣原体病的诊治[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3,28(6):31. [10]郝永新.肉鸡鹦鹉热衣原体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D].中 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5. [11]刘振江,相静波.动物衣原体病的诊断方法探讨[J].上海 畜牧兽医通讯,2005,(6):32~33. [12]刘九生.猪衣原体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1999(5):34~28. [13]邱昌庆,周继章.衣原体研究欧洲协会第六次会议[J].前 沿,2008(5):11~13. [14]靳红,佘锐萍,马卫明,等.衣原体及其相关疾病[J].中国 兽医杂志,2004,40(8):51~52. (收稿日期:2009-07-28)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