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活动单导学案(如皋,更新至13课)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活动单导学案(如皋,更新至13课)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活动单导学案(如皋,更新至13课)

1、《我们爱你啊,中国》第1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学习下面的生字词,想办法记住字音和字形。

帕.米尔高原景德镇.陶瓷.屋脊.硕.果开拓.淡妆.浓抹

2.组内交流:①互读词语,说说词语意思,把不理解的画出来。

②组内分自然段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展示质疑。

活动二: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1.轻声读课文:诗歌第2—6小节围绕哪句话写的,从哪些方面写了祖国的可爱之处?

2.组内交流。

3.展示质疑。

【检测反馈】

1.听写词语,写正确、写美观哟!

2.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景德镇.(zhan zhang)屋脊.(jī jǐ)

浓妆.(zhuān zhuāng)淡抹硕.(shu? su?)果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简单说歌曲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学习单子上的生字词,想办法记住字音和字形。

2.多种形式交流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小结:表扬生字掌握得好的小组。

三、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1.轻声读课文:诗歌第2—6小节围绕哪句话写的,从哪些方面写了祖国的可爱之处?边读边填空。

2.组内交流。

3.展示质疑。

四、检测反馈。

课文大体了解了,我们一起做两道题,比一比谁得正确率高。

教后反思:

1、《我们爱你啊,中国》第2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仿写诗句。

2.朗读诗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知“幅员”。

1.自由读第1节,圈圈划划:你从哪些词句读出了祖国的幅员辽阔?

2.全班展示:谈谈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

活动二:品特色。

1.默读2~6小节,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祖国的迷人可爱?

2.组内选择一个自然段交流:

①抓住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②学着为这段诗再添一、两句:

我们爱你——

3.展示质疑。

活动三:抒情怀。

1.默读第7小节,思考: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异域风情,我想对祖国说:亲爱的祖国, !

2.组内交流自己的心声。

3.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

照例子,写词语。

壮丽山河:黄河、、、

中华物产:鹿茸、、、

名胜古迹:长城、、、古代圣贤:孔子、、、

一、谈话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课。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

二、朗读第一小节,知“幅员”。

1.自由读第1节,圈圈划划:你从哪些词句读出了祖国的幅员辽阔?

2.全班展示:谈谈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三、默读2—6小节,品特色。

1.默读2~6小节,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祖国的迷人可爱?

2、根据要求交流。

3、仿写诗句。

四、默读第7小节,抒情怀。

1.默读第7小节,思考: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异域风情,用几句话表达你对祖国的爱。

2.组内交流自己的心声。3.全班交流。

五、检测反馈。

1、完成检测反馈。

教后反思:

2、《郑成功》第1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通读文本,学会生词。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2.小组合作:

①练读生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犁奴役驻军兽肉载歌载舞慷慨激昂

耙镰刀融洽瞭望风帆蔽空负隅顽抗

②交流词意,组内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

3.展示朗读,解决疑难问题。

活动二:再读文本,理清文脉。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注意用词准确)

2.组内交流。

3.全班展示。

【检测反馈】

1. 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四处瞭望(liào liáo)负隅顽抗 (ǒu yú) 奴役 (nú lú) 载歌载舞(zǎi zài)横行霸道(h?ng hang)耙子(pá bà)

活动一:通读文本,学会生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郑成功》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⑴读准字音。残酷奴役慷慨激昂允许铁甲舰街头巷尾融洽酋长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街头巷尾”的“巷”,“融洽”的“融”。

⑶指名读课文。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活动二:再读文本,理清文脉。

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郑成功的主要功业是什么吗?(一是收复台湾,二是建设台湾)

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七至八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是怎么建设台湾的。)

教后反思:

2、《郑成功》第2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郑成功的历史功绩,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品读画面,感悟人物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3—6

自然段:①你读出了哪些画

面?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②选择你感兴趣的画面读读、品品。

2. 小组选择其中一个画面交流。

3.全班展示。

活动二:走近人物,体味爱国情怀。

1.默读课文7—8自然段,思考:

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从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2.自由汇报。

【检测反馈】

请你以“我站在郑成功塑像前”为题,练习写一段话。

我站在郑成功塑像前,仿佛(看到、听到……)

心想:

活动一:品读画面,感悟人物形象。

1.自由读课文第4-6小节,找找他们胜利的原因,划出相关语句,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展示

准备工作充分: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庞大舰队绵延几十里风帆蔽日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

活动二:走近人物,体味爱国情怀。

1.默读,思考: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

学生交流后概括: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2.齐读。

完成检测反馈

教后反思: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1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词。

1. 自读课文,学习生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咏唱深渊忧愤悲愤欲绝弥留之际

肖邦蜡烛巴黎与世长辞一腔热血

2. 组内读词,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3. 全班展示。

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轻声读课文,思考:

肖邦在什么情况下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2. 小组讨论: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 全班展示。

【检测反馈】

1.听写词语。

2.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词语的意思。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一、创设情境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

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清词语的意思。

三、疏通课文

学生根据提示思考、交流,了解课文梗概,概括段意。

四、检测反馈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两道题。

2、交流检查。

教后反思: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2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 品读课文,体会肖邦离开祖国的背景和情感。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感受“被迫离开”

1. 自读第1自然段,思考:肖邦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圈划出关键词句,细细品读。)

2. 小组交流:

①结合关键词句

....和课前收集的资料

.......谈谈感受;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

3. 全班展示。

活动二:品味“依依惜别”

1.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这段写了哪三个告别的场景?(用

小标题概括)

②哪一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细细品读。

2. 组内交流。

3. 全班展示。

【检测反馈】

选择一个动人的告别场景背下来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二、感受话别情深

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一幕。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二、感悟赤子之情

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

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是怎么做的呢?

三、总结。

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

教后反思: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3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品读课文,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情感。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品读“日夜思念”

1. 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①肖邦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日夜思念”?

圈划出关键词句,甚至是标点,反复地读一读,细细体会。

②如果让你给《革命练习曲》填上歌词,你会写什么呢?

2. 小组交流:①读读所画词句,谈谈感受。

②派代表读读所填的《革命练习曲》的歌词。

3. 全班展示。

活动二:体会“至死不忘”

1. 默读课文5—6自然段,思考: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2. 讨论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3. 全班展示。

【检测反馈】

读句子,回答问题。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 肖邦在“弥留之际”还有这样的愿望,说明了什么?一、创设情境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

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清词语的意思。

三、疏通课文

学生根据提示思考、交流,了解课文梗概,概括段意。

四、检测反馈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两道题。

2、交流检查。

教后反思:

4、《古诗两首》第1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知诗音。

1.自由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识记生字“涕、巫、洛”。

2.组内按序号轮读古诗,读出全诗的韵味。

3. 展示朗读。

活动二:明诗意。

1.轻声读古诗,结合文中插图,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

剑外:剑门关外。妻子:老婆孩子。

漫卷:胡乱地卷起。青春:春天,指美好的春光。

2.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讨论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

活动三:悟诗情。

1.诵读全诗,思考:

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诗人闻听官军收复失地的心情?

②由此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2.小组交流思考题,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各组汇报,展示朗读。

【检测反馈】

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展开想象,描绘杜甫欣喜若狂的样子。

活动一:知诗音。

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 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活动二:明诗意。

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等)

活动三:悟诗情。

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后反思:

4、《古诗两首》第2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自读全诗,想想意思。

2.组内交流诗意,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3.全班交流。

活动二:再读全诗,体会情感。

1.再读这首诗,思考: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情朗读全诗。

3.各组汇报,展示朗读。

活动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阅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想想意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将晓:天将要亮。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2.小组讨论、比较这首诗与《示儿》的异同。

3.全班交流,感情朗读。

【检测反馈】

默写《示儿》。

活动一: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诗本诗,读后评价有无读错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话?

活动二:再读全诗,体会情感。

当时北宋被金兵占领,南宋小朝廷无意北进收复故土,北宋人民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空难中,日日盼宋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前也不忘收复中原。

活动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学习陆游的另一首诗

1、小组讨论、比较这首诗与《示儿》的异同。

2、全班交流,感情朗读。

教后反思:

《练习一》第1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懂得有些词语尽管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2.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读故事,辩一辩。

1.读第一部分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关于“妻子”的小故事。

2.班级交流:丁大勇说得对吗?诗中的“妻子”该怎么读?为什么?

活动二:读词语,说一说。

1.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的几组词语,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组内轮读词语,根据平时积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每组词语意思有什么不同。

3.班级交流。

活动三:读句子,选一选

1.默读第三部分句子,想想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根据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

2.组内交流所选答案。

3.班级交流,提出质疑。

【检测反馈】

1.根据词语意思给加点字注音。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真正的、正宗的——地道()

哥哥和弟弟——兄弟()正确、合适——对头()

春秋末期的军事家——孙子()配合、呼应——照应()

指方向——东西()命运或幸运——运气()

活动一:读故事,辩一辩。

1、思考关于“妻子”的故事

2、指导讨论,明确“妻子”的读音

活动二:读词语,说一说。

1、指导朗读词语,思考含义

2、组内读词语,说说意思有何不同

3、指导展示

活动三:读句子,选一选

1、默读句子,想想意思,再选择读音

2、交流答案

3、组织展示,并点评

完成【检测反馈】

并评讲

教后反思:

《练习一》第2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描红《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诵读诗歌。

1.自由朗读《爱我中华》,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和感情。

2.组内说说歌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争取熟读成诵。

3. 班级交流,比赛诵读。

活动二: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再读读歌词,结合本单元所学的课文,想想自己有什么感受。

2.联系自己对祖国的情感,组内说说自己读了歌词、欣赏歌曲之后的体会,再感情朗读。

3.各组汇报阅读感受,以自己的方式展示诵读。

活动三:描红临帖。

1.观察字帖,想想诗歌书写的注意点,再认真描红。

2.组内交流书写要领,推荐代表展示。

3.班级展示,评议。

【检测反馈】

1.填空。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活动一:诵读诗歌。

1、指导朗读

2、组织交流,说说思想感情,再熟读成诵

3、组织比赛,并点评

活动二:欣赏歌曲。1、组织欣赏歌曲,谈谈感受

2、组织交流听后感

3、听取学生汇报,并适时点评

活动三:描红临帖。

1.指导观察字帖,想想诗歌书写的注意点,再指导描红。

2.组内交流书写要领,推荐代表展示。

3.组织展示,评议。

完成【检测反馈】

教后反思:

《练习一》第3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资料,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2.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介绍少数民族。

1.各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民族,从民族聚居地、饮食习惯、主要节日、服饰特点等方面进行交流。

2.全班展示,评议补充。

活动二:竞猜民族知识。

1.想一想,填一填。

①我国最大的民族是(),其次是()。

②在传统节日中,汉族有()、()、(),傣族有()、(),藏族有()……

③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是()

④新疆主要是族人聚居的地方,云南的西双版纳主要是族人民的聚居地。

2.组内讨论上面思考题,再另外准备几道考题,在班级考考其他组同学。

3. 考一考,看谁懂得多。

【检测反馈】

写一写:我熟悉的一个少数民族。

活动一:介绍少数民族。

1、组织各组开展活动,选择最喜欢的民族,谈谈理由

2、组织展示,教师点评

活动二:竞猜民族知识。

组织学生完成填空,并评讲

①我国最大的民族是(),其次是()。

②在传统节日中,汉族有()、()、(),傣族有()、(),藏族有()……

③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是()

④新疆主要是族人聚居的地方,云南的西双版纳主要是族人民的聚居地。

完成【检测反馈】

教后反思:

5、《负荆请罪》第1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回忆,了解阅读方法。

1.回忆剧本的一般特点及阅读方法。

2.组内交流:

①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方法;

②本课剧本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在,主要人物有。

3. 班级交流①。

活动二:初读,扫清阅读障碍。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描红并识记生字、理解新词。

赵国廉颇韩勃上卿毫不惧怕唇枪舌剑老迈昏庸

2.组内交流。

3. 展示课文朗读。

活动三:再读,理清故事情节。

1. 默读课文,思考:

①负荆请罪什么意思?②两幕剧分别写了什么?用小标题概括。

2.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

【检测反馈】

1.选择正确的读音。

廉颇( bō pō)避( bì p ì)让荆( jīn jīng )条2.填上合适的字。

唇()舌()()()相对()()大义

()精()神负()请罪宽容()()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完成【检测反馈】

教后反思:

5、《负荆请罪》第2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剧本,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阅读剧本,感受人物形象。

1. 默读剧本,思考:

①蔺相如、廉颇分别是怎样的人?

②画出有关语句,把最能体现人物品质的四字词语写在旁边。

2.组内交流,练读相关语句。

3. 全班展示。

活动二:品读对话,深化人物形象。

1.再读剧本,思考:剧中人物的哪些言行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2. 组内合作:

①交流思考题。

②分角色朗读。

3.全班展示。

【检测反馈】

1.填空。

①对于蔺相如,我们可以用成语形容:、、;

②对于廉颇,我们可以用成语形容:、、;

③廉颇向蔺相如请罪后,二人团结一心,可以用下列成语形容:

2.读了课文,我想对说:“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完成【检测反馈】

教后反思:

6、《最后的姿势》第1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顺文句,读通课文。

2.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

废墟洗漱吱吱凹下去谭千秋妙语连珠

坍塌诠释震撼幽默感救援生死攸关

①对照生字表,读准生词。

②识记生词,(尤其加点的字)理解词义。

3.全班展示。(读词语、说词义、选读课文)

活动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做上段落标记。

2.组内交流: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②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考虑分段,并说说理由。

3.展示质疑。

活动三:速读课文,初知人物。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组内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坍(dān tān)塌着(zháo zhu?)想散(sǎn sàn)步废墟(qū xū)2.听写词语。一、导入新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就此发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三、再读课文

1、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谭千秋姿势的语句。(分别让学生按照概括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找出相应的句子)

2、出示图片:最后的姿势(生齐读)

3、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完成【检测反馈】

教后反思:

6、《最后的姿势》第2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受人物品质。

2.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品味词句,走近谭老师。

1.大声朗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边读边想: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小组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谭老师的?

3.全班交流。

活动二:深情诉说,缅怀谭老师。

1.默读课文8—10自然段,思考:

①找出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语言,用心读一读。

②画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边读边写写感受。

2.组内交流①和②

3.感情朗读展示。

活动三:升华主题,颂扬师德。

1.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思考:

①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②“我”想对谭老师说?

2.小组合作交流①和②。

3.全班展示。(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深情地表白。)

【检测反馈】

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一、情感导入,引出人物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这就是谭老师,一个关爱女儿的好父亲;这就是谭老师,讲课妙语连珠的好老师;他用51岁的生命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爱与责任……

完成【检测反馈】

教后反思:

7、《船长》第1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了解作者。

1. 自读“作家卡片”,了解雨果。

2. 全班交流。

活动二:通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合作学习:

①读准并理解下列词语:

薄雾舰桥大副诺曼底阴森可怖

履行秩序哭泣玛丽号井然有序

②组内轮读生词,识记字形。

3.汇报展示。

活动三:理清脉络。

1. 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遇险)——()——()

2. 组内交流:结合主要事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 指定小组重点汇报。

【检测反馈】

1. 听写词语。(看谁写得正确美观哟!)

2.《船长》作者是,国伟大的作家,被称为。代表作有、。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二、初读指导

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调遣大副井然有序威严履行深渊忠于职守三、理清脉络

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完成【检测反馈】

教后反思:

7、《船长》第2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2.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感受情况危急

1.有感情地朗读“遇险”部分:

①画出描写险情的词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②想想这一部分描写有什么作用?

2.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展示。

活动二:感悟船长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自救”部分,思考:

①哈尔威船长如何指挥自救的?画出有关语句。

②怎样理解这句话:“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2.组内合作:

①分角色朗读自救部分;②讨论交流。

3.全班展示质疑。

活动三:颂扬船长精神

1.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①想象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②用一句话赞美你心中的船长。

2.小组讨论①。

3.全班展示。

【检测反馈】

为船长写写颁奖词。(30字左右)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自救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三、揭示精神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教后反思:

8、《爱之链》第1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了解故事中的爱心人物之间的故事。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①读准字音,识记加点字

的字形。

乔依颠簸车胎愣住天经地义

餐馆矮小亲吻袜子潸然泪下

②理解词义。

3.全班展示。(可以读词,说词义、也可以和别组挑战哟!)

活动二:再读全文,感知课题。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爱心故事?

2.小组讨论: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

3.汇报展示质疑。

活动三:三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组内交流: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展示质疑。

【检测反馈】

1.查字典,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说说词语的意思。

潸然泪下;喃喃:。

2.用“凄凉”和“潸然泪下”写一段话。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爱之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平翘舌音。

2.指名读词语。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荒无人烟;天经地义;潸然泪下:

三、默读课文,理清层次按提纲“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给全文分段

第一段(1—8自然段)

第二段(9—11自然段)

第三段(12自然段)

完成【检测反馈】

教后反思:

8、《爱之链》第2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对表现品质的作用。

2.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

活动一:识乔伊

1.大声朗读1-8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乔依?

2.组内读句子谈感受。

3.全班展示。

活动二: 知店主

1.自由朗读9—11自然段,思考:

①女店主怎样照顾老妇人的?(将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

②老妇人为什么要留下钱和纸条?

2.小组讨论。

3.展示质疑。

活动三:悟链接

1.速读全文,思考:

“爱之链”是怎样链接起来的?

2.全班展示。

【检测反馈】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提示:①注意故事的连续性;②描写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等。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你还记得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吗?

二、识乔伊

1)在荒无人烟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

2)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

三、知店主

①女店主怎样照顾老妇人的?(将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

②老妇人为什么要留下钱和纸条?

完成【检测反馈】

教后反思: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内容理解练习

苏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1- 第七单元 三、按要求填空: (一)、《21 莫泊桑拜师》 1、《莫泊桑拜师》课文主要写从小 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 为师,得到悉心指导的事。 2、《莫泊桑拜师》一文中,“师”指 ,他曾对莫伯桑说过:“青年人贵在 ,才气就是 。”他还说过:“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 ,还要 。” 2、课文告诉我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仔细 ,勤奋 ,不断 ,并有 意识。 3、莫泊桑是一位 、 的人。 福楼拜是一位 、 的老师 4、莫泊桑: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被誉为“ ”。 成名作《 》,短篇小说名篇《 》《 》,长篇小说有《 》《 》。 5、福楼拜:19世纪 国著名作家,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 》 6、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参考答案:写作需要持之以恒,只有持之以恒,才会具备才气。所谓才气,亦即写作中表现出来的“下笔如有神”。它是坚持不懈写作的结果,作为青年人,可贵之处在于能踏踏实实,坚持写作。) ②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参考答案:写作不只要仔细观察,还要透过观察的表象认识特点,只有抓住特点才能写得生动、感人,而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就需要作者独具慧眼,超越一般,写出自己的独有特色。) 7、根据意思写词语: 形容勤奋得不知疲倦。( ) 比喻话很多,人口才好,连续不断。( ) 形容说话、办事、写文章干脆爽快,不绕弯子。( ) (二)、《22理想的风筝》 1、《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苏叔阳回忆了刘老师春天放风筝的 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在风筝中寄托的美好理想,永远乐观自信、热爱事业、热爱生活、坚强不屈的高尚人格,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 2、课文讲了刘老师三件事: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表现了刘老师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3、体会下面带线词的表达效果: (1)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 泛 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参考: “泛”的意思是透出、冒出。同学们在笑刘老师的风趣之时,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对老师的理解与同情,感到心酸、难受。 (2)……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 浮 上心头。 (参考:“浮”在此处指头脑中自然而然涌现了某种感想。确实,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天来临,人们的身心怎会不感到舒展与快意?) (3)他脸上 漾 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 (参考:“漾”在句中指心中的快乐与甜蜜从脸上向外流溢,使人们看到一个乐观,对生活充满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 4、说说下面省略号的不同用法,选择正确答案写在括号里: A 、表示内容的省略 B 、表示语意未尽 C 、表示语意转折 (1)……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 (2)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 ) (3)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 5、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教案

课题:《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2*用心灵去倾听 设计者:普兰店市实验小学王君 一、教材分析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使得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二、学情分析 《用心灵去倾听》是本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对于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课前借助预习提纲,迁移运用学法,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课堂上引领学生充分地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提高独立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自能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能力目标 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情感态度 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难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六、教学策略教师:引导法、点拨法。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感情朗读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明确目标。(3分钟)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二)自学自悟,交流反馈。(10分钟)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进行再学习,思考: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2、反馈交流: (1)课文的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 (2)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请教手砸伤了怎么办?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请求告诉金丝雀为什么死去?) 仅仅是这些帮助吗? 【设计意图】把握全文大意,了解“我”与苏珊是怎样进行交往的,有助于理解“我”对苏珊的依赖之情是怎样产生,有助于下文提炼苏珊有耐心有爱心地帮助孩子的品质。 (三)学法指导,自主探索。(8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并体会。 (2)朗读感动自己的语句。 (3)自学后小组交流。 2、学生围绕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提示指导学法,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四)全班交流,顺学而导(12分钟) 1、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1)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金色的鱼钩》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13*.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快速阅读,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老班长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感受到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说说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你们知道这句话描写的是谁吗?(生举手回答)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英雄,大家都叫他“老班长”,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 (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鱼钩是金色的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只图快,还要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以及刚才提出的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简评阅读效果。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学生汇报交流。 4.师生共议,明确: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为光荣牺牲的故事。 三、入情入境,重点品析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 1.默读课文,边读边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班长外貌和神态的语句。 2.这几处描写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出示句子)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说明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体现了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全集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烟台的海 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高远。久居这座城市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立秋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告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轮起锚远航了…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记金华的双龙洞 1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教案及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8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4.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8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 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 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1.出示生字 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课件3】生字:咆哮嗓淌哑揪呻废词语:势不可当狞笑拥戴放肆跌跌撞撞呻吟搀扶祭奠 2.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二)师生交流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描述事件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起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有助于培养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三、初步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 的是什么。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课件4】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 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 (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点拨语(可随机改变):(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交流句子带给学生害怕的感受,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洪水中人们的心情,从而体会老党支部书的伟大。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五、拓展延伸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 表现?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课件5】(出示──东西没有路。 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六、课堂作业新设计(一)看拼音写词语。páo xiào shēn yín liútǎnɡsh āyǎ()()()()(二)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的野马()地喊()的脸()的人们沙哑地()痛苦地()(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山洪________ 着,像一群________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深刻的部分。 3、体会作者“一咏三叹”的表达方法。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懂得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领会人类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练习引课 1、填充合适的词语:()的土地 2、引课: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学习15课。 二、根据课题质疑。 “神圣”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什么时候对谁说的?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解决以上问题:

2、简介印第安人、写作背景和西雅图。 四、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五、小组读课文,理顺文章顺序。 六、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部分写了哪写内容? 2、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 3、理解:为什么说“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为什么说“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 4、这部分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5、归纳小结: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七、作业:熟读第一部分,背诵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部分: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人类与大地的关系是那么密切,所以,西雅图对购买土地的白人提出那些要求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小组学习,交流讨论:西雅图从哪几方面对白人提出要求?提出了哪些要求?为什么提出那些要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设计 执教人:凌征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相关语句,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2、通过各种方式朗读,探究式地学习,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原因。 3、体会课文语言严谨用词准确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总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可爱的地球 2、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全班交流) 3、揭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出示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2、画出课文中能概括介绍地球特点的句子。 三、精读感悟,品赏悟情 (一)、研读地球的可爱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宇航员会有如此感叹? 2、交流点拨,读中感悟: 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找出文中相关句子。 3、学习第一段(课件) (1)读第一句话。并交流读完第一句的感受。 (2)体会打比方的作用。 (3)齐读第二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地球比作什么?(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4)小结 4、体会地球的渺小。 5、过渡: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难道仅仅就因为她外表美丽吗?(1)理解“无私慷慨”。 (2)举例说有哪些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3)、小结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小学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卷首语: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沉甸甸的果实正躲在树丛后面笑吟吟地望着你,愿你努力攀爬,细心采摘。最美,最甜的硕果肯定会在你的手中“绽放”! 一、积累运用。36分 1、拼音小广场。6分 yàng yúqīézhàfén 荡()()树()清飞()初来()到()烧 2、给“假”字换个偏旁,组成另外的字,并用这些字组成词语填在下面几个句子中。3分 (1)广玉兰那__________的花朵常常引得我驻足观赏。 (2)桂林七星岩的石钟乳真多啊,让我_____________。 (3)夜晚的星空可真美,让人产生无限的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将序号写在句中横线上。(3分) (1)我不断________ (A.模拟 B.模仿)老师的做法,后来我也学会了拼字,我感到很________ (B.高兴 C.自豪) A.滋味 B.气味 C.风味 D.韵味 (2)室内要经常通风,否则会有________。 (3)苏北的小吃有江南的________。 (4)摩诘之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________无穷。 (5)母亲做的饭菜使家人吃起来特别有________ 。 4、成语小天地。5分 (1)以“春”字开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夏天天气炎热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思暮想(成语中同时含“早”和“晚”意思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要求写句子。 (1)例:夹竹桃每天都风吐艳。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梁容若,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苞蕾、丰满、谚语、尽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体会文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好处。 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懂得人一定要珍惜时间,也要用力成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句,从动植物、非生物和人的成长三方面来感受中心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2018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六(下)语文课文内容复习要点 小学语文一至十二册良好的学习习惯 1、本学期培养的学习习惯: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②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2、《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词作者是胡宏伟,曲作者是王世光,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全诗用第二人称,全诗的中心句是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第一小节,写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小节写了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A、课后题三: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是因为长江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滋润着、养育着两岸的动植物。 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是因为长江无私奉献,哺育着各族儿女,胸怀宽广,像母亲般纯洁、神圣。 B、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与黄河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C、描写长江的诗句: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④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 D、描写黄河的诗句: 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E、我国的名山大川: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九华山、普陀山、武夷山、黄山。 F、背诵、默写课文。 3、《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的风光的赞美。 A、《三亚落日》中依次将落日比成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 B、“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总括全文,点明题意,是点睛之笔。 C、三亚在我国海南岛的最南端,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素有“天然大温室”、“东方夏威夷”、“天下第一湾”之称。 D、背诵课文2、3、4自然段。 E、课后第3题(品味一下带点词在句子里所表达的情感): ①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担心”表示不放心,表现了“白鸥”飞翔得很低,让人觉得接触到海面了。) ②……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生怕”表现了人们全神贯注地欣赏落日之美。) F、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硕大无朋:朋,比。大得无与伦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一般红色;彤,红色。本课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复习要点

六下语文课文内容复习要点 1、本学期培养的学习习惯: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②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2、《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词作者是胡宏伟,曲作者是王世光,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全诗用第二人称,全诗的中心句是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第一小节,写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小节写了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A、课后题三: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是因为长江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滋润着、养育着两岸的动植物。 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是因为长江无私奉献,哺育着各族儿女,胸怀宽广,像母亲般纯洁、神圣。 B、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与黄河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C、描写长江的诗句: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③孤帆远影 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④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 D、描写黄河的诗句: 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E、我国的名山大川: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九华山、普陀山、武夷山、黄山。 F、背诵、默写课文。 3、《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的风光的赞美。 A、《三亚落日》中依次将落日比成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 B、“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总括全文,点明题意,是点睛之笔。 C、三亚在我国海南岛的最南端,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素有“天然大温室”、“东方夏威夷”、“天下第一湾”之称。 D、背诵课文2、3、4自然段。 E、课后第3题(品味一下带点词在句子里所表达的情感): ①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担心”表示不放心,表现了“白鸥”飞翔得很低,让人觉得接触到海面了。) ②……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生怕”表现了人们全神贯注地欣赏落日之美。) F、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硕大无朋:朋,比。大得无与伦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一般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4、《烟台的海》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远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全文围绕“独特”这个中心词展开,行文结构:总——分——总,按一年四季(冬春

统编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2课 桥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会写“咆哮、祭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老汉的形象,感受老汉的崇高品质。 4.学习课文在环境描写上的表达方式以及短句的使用。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并学习迁移运用。 三、教学难点 感受老汉的临危不惧和镇定自若。 四、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教师导入:今天学习一篇小小说。(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3.教师提问:以前学过的课文,哪些课题里含有“桥”字?(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兰兰过桥》《赵州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小桥流水人家》……)(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齐读词语。(PPT出示词语) 咆哮发疯狞笑 流淌放肆揪出来 豹子呻吟瞪眼 胸膛搀扶祭奠 3. 学生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字音或字形。

4.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记字进行书写指导。 5. 学生在作业纸上练习书写,写后同桌交换互查。 6.学生汇报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板书) (三)反复研读,品味词句 1. 教师提出默读课文要求:画出具体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 2.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句子。 3. 指名汇报。(PPT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了。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4. 教师提问:洪水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从哪些词语里体会出这样的感觉? 5.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洪水来临时,大家的反应是怎样的? (四)对比人物,体会作用 1. 教师提出默读要求:找出描写村民、老汉的句子读一读。 2. 学生自由汇报找到的句子。 (1)有关村民(PPT出示句子)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有关老汉(PPT出示句子)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3. 学生对比读以上句子,并用四字词语分别形容村民和老汉此时的情景。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知识点 及练习题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梁容若,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夏天里的成长》知识点 生字组词: 棚:凉棚车棚顶棚工棚牲口棚 蔓:瓜蔓藤蔓爬蔓压蔓顺蔓摸瓜 苞:花苞苞蕾苞米苞谷含苞待放 蕾:花蕾蓓蕾蕾丝吐蕾护苗保蕾 苔:青苔苔藓苔原苔斑苔痕 藓:苔藓 坪:坪坝草坪花坪停机坪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金色的鱼钩》精品教案

13*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理解“威胁、弥漫、衰弱、喜出望外、瞻仰、奄奄一息、收敛”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相互交流最感动的地方。 3.运用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颧”字的读音是“qu án”;“弥”字的读音是“mí”,不是“ní”。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并查找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表达运用 在充分理解文本后,以“老班长,我想对您说……”的形式写话;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红军故事娓娓道来,一颗红星亮闪闪 1.视频导入。

同学们,关于红军长征你了解多少呢?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讲有关红军过草地的故事。(课件出示红军过草地的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 课件出示: 远远望去,草地似一片灰绿色的海洋,不见山丘树木,没有村寨道路,一眼望不到边。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直至被完全吞没。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变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所以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没有在战场上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地,一起去看看那位伟大的老班长。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音乐和图片,让学生用多重感官参与课堂,让学生轻松地感知画面,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 板块二文本故事初次读,班长形象眼前现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背诵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背诵 1.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三亚落日(第三、四自然段)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4.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五自然段)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9.词两首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18.广玉兰 五六月份是广玉兰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纯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的纯白吧,有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花瓣的质感,说它是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第13课《海洋—21世纪的希望》同步练习C卷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第13课《海洋—21世纪的希望》同步练习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89分) 1. (5分)抄写词语 慈爱抚摸保持七嘴八舌 复杂结构入神成千上万 2. (5分)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灿烂的未来。而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只有这样,海洋才会乐于作出它的贡献。针对这一认识,我们应该怎样做? 3. (9分)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柿子成熟了。 柿子像________一样。 ________

(2)椰子树长出长长的叶子。 椰子树像撑开了一把大伞。 (3)树叶黄了。 树叶像________一样飘落下来。 ________ 4. (4分)按拼音写汉字 huí móu wèi lán dàn shēng mì qi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慷慨脾气掀翻 6. (4分)多音字组词 供gòng________gōng________ 行háng________xíng________ 7. (3分)写出近义词

灾难—________ 飞速—________ 蕴藏—________ 8. (4分)写出反义词 长期—________ 深处—________ 先进—________ 增长—________ 9. (6分)形近字组词 神________ 沙________ 海________伸________ 纱________ 悔________ 10. (2分)按要求写词语: ①描写海水浪大:________ ②描写海面宽广:________ 11. (4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波涛________ 无边________ 喜怒________ 望洋________ 12. (1分)说说课题“海洋——世纪的希望”破折号的作用________ 13. (8分)读下列句子,并在横线上填上标点。 科学家发现,海洋是个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________天然气________煤________铁________铜________锡________锰________硫等________ 14. (1分)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________ 15.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原文及教案 【原文】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自言自语着。 睡觉还早。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人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