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孩子的任性

怎样对待孩子的任性
怎样对待孩子的任性

怎样对待孩子的任性

很多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很任性,脾气倔强,一不满意就大哭大闹或者和父母对抗,根本不和父母配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的任性呢?其实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我主要从家庭环境方面做了以下归类。

任性成因简析:

1,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般是好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要什么马上满足孩子,孩子就是家中的小太阳,只要孩子一说出口,家长就想尽一

切办法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长此以往,孩子觉得家长为自己所做的是理所当然的,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考虑到别人的需求。遇到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大哭大闹,甚至以不上学,不吃饭,不睡觉威胁父母,家长会想尽一切办法,不惜放弃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有时候会在街上看见已经长得很壮得小朋友还要让老人背着,如果不背,就坐在路边上大哭,老人一看孩子哭就心软了,赶紧背起孩子来,孩子则在老人的背上破涕为笑。

2,家庭教育观念不一致

很多家庭中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不同,尤其是家中和老人同住的主干家庭,往往是在教育孩子时,大家都各抒己见,甚至是一个管而另一个就护孩子。我们经常听说有的家庭妈妈在管教孩子时,老人马上出来反驳孩子的妈妈,甚至跟孩子妈妈发生冲突:“我不许你说我孙子,再说我就翻脸了。”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变得任性固执,因为孩子有了自己的保护伞,更加不听从道理和管教,一味任性到底了。

3,家长对孩子过分粗暴

也有的家长使用棍棒政策,对孩子非打即骂,不顾孩子的自尊。孩子无论

说得对错,只要不合家长的意,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乱批乱打一通。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要么是逆来顺受,毫无主见,要么就是骨子里极其叛逆,形成反叛的性格。家长总是头痛:为什么我这么严格,孩子还这么任性不听话呢?其实,家长根本不知道,这样粗暴的做法只能让孩子在任性的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遗传因素也会给孩子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孩子本身受自制力的限制,不太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反

复无常,也是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正确对待孩子的任性

从心理学上来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心理反抗期。从成长的规律来看,0-6岁期间,孩子会经历“执拗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完美敏感期”“情感敏感期”等各种敏感期,在这期间孩子的需求如果得不到合理满足会变得非常任性,有时候家长看来都不可理喻,实际上这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一个过程。所以说这时候孩子的任性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我们要给予尊重接纳和合理满足。

事例1:雯琪大概在3岁多的时候,什么东西都要选大的完整的。要是你给她一个水果,觉得她吃不了咬了一口或者切下一块,她就会大哭大闹,即使你再给她换一个她都不罢休。这时候的她处在“完美敏感期”,了解了她的这个需求是成长的一种需要后,我就适当满足她的需求,如果她情绪不佳时,我也不会怪她,很快我发现她就不再那么要求事事完美了。

事例2:孩子2岁多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能惹她大哭大闹,有时候上班着急出门她都要哭半天。后来我了解到她正处在“秩序敏感期”时,我一般都按照她习惯的顺序来帮助她

进行一些事情。比如出门的时候,谁在前面走,固定以后每天都按照这样的顺序。其实如果家长了解了这些,会发现孩子得到了正常需求后,这个阶段会很快过去,并且孩子在敏感期内可以养成良好的秩序感,也促进了这阶段智力的发展。

然而,如果孩子的任性得不到合理引导,被过分纵容或者过分压抑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也不能让孩子任由发展,不管不顾,时间长了,孩子的不良性格完全养成了,改都很难了。严重的还会形成“任性心理症结”,成为心理疾病。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任性,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接纳孩子任性的正常需求。同时合理引导孩子正确表达需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

解决孩子任性的对策

1,严格拒绝不合理要求

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爱不是意味着一味满足孩子。孩子还小,没有自控力,很多时候也没有辨明是非曲直的能力,家长需要把不正确的部分替孩子过滤掉从而给孩子的成长做出正确的引导。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家长要严格拒绝孩子,而不能一味妥协退让。

例1)比如有的孩子哭闹要水果刀玩,家长就不能向孩子妥协,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家长将后悔不已。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水果刀是用来削水果不是用来玩的。如果想玩,家长可以给孩子一把塑料玩具刀玩。

例2)或者孩子闹着要买一个非常昂贵的物品,严重超出家庭的承受范围,家长也没有必要一味强充着给孩子去买。一来孩子不能养成合理消费的理财观念,二来孩子会变得更加自私任性,凡事都以自我为主,长大后也不懂得体恤别人的需求,无论在家中还是在社会上都不会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家庭经的济状况,和

孩子一起探讨合理理财的方法,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合理消费。

2,事先和孩子约定规则

我发现很多孩子在路上看见什么就非要让家长买,一旦不买就哭着不走,大部分家长怕路上丢人就妥协了。很多时候孩子的任性也和家中没有规则有关系,如果说事先和孩子约定好,孩子有规则可依,也不会总是任性需求和家长讨价还价。

事例:从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发现从家到幼儿园这一路卖小吃和玩具的特别多。很多商家也很会抓住孩子的心理,就选在放学时间堵在幼儿园门口卖各种饮料小吃,加上一路上经过好几

个玩具店,孩子肯定没有那么大的忍耐力来阻挡这些诱惑。我们在家中就和雯琪事先约好:以后你需要的东西我们每周去一次超市,你可以选几样你一周需要吃的东西。我们在回家的路上不需要买路边的东西,等你到家以后可以在家中吃。其实这样的规则定好后,孩子知道家中有自己需要的东西,就不会在路上缠着大人。而且孩子小,容易养成习惯,一旦养成了习惯,孩子走在路上就没心事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赶快回家。

3,尊重孩子用想象表达愿望

有些时候孩子在表达需求的时候,可能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愿望。比如孩子累

了,就希望让家长抱着走。这时候,家长如果自己觉得不舒服,没必要非要强忍着疲惫一定要满足孩子。但家长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可以尊重孩子的感觉,但不一定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可以用想象的方法表达下愿望,当孩子的感觉被尊重了,孩子往往很通情达理,愿意去体谅家长。

故事1)我们出去玩,雯琪累了会说:妈妈,你能抱抱我吗?我一般会蹲下来拥抱她一下:宝贝,你累了啊,我多么希望能抱着你啊,可是妈妈也有些累了呢。雯琪也会表示出对我的关心:妈妈,那咱们找个地方歇会再走吧。

故事2)雯琪去玩具店马上会被五颜六色的尤其是体积较大的玩具吸引住:妈妈,我好想要那个大的玩具城堡啊!其实,大人看到那么漂亮的玩具有时候也会心动的。我会看着玩具对她说:哇,好漂亮的城堡啊!妈妈多么希望能给你买啊,可是妈妈的钱不够买这个的。雯琪会笑着说:只要看看就好了,等我们有了钱再买吧。

其实有些时候,孩子只是在表达她的喜好她的愿望,家长即使不给孩子买也可以肯定下孩子的愿望,用想象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表达下她的愿望,孩子往往就不会缠着家长非买不可了。

4,延迟满足给孩子选择权

当孩子有要求的时候,如果家长觉得这个东西不是非常急需的,家长也可延

迟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又让孩子学会等待,期望已久的东西拿到手,幸福感也会比马上得到要高很多。同时,可以给出孩子一定范围内的主动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会选择和等待。

实例:我记得有一次带雯琪去利群买衣服,童装的对面就是卖玩具的。她一

眼就被一个粉色的魔幻梳妆台吸引住了,不要衣服了,在出售玩具推车前不肯走,非缠着让马上买给她。并且陈述

了合理的理由:我要买回家然后学习一下如何把它们拼起来。我觉得她说的理由也算合理,但商场里的价格是200

多块,有点贵。我悄声在雯琪耳边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妈妈也想给你买。可是这里的价格有些贵,你觉得等你过生日或者六一儿童节我从网上给你买怎样啊?雯琪马上答应了:那好,就儿童节给我买吧。从看玩具到现在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她时而会问我:妈妈,那个玩具叫什么来着?六一儿童节还有多久啊?她已经在满心盼望这个玩具了,收到礼物的时候一定会感觉幸福爆满的。

5,巧用惩罚让孩子体验后果

有些时候孩子在任性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运用惩罚手段,还孩子体验下后

果,为自己的任性吃一点苦头,让孩子学会下次不再靠任性来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惩罚不是体罚,另外这个后果不能太严重,是在孩子的承受范围之内的。

实例:我记得有一天天气看起来不是很冷,可是风比较大,出门前我劝雯琪穿个外套,可是臭美的她不喜欢穿那么多。我提醒了她两次外面很冷,可是她坚持说不需要外套。我们下楼以后,刚出楼道门口,北风就呼呼刮着脸,我穿着棉袄都觉得很冷,雯琪身子一下被

冻缩起来:妈妈,好冷啊。我拿着外套问她:你现在需要穿吗?雯琪连连点头,让我给穿上衣服。孩子有时候需要亲身体验下后果才肯相信父母的话,如果不是很原则性的问题,也可以让孩子亲身感受体验下,这样下次她就不会那么任性不肯听从建议了。

6,冷处理或转移注意力

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冷处理,先不去处理。让孩子知道,有问题不是靠哭闹来解决的。等孩子冷静的时候,然后再去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如果有合理的要求可以好好和家长说,而不要通过哭闹或无理取闹来解决。当孩子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家长

切忌给孩子讲道理,因为孩子肯定听不进去。

另外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的情绪先稳定下来。家长可以采用一些小游戏,帮助孩子来学会稳定情绪。例如:雯琪在情绪长时间不好的时候,我会用游戏的方法转移她的注意力。我提议我们一起数数房间里面有几种绿色,往往在我们数完3种颜色的时候,她就破涕为笑了。或者,我会把手放在她的胸口说:来,赐给你魔法,把快乐和高兴放到你心里,把难过和生气都挪去。孩子喜欢游戏,我发现雯琪很快就会和我一起融入到游戏中,快乐地享受了。

温馨提示:

1,家庭内部要统一。不能是一个家长一个样,而且家长也要言行一致,一旦许诺答应孩子的要做到。

2,家庭关系要和谐。一个被爱滋润,在民主和谐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被鼓励采用合理的方式来沟通,这样的孩子也会远离任性。

3,家长要学会控制情绪。家长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左右,一定要平静理智地帮助孩子。孩子的模仿力很强,家长理性沟通,孩子也会效仿家长,给孩子起到一个榜样作用。

4,家长要给孩子时间。孩子受年龄的限制,一定不会一两次就能克服自己的

弱点,家长要有耐心,给孩子改变和成长的时间。

5,家长也需要学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基本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如果家长学习了这些规律,就会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那么顺着规律去引导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6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家长如果把握好这个成长的关键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很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弥补。家长一定要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运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法,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去引导孩子,理解和尊重孩

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儿童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分析儿童任性行为的实质和影响的基础上,从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定阶段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儿童任性的原因,从影响儿童的两个因素家长和幼儿园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来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此来为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儿的任性提供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对如何对待儿童的任性行为提供借鉴。 关键词:任性行为;尊重;自我中心阶段 儿童的任性行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反映出来,并且在学前期得到迅速发展,每个儿童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任性行为。对于儿童的任性,传统的观点是童言无忌,认为儿童还小,不懂事,可以众容;有些学者认为任性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儿童的一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应该严肃对待;还有些学者认为儿童在一段特定的时期会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任性”行为是必然的。深刻的认识儿童的任性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儿童,为我们科学对待儿童的任性行为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儿童任性行为的实质和影响 幼儿的任性行为表现为在家里、学校、商场以哭闹、打骂或威胁的举止,一般认为儿童任性行为是指儿童对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的做法。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把儿童的任性行为定义为内心紊乱、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生产的一种紧张情绪的表现,代表着内心灵魂试图索取或自我保护或解释为没有明显原因、无逻辑或无法说服的行为。通常认为任性行为是内心感受受到外界环境阻碍

引起的,如果得不到措施解决,某些任性行为随着时间发展不断严重,因而成为持续表现的永久性原因的发端,不易补救,而有些任性行为是儿童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儿童必须经历,这种“任性”行为不仅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除,而且会对儿童特定阶段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导致儿童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儿童最初的任性就是最早的心理失调的功能性疾病,把儿童最初的任性原因归于心理失调,很明显心理失调反映出来的不是自然规律,而是错误,成人没有正确的按照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此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还会出现由于儿童自身发展阶段与周围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任性行为。 (一)儿童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前运算阶段的4—7岁时,也就是前概念期会出现自我中心,此时的儿童只能用自己的观点看一切事物,不知别人的观点,所以此时的儿童只能依据以前的同化经验和生长图谱去做他自己的事情,不会考虑成人的观点和感受,这种“任性”行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的,是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定阶段。 (二)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外部环境 1.家长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常常会听到:“哎呀,我家那个小祖宗饭又不吃,真急人!”“我家的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听话了,一点也不怕我们,无法无天了,真难管……”等等.其实幼儿的任性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与幼儿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而家庭原因是幼儿任性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家长放任孩子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任性的孩子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于他人(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还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的发展等等。所以,如今幼儿任性的心理、行为成了我们研究的焦点。 案例: 刘瑾阳,男孩,5岁,是家庭独生子女。该幼儿性格外向,聪明可爱,但和同伴不能友好相处,遇上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发脾气,哭闹不止。在幼儿园,每次活动时,都和同伴发生争执,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哭,有时还躺在地上打滚,直到老师进行不公平的处理后才可停止。他和爸爸妈妈、姥姥生活在一起,家庭条件充裕,父母都是机关干部,平时工作都很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姥姥在家照顾他。一家人非常疼爱他,对他的要求有求必应,姥姥更是舍不得孩子受苦,在教育方面总是跟爸爸妈妈唱反调。只要孩子发脾气,苦恼,就会迁就,时间一长,孩子对谁都不怕了。每天家长接送时,他都要家长给他买东西,他看见什么都想要,不

管是吃的还是玩的,家长不给他买就躺在地上打滚,大哭大闹。开始时妈妈会轻生轻语哄他,可他一点都听不进去,继续哭闹。妈妈生气了,批评了几句,这下他更无理取闹了,把想要的东西死死地拽在手里,小脸憋得通红,看着他声嘶力竭,上气不接下气,妈妈不忍心了…… 一、幼儿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分析 儿童的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理学中被称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症”。是一种儿童心理偏异的行为。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放纵、娇惯的现象随之增加。在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不少幼儿养成了任性的坏毛病。任性行为表现为:当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或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她们就又哭又闹、撒泼打滚。面对幼儿的任性许多家长束手无策。有的家长只好做弱者满足他们的要求;有的则是打骂、简单粗暴的对待。这样不仅不能改变幼儿的任性行为,反而会导致他们更任性。或使他们变得蛮横不讲理,攻击性行为增多。因此,当幼儿有任性行为,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时,使任性行为逐渐消除。 任性可以说是当今独生子女的普遍现象。然而,我们仔细剖析孩子的任性,不难发现,孩子的任性行为又都是成人的教育不当造成的。面对孩子最初的需要,多少父母不都是不假思索地给予满足,从未思考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面对孩子最初的不合适

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对策电子教案

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对 策

任性 主讲人:卢微陈泓江 (此教案针对的是3至6岁的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任性行为,使父母了解出现此行为的原因和哪些行为才是真正的任性行为从而纠正父母的错误意识,同时帮助父母正确的解决生活中孩子的任性行为) 一.定义 所谓任性,是指个人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听凭秉性行事,放纵不约束自己;抗拒、不服从外来的管教;不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 孩子的任性行为,由于年龄及个性的不同,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但下面几种也许是我们最为常见的。 任性表现一:你说东,他偏往西。孩子的任性,有时是年龄特征的表现。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不是匀速平稳的,有较为乖顺的平稳阶段,也有较为棘手的不平稳阶段。最初,孩子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脚就像玩玩具一样,表现很乖;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到2岁左右变得更加强烈。他们开始表现自我,凡事都喜欢说“不”,到处炫耀和滥用自己的“否决权”,进入了“第一反抗期”,表现出来就是让人头疼的任性。等他们适应这种心理变化后,会是一段较平稳的时期。但到4岁左右,孩子又进入一个不平衡阶段,情绪不稳、脾气暴躁、任性胡闹,喜欢拒绝别人的要求……种种任性言行再次表现出来。 任性表现二:脾气说来就来,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对着干。正所谓一个孩子一个脾气。所谓脾气,在心理学上叫做气质,是孩子身上最早出现的个性特

征。传统上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孩子大多脾气急,性子倔。这样的孩子很有主意,稍不满意就会和父母“顶牛”,让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他们的任性时间短暂,事情过去了,很快就忘记了。 任性表现三:突发性不可抑制的狂躁。 案例:欢欢说:“我想玩奇奇的遥控汽车,可奇奇太小气了,不给我玩。我的火一下就蹿了上来:不给就抢,抢不到就打!这时,他妈妈看见了,居然去向我妈妈告状。好啊,想整我?以为我会怕吗?气死我了,哼,让你们先看看我的厉害。我把奇奇的小汽车使劲扔到了地上,看着它散了架,然后我还要把它踩扁。看到了吧,我是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你们谁敢惹!”妈妈道白:这孩子从小脾气火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没法跟他讲道理。真怀疑这孩子有暴力倾向。 这孩子的行为的确有暴发型人格的某些特征。这类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挫折耐受力比一般孩子差,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就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愤怒情绪甚至一定程度的暴力行为,其情绪和行为具有突发性、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给人的感觉自然是异常任性。但孩子的行为是否已超出正常的范围,还需要仔细观察,并请专业心理医生诊断。 任性表现四:要什么就得有什么,这时典型的极端自我中心的表现。“极端自我中心”的生活环境是培植任性的沃土。前面分析过,在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阶段,这时如果家长迁就放任,让孩子指挥一切,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就会过度膨胀,从而表现为极端任性,这在独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体现尤为明显。而老人当着孩子的面反复说他任性,更给了孩子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 文档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任性行为。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懂事了,多数孩子的任性行为也会被慢慢克服直至消失。但如果幼儿有严重的任性行为,将会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也将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正确看待幼儿出现的任性行为,及时关注和矫正,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 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物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幼儿通常都会有点任性。一般从3岁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孩子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开始要表现自我,孩子的心灵会面临着对社会的顺从与体现自我的矛盾和对立中。为了确立自我意识,对成人的安排、建议和指令会常常不听从,“闹独立”,力图摆脱约束,固执己见甚至开始反抗,这就是“第一反抗期”的表现,这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是孩子的独立意识强烈凸显的一个阶段,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叛逆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剧烈变化,发脾气、大哭、大闹,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许多父母因不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走入了教育上的“误区”。.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的任性是心理需求的表现。并指出,幼儿随着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的“视野”不断地扩大,接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感兴趣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常常会有独立的倾向,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容易被大人认为不听话。其实,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孩子独立性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因为幼儿还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幼儿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社会规则的认识水平都比较低,不能正确地判断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更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反复分析后,再做出处理决断,只凭着一种本能来要求大人,所以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常常会在不合实情下表露出来,尽管这些事物往往对他们不宜,甚至是不利或者有害的,他们都会以自身的兴趣与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 笔者认为,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适当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适度保留孩子性格中的任性还是有必要的,对事有独立性,这是性格中很重要的优良品质。根据调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小时候几乎都不是听话的乖孩子,有的还非常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孩子大多有自己的主见,大脑思维非常活跃,对任何人或事情不随便屈从,自信心强,有独立处事能力,等等。从中外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伟人和学者身上我们可略见一斑,如毛泽东、爱因斯坦、爱迪生、拿破仑等都存在这样的性格特质。.

幼教心理案例幼儿任性发脾气哭闹行为分析及对策

幼教心理案例:幼儿任性发脾气哭闹行为分析及对策DOC 磐安教育 幼儿行为、心理案例 有个幼儿的情况就非常特殊,下面就对这名幼儿的做一下分析。 1、幼儿的一般情况 王某,男,5岁,独生子女。该幼儿性格外向,长得也可爱,嘴巴又甜,但不与人友好相处,遇上不顺心的事情就发脾气,哭闹。在班上一旦与同伴发生争执(玩玩具时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的),他就一味哭,严重时躺在地上,直到老师进行不公平的处理后才停止。 2、幼儿的家长情况 王某与爸爸妈妈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家庭条件充裕,父母均为高学历知识分子,爸爸是机关干部,妈妈是工程师,但父母平日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姥姥退休在家照顾他。王某姥姥非常疼爱他,对他的要求有求必应,王某爸爸希望在生活习惯、性格等各方面培养他,可是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姥姥总是舍不得孩子辛苦,跟爸爸唱反调。妈妈一味关注他情绪是否好,只要王某发脾气,苦恼,就会迁就,时间一长,王某便有恃无恐,对谁都不怕了。 【问题情境】 (1)和妈妈逛商场是王某最高兴的事,看着形形色色的玩具,他激动得又蹦又跳,看着这个也想要,看着那个也舍不得放下,妈妈不给他买就躺在地上打滚,大哭大闹。开始时妈妈会轻生轻语哄他,可他一点都听不进去,继续哭闹。妈妈生气了,批评了几句,这下他更无理取闹了,把想要的玩具死死地拽在手里,小脸憋得通红,看着他声嘶力竭,上气不接下气,妈妈不忍心了……

(2)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帮忙搬东西,在那位小朋友搬动的时候他就堵住这位小朋友的路,让他把东西给他,让他搬。我说下次请你帮忙,他就是不作声,直直的站在那一动不动,跟他讲道理一点都听不进去。 【个案分析】 一、任性行为形成的可能原因 儿童的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理学中被称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症”。是一种儿童心理偏异的行为。王某的任性行为较为严重,我非常关注。在教育实践中我经过观察和分析,认为其任性行为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中心意识强。 他是一个比较愿意展示自己的小朋友,但老师不能每件事都让他一个人做,当老师请其他小朋友做事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任性行为。主要是他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干,希望老师能一直表扬他。当老师将任务交给别人时,他就会心里不舒服,想把事情夺过来让自己完成。 1 磐安教育 ,、教育不一致。 父母,尤其是爸爸和姥姥在抚育态度上不一致,常有矛盾,家长在教育上缺乏耐心和一致性,使王某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不正确。当这些行为不断反复得到默许后,演变成为一种习惯。 ,、王某跟姥姥相处时间较多,姥姥平时对他非常迁就,甚至放任、姑息、纵容他的很多不良行为,对他百依百顺,事事都由着他的性子来,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约束。久而久之,遇事放任自己形成了定势。 【辅导过程】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本文Tag:性行为对策幼儿 来源:中国早教网 2010-07-02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 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

儿童心理障碍原因及对策

儿童心理障碍原因及对策 都说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果真如此吗?有些孩子爱独处,不喜欢与别人交流,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说说儿童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分析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儿童心理障碍问题不容忽视 谁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又健康,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但家长们是否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较为常见的,家长们如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保护,将会导致孩子在学龄期发生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对学校适应不良的现象,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通常,新生儿在出生后1个月只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获得满足与舒适感后的愉快情绪;另一种是饥饿、寒冷、尿布潮湿等所引起的不愉快情绪。3个月的婴儿即可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恐、烦闷等6种情绪反应。 婴幼儿时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婴幼儿的大脑和心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大小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忌妒、恐惧、分离焦虑)以及某些不良的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发等)。1岁以上的儿童心理障碍主要是三大方面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障碍,情绪性格问题。孩子中有80%属于学习能力障碍,即感觉统合失调。 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之所以有这么多孩子有学习能力障碍的问题,与儿童的出生经历及早期教育有关。从目前情况看,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胎教的影响。现在很多母亲给胎儿听胎教磁带,但已发现有些幼儿由于听觉刺激不适当,反而造成失聪。胎儿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生长环境,不应该受到无端的打扰。 二、没有经过爬行训练的影响。现在2/3的城市儿童缺乏爬行训练,过早地使用学步车。婴幼儿在爬行的时候,会努力抬头,四肢、手眼的协调能力得到训练。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长大以后手可能会不听指挥,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过慢。 三、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对策

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对策

任性 主讲人:卢微陈泓江 (此教案针对的是3至6岁的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任性行为,使父母了解出现此行为的原因和哪些行为才是真正的任性行为从而纠正父母的 错误意识,同时帮助父母正确的解决生活中孩子的任性行为) 一.定义 所谓任性,是指个人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听凭秉性行事,放纵不约束自己;抗拒、不服从外来的管教;不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 孩子的任性行为,由于年龄及个性的不同,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但下面几种也许是我们最为常见的。 任性表现一:你说东,他偏往西。孩子的任性,有时是年龄特征的表现。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不是匀速平稳的,有较为乖顺的平稳阶段,也有较为棘手的不平稳阶段。最初,孩子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脚就像玩玩具一样,表现很乖;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出现自我意识

的萌芽,到2岁左右变得更加强烈。他们开始表现自我,凡事都喜欢说“不”,到处炫耀和滥用自己的“否决权”,进入了“第一反抗期”,表现出来就是让人头疼的任性。等他们适应这种心理变化后,会是一段较平稳的时期。但到4岁左右,孩子又进入一个不平衡阶段,情绪不稳、脾气暴躁、任性胡闹,喜欢拒绝别人的要求……种种任性言行再次表现出来。 任性表现二:脾气说来就来,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对着干。正所谓一个孩子一个脾气。所谓脾气,在心理学上叫做气质,是孩子身上最早出现的个性特征。传统上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孩子大多脾气急,性子倔。这样的孩子很有主意,稍不满意就会和父母“顶牛”,让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他们的任性时间短暂,事情过去了,很快就忘记了。 任性表现三:突发性不可抑制的狂躁。 案例:欢欢说:“我想玩奇奇的遥控汽车,可奇奇太小气了,不给我玩。我的火一下就蹿了上来:不给就抢,抢不到就打!这时,他妈妈看见了,居然去向我妈妈告状。好啊,想整我?以

孩子不听话原因及对策

孩子不听话原因及对策 宝宝从2岁开始,爸爸妈妈可能就会发现孩子慢慢变得淘气了,有了自己的小主意。“不听话”的孩子真的成为了很多爸爸妈妈心中的一大烦恼。 那么,究竟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呢? 一、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1.运动能力的发展 宝宝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的独立活动空间,因此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做新的事情。这时,很多妈妈对宝宝的行为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使宝宝产生不满情绪,自然就跟妈妈对着干了,所以“不听话”。 2.自我意识发展 宝宝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他开始意识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么事都想参与,但这种表现往往与你的规范相抵触。如果你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身上,他就会反抗,进而产生挫折感,时间一长就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3.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宝宝好奇心强,对什么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这种好奇的探索心理,认为宝宝是在胡闹、调皮而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训斥、打骂他,很容易引起宝宝不满,“不听话”就由此而生了。 二、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1.立规则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愿与家长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的规则。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这时我们家长要切记,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这样既不会妨碍别人,也容易让孩子接受。如上街购物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今天上街是要给奶奶买礼物,其他东西一

律不买”。家长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应该避免预先就认定孩子不听话。例如,“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这会让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执。 2.作榜样 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他(她)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 3.严肃谈话 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气愤、激动、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体罚),心理产生恐惧,意志遭到压制,因此很难接受家长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更难以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了。 此时,如果我们家长与孩子进行“严肃的谈话”,就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止他(她)的动作或行为,请他(她)到一个角落,好好的跟他(她)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孩子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4.耐心纠正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些不同类型的错误,长期下来,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孩子的行为是累积的,长期下来就更加的不听话,甚至出现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为是累积而来的,好的行为累积就变成好的习惯、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为的养成和教育都是长期性的,所以不听话的行为也需要长时间的纠正与教育。孩子对人不礼貌或有其他不听话的行为,父母不能“充耳不闻”,要随时负起纠正的责任。如果我们缺乏这个耐心,实际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礼貌、更不听话。 5.共同教育

幼儿调皮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调皮的原因及对策 胡曼 (安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专业准考证:080113201463) 摘要:何谓“调皮”幼儿,这里指的调皮幼儿是指在集体中经常表现出精 力旺盛、活动量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常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习惯差,喜欢恶作剧,爱发脾气且不遵守班级常规的幼儿。幼儿调皮是孩子常见的一种现象,针对幼儿调皮的现象老师和家长在制止、劝解不听的情况下一般会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而家长对这类幼儿也是束手无策,以至于放任不管。但这种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发展及其不利,因此一些老师和家长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孩子调皮的原因以及怎么对这类孩子进行教育。 关键词:调皮幼儿教育建议攻击性行为 调皮的幼儿在幼儿园的每个班级都有,他们的人数不多但作用却不小。对于这样的幼儿老师一般会采用“冷处理”的办法,即冷落这些孩子,活动不让他们参加,上课将他们至于一处或者批评他们。但是结果往往不那么让人满意,取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调皮的幼儿不管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表现出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而且常伴有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等一系列的现象。 在幼儿园里有的老师有时会对这样一类幼儿表现出一系列不耐烦的现象,如批评、漠视、语言攻击等,对于这类幼儿也有一些教师观察到了这类幼儿与其他幼儿的区别并对这类幼儿进行了一些研究,思考调查这些调皮幼儿会表现出有什么共同特征?造成这些幼儿调皮的原因?以及如何对这类幼儿进行教育?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教师正确对待“调皮”幼儿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幼儿间的关系,促进和保护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幼儿“调皮”原因的分析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常见的气质类型有四种: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都有着不同的心理和外在表现。多血质的孩子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胆汁质的孩子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属于这两种气质类型的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天生“调皮”的孩子,也最容易成长为“调皮捣蛋”的孩子。可是即便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调皮”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错误的家庭观念导致的 在我国普遍存在着一些错误或者说不合理的家庭观念,一些家长因为工作太忙,就让家里的老人帮忙带孩子,认为孩子只要有人在旁边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够了,而老人对孩子的要求又是有求必应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养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自己想要就一定要得到,如果得不到就又哭又闹。老人心疼孩子只好满足他的要求。殊不知就是这样一种疼爱孩子的表现让孩子养

(完整)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完整)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的全部内容。

儿童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分析儿童任性行为的实质和影响的基础上,从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定阶段特征和外部环 境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儿童任性的原因,从影响儿童的两个因素家长和幼儿园以及两者之间 的关系方面来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此来为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儿的任性提供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对如何对待儿童的任性行为提供借鉴. 关键词:任性行为;尊重;自我中心阶段 儿童的任性行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反映出来,并且在学前期得到迅速发展,每个儿童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任性行为.对于儿童的任性,传统的观点是童言无忌,认为儿童还小,不懂事,可 以众容;有些学者认为任性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儿童的一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应该严 肃对待;还有些学者认为儿童在一段特定的时期会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任性”行为是必然的。深刻的认识儿童的任性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儿童,为我们科学对待儿童的任性行为提 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儿童任性行为的实质和影响 幼儿的任性行为表现为在家里、学校、商场以哭闹、打骂或威胁的举止,一般认 为儿童任性行为是指儿童对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的 做法。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把儿童的任性行为定义为内心紊乱、需求得不 到满足而生产的一种紧张情绪的表现,代表着内心灵魂试图索取或自我保护或解释为 没有明显原因、无逻辑或无法说服的行为.通常认为任性行为是内心感受受到外界环 境阻碍引起的,如果得不到措施解决,某些任性行为随着时间发展不断严重,因而 成为持续表现的永久性原因的发端,不易补救,而有些任性行为是儿童特定阶段的 产物,是儿童必须经历,这种“任性"行为不仅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除,而且 会对儿童特定阶段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导致儿童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儿童最初的任性就是最早的心理失调的功能性疾病,把儿童最初的任性原因归于心理失调,很明显心理失调反映出来的不是自然 规律,而是错误,成人没有正确的按照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此外,随着儿童年龄 的增长,还会出现由于儿童自身发展阶段与周围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任性行为。 (一)儿童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前运算阶段的4—7岁时,也就是前概念期会出现自我中心,此时的儿童只能用自己的观点看一切事物,不知别人的观点,所以此时的儿童只能依据以 前的同化经验和生长图谱去做他自己的事情,不会考虑成人的观点和感受,这种“任性”行为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的,是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定阶段。 (二)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外部环境 1.家长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

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对策

任性 主讲人:卢微陈泓江 (此教案针对的是3至6岁的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任性行为,使父母了解出现此行为的原因和哪些行为才是真正的任性行为从而纠正父母的错误意识,同时帮助父母正确的解决生活中孩子的任性行为) 一.定义 所谓任性,是指个人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听凭秉性行事,放纵不约束自己;抗拒、不服从外来的管教;不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 孩子的任性行为,由于年龄及个性的不同,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但下面几种也许是我们最为常见的。 任性表现一:你说东,他偏往西。孩子的任性,有时是年龄特征的表现。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不是匀速平稳的,有较为乖顺的平稳阶段,也有较为棘手的不平稳阶段。最初,孩子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脚就像玩玩具一样,表现很乖;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到2岁左右变得更加强烈。他们开始表现自我,凡事都喜欢说“不”,到处炫耀和滥用自己的“否决权”,进入了“第一反抗期”,

表现出来就是让人头疼的任性。等他们适应这种心理变化后,会是一段较平稳的时期。但到4岁左右,孩子又进入一个不平衡阶段,情绪不稳、脾气暴躁、任性胡闹,喜欢拒绝别人的要求……种种任性言行再次表现出来。 任性表现二:脾气说来就来,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对着干。正所谓一个孩子一个脾气。所谓脾气,在心理学上叫做气质,是孩子身上最早出现的个性特征。传统上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孩子大多脾气急,性子倔。这样的孩子很有主意,稍不满意就会和父母“顶牛”,让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他们的任性时间短暂,事情过去了,很快就忘记了。 任性表现三:突发性不可抑制的狂躁。 案例:欢欢说:“我想玩奇奇的遥控汽车,可奇奇太小气了,不给我玩。我的火一下就蹿了上来:不给就抢,抢不到就打!这时,他妈妈看见了,居然去向我妈妈告状。好啊,想整我?以为我会怕吗?气死我了,哼,让你们先看看我的厉害。我把奇奇的小汽车使劲扔到了地上,看着它散了架,然后我还要把它踩扁。看到了吧,我是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你们谁敢惹!”妈妈道白:这孩子从小脾气火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

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对策教案资料

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 及对策

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教学人员:杨群(17号)王德忠(18号) 教学名称:幼儿自私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 教学目标:通过对幼儿自私行为案例的分析找出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并做出一系列对策以改正和预防幼儿的自私行为。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对待幼儿的自私行为并积极自动地帮助他改正, 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幼儿自私的原因,找出对策。 教学进程: 了解“自私”与“幼儿自我表现”的区别 不少家长和老师都把孩子的“自私”看作为一种不良的行为。但最近,有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不能一味地把某些行为归于“自私”,对于1岁半左右的低幼儿而言,许多所谓的“自私”行为只是一种正常的认识“自我”的表现。 一位妈妈对记者抱怨道:“我的宝宝有三块巧克力,我逗他说:‘给妈妈一块吧!’。孩子分了一块给我;父亲如法炮制也得到一块。但当奶奶再去要时,孩子便说:‘这块是我的!’”妈妈失望地抱怨自己的宝宝怎么这么“自私”。 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曹子芳教授指出,婴幼儿时期,像最后一块巧克力不给别人这样的所谓“自私”行为,其实只是说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并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自私”、“心胸狭窄”。专家还举了个有趣的例子:孩子婴幼儿时都喜欢啃自己的脚趾头玩,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自我”这一概念,并不知道脚趾头是他自己的;而当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这是他自己的脚后,就不会再咬着玩了。

因此,大人们大可不必为孩子低幼时期的这类“自私”行为感到烦恼。当然,孩子大了以后,就不能对孩子的这类行为放任自流,让它成长为真正的“自私”, 家长更加要适当地加以引导,给孩子做好榜样,让他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 自私是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自私的幼儿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或学习用品不愿借给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自私自利,占有欲强,不仅极力保护自己的物品,还常抢夺、拿走不属于自己的爱物;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心胸狭窄,奉献精神较差,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不善交际,不太合群,孤僻、多疑等。 儿童的自私心理及由自私心理支配下的自私行为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产生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自私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前提。儿童自私行为的产生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进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案例:案例一:有位妈妈咳嗽得厉害,躺在沙发上想喝水,就对正在玩的儿子说:“儿子,帮妈妈到杯水。”儿子头也不回的说:“你没看我正忙吗?”接着又补充说:“自己的事自己做!”妈妈听后,心都凉了,想想每次孩子生病,自己总是忙前忙后,百般照顾,可自己生病,想叫他倒杯水都这么困难。 案例二:一位母亲买了孩子最爱吃的烤鸡翅,高兴地说:“香喷喷的鸡翅是我宝贝女儿最爱吃的,快来吃呀!”“太好吃了,你真是我的好妈妈!”6岁的女儿一边吃一边说道,当盘子里还剩下最后一个时,妈妈说:“这么好吃,妈也来尝尝!”女儿立刻用双手护住盘子,大声叫到:“不行,这是我的,不许你吃。”妈妈没吃着鸡翅,却吃了一肚子气。 案例三:曾宁带了一辆玩具车,并告诉老师,他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动时,曾宁很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车。老师说:“曾宁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存在地问题、原因分析报告及对策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小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现象。本文根据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来加以分析,并试图找出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小学生了解心理现象,获得心理健康,走出心理阴影。笔者结合小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观察并总结了其主要表现,探讨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从小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教育界以及全社会的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从社会上看,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就业制度的多元化,影响着他们对未来成长的考虑;学校里,升学的压力、考试的紧张、作业的繁重、成绩的优劣以及老师的批评、同学间的交往使他们感到苦恼,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家庭中,父母过高的期望、家庭的破损、生活水平的高低等也使学生出现许多心理问题。这一切,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动荡多变:独立与依赖、现实与幻想、开放与闭锁、成熟与幼稚、自觉与被动等心理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一些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往往积淀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更好地进行教育活动,造就未来的建设人才,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适应将来的需要,就必须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

2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如下: 2.1学习方面的问题 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2.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是指与同学、教师以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而产生的焦虑问题。人际关系焦虑,指在交往过程中焦虑不安,无所适从,或者唯我独尊,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顾虑重重,防范过当。 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经验的不足和交往技能缺乏,小学生经常感觉别人对自己的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同情自己。在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的分享,甚至遭遇交往挫折时情绪极为低落或出现攻击性行为,一些儿童很难融入集体生活,因而被同学孤立。 家庭相对于学校应该更让儿童感觉安全和放松,但由于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导致一些儿童与父母关系紧张,有的甚至在父母面前不敢说话,与父母缺乏必要的沟通,甚至亲子之间武力相向。 教师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左右学生的情绪与行为。如果教师在处理学生某些行为方法不当,易使学生心理受挫,面对教师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2.3个性心理的问题 由于小学阶段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极为动荡的时

幼儿任性及其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类 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其对策 什么叫任性呢? 可见,孩子任性的表象特征是:骄横、固执、不听劝告;心理特征是以我为中心,不辨是非,缺乏自制力。 例如:欣怡跟妈妈到商店去买东西,看到玩具枪就不走了,非让妈妈给买。妈妈说咱家已经有好几支了,不能再买了。小红说什么也不依,坐在地上不起来,妈妈生气打了她一巴掌,她就躺在地上打滚。最后,妈妈还是妥协了,说:“这孩子天生的这么拧,没治了。”显然,这就是任性。任性的孩子的表现是对家长的正确劝告故意不听,稍不注意就犯拧,拧劲一起来,家长怎么说也不行。任性的孩子总爱以“不吃饭”、“大哭大闹”、“满地打滚”等为手段来要挟家长,一旦他们以“胜利”告终,就会变得越来越任性。 任性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任性导致孩子生活无规律、放纵、爱挑食等,影响生理的健康;导致孩子爱生气、爱发脾气、情绪不稳定等,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导致孩子缺乏集体意识,不辨是非、不易合作等,社会适应力差。这三大方面的不良行为,孩子何能健康地发展? 孩子任性的原因何在?实践证明,任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与人的神经类型有关。但是,关键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大多数孩子任性的形成,基本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 独生子女特有的环境及经济条件,使孩子的地位奇特——是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事事以我为中心,只知要爱,不知爱人,只有权利感,缺乏义务感。无形中,滋长了骄横,埋下了任性的种子。 2、家庭的溺爱。 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姑念迁就,百依百顺,使孩子缺乏是非判断力,一味地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滋长了任性的势头。 3、教养方法的失当。 家长及教师忽视孩子的人格,对孩子约束太多,总爱讽刺、挖苦、漫骂

孩子任性的原因以及矫正

孩子任性的原因以及矫正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6-15 任性是孩子常见的品德性问题行为。任性的孩子缺乏自我约束,无论什么事都要随着自己的心愿,如不能如愿就抵制或反抗成人的要求,由着性子来。任性的表现各有不同:有的执意坚持自己的所作所为,胡搅蛮缠,像人们常说的“犟孩子”;有的以各种破坏性的行为方式进行反抗,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每当他们的无理要求未获得满足时,他们就发脾气、不理睬他人、摔东西、故意弄出声响乃至哭闹、不吃饭,等等。 造成孩子的任性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原因,就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1)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孩子的任性多数是由于平时家长,特另ll是爷爷奶奶辈的家长过分宠爱造成的。 (2)缺乏应有的教育。 (3)管教缺乏一致性、一贯性。孩子任性的坏毛病也与家长平时管教缺乏一致性和一贯性有关。 对孩子任性的矫治,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严肃对待。学龄前孩子的任性心理和行为如不注意及时矫治,唯我独尊、为所欲为、不 接受批评等缺点就会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使孩子将来对学校、社会的适应发生困难。有的从小任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完全把家长的教育、劝导当作耳旁风,甚至根本不把家长放在眼里,以致有些家长看到孩子长大后任性骄横的所作所为。 (2)切忌娇惯。家长的娇养宠惯,是幼儿任性心理、行为发展的温床。 (3)管教一致。孩子任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常常是建立在利用家长弱点的基础上的。 (4)冷静处理。教育任性的孩子要采取一些策略。当孩子出现任性哭闹行为时,成人不可立即作出反应,应采取不理睬或冷淡孩子的态度。 (5)启发诱导。当孩子任性行为发作时,不能简单地用命令遏制和惩罚威吓手段,因为这种“硬”碰“硬”的做法常常只能取得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并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孩子很可能会在其他场合把当时的任性、不满爆发出来。 (6)增强理智。理智能力弱、行为受感情支配也是幼儿任性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另外,必须提醒家长注意的是,有时孩子大发脾气、不听话,并不一定就是任性,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孩子合理的独立要求受到家长的强行压制;过多的“不许”、“不准”把孩子管得太严太死;或者只有大人说了算数,一点也不尊重孩子;或者总怕孩子碰上困难,孩子想干点什么,家长偏说,“你还小,做不好”;等等。以上情况都可能引发孩子对无理压制的反抗,惹得孩子大发脾气。家长误认为这是孩子任性、不听话,实际上是冤枉了孩子。孩子当然应该听家长的话,但是家长也应该了解、尊重孩子,不能只把孩子当作任自己拨动、绝对服从的小东西。

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分 析与对策研究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儿童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在分析儿童任性行为的实质和影响的基础上,从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定阶段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儿童任性的原因,从影响儿童的两个因素家长和幼儿园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来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此来为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儿的任性提供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对如何对待儿童的任性行为提供借鉴。 关键词:任性行为;尊重;自我中心阶段 儿童的任性行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反映出来,并且在学前期得到迅速发展,每个儿童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任性行为。对于儿童的任性,传统的观点是童言无忌,认为儿童还小,不懂事,可以众容;有些学者认为任性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儿童的一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应该严肃对待;还有些学者认为儿童在一段特定的时期会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任性”行为是必然的。深刻的认识儿童的任性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儿童,为我们科学对待儿童的任性行为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儿童任性行为的实质和影响 幼儿的任性行为表现为在家里、学校、商场以哭闹、打骂或威胁的举止,一般认为儿童任性行为是指儿童对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的做法。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把儿童的任性行为定义为内心紊乱、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生产的一种紧张情绪的表现,代表着内心灵魂试图索取或自我保护或解释为没有明显原因、无逻辑或无法说服的行为。通常认为任性行为是内心感受受到外界环境阻碍引起的,如果得不到措施解决,某些任性行为随着时间发展不断严重,因而成为持续表现的永久性原因的发端,不易补救,而有些任性行为是儿童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儿童必须经历,这种“任性”行为不仅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除,而且会对儿童特定阶段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