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女性党和国家领导全名单

建国以来女性党和国家领导全名单
建国以来女性党和国家领导全名单

建国以来女性党和国家领导全名单

在我国称之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包括正国级和副国级两类。

正国级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原称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和上述职务以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现在的国家副主席、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意识形态领域总管、中央纪委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

副国级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迄今为止我国担任过正国级党政领导职务的女性有邓

颖超和宋庆龄。

担任过副国级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的迄今为止有何香凝、李德全、江青、叶群、蔡畅、吴桂贤、李素文、陈慕华、史良、康克清、郝建秀、雷洁琼、钱正英、彭佩云、何鲁丽、吴仪、顾秀莲、陈至立、刘延东、乌云其木格、张梅颖、张榕明、严隽琪、林文漪、王志珍等25位女性。其中。既有担任过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党政领导职务的中共女性,也有担任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常委会领导职务的各民主党派中

央女性领导。

下面将一一列举出曾经担任过正国级或副国级职务的

女性领导人有关情况。排名顺序按照担任正国级或副国级领导职务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随时更正和更新。

正国级:

一、邓颖超(1904.02.04~1992.07.1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周恩来总理终身革命伴侣。一生无子女。曾经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

1904年2月4日,出生于广西南宁,祖籍河南光山,

原名邓文淑。

1976年12月,补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8年3月,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8年12月,补选为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2年9月,当选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3年6月,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

1992年7月11日,与世长辞,享年88岁。

二、宋庆龄(1893.01.27~1981.05.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衷心敬爱的领导人、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前驱,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第二任夫人。尊称中华民国“国母”。曾经担任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893年1月27日,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祖籍广东省文昌县(现海南省文昌县)昌洒区庆龄乡古路园村。

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4年9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2月,当选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9年4月,第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再次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75年1月,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8年2月,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1年5月16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提议,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

1981年5月29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

副国级:

一、何香凝(1878.06.27~1972.09.01)

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

1878年6月27日,出生于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芳村区)富商之家。

1954年12月,当选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9年4月,当选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65年1月,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二、李德全(1986.07.01~1972.04.23)

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冯玉祥先生夫人。无党派人士,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1896年7月1日,出生于河北省通县(现属北京市)

草房村蒙古族殷实家庭。

1965年1月,当选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2年4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三、江青(1914.03.17~1991.05.14)

毛泽东主席第三任夫人。曾经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69年4月,当选第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3年8月,当选第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1年5月14日,在北京居住地自杀身亡。享年77岁。

四、叶群(1917.12.02~1971.09.13)

林彪元帅第三任夫人。曾经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69年4月,当选第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1年9月13日,随林彪等乘坐飞机仓惶叛逃,摔死在蒙古国的温都尔汗。终年54岁。

五、蔡畅(1900.05.14~1990.09.11)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领导者,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李富春同志夫人。曾经担任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00年5月1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荷叶乡光甲堂破落大户人家。原名蔡咸熙。是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蔡和森同志妹妹。其外祖母是曾国藩侄女。

1975年1月,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8年3月,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90年9月11日病逝。享年90岁。

六、吴桂贤(1938.12~)

曾经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38年12月,出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河洛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73年8月,当选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75年1月,当选第五届国务院副总理(分管纺织部、卫生部和工青妇工作)。迄今为止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首位女性副总理,也是最年轻的副总理(37岁)。

七、李素文(1933~)

曾经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33年出生于沈阳市。祖籍河北省乐亭县马头营镇郭庄子村。

1975年1月,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八、陈慕华(1921.06.01~2011.05.12)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工作和妇女儿童工作的杰出领导人。曾经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21年6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

1977年8月,当选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78年3月,任第六届国务院副总理兼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

1981年3月,任第六届国务院副总理、兼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兼新成立的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1982年3月,任第六届国务院副总理兼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

1982年5月,转任第六届国务院国务委员兼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

1982年9月,当选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83年6月,任第七届国务院国务委员兼对外经济贸

易部部长。

1985年3月,任第七届国务院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1988年4月,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93年3月,当选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2011年5月12日,因病逝世。享年90岁。

九、史良(1900.03.27~1985.09.06)

中国妇女运动先驱和领袖之一,政治活动家,著名女律师。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丈夫陆殿栋原是上海法租界工部局翻译、建国后任外交部条法司专员。

1900年3月27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世代书香的清贫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跟随父亲习字读书。

1978年3月,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9年7月,补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0月,担任第四届民盟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3年6月,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2月,担任第五届民盟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5年9月6日,因病逝世。享年85岁。

十、康克清(1911.09.07~1992.04.22)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朱德元帅第五任夫人。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1911年9月7日,出生于江西省万安县罗塘湾贫苦渔家。

1978年3月,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3年6月,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8年4月,当选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2年4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十一、郝建秀(1935.11~)

曾经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

1935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

1985年9月,补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2003年3月,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8年3月,正式退休。

十二、雷洁琼(1905.09.12~2011.01.09)

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丈夫严景耀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犯罪学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1905年9月,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书香门第华侨之家,祖籍广东省台山县。

1986年4月,增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8年4月,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1月,担任第八届民进中央委员会主席。

1993年3月,当选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2011年1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106岁。

十三、钱正英(1923.07.04~)

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1923年7月4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省诸暨市。丈夫是原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

1988年4月,当选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8年3月,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3月,正式退休。

十四、彭佩云(1929.12~)

曾经担任国务院国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29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王汉斌夫人。

1993年3月,任第九届国务院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8年3月,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2003年3月,正式退休。

十五、何鲁丽(1934.06~)

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

1934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荷泽市。

1996年3月,增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1月,继任第八届民革中央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2003年3月,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2008年3月,正式退休。

十六、吴仪(1938.11~)

曾经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38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终身未婚。

1997年9月,当选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98年3月,担任第十届国务院国务委员。

2002年11月,当选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2003年3月,担任第十一届国务院副总理。4月,兼任卫生部部长(至2005年4月)。

2007年10月,离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2008年3月,离任国务院副总理及所兼任党内外一切职务。

十七、顾秀莲(1936.12~)

曾经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36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2003年3月,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2008年3月,正式退休。

十八、陈至立(1942.11~)

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全国妇联主席。

1942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

2003年3月,任第十一届国务院国务委员。

2008年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0月,兼任第十届全国妇联主席。

十九、刘延东(1945.11~)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国务委员。

1945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2003年3月,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7年10月,当选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二十、乌云其木格(1942.12~)

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42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北票县,蒙古族。

2003年3月,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2008年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二十一、张梅颖(1944.01~)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1944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

2005年3月,补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7年12月,担任第十届民盟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2008年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十二、张榕明(1944.06~)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1944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2005年3月,补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7年12月,担任第九届民建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2008年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十三、严隽琪(1946.08~)

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6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2008年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0月,兼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二十四、林文漪(1944.09~)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4年9月,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县。

2008年3月,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十五、王志珍(1942.07~)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2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2008年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盘点新中国60年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典话语

盘点新中国60年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典话语 金秋十月,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60年光荣岁月,60年沧桑巨变。60年转瞬即逝,但是在这岁月中哪些瞬间让你记忆犹新?哪些瞬间又让你充满感动?是充满自豪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已于今日成立了”?还是改革开放中邓小平铿锵有力地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江泽民提出那“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一声呐喊?还是胡锦涛那饱含深情的“光荣属于祖国,成就归功于人民”? ■特别关注:历届党和国家经典话语知多少?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今天成立了! 毛泽东: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们! 江泽民: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胡锦涛:光荣属于祖国,成就归功于人民! 胡锦涛: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毛泽东经典话语回顾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发表的讲演。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毛泽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51年9月底,毛泽东接见安徽省参加国庆的代表团,代表团成员中有渡江小英雄马三姐。毛泽东关切地问她念书情况,还送她一本精美的笔记本,并在扉页上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八个字的题词,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 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为沈阳部队某部因公牺牲的英雄战士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此后,全国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3月5日也成为“学习雷锋日”。 毛泽东: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发出号召:“要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大庆油田的经验。”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 ■邓小平经典话语回顾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命题。 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这是邓小平为英文版《邓小平文集》作的序言中的一句,文字朴实,感情真挚,成为文集的点睛之笔。“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也随即传遍世界各地。 邓小平: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九六二年七月七日)中: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这一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了重要谈话,明确提出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发展是硬道理”等战略思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江泽民经典话语回顾 江泽民论:改革、发展、稳定存在不可分割联系 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江泽民: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国家发改委领导人员名单

国家发改委领导人员名单 张平男1946年1月生,安徽萧县人,2005.12-2008.03 国务院副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办公厅常务工作,正部长级)、机关党组副书记,2008年3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领导全面工作,负责政策研究、发展规划方面的工作。分管政策研究室、发展规划司。 张国宝男,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负责能源、工业、国民经济动员方面的工作,兼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正部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委员,武警黄金部队第一政委,国家一级定型委员会委员。分管东北振兴司、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兼任国家能源局局长。 解振华男,2006年12月起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负责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直属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方面的工作。分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应对气候变化司、直属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局。联系培训中心、国家节能中心。兼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朱之鑫男,2005年8月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七届中央委员。分管国民经济综合司、社会发展司、人事司、国家物资储备局。联系宏观经济研究院(由杨伟民同志协助联系)、国家信息中心、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兼任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彭森男,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负责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和价格管理方面的工作。分管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价格司、价格监督检查司。联系价格认证中心、价格监测中心、药品价格评审中心、中国改革报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徐宪平男,1954年10月出生,湖南省隆回县人,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负责基础产业、就业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工作。分管基础产业司、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协助张平同志分管发展规划司。联系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张晓强男,2002年12月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长。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负责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高技术产业、经济贸易和外事方面的工作。分管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高技术产业司、经济贸易司、外事司。负责京沪高速铁路、沪杭磁悬浮专项工程和内地与香港大型基础设施协作会议方面的工作。联系国际合作中心、中国经济导报社、中国计划出版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联系国家粮食局、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 杜鹰男,1952年10月出生,1969年5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先后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国家计委农村经济发展司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等职。2005年8月起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负责地区经济、西

建国后几代领导人发展经济的思路

浅析建国后三代领导人发展经济的思路 姓名:田煜 学院:经济学双学位

浅析建国以来三代领导人的经济发展思路 摘要: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许多的坎坷和挫折。期间经历了三个时代,从上世纪50年代“大干快上”“超英赶美”的“大跃进”运动,到改革开放后一些地方盲目地“招商引资”,大上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再到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追求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发展思路一直在调整、转变和完善。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建设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 1953-58:建立中央计划经济 1959-65:大跃进,经济崩溃与调整 1966-78:文化大革命 1979-84:农村改革 1985-91:城市改革 199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毛泽东时代 毛泽东提出的第一代发展战略是以封闭式追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战略,以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和强国为目标,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采用进口替代和贸易保护主义,后来毛泽东放弃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纲领,转向“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经济方针。在这段时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毛泽东的经济发展思路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949-1956完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61年初中国正式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轨道。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10年动乱,经济遭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成就与问题: 毛泽东时代我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10年动乱,经济遭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加之计划经济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一切大小事务,都有国家(政府)周密的计划安排。它主要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直接控制企业的行为。弊端是政府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使企业和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劳动率,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邓小平时代 邓小平清楚的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取代了阶级斗争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加上计划经济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这就要求改变原有的经济模式,采用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所提出的第二代发展战略,也是改革以来的第一代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速经济增长为目的(实行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以先富论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不平衡增长战略为发展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一阶段: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第二阶段: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 第三阶段: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概念 第四阶段: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 第五阶段: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读书笔记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读书笔记 一关于国务院负责人人选的调整的考虑 1是权力不宜过分集中。 2是兼职、副职不宜过多。 3是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 4是从长远着想,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 二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要求 三个方面的要求:(1)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为了实现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党和国家现行具体制度中的弊端 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1官僚主义现象,2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3家长制现象,4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5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 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 革命队伍内的家长制作风,除了使个人高度集权以外,还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 四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 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 1要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界限,决不允许借反封建主义之名来反社会主义,2 也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

历届国家领导人名单

历届国家领导人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机构中的一种。自1954年开始设立。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它对外代表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第六十二条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最多可连任两届,根据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必须是年满45周岁并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实践上则同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的高级干部。宪法第三章第二节界定了主席的职责与义务。主席的主要权力包括,根据全国人大和其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和国务院其它组成人员、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动员令、授予国家勋章;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批准或废除与外国缔约等。 按宪法,主席职务仅仅是象征性的国家的元首。如果主席同时任别的职务,其实际权力则来自其他职务,自杨尚昆开始,国家主席一般都兼任中央军委主席或副主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如果国家主席出缺,由国家副主席继任;如果正副主席都出缺,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代理主席职位至新的国家正副主席人选产生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设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此时只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职;1954年国家主席的设立至1975年第二部宪法对国家主席的撤消;自1975年国家主席在宪法上的缺位至1982

年第四部宪法对国家主席的恢复;以及1982年至今国家主席制度的稳步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新中国建国初期到1954年,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没有设臵专门的国家主席,行使国家主席职权的国家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设主席1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6名,委员56名,秘书长1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和领导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工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不是国家元首,而只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过在实际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行使了一部分属于国家元首的职权。因此,在新中国建立至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就相当于国家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臵国家主席开始于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设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取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家主席是政治体制中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既是国家的代表,又是国家的象征。同时第一部宪法还对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地位和职权等一系列问题予以明确的规定。 1954年至1965年,中国的国家主席制度基本上得到正常运转。1954年9月至195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分别担任国家主席和副主席。1959年和1965年,刘少奇两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在1954年至1965年期间,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各国领导人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书记:胡锦涛 2002.11—— 主席:胡锦涛 2003.3---- 总理:温家宝 2003.3---- 蒙古国 总统:那木巴尔·恩赫巴雅尔 2005.6—— 总理:米耶贡布·恩赫包勒德 2006.1----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 1997.10---- 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泳南 1999.5---- 内阁总理:朴凤柱 2003.9---- 大韩民国 总统:卢武铉 2004.5---- 总理:韩明淑 2006.4---- 日本国 天皇:明仁 1989.1---- 首相:安倍晋三 2006.9----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总书记:农德孟 2001.4---- 主席:阮明哲 2006.6---- 总理:阮晋勇 2006.6----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人民革命党总书记:朱马利·赛雅贡 2006.3---- 主席:朱马利·赛雅贡 2006.6---- 总理:波松·布帕万 2006.6---- 柬埔寨王国 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 2004.10---- 首相:洪森 1998.11---- 缅甸联邦 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丹瑞 1992.4---- 总理:梭温 2004.10---- 泰王国 国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玛九世 1946.6---- 总理:颂提·汶耶拉卡林 2006.9----

马来西亚联邦 最高元首:端古·赛义德·西拉杰丁·伊卜尼·马胡姆·赛义德·普特拉·贾马卢莱尔 2001.12---- 总理:达图·斯里·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 2003.10---- 新加坡共和国 总统:塞拉潘·拉马纳丹·纳丹 1999.9---- 总理:李显龙 2004.8---- 文莱达鲁萨兰国 苏丹:哈吉·哈桑纳尔·博尔基亚·穆伊扎丁·瓦达乌拉 1967.10-- 首相:哈吉·哈桑纳尔·博尔基亚·穆伊扎丁·瓦达乌拉 1984.1---- 菲律宾共和国 总统:格洛利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 2001.6----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 2004.10----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总统:若泽·亚历山大·沙纳纳·古斯芒 2002.5---- 总理:若泽·拉莫斯——奥尔塔 2006.6---- 尼泊尔王国 国王:贾南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德瓦 2001.6---- 首相:吉里贾·普拉萨德·柯伊拉腊 2006.4---- 不丹王国 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 1972.7---- 首相:利翁波·坎杜·旺楚克 2006.9----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总统:亚祖丁·艾哈迈德 2002.9----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读书笔记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就我国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问题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今天我将这篇讲话认真读了一下,深受感悟。 这篇讲话深刻揭露和分析了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及其产生的根源,系统精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标志着党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和理论纲领的基本形 成。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 一、国务院负责人人选的调整 二、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 四、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五、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具体重大改革 第一部分先讲到“权力不宜过分集中”,就这点,我看到邓小平他老人 家分析的比较具体的,感触颇深。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我想这个权力的问题就是因为集中在高官权贵的手上,老百姓更谈上不“权”的问题了。这是一个,再一个,对政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大的。“兼职、副职不宜过多。简单些,也容易加重人民的负担。“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我想也是从封建王朝和民国时期吸取的经验,可以这么说,封建时代,权力集中于达官贵族,不管是官员也好,皇族也好,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为老百姓是应该为他们付出的。邓小平他老人家这样说,给我们中国人民来说一个明确的认识,也显示了社会主义另一优点,权力是人民的、是集体的。“从长远利益着想,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说明白点,大家读过历史的,即使不深入的,偶也见过历代王朝,一个皇帝,自己坐到老死,然后又儿子继承,这样的制度也涉及到皇权贵族,可能来说也是这样的,这也是封建王朝走向末落的原因之一吧。“长远”这个时间可能说是无限的,社会关系也是复杂的,但是必须这样制定,只能这样,如邓小平他老人家所说的,才能涌现了年轻有为的干部队伍,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国家的发展,也能让那些年轻有用的人发挥他们的能力。这一点的提出呀,竞争是激烈的,也不像当坐高享受那么容易了。 第二部分中讲到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及其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主要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经济上,迅速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二)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三)为了实现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第三部分讲到改革党和国家的一些具体制度。应为在当时的制度中,有不少的制度都有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其中弊端主要有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生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

中共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全集)

历届中央政府领导集体 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1954年9月27日) 国家主席:毛泽东 国家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濳 政务院总理:周恩来 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邓小平 总参谋长:徐向前 副总参谋长:聂荣臻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 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罗荣桓 全国政协主席:毛泽东 全国政协副主席: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 国家主席:毛泽东 国家副主席:朱德 全国人大委员长:刘少奇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林彪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 李富春李先念聂荣臻 薄一波(1956年6月增补)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毛泽东(名誉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 国家主席:刘少奇 国家副主席:宋庆龄董必武 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林彪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 李富春李先念聂荣臻薄一波谭震林陆定一罗瑞卿习仲勋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毛泽东(名誉主席) 国家主席:刘少奇(1968年10月在十二中全会上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并于1969年11月12日病逝) 国家副主席:宋庆龄董必武 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国务院副总理:林彪(1971年9月13日叛国,死亡),陈云邓小平贺龙(1969年6月9日病逝)陈毅(1972年1月6日病逝),柯庆施(1965年4月9日病逝)乌兰夫李富春(1975年1月9日病逝),李先念谭震林聂荣臻薄一波陆定一罗瑞卿陶铸(1969年11月病逝),谢富治(1972年3月26日病死)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毛泽东(名誉主席) 未设国家主席 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1976年7月6日病逝)

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排名

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排名 本排名是按照新中国成立后职位地位排名,是政治与军事综合的排名,并非是按照七大和八大的委员排名。而且有几位大将和政治人物没有上榜,也有一些在解放前因为带病、请辞、出国等等原因无缘榜单。值得需要注意是党外人士也不在榜单,比如宋庆龄、傅作义、程潜、李济深等。 第一名: 毛泽东(1893-1976); 湖南人,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军事委员会主席。 第二名: 朱德(1886-1976); 四川人, 书记处第四书记; 国家副主席; 解放军总司令; 后任委员长; 1955年授第一元帅。

刘少奇(1898-1969);湖南人, 书记处第二书记; 新中国第二副主席; 总政治部主任; 后任国家主席。 第四名: 周恩来(1898-1976);江苏人(原籍浙江); 书记处第三书记; 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政协副主席。

任弼时(1904-1950); 湖南人; 书记处第五书记兼秘书长。第六名: 高岗(1905-1955); 陕西人; 政治局委员; 国家副主席; 东北政府主席兼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政委兼司令员。

董必武(1886-1975); 湖北人; 政治局委员; 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 华北政府主席。 第八名: 陈云(1905-1995); 江苏人; 政治局委员,书记处候补书记; 国务院第二副总理 兼财经委员会主任兼重工业部长。

彭真(1902-1997); 山西人; 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中央组织部长; 北京市委书记; 后任委员长 第十名: 彭德怀(1898-1974); 湖南人; 政治局委员; 解放军副总司令; 西北政府主席兼书记; 1955年授第二元帅。

818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818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篇一:《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一、写作背景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端正,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而迫切需要实施的情况下发表的。 (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政治体制 1.全国性的拨乱反正已经结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导致许多理论和政策的极端错误。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路线的彻底转变:思想路线从僵化教条、“两个凡是”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从拉帮结派、任人唯亲转为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为了兴利除弊、开创新局面,就必须进行首先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入手政治体制改革。 2.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启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实行简政放权,企业推行利改税,在

深圳等地设立特区,对外实行开放、引进外资等。而改革经济体制、变革生产关系,必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使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1][1]因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就是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集权政治的成效和弊端同时显现。 20世纪60—70年代,亚洲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集权政治。韩国的朴正熙、卢泰愚,新加坡的李光耀,印尼的苏哈托,菲律宾的马科斯等,都被称作“政治强人”,实施集权统治,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经济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8%—10%,出现了经济奇迹,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另一方面,集权统治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在这一背景下,正在 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主动顺应时代,改革历史形成的以权力过分集中为主要特征和弊端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 (二)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奠定了基础 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确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进人和平建设时期,原有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现代化建设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历届领导人思想

毛泽东思想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关于中国 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关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建设; 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第二,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创造性地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无产 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创造 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 论。 第三,第三,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这一领域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解决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 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人民 战争的思想;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提出 了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思想。 第四,第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主要围绕着两大方面展开: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在统一战线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第五,第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 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知识分子应当与工农相结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第六,第六,党的建设理论。在这方面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从思想上建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 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要继续保持谦 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邓小平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推进经济体制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一、写作背景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端正,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而迫切需要实施的情况下发表的。 (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政治体制 1.全国性的拨乱反正已经结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导致许多理论和政策的极端错误。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路线的彻底转变:思想路线从僵化教条、“两个凡是”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从拉帮结派、任人唯亲转为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为了兴利除弊、开创新局面,就必须进行首先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入手政治体制改革。 2.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启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实行简政放权,企业推行利改税,在深圳等地设立特区,对外实行开放、引进外资等。而改革经济体制、变革生产关系,必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使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1][1]因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就是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集权政治的成效和弊端同时显现。 20世纪60—70年代,亚洲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集权政治。韩国的朴正熙、卢泰愚,新加坡的李光耀,印尼的苏哈托,菲律宾的马科斯等,都被称作“政治强人”,实施集权统治,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经济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8%—10%,出现了经济奇迹,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另一方面,集权统治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在这一背景下,正在

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史

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有关协定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由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新解放区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冬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七届二中全会确定进入城市后党的工作要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旗号武装干涉朝鲜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1950年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 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9年西藏上层统治集团发动武装叛乱,中央在平叛的同时,应广大农奴和进步上层人士的要求,开始在西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至1960年10月基本完成。这标志着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基本结束。 1951年12月中央决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一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一场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1953年春,全国农村基本完成土地制度改革 195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指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 1953年,党先后作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以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些论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以后党确定正确路线的基本依据。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读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有感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读后感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训,尖锐地揭露和分析了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及其产生的原因,系统精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因而,这篇讲话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通过学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我明白了中国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为了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推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精力有限,左右上下兼职过多,工作难以深入,特别是妨碍选拔更多更适当的同志来担任领导工作。副职过多,效率难以提高,容易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从长远着想,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中央的这些考虑,是为了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应当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二)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三)为了实现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和国家也应当努力满足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温家宝也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做出表示:中国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从组织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改革特别是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出现了新的问题,矛盾逐渐凸显,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所存在不少的弊端开始浮出水面,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温家宝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做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他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我们的亲民总理温家宝同志,曾连续5年记者会每次必提政治体制改革,这表明了我国急需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迫切性。

建国以来女性党和国家领导全名单

建国以来女性党和国家领导全名单 在我国称之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包括正国级和副国级两类。 正国级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原称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和上述职务以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现在的国家副主席、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意识形态领域总管、中央纪委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 副国级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迄今为止我国担任过正国级党政领导职务的女性有邓 颖超和宋庆龄。 担任过副国级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的迄今为止有何香凝、李德全、江青、叶群、蔡畅、吴桂贤、李素文、陈慕华、史良、康克清、郝建秀、雷洁琼、钱正英、彭佩云、何鲁丽、吴仪、顾秀莲、陈至立、刘延东、乌云其木格、张梅颖、张榕明、严隽琪、林文漪、王志珍等25位女性。其中。既有担任过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党政领导职务的中共女性,也有担任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常委会领导职务的各民主党派中

央女性领导。 下面将一一列举出曾经担任过正国级或副国级职务的 女性领导人有关情况。排名顺序按照担任正国级或副国级领导职务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随时更正和更新。 正国级: 一、邓颖超(1904.02.04~1992.07.1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周恩来总理终身革命伴侣。一生无子女。曾经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 1904年2月4日,出生于广西南宁,祖籍河南光山, 原名邓文淑。 1976年12月,补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8年3月,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8年12月,补选为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2年9月,当选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3年6月,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 1992年7月11日,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读书笔记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训,尖锐地揭露和分析了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及其产生的原因,系统精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因而,这篇讲话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这篇讲话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国务院领导成员的调整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第一步。第二部分,主要讲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第三部分,主要讲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制度存在的弊端。第四部分,主要讲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问题。第五部分,主要讲近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大措施和原则方法 在本文中,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分析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历史和现状,深刻地阐明了我国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迫切性、目的、基本内容以及应采取的根本性措施和方法。 26 年过去了,这篇讲话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高瞻远瞩,阐明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首先指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邓小平同志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针对性。所以邓小平同志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入调查研究,集中正确意见,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改革。” 二、总结历史经验,指出制度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思考“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后指出,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从制度上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今天,十六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强调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坚持依法执政,来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实际上也是这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担负历史重任,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邓小平同志在这篇讲话中,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五个方面的重大改革进行了部署。这些改革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些已经完成,有些正在进行,有些还远没有达到邓小平同志当时的设想和希望。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最后说:“这个任务,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我相信,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沿着他的指引,思考他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和艰巨的历史重任,把他未完成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就我国的 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问题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总结了党在历史上所犯的 错误,尤其是“文革”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和国家政治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指导方针,成为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到现在,32年过去了,这篇讲话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这篇讲话深刻揭露和分析了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及 其产生的根源,系统精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标志着党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和理论纲领的基本形成。 一、初步提出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在讲话中, 邓小平初步提出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分问题, 认为国家 不能干预社会事务。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国家和社会的不分,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两种主体 要分清自己的角色, 各自的运行要有一定规章。在邓小平看来, 两者 的角色和功能不清, 是以前多次分权改革失败的原因。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过几次权,但每次都没有涉及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 团体等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要实现国家和社会的二分, 构建二者的规范关系。许多事务国家在政治上要松绑, 要让其回归社会并逐步培养社会。

二、开始探讨中国行政科层制的完善问题 在我国, 由于封建的沉疴较深, 现代科层制发育还不成熟。在改革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公务员制度不健全、现代行政科层制运行机制不规范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性原则。不能用坐火箭、坐直升机的办法提拔干部。干部要顺着台阶上,就是说, 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他还开始思考建立干部分类制度和职称考试制度, 以实现公共管理的 功能分化和角色专门化。他提出了规范公务员的录用、晋升、发展、管理等问题,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 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 以及离休、退休, 要按照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邓小平的这些思想, 成为我们现在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三、思考现代政治文化的培育问题 邓小平特别注意到政治体制的运行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认为数千年的封建文化, 使先进的政治制度难以运行, 二者的背离可以说是中国政治最大的问题。通过对封建政治文化的批判,邓小平提出了新型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培养问题。按照他的理解,封建残余植根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家产制结构,是一种农业社会的以血缘和人际关系为前提的社会构建方式,其内生的人身依附关系导致政治和国家的落后。在邓小平看来,我国的官僚主义是一种体制性的官僚主义。要解决官僚主义问题,既要从制度上做出努力,也要进行文化的提升。邓小平明确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