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一六八玫瑰园学校代丽丽

一、设计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小学科学课程应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策略。”本设计正是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通过魔术设置悬念,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获得体验,得出马铃薯沉浮奥妙,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课共编排了 4 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马铃薯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比较两种液体,做加热液滴的实验;第三个活动是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盐水或糖水) ;第四个活动是拓展延伸,了解有关死海的资料。本课内容既是对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联系,延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也是对后面研究马铃薯沉浮原因的一个铺垫。

三、学情分析

在未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认识了一些有关沉浮的现象,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变化,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引入,观察发现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在另一杯液体中却是浮的, 用不同的现象冲击学生的思维, 转变学生的思考角度,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看法,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五、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六、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 需要很多的证据。

七、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分组实验,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件演示。

八、教具

1.计算机,大屏幕,实物投影;

2.演示实验:马铃薯一个、500ml烧杯(两)、300ml清水、300ml盐水

3.分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大烧杯、酒精灯、两把不同颜色勺子、白糖、食盐、筷子

九、课堂教学

(一)导入

小魔术:同一个马铃薯一杯液体中沉,在等量的另一杯液体中浮

激活学生兴趣,思考魔术奥妙所在

板书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二)互动探究规律

活动1:怎么确定一杯水中是否加了其它物质?

通过师生对话,激发学生猜测两杯液体不同之处,并且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板书:清水——沉

盐水——浮

生成性问题:我们可以说,只要在水中溶解盐或别的物质就一定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吗?

活动2: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实验器材,动手调制一杯盐水或一杯糖水,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板书: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三)延生拓展,巩固提高

了解死海的资料,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沉

盐水——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完整版)小学数学一年级加与减教案背土豆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第六课时背土豆 【教学内容】 背土豆 【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吃土豆,你们喜欢吗?小老鼠也很喜欢吃土豆,你瞧!(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境图) 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讲故事。 师:是啊,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口袋里背上就跑,结果还丢了1个土豆。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背土豆)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探究新知 1. “背土豆”中的问题。 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 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5+2=7。 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不信,你仔细看第二幅图,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个大洞,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还剩多少呢?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学生可能会这样: 摆出7颗棋子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颗棋子,数一数还剩6颗棋子,所以7-1=6。 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数一数还剩6个圆,所以7-1=6。 …… 2. 口袋上的洞。 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边1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鼠的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小土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小土豆》 【活动目标】 1、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土豆的食用方法,喜欢吃土豆。 【活动准备】 图片:食用土豆的图片,生长的土豆,发芽的土豆。 【活动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这是什么? 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 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土豆。 二、认识土豆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土豆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土豆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土豆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土豆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 的土豆吗? 3、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土豆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土豆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土豆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土豆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土豆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土豆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土豆。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土豆了。 4、教师小结土豆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土豆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土豆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土豆就长大了,

小小土豆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土豆的食用方法,喜欢吃土豆。 【活动准备】 图片:食用土豆的图片,生长的土豆,发芽的土豆。 【活动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土豆。 二、认识土豆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土豆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土豆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土豆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土豆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土豆吗? 3、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土豆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土豆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你种的土豆已经长出嫩嫩的叶子了,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土豆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土豆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土豆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土豆。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土豆了。 4、教师小结土豆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土豆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土豆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土豆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土豆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豆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沉和浮》习题 一、填空 1、放入水中不能分散开来的固体有的 会,有的会。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____ __有关。 3、把图中的两个塑料瓶放在水中,空塑料瓶 会,装满水的塑料瓶会。 而两个瓶子的相同, 不同,从而可以看出,体积相同 的物体,质量越容易上浮。 4、没有充气的游泳圈放在水中会, 充满气的游泳圈放在水中会。两 个游泳圈相同,不同,从 而可以看出,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大越容 易。 二、判断。 1、水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向上托的力。() 2、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 3、物体在气体中也有沉与浮的现象。 () 4、橡皮泥放入水中一定下沉。 () 5、生鸡蛋在自来水中会沉入水底,而放入盐水中会浮在水面。 ( )6、潜水艇是靠改变质量来控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 7、沉在水下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 8、木头是浮的,铁是沉的。 () 9、物体的沉浮和物体大小有关,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 10、潜水艇可以改变自身的重量和大小在水里沉和浮。 () 11、改变浮标的重量可以使它上沉或下沉。 ()

12、大的马铃薯在水中会沉,小的马铃薯在水中会浮。() 13、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易浮在水面上。()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 三、选择题 1、潜水艇是通过改变()来达到上浮和下沉。 A、轻重 B、大小 2、马铃薯放在()里会浮。 A、清水 B、盐水 C、油 3、下面哪种液体的浮力最大() A、盐水 B、油 C、水银 4、下列几种物体会成到水底的是() A.木块 B、泡沫。 C、胡萝卜。 5、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是改变物体的()或()。A重量 B体积 C颜色 6、下面哪种方法可以使在清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 A往清水里加盐 B把水倒掉一些 C往清水里加清水7.胡萝卜在清水中会()。 A、上浮 B、下沉 C、既不上浮也不

马铃薯栽培技术教案

马铃薯栽培技术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马铃薯成长所需环境。 2.了解马铃薯的作用。 3.马铃薯种薯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山药蛋等。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因其营养丰富有“地下苹果”之称。 (二)马铃薯生长环境:马铃薯产量高,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利用块茎无性繁殖时,种薯在土温5-8℃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适于植株茎叶生长和开花的气温为16-22℃。夜间最生态环境块茎形成的气温为10-13℃(土温16-18℃),高于20℃时则形成缓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气温降至-2℃即遭冻害。 开花和块茎形成期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如遇干旱,每亩每次灌水15-20吨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上市时,正值全国鲜薯市场紧缺之际,商品薯销售前景非常看好。现将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做一总结,介绍如下:1、品种选择. 中原地区春季适合马铃薯生长的时间较短(2月中旬-6月中旬),因此必须选用结薯早、薯块膨大快、休眠期短、抗逆性强、抗病高产优质的早熟品种:新荷兰7号、中丰8号,每亩用种量150kg左右。

(三)种薯处理 1、暖种切块播种前30-35天,先将种薯放到温度12-15℃的室内或阳畦中进行暖种处理5-7天,促使种薯迅速解除休眠。暖种后进行切块,方法是:25kg以下的薯块,仅切去脐尾部即可;25-50kg的薯块,纵切2块;80-100kg左右的薯块,可上下纵切成4块;大薯块也可以先上下纵切两半,然后在分别从脐尾部芽眼向上依次切块。要求:切块大小均匀一致;每块最少保持一个芽,切口应尽量靠近芽眼;切刀要求快、薄、净。当切到病、烂薯时,用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浸泡消毒。切块后晾切口明水,促使伤口愈合。 2、催芽处理伤口愈合后进行催芽: (1)室内催芽:将晾好的种块放入篓中,用潮湿的麻袋覆盖保持室温15-18℃; (2)室外催芽:选择背风向阳处建阳畦催芽,畦宽1m,长度视种子量而定,畦内铺5cm厚的湿沙,摆放一层种块后,撒上一层湿沙,如此可放种薯2层,切勿堆积过厚,以防烂种。白天确保有充足的光照,夜间在薄膜上覆盖草苫,确保畦内温度保持在15-18℃。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实录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而且更深地认识到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科学探究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并学会给液滴加热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老师这节课也给大家演个魔术。(出示两个水槽1号清水、2号盐水)看老师这里有两槽液体(出示一个小马铃薯)孩子们可能会说是土豆,告诉学生土豆的学名是马铃薯。(先把马铃薯放入1号水槽中——沉,吹口气说“变”,再放入2号水槽中——浮)这是怎么回事呢?(提出课题) 2、学生解放猜测发言。 (1)预设一:(有的学生会说到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浮。你是怎么知道的?科学讲究证据,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2)预设二:如果学生没有提到盐水中浮则请一学生上来将一小马铃薯轻轻放入1号槽中。 你们认为马铃薯的沉浮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孩子们这时会说到与所浸入的液体有关?会说2号杯中放了盐。 师:你怎么知道2号杯中放了盐?(生:猜的)怎样证明你的猜想呢?(3)预设三:你认为老师在2号槽中加了其他东西是不是?加了盐?你肯定我是加了盐吗?科学讲究证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我确实加了东西?3、交流汇报想法。(说出猜测的理由) 生:用眼睛看颜色(同学走到台前看)颜色一样。 生:用鼻闻气味。(同学走到台前闻)都没有气味。 生:用手摸一下。(同学走到台前摸)手感都一样。 生:比较水的多少。(同学走到台前比较)水量一样。 生:用耳听一听。(同学走到台前听)都没有声音。 生:用嘴尝一尝味道。 师:在不知道实验液体是什么时,不能轻松用嘴尝不卫生。 生:把两盆水都放在太阳底下晒用蒸发方法来观察。 师: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水被太阳晒干了,水里的东西就剩下了。 师:把水放在太阳底下,等它蒸发非常好。但是时间太长了。能不能使它干的快一点? 生:能、用火加热。 师:恩,用火加热在这里是个好办法。你能用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实验一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水快点蒸发完进行观察吗?那怎样加热?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案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 科学知识: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实验中理解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中理解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引导学生学习溢水法测体积 科学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中获得数据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要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通过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实验数据—总结结论),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通过今天的学习,可以解释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中,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关于沉浮的现象。 教学重点: 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2个钩码、两个马铃薯、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一杯浓糖水、酒精、5个烧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出示两种液体:盐水与清水,分别将马铃薯放入其中,观察沉浮现象。复习巩固上一节课通过液滴加热法发现两杯液体不一样。提出问题: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为什么在不同液体中沉浮情况不一样? 新课讲授: 一、探究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由于用马铃薯不方便测量,所以先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每个小组都要做一组实验,获得一组实验数据,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背土豆》教学设计

《背土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正确计算7的加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复习6以内的口算 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脑子反应真快呀,只要我们平时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我们的大脑一定会越来越灵活的。但是小老鼠呀它不会,它找到了两堆土豆这些土豆不在一块小老鼠就不知道有多少个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愿意)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老鼠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一共有多少个? 探讨7的加法及计算方法 (1)出示第一幅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来问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来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情境。如一只小老鼠正在往袋子里装土豆,一边有5个土豆,另一边有2个土豆。接着,根据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提出哪能些数学问题”,学生只在提出的问题合理,老师都给予肯定。 (2)将“一共有多少个土豆”作为主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会列出“5+2=7”或“2+5=7”。重点提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算法。学生已经有了6的加法的计算经验,因此很容易探索出7的计算方法。

2、还剩下几个? 探讨7的减法及计算方法 (1)出示两个连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讲一个“背土豆”的数学故事,并提出问题。学生在讲壕数学故事的同时,老师要善于捕捉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袋子里有个土豆,掉出来1个,袋子里还剩几个? (2)解决问题,并探索计算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列式并计算出得数:7-1=6。 重点提问:你是怎样得到还剩6个土豆的?鼓励学生结合操作活动(如画图、摆小棒、摆圆片等)对算式进行解释。 (3)反馈交流算法。教学时,如果有出现教科中是淘气和笑笑的方法,可直接出示“笑笑和淘气是这样算出‘7-1=6‘的,你能读懂吗“,引导学生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写算式,(课件出示课本37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说一说(课件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和算法) 3、画一画,填一填 出示珠子图让学生看图说一个加法算式、一个减法算式。 四、本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帮助小老鼠的同时学习了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使我们的口算能力得到提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为自己的大脑加油,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乱吃零食,相信我们小朋友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七课【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白要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假设和不断的实验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一个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 1.加热时需注意的安全事项。 2.通过实验来不断证明自己的假设。 【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体沉浮的关注,一般只看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这一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一课,继续研究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沉浮的概念。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已包装好)、40克白糖(已包装好)、2只烧杯、一根筷子,打火机和小木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生:马铃薯 师:现在我要将它放在这杯水中,你们猜一猜,它会沉还是浮 二、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三、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说明注意事项,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一勺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勺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四、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慢慢加盐,搅拌溶解。食盐

(校级)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背土豆教学设计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背土豆》 教 学 设 计 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德仁希望小学张宗权

背土豆(7的加减法) 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德仁希望小学张宗权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第三单元《背土豆》 学习目标: 1.有趣的童话故事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有关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法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法问题。 教学准备:计数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有一天小老鼠发现田里有好多土豆,它高兴极了。它想这些土豆够它吃一个冬天了,于是它飞快的跑回家拿了个麻袋,瞧!小老鼠正在干什么?(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景图) 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啊! 生1: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麻袋里背上就跑......(给学生足够的讲故事时间。)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景图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探究。

1.一共有多少? 师: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看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呢? 师:这也是老师想知道的问题?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5+2=7。 (板书:5+2=7) 2.还剩多少? 师:小老鼠把7个土豆都装进了麻袋里,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大家请看图幅图(出示课件P36情境图),小老鼠的袋子上有一个大洞,麻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那同学们想想还剩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生1:摆出7个计数棒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计数棒,所以7-1=,还剩6个土豆。 生2: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所以7-1=6,还剩6个土豆。 (板书:7-1=6) 师: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边1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土豆?用算式该怎么记录? 生:里面还剩6个土豆,算式是7—1—6。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实验操作

实验名称:测量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课题和页码:《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19面 实验目的: 1、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等 实验步骤: 1、测出钩码在空气的重力。 2、分别测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的重力。 3、计算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拉力) 受到的浮力 我们的发现 现象和结论: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备注: 1、注意弹簧秤的调0。 2、浓盐水、浓糖水的浓度要大些,使实验对比更明显。

实验名称: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 课题和页码:《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19-20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实验器材:量筒、马铃薯、清水、浓盐水、天平 实验步骤: 1、把马铃薯放在烧杯里,用天平称出马铃薯的重量。 2、把马铃薯放入量筒,利用测排开的水量的方法测出马铃薯的体积。 3、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清水,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清水的重量。 4、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浓盐水,并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浓盐水的重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实验记录单: 马铃薯清水浓盐水 体积(毫升) 重量(克) 现象和结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备注: 1、本实验需要用到量筒和天平,如何规范使用要向学生做一简单说明。 2、可联系前一课马铃薯在淡盐水中没有浮起来,说明淡盐水比同体积的马铃薯要轻。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8课时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背土豆》精品教案

《背土豆》精品教案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背土豆(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 能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棋子,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吃土豆,你们喜欢吗?小老鼠也很喜欢吃土豆,你瞧!(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境图) 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讲故事。 师:是啊,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口袋里背上就跑,结果还丢了1个土豆。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背土豆)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自主探究 1. “背土豆”中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 师:这也是老师想问的问题。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 5+2=7。 师:说得很好。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不信,你仔细看第二幅图,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个大洞,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还剩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学生可能会这样: ?摆出7颗棋子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颗棋子,数一数还剩6颗棋子,所以7-1=6。 ?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数一数还剩6个圆,所以7-1=6。 …… 2. 口袋上的洞。 师: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边1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鼠的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土豆?用算式该怎么表示? 生:里面还剩6个土豆,算式是7-1=6。 师:如果每次都从口袋里掉出1个土豆,你能用算式记录下每一次的结果吗?可以用你手里的棋子摆一摆,再写算式记录下来。 学生边摆棋子边记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师:如果一直这样漏下去,等小老鼠回到家的时候,口袋里就1个土豆也没有了。现在把你记录的算式跟大家说说吧! 汇报交流后,填写教材第36页表格。 3. 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师: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1:原来大鱼缸里有5条小金鱼,现在又放进2条,这样鱼缸里面一共有7条小金鱼。 生2:原来有7个鸡蛋,已经有2个鸡蛋孵出了小鸡,还剩5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大全:马铃薯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大全:马铃薯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活动准备 1、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理解马铃薯。 二、理解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 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 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 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很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 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能够吃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背土豆》教案

背土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正确计算7的加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复习6以内的口算 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脑子反应真快呀,只要我们平时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我们的大脑一定会越来越灵活的。但是小老鼠呀它不会,它找到了两堆土豆这些土豆不在一块小老鼠就不知道有多少个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愿意)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老鼠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探究新知 1、一共有多少个? 探讨7的加法及计算方法 (1)出示第一幅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来问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来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情境。如一只

小老鼠正在往袋子里装土豆,一边有5个土豆,另一边有2个土豆。接着,根据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提出哪能些数学问题”,学生只在提出的问题合理,老师都给予肯定。 (2)将“一共有多少个土豆”作为主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会列出“5+2=7”或“2+5=7”。重点提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算法。学生已经有了6的加法的计算经验,因此很容易探索出7的计算方法。 2、还剩下几个? 探讨7的减法及计算方法 (1)出示两个连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讲一个“背土豆”的数学故事,并提出问题。学生在讲壕数学故事的同时,老师要善 于捕捉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袋子里有个土豆, 掉出来1个,袋子里还剩几个? (2)解决问题,并探索计算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列式并计算出得数:7-1=6。重点提问:你是怎样得到还剩6个土 豆的?鼓励学生结合操作活动(如画图、摆圆片等)对算式进 行解释。 (3)反馈交流算法。教学时,如果有出现教科中是淘气和笑笑的方法,可直接出示“笑笑和淘气是这样算出‘7-1=6‘的,你能读懂吗“,引导学生说一说。 二、巩固练习 1、看图写算式,(课件出示课本37页奶牛和兔子图)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到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很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通过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马铃薯的沉浮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 1.出示马铃薯,让学生猜测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将马铃薯放入装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3.将马铃薯捞出来,对着它吹口气,放入盛盐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为什么老师对着马铃薯吹口气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大家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师: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老师表演魔术的破绽呢? 生:把马铃薯放回第一个烧杯,它还是沉,放入第二个烧杯它就浮了。 2、师:你来猜一猜,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跟马铃薯没有关系,是因为两只烧杯中的液体可能不一样。 3、师:都这么认为吗?(是的)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这两种液体是否相同呢? ①尝一尝(尝的方法不可取,因为在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液体时,就随便去尝,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还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②用看的方法。(我们一直在看,也没能看出来,看是不可能了。) ③闻一闻。(闻的方法也不行,没有特殊的气味区别。) ④用酒精灯烧。(师:在科学课中烧叫做加热) 现在最可取的检验方法就是用酒精灯加热两种液体了。 4、师:那么,用加热的方法来检验,你觉得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 生:酒精灯、火柴、塑料滴管、铁匙…… (教师引导补充完成实验材料,并展示) 5、师:在这个实验中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发言) 6、师:根据你们说的,老师帮大家把这个过程归纳为以下四个操作步骤:(出示操作步骤) ①用滴管分别从两个烧杯中各取一些液体,分别在两个药匙上各滴加2—3滴。两支滴管分开用。 ②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外焰对药匙进行加热,待液体快要完全蒸发时停止加热。 ③用酒精灯盖熄灭火焰。 ④观察比较两个药匙上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学生按照试验要求完成实验做好实验记录,然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实验结束了,让我们来看看两个铁勺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幼儿园中班教案《马铃薯》

幼儿园中班教案《马铃薯》 中班教案《马铃薯》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马铃薯》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3、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材分析: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单元学习后的综合、总结课。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第二部分是“进行推测与验证”;第三部分是“沉浮原理的应用”;第四部分是“整个单元的总结”。 学生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沉浮表现来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直奔探究主题,在主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最后通过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个教学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原则。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同体积的物体和液体有困难,所以我是通过“引导推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与验证得出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再通过判断塑料块的沉浮实验,最后可以得出:马铃薯、塑料块(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完成沉浮现象的最终解释,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沉浮原理的应用,比重计的作用以教师讲解为主,最后是整个单元的总结。这个活动比较重要,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背土豆》教学设计

《背土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正确计算7的加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 圆片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复习6以内的口算。 师生对手势,师生手势所表示的数的和必须是6. 2、谈话导入。 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脑子反应真快呀,只要我们平时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我们的大脑一定会越来越灵活的。但是小老鼠呀它不会,它找到了两堆土豆这些土豆不在一块小老鼠就不知道有多少个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愿意)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老鼠吧!(课

件出示主题图) 二、合作探究 1、一共有多少个? 探索7的加法及计算方法 (1)出示第一幅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来问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来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情境。如一只小老鼠正在往袋子里装土豆,一边有5个土豆,另一边有2个土豆。接着,根据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提出哪能些数学问题”,学生只要提出的问题合理,老师都给予肯定。 (2)将“一共有多少个土豆”作为主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会列出“5+2=7”或“2+5=7”。 重点提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算法。学生已经有了6的加法的计算经验,因此很容易探索出7的计算方法。 2、还剩下几个? 探索7的减法及计算方法 (1)出示两个连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讲一个“背土豆”的数学故事,并提出问题。学生在讲述数学故事的同时,老师要善于捕捉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袋子里有7个土豆,掉出来1个,袋子里还剩几个? (2)解决问题,并探索计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